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环境治理的方法与措施范文

校园环境治理的方法与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环境治理的方法与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环境治理的方法与措施

第1篇:校园环境治理的方法与措施范文

 

学校安全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是学校正常工作开展的保障。根据水城县教育局安全工作”十二个一”、“八个有”的工作要求及花戛乡中心校的安全工作安排,为了确保我校师生生命安全及学校财产安全,力争创建一个和平、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观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安全工作法律、法规,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学生假期安全、教育教学安全、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大力拓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面,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全体师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努力保障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各教学班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经常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安全教育。让学懂得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达到他们行为的规范化。

2.经常利用集中学习时间,认真组织全体教师、职工,特别是班主任学习有关学校安全的法律法规、常见事故的预防和突发事件的处置及用水、用火、用电等安全等安全知识。要加强对职工遵守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本岗位操作规程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保护能力。每学期要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一次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不断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学校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安排人员和督促相关人员排除。 

4.经常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活动,认真执行每周一次、开学、放假前以及恶劣天气前后的安全检查制度,及时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全面排大危险源,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并登记建档,定期进行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制定并实施应急预案,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三、具体措施 

(一)教育教学安全

1.各任课老师要继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变化,加强心理辅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2.由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要做好安全教育,要制订好详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安全工作预案,各班都要周密考虑,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管理。各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来,不能有丝毫大意。

3.继续加强对各班各室的用电管理。

4.体育课及其他室外游戏,教师要全程监督。活动量大的要向学生讲清要求,问清学生能否参加,不应勉强,对体质特殊的学生给予照顾。

5.各班要坚持排队放学制度,切实执行学校按时清校的规定,严禁教师放学留学生,有特殊情况必须与其家长取得联系。

   (二)交通安全

1.班主任应把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作为必讲内容,要教育步行的学生右侧通行,不在路上跑和玩。

2.做好乘车学生的上学、放学管理工作,做好时间安排和乘车安全教育

3.严禁未满12周岁的学生骑车上学。

(三)饮食卫生

学生不要乱吃乱买食品。不要购买无厂家、过期发霉的食品。注意饮水卫生,规范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严防学校群体性疾患的发生,加强学校饮用水的管理,专人负责,定期检测,确保安全

(四)学校设备设施安全

1.定期组织校舍安全检查。特殊天气随时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汇报排除

2.教师要加强主人翁意识,保持高度警惕,关心校舍设施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3.加强保卫工作,防盗防火.。

4.电器、教具使用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如有故障要及时排除。按规定接插线,接插线前要检查电线绝缘皮是否完好,不得乱拉电线。

5.体育器械在使用前体育教师或活动辅导老师要认真检查一遍,确定完好后方可组织学生使用。使用时教师不得离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加强保护,防范事故的发生。

6.加强对阅览室、仪器室等特殊场所的管理,按规定操作。

(五)消防安全

加强校园内消防设施建设,加强维护管理,确保消防安全。学校应组织师生定期开展消防演练,保证紧急情况下能遏制和消除火情,有序组织师生撤离火灾现场。

(六)常规安全检查

1.学生不准带危险物品到校,课间要做有意义的活动,不要在危险区域逗留。

2.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管理,闲杂人员不得进入校园。

3.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严禁在走廊、操场内追逐、打闹。

4.值周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按时到岗到位,加强课间巡逻,认真做好值周工作。

5.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安全知识的宣传、预防工作。

6.加大检查力度,改善周边环境。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让我们全体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人人讲安全,个个关心安全,时时处处绷紧安全这根弦。并且把安全工作纳入到教育教学工作考核中去,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对年内发生过安全事故的班级、教研组及个人,不得评为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 

 

2019年2月20日

 

附:安全工作计划表

一月份:

1.做好寒假值班工作。

2.拟写安全工作计划及安全预案。

二月份:

1.开展开学前安全隐患排查。

2.排出春季学期安全值周表。

三月份:

1.组织开展开学安全第一课。

2.组织开展开学安全大检查。

3.进一步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并组织防拥挤踩踏演练。

4.开展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育活动。

5.对宿管员、食堂工作人员、门卫进行安全培训。

6.开展第一季度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活动。

四月份:

1.开展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

2.开展消防应急演练。

3.开展食品、卫生健康、防传销教育。

五月份:

1.开展第十四个“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教育及演练活动。

2.做好防溺水教育工作。

3.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六月份:

1.做好禁毒教育工作。

2.组织开展第二季度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及安全大检查工作。

3.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演练。

七月份:

1.作好学期安全工作总结。

2.做好学生假期安全教育工作总结。

3.作好假期值班安排。

4.作好防汛工作。

八月份:

1.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

九月份:

1.组织开展开学安全第一课。

2.组织开展开学安全大检查。

3.组织防拥挤踩踏演练。

十月份:

1.作好学生节假日离校安全教育。

2.作好安全隐患排查。

3.组织防恐防暴演练。

十一月份:

1.开展消防宣传月活动,开展消防演练。

2.组织开展第四季度安全大检查。

3.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十二月份:

1.加强防火、防煤气中毒教育。

2.开展防震演练。

第2篇:校园环境治理的方法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校园欺凌 反欺凌法 社交情绪学习 男生问题 性别的协同性

一、引言

为了减少校园欺凌,创造更加安全和健康的校园文化,美国开展了一系列反校园欺凌运动,每个州都进行了校园运动、立法改革、政策倡导等。尤其为了提高男生的校园表现,在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引人注目的是自2006年开始的《美国教育法》第九修正案及其标准建立以来,公立学校更容易申请单一性别教育项目。欺凌问题和男生在学校中差强人意的表现,这两个问题是美国基础教育阶段(K-12 schooling)紧迫的社会问题,近期,学校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两项运动。这两个问题的紧迫性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包括人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关注重点是什么,校园欺凌是否是新问题,与以前相比是否更加糟糕,改革是否使情况更加恶化等,这些问题备受质疑。本文探讨两项运动如何相互影响,作者认为在一些重要上,各方可能存在误解。

我们对男生问题介入的前提是:男生是独特的,他们具有希望成年人理解、接纳并支持他们的天性。他们不愿被规则束缚,得不到太多关注、往往具有注意力缺损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他们具有探索精神,他们身强力壮,争强好胜。换言之,试图解决“男生问题”者普遍接受男生及其男性化特征的刻板印象,与男生打交道时也遵从既有教育体系对男生的判定。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要介入欺凌问题,却需要持有不同的观点,即认为性别固化对个体境遇和个人归属感是危险的,他们通常不愿意像大部分墨守成规的男生或者女生一样,这些孩子将通过他们的同伴来理解性别刻板印象。多数情况下,未成年人因为性别不协同而遭到欺凌。性别不协同性的案例从非常明显的欺凌非异性恋者(LGBT)或者问题少年,到欺凌具有某种性别特点者,比如面貌和运动能力不同的孩子。在建立文化融合和去除非协同性过程中,最好的反欺凌实践是破坏固化期待。特别是学校设置了社交情绪课程,教授学生社交能力,而不是通过攻击或者自我破坏的行为方式表达情感。无形的在欺凌改革的同时,创造了新的校园文化,超越了对男生的刻板印象,鼓励在校园内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沟通。强调男生问题与解决欺凌问题存在紧张关系。

二、男生的问题

有研究人员从批判的视角研究了“男生问题”。在学校里,与女生相比,男生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迈克尔・凯摩尔(Michael Kimmel)将之概括为“数量、成绩与行为”三个方面。“数量”主要指与女生相比,男生的逃学率更高;他们完成高中学业、进人大学并顺利毕业的数量更低。尤其非白人男生更是如此。“成绩”是指男生子在许多语言艺术课程方面的成绩偏低,他们的平均成绩点数(Grade Point Av-erage,GPA)不理想,在一些科目中成绩偏差。“行为”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过诊断被认为具有行为偏差、情绪失调和多动症(ADHD);自杀率高;经常有危险,比如醉驾。“行为”也包括暴力行为,他们经常打架斗殴、犯罪、也极为可能成为犯罪活动的受害者。而非白人男生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则更大。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男生问题”通常会涉及到对男生的刻板印象:他们的行为不受规则约束;有多动症(ADHD);不太听话,精力过剩,具有攻击性;他们感情用事,讲哥们义气。传统规则假定这些男生有“问题”的,并在这一假定的基础上关注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学校是给女生设计的,而在学校里,却同样要求男生久坐、与对手合作、讨论问题、遵守课堂纪律。有些规则制定者基于上述担心而提出男女生分校管理,也有人提出男女生同班,更注重男生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需求。我们在讨论“男生问题”这一话题时,可取的态度是男生行为不应该被病态化,而应该得到尊重和非评判的赞赏。男生不能为了赢得在学校的认可而失去他们的天性。

我们已经明确应对“男生的特点不适合学校”这一论点进行批判,所以笔者对男生问题只做简短分析,进而要讨论席卷全美校园的反欺凌运动。《反欺凌法》及其政策已经悄然改变了校园的性别文化。这种重大的转变可以描述为:校园欺凌危机导致加强立法以督促学校减少欺凌,学校引入认识欺凌的课程,包括教授学生破除对男生天性的偏见,减少欺凌的影响。

三、欺凌问题

(一)欺凌的危害

反欺凌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9年哥伦比亚中学的枪击事件。两名哥伦比亚中学的学生(他们被认为是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持枪袭击校园。他们枪杀了名教师、12名学生,并造成23人受伤,然后饮弹自尽。社会公众关心校园欺凌带来的暴力和自杀问题,而通过对欺凌问题的长期研究,管理部门更加关注与欺凌行为相伴的出勤率、表现不佳、压抑程度、犯罪行为和药物滥用等问题。

反欺凌运动的产生并非空洞无物,它由一系列运动组成。反欺凌运动将很多有着深刻根源的微观问题连接在一个宽泛的概念下,有不同的参与者。例如美国女歌手Lady Gaga的生而如此基金会(Born This Way Foundation)为了实现为青年赋权的使命,明确拒绝反欺凌运动,为青年赋权的使命体现在建立“更加善良与勇敢的世界”项目(The Kinder & Braver World Project),来自多个学科的研究学者参与了对欺凌问题的研究。这些领域包括预防青少年自杀、因欺凌导致的逃学、对欺凌者零容忍政策而导致的出勤率低;预防校园暴力、涉枪暴力犯罪;反欺凌立法对青年人精神健康支持;社交情绪课程与教育;身份平等性的认知,包括同性恋者的权益、残障者的权益、性骚扰和对《美国教育法》第九修正案(Title IX)的关注。

(二)法律应对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美国为应对校园欺凌而建立了一套法律机制。1999年哥伦比亚中学校园枪击事件后出台了第一部《反欺凌法》。如今,共有49个州通过了《反欺凌法》,一些州已经通过了第二轮的更为详细、深入而成熟的法律。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每个学生都受到了《反欺凌法》的影响。目前还很难评估这一运动在美国教育系统中的影响。

在以往的运动中,比如预防青少年自杀运动(Youth-Suicide-Prevention Movement)和基于身份的平等运动(Identity-Based Equality Movement),每个内容都需要我们充分运用既有研究进行干预,而这其中很多方面涉及法律问题。但最近的立法改革明确以反欺凌立法为特点,而且相当全面、广泛。由于立法刚刚出台,所以尚无这些法律对学生行为影响的权威评估报告。笔者认为,这一影响会在很长时间内显现出来,这可能超出法律制定者的预期。这些法律的特点是帮助学校朝着减少欺凌事件数量的目标迈进的。法律激励学校找到减少欺凌的方法。而这一路径可能带来社会文化的实质变迁。

尽管《反欺凌法》的内容在每个州有所差异,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点。最早的法规有些是激励性的,它们鼓励学校采取反欺凌措施,或者学习认识欺凌行为,而不要求地区或者学校采取行动。晚近的法律规定无论在特殊性还是在强制力方面都更健全。各个州的《反欺凌法》不同,但是基本都含有下面内容。

1.立法的主要对象是学校,即将学校作为法律规制的主体。媒体报道中认为孩子是受管制的主体,但是很少有州立法以可能实现的方式直接对孩子提出要求。

2.要求学校实施反欺凌措施。法律也逐渐地吸纳了某些学校措施的合理内容。这些法律规定包括欺凌的定义、不同族裔群体的融合,比如同性恋、有色人种学生、残障学生。有些州要求在提及欺凌问题时要以上述问题为基础,这一做法在很多州引起了争议。争议的支持者认为,立法并不必然以文化观念上的分离为起点,而笔者认为文化分离将源于这些法律。

3.要求学校教职工向学校领导报告欺凌事件。这要求跟踪研究,揭示出成人在欺凌问题上的介入往往是不充分的。

4.要求学校调查已报告的欺凌事件。一些立法要求学校政策要事先公布对特定行为将采取何种处置及其结果,一旦出现让公众能够依照政策有所预期。换言之,这些法律要求对欺凌事件有明确的处理方式和程序。有人批评这些内容有时太接近执法模式(“Law Enforcement”Model),虽然法规通常不规定任何后果,而是让学校教育自由处置,而不是涉及执法。无论学校选择哪一种公开反欺凌的方式,都要求学校按照自己的流程对欺凌事件做出反应,凸显学校领导的作用,激励学校进一步减少欺凌事件。

5.要求报告和记录保存。跟踪学校在减少欺凌方面的进展,对学校施加压力以减少欺凌事件。

6.早先的法律主要是对学校施压,间接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后来颁布的法律更为明确而直接的要求预防欺凌。例如,后来的法律通常要求教师、学生、父母接受学校的反欺凌政策培训,向学生和教师讲解预防欺凌研究中发现的促进欺凌的因素(Bullying Dynamics)。法律通常要求学校开设预防欺凌的课程,有r要求这些课程建立在“循证”(Evidence Based)的基础上。法律规定中的其他方面,如报告和介人,鼓励学校开设预防欺凌的课程,进一步减少欺凌事件。这些课程并未鼓励学校改变性别文化,但正如本文第四部分所示,这些要求确实带来了性别文化的改变

媒体高度关注由欺凌行为引发的自杀和校园暴力,欺凌问题短期与长期的研究发展,以及现代电子通讯方式对青少年欺凌事件的记录。媒体的高度关注度也引起了美国文化、教育和法律界对青少年文化中欺凌问题的普遍关注。法律的干预措施能鼓励学校减少欺凌,但是实现减少欺凌这一目标的措施却可能扰乱既定的性别规范,这也是措施带来的副作用。

四、对性别规范的悄然破坏

就第一部分中提出的男生问题,国家反欺凌法律要求学校提供丰富的互动课程和社会能力技能培训。反欺凌课程教孩子如何避免这一行为,包括个人和社会的侵犯。但更为普遍而有效的措施聚焦在如何构建积极的校园环境(Positive School Climate),因为消极的校园环境通常与欺凌相伴。社会科学研究认为,欺凌是校园环境功能失调的一种症状,而不是个人问题,欺凌产生的根源是校园环境,而不是所谓的坏孩子。因为循证课程致力于改善校园环境,所以极大地减少了欺凌事件,新的反欺凌立法鼓励学校积极管理同伴群体。

(一)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一词用来描述校园内的社会和情绪氛围。“输入”的是孩子之间以及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质量、真正的社会行为规范、融合行为和归属感。积极的校园环境与低欺凌率相伴,而从糟糕的校园环境到积极校园环境的治理过程往往会降低欺凌。在积极的校园环境中,欺凌不是对规则的破坏,而是对关系的破坏。

实现积极学校环境的重要元素是社交情绪学习,它能够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会、情感和学术合作项目(Collaborative for Social,Emotional,and Academic Learning,CASEL)调查研究并制定了一套社交情绪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的核心技能。这些是反欺凌法案鼓励的标准技能。社交情绪课程的主要技能学习自我认知(识别你的感受)、自我管理(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地表达感情)、社会意识(换位思考)、人际关系技巧(建立基于合作和解决人际冲突的积极健康的关系)。社交情绪课程教会个人沟通技巧,提高整个同辈群体的沟通水平。

社会环境的改善对儿童的情感体验、学校成绩和减少欺凌事件影响显著。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项目取得的成果。教授学生社交技能,构建安全的学校环境,这样他们长大成人时就可能带来互动文化规范的变迁。美国文化中广为熟知的紧张关系,在反欺凌改革的讨论中并不明确。在立法辩论时,文化中的紧张关系不受重视,而且表述不充分,当国家积极支持受欺凌的非异性恋少年,而没有维护保守教师和学生的道德和宗教情感时,这些保守势力则试图通过立法反对非异性恋者。最近,密歇根州《反欺凌立法》的斗争就聚焦在这一特别冲突上。虽然立法辩论表面上重视文化冲突,但是并未着眼于表达模式(例如如何认知自我和他人的情感),而只作为表达的议题(在道德上是拥护还是反对非异性恋少年)。充分调查的地区很可能面临着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法律介入反欺凌和“男生危机”关系,这是一个是新领域,笔者只是发现了一部分。

总之,在减少欺凌方面,人们普遍认为学校大有作为,《反欺凌法》也对此作出肯定。人们想知道反欺凌改革中哪部分发挥作用导致了欺凌案件的减少。于是在研究效果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根据研究,改革力图创造一个充满归属感和包容性的环境。学校教会孩子们如何社交,并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这些技能减少了学生的情绪冲动,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和运用更高层次的沟通技巧。社会变迁对性别期待提出了挑战。在许多法律中,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社会情感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反欺凌是学校的职责。法律实施后,兴起了社会情感教育,因为法律要求在课程中加强社交能力的培训,基于社交情绪学习是减少欺凌的措施之一。

(二)性别不协同与男生的非正式情感教育

1.性别不协同与欺凌。非异性恋者(LGBT)和“问题”少年往往成为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但是相对于年龄较大且能够明确自己为非异性恋者而言,6到9岁的孩子,我们在欺凌的研究中很难明确将之界定为非异性恋者,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是遭到欺凌最多的。研究人员将孩童时代性别协同性的衡量范围和程度做成量表,惊奇的发现,性别不协同的男生更容易成为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此外,当研究人员调查儿童欺凌的原因时,大量孩子回答说他们可以通过外貌、运动能力等来判断性别是否协同。

男生和女生在经历欺凌时表现是不同的。女生的攻击性更多体现在语言上,包括社会隔离。男生则更多的是身体上的冲撞和攻击。一些研究表明,最有可能成为其他男生持续性身体攻击目标的男生通常是不随意与其他人有身体接触,或者不愿参与恶作剧者。

2.嬉闹游戏和男生的情感教育。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更倾向于嬉笑打闹。学者认为,从发展上讲,男生使用这些嬉闹方式学习彼此之间的界限和交流方式。在心理学文献中,嬉闹游戏被认为是学习交流的方式。换言之,男生进行“身体交流”,通过身体接触学习交流技巧。这个意义上而言,在男生世界的语言中,那些不参与嬉闹游戏的男生不与他们交流,也最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一项对幼鼠的研究内容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过程。

我们认为打闹是重要而固有的社会行为,如果幼鼠不这样做,他长大后就与社会格格不入。这些幼鼠对良性的社会接触反映过度,比如社会性嗅探,这使得他们社会防卫过度,更容易升级为攻击行为。进而,在被带进大鼠的领地时,面对大鼠的主导地位,他们并没有表现出适当的顺从,他们不嘟行侵略性的攻击。他们采取的策略也无法避免优势鼠的愤怒。此外,童年期间没有打闹经历的白鼠,一旦遇到此类情况会表现得非常焦虑。最后,这些白鼠在协调与其他同类的关系时也会遇到困难。

尽管我们不能把白鼠和人类青少年的行为相提并论,但这一研究从侧面体现了人类嬉闹行为的原因。毫无疑问,白鼠的性别对分析问题很重要。对人类嬉闹行为的研究可能更为深入,但是同样认为身体接触是男生发展沟通技巧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

无论基于动物研究,还是神经心理学或文化规范,如果将身体接触作为我们对男生情感教育的中心,那么需要明确以学校为基础的社交情绪课程是社会沟通中自我认知的重要内容。

3.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混校的欺凌问题比较。很多人寄希望于单一性别学校环境中的男生在学校的表现能优于男女混合学校中的男生。《美国教育法》第九修正案颁布后,公立学校单一性别项目大量增加。但是这场运动的背后是政治认同。支持者们的受害叙述都是基于对男性的刻板印象。相比之下,单一性别学校重视男生和女生的差异。据说这些差异与反欺凌课程中认为的威胁相反。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与男女混班或者混校的情况相比,单一性别班级或学校应该采取何种反欺凌措施。

对单一性别学校中欺凌问题的研究不多。2005年美国教育部报告评估了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混校在很多方面的差异,结论是:“学校中的欺凌事件并没有作为独立问题而被充分审查”。在2009年5月,一份非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的多米尼克・约翰逊(Dominique Johnson)认为当考虑到性别协同性问题时,单一性别校园中对欺凌的评估会出现不同结果。约翰逊通过分析性别协同的学生和性别不协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来评估性别影响。约翰逊还考虑了特定学校中性别协同性的数量。她发现,性别不协同的男生和女生更有可能被欺凌。她认为单一性别学校对性别不协同的女生而言更安全,但是学校安全与否似乎取决于整个学校的男女性别协同性。她对已有的男生数据持怀疑态度,但她解释说,事态可能被扭转:性别不协同的男生在单一性别学校环境中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当学生不遵从学校的性别规范时,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已有文献尚无定论,这使得嬉闹游戏的研究备受关注,即研究性别不协同的男生受到的惩罚,是来自于同伴欺凌,还是来自于单一性别学校为培养性别协同性而施加的惩罚。一些学校鼓励男生进行肢体沟通,他们鼓励表达的形式与社会、情感和学术合作项目相反,而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情感和学术合作项目能够降低欺凌事件,创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既有学校教育模式在男生身上体现了失败,如果基于此我们将男生分离出来,他们会无所适从。对刻板印象威胁的强有力研究表明,学生按照群体对他们的期望行事。许多基于族裔的研究表明,由于成绩不好而将男生分离出来将同样影响男生的表现。但是欺凌问题更重要的方面是,对男生的刻板印象导致他们表现不佳。反欺凌立法下诞生了社交情绪课程,但是单一性别教育可能与这一课程的设想南辕北辙。

(三)新的隐性课程

我们已经探讨了男生危机、反欺凌立法、社交情绪学习课程项目、男生的“身体沟通”以及性别不协同性与欺凌的关系,现在我们再回到法律和政策上来。现在得出立法的影响还为时过早,我们应该看到法律将会在性别交流方面会带来重要的文化变迁。

《反欺凌法》要求并鼓励学校制定政策和开设课程,这会导致学校和地区对欺凌事件进行评估,这意味着定期对学生的欺凌经历进行调查。这些公开的评估和报告包括学校环境问题的所有原因,能给学校领导施加压力,进行改善以达到预期效果。一些学校没有正确解决欺凌问题,他们或拥护零容忍(Zero-Tolerance)政策,或和政策玩躲猫猫游戏,或对公开的政策置若罔闻。但是对那些真正践行反欺凌法律政策的学校而言,他们不仅按照要求行事,而且扩展了反欺凌的内容,从零容忍到对欺凌事件的处置方法,社交情绪课程和校园文化和环境治理措施,都非常有效地降低了欺凌问题的发生率。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了社交情绪课程的方式来降低欺凌事件。由于既有的不温不火的介入策略令人失望,法律则更加严格,我们希望社交情绪课程的应用更为广泛。社交情绪课程教会孩子们如何辨识自己的情绪,直接的表达情绪,使用语言而不是肢体,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换位思考,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而不是处处找茬。学校要教授学生如何交往,如何融入社会,如果学生有进攻性的行为,要给予制止和指导,学校有义务减少欺凌事件。

社交情绪课程带来的改变可能远远超出立法者的预期。进一步的影响可能更令人意想不到。立法者歪打正着地建立了一个更融洽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每个人有着更丰富的情感和更融洽的社会交往。立法者当然也没有讨论学校中女性化的沟通方式和破坏男性沟通方式。他们已经着手减少严重的欺凌事件和与欺凌相关的自杀数量。

然而,当我们走过一个循证、有效应付欺凌的实践阶段后,我们看到学校文化的展开不知不觉中破坏了男生的情绪表达,不符合男生危机为导向的政策(Boy-Crisis-Oriented Policy)。这不仅是学校或者教育界的趋势,也是悄然影响到法律界。迈克尔・凯摩尔(Michael Kimmel)认为“当今,男生需要防御的恰恰是那些声称捍卫他们的人;需要救援的正是那些拯救他们的人。”

五、结论

第3篇:校园环境治理的方法与措施范文

一、“毓正教育”的推行背景

“传承”与“创新”是四海小学办学一直推崇的发展观。2009年,我校结合实际确立“毓正教育”的办学文化,以期在周边学校林立的环境中凸显自身品牌,培养具有“正”素养的学生。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毓正教育”在四海小学已经扎下根基。学校在管理、教学方面融入“毓正”理念,在环境教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如“浩然正气太极队”“防震减灾活动”等已成为学校重点项目,语文、英语、体育、音乐等特色课程在天河区已有一定知名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海小学在特色办学探索中坚持传承“毓正教育”中的“正”精华,并在现有学校资源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归纳升华“毓正”理念在管理、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应用到学校各方面建设中,提出打造“毓正教育”特色办学文化。通过对原有“毓正教育”的丰富与创新,校园文化形成一股强大的“正”气场。校领导和教师在管理、教学中实践“毓正之法”,并率先垂范,将“正”精华、“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令而行”,达到“毓正教育”知行一致、自觉而为的效果。

二、“毓正教育”的内涵创新

1.以“正”为核心的“毓正教育”特色文化

“毓正教育”的核心为“正”。“毓”,同“育”,指教育、培养。“毓正教育”在心灵气度层面可诠释为“正心、正德、正气”;在习惯养成层面,可诠释为“正身、正行、正学”,即习惯良好、行为端正、好学善思;在学识才艺层面可诠释为“增识长智、兴趣广泛、特长鲜明”。

具体来说,“毓正教育”包含以下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萃取“正”精华,打基础、树根基,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基本素质;二是坚持发展与创新思维,依托科技、体育、艺术特色项目,渗透“毓正教育”内涵,使教师、学生有一技之长。

2.“四海毓秀、正心精艺”的办学理念

围绕“毓正教育”的特色文化,我校将办学理念定为“四海毓秀、正心精艺”。其中,“正心精艺”是育人手段,“四海毓秀”是育人目标。“四海”是四海小学的简称;“毓秀”即让学生成为人才;“正心”是德行品格的匡正;“精艺”是学生不仅要学识丰富,还须身怀技艺,这也是建立特色学校的内在要求。

总之,该办学理念可诠释为:四海小学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塑造学生正德包容、仁厚有爱的心灵,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毓正教育”的路径探索

1.推进“四化工程”,美化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是体现“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外部途径。基于以“正”为核心的育人元素,我校积极推动“四化工程”,即绿化、美化、文化、净化,为师生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四海小学是首批“广州市绿色学校”,并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校园内树木郁葱,为学生阅读、活动提供了“正”能量的“绿化”环境。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充满了书香味,每个教室精致典雅的图书角,教学楼一角以小屋为模型的流动书吧,都成为学生的阅读乐园,“文化”味浓郁。学生徜徉在干净明亮的校园里,奔跑在7 110平方米的运动场上,求知在宽敞的教室中,这些环境“净化”的生态空间、人格健康发展的心理空间、具有“毓正”底蕴的学习空间,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校园氛围。

2.坚持“正身管理”,营造公正氛围

(1)让领导班子“动”起来

学校领导班子的特色管理方式,是实践“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内在助推力。我校在“毓正教育”引领下,总结出“正身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需要“动”起来,率先垂范,身正行端,只有正己之身,才能上行下效、同心合力、事业进步。为此,四海小学成立特色办学领导小组,由校长带头探索创建特色学校管理方式,为全体教职工创设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

(2)让科学决策“多”起来

我校领导班子强调“正身管理”,构建多层次的科学决策体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大会”和“党支部”的科学决策体制,倡导和实行校内民主。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特色学校规划方案,建立有效的教师个人专业技术发展制度,如建设教师档案袋,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促进教师对教学经验的积累、教育得失的反思、教学工作的交流。

3.实施“精细教学”,培养毓正之师

(1)加大校本培训力度,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为适应“毓正教育”的需要,我校不断加大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力度,如定期开展师德培训、信息化培训、专题讨论、学习等,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学校不断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与检查,规范教学过程,重新修订课堂教学评价表,引导教师把“正”品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目前,我校青年教师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都有高的追求和目标,“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形成了具有“正德”和“正艺”的教师群体。

学校在加大校本培训力度的基础上,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人人有专题”的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在科研中自主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合理安排各学科组的选题,跟进过程管理,培养科研骨干,创建学校科研特色,带动全校教师投身于教科研的行列之中,逐步形成“人人有专题,个个搞科研”的新局面。

(2)教师贯彻“精细教学”,强化质量意识

“精耕细作”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是人一生发展的基奠,这就要求教师既精于业务,又能细心、耐心教导好每一名学生,这也是四海小学“精细教学”理念的宗旨所在。因此我校教师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将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精细化,把“毓正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尊重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四海小学致力于“毓正教育”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如语文课力求将“毓正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成立研究小组,对语文科新课堂模式进行探索,构建“关注学生成长”的课程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4.依托“四艺工程”,建设特色课程

四海小学在创建“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总结出学校的四大特色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四大特色项目又称“四艺工程”,分别是“科技之光”“体育之星”“韵律之灵”“雅言之美”。围绕“四艺工程”,我校努力打造“精艺课程”,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上,以引导学生才艺发展方向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立足优势项目,打造特色课程。

第一,在“科技之光”工程上,我校将“防震减灾”项目作为一项长期推行的特色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依托该项目,我校开展了以科技环保为主的发明和技术技能训练活动,让学生对科学有了正确的认识。四海小学地处广州瘦狗岭、佛山三水市交界处的东西向断裂带,具有研究地震减灾的地缘优势。学校一直致力于“防震减灾”“群测群防”的实践,校科技小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编写了《地震知识知多少》等校本教材,并应用到地震观测综合实践课程中,成为特色课程的代表。我校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与推广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同时加强引导和指导,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创新,启发学生由单纯的地震观测转向观测与预防并重的研究。

第二,在“体育之星”工程上,我校依托“浩然正气太极队”等,开展以体育健身为主的特色项目活动,将“毓正教育”培养学生“正之人格”的理念融入学生的运动中。太极拳作为一种亦静亦动的运动,可以让学生在一招一式中体会“正”之内涵。

第三,在“韵律之灵”工程上,我校旨在通过音乐和舞蹈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学校成立校艺术团,包括合唱队、舞蹈队、语言艺术队、打击乐队,均取得优良的成绩。学校艺术团参加广州市各项比赛斩获颇丰;定期举办的科技艺术节,穿插大型文艺展演,并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使艺术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依托音乐、舞蹈课程的优质教师资源,开展艺术类特色活动,开展“音乐之星”“艺术之星”等评选活动,通过激励措施培养学生的兴趣及特长。

第四,在“雅言之美”工程上,我校将毓正教育与传承经典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灵,依托“国学经典诵读”项目,开展传统文化素养训练等活动。规定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天大课间,通过练习“太极拳”“太极加吟诵”,落实“经典教育”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能以史为鉴以“正身”。

5.坚持“正心德育”,滋养学生心灵

“正心德育”是学校“毓正教育”特色文化在德育方面的实践总结。塑造品格,滋养心灵,这是德育的意义。在“毓正教育”的引领下,四海小学的学生恰需这种由“正”而萌发出来的优秀气质。

(1)德育管理

围绕“正心德育”,我校在管理上成立了三个层面的德育队伍:以校长、德育主任和工会主席、大队辅导员为核心的管理队伍,以班主任和思品老师为骨干的实施队伍,以班级学生干部为桥梁的自我监督队伍,形成了系统的德育工作格局。

在上述德育队伍的带领下,我校积极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将“毓正教育”内化至学生的道德实践中。如开展“四海之星”特色评比活动,当中不仅有“学科之星”,还有“艺术之星”“孝顺之星”“诚信之星”“环保之星”等;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一班一特色的活动,有书香班、创新班、活力班等,将“毓正教育”贯彻落实到实处。

(2)家校合作

为更好地完善“正心德育”工作,我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每学期有计划地开展两次家长委员会会议,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正心德育”;加强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如针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难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与附近的派出所和居委会等有关部门成立共建单位,共同整治周边环境。

第4篇:校园环境治理的方法与措施范文

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垃圾分类倡议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垃圾分类倡议书1北京的雾霾一年比一年严重,相信您对此一定深感头痛吧。我们现在要说的,就是一件与此紧密相关的事情。

您可能有所不知的是,北京每天的垃圾处理量达1.8万吨,年处理650万吨,每年要因此填埋掉土地近500亩。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快速增长。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将在3-5年内全部填满,而找不到新址可以建设。为此,市政府不得不开始快速投建大型垃圾焚烧厂,来处理处于围城之势的垃圾。

而这些大烟囱,就如同人类的香烟,将用昂贵的代价使北京这座城市罹患上癌症。

因为现有垃圾没有分类,成分极其复杂,内有大量有害物质,而且因为大量腐烂有机物而充满水分,热值不高而燃烧不适,且烧后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与残留物。其中包含大量的世纪之毒二噁英以及重金属,部分进入大气,部分经残渣掩埋后因雨水渗漏进入土壤以及水体。日积月累,我们可预见的是,北京的雾霾将越来越严重而且毒害程度日甚,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更进一步地威胁到我们的食物安全。

按照发达国家以及台湾走过的历史来看,垃圾分类处理是的出路。

现有的垃圾成分,厨余约占50-60%,可回收物约占20-40%。分类回收利用后,剩余的垃圾只剩下10-30%。这样需要掩埋处理的量大为降低,而且没有腐臭扰民和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从大自然的智慧我们也可得出,亿万年来,动物和植物死去后没有堆积如山,是因为有微生物将它们分解成为植物可以重新利用的水、二氧化碳和矿物质,重新进入循环体系。

垃圾分类的意义等同于此。将垃圾按照不同的成分分类,成为可以堆肥的有机物以及可以重新利用的塑料、纸、金属、玻璃等,重新进入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循环体系,这样来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会才可能实现。

垃圾不分类,物质界的循环链条便被中断,资源被快速耗尽,环境日益被严重污染,人类社会无法持续。

台湾在数十年前,环境状况与我们今天类似,空气、水、土壤被大量污染。通过垃圾分类处理等有效管理措施,台湾的环境已经日益美好,天空重新再现了蓝天白云,河流重新开始变得清澈透明,食物也日益健康纯净。

日本的家庭垃圾分类手册有厚厚一本书,里面将垃圾可回收物详细分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但我们只需要做到垃圾分类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步骤干湿分离,即把厨房中可腐烂的有机物单独存放在一个垃圾桶中,然后单独投放至小区公共场所中专门的厨余回收垃圾桶。其它各类型的垃圾存放至另一个垃圾桶,投放至公共其它垃圾桶。

这样干湿分离后,厨余垃圾将被单独收集运送至政府投建的堆肥厂,由于质地纯净,可以堆制出优质的有机肥,免于重金属污染的危险,重新回到土地上去肥沃由于常年使用化肥而日益贫瘠的土地。其它垃圾由于没有受到腐烂有机物的污染而相对纯净,可以进一步进行分类,使其中的资源物得到程度的回收利用。

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投放这样一个小小生活习惯的改变,您就为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垃圾不再是危害环境的元凶,而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为了我们自己和孩子未来的天空、水和食物,让我们做好垃圾分类、干湿分离,好吗?

垃圾分类倡议书220__年4月22日是第__个世界地球日,这次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校园,是我们播种希望的田野。

优美和谐的环境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良好优质的校园环境为我们的成长、学习营造惬意的氛围。

校园需要爱护,环境需要保护,地球需要呵护。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各类废弃物和垃圾混装投放于垃圾收集点,这种方法便于垃圾的集聚清理,但具有可利用价值的物品却难以回收。

目前,垃圾还是依赖填埋的方式处理,随着垃圾填埋场的逐渐饱和,垃圾围城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想象,而是迫在眉睫的压力。为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垃圾的减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宣传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垃圾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塑料、金属、玻璃、纸类、织物等,扔置于绿色的可回收垃圾筒内)、不可回收垃圾(食物残渣、瓜皮果壳、烟头、尘土、卫生废纸等,扔置于黄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内)、有害垃圾(荧光灯管、油漆桶、化学品、过期药品、废旧电池等)、其他垃圾(建筑垃圾、旧家具、旧家电以及除分类以外的垃圾)。

也许大家觉得垃圾分类有些麻烦,但是,可回收垃圾积少成多,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我们的举手之劳,悄然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垃圾的减量做出了很大贡献。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开展了回收废旧书刊给学校添点绿活动,不仅美化了办公室的环境,还创造出财富,给学校添彩。地球只有一个,她的生命看似强大,实质却很脆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相信,我们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金色的梦里旖旎无限!

当绿色在地球上一点点消失,当垃圾逐渐侵占我们的家园,别在声声叹息中让幸福走远,快快行动起来。你可知道,城市的命运并不取决于多少公里外的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而取决于我们把垃圾丢出去的那一刻,动手改变,参与垃圾分类,保护地球家园!

曾记得有人说过:我们今天的祖国,不是从祖宗手里继承下来的,而是向我们的后代借来的。是啊,一幅幅真实的景象摆在我们面前;一幕幕悲惨的现实在生活中上演。

为了地球的洁净,生命的健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保护环境,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垃圾分类,绿色家园,从我做起。在此我们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

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做好垃圾分类;为了一份洁净,让我们合理投放垃圾。无论你是在校园,还是在家里,或在公共场所,让你们的举手之劳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素养,一种航标。

行动起来,手拉手,小手拉大手,用我们的行动感召你们的家人、友人、周围的人参与垃圾分类收集!

为了祖国的明天,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共同缔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垃圾分类倡议书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关系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形象,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在垃圾成分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途径。我们倡议用同学们的小手拉起家长们的大手,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中,为共同缔造美丽厦门美丽海沧而努力。

一、资源利用变废为宝

1、把废弃物中有回收价值的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织物类以及电器类分离出来单独存放,交由废品回收机构综合利用。

2、在家中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盒其他垃圾三类,并分别放置。

可回收物直接变卖给废品回收企业,或放入小区设置的可回收物垃圾桶。

3、在家中厨房放置户用餐厨垃圾桶,将家庭产生的餐厨垃圾投入其中,然后将其放入小区设置的餐厨垃圾桶。

4、有害垃圾应投放小区集中收集点进行统一收集,除此之外家庭产生的垃圾应归为其他垃圾,并采用单独的垃圾桶存放,然后将其放入小区设置的其他垃圾桶。

二、垃圾减量,减少污染

1、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签字笔、圆珠笔;纸张双面书写、双面打印;

使用再生产品;尽量运用互联网、局域网进行电子化教学,无纸化办公;尽量使用可持续使用的杯子,不使用一次性纸杯。

2、在外就餐要适量点餐,合理搭配;

剩菜要打包带走,减少浪费;使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品和纸巾等;食用自助餐时要按需自取,避免食物浪费。

3、购买并使用有中国环境标志、循环利用标志和中国节能认证标志的商品;

购买无需包装、简易包装或大包装的商品,尽量不过度包装或小包装的商品;购买可重复使用的耐用品,尽量不买一次性用品;尽量选购净菜;购物时自带环保购物袋,不用塑料袋。

4、旅游者自带可重复使用的杯子、洗漱用品;

旅游过程中应将各类垃圾分类收集和投放,不要随手丢弃。

5、把不用的衣服等物品进行变卖、捐赠等,延长其使用寿命;

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耐用品(如充电式电池等),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动手,垃圾分类会使人人受益,居民朋友,让我们共同努力,养成垃圾分类的文明习惯!

垃圾分类倡议书4尊敬的业主:

当今世界,控制人口,节约能源,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共识。实现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减少垃圾废弃物的产生量,解决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问题,实现废弃物再利用和再循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绿色北京和实现《北京2008》奥运申办报告的承诺的需要。

为积极响应市、区政府的号召,我们秉承绿色环保的理念,将在本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以支持国家建设,推动环保事业发展。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您的支持与协助。我们真诚的邀请您和我们一起来创建筑梦园住宅小区――一个美好的绿色生态家园。

实现垃圾分类的重点是请您将厨房剩余的饭菜、骨刺、瓜果皮、蛋壳等有机垃圾与纸张、金属、玻璃、塑料、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及烟头、陶瓷、灰土、卫生间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分开装袋,并准确投入小区内设置的分类垃圾桶里。把可回收的垃圾分别运到各相关企业进行再制造,使物资循环利用,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是讲究公德,讲究文明的体现;是为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做贡献的具体行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崇高事业。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家园一定更好,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文明、更进步!

希望您立即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以崭新的面貌,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创建绿色北京、绿色奥运做贡献。

垃圾分类倡议书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应当继续按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我国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你们知道么?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它们通常是先被送到堆放场,然后再送去填埋。垃圾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难道我们对待垃圾就束手无策了吗?其实,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

我们应当将十七大精神融入平时的学习生活,结合我们烟台研究院的实际,大家一起将垃圾分类,让“创建和谐绿色校园”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

学校生活中常见的可回收垃圾主要有:

废纸:报纸、书本纸、包装用纸、办公用纸、广告用纸、纸盒等;

塑料: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塑料杯子、矿泉水瓶等;

玻璃:玻璃瓶和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金属:易拉罐、铁皮罐头盒、牙膏皮等。

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毛巾、布包等。

不可回收垃圾包括:烟头、果皮、菜叶、鸡毛、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等。需要注意的,废电池、日光灯管、水银温度计、油漆筒、药品、化妆品等都是有毒垃圾,需要特别的处理。

垃圾分类倡议书6广大农民朋友们:

接受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展示全县农村卫生整洁、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良好环境,做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再生资源变废为宝,是县委、县政府为提升我县文明程度,推动环保事业健康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创建美好绿色生态家园需要每位公民的共同参与,为此,我们倡议:

一、人人行动起来,争做环保的先行者。

家家户户配齐“两筐一凼”,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一筐”用于收集不可降解也不可回收垃圾,“一筐”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一凼”用来填埋可降解的垃圾。严格按照分类投放标准对生活垃圾进行合理科学处置,为和谐小家添幸福,为绿色大家增美景。

二、人人行动起来,争做环保的建设者。

全县广大农民朋友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做到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堆乱放,乱贴乱涂;不损坏环卫设施,不破坏绿化林带,自觉维护清洁,做好“门前三包”和“院内四治”。用你的实际行动踊跃参与到垃圾分类治理中来,共同清洁家园、清洁村社每一个角落,共同营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洁、村更美的生活环境。

三、人人行动起来,争做环保的拥护者。

每个村社设置联户垃圾池、秸秆集中堆沤池、垃圾集中收集点,并配置垃圾中转站和运输车辆将垃圾运输至生活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为此,希望广大农民朋友积极配合,主动缴纳垃圾处理费,自觉将不可降解垃圾倒往联户池,将可回收垃圾倒往垃圾集中收集点归类处理。

四、人人行动起来,争做环保的爱护者。

禁止焚烧垃圾、秸秆,增强环保理念,用实际行动为共建美好绿色生态家园贡献力量。自觉维护河道、水库的清洁流畅,不要将畜禽粪便、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库。定期开展大清理大扫除活动,强力清除陈年生活垃圾,做到村庄全域无积存生活垃圾,确保房前屋后、林地、自留地、道路、山体、河道、沟渠等各家各户负责区域无任何可见生活垃圾。

五、人人行动起来,争做环保建设的志愿者。

第5篇:校园环境治理的方法与措施范文

青少年学生 公民意识 实效性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公民意识”概念,标志着公民意识正式列入国家政治发展的目标,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支撑。2012年11月召开的十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权利公平理念,是加强公民意识的深化和细化。因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其参政议政的意识,便成为当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课题。目前,国内有关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上:第一,从宏观方面谈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第二,从实际操作角度谈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方式方法,主要从课程建设以及志愿者服务、班集体建设、班主任等角度出发阐述;第三,网络环境下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大多数人从网络环境下加强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从网络环境新特点角度探讨公民意识培养问题。当下,结合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探讨公民意识培育问题,以及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重视角阐述如何增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还鲜有涉及。

一、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公民意识是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的认识,对相应的责、权、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公民意识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等。

1.主体意识与“自我”的性格特点存在差异

主体意识意味着公民摆脱顺民、臣民意识的束缚,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参与到现代社会公共生活当中,自觉参政议政,共同解决公共利益问题,最终完成和谐社会的建设。主体意识一方面要求独立人格意识,同时要求公民具有参与意识,对国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青少年学生出生、成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自由、重视个人利益维护的鲜明特色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与“70后”等比较,他们更加务实、自我,功利性趋向明显。表现在公民意识教育上,较容易接受独立人格意识的引导,参政议政愿望较弱,对于个人及家庭生活以外的事物乃至公共生活,缺乏关注的热情。

2.重视个人权利,责任意识弱化

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独生子女占据大多数的一代,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权利的要求、维护和行使关注更多,在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等问题上弱于“70后”等。因而,在对他们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以恰当的方式注重责任意识教育以及国家民族教育是应该注意的内容。

3.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相背离

随着公共社会知识、公共精神等观念的增强,青少年学生在思想认知上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然而实践中违反公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说明青少年自身缺乏内在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为人处世常常囿于自身的利益,仅仅考虑自己的得失与需要,而将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完全割裂开来。教学中,如何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紧密联系构成整体,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当前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侧重于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忽略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意识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公民意识教育的专门教材。公民意识教育穿插在政治类教材中,公民意识的培养没有整体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大纲,只能在教学中教师结合个人认识自我把握。第二,在政治教材中,公民意识教育衔接不够,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缺乏纵向分层设置的公民教育目标。第三,传统政治教育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对教育者心灵的滋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这一点也体现在公民意识教育问题上。教育的关注点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把握,忽视了知识点以外的能力培养以及习惯养成,这是造成学生知行不一的重要原因。第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自为政,相互分离,公民教育内容匮乏,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

2.实践课程开展有待完善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在“自我、务实、功利化强”的青少年学生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如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育成效低下等。从国外公民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模式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隐性教育模式包括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近年来,我国尽管实施了课程改革,明确了实践课的内容和要求,但实践课程往往流于形式,诸如一些辩论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校园活动,内容互不关联,收效较低。学生自主主持参与的实践活动较少,活动内容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仍处于尚未充分发展、亟待促进和提升的境地。政府、社会、学校、课堂如何形成有机整体,在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3.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

如何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网络已成为其生活学习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由于缺少对互联网的有效监管,对其中的不良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生活模式、政治经济文化模式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传入我国,对当代学生的爱国思想毫无疑问产生一定冲击,进而滋生崇洋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网络上大量负面新闻的报道,缺乏一定理性分析与指引时,涉世尚浅的学生很容易对权力、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产生错误认识,滋生崇尚个人权威、漠视义务的思想,并且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不利于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建立。另外,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淡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据调查在网络犯罪的人群中18岁至25岁的占了45%。所有这些,为公民意识的培养带来挑战。

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策略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加强公民意识系统化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侧重于政治教育,忽视了思想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在教育过程中唤醒教育者主体性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现状,应注意在内容上通过公民教育拓展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以往单纯进行政治原则与政治体制教育向权利义务、民主法治、社会公德等方面拓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思考。第一,注重公民意识建设内容的体系化构建,完善公民意识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以个人为圆心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注重公民意识教育与日常生活内容的紧密联系,避免内容的空洞化。使学生了解核心的道德理念和常识的同时,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不同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注意内容的衔接和有机结合。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的结合。把传统的诚信、礼仪、爱国、孝道等价值理念,赋予时代的特征与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使得公民意识教育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内容。第三,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知识的介绍,提高学生对媒体的认知与评判能力。

2.推进制度建设,确保公民意识教育的规范性

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小学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大学进行基本礼貌教育的倒错现象。这种模式的存在与应试教育体制有内在联系。要改革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体制,注重学生公民能力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升,使公民意识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真正拥有一席之地,必须在教育目标、教师教育、教育评价政策等方面对公民意识教育予以明确和具体的支持。首先在教育目标设置上,研制、颁布公民教育的国家标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类型公民教育课程,设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其次教师教育政策上,应当在加强公民教育课程师资培训的同时,对所有教师提出公民教育专业资质的要求,并建设与公民教育有关的教师教育资源支持系统,以适应全方位的公民教育的实际需要。最后在教育评价上进行相应改革,把公民教育的推进和实效问题作为考查、评价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教师工作绩效的核心指标,同时鼓励不同方式的公民教育的实践探索,形成推进公民教育实施的评价方式。

3.构建全社会合力育人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

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典型的保守性、自我封闭性的特点。学校处于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导致学校所倡导的正面信息被社会中大量的负面信息埋没并陷于弱势地位,容易造成学生人格断裂和知行不一。公民意识教育的真正有效性,在于一方面学生具备相关国家意识、法律素养以及道德理念,另一方面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模式、处事方式,即知行统一上。思想认识的提高到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学校不同教学、管理层面的教师以及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家庭乃至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等。第一,小学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更需要学校、家庭之间的合作。结合不同年龄、层次的行为规范要求,通过家长打分等形式强化学生文明礼貌等良好作风的养成。现代社会教育的功利化使得中小学之间家校联系仅停留在学生的学习情况上,所以应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家校联系,加强对学生独立意识、文明习惯培养等个人素养方面的落实与形成,使得学校的公民意识教育落到实处。第二,中学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践内容体现在班集体建设和参与社区服务等内容方面,拓展公民意识教育空间,倡导社区教育,通过义务劳动、环境治理、观摩选举、竞选社区负责人等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实践课程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共识,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家庭、学校之间的大力合作。在全国形成统一的主流舆论环境,保证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性。

4.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充实实践活动内容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许多美国学校把是否做过志愿者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项标准。我们可以此为参考,把社会活动的参加情况作为学生升学的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建立服务补偿制度,对于享受国家免收学费的学生造册登记,动员和组织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时间。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权利义务一致原则的认识。只有在普遍建立了公民意识的前提下,在相应制度的保障下才可能实现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我国的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5.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探索公民意识教育的新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网络的联系更加密切。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公民意识教育的新问题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网络新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困扰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负面网络新闻也影响学生对权责意识的分析、评判。首先,政治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新闻媒介素养和法律知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正视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强化其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三,设立公民意识专题网站,紧贴实际,联系网页上最新带有热门性、典型性的事件,重点评析,带动大家共同参与,利用舆论的优势纠正学生的过激情绪和负面言行。

————————

参考文献

[1]张莉.网络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1).

[2]张嵘.台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3]靳义亭.论韩国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