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危机预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力企业 财务 危机预警
一、小议电力企业财务危机的相关内容
(一)如何鉴别电力企业的财务危机。
第一是资产变现能力,这个指标的含义是企业的流动资金在定期内转化为现金的能力。如果经过财务评估,电力企业缺失了随时支付现金的能力,那么就评定资产变现能力为差的级别。这个指标主要是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来计算的,所以,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这个指标;第二是负债状况,这是体现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个指标的好坏主要靠资产负债率来反映的,如果该数值越小,那么电力企业的资产运转状况则为正常,如果该数值越大,那么企业将面临着财务危机的几率越大,需要立刻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财务问题;第三是资产使用状况,它的使用状况越好,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就越正常,这个指标的正常与否是靠存货周转率来体现,存货的周转速度越快,流动资金才会处于正常地运转状态。因此,当存货周转率高时,说明存货周转速度快,资产变现能力也会越强,也不会影响电力企业的负债状况,企业对财务的管控能力将会更强。
它能收集与企业财务一切有关的数据与信息,然后通过智能分析,能够发现电力企业财务运转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然后根据其危险程度判断是否报警。该预警方法应用到财务管理中,将组成有效地预警系统,该系统将通过科学地分析方法来确定某财务风险带来的威胁,预测财务危机是否出现,然后将整体地评估报告及时地传递给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有利于他们及时作出有效地决策,使财务状况恢复正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但可以预警、报警,及时地发生财务风险的起因,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作出正确地决策,而且可以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每次出现财务风险的起因、解决的措施、最后带来的结果,这样方便了财务管理部门及时地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保证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二、浅析我国电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一)将单变量模型与多变量模型进行有效地结合,完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以往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的预测模型有很多种,如单变量模型、多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等,但是每种模型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单独使用不能起到良好地财务危机预警作用。所以,应将单变量模型与多变量模型进行有效地结合,完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单变量模型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但是精确度不高是其的弊病。在进行汇总电力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的工作时,不能够详细地体现所有的财务工作。所以,应将这两种预测模型结合在一起,那么多变量模型就可以精确地反映出电力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而且财务预警系统还具有单变量模型的简单易行的特点,充分地完善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二)根据电力企业健康地财务运营状况,合理地规定财务指标。
刚才上文已经提到,鉴别电力企业财务危机的三大指标:资产变现能力、负债状况、资产使用状况,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用中,应根据电力企业健康地财务运营状况,合理地规定财务指标。现在国外的企业都是选取了企业财务的相关指标来确定企业破产的标准,如企业的负债能力、资金流动率等。而在国内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用中,一般会选取电力企业的财务指标来综合分析财务危机,合理地分析引起财务危机的起因,然后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三)电力企业应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来选择合适地财务预警模型。
一般来说,国外的上市公司货证券市场才会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的方法,但是我国的电力企业应根据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应将企业的性质、财务管理水平、经营理念等放在考虑范围中,选择合适地财务预警模型。我国的电力企业下属部门复杂,每个部门有自己的职能。因此,要根据电力企业的职能结构,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科学合理地选择财务指标。
(四)对财务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地综合分析。
如今我国电力企业采用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都只注重定量地分析财务数据,但是对宏观经济状况、国家政策的变化、不同企业的特殊情况等定性指标却不关注,电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应该包含定性模型与定量模型,只有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地有效结合,才能完善电力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定性财务预警方面,电力企业还应掌握些市场数据如煤价波动、替代能源、市场利率等。
(五)将现金流量指标作为重点考核项目之一。
近年来,国外的很多上市公司都宣布破产,有大约一半的公司都是盈利企业,导致破产的原因是现金流量不足。这个事实证明:在电力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必须将先进流量指标作为重点考核项目之一,使现金流量和非现金流量指标相结合,在数量和权重上综合考虑,保证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有效地进行。
三、探析如何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若想在电力企业建立有效地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企业应掌握内部的一切财务信息,这是建立预警系统的信息基础。因此,电力企业首先应建立财务信息管理部门。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其次,企业应该建立执行力强的领导管理机构,预警系统监测出相应的财务风险,该机构可以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最后,企业应引进高效地财务管理理念,加强内部财务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财务危机的源头。其实,财务风险存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上,任何一个细节出现财务风险,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电力企业需要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建立有效地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让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保持良好地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现状
企业财务预警又称为财务危机预警或财务困境预警。财务危机爆发的最严重的结果就是企业的法定破产。企业财务危机有轻有重,轻者会出现资金管理问题,重者则会导致企业破产,财务危机包含着轻重之间的各种情况。企业财务危机的根源一般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等。企业财务危机轻者表现为资金流动性不足,重者则陷入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濒临破产。财务危机是一种综合症状,包括多种情况,在财务危机出现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破产这个最糟糕的结局。但是,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也有再次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要构建合理、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必须要了解其现状。
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基本都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将财务预警工作加入进来,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我国相关监管部门没有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工作如何开展做出相关规定,所以目前就财务预警工作的效果来看,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上市公司管理者危机意识不足。危机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在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追求短期、片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状况变化时对危机的判断,从而对危机的产生没有任何预防措施。
第二,缺乏与财务预警系统配套的管理制度和组织保障。虽然多数上市企业已经有了相应的财务预警系统,但是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保障,这就导致了公司财务预警组织机制的丧失,没有了必要的财务预警组织机制的支持,就无法及时、合理、有效地处理经营管理风险,对上市公司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也没有办法更加有效地防控。
第三,财务预警方法过于模式化。多数上市公司采用的财务预警方法为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此方法适用于中短期预测,并且其财务指标具有滞后性,也就导致财务预测能力有限。部分公司的财务预警系统的危机预警样本数据过于陈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预警的有效性。
2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2.1有效提高公司管理者对财务危机的防范意识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环境的变化造成了经营管理的风险也逐渐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发现财务决策中的失误以及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漏洞。在财务预警机制中把关键员工和管理者一同纳入管理机制中,可以深化公司成员对各种经营管理风险的认知。
2.2有助于构建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防控体系
大部分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工作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的原因是管理者在规划财务预警工作时忽视了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具有指引作用,只注重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才是实现财务预警工作的前提,它能够在实现公司经营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对公司财务预警工作也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正,做到风险的及时治理和财务危机的有效防控。
3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
3.1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组织架构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组织机制的组织架构主要由董事会、财务预警小组、财务预警职能部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监事会以及各业务部门组成。
董事会是最高责任主体,负责建立财务预警组织、制定与财务预警有关的制度,并对财务预警工作的执行和执行的有效性负责。财务预警小组可以由企业内部的高管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的工作主要任务是制定财务预警的目标、方案,确定财务预警工作程序;向董事会汇报财务预警方案、结果,监督各职能部门对财务预警制度的实施,以及对经营管理风险成因的分析,并决定预报内容。财务预警职能部门承担信息收集、系统维护、定期汇报等财务预警的日常工作,它们的工作应只对财务预警小组负责。各业务部门在财务预警工作中主要是做好本业务单位的相关工作,对涉及本单位的财务预警子信息系统进行运行与维护。审计委员会主要工作是与财务预警管理小组进行沟通,了解公司财务危机的评估情况、了解经营管理者的风险识别等工作。内部审计机构主要负责制定财务预警的监督评价制度,对财务预警工作的监督与评价,以及向董事会出具财务预警工作有效性评议的审计报告。监事会在财务预警机制中则起到财务监督的作用。
3.2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对策生成机制构建
财务预警工作的重点在于对财务危机的预防,因此需要定期进行财务预警对策策划。应该做好对财务危机的辨别和分类,分类和归纳后,根据每一项危机制定出具体的排警方案和处理方法,设想最坏的结果,逆向策划,将每种类型和每种情况的财务危机的应对对策制定得尽可能详细。
财务危机(Financial crisis)又称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给出财务危机的统一定义,通常公认有两种确定的方法:一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企业破产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最常用的标准,也是最准确和最极端的标准;二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
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财务危机至少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从企业的运营情况看,表现为产销严重脱节,企业销售额和销售利润明显下降,多项绩效评价指标严重恶化;
第二,从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产品库存迅速上升;
第三,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表现为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流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
第四,从企业现金流量看,表现为缺乏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现金流,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管理的主要方法
财务危机是导致企业生存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采取监测和预防措施,才能及早防范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危机。
财务危机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财务危机预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 财务报表分析法
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和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估计分析是一种传统的分析方法。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以及现金流量表这三套财务报表来分析企业的价值、评估企业的风险。
财务比率分析是最主要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之一。包括六大类:偿债能力、经营能力、获利能力、资本结构、成长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
1.偿债能力用来分析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采取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比率、借款依存度、利息支出率等。
2.经营能力分析用以衡量企业运用其资源效率来反映企业对资产的管理能力,采取的主要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收款天数等。
3.获利能力分析反映企业在未来经营中产生现金的能力,采取的主要指标有:资产报酬率、每股盈余、税前净利率、营业毛利率、营业外收支率、每股营业额等。
4.资本结构分析反映企业运用财务杠杆的情况,采取的主要指标有: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长期资金对固定资产比率、保留盈余对总资产比率等。
5.成长能力分析反映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成长性,采取的主要指标有:营业收入成长率、净资产成长率、税前净利成长率等。
6.现金流量分析是用现金流量去评估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采取的主要指标有:现金流量比率、每股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对总资产的比率等等。
(二) 单变量模型
单变量模型是指使用单一财务变量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的模型。主要有美国学者比弗(Beaver)于1966年提出的单变量预警模型。他通过对1954~1964年期间的大量失败企业和成功企业比较研究,对14种财务比率进行取舍,最终得出可以有效预测财务失败的比率依次为:
(1)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2)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3)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4)资产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比弗认为债务保障率能够最好地判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是资产负债率,且离失败日越近,误判率越低。但各比率判断准确率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使用一组财务比率,而不是一个比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预测效果。
(三) 多变量模型
多变量模型即多元线性判定模型,指使用多个变量组成的鉴别函数来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模型。最早美国学者奥曼(Altman)开始研究,他选取了1946—1965年间的33家破产的和正常经营的公司,使用了22个财务比率来分析潜在的失败危机。他利用逐步多元鉴别分析 (MDA)逐步取5种最具共同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建立起了一个类似回归方程式的鉴别函数-Z计分法模式。该模型是通过五个变量 (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表达式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Z为判别函数值。X1=营运资产/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权益市场价值/负债账面总价值;X5=销售收入/总资产。一般地,Z值越低,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
奥曼还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若Z≥2.99,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若Z≤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即1.81是企业破产发生的定量界定。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l、X4)、获利能力的指标(X2、X3)和运营能力的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在企业失败前一、二年的预测准确率很高;预测期变长,准确率有所降低,距失败前五年的预测准确率仅为36%。
多变量模型除了以上介绍的Z计分法模型以外,还有奥曼改进的第二代模型一一ZETA模型,日本开发银行的多变量预测模型,中??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27_1.shtml>台湾陈肇荣的多元预测模型,中国学者周首华、杨济华F分数模型,以及其他国外学者研究的考虑现金流量因素的预警模型和考虑产业因素的预警模型等。但是,这几种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就目前为止, Z计分法模型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四) 基于案例的预警方法
早期对企业危机的研究的方法就是个案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企业财务危机的案例,从中寻找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规律性表现。在财务危机预警的各种定量方法出现后,这种方法仍在广泛地使用,究其原因是由于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多变,没有任何的模型和方法能预测、解决一切财务危机,在进行定量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在其他管理信息中找出其规律性,进而加强和完善对危机预警的管理。
耶鲁大学Roger Schank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基于案例财务危机的管理方法即是成功一例。基于案例的预警方法(case-base reasoning)简称CBR技术。CBR技术是一种基于经验知识进行推理的人工智能技术,他强调在解决问题时,以类似的情况处理,并通过对过去类似情况处理的适当修改来解决新问题,能有效解决财务预警方法在辨识财务危机的警兆和测度财务危机的警度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该技术研究后逐步推广到机械、冶金等行业,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非结构化的、处于前沿性和探索性阶段等定量特征不是非常明显的问题最为有效。
以上四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对企业而言,在实际运用时,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地域、行业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选择适合企业特点,并能满足自身经营和财务管理需要的方法和模型,才能达到动态监测、及早防范、有效阻止及避免财务危机再次发生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三、国有企业财务预警管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构建,除了应有理论上的科学性、现实的可操作性、完善的制度体系、严密的制约机制、严格的风险监控、高效的事后核查外,还必须符合国有企业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六个问题:
1.要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后国有企业可能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和必须由公共财政负担的公益事业领域,存在国有独资企业;二是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存在国有控股企业;三是涉及到有优势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可以优进劣退。因此,国有企业不是一种一般的企业组织形式,不能用一般企业的规则来规范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在考虑到企业一般适用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点。
2.要考虑其完整性。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除一般企业具有的纯市场竞争功能外,还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因此,国有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设计,一定要力求完整,要力争做到“两个结合”。一是要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既要考虑资产、负债、现金、利润等定量指标,又要考虑企业的市场份额、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非财务指标和定性因素。二是要做到表内和表外相结合,既要选择到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报表中反映的指标,也要考虑企业从事委托理财、期货股票、担保抵押等表外指标。
3.要有控制的流程性。控制的流程性具体表现为从横向和纵向把握好几个关键点。横向要针对国有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即主要把握好投资、筹资、应收账款、内部担保抵押、关联交易等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纵向针对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反映、预测、决策和控制整个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控制。
4.要有针对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状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投资类企业,重点应关注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可主要选择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类、资产保值增率等指标;对于贸易类企业应重点关注企业的营运能力,或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对于生产类企业,重点应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企业的现金流,可主要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指标
集团财务预警系统是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机构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专门的方法监测、分析集团经济活动和理财环境,预测和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
财务预警的方法
财务预警模型因选用变量的不同,分为单变量预警模型和多变量预警模型。企业集团可以根据集团的特征和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来进行方法的选择。
(一)单变量模型
单变量预警方法通过寻找最佳预警指标,使用单一变量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最早通过单变量模型研究公司失败问题的是美国比佛(beaver)。他通过研究发现,现金流量与债务总额的比率对财务危机预测的效果最好,其次是资产负债率。单变量分析法计算简单,但却因不同财务比率的预测方向与能力经常有相当大的差距,有时会产生对同一公司使用不同比率预测出不同结果的现象,而且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风险。
(二)多变量模型
多变量预警方法通过多个变量的组合来综合确定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其从企业集团的宏观角度出发运用多个财务指标衡量企业风险,为管理决策提供帮助,进而规避风险或延缓危机的发生。相对于单变量模型而言,多变量模型预警财务指标能多方位反映企业经营状态,揭示企业产、供、销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适合企业集团的财务预警系统的要求。其中值得借鉴的多变量模式是美国阿尔曼(altman)的z计量模型,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5个变量,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预测企业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
上述不同类型模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针对点不同,单变量模式强调流动资产项目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而多变量模式更注重企业盈利能力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预测方法不同,单变量模式是以单个财务比率的分析考察为基础的,而多变量模式是以多种财务比率的分析考察为基础的,并对各种财务比率进行加权;预测内容不同,单变量模式分析模型所预测的财务危机包括拖欠偿还账款、透支银行账户、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等微观层面,而多变量模式仅预测企业的破产危机。
财务预警系统设计
多变模式可以从总体宏观角度发现风险,而单变模式则多方面、多方位反映企业经营状态,揭示企业产、供、销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从微观上反映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企业集团规模大,情况复杂,在设计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时,应首先结合现实情况,考虑采用多变模式与单变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控,使财务预警系统更具综合性。
(一)指标设计
根据指标的灵敏性、先兆性、关联性要求、通过借鉴实证研究分析筛选出符合实际的财务预警指标,是建立高效的财务预警方法体系的重要环节。财务指标的选取是与集团财务风险成因密切相关。
从现实情况看,企业集团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本息。财务风险的最根本表现都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因此,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应选取较多的偿债能力指标。可以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借款依存度等常见指标;同时考虑到企业集团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规模较大,可以增加长期资产适合率指标。第二,企业获利能力持续降低,导致财务风险发生。这由获利能力指标进行预警,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综合指标,考虑到集团的行业特点,还应该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第三,企业现金流入不敷出,持续借债导致资金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变异性,对判别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具有显著性,而在现金流量指标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显得更为重要,现金营运指数、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第四,企业市场环境恶化,业务萎缩,导致企业财务出现风险,这由企业成长能力指标来预警,可以选择主营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指标来关注企业的成长能力。第五,企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这可由企业运营能力指标进行预警。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和净收益营运指数(经营净利润/净利润)指标;考虑到集团应收账款问题比较突出,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也应纳入。第六,由于我国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兄弟单位之间相互担保以及对集团外担保总额较大,以对外担保为主的或有负债很可能变为现实负债,所以应该将担保比重这一表外指标作为预警指标。
(二)财务风险预警的过程和机制
有效实施财务风险预警管理还需有一个周密有序的行动步骤,并需要相应的财务预警实现机制来保证财务预警过程的实现。财务预警实现机制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财务预警的总体设计和组织机制。企业应从总体上统筹规划,设计符合企业特色的财务预警,为使财务预警得到正常运行,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预警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层)负责,预警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如财务部,企管办,企划部)来承担,预警组织制度的实施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预期效果。第二,风险信号的捕获和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针对每一类风险分析其早期的信号,风险预警系统中应预设一个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在这一阶段,应关注各种早期风险信号,如企业现金流入量减少而现金流出量增加,财务结构不合理,过度负债,投资比例失当,企业信用下降,无力偿债,市场竞争力减弱,产品积压等等。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良好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要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预先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 第三,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如出现某些风险的信号,对其进行甄别归类,并根据建立起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经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当风险的成因分析清楚后,也就不难制定相应的措施了,并且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第四,风险应对决策机制。在财务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损失预警制度若要能够有效运作,就必须要有正确、及时且合乎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管理资讯系统,提供及时而完整的经营结构数据,供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当有超出或低于指标数据的情形发生时,就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产生,企业就应早日对症下药,以防财务恶化。此外,财务危机的责任机制,即将企业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个人,并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每个部门及个人防范财务危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财务预警系统正常而有效地运转提供制度性保障。
单变量模型与多变量模型的结合可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控,使财务预警系统更具综合性,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的选择和切实可行的财务预警机制的设置和过程的控制是财务预警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运用计算机辅助风险管理,实行动态监控以取得及时信息,设计合理的风险信息传递路径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内控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总之,要使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不仅要求预警系统具备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作为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的依据,而且还需要有严密的风险预警管理程序以便对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同时还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组织管理机构,唯有如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才能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确保企业集团全面提高防范、控制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企业制度与战略失误。引发财务危机的主要制度缺陷表现在: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不健全、企业组织架构不合理、职责权限不明、内部牵制失灵、预算管理薄弱等方面。企业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发展全局的谋划和指导,战略决策的失误会导致围绕战略的一系列目标的制定、实施与控制过程的脱轨,很多企业存在盲目地并购、多元化经营等战略失误从而导致了财务危机。
(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问题。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不足,即使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也无法完成经营目标。经营管理的不足主要是:董事会被架空,无法积极参与经营功能;经营者独断行事,决策不当;举债过度,财务调度失败;股东和经理人利益冲突,经营成果受损;财务等内部人员舞弊;投资失败,管理者缺乏应对变化能力等。
(三)财务策略和金融活动不当。财务策略主要指企业筹资、投资和资金管理方面的策略,资金活动的风险具体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负债率高,财务杠杆失衡问题;非效率投资普遍,投资吞噬企业资产;资金收回不当,盲目赊销,造成大量资金无法收回,行成坏账;收益分配时,股利分配政策的不当,企业投资者的选择,影响企业的资金来源。会影响
(四)外部环境的变化。PEST分析中,国家的宏观经济中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控制带来严重影响。国家不利政策、政治变动、经济环境恶化、行业内竞争的加剧、经济疲软,通货膨胀、市场利率、汇率的频繁变动等都会影响企业财务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并导致企业失败甚至破产的因素很复杂,不同的行业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内部因素的分析上,内部因素对财务危机的发生起着更为直接、关键的作用,内部因素的可控性更强,因此本文从内部因素的角度,探讨如何防范财务危机并建立企业内部财务预警系统。
二、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1.财务制度缺陷。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体系,有时流于形式或执行不力。考核评价制度诱导管理者追求利润或账面的业绩而忽视现金流量主要表现在:过度投资、交易加载、削减研发费用、盈余操纵等。
2.财务杠杆的过度运用。企业负债经营是一柄双刃剑,但运用不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如果企业的全部资产利润率低于同期债务成本,就会产生负效应,加速权益资本报酬率的下滑。一些企业利用银行贷款扩张发展,致使财务结构失衡,爆发危机。
3.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非效率投资现象,即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投资项目没有经过科学的决策与分析,致使投资收益小于投资成本,或者资金没有投资于能带来正收益的项目,企业缺乏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支撑,使资金闲置或投向错误的领域。
4.赊销政策问题。许多企业由于企业竞争、刺激销售,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但是对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一是没有严格的销售政策,二是回收期过长,又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三是应收款项不能兑现或造成呆账。
三、针对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财务预警系统构建
本文将传统的财务危机预警方法与基于计量方法的预警模型相结合,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针对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的不足设计财务预警系统。将与财务系统构建的因素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在此基础上做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和规划,下表为各个层次系统构建的具体措施:
财务危机也是各类风险中最直接,也是最终的表现形式,企业必须建立高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及时预测经营和财务活动中的各种风险。财务风险较难预测,影响财务危机的因素很多,种类不一,有些因素无法量化。本文在设计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时,就企业现实存在的财务制度和漏洞加以归纳,企业应根据自身特性,弥补漏洞,减小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企业管理者应树立风险意识,做出科学决策,预测和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加强控制,积极采取措施,分散风险,努力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关键词:物流企业;非财务指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物流业是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作为服务领域唯一的产业振兴规划,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测迫在眉睫。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突发的,在财务危机形成的过程中会出现财务危机的征兆。分析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物流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寻求对策与方法。引入非财务指标对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是一种必要而有益的补充。
一、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概述
财务危机一般是指企业现有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负债价值或企业经营现金流量难以偿还现有债务的情形。物流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对预警指标的收集与量化、预警方法的选择、财务危机警戒标准的确定、财务危机相应对策与建议的制定等,在分析企业财务预测结果和财务风险原因的基础之上,对企业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提出具有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制度方式。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致力于基于财务指标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很少有学者从非财务信息指标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行研究,而非财务信息对物流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基于风险预警机制的要求引入非财务指标,可以提高预警机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指标数据失真影响财务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物流企业财务指标数据虽然可以从公开披露的年报中获取,但是管理层常为了不同目的操纵报表、掩饰问题,加上现行的监督机制和独立审计机制还难以保证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因此财务报表未必是公司财务真实状况的反映。再加上国内目前对研究指标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统一界定,大多数学者选取指标的口径不一,后来者很难继承研究,无法保证研究变量选取的规范性及研究结论的继承性,而当前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绝大多数偏重于财务指标来构建模型,因此很可能影响其在运行中的有效性,导致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失败。
(二)忽视非财务信息导致预警机制指标选择不够全面
国内学者大多数以ST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前三年数据作为样本选择的时间范围,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选取财务预警指标,选取的财务指标难以涵盖与财务风险相关的所有信息。基于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得到的预警机制是不全面的,无法预测非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此外,物流企业的外部因素也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全局性风险影响,可通过物流财务系统渗透到企业各环节,遗漏这些非财务信息将导致预警机制指标选择不够全面。
(三)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难以推广应用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可行性取决于其子系统的运行状况与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需要各管理部门系统之间数据资料充分共享,物流人员对系统经常进行监管与维护,这必然要求企业有相对成熟实用的预测方法和高技能的操作人员。而大多数研究预测模型给定的实施条件约束太紧、勾勒出的模型适用环境过于复杂、物流操作人员专业水平整体不高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的不足,使其难以被物流企业采用。况且,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尚未就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做出完善的规定,这使得管理者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方面缺乏主动性。
三、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在物流企业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衡量,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和重点预警指标的变化,监控和预测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制度方式。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对财务风险及时准确地预警,就必须在指标上包含非财务信息,从既能预警又易被企业采用的角度出发,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运用模糊数学变换原理将定量、定性的问题综合研究,实现收集、监测、诊断、处理等功能。
(一)构建非财务信息收集处理子系统
从财务风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尽管不同物流企业的规模和管理制度的完备程度不同,但物流企业发生危机往往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根据目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的理论研究结果,综合考虑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特点,以及依据敏感性、代表性、关联性、对比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等预警指标选择原则,同时借鉴了我国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中普遍采用的指标,代表物流公司的非财务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预警指标和财务风险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正向型指标、逆向型指标和稳定型指标。具体来讲就是正向型指标数越大企业财务风险越小;逆向型指标数越小风险越小;稳定型指标数在某一点上最好。
(二)构建非财务指标量化处理子系统
由上述选取的预警指标体系可知,可以根据物流企业财务风险各项因素从两级指标来衡量,确定的指标因素集如下:一级非财务指标因素集为X={X1,X2,X3,X4,X5}={文化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公司治理因素、获取资金支持的能力};二级文化因素集为Xi={高层领导对物流的风险意识、物流人员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企业物流风险文化意识},依此类推,可确定其他二级指标因素集。
非财务指标根据设计的专家调查表,依据表1中确定的指标性质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从而得出各层次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通过专家对因素集所包含的各项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将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的判断数据,形成判断矩阵。可以用1-9标度法对二级因素集的重要性程度来构造判断矩阵Ai(i=1,2,3,4,5),判断矩阵的标度及其含义见表2。通过判断矩阵求此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得出各因素的权重Wi=(w1,w2,...,w5)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要求一致性检验指标CI=(λmax-i)/(i-1)≤0.1,即通过逻辑上的一致性检验,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同理可得第一级指标组成因素集的权重向量W=(w1,w2,w3,w4,w5)。
(三)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综合评判子系统
定义评估等级标准所对应的决策值集R,R={r1,r2,r3,r4},ri表示第i个评价等级所对应的决策分值。评判者根据评判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每个指标因素的情况进行评估,决策分值便为该指标的考评结果。根据评判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判结果为元素组成评估集,评估集可定义为四级:V={v1,v2,v3,v4}={安全,基本安全,风险,重大风险}。
首先对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构造单因素评价矩阵,即从U到V的模糊关系矩阵,一般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对于U1有
B1=b11 … b1m ?埙 b41 … b4m(1)
其中,bij表示第i个指标被评为j等级的程度。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到R2,R3,R4,R5,再分别求出Ui到V的模糊变换:Ri=Ai·Bi=(ri1,ri2,…,rin)。其中,i=1,2,3,4,5 n表示Ui中第n个指标。
然后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以U1,U2,U3,U4,U5为元素,构造单因素评价矩阵,用ri构造它们的单因素评判矩阵B。然后是U到V的模糊变换:R=A·B= (r1,r2,…,rn)。经归一化处理得:R'=(r1',r2',r3',r4',r5')。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确定所属各类警限的区间,从而判断物流企业风险水平的高低,实现综合评价。
(四)构建财务风险警度分类子系统
根据警情强度在数量上的强弱确定警度,该机制依据物流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由低到高将警度划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四个级别。警度对应的风险等级为:无风险,无警;低风险,轻警;中等风险,中警;高风险,重警。具体划分标准是:R∈[0.9,1.0]为无警;R∈[0.7,0.9)为轻警;R∈[0.4,0.7)为中警;R∈[0,0.4)为重警。根据物流企业风险预警模型确定的风险等级可以预报警度。
(五)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方案子系统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对策方案需要事先制定。具体而言,当警情处于无警状态,说明财务状况正常;当警情处于轻警状态,管理者应寻找目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实施风险信息追踪监测;当警情处于中警状态,管理者应根据风险因素状况和警情动态发展趋势,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防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当警情处于重警状态,管理者必须立即寻找警源,找出使企业财务状况陷入危机的关键指标,确定风险处理方案。在每次财务危机处理完毕后,需要对预警机制及预警对策方案做出动态调整,确保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预测准确性。
五、结论
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对于加强物流企业风险管理意义重大,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结合我国物流企业的财务风险特征,预警机制不仅要注重对企业财务数据的计量分析,还应引入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判断,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五个子系统入手构建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物流企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艳宁.基于非财务视角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财会研究,2012(14).
[2]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06).
[3]贾于露,乔静.后危机时代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商业会计,2012(03).
[4]田芬,吕永波,刘凌霄.物流企业财务风险综合预警研究[J].物流技术,2009(11).
[5]刘永胜,唐波,杨嫘.物流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物流,2010(02).
[6]林秀端.财务预警机制完善构想[J].财务会计,2010(05).
关键词:企业 财务预警 体系
构建财务预警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使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即时根据财务预警信号,采取对策,保障财务管理活动处于安全状态,从而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传统的财务预警体系,更多的是偏重对财务指标的分析与研究,而忽略了非财务变量、数据可靠性、系统整体反应力等。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预警体系,以提高财务预警的预测能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传统的企业财务预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指标的关注点不全面
传统的财务预警更多的是偏重对财务指标的分析与研究,再使用财务指标构建模型,而忽略了不易量化的但非常重要的非财务因素。这样就会导致因财务数据不符合事实而错误估计企业财务状况,或者在察觉财务状况有所恶化时,该企业早已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
(二)财务预警通过财务指标来反映,对于危机的过程缺乏关注
传统的财务预警方法一般只根据相关模型中相应的财务指标(结果)来反映,其利用的数据大多来源于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损益表反映的是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而没有反映危机量变的过程及其产生危机的直接因素。也就是说只注重研究企业的经营结果即质变的问题,而忽视量变的问题研究,忽视对警义和警源的分析,从而对企业危机产生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入了解, 不利于内部管理者提出应对风险的防范措施。
(三)财务风险预警的时效性较差
传统的财务预警方法依赖会计报表数据,然而会计报表一般在当期结束以后一个月甚至三个月才能公布,时间比较滞后,财务预警分析的时效自然就较差了。而对于风险预警,时间就是生命。由于所采用的数据及方法限制,对于未来情形的变动,适应性较差。
(四)预警指标不科学
如果指标设计不合理,体系不科学,财务预警信号就可能失灵,不能把潜在的风险及时揭示出来。如传统的财务报表危机预警分析法,是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危机预警估计,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基本财务报表来评估企业的风险。尽管比较简单,但当企业出现财务困难时,管理当局往往会采用粉饰财务报表的方法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使财务危机的预警失去作用。
二、财务预警体系的建立原则
(一)建立财务预警体系应达到的要求
1.预知财务危机。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财务预警体系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这里体现的是财务预警体系事前的控制作用。
2.防止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扩大。当财务危机征兆或者财务不利状况开始出现时,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不仅能预知并预告,还能及时寻找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知其然,制定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严重的财务危机真正发生。这是财务预警体系的事中控制作用。
3.避免类似财务危机再次发生。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不仅能及时预知和预告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和改进建议,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提供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以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这是财务预警体系的事后控制作用。
(二)建立财务预警体系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资料包括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相关市场、行业数据,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为更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有效识别财务状况恶化迹象,应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以及现金能力等角度出发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由于我国近几年公司才开始编制正规的现金流量表,所以传统的财务预警体系大多没有引入现金流量指标,由此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引入具有可比性的现金流量指标。
2.重要性原则。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是财务预警体系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财务风险分析,迅速排除影响小的风险,而将主要精力应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对财务预警变量的选择,不仅要反映企业全面的财务状况,同时必须是重要指标。要求指标全面、典型,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预测变量选择过多,则冗余的信息过多,使预警体系的表达变得复杂,影响预警的效果,降低预警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注意预警指标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状况的要求也不同。对于投资类企业,重点应关注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可选择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指标;对于贸易类企业,应重点关注企业的营运能力,可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期等指标;对于生产类企业,重点应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企业的现金流,可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亦然,应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特点及企业的战略方针等,这方面可以考虑如通货膨胀率、景气变动指标、利率、从业人员指标、市场占有率、营业面积、卖场数量等。
三、关于财务预警体系建立的探讨
(一)财务预警体系的整体结构
1.财务预警体系的组织结构。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应包括企业不同部门在预警系统中的职能划分,如财务预警信息的收集、财务指标的分析、财务风险的评价与处理、预警模型的选择与应用等内容。它通过对公司经济活动实时监控,进行及时、科学的分析,以达到公司整体控制、有效化解风险的目的。具体建议如下图:
(注:黑色箭头表示预警信息流向,白色箭头表示反馈流向)
2.财务预警体系的流程控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控的财务预警系统。事前工作包括确定评价标准、制定适合本公司的财务指标、建立模型、收集资料、信息传递等;事中工作包括分析整理资料、发现问题、发生预警信号及将信息反馈到各相关环节;事后工作包括当发生潜在危机时支持配合相关方面寻找根源以及时纠错、建立追踪系统和跟踪系统。
(二)财务预警模型
根据财务预警模型中选用的变量多少不同,分为单变量预警模型和多变量预警模型。
1、单变量预警模型
单变量预警模型,是运用单一变量,用个别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危机。按照这一模型,当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所涉及的几个财务比率趋于恶化时,通常是企业将要发生危机的先兆。主要指标有: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产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资产变现率=资产变现金额/资产账面价值等等。
其中债务保障率能够最好地判定企业财务状况,其次是资产负债率,并且离危机日越近,误判率越低。
这种模型分析较为简单,但存在明显的不足,单个比率只能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且当这些比率彼此不完全一致甚至传递出相反的信号时,指标的警示作用就可能减弱甚至被抵消,因此,单变量预警模型的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2、多变量预警模型
⑴Z方法。是运用多变量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关系,即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称Z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其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Z表示判别值函数
X1表示(营运资本÷资产总额)×100%
X2表示(保留盈余÷资产总额)×100%
X3表示(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
X4表示(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
X5表示(销售收入÷资产总额)×100%
一般地,Z值越低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根据美国1970-1973年的计算资料,还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如果Z值大于2.675表明企业财务的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如果Z值小于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企业的财务是极不稳定的。
⑵F方法。Z方法在建立时没有充分考虑现金流量的变动等方面的情况,由此,对Z方法加以改造,建立一个新的模型――F模型: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
其中:F为判别值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税后纯利-折旧)/平均总负债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债务
X5=(税后纯利+利息+折旧)/平均总资产。
F模型以0.0274为临界点来预测公司是破产还是可以继续生存。若某一特定的F分数低于0.0274,则将被预测为破产公司,若F分数高于0.0274,则公司将被预测为继续生存公司。通过检验,该模型的准确率高达近70%。这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
3、综述
通过上表,对于常用的财务预警模型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但是也必须注意到,财务预警不能仅根据学者研究的通用的预警模型来完成,还应结合定性分析非量化因素才能提高预警体系的效用,同时结合本企业对于某些指标作出调整。例如要充分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财务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一个风险事件有可能推倒多米诺骨牌,因此不要忽视不同指标之间可能的关联等。另外,定量分析中还应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相关的财务指标是不同的,即使是企业处在类似的的行业、规模、成长时期,也可能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具有差异较大的财务状况。所以,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自己的财务预警体系中各财务指标的预警临界值。
四、结论
根据《财富》杂志连续几十年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在各个行业中最受推崇的公司都具有优秀的风险控制能力。根据普华永道对英国企业的研究发现,高速成长的公司表现出的前瞻性、创新性和无所不为的精神往往与其风险管理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企业亟须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风险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秀.财务风险管理的危机预警系统[J].科技与创业,2007,(1).
[2]陈晓,陈治鸿.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预测[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3).
[3]李华中.上市公司经营失败的预警系统研究[J].财经研究,2001(10).
[4]陈燕,廖冠民:.大股东行为、公司治理与则务危机[J].当代财经,2006(5).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主要形式及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一)财务风险的主要形式
1、资金使用风险。对于医院而言,资金是确保其正常运营的物资前提和基础保障,一旦资金缺失则会导致医院运营受到严重影响。如果医院在未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前提下便盲目地购置各种大型医疗设备或是一些其他的固定资产,那么资金的正常运转势必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资源过度浪费、流动资金出现积压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会严重阻碍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
2、投资风险。医院运营过程中经常会进行一些项目的投资,而这些项目却有可能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若是医院在进行投资时欠缺可行性研究,经济信息不真实、不全面,或是领导层决策有误、缺乏有效地内部监管等,则都极有可能造成投资失误,从而使得该项投资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便会给医院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来源于医院的应收账款及坏账损失。医院在为病人进行医疗过程中,病人应向医院支付一定的医疗费用,这部分费用就是我们所说的应收账款。造成医疗欠费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医院通常会承担一部分社会救助任务,并且会对有需要的病人开通绿色通道;而另一方面有些病人因久病不治导致生活十分困难,从而无力偿还欠下的医疗费用。这样便会造成医院无法及时和全额收回医疗费用。
(二)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医院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势必会对其正常运营带来较大的影响,导致医院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由于市场本身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会发生变化的,在市场变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恰恰正是导致医院收益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当医院收益出现问题时,慢慢地便会形成财务危机;其二,如果医院的负债达到一定比例时,那么很容易发生失控的情况,这样便会导致医院无法对已经到期的银行贷款进行偿还,从而极易引起医院财务危机;其三,由于医院自身的管理水平较低,如权利过于集中、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计划等,都会造成医院经营成本失控。
二、建立医院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预警机制构建原则
医院在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其一,科学性原则。为了能够有效地确保财务预警准确合理,建立机制时所选择的指标应是能够充分反映出形成财务危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二,系统性原则。预警机制应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做到不重不漏;其三,可行性原则。预警机制的可行性直接关系到机制建立以后的运行,应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可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
在具体构建时,医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医院组织结构保障。通常情况下,医院财务危机预警属于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是医院作出重要财务决策的主要依据,而这些较为重要的财务决策会直接影响到医院中各个部门的利益分配情况,所以医院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应由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
2、追踪敏感性财务指标。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可通过对医院外部实际经营状况等信息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医院的一些敏感指标进行动态追踪及全过程监控,重点应以医院运营状况、未来发展潜力、偿债以及获利能力等为主要指标,这样有利于对医院财务危机进行监测和预警。
3、医院信息系统的支持。正常情况下,医院财务预警都是基于财务比率进行的,而财务比率的基础是会计信息。首先,医院会计信息系统应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有恰当的接口,以此来确保追溯线索的完备性;其次,医院应对本行业的有关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并将医院置于整个医疗市场中去考虑,与其他医院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分析当前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医院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是否会对本医院带来财务危机。
4、财务预警分析和报告。风险管理人员在财务预警分析中,应重点把握和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估计可能造成的损失。财务预警报告是医院自身的一种预警机制,应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报告制度。风险管理人员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医院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也可以在指标将要超过控制警戒线前,或可能发生财务危机时,以专题形式向医院管理层报告。
参考文献:
[1]王玉华.罗竹.浅议医院财务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卫生软科学.2008;22
[2]顾玉华.医院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防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
[3]王蕊娜.谢芳.浅谈财务危机与财务危机预警[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一、系统样本选择及数据选择
(一)样本选择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上市公司财务制度更加健全,财务数据更加规范和透明。同时,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企业改革的先锋,面对的是众多的投资者,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应该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在这里,把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研究对象。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建立和实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将更加紧迫和实用。
本文把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作为财务危机型企业,相应地,其他企业均作为健康型企业。以2006年上半年沪深两市中首次被ST的公司作为初始样本,选择其中20家公司,并按照行业相同,总资产规模相近原则,选择20家非ST公司与之配对。样本公司如表1所示:
以上两类样本共包括了40家上市公司,为了切实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从两类样本中分别随机抽取10家,即总共20家上市公司重新组成一组,作为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样本,剩下20家上市公司组成另一组,作为检验样本用来检验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二)数据选择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没有利用样本公司T-1(ST之前第一年,即2005年)年和T-2(ST之前第二年,即2004年)年的有关数据,而是利用T-3年的数据,即2003年的有关数据。
之所以不采用T-1年的数据预测2006年的ST,这同ST的决定机制有关。2006年被ST的公司实际上是由于它们在2004年和2005年里连续亏损。因此,对于某一特定公司,在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它会不会在2006年被ST,用2005年的信息预测2006年公司财务困境事实上没有意义。
同时本文也不采用T-2年的数据,因为如果一个公司在2004年有利润,那么该公司即使在2005年亏损也不会被ST。而一个公司如果在2004年亏损,基于这一数据对2006年ST的预测将变成简单的对2005年亏损还是盈利的预测。使用2003年,即ST之前第三年的数据,则不存在这些问题。
此外,有关人员研究发现,在T-4年,财务困境企业与正常企业之间的差异是不明显的,公司财务困境的有效预测期往往以T-3年为起点。
本文所用会计信息方面的数据来自证券之星网站、深沪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
二、指标选择
(一)模型指标分类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其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便是确定模型的自变量,即模型的指标。
在参照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能反映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状况的五大类17个指标作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指标,各指标说明如表2所示:
(二)模型指标确定原则确定基础指标时应考虑下述原则:
(1)可测性原则。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目的是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与控制的依据,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其可操作性,要简明适用。即选取的指标不仅应符合财务预警目的,更应有数据支持。也就是说,评价指标的数据应容易取得。
(2)预测性原则。财务预警要求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因而,选取的指标也应具有预测性。
(3)全面性原则。在系统的构建中,所考虑纳入的指标应能够全面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且要求各指标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为保证综合评价结构客观准确,在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选取可以概括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以便最终确定指标体系时有筛选余地。
(4)可比性原则。选取指标时,应注意评价指标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的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原则。在对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评价中应注意纵向可比,而对同一时期不同事物之间评价中应注意横向可比。
(5)科学性原则。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按照企业财务危机理论原因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应能够对各大原因做出合理科学描述。
(6)协调性原则。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注意与所采用预警方法相协调。有的方法本身能够消除指标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替代,这时选取指标应多注意全面性,而另一些方法却要求评价指标间尽可能不相关,这时就注意指标的代表性。
(三)模型基础指标确定 上述包括17个指标的基础指标体系,是进行指标筛选的基础。因为,现在还不能说明财务危机型企业与健康型企业在这些指标上存在着重大差异。
对于应当选择何种指标来揭示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的研究,已有大量的经验性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总结这些经验性研究,找出那些被研究人员普遍采用且被证明有效的指标,以此作为财务预警模型的备选变量,分别是:
流动比率(X1);
流动负债总负债比(X2);
资产负债率(X4);
总资产周转率(X7);
净资产收益率(X8);
总资产增长率(X16);
每股现金流量活动现金流量净额(X17)。
三、模型构建及分析
(一)模型选择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作为基本分析模型。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Logistic回归模型对自变量的概率分布没有具体要求,适用范围更广;
第二,Logistic回归模型在实际运用中简单方便;
第三,国内学者绝大多数都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是研究财务困境的主流方法。
(二)模型解释逻辑回归模型是解决0-1回归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假设Xi为第i个发生财务危机的预警变量矩阵,那么其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Pi和Xi之间存在如下回归关系:
Pi=exp(Yi)/[1+ exp(Yi)],其中Yi=α+ΣbiXi
其中:
Yi值为总判别分它反映的是第i项在总体中某一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状况的数量特征;
bi为权数,表示对有关自变量Xi的重视程度;
Xi是与财务危机预警有关的财务比率;
α为随机干扰项。
逻辑回归模型的曲线为S型,且其预警的最大值趋近1,其预警的最小值趋近0。
一般选择50%作为分割点,其含义是如果通过逻辑回归密性计算出来的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Pi大于0.5,那么该上市公司可以归入发生财务危机的ST公司,如果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Pi小于0.5,那么该上市公司视为正常公司。
(三)模型建立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Forward Cond-
itional方法对20家估计样本公司(其中包括10家ST公司和10家非ST公司)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显然,检验结果是流动比率(X1)、净资产收益率(X8)、总资产增长率(X16)这三个财务比率指标进入了模型。
根据公式:
Yi=b1X1+b2X2+b3X3+…biXi+α=α+ΣbiXi
将表3中的步骤3计算结果代入上述公式,得到以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模型:
Yi=-19.883+89.136X1-32.075X8-0.468X16
将其代入公式:
Pi=exp(Yi)/[1+ exp(Yi)]
得出以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模型:
Pi=
(四)模型应用及结果分析将上述模型的判别临界值确定为0.5,即当上市公司的Pi值大于0.5,那么该上市公司可以归入发生财务危机的ST公司,如果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Pi小于0.5,那么该上市公司视为正常公司。
使用以上建立的Logistic模型对剩余20家检验样本公司进行预测,结果如下表显示:
结果显示:
10家ST公司有5家被误判为非ST公司,误判率为50%;
10家非ST公司中有1家被误判为ST公司,误判率为10%。
总体而言,预测模型对检验样本的总误判率为30%,预测准确率为70%。这说明本模型在企业财务危机发生前两年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
对模型预测的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方面说明该预警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灵敏性,它可以成为上市公司量化财务风险以及进一步加强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有效预警工具;
另一方面,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确定样本企业时,本文将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宣布为特别处理的企业(即ST企业)作为财务危机企业,除此之外的企业均作为健康企业。
这种界定财务危机的方法是否合理,目前尚无定论。从我国己有的关于企业财务预警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文献均将ST企业界定为财务危机企业,在没有更好的企业财务危机界定标准之前,这种方法就是目前较好的界定财务危机企业的方式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模型预警效果的准确率。
实证表明,任何预警模型的准确率都不可能达到100%,本模型也不例外,其原因除了模型本身的构建方法上有待改进外,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也是预警模型出现误判的主要原因:
第一,从模型的预测结果看,绝大多数的ST公司在财务危机发生前两年就表现出明显征兆,但管理当局并没有充分重视这一事实,对公司经营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企业最终步入ST行列,这也充分暴露出上市公司本身缺乏风险意识,对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使广大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最终成为受害者。再有效的预警系统也只能是提供企业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的信号,如果上市公司对此信号听之任之,预警系统并不能真正发挥预警职能,也就违背了财务预警研究的初衷。
第二,管理当局即使意识到企业存在发生财务危机的潜在可能,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企业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不能真正达到力挽狂澜的目的,因而使企业由两年前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演变为两年后被证监会宣布为ST的事实。
第三,现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操纵会计利润的动机和行为,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以达到改善并美化会计信息的目的,由此得出的各项指标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进而影响建立在财务指标基础上的财务预警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模型检测企业财务状况表现正常,但企业事实上却蕴含了极大的财务风险,这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便会发展成财务危机,因而使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企业的真实情况发生差异,使运用该模型预测发生误判。
参考文献:
[1]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谢芳:《财务危机智能预警:指标选择与技术路线》,《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