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应急;处置;联合;突发
1 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1 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建立健全联合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按照“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快速响应、协同应对”原则,细化完善信息报送制度,集结抢修力量、调集抢修物资,有效实施应急救援,实现应急资源的有机整合与优化配置,提高综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短时间恢复受损电网、有效应对突发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电网和社会造成的损失。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
管辖范围涵盖市、县二级应急组织。
管理内容为突发事件联合应对处置机制建设项目。加强突发事件发生时对电网设备故障抢修管理,明确应急处置工作中各级人员责任,落实责任制,强化考核力度,规范应急处置工作流程,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1.3 专业管理的目标
专业管理总体目标是以有效处置突发事件为重点,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高电力应急综合处置能力。包含以下具体量化指标:
(1)不发生高危客户、重要用户(如重要大会场所、医院等)中断供电应急处置不当事件;
(2)不发生因应急处置不力未按时恢复电网或终端用户供电的事件;
(3)不发生因应急处置不当对企业形象造成较严重影响的事件;
(4)农网大面积受损及电网主体工程受损恢复时间不超过三天。
1.4 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1)应急管理领导和管理平时和战时联合应急体系建设:
形成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专业指挥、综合协调、运转高效的应急领导指挥体系。
(2)应急处置流程制度建设
包括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报送规范和应急处置期间电网和设备抢修管理管理规章制度等标准,明确各级人员责任,保障应急抢修处置工作运转畅通有效、工作流程清晰,事事有章可依。
2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是针对电网设备突发事件应对实战运用流程,此种情况较为常见。包括应急值班、预案启动、应急处置、应急恢复、应急结束等重点环节。
(1)应急值班期间,发生设备故障后,调控中心必须在第一时间下达处置任务给运检部、营销部和县公司(有调度协议的还应报送相关客户),并电话或书面汇报给当日应急值班人员,说明突发事件的大致情况和初步损失,同时确定运检部、营销部和县公司的信息报告人和联系方式。
(2)运检部、营销部及县公司在接到处置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核查和抢修,以尽快恢复供电。抢修开始1小时和抢修结束后,应分别报送书面报告(见附件)给调控中心,说明受损情况及恢复情况、停电情况、抢修进展情况、现场采取的主要措施等,调控中心汇总后报当日应急值班人员。
(3)当日应急值班人员在接到有关信息后,应了解详情,综合调控中心的汇总情况,联系运检部、营销部及县公司以确定事件处置的最优情况,作为公司层面唯一的数据源和对外披露的依据报送安监、运检、营销、调控、办公室等部门和县公司,各部门、县公司依据此信息上报政府部门和省公司对口部室。同时当日应急值班人员根据事件发展趋势决定是否上报带班主任,带班主任应根据事件严重程度或认为有必要时,立即向公司分管领导汇报。
3 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建立事后逐次评估机制。
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紧急性、威胁性、扩大性的共同特征。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对照《应急处置后评估办法》,针对应急响应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形成规范评估报告,包括应对工作经验、各环节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提高。
3.2 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1)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对应、内外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是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保障。坚持“实用”原则,规范预案的编制、评审和备案等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现预案的信息化管理。
(2)不断强化应急响应机制。运用突发事件后评估手段,认真分析、提高预防预警、信息报送和舆情应对、应急抢修、应急恢复、内外部协作各环节工作机制,实现经验应急向科学应急的转变。不断深化配网应急抢修的联动机制,利用技术手段和装备,通过应急指挥车实现前、后方的动态指挥,实现与95598、应急抢修班的联动。
(3)扎实推进应急演练。运用新技术在应急演练乃至应急管理中的深化应用,组织开展公司层面综合应急演练,如雷电、雨雪、冰冻各种突发事件模拟演练。督促各专业组根据应急管理和预案要求开展本专业应急演练,同时推进、督察县公司对应专业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实战演练及评估工作,使应急演练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系统化。
为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体系,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经区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及时、准确报告信息是快速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应急工作的负责同志具体抓,专门人员具体承担信息报告工作,真正做到抓紧、抓实、抓好。要进一步增强敏感性,提高分析研判能力,尤其是对有关重要预测预警信息以及涉及敏感时间、地点和人群的突发事件信息,要及时报告,坚决杜绝突发事件信息迟报、漏报和瞒报现象的发生。
要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人员力量,改善条件,提高报送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确保信息报送畅通有效。区直单位报送市直单位的信息,必须同时向区政府报告。要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信息分级报告制度,全面执行省、市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时限、程序、方式、内容等要求,简化信息报告中间环节,完善信息报告流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要素完整、重点突出、表述准确、文字精炼。发生突发事件后,各地各部门要第一时间向区政府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紧急情况下可先电话报告,30分钟内书面补报,并做好对处置新进展、可能衍生的新情况的及时续报。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质量和效率,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突发事件信息,是指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在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指挥与应对、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辖区内或事涉延边的所有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委成员单位及辖区内中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遵守本制度。
第四条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遵循及时主动、真实准确、规范有序、分级报告、安全保密和全天候报送的原则。
第五条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代表政府负责全突发事件信息的接收工作,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委成员单位及驻延中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是接收突发事件信息和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的责任主体。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义务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
第六条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体系,实现以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为核心,以县(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为支撑,以应急委成员单位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牵头部门为依托,以基层组织和其他社会单位为基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织、覆盖全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网络体系。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辖区及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体系建设与管理的总体协调与指导,同时负责本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体系建设与组织管理。
第八条县(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本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体系的建设和组织管理,负责对乡镇、街道、企业、学校、社区、村屯及辖区内所有单位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体系建设的指导与管理。
第九条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本指挥部和本系统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对本系统和本指挥部成员单位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体系建设进行指导。
第十条应急委成员单位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其他中省直部门负责本部门和本系统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体系的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
第三章类别与标准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信息分类:
(一)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草原森林火灾等;
(二)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类。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
(四)社会安全类。包括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刑事案件、金融突发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影响市场稳定的突发事件以及等;
(五)各类敏感信息,社会热点、焦点、舆情及网络、新闻媒体涉及延边的事件信息,以及其他重要应急信息。
第十二条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
(一)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按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确定的《突发事件信息分级标准(试行)》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如国家、省颁布新标准,按新标准执行。较大以上(含较大)和事涉敏感、亡人事件的一般级别信息都要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送;
(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标示。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应急委有关部门的预警信息要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送;
(三)对于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部位、敏感时段、敏感群体,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不受分级标准限制,也要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送。
第四章内容与方式
第十三条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内容与要素:
(一)可能发生、即将发生、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时间(24小时制,下同)、地点、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原因初判;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发展趋势、影响范围、下一步的应对安排与部署;
(三)领导到位指挥处置情况、需要上级协调与支援的事项;
(四)其他重要情况。
第十四条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方式:
(一)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以书面材料为主,通过传真和政府专网同时报送。未连接政府专网的单位可通过传真或专人报送;
(二)遇有紧急重大或极特殊情况发生,来不及形成文字材料的,可先行电话初报,随后必须及时补报书面材料;
(三)信息按照保密规定和程序报送;
(四)在事发现场、事件不或非敏感且情况紧急等情况下,可利用互联网、音视频、手机、短信等方式报送。
第五章报送时限
第十五条对于可能发生、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要尽可能提前上报,最迟不得超过事发前30分钟;对于已经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事发后1小时;敏感信息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的也要第一时间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对于突发事件的性质、级别一时难以确定,可按照事件发展趋势的最高级别报告,不得迟报、压报和瞒报。
第十六条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实行综合报告制度。县(市)政府及负责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及易发生季节性突发事件的直相关部门要在法定节假日最后一天16时前将节日期间值班值守情况和突发事件信息总体情况综合汇总后上报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第十七条“十一”、春节等重要节日和国家、省、“两会”及上级要求的特殊时段实行零报告制度,县(市)政府、应急委重点部门和有关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做到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
第六章报送要求
第十八条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坚持“先核后报”原则。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委成员单位及辖区内中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送突发事件信息时,要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认真核实,确保要素齐全,内容真实准确,按程序和要求及时报送,并进行电话确认。在事件紧急或特殊情况下可边核边报。
第十九条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坚持“先审后报”原则。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委成员单位及辖区内中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送突发事件信息时,要经本级政府、本部门、本单位领导审核签发。电话报告的,随后补报领导签发的文字材料。
第二十条突发事件涉及的县(市)、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初报、续报、详报、终报和总结评估报告。
(一)初报。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及损失情况、初步原因、发展趋势、领导到位情况、主要应对措施等。
(二)续报。在初报后要及时跟进续报,对于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处置情况、最新进展、可能发生的次生衍生情况,以及国家、省、领导现场指挥处置和工作安排部署等及时进行动态续报;对性质复杂且处置时间长的事件实行“日报”制度;续报信息一般不再重复事件初始过程,只报告事态发展及处置进展情况;续报标题表述为“初报标题+续报一、续报二……”。
(三)详报。在续报中要对事件、事故的发生、发展、原因、来龙去脉、处置应对过程、主要工作部署、对策建议、需支援事项等进行全面详细报告。
(四)终报。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及时进行终报,并标注终报字样,做到有始有终。
(五)总结评估报告。负责处置突发事件的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有关部门要在事件处置结束后及时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并形成总结评估报告,较大级(含本级)以上突发事件的总结评估报告要在事后两周内及时上报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突发事件信息上报要做到及时准确、客观真实。事发地政府、相关部门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对口直部门或级专项应急指挥部上报的信息以及对外的信息,要做到口径统一、数据和内容一致。
第二十二条突发事件信息的标题要尊重行业部门和专家意见,做到事件性质和定级定量定性准确客观,防止人为夸大或缩小;信息内容要做到表述准确、言简意赅、数据精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信息格式要统一规范,要素齐全,要注明报送单位、报送时间、签发人、责任编辑、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不得迟报、瞒报、漏报、谎报,任何人不得阻碍或压制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
第二十四条按照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和信息报送规定,实行逐级报告制度,特殊情况下可以越级报告。驻县(市)的中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级主管部门报送突发事件信息时,也要及时向属地政府报告。
第二十五条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委成员单位和驻延中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在上报省级主管部门前必须先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送,统一口径,规范内容,坚决避免口径不一、信息倒流。
第二十六条信息、敏感信息按保密工作规定和程序报送。
第二十七条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牵头处置的直有关部门必须在事发现场或现场指挥部确定或派驻应急信息联络员(较大级设1名,重大级设2名,特别重大级设3名),负责收集、整理、核实等工作,并及时形成动态信息,第一时间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送。
第二十八条对于国家、省、领导关于发生的突发事件或事涉事件所作批示指示,事发地政府或事涉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并及时将贯彻落实情况以书面信息方式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反馈。
第二十九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接收、登记、报送、统计、存档等工作。
第七章建设与保障
第三十条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应急委成员单位要加强应急值班室软硬件建设,完善值班室工作制度,配齐电脑、电话、传真机、复印机等必需的工作设施设备,保证运转正常。
第三十一条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县(市)、本部门、本系统特点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平台及配套设施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统一、高效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平台体系。
第三十二条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应急委成员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送突发事件信息的工作机制,以及本系统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完善和规范报送工作流程,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强化信息报送网络体系建设,确保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时规范、真实准确。
第三十三条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应急委成员单位要选配政治敏锐性强、责任心强、熟悉工作业务和流程、工作认真负责的公务人员从事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并保持应急工作者和信息联络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第三十四条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应急委成员单位要建立应急工作者和应急信息联络员培训制度,制定计划,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提高信息报送与应急工作能力。凡是新上岗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八章责任与奖惩
第三十五条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委成员单位及辖区内中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是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应急科(处)长、应急信息联络员是具体责任人。
第三十六条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纳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检查考核内容,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将对县(市)政府、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应急委成员单位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年末进行总结、评比和通报,对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时、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第三十七条对因下列情形造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由监察机关行政问责。有违法行为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瞒报、迟报、漏报、谎报突发事件信息的;
(二)突发事件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
(三)报送不及时或未按要求报送,影响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
(四)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处置过程中,未及时落实和反馈领导批示指示及上级工作部署的;
(五)因报送不实不准信息误导或影响领导应急决策,造成领导决策失误的;
(六)在事发现场没有应急信息联络员,影响信息报送和指令上传下达的;
(七)信息未按保密规定报送造成失密、泄密的;
(八)信息报送人员失职渎职、不熟悉业务影响信息报送的;
关键词:收费站 精细化管理 应急处置能力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34-02
一、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特点
收费站处于高速公路管理的最前沿,作为一个最基础的应急现场管理单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远离城区。由于修建高速公路采取“近城不进城”的原则,收费站的布局一般远离市和乡镇,离最近的集镇少则三公里,多则十几公里,收费站之间的距离一般也在七公里以上,使应急响应的周期较长,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置。
2.全天候工作。由于收费工作具有延续性,收费站必须保证24小时上班,而一般相关单位(公安部门、医院)包括上级管理部门,在工作时间外,只有部分人员值班,因此收费站有70%以上的时间处于外援力量稀少的状况,一旦夜间和节假日发生突发事件,收费站将面临巨大压力。
3.收费站现场管理人员偏少。在某一具体时段的现场管理人员可能只有1至2名,仅可以独立处置一般性突发事件,在发生较大突发事件时,则需要得到足够的支持。
4.收费现场一般性突发事件发生率高,主要集中在与司乘人员因车型、载重吨位中是否符合“绿色通道”相关规定、或有逃费嫌疑等车辆发生的纠纷,而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等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概率较低,如遇发生此类紧急、重大事件,影响层面较大,加上类型各异,处置流程不尽相同,熟悉掌握处置方法的难度较大,因此,提升收费站的应急处置能力十分必要。
重视应急管理,完善应急机制,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它要求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做到注重细节、立足专业和科学量化,强调执行力。而应急处置是收费站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是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有效提高收费站的应急处置能力,就应该加强收费站的应急管理工作。
二、收费现场应急管理的含义
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是把收费现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要求相结合后产生的一个合成概念,是指为对收费现场可能发生的影响车辆通行费征收的各种突发事件而实施的预防、准备、处置和恢复等具体管理行为,它是应急管理要求在收费现场管理中的运用。
三、收费站现场应急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依托完善的监控系统和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应急机制、出台了应急预案,对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责任和协同配合职责作了相应的规定,应急管理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在应急知识宣传、应急意识培养、应急预防和准备、应急演练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与之相适应,各收费站在应急管理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建立了相应的应急机制,但与应急管理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应急宣传不够,应急意识不强,应急储备不足,应急演练不到位,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不够,应急管理还没有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特别是对发生概率低的较大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四、加强收费站现场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收费站是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基层单位,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了解高速公路的窗口,代表着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形象,同时也是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社会影响较大的地方。收费现场曝光于社会视野之中,发生在收费现场的突发事件极易被外界发现和传播。由于客观上存在的高速公路收费与社会对便捷通行高速公路要求之间的予盾,现场处置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还很可能被曝光。因此,做好高速公路收费现场的管理,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对收费工作和收费人员造成损害的需要,是提高高速公路收费效益的需要,是维护高速公路和交通部门形象的需要。各级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当把收费现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点部位,不断提高基层收费站的应急管理能力。此外,收费站可以独立处理的事件,主要是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的一般性突发事件,如收费纠纷,短暂的停电、设备故障引发的间断车辆拥堵。
五、精细化管理符合应急处置工作的内在要求
1.应急预案要求全面充分。应急预案需要考虑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类别、级别、诱发因素、应对因素、应对要求等,做好周全的准备工作。精细化管理注重细节,要求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到周密细致。
2.应急处置影响应要求灵敏快捷。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响应必须快速启动,紧急进行前期处置,防止事态恶化和损失扩大。精细化管理体现快速反应,生产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会立刻暴露,生产系统会随之作出调整。
3.应急处置协调联动要求严密到位。不断完善站区专业应急处置协调队伍建设,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急联动队伍除有骨干队伍外,还要有一支辅助队伍的严密配合,才是顺利应对的保证。精细化管理强调团队合作,各工作单元互相支持,各阶段环环相扣,推崇团队力量和集体作用。改善纵横各个环节和单元的衔接状况,减少管理盲点,促进应对突发事件时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4.应急保障要求高效可持续。突发事件中,充足的物资储备、强大的输送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撑。精化化管理设置严密的实时督察纠偏制度,以实现紧急状态下对有关部门的跟踪监督,增强了有关部门的压力感和责任感。
六、实施应急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应急工作要树立精益求精的观念,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尽善尽美,坚持改良优化,反对固步自封,寻找工作的缺点,探索更好的方式方法,时时处处保持积极进取的热情。实施应急工作精细化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应急领导和指挥体制。以统一指挥、高效运作为原则,在收费站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收费现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对现有各类应急管理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后,必须成立或启动现场指挥机构,在上级应急指挥机构领导下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2.编制应急预案。以公司应急预案为指导,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预案编制要结合实际,符合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律及特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预案要分清职责,明确措施,落实任务规范程序,应根据形势发展和情况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与完善。
3.注重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通过编印资料、画册,开设宣传教育专栏等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进行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划、应急预案以及防范、预警、避险等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将应急技能和应急管理知识纳入收费人员和收费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将应急管理预案发放到每个职工。按照规划和预案的要求,定期开展专项演练、合成演练和综合演练。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救互救技能。编印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和处置案例,推广先进的处置经验。
4.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以科学高效、规范有序为标准,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制定防范预警、信息报送、先期处置、预案启动、指挥协调、现场救援、服务保障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的程序规范。
5.健全应急管理保障系统。平时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以确保应急之需,遇有突发事件时,要在本站或上级的统一领导下,既做好承担的应急处置工作,又根据职能做好协助保障工作。
6.加强对外联系和信息沟通。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向其他兄弟单位交流学习,与路政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与驻地派出所进行经常性联络,与交警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所在地方医疗卫生、消防、电力、应急救援队伍的情况,掌握其联系方式并及时更新,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联合、内外联系的应急预防与处置工作网络,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水平。
在应急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执行力,而执行力反过来受制度设计的影响。在应急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时,应切实提高执行力和完善制度设计,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目的。收费站应急管理处置能力是收费站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收费站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及时性的服务成为可能。在适应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收费站应急处置将被细化、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精益化、监督评估同步化,这对收费站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传统的三大系统的建设管理模式将要被打乱,将由符合收费信息化要求的管理模式所取代。在稳步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进程中,不断完善体系,进一步促进应急管理精细化,从细节着手,加强应急管理,强化处置能力,力求应急管理与处置能力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晓红.企业经营管理[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2.翟建国.强化资金安全监督管理措施防范资金风险战略[J].中国铁路,2006(3)
建立健全部门应急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面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切实做到应对极端天气、火灾事故、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快速反应,确保各类突发事件得到迅速、妥善处置,有效预防和消除突发事件对我区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二、修订完善专项应急预案,切实增强预案指导功能
坚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操作性强”原则,加强专项应急预案修编工作,重点解决预案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预案修订牵头单位要按照《市应急预案修编框架指南》和预案修编程序进行编制、评审、报批、备案,切实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使预案真正起到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指导作用。
三、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实现应急管理高效有序
区应急管理办公室要建立健全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制度,认真做好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加强信息报送。
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台本部门、本单位《应急职守制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处置规范》等一系列应急管理工作制度,规范应急处置工作流程,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切实做到处置手段科学化、有效化、程序化。
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科学统计,推进应急体系数据库建设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梳理本部门、本单位应急体系建设情况,全面科学统计应急体系建设相关数据资料,重点统计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应急演练、应急宣传与培训等方面数据,确保统计数据科学、翔实、准确,并于每年12月15日前,将本年度应急体系各项数据及时汇总上报区应急管理办公室。
五、强化应急管理培训,提高防范应对能力
积极探索应急管理培训新方法、新措施,加大对应急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城中村、社区应急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努力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有知识、懂管理、会操作的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切实提高对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能力。
六、加大应急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应急能力
充分利用科技之春、综治宣传月、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等活动,广泛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自救与互救知识宣传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发放《市民应急知识》读本,深入开展应急知识“四进五有”活动,扩大受教育面,增强宣传效果,不断增强公众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公众应急能力。
七、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确保应急工作力量到位
各部门、各单位进一步明确应急队伍建设种类和数量,建立完善应急队伍管理制度,加强应急队伍教育培训,切实建立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基层应急队伍;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应急信息网络,建立精干高效、协同有力、反应迅速的应对突发事件信息队伍,保证应急信息网络畅通有效。
八、继续做好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工作,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继续扎实做好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工作,选择条件适合的社区、学校、医院、超市、广场、公园等,积极申报省级、市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争取建成一批省级、市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使示范点真正起到典型先行、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应急预案的要素齐全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参考国外预案制定法规,如美国的《州公共卫生法案》、《州紧急事件卫生授权法案》,结合我区基层卫生防疫机构的情况,对我中心制定的38个应急预案内容的完整性进行分析。依据拟定的标准,预案中应包括介绍、总则(总体目标、工作原则、编织依据和适用范围)、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应急处置操作流程、具体责任方、后期处置(事件解除与应急措施效果评估)、后勤保障措施(物资储备、技术储备、人员储备)、预案管理与更新、附件(包括应急人员通讯录等)9个大方面,15个小方面。
1.2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在对历年我区突发事件发生率了解的基础上,对发生率较高的3种事件进行了预案的应急演练。演练采取桌面模拟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不明原因肺炎、食源性疾病及急性职业中毒相关事件的接报后处置、个人防护等应急处置程序。在应急预案演练后,针对预案的实施效果以及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对其可操作性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应急预案的基本特征
2.1.2 预案分级 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以及反应级别,预案可分为县(区)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4类。按照这种分类标准,我中心的38项预案属于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其所针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局限于一个区内,凭借该县(区)的力量能够将其控制。
2.1.3 预案种类 按预案的适用对象范围进行分类,应急预案可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预案。按照这种标准,我中心的38项预案中包括1项综合预案,37项专项预案;按所针对突发事件的种类的不同,37项单项预案包含20个传染病预案,9个与环境职业相关的预案,5个消毒预案,3个检验相关的预案。
2.2 应急预案内容齐全性
大部分预案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要素缺失,且缺失情况不容乐观。38个预案中均有应急处置操作流程,而预案管理与更新部分有缺失。缺失较多的项目是应急措施效果评估,有34个,占总预案数的89.5%;其次为人员储备缺失,有33个,占86.8%;适用范围缺失的有31个,占81.6%。在15项内容中,有10项内容缺失率达到一半以上。38个预案的内容缺失情况见表1。
2.3 应急预案可操作性
目前很多文献中都提到采用演练的方式来评估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2,3]。这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4],同时能找出预案的不足,为应急预案的改进与完善提出建议,使之在突发事件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本次整个演练过程中,演练人员基本完成了各自的应急演练任务,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根据参演人员和专家评估小组的反馈,总结出预案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2.3.1 预案中对事故现场情景考虑不全面 预案中对事故现场情景设置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应急预案应对的是非常规的紧急情况,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事先难以预料。因此对事故现场正确全面的考虑是预案制定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在预案制定时,未能对事故现场的各种情景考虑周到,就会使得应急现场的操作出现困难,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强。
2.3.2 预案中对具体操作内容的规定不够详细
预案大多是原则性的条款,内容不详细,仅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难于实际操作。部分预案仅是以上级部门或其他部门应急预案为模板,作了一些改动,未能把握该类突发事件预案的核心内容和注意事项。对于各种类型事件特征性的操作步骤一笔简单带过,细节没有详细而具体的内容,这对于有经验的应急人员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新人或临时的操作人员来说就显得指导性不强,给实际操作来困难。
2.3.3 预案的指导性没有充分发挥 在演练中,存在着应急人员普遍不参照预案而是凭自己的经验执行操作步骤的现象。比如在演练过程中,需要联系时大部分演练人员凭借自己的记忆、手机中的储存信息来进行联系,而不是查找附件中的通讯录。目前疾病变化速度很快,同时新的情况又不断出现,仅凭经验作出判断和执行操作,有时会导致严重的错误。这同时也反映出工作人员对预案编制的认识不足,把应急预案视为领导布置的任务,没有充分的理解和领会预案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在演练中的指导作用难以发挥,导致某些步骤缺失,执行不到位,甚至错误实施。
3 讨论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5],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突发事件预警、预测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保障[6]。为完善我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高我中心及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预案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下述意见与建议。
3.1 完整预案应有项目
预案制定工作人员应充分了解预案内容的构成要素。一份完整的应急预案包括主体部分和附件部分。应急预案的主体部分应根据相关法规标准,同时考虑预案的不同类型,以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内容。应急预案的附件部分应提供与主体部分相对应的相关附属资料,不应有遗漏,如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重要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等资料性内容。如果主体中提到的要素没有具体的附件作支撑,会影响预案的可操作性。此外,应急预案还应配有封面和目次,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号、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每一章的编号等内容。
3.2 细化具体操作步骤
对具体操作步骤有了详细的规定,预案在实施中才会有可操作性。而要制订出一个可操作性强、切合实际的应急预案,必须对该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点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因此预案编制人员首先应通过搜集本单位( 系统) 技术资料或国内外该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资料,以及调查研究,对该类事件的情况以及操作流程中的细节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预案,可结合单位中各部门和科室的职能分工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分派,尽可能保证每个成员所承担编制的应急预案类型与其日常工作职能保持一致,充分利用其对日常工作中细节的熟悉程度以及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使得预案有关现场操作的内容能更具体,更符合实际情况需要。
3.3 充分考虑突发事件中的不确定性环节
实际现场因素通常非常复杂,尽管应急预案在制定过程中对事件发展过程和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假设,但不可能与事件实际发展状况完全相符。因此通过实际演练,就能暴露出预案中未能涉及的情况,对现有预案的处置方法进行改进,尽力涵盖现场的各种情况。同时在预案的制定过程中,必须根据已有经验、以往案例等资料对事件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地考虑,充分考虑到具体应急处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此外,每个人在制定预案过程中,思维都会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限制,对其他的突况就难以考虑周全。因此,一个预案的制定应集合多位工作人员的意见,用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丰富和完善预案内容。
3.4 提高相关人员对预案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坚持不懈地对预案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教育, 让工作人员能更好地重视和领会应急预案内容,提高其应用预案的意识,强化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对和处理能力。其次可以把应急预案纳入考核体系,把应急预案纳入考核内容[7],有助于从思想上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应重视演练,增加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随机性和突发性,能促进人员对预案内容的了解,以及对预案的重视程度。
3.5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管理工作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涉及面广,同时已制定预案也可能存在各种问题,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将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实施培训及演练列入其年度工作计划。只有加强各级政府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真正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要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保持预案的持续改进并及时更新,提出预案的实施、维护、培训和演练计划,为预案的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参考文献
[1]龚卫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及预警警示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6):41-43.
[2]刘功智,刘铁民.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J].劳动保护,2004,4:25-26.
[3]Ramabrahmam BV,Swaminathan G.Disaster management plan for chemical process industries.Case study:investigation of release of chlorine to atmosphere[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5,13(1):57-62.
[4]李亦纲,尹光辉,黄建发,等.应急演练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应急救援,2007,3:33-34.
[5]计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邸泽青.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400.
一是进一步规范、完善我区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确保快速、有效、科学、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今年7月区应急办清理、整合我区原有应急管理的相关文件规定,结合省、市新的规定和要求,会同区维稳办、区局共同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意见》,同时增补了区总值班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流程图。《意见》已经区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作为我区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处置的指导性文件。二是全办动员,强化值守。反复加强对全办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情绪,配齐配强值守和备勤人员,牢记岗位职责,严格落实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制度,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处置得当,政令畅通。三是严格落实信息报送机制,信息报送,层层审批把关,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规范报送时间、报送内容和报送对象,信息报送无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现象。同时结合“智慧__”建设,建立新型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平台。该平台具备及时传送图片、语音及视频资料,群组成员互动,便捷开展信息回复等功能,可实现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及领导指挥指令的下达。
四是修改了《__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工作手册》,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明白卡》,按工作实际调整有关内容,使操作程序更加规范、高效。五是继续抓好应急值守等业务培训工作。先后牵头组织了2015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政务值班业务培训和平湖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值班员的代岗培训。六是提升区总值班室整体形象,将视频会议系统、公安监控系统、移动视频系统三个系统整合到区总值班室,操作更便捷、高效,并建立了与市应急办对接的移动视频会议系统。
2015年1-10月,区总值班室共接报并协调处置突发事件及其它意外事件共592宗,其中未达级别390宗,一般级别147宗,较大级别24宗,其它意外事件31宗。
一是组织编制完成《__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初稿)。全面梳理总结我区“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按照“四个全面”和__区发展战略定位的要求,围绕“十三五”时期我区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大工程,立足应急体系发展的实际,突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明确“十三五”全区应急体系建设目标,确定重点任务、重点建设项目和相应的措施,全面推进我区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产业的发展,努力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二是积极推进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建设。“__区小型移动应急平台”被列为区政府2015年信息化建设项目,已经完成采购招标,为全区28个专项应急指挥部的18个牵头单位和8个街道办统一配备小型移动应急指挥平台,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确保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快速有效传递和反馈,进一步提高全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水平。三是将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各街道办无线对讲系统集群改频,并纳入全市应急指挥专用网,进一步强化了现场指挥部无线指挥协调功能。四是对我区应急管理专家组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积极推动应急专家队伍参与应急管理,发挥其咨询、参谋和智库作用。
一是推进《__市公安安全白皮书》贯彻实施工作。在多次征求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各拟稿单位和专家评审会意见进行整理和修改后,7月初正式了《__市__区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报告》。二是继续执行突发事件风险分析会商制度。组织召开了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突发事件风险分析会商会。组织完成了我区2015年第一、二、三季度突发事件风险分析书面会商,并在周报中适时体现风险分析的内容,用以指导下一阶段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重点对涉东部环保电厂、佳兆业公司、雅骏眼镜厂等重大及不稳定因素及时做好情报收集、研判预警和稳控化解工
作。三是继续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4月底,为了应对我市多发的雷雨大风恶劣天气,印发了《区应急办关于加强近期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的通知》(__应急〔2015〕6号),督促各单位或街道抓好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特别对前期已上报登记的和新发现的涉及地质灾害、山塘水库、易涝地带等风险隐患进行重点治理整改。6月,印发了《关于开展2015年全区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的通知》(__应委[2015]2号),督促各街道、各职能单位(部门)按要求落实隐患排查整改各项工作。继续组织开展多方位的应急宣传,一是重点开展5.12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结合自身实际,会同区应急管理学会组织各街道办深入开展人防、地震、应急宣传教育活动。二是联合区应急委各成员单位,组织拍摄制作应急宣传系列公益广告片《生命没有倒带(开灭火器篇)》,并在区电视台和政府网站等各类公共平台广泛播放。三是按省、市要求组织开展16场“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积极参加区安全生产月等相关宣传活动,深入推进应急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四是组织开展全区首批80名“紧急救助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基层“紧急救助员”与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相互配合的应急救援体系。
一是完成《__区人防工程规划(2011-2020》编制,并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二是严格依法行政,高效开展人防工程报建审批工作。我办严格依法高效开展人防工程报建审批工作。2015年1至10月,共办理报建项目56项,审批应结建人防工程19.95万平方米;收缴易地建设费1361.97万元,人防工程竣工面积19.68万平方米。三是配合市人防办在我区新建成60台防空警报器,进一步夯实我区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的基础。四是以防空袭演练为抓手,提升我区人防应急工作水平和扩大影响,在平湖街道成功举办__市防空警报试鸣、人员疏散暨消除空袭后果大型演练,获得市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五是完成了我区人防战备资源数据报送工作,梳理上报了自2000年至今我区已竣工人防工程建设规模和精确位置。在2015年全国人防先进单位评选工作中,__区民防办作全市唯一推荐单位入选参评。
一是在2014年成功创建11个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基础上,再次申报和开展建设了8个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在全市各区中数量第一,以点带面,有力推进我区防震减灾工作。二是在龙潭公园、天成学校室外避难场所示范点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在全区范围内建设45个室外避难建设场所,区教育局、城管局及相关街道正在实施各项目建设。三是按照按照“影响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小手拉大手”的理念,全区中小学校及社区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常态化进行。四是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契机,指导各街道多形式全面开展宣传活动,提升市民防灾减灾认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温州“7·23”动车事故作为重大突发性事件留给新闻传播研究很大的空间。有学者称,温州“7·23”动车事故中对舆论的重视是空前的,但对舆论的失控也是空前的。专家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自媒体的出现。“7·23”甬温动车事故发生后仅4分钟相关微博就出现在网络上,比国内媒体互联网报道早了2个多小时。12小时后微博相关讨论200万条,一周内微博达到3亿条。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这样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体的全媒体时代和全民的媒体时代。
全民媒体时代的重大突发性事件传播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发生的瞬间性,易导致短时间内的认知空白和信息短缺。爆发点的偶然性,增加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模糊传播的情形。发展后果的危害性,给相关传受主体带来物质精神压力乃至集体恐慌。在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不均衡,产生信息黑市,猜测臆想充斥,大量的信息变异就会产生。
自媒体具有超强的时效性、广泛的传播范围、海量的信息内容以及受众参与的双向传播等特点,舆论监督力量空前强大。自媒体的传播加剧了突发事件传播的复杂性。而移动传播集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和互联网海量信息两大优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认为,移动传播是数字传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飞跃,改写了新闻生产的时空观。
“9·11,凤凰;5·12,央视;4·20,微博”。有资深传媒人对十余年来新闻事件第一现场信息渠道发生的变化发出如上感叹。在全民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不仅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和时空限制,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话语权框架。一个信息点的,可以引来众多的围观者参与制作和传播内容,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界限被模糊。
全民媒体的出现,使重大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受众由以往的利益相关者延伸至公众。利益相关者不再是事件主体唯一需要应付的受众,利益相关者界限逐渐模糊。受众更加主动地接受突发事件信息。随着媒体对突发事件不断关注,受众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增大。而受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从自身利益更多转为对事件行为的价值追求。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演化
由长虹公司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每晚百户电视开机率38%。三年前同一机构调研的结果是75%。据CNNIC调查,全国电视收视率一年下降13%左右,而在过去3年,网络视频收视率以每年300%到400%的速度增长。
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内容生产面临自媒体、社会化媒体的挑战。信息源、传播者、媒体、受众之间的关系变化正在改变新闻传播性质和形态,新闻报道演变为全民参与的公民新闻活动。突发性事件中,社会化媒体首发优势非常明显,职业记者对新闻资源的占有优势不再。
在全媒体的新形势下,传统主流媒体要用好手中的信息传播权和话语影响权,以媒体传播引导公众传播,以媒体理性涵养公众理性,以媒体责任激发公民责任。传统媒体要改变理念,从运作新闻信息内容到运作新闻信息平台,从运用传统大众媒体到运用网络移动新媒体,从自我静态媒体到互动媒体以及媒体互动。
中央电视台2013年开创全媒体运营的新模式,台网“一体化策划、一体化运行、一体化实现”,实现台网资源共享、共同传播。2012年12月30日,顶风踏雪赴太行山深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的两个贫困村考察。“央视新闻”进行微博直播,以“要看真贫”为题,首发了慰问考察的系列报道,改变了时政新闻由《新闻联播》首发的惯例,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在重大突发事件传播中,电视、广播等可通过运用新媒体的新型传播形态和实现手段,达到媒体资讯共享和多媒体传播,从而实现媒体的融合传播。例如,湖州广电集团探索构建“全媒体中央厨房”,将拥有的19个传播平台有机结合,并在抗御2012年强台风“海葵”报道中全面启用,有力地提升了媒介融合传播效能。
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共享和处置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中,电视广播等如何进行信息掌控和信息共享处置是衡量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组织运筹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信息第一时效。突发事件首先表现在“突”字上,这种偶然性和不可知因素符合新闻的本性,事件发生和人们意识之间大都有一段空白。在大数据时代,网上各类信息鱼龙混杂,甚至是前后矛盾,这个时候媒体的第一手准确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温州“7·23”动车事故发生的半小时内,浙江电视、报纸、新闻网站就从微博获得信息,并马上选派记者连夜奔赴事故现场,连续数十个小时,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突发事件信息第一时效的掌握,保证了传播报道抢发第一声。
信息第一落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把握黄金节点和落点是一个关键。突发事件可能看似到处都是新闻,记者往往什么都想写却又觉得没有抓手。也可能现场新闻无从获取,会遭遇很多突发状况,信息落点把控是记者胜任报道的重要素质。
2012年7月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人民日报官微发出第一条遇难者人数信息,迅速成为热门转发信息,截至7月27日13:00累计转发22854次。之后,前方记者源源不断地将信息在微博上,在突发事件中凸现了权威优势。
信息要素整理。突发事件信息的基础性要素可以包括事件的名称、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范围、环境特征、主要属性、影响程度、事件发展、措施及成效等。这些基础性要素不能发生误传缪传,模糊传播,以帮助公众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否则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广播消息《公安微博危机公关十小时》,陈述“8·17”下班高峰期,在济南路口发生的一起修车纠纷导致警察打人事件。济南公安七次微博事实通报处置,最后发出“打人者已被连夜拘留”,10小时内成功疏导了网民负面情绪。记者第一时间跟进七次权威连线报道,消息短短三分钟,有现场、有故事、有冲突、有评论,还有媒体担当的价值体现。
信息数据共享。大数据领域的权威人士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应充分利用开放数据及时发表真实信息,传播正能量,同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达到信息数据的共享。
信息舆情研判。舆情信息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出现的,通过一定媒介传播的,人们对于突发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征,并对突发事件传播管理带来大挑战。新闻媒体关注研判信息舆情,有助于突发事件的正确报道。
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媒体互动和融合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传统媒体应运用自身优势,发挥多媒体传播和自媒体互动的融合功能,准确及时地为受众提供真实权威的新闻信息,引导舆论正确发展,提升社会正能量。
媒体平台运作。电视广播在全媒体时代运作平台的思维,不仅是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更包括以运作平台的思维重塑自己。传统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尤其是电视媒体最具有全媒体基础优势,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功能兼备;数字电视的发展,更让互联网非线性传播和互动传播变成了自身的优势。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看,视音频图文一体化愈来愈成为现实。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把公众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新媒体利用内容的方式移植到电视广播平台上来,整合运用传统媒体平台。
媒体流程再造。在全媒体时代的语境里,电视广播需要突破传统媒体的限制,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流程再造整合挖掘信息的意义,赋予新闻更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温州广播电视台“7·23”动车事故现场报道,在没有事先制定任何直播文案的仓促情况下,一边直播一边完善流程。利用新闻卫星直播车实时信号,记者现场连线报道,与事故遇险人员及家属电话连线,多处救援现场视频对接,同时运用微博信息等多种直播手段,画面信息丰富且具震撼力。
媒体互动传播。传统媒体要实现与互联网、手持移动终端等传播介质互动,使媒体的新闻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范围、更好的互动参与形式,实时实地推送到多重传播介质上,使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和互动需求。
浙江卫视对雅安地震直播最初就是从微博互动开始,前方出镜记者在从成都赶往雅安路上登陆微博,打开微信,通过卫星连线,做了雅安直播的第一期报道。在雅安地震期间的三期直播节目中,来自于微博、微信的内容消息,占了直播时长的一半以上。
多种媒体融合。随着新兴媒介微信、微博的出现,媒体信息传播量不断扩大、信息传播速度不断提高。电视广播等与各类新兴的社会媒介互为补充,建立微信号、微博号、手机客户端等,及时把信息在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上播发。建立全媒体实时传播模式,实现全媒体渠道整合、全贯通流程再造、无滞后信息传播。
2012年12月,《纽约时报》了一条《雪崩》的专题报道,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事件的全貌。首先是全屏循环播放的积雪滚落山坡的视频,读者滑动页面浏览文字报道的同时,还可看到现场视频、3D地貌图、照片集和气象图表等流畅的多媒体组合式呈现画面。
媒体合作联动。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制胜法宝之一就是合作联动。通过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与社会媒体、传统媒体与自有新媒体的全方位合作,才能使我们的信息掌握更为全面和深入,从而避免陷入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不对称困局。
重大突发性事件传播中的几个关系
将突发事件传播置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语境下来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突发事件传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传播融合和自我传播。在自媒体社会化下,现在一些媒体采编人员开设个人微博、微信,发表信息观点。记者的信息观点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媒体,应该受到新闻媒体的严格约束。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要建立与新兴媒体互动融合平台,着力培养全能型采编播人员,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全媒体运作,真正推动广电媒体“声、屏、报、网”平台融合。而不是固守自我,认为重大突发事件线性播出仍然是观众最好的选择。也不是将新媒体单纯作为广电媒体的推广渠道,满足于将广电节目直接移植到新媒体平台。而要为新媒体量身制作合适的新闻产品,将新媒体的信息作为传统媒体十分重要的有机组成。
二是传播信度和失真传播。广电媒体较之报刊更容易体验到传播速度的第一性,而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媒体的信度又是第一位的。有人总结了主流媒体突发事件报道要追求的事实、数字、分析、细节、结论、观点六个权威。要在是非之中把握好度,去伪存真,避免哗众取宠。新闻媒体在一定情况下对失真信息的容忍或沉默会助长虚假信息传播,失声传播往往导致失真传播。
三是传播观点与激化传播。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新闻媒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突发事件时评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抢占制高点、赢得话语权。在社会现状“多元、多样、多变”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对社会热点的评判往往影响公众情绪和社会舆情,媒体观点的展现要主动、理性、平衡,增强社会热点的解读力。要树立“问题意识”,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媒体观点偏激。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尤其容易出现信息的不对称,新闻媒体不是旁观者,但也不是突发事件的直接发言人、处置者和裁判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四是传播正能量和负面传播。报道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并不等于负面报道,关键是看媒体的态度。如何使暗色报道变“亮”、负面新闻变“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不可避免带来负效应,容易激活负面情绪,一些公众的心理危机极易转化为社会危机。要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及时为紧张焦灼的社会情绪安装“减压阀”,及时释放正能量。
五是传播人性和悲化传播。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重大事件报道分为三个阶段:事实传播阶段、治疗阶段、解释和采用阶段。”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要将人放在首位,立足于人的尊严、价值、个性及生存状况。体现人性化,应尊重媒体伦理,要避免灾难悲观化,在灾难中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为加强本县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医务人员卫生应急知识和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确保卫生应急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订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计划。
一、职责分工
(一)县卫生局
县卫生局负责县内卫生系统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的计划和推进实施。做好卫生应急基本理论知识培训的组织工作;负责本县突发事件综合性医学救援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应急演练的组织工作和辖县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专项应急演练的指导工作;负责对辖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活动开展情况的督导和总结工作。
(二)公共卫生机构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县疾病预防控制条线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计划和指导;做好条线内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的组织和指导工作;组织开展条线内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本条线活动开展督导、总结工作。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做好卫生监督条线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计划制订、组织和指导工作。做好条线内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工作;本条线活动开展督导、总结工作。
(三)各级医疗机构(含医疗急救中心)
负责做好本单位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工作计划和推进实施。按要求做好应急队员(志愿者)的相关培训、演练;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
二、活动内容
根据文件要求,本次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主要从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应急演练两个方面开展实施。
(一)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
1.县卫生局:组织辖县医疗卫生单位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和卫生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卫生应急基本理论培训。培训包括内容:卫生应急工作基本知识;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预案的基本内容;卫生应急信息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等。
2.县公共卫生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年度工作,组织本单位和辖县各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应包含以下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技能;流感、脊灰等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技术方案要点;突发中毒事件、放射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结合年度工作,组织本单位和辖县各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应包含以下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3.各级医疗机构(含急救中心)组织卫生应急人员积极参加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监所开展的卫生应急理论和技能培训;组织本单位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单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预案(包括事发现场和院内救治)、基本救护技能、专业技术、后勤保障装备使用以及信息收集和报告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二)应急演练
1.县卫生局组织开展辖县内以应急流程、应急岗位职能为内容,多部门参与的突发事件综合医学救援演练。演练科目包括:事发现场公共卫生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紧急救援和后送;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设备的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演练科目为:突发传染病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生物、环境和食物等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和方法,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与研判;现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和受污染人员洗消、疫点消毒;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3.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演练。演练科目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生物、环境和水样本的采购、保存和运送;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和方法,检测结果分析与研判;现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4.各综合性医疗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本单位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的现场应急医疗救援演练和院内批量伤员救治演练。演练科目为:紧急医学救援现场的展开、伤情判断、检伤分诊、医疗救护和后送;院内批量伤员的应急救治工作的启动、展开、接收、分流、处置、信息收集和报告;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等。
三、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对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