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

第1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表现

概括地说,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动力和认知两个方面。

1.动力表现

(1)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从萌发到成熟的进程中,形成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对其自身发展至关重要。这种肯定性自我评价主要表现为较为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其所释放出的强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前进的精神支点。但是实际中,有些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是滞后的和不客观的,尤其是自信心的匮乏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而这将会直接限制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创新思维的展现与发展。

(2)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和进攻性。好奇心是指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也感到惊奇,进而产生探究意识和行动。求知欲指对未知知识和问题渴望获得解答的意向。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依托,进攻性便会应运而生。进攻性是指不满足于现成答案,而向未知进攻。好奇心、求知欲和进攻性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品质。我国大学生大多只追求弄明白书本上的知识,对未知问题缺乏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攻性。

2.认知表现

(1)思维的消极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往往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现有的问题。思维定势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积极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大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迅速地解决新问题,这种迁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而消极的思维定势则会阻碍大学生去解决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思维陷入死胡同中,达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2)思维的从众性。它是指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不敢或不能产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想法,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缺乏向习惯思维挑战的精神。而发明创造必须超越常规,独辟蹊径,敢于批判和反思,敢为人先。在这里,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特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思维的从众性只能导致人平庸无能,无所建树。我国许多大学生缺乏敢想、敢说、敢干的勇气,思维不独立,行为不大胆,仅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和答案,不敢怀疑权威,这是和创新思维截然相反的一种思维体现,它和创造发明是永远相背的。

(3)思维的惰性。它是指人对疑难问题懒于思考或遇着困难绕着走,思维不积极、不深刻。而创新思维活动往往是没有现成经验和答案的,它需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深刻的思维才能最终得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显然,思维的惰性是创新思维的一大死敌。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贪图享受,害怕吃苦,思维懒惰,思考肤浅,这都无助于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展。长此以往,创新思维将会萎缩退化,直至为零。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创造潜力都是无限的,但需要不断地训练和培养。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引导大学生运用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石。这种欲望主要表现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之中。为此,教师首先要善于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通过讲道理、思维训练、模拟实践等途径使大学生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新理念。其次,教师还要大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反叛意识和问题意识。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只有通过批判与反思,才可以达到真理。”科学史上的许多事实也告诉我们: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常常来自怀疑。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应该鼓励大学生敢于破除迷信,怀疑权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使大学生富有时代叛逆精神,这是新时期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特质之一。另外,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很重要。问题是创造的前提,有问题不等于有创造,没有问题则一定没有创造,问题意识是批判与反思的源泉和体现。因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敢思敢说的问题意识已势在必行。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

实践证明,富于聪明才智的人不一定最终能成为创造者,而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然伴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上和事业上的成功永远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如勤奋、勇敢、独立、自信、耐心、毅力等,这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与手段全方位地去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个性,为其创新思维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第2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途径

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最早是由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作为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提出来的,意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结合”。从古至今,社会之所以发展,人类之所以进步,都是因为“创新”的存在。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出另一个时代,是社会前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将思维赋予创新性,并且付诸于行动的能力。如果说创新思维是社会发展的原料,那么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容纳所有创新思维的转化炉,它将所有创新思维注入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事物,它是一种将思维转化成实践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社会需求

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严重。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为了改变这一教育现状,很多学校开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他们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却没有说明“如何去创新”、“创新在哪里”。确实,创新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对于大学生来说,授予其创新的内涵和价值,不如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养成。

面对现在的社会情况,有人就调侃说:“这个社会最缺什么?――人才。这个社会最不缺什么‘人才’。”每年不断增加的困难就业大学生人数其实并不是在警示着高校扩招的危险,而是在呼喊着创新人才的匮乏,只有创新才有发展,有了发展那些所谓专业内的精英人才才有一展身手的地方。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

再次,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

最后,要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那么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第一,强化创新意识教育。良好的创新意识,不仅能够增加对新鲜事物的捕捉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创新意识教育,是从思想上让学生养成一个创新意识的习惯,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突破自我,敢于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

第二,加强创新思维力。着重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身边的事物观察起,从小到大,将思维发散,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说到底就是把现有的知识转变形式成为一种新的概念,因此对于创新来说,累积的知识就是创新最好的原料。创新能力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创新思维能力是现在社会缺少的人才标准,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http://.cn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3]孙冬青.当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06)

[4]胡鹤玖.高职学生创新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06)

第3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228-02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环境,高等教育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工程师、高级技工等专门人才,提升我国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实施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大学生,就学相当于就业,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利于实践结合,是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的有效模式。在现代学徒制下教学模式下,也要求高职大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思维,以独特的视角解决问题,面向生产实际,提升应用技能。

1 现代学徒制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就有重要战略举措。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深度进行产教融合,培养具有较高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专业人才。当代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的技术性、培养手段的多样性等特点,因此,面向市场需求,探讨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充分发挥了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各自优势,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度相融。

现代学徒制制包含了职业教育中“做中学”的原则,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反复操作达到“熟练”操作;现代学徒制为学徒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强调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了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需求,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双方通过结构化方式,提供高质量教育和培训,将专门的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现代学徒制能有效解决传统职业教育中行业企业参与力度不足、工学结合缺乏紧密性和有机性、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问题的途径。坚持校企一体,实现产教深度六融合培养高徒名师,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产教深度融合师带徒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紧跟时代前沿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紧跟时代前沿,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能闭门造车。需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建设性的态度,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经验,独立思考,以小见大,开阔视野,要培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主体地位要尊重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必须要尊重并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从我要学,到我能学,并具有我会学的能力。要修改过去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要遭良好的教学活动环境,充分利用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现代学徒制,可以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被动式的教学转化为让学生具有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动机得以调动。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了解到具体的需要和情况,也就有了研究和创造的方向,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4 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创新精神是非智力因素,是创新主体对创新认识的在追求,由此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要大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也要让大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培养,从而实践能力的教育得到增强。教育需要多样化,教学手段化多样化,实施因材施教,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应不同学科、不同特点的学生,切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不断得到改进,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增强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

创新思维是基础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向复合思维的一系列转化过程。创新的产生来自创新激情,创新是否成功及其创新的水平碜杂诖葱滤嘉,但创新的基础取决于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对已经掌握知识的获取、改装、整合、运用,研发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追求创新的意识,积极探求并善于把握机遇,从而改变环境。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个性化教育、系统性培养。需要突破原有思维模式,克服自我评价,善用运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开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认识问题。需要陶冶大学生情操,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的态度和自觉,激发大学生创新意思,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探索精神。

5 现代学徒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的前提和根本来源于扎实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又起源于课堂教学;创新往往源于生活,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现代学徒制,包括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度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度模式和“双主体”即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大学生充分利用实践,诸如实验、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生产中提高创新科研兴趣、图文制作水平、文字表达能力、数据分析统计能力,尤其是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有利于培养交流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勇于攻坚克难、实事求是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浅析[N].中国教育报,2006-03-07.

[2] 刘爱东.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时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 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77-80.

第4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阅读能力;知识结构;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96 — 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从表象上看是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而就业困难,而这种表象却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大学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缺乏则是它的突出表现。〔1〕

任何一项创新活动的开展都基于对客观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观点、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就决定了人们的创新活动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尤其是思维的规律,从发展心理学的资料来看,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莱曼(H.C.Lelunan)通过对几千名科学家、艺术家和天文学家的年龄与创造性成就之间关系的考察,发现25-40岁是创造性发展的高峰期。〔2〕然而,目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的要求相差甚远。本文基于对本校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通过阅读能力的提升来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新时期提升大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阅读能力提升可以为大学生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条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只掌握本专业现阶段的知识很难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因此,大学生在宝贵的在校时间里应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延展,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信息、关注新行业发展动态、涉猎现代科学书籍,使自己具有专业眼光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思维方法,为自己的择业拓展广阔的空间。

2.阅读能力提升可以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色。阅读能力实际就是一种学习能力,是一种处在不断提高、完善过程中的理解思维能力。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能否获得足够量的信息已不成问题,问题在于怎样鉴别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和真伪性。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多数大学生的阅读内容自然而然地向着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大学生具备了阅读能力多数能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主动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在择业过程中,能更加从容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而被用人单位选中。

3.阅读能力提升可以使大学生尽快适应现代职业岗位的需求。广博的知识视野是人才适应社会岗位、适应环境变化的文化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结构合理,更是要求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境界。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提升阅读能力,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才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拓展所学到的知识,有所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新时期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大学生对专业阅读不够重视,教材利用度不高。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我们在本校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回收率为96.4%。关于花费在专业阅读上的时间,5%的学生表示从不阅读专业教材,21.9%的学生基本不阅读,有时看看的占54.7%,经常阅读的占12.7%,每天都看的占5.6%。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除了所学教材,对于“是否还阅读有关专业著作”,15%的学生表示极少阅读,26.2%的学生很少阅读,偶尔的占38.8%,选择经常的占14.2%,选择总是的占5.9%。从大学生对教材的利用程度看,对于“大多数必修课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从没读过的占2.6%,很少翻阅的占20.2%,读过一遍的占46.8%,读过两遍的占19.3%,读过三遍以上占11.2%。对于公共教材,学生的翻阅情况是:极少阅读的占22.6%,很少阅读的占29.6%,偶尔阅读的占40.6%,经常阅读的占7.6%。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阅读的阅读范围较狭窄,仅仅把所学教材作为阅读重点,对其他相关教材和相关著作缺乏了解。而对于公共教材,翻阅的目的绝大多数是为了考试,阅读的功利性较强。

2.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深度,阅读方式网络化。在课外阅读的调查方面,很多学生进行非专业阅读目的不在于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发展,更多的是为考试服务,或为满足自己的兴趣。49.9%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休闲消遣, 57%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拓展知识面, 26.3%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深化专业学习, 68.8%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 48.4%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网络阅读的读书方式。12%选择认真读,70.7%选择大体浏览,58.8%选择有选择地读,8.2%选择仅读标题。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于网络中的众多信息不知道该如何取舍、难以判断正误。一些同学也表示因对信息缺乏筛选,已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课内、课外阅读能力的缺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知识面窄,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的联系,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和直线式的,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多元化以及创新思维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思考

第5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 理工类院校 创新能力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原动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活动难以进行。近年来,为顺应时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理工类院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纷纷出台各种措施,通过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与人才激励等措施,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现已逐渐成为理工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日益关注的课题之一。

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创新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通常不受常规思维的限制,是解答问题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独到见解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主要有持续时间短、学生技能与思想匹配度不够、缺乏系统训练等特点。因此,要创新,必须学会对多种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且要克服传统思维模式和思维惯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标新立异,摒弃创痛思维模式中简单堆砌、复制模式,最终挖掘创新的潜能。由于传统教育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且已根深蒂固,某些高校对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使高校教师只注重学术研究而忽略学生的教学引导,未能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多数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一、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受煞矫嬉蛩氐挠跋臁R皇茄生形成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上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的传统教学理念长期以来备受推崇。因此,学生对这种模式依赖性较大,学习的自主性不高,且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不强,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存在部分障碍,感觉自身资历欠缺,学识不够与实践能力较弱等困惑存在,不足以承担发明创造、开拓创新的重大责任,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态度消极。由于创新人格不全面问题的存在,从而创新实践的参与度不够。

我国现有的创新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创新教育系统和机制等方面还有差距。目前理工类院校的创新环境和氛围现状主要表现为:创新教育系统不够完善,缺乏完整的组织和系统的规划,未形成全面有效的创新教育机制;教师对创新教育未能形成系统的指导思想,在创新教育上向导性不足,从而在创新意识和精神感染上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不均衡性,中期终止与草草结题的现象时有存在;高校对学生创新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创新思想的延伸。虽然多数理工类院校已意识到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完善教学体制和创新教育管理机制,然而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技能的调查显示: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为敬业程度不高,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升等。这从侧面反映高校在学生创新教育上不够深入,学生创新意识未能激发。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工作技能,是当前理工类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理工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只有对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心,才会有行动的动力;其次是加深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对学生实施创新培养,应跳出传统陈旧、被动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同时注入哲学思维,使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最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其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目前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为学生开放创新实践研究平台,提高其创新积极性。对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而言,创新活动大多以实验或实物设计为主,在创新活动实践过程中需要专门的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供学生使用,如果实验场地和仪器缺乏,将会降低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验需求,为其开放创新实践研究平台,设置专门的实验基地等。良好的实验设施和场所将减小学生创新活动的阻碍,大大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其创新热情。在创新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虽具有创新积极性,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独立设计出良好的实验方案,将自身想法付诸实践,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教师指导团队至关重要。对此,理工类院校应建立一支教学与科研兼备,乐于奉献,对学生创新活动指导充满热情的教师队伍。通过导师的倾力指导,才能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创新实践得到更好地指导,方向更明确,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热情度持久延续。

3.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锻炼。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本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考核的主要方式为理论考核,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部分需求,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无法得到锻炼,难以将自身所学用于实际生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因此,学校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自己动手设计出的实物作为期末成绩的考核,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4.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创新项目顺利完成。理工类院校的创新活动大多以实物作品为主,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在创新项目进行过程中均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对此,学校应为学生争取更多经费,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对学生创新项目经费的支持力度。同时,还须完善经费管理体制,让学生免除经费不足项目无法继续的顾虑,确保其顺利完成课题研究。

三、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理工类院校开展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与长期发展方向,更是时展的要求。只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加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完善创新教育培养体制,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创业.论高校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02:50-52.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85-86.

[3]张洪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64-66.

[4]董丽敏,陈后金.关于理工科院校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14-117,122.

[5]林雪原,樊荣.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特点及成因[J].山西高等W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4:104-107.

[6]哈艳,何莉辉,薛澈,刘晓鹏.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134-137.

[7]金智林,翁建生,毛建国,何小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204-205.

[8]吕勇,牛春晖,刘力双.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3,27:44-46,55.

[9]杨邦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02:255-258.

[10]黄婕.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6,02:5-8.

[11]欧阳跃军,龚小娟.谈大学理工科教学中创新思维素质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29-30.

[12]陈珲.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138-141.

[13]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02:56-57.

[14]魏军英,王静,王吉岱.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3:14-15+42.

第6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143-02

1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结构

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总和,它是现代高素质劳动者和高层次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特征,它由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而成:

1.1 科技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发明或发现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客观反映方式的一种思维过程。科技创新思维的本质是能够产生创新性结果的思维,其表现形式包括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

1.2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个体产生科技创新的动机、愿望、意图的自觉心理倾向。科学精神既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又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支配着主体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科技创新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系统。

1.3 科技创新人格

科技创新人格是指主体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对主体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质。根据科技创新人格的内涵和作用,可以用意志力、观察力、想象力、独立精神、乐观精神、合作精神、幽默感、责任感八种形式来表现。科技创新人格具有生动性、主动性、持久性、丰富性、自控性等特征。

1.4 科技创新技能

科技创新技能是指个体完成科技创新所必备的行为技巧和动作能力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熟练的试验技巧和能力、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它具有现实性、操作性、具体性等特征。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现状分析

2.1 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创新也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但由于大学生知识面较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特别是在自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显得普遍不足,导致了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

2.2 有一定的创新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

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形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由于大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创新技能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虽然产生灵感,但这些灵感往往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昙花一现,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才会使灵感成为现实。

2.3 有一定的创新兴趣,但缺乏毅力和热情

创新过程中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力。现在大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广度、稳定度及毅力。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由于缺乏毅力,导致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的现象。

3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策略

3.1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浓厚的创新意识。现今的大学教育,由于过弱的人文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摈弃过去那种片面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树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以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转变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树立“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观,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并逐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

3.2 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体因素。由于大学生优秀创新人才的出现,既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个体性,但更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扶持和培养。

3.3 优化拓展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科技创新素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应结合不同专业的设置情况,制定详细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操作性强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认真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3.4 着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的构建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学生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建立适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组织体制,理顺学校各职能部门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关系和主要职责,充分利用全校的资源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科研阵地,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最后,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要制定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实施创新学分制管理等相关的激励政策,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策略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成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和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作为新一代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级经管人才而言,其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准和质量。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全线铺开的大背景下,探索和加强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无法忽视的内容,其重要性合愈加突出。

一、创新能力内涵

所谓创新能力,即个体运用其本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究与创造具有较高价值的新事物、新知识的实践能力。它是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延,含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两项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意识。它是中华民族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有效竞争的核心,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能力与个性特质,主要是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强烈的协作实践能力,同时也具有批判的精神品质。

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全面展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仍然有很多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存在,主要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僵化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由于传统的“填鸭式”和“连轴转”教学和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影响,创新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创新教学模式较为死板,缺少对创新教学的深入研究,形式过于简单,方法趋于僵化而且缺乏系统性认识,启发引导性不强;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得不到锻炼,极大地阻碍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影响。由于专业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在课程设置上更加侧重单一学科的教学任务的满足,在现有课程内容和学时要求的基础上很难将其他专业课程知识有效进行整合,专业的相互交叉相对变少;另外,专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造力,尤其该专业是操作型较强的专业;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专项费用投入有限也是影响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新型教学师资队伍薄弱。大多数的教师均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训练,因为固有观念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把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对社会需求达不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创新创业领域缺乏有效的认知和进取心,无法从根本上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归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一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

4.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主体,但其本身努力程度不够、创新意识培养淡薄才是其创新能力不强的内在因素。当前,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加强;缺乏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专一兴趣的培养没有形成常态;同时,缺乏创新的毅力;另外,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将精力重点放在了考证和升学深造等方面,导致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内在驱动力匮乏。

三、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全面改革课程体系

主要应对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系统优化,整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学科专业课、选修课与实践课程三方面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拓展专业和学科的范围及研究领域,添加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借助学科间课程教授的影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同时通过专业的创新活动可以进行实践教学课程置换,进而提升学生创新的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有效加强引导和分类指导

按学生的心理特质、专业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不同,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即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各类励志讲座和宣传,引导其树立信心,加强创新意识的灌输;大二、三年级则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技能培训以及专业实习等提升创新思维方式深度,着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四年级通过参加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活动任务,以此培养专业学生全面掌握创新技能和方法。

3.组建创新实战型师资团队

打造一支具有创新实战型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这就需要多渠道、多方法地吸引各类专业学术骨干和带头人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高水准创新型队伍。必须采取校内分化整合,交叉学科专业组建团队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构建层次合理、结构优化和学科专业互补的创新实战型师资队伍;同时采用学习交流、项目引领、资金扶持和国内外专业培训等方式,全面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型实战教学队伍。

4.构建以第二课堂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精心开展包括“用友怀”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系列赛在内的科技文化节、寝室文化节、ERP社团文化节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本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优势为依托,成立专业学生志愿团,开展服务社会等公益社会活动;组建学生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基层进行“挂职实岗”锻炼等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宏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61-162

[2] 钱丽.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4-15

[3] 刘继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46-47

第8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34-02

在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自主性、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倍增,在这样的形势下,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和教导学生美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外,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最重要的内涵和本质就是创新,通过创新来不断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没有了创新,美术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一、现代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指在艺术劳动中,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处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活动,创造出超越或高于原型的艺术作品。它的根本特征也就是在原有的事物活动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在对事物处理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进步和超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形势下人才观念的更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使命显得更为迫切。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美术是一门讲究个性和特点的学科,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一件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艺术成就,而艺术成就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世界上只有一个蒙娜丽莎,无论你模仿的多么逼真,它的成就也只属于达芬奇。作为艺术家要想达到一定高度,就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除了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技巧,还要有自己个性和新的思维、主张。只有将技巧和创新能力两者完美结合来完成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由此看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掌握描绘事物的理论和技术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能力。

二、现代美术教育中阻碍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便是实施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术课堂教学,如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但是,受长久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仍然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条件,对学生传授不同的绘画技能训练和美术理论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教师缺乏创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和“一言堂”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他们教学无非就是依照教材,或是给学生一幅画或一个素材,来教学生如何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某一绘画技巧,会不断在课堂上进行重复演练。这样单一枯燥与学生完全没有互动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用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了。

2.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的教学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处在教学的主置,学生的思路需要跟着老师走,且老师所说的话一般是不容学生质疑的。另外学生所画的作品评价也是根据老师一个人的标准和眼光来评判,这种专制型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知识、质疑知识,缺乏探索和求异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我国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是在教室中进行,让学生画一些石膏道具,或者按老师要求临摹一些作品,这些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已经滞后于当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跟不上新的美术思想和潮流。且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局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贴近大自然,学生的思维也好像被带上了枷锁,很难能创作出有自己个性、独特、新颖的作品,也会僵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才会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和探索新的知识。那么首先在教学的内容上,应该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内容,然后运用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也就是说,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照本宣科,而是对整堂课进行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基础绘画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让每位学生都画出同样风格的画就显得毫无意义。比如:老师在给学生上欣赏课或是介绍新的作品时,可以采取用视频介绍作品、放一些适时的背景音乐,介绍完后让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将刚介绍的作品与自己最了解的一个流派做比较,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教学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不但调动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还会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索求异精神

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是不可以复制的,同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是老师能”手把手“教出来的,有时候,创新思维就在某一环境或某一个点上突然出现。这种出现需要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来滋生,所以只有老师与学生达到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个性。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有时候还要突破权威,培养学生大胆求异的精神。对知识提出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质疑,不断探索,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另外,在作品评价方面要进行拓展,比如,先让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意境,在实践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然后给自己的创作成果打分。再让同学们用自己学生的眼光,对各位同学的作品作出评价。最后老师再作出全面评价,从学习态度、能力、绘画技巧、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适当、正确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以后作品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扩大学生的欣赏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欣赏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和了解更多艺术形式、风格和流派,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作品,创新作品。不但要学习国内古典绘画,也要接受国外新的艺术思想和流派,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海洋中,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思维能力,并从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美术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学科,而是一门体现艺术、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不但要学好美术理论知识,还要研究和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给美术领域带来的影响,为自己创新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应该多开设实践课程,引导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进行写生。在实践中写生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能力,而且为学生发生奇思妙想提供了空间和环境。让学生的思绪得到释放,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但进步与发展,国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形式,我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通过对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明显意识到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有欠缺。对于这些棘手问题,美术教育界已经并继续寻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但世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我们不能用一时之法解决所有问题,而应该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用发展的眼光跟上潮流变化,用创新意识去解决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琴.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3.

[2]陈鹃.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3.

第9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 二次创业;训练;训练计划;有效途径

我国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需要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合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是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创业训练计划是创业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我国旅游行业处于二次创业阶段,旅游经济、旅游市场、旅游企业需要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提出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型计划和创新性项目,推动旅游经济向前发展。我国教育部“十二五”期间的创业教育计划提出: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业、研究新项目。首先,通过导师指导,让每个学生模拟企业运行,通过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模拟创业企业实践,其次,在导师指导下,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市场需要运行的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推动市场发展。最后,运用旅游创业项目、技能训练为载体,与社会、企业、学校结合,形成创业心理训练、创业技能训练、专业知识转化训练、团队协作能力训练为一体的训练计划,总之,在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创业人才的培养及旅游市场向创新型转变。

一、 我国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旅游行业二次创业需要创意思维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教育培养模式可以激发、鼓励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客观专业知识、实践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塑造学生的创意思维。这样的创意思维具有创造性,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传统思维活动,训练主要集中在实训、实践课堂,创新思维训练及创业项目训练,但目前创业项目训练缺乏旅游行业创业培训及相关创业教育比赛,更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因此,创业教育与训练仍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二、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结合,须建立在旅游项目建立的创业教育与训练平台基础上,这里的训练主要指创业技能训练。第一,旅游项目是实践教学的载体,与社会、企业是紧密结合,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教学的平台,通过旅游项目管理、组织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让学生参与实践创作过程,建立全新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和师资培养模式的标准,并以此为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在旅游创业项目中的创新思维训练认知、判断、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水平,达到以旅游项目为载体,与社会、企业、学校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此模式与创业、创新思维训练相结合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在项目实践工作中,不断根据职位需求工作的积极性。第二,技法在职位工作总推动市场发展的创新性设计理念。这正是旅游行业二次创业的需求,技法通过技能培养训练可以提升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中的创业组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第三,创业意识培训,在实训基地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组织经营能力等创业组织能力及创业技能,会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定时进行创业心理教育,在实训课堂中进行创业技能训练。可以学生的创业心理及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此模式可以形成创业管理中,具有专业知识的创业管理能力。以上四方面的训练,是创业教育在旅游行业中,通过旅游项目、技能实践课堂为载体,将社会、企业、学校结合在一起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创业心理、创业精神。推动了旅游经济向创新型转变的可能。

三、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计划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的结合,是社会、企业、学校与创业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紧密结合的产物。其中,创业项目、创业技能的结合,将会形成训练计划,这将更有效地转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首先,基于中小型企业的训练计划,针对中小型企业经营模式,进行知识、专业、技能的创业训练、创业拓展训练,提高融资、经营、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并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创业训练课程指导及创业拓展训练,培养双师型教师参与培训与指导。其次,进行案例教学,申请学校旅游创业项目,在课程、旅游项目中带领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经营方面的基本常识,为学生提供职业方面的指导,提供学生了解中小企业创业经营方面的优劣势特点学习,并针对案例,教会创业企业根据个体经营发展目标,进行长时间的创业教育课堂培训,允许学生申请相关基金进行旅游项目创业实训。或者申请国家相关基金进行实训。再次,通过拓展训练计划,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勇敢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创业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和培养。最后,通过训练计划,有步骤、有效利用时间,进行师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业经营能力、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创业能力,形成拥有一定行业标准,符合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设置符合创业教育需求的创业教育训练教学模式,最终提高创业项目社会认可度,培育出的创业管理人才、创新思维人才的组织能力、融资能力、判断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符合市场需求。

四、 总结

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旦建立,学生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的塑造就可以实现,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自信心在创业训练相关课程中得以实现。第一,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挖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第二,通过实践训练塑造学生创业技能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以致用,实现专业知识成果转化为创业成果,第三,通过实践教师的正确引导,解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认知、观念、品格、能力的塑造。第四,通过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旅游项目及技能实训平台塑造学生创新思维性、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及组织协调能力。总之,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教育与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典型的,实用性较强的创业教育与训练、训练计划的结合的产物。在形成创业教育教学标准和教师培训标准后,根据训练平台和训练计划,进行基金的建立、教学的培训、创业学生的选拔,选择能够进行创业培养的学生参与创业教育训练,将会培养出适合目前旅游行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高级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宁,创业教育与训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2)。

[2]王晓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特征分析[J],教材教法,2007,(8)。

[3]邓彦斌主编, 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实务全书点子[M], 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4。

[4]吴金秋等,高等教育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5]熊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1)。

[6]张丽,胡明花,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7]罗晨,魏巍,经管专业大学生旅游行业创业与教师辅导[J],企业家天地,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