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麻醉护理的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术前护理;外科手术;临床疗效
研究表明[1, 2], 护理工作对手术治疗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如减少患者心理焦虑、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识程度、以及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展。因此, 目前较多临床科室护士对术前患者均会开展术前护理宣教等[3, 4]。但目前对于手术室进行护理工作, 是否能够更好的减少患者心理焦虑程度以及促进手术的顺利开展, 目前尚未明确。因此, 本课题拟收集行手术治疗患者, 对患者进入手术室再次进行相关手术知识的宣教, 评估手术室宣教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进行外科胃肠肿瘤手术治疗患者共150例, 随机分为术前宣教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1. 2 研究方法 对宣教组患者在麻醉前再次进行相关手术知识的宣教以及进行心理辅导;而对照组则不予相关知识的宣教, 而由手术护士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1. 3 观察结果 评估两组患者术后伤口疼痛情况、胃纳差、情绪(主要为焦虑和抑郁)以及总体恢复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定性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测, P
2 研究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由表1可见,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别。以此同时, 由表1可见, 术前两组患者存在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百分率较高。
2. 2 两组患者术后比较 由表2可见, 与对照组相比, 宣教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焦虑及抑郁例数、及胃纳差例数均明显改善;而恢复良好人数则明显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行胃肠外科肿瘤手术患者, 在手术室麻醉前, 对患者再次行相关手术知识的宣教以及心理辅导, 与单纯闲聊相比,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以及减少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和胃纳差情况, 对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3-5], 病房护士对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进行术前相关手术知识的宣教及心理辅导,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 以及促进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对诊疗的依从性。然而, 作者发现, 即使在普通病房已进行了充分宣教的患者, 进入手术室后不少患者仍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等情况, 表现为血压的异常升高以及心率的异常加快。因此, 为探讨手术室宣教对改善患者术后情况的疗效, 本课题对在本院行胃肠肿瘤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了术前手术室宣教。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术前对照组相比(手术护士与患者进行闲聊), 手术室护士有针对性的再次对患者进行手术知识的宣教以及心理的辅导, 能够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恢复, 主要表现为疼痛程度的减轻、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的下降, 以及术后胃纳差的改善。作者认为, 这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6, 7]:①术前减轻患者在手术室的焦虑和抑郁,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交感神经的兴奋, 从而降低患者术后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②术前在手术室对患者进行相关手术知识的宣教以及心理的辅导, 可以加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认识以及减轻患者的恐惧感, 从而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 对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除了在普通病房进行相关宣教外, 在手术室麻醉前再次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和心理辅导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龙冬秀.择期手术病人术前护理的人文关怀效果探讨.中外医疗, 2013, 32(11):166-167.
[2] 郭玉庆,王晓燕,娄佳.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胃癌术前护理中应用.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17):154.
[3] 王莉萍,赵华,袁兵.术前护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前焦虑及术后恢复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8):24-25.
[4] 何琴帅.术前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水平及满意度的影响.吉林医学, 2010, 13(10):1431-1432.
[5] 王春瑛,杨莉,冯超.择期手术病人术前护理的人文关怀及其对健康教育的促进.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3(4):261-262.
【关键词】术前 术后访视 重要性
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术前、术后访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特殊情况,它可使护士充分评估手术患者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制定护理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术前的、恐惧、焦虑情绪,确定病人的护理要点,目标及要实施的护理措施,更好地配合手术。
我院手术室2005年针对手术前、手术后进行访视工作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对4472例住院手术患者实施了术前、术后访视评价记录观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其中, 15岁及以下儿童32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924例,其它年龄3220例。全身麻醉手术1050例,硬膜外麻醉1545例,局部麻醉1359例,其它麻醉518例。
1.2 患者对术前、术后访视的评价 随机选择430例患者进行访视调查, (该调查由院其他人员电话方式进行),有411例患者对术前访视作出了评价。其中85.4%的患者对术前访视的效果持肯定态度,9.5%的患者对访视效果评价一般, 5.1%的患者对术前、术后访视工作提出了建议。
2 访视方法
于手术前1天,对次日需要手术的患者进行访视。先查阅需要手术病人的病历,与主管医生、护士交谈,详细了解病人心里活动及心里障碍等各方面情况。再与患者见面,进行术前指导,讲解手术相关知识,术前、术后注意事项,术中配合要点等,同时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提供正确的心理疏导,进行手术须知、疾病基本常识等内容宣教,,让患者获得更多信息取得患者密切配合,进行必要的护理体检,包括观察患者的皮肤、粘膜颜色等,访视后填写术前、术后访视单,定期总结经验并改进访视方法。
3 讨论
3.1 访视时间的选择 手术前访视一般在术前1天下午进行,避开病人进食、午睡与探视者交谈或医生查房时间。选择患者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每次访视与患者交谈时间一般在10分钟,但也可根据患者的需要而定。有5.1%对访视效果评价一般的患者中,大部分认为访视时间过短,未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患者的建议显示,他们希望术前访视“早些日子进行”,说明患者希望术前访视工作提前进行。如何加强与病人的联系,术前访视可否在病人决定了手术日期后就进行,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3.2 访视时注意评估患者资料来源途径多样化 术前访视除了要了解病情外,还需评估患者的家庭、社会、文化、心理情况等。病历所提供的资料是有限的,从主管护士、医生及患者家属或同室病友处了解情况是必要的,有利于保证资料的准确性,正确判断和分析患者术前的心理变化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术前访视和术中护理时给予恰当的护理干预。
3.3 访视目的讲解 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室护理工作, 术前访视主要是为了了解患者的情况和需求,为制定术中护理计划提供依据,并进行术前宣教,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配合手术顺利进行。多数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功能制护理阶段,认为“手术室护士只在手术台上与患者接触”的旧观念,对术前访视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而心存疑虑。有个别患者因访视护士自我介绍而紧张。这类患者一般诊断不明确,性格多疑,认为为什么对我这么重视?是不是我的病情重?手术很很复杂。经过耐心讲解访视目的后,所有患者都消除了疑虑和紧张,并能很好地配合访视工作进行。
3.4 术前、访视在交流技巧中的应用 与患者交流是术前访视的主要过程,注意讲话方式,合理运用语言及非语言交流技巧,取得其信任与好感。恰当的称呼、语言礼貌简洁,避免交流忌语和医学术语如失败、死亡、出现意外等,整洁的服装、举止文雅、和蔼的微笑、亲切的眼神,都将会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加尊敬医护人员;鼓励患者及家属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认真倾听,对合理要求保证在术中予以满足,让患者感到放心,实事求是而有分寸地回答患者的问题,尽量保证与手术医生口吻一致,不随意夸大病情或手术效果,不对手术进行详细说明,对不明白的事情不含糊地回答,对不便回答的问题以礼貌、委婉的方式回绝,做好保护性医疗措施,避免伤害患者自尊,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以免造成患者的不安或引起医疗纠纷。
3.5 巡回护士对小儿患者的访视时间要适当延长 小儿的依赖性强,让其离开父母单独进入手术间相对困难。需要和小儿玩耍、唱歌或跳舞让他们尽早熟悉并喜欢和护士在一起,以适应手术环境。
3.6 术前、访视宣教要符合患者的需求 根据术式、麻醉方式, 侧重术前指导,如术前准备,术前禁食、水; 入手术室前避免贵重物品带入,根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对手术相关知识等的需求不同,术前访视时要正确判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应考虑开发多种形式的术前指导,将手术室环境设备、手术相关知识制成幻灯形式,让病人观看并予以解说,使宣教更形象、直接,取得更好的效果。
3.7 通过术前、术后访视有利于提高手术室护士素质 为了能与患者更好地交流,护士需收集相关疾病的生理、病理、治疗、护理等相关资料,学习护理心理、护理伦理、人际交流等知识,从而提高了护士学习的自觉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为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术前、术后访视是整体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实施,为评估患者的情况积累了资料,同时可缓冲患者术前的应激反应,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利于麻醉、手术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身心康复[1],也有利于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确实收到术前、术后访视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
3.8 手术后访视 3日后对手术病人回访,了解病人的手术恢复情况,征求反馈意见,解释病人提出的护理问题,评估护理效果,针对问题不足之处,制定措施,总结经验促进护理工作的提升。
1.1一般资料
科室21名护理人员,全部为女性,年龄为22~45岁,平均年龄(31.52±5.86)岁。按照文化程度划分,中专学历护理人员7名,大专学历护理人员9名,本科学历护理人员5名。按照职称划分,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11名,护士4名。
1.2方法
1.2.1科室备用药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交接班后未能及时核对药品,医嘱录入出现误差,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医生口头医嘱未能及时补录,药品混放,药品放置和使用时未及时核对,药品标签字迹不清,无法识别剂量剂型等信息,未及时整理药品,取药时未按效期使用,导致近效期药物滞留时间过长,部分药物安瓿瓶上无有效期,单独放置时无法核对,将不同批号的药品混放。保存不当出现变质、结晶、潮解、失效等质量问题。护理人员缺乏药学相关知识,对需要冷藏及避光保存的药物未及时处理,导致药物失效和浪费等情况。药品基数混乱,数量及种类多,未及时整理导致药品积压。护理人员多注重抢救药品的管理,对常规用药重视度不足,对其后果缺乏预见性,护理人员交班过程中清点药品多流于形式,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清。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未仔细核对,出现用药错误情况。麻醉类药品要专人统一管理,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为方便取用常将麻醉类药品钥匙放置固定位置,护理人员可随意取用。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危害认识不足,且医院对高危药品无相应的管理措施,导致高危药品同其他药品混放,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1.2.2改进措施
(1)建立科室备用药管理制度
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要求,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建立科室备用药管理制度,对药品基数、用药剂量、标示、储存方式等均做出明确规定,收集科室所有药物说明书,建立相关文间夹,方便随时翻阅。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定期学习相关管理制度及药学知识。
(2)制定科室备用药管理流程
药品专管员每周检查科室药品,护理人员交接班时清点科室备用药品,医生录入电子医嘱后护理人员核对医嘱,发现问题及时同医生沟通,保证用药准确,护理人员双人核对医嘱后方可通知病区药房领药,护理人员检查药品数量,对出现缺少或多余的药品应及时查明原因,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退药、补药,下班前再次核对药品,保证药品准确。
(3)实施管理政策
针对科室用药特点,精简科室药品数量和种类,同病区药房沟通后,确定科室药品种类及数量,对临时需求药品,向病区药房申请,随时发药,降低科室备用药的种类和数量。同科室主任沟通,在医生会议上强调医嘱重要性,护理人员核对医嘱后,发现问题,同医生沟通,医生及时修改。对退药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通知医生退药,避免遗漏药品。对危重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应实施双人核对药品,留取用药空瓶并记录药品名称,医生及时填写用药医嘱。在科室醒目位置张贴有效期提醒,通过标示先用、后用,在护理人员取药过程中起到提示作用,对科室相同药名,不同剂量的药品放置提示标牌。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院方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学习内容涉及药理知识、管理知识及相关药品法律知识。
(4)改善备用药品存放环境
设置备用药专柜,分隔放置,对药品统一编号,避免混放,及时张贴标签,标签内容包括:药品名称、剂量、有效期等信息。便于清点药品数目和查询有效期。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前后基数不符、剂量错误、效期顺序不符、存储方式错误、标示不清、药品混放缺陷率,护理人员备药相关知识及备用药管理质量评分差异。
1.4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
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前后科室备用药管理缺陷
对比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后剂量错误、效期顺序不符、存储方式错误、标示不清、药品混放缺陷率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前后护理人员
备药相关知识及备用药管理质量评分对比根本原因分析法实施后护理人员备药相关知识及备用药管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080-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42
剖宫产是临床常见的分娩途径,有助于显著降低孕产妇难产的发生风险。随着超重新生儿数量的增加,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剖宫产产妇显著增加[1]。但在剖宫产期间,大部分产妇由于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增加剖宫产产后卧床时间延长、切口疼痛等并发症风险[2]。舒适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满足心理、生理与精神上的愉悦需求,提高护理舒适度,改善护理质量[3]。笔者研究舒适护理应用于剖宫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剖宫产孕产妇142例,纳入标准:全部孕产妇均为单胎妊娠,初产产妇,采用腹部横向切口,采用硬膜外麻醉,全部孕产妇均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签署手术同意书,对本研究试验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疾病、合并精神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孕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2例,年龄22~35岁,平均(28.97±3.14)岁;孕周37~40周,平均(39.54±2.12)周;文化程度:小学及其以下29例,初中32例,高中及其以上11例。对照组70例,年龄23~34岁,平均(28.91±3.09)岁;孕周37~41周,平均(39.56±2.09)周;文化程度:小学及其以下31例,初中30例,高中及以上9例。两组孕产妇的年龄、孕周与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孕产妇采用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孕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常规产科护理 术前常规备皮,留置导尿管,阴道冲洗,静脉穿刺,全部操作应集中实施,尽量避免身体暴露,护理人员应注意动作娴熟轻柔,避免长期暴露造成的不适症状,术后指导新生儿喂养。
1.2.2 舒适护理 (1)术前心理护理。术前1 d给予心理护理,向孕产妇详细讲解剖宫产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与安全性,讲解剖宫产手术流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充分完善孕产妇对剖宫产的心理准备。同时,给予孕产妇适当的心理沟通与疏导,采用易懂通俗的语言向孕产妇讲解麻醉相关知识,告知麻醉的相关情况,耐心解决孕产妇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安慰,有助于缓解孕产妇对手术的紧张、焦虑与恐惧心理,提高手术的配合程度。(2)环境护理。①手术室环境:手术前,护理人员调节好手术室适宜的湿度与温度,准备手术医疗器械,维持手术室整洁与安静,提供安静舒适的分娩环境。②病房环境:提供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空气流通的住院环境,24 h供应热水。(3)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孕产妇的特征,给予适当的健康宣传教育,告知剖宫产及其产后母乳喂养,产后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4)术中护理。孕产妇送入手术室后,向孕产妇介绍麻醉过程及感觉,术中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对产妇的担心、顾虑等情绪,则多用正能量的语言进行疏导。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前提下保证孕产妇维持舒适的手术,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有助于排出口腔呕吐物或分泌物,轻轻擦净孕产妇身上的羊水与血迹,辅助孕产妇穿好衣服,胎儿娩出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向产妇讲解止痛泵的应用方法与必要性,降低剖宫产后疼痛程度。(5)术后护理。①护理:孕产妇送回产房后,剖宫产后6 h内取枕平卧位,避免头痛,剖宫产后2 d取自由或半卧位。②导管护理:妥善固定导尿,及时倾倒尿液,尿道口消毒护理,2次/d,术后1 d膀胱充盈自觉尿意可尽早拔除导尿管,辅助孕产妇自行排尿,并嘱多饮水。根据产妇个体情况,指导并协助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减轻长期卧床造成的不适症状。③饮食护理:根据产妇个人饮食喜好,制定个性、营养、合理的饮食计划。剖宫产后6 h进食流质饮食,禁止蛋类、糖类与奶类食物,排气后进食半流质饮食,以易消化、清淡、少量多餐为主,多进食汤类和高蛋白类食物,促进乳汁分泌和切口愈合。④疼痛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产妇疼痛性质及其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嘱产妇深呼吸或咳嗽时,捂住伤口,避免牵扯缝线,通过听音乐、讲故事等途径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对于疼痛剧烈的产妇应给予镇痛泵或止痛药处理。⑤皮肤外阴清洁护理:保持床单的整洁、干燥、无皱褶。产后产妇容易出汗,勤擦身并翻身,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及时更换会阴垫,保持身体上的舒适。⑥切口护理:术后2~7 d给予红外线照射切口半小时,切口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严密观察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积极处理并发症。⑦乳房护理:术后由于麻醉、疼痛、等因素,限制了早接触、早哺乳,护理人员应加强乳房护理,详细讲解正确哺乳知识,指导并协助产妇尽早开奶。做到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对于术后乳管阻塞的产妇,护理人员应定期采用热毛巾热敷乳房或按摩乳房,对于乳汁过多的产妇应告知产妇挤出乳汁的方法,避免乳房胀痛与乳房发热感等不适。⑧心理护理:手术产会导致产妇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增强,故加强心理护理,注意产妇的情绪波动,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并对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培养产妇的自信心,共同帮助产妇顺利的从准妈妈的角色转换到妈妈的角色。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并发症(产后出血、切口合并症、产褥感染、产后心理障碍、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比较两组产妇护理满意率。护理满意率采用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等级,由专门护理人员发放并回收,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产妇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56,P
2.3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6,P
3 讨论
剖宫产是常见的分娩途径,随着难产、产妇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剖宫产分娩呈逐年增高的倾向。但剖宫产是有创性手术,大部分产妇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增加术后不适症状与并发症[5]。因此,采用舒适护理有助于改善剖宫产孕产妇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其中术前舒适护理有助于提供安静、整洁的手术环境,术中舒适护理有助于改善孕产妇手术期间的舒适度,为手术成功奠定重要的基础,术后舒适护理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泌尿系统感染、产后心理障碍、肠粘连、手术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与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6-7]。
【关键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外科系统护士;认知;问卷调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03-02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术后人格、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和技巧的变化,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及记忆受损等,是麻醉手术后常见的中枢神经并发症之一,常见于老年患者[1]。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患者外科手术的日益增多,POCD的发病越来越多,在一组多中心研究中,发现年龄>60岁、于全身麻醉下行非心脏手术后POCD的发生率在术后1周为25.8%,3个月为9.9%,心血管手术老年病人特别是体外循环(CPB)后更易并发POCD,其发生率为20%-60%,出院后病人的发生率竟达50%-80%[2]。POCD导致病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并使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一线护理人员最经常接触患者,能够掌握和和应用POCD相关知识对提高诊疗水平和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通过调查我院外科系统护士对POCD的认知程度,对制定相关措施,提高对POCD的早期预防和识别,减轻其危害有积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我院外科系统工作一年以上护士在知情同意下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年龄:20-39岁,平均(25.3±5.8)岁。性别:男9名(8.3%),女100名(91.7%)。工作年限:19名3年(17.4%),44名3-5年(40.4%),33名6-10年(30.3%),13名1年(11.9%)。职称:护士39名(35.8%),护师43名(39.4%),主管护师27名(24.8%)。教育程度:大专48名(44.0%),本科61名(56.0%)。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在查阅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涉及: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教育程度,科别等;②POCD知识:POCD的概念,影响因素,临床表现,诊断,监测,危害及处理等;③知识需求:包括最希望学习的POCD相关知识及学习途径等方面。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119份,回收率85.0%,其中有效问卷109份,有效率91.6%。本调查结果同质信度0.827,结构效度0.80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 结 果
2.1 受调查者对POCD的认知情况 在所有调查者当中,对POCD概念、临床表现及危害的认知程度较高,合格及优秀人数的总比例均超过60%,而对其核心知识――POCD的影响因素、诊断、监测及处理总合格率分别为44.9%、56.0%、33.9%、37.6%,普遍较低。方差分析显示受调查者对POCD的认知与其年龄、性别、职称、教育程度等因素均没有显著关联,而与其工作年限及科别有显著关联。
2.2 受调查者POCD的知识需求 在所有受调查者当中,67.0%及84.4%迫切希望了解POCD的诊断检测及处理,81.7%和70.6%的希望通过专题会议及学习班系统的学习POCD相关知识。
3 讨 论
本研究全面考察外科系统护士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结果显示,外科系统护理人员对POCD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54.1%对其“影响因素”认识不足,无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预防。应用性知识“诊断检测”和“处理”的掌握情况令人堪忧,只有40%左右的受调查者对POCD的处理知识掌握合格。虽然国内外近年来对POCD的研究很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我国内地大多数基层综合医院并没有意识到外科系统护士掌握POCD相关知识,具有识别能力在POCD的早预防及早期治疗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中,81.7%和70.6%的受调查者希望通过专题会议及学习班系统的学习POCD相关知识。目前,国内护理人员获取POCD知识的主要途径依然是在校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依然没有太大改观,在临床工作之后的进修学习当中也没有专门针对POCD的知识培训,这就造成外科系统护理人员POCD的知识匮乏且又未接受良好的继续教育,临床工作中很少有护士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精神评估并建立规范的精神护理记录,导致外科系统POCD知晓率低,漏诊率高。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POCD知识的系统培训,尤其是大家迫切希望掌握的“诊断检测”和“处理”应用性知识的培训,建立规范的POCD筛查、监测和治疗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POCD的预防、识别和治疗水平。4 小 结
POCD在老年患者发病率高,对患者危害大,显著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因此,外科护理人员掌握和应用知识对POCD诊疗和改善预后意义重大。本研究显示我院外科系统护士POCD知识较匮乏,且继续教育不足。需要加强POCD知识的继续教育并建立规范化的临床筛查监测体系,提高外科系统一线护理人员早期预防和识别POCD的能力,为其治疗提供积极的帮助,降低POCD的发病率和危害性,提高患者的安全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腹腔镜;妇产科;围麻醉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7—0105—02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are on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surgery patient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perianesthesia
LI Lil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Xixian in Henan Province, Xixian 464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give psychological care to patients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with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give their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Methods There were 121 cases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patients who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they were required to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61 cases in this group, they were given routine care,there were 60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they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on the bases of routine care which the same as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he sedative effect,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clinical signs and SAS scor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are. Results Compared the control group, the anxiety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f significantly less (P < 0.05); Compared with admission, SAS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preoperative and 1 d aft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 < 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each time poi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depth of sedation score (P < 0.05);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after break five minute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laparoscopic surgery patients in the perianesthesia give regular care to give psychological care to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education sentiment mitigation, sedation enhancement surgery.
1.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危害:
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手术室护理不仅需要脑力工作,也需要体力劳动;对于急诊手术而言,大多为突发事件,因此导致手术室护理工作规律性较差,同时手术时间一般较长,使得护理人员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会进一步导致护理人员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同时,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长时间保持颈曲前倾位站立,这也会导致颈椎增生性变化,引起颈椎病,同时还会增加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此外,其他的物理危险因素还包括紫外线、X线的辐射、噪音污染和电器的物理性伤害等,其中紫外线容易造成眼角膜损伤,从而引起角膜炎等眼部疾病;手术室的电锯、电钻、监护仪器设备等往往是噪音污染的主要原因,长期的接受噪音刺激,可使得人的听觉、视觉、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病理性变化,从而出现神经衰落、消化系统紊乱、听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X线长期辐射具有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较大,且具有致癌的危险;同时,电锯、电钻、手术刀等器械都较为锋利,再加上手术工作较快的节奏,往往会发生割伤、刺伤等物理性伤害。
1.2生物危险因素:
对于物理性伤害的发生,其危害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刺伤或割伤,由于手术过程中所用的器械,大都需要接触患者并长期暴露于手术室环境,多会增加接触血液致病菌的感染几率,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等,目前,这类伤害是职业危害中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在出现刺伤时,仅仅只需要4μ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即可导致受伤者感染HBV。
1.3化学危险因素:
由于手术需要无菌环境,往往环境较为封闭,而手术过程中又需要大量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使用,由于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挥发,使得因手术室环境中存在浓度相对较高的麻醉废气和化学试剂。现有研究表明,长期吸入挥发性的物会损害人体的生殖系统,使护理人员易发流产、胎儿畸形甚至出现不孕不育。同时,化学消毒剂的存在,如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臭氧等等以及因电锯、电钻等器械使用时生成的焦烟,对于人体皮肤、口腔黏膜、上呼吸道黏膜等具有刺激作用,长时间会导致鼻咽炎、结膜炎以及皮肤疾病等,甚至致癌。此外,某些肿瘤患者治疗时采用的相关化疗药物,也会对护理人员产生影响,引起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2护理职业危害的防护
2.1心理因素的防护:
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较大,医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度,充分利用护理资源,从而使护理人员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缓解其身心的疲劳。另一方面,对于护理人员自身而言,要进一步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多进行自我调节,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多参加活动,娱乐身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锻炼,提供工作技能,要从日常的护理工作不断学习,找出自身的问题并解决。做好患者的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等信息,认真准备手术所用的相关器械和药物等,熟悉手术的相关知识以及手术医生的习惯,以便在手术过程中,熟练配合,有条不紊,得到手术医生的认可。这样,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熟练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多做运动,缓解工作的紧张情绪,能够有效地改善工作角色与生活角色的冲突,避免工作应激发生,从而改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2.2物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对于常见的紫外线、X线的辐射、噪音污染等物理性因素的防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减少辐射来源,做好辐射防护。可单独设置专用的手术间进行透视或摄片,减少护理人员与辐射源的接触,同时可使用铅制防护服,避免护理人员直接暴露在辐射源下;同时合理调度,对于此类手术实行轮岗,避免同一人员反复进行,造成长期蓄积。再者,对于孕产期和哺乳期的护理人员禁止参与此类手术,以免影响胎儿发育,造成流产等不良后果;
②尽量减少噪音来源,对于术中器械带来的噪音是无法避免的,但可以尽量降低各类仪器设备的音量;对于护理人员而言,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大声讲话、同时走路、开关门等动作要轻,避免器械坠地与碰撞声。
2.3生理危害防护:
由于手术时间较长,或者突发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护理人员的日常生活的规律性被打破,饮食不合理、不规律经常发生,容易导致胃肠道的病变甚至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因此,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来说,宜进食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提供足够多的能量,同时可以自备一些巧克力、饼干等零食充饥。同时对于时间较长的手术,可以通过更换班次,轮流休息,从而保证护理人员充足的精力。同时,对于长时间站立引发的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情况,护理人员在手术间歇可适当地转动颈部或者扭动腰部、伸腿等动作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其血液循环,避免造成颈部、腰部等肌肉劳损。在使用手术刀、电钻、电锯等器械时要谨慎操作,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2.4生物因素的防护:
鉴于该类危害的严重性和临床多发性,对于生物因素的防护也成为重点。这就要求在行手术前需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预先做好准备,以备应急使用。具体要求如下:
①对患者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患者可能感染的病原菌,了解病原菌的传染途径、致病性等相关知识,同时病原菌检查阳性的患者手术时,需要做好防护准备,穿好防护服等,从而避免手术器械对护理人员带来的物理性伤害,有效地减少病原菌侵入人体的几率;
②实施规范化操作,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手术器械的操作规范进行手术器械的使用,如勤洗手并佩戴手套、装卸刀片要规范、采用托盘进行刀具等的传递。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手术过程中要专心谨慎,注意力集中,掌握手术进程,适应手术节奏,防止因紧张而发生失误;
③手术过程中出现外伤的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伤口周围进行挤压,以排除其内血液,并冲洗伤口,使用0.5%碘伏消毒处理,及时评估风险发生的情况,并跟踪监测,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④定时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确保手术室的洁净;对于手术后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
2.5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对于手术室化学危险因素的防护,主要是注意手术室的通风状况,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于空气污染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促进护理人员对空气污染危害的认识。尽量减少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同时在操作时须佩戴防护装置。对于麻醉机要定时维修和维护,管道出口处增加过滤装置,以过滤除掉挥发性的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减少手术室环境中挥发性的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浓度。
关键词:循证护理 ;农村;老年白内障;焦虑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患病率高达69.03%[1],目前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唯一途径。手术和麻醉作为一种应激事件,易引起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有研究表明,术前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均有不良影响[2],约有26. 7%的白内障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术前焦虑情绪[3]。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均为慈善资助的农村患者,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低,因贫失明时间长,常伴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更易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恐惧等心理反应,引起生理应激反应,甚至影响麻醉和手术的正常进行。为了减轻患者术前紧张、焦虑程度,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我科对慈善白内障手术老年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2月我院白内障患者14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年龄≥60岁;②符合老年性白内障诊断标准;③有白内障乳化超声+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指证;④第一次行白内障复明手术。其中男48例,女82例;年龄61~93岁,平均(76.69±7.30)岁;文盲100例,小学36例,初中及以上4例;合并高血压74例,糖尿病12例,心率失常2例,肺癌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象在一般资料、麻醉及手术方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对照组进行白内障术前常规护理, 观察组进行循证护理干预。
1. 3 评价方法及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术前2h测量焦虑值和生理指标。 ①焦虑指标: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4]。国内正常的SAS标准分分界值为50分。②生理指标:采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测量血压、心率。
1. 4统计学处理 观察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循证护理
2.1确定循证问题 由经过循证培训的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访淡,对存在焦虑的患者做进一步的了解,并将造成焦虑的原因进行分类,明确循证护理需要解决患者术前焦虑、恐惧的心理问题的原因。
2.2 寻找循证支持 根据2.1中获取的患者具体情况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分析总结文献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找出证据资料。
2.3 评价循证 制订护理措施前将搜集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作出系统评价,最后确定最佳研究证据。
2.4循证观察与应用 将实证与临床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相结合,采用适用于患者的最佳证据,采纳患者的合理建议,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4.1陌生的环境 老年人对环境因素的改变较年轻人更为敏感[5]。老年人多年来养成固定的生活习惯,很难马上适应陌生环境。生活环境和习惯的改变 ,面对陌生的人群,易导致老年患者紧张、焦虑甚至失眠。护士应主动热情的接待新患者,耐心细致地为其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同病室的病友,以便尽快熟悉新环境,减少陌生感。由于视觉障碍,需由家属全程陪护,照料生活起居,特别要注意跌倒、坠件的发生,加强夜班护士的夜查房,给患者上好床栏。
2.4.2缺乏相关手术知识,害怕麻醉、手术疼痛及预后不良。农村老年白内障患者文化层次低下,严重缺乏疾病相关知识,认为自己年龄大,身体差,无法接受手术,易产生担忧、紧张情绪。护士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介绍手术、麻醉方式、麻醉时的配合, 术中可能经历的感觉及配合要点,并暗示主刀医生技术好,手术时间短、痛苦小、疗效好的优点。详细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增强其对手术的信心。必要时可请术后患者描述手术过程以及对手术的感受,以便更好地配合手术。
2.4.3 情感支持不够。患者因贫失明时间长,有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住院陌生的环境一时难以适应,更渴望亲人朋友的情感支持。护士要了解家属对手术的看法和顾虑,对相关问题加以解答 ,。。告之家属多陪伴、探视、安慰和鼓励患者, 尽可能的减轻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增加其安全感,缓解术前焦虑情绪,使患者平静地接受手术。术前1d,由手术巡回护士到病房进行术前访视,介绍手术室环境,耐心询问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顾虑,了解患者心理反应,鼓励患者讲出自己的疑问,并告诉患者"我会陪伴你渡过整个手术过程,有什么需要和不适,请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你",从而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感情上获得支持,有效地提高痛阈,从而以良好的心理,积极主动应对手术。
2.4.4 合并其他慢性疾病。一些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老年常见慢病的患者,多对自己能否耐受手术信心不足,对躯体细微变化颇为敏感,如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不安紧张、失眠等[6],择期手术亦能影响血压的稳定性。护士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及文化程度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要加强慢病健康教育,按医嘱正确按时按量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多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波动,监测血压血糖值,只要把血压、心功能、血糖控制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慢病患者完全可以接受白内障手术。
3结果
3.1干预前两组患者 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 ,见表1。
3.2干预后干预组患者 SAS 评分明显下低,对照组患者 SAS 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P
3讨论
手术作为一种直接的心理应激源,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患者的焦虑情绪[7]。不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患者都有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8],这种应激反应随着手术时间的临近逐渐加剧,严重者甚至影响手术的进行[9],使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过度焦虑使患者机体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减退,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身心康复。
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前焦虑均分为(48.16±4.85)分,均高于成人正常值(29.78±0.46)分,说明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在术前处于较高焦虑水平,这与研究对象年龄偏大,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多合并慢性疾病有关。对照组的焦虑程度随着手术临近而加重,其中一例患者因术前2h血压持续升高而暂停手术。观察组通过循证护理干预后,其焦虑程度未随着手术临近而增加,反而下降,生理指标也较对照组更稳定,说明通过询证护理根据患者需求制定具体、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健康教育及家庭社会支持,能使患者对手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其焦虑程度,稳定了生理指标,为手术的成功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生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263.
[3]李光文 任小林 白内障患者术前焦虑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分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07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宏.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31.
[5] 杨亚娟,蒋珍珍,赵金娣,等.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75-77
[6]谭积颜,梁 燕,周蔚兰.1003例高血压患者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01,6(14):6.
[7]周意丹,李晓凡.国内手术焦虑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 119.
关键词:手术室 术前访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02-01
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手术室开展术前访视,即手术室护士进入病房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相关知识的教育,其目的是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担忧和恐惧,从而保证手术和麻醉的顺利实施,确保手术成功。术前访视不仅使手术室护士能全面掌握术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状态,制订具体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而且更有利于手术室护士护理观念的更新及护理模式的改变[1]。笔者就术前访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提高术前访视效果。
1 术前护理访视的现状
1.1 术前护理访视的需要。对手术患者术前护理访视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87%的手术患者需要术前护理访视。手术前75%的患者会产生恐惧心理,78%会焦虑紧张,75%甚至会失眠。产生上述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缺乏专业医学知识,对手术的认识不够等。因此,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很有必要。
1.2 术前护理访视的方法。手术前1天下午或者晚上,护士访视患者,访视护士一般由巡回护士担任,若巡回护士不在位则由该台手术的器械护士或者指定的其他护士担任,时间一般控制为10-15min,时间过长患者会感疲乏、厌倦,太短患者会觉得护士的责任心不强,自己不被重视,从而影响护患交流。访视护士要针对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患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谈,注重首因效应,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适当使用非语言交流,如握着患者的手,交谈时观察患者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姿势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反馈,用患者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解答,不清楚或不了解的问题不要含糊地回答,对手术解释不宜过于详细,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1.3 术前护理访视的内容。掌握患者的主要病情及一般情况,使患者了解手术方式、手术;交待术前注意事项,介绍手术室环境、布局、设备、仪器、手术间的温度调节,使患者对适应手术环境做好心理准备;介绍麻醉方式、手术时的配合、手术大概所需时间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感觉,使其了解有关知识,以配合手术;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患者的认知程度、职业及文化背景,进行个体化心理支持和疏导。
1.4 术前护理访视的效果。护士对患者实施术前护理访视、进行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对200例成年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护理访视的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访视,79%的患者恐惧心理得到缓解。87%的患者焦虑紧张心理得到明显改善,33%的访视护士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表扬。通过术前护理访视,护士可以将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综合运用于护理实践,同时也有助于护士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促进和完善手术室护理工作。
2 术前访视存在的问题
2.1 对术前随访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手术室护士传统的工作方法是以手术配合为主,被动、机械地完成手术配合任务,而忽视了患者的整体护理。有文献报道,手术室护士对术前访视的认知度偏低,对术前访视内涵认知不足,对术前访视重要性的认识欠缺,认为术前访视不属于手术室护士的职责,71.2%手术室护士认为术前访视应由麻醉师承担[2]。手术室管理者和手术室护士普遍认为患者的护理是病房护士的职责,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随访只是对病房护士工作的简单重复,没有实际意义;有关患者的术前信息可由病房护士反馈给手术室,没有必要浪费手术室的人力和时间专门开展术前随访工作。由于对手术全期护理和术前随访缺乏正确认识,容易形成被动、消极、责任不明的手术室工作理念。
2.2 手术室护士人力缺乏。术前访视1例患者一般至少需要10~15min,开展术前访视需要时间和人力做保证。现在国内手术室存在护士缺编和工作超负荷现象,护士人力不足现象尤为突出,特别是全国大部分医院实行成本核算以来,编制控制严,不是按实际的工作量来给予护理人员相应的比例配置术室护士忙于完成各项手术配合任务,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往往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开展术前访视。
2.3 术前访视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常规的术前访视只是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干预、介绍手术室环境及手术过程、了解患者病史等。叶建香[3]认为访视护士缺乏相关知识,导致术前访视不具体、不深入。手术室护士对一些不常见或复杂的手术不熟悉,与手术医生告知患者的信息不一致。有调查显示,75%的患者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术前相关知识的宣教。目前口头讲解是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访视的唯一形式,其优点在于简明扼要并易于开展,但对患者而言比较抽象;有时还会因护士的表达能力差,与患者的沟通有时存在沟通障碍。
2.4 缺乏客观记录或记录不完善。患者术前访视记录表是手术室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发现和解决患者术后护理问题,满足其术前信息需求和患者对手术室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的书面工作指南和客观记录。一份设计完善的术前随访记录表可以作为指南,指导手术室护士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确保评估全面、正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术后指导;还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和科研、教学资料。但是,国内由于初步引入手术全期护理的理念,术前访视在一些医院仍处于试行、探索阶段,因而存在访视记录不完善等问题,主要的问题有:部分没有书面记录;个别护士认为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内容与病房的术前护理内容雷同,填写不认真,书写不规范,随意涂改。部分医院采用自行设计的术前随访记录,内容不完善;不同医院记录的内容和格式不同,缺乏统一的指引和参考标准。
3 原因分析
针对所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手术室面对十几个专科,每位护士又将面对不同专科的不同手术患者,而术前护理访视是把过去对手术的单一护理变成对人的整体护理,面对面地与患者直接交流、沟通。既要有勇气、知识,还要有交流技巧。但手术室护士平常与患者接触少,缺乏病房护理实践,掌握的知识有限。②手术室护士短缺,其普遍超负荷工作,延时下班、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每天仅应付手术配合已是疲惫不堪,而且还有带教任务,这些都制约了术前护理访视的开展。③术前护理访视与术前评估分离。术前评估是术前护理访视的第一步,是对患者术前情况的阶段性评估,而非入院评估。要根据术前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前宣教指导。然而目前在61.5%开展术前护理访视的医院中只有17.4%的医院同时进行术前评估,44.0%的医理访视存在盲目性,无法满足患者的真实需求。④大型的综合性医院,病种多样化,手术病区并不集中在同一幢楼,因此护士走出手术室大门到病区进行术前护理访视恐怕有难度。
4 小结
术前访视是手术室实施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理迈向科学化的具体实践。术前访视改变了手术室护士原有的工作模式,增强护士主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的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强护士的敬业精神及成就感。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寻求和选择最佳的术前护理访视模式仍有待于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赖英桃.手术前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田.现代医药卫生,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