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经济政策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然而在国家强调强化激励自主创新的机制中却又遇到了许多的困难,特别是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中所遇到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落实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体系。以此进一步保障和激励自主创新的开展。
在去年7月召开的政协第十届全国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委员们就针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分两个专题进行了讨论:一是深化改革,建立完善自主创新的新体制,二是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强化激励自主创新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成为提高自主创新的先决条件。
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我国贸易摩擦多发期将继续延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成为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争端的主要焦点之一。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的优势,对中国潜力企业打压、抢市场,其知识产权争端、诉讼具有针对性,往往集中在中国最具有市场潜力的领域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领域,如电力、通信、计算机、家电、医药和汽车行业。例如在2007年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被称为“知识产权第一案”的正泰诉讼施耐德专利侵权案,虽然针对施耐德提起的正泰专利无效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已作出了维持专利有效的决定。但是这起涉及跨国公司、诉讼标的超过3亿元的官司还是很难在短期内有个结果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是提高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有利于本国企业创新和获取专利的知识产权战略,改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获取经济增长的长期收益。要把知识产权保护渗透到知识创造、保护、利用和扩散的全过程。
知识产权制度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包括知识产权创建、管理、保护和运用的体系。从立法的角度承认科技劳动的客观价值,在宏观层次上要协调解决企业、创新者个体与社会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通过利益调整,引导企业和个人技术创新的方向与社会前进方向相一致。冯培恩常委认为.首先要继续加快以股份制为中心内容的企业制度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形成。其次要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拓宽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政府要充分利用wT0规则中允许政府保护幼稚产业的规定以及例外条款和保障机制对自主研发产业进行保护。要建立对进口产品危害的预警机制,对倾销行为及时立案调查;对国外滥用知识产权案例,导致我国自主研发企业无端陷入纠纷的情况,要给受害企业提供法律支持。
一、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1.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
我国国内经济进入了拐点阶段,进入了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国企业必须应对国内改革转型期的不稳定性和来自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需要转变思想,不再拘泥于短期利益,应注重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到目前,几乎大部分的先进管理会计工具在我国企业中都得到过应用,但是失败的案例表明,企业对管理会计工具的生搬硬套出现了食洋不化的问题,无法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构建一个科学的权变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体系。
2.管理会计工具效用最大化的要求
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很多企业开始引进管理会计工具,起初管理会计工具大都是单独使用的,如由于以往计算成本的方法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企业无法区分产品创造效益的高低,所以引入作业成本法;由于过去单纯从财务角度衡量企业价值的方式严重抑制了企业创造长期价值,BSC出现了;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全面地对企业原料购进、生产、产品销售、售后、财务、人力资源等活动进行安排,以实现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往企业核算时不考虑资本成本,利润核算不利于保护股东利益,所以引入了EVA。但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我们应该想出来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整合方案,使得这些管理会计工具并行不悖,优势互补。
二、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框架的内容分析
1.通过EVA来改进BSC的财务衡量指标
当今财务的衡量主要通过收入、利润等进行,其主要反应了的企业的盈利水平,而无法反应其真实的资本状况。EVA首先提出了企业以创造价值为基本使命,一次为基础将其运用到BSC中来,这样可以有效地统一BSC多财务指标,避免其出现多目标难以选择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BSC因财务及非财务因素的考虑不均衡,不周全导致的企业资本利用率降低的情况,客观的反应企业的价值增值。
2.BSC有效的沟通企业战略与全面预算
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的运用于企业的战略构思与沟通中,特别是在BSC的战略下,全面预算管理不再仅仅的以短期财务为目标,更开始强调财务的长期性,同时注重财务的年度、季度与月度的预算,两者的融合,同时也综合了更多的非财务因素,从而保证财务、客户、资本、人力等的全面统一预算。这样,两者的整合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的预算安排,而是通过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完成,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两者的结合同时也能保证企业战略管理的控制与绩效评估。
全面预算的过程是一个对于财务的控制过程,是需要在整体财务控制中贯穿的,其中分为三个部分:事前控制,就是通过预算进行财务的合理分配;事中控制,这部分便是预算的执行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进行适当调节;事后控制则是预算偏差的及时纠正与总结。在整体的预算控制中,一旦财务预算上出现偏差,则应当及时追根寻源,及时纠正。
3.ABC与BSC的有机融合
两者有机融合的关键是基于资源消耗的作业动因分配原则。在企业正常的运营中,将ABC运用于企业的客户层面与内部运营管理中去,而企业也必须从客户的基本需求出发,进行作业的安排,从而保证最大限度的客户满意度,体现客户人文关怀,为客户解决现实问题。在公司管理会计中,将ABC整合在BSC的客户板块中,这样可以有效的将产品与客户服务有机结合,从而保证客户的价值级别,更好维持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维护方式,比如,针对一些对企业价值创造有限的客户,则可以积极引导他们进行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优化,如果仍不见成效,则应当主动引入退出机制。
在ABC中,企业的绩效评价更加客观,因此,应当有着严格的过程。首先,评价之前,根据业绩确定作业,同时充分考虑作业消耗的各方面综合成本,对成本与业绩进行比较,得出绩效;BSC中,ABC的融入不仅仅可以提升财务的精确性,同时还能够为BSC的非财务板块提供辅助信息。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中,可以积极引入作业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升服务与产品质量。
4.ABC与全面预算的结合
企业的预算并非一蹴而就,而应当经过上下几层的反复核算,才能够最终确定下来。企业的高层首先制定出总体的战略构思及各个部门的战略目标,然后各个部门再进行分别的本部门预算草案,则预算委员会根据每个部门上呈的预算草案进行整体预算总结,在制定完成后,报送总公司的同时,下发到各个部门,然后再根据总公司与各个部门的预算反馈进行修改,最终确定企业的整体预算,最后由企业高层审批签发。可见,传统的预算落地主要需要以部门预算上呈为基础,而ABC的融入改变了这一现状,将预算的制定建立在作业与作业中心的分析上。
首先,ABC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详实的成本,为预算的建立打下基础,其次,ABC的预算建立在作业基础上,可以有效的在企业作业中建立优胜劣汰的产品机制,从而在控制增值成本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再次,传统的管理预算方式需要依靠下属部门的反馈,而通过ABC整合,则预算更加准确,责任落实到个人,保证预算的顺利实施与追责制度。总之,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企业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管理运作 体系创新 资源整合 企业管理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对物流作出了明确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效结合。”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指通过企业内部的整合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特别是指协调各方面资源的能力。
一、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分析
作为物流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物流企业是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经营形态,各物流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市场中生存,就需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管理协调能力。在管理层面上,物流企业可以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础操作管理三个层次,应实现这三者之间的整合协调,同时对运输及储存进行协调控制。另一方面,技术信息及各类资源等也都对物流企业的整体协调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资源整合能力及业务运作能力。物流企业的主要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企业资本等。物流本身是一个包含整体观念的概念,是物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程,所以物流资源的整合是物流的内涵所决定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物流企业的业务运作能力主要包括企业的订单完成率、运作成本控制、运作实效性控制以及意外处理能力等。
(3)信息技术的优化应用能力。物流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应拥有对大量订单数据及信息的处理反应能力,给物流企业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使得物流信息的传输与分析逐步实现了电子化,使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更加通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4)市场占有率。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物流企业众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为保持良好的市场占有率,就需要对市场营销能力进行有效调整和提高,并在管理制度及市场的影响力作用下,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市场占有率转化为经营利润,达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
(5)品牌形象。物流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需要在长时间的过程中使客户对企业产生信赖,或依据各种促销手段及经营手段,才能促进品牌形象的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管理方向
(1)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物流资源整合是将原本相互联系的物流活动(包装、运输、仓储等)进行重新整合,通过组织和协调,将企业内部彼此分离的职能和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纳入到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当中,取得1+1>2的效果。
(2)企业文化。作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企业文化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拥有的价值性、独特性以及延展性,都来源应企业文化,它能使企业个性及特征异于其他企业,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3)企业创新。创新是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管理观念滞后、服务项目单一、增值服务薄弱、信息技术水平及组织形式落后等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物流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活动,才能培养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及发展。
(4)财务管理。当前的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存在着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低、财务管理人员水平低、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所以因在物流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全员财务管理理念,强自身素质培养,并在节源开流的基础上,努力拓展融资渠道,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制度化的建设,从而实现创新财务管理,进一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加强物流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伴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的物流企业自身状况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物流的需求,物流企业管理者需树立现代的物流管理理念,在物流管理创新改革工作的推进下,通过高质量服务实现增加价值,并在法律法规体系的指引下,提升管理组织能力、资本运营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从而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加强物流企业服务信息的个性化及网络化建设。由于物流服务信息是针对不同的客户的,所以要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要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物流服务信息具有范围广、实效性强的特征,所以需要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从而确保信息的全面性以及准确性。物流企业可以根据现拥有条件,建立起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利用FRID技术及卫星定位技术,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使原本分散的物流组织单体通过网络体系实现有效联合。
(2)提升企业营销能力。企业营销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网络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服务,通过有效的管理控制,充分利用市场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广告宣传或者其他方式扩充企业业务量,并利用客户口碑及广告效应实现品牌效应。同时积极建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由于各企业之间有着不同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等方式,在协同合作下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培养物流综合人才。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高素质的综合性物流人才相对较为缺乏。作为一种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能帮助企业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企业成本,对整个企业的兴衰存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物流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吸纳的一批有活力的大学生进入物流企业,虽然这部分人才的理论知识体系完善,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所以物流企业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在企业内部建立物流人才培训结构,使其在实践积累下熟悉业务流程,更好的适应物流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塑造;创新;提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在市场的激烈角逐中能最后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最早来源于名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章,这篇文章是美国战略研究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麦哈尔在1990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章。该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和学者也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做了诸多的定义和说明,但都是各执一词,至今未有一个较为准确或者说权威的解释。综合各个学者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同观点,我们得出以下两点认识。
1.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种单项能力,而是一整套能力。麦肯锡咨询公司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曾做过这样的定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整合性,它不单单是指技术上的技能,也有知识上的技能,而且是各种技能的互补和结合,显然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项能力,而是一套能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有层次之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企业在一段时期内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与竞争对手相比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这种竞争力并不单单只适用于某一行业或是某一类企业,而是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同样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具有其核心竞争力。所以说,核心竞争力是具有层次性的。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是通过市场的检验来实现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只有满足市场的需求,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实现其价值,使企业获得利润。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突显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其产品和服务更加的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扩大销售和市场份额,获得更高的利润。所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
2.稀缺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稀缺性是指其的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试想,如果企业的核心能力很容易就被其他企业模仿或者说被其他的能力所替代,那么该企业在市场上的长期优势就很难维持,这样的话,生存尚且是个问题,又何图发展呢?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必然是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的,即它的稀缺性。
3.系统性。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系统运作的整体,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又是一整套的能力,而这一整套能力要发挥其作用,也需要系统的运作,所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同样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4.延展性。一个企业需要依靠其核心竞争力才能生存乃至发展壮大,而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兼并和收购、多元化等,此时被兼并收购的公司在成为该企业的一部分后也会逐渐拥有其核心竞争力,并且会能动的去运用这些能力,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5.持久性。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其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持久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直到永远的,而是说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企业的成长经营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更加的趋于完美和难以取代,从而维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态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渐走向完善,我国也有不少的企业建立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多的是为了短期的生存而展开的浅层次竞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体来说呈现以下的态势。
1.存在短期行为。由于来自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诸多压力,我国的许多企业只能着眼于当前利益,以求生存,所以它们依靠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所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非常容易被模仿和替代,自然也无法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企业的这种短期行为是企业缺乏长期经营理念和长远眼光,因此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2.资源的稀缺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需要依靠创新和一系列的管理和开发能力,而这诸多能力都来源于高素质的人才,中国企业缺少的恰恰是人才,即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同样,教育不完善导致了人才的稀缺,技术和管理的不足也使得信息缺乏,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是环境因素缺乏。
3.外部依赖性。由于人才的缺乏,使得中国企业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人才,缺少相应的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育,同时信息的不完全使其不得不从国外公开渠道获得残缺的信息,这些企业对外部的依赖是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的主要方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作用已经众所周知,所以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一整套的能力,故而其塑造也要从多个方面、多种途径来进行。
1.建立企业愿景、经营理念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建立开始,长期积淀起来的企业价值观,它对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员工培养以及企业众多职工的行为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要想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集体意识,就要建立企业员工的共同愿景,明确企业的经营理念,建立起自身的企业文化。
2.组建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团队。企业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效率,因此拥有高效的管理团队和健全的管理体系也是建立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可以做出更多,更准确的决策,避免出现方向上的错误,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失利,从而维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3.培养和吸纳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不可缺少的就是技术人才,具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和才能的人在社会上可谓少之又少,所以对这些人才的培育和吸纳更显得重要。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中的主要问题
1.企业不重视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中国很多企业在观念上不重视核心竞争力,他们有的采取多元化战略,分散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无法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注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还有一部分企业盲目购买其他企业的核心产品,进行组装销售以扩大市场,根本不注重开发本企业的核心产品,由此造成多数企业甚至不少大型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企业形象内外不一致,难以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当今社会上,诸多企业都会选择广告宣传、报纸杂志等媒介来作为其建立品牌、知名度和扩大市场影响力的手段,但是也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宣扬的企业品牌和理念与实际行动总是大相径庭。
3.劳动力素质低,技术创新能力差。一方面,企业对于技术层的员工制定了很多严谨的规章制度和惩罚措施,严重束缚了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产品和技能,而且大多数企业并不注重对于科研技术和人才的引进,甚至很多企业多年如一日守着陈旧的设备,不懂得对其进行改良;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缺少相应的对于员工创新的激励措施,缺乏相应的创造氛围,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这也是很多员工宁愿选择老老实实工作,而不积极钻研创新的一大重要原因。
4.获取信息能力差。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企业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稍一不注意就有可能被其他的企业赶超,所以对于世界市场信息的把握变得尤其重要。信息就像是企业的血液,信息系统更是成为企业员工之间,企业同消费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然而,现代人有很多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缺乏、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情况让很多企业与市场机会失之交臂。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塑造水平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在现在改革开发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要保持生存并且求得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要加强市场竞争意识,积极参与竞争,引进新的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同时重视企业竞争力,以建立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核心技术、推进技术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更离不开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要求企业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并且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从而应用于企业的新产品新服务。放眼世界,许多国外企业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他们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技术创新,在同中国企业进行合资的时候,更要求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中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各国的先进技术,进行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来培育核心技术,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重视人才,发掘和培育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人才的竞争,谁拥有的人才越多,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知识大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和服务迅猛更新换代的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不得不依靠那些掌握先进知识,拥有高新技术的各类人才。有了人才,企业才能进行新产品核心服务的研发,没有人才,只能坐以待毙。可见,企业不得不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吸收和培养。
(四)通过兼并、收购和联合等方式,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
借助外部企业的力量是企业迅速建立起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而兼并、收购等方式更是企业快速扩大规模,进入其他经营领域的有效方法。面对市场上的各行各业,以及迥然不同的技术,一个企业无论多么强大,也不可能做到在各个领域都具有优势,这就需要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并购的方式能够帮助企业中心整合内部资源,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建立新的经营体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的目的。因此,这也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五)建立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最佳的组织形式,学习型的组织提倡组织内部的学习,通过互相学习,技术人员可以掌握更多的技术,注意到自己的技术缺陷,管理者也可以更好地掌握下属的情况,以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学习型组织还提倡向其他企业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到其他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品牌营销手段,提高自己的经营水平,同时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促进,有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质量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2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53-02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是检测机构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当前,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普遍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因此,培育和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中国建设工程检测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在充分把握客户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机构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使检测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在工程质量检测服务领域中保持稳定竞争优势的合力。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整体性。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机构内部多种技能、技术、管理能力等相互配合形成的有机能力体,在向顾客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集中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2)独特性。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具有技术和专业人才资源的独特性、专业性,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及其背景的难以模仿和复制等特点。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决定了不同检测机构之间的效率差异、收益差别与发展潜力。(3)不可还原性。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与机构内部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相关的,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投资的不可还原性,可以给检测机构带来超常规的资产收益率,一旦形成,在较长时期内难以被替代。(4)动态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竞争力必然发生动态发展演变,经历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
二、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当前,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普遍缺乏以创造顾客价值为目的的业务流程再造的意识和能力,和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定位较低,管理水平低,缺乏进入国际工程检测领域的能力。
1.机构经营管理能力普遍较低。多数检测机构缺乏核心竞争力战略规划意识,战略管理能力普遍较低,检测机构的经营具有盲目性、投机性和随意性;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手段,检测业务培训机制不健全,知识退化严重,从业人员配备不合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机构的忠诚度不高。由于缺乏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多数检测机构对于市场化竞争的适应能力较差,缺乏科学的营销手段,采取低价恶性竞争的现象严重,普遍存在着凭借不规范的建设市场获取检测业务的倾向,在思想上削弱了检测机构提升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2.检测机构之间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多数检测机构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由于建立时间的不同,各检测机构之间设备能力差距较大,总体上仍处于低水平。成立时间较久的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情况严重的现象;新成立的检测机构在设备上投入力度上较大,设备比较先进,硬件设施能力明显较强,但对设备的管理和应用普遍缺乏经验,设备利用效率较低,设备能力对于机构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也较少。各检测机构之间检测人员技术能力差距较大。资历较老的检测机构持证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积累程度普遍较高,但存在人员年龄结构断层现象,人才储备不能满足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新成立的机构检测人员多是偏向年轻化,从事检测行业的工作经历较短,检测技术能力明显较低。
3.多数检测机构社会影响力普遍较弱。成立时间较长的检测机构与大量新成立的民营检测机构相比,企业资质水平和企业信誉相对较高,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强。但是这些检测机构仅占少数,大量新成立的民营检测机构由于实力薄弱,资质水平普遍较低,单个机构的市场占有率较小,开展的检测项目也较少,并且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远不能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需求。
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低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能力不足,外部原因主要体现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发育不规范和现代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1.机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者大多是工程质量技术方面的专家,对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掌握有限,缺乏对于现代管理中的领导、组织以及把握和引导变革方面的能力,缺乏对市场竞争的认识能力和竞争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能适应检测市场竞争的需要。中国检测机构的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层次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乏工程检测方面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实际检测工作经验也有限,知识构成和检测技能力不能满足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需求。
关键词: 大学英语 信息技术 教师素质 对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趋势,并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在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变革。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到:“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外语教学法进入了一个后方法时代:一个崇尚民主、反对权威、尊重个性、倡导公平、承认差异、关注草根文化、关注一线教师因地制宜的教学创新时代[1]。这对教师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同时又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要求》中也强调指出:“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探讨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具有的新素质及培育策略,对改善英语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将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新型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1.1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化。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不断互动来调整和丰富认知结构,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性地重建知识。这对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最终转介到教师身上,要求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学习空间,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必需的分类指导,以适应学生学习自主化和个性化的需要。
1.2教学方式多元化。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中心,以四、六级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教学过程程序化、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兴趣,将考试作为教学评估的目的等弊端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师积极转变角色,要由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有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上,将会更加从容而高效。情境创设、新知讲授、自学辅导、讨论交流、检测评价等方面都将有更好的选择,教学活动从书本和课堂延伸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学习效率和质量将会得到极大改善。
1.3突出听、说技能和文化素质的培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整合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年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偏多,35岁以下的占60%;本科学历偏多。臧金兰在2006年暑期“全国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研讨会”上指出,目前,全国大学英语教师学历层次为:专科学历占1.2%,本科占72%,研究生占21.9%,博士生占0.3%。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有其社会原因,如英语人才紧缺,使很多本科毕业生被招聘成为高校英语教师;报考英语专业研究生要考第二外语而使得很多人难以如愿等。此外,教师自身进取心不强、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也是重要原因。
2.2科研意识和能力缺乏。
从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我国外语界目前的科研实力还非常有限。缺乏科研意识和精神,搞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涨工资;不具备必要的科研理念,也没有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课时多,疲于奔命,没有时间看书和关注科研,调查表明,90%以上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每周上课都在10学时以上,多数教师平均周学时在16―20学时。英语教师的供不应求,也使不少教师缺乏专业危机感和生存危机感。大学英语教师的进修和科研经历非常有限,夏纪梅(2002)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84%)没有出国进修或参加国外外语教学研讨会的经历,有35―40%的人没有参加过国内外语教学研讨会或进修。
2.3知识结构单一。
很多教师知识面窄、知识陈旧、更新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和全面;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对逻辑学、文艺学、历史学、社会学审美学等了解不够;跨文化知识不够全面,跨文化意识不够敏锐;“学者未必是良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知识,使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教”。
2.4信息素养偏低。
不少教师在思想和观念上不太愿意接受信息技术,认为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只是显得“花哨”好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少教师不会使用网络技术搜集资料和信息,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使用流于表面、使用不当、喧宾夺主等问题,如有的课件只是再现书本知识,只能称之为“电子板书”;而有的形式干扰内容,如将打字效果引入课件,让哒哒声响彻课堂;有的让一些卡通人物在画面上手舞足蹈吸引学生眼球等。这反映出不少教师并没有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和希望追求的目标,缺乏应有的信息技术素养;学校对教师新理念、新方法及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够重视等问题。
3.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3.1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关键。现代教育理念把创新作为大学的精神核心和价值追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和多样性发展的需求,努力适应新角色,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子,用创新实践经验和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最大难题。教师对现有教育思想的反思与挑战,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程。
3.2全面掌握和完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2.1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CAI软件的操作、常用软件的安装、查杀病毒、常用故障的排除等;必须具备数字音像技术的操作能力,如投影仪、多媒体教学平台、数码相机的使用等;掌握网络和视频点播技术的操作能力,如搜索引擎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收发电子邮件、BBS等的使用、网络教学软件的使用等。
3.2.2具备设计、整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包括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对资源分类、排序、整理的能力、沟通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库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3.2.3具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具有选择和整合媒体的能力,能设计教学课件,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营造轻松、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能利用适当的软件和网络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和教学管理;能在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于教学教研活动之中,树立用信息技术支持终身学习的意识。
3.3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一方面要继续重视终身教育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终身教育在塑造人格、发展个性及增强批判精神和行动方面的意义。在网络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学习范围无限扩大,整个人类的智慧都变成了学习内容、课程内容;而今天的大学生知识面广,信息渠道多。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适应知识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就要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通过书籍、杂志、报纸、互联网、文献数据库等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形成开放、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和科研。
3.4具有实践反思能力。
波斯纳曾说过:“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教师的工作和专业发展更多的是遵循实践认识论范式下的“反思理性”,推行的是“实践―反思―开发―推广”的模式,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反思自己的经验,通过集体商议,对经验进行提炼,开发出符合自己实践的理论,并推广到类似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来自教师自身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教师实践理论可以是对外在理论的理解、认同和运用,也可以来自教师自己的实践和经验沉淀;他们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2]。在今天教育理论远离实践,而实践越来越由理论规定的背景下,发觉和提升教师自己独特的实践理论,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5具有科研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与科研关系密切,只教不研,教学技能难以迅速提高。只有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规律,研究规律,运用规律。
4.培育和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
4.1大学英语教师要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强化自身的学习和科研意识,培养自学和科研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把学习和科研作为工作的一个有机部分,充分认识到自学科研对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应坚持阅读各种原版英文书籍和报刊杂志,坚持收听收看地道的英语节目,如英国BBC,美国ABC、CBS的广播电视节目;多阅读有关教学研究的教学科研杂志,如《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等。科研工作是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勤于总结,善于借鉴,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4.2高校应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进修、学术研讨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让英语教师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状况,让他们多参加国内外学术界交流研讨会,多聆听名教授、名专家的讲座,通过多形式的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
4.3进一步提高省级统一岗前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探索开展多样化的校本培训形式。
如新教师校内岗前培训,教育课程培训、导师制、教学研究公开课、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展示和评比等,建立青年教师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对所有英语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
4.4充分利用Internet、校园网开发和整合教师多媒体课件库、专家教学系统、大学教学设计范例库、教学案例库、在线教学、教学论坛等教学研究资源,为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研究、交流服务。
4.5加强制度建设,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师绩效考核中重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的考核,制定有利于教师自觉参与素质提升的政策,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一、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武昌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业的“1+4”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各产业发展势头很猛,但总体看产业结构不均衡。高新科技作为四大重点产业之一,其税收贡献率和相关产业带动性并不高。
(一)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技术优势不明显。
(1)武昌区计算机软件业发展不快,计算机优势发挥不够,未做强做大,未形成全国知名品牌。
(2)电信产业一枝独大,其他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3)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垄断现象较为严重,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有待创新。
(4)计算机服务业集群不够,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学研合作不紧密,技术创新滞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武昌产业园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现状不理想
(1)园区内企业整体发展规模不大,产业优势不明显。
(2)园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园区对有关国家、省、市各类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服务指导不够。
(3)产业园中企业产业集群不够,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关联度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品牌效应不大。
二、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空间支撑的建设现状
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空间支撑从广义而言,可分为三类:园区、专业楼宇、企事业单位自有办公生产区。
(一)园区的建设现状
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主要分布在小洪山、石牌岭、凤凰、白沙洲。
截止目前,武昌区建成武昌现代制造业孵化基地、湖北机电科技园、武汉珞珈科技信息产业园、白沙洲都市工业园4个园区,总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其中白沙洲都市工业园物业面积125余万平方米,其他五个园区的物业总面积仅8万平方米。
(二)专业楼宇的建设现状
专业楼宇一般具有四大特征:一是产业集聚度高,楼宇内某行业企业占到60%以上;二是规模大,即企业数达到20家以上,楼宇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产生税收5000万元以上;三是层次高,该行业必须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四是带动力强,能带动楼宇附近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该标准,目前武昌区高楼林立的中心商务区还没有高新技术专业楼宇。
(三)大型高新科技企事业单位自有办公生产区的建设现状
近来年,武昌区采取“政府扶持、院校共建、企业参与”的方式,充分整合大型高新科技企事业单位的存量空间资源,大胆探索园区共建模式。目前,利用高新科技企事业单位闲置空间建成的产业园区仅有湖北机电科技园。
三、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政策环境比较分析
(一)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的政策体系分析
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的政策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湖北省和武汉市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二是武昌区出台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武昌区主要在财税和房租补贴这两个方面出台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二)武汉东湖开发区的科技产业政策体系分析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高新科技产业的政策体系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的激励政策,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加快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科技投入的税收政策等。三是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加大中小科技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促进金融服务创新,进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四是开展政府采购和示范推广试点,在落实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同时,东湖高新区再给予适当支持。
(三)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政策环境评价
武昌区出台的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中,仅有3个《办法》和2项较为具体明晰的政策措施,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相比,在国家、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上,武昌区远不如东湖开发区。
(1)武昌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力度不够。目前的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金政策、产业园区发展激励政策,均因门槛设置过高或资金支持力度有限等原因,未能在激励企业创新、产业发展上产生实质性的影响。(2)武昌区关于促进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不够细化,只有一个笼统的《武汉市武昌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激励政策》,没有涉及各级各类科技担保、风险投资、贷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3)武昌区在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予以政策支持不够准。资金充足是企业、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关键保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科技融资政策上做足了文章,也取得了优异的成效。
四、促进武昌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产业园区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武昌――这个科教资源丰富的省会之区,整合地区资源,建设科技产业园区,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是中心城区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武昌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空间支撑的对策分析
(1)制定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全区园区建设与发展。同时,指导各个园区制定本园区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专业特色产业园区,形成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园区。(2)围绕产业链打造,建设产业聚集的专业楼宇。通过规划引导和专业化产业定位,吸引产业链关联企业自然集聚,利用好武昌区已建和在建的高端楼宇引导科技含量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企业入驻聚集。(3)加强对城中村产业用地的规划和政策引导,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高”的专业楼宇,改变城中村的产业发展停留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低”的传统服务业的现状。(4)整合武昌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由政府牵头完成十二五期间高新科技产业与空间支撑建设利用的整体规划,预留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经济的涵义及新经济周期理论
“新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曼德尔(Michael J.Mandel)于1996年12月30日在《商业周刊》上发表的题为《新经济的胜利: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一文中首先提出,后来又进一步给出定义:“新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构筑的经济。”理论界对于新经济的涵义争论颇多,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理解认为新经济是指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持续经济增长,广义的理解是指兴起于美国、扩展于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本文将新经济理解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以高新技术及现代金融为支撑的新经济范式。新经济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创新蜂聚;第二,市场运作层面的空前激烈竞争;第三,资金层面的融资方式创新;第四,政府层面的政策与制度创新;第五,宏观经济层面的经济周期波动微波化。
新经济周期理论。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及其与新型周期之间的关联催生了新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周期消失论”,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多恩布什于1998年提出,认为只要宏观经济政策得当,经济就可以摆脱商业周期。然而2000年美国网络泡沫的破灭以及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证明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周期并未消失,只是在新经济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变化本身并没有质的不同。另一种是“周期减幅论”,代表性学者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副教授斯蒂芬・韦伯,他认为经济周期波动将变得轻微,更像是一种“涟漪”。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性特点仍然存在,其标志是经济本身的波动性越来越平缓,周期峰谷之间的距离和落差以及峰谷转换的频率呈现相对温和的形态,即经济周期的波长变大,扩张期延长,收缩期减小,同时衰退幅度变小,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更为平稳,但经济增长率趋缓可能更多地源于经济体的基数作用。
虚拟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延伸及核心标志。虚拟经济,是指银行信贷信用、有价证券、产权物权及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基础上,金融结构及金融体系的变革促使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及金融交易技术加速创新。经济的结构化特征越发明显,即产业分类由实体经济占绝对主导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行转化,进而虚拟经济占比逐步增强。
虚拟经济发展对新经济周期理论悖理的原因
一般意义上,随着新经济过程深入并且进入信息时代,经济波动性应该趋缓,经济周期波幅应该收窄,而以股票市场指数的波动率反映出的经济波动性与新经济的周期特征从存在不一致,到越发表现出回归到“丛林规则”下的高竞争和高波动的状态。那么,什么因素导致经济波动性不降反升而使新经济的含量没有质的提升呢?以下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给出原因分析。
在宏观经济方面,随着虚拟资本持续增长并深化,虚拟经济越发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经济形态。尽管虚拟经济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但相比实体经济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即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表现为价值符号的转移,能够扩大经济体系流动性,提高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效率,这就使得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多样性提供了虚拟资本进入新市场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方法,从总体上降低了融资成本,也为社会游资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在中观经济方面,金融市场的重心逐步转向衍生品市场,尤其是在杠杆式交易模式的助推下,衍生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随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市场的衍生化使得衍生工具与原生工具的天然联系被割裂,衍生工具的规模严重偏离原生需求,而衍生工具的波动也放大且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
在微观市场方面,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虚拟化具体而微的体现,其虚拟性决定了定价机制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基础产品价格决定过程中理应遵循的价值规律,而是取决于衍生产品持有者和交易者的主观预期、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治等众多非经济因素,并且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对我国的启示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非生产性劳动与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应该有一个阈限值。因为实体经济是价值创造,而虚拟经济侧重于增值,如果增值性的互动及资源配置脱离了价值的合理要求,则增值活动就会演变成“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使得需求与供给、产出需求与真实需求成为两条平行线,交集少。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027-02
1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新经济时代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基于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的市场表现形式。新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高技术化和全球化的统一,新经济和传统经济有五个明显不同的特征:
(1)经济主体不同,新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
(2)交换方式不同,它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
(3)生产方式不同,它以集约型为主。
(4)增长动力不同,它以高科技、信息为增长原动力。
(5)资源是共享的,它对人类供给是无限的。
新经济时代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上,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有:
(1)信息化、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和光纤的出现,使整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了解到世界上在任何瞬间发生过的事件,实现足不出户的“沟通”和“参与”,且这种沟通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简洁、透明。
(2)较传统交通运输业的进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得到了飞速发展,空中运输的日益普及,实物传输的速度和规模大大地提升。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稳定发展是展现国家实力的最为明显的体现,所以各国将经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4)经济呈现全球一体化趋势。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集中表现在:①市场全球化,即需求市场向全球的任何企业和自然人开放,且企业与自然人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市场;②资源配置全球化,即人们在选择配置资源时,再也不是只局限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而是可以运用自己的实力和嗅觉,在全球范围内选配自己所认可的各类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配置效率;③竞争规则的国际化,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绝大多数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承认和运用它的竞争规则,从而达到互惠互赢。
2 策略重点转变
2.1 由短期考虑变长远规划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仅需要及时推出有力的短期措施,也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把短期应对举措与中长期发展和改革结合起来,由短期考虑变长远规划。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而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扩大市场或推销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培育和扩大长期客户群,形成如“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等新营销理念;其次,营销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即以竞争为中心转变为以合作为中心,注重各类营销资源的整合和营销关系的培养,如同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双赢”的营销战略联盟理念,以及重视营销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等营销理念。
2.2 由“资本”做主转变为“知本”做主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本质上,资本就是财富,通常形式是金钱或者实物财产。而“知本”就是指以知识为主体的、参与直销企业经营活动并为直销企业创造价值的资本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是知识型直销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是直销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是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合成。由资本做主转变为知本做主,专注于市场营销领域,从战略规划到战术组合做营销问题的“终结者”。倡导实效整合主义,是我们接下来应对新经济时代所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 社会环境的变化
3.1 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电子化普及,二者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包括:
(1)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2)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3)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4)效率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3.2 消费者的整体消费意识维权意识的进步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消费者权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下适应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赋给商品最终使用者享有的权利。在过去,由于供应短缺、消费者很难顾及到商品质量,对服务状态也无法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实际上是生活水平低下的反映。如今消费者通过保护自身权利,能够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服务,就是一种质的提高。所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鼓励公平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让消费者在维权的道路上有法可依,有理可说。
3.3 消费者需求差异化而引起的市场细分
消费者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需要我们去分析和引导,很少有客户尤其是消费品的购买者对自己要购买的消费品形成非常精确的描述。也就是说,当一位客户站在我们的面前时,他对我们的产品有了极大的兴趣但仍然不知道自己将要买回去的是什么样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强与客户的沟通,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定义判断。就是说通过买卖双方的长期沟通,对客户购买产品的欲望、用途、功能、款式进行逐渐发掘,将客户心里模糊的认识以精确的方式描述并展示出来,即所谓的市场细分。而新经济时代区别于传统经济时代,市场细分策略的制定不可生搬硬套,要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在实际的制定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全面性:对于任何已被列入客户范畴的消费者,我们要全面的定义其几乎所有的需求,全面掌握客户在生活中对于各种产品的需求强度和满足状况;
(2)突出性:要突出产品和客户需求的结合点,清晰的定义出客户的需求,必要的时刻要给客户对本产品的需求形成一个特有的含义;
(3)深入性:沟通不能肤浅,否则只能是空谈。只有深入的了解客户的生活、工作、交往的各个环节,你才会发现他对同一种产品拥有的真正需求;
(4)广泛性:要求销售人员要了解所有客户的需求状况,学会对比分析,差异化的准备自己的相关工具和说服方法;
(5)建议性:客户所认同的观念跟我们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对客户的需求要进行定义只能是“我们认为您的需求是……”、“您认同吗?”等诸如此类的建议性语气。
以上几点的有机结合,方能够为制定正确的市场细分策略提供充分的支持。否则,策略的可执行性会大打折扣。
4 新经济时代营销策略分析及应对措施
将市场营销、新经济时代同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将市场营销新机制融入企业管理当中,企业的全部流程管理是调整和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关键。只有通过建立与新经济时代相匹配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性、可控性、实施进度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估,建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应对新经济时展的营销策略有以下几点:
(1)信息管理策略: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的管理工作,应建立起相关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使营销人员增强营销创新工作的清晰度、准确度和超前度。
(2)信息反馈策略:企业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及时的向消费者及潜在客户提供企业全面、详尽和及时的产品、营销及服务介绍,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信息共享策略:这其中的共享是指企业内部相关联的部门形成消费者信息、产品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市场走势等资源的共享,保证企业内部高效率工作,避免因共享不及时而造成的损失,从而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实施营销战略。
(4)信息利用策略:企业营销团队是企业的灵魂,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供求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竞争者信息等,进而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分析和利用。
(5)信息再生策略:利用已有的信息来产生信息的过程,即由客观信息转变为主观信息,扩大已有信息内容,发挥团队个体能动性,创新机制,应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6)信息合作策略:新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注重的更多的是双方或多方合作,实现共赢局面,这样才
能摆脱旧时代的传统枷锁,打开新的市场之路。
5 结 论
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是社会经济水平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企业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复制照搬旧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这样只会使企业的经济水平不能与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平衡。新趋势固然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性,但是企业也应该注意新趋势的内容是否完全符合自己的发展需求,要避免新旧冲击的副作用。只有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需求,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创新,方能使企业持续不断的获得发展的动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袁炎清,范爱理.物流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