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

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

第1篇: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思维能力 数学素质

数学产生于现实生活,并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发展。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达到使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

一、要善于开发初中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全面发展。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初中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中安排了能扩大知识面的“想一想”、“读一读”,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分散难点,适当分段。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列不出方程,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因此,我在教此项内容时有意识地作一些准备工作,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举一反三,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考。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

二、拓宽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空间。

当今,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新形势下教育需要新的教材来适应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这样的教材由于具有开发性和弹性,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能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在例题课中要把。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在数学练习时要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另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四、培养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生活中相关的事物,用数学思维进行联系、思考并形成习惯。学生生活中每项活动,都可能找到用数学思维来观察思考的“联系点”,例如,数列、一次函数、解析几何中的直线几个概念都可以用函数(特殊的对应)的概念来统一。又比如,数、方程、不等式几个概念也都可以统一到函数概念。再看看下面这个运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题的例子。已知动点Q在圆x/2+y/2=1上移动,定点P(2,0),求线段PQ中点的轨迹。分析此题,图中P、Q、M三点是互相制约的,而Q点的运动将带动M点的运动;主要矛盾是点Q的运动,而点Q的运动轨迹遵循方程X0/2+Y0/2=1①;次要矛盾关系:M是线段PQ的中点,可以用中点公式将M的坐标(x,y)用点Q的坐标表示出来。x=X0+2/2 ②y=Y0/2 ③显然,用代入的方法,消去题中的x0、y0就可以求得所求轨迹。

五、提高实践中的自主创新意识。

第2篇: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思维;障碍;成因;突破

一、初中生产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原因

1.教师授课方式因素

初中生产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中国的教育仍然是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也是一个大的教育背景、教育环境促使老师不得不采取一些比较机械化、“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很多老师由于受课程进度的约束,受升学率、学生成绩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加快上课进程,每天安排满满的教学任务,将很多知识和公式、定律单向地硬塞给学生。而学生每天要记忆很多的公式、定理、定律、原理等,还得做大量的题目,开展题海战术。不顾学生的接受程度、消化程度,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这会使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与精力,也不想去思考。每天用大量时间用来背公式定理,做大量的题目、作业与试卷,学生的思维也已经疲倦了,不想再发散思维,有效地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禁锢与扼杀,不利于学生形成发散的、科学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与学习成绩的提高。

2.家庭教育方式因素

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一部分是学校因素造成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家庭教育造成的。现在的小孩子压力很大,家长的压力也很大。家长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另一方面是不想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家的孩子,要保住自己的面子,还有一方面是从众心理。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甚至从胎教就开始安排学习计划了,有一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于是,家长从小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比如奥数班、语文班、书法班、舞蹈班,等等,孩子的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和学习任务所充斥,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娱乐。这样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而且孩子缺乏足够的娱乐和与同龄孩子嬉戏玩耍的时间,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开放、不够发散、缺乏创新。很多家长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让孩子将精力一心一意放在学习上,别的都不用管。这样势必难以掌握好度,极有可能导致物极必反,事倍功半,不利于孩子宽松开放创新的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二、初中生如何应对数学思维故障

1.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老师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的重要角色,在数学授课中,老师要结合实际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知识的难易及层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注意各个知识板块的有效衔接。比如学解方程,要从一元一次方程开始学起,然后是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这样先从容易的学起,容易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新的知识板块,能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能为接下来的更高一层次、更难一点的内容学习奠定基础,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有序地进行理解与消化。老师在教学时也应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有不懂的或者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要立马告诉他答案,要让他自己先进行思考,回忆老师讲的内容、回忆解题思路,自己找到解题突破点、切入点,如果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仍然无法解题,那么老师可以给点提示,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数学思维。比如“1+2+3+…+99+100=?”这个题目,如果一个一个加法计算的话,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老师可以告诉学生采用首尾两两相加的方式,这样解题便简单多了。

2.多开展一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活动

人的思维是发散的,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但是,人的思维也是需要激发才能不断发散的,需要后天的锻炼、训练与培养,人的脑子越用越好,越不用越荒废,思维越退化。在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时,老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活动。比如,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发散思维的题目,还有一些益智的趣味题,还可以设置一些脑筋急转弯、猜谜语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模型比赛、数学趣味运动等,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能够与老师有效地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度、发散自己的思维。这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解题时能够打开自己的思路、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够多角度看待题目,能够用多种方法解题,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有效形成。

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而是应该切实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利益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标。教师应改进完善自己的数学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从而提升整个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洪云龙.“三态分析模式”突破化学平衡移动的思维障碍[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1).

第3篇: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

论文摘要“数困生”最大的问题基础差,认知能力低、理解力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正确归因,提高数学认知理解力,让“数困生”在学习数学中体验快乐,改变自卑的心理,改变依赖心理,培养独立进取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数学发展。

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对思维的要求更是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无论从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都比小学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教材的知识结构变化也很大,部分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存在缺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差,导致了成绩的分化,也就开始出现不少数学困难生。转化数学困难生,提高数学能力也一直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要想提升学生的认知理解力,转化数学学习困难生,经过长期的教学及研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认知理解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1 针对学习困难生的教育方法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初中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开小差现象,学习注意力持久性差,甚至于就会出现搞小动作的情况,违反课堂纪律,所以听课效果也就不理想,知识要点抓不住,直接影响到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老师在讲课过程讲课语调的节奏是很讲究的,必须要做到抑扬顿挫,引起学生听课的共鸣。在平时上课讲解知识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笔记习惯,应强调提醒学生笔记重要的信息,不断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这些知识与他们已经学习的信息和将要学习的信息存在重要关系。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好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数学,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积极的期望,对初中生而言长远目标太遥不可及,他们更多看到的是现在,我们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置近期目标,一般来说,具体的、近期目标在短期内能实现的,难度中等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机,这是因为这类目标比较容易达到。

对于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给予指导,比如自我预习,复习,记笔记等。在课堂上老师可设计难度不大的问题为学困生创造机会,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练习要层层推进,由一个梯度到另一个梯度,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进行离散教学,把一个问题设计成一个个的小问题,各个问题逐个解决,这样就能很好突破知识的难点,把消极听课转化为主动参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让不同的学生都会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都能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3 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能力因素,并因此不再做出努力,有些同学会这样认为,反正我以前的成绩也这么差了,再努力也就这个样了,所以一旦他付出努力看不到收获就会选择放弃,这时我们教师就应该训练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只有进行正确的归因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办法改正它,变才有进步,才能扭转不良局面。 转贴于

4 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记忆力

在教学中,一般试卷的内容很多都是平时我们练习过的,但实际上学生考得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学生记忆不够,而记忆不行更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理解透。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本质内涵根本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一味地死记硬背、套题型做习题。为了促进初中生数学认知理解力,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记忆力,运用多种方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主动归纳知识点,即便归纳不是很完整,但经过学生努力得出的结论,往往记忆是比较深刻的。皮亚杰认为:人总是积极地理性地试图学习,认识不是人脑对外物的简单摹写,它要通过人与环境,人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我们不用担心学生找不到答案,而一味的包办,那对学生的记忆不利,因为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事物如何运作的好奇心,具有理解世界的满足好奇心的内在欲望,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才能不断增长,兴趣才能持久。所以平时要注意探究课的学习,因为这也是学生自我发挥的很好的机会,这时让学生积极去讨论并让他们把得到的结论在班里分享,这样的教学效果不错,同学们发言很踊跃,学习气氛也就被调动了起来,而且得到的方法多种多样,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比老师传授学习到的知识要多得多,方法也就更全面,这样学生就可从学生那里学到更多东西,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另外,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理解力,在平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为如果只是老师讲而不让学生看书,往往一节课下来,有一些同学还不知道这些知识其实就在课本,以为很难,所以有时授课前笔者会让学生先看书,然后学生在看书时就会有不少疑惑或不理解的地方,才能更认真的听课,然后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能真正通透课本知识。养成阅读习惯在平时的预习课本,审题中也是有很多好处的。只有养成细致阅读的习惯才能改变学生粗心大意的习惯,也能更好养成思考的习惯,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一环,认真阅读才能更好的理解题意,更好的帮助解题,数学能力也才能更好的提升。

总之,数学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让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而且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因为它留给学生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不懈的追求,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相信经过我们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努力,我们的数学学习困难生一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4篇: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 G843 【文献标识码】 A

特技教师沈衡仲说过,读是接受,写是表达,在语文教学中,读写是紧密相连的。确实,通过阅读,初中生获得大量的信息,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掌握辨别真假的能力。而写作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运用文字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初中学生是一个徘徊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对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有着强烈的愿望,所以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语文学习更有利于他们表达自我。

一、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可以说两者是语文教学中的双翼。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写作是阅读的发展与开拓。具体来说就是,学生通过写作来进行倾诉,来表达心中的感情。但是,想必很多人有过这样一种感受,心中有着很强烈的倾诉愿望,但是自己却表达不出来,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心中很是郁闷。因此,如果想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要做到有话可说。这时阅读就发挥其作用了。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打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通过阅读学生能积累表达情绪的方法,为写作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宣泄心声。由此可以确定读写的有机结合是很必要的。

读与写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在大量阅读中加深对教材的课文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作为写作的素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只有把读与写有机结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中提高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写作。

二、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

要想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一个很有效的措施就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阅读与写作,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不把写作当做一项任务。

虽然现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且大多数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其实并不是很有兴趣,而且很多学生都将语文学习当做一项任务,不能积极主动地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而且很多教师在指导写作时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上能提高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思维训练。

所以,我认为现在想要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水平,首先要改变老师及学生对语文的观点,不仅仅把它当做应试中考的一门必修课,而应该把它当做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门必修课。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范读和录音播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聆听感受,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兴趣中培养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

初中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初中生如果充分掌握了这些知识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理解类似知识。所以,语文教师不能忽视教材的作用,应当引导学生熟悉教材中的经典文学名篇,充分挖掘文章里涵盖的知识,带领学生体验文学的美,提升自我欣赏能力。而且,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联想去感受文章内容。比如《谈骨气》这篇文章,虽然年代已久,但是其内涵是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教师在讲解时应当让学生联合实际感受骨气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建立有骨气的意识,为以后的写作提供感情基础。

同时,教材中的内容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将那些名人逸事,经典例子等运用到写作中可以使文章看起来更富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记忆、积累这些素材,为以后的写作提供帮助。同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初中生进行一些短篇的写作或是一些随笔,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习惯,使其有乐于写作的心理。

四、丰富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有良好的作品,首先就得拥有足够的知识与信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做一些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课外文学修养。比如,在学习《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可以让学生去阅读更多有关勤奋的诗句,比如,唐宋家之首的韩愈的《增广贤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颜真卿《劝学》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诗句。让学生通过类似的课外知识,有效地提高自己对于勤奋学习的感知力,从而积极学习,勤奋上进。

教师也可经常播放一些关于百科知识的视频,或者建议学生经常看《动物世界》这类节目,也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增加对名著的阅读量。学生都可将这些平常积累的知识应用于写作,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与知识性。

五、小结

古人学习时讲究眼到、口到、收到,这对于初中生学习语文时也同样重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用眼睛去体验文本,用诵读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用大脑去思考,用文字去表达自我。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从而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教育目的,真正做到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延清. 写作与阅读教学[J]. 考试周刊,2011(53).

[2]黄友胜 .探讨初中语文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第5篇: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指导;思考;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13-01

一、注重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的好坏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首先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使得他们可以自己对课本进行学习,这样就更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而自己解决问题。其次,老师应当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当老师讲解时时学生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主动地思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数学是一门十分灵活的学科,较为固定的思维方式并不利于数学成绩的提升。初中生的创造能力正处于提升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考,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以及证明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一概念。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个容易理解的证明方法,如老师可以在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纸质的三角形,然后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编注不同的号码,通过不同号码顺序的组合,再加上量角器的辅助,就可以很容易得出其内角和为一百八十度。在学生了解这一简便的教学方法之后,再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思考证明三角形内和定理的其他方法,例如运用平行线。这种循循渐进地教学方法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从而更加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另外,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知识,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了解这一定理之后,对其进行延伸性的讲解。

三、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

例如教学“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时,在讲台转盘上摆放学生熟悉的各种物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引发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不同结果”的讨论,进而得出“三视图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后,再让学生围绕六种几何体分组进行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的发展。

四、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设疑、悬念、探讨、故事、游戏等各种途径,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思考。如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的内容创设好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可以设置问题串,让学生直接参与研究思考,经过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每当学生学习新的概念、甚至一个新的定理或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的不少概念、定理、公式的证明和推导,就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在进行“圆”的学习时,我分发给每名学生一个破碎的圆形硬纸片,同时说明每名同学拿到的是一块打碎了的圆形摩托车后视镜片。现在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才智,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帮老师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镜片。学生们马上忙起来,有的用量角器、圆规比划,一段弧一段弧地连接;有的几个人在一起唧唧喳喳探讨,把各自的碎片拿出来拼凑等等,在这一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几何定理,更重要的是像数学家一样地进行研究和创造。

五、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

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函数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1.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是s千米;2.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4.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然后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但变化规律如何?

六、对实践性作业的探究

第6篇: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字】初中数学 指导策略

1引言

与小学数学相比较,初中数学的难度跨度比较大。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时,往往会有不适应的感觉。如在初一数学中,就已经有代数的内容,即用字母代替数字来进行计算。很多同学脱离了具体的数字以后,不知道该怎样计算。然而,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初中的数学老师应该努力通过各种办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一般而言,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五种教学略,合理地利用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五种策略具体是指:采用情境教学,实现教学互动,提供学法分析,巧用激励,做好教学的选择与开放。本文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如何利用好这几种教学策略。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充分运用这些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2初中数学教学的五种指导策略分析及实现途径

2.1采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到16岁之间,心智发展不成熟,认知范围有限。如果数学教学也采用“满堂灌”的讲课方式,时间一长,很多同学就会厌倦数学的学习,进而导致数学成绩的下降。为了适应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即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诙谐的讲课风格、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式,将教科书上较为抽象的内容,以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呈现给同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尤其在涉及到数学应用题目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讲很多应用题目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然后让同学实践题目中的故事情节,充分的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过程。或者让同学到实际的环境中,去体会,去感受。例如,在讲解有关“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一点到一条直线的最短距离是其垂线的长度”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公园里进行实践,让同学选择各种路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总结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真正地理解知识,深刻地记忆知识。悬念题导入,如50个苹果,40位同学,女生2人1个,男生1人一个,正好够分,问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用什么方法计算更方便?如此一来,学生的很快会呗吸引住,我们也就能快速进入要讲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课中。

2.2实现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如果在数学教学中,一直是教师处于主动地位,那么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果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老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获得指导会减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老师与学生参与度的平衡。当前教学中,仍然是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如老师可以组织“自己考察自己”的学习活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需要通过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老师出题,学生考试的方式,导致学生过于重视分数,而忽视了知识本身。而“自己考察自己”的方式就是,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自己做题,老师判卷。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体验了考试出题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出一份好的试卷,需要对题目进行考究,这个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老师可以组织“角色互换”讲课的活动。即学生讲课、老师听课。让学生体会老师授课的过程,然后老师对学生的授课进行点评、指导。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数学成绩,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3提供学法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初中数学的内容比较多,难度比较大。要想学好初中数学需要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数学老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提高学习成绩。例如,数学的题型千变万化,如果学生不会“举一反三”,重复的做同一类型的题目,这样会浪费时间。另外,学生要通过理论与事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理论比较抽象,事例比较具体。特别是几何的学习。一些基本的公理和定理很抽象,如果没有示例辅助学生理解,学生的接受效果会非常差。此外,老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多思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耐心地解答,否则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老师要教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多总结、归纳。初中数学的课堂知识量比较大,学生如果不做笔记,会将知识点记混乱。对于学过的知识要勤于整理,复习,这样有助于巩固知识。数学与文科类科目不一样,需要功夫用在平时,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2.4巧妙使激励成是学生进学习的动力

初中生年龄比较小,心智不够成熟,没有很好地自我约束能力。另外,数学知识又比较枯燥,如果老师不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多鼓励学生。老师需要抓住学生们在学习方面的闪光点与优点,对学生性格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内心比较自卑的学生,应该多表扬,不要随意的批评他们。由于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怀,他们会因为感激,而逐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提高学习成绩。老师的评价与激励不需要很复杂,或许只是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者一支铅笔,都可以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

2.5做好教学的选择与开放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是为了增长数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因此,数学教学就不应该死板的完全按照数学教科书的内容来进行。数学的教学需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开放度。学生的性格不同,对数学的不同的方向感兴趣的程度也不一样。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可以设置学习兴趣小组,让不同的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得到更高一步的提升。另外,可以分层次教学。即老师根据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指导、鼓励的方法,进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此外,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等发散思维的学习活动。头脑风暴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避免思维定势,有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

3总结

初中数学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老师一定要充分运用这五种策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29-01

分类讨论是思考问题的重要方法。它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问题的解决体现全面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条理性、逻辑性。初中数学问题按性质分,可以分为概念型问题、性质型问题和图形型问题这三大类。本文谈谈对于这三大类数学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去解决。

一、分类讨论解决概念型数学问题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最小单位。初中生如果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好,就不可能学好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型的数学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去解决,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例如,“有理数”这一数学概念,在教材中分别根据其性质和符号进行分类。按照有理数的性质分,它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两类;按照有理数的符号来分,它可以分为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三类。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数扩展为有理数之后,下面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①若两个数的和是0,则这两个数都是0。

②任何两个数相加,和不小于任何一个加数。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通过举反例进行论证。但是,尽管学生能轻而易举地举出许多例子,却不能说明已经达到设计此题的教学目的要求。这个问题的教学目的是从两个加数的符号分类讨论有理数的和的各种情况。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通过举例运算,让学生仔细观察,运用分类的方法归纳出两个异号的有理数相加,其结果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这两个数的和为0;第二类,正数的绝对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两个数相加的和为正数;第三类,正数的绝对值小于负数的绝对值,两个数相加的和为负数。这样,通过分类讨论,不仅使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有理数的概念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二、分类讨论解决性质型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数学法则、数学性质等一般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分进行分类描述的。对于性质型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去解决,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和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一次函数”这课中有这样一个数学性质:对于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当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k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k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当k>0时,由-1≤x≤5得-k+b≤kx+b≤5k+b,即-k+b≤y≤5k+b,由-10≤y≤10比较可得-k+b=-10,5k+b=10,解得k=10/3,b=-20/3;

②当k

因此,所求的函数解析式为y=10x/3-20/3或y=-10x/3+20/3。同样,对于反比例函数k也可分成k>0和k

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分类讨论对一次函数的性质获得深刻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严密性。

三、分类讨论解决图形型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解决图形型数学问题时,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问题1:等腰三角形的两角之差为60°,求该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

对这道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

设较小内角为x,则较大内角为x+60°。

①当较小内角为底角时,x+x+(x+60°)=180°,解得x=40°。

②当较小内角为顶角时,x+(x+60°)+(x+60°)=180°,解得x=20°,x+60°=80°。综合起来,该等腰三角形的各内角为40°、40°、100°或20°、80°、80°。

问题2: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其三边长都是正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

对这道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边长进行分类讨论: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a、b、c为正整数,a≥b≥c。由a+b+c=17,a

第8篇: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 教学 本质 属性

数学概念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的本质内容,将其成为概念。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必须更为重视,大量的抽象概念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如果学生分析出概念的意义,品读其中的内涵,那么便可以让学生深入的探究到数学内容,对于数学知识有了新的理解,能够品尝到数学的味道,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注重概念引入,总结概念的特点

概念是有一定的特点的,因为人们在总结时都根据事物已有的规律进行推导归纳,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规律入手去理解概念,然后尝试自己总结概念。

自己总结的概念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老师应该负责概念入。比如圆的教学,生活中有许多圆,那么这些圆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开始举例子,举出了太阳、跑道等等事例,但是对于概念的总结却不是那么熟练了,老师可以加以引导,从圆的基础圆心入手,看看圆心与边的关系。除了理解方面的引入概念,老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进行概念引入,比如让学生自己去画一个圆,或者是准备好定长的线然后固定一端,尝试着去画一个圆形。这些实践操作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感知圆的概念,帮助学生总结圆的特点。概念的总结主要需要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总结能力,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事物观察出发,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数学有什么联系,然后通过总结规律来训练概念总结能力。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概念引入,可以增加学生的分析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中也要配合老师,积极的进行概念的分析与总结。

二、创设概念情境,理解概念的内容

有些概念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难理解,因为这些概念并不是直接的进行理论说明,有一定的思维层次。那么老师在教导这些概念时,就应该换一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创设情境其实就是让概念逐层的进行分解,学生在一个情境中逐渐理解情境所描述的内容,然后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将概念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总结就比较简单了。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教师可以采用索马里海盗的故事,如:海盗对于航运的威胁是非常大的,如何才能保证船只的安全运行呢?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呢?学生就开始思考了,茫茫的大海上面,如何去看到自己的位置坐标呢?有的人说通过卫星定为,卫星定为如何确定位置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最后总结出经度和纬度确认位置。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这样就可以导出来了,学生经过情境的学习之后,对于坐标的概念就有所了解,再接触坐标的概念就不会陌生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升,不会觉得课堂是枯燥无味的,对于概念不产生畏惧心理。

三、抓住概念本质,掌握概念的属性

概念都有一个本质的内容,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这些概念正是因为学生不理解概念的本质内容,在面对一些复杂的分辨概念题,就会显得非常困惑。学生一看这些概念都好像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学生掌握了本质,通过本质的内容推理出其他的属性内容,如果学生对于概念的本质不了解,老师可以将2个概念搭配到一起进行教学。这些概念的混合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之中进行研究,学生可以通过之前学习过的概念进行推理,学习如何去找寻本质。学生寻找本质的能力比较弱,老师可以采用举例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互补角”,老师可以通过例题去将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互补讲给学生听,然后再用例题解释互补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与位置无关。这些本质的内容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掌握了这些本质内容,学生在解决习题时就可以分辨出什么是互补角。又比如等腰三角形,只要抓住两边相等这个概念,就可以很好的辨别出等腰三角形了。掌握本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分析题目时,有着清晰的辨别思路,不会将内容混淆,将知识掌握的更为透彻。

四、讲清概念来源,了解概念形成过程

学生不了解概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W生不明白概念的形成过程,不知道如何去推导出结论的。初中课堂中的学生应该学习推理与总结,而概念的总结正是需要非常熟练的推理总结能力,初中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概念形成过程就可以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知识。学生掌握的内容知识概念的表层内容,推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学生自己推理一遍过程,可以极大的提升理解力。比如在推理圆的概念,可以展示给学生如何去画一个圆,从画圆的步骤中推导出圆的概念与特点。概念的过程推导,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需要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抓住概念的本质从而推理出概念的属性。教师在教学时多注重概念的引入,在课堂中带着学生去探究概念的本质,找到知识的规律,从而提升概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建利. 试论初中数学概念的有效性教学[J]. 中学教研(数学),2014(04).

[2] 王振方.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J]. 基础教育论坛,2015(10).

第9篇:初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10-01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都是老师照本宣科,并没有意识到初中生能不能够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兴趣受到压制,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就是枯燥乏味的,并没有感受到数学精妙的魅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和生活脱节的数学失去了吸引力,老师的教学也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是以后教学的大方向,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简单讨论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心得。

1 让初中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增,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如果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消极的接受知识,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热情,非常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在生活中都有原型。要想有效将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就需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生活场景熟悉,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入新的知识。这样的贴近性可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将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课堂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越容易接受课堂所教授的内容。所以,老师应该重视这一点,善于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找到最佳的引入点,从而将抽象枯燥乏味的数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比如在学习不等式后,笔者会举生活中的例子:暑假准备去青岛旅游,有两家旅行社报名价格都是500元,经过谈判后,第一家旅行社开出的优惠条件是:成人全额收取,学生半折收费,而第二家旅行社开出的条件是家长、学生都按八折收取费用。现在假设两位家长带领三名学生,他们应该选择第几家旅行社呢?带5名学生又选择第几家旅行社呢?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明显对问题有很多的兴趣,实际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又比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笔者要求学生到银行换取零钱,或者陪父母上街买菜,自己结算,这样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把课内课外紧紧结合起来,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技能。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初中数学的应用性

学数学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体现。在将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会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应用中进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刻领会数学巨大的实用价值。所以,老师平时不能固执地让学生做教材中的习题,而是要想办法设计出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应用中理解,在应用中提高,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非常的有帮助。当学习到一些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专门设计贴近生活的习题,这样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来解决难题。学生也不会再一味的套用公式,而是自己解决了难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题目有个形象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综合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老师要尽量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生活化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比如一题多解等,既和生活紧密相关,同时也包含了很多初中数学知识,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充分调动,也让学生的探究在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上。真正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应用。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体系。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但是老师们也要意识到在将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再现学生的生活,而需要老师以专业的数学知识为视角审视现实生活,需要老师善于发现生活中能够和初中数学相关的生活素材。善于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素材相联系,在这二者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才能进行有效的生活化教学。从而推动数学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3 巧妙设计课堂场景,使课堂学习生活化

初中学生在数学方面有着思维方面的局限性,所以对于数学题中含有很强逻辑性的知识需要转化为一种形象直观的生活知识,老师应巧妙地设计生活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形成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例如,讲到勾股定理这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随手画出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验证,鼓励学生去发明创作不同的直角三角形,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建构对知识的了解,而且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感到成功的喜悦。勾股定理的证法大概有三百多钟,学生可能会用十多种方法,老师要将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总结。注重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良好习惯。老师应及时的指导学生正确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学习质量。

4 结语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需要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在初中课堂中,老师要巧妙的设计课堂场景,形成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要将数学教学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黄德元.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2,(12)38-39.

[2] 苏铝山.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中学数学参考,2014,(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