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务处计划与总结范文

小学教务处计划与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务处计划与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务处计划与总结

第1篇:小学教务处计划与总结范文

多年来,学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着力抓好统计人员队伍建设和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建设,健全统计网络,强化业务进修,狠抓数据质量,取得了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我校先后被市教育局评为首批中小学“文化魅力校园”、“四星级学校”(最高星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被南昌市总工会评为“五一劳动奖状”,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南昌市文明单位”,被江西省教育厅,被江西省民政厅授予“全省先进社会组织”,江西师大、江西省教研室联合授予“江西省中小学学科建设综合研究与协同实验‘实验基地校’”。

在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中,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依法开展统计工作,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全面。

我校领导班子对统计工作高度重视,坚持把贯彻落实《统计法》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加强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文件以及主管部门关于统计数据要真实、可靠、不能有水分的讲话精神,作为做好学校统计工作的行为准则,做到与教育教学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二、强化统计工作制度建设,健全统计工作网络,加强统计人员业务进修。 

学校主要领导一贯重视统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和各级领导讲话精神,切实把统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提到议事日程。

1.建立统计工作管理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学校统计工作制度》,为学校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学校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统计工作领导小组,由李文芬校长担任组长,分管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有行政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综治办、财务室等科室负责人。领导小组各成员职责细化到人,责任明晰,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确保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配齐配强统计工作人员。学校通过培训、筛选,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统计工作人员队伍。主要成员有行政办公室主任、人事专员、教务处学籍管理员、安全保卫与总务处资产管理员等。各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分工各司其责,最后由行政办汇总录入。

4.加强统计人员业务进修。学校安排了专人参加每年市教育局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会议和学习,认真参加每年的业务培训,努力保证统计人员的连贯性。

三、强化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在坚持把统计工作摆上学校工作重要位置的同事,十分注重加强对政策与教育发展形势的分析,努力在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干部队伍中形成一种认识: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不断层,数据传递不断线,依据准确的统计数据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做好决策。为此,学校要求各部门加强统计资料的过程性积累,统计人员做“有心人”,切实加强统计工作责任心,着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的准确性。

四、统计资料电子化、档案化管理

第2篇:小学教务处计划与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紧紧围绕学校工作总目标,以“关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工作主线,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障课堂教学效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抓好毕业年级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工作内容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要研究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重点是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每位教师都要抓住新的课改契机,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和业务学习,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日常的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提高每一节常态课的质量,及时对所上的课进行教后分析和反思。

(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要严格地抓好教学常规,认真贯彻执行《太白县教育教学常规》和《桃川镇中心小学常规管理制度》。教研组长每月做好一次常规检查,并有书面反馈小结。为了更好地开展常规工作,教导处将加大常规检查力度,对教学常规中有违规现象的教师实行跟踪抽查,力求通过跟踪检查的方法,使每一位教师都重视常规,增强自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计划开齐、开足各个学科课程。加强课堂研究,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优化课堂教学,向往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充分利用我校的骨干教师进行“课例研究”,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新特点,新方法,新路子,新途径,新模式。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把功夫用到课堂教学上,努力做到五个优化:即优化教学思想、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的人际环境、优化师德影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加强作业批改及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优化作业内容,实行分层教学,改革批改作业的形式和方法。要求作业内容精当管用有效,批改及时,做到类批、点批、面批,学生间的互批相结合,教师要及时总结,及时点评,以指导整体教学。在作业批改反馈的基础上加强对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工作。坚持个别辅导与指导自学为主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辅导内容要具体、有目的、有对象、有效果、有记录,在解题能力上,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差异性辅导。教给学生爱学、会学、乐学,使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灵活转换的学习方法。

(三)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形成我校骨干教师梯队

1、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创造条件“请进来,走出去”,多渠道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积极推进名师工程。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推荐工作,通过教学能手引路、高级教师指导等,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尽快把他们培养成一批市、县级学科教学带头人,教学能手。

3、结合校本教研做好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创造机会给他们压任务,让他们挑担子,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在镇、县脱颖而出。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县、镇各学科的论文、案例、课件等各种比赛,使教师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得到提高。

四、加强教研组建设,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本学期各教研组要在三维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选择一项内容作为学科教研活动主题。扎扎实实地开展每周两次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全员参与,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负责人,每次活动组长都要做好考勤登记和活动的详细记录,并交教务处检查。教研活动要针对各组实际情况,以听课、评课、说课以及业务学习(学习课程标准、课改最新信息、教改方法等)为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广大教师学习业务、探究教学、传递信息、提高能力的重要阵地。

各教研组长要充分调动组内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开展师徒结对或“一帮一”活动,使同伴互助真正落到实处。每次活动注重在过程中学习,按“教学方案预设人人参与研讨——一人执教,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课后执教者交流预设和教后的体验,其他人积极参加“参与式”活动——骨干教师针对性的点评或专题讲座”这样一个过程组织每一次教研活动。

(1)本学期仍要求人人要上教研课。青年教师要上展示汇报课,县级、乡级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高级教师要上指导课,在此基础上,教务处将全力抓好校级课堂教学评优课活动、选拔与推荐优秀教师,进一步培养我校的骨干教师。

 (2)充分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我校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把提高教师上课和评课水平落到实处,带动全体教师迅速成长,为开创我校研究课堂教学的新局面注入新的血液。

(3)继续执行推门听课制度。校长听课22节以上,教导主任听课17节以上,教研组长听课12节以上,教师听课10节以上,并做好记录和评议,及时向执教教师反馈,以便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认真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

以夯实双基,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学业考试优生率为目标,加大提优的力度。最后一学期,毕业班的教学更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的几个环节:教师要做到精讲和精心备课,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注意指导学生学法;练习应“精练”;讲评习题要及时解决学生暴露的问题;答疑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进一步思考,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注意协调好几个关系:时间紧与内容多的矛盾;抓基础与提能力的关系;教师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学与注重学生情绪心态的关系。

(六)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及研究。

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要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益,需要教师合理的整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教材、练习册等纸质教学资源;音像、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教学资源;实验室、图书馆等专用教学资源等等。鼓励教师大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激发课堂教学趣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期末继续做好推荐优秀课件或多媒体教案参加县级以上竞赛工作。

(七)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素质

1、各班结合教学活动开展朗诵、演讲、讲故事等比赛,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能力。

2、各年级继续抓好古诗文背诵、默写、语文书写等工作,教导处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语文书写比赛。

3、开展体、音、美等活动,学校将开展春季田径运动会、绘画比赛及参加太白县第三届师生艺术节等活动。

三、其它工作

1、做好各种迎检工作。

2、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对各项工作认真落实、部署。

四、月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做好开学初的各项准备工作。

2、各学科老师依据新标准、新教材、以及学生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排好教学进度表,通读各学科教材。

3、各教研组制订好教研工作计划。

三月份:

1、常规教学。

2、领导听课。

3、校级公开课准备。(高级教师指导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

4、常规检查

四月份:

3、评教赛讲(既评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案例)。

2、常规检查

五月份:

1、检查教师听课笔记、业务学习笔记。

2、常规检查

3、检查各种记录。(联片教活动记录、校本教研记录等)

六月份:

1、教学工作总结。(包括个人总结、教研组工作总结)

2、各科任教师撰写论文,实验的教师写好课题实验工作反思与总结。

3、迎接质量检测。

第3篇:小学教务处计划与总结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技能;职业道德;实训;立体课程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基于新课改要求的高师生职业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B098]及来宾市教育科研项目“教师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LB2009A04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艳清(1971―),女,壮族,广西鹿寨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文学艺术教育;

林翠英(1968―),女,汉族,广西荔浦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师范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振兴教育事业”,从长远来看,有赖于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师专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得到不断地深化,实现了宽途径、厚基础、重人文的课程架构,以利于师范生超越狭隘的专业性与工具性的约束,把自己培养成职业思想端正、心理健康、专业扎实、技能突出的合格人才。正是在这种语境下,不少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把原来归属于教育学教学内容的《班主任工作》章节分离出来,设置为独立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并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这一课程设置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教育专业凸显师范生技能培养的意图。但设置课程只是表明走完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完整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如何,则取决于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过程。因此,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师专面临的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柳州师专”)教师教育专业近几年来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列为专业主干课程。任课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深入分析和归纳班主任工作角色的各种构成元素,努力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收集资料,研究学生,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实用性、有操作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师范生的主动性得到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得到培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益之路。

一、理论层面:以情育德――渗透人文情怀,提升人格魅力,促进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尽管师范生对这句古训都耳熟能详,但却未必人人都能深刻领会其意旨而产生切身体认。而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和班主任,是必须以拥有丰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前提条件的。如何在“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中,有机地渗透人文思想,促使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任课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他们往往不喜欢听老师刻板的说教和高高在上的指示,因此,创造各种有利契机,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榜样激励法、文艺熏陶法等教学方法,或让师范生直面教育界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与辨析;或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名师事迹,追慕名师风范;或在课外引导师范生赏析高雅的文艺作品,进行美育熏陶,让他们不断丰富情感世界,滋养人文情怀。师范生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态度与价值追求,也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准备了充足的动力。

例如“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上课伊始,任课教师就抛出了网上曾热议的“杨不管”事件以及汶川大地震中“范跑跑”事件,让师范生进行自由讨论、小组辩论后,又引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那数次舍身冲进火海抢救邻家儿童的王茂华老师,以及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助学生而光荣殉职的谭千秋老师等的感人事迹。两组人物,两种境界,任课教师由此再引导师范生深思――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作为教育施行者的教师(班主任)需要怎样的素质才堪当“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经过思考、讨论、总结的环节,师范生最终明白: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与人们赋予它的社会理想,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人文思想教育,鼓励师范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师范生树立明确的意识:要育人必先育己,让自己拥有真挚的情感世界及健全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职业技能,促使自己获得专业化的成长。

二、操作层面:以练促训――课堂上精讲多练,课内外强化实训

限于课时,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授课内容止于一般的理论知识与工作方法介绍,缺乏对中小学一线活生生的教育案例的探讨,也无暇实施相关的技能训练环节,因此不少师范生到了教育实习阶段,面对一些比较棘手的班主任工作问题,便显得力不从心。柳州师专修订后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的教学计划,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总课时为32学时。师范生前期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课程,对教育工作及其基本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打下了理论基础。鉴于班主任工作涉及的具体内容较多,由于课时有限,任课教师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确定好教学重点与难点,课内精讲重点章节,突破难点内容。此外,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凸显实训环节,具体做法是:

(1)分析案例,展开讨论。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介中小学教育典型案例,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让师范生深入分析,展开讨论,作出自己的评判,最后由任课教师作点评与总结。

(2)创设情境,即兴演练。课堂上让师范生根据任课教师所提供的教育素材,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如班主任与中小学生、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家长等),即兴演练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教育情节:如课堂上的师生冲突――老师批评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后学生顶嘴;班主任碰上态度强硬的家长――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天职,孩子表现不好就说明老师无能;与前来告状的科任教师的沟通――科任教师认为自己只负责教书,育人是班主任的事;作为班主任第一次面向班集体的说话;家访时的礼节,等等。这些演练让师范生们初步体验到不同的角色在特定情境下可能有的表现、反应及相应产生的心理感受。

(3)小组合作探究,制定实训方案。主要针对一些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较为典型的突发事件或较为棘手的集体教育对象和个体教育对象,让师范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组合,五人一组,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案情、查找资料、自由讨论,共同制定出解决方案,下次课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轮流汇报,以利于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任课教师逐一进行点评,最后作出总结。

实践证明,我们凸显实训环节的教学模式,使师范生能够提前把教育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学习过程经历了感知―理解―运用―体验―总结―巩固几个阶段,使师范生的教育艺术、方法技巧与教育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见习与实践层面:以技长能――开辟第二课堂,延展训练空间,实现由“技”到“能”的跨越

师范生要巩固知识、提高实践工作技能,第二课堂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积极开辟校内外第二课堂,有效延展师范生的学习与训练空间。如我们开设解读中小学名师系列讲座,介绍名师(魏书生、李镇西、王君等)的成长经历与成功的教育案例,他们的从业精神到教育智慧,都给师范生以有益的启迪;创立师范生技能交流团体(QQ群),提供即时、便捷的师生、生生网络交流,搭建起广阔的师生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每学期与校团委联合举办师范生主题班会设计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除此之外,与中小学教育工作紧密对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中小学校,增长师范生“默会知识”,也是“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的一项改革举措。我们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把中小学优秀的班主任请进校园,给师范生现身说法,谈谈当中小学班主任的切身体会,传授班主任工作的先进经验。弥补了大学课堂教学“非现场”的缺陷,使师范生加深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并学习到一线优秀班主任的教育良法与技巧。同时,我们启动“走出去”的教育见习程序,第四学期安排一周的班主任工作见习活动,让师范生直接走进中小学教育一线,通过“望”“闻”“问”“切(当助理班主任体验角色)”等见习方式,在真实的中小学教育情境中,与班主任、中小学生亲密接触,既获得了丰富的“默会知识”,还在原班主任的带领下“描花试手初”,运用在大学课堂里学到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去处理中小学班级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锻炼了工作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尝试把在主题班会设计大赛中获得优胜的师范生选派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现场班会课展示,由纸上谈兵的方案设计到真枪实弹的现场授课,身临其境的锻炼促进了师范生由“技”到“能”的转化,这一活动方式得到教育实习基地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师范生把握了有利的学习契机,实现习得知识与提高技能的双重目标。

四、实现网络共享,构建立体课程,全方位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第4篇:小学教务处计划与总结范文

2.北京市一七一中学,北京 100013;

3.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2249)

[摘 要]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培养出了许多高素质运动员,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但系统地针对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因素研究并不多。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管理理论及笔者实际工作经验的融合,从组织结构、运动队管理的关键因素及目标管理与团队文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提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系统模型,并对模型中各因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普通高校;运动队;管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159-03

我国竞技体育正处于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高水平竞技体育多元化管理的变革与发展阶段。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要举措,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增辉添彩。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来培养国家高水平运动员的模式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取得了成功,在我国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缩小这种距离,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进行理论研究与总结尤为重要。

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尚属于探索和提高阶段,教育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虽然作了很多具体的规定,但各院校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是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且责任不明确,管理不是很到位,相当多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不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曾小松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系的研究》中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办队模式分为三种:①联办型。与当地体委或体工队、职业队联合建队,学生挂学籍,平时训练及竞赛主要在体委或体工队。②自办型。学校招收中学或少体校的适龄学生入校后再培养,代表学校运动队参赛。③混合型。一部分运动员挂靠学籍,招收一部分中学体育尖子,平时学校自己训练来自中学的队员,比赛时挂靠运动员回校进行比赛。彭雪涵等人在《校体联合——体制转型时期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对策》中分析认为,在现有条件下,依靠高校高等教育,充分利用体工队的场地设施和人才资源,校体联合办队是过渡时期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较好方式。但也有观点认为,跟体育局合作办队并不是长远之计,因为体育局本身也在市场中找出路,最终的模式必然是跟企业合办,是实践中最值得提倡的办队模式。这些学者是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队模式的研究。

彭中东在《对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的探讨》一文中提到:“美国各大学招收运动员实行学校运动部、教练员负责制,教练员对中学生运动员早期训练,多年观察,视野开阔,教练员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美国各大学训练设施先进齐全,场地完备,学校运动队通过商业活动和竞赛也有相当收入,强大的财力有力地保证了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需要,这是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水平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张新萍认为“美国高校完备高效的训练管理体制值得我们学习,经过长期的发展,高校运动队基本形成制度化、法制化管理模式,各级体育组织与机构运行良好,虽然美国的体育体制与中国有所不同,但其借鉴意义不容忽视。”

除以上研究内容外,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体制、招生制度、训练管理、教练员管理以及开拓市场方面都作了研究,但是从文献反映的情况看,关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功的管理系统及管理模型较少。本论文通过文献资料、管理理论及笔者管理运动队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系统模型,并对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丰富现有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方面的研究资料,同时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建议。

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系统模型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2.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组织管理结构

从模型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分为决策层、领导层和执行层三个层级。决策层必须由主管体育的校长担任,负责对领导小组中各部门与成员进行协调,制订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规划;领导层由招生就业处、体育教学部、财务处、教务处、总务处及运动员所在学院、研究生部、校医院的领导构成,分别对教练员管理、运动员管理、招生管理、学籍管理、竞赛训练管理、财务管理,提供思想文化教育、科学训练指导以及训练过程中的各种条件保障;而执行层由领队、教练员、队医与运动员构成,在决策层及领导层的指导下完成高素质运动员的培养任务。只有这三个层级各司其职,步调一致,才是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2.2 影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各关键因素的管理分析2.2.1 教练员管理

随着普通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国内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开始参与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中,绝大多数教练愿意培养有文化、高素质的运动员,并且也认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我国竞技体育必经之路。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管理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对教练员实行目标管理和竞聘上岗,教练员还是主要来自于高校系统,少数来自体育局系统。并且,这些教练大多数都是教学与训练兼顾,其中有些教练员的能力偏重于教学,缺乏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经验,所以很难培养出非常优秀的运动员。

同时,各高校的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参差不齐,能力差距很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引起对教练员培训的足够重视,因此在教练员现有的自身能力基础上,不能满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比赛需求,但是也没有对教练员能力进行相应的培训与提升,依靠这样的教练队伍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所以,在本模型中对教练员的管理放到各项管理的首要位置。建议拓宽教练员招聘渠道,从更宽阔的招聘渠道筛选出更多的高水平教练员;同时定期增加对教练员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或惩罚机制,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以促进教练员自身能力的提升,只有教练员的水平提升了,才有可能带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2.2.2 运动员管理

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管理,重在处理好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每位运动员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做到在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合理分配,是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建议运动员的选课与一般学生的所选课程进行差异化,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文化课程、思想教育类课程,同时,教练员也应提高训练效率,让运动员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

2.2.3 招生管理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中,并未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体制、招生政策、学籍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具体规定。所以在前二十多年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不同地方的招生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进行宏观管理,由各省招生部门对招生学校的测试工作进行监督,考生资格由各招生学校和省市招生部门负责审查,而不是由全国统一的资格审查机构进行审查。并且,招收的途径主要是,省市体工队退役运动员以及部分现役运动员,省市体校等未入选体工队的一线队伍的学生,体育传统学校的普通高中生,这样就降低了普通中学培养运动员的积极性,致使运动员的招生范围变窄。建议面向普通高中招生,甚至是加强与小学、初中之间的沟通,从小学或初中就开始对体育特长生进行关注,形成一条龙培养机制,增加招生的成功率,同时改变之前所招运动员文化水平不均衡的状况。

2.2.4 学籍管理

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学籍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各高校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绝大多数高校采取了将高水平运动员分散安排在各个学院或统一安排在一个院系这两种方式进行管理。为解决好“学训矛盾”部分学者主张高水平运动员应进行统一计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将高水平运动员单独编班,即开设体育班,单独制订教学计划,根据学生文化基础的实际情况降低一些要求,实行特殊政策,并完全实行学分制。针对此种情况,急需加强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学籍进行规范化管理。

2.2.5 竞赛训练管理

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训练管理首先要处理好运动员学习和训练之间的时间分配;其次是要选择能提高运动员竞技经验的比赛。目前,多数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都没有做自己的竞赛训练计划或安排,以至于在选择比赛时很盲目,在参与比赛时又很被动,丧失了利用比赛提高技能的机会。建议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在学校领导下成立竞训中心或在体育部领导下成立竞训办公室,加强竞赛训练管理,提高竞技水平,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

2.2.6 财务管理

经费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正常运转的保障,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所以财务管理非常关键。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很少是通过社会赞助而获得,主要还是来源于国家、学校的行政拨款,但拨款毕竟数量有限。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不同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是加强上级领导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认识与重视,使其增加投资,这也是本模型中为什么要把主管校长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最高决策层的原因所在。二是通过高校与企业或体育局联合办队,使运动队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三是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赞助,这需要运动队有突出的成绩,最好是拥有自己运动队的团队文化,以鲜明的团队文化增强运动队的特色与口碑,这样才能容易赢得社会各界关注的支持。四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应将高校运动队推向市场,通过俱乐部有偿服务来积累资金。五是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自身造血功能和体育部自筹经费的能力。但是,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行政拨款,单一的经费来源使运动队的运作费用相对紧张,这更需要有效的财务管理,合理地进行费用预算,最大化地发挥每一分钱的作用。

3 结 论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型从组织结构、运动队管理的关键因素系统地阐述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后续笔者将更为深入地对模型中的各因素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以探求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之道。

参考文献:

[1]王永盛.中美大学培养运动员模式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2]田建君.中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3]彭中东.对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的探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2).

[4]张新萍.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特色管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7).

[5]丁玲娣.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制模式改革[J].武汉体院学报,2010(2).

[6]曾小松.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战略及改革构想[J].山东高校体育研究,2009,12(4).

[7]彭雪涵,黄衍存.校体联合——体制转型时期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5,6(2).

[8]彭庆文,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现状及发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