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学的就业前景范文

农学的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学的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学的就业前景

第1篇:农学的就业前景范文

我们先来看看园林人到底都学了些什么。

作为一个“伪艺术生”,与艺术相关的课程当然得学了:立体构成、设计初步等。在大一期间,我们需要学习各种绘画技能――要画得了石膏像,要拿得稳色彩关系,钢笔写生要伸手就来。作为大多数没有经过艺术熏陶的园林人来说,美术课真是个抽象派绘画艺术的集结地。

都学成这样了还不是艺术生?

当然不是。我们不是还要会“种花种树”么!相关的课程就包括了植物学、花卉学、树木学、植物栽培学、养护学等。上课期间,我们会跟着老师在校园里观察植物,捧着笔记本飞快地记录植物的名称、特点等,用心的同学还会拿照相机把它们拍下来。如果你刚好跟一位正在学植物学的园林朋友逛街,可能会出现以下对话。

“诶!你快看!”

“什么?打折吗?”

“那棵树是大王椰!我这周才认识的!”

“……”

我们偶尔还要给校园里的树木施个肥、嫁个接,埋几粒种子然后观察它们发芽、开花的周期,检查校园里的植物得了哪些病虫害……

你以为这就是全部?并没有,我们还要会“设计公园”不是?进入大二、大三之后,课程会逐渐深入,从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基础、园林建筑等,逐步学习到城市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其实,我们不仅会设计公园,还会设计城市居住区建筑的外环境,小到一个私人花园,大到一片区域。另外,还要学习怎样实现设计――园林工程;怎样介绍设计――园林文学及专业英语;怎样表达设计――制图软件CAD、PS、3d Max;针对不同地域的具体分析――气象学、生态学、地质学。我们甚至还要学习工程概预算、工程招标与投标等。

实践课程是园林学子最期待的课程,所谓“学以致用”,在实践课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习测量学的时候,我们会扛着各种测量仪器满校园地跑――测量各种数据、定位绘制地图等。当你在校园中看到一群拿着奇怪的仪器晃荡的学生,如果不是我们园林人,那就是建筑系的人了。我们也会利用假期去一些周边的公园进行测量。大三时的大实习是其他专业的孩子最羡慕的――我们当年考察的是苏州园林。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说:“哇,真爽!集体去旅游!”然而事实是我们在人群密集的热门景点里风雨无阻地做着各种观察测量工作、记录数据以及写生。

园林专业的课程相当繁杂,想要面面精通确实有些困难。学校会根据就业方向将课程分为植物方向和设计方向,选择园林专业的学生最好在大三之前就决定好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所侧重地选择课程。

关于园林专业的就业前景,根据国家的发展趋势来说是相当乐观的。我国正处于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热潮中,园林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同时也面临了巨大挑战。我作为已经就业了的园林人,在此给园林专业的学生提出两点忠告。

一、要多看书。工作的时候能够给自己充电的时间少之又少,因为步入社会之后需要你投入精力的事情非常多。

二、要有个好的身体。设计行业的加班熬夜现象在我国还是相当普遍的,如果你想往设计方向发展,保持身体健康是关键。

园林VS 风景园林

这两个专业长得很像,经常被考生们混淆。

第2篇:农学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 专业 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1]。近年来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快速上升,2012年应届毕业生将会达到680万,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问题尤其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本质上体现为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的目标,带有女性思想、情感、心理、价值观等特点,具体表现在对就业标准、就业态度、就业动机、就业理想等方面有比较明确的看法和态度[2]。本研究通过调查不同专业类型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0年浙江省高校在校的大二到大四的女大学生;无精神疾病;自愿参加。本组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民族、文理科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包括面对压力女大学生所采取的态度,女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及其就业倾向、目的、方向和态度等几个方面。

1.2.2自编调查问卷并施测

自制调查问卷并向研究对象发放,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83份,有效回收率为85.38%。将其划分为艺术、人文学、医学、农学、理学、社会科学和其他等七种专业类型,专业类别组成是艺术类40人(5.9%);医学类161人(23.6%);理学93人(13.6%);农学18人(2.6%);社会科学198人(29.0%);人文学119人(17.4%);其他54人(7.9%)。

1.2.3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整理所得的数据采用Excel 2003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

2.1 不同专业类别女大学生面对压力采取的态度

(见表1)。

2.2女大学生的毕业选择与其所学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2)。

2.3女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与其所学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3)。

2.4女大学生的就业目的与其所选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4)。

2.5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其所选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5)。

3.讨论

3.1不同专业类别女大学生面对压力采取的态度

不同专业类别的女大学生当面临一定的压力时,所采取的态度存在差异。但55.8%的女大学生表示情绪容易波动,但可以调节。20.9%女大学生影响会很大,但不会自暴自弃。19.5%抗压能力很好,认为越有压力越有动力。而只有3.8%会有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自暴自弃,荒废学业、事业。其中,医学、理学专业的学生较其它专业的学生拥有较好的心态,即使受到压力的影响也具有更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而农业专业的同学虽不能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但大多能调节好心态。艺术及人文专业的女大学生心理负担重,缺乏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心态更容易受压力的影响而变化,后者更易自暴自弃。因此,艺术类及人文专业的女大学生更需要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调查好自己的心态,从容面对压力,正视现实。

3.2女大学生的毕业选择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毕业后,34.3%的女大学生会选择有固定收入的工作,27.1%为了更好择业会继续深造或去考公务员等,而毕业后不想就业(继续深造)、害怕就业(继续深造)、自主创业、暂不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和其他原因的均在4~10%不等。其中,医学专业女大学生较偏向于继续深造或考公务员,有明确的目标,这可能跟医学专业学生能很好地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有关。而农学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选择较少,较偏向有固定收入的职业。

3.3女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调查发现,所学的专业类别不会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倾向,72.7%的女大学生就业会倾向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只要收入稳定,12.4%会听从家庭或他人的安排,14.9%倾向于其他方面,如锻炼自己的能力。研究中的就业倾向实际上是就业方式、就业根据,这些都是自身的原因,与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有关,为主观因素。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和改变有决定性的影响。

3.4女大学生的就业目的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42.8%的女大学生就业是为了保障生活,36.5%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其余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等。其中,社会科学的女大学生多倾向于生活保障;医学专业学生倾向于生活保障及社会需求;理学专业学生倾向于为国家或地方的发展;艺术专业学生倾向于人际交往需求;人文专业学生倾向于社会需求;农学及其他专业女大学生倾向于实现个人价值。

3.5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61.4%的女大学生会选择稳定和自己有兴趣的工作,14.2%会跟自己的专业对口,14.6%没有特定的目标。其中,农学和艺术专业女大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没有特定目标;医学专业学生寻求与自己专业对口、待遇好稳定的工作;社会科学及其他专业倾向于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出现以上的情况,原因可能跟女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科目、课程量、理论水平要求、生理及心理水平要求、就业范围和就业前景等有关[3]。

4.结论

女大学生选择的专业类别对自身的就业观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女大学生不仅要树立合理的就业观,也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其就业期望多数趋向工作稳定或是个人有兴趣爱好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这意味着她们对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更高追求,不过也反应出她们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表现出一定的退缩、胆怯心态和盲目的从众心理。女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压力与心理调适的方法,避免工作情绪化,保持自尊自立自强的姿态,并充分发扬自身共事能力强、语言能力好、办事细心的优势,更应该培养个人的进取、竞争、冒险精神和成才、成功、成就意识,主动积极地寻找机会锻炼自己,提高综合能力[2]。

参考文献:

[1]王兆珍.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4):176-177.

[2]韩新路.女大学生就业观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3):58-61.

[3]高妮妮.专业类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第3篇:农学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过度教育 大学生 就业 影响 对策

一、过度教育的内涵

我国学者对过度教育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多度教育的定义也存在各种界说,在本文中,笔者借鉴美国学者曾满超、亨利・列文(Henry Levin)等对过度教育的定义,他们认为,教育发展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应称为过度教育:一是劳动者相对于其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过教育者不能实现其对于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劳动者拥有比其工作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

从表述可以看出,对过度教育的含义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宏观上看,过度教育是指教育供给超过了教育需求;从微观上看,过度教育是指个人拥有的教育存量超过了现有职业的需求。本文将主要从微观层面即大学毕业生的角度对过度教育进行分析。

二、过度教育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一)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率低下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人数的扩招,高校的毕业生数量猛增,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机会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想匹配。《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比2011届(90.2%)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1届(90.8%)略有上升;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90.4%)比2011届(89.6%)略有上升。但是,进一步的关于2013届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

(二) 高能低就, 大材小用

过度教育引发了劳动力市场对于知识劳动力的高消费。由于具有高学历的人数增多,各个工作岗位自然会追求更高知识层次的人才。接受了各个层次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为了能获得工作只能俯就屈身。高学历者选择一些职业技能要求低的职位正是高能低就的体现, 而如果高学历者不能接受相对低级的工作, 又造成了知识失业。

(三)毕业生学非所用,就业前景堪忧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调查状况》显示,理工类大学生择业时注重专业对口的仅占16%,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外语类毕业生注重专业对口的也只有30%和42%。这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时,专业对口意识正逐步淡化。然而针对用人单位的一项调查却表明,9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专业对口是挑选人才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

关于毕业生就业时专业是否对口的横向数据比较也受到人们关注。《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年“红黄绿牌”专业就业前景预测如下:

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指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2013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等。2013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等。

2013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2013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以上专业与2012年的绿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

就业满意度也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一项指标。《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5%,即在就业的毕业生中,有55%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8%,高职高专院校为51%。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62%,非“211”本科院校为57%。

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经济学,为61%;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农学,为53%。在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为56%;最低的为生化与药品大类,为44%。

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4%;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5%。

可见,我国高校毕业生目前的就业满意度整体偏低,在不同的教育程度、所学专业、就业岗位层次上的满意度更是参差不齐。

(五)过度教育导致性别之间就业的不平等

由于高等教育过度现象的发生,知识劳动者大量增加。当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供需差异加大,雇主或企业选择余地也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男性劳动力显然更容易受到雇主的青睐,而女性知识劳动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机会大大增加。

以上几方面的阐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的过度教育情况已经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各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难也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过度教育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一)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

1.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

2.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而社会需求量最大的是面向生产、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另外,有些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一味地“追风”,盲目地跟着市场的潮流走,开办和扩招所谓热门专业。其结果是,由于人才的供大于求,大量的毕业生只能放弃本专业而选择从事低级的工作。

3.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在时间上的错位

当今的社会瞬息万变,昨日的朝阳产业,今日就可能成为夕阳产业;今日的朝阳产业,明日极有可能是夕阳产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发生变化。而人才的培养周期长,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构成了社会迅速发展与教育培养周期过长的矛盾。从而导致现在热门的专业,到毕业生毕业时也许就成为了冷门专业。

(二)劳动力市场调节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计划经济下按指令性计划统一分配的就业制度,让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让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统一的竞争、流动的市场。对于城市劳动力市场来说,劳动条件好、工资高、福利待遇高、工作有保障、职业前景好;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条件差、工资低,福利差,就业无保障,职业前景不太好。

(三)个人对高等教育盲目投资且就业观念不当

政府为了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从而使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远远大于经济发展所需的需求,造成过度教育,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几种不恰当的就业观念,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而热衷于行政、事业单位,因而淡化了专业观念;就业地点大多选择沿海一带或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小型企业不感兴趣;不论自己能力大小,追求高工资和好的工作环境。

四、解决过度教育的对策

(一)经济层面上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的有限性,根源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拓展劳动力市场规模、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首先要从经济发展入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掘市场潜力,是吸纳劳动力、解决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高校的供给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一方面是改革高校的学科结构及培养模式。高校应该有目的地针对未来几年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数量、结构、特点等情况,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来设置专业,加强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另一方面是重视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在注重灌输基本理论,培养大学生理论思辨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大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操作型和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三)劳动力市场层面的对策

对于有形就业市场而言,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各级、各类有形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与沟通,形成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在纵向结构上,要加强国家级、地区级、高校各劳动力市场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在横向结构上,要加强教育、劳动、人事部门的信息合作与分享。 对于无形的就业市场而言,应尽快建立以国家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为中心、以各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为分支、以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为用户的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

(四)毕业生要调整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校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可选择二三线城市、小企业就业,以增加自身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也可以响应国家的号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参考文献]

[1]郑健壮,王培才主编.经济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黄济,郭齐家主编.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美]伯顿・克拉克(BurtonR.Clark)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5]蒋国林,王国存.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社会应激及其缓冲干预[J]. 社会科学, 2008(09).

[8]盛世明.过度教育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 2007(Z1).

[9]武向荣.教育扩展中的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收入效应――基于中国现状的经验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1]陈磊.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过度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2]万勇.论我国高校学生充分就业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3]Arnaud Chevalier,Joanne Lindley.Over-Education and the Skills of UK Graduat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2007.

第4篇:农学的就业前景范文

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基数最庞大而又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其显著的莫过于农业类专业的滑坡。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中,农学类含林牧副渔业,下同学生占35%,比1990年降低17个百分点,而在普通农业高等学校中,农科学生所占比重也大幅度下降,1996年为596%,比1990年下降239个百分点。农村职业教育更是处于全面萎缩和大幅度滑坡状态,突出表现为:生源不足和学生流失率高。1992年农林牧专业招生25万人,占职业高中总数的201%,1993年只招收了16万人,占122%。陕西省某县农技中学,计划招收一个班,报名的仅6人。现在,全国农科专业学生流失率在30%左右,最高达50%以上。有关资料表明:1992年初中毕业生为1109万人,高中阶段学校总招生数仅500多万人,仍有600多万名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1993年有近700万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学,而且绝大部分是农家子弟。在储备生源如此多的情况下,为什么农职高中仍然面临着生源危机,而且流失率又如此之高呢探明其中原委,对我们进一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职业学校方向变更、专业调整的宏观背景。

1997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1%,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有34亿,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499%,这一数字是我国经济相当落后的反映。按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对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结构的计算,一个国家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农业劳动力仅为189%。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现在的农业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不足3%,我国到本世纪末若达到小康,按国际水平,农业劳动力应当为14亿左右,非农业劳动力则应为56亿左右。如此推算,2000年非农业增加的就业人口应高达3亿多。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下降,二三产业上升是其主要表现和根本趋势,截至1997年底,乡镇企业已经吸纳了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这一趋势还要进一步扩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并且带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崛起,不仅给既有的农村教育体系带来了新挑战、新问题,而且提供了新条件、新机遇。因而,农业、农村、农民的教育体系的变化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科专业的萎缩是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具体体现。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目前农科专业的变动幅度过大,超出了农业、农村结构调整所能承受的范围,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大面积“滑坡”。农业类学科的调整和削减不应过于集中,这不仅关系到农村教育问题,而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因而,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萎缩虽然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不能说农村职业教育不存在其他问题,恰恰相反,是其他问题的存在才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农村职业教育不正常的滑坡的真正原因还要到其他方面去寻找。

二、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扩大是农村职业学校萎缩的原因之一。

近些年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进一步拉大,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影响了农民子女报考农业类专业的积极性。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实行双重价格体系,在我国明确由国家定价的36种商品中,粮棉油仍高踞榜首,正是因为存在着工农业剪刀差,而且这一差别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再加上农村普遍存在的“增产不增收”、“卖粮难”、“农民负担过重”等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如何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存在与发展。归根结底,农村职业教育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后发展前景黯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这里不妨把农村经济与农村职业教育比作“水”与“鱼”的关系,有多深水才能养多大的鱼,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不仅不能提供充分的教育发展所需的人、财、物,而且不能充分消化、吸收既有的毕业生,进而加剧了农村教育发展的迟缓。真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愈来愈大,也是农民弃农从工经商,“放下锄头往城里跑”的原因。这里仅举教育为例: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是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至今为止,农村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仍然大大低于城市。从7—11岁学龄儿童入学率看,1993年城市为9957%,县镇为9907%,农村为9794%。有人对60个样本县的统计表明,1989年小学辍学率为25%,农村为72%。1991年全国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的学校的比例,城市中学为4249%,小学为2452%,而农村中学只有1762%,小学仅为846%。城市中学生平均每人拥有209册图书,小学生平均拥有76册,而农村中小学相应的数目分别为76册和19册。现阶段有人花费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元上“贵族学校”,有人却因为几十元的学杂费上不起学,可谓两个极端的写照。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基础薄弱,任务繁重,且由于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迟缓,财政吃紧,支持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开展的物质基础十分匮乏。如从90年代始全国范围内出现的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以农村最为严重,又如近些年农村中小学危房增加的势头有所抬头,已由1992年的25%回升到1993年的4%,少数更为贫困的农村已达8%—10%。农村学校因校舍倒塌砸死砸伤教师、学生的事例每年都发生多起,甚至已不算什么新闻了。许多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仪器、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教育设施极其落后,课本、粉笔、黑板仍然且唯一是农村学校教学的“三大法宝”。在如此背景下,让广大农村学生安心扎根于农村广阔天地,实在是不现实的要求。

转贴于

三、广大农民子弟择业观念的变化是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滑坡的又一原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农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毕业后离开农村,找到较理想的工作。“官本位”的观念虽然在我国思想界一直受到批判,但事实上这一观念非但没有遭到彻底清算,反而成为某些人心目中行动的指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目前学术界批评的“奏折派”实质上就是这种观念的曲折反映。学术界如此,何况普普通通的农民百姓与此相反,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及“高薪养廉”政策的实施,这一观念还有被强化的趋势。这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覆盖面之广、影响之深可见一斑:1998年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报考与录取公务员比例为26∶1,1999年的比例虽未公布,当亦不低于此数,原因自然是政府机构改革深化,所需人员锐减,而莘莘学子“做官”的热情却异乎寻常的高涨。当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随着国家政治体制和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都将实施大批裁减冗员措施,也有可能被弱化。换言之,人们之所以争取进入“仕”这一阶层,最基本的愿望无外乎:“仕”是目前获取稳定收入,过上富裕生活的一种有力手段或捷径。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权力就表现在对全社会各行各业乃至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的全面支配上,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权”和“钱”成了紧密相连的孪生兄弟,“权钱交易”,“权力寻租”这一腐败现象虽然一再招致批评、鞭挞乃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但它的存在却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升入大学,即使是进入大学也不能保证人人都能步入“仕”途,致富的道路千万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的许多管理职能将交由社会和市场来实施,人们有可能扭转“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观念。然而较先进的观念目前还仅仅处于萌发状态,要成为人们普遍的、自觉自为的意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有待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等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也越来越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我国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还未完全畅通,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终结性教育阻碍了人们的接受。虽然国家教育部门也注意到这类问题,比如今年国家教育部增加了10万高校招生计划用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中拨出一定数目的高教指标直接面向农村职业学校,但这中间的问题仍然很多,这些名额的分派采取什么标准,学生的考核又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农业技术方面的科目又该如何考核,诸如此类,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方式方法显然难有奏效,而新的方式方法还有待于我们作出进一步的探索。可以肯定的是,打通农村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技术含量已成为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5篇:农学的就业前景范文

(一)农业职业教育的萎缩现象与农业科技需求的矛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一直持续的出现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三产业较快上升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乡镇企业就已接收了10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对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变化带来了新挑战、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体现。农科专业的萎缩,导致我国农口院校大范围的出现招生难、办学难的局面。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我国13亿多人口,有9亿多尚在农村,我省农民农业人均纯收入现在3000元左右,农业经济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增长,科教兴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成为农业职业教育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如果农业职业教育大面积下滑,必然要超出农业结构调整所能承受的度,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相一致,传统的农业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及农业科技需求,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农口专业职业技术人才的供不应求与招生难的矛盾

从我院乃至全国来看,近年农科毕业生连年出现用人单位争抢要的喜人现象,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但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又年年出现招生难的怪圈,“八五”期间那种办学红火的局面难以再现。这主要是随着我省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青年学生、家长在择业观念上与现实发生了严重错位,故相当多的学生弃学农科,纷纷拥向第三产业一些热门专业,加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也是学生弃农学工经商的原因,受错误传统观念影响,大大减弱了农业职业教育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三)各地构筑多年的农业教育资源逐渐弱化和流失

在当前市场条件下,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低收益产业,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培养新型科技农民具有明显公益性,农职教是办学成本较高的教育形式,需要国家各级政府提供有力的办学经费、学生学费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支持,以满足学校办学条件的需求,调动广大学生学农务农的积极性,以保障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稳定和发展。

(四)现在校的部分学生毕业时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农村基层就业

这部分学生艰苦奋斗观念差,缺乏远大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事业心创业精神淡化,尤其随着独生子女学生的增加,有的怕吃苦,讲条件;缺乏劳动观念,追求精神和生活享乐等,导致乡镇一级的农技站、林业站很少能吸引、招聘到高学历的农职毕业生。

(五)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含义理解有偏差

一些学生和家长往往对“农”字的理解太狭窄,仅局限于传统农业上,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仍以旧的眼光来看待,尚局限于身不离土、手不离锄从事田间工作的技术,对如何从事现代化的高深高效农业和育种、加工、销售、外贸就业市场新需求不了解,农业观念滞后。

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取向

(一)农业职业教育工作面临历史机遇

如上所述,当前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其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良好的机遇。自“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三农”工作,早在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委在南京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如何高度重视农业及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指出,“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急需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科技人员和农村科技带头人,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产业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这就必须要继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同时农业科技要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技术,以带动农村经济产业发展。近年的农口专业毕业生年年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证明,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高职人才。

(二)掌握社会人才需求趋势,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将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注重改革创新,力求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上办出特色。专业建设要力求以现代农业的观点,在科学确定“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注重发展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从总体上保证培养人才的适销对路。根据我省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对人才的要求,专业建设要立足潍坊,面向全省,辐射全国,重视发展培养养殖业,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籽种农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要设置并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并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需要的专业;设置培养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并且在重视新兴农业产业专业设置的同时,要努力推动保留专业的现代化,尽快适应新形势下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以专业调整培育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农口职业教育的发展。像结合我省近年农资市场已逐步形成集团化的情况下,探索试设农资经营类的专业,主要面对农资经营企业和农资经营户培养就业和创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的农技人才,想必会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宗旨是按职业的不同需求,培养多方面的技术型实用人才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应该进一步转变,培养模式要有特色。要突出以职业岗位职责为目标,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以行业需要为准绳,以够用为尺度,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密切结合,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自己的国情,努力突破传统的农业职业教育模式,逐步向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转轨,促进办学方式向着适应农业市场的方向转变。

第6篇:农学的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 教师魅力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生产实践 教学评价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因此,有的老师说,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助推器。

《蔬菜生产技术》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中职学校教学的要求是:不但要求学生要“知道了”,而且要求会做,做得比别人好。但目前,该课程的课时仅为4节/周,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想让学生既做到理论的实用够用,又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本身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而笔者所在地区的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已大不如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难度更大。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那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加蔬菜教学生产实践的积极性。

一、依托第一次课,展现课程和教师魅力

我们知道,有的学生因为感兴趣而乐于学习某一门课程,有的学生因为喜欢或敬仰某个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程。有的老师认为,《绪论》没多少专业内容,而且课时紧张。因此,早早一笔带过而进入专业学习部分。但实际上,课时越紧张,就越要重视并上好《绪论》部分,这正像人们常说的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功”。上《绪论》课时,不要急于过多地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是适当地和学生多侃蔬菜的作用、行业的发展、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蔬菜营销中成功而有趣的事例,来激起学生对蔬菜的栽培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关注,以克服造成过早疲劳的现象。如在百色市,右江河谷中以田阳县、田东县的蔬菜生产闻名全国,特别是田阳县。因此,可以特别介绍右江河谷特别是田阳县、田东县在蔬菜生产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介绍南菜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蔬菜产区农民生活的状况和生产技术水平;二是讲本校历届学生进行蔬菜的反季节生产和无公害栽培取得的效益;三是讲本地的一些老板如何利用时间差将蔬菜收购运到外地销售,获得令人羡慕的利润的典型故事等。在讲课中,特别注意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特别突出所得的经济效益,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这样,通过适当地吹、侃,一方面,可激起学生学习蔬菜栽培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任课老师见多识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产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还很有经济头脑,学生很乐意接触这样的老师,并会以老师为榜样,老师的博学和扎实的技能对他们学习会起到鞭策的作用。

二、让学生了解蔬菜生产的广阔前景和就业前景

1.以讲座、报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毕竟有限,而学生喜欢求新求奇,在学校呆的时间久了,他们喜欢听到外界的声音。因此,除了自己进行专题的介绍,还要邀请当地蔬菜生产和经营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士到校给学生搞讲座,或请在蔬菜生产和销售方面成功创业的校友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让他们给学生讲蔬菜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成功和失败的种种趣事,让学生看到蔬菜生产的美好前景,知道蔬菜生产在就业上有很大的空间,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并以此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知道:要在蔬菜生产和经营中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在学校努力把理论知识学好并掌握过硬的实践技能,同时注重营销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2.通过参观和市场调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提高学生对蔬菜生产效益等的认识,加深印象,就是要他们到真实的场景去观察和体验,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知识。因此,在上《绪论》前或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到田阳县的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参观和调查,并对当地典型的蔬菜生产专业户进行蔬菜生产情况和经济效益情况的调查。通过参观和调查,学生亲眼看到蔬菜生产先进县蔬菜生产、收购、调运等的壮观场面,更清楚他们亲自调查到的有关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的数据。这些场景、这些令人羡慕的经济效益的数据,会深刻地留在他们的脑海中,会激发他们学习蔬菜栽培知识的兴趣并成为他们日后学习的不竭动力。同时,这也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创业致富”的种子,为今后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选择内容,运用先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很多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理论教学,为了提高他们听课和学习的积极性,要做到: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真正做到理论的“实用够用”

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另一方面,《蔬菜生产技术》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和教学生产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再者,科学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普遍存在课本知识滞后于生产实际的情况。因此,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必须恰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住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积极关注科技新动态,善于学习新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尤其是适宜于当地条件的蔬菜栽培新技术,要结合教学把其中一些较成熟的新内容介绍给学生,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地改善《蔬菜生产技术》教材知识老化,内容陈旧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服务于社会实际生产,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做到该门课程理论的“实用够用”。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上,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授课,尽量克服讲授法的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很明显,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由于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进度相对会加快一些,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增强教学互动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实践;另一方面,CAI课件把生动的动画、图形、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配音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四、激发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开展教学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蔬菜生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因此,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专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历来验证和强化课堂理论知识,提高能力,掌握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但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而且年龄相对偏小,因此,重复的劳动会让他们的积极性慢慢消退,因此要处理好这些问题。

1.身体力行,深入田间亲手示范并与学生一起劳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

不论是实践课还是课外的农事活动,教师应到场指导并与尽可能与学生一起劳动。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劳动,会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二是在劳动中,师生的交流会让学生较兴奋,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忘记或减轻劳动的疲劳;三是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更亲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更信任老师,就更自觉地学习和做事。四是教师可在劳动中给学生们以各种引导,引导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思考,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开种种原来不懂解释农业现象和不处理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因此,学生觉得跟着老师参加生产劳动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很乐意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教学生产实践。

2.以科学试验来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要根据学生对农业科学试验较感兴趣的特点,结合目前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科学试验,比如,不同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的比较试验、不同种植密度产比较试验,不同施肥浓度产量比较试验、不同肥料施用(或农药防治)效果试验、不同时期施肥(或喷药)的效果对比试验等。由于是进行科学试验,学生觉得科技含量提高了,意义也就大大不同了,他们常常因为能够参与了这类科学试验而感到兴奋异常,参加实践的热情空前高涨。

另外,带着学生及时分析和总结生产试验的成功或不足的原因,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在提高,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3.让学生在生产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经济效益来刺激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兴趣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结合项目教学法,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可选用经济效益较高的、有代表性的蔬菜品种让学生种植,并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办法,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各种生产兴趣小组进行生产实践;各组自行选择决定自己的种植项目,作好计划,自行管理和记载,对自己的劳动产品自行销售、销售所得的收入归组内成员自行分配。由于生产有收益,而效益与自己的管理息息相关,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自然大大提高。

五、给学生表现的舞台,给学生以成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上,要注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会了”。平时要多提问,并要注意到依不同水平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找到原理或答案,并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答对了。此外,可以让他们“当老师”的机会,比如,组织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蔬菜生产实验地,展示高年级学生的生产成果,低年级学生向老师请教的问题,如果有高年级的学生在场,教师要注意多让高年级的学生来解答,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会了”并为自己能在学弟学妹面前有良好的表现而自豪和自信,而这种自豪和自信也会转变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六、改革教学评价模式,使学生既乐于学习理论知识又乐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理论上讲究实用够用,特别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因此,教学上要顺应形势的需要。而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改革原来的教学评价模式,改变考核的方法,让学生既乐于学习理论知识,又乐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的做法是,期评成绩中,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占50%,平时表现占20%,教学生产实践成绩占30%。授课时在理论上讲究实用性,讲课时力求通俗易懂,考核时主要考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而不去考让他们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教学实践的评分,具体的考核方法是:既要看生产实践的结果,又要看管理的过程。比如,有的组生产的成果虽然不理想,但只要平时能认真管理,并认真分析总结,同样也能得到高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和参与教学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助推器,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来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一点,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第7篇:农学的就业前景范文

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韩国人崇尚文化,历来十分重视教育。19世纪80年代,韩国首次引进了现代化的学校体系,到了1945年,政府制定义务教育制度,韩国公民能够免费受到为期6年的初等教育。众所周知,过去30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基于韩国人的很高的文化素质。如今,在世界上韩国的文盲率是最低的。韩国政府深信,国家竞争力取决于人力资源和个人的竞争力,要进一步重视教育而彻底做好挑战未来的准备。

尽管韩语的学习及应用领域相对比较狭窄,但韩国放宽了对中国的留学政策,不仅降低了学历,经济担保等方面的要求。而且韩国教育水准优秀,留学费用低廉,打工机会多,申请手续简便,签证有保证。由于具有这些优势,韩国将成为中国留学生选择的留学热点国家之一。

第一大优势: 政府大力支持,放开留学政策

韩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放开留学生政策,比如为留学生提供宿舍、奖学金,允许留学生课余时间打工等等政策都已经颁布执行,其目的是为了推行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大学里要有10%的外国留学生,而现在还差的很远,因而大量吸收外国留学生入学。同时,韩国政府也加强国际教育方面的合作,主要国际合作内容包括:根据经过双边协定制定的国家之间合作项目,推动教育及文化国际交流,参加与国际机构的交流活动;将韩国学生派到海外教育机构,让他们学习外国文化、科学、技术,回国后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支援愿意研究韩国学的外国学者和希望来韩留学的学生;通过学生互换,增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并扩大合作;为共享信息、经验、科学发展,制定学术交流项目。

第二大优势: “韩流”的巨浪下、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韩国于1992年同中国建交,是中国的友好邻邦。韩国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国家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韩国正致力于开阔中国的巨大市场,来华投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单位和公司需要有韩国留学经历和精通韩国语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在中国刮起“韩流”的同时,在韩国也正在掀起“汉流”的巨浪,这对于到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汉语学习机构需要大量的中文教师,中文教师已成供不应求的趋势。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韩国已深深地认识到,韩国如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抓住机遇与中国紧密联系,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中韩两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往日益密切,企业间相互在对方国家投资建厂,设办事处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的背景下,许多公司大量需要懂韩语、有海外留学背景、熟悉国内市场运作的人才,为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体现自我价值的广阔空间。

第三大优势: 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韩国大学的教学设施和教育水准与发达国家持平,教员都是硕士以上,且多有海外留学背景。韩国大学宽进严出,是择生制,不需考试,本科4年,硕士生2年,博士生3年, 对于中国留学生相对容易读取相应学位。韩国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都在教育人力资源部的管理之下。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宗旨在于教授各种学问的基础理论和推动世界发展所需的应用理论,培养能够担任领导者的人才。

韩国的学期采用6-3-3-4的阶梯式的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高中各为3年,高等学校分为专科大学和一般大学。

专科大学 专科大学的修业年限为2-3年。全国共有158所专科大学,学生总数为913273名。其中,国立、公立16所,私立142所。随着产业化加速,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增,各类专科大学应运而生。

专科大学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出理论和实用技术双全的中间级技术人员。专科大学的教育课程有工学、农学、水产业、护理学、家庭经济学、社会福利工作学、艺能、体能等。按照专业,修业年限分为2―3年,护理学系、临床病理学系、物理治疗系、作业疗法系、牙科卫生系、放射线系、水产学系、工学系等修业年限为3年,其余的为2年。

一般大学 修业年限为4年的一般大学总共有184所。医学、中医学、牙科大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大部分大学规定一个学期最多修业学分为24分,毕业时所需要的最少学分为140分。各个大学按照自己的内部情况,规定修业学分、毕业时所需的最少学分、每个学期基本要修业的学分或最少学分、特殊学分的修业方法及限制条件、修业预科所需的学分等。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种科目再分为选修科目和必修科目。

韩国教育兴旺的原因之一是多方筹资办学。据统计,韩国各类学校中私立学校占有不小的比例。其中在小学占2%,在初中占3%,在高中占50%,在大学占80%。在115所大学中,国立、公立的大学只有24所,而私立的大学却达91所。尽管私立学校收费高于国立、公立,但是送子女上私立学校在韩国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学费因国立、私立大学而有所不同,也因所学的学位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国立和公立大学,本科生为120万韩元(7300人民币)-170万韩元(10300人民币)左右,研究生为165万(10000人民币)-200万韩元(12100人民币)左右;私立大学,本科生为250万韩元(15100人民币)-300万韩元(18200人民币)左右,研究生为300万(18200人民币)左右。

第四大优势: 通过韩语3级,即可申请相应学校

韩国政府给予认证的韩国语考试叫做KPT(Korean Proficiency Test)。每一年的9月或 10月进行。考试内容有四项,读(100分)、写(100分)、听(100分)、词语和语法(100分),共计400分。时间是4个小时,有6个等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报名参加相应一级的考试。 初级(一、二级) 总分 60%以上。中级(三、四级) 总分 60%以上,单项 30%以上。高级(五、六级) 总分 60%以上,单项 30%以上。通过韩语3级考试可以申请韩国大学本科以上专业。国内北京大学是定点考试单位。

没有达到韩语3级可先选择在韩国大学内进行语言研修。语言班一年4次招生,如庆熙大学语言班入学时间分别为:3月5日、7月16日、 9月3日、 2002年1月7日。专业是 3月、9月开学,一年两个学期。语言研修后,可根据国内学历申请大学本科、续本、研究生、博士生专业课程。一些大学设有全英语授课的博硕专业招收优秀的留学生。

第五大优势: 申请入学程序简便

留学生入学审批,入学审批对象是自费或享受奖学金资助,并希望在韩国大学(或研究所)学习或研究的外国人或外籍侨胞。评审入学批准:1.各大学按照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初审修学能力和经济能力,并决定合格或者不合格。2.各大学可按照本校的实际需要判定修学能力,但经济能力审查,要严格掌握,以避免发生非法滞留。

入学资格审查的内容是申请人的修学能力和经济能力。

修学能力证明文件包括:

申请书、最后学历证明、最后学校毕业成绩单、推荐信两份(包括导师的推荐信)、韩语能力(或托福成绩)证明、授课计划书、自我介绍书、作品或奖赏(艺术/体育系)。

经济能力证明包括:

一般留学生需提供经济担保1万美元以上银行存款证明(1个月以上的存款)或者1万美元以上的国内汇款证明、换钱证明。经济担保人还需提供以下3种材料:1.在职证明或事业者登记证(工商执照); 2.财产课税证明书;3.留学经费担保书(附于入学申请书里)。各种奖学金留学生需提供奖学金支付预定证明书,大学之间互换奖学金留学生需提供校长或系主任的邀请信及学费免除证明书。

经韩国大学入学审批通过后,将发放韩国教育部的入学通知书和法务部的认定书(或称法务部邀请函)。

第六大优势: 签证有保障

获得韩国教育部的入学通知书和法务部的认定书,就可以去韩国大使馆或领事馆申请签证。学生签证(D-2),一般3-4天就能发放签证。在90日以内的短期访问时可申请一般短期签证,但在韩国国内不能延长期限。需准备的文件:为了在韩国90天以上长期滞留, 需要韩国法务部认可的签证颁发许可证;2张申请表;2张照片;护照;身份证。

提交签证申请文件时应注意的事项:

1. 函、签证颁发许可书等签证申请文件的有效期为3个月,务必携原本申请。

2. 上述内容没有明确,审查时间将拖延或者领事可以要求具体访问日程及在韩住所等。

第8篇:农学的就业前景范文

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并且受顾客满意度理论的影响很大,无论在概念界定还是模型构建方面对顾客满意度理论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不仅可以测量学生在校期间的态度与感受,而且可以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笔者通过对过去十多年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概念研究

从心理学上来讲,满意是指在完成一项活动,或体验某种服务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觉,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而满意度就是对这种主观感受的度量。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论视角,因此,对学生满意度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总结起来,可归为以下几种:

(一)整体性概念

整体性概念是对学生满意度概念的概括性解释,能够了解学生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它将学生满意度看作是一个单一整体,其研究范式是“总的说来,您对自己在校期间的满意度状况作何评价”。这种概念侧重于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观感受或态度的测量。例如,台湾学者张霞就将学生满意度界定为学生对其所经历的学习活动的主观感受或态度。而这种主观感受或态度又将成为学生满意度状况的重要标志。整体性概念便于理解,且易于测量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满意度状况。但这种概念的缺点是不能了解学生在具体方面的满意度状况。

(二)要素性概念

要素性概念主要指学生对在校期间各项经历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它重在探究学生的满意度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要素性概念的任务首先要确定学习由哪些方面构成,涉及学习的具体方面,包括学习环境、教学质量、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等。要素性概念不仅能够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对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水平,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学生满意度的结构。

(三)期望差距概念

期望差距概念认为,学生满意度水平等于学生在校期间“希望得到的教育服务”与“实际得到的教育服务”之间的差值。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值较小,则学生满意度水平就较高,反之则学生满意度水平就较低。期望差距概念为学生满意度概念的界定提供了一个量化的研究视角,但这种概念淡化了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综上所述,不同研究者对学生满意度的理解不同,在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时也各有自身的特点。如前所述,学生满意度的整体性概念只是从总体上了解学生满意度的状况,而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满意度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更倾向于从要素性概念与期望差距概念方面对学生满意度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

二、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模型研究

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模型建立、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罗新、李建湘参考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并依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顾客对学校的总体印象评价、对学校产品评价以及对学校服务的评价三项要素。钱敏、叶文振立足于福建地区,从学生角度分析了学生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关注点,构建了指标体系,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质量满意度、职业能力训练课程满意度、综合素质教学质量满意度、学院师资服务满意度四个维度。简彩云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的评价目标。第一层为一级评价指标,即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指数);第二层是二级指标层,即调查项目层,包含6个项目指标,即学校形象、基础条件(设施)、教学质量、学院管理、学生支持、学生发展;第三层是三级指标层,即基础指标层,包含 23 个指标;第四层为四级指标,为影响基础指标的因子(“学校形象”、“学生支持”与“学生发展”只设置三级指标)。欧阳河等人在参考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调查量表和国家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专科生满意度测评量表,该量表包括课程和教学、生活和环境、信息资源、入学和就业、咨询和建议、收费和资助、个人发展七个维度。李桂荣、李志构建了包括教师、课程、学习、管理、住宿、饮食、就业七个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汪雅霜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从教师教学、人际关系与校园支持三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李振祥、文静在理论梳理与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分别从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关系、学校有关制度以及配套措施、图书馆资源、学校餐饮质量、学校住宿情况、学生各种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指标体系设计。袁宜英等人借鉴美国Noel-Levitz公司的SSI(N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简称SSI)、加拿大安大略省职业技术院校业绩评价指标(Ontario Colleges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简称KPI),并结合“学生涉入理论”、“学生参与度理论”、“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按照多层次分析法的原则,构建了课程学习环境、课程学习体验、技能训练过程、学校管理与沟通、受关注程度、自我发展等6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总之,学术界对学生满意度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大多是在借鉴和应用国外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国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的,并且,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学校软硬件、教学过程、专业建设、个人成长发展等方面来构建模型。

三、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是从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组 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有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组织变量有学校性质、学校规模等。林丽卿的研究发现,学生满意度水平在年级、生源类型、学校性质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性别、生源所在地、专业类别不同的学生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欧阳河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满意度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理学、工学、教育、医学、哲学专业学生的满意度高于平均水平;历史、法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类、文学类及其他专业的满意度低于平均水平。以理学类专业满意度最高,法学类专业学生的满意度最低。高敏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发现,就业前景满意度、运动与体育设施的满意度水平在性别、年级因素上差异较大。刘新学、董仁忠通过对文理科专业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满意度水平在文理科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其余因子则没有达到统计上的差异。李振祥、文静的研究选择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作为变量,对总体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性别、生源地与年级变量下,学生总体满意度均存在差异。钱敏、叶文振的研究发现,性别、党员与否、生源性质、年级以及家庭收入在学生满意度不同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与女生、党员与非党员在专业知识教学质量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生源性质对该校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生源为文科、理科、单招、五年专的学生对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满意度依次下降;学生年级与综合素质教学质量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学生干部的满意度要高于非学生干部;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学生对此项的满意度要低于其他学生,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上的学生之间对此项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

对以上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研究者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所得结论不尽相同。但不可置否的是,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学生满意度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指标赋权的方法研究

评价指标确定之后,紧接着应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权重分配在指标体系设计中的意义也不容小视。相同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会因权重分配的不同而使评价结论大相径庭。所以,分配指标权重应严格根据各具体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对评价目标贡献程度的不同而予以分配,而且权重一经确定,就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分配指标权重的一般顺序为:首先,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各个一级指标根据各自对指标体系的贡献程度而获得相应的权重;然后,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各个二级指标再根据其所属的一级指标的贡献程度而获得相应的权重;以此类推,直至末级指标。指标权重可用小数、百分数或整数来表示,具体选用何种数值表示,视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定。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有很多方法,如经验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法与综合法等。

简彩云在大量的学生调查与文献研究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的权重,为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数据信息。欧阳河等人的研究则从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湖南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选择了13位专家,运用德国不来梅大学的授权评估法(EE-tool)请专家对一级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同时对原有的二级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宋彦军的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的客观性比较强,采用因子分析法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二级指标在高职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中的权重,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各项服务的第四级测评指标的权重。

指标体系权重是反映测评指标对满意度影响的重要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满意度水平。现有研究不仅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法等主观方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而且也运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五、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在概念界定、模型构建和实证调查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的高职特色不突出。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一方面受顾客满意度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的影响。在概念界定、理论探讨、模型构建等方面基本借鉴了顾客满意度理论及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的已有成果。这就导致现有研究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之处,没有提出和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满意度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

第二,研究内容缺乏全面性。现有研究尽管研究了学生对高职院校管理、教学、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状况,但对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分析仍较为欠缺。而且多数研究探讨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其他影响变量,如组织学变量、心理因素等则研究甚少。只有通过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服务质量及学生满意度水平提出切实意见与建议。

第三,研究方法缺乏严谨性。现有研究虽然都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但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如选择调查样本时没有完全按照抽样的原则,对构建的指标体系没有进行权重分析,不注重对所编制的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人们对调查的有效性产生质疑。

第四,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现有研究多侧重对学生满意度结果的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或建议。由于缺乏对学生满意度成因的深层次探讨,因此,所提意见或建议很少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能付诸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改革的应用研究少之又少,也很难为高职院校在保持和提高学生满意度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职院校改革教育质量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显现。有关高职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不仅有对学生满意度的理论探讨,而且更有对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实证调查。尽管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已有朝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但现有研究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层面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对学生满意度理论支持的深度探讨、没有形成对学生满意度定义的共识、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所编制的学生满意度量表存在缺陷、缺少实 证研究的数据挖掘技术等等。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应加强对学生满意度理论及实践问题的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的现状描述,更要进一步探讨结果背后所隐藏的实践价值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霞.大一学生时间管理训练对成就动机和学习满意度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罗新,李建湘.高等学校顾客满意度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2006,25(10):22-25.

[3]钱敏,叶文振.从学生满意度进行的高职“差异化教学”研究——以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71-73.

[4]简彩云,刘爱莲,李海燕.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53-56.

[5]欧阳河.学生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实证研究——以湖南高专2008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49-54.

[6]刘金兰,宋彦军.高职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7):35-38.

[7]李桂荣,李志.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84-85.

[8]汪雅霜.高职院校大学生满意度研究——基于2011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5-89.

[9]李振祥,文静.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及吸引力提升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2(391):71-76.

[10]林丽卿.高职学生教育服务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高教论坛,2013(11):89-92.

[11]袁宜英,吴念香,张坚雄,李青.高职院校质量监控抓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84-87.

[12]高敏.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2):39-4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