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一、一题多问,培养发散思维

一题多问,即让学生根据教学问题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教学行程应用题“甲乙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时,根据上面的条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小东两分钟走了多少米?(2)小英四分钟走了多少米?

(3)小东每分钟比小英多走多少米?(4)相遇时,小东走了多少米?小英走了多少米?(5)几分钟后两人相遇?(6)相遇后,小东再行几分钟到达乙地?(7)相遇后,小英再行几分钟到达甲地?(8)相遇后,小东比小英多行多少米?等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第2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 多解 发散思维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碰到解题一筹莫展,S多学生一旦在思维受阻时,常不知如何“转变”。在这一问题上,学生思路不开阔只是表象,而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善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却是根本。因此,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满足本例题的演示,完成习题解答,而应该首先开阔自己的思路,在完成例题解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索“求异”的结果,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

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一题多解是指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不满足仅仅得出一道习题的答案,而去追求更独特、更快捷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丰富解题方法,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下面通过几个课堂实例谈谈如何利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一、某些代数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考虑不同方法来设元

如: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际问题:

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求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教材意在通过一个具体的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重点是体现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用算术方法可以如下考虑:

汽车从青山到秀水用了15-13=2小时,青山、秀水两地相距50+70=120千米,所以车速为120÷2=60千米/时,从王家庄到秀水用了15-10=5小时,所以王家庄到秀水相距60×5=300千米,所以王家庄与翠湖相距300-70=230千米;

2、用方程的方法可以通过数形结合,从不同角度设未知数,分析数量关系,紧扣汽车匀速行驶(速度不变)找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贴近实际,有些条件比较隐蔽,如汽车在各路段行驶的时间,需要学生从表格中获取相应的信息,还有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等。

因此,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复习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间的关系式,尤其是速度=路程÷时间,然后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画出如下的线段图:

再结合生活经验,把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求出:

王家庄到青山的时间是13-10=3小时;

青山到秀水的时间是15-13=2小时;

王家庄到秀水的时间是15-10=5小时。

接着,结合线段图,引导学生挖掘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把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为一根主线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变换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解法1(教材给出的方法) 如图,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是x千米,则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是(x-50)千米,王家庄到秀水的路程是(x+7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或 千米/时

根据汽车匀速行驶,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

解此方程直接求出王家庄到翠湖间的路程是230千米。

解法2. 如图,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是y千米,则王家庄到秀水的路程是(y+50+7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或 千米/时;

根据汽车匀速行驶,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

解此方程求出y,所以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y+50)千米

二、某些几何题可引导学生巧添辅助线

如: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三角形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例题: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解法1(教材给出的方法)

∠CBA=∠BAD-∠CAD=80°-50°=30°,

由AD∥BE,可得∠BAD+∠ABE=180°,

所以∠ABE=180°-∠BAD=180-80°=100°,

∠ABC=∠ABE-∠EBC=100°-40°=60°,在ABC中,

∠ACB=180-∠ABC-∠CAB=180°-60°-30°=90°

解法2、过点C作AD的垂线,交直线AD于点M,交BE于点N

由CMAD可得, ∠AMC=90°,

由AD∥BE可得

∠BNC=180°-∠AMC

=180°-90°=90°

在ACM中,∠ACM=180°-∠AMC-∠CAM=180-90°-50°=40°

在BCN中,∠BCN=180°-∠BNC-∠CBN=180°-90°-40°=50°

由平角的定义可得,

∠ACB=180°-∠ACM-∠BCN =180°-40°-50°=90°

当然,还有很多种解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可见,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

以上是利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几个例子,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1、采用上述教学方法比较费时间,且不是每个例题都有必要和可能这样教学。教师应该在充分研究例题的基础上,有选择的适时采用,次数不宜过多。

2、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例题的上述教学方法的设计可能不相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任何这类教学方法的设计,都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况下进行。特别要掌握学生平时解题习惯采用的思路。教学时给予中肯的评价,针对学生的弱点,有意识到编排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真正受益。

3、一道例题的各种解题思路,教学时一般不由教师提出。最好先由学生充分思考后提出方案,教师归纳各种不同意见,整理为几种有代表性的思路。有时学生提出的思路是教师事前没有想到的,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必要时还要调整原来的教学安排,以适应教学中发生的新情r。

总之,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对具有创造能力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习惯是提高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一题多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一道题学生可能提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解法,课堂成为同学们合作、争辩、探究、交流的场所,它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不是简单的“发散”,进一步的“聚敛”,而且在向更高一层的“组合”发展,这已经是创新的开始。

【参考文献】

第3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关键词】应用题;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编,一法多用等形式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为此,笔者谈谈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弄清题意,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

低年级儿童由于识字少,对文字的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对应用题的叙述很陌生,应用题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都很抽象。鉴于此,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应用题各个环节的训练。

首先,弄清题意。让学生读题后说说题中谈的是什么事,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了解题的意思。如:“一群小鸡有60只,跑走了24只,还有多少只?”学生抓住“跑走”“还有”两个词,根据“跑走了”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少了,“还有的”就是“剩下的”,从而理解了题的意思。用不同的线勾画条件和问题,了解题的结构。如:用“―”来勾出条件,用“n”来勾出问题。通过勾画,使学生认识到应用题是由条件和问题两部分构成。

其次,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分析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思路清晰化、条理化。在学生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判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经过分析,理清思路,使思维有形。

最后,正确列式解答,归纳小结题的特点和规律。在一至二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把握好应用题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题的结构以及数量关系,养成分析应用题的习惯至关重要,它将为学生思维的发散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供素材,加强多角度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

当学生具备了思维发散的基础,但缺乏训练的题材和机会,那么思维也很难得到发散,就如“巧妇难做无米之粥”一样,要想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训练的题材和机会,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方面来训练的。

1.加强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即改变题中的某一条件,使之解法不变或变成另一类应用题,它可以让学生找到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便于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发散。

2.一个算式编不同的应用题

一个算式编不同的应用题,它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去思考问题,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检验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根据45÷5编应用题。

(1)同一类型不同内容的应用题,以求每份数为例,学生编的是:

有45个苹果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盘有多少?

同学们做操,有45个同学站成5排,每排有几个同学?

小明5天写45个大字,他每天写多少个大字?

……

(2)从不同角度去编应用题。

①求每份数的:5个鸟笼里有45只小鸟,每个笼子里平均有多少只小鸟?

②求份数的:每篮白菜有5千克,45千克白菜可以放几篮?

③求1倍数的:小鸡有45只,是小鸭只数的5倍,小鸭有多少只?

④求倍数的:红花有45朵,黄花有5朵,红花是黄花的几倍?

3.补充条件或问题

补充条件或问题使应用题的结构完整化。这类训练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题中,使其问题、条件、解法多样化,它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梳理和应用学过的旧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它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1)补充问题。如:学校有杨树12棵,槐数有6棵,_____?学生补充出了以下问题:

①两种树共有多少棵?②杨树棵树比槐数多多少棵?

③槐树比杨树少多少棵?④两种树相差多少棵?

⑤杨树棵树是槐数的几倍?

(2)补充条件。如:某工厂上午生产120个零件, ,下午生产多少个?

①上午比下午多(10个……)

②下午比上午多(40个……)

③上午是下午的(2倍……)

④下午是上午的(5倍……)

⑤上午比下午少(30个……)

⑥下午比上午少(40个……)

⑦下午比上午的2倍多7个

……

4.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说同一道题,由于思路不同,导致解法多样化,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散。

在1―2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养成从不同途径解决问题的思考习惯。

第4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发散思维;策略

社会正处在一个“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中,经济的竞争就等于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科技人才成为各个国家的首要目标,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的发展。作为教师则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智能水

平,发展学生的智力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从语言文字知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营造发散思维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够去积极学习,努力思考问题,更能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地活跃。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培养创新精神的角度为出发点,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当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就能够达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气氛,他们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修正别人的想法,并且能够把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最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通过质疑促进发散思维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由此可以看出,读书需要在质疑中得以收获和发展,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需要通过质疑的方式来进行,由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发问,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允许学生和教师“唱反调”,绝对不能讽刺打击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要表扬和激励学生的各种看法和观点,可以让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教师要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从标点不同处、词语重复处、段落精彩处等让学生不同角度提出质疑,发现学生发散思维中的闪光点。

三、互动合作提高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一反传统的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要组织好学生互动合作性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来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研究调动学生积极发言的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真正的提高。

总之,发散思维是属于比较超常的、不守规则、奇异的思维形式。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勇于创新,刻苦钻研教材教法,领会新课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一、激活兴趣因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先用谜语导入: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打一物)是什么?通过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钟表,学生一看到有这么多不同样式的钟表,兴致更高了,都迫不及待地去观察,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探究新知上来。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钟面,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及它们的关系,而且学会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秒的价值,丰富对1秒、1分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二、充分发挥想象力,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发散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以表象为基础,进行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表象是通过感知获得的。所以,在教学中想象力的发挥对于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学“认识直线”时,先引导学生认识线段,形成线段的概念,建立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表象;然后把线段的两端向相反方向延长,引导学生用“直”的表象和延长的动态表象,去想象这条直线穿越空间是没有尽头的,帮助学生建立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表象,从而使直线概念得以形成。

三、多方位、多角度地训练,让学生学会思维发散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因此,教师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1.在“一题多变”中训练

“一题多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思考,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求圆的面积时,我进行了转变条件练习。一个底面是圆形的蒙古包,底面半径是4米,这个蒙古包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底面直径是8米呢?底面周长是25.12米呢?该怎么求它的占地面积?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感到已知条件变了,解答方法也要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锻炼。

2.在“多题一解”中训练

比如,在教学两车相遇问题时,首先让两个学生做相向而行的示范,在思维的作用下,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途中相遇。在这个基础上,从具体例子出发,让学生去想象两人在某处相遇,两车在某站相遇,两艘轮船在途中相遇,从两边相向开挖的渠道、修路接通等情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遇到这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在“一题多解”中训练

“一题多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相关知识相互沟通,从而克服学生解题思路狭窄,解法单一等缺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向深处广处探索知识。例如,五(2)班有学生45名,其中男学生是女同学的2/3,女同学有多少名?

我引导学生用下列各种方法进行求解:

(1)用分数方法解:45÷(1+2/3)=27(人)

(2)用方程方法解:设女生有x人,则得:x+2/3x=45或x(1+2/3)=45 x=27

(3)用归一方法解:45÷(2+3)×3=27(人)

(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45×3÷(3+2)=27(人)

通过这一训练,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式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提高了解题技巧。

4.在“一题多问”中训练

“一题多问”能充分挖掘题目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例如,某服装厂接到660套西服订单,约定8天完成,前3天每天加工75套。我让学生说说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剩下的平均每天要加工多少套?

(2)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先前平均每天多加工多少套?

(3)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先前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几?

(4)按约定平均每天应加工多少套?

通过这一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复合型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6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迷信老师、家长,大胆质疑,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在寻求唯一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展现物理情景,构想物理过程,想象物理结果。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理解、体验,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构建物理量和物理规律的方向思维。如:

利用并联电路特点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出“两导体并联后总电阻与支路电阻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此值是否比R1、R2都小。不设具体数据,能通过代数式变换证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量值关系,侧面理解刚学过的物理规律。

再如:通过探索欧姆定律地实验数据比较分析:得出导体AB的,小于导体CD的。在相同的电压(6.0V)下,IAB=0.6A>ICD=0.4A,问:“这个比值为什么是反映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性质,而不是反映导体容易导电的性质。反映导体导电性质,同一导体衡量值该是还是?”通过正向、反向思维加深对电阻的理解,从而I-U图像上图线的斜率误为电阻值的失误大大减小。

其次,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同一个知识点,从相互关联的不同角度考虑,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培养多向考虑的高质量思维品质。如:

例:一灯泡标有“6V,6W”字样,现要将它接到9V的电源上,并使灯泡正常发光。求:①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②电阻消耗的功率为多大?

解法一:小灯泡正常工作,灯L与电阻R串联,根据IL=IR得:

解得:

R=3?

解法二:由电路中各用电器消耗的功率之和等于总功率计算。

小灯泡正常工作

总功率

R消耗的功率

解法三:根据串联电路电压分配的关系计算。

评析:通过“一题多解”,是学生不满足于常规的一般解法,勤思多想,从多角度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定式具有流畅性,而不至于妨碍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再次,利用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放性试题主要表现在物理情景、条件的不定性,解题过程、方法的多样性,解题和结论的不唯一性。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小明同学利用图中所示的电路计算电阻Rx消耗的功率,已知电源电压不变,R的阻值为R0,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A1的示数I0,由于缺少条件,他不能算出,请你补充一个条件,帮他算出电阻Rx消耗的功率。

分析:此题条件不足,利用公式可以求出Rx消耗的功率,R与Rx并联,可知Rx上的电压,只要知道Rx的阻值,便可求出Rx消耗的功率。所以应该补充可求出Rx的功率条件:Rx的阻值为R'或者Rx的电流为I'。

解法一:补充条件,Rx=R',则

解法二:补充条件,通过Rx的电流为I'时,

解法三:补充条件,干路电流为I,则

最后,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练习中,通过学生自己编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自己编题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在编题中要考虑各种可能性,训练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如:给出条件,通过学生自己编题培养学生从部分出发认识整体的分析性思维;给出部分条件和结果,通过自己编题得到需要的条件,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请你根据电功公式W=UIt和电热公式Q=I2Rt,自编一道非纯电阻电路的计算题,并求出W和Q。

解析:一台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380V,线圈电阻是2?,通过线圈的电流是10A,式电动机正常工作1s电流做功为W,线圈产生的热量为Q,求出W和Q。

第7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与感悟,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时间和机会,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探索与尝试,以飨读者:

1.巧设情境,激起发散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巧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语文课堂上,我有时用讲故事的形式,有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实物或图片,有时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语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例如我在教《院子里的悄悄话》一文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树冠与年轮具有指示方向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投影配上音乐的办法成功地解决了难题,在太阳的普照下,树在一天天地成长,树干也一天天地加粗,一年又一年,南面朝阳的树冠长得茂盛,树冠就大,所以树冠大的一面就是南面。打出的课件上看出横切面图,南面朝阳的年轮比北面的长得宽,这样一年又一年,南面的年轮间距显得稀疏,而北面的年轮就显得稠密,这样,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了年轮指示方向的道理。直观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巧妙设疑,开放学生大脑,激活发散思维。有人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散思维要从问题入手。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适时提出一些有争议、答案多元化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去寻找多种答案,大胆实践,不拘一格,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然后,我再启发学生分析比较,从众多答案中筛选出最佳的方法。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想一想,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些什么?教学《母亲的账单》时,我先不让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而是让学生思考最后的结局会怎样?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让他们的思绪自由飞翔,这样,使学生大脑变得开阔,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拓展想象空间,激励发散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丰富的想象能诱发创新意向,激励发散思维,驱动思绪的自由驰骋。同时,小学生正处于幻想的年龄,因此,我根据语文特点设计想象的方式、拓展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实践,但又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而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猜想,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

⑴指导看图,发挥想象。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想象,描绘意境,有的说桂林的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有的说桂林的山像一只爬行的海龟……他们把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其中的含义,发展想象力。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朗读、体会送别时的感人场面,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而对其进行人文教育。

⑶根据故事情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激励发散思维。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清明节到了,面对母亲的遗像,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们结合课文,放飞想象,畅所欲言,同时我适时点拨,使学生懂得母爱的伟大,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文中的母亲没有病逝,文中的"我"应该怎样做?学生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回报母爱。这样,学生不仅受到德育教育,而且在想象中激励了发散思维。

第8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起先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二、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三、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第9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

所谓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变通性、多向性、独特性.事实上,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基础.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习数学有利于拓展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其实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是与他本身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的,即是说,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公式估计:创造能力=知识×发散思维能力.而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重视双基教学,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维的变通性,而思维的变通性是以占有知识的程度为基础的.其实,理解概念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学生参与这个过程,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概念,而正确的概念一旦形成,就容易发生知识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概念教学,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特征,揭示出概念的本质.

如二次根式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回答: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问:3-x中的x的取值范围如何?便可得出正确答案x≤3.在一次初二数学竞赛时,我出了一题:

求值:2x-35+3-2x3-(1-x)2.

由于学生对二次根式概念理解得较为透彻,本题得分率达95%.学生能根据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得到x=32,从而得出代数式的值是-12.

通过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中讨论,讨论中学习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质疑、解疑来认识真理、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由于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日益增长,他们喜争辩、喜追问,好打破沙锅问到底.在教学中采用自学引导教学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适当地组织讨论,正好顺应了他们这一心理特征.在初三的复习课上,我写了“1=?”,学生讨论开了,情况有:①两个数互为倒数,它们的乘积等于1;②|-1|=1;③30=1;④|a|a=1(a>0);⑤tan45°=1;⑥-1的相反数是1;⑦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结论层出不穷.这样的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使学生了解到书上没有的知识.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多向思考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敢于质疑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事实上,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考,鼓励学生对任何问题都不要满足于现成的或固定的答案,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探求更巧妙的解题方法.我特意设计一些问题,如判断题、多项选择题、一题多解等,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这种讨论或争论,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知难而进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如有一道填空题:48×72+1×74+1×…×72n+1= .题目出示后,学生大胆探索,通过观察看出48=72-1,从而用平方差公式解得答案是74n-1.

又如:如右图所示,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ABC和

DEF,如果AB=8cm,BE=4cm,DH=3cm,则图中阴影部

分面积为 cm2.如果学生用常规的方法求解,很难求出答

案,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探讨交流后,利用等积变形,知道原来阴影部分面积等于直角梯形ABEH的面积,为26cm2.

四、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其发散思维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我为学生不断创造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余地,使他们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有的学生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学生想到古代人们把砖砌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学生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在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如:如右图,点D、C、G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侧分别作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连接BD、FD、BF,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a2,正方形CEFG的面积为b2,求BDF的面积.

由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知道,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

这样,从而得到结论:SBDF=SABD=SBDC=12S正方形ABCD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