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经济与科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成了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人类的肆意开采资源,砍伐森林,把原本让人羡慕的环境变得一塌糊涂,生态环境被急剧破坏,这严重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做出相关的计划和实施动作,采取有效可行的保护措施来进一步修复和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不能一味地进行开发与索取,采用另一种有节制性、环保生态的方法来开发资源,在不造成破坏资源的情况下,努力开展出一条新的道路,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创造一条生态健康的发展之道。
1加大宣传环境保护的力度
目前农村的环境受到工农业两大产业的严重污染。城市工业化,把原本危及到郊区的环境污染扩大到农村地界,让农村的河水,庄稼等常年遭受污染,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在我们国家,由于工农业引起的中重度土壤污染大约在5000万亩,有大约五分之一的耕地遭受到汞、镉等重金属的侵蚀;还有533.3万公顷耕地受到大气污染。并且,利用污水浇灌的工业与日俱增,乡镇工业排放的废弃物,固体污染物,污水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生产中滥用化肥、农药等也影响了生态环境,更加影响到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作为农药化肥使用最多的国家,每年使用化肥量高达4126万吨,平均每公顷使用410千克,甚至每公顷比发达国家高出229千克;使用农药量在130吨左右,而所使用的农药基本只有百分之一的使用率,而残留的绝大部分渗入土壤,而人们食用了这些农作物,牲畜吃了这些有毒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杂草,健康状况可想而知。现在很多农民培育大棚蔬菜,使用的塑料膜,使用的残膜如果处理不当也是会破坏土壤结构,从而使深层的土壤遭到污染。除此之外,农村的畜禽业废弃物也影响着环境。据统计,每年从养殖场里排放的污染物高达17亿吨,不仅如此,排放的污水也造成了污染,使水体更加富营养化。
因此,根据上述统计这就需要加大宣传保护力度,首先,让每个人都了解保护环境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经营者能够有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把工农业发展的废弃物能够妥善管理,要能做到合理利用。同时应建立环境保护体制,根据各种下发的文件合理地保护生态资源,在此基础上,使资源利用的更加合理化,循环化,并且对工农业所产生的垃圾未能合理利用的经营者实施税收行为,真正落实依法保护农村环境。
2利用经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努力使经济和环境共同进步
中国是一个环境制约型国家,但是我国的科学技术还是发展在别的国家前面的,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充分发挥我国的科学技术含量,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环境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这一技术,完全由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展来决定。我国学习生态农业这一技术以来,发展的前景真是可以用无限好来形容,目前在我国试点总数达2000多个,面积在2亿亩左右,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3.7%,所以让科学技术结合农业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被利用的最为广泛,我们还可以结合生物和信息等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现在的生物技术,可以培养许多优质的新品种,利用嫁接、移植等技术也可以研发出很多的新型瓜果蔬菜,利用信息技术,我们更是可以代替劳动力,更加高效地完成对环境的检测以及环境是否适合培育动植物,并且能够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动植物排出的粪便进行合理的处理再加以利用,以促进资源利用的循环化和合理化。
3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对工农业经营进行合理的监管
对于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监管,监测,对于工农业大面积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保证其产业能健康的发展,对于农业方面,要做到对培育蔬菜的土地,环境进行监管,促进生产效率。另外,还应当做好应急处理措施,如遇到赤潮、泥石流等环境因素,应提前做好应急措施,加大调查力度,寻找源头,并且对工农业的所有产物进行监测。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38.193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而且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农村”的要求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农业逐渐地成为社会研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另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资源浪费,全面地提高该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1.1 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转化受到限制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投入,不注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农业发展转型现阶段,则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步伐与其相对应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在相关科研上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呈现出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最终使得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高效地推行落实生态农业,且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其效果不佳是不争的事实。
1.2 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政府虽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业扶持制度,且政策的执行上,往往流于形式。另外,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约束,从微观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传统自身存在的缺陷,便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且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且资源配置往往不合理,因此,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则城乡二元经济不协调机制依旧存在,在“三农”得到重视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存在各种各样不公正现象,这也会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阻碍。
1.3 缺乏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广落实,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均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然而人才匮乏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才流失率上升,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农业人口大幅度流动,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无疑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困扰。
2 生态农业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2.1 全面地推行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
全面推行生态农业,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宣教,让更多人民群众掌握生态农业的基本规律、发展规则等,让人民群众知道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结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资源与能力的合理流动,并且以环境的承载力为界限,构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依存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为保证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并存,以便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并且搞活农业经济发展形态,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 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地体现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要求,与外部的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需要大力的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开发、营销环保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地探索旅游市场,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渠道更加宽广。与此同时,在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从道义和经济上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双重动力。
2.3 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相关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
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其放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之中,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地出台颁布相关优惠政策,如农业投资、贷款惠农政策等,且鼓励支持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拓展海外市场,从而保证生态农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与此同时,需要拓展规模、经营试点等。全面拓宽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使农民更加全面地掌握生态农业技术,另外,可以专门开设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2.4 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经实践经验证实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起到保障农产品质量的作用,而且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地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的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5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家政府的支持和强制力,也就是通过政策壁垒的打破,实现生态农业技术与生产成果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而且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被打破,能够有效地激活生态农产品市场,督导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的转变,并且指导广大的农民群众转变思维方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加彻底地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实现自由贸易,而且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与国际物流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农产品信息流、物流等的融合,由传统的计划销售转化为自由贸易,拓展了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范围,且广大的生态农产品供应商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时地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营销方案及价格优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且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避免生产失误,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国际地位。
总而言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推行生态农业,提升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并积极拓展生态农业产品的营销渠道和范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理体系,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从本质上讲,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的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靠拢的过程,其实不管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变化。而城镇化的主题,是农民的变化,因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生活方式也有了改变,这样的变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结合自身的认知和工作积累,对目前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在很早之前就提出了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模式,这也被后人称之为发展经济学,但是这一模式将球的是发展规模与经济全球化的适应性,并不能用之解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我过的学者根据我国的社会实践,提出了通过农村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理论,这一观点现在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但是任何影响都是有两面性的,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正负两个方面。
1.正面影响
农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镇化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就业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的剩余土地越来越少,随着城镇建设的需求增加,人均土地的占有量也越来越少,但是农村产品的特色加工,集中了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为渐渐失去土地的农民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话的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城市的内需,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城镇化的过程,也使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等被农村人接受,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城市内需的扩大,使得农民固化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农民开始摆脱原先传统的消费观念,这样的改变,使得农村的内在需求也不断扩大,这样的需求被人们挖掘利用,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再次,城镇化的发展还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的过程,在提高了城镇需求,增加了农民就业率的同时,还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指引,使得原先分散的农业结构开始向着规模化发展,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被中县城镇独特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所吸引进行投资,农村私营企业也因此开始兴起发展,他们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力军,农村私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结构,使得农村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从而能更好的优化产业结构。
最后,从人力资源发展的角度来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难发现其是一个实现人才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随着城镇化所带来的社会新型结构发展的重大调整,人口的流动与配置会使得更多的劳动力具有了参与生产活动的机会。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这一机遇也就意味着有着更多的就业和工作机会走入普通人中间,也在一个侧面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
2.负面影响
城镇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有弊,我国城镇化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农村转型为城市的问题。但是, 就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更多的是一个农村人口和农村土地的城镇化, 这样的城镇化过程势必会对农村经济甚至国民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一过程中就对目前耕地资源的使用、劳动力资源流失、农村综合资源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二、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其对于农村经济的重要影响,如何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成为目前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目前的一些基本路线制定与政策实施方面都要充分照顾到“三农”问题,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只有实现了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在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上注重科学而后合理配置,也要在注重提升和增强农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更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实现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共同发展。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同属于一个社会系统之中需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和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1.科学设计、合理规划,有机配置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指导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个角度上,各种规划的制定与设计要充分考虑目前农民的切身利益,进而去权衡和考虑经济发展中的关系。尤其是在各级决策部门和实施者进行城镇化发展计划的规划之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论证,切实避免因为一时“头脑发热”而造成的损失。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农民这一生产主体的支撑与保证,其中农民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故而,也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在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保持和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诸如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其中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都是关键部分。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
鉴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上需要突破已往传统农村经济发展的常规模式和增长方式。一方面,政府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领导者,要建立和完善维护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和一系列发展规则。另一方面,充分激发出农业所具有的内在的“造血功能”,花大力气引进促进农业大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的增长方式,为其后续发展保持充分动力。 4.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充分依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进行,同时还要将栽培管理、成本节约、生态农业发展等诸多技术建立有机结合起来。而后对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技术要素和产业链条进行重点梳理,进一步解决其中的技术难题,实现农业生产和加工能力的提升。在完成了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之后,还要力求将有限的农业资源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化,培植农业品牌和优质农业产品认证工作,实现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城镇化这一浪潮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农村经济这一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构成。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也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综合影响,而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积极的促进因素,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机遇。其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地城乡规划,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也就成为新形势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
市场经济正在以较高的速度发展,随着而来的就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旅游”。现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如今,旅游从原始的游览名胜古迹转变为回到农村,回归大自然。乡村旅游引领着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乡村旅游的逐渐发展不仅促进了旅游行业大方向的发展,同时对于乡村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我国在2006年确立了乡村旅游年,第二年,国家倡导了以和谐城乡为口号的旅游模式。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的景观和资源都十分丰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自然有其优越的客观条件。乡村旅游就是以农村为活动场所,一般来说,乡村旅游的主要观赏对象就是农村的田园风光,农作物以及农家的风俗和习惯。乡村旅游的兴起主要是给城市人群创造缓解压力的空间而建立。因此,乡村旅游模式遵循市场供需的要求,市场效应比较明显。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正在面临着调整,无论是从发展方式还是劳动力方面都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城市人群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他们对于乡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向往之情。这两点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从现如今我国乡村旅游的例子上看,很多旅游点已经成功地得到了发展,农村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农家乐越来越走入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分析
1、促进新农村建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加快新r村建设势在必行。新农村的建设是基础建设的一种,其建设成果和成效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从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资源。这些资源深深地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这样一来就给传统的农业增添了更多的价值。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农业增收以其为朝阳产业。可见,乡村旅游符合国家的重大部署,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
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农业,旅游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从总体上看,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其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还能够实现旅游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这一旅游模式一举两得,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从多年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十分严峻,而旅游行业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得到吸引,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可见,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比较突出,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产业化调整以及就业压力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要想找到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我们首先需要从乡村旅游所面临的问题方面谈及,只有找到相关的问题之所在,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1、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乡村文化流失较快。从乡村旅游的内涵上看,乡村的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在文化上也体现出不同的形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地方文化。但是,如果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之间相脱节,就根本体现不出来地方文化的特点,就是缺乏个性和特点。因此,乡村旅游的价值也就受到了影响。但是,从现如今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已经不再保留着原有的淳朴风情和安宁的环境,农村的本土文化和城市的生活模式不断融合,甚至无法明确地区分。这样一来,乡村的旅游资源开发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也十分严重。
其次,缺乏多样性。就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还面临着严重的产品多样性不足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以农家乐提供的基础餐饮的服务,而对民俗风情以及民间艺术的开发力度不足从而导致旅游产品过于单一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旅游吸引力的降低从而阻碍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中少数乡村也对景、娱、购三方面的产品进行了开发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再次,开发资金不足。乡村旅游的开发离不开乡村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但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才民本无法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以及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资金支持。在一些自然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区,民风淳朴Iy观别致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无法提供更多的后续力量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始乡村旅游的开发造成一定困难,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具体措施
首先,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开发过程中切忌盲目,应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条件下尽量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的本真性对于向游客提供低俗服务的经营者应予以严处。与此同时还应从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把关。比如某些乡村可以将当地现存的一些古代遗址纳入产品开发的范围制作出一系列的专题旅游。
其次,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资金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政府虽然对农村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是如果想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改革的话,政府首先应采取的是政策上的措施加提高企业对乡村旅游投资的回报率拓宽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
再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旅游活动的开展应满足自然资源可再生的要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当地自然资源对旅游体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以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不足。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肩关地方部门应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丰富产品的种类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通过政府和地方部门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丹.论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田.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248-9250
[2]韦瑾.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田.江西农业学报,2010(4):150-152
一、新课改下西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1)教师教学方面。①西部农村初中学生有的来自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小学,小学都不把英语课当主课教,小学英语老师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很不够,有的老师每周带二十多节英语课,有的老师上英语课变成看自习课。②初中英语新课程与小学英语课本不能接轨,令初中英语教学无所适从,老师不知道学生已学了什么,导致初中英语教学出现断层。③有的初中老师不研究小学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法,他们在初中教学时按部就班,按照自己的定式组织教学,结果使学生知识不系统,学生难以接受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新知识跟不上,新教法适应不了,慢慢成为英语学困生。④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组织教学。而有的农村学校很难满足这些条件,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有的老师对新课程理解只是一知半解,甚至还没有理解,但在教学中他们却迫于学校的压力生搬硬套新理念、新方法,结果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严重脱节。⑤新课程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提高了,要求学生能够从听说读写等多方位去学英语,不但要在课堂上学,而且要在课外学;不但要求在学校学,而且要求在家里学;不但要求跟着老师学,而且还要跟着多种媒体学、跟着社会学、跟着家长学,但西部农村有的学校暂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
(2)学生学习方面。①小学英语基础太薄弱。有的学生不重视英语课,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英语就是副课,英语学习从思想认识上一开始就掉队了。大多数学生在初中的英语学习还沿袭过去的方法和认识态度,所以就导致英语学习越来越困难。②农村学生学英语存在先天的不足,他们大部分不敢张嘴说英语,不会主动模仿老师,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③农村学生缺少必要的英语学习环境。作为西部农村的孩子,他们能听到的英语只有在课堂上,课外听到的语言只有当地的方言,农村学生在村上说普通话都遭人嘲笑,可以想象说英语的后果。④西部农村经济收入较低,生活贫困,家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不重视。有的学生虽然重视英语学习,但由于方法不当,最终失去了英语学习兴趣。
(3)学校管理方面。①有的学校领导对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不够重视,对学校英语老师的培训不够到位,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机制滞后,不能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评价,学校不能创造有利于新课
程下英语教学的环境,英语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②学校英语教研活动成效不高,教师之间交流偏少,教师英语学习渠道不畅通,学校的英语课外活动严重不足。③农村学校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后进生面过大,教学时间、课外辅导时间不足,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④有的农村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及研究活动偏少,教师课后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少,情感联系脆弱,使少数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他们甚至不敢与老师打招呼,上课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导致农村学校英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课堂互动不够,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正是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有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现了与新课程目标不匹配的尴尬局面。新课改没有使学生英语学习更积极、更主动,反而使教师教学更困难,学生学习更被动,特别是导致了学生英语成绩大幅度下滑。鉴于新课改前后英语教学方方面面的变化,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二、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对策
(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强英语学习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英语学习激情。对农村学生来说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莫过于相信学生,老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和信任。搞好农村学生英语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要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当学生有了英语学习的自信,教师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靠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斗志。只有前期的思想疏通工作到位后,教师才能再施以适当的教法开展高效英语教学。
(2)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拓宽英语学习途径,加大英语信息的输入量。新课程的英语教材强调多渠道学英语,重视英语的交际作用,使学生有充分的口语练习时间和材料。但是,学生听英语时,因为不了解英美人的生活风俗、文化特点等,常会感觉所听材料虽无新词句,但却听不懂内容。所以,听力练习时可创设一定的情景,并在教学中侧重介绍背景资料,这样,在听时思想就容易转过弯了。
(3)加强课外辅导,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创设学生应用英语的环境。农村学生光靠课堂学英语是不够的,因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所以初中英语学习必须从课堂延伸到课余。向45分钟的课堂要质量是有限的,然而,在课外,通过师生攀谈、测试、辅导及日常作业等途径,可以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班内教学分层管理。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千差万别,课堂教学只能关注到中等学生,好学生上课吃不饱,差学生跟不上。所以,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班内分层教学,将备、讲、批、辅、考各目标分层落实,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后教师将一个班的学生化整为零,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便于管理,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成绩。
作者:王余丁 王俊芹 刘晓东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种教学形式,是高校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而大多数经济类本科生囿于传统教学模式参与机会较少。本文依据对河北农业大学267个经济类本科生调查的数据资料,对2007-2010年学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主要结论认为参加调查的学生的比没有参加调查的学生对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更有信心,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了综合能力。
【关键词】:经济类本科生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效果评价
近年来,经济类本科生就业市场严重不均衡,总量供过于求,局部供不应求。其原因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本身综合素质很难达到需求者的要求。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我国多数院校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与新世纪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极不协调,而今用人单位的“经验门槛”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培养大量紧跟时代潮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人才,就必须加强经济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一、经济类本科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
查现状
(一)研究对象
参与者为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7-2010年,162名本科生,其中132名在
校生和30名毕业生回访,在校大学生包括大四学生30名、大三学生64名和大二学生38名。指导教师为经济贸易学院的教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15人,博士以上学位的14人。
(二)经济类本科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
调查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社会上许多部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够重视和支持,表现为虚于应付。
2.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投入不足。由于投入少,经费短缺,难以组织大规模的、长时期、持续地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3.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没能进行科学的质与量的分析考评、给出成绩和学分。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成绩档案,将其与奖学金的评定、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选、团员民主评议、推优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等挂钩。
二、经济类本科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
查现状效果评价
(一)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
通过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中有13名学生公开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6篇论文获得本科毕业论文优秀论文奖;5项课题参与省“挑战杯”并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二)参与者和非参与者对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评价
评价采用自设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162参与者和105非参与者,调查问卷共设11个问题,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统计学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问卷中1、3、6、11题,参与者与非参与者的回答无差异(统计结果P>0.05),这显示大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普遍意义有相同认识;而调查在体现科研课题研究的现实作用及效果的其他问题上则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这说明参与者对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效果更加认同,认为在参与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提升了综合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学生是因为兴趣而参加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活动的,思想上是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处于主动求知的状态,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也带到课堂学习中,将课题中遇到的疑惑或不解与课堂上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课堂上自然有了可问的话题,学生较以前愿意提问或答疑,课堂也活跃起来。
2.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缺乏科研意识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外社会调查就是要让学生走入科研,在学习科研方法的同时感受科研的作用和魅力。问卷调查显示参与者中53.7%将来有意愿从科研工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目前大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仍然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此时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了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问卷调查56.2%的参与者认同。
4.对指导教师的科研教学起推动作用。
课外科研计划为教师提供了开展科研的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已有的科研方向为学生定课题;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是科研经验的积累和磨练。
表1 参与者和非参与者问卷调查比较
三、完善经济类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1.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统一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载体。
3.增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和实施程序。
4.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要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在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农村孩子学习英语 英语教师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亲和力的培养
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差,我们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即要正视现实,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热情,保护学生的自尊,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对待学生应该保持民主。热情、关爱、宽容的心态,可以消除学生的敬畏心理和胆怯感。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希望,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上运用微笑教学,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亲和力的强弱,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它包含了教师的品德、资历、才能、情感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等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时,就会对学生产生自然性影响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你有亲和力呢?首先,我们教师在课上要有适度的幽默感,适用时穿插一些通俗易懂、贴进学生生活的一些笑话;其次,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学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不同学生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基础和生理、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差异。我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社会家庭情况,生理、心理、年龄和学习特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兴趣爱好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多和他们个别聊天,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减少顾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跃跃欲试愿意接受任务时,要及时予以锻炼机会;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时,要予以鼓励,肯定成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时,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陋就简
学习英语其中最大的一个难题是记单词,用读写的方法来记单词,多了就很容易忘记,如用图片结合音、形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使学生对所学的单词印象更深。在教实物名词时,如orange students un water这类名词很容易用图片呈现出来,但像countrydanger这类名词就很难用图片或实物来呈现,只要细心,多想办法,几乎所有名词都能用图片或实物来呈现。如用图片画出几个国家的地理简图来引导学生,“China is a country,Japan is a country.What about America?”学生就能答出“America is a country,too.”用图片画一个盲人走路,在他前面有一个修路留下的洞,旁边一块牌上写着“danger”,引导学生“The old man can't see.There is a hole before him.There is danger before him.What is before him?”学生就能说出danger这个单词来。教师工作本来就烦琐,并且不是每位教师都是画画能手,要每节课准备图片的确很费事,但问题也容易解决。做法是,在平时看书籍时如果看到有用的图片就剪下来;或叫学生画一些简笔画,并且以学生自己画的画作教具,他们会更喜欢,学起来更有干劲,可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让学生积极使用身体语言(bodylanguage),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语言教学效果,且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一些五官动作词时教师只需利用五官做简易动作,学生就能一看便知,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这样既能缩短师生问的距离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参与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用所学语言进行自由交流,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这很重要。如请他们即兴编写一个小故事的活动,方法就是第一个学生说出故事的开头,第二个学生接着第一个学生的后面往下说,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故事结果越来越有悬念,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能积极参与到故事中表现自己。还可以请他们参与扮演角色的活动,在教Reading时请学生进行(groupwork),让学生分别扮演Reading中的每个角色,对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直接亲身体验,这就构成了英语气氛,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学生的畏惧感轻了,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他们的求知欲望也被激活了。
四、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肖川博士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作业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钢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的理念,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文内涵和多元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目前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多元化的语文作业,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却依然关注不够。目前,相对于农村小学作业设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农村家庭、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文化教育条件差,农村学生文化面相对狭窄,学习能力不强;同时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观念和意识淡薄;大量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加之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师作业设计上,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发展,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忽视作业质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生硬操练,甚至重复作业。。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都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作业:是指学生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以某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问题为主线进行的一种探究工作或活动,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材料的不断观察、筹划和思考,寻找合适的工具,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究达到认知的过程。
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就是立足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面对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和不同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现状,对作业多元化设计进行研究。
作业多元化设计:就是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层次的弹性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拓展学生思维训练的外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业多元化评价:即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内容的作业多角度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借鉴价值。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的启示:1、作业设计的尺度应该是多元的。2、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提供契机。3、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扩展学习的领域。4、通过作业发展他们的智力潜能。5、作业成为他们的人生履历。
(二)现代课程评价理论
突出对学生作业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作业的设计方式、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及评价,感受自己的价值,乐于作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语文作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1)调查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情况;调查教师对多元智能的理解;调查教师作业布置、评价情况。
(2)调查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调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查学生对作业的反馈情况。
2.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重点
(1)开放化原则。(2)兴趣化原则。(3)多样化原则。(4)层次化原则。(5)实践化原则。(6)综合化原则。
3.高效课堂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研究
(1)根据学生的语言环境、思维能力、认知表现、实践能力等多元表现,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把作业设计为听、说、读、写、做、玩、观等多种类型。一二年级学生作业注重趣味性;三四年级学生作业注重综合性;五六年级学生作业注重创新性。
(2)根据学生智能的差异,把作业设计为趣味性作业、层次性作业、多样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
五、总结反思
1.课题研究接近尾声,回顾走过的历程,一定有遗憾和不足。繁重的事务,课务,使少数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
2.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
3.作业的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尤其是分层次作业的出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还需要在以后工作中解决。
总之,本课题虽然即将结题,但研究却不能停止。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目标,全心全意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杨俊权.《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2008年第三期
[3]肖川主编.《名师作业设计经验》
[4]王群方.《改革课外作业 延伸任务型课堂教学》.《上海教科研》.2006年第6期
[5]余琼.《小学低段语文作业设计刍议》
关键词: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 现状 发展对策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的英语,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由此可见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当代教育理论在教师研究中提出了“教师发展”这样一个基本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最重要因素,所有其他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个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1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师素质的分值越大,乘积则越大,教学质量则越高;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教师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英语教师的发展日渐受到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具有时代性和紧迫性,它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体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孙芳明,2003)。
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现状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的英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农村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结构欠佳
①学历水平偏低:大本学历15%,师范英语科班出身10%,非英语专业5%;大专学历55%,其中英语师范专业25%,非英语师范专业20%;中专及其他学历(含自考、函授)占30%,其中英语专业15%,非英语专业15%。②性别搭配不合理,男女英语教师最大比例为1∶5。③骨干教师易流失,许多工作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是走上行政管理岗位,就是调进城镇工作。④英语教师呈年轻化趋势――中青年教师共占66%,利弊参半:中青年教师虽对工作较积极热情,但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及教学经验。
2.工作条件差
①课业负担重:农村英语教师大多数是兼任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授课任务,任教班级多,课时多,还有早读、自习辅导和周末辅导,还要参加学校各项常规会议及其他与教学无直接关联的活动,这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②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农村中学英语老师工作环境差,校舍、图书馆、多媒体等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③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学校职能部门缺乏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空间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发展途径缺乏,深层次的教师发展活动难以开展。
3.思想意识落后
①专业化发展的懒惰意识,认为学历达标后,专业知识够用了,不需要再学习,意识不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专业发展的终身意识。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不高、语言教学理论素养薄弱、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技能欠缺、缺乏自我发展、反思和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②教育观念不正确,低估农村中学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把教学水平的高低完全归于学生素质的高低。③忽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片面追求实际操作。④参训学习兴趣不高,把提高自身学科素养当成教学任务之外的负担。
4.专业知识能力水平不高
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已引起英语教育专家的重视,新课标明确规定了新型的教师观、教学观。中学英语教师的角色无论如何转变,都会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如果一名英语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扎实的功底,他的课就一定能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在英语教学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教育教学质量就能大大提高。但是,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令人忧虑。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中只有小部分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系统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类课程,但在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不能自觉地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的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理解不深,英语教学流于形式,忘记任务性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任务体验中掌握语言,使任务性教学成了无意义的纯粹的活动;甚至有的英语教师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不能较流畅地用英语表达自己,有的教师在示范朗读、知识讲解方面还时有错误发生。
5.现代信息技术含量低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更具有运载信息量大,动画、音像剪辑、粘贴等多媒体组合技术,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参与直观教学,使课堂效果更为生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优势已得到明显体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21世纪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受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个体工资收入水平低下等条件制约,接触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机会有限,不能掌握各种电教媒体的使用方法,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因此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和效率。
6.教学方法陈旧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多数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方法教学为主。新课程提倡主动参与、体验、交流与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任务型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鲜少组织有任务特点的教学活动。许多教师用母语教学,理由是用英语教学学生听不太懂或不习惯,或者强调时间紧任务重,用母语节省时间,或者认为高考是笔试,口头表达不重要。
7.教研科研能力弱
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外语教师的必备素质,“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是一个教育者,而且应是一个研究者。一些英语教师对理论知识和科研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有一些基本英语知识和技能,上课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就是好的英语教师;有的教师反映在时间和精力上无暇顾及科研;有的教师认为课题研究与提高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有的教师认为教研科研高不可攀;有的教师认为那是研究人员的事;教师主要是为了评定职称的需要;有的教师参与别人课题多,自己独立研究少;有的教师只注意立项和结题,不注重教研科研提高教学质量。
三、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发展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亦成为各国教育界共同的追求。当今社会与现代教育对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是一位教育家,又要成为一名“杂家”。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既要懂得教育人、精通专业知识,又要有渊博的知识。英语教师所接受的师范院校的专业教育只是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基础,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发展的全部内容。英语教师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和提高专业素质的动态过程。
在基础教育对教师提出新要求的今天,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正面临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研究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的时代背景。新课改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契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转变思想观念
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育教学是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创新。当今的教育,已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转向“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中学农村英语教师必须抛弃落后的、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观、教师观、人才观,在整体教学计划与日常教学中贯彻“寓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的思想。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面向世界、立足中国、植根课堂。观念不仅要转变,而且要落实到实际行动:在教学上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在课堂上要以慈祥的目光、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绪、饱满的热情面对每一个学生,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精力、热情的鼓励,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上掌握知识。还要掌握多种辅助教学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改变“老师按教材上课”的唯一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2.加强专业素质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时代,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并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更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透彻地理解教材,在教学上运用自如,左右逢源,进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技能、相当程度的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知识,应该时刻把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专业素质、教育理论水平摆在重要的位置。英语教师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信息时代,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英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注重自修与进修培训相结合,努力获取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掌握新动态,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边教边学,以求终身、持续发展。一方面,参加各种培训是了解教育教学新理念、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要有进取心,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努力克服经济上和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努力创造机会出外进修学习,更快地接触到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增强终生学习的思想意识。英语教师在课余时间应经常阅读教学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例如自读一些与外语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和期刊,丰富自己的教育学理论,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和知识面,还可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讲座,观摩英语教学录像、影碟,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利用电脑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训练自己的听说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3.提高教育科研
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质上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教书匠,不搞科研,其实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科研是教学活动和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指导和促进教学,科研能力低下、教学理论肤浅不利于深化教学活动。课堂是英语教师的试验田,英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教学案例”研究,研究的核心是对真实的教学情景进行反思与探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授课技巧,不断达到新的英语教学境界。
中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比较弱,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是完全有可能的。一方面,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自读探讨科研方法的书籍,补充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行动研究,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和遇到的问题,收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这对教师增加知识、提高理论创造性、改善研究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顺利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四、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发展非常重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发展自身条件,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改进,才能在新形势下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成为学校、家长、学生满意的教师。科学发展永无止境,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自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克服实际困难,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实践探索,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各方面素质,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农村英语教育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韦术,梁红艳.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调查报告[J].基础教育研究,2009,(9).
[3]申继亮主编.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徐世贵.教师自主成长[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韩梅.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浅谈[J].课程・教材・教法,1999,(8).
[6]梁晨.论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