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

第1篇: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时间段内我院治疗的200例剖宫产术产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中产妇年龄是20-36岁,平均是(29.5±4.4)岁,新生儿Apgar评分是9-10分,90例直切口,10例横切口;观察组中产妇年龄是21-39岁,平均是(30.6±4.7)岁,新生儿Apgar评分是9-10分,85例直切口,15例直切口,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200例产妇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培训母乳喂养的专业知识,并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产妇以及家属对于母乳喂养的认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产妇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再实施Orem自理模式。

1.2.1支持教育系统

在住院期间,支持教育系统一直存在,能够实时观察产妇的心理需求,并及时发现产妇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进行矫正,或产妇家属进行指导。护理人员需向产妇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有关于挤奶、换尿布、抚触、淋浴等相关知识。

1.2.2完全补偿系统

剖宫产术后6h内就需开展完全补偿护理,主要是因为剖宫产术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还未恢复,护理人员需做好基础、皮肤、专科等护理,以疏导产妇的不良心理,提高产妇对于母乳喂养的认识,增强信心。

1.2.3部分补偿系统

需在剖宫产术6h后开展,主要是因为产妇以恢复清醒,除了手术切口疼痛外,产妇生命体征较为稳定,护理人员需积极鼓励产妇进行自我护理,并辅助产妇变换为半卧位,以方便给新生儿喂奶、淋浴以及换尿片等,并指导这个过程中产妇的不当行为。

1.3判定标准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观察,并对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优:产妇出院前,已能够熟练进行哺乳姿势,例如:卧、怀抱以及坐等;良:产妇在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能够顺利进行;差:产妇无法自行完成哺乳姿势,且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也无法完成。产妇需通过笔试方式进行评估,优:≥90分;良:70-8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软件SPSS18.0统计分析本次探究的相关资料,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P<0.05表示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技巧掌握程度比较

通过本次探究过程中发现:观察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技巧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2.2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3.讨论

第2篇: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1.1健康教育的对象

通常情况下,健康教育主要对象为孕妇、产妇与亲属,例如新生儿爸爸、爷爷奶奶等。有时也会涉及到病人所聘用的月子保姆、专门护理人员等。

1.2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般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护理知识,例如产妇居住条件、温度调节、喂养方式以及衣物选择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新生儿的药物护理,如接种疫苗、游泳等相关知识。

1.3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现阶段,健康教育的开展方式主要包括三种。首先,为借助多种传播媒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传播媒介大量涌现,如微博、网络论坛以及电视等。不仅如此,还可以编制专门的新生儿护理宣传册,并在医院的孕婴专区进行免费的发放。除此之外,组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也是十分可行,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宣传内容不能过于深奥难懂,宣传形式要尽可能的简单、易于进行。其次,开办新生儿护理的学习班。学习班授课开始之前要事先了解孕妇的护理知识水平,从而更好的选择授课内容与方式。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等设备的优势,向孕妇展示一些实例图、声音等,使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最后,开设专门的咨询热线电话。在遇到各种护理问题之后,可以及时拨打咨询热线,从而更好的处理护理问题。

2新生儿护理的健康教育内容

2.1指导母亲合理哺乳

由于受到了上辈思想的影响,很多产妇都觉得产后2天才会分泌乳汁,而且新生儿正在睡眠状态,不会感到饥饿。还有一些产妇认为处在睡眠中的新生儿不能被吵醒,最终使得新生儿的吸吮次数过少,乳汁疲积,肿胀。与此同时,新生儿会由于营养不足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必须要注意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哺乳。同时还要向孕妇传授唤醒新生儿的主要方式,当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大于3小时时,特别是在晚间,必须要将其唤醒并进行哺乳。不仅如此,还要对孕妇及其家属传授乳汁分泌的主要特征与早吸吮的优点。初乳的免疫功能对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一点必须要所有的孕妇都知道。孕妇必须要了解母乳中的哪种物质能够满足新生儿的生长需要,哪种物质能够促进新生儿的吸收,同时还要尽可能提高吸吮频率。在讲解的同时还要对早吸吮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即新生儿出生半小时后开始吸吮,吸吮时间保持在半小时左右。24小时之后,可以吸吮8次到12次,吸吮时间保持在十分钟到二十分钟之间。除此之外,对于患病的新生儿则是要进行合理的时间延长。

2.2讲解新生儿的特点及生理表现

新生儿的特点主要包括:(1)新生儿的口腔黏膜十分柔嫩,而且有着多种血管,偏干。上颚中线两侧与齿龈切缘上通常会有黄色点,这是由上皮细胞聚集而成的,人们将其称为马牙,必须要告知产妇不能挑擦,以此来降低感染几率;(2)一些幼儿在刚出生五天内常常会由于母体雌激素的影响而发生乳腺肿大或阴道出血的情况。这一情况实属正常,护理过程中不能挤压;(3)小部分幼儿出生后的几天内有时体温会骤增,有时甚至达到了39摄氏度,特别是在炎热的天气。这一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周围温度过高导致的,加之幼儿的包裹过于密实,增加了散热难度。对此,应适当增加哺乳量,并减少包裹数量。

2.3传授育婴知识

新生儿所居住的室内必须要保证空气的自然流通,每日通风次数维持在两次,室温应在23摄氏度左右。新生儿着衣包被要特别注意对四肢的保温,而成长之后则是要慢慢更换蜡烛包,转而使用一些比较宽松、舒适的衣物。哺乳前要尽可能清洁双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用温开水清洁。新生儿喜静,要尽可能降低探视频率。如果亲属正处于感冒状态,那么要杜绝与新生儿有亲密接触。淋浴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保温措施,水温保持在43℃左右适宜,擦洗部位应同时包括眼部、鼻与耳后。除此之外,还要及时接种。

3总结

第3篇: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实施访视对产妇及新生儿保健的作用并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08年6月到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358例作为研究对象,产后访视在产后14d和28d进行,由专门的医生负责。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 对研究人群产后进行访视前后生活习惯及自我护理情况分析表明,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产后访视;产妇;新生儿;保健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fun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postnatal visitation on maternal and neonatal health care. methodselected 358 cases from 2008 June to 2011 March in our hospital the postpartum visit during the postpartum 14d and 28d, by specialized physicians responsible for. Using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 study population postpartum visiting and living habits and self-car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05 ) illustrated interview effectively improve maternal habits and self-care status, neonatal nursing and neonatal care in interviews before and after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05 ), visible interview effectively improved neonatal nursing quality. Conclusion the postpartum visit on maternal and neonatal care have apparent stimulative effec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aternal and neonatal nursing quali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Key words】postpartum visit; maternal health care; newborn;

产后访视是我国妇幼保健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一般情况下在产后一个月内进行,在访视过程中进行专业保健知识的指导和宣传,并针对特殊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分析。本研究选择358例产妇进行产后访视分析,先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2008年6月到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358例进行研究,其中年龄分布23.1±4.63岁,最大年龄为34.5岁,最小年龄为19岁,顺产产妇为206例,占57.5例,剖宫产产妇为152例,占42.5%。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见本次研究。

1.2 访视方法及随访分析 本研究产后访视医生均经过统一的培训,由专门的医生负责,分别在产后14d和28d进行访视。访视主要进行产妇生活习惯及自我护理指导和新生儿护理的改善,其中产妇生活习惯主要包括定期沐浴、适量活动和经常通风等,自我护理主要包括产伤的护理,感染的预防以及乳腺炎的护理等。新生儿护理主要包括新生儿哺乳和新生儿护理等两个方面,其中新生儿哺乳包括定时哺乳、睡眠后唤醒后喂养和溢奶等,新生儿护理包括体温护理、脐带护理和呕吐护理等[1]。本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3 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双录入,以保证数据的质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与百分率表示,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产后访谈对产妇生活习惯及自我护理的影响:对研究人群产后进行访视前后生活习惯及自我护理情况分析表明,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调查显示,初产妇在产妇占重要的比例,此部分人群由于初次进行分娩,没有以往的经验,虽然在产后有着自我护理及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学习,但是存在认知度的不全面系统。故而产后进行专门的访视是必须要。访视一般为面对面的进行产后护理知识的指导和宣传,指导产妇进行合理饮食、适度活动和均衡营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最有效直接的方法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和进行早期疾病的筛查[2]。可以做到新生儿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等对产妇及新生儿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更有助于增进新生儿与产妇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加母婴之间的感情[3]。由于我国传统及人们思想认识的不科学,造成了新生儿及产妇在产后出现了许多人为设置的困难,在饮食及个人卫生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这样问题长期存在不利于新生儿健康和产妇产后的恢复[4]。本研究显示采用产后访视对产妇及新生儿保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故而应加强访视,并适当增加健康教育,增进相关知识的了解,降低产后疾病的发生率,有效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新生儿的健康[5]。

参考文献

[1] 赵丽坤.浅谈产后访视的时间及内堂[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3,5(12):46

[2] 谭淑霞,周美香.准妈妈在学校的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7):145

[3] 黄秀良,庄小星,黎秀琼.护患行为模式对剖宫产母亲行为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4,26(5):392

[4] 张素娥.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11(5):33-35

[5] 张继红.加强产后访视促进妇幼保健[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4):321-322

第4篇: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1.1入院时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及有关规章制度,介绍床位医生和责任护士。责任护士根据孕妇的性格特点和文化背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如饮食指导、活动与休息、分娩先兆、胎儿监护方法等,并针对病情进行个体化教育等。特殊情况如胎膜早破,要讲解卧床方法、保持会阴清洁、观察羊水性状等知识;妊高征孕妇还要讲解本病有关知识,注重病人的自觉症状和血压;妊娠糖尿病孕妇注重饮食指导等。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因环境改变及知识缺乏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1.2分娩或手术前后

1.2.1分娩告诉孕妇缓解宫缩痛的方法,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指导孕妇选择导乐陪伴分娩和无痛分娩,消除对分娩的恐惧,以缓解疼痛,缩短产程。在整个分娩过程中要关心体贴孕妇,同时要重视和患者家属的信息交流,理解家属在分娩等待过程中的焦急心理和初为人父的激动情绪。耐心讲解并指导产后母婴护理喂养知识,如: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护理、产妇会阴护理和早期活动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意义等。

1.2.2手术对于存在难产或因社会因素需要剖宫产的患者系统深入进行手术及麻醉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在完善术前准备同时详细作好术后知识指导和护理,如、饮食、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等。告诉患者及家属如何预防及处理术后切口疼痛、腹胀、便秘、尿潴留等情况。

1.3出院前此时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患者及家属往往会认为快出院了,该交的住院费也交了,医护人员对其热情也降低了,而患者此时其实有很多问题需要医护人员的解答。如:新生儿脐带护理、新生儿黄疸情况、新生儿喂养和沐浴及产妇的切口护理、性生活等,因此患者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此时的耐心宣教不仅会让患者倍感亲切,而且可以弥补部分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医院的不满之处。我科采取口头教育和爱心手册书面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位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爱心手册由我科专门制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备受产妇及家属欢迎。具体内容如下。

1.3.1新生儿情况包括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如何护理;新生儿黄疸消退时间,如何判断病理性黄疸;检查新生儿皮肤?p大小便及是否红臀等情况,并指导护理方法;新生儿母乳喂养时间、人工喂养方法、何时添加辅食及方法;新生儿预防接种程序;出生医学证明的办理;新生儿疾病的判断等。新晨

1.3.2产妇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会阴或腹部切口的护理,愈合情况判断;产妇饮食指导和产后操练习;检查产妇宫底高度、子宫收缩,恶露的性状和持续时间;指导母乳喂养,指导护理;用药指导,哺乳期药物慎用;性生活指导,避孕方法选择等。

1.3.3产后访视时间指导产妇和新生儿42天回医院检查,并交代任何时候如有不适症状要随诊。

1.3.4告知电话我院产科和儿科电话号码。

第5篇: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母婴同室;应用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化,临床护理服务模式也在不断转变。母婴床旁护理是在母婴同室内为分娩后的产妇及新生儿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包括新生儿沐浴、游泳、抚触、脐带护理和臀部护理,新生儿注射及母婴健康宣教等。母婴床旁护理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产妇、新生儿和家庭的需求;减少了年轻人初为父母的不安和焦虑;减少了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降低了产科因母婴分离核对的出错率;融洽了护患关系。母婴床旁护理是实现产科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容。我科利用母婴床旁护理新生儿及产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3000余例,平均年龄29.5岁,平均孕周为39.6周;自然分娩 2320例,剖宫产680例;

1.2 实施方法

1.2.1 应具备的条件

①护士具备熟练的业务素质、专业操作技能,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②环境:病室每天通风2次,每次15 min~30 min,温度26℃~28℃,湿度50%~6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③管理:减少陪护探视人数,配备足够数量的护士;

1.2.2 健康宣教

①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早接触、早吸吮及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及新生儿含接姿势,教会产妇如何保持乳汁充足。②现场指导并给产妇及家属示范新生儿沐浴、抚触、脐带护理、臀部护理的方法,边做边讲解,鼓励家人动手参与;讲解新生儿喂养、新生儿黄疸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家人更加科学地育儿。③出院前进行出院指导,包括产后避孕指导、产褥期相关护理、出院后饮食、新生儿预防接种及家庭回访等指导。发放宣教的文字资料,如怎样开具出生证明、母婴分离时如何喂养等。

2 实施效果

通过母婴床旁护理,责任护士对产妇身心需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使责任护士更加深入细致地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护理措施。在与产妇的沟通交流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母婴床旁护理的开展督促护士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1]。

3 讨论

3.1 母婴床旁护理提高了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及整体护理质量

母婴床旁护理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要求责任护士对产妇各方面有完整的了解和观察,改变了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责任护士增强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责任护士提高了实施优质护理的能力。

3.2 母婴床旁护理提高了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

在母婴床旁护理整个实施过程中,产妇及家属要求护士对产科相关知识了解全面,专业操作技术熟练。为了胜任此项工作,护士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才能赢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和肯定。

3.3 母婴床旁护理提高了护理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

通过母婴床旁护理,产妇近距离、无间隙地感受到责任护士对母婴的重视和爱护,使她们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同时,产科相关知识教育与家人共同参与的过程,促进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融洽了护患关系。

3.4 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

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减少了差错事故,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减少了医疗纠纷,从而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实施的重要方法,是回归自然的家庭温馨护理,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

通过母婴床旁护理,使产妇及家属对疾病知识及基本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有一定了解,增加了产妇与责任护士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通过临床调查,产妇对床旁护理感到满意,最大限度地实现以家庭为中心式护理服务,满足产妇、新生儿和家庭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

第6篇: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以观察其对疼痛的反应,探讨如何减少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新生儿监护室中胎龄>35 W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在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在桡动脉采血时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美国国际圣路加医疗中心NICU评估量表进行疼痛的评估,观察两组在穿刺采血时的疼痛反应。结果 对照组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新生儿所表现的状态比干预组更紧张,大部分新生儿尖叫,关节僵硬,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 非营养性吸吮;桡动脉穿刺;新生儿疼痛反应

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日益受到重视。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感受疼痛,无法回忆起出生后早期的经历,早期的疼痛不会对其以后的行为和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不论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疼痛对于新生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由医源性刺激所引起的新生儿疼痛越来越引起关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给医源性刺激所引起的疼痛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以达到减轻、控制乃至消除新生儿疼痛的目的,提高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从而提高对新生儿护理的质量。

对象与方法

1.观察对象 选择2008年3月~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需要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新生儿100例,其中早产儿32 例,足月新生儿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两组新生儿的性别、出生时的胎龄、体重及Apgar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具有可比性。

2.干预措施 干预组对新生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即在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给患新生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进行吸吮,采血全过程保持安慰嘴在新生儿口中,对照组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的全过程中不给任何干预措施。采血工作全部由同一名技术熟练的护士统一操作。对照组在桡动脉穿刺采血时,操作者左手握住新生儿手部,掌面向上,使腕掌部伸仰45°,常规消毒皮肤后在新生儿第二腕横纹中点距桡侧1/3处与皮肤呈15~30°进针,至头皮针内有回血能抽取1~2 ml的血量表明采血成功。干预组在采血时用安慰奶嘴给患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采血方法同对照组。

3.评估方法 采用美国国际圣路加医疗中心NICU新生儿疼痛的评估量表[2]对新生儿采血后的状态、哭吵、行为进行评估。具体方法为:对新生儿的状态、哭吵、行为按照1~5级评分,其中新生儿状态方面的表现为放松、熟睡、安静哭吵方面的表现为不哭,行为方面的表现为自然、四肢放松时代表无痛,评1分;状态方面的表现为清醒、烦躁、不满表情伴活动、额头皱起、手足乱动,哭吵方面的表现为,行为方面的表现为不安静、心率呼吸改变时代表有些痛,不舒适,评3分;新生儿在状态、哭吵、行为方面的表现介于1分与3分之间时评2分;状态方面的表现为背弓形、极度紧张、不伴活动的不满表情、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哭吵方面的表现为尖叫、无声的流泪,行为方面的表现为关节僵硬、运动失调时代表最痛,评5分;在状态、哭吵、行为方面的表现介于3分与5分之间时评4分。评估由同一名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执行。

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 果

1.两组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比较 干预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90.0%(45/50),对照组为64.0%(32/50),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χ2=8.13,P

2.采血时两组新生儿状态、哭吵、行为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在采血时其对疼痛的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在状态、哭吵、行为3方面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1.非营养性吸吮减轻疼痛刺激反应及其机理 新生儿对疼痛的运动反应主要有伴随哭闹和扭曲的痛苦面容,四肢屈曲、内收[3]。所以对新生儿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疼痛的刺激患儿易出现烦躁、哭闹、手足乱动等状态和行为的改变。由于患儿的躁动使桡动脉穿刺点定位不容易准确,导致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下降,也增加了患儿的痛苦。非营养性吸吮(NNS)是指婴儿口中仅放置安慰以增加吸吮的动作并无母乳或配方乳吸入。研究者报道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能直接或间接调节伤害性感觉传导的5羟色胺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4]。研究还发现,当婴儿的吸吮频率达30次/min时,非营养性吸吮即可发挥止痛作用[5],表明非营养性吸吮可以降低新生儿的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应,减轻新生儿的激惹状态,同时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吸吮对新生儿是一种有效的感受信息方式,能分散注意力,可以显著减少疼痛。因此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给予安慰吸吮,能够减轻疼痛刺激,减少哭闹而使其安静,增加了穿刺的成功率,极大地减少了疼痛对新生儿的损害。

2.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水平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认知。在美国患儿的疼痛的护理,是除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以外的要每天观察的第5个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质量,因此首先要从护理教育方面入手,加强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讨论、讲座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重新评价过去在新生儿疼痛护理过程中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树立积极处理新生儿疼痛的态度,使护理人员改变传统漠视新生儿疼痛的观念,自觉地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尽量减少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的伤害。一般认为,能引起成人疼痛的诊疗操作也必然会引起新生儿和早产儿的疼痛,综合应用多种措施(环境的、行为的、药物的)能够预防、减轻和消除新生儿疼痛。新生儿一旦显示疼痛的迹象,医护人员必须对新生儿疼痛进行恰当地评价、预防和处理。

3.重视对新生儿人性化的护理 新生儿对疼痛不会表达,只能依靠细微的行为和生理改变来表现[7]。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因此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操作水平。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更注重人性化的护理,尽可能减少侵入性医疗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在操作中掌握轻、稳、准的原则。给新生儿进行操作时动作轻柔,技术熟练,尽量减少有创操作的刺激。同时努力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伤害。在每天的巡房中应考虑新生儿舒适与否,任何操作应先在患儿床边观察片刻后再给予恰当的处理。每天执行各种医疗和护理操作前应先计划好,集中治疗,以减轻对新生儿的不适。

我们认为,NNS操作简单,适用于NICU中各种操作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可以作为NICU护理中预防和缓解疼痛的常规操作执行。

参考文献

[1]陶 莉,周 伟,陈克正.新生儿疼痛[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2):123-125.

[2]倪家骧,樊碧发,薜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5.

[3]李 红.新概念护理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1-194.

[4]乐 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

[5]石树中.新生儿护理学[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43.

第7篇: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从重庆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中抽取109名新生儿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持有执业护士证书;从事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工作时间大于或等于1年;自愿参加。排除标准:进修护士。由专人负责发放及收集问卷资料。

1.2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所采用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用姑息护理知识问卷(PCQN),以及根据White等和Botwinski改编的问卷量表。调查量表主要包括姑息护理具体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与新生儿姑息护理相关的8个条目的重要性进行等级评定。采用Likert等级计分法,回答“不重要”记1分,“一般”记2分,“重要”记3分,“非常重要”记4分。共发放问卷119份,回收115份,其中有效问卷109份,有效问卷为91.6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主要采取统计学描述。

2结果

2.1一般资料

被调查的109名参与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75±1.57)岁,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平均(3.70±0.58)年,54.13%未婚,67.89%为本科,56.88%为初级职称。

2.2姑息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者了解姑息护理知识,但是掌握的较差。很少有人接受过专门的新生儿姑息护理培训。本组护生姑息护理知识问卷平均分为(10.73±3.61)分,对姑息护理相关知识的需。

2.3姑息护理需求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者,超过56.88%的被调查者认为疼痛控制是在姑息护理培训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其后依次是怎样告知患儿父母或家庭病情的进展(47.71%)及患儿家属不满意时如何沟通(43.12%),可见,与患儿家庭的交流是一个较大的阻碍,需要加强培训。在护理需求中,最不重要的两项为疾病治疗及相关前沿知识(38.53%)和自我的心理调整知识(24.77%)。

3讨论

第8篇: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缺失;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新生儿机体各系统器官均尚未发育成熟,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极为低下,抵抗力差,容易遭受细菌病毒侵袭,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群体[1] 。另外有研究表明,护理缺失也是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2]。因此临床应重视新生儿护理工作。笔者以本院收治的18例发生院内感染新生儿患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和分析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避免和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事件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共收治住院新生儿521例。其中发生医院18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45%(18/521)。入选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院内感染临床诊断标准。以18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婴11 例,女7 例,日龄1~10d,平均日龄为(4.39±0.24)d。

1.2方法在我院医务科和感染科共同参与下,依照相关规定详细制订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监测表,表格内容明确各项监测项目,定期汇总监测结果,填写新生儿院内感染病例报告卡,并做好记录[3]。回顾性方法分析住院新生儿的病历资料,以此方法判断出共发生18例新生儿院内感染。分析18例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感染部位及和护理缺失有关的原因。

1.3评价方法院内感染的评价标准:血培养试验阳性;X线提示肺部感染;经实验室检查,BBC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部位分析18例新生儿院内感染中,最常见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38.89%),其次分别为胃肠道感染(22.22%)、皮肤、口腔感染(16.67%)、眼部感染(5.56%),见表1。

2.2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18例发生院内感染中,最严重的是新生儿病房未细化分区(38.89%),其次新生儿病房相当封闭,空气不流通,导致交叉感染(27.78%),医护人员手消毒不严、细菌通过手传染新生儿、无菌操作不严、部分医疗器械和设备消毒不彻底、静脉穿刺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护理人员存在传染性疾病,直接感染新生也是诱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见表2。

3讨论

院内感染又称医院感染,是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生与原发疾病无关的感染。医院人口密度大,细菌存在多,患者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医院感染现象[5]。新生儿因为自身机体免疫系不完善,抵抗力低,是院内感染的高发群体;新生儿住院环境特殊,可因护理缺失导致医院感染。

本研究中,共选取521例住院新生儿作为调查,其中18例符合新生儿院内感染标准,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45%。护理缺失是导致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包括新生儿病房未实行分区,在同一个病房内同时混住着患有各种不同原发性疾病的新生儿,增加了新生儿发生医源叉感染的机会;新生儿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空间相对独立,空气流通差,新生儿床间距较小,极易发生呼吸道交叉感染;部分医护人员防范意识差,接触新生儿前未按标准消毒双手,导致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造成手污染;无菌操作不严格,部分医疗器械和设备消毒不彻底,在进行新生儿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操作时,将病原菌带人患儿体内。

针对以上护理缺失因素,本院详细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具体措施如下:①规范医疗行为,重视新生儿院内感染。建立、健全和完善新生儿病房的管理制度,加强消毒隔离[6]。组织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学习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定期进行新生儿无菌操作培训,提高全科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彻底消灭新生儿院内感染。②改善新生儿住院环境,对新生儿病房进行细化分区,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潜在因素。定时通风,保证新生儿病房空气质量,杜绝潜在污染源。③提高无菌观念,在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护理人员应提高护理技术,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保持新生儿皮肤黏膜完整性,降低污染发生的几率。重视洗手,杜绝手污染[7]。接触新生儿的医护人员应严格按标准洗手、更衣、换专用鞋子等。④加大新生儿病房人手编制,有传染性疾病的护理人员暂时调岗,减少传染源,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因护理缺失因素导致的新生儿院内感染人数较多,医院应加强管理,制定并落实相关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至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缺失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和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事件,保障新生儿健康及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琴,冯占春.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2):41-423.

[2]叶爱彬,罗淑媚,范杏娇.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153-154.

[3]李健红.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07:823-824.

[4]邹菊梅.基层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145-146.

[5]姜美青,琚爱菊.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98.

第9篇: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Key words: newborns; ward prevention; hospital infection; nursing management

【中?D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01

随着近些年来新生儿医学的飞快发展,早产儿、危重儿、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各项侵入性操作频率也在随之增加,侵入性操作、低出生体重以及住院时间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加上新生儿的免疫力较低,各项系统功能没有发育完全,对于外来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比较弱,非常容易发生医院感染[1]。本文总结了我院的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控制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诊的新生儿12011例作为本次研究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新生儿7543例,女性新生儿4468例,胎龄28~43周,平均胎龄(39.2±1.1)周,入院年龄15min~28d,平均年龄(5.6±3.2)d,出生体重720~4550g,平均体重(2350.5±210.3)g。

1.2 研究方法

加强新生儿病房管理和感染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比每年的感染发生情况。

2 结果

12011例新生儿共发生医院感染99例,感染发生率为0.82%,2015年发生感染45例,感染率为0.37%,2016年发生感染32例,感染率为0.26%,2017年发生感染11例,感染率为0.09%,可见感染率逐年下降。

3 讨论

新生儿病房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地区,根据最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显示[2],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发生率约为4.5%~11.4% ,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小的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也就越高。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来源范围比较广,造成感染的因素也相对较多。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环节,通过加强新生儿护理管理,能够让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下降,更好的控制感染发生。

3.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

3.11 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规范的缺乏。虽然目前关于医院感染的法规有《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但是没有明确针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规定,缺乏对于新生儿这类特殊人群特有的防范指南,使得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高,且在发生感染后无法有效的控制[3]。

3.12 医院的防控工作力度不强。防控工作力度不强主要表现在关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机构不完善或没有实际的用处、相关规章知识不健全、使用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数量明显不够且专业不合理,无法及时发现感染或发现后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4]。

3.13 医院的防控意识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知识。医院管理者对于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相关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医院人员仅仅将医院感染当做并发症来对待,发生后没及时的向上汇报;缺乏相应的知识,不能第一时间发现、鉴别感染,控制力度低,强调客观条件,或采取的措施不正确,或防控意识薄弱,依从性较差[5]。

3.14 防控医院感染措施的执行力不足。手卫生不合格,可表现为洗手方式不正确、设施差、洗手依从性较低。消毒不彻底:例如,配奶时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奶瓶或奶嘴等消毒保存不达标;新生儿在沐浴时容易出现交叉感染,而沐浴使用的相关用品、操作台等物品没有进行有效的消毒和隔离会加重感染;诊疗时需要使用的暖箱、呼吸管理以及监护仪等没有严格消毒,或消毒灭菌其不达标,或根本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维护和管理,消毒无效;消毒剂不合格。隔离不到位:单个感染仅进行床旁隔离,有效性比较差;感染暴发时没有及时进行单间隔离和分组治疗护理[6]。

3.15 医院感染监控工作不理想。主动监测是避免发生感染的重要措施,而大部分医院的专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数量都明显不足,很难做到监测医院的感染人数和爆发趋势。报告不及时,由于临床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相关知识都明确的缺乏,在存在感染后无法识别,更别提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控制不及时:发生医院感染后,医院不知道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同时也愿意寻求外部的支援,让医院感染暴发最后发展为医院感染暴发事件[7]。

3.16 医院建筑不合理。控制医院感染的设施不完善或落后,资金投入力度也明显不足。建筑分布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沐浴间在NICU内,正常出生的新生儿观察室在感染性腹泻儿隔离间的附近,这样做非常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感染控制的相关设施不完善:一个病区内只有护士站和治疗室中有手卫生设施,甚至在NICU都无法找到洗手池或速干手消毒剂[8]。

3.2 新生感染的主要因素

3.21 新生自身因素。新生儿大多易感,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对于感染的高度易感性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发育相对不完全,特别是对于早产儿而言,皮肤屏障发育不成熟,无法细菌的侵袭,使得细菌进入体内而发生感染。另外,新生儿的吞噬细胞功能不足,对于细胞的杀毒能力也明显的减弱,免疫球蛋白无法通过胎盘,尤其是分泌性就IgA的不足,会让新生儿容易发生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10]。

3.22 医护人员因素。医护人员手污染或间接性接触是造成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因素。根据相关研究显示[11],革兰阴性杆菌通过医护人员手的携带率为20%~30%,革兰阴性菌通过空气?鞑サ幕?率非常少,接触传播是重要途径。医护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比较差、洗手设备不完善、洗手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性态度随意、工作过度紧张、使用相同的擦手巾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3.23 环境因素。空气不洁净:空气污染会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病房的医护人员每天需要查房、治疗以及交接班等,人员的来回走动或是风扇造成空气中流动飞扬的尘埃和微生物,造成空气污染。医疗物品消毒不彻底:室内使用的医疗器械和部分固定装置,如蓝光箱、雾化器、导管、婴儿床、沐浴用品等消毒不彻底是发生感染的重要途径[12]。

3.24 侵入性操作因素。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新生儿免疫功发育不完全,患病的新生儿需要使用气管插管、静脉插管、导尿等侵入性操作,这些侵入性器械的使用为微生物进入机体提供了机会,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3.3 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

3.31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管理层应该提高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将医院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体系中,作为评价医院质量的指标。医院的感染科需要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制定专业的控制和预防各类感染的计划,同时组织所有科室的骨干人员组成医院感染监控网和监控管理体系,让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渐完善。

3.32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定关于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的有关制度,包括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保洁措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评分等。感染科的专业人员应该每个月进行检查评分,科室每个月进行自评,形成标准的管理模式。

3.33 完善病区硬件设施。合理规划病区的布局,新生儿的床和床应有1m以上的距离,同时设有功能不同的治疗室,避免交叉感染。各个区应该有门隔开,张贴清醒的标志。

3.34 加强护理管理措施。完善关于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消毒隔离标准,规范相关物品的清洁、消毒和灭菌方法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制作各项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图,让所有操作能够规范化,保证消毒措施的落实。开展医护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培训计划,通过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来强化医务人员关于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消毒灭菌技术培训,树立消毒隔离理念,能够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及规定。对于监控员和卫生员应做到每隔半年进行短期培训,不断提高和更新业务知识。建立相应的反馈信息制度,科室监控员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后应该在短时间内将情况上报至医院感染监控科,感染科应该定期进入病房巡视,掌握最新的动态。科室监控人员需要定期和抽查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工作。查看制度的落实情况,寻找工作的薄弱环节,及时反馈上级部门,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保证消毒质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