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

第1篇: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性;途径

高校历来是各类突发事件的多发场所。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一些矛盾的日益凸显,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去个性化时代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国内外一些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高校的管理和校园的稳定环境隐含了诸多威胁。“高校突发事件”这个潜在的毒瘤,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和警觉的问题。

高校稳定正在面临怎样的危机?如何构建完备的高校维稳长效机制?本文认为,构建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仅是高校维稳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更将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维护高校稳定。

一、高校在突发事件激增局面下面临的危机

1、分类和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某种自然或人为诱因,在校园内部发生的,对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生活、学习等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危害、冲击的事件,是在“短时间内引起矛盾冲突,同时特定矛盾关系相对尖锐、集中的意外事件。”[1]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群体冲突等种类多样的高校突发事件正在呈现出隐蔽性、突发性、紧迫性、扩散性、破坏性、复杂性、政治性、社会关注性等新特点。

2、负面影响及潜在危机

无论什么性质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不同程度影响高校的稳定与正常运转,严重的会波及到师生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由于新媒体技术不断成熟,网络激增,更是给高校的维稳工作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难。如不尽快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势必会使高校的发展在隐患的威胁中变的步履维艰。

3、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机制迫在眉睫,然而现行的应急管理机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集中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应急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应急管理制度缺乏、管理模式落后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及时创新工作模式,及时反思工作方法。

本文认为,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薄弱,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方案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构建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必要性

1、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分关注,先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3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2004年)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对高校构建心理干预机制工作有着指导意义,高度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是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工作的有利契机。

高校是青年群体的聚集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可能会迅速蔓延。由于突发事件诱因的复杂性和爆发的突然性,在高校的应对过程中,极易出现反应迟钝、力不从心的混乱局面。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心理活动的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态进行控制和调整,从而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的心理干预,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局面、冷却冲击、修复创伤,使校园秩序迅速稳定和谐。

但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的干预手段,相应的机制建构还相当不完善。

2、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功能

心理危机干预这种心理治疗方式“是对于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给予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心理危机困扰着整齐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化解心理危机,避免矛盾激化的效果”[2]。其主要功能体现在:

第一,有助于削减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90后大学生,热情高,自我意识强,行动力强,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情绪化特征,其中心理因素对他们的过激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加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对削弱他们的非理,削弱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有重大意义。

第二,防止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发生概率。通过预警、应急等一些机制的完善来掌握信息,控制局面,减缓事件的连锁反应过程。

第三,有助于增强事后的恢复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指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相对应的心理辅导,开展个体、团体心理辅导、同辈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转移和补救,将迅速地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障碍,增强恢复能力。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途径

1、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未雨绸缪,建立以预防性心理干预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建立“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四早体系[3],是削弱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4年,教育部做出了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这项决定对学校的早期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但是,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只是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途径,并不能就此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高校院系多,学生基数大,这项工作的持续进行势必存在一定难度。高校应该持续加强预警机制的构建,持续的开展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层层布控,任务分级落实,真正做到及时全面地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对思想偏激、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心理脆弱、网络成瘾、生活不独立、身患疾病、学籍异动、违规受处等十类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尽量做到“四早”,把主动性掌控在自己手中。

2、建立干预处理机制,提升干预小组的专业素质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多样性,爆发性,扩散性等特点,在事发后的紧急处理是否及时、准确,部署安排是否到位,是决定突发事件影响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来说,学校应在事发后立即成立心理疏导和救援小组,全程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介入,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局面,引领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应对,还能减轻学生的恐惧和焦躁情绪,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成立十分关键,一定要指派专业心理辅导团队用专业的处理机制和咨询体制,深入事件当中,及时掌握动态,耐心疏导,减缓压力,尽量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3、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形成长效预防模式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在突发事件结束后,高校应马上发挥善后处理机制的作用,帮助学生从焦虑、亢奋的情绪中走出来,引导大家从突发事件的影响中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坚守保密性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对处理过程严格保密,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进一步激化;其次,要遵循心理危机干预的持续性、科学性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能马上停止心理干预,而是密切观察,防止次危机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引导,加强危机知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层次、多载体的心理危机预防教育,重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只有做到从思想上重视,从部署上科学,从业务上熟练,才能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真正的纳入高校现有的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机制中来,才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的维护高校稳定。

参考文献:

[1]徐楠、向波涛、杜嘉、谢岳来.校园网络新闻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环境与机制分析[J].青年研究,2003(2).

[2]吴晓玮、葛明贵.近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

[3]叶铁桥.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效避免悲剧发生[N].中国青年报.2007-5-16.

第2篇: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院系层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转型社会的深刻变革,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日益复杂化,大学生心理危机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障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院系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础层面,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载体。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和实践现状

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基本集中在校级层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按照构建要素划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构建模式,一种是根据心理危机发展的程度逐级构建,一种是根据干预主体的不同层面逐级构建,即宿舍、班级、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和学校五级联动机制。研究中往往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框架近年来得到逐步完善。大多数研究认为院系层面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加强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在大学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但是对院系层面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从实践方面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内部沟通协作机制不健全,尤其体现在校院两级。院系是危机干预组织网络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校院之间没有很好的联动机制,势必影响班级、宿舍等其他级别发挥作用。其次是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运行中权责不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业性较强已成为共识,加强体系内非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部门和非专业人员的培训已引起广泛重视,但是除了提高专业素养之外,信息反馈、快速反应和支援等机制的建立也是整个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是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监控力度不够,后干预问题容易忽略。最后是院系、班级、宿舍层面干预力度较弱,多为事后干预,对校级层面的整体支持薄弱。

二、院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必要性

院系在整个校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顺利运行的扎实基础和坚强后盾。

(一)心理危机的产生往往与社会冲突导致的价值观问题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层面的正确引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缓解心理危机,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处理危机的过程中获得更高层次的成长和新的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个体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处理开始,把心理素质的培养看成是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点和切入点,从而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解来完成道德内化所需的心理要素的培育。在院级层面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能很好地发挥辅导员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在实践中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在有效利用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综合处理问题,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系统化的体系也有助于在处理学生异常行为和心理问题时更有针对性,提高危机干预资源利用效率。

(二)在院级层面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能够进一步完善危机干预体系在院系层面的领导组织机构,在学校指导性意见下制定符合院系实际情况的危机干预制度,使院系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既有针对性又富有创造性。同时,能够更好地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危机干预意识,使院系层面下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更加明确。除了组织制度方面的完善,构建院系层面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还有助于充分挖掘院系其他心理危机干预资源,更好地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其中,任课教师同样是学生在校强大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任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和人格魅力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影响很大,在学生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任课教师同样具备安抚劝慰引导的能力。院级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一方面能够通过院级加强对全体任课教师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的要求,提高全员育人的意识,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选聘部分教师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某些特定工作,如心理危机学生在课堂表现和成绩上的反馈,纳入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补充。共青团组织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力量,在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把共青团工作纳入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可以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陶冶情操,实施不同的危机主题预防教育帮助提高适应能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砺练意志品质,充分利用健全的服务网络和群众组织,完善信息反馈系统等等。

(三)校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覆盖面和精力有限,无法很好地服务于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群体。院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的专业化。在校级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提供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指导意见下,院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可有效利用和扩展院系层面信息沟通网络的作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等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相关信息。心理危机的发生或预警往往有一定的信号释放出来,学院根据掌握的有效信息和干预预案,第一时间将可能发生危机的影响程度在干预能力范围内降低到最小,为专业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下一步工作做好铺垫。危机干预需要连续的、长期的、全面的监控,院级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这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院系可以通过健全的信息网络,在危机干预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当事人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并及时与专业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巩固危机干预成果,进一步解除危机隐患,从根本上促进当事人的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廖深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J].教育评论,2007(5):84~85.

[2]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88~91.

第3篇: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技校生 个体极端行为 心理分析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Inquiry of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Individual Extreme Behavior

CHEN Rui

(Yuedong Technician School, Shantou, Guangdong 515041)

Abstract Students' extreme behavior is on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technical colleges. It is also a kind of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so on students' individual extreme behavior were discussed, the prevention of their extreme behavior from the sour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Key words technician school students; individual extreme behavior; psychological analysis; crisis intervention

1 技校生个体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

1.1 心理特征

技工院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表明,他们能充分表达经验与反应,处于同伴的认同阶段,他们中个别人的极端行为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过个体内部各种冲突之后的趋向性选择,也是个体的解脱。所以在极端行为发生之前,个体或多或少会在情绪人格和思维等方面表现出异常,这些异常具有较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当事人一般会表现出敏感、多疑、偏激、自卑和抑郁等特点;其次,当事人一般在认知上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偏执,甚至将极端行为如自杀视为唯一的选择;第三,当事人情绪波动大,往往存在如生与死相对立的矛盾思想。

1.2 行为特征

大多数的极端行为在发生前,当事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这些行为归结起来有以下特征:第一,无故旷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直线下降,有退学的意愿;第二,自卑、抑郁、失眠、食欲不振等;第三,大多数的学生在极端行为实施前一般会向他人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意愿,或通过特定的方式向别人发出求救信号。当然极端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求救信号是否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和重视,因此,仔细辨别个别学生在极端行为实施前的语言逻辑可以及时有效地为当事人提供援助,从而为及时干预提供了可能性。

2 技校生个体极端行为的影响因素

本文结合技校生的实际,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主要有个体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家庭成长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①

2.1 内部因素

校生中的大部分来自普通中学,智力水平、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刻苦精神、学习方法的掌握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较差,再加上精力有限,较高的动机水平与较低的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削弱了他们学习上的进取心,反复失败的体验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厌学情绪,进而造成心理上的失衡。

2.2 外部因素

2.2.1 家庭氛围不和谐

众所周知,父母离异会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离异家庭儿童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是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孩子从出生到成年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度过的,早期经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父母出现婚姻冲突到父母离异以后这个过程中常感受到异常消极的情绪情感,这与孩子的个性形成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孩子经历长期的抑郁后而慢慢形成了孤僻、逃避的性格;有的孩子因长期生活在充满冲突的环境中而变得性情急躁,形成冷酷粗暴的性格,这些都成为学生在学校时遇到无法满足的需要时运用极端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根源。

2.2.2 社会环境适应不良

社会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往往怀揣着对社会的向往和期待,而一旦接触到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使得在各方面相对单纯的学生在社会适应的问题上得不到满足,个体很难与人深交,或因人格因素出现矛盾与冲突。加之技校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发育迅速,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均不成熟,可由此导致偏激极端行为的产生。

2.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大多数学校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还没做到真正从实质上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相关部门的检查,或只是作为评估相关项目的指标,并没有真正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所以,学生并没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实在在受益。

3 技校生个体极端行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3.1 预防为主

技工院校主管部门、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信息,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实时更新,特别注意要跟进特殊学生的情况,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及预防工作,必要时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把极端行为控制在萌芽阶段。

3.2 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团队

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在学校处理极端学生的极端事件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建设高效的校园危机干预团队是每个学校学生管理都必须考虑的一个内容。当然,建立团队不是只做表面功夫,不是只做简单的预案和相应的计划,这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校内相关教职工的配合。

3.3 干预对策

3.3.1 对极端行为学生进行评估

在对极端行为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开始之前,要先评估学生的心理创伤水平,评估工作应由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需要评估的因素包括危机的暴露程度、对危险的知觉、个人的脆弱性、危机反应及应对行为等。②

3.3.2 提供心理干预并满足需要

首先应对存在极端行为可能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防止进一步恶化,给学生带来安全感,防止进一步向消极的方向发展,主要措施在于给学生提供其需要的满足,大部分学生在这一阶段干预后会得到积极的恢复。其次是选择性危机干预,假如存在严重的创伤事件,则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危机干预,主要方法可以通过讲座,团体咨询和辅导等方式来进行,给学生提供分享的机会,帮助学生减少孤独感,建立同学间的信任。第三个层次是通过指向性的危机干预,主要提供给受创严重的个体,对这些受创严重学生的援助则需要通过心理治疗进行,此时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切不可让不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老师操作。

4 小结

对个别极端行为学生的干预重在平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平时积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同时也需要一只专业化的队伍,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风险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咨询观,让学生懂得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

注释

第4篇: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危机干预 工作实效

一.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地位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学校、院(系)、班团组织,通过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面对全校学生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共同协调、合作完成。首先,在学校一层需要专业的心理团队系统化、专业化地指导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事学生群体的心理普查、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并通过课堂教育、心理约谈、健康讲座等形式来实施。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心理干预无法直面学生群体,产生信息不畅通,工作不深入等问题。因此,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建立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以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体系十分必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在各院(系),院(系)就是在学校层级下第二层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然而,在三位一体的干预体系中辅导员处于院(系)下“班团组织”这一最直接的环节,也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第三层级,最直接地掌握着学生的日常动态和心理变化。各院(系)辅导员组成以非专业人员为运作主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把心理危机干预落实到班级、团组织,直面学生群体,并根据各种渠道搜集信息,通过谈话、侧面了解、群体辅导等方式密切掌握学生真实情况,关注重点学生,加强信息传递。可见,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处于最基础性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阶段性角色

1.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组织宣传与追踪者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通过一定的筛选和控制对学生各种心理现象进行诊断和甄别,在预防阶段为心理问题预警与应急提供前提和基础,避免危机事件的产生。每年新生入校,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都将组织新生普查,建立新生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同时,每学期也将对其他年级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复查,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辅导员作为第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心理建档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心理普查,解答学生疑问,同时掌握普查结果,密切关注学生动态。根据心理健康中心测评结果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心理档案,适时更新学生心理状态,通过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简报、网络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预防知识的宣传。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心理活动主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在学生群体中营造温暖友爱、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对处于或可能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进行追踪,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定期与重点关注学生谈话,充分发挥学生自助和信息沟通渠道,带领心理委员与室长把我潜在问题学生的心理动态,行程及时汇报制度,必要时将关注状态升级。

2.心理危机干预治疗阶段的心理辅导与转介者

在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注意区分问题学生的不同程度,对于轻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一对一沟通的方式真诚地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化解心中的苦闷与情绪,并寻找自身资源,找到其擅长和在意的方向重新建立信心,并持续给予关注和关怀,使他们能够渐渐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探索,获得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由于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结构的特殊性和其专业的局限性,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辅导员应及时转介到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尽快的咨询与治疗。在这之前,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走访寝室、与专业教师、心理委员和室长沟通等多方渠道了解学生情况,必要时还可跟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在对学生进行转介时能够较为全面和真

地反映学生情况。

3.心理危机干预事后阶段的处理与善后者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紧密,对学生最为了解,往往是第一个发现学生有问题的老师。学生一旦处于心理危机状况中,根据程度的轻重辅导员负责成立以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及学生好友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对学生进行安全监护,并24小时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处报告情况,同时请家长前往学校,向其说明情况并与其确定治疗方案。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辅导员对该生进行24小时监护,并将该生情况随时向家长反馈。辅导员对危机干预进行善后处理,重点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同时也尽量减小危机事件带来的遗留问题和不良影响,对学生进行危机后教育,调查分析、反思与调整,存档与学习,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与不足

(一)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

首先,辅导员作为第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年龄相仿,和学生一起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共同参与各项活动,易跟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往往愿意与辅导员交心做朋友,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这样有利于辅导员了解青年学生的真实想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动性。其次,辅导员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就是辅导老师,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辅导学生,做好专业课程教育之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最后,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第一线,辅导员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课堂以外的心理健康活动,将心理健康引导渗透到各项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骨干协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导开展各种专题教育活动。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不足

首先,辅导员自身专业的局限性。高校辅导员往往来自不同专业,缺乏心理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作支撑,在处理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干预事件时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能力与技巧,因此在处理的过程中易出现一些处理不当的行为。其次,辅导员年龄层普遍年轻。心理危机干预要求参与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理咨询经验,而这往往是年轻辅导员所欠缺的方面,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时缺乏经验,感觉力不从心,情况严重的甚至情绪会收到学生的影响。最后,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的数量过多,精力有限,无法兼顾到每位同学,不能全面的掌握所有同学心理状况的转变,使得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减弱。

三.提高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效的途径

(一)提高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1.建立班级多层管理体系,结合角色特点做好心理危机干预阶段性工作

辅导要明确认识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针对不同的阶段开展工作。在预防阶段,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宿舍社长、班主任及班干部反应的个体情况,及时提供信息。辅导员在筛查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实施测验的主试,在经过一定的培训后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并在施测前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同作用,开展如学习经验交流、职业生涯规划、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在治疗阶段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及工作坊、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活动、构建学生学生工作干部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三级工作机制。开展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对情况较为严重的学生及时转介。辅导员要正确区分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工作的出发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立场是以国家和社会全局利益为出发点;而心理咨询则是以来访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其价值观是中立的。在善后阶段配合学校、学院等相关部门做好心理危机后干预,同时对相关学生进行危机后教育,调查分析、反思与调整,存档与学习,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2.加强专兼结合的辅导员心

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大多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辅导员参与危机干预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加大对辅导员心理专业知识及心理咨询师资格等相关培训,通过各项专题讲座、开设辅导班、系统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专业能力建设,提高辅导员心理危机识别、心理危机处理等必备的职业能力,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技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不仅限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在干预的整个过程中,辅导员要全程跟踪,危机前参与预防与宣传工作,危机初期参与识别与应对工作,危机中参与辅导与转介工作,危机后参与补救与善后工作。作为干预中的主力军,辅导员的工作不容忽视。

(二)充分发挥理想信念的教育功能

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当代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缺少了家庭、同伴和社会的支持,以及正确的信仰、理想和价值观,一旦遭遇挫折,就有可能发生自伤或自杀等极端行为。就“80 后”、“90 后”的年轻一代而言,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年轻人,其共同特征是价值观单一甚至扭曲、理想与信仰缺失。这是由应试教育等诸多问题造就的共同问题。这种缺乏利他、利国和自我肯定的理想和价值观,以金钱收入为主要甚至唯一价值取向的群体,其心理支持是非常脆弱的,也比较容易陷入焦虑。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避免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根本性意义。结合当代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怀揣梦想,拥有信念,从而为追寻自己人生价值而努力,从根源上肩上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枫,朱以财.“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杨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2).

[3]林瑛,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教学园地,2011,(16).

第5篇: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暴力;危机干预

近年来,校园暴力正侵蚀着我们纯洁的校园,影响着高校校园的和谐和稳定。因此,构建完善的校园暴力危机干预体系,预防高校暴力的发生格外重要。

一、高校校园暴力的内涵

暴力(violence)一词来自拉丁词根viol,表示(猛烈的)力量和伤害。1996年,世界卫生大会第一次将“暴力”作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来,并明确指出了暴力的概念,认为“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力剥夺的一类行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及周边师生生活区域以及延伸的网络空间中,高校师生、校外侵入人员在主观心理支配下攻击、侵害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教育、管理秩序的行为”。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暴力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或校外人员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对象可以是人或是物。由于我们国家的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学生间的校园暴力。

二、高校校园暴力的原因

1.个人主观因素。现在的大学生,精力旺盛,热情积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向世界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但是,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还未发展完善,缺乏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一些激进的行为,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和约束,有误入歧途的可能。

2.学校教育管理问题。高校肩负了教书育人重任,但是部分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分重视科学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对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这种偏颇的教育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浮躁心理,导致他们走上了错误的成长道路。

3.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有研究认为,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不良的家庭教育及生活环境是导致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如娇生惯养的溺爱、缺乏平等的沟通和精神关怀、高压式的管教方式以及忽视冷漠的对待,都容易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4.社会不良风气。由于当今高校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上的诸多不良风气正逐渐向校园蔓延,再加上网络上有关凶杀、暴力、的影视资料的影响,这些负面能量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因此而发生了严重倾斜。当他人触犯了这些学生的利益时,极端的自我中心意识便促使他们模仿一些影视及书刊中的犯罪行为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高校校园暴力的危机干预

1.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制素养,出现争执时倾向于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律常识主要来自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由于授课教师多偏向于思想政治道德的研究,关于法律领域的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在课程之外,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法制教育,如邀请法律专家开展讲座、定期组织观看普法宣传视频、举办法律常识知识竞赛等。

2.完善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危机干预系统应该包括危机监管系统和危机支持系统。一方面,学校要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并通过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近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另一方面,组织专职心理教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对分院上报的重点关注对象跟进观察,积极干预和辅导。此外,高校还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朋辈心理辅导站等机构,为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3.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往往对心理健康的问题关注甚少,因此大学教育中应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设置心理健康必修课程,还可以开设各种专题的心理讲座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反复宣讲和熏陶,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提升人际沟通的技巧,从而学会合理解决各种人际冲突的方法,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4.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文明、崇尚向善的校园氛围是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重要基础。学校可以通过雕塑、标语、橱窗、板报等物质载体来展现积极美好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挖掘学生的优秀潜能,培养学生高雅健康的兴趣爱好,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营造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的和谐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03):193-196.

第6篇: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大学校园心理危机 预防 预警 干预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发展时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但是心智和情商没有达到可以应对可能存在的挫折或打击的成熟程度。目前高校中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已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对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后果。《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强调,应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1]因此,创设一个应对大学校园心理危机的长效机制已经是一个具理论创新和现实突破意义的课题。

1.大学校园心理危机的现状分析

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0.23%上升为2004年的27.03%,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2]因心理疾病而退学的大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50%,而且还有上升趋势,[3]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分为三类:(1)发展性心理危机,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心理危机;(2)境遇性心理危机,指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个人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时的心理危机;(3)存在性心理危机,指由大学生本人的重要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而引发的心理危机。

从危机发展变化来看,当大学生无法承受极度的紧张和焦虑而产生心理危机时,一般有三种可能的结果:没能走出危机,导致神经症或精神病;危机虽然度过,却留下心灵阴影,极大地影响其今后的社会适应;顺利度过危机,学会处理困境的新方法。第三种结果应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高目的。既要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还要帮助危机中的大学生度过危机,促使危机发生建设性的变化[4]。

2.建立和完善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三预”机制的意义

心理危机“三预”机制,即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工作机制。这是一个为了及时、有效、科学地预防和中止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恶性发展而建立的大学生身心安全保障机制。

2.1建立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是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防线。

2.2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可以确保心理危机被及时觉察。

2.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校园危机提供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资源和应对策略。

2.4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以化解危机创伤,营造和谐校园。

3.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三预”机制的运行模式探讨

3.1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3.1.1预防目标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1.2预防对象

全体学生。

3.1.3预防措施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解析心理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面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征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进行帮助和干预等。

3.2优化心理档案建设,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

3.2.1预警目标

通过对心理档案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以便主动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由心理危机诱发的突发事件,降低危机造成的损伤。

3.2.2预警对象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视为高危个体:(1)在心理健康普查测评中筛查出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2)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3)人际关系失调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4)个人感情受挫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5)患有严重疾病,如传染性肝炎、肺结核、肿瘤等,医疗费用昂贵但又难以治愈的学生;(6)生活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等;(7)内向、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8)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9)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新生适应不良者、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等;(10)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11)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3.2.3预警措施

第一,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预警系统。

一级预警:学校。校心理咨询机构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每年对全校新生、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配合各院系做好危机预防和转化工作;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信息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各院系也要根据本院系实际情况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立即干预的学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级预警:院系。各院系要有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重要情况立即报告,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每年组织对不能毕业的学生、大一第一次不及格学生、大二多门不及格学生、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处分学生、人际关系非常困难学生等进行排查,将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存档并交到校心理咨询机构。

三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信息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其思想和感情上的联系与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报告。

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机制。

每个院系成立二级辅导站,每个班设立一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信息员要随时掌握班上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所在院系心理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汇报。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教师若在咨询中发现有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危机,应立即通知所在院系心理辅导员和所在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情况严重的应在24小时以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学生处领导及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3.3强化应激性危机干预,形成和完备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3.3.1干预目标

为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其克服危机,重建心理平衡,勇敢面对生活。

3.3.2干预对象

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者;(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3.3.3干预措施

第一,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于怀疑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须配合家长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或专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如评估该生需回家休养并配合药物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须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将其带回家休养治疗,并做好离校前的监控工作;如评估该生需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须及时通知该生家长将其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

第二,对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干预措施。

一旦发现或知晓某生有自杀意念,即该生近期有实施自杀的想法和念头,视其严重程度相关系部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立即将该生转移到安全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对该生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该生人身安全,同时通知该生家长到校。配合家长联系有关部门或专家对该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如评估该生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学校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如评估该生回家休养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学校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带回家休养治疗。

第三,对实施自杀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刚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要立即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实施紧急救治;校保卫部门应及时保护、勘察、处理现场,防止事态扩散和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刺激,并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对事件调查取证;对于自杀未遂的学生,经相关部门或专家评估,如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通知家长将该生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如回家休养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在其病情稳定后由家长将其带回家休养治疗;宣传部门要正确应对新闻媒体,防止不恰当报道引发负面影响。

第四,对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于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的学生,校保卫部门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安全;同时通知该生家长到校,配合家长联系相关部门或专家对该生精神状态进行心理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学校根据评估意见进行后续处理。

第五,对危机过后知情人员的干预。

危机事件过去之后,相关院系及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主动对知情人员进行干预工作。使用支持性干预及团体辅导策略,通过班级辅导等方法,协助经历危机的大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如同学、家长及危机干预人员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尽量减少由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六,愈后鉴定及跟踪干预制度。

学生因心理问题住院治疗或休学再申请复学时,应向学校提供相关治疗的病历证明,经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等相关部门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评估确已康复后可办理复学手续;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后复学时,相关院系及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应对其定期进行心理访谈,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总之,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齐心协力、立足预防、科学干预,防止大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做出一些有害自身和社会的极端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2]王丽萍.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几点做法[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512-514.

[3]陶玉芳,江立成.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构建.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97-100.

第7篇: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近年高职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应、反常甚至选择自杀,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危机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心理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更是学校必须采取强力措施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危机现象及分析

通常人们把心理危机分成两类:发展性危机(指人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和意外性危机(指由于自然灾害、亲人丧失等引发的心理危机)。高职大学生之中所发生的主要是发展性心理危机。

从近年高职入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超过30%,而其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高职学生中心理障碍主要为学习危机、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及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等。高职学生中心理危机的发生常有如下特征:

一是突发性。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制性。

二是紧急性。心理危机出现如同急性疾病发生,它需要紧急处理。

三是痛苦性。心理危机给人带来的体验一般是痛苦的,而且可能能涉及到人的尊严丧失或羞辱等。

四是无。心理危机常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心理危机到来常使人的未来计划受到破坏。

五是危险性。心理危机常隐含着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危及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的生命。

二、探索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新模式

心理干预模式是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者使用各种医学手段,心理学方法及其各种相关措施介入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的心理危机之中的一种形式。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化解危机并告知如何应用较好的方法处理未来的应激事件。目前,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有三种类型: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这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根据前人模式的原理及优点,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我们设想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特点是在学院学生处、团委、“两课”教研室和班级设立多层次的心理咨询室,确定“心理咨询员(师)”,使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规范化管理中来,从而确保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发现心理问题,使心理干预模式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我们将干预按危机的形成、危机的处理与危机的重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危机的形成。这一阶段是危机干预的基础。据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相对普通高校学生更多。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能力介于本科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多迫切需要提升学历,希望继续学习的心理压力较大,而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大多主动放弃提升学历,但认为自己学历较低,对就业的心理压力较大,并容易陷入感情危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几类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一是学校及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刺激或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非智力因素不良的影响,他们在中学时成绩不突出,就存在学习障碍;二是人格的缺陷、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三是人际沟通能力技巧缺乏、不知如何面对困难等。当他们在心理危机发生后,当事人的应激反应系统开始调动起来。此时,我们注意观察,存在这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抑郁、急性反应性焦虑、情绪紊乱等。事实上,这些症状并不是疾病,它们只是情感危机的反应过程。这些症状在高职新生中更突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激、精神病性、敌对、焦虑、躯体化、恐怖等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这些症状,可以对心理危机的存在情况进行诊断,并确定危机的类型、性质等。

第二阶段是心理危机处理阶段。它是危机干预的核心。在这一阶段,自我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干预作用。我们认为,归根结底是要靠自己去摆脱危机,干预只是起辅导效果。在危机产生时,我们要注重两种干预方式的结合使用,相互补充,从而使危机干预达到最佳效果。如高职学生在入学后,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他们的应试目标的合理性丢失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变化,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就会发生学习危机。在这时,如何对他们进行学业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消除学习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干预模式要充分发挥各级“心理委员”的作用,重视以他人为媒介的间接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发挥内在潜能,获得学习成功。同时,我们要发挥各级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从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注意用脑卫生和考试的心理卫生等方面来化解他们的学习危机。

第三阶级为危机的重估。它是危机干预的产物,通过有效的干预,能使心理危机得到合理的处理和化解,即使一次处理不能化解危机,通过及时重估和再处理,多次干预,最终使危机得到较为合理和满意的解决。危机的重估也可能成为危机干预的新的起点。

三、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总的框架,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新模式要求学校领导在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把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完善的机构,在教师和学生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学生可称为“心理委员”;教师可称为“心理咨询师”),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多级防护网,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制订相应的制度。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包括预防教育制度、早期预警制度、危机干预制度、后期跟踪制度、常规工作制度等。在早期预警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等制度。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之一就是甄别学生心理特质,以便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的调查研究。比如,在新生入学,就可进行健康诊断测验,开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在心理测验时,可采用三个心理学量表。

一是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此问卷主要是起到筛选作用,将可能有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以方便专家的进一步面谈。

二是SCL(症状自主问题)。此表涉及人的感觉、思维、情感、行为、意识、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主要用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果经测试,发现学生有问题,就能测出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是16PF。它主要对学生的人格状况及心理素质水平作出全面的评价。可以评定一个人的16种人格因素,而且可以推测次级人格因素(如内外倾向型、心理健康因素、创造力、成长能力等)。

对人的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考察。在进行了诊断测验后,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对进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从心理品质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的危机是逐步形成的,是有其根源的,或在某个过程中已经潜伏危机。由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危机干预的重要一步,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干预和化解奠定了基础。

3.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例如,开展“四结合”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心理咨询、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环境的创建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四个方面。

4.选择干预对象,正确选择干预技术

危机干预技术主要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解决问题技术。前者旨在尽可能地解决危机,使病人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它包括暗示法、环境改变法、镇静药物法等。后者则是采用“明确问题,确立方案,执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危机的技术。通常用干预技术对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干预。选择的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3)以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5)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6)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8)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9)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11)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2)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危险程度更大,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热线电话、BBS等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8篇: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情绪状态;危机事件;面部表情;预防

大学校园情绪危机事件多数是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功能障碍与躯体疾病,是心理异常导致的生理异常。而这些心理问题则大多是由学生的不良情绪所导致的。因此,弄清楚大学生的情绪问题对于预防并解决当下高校中频发的心理危机事件是非常有必要的。早在1954年,G.. Caplan就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于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他认为心理危机是指当面临重大问题时,个体感到难以解决,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情绪不断积累,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混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

一、大学生情绪危机事件的识别

(一)对情绪状态的精确把握。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的大喜大悲、异常恐惧、狂怒不已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和心境相比,激情的显著特征是持续时间短,且发生强度大。应激是指个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所出现的情绪状态。

(二)对面部表情的准确识别。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情

绪,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而人类情绪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等。其中面部表情是最丰富的情绪信息来源。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教授认为,人类拥有6种通用情绪和表情:惊讶、厌恶、愤怒、悲伤和愉悦。如果能够通过分析学生表情背后的情绪,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每种情绪的面部表情都有其一定的共性,表现为面部肌肉的不同动作反应。

二、大学生情绪危机事件的预防

(一)完善心理危机的排查和干预制度建设。各高校应建立定期的校园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制度。每一次排查都要坚持方法得当,妥善处置,不留死角的原则,同时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彻底化解安全隐患。我们应构建以预防为重点的预警机制,提高对心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能够及时分析、发现和解决影响高校稳定问题,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危机的排查和干预制度的建设。

(二)提高辅导员及任课老师的情绪识别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因此,他们的情绪识别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察觉出学生的情绪变化。因此,平时要加强对辅导员的表情识别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培训。任课老师的情绪识别能力也很重要。因为,学生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任课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即时观察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告之辅导员加以关注。如果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及时就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沟通,就可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提升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公关能力。每个班级都会选举出自己的心理委员,主要关注自己本班学生的情绪变化及心理动态,及时与辅导员和心理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心理委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亲和力、主动性、观察力、敏感性、感染力以及心理学素养。因此,提升心理委员的心理公关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平时一定要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增强他们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四)组建专业的心理学兴趣研究小组。现在学生中不乏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他们对心理学有着极高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着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领域。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种热情,组建系部层面上的心理学兴趣研究小组,每周选取一个主题进行探讨,大家互相学习和交流,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并能感染到身边的其他同学,最终达到在增强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同时,培养大家的心理助人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希望可以建立大学生情绪危机干预的三级体系:危机预警体系(学校)、专业干预体系(教师)和心理自助体系(学生)。师生联动,为共创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而不断努力。

三、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希望可以建立大学生情绪危机干预的三级体系:危机预警体系(学校)、专业干预体系(教师)和心理自助体系(学生)。师生联动,为共创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第9篇: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

一、宣传教育模式

1.课程教学。开设《大学生心理修养》或《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相关课程,列入学生必修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2.学科渗透。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旅游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这些心理学理论均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可对学科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增强知识的系统化和进一步的深化,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知识宣传。学校通过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等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全面了解和促进他们的成长。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地加以宣传。

4.文化渗透。校园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它大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的层面,即学校的建筑风格、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二是行为的层面,即师生、生生、教师与家长间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三是意识的层面,即教育理念、校风、校训、班风等,通过无意识的感染、熏陶、认同等方式往往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个性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组织管理模式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新生入校时通过专业的心理调查问卷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第一手材料,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和早干预。筛选出重点人群,加以辅导、关注或干预。

2.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全方位、多途径的立体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有效预防和处理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在校内形成有效的协作组织管理机制,纵向的是“学校一院系―班级―公寓一寝室”五级化预防网络,横向的是由“教务处一学生部(处)―后勤处”组成的“教学―教育一管理”的一线的预防,上至学校、院系领导,中到心理健康老师、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医生,下到宿舍管理员、寝室同学、清洁工组成强大的、立体的、交互的预防网络体系。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确立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实行校系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来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制度、心理危机产生时的干预制度等,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是进一步恶化。   4.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胳询)中心。聘任或是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工作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配备相关的设备或用品,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和QQ,开展咨询接待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调适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组建心理(健康)协会。可以组建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下的心理(健康)协会,对会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加以培训,提高会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会员对同学开展适度的朋辈互助活动,助人自助。

三、咨询治疗模式

根据调查可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背景大多是适合辅导或是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是精神障碍的,要转介到专业医院,不能越俎代庖,否则会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导致不必要的危机事件的发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正确掌握病与非病、健康与不健康、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学会和应用咨询的技巧,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或咨询;学会诊断或是界定和转介。同时,要配合医生做好对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是精神疾病的学生的康复和追踪工作,促进和保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四、实践活动模式

1.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参加文体活动不仅使人心情舒畅,促进人际交往与合作,还可克服心理上的一些人性弱点(胆怯、焦虑、犹豫等),提高对不良刺激的承受力,培养勇敢、果断的良好心理品质。尤其是参加体育活动,既可以提高身体健康身体素质,又可以增强人的意志力。

2.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重智商、轻情商,加上中小学受场地、环境的影响,加上大多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相互忍让、宽容、体谅的思想和行为,意志力相对较弱。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相互协作的思想与意识,提高集体凝聚力,学会宽容和体谅,增强意志力和生存能力等。

3.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提前了解社会,知己不足,学习上变得更主动,为毕业就业做准备,还可以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发展自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其他活动。如积极参加各项社团、竞赛活动等。

五、立体网络化模式

单一、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可能完全有效地完成其基本任务,应寻求更多的教育合作伙伴。

1.校内立体网络化。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舆论宣传资源、物质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等,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个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校外立体网络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因素都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形成合力,各方面力量密切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要注意利用所在城市的社区资源,构建一个综合的、密切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