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第1篇: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

2010年青岛市已经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的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接近大众化水平。如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我们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青岛教育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型。

第一,构建政府主导的工作推进机制。青岛市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规划实施。市委市政府在《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善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体系”。2011年以来,青岛市致力于构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专家指导体系和考核体系,先后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标准》《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智慧校园建设标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年)》等文件,成立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和青岛市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纳入对区市政府教育重点工作和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考核指标,市、区市、学校三级联动,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第二,构建多方参与的设施建设机制。青岛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向全市覆盖。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光纤接入青岛教育城域网,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中小学教室全部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青岛还探索企业参与机制,与青岛伟东科技教育集团、华师京城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空中课堂、未来教室等建设,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到2016年,青岛市中小学将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第三,构建以应用为驱动的资源共享机制。青岛市加快构建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应用与服务的机制,全面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应用工作。在青岛,部分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可以通过智能教室连线课堂,成功实现“专递课堂”教学同步展示,让农村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青岛还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和电子书包应用试点,通过构建“微课知识树助学系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系统和自适应作业测评系统等,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让信息技术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推动下,以公平优质为导向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青岛逐步建立。青岛市已经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杂费、作业本费和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享受学习、生活费用全免费教育。到今年年底,青岛85%的中小学可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70%的幼儿可在公办和普惠幼儿园就读。青岛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度在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名。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正在发生新的变革。青岛正在制定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方案,努力打造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我们将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育(一卡通)中心管理平台,探索以大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方式,构建“数据支撑、智慧互联、优质均衡”的青岛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青岛将致力于实现三个延伸,推动教育的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普及。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延伸。以推进国家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建立覆盖各类教育的信息化标准,推动设备配备及应用实践,尤其是重视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教育、校际教育差距。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延伸。以青岛开放大学为依托,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和“青岛全民学习网”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推动终身教育开展,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助力。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领域改革延伸。大力倡导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引领,建设未来教室、培养未来教师、发展未来教育的理念,以数字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数字应用在教育各领域的普及和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驱动力。青岛市已投入3.7亿元,推进数字智慧校园建设,到2016年将覆盖85%的学校。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信息化促公平、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选择。我们建议加大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形成新的共识,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建议共同推动全球范围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互联网技术突破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和时空的局限性,推动优质资源向更广区域覆盖,让学习者都能享有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第2篇: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

博主的议题,给了一线教师深刻的思考:何为“智慧”校园?“智慧”利在何方?校园的“智慧”如何彰显?

“智慧”校园源自校园信息化建设与书香校园的构建项目,从功能属性上来看,它借助于现代的教育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对已有的校园进行功能化的建构和硬件上的支持,以期达到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来促进对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技能的支持的作用。从使用对象来说,它以中小学、幼儿园、职业(特殊)学校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为学习者和教师创设“智慧型”服务。从目标指向来看,“智慧”校园的目标于在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特征的校园组织形式,力图通过高效的手段,提升学校的教学效益,创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新模式和新途径。因此,“智慧”校园是面向师生的、符合教学需要的,能够开启智慧之门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方案的总称。

当界定清楚何为“智慧”校园建设之后,我们不禁思考,既为智慧校园,那么如何应得智慧之名?智慧是属于学习者的学知之慧,是属于教学者的启蒙之慧,是属于管理者的人性之慧,是属于协同者的共赢之慧,是属于乐思者的建构之慧。因此,智慧的最终指向应是针对校园范围内的所有人,并是他们开启属于自身智慧的金钥匙。如果智慧校园仅仅成为现代化设备的展示区,在绚烂的霓虹中展示高清大屏,在各种花样繁多的系统中重演各种PPT,在林林总总的设备中炫耀如何利用高科技,那么,可以说那不是智慧校园,而是产品会,因为只有带着设问的设备,才是智慧校园的必需品,而简单的高速、高清、高频只能代表着科技手段的更新,不能表明与智慧的关系。试想,如果能用新设备促进智慧的生成,那么学校的温度在哪里?所以,智慧校园是因人而异的,并非因物而存。

既然智慧校园要依托以人为本、启发智慧生成,那么我们渴望的智慧校园应该如何建构呢?智慧校园是根据教学主体的需要产生的、由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所供给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集合体,它能将学习的需求与信息化的手段相结合,通过必要的研究和实施途径,最大化地开启智之门,缔结慧之果。在这过程中,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功能标准的建立,实施途径的研究、课程融合的实践、设备更新的处理及应用领域的探究等。也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才能让智慧校园真正智慧起来。

第3篇: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

成效显著 契合未来学校发展

据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仰协介绍,2012年,成都进入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行列。

“建设教育云平台,将提供更多优质多元的信息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移动学习需求,塑造新型的工作学习模式”,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表示。

未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校人人通”将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地长足发展。

据成都市教育局吕信伟介绍,近年来,成都通过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政策,增加了政府教育投入,提高了学校教学仪器装备标准;通过打造“三通两平台”、 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据了解,截止2012年底,成都市已基本实现网络满覆盖、学校全接入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市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整体普及率为77.4%;成都市已经有20余所城乡中小学正在积极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2012年10月,成都市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智慧教室”,随后,7个试点中小学校纷纷落地并开展教学实践。学生在“智慧教室”里能实现课堂多媒体互动、e化评量与诊断分析,以及无缝导入云教学平台,契合了教育科技和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

成都教育“云”中起舞

吕信伟表示,根据2013年正式实施的“宽带中国”国家战略,成都正进一步修订完善成都市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其政策框架,检测与评估政策实施和目标达成效果,发展教师ICT能力,培养学生电子能力,创新学习方式,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移动学习。使成都教育适应,并有力支撑中国城市化。

同时,未来成都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以师生服务为核心,以“校园云”平台为基础,构建起一站式登录、一站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的智能个性化“云桌面”。实现师生应用数字终端多方式、多形态覆盖,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全面优质化,基本实现数字校园普及,实现校园网网管人员全员持证上岗。

“到2015年,成都将完成500名技术装备管理干部、2000名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培训;同时,培养能从容应对未来校园、未来教室数字化工作和学习的未来教师。”吕局长表示,2014年,成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参培率达到100%,考试合格率不低于85%。2015年,5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

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优秀人才

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都江堰国际论坛了《成都市义务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2012:创造有效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报告分为七个章节,反映了成都市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情况,与国际社会分享成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方法和经验,共同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报告从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政策背景和宏观环境、成都ICT基础设施建设、ICT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ICT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成都ICT发展差距与工作建议以及ICT成都愿景等七个章节的内容,显示了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未来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拟形成以下共识:信息技术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以及信息化应面向的群体。并据此提出了倡导及建议: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全球化公民;积极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制定本国(地区)标准;运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建设开放性教育资源,推进远程教育和移动学习;建立教育信息化指标、定期收集数据、实施ICT政策评估。

报告提出,未来成都的教育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

实现成都教育梦

成都市作为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从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让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学有良教、品质卓越”的成都教育梦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实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提升工程,2012―2014年,成都市级和区(市)县两级财政将投入26.2亿元,到2014年生均设备值小学提升到约3600元、初中(含九年制学校)约3900元、高中约5800元。

二是打造“三通两平台”,300多所学校完成校园有线、无线双网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到2014年,中小学生机比将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多媒体系统到班比达到1:1,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开展师生个人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试点工作,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师生实名制,支持网上协作、多方互动和虚拟化教与学的“网络学习人人通”;构建“成都教育云资源平台”和“成都教育云管理服务平台”。

三是广泛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

四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第4篇: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创办于1950年,是重庆市的示范小学,巴南区的窗口学校。目前,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在未来两年内,学校将发展成为拥有七个校区的集团化学校)、一个附属幼儿园,教职工230余人,学生4500余人。学校确立了“做自己,更精彩”的办学理念,并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四个重点项目”之一。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坚持“为用而建、适用好用”的原则,加大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投入,建有标准的网络中心、监控中心、电视台、广播系统、可实现同课异构的网络互动教学、教研交流系统、数字化阶梯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等,为学校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及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有力保障。

2.智能化管理、教学模式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的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原因,造成校区之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为此,学校从2012年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全面实施多校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办学水平。同时引入云教育及电子书包项目,借助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形成鱼洞二小智慧课堂“2655教学模式”,有效地缩小了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3.信息技术课题研究

学校把信息化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从2000年至今,学校先后进行了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实验”、“校园网络教学及其环境的研究”、“以教师博客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城市小学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的研究”等4个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主体性发展。

学校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第5篇: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

如何迎接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上海基础教育共同关心的热点。 如何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内涵,如何构建信息化的基本形态,尤其在“校校通”初现端倪、“人机比”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如何开展,确实需要人们作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一、信息化校园的构建

站在贯彻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高度,结合上海教育的实际和特点,今天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是构建适应信息社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模式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就操作性而言,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三个立足点:其一,以应用为主线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包括信息科技课程的开设和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应用;其二,以体现教育信息化思想和要求的信息化校园的构建;其三,以网络共享思维为特点的管理模式创新。

所谓信息化校园,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它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创新与传播中枢为主要社会效应。

网络化是指将学校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通过校园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并借助于互联网,使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实现高度整合,形成完全开放、超越时空,集知识中枢、管理服务、学习科研于一体的校园平台。

数字化是指将文本、书本、图片、录音、录像等物理信息,通过计算机、扫描仪、声卡、视卡等设备以一定数字格式录入并存储。实现数字化形式,不仅可降低信息的制作成本和存储费用,还可以大大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途径,使信息资源成为包括全体师生员工在内的整个社会学习共同体的共有知识财富。

智能化是指将包括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以及知识库在内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各环节。并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使信息化校园的信息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创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管理决策系统和智能化的教学环境。

校园网是信息化校园的基本构架,其重点是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校园网的构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校园网,校园各群体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相互交流。

(2)利用校园网,学校的各方面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大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领导可以全面及时地了解全校的各方面信息;各部门可以便捷交流,更协调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利用互联网发掘社会智能潜力,形成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互补与整合。

(3)利用校园网,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多种教学设备,实现软硬件共享。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在硬件上的开支,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设备的效益;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信息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例如各种电子图书可以直接在网上浏览,随意下载,不用归还。

数字化信息是信息化校园的“物质基础”,其重点是校园中的每个个体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这是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前提。数字化信息载体存储量大、体积小,通过网络的传递,师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数量、图书馆的限制,随时随地存取、检索、查询,利用网络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例如教师信息、学生电子档案、新闻公告、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应用软件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借助于信息通道与相关设备,并通过结构化连接,使数字信息拥有者与利用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人都可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信息创造者,又是信息利用者;既是教师、导师,也可以是学生、同学。数字化使各种知识、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交流与沟通变为了可能。

智能化技术是信息化校园中的“智慧”,其重点是“专家系统”模式(高度自动性、便利性)与智能性的应用。随着信息化校园的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学双方将在行为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就学生而言,可以从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高度互动、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的学习模式。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也随着转化为借助智能化手段,个别化、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地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最优化之学习目标。

诚然,网络化是信息化校园存在的基础,数字化依附于网络化而存在,智能化则是信息化校园“智慧”的体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构成了信息化校园的基本形态。当然,信息化校园不仅要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只有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称得上现代教育技术。也就是说,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介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校园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要素:(1)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2)数字化信息资源,(3)与互联网相连的校园网络,(4)信息智能化应用,(5)信息化人才和信息技术,(6)信息化政策与标准。

教育信息化就其内涵而言,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能,在学校乃至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然而,之所以要建设中小学信息化校园,从学校的发展轨迹维度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阵地,中小学校园具有不可替代性。按高科技应用需要高情感平衡的理性思考,中小学校将在校园文化和形态上实现新的发展,甚至还要承载更多的功能与任务。因此,在中小学构建信息化校园是目前一个最优的选择,它是让校园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最可行、最经济的方式;它因信息更为畅通流动,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信息资源,开拓校园发展的更广阔空间。而另一方面,即使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将最终逐步取代学校校园,但在较长时期内,信息化校园实际上却是推动这一体系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依托。

二、信息化校园管理对策与常见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个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从管理维护到功能开发,都是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经费投入。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化校园高水准运作,成为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共同关心的话题。保证平台运作效率可能取决于以下三个水准:(1)学校可供利用的知识、信息的开发和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准。(2)学校可供利用的知识、信息处理的硬件确保于一定的水准。(3)可供利用的人的智力,无论个体还是团队均达到一定的水准。

这三个水准无论哪个呈弱态造成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平台的运转效率,这也正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信息平台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反映出的诸多问题看,最突出的是校园网上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严重匮乏,数字化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信息化校园发展的主要瓶颈。究其原因有三:

1.学校可供利用的知识、信息的开发与积累处于无序状态,开发只限于个别人(掌握初步技术,仅此而已),由于信息平台不能提供分类数据库,信息积累十分有限,同时由于标准不统一,所开发的信息仅仅为开发者个体使用,而不能为大家所共享。

2.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外界开发的大量数字化信息不能及时充实到位,内部信息开发因政策倾斜不够,不能及时成为校内共享资源。

3.信息平台上充实了大量包装性信息(大部分是为了宣传所做的一次性开发),实用信息相对封闭,信息的开发基本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传播媒体,便于学生学的可供选择信息媒体几乎很少出现。

第6篇: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 智慧校园; 建设模式; 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0-22-04

Analysis of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mode in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Li Xiumin, Shi Haiyan, Wang Xiji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It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smart campus from the aspects of campus for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campus manag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Internet plus" background of smart campus, through intellig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the campus intelligent management has improved much. It effective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whereas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mod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科学进步,人类思想逐步发生改变,创造性的思维深入人心。“互联网+”与校园相结合,促使教育领域改革、教学模式等发生质的改变,校园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智慧校园”是指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完全融合[1]。智慧校园的建设包含多个方面,通过云计算、互联网将校园运行中的所有数据结合起来,有效实现高校智能监控和智能识别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平台及智能感知功能,二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信息服务与校园各应用领域相结合,三是在个性化定制服务基础上,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2]。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技术的一种较高的形式,将学校的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3]。

“互联网+”是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因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功能,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当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4]。

教育领域所衍生出的智慧校园是校园发展的新模式,“互联网+”的产生将推动智能生活的发展,智慧管理、智慧教学与智慧服务将是现代化校园新的发展方向。利用校园的智慧化管理来分析、研究、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创新管理将是未来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国内外智慧校园研究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形态也逐步发生改变,“互联网+”行动计划[4]的提出,更进一步加快了智慧化的建设,拓宽了教育领域对于智慧校园的认识,智慧校园也将是教育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高级形态,也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浙江大学很早就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并开始研究和建设,给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5]。上海交通大学在云计算基础上创建智慧校园图书馆。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采用一卡通管理服务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这些高校都对智慧校园建设作了各种探索。

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对智慧校园相关的概念等进行了研究。黄怀柔教授认为前期的数字校园思想虽然先进但有很多不足之处,而智慧校园理念恰好弥补了它的缺陷,将为高校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服务。陈翠珠教授的观点是智慧校园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整合、分析评价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充分挖掘这些数据中潜在的利用价值。沈洁认为应该在物联网基础上把人与物理设施相结合,促进教育教学进一步优化[6]。

国外很多大学早已实行校园数字化管理。加利福尼亚大学采用了较为统一、集成化的管理系统,实现核心业务的动态管理。国外一些学者在智慧校园研究领域也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Talal指出在校园里用一张智能卡可实现多种功能服务,真正做到方便快捷[7]。Michael和其他学者提出的ETHOC系统,重点对虚拟和物理的校园环境要素进行整合,用户可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学校生活。

“互联网+校园”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学习模式,将教育、科研、服务以及生活融为一体的智慧化校园模式。

2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模式分析

2.1 校园形态智慧化

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信息化系统,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展开等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得以实现。智慧校园中数据是为整个校园提供个性化服务。每个数据对于他人都可能非常重要,这些数据也将在服务过程中挖掘更大的潜力,创造更多的活力。智慧校园的建设将改变前期以各种系统应用为核心而导致错综复杂、数据混乱的现象,以“数据技术”为核心,也将调整人与系统的关系,促使个性化交互的形成,数据也可高效的为使用者所用,形成智慧校园新的数据形态。

高校信息化发展中,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数据形态的转变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条件,技术形态的智慧化非常关键。智慧化的数据形态需要“云”、“网”、“端”的共同支持,三者相结合,促使技术形态的成立。例如2016年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建立基于三校区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利用可视化服务等实现各实物间的联通,同时采用多平台管理并且将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云计算对于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及服务。此外,建立基于手机APP端的移动办公服务功能,实现“微互动”、“微办公”以及“微服务”功能。

2.2 教学模式智慧化

智慧型的师生是未来建设与应用的核心,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采荷小学率先在学生社团中开展机器人项目活动,开发了机器人校本课程并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运用。通过机器人课程的开展,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智慧化教学模式。

2.3 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智慧化

在全校教学区域以及大部分公共场所逐步实现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校园内进一步实行云计算为基础的虚拟化管理。目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园借助VLAN等建立了校园网络安全系统、财务专网等各类校园网络服务,极大地满足了校园信息化发展需求。同时,搭建了校园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精品课程以及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8]。常熟理工学院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有线和无线网络基础上建立RFID环境,自主研发资产管理系统以及教学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开发各类校园应用系统,并且进行测试研究,以促进校园内真正实现物联网为基础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

部分学校开发了在线教学模块,实现在线辅导与评价,教师在线答疑、学生在线做作业和在线测试,全面开展智慧化教学[9]。2015年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已经逐步实现教学资源智慧化,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在线视频教学等。各院校建立相应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课外拓展库、虚拟仿真库,实现智慧教学。

2.4 校园管理与服务智慧化

智慧校园的建设支持数据整合,呈现“一站式”新型服务模式[10]。在互联网基础上综合数据管理,实现高度集中的业务数据交换,为教育教学以及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2016年北京艾威康携“智慧校园一站式平台”亮相于高教仪器设备展览会,该平台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功能,包括管理、资源、环境以及服务的全方位智慧化管理。这种服务模式整合校园各项业务所产生的数据,达到数据资源共享效果[11]。

智慧校园建设中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明智的处理措施将有助于校园的管理[12]。以招生为例,大学在招生中信息部门积极配合学校招生工作,提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比如关注不同生源地学生入学的绩点、入学成绩与毕业成绩以及最后的毕业去向,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从入学、在校学习到毕业工作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数据,及时做出问题反馈,为招生决策提供依据[13]。

2.5 各模式比较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相对于数字校园在各方面有很大提升,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度。从杭州采荷小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和北京艾威康的经验看,虽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有效促进智慧校园全面建设,但在不同程度上仍存在缺陷。

杭州采荷小学虽然硬件设施建设到位,但缺少一定的数据规范标准,信息资源不够完善,同时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不能适应时展要求。重庆师范学院各类应用系统建设相对较为齐全,但缺少统一规划,系统集成度不高,信息化人才匮乏。艾威康推出一站式平台,虽然能基本满足智慧校园建设中各类应用系统的需要,但在实施等方面可能还缺少一定的指导。目前各校园对于“智慧校园”这一理念认识仍不够深刻,容易导致过分追求硬件建设,无法真正实现校园智慧化管理。因此,智慧校园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结合教育发展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促进校园建设模式的合理化。

3 智慧校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数据规模不足并且形式单一;重硬轻软,缺少标准化研究;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不符合时代要求;缺乏理论层面的指导和对于理论的关注;缺少智慧型人才等[14]。为此,智慧校园建设对策有[15]:①组建大数据库。加大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存储,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平台共享,促使大数据库的建设。②探索数据化标准规范。在各个部门间形成互助互利的交流模式,加强数据流动性,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16]。③进一步完善校园管理改革机制。对于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管理不当、效率低等问题加以改善,采用高效智能管理,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促进智慧校园的进一步发展。④增强智慧校园相关的理论研究。当然智慧校园目前是比较新的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智慧校园所独具特色的建设理论以及设计要求。⑤加强智慧型人才的培养。在智慧化管理与服务的系统中,通过知识管理、在线教育等支撑平台,强化智慧型人才培养[17]。

4 结论

在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整合优化教育信息化资源,为学生、学校构建随时随地交流学习的平台,提供便捷安全、多层次的智能化服务是智慧校园发展的建设目标。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适应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改造数字网络,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技术融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蒋家傅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

术,2013.2:45-46

[2] 于长虹,王运武.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

管理,2015.6(321):49-51

[3] 蒋东兴.“云端一体化”高校智慧校园畅想[J].中国教育网络,

2014.1:58-62

[4] 唐斯斯,杨现敏,单志广等.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科学出版

社,2015.

[5] 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EB/OL].[2016-03-16].http://zuits.

/xxhjs/redir.php?catalog_id=187343.

[6] 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

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7] 江林升.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

教育,2011.11:133-136

[8] 刘敏斯,陈少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软件

导刊,2015.14(8):6-8

[9] 蒋东兴,付小龙,袁芳.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

讨[J].华东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报,2015.S1:119-125,131

[10] IT168信息化频道.智慧校园平台艾威康“一站式”平台引

关注[EB/OL].[2016-04-27].http:///a2016/

0427/2619/000002619084.shtml

[11] 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

电化教育,2014.332(5):88-99

[12] 杨文,赵洪光.基于网络技术的智慧型校园应用研究[J].信息

化教学,2015.15(9):117-118

[13] 江桂珍.基于“互联网+”的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现代

中小学教育,2016.32(4):5-6

[14] 尹合栋,陈军.“互联网+”环境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

信息化建设构想[J].重庆高教研究,2015.3(6):87-94

[15] 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N].中国教育报,

2015.5.

[16]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用[N].光明日报,

2015.6(14).

第7篇: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

6月28日~29日,“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两百余名校长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着数字化进程中的中小学教育创新与发展变革、数字校园整体规划与平台建设、新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等热点话题展开多层面讨论,在厘清思路的同时建言献策、形成共识。

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有硬件标准,没有软件标准,这样导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各自为政,徒增教师负担。另者,学校内信息交流不畅,信息交流方式传统静止,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种种较普遍现象让参加此次论坛的辽宁长春市教育局吴龙山老师带着问题而来: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追求何在?

“我们现在搞教育信息化,有一个很大的责任和目标是提升孩子的信息素养,提升他们在现阶段或者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央电教馆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晓芜在挖掘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意义时,认为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一定是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效益的变化。在王馆长看来,教育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现代化教育最终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推动力量的教育信息化,同样要遵循发展人的价值目标。

“今天的教育和教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这是人大附中西山分校舒大军校长的一句名言。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将这句话予以放大,具体指出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人不能凭空而论。“我们生存在现代社会,人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大的社会里生存,我们的认知方式正在从‘个体认知’变成‘分布式认知’”,余教授如是说。他认为,培养现代化的人,就要造就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这不仅包括人头脑发生的认知,还涉及人和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完成的过程。

数字校园的行动智慧:从特色、内涵、可持续发展入手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从基层管理层面来看,中小学校长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人物。在教育前沿摸爬滚打的校长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不乏真知灼见,对数字校园的创新实践更是充满了行动智慧。

本届论坛上,一些受邀的中小学校长或现身说法,介绍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或妙语连珠,触发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提升校长管理效能的独特感悟。

北京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田昆升立足于学生二十年后面对的社会现实,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在培养学生规格的问题上提出了“文武双修,笃实日新”的培养理念。那么,数字校园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最优学习方法,如何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如何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呢?田校长抓住了教育主战场――课堂,围绕着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去探讨数字校园建设的问题。丰师附小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完成国家的课程任务,采用结构式的学习,为学生进入第二层面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摄取式学习,采取小组式,按照个性发展、自由结合的模式。学生通过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基础知识之上的拓展学习。第三个层面是个性化学习,完全是人机交互式、个性化的,按照个人的发展思维路径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进行学习。

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要重在提升内涵,而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样也体现了教育信息化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追求。“表面上看起来,学校由各个教研组、各个处室组成完整的画面,但教师之间的合作貌合神离,内部处于不合作的状态,封闭的交流方式导致教师的知识陈旧,观念狭窄,因此要改变传统的静止的信息交流方式,就需要创建不受空间、内容、人员限制的网络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内部系统,可以促使学校形成双轨教研制度,实现教研组织创新,促进教师群体间信息的交流。”北京七中校长王文利谈到学校通过数字校园平台改革传统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可谓煞费苦心――建立网络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行的评价,以及教学、德育等部门对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估,使教师全方位、多角度认识自己工作的实效,不断调整自我、改变自我。

可持续发展是数字校园的必由之路。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建设的过程和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江苏扬州中学信息中心主任倪震祥对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健全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有积累机制和创新机制。积累机制是指数字校园在数量上的发展,软、硬件设备的投资,以及稳步积累的数字校园资源。学校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积累动机,这种动机又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校园长远发展所做出的考虑。创新机制,一是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二是数字校园创新机制的构造应着重考虑信息化精英的培育、区域化的推进和创新实力的开拓。

数字校园难点突破:放开手脚,摆脱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定势

数字校园如何与学校日常的精细化管理相融?教师数据在人事、科研、教学等系统中重复录入,怎么办?数字校园的建设会不会给学校网管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负担?如何让教师不至成为技术的“奴隶”、不会为技术所累?如何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参与度,特别是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最终决策、确保信息化建设中必要的投资力度……受制于传统教育管理思想束缚的种种现实让校长们纠结。更有校长戏谑:“数字化时代就像一场博弈,各个厂家、各种技术产品纷至沓来,校长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不知该如何选择。”

第8篇: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

一、全区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中小学校135所,其中小学99所,城区小学5所,农村小学94所。初中19所,城区初中6所,农村初中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民办初中1所。高中5所,普通高中4所,民办高中1所。职教中心1所,国办幼儿园1所,特教中心1所。我区还有广播电视大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区共有在校学生53 386人;其中小学生30 728人,初中学生14 619人,高中学生6 910人,特殊教育学生139人,职业教育学生990人。

全区共有在职教职工5 400人,其中小学教师2 558人(城区小学教师828人,农村小学教师1 730人),初中教师1 901人(城区中学教师828人, 农村中学教师1 073人),高中教师746人(城区高中教师606人,农村高中教师140人) ,进修学校教师107人,特殊学校教师35人,公办幼儿园教师31人。广播电视大学教师22人。

二、教育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做法

(一)自我加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全区教育工作者共克时艰,大力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让薄弱学校与名优学校组成联合体,整合区域办学资源,成为控制择校、择班热的原动力。

1.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设学校发展共同体。针对校际教育不均衡的现状,我们科学提出了“抱团发展”的发展策略,实施了校区管理体制改革,让薄弱学校与名优学校组成联合体,结成帮扶对子,我区的附属实验学校与区四中、利民中学;呼兰八中与五中组成了联合校区,把优秀学校的名师和优秀教师有计划地向联合校区的薄弱学校输送,通过强弱学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师资资源的优势互补,管理运行步调的一致,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择校、择班、择师问题,缩小了校际办学差距,实现了抱团发展,共进双赢的办学目标,成为全市一大创新性亮点,得到了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抢抓机遇,打造江北名校,积极推进新高中建设。在江北还没有一所全市及全省名校及现代化高中之时,以此为契机,积极筹备新高中建设工作,到外地和本地各县区调研,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投入大量精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克服了种种困难,基本完成了新高中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并且多方努力争取到了市教育局对新高中建设的支持,市教育局预计投入5 000万元以上,用以建设高中教学楼、实验楼等基础设施。可以说新高中一旦建成,必将是一所现代化高中学校,必将是一所全市名校乃至全省名校。

(二)自主创新,推进学习型团队建设。我们在区委提出的“自己出题自己答”工作思路牵引下,在市教育局提出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工作部署下,把学习型团队建设作为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对校长、教师、教研员队伍分层次进行了岗位大练兵,在“自我提高、借鉴提高、引领提高、抱团提高”的载体活动中,不断提高了三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凝聚了想事、谋事、干事、干成事的呼兰教育人精神,得到了市局的充分肯定。

1.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培养和打造一支政治素养好、人格力量大、发展追求高、创新能力强,建设本领硬,并且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把这一职业当做第二生命的校长队伍。建立了校长任期责任制、目标考评制度、轮岗交流制度,切实提高校长为人、为事、为业的能力,通过四所高中校长竞聘上岗、开展校长论坛、专题报告,考试等形式,使校长保持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了校长的创新意识、率先意识和全局意识,提高了校长专业发展能力。目前,四所高中均在原有的基础上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进取精神强,师德修养高,文化底蕴厚,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作用的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开展“十佳青年教师”和高中、初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师说课、赛课、评课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教育教学才华的舞台。去年11月份教育局组织开展了主题是“自我提高、借鉴提高、引导提高,最终达到抱团提高目的”的全区相关学科全员参与的高中、初中、小学学科大型研讨活动,以此次活动为平台,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尽心竭力为教师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通过公开考试选拔方式,择优录取研究生及省会城市本科毕业高中教师30名,切实充实高中教师队伍,增强队伍的活力。

3.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能够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教育改革,具有课程意识、合作意识和深入研究问题品质以及在教师成长中能够做好专业评估,专业解释、专业建设、平等交流、智慧共享的教研员队伍。进一步明确了教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强了学科专业知识及其课堂教学实践与指导能力,教研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教学研究与指导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定期举办教研论坛,2010年我们组织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进行了全面开学初视导,每名教研员全面听课,指导教师课堂教学,既加强了教研员队伍建设又有效地提高了检查学校教师的课堂授课能力,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三)自强不息,构筑校园精神。我们确立了把每一所学校建设成为“生有特长、师有特点、校有特色”的活力校园的总目标。提出了每一位校长都要把自己当成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继承和创造出校园精神。

1.深挖潜能,突出实效,确立校园精神。我们始终确立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核的观念,坚信“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各学校广泛梳理学校发展历程,开展广泛的、深层次的研讨,整理出属于自己的、独到的校园精神。通过校园精神来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对学校师生起着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约束作用,使他们自觉地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明辨是非界限。此项工作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在呼兰一中已经初步形成乐于攀学、乐于博爱、乐于超越的校园精神。并在全区进行了推广。

2.强化优势,个性发展,建设优质特色学校。各中小学校进一步明确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六个标准”,即环境上能看出来、校长能讲出来、教师能动起来、课程能开起来、学生能活起来、成果能显出来。各学校根据学校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营造校园环境的独特文化风格。目前,以建国小学为代表的“书香校园”,萧红小学为代表的“诗教校园”,东方红小学为代表的“特长教育”,利民二中为代表的“养成教育”、大用中学为代表的“艺术教育”等特色学校已经异彩纷呈。我区有6所学校被评为省市艺术、体育基点校,有10所学校被评为省市绿色学校,有5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省市诗教先进集体,教育局被评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

2009年,我们召开了全区首届教育系统运动会,共有1 330名运动员参与了25个项目的比赛,充分展示了我区各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广大师生的精神风貌。大力开展学校艺术活动,开展了中小学文艺汇演、大合唱比赛和校园艺术节活动。召开了全区庆祝第25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对最近五年来涌现出来的先优模教师进行了表彰,进行了专场汇报演出,展示了全区广大教师的精神风貌和新时期教师的风采。

(四)自创载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局把2009年确立为教育教学质量年,2010年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速年,建立了校内的百师讲坛制度,建立了教育教学质量分析联系会议制度,建立了高中与初中、初中与小学的有效衔接制度,保障和推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提出教育教学质量年要做到五个面向,即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名教师、面向每一个班级、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科,向课堂要质量,要求校长和教师把智慧和能力用在校内,教师要悟透“讲好课,育好人”功夫在课外的道理,不但要让学生学懂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坚决杜绝课内“丢了”课外“补”的行为。做到坚持“五个为主”,打牢基础。即课堂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科学定位,精选题目以中档题为主;精讲精练,以课堂为主;学科间综合,以学科内为主;重视实验,以教材为主。建立了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校园百师讲坛制度、中小学衔接研究制度,三个制度的建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先后在一中、附中二校区和三校区、五中一校区、萧红小学、利民二中等学校召开了现场会,有效地促进了全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今年我们又在利民二中、五中校召开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场推进会,全面实施全员恩师工程、全员学习工程、全员引领工程,是我们今年抓好学校管理的工作重点,目前各学校已全部启动。

2009年我区考入省重点135人,比去年增加62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考达到省重点本科线125人,比2008年提高了34%,达到本科二表分数线368人,比2008年提高40.5%。全区总达线人数890人,比2008年提高了31%。

(五)自主构建,建设标准化学校。2009年,我们稳步推进网点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为了科学做好网点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增加资源调整的最大化,确立了网点布局调整与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寄宿制学校建设、与薄弱学校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网点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制定了《呼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调整规划》、《呼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呼兰区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意见》,计划到2013年我区全面完成网点布局调整和标准化的目标,实现“一乡一校或一乡两校”的目标。2009年,我区有5所学校被确定为市标准化学校,市区共投入670万元,其中区政府投入540万元,为学校增添了教育教学设备,加强了学校的办学硬件建设,得到了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高度评价。推进石人中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投资393万元,建设一所建筑面积为2 539平方米的教学楼。石人中学建成后,全区所有乡镇中学实现楼房化,寄宿制学校达到7所。长岭小学综合楼建设已经完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哈市突出的“八个一”做法的基础上,呼兰区利民二中在自主、合作、探究、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利民二点的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入新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标准化学校建设提供了新的内涵和形式,也成为有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原动力。

三、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尽管我区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深知,工作与区委、区政府的高标准要求、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矛盾还十分突出,教育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呼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仍然薄弱;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改革有待深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尚需不断健全完善;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规范办学行为工作面临很大挑战,这些不足和问题,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还不相吻合,必须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第9篇: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范文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享誉全国。4月2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新闻会,特邀__区作为湖北省唯一县市区参加会议。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了我区教育均衡发展成果。

2.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经验全市推介。出台《__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组建文化建设校际“智慧联盟”,将2015年“创现”学校同区内部分学校结为“智慧联盟”,全面促进“创现”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我区“义务教育创现工作抓早抓实”经验被市教育局推介。

3.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3月16日,__区直机关幼儿园百里荒分园开园,全区公办园达到15所。该园按省级示范园标准建设,投资200余万元,占地面积2000余平米,有效解决了偏远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分乡联合、三斗坪、下堡坪、小溪塔街道启明星、黄花等公办园下半年投入使用,全区乡镇公办园将实现全覆盖,公办园容纳学生达40%。

4.高中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大力开展高中课程改革,强化高效课堂创建,积极开展备考研究。今年本科上线率达68.5%,比去年增加了7.5个百分点,文理一、二本上线人数、上线率均比去年大幅增长,一本上线率达21.4%,比去年增加了7.3个百分点,二本上线率达41.7%,比去年增加了10.2个百分点,文科有2名学生进入全市前十名,在县市区位居第一。

1.“片区管理”体制改革荣获宜昌市第四届“教育工作创新奖”一等奖。2012年,区教育局推进全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全区12个乡镇中心学校,合并成6个片区中心学校,每一片区设置“一总两办一中心”,即一个总干事、两个办公室(教育教学办公室、综合办公室)、财务核算中心。片区中心学校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办公地点、统一工作布署、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考核管理、统一财务核算。通过两年的片区管理实践,提高了中心学校管理工作效率,实化了校长考评过程,实现教师交流的层级化,基本解决了区域内学校学科结构、管理的不合理现象,推进了课程改革。在宜昌市第四届“教育工作创新奖”评选中,__区“片区管理”被评为一等奖。

2.优化学前教育集团管理。集团对全区公办园实施“12345”管理,即“一轴”“二带”“三同”“四片”“五统”。全区学前教育以区直机关幼儿园总园为轴心;总园带好分园、公办园带动民办园;所有公办园同属一个法人、同一个财务单位、同一套运作模式;全区公办园按行政区域和办园水平设四大片区基地园,协同集团和中心学校管理;所有公办园实行工作统一部署、人员统一调配、目标统一管理、设施统一配置、保教统一规范,全面推进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

3.课堂教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省教科所专家5次来夷开展教育教学调研工作,9批省内外教育考察团20多次来夷考察学习,其中汉川市教育局来夷考察12次,__区3人次赴汉川市讲座。5月,汉川市教育局同__区教育局签订两地教育合作交流意向书,推进区域教育广泛合作深度交流,促进两地教育高效发展。在全省教科研研讨会上,__区《反思小组合作微型课题突破》研究成果被交流推介。

4.完善教育教学考评机制。一是改进教学检测方式。义务教育段期末考试首次实行教育局调考检测和片区统一检测相结合模式。区教育局组织全区调考科目的命题和阅卷,片区组织该区域内非调考科目检测的命题和阅卷。二是完善教育质量考评机制。出台《关于认真做好2015年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评价办法,建立与片区管理向适应的片区考核制度。区教育局将只考核片区,各学校及教师的考核由片区

自主制定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表模的依据。5.完善高中招生制度。今年我区普高计划招生2000人,全部取消择校生。全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分批、分校进行。三峡高中分校划线录取人数占指令性计划的80%。

1.学生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坚持以特色项目创建为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今年确立德育创建项目32个,体艺创建项目31个。强化指导、督查和考评验收,创建效果显著。实验初中荣获宜昌市青少年第十五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歌咏比赛二等奖。实验小学荣获宜昌市少儿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歌会二等奖。黄花小学的《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小溪塔二小的《小学生“学雷锋·五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发及星级评价研究》课题通过国家验收结题。邓村小学、黄花小学乡村少年宫创建成果获全市三等奖。

2.“一师一课”稳步推进。全区30%以上的教师已在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平台网晒课,共984节,评选区级优课195节,录制并向市推荐优课84节,其中29节被评为市级优课一等奖,并向省进行了推荐。三峡初中教师高丙兰荣获“全国中学数学说课大赛”一等奖。

3.学校特色发展鲜明。实验初中、梅林小学、向阳小学被评为“宜昌市体育艺术特色项目先进学校”。__高中、小溪塔高中、上海中学、鸦鹊岭初中、鄢家河小学、梅林小学、黄花小学等7所学校被评选为宜昌市首批“美丽校园”。小溪塔三中被省教育厅表彰为“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1.扎实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4-5月,区教育局组织开展了以“争做‘四有’教师,潜心立德树人”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月活动。通过演讲、报告会、道德讲堂、访万家、征集教师美语禁语等活动,评选出了以三峡初中教师付先荣为代表的一批师德先进典型,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进一步提升,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职业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2.严格把关优秀人才招引工作。按照上级文件精神,今年将招考乡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60人。目前,已完成笔试工作和乡镇中小学教师面试工作,并对考生面试成绩进行了公示。7月11日将对乡镇幼儿园教师进行面试。

3.认真开展“名师”评选工作。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开展2014年区级“名师”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经过校、乡、区三级评选,共评出德艺双馨教育教学“名师”242名,任期2年。

1.一键式报警系统正式启用。为保障校园安全,有效预防恶性事故的发生,提高公安、消防、教育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全区中小学、幼儿园119个单位安装了一键式报警系统,1月23日正式启用,校园安全再加一道“防火墙”。

2.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切实加强校园安保、食品卫生、学生宿舍、学生楼道、学生活动、学生乘车、项目建设等管理,半年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未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3.加强安全专题教育。积极加强应急演练、防溺水、交通安全、生命安全和法制教育等,增强了师生自我防范能力。

1.强化校园食堂建设和管理。以A级食堂创建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布鞋食堂,目前已创市级A级食堂14个,今年将再创10个A级食堂。全面启动“阳光食堂”建设,视频系统全部建成,并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在全市首届学校食堂技能操作比赛,三峡高中食堂职工闵泽兰在学校营养菜谱编制演讲竞赛中获得一等奖,__高中食堂职工郭昌玉在中式面点竞赛中获得三等奖,__区学校后勤管理办公室获得团体总分一等奖。中国教育报了__区实施精细化管理守护校园舌尖安全的工作经验。

2.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区有14所学校(幼儿园)19个在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三峡高中校前区及行政综合楼改扩建工程已完成行政楼、合班教室、地下车库、北大门砌体建设,大礼堂预应力梁、南大门、连廊、市政道路正在建设之中,其余项目10月底全部完工。__初中教师周转宿舍即将竣工验收,两栋学生宿舍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学生食堂主体建筑已封顶,教学综合楼即将开始施工,学生运动场及体育馆项目已进入预算评审。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扎实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不懈纠正“”,严肃查处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行为,启动实施第十六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活动,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问题整改工作,“教改先锋党员先行”党建品牌被区直机关工委推介。

1.加快推进学区和集团办学体制改革。推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在义务教育段实行学区制办学,学前教育和高中段实行集团办学,全区将形成五大学区两大集团办学格局。

2.继续加强高效课堂创建工作。以“一师一优课”教师网上晒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特色创建项目督导,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市级名师评选工作,做好队伍管理等调研工作,以及教师职评、工资调整等工作。以暑期干部集训为平台,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4.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设施设备添置更新、隐患整改的投入力度,加强幼儿园校车管理,开展安全知识和安全管理制度培训,重点开展中小学生上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