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培养 数学 发散思维
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而数学思维则是传导数学精神,形成科学世界观不可缺少的条件。数学思维方法反映着数学概念、原理及规律的联系和本质,是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纽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
发散思维是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是辐合思维,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具有下列特征:
(1)流畅性,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
(2)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特征。
(3)独特性,是指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特征。
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反映了数量和速度;变通性反映的是灵活和跨越;独特性反映的是本质,在发散思维中起核心作用。
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或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都通过各种方式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在很多数学问题中,都可以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发散思维,现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课堂积极性
1.1 要有一个好的课堂引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引入能对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的导入无非是复习旧知、直接导入,而新课程则讲述一个故事,创设一个情境。课堂引入要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要注意引导的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奥妙新奇、情感丰富的世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其乐融融的忘我学习的情境之中。例如,讲到路程问题,老师可以列出几个词语让学生自由发挥,组织成一句话,“汽车、快慢、公里、小时” 这四个词组展现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思维随即迸发,用这四个词组说说话,学生就会有很多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教师根据这些学生的回答加以适当的引导,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堂课的内容上来“路程问题”。
1.2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环境。教师要将爱心、信心、激情、微笑带进课堂,不要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视为朋友,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可爱的,可以亲近的,真正体验到老师像亲人一样。让学生与教师平等相处, 一起讨论、交流、研究。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如对于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给这几个图形分类,你们会怎么分?”学生有的想到,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圆柱圆锥有曲面与平面,所以分成这两类,这是学生按照相似性分类;有的学生根据圆柱和圆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分别有联系所以分为一类,这是学生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分类;还有的把以上所说掺杂在一起,也有同样的分类结果等。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和见解, 无论正确与否, 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尽情的发挥想象,独立思考,做到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从而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久而久之,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问题意识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并逐步养成了善于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迸发出科学的火花。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能够给每个学生一个空间,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创造出奇迹。
2.重视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发散思维。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既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可以使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 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掌握观察、操作、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意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发散思维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实践中锻炼发散思维。如:《中国教育报》中刊登的一则题为《小学生质疑数学题合法性》的消息: “一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 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日前,广州一小学4年级学生“阿仔”在做这道数学题时给出答案: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广州交警官方微博回应:完全正确。网友殷国安回应:数学题并非只要把账算对就行了,素质教育是可以渗透到教学各方面的。网友“草船借箭”回应:孩子很有前途,但老师会不会因为不是标准答案判错呢?——引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31日第8431号第3版。再如:我在教四年级求平均数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列数2、3、4、5、6、7、8、9、10,你能求出这列数的平均数吗?你有简便的方法吗?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在回答“你有简便的方法吗?”这个问题时,出现了两种答案:(2+3+4+5+6+7+8+9+10)÷9=6;(2+10)÷2=6.前一种方法毋庸置疑,但后一种方法是不是求平均数的简便方法呢?我对此方法进行了如下论证:(1)求数列1、2、3、4、5、6、7、8、9、10、11、12、13的平均数。方法一:(1+2+3+4+5+6+7+8+9+10+11+12+13)÷13=7,方法二:(1+13)÷2=7;(2)求数列3、4、5、6、7、8、9、10、11、12、13、14、15、16、17的平均数。方法一:(3+4+5+6+7+8+9+10+11+12+13+14+15+16+17)÷15=10,方法二:(3+17)÷2=10;(3)求数列3、5、7、9、11、13、15、17、19、21、23、25、27、29的平均数。方法一:(3+5+7+9+11+13+15+17+19+21+23+25+27+29)÷14=16,方法二:(3+29)÷2=16;……由此,得出结论:对于一列数列(等差)求平均数的最简便方法是:用首数加上尾数的和除以2得到这组数列的平均数,即:(首数+尾数)÷2=平均数。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小学数学领域无形中向中学数学领域渗透,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延伸和发展。例如,在组织一次外出游玩,请同学们预算一下出行需要多少时间。先告诉学生现有几条道路可以到达目的地, 再告诉学生每条道路的行进速度以及各条道路之间的联系也就是道路网络。要求学生思考探究:到达目的地有几种方案?哪一种方案又快又舒服地到达目的地?让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自由发挥。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好的一种或几种方案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借助信息技术对于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在信息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下,数学教学必将迎来网络时代。
3.1 方便教学,讲授问题形象化,培养学生浓厚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很多种空间图形,让学生自己想象,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只要答案合理,教师应该加以鼓励,对于不合理的地方,教师要恰当地引导。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数学网上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网络信息来源快而且多,学生可以接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多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3.3 有利于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讨论,协作学习,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是在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过程和手段,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提高思维能力。在实践活动课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 发挥其特有的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把网上的一些方法用到数学计算实践活动课上,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引入虚拟购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引进课堂,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模拟、仿真等方式使活动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学生经历购物全过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的知识,培养学生更好更新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兴趣;概念;情景;合作
一、打开学生兴趣大门的钥匙,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是关键
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初步逻辑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大量富于参考性的问题,营造一个兴致盎然的氛围,整个课堂就会很活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和投入进来.寓教于乐.比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时,一位教师这么说:“最近和一些朋友吃饭,席间玩起这样一个游戏,就是大家数到3或3的倍数时,要做一个不同的动作,如果你不小心忘了,就要被罚.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是游刃有余的最后胜利者,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张张好奇的小脸盯着教师,“我们变换一个方式来玩这个游戏,你们来考考教师,看教师有没有说谎,这样吧,你们只要任意说一个数字,教师就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看你们能不能把教师考倒?”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发言,想见证下能不能真正难倒教师.为了能达到目的,说出的数字都比较大,想这下教师可要被难到了,可是,教师不仅回答得快,而且每个都非常正确.学生在大大的惊叹之中急切地想知道教师究竟用了什么魔法,让一切如此简单.于是会带着无限的渴求疑问继续听教师讲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探索新知的过程非常新鲜很容易让学生记住.
另外有一个方法,就是以旧的已知的知识做导引,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教新.比如,在教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可以先提示和引导学生,“在上一堂课中,我们学习了比较分数大小的知识,那么大家现在一定知道,必须是分母相同,或者分子相同,才容易去进行比较.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怎么去比较大小呢?”学生一定会认真的去探究这个问题,聚精会神地听教师往下讲.
二、正确清晰的传达概念,用直观的图形和方法辅助理解与记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晰而又简单地接受一些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这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艺术.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先掌握概念,应用概念形成判断,最后才有符合逻辑推理的思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可接受的语言范围和领域非常有限,数学语言更匮乏,所以要很清楚形象的表达出某些概念有时是一种挑战.适当的借助一些教学工具,可能会让一切变得容易许多.比如,在讲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抽象概念时,每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联都要讲清楚.采用丁字板的教具把以前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先复习一遍,中间可以不断变换,加深平面图形间的相互联系和弄清楚它们内部的本质.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我们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最大的关联是什么,借助模型,让学生一目了然,当然,整个过程中不能缺少简单清晰的引导和描述.
三、经验的传承与应用,创设情景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热爱生活,将生活中的很多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会心一笑间接受了教授的观念,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绝对跟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及用心度有关.比如,各种生动情景的营造,会让学生耳目一新而且学习起来不觉乏味,也不感到累.比如,讲述“概率”这个概念时,可能单纯的讲概念就会把学生绕晕.如果教师拿出放有四个红球和一个黑球的口袋,告诉大家:“我们今天来玩个小魔术”,一定会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请一个学生上台协助处理,大家觉得他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几次验证下来,就可以很明白地告诉大家什么叫“概率”了.
四、因地制宜,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有趣的过程中愉快地接受逻辑
其实整个教育的过程都充满了观察、实践、探索和挑战.在课堂实际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讲解只是一个方面,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才是更有效和更有说服力的.不妨因地制宜,现场说法,会让课程变得不呆板而且印象深刻,让学生了解整个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比如,请出李明、王刚、邓晓、方方四位学生上讲台,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这四个人的梦想是当科学家,飞行员和医生.李明的梦想当医生,邓晓不是当科学家,王刚和方方的梦想相同,那么让大家判断后三位学生的梦想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就需要运用到简单的逻辑推理.
小学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础.后续成长过程怎么样,也得看基础牢不牢靠,小学更是他们各种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可以说,数学是一门逻辑的科学,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讲究方法、自然渗透,真正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刘东生. 小学生数学教育研究[J].义务教育与研究,2009(12).
心理学表明,少年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由形象直观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要思维形式过度的过程。因此,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有恰当的媒介以便更好地将新知识、旧知识以及各个知识结合点既合乎逻辑又形象生动联系起来,刺激小学生体验和牢记学习情境。电教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动静结合的特点,不失为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良好媒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口语为主,辅以卡片、黑板、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等。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感到单调和枯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计算机走进课堂,发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就能激发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如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的优势,展示日常生活和身边常见的圆锥体实物图,如建筑物的圆锥顶、农民谷堆、机器部件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身边的圆锥,再用直角三角形旋转成体,使学生感悟椎体的形成过程,从而抽象出圆锥的共性。通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掌握有关知识,就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圆锥、探求其特征的欲望。又如在讲授应用题的审题过程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色变”、“闪烁”等办法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探微入里丰富小学生的想象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如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建立,就有赖于丰富的想象。但要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一件容易事。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帮助学生学习“圆的认识”时,用多媒体技术显示:从圆心同步作出多条半径(直径),再把它们合而为一,就能让学生想象,同圆中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又如帮助学生认识圆锥体的高时,可以用电脑演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既直观、透明,又省时、易懂,再通过外移,有效地区分了圆的高与母线。圆柱与圆锥中底面和高的动态迭合,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等底等高”的概念,还为今后学习体积打下了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凸显实物本质发展学生思维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还有利于隐褪认知过程中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凸显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把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口算乘法:14空庖唤铣橄蟮哪谌菔保捎酶春贤队捌菔舅嘉墓蹋阂蛭030,30+12=42。所以,1442。通过借助图片上的“形”表示抽象的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层层推进,当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其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调节学习情绪开发学习潜能
人是有理智的,也是有感情的。学习既有理智支配,也受感情、情绪的影响。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做到了数形结合、音画合一、声情并茂。正如保加利G.洛扎诺夫倡导的“暗示教学”认为的那样:“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就能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他还认为:环境是暗示信息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潜能,使学生既能提高学习效果又学得轻松愉快。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自不多说。
总之,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具有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吸引学生等诸多独特优势。当然,它毕竟只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远不可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只有运用得当,使用得法,才能使之成为教学的得力辅助手段,才能使之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所谓的思维能力就是对事物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学生一旦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作业,其思维过程就已经产生了,只是由于知识面窄,形成的能力还只是雏形,同时从教材内容来分析,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学习内容是成正比的,因而从低年级就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诱导,促其发展,形成学习能力。学习能力除包括会学习的技能之外,也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自然就会喜欢学习了,数学思维能力表现出的内容是:运算中的简便方法的运用,题意的正确分析,规律的分析推理等。那么如何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利用明试题运算,诱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简单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兴趣,游戏式的学习情绪之中。教学中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正确诱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如教学17+9+3, 28+5, 32-8等类型算式。教学17+9+3类型题时,先激励学生谁能最好最快地算出此题?引导学生明白:先将17与3相加得20再与9相加得29,这样才能又快又好运用整十数加法原理的计算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诱导,是一种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便可提高类型题的运算速度,引导练习中,先用准备的卡片每组一卡,每人一题,进行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游戏计算比赛,看哪组(哪个人)先完成,从而体验培训学生们运用上述思维的能力。
13+6+7
20+3+7
8+9+3
…… 24+8+6
35+4+5
27+8+3
…… 19+4+1
23+8+7
36+5+4
…… 17+10+3
26+8+4
14+7+6
……
教学28+5类型题时,引导分析:28差2满30,5可以分成2和3,在心中将28+5变成28+2+3,运用整十数加法原理很快得出结果。这种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诱导,利用上列卡片式的游戏竞赛,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32-8类型题时,引导理解:先从32中拿出10来减8, 32变成22, 10-8得2, 22再加2得24,在心中将32-8变成22+10-8, “10-8”与“22+2”易于计算,将大数拆分成小数相加减,使运算简便,这也是一种思维诱导与培训。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先将17+3变位相加,找出28与30的差数,将5分成2与3,使28变成整十数30,从32中拿出10来减8的运算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过程,学生熟练掌握之后,便成为一种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运算速度,思维能力最初也就是从这种运算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又指导,促进运算能力的提高。
2利用应用题中添加条件法、分析关系法、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如:例1:小林家养了34只白羊养了多少只黑羊?
例2:商店有红气球26个,黄气球18个,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三中气球共有多少个?
引导分析:例1中的白羊与黑羊是两个不同概念,要想从白羊身上求出黑羊的只数,必须找到白羊与和黑羊之间的关系,而白羊与黑羊要么一样多,要么白羊比黑羊多或少,明确这三种关系是关键,横线上补充的必须就是表示其中某一种关系的句子,如“养的黑羊只数比白羊多五只”,分析两种羊所存关系,明确该填哪一种关系,就是一种思维启动与形成,今后运用这方法去分析题,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运用,同样,例2中找出“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这一关键句,求花气球的个数,最终求出三种气球的总数,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表现。
思维能力是随着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内容的加强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下题:
++=6
++=12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的对策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应讲究时机和方法,我在此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二、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
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扩展思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因而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经常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并形成多方位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例如:师:“买4个拖把需要20元,那么150元可以买多少个拖把?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有多少种解法,并在小组内交流,看看哪个小组的解法最多。”教师布置完这一问题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和讨论,个个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经小组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解法:
生1:先求出每个拖把的价格,再求150元能够买多少个拖把,算式是150÷(20÷4)=30;
生2:先求出150是20的几倍,20元能买4个拖把,那么150元就能买150÷20×4个拖把,答案是30;
生3:先求一员可以买多少个拖把,即4÷20,然后求150元能买多少个拖把,4÷20×150=30;
该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会到了多方位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使其思维得到发散,同时又领略到了不同解法的殊途同归,当多维度分析问题形成一种习惯后,数学思维将自然而然地随之形成。
三、鼓励学生勇敢质疑
“问题”是数学的线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而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要使其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小学生思维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提出一些疑问,这些疑问的提出基于其思维上的“冲突”,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科学,每条定理每个数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遵守其严格的适用条件,细微的条件变化可能会混淆学生的视听,使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心理“冲突”。教师如果能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冲突”,促进和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形成严谨而灵活的数学思维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能力将逐渐得到提高,提出的问题将更具思维深度,可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对于数学思维的养成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强化评价与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
How to Develop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the pupils
Deng Wen-lan
【Abstract】At present, develop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is a basic task in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hinking with a wide range of content, concerned about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should become a focus of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imary Mathematics syllabus in teaching there are plans to develop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teachers can train from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to identify solutions to cultivate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other aspects. This article discuss this issue and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Mathematical thinking;Training
1.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1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1.2 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1.3 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2.1 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2 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2.3 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1 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3.2 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3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培养人才的素质,教师责无旁贷。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探讨并总结出好的经验,不仅仅是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只有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上才能更加地深入,才能更加灵活的掌握知识要点。下边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上的点滴做法。
1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学生“乐知”,学习效果一明显。可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相连的内容、题材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展开思路,勇敢发言,积极争论。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3元=30角=3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格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知识探索能力和习惯。
2 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前奏,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联想和猜想。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由于年龄小,见到的事物不是很多,因而,对于所看到的事物,他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进行认知。但是,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们没有注重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致使在今后的人生中想象力越来越差,甚至于变成书呆子一个,一味地死读书,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因而,在小学阶段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的数学,其本质上带有一种抽象性。学生在数字以及很多概念的认识上还是相当的模糊。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讲到1这个数字时,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到筷子或者形状类似的事物,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便于知识的掌握。
3 教学中药创设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引导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转变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允许他们出差错,然后自行纠正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富有激励性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学生在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之后,让他们用学过的面积单位来丈量大的面积。当他们发现测量较慢的时候就提出有没有大的面积单位,进而顺利地让他们认识了平方米。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
4 重视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造火花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他们掌握知识技术,但是,更主要的是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只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才能够使学生成为新一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这也是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方面的感触,以供大家参考指教。
一、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科是知识的基础,更是人类社会的应用性最强的科学,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特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肩负着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任,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一种善于逻辑思维的习惯,把握住学生思维能力成长的黄金时期,不能错过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不能单一地、一味地让他们去计算,做题。特别在小学的中高年级阶段,更要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珍重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只有我们提高对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做好数学教学这项工作。
二、提高对分类和比较能力的练习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系统化。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指导,可以将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分类、比较、整合,并且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类别特点进行分类。通过这样进行处理,就会形成一定的结构。比如,在进行“百分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百分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进行归类比较,这样学生们就会明白百分数是属于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由此,我们就可以把百分数的教学内容知识融合到分数的教学行列中进行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明白清楚,他们很快就会掌握了这一理论知识。再如,素数与互素数、偶数与合数、整除与除尽、公因数与公倍数、侧面积与表面积、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概念,唯有通过比较方能更好地确定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目的。
三、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不能像传统那样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不但让学生能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以学习的方法去学习。正像人们所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就会迅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让孩子们能够正确地去使用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要掌握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往往容易接触那些形象思维,而对那些抽象思维则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就会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促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通过动可以促使思维能动思考。
2.通过说的表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凡事要表达的语言都是首先通过思维后才能形成话语,没有思考就不会有语言的表达。因此,通过说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所以,我们作为数学教学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说的训练,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能够勇于发言,善于表达,在他们大胆的说下就会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说进行鼓励,进行认真的设计和引导,让他们同样能够达到说得完整、流利。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以疑引思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也就是学生学习有了疑问,才自然会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射,引发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始、课中要善于紧扣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设疑难,尤其是学生“满足”现状不以为疑的问题上,制造出矛盾陈设出悬念或利用投石激浪等方法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拨动他们思维的弦,使他们从内心产生解疑释疑的强烈愿望。我们也可在课尾,设置悬念,制造疑问,则让学生感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欲罢不能、余味无穷,因而激发他们继续思维的热情,越学越想学的动力。
二、以趣激思
兴趣指兴致,它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学生自己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求知的内在动力。实践研究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当因此要让学生乐于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进入认真独立思考的境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授课艺术,优化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个人的工作实践表明,当我们授课时情绪饱满,课堂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寓理于趣,以趣激思,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我们要不断变换授课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听课时都能感到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愉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积极思维。
三、以情促思
情感是师生双边活动与沟通交流的粘合剂,是教与学的砥柱,它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有效性。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教师只要以真情和真心给他们精神上的满足,就能给他们学习的力量,激励他们奋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共同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爱,“爱生如子”,师生之间顺其自然产生情感认同,他们就一定会把教师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的动力和需求,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所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爱护和帮助,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他们思维的火花,要靠教师的情感点燃,教师的每句话、每个要求,都要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沟通,把自己放在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给学生的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安全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要关爱“滞后生”、“留守生”,对他们尤为要以心暖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课中尽可能多提供让这些学生表现自我和不断获得成功的机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让全体学生的情绪始终处在兴奋、愉快状态,学生才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学得积极主动。当他们感受自己情感需要获得满足时,会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会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情感,充分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所学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
四、以难练思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必到班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感知的强烈
程度与学习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学习犹如摘“桃子”,如果是信手拈来和桃熟落地,学习者的印象就不会深刻,甚至感到“果实无味”;但如果是“拼命跳或站在梯子上也摘不到”也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信心,最理想的是“让他们经过自己努力摘得到”。新课标也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要提出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的问题或者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富有思考性和曲折性阻碍的问题,学生还要能够解决的,但不是让他们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就能解决的。只有如此,当疑问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才乐于思考,形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
如果学生的数学作业良好,字迹端正、清楚,正确率高,我就写上:“你今天的作业真让老师感到惊喜。”“老师批改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看到这样的批语,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更用心去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