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第1篇: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形成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氛围

⒈创建思维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新知背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好学、探索、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这时,教师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就轻而易举。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它的面积有变化吗?”学生回答:“它的面积没变,还是6平方分米。” “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借助操作性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两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1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而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更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实物的分割、图形的分割、集合圈的应用等,直观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建立起单位“1”、平均分、若干等份等表象,为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的的基础。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随后把事物分解成各个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把各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联合起来。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起点,离开了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就无从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感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得出等式3/4=6/8=9/12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等式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看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怎样。从而总结出:“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同倍数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结论。

⒊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果教师经常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推理、判断、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充分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除了要让学生剪剪、拼拼以外,更要注重让学生比划着拼成的图形,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指图叙述,再小组同桌叙述,通过反复叙述,学生大量地说,从而使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真正让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形象,在以后运用公式计算时,就不会出现“漏掉除以2”的情况,同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⒋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知识方面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能力上,发散思维越广、越灵活,越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机会。在课上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时间和自由,多方位地思考一个问题,对问题做较周密的分析、讨论和估计,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质疑,并相互解疑。

第2篇: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姜伯驹先生指出:“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最后的法宝。”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这需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相联系,使学生获得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品质主要体现在独立性、逻辑性、批判性、灵活性。我们教者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小学生善于模仿,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创设适当的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运用学过的知识、生活经验作适当的铺垫,以转化难点,发展思维的独立性,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们提倡实施知识铺垫教学,以问题为向导,让学生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并以思维的独立性指导今后整个人的各种活动。

在讲授“汽车小时走了18千米,汽车1小时走多少千米?”前,先出示:“汽车2小时走了120千米,汽车一小时走多少千米?”引导学生找出解题思路:路程÷时间=速度(1小时走的路程),让学生用新授题和铺垫题作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新知识迎刃而解。

根据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遵照循序渐进的原理发展学生的联想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有理有据,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推理长期以来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着力点。因此,学生说话必须有条有理、解题必须有理有据已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如在解析思考题:“甲、乙、丙三人进行一场田径比赛,比赛项目有:100米、400米、800米、跳高跳远五项。已知每项第一、第二、第三名各得5分、2分、1分;乙800米赛跑得第一名。比赛结束后,每人的总得分是:甲22分、乙丙各得9分。想一想:这三人在五项比赛中各得到什么名次?”时,就更显得逻辑推理的重要性。由题设知乙800米赛跑得第一名,5分在手;而甲总分得22分,甲只有当800米得第二名,其他四项都得第一名时,才会获得22分(5+5+5+5+2)。由于参加比赛的只有三人,每人每项至少能得第三名,拿一分,乙只有除800米外的四项都第三名才可能得9分(5+1+1+1+1);丙除800米得第三名外的四项都得第二名。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它的结论绝对可靠。但不能过份强调为儿童数学思维训练的唯一方式。

又如比较 的大小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

常规的解法是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依次比较分数的大小,其弊端是计算量过大。

演绎推理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凭直觉“猜想”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和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多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情景和材料,鼓励学生大胆得猜想,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从生活需要,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引入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主动观察、实验、猜测、分析、归纳等数学化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三、鼓励质疑,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数学题解题思路的多种多样,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上去理解、思考,从批判、求异的思维出发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如在教学:“把等式 转化成比例形式”时,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理解、思考。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

八种答案。事实证明,学生的质疑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求异性思维越发展也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发散寻找到多种解题思路或无数种答案后,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会体验到数学的奇妙,让学生爱学、乐学。

四、引导比较,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不能满足于会做题,重要的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并能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从中寻找出最简洁明了的解法。

如在讲授:“一根铁丝正好要围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成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时,学生纷纷作出如下解答:(5×4-8×2)÷2=2(分米);5×4÷2-8=2(分米);5×2-8=2(分米);5-(8-5)=2(分米)。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解答作出比较,学生们为后两种解法很巧妙。若教师能经常引导学生追求解题的简洁,不但会发展学生思维,还能使学生欣赏到简洁美。从而可能会出现“5×2-8”或“5-(8-5)”这样类似的巧妙解法。

第3篇: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心理学表明,少年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由形象直观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要思维形式过度的过程。因此,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有恰当的媒介以便更好地将新知识、旧知识以及各个知识结合点既合乎逻辑又形象生动联系起来,刺激小学生体验和牢记学习情境。电教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动静结合的特点,不失为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良好媒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口语为主,辅以卡片、黑板、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等。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感到单调和枯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计算机走进课堂,发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就能激发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如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的优势,展示日常生活和身边常见的圆锥体实物图,如建筑物的圆锥顶、农民谷堆、机器部件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身边的圆锥,再用直角三角形旋转成体,使学生感悟椎体的形成过程,从而抽象出圆锥的共性。通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掌握有关知识,就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圆锥、探求其特征的欲望。又如在讲授应用题的审题过程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色变”、“闪烁”等办法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探微入里丰富小学生的想象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如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建立,就有赖于丰富的想象。但要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一件容易事。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帮助学生学习“圆的认识”时,用多媒体技术显示:从圆心同步作出多条半径(直径),再把它们合而为一,就能让学生想象,同圆中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又如帮助学生认识圆锥体的高时,可以用电脑演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既直观、透明,又省时、易懂,再通过外移,有效地区分了圆的高与母线。圆柱与圆锥中底面和高的动态迭合,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等底等高”的概念,还为今后学习体积打下了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凸显实物本质发展学生思维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还有利于隐褪认知过程中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凸显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把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口算乘法:14空庖唤铣橄蟮哪谌菔保捎酶春贤队捌菔舅嘉墓蹋阂蛭030,30+12=42。所以,1442。通过借助图片上的“形”表示抽象的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层层推进,当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其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调节学习情绪开发学习潜能

人是有理智的,也是有感情的。学习既有理智支配,也受感情、情绪的影响。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做到了数形结合、音画合一、声情并茂。正如保加利G.洛扎诺夫倡导的“暗示教学”认为的那样:“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就能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他还认为:环境是暗示信息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潜能,使学生既能提高学习效果又学得轻松愉快。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自不多说。

总之,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具有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吸引学生等诸多独特优势。当然,它毕竟只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远不可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只有运用得当,使用得法,才能使之成为教学的得力辅助手段,才能使之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第4篇: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所谓的思维能力就是对事物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学生一旦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作业,其思维过程就已经产生了,只是由于知识面窄,形成的能力还只是雏形,同时从教材内容来分析,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学习内容是成正比的,因而从低年级就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诱导,促其发展,形成学习能力。学习能力除包括会学习的技能之外,也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自然就会喜欢学习了,数学思维能力表现出的内容是:运算中的简便方法的运用,题意的正确分析,规律的分析推理等。那么如何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利用明试题运算,诱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简单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兴趣,游戏式的学习情绪之中。教学中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正确诱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如教学17+9+3, 28+5, 32-8等类型算式。教学17+9+3类型题时,先激励学生谁能最好最快地算出此题?引导学生明白:先将17与3相加得20再与9相加得29,这样才能又快又好运用整十数加法原理的计算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诱导,是一种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便可提高类型题的运算速度,引导练习中,先用准备的卡片每组一卡,每人一题,进行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游戏计算比赛,看哪组(哪个人)先完成,从而体验培训学生们运用上述思维的能力。

13+6+7

20+3+7

8+9+3

…… 24+8+6

35+4+5

27+8+3

…… 19+4+1

23+8+7

36+5+4

…… 17+10+3

26+8+4

14+7+6

……

教学28+5类型题时,引导分析:28差2满30,5可以分成2和3,在心中将28+5变成28+2+3,运用整十数加法原理很快得出结果。这种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诱导,利用上列卡片式的游戏竞赛,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32-8类型题时,引导理解:先从32中拿出10来减8, 32变成22, 10-8得2, 22再加2得24,在心中将32-8变成22+10-8, “10-8”与“22+2”易于计算,将大数拆分成小数相加减,使运算简便,这也是一种思维诱导与培训。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先将17+3变位相加,找出28与30的差数,将5分成2与3,使28变成整十数30,从32中拿出10来减8的运算方法,就是一种思维过程,学生熟练掌握之后,便成为一种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运算速度,思维能力最初也就是从这种运算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又指导,促进运算能力的提高。

2利用应用题中添加条件法、分析关系法、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如:例1:小林家养了34只白羊养了多少只黑羊?

例2:商店有红气球26个,黄气球18个,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三中气球共有多少个?

引导分析:例1中的白羊与黑羊是两个不同概念,要想从白羊身上求出黑羊的只数,必须找到白羊与和黑羊之间的关系,而白羊与黑羊要么一样多,要么白羊比黑羊多或少,明确这三种关系是关键,横线上补充的必须就是表示其中某一种关系的句子,如“养的黑羊只数比白羊多五只”,分析两种羊所存关系,明确该填哪一种关系,就是一种思维启动与形成,今后运用这方法去分析题,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运用,同样,例2中找出“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这一关键句,求花气球的个数,最终求出三种气球的总数,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表现。

思维能力是随着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内容的加强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下题:

++=6

++=12

第5篇: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的对策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应讲究时机和方法,我在此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二、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

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扩展思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因而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经常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并形成多方位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例如:师:“买4个拖把需要20元,那么150元可以买多少个拖把?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有多少种解法,并在小组内交流,看看哪个小组的解法最多。”教师布置完这一问题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和讨论,个个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经小组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解法:

生1:先求出每个拖把的价格,再求150元能够买多少个拖把,算式是150÷(20÷4)=30;

生2:先求出150是20的几倍,20元能买4个拖把,那么150元就能买150÷20×4个拖把,答案是30;

生3:先求一员可以买多少个拖把,即4÷20,然后求150元能买多少个拖把,4÷20×150=30;

该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会到了多方位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使其思维得到发散,同时又领略到了不同解法的殊途同归,当多维度分析问题形成一种习惯后,数学思维将自然而然地随之形成。

三、鼓励学生勇敢质疑

“问题”是数学的线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而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要使其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小学生思维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提出一些疑问,这些疑问的提出基于其思维上的“冲突”,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科学,每条定理每个数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遵守其严格的适用条件,细微的条件变化可能会混淆学生的视听,使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心理“冲突”。教师如果能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冲突”,促进和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形成严谨而灵活的数学思维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能力将逐渐得到提高,提出的问题将更具思维深度,可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对于数学思维的养成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强化评价与反思

第6篇: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消除数学思维定式

由于高校学生已经有一些数学知识结构和解题的经验,而且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解题经验深信不疑,所以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经验,致使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作出更合理有效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思维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 勇于开拓,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概念、命题进行推广,对数学公式和定理进行变形引申,还可以对命题的结论和条件进行替换,形成新的命题。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仍是采用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开放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有余,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讨论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激发他们自主探索、勇于质疑、勤于反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深层次参与中,通过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他们在学习中再不会感到数学是枯燥和死板的,而是生动和有趣的。

三、尊重并认可学生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也称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学生因认知存在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这种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接受知识快,而有的学生思维局限、易受无关条件的影响,接受知识慢。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定导致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掌握不好知识而破罐子破摔,丧失学习的信心;部分学生因“补不足营养”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教学中尊重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水平。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展开、练习的设计时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并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不断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会创造与学会应用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问题解决”引入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非常规模式而对启迪智慧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创造和应用。教师还应把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同时,也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线性规划”时,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军方为了调度庞大的军事和后勤系统,求解了一个几百万个变量的线性规划,在较短时间内将大批人员和物资调用到位,仅一个月就结束了战争。也可适当地插入介绍针对技术、管理、工业、农业、经济等学科中的实际问题发展起来的一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如运筹科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系统科学、金融科学)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认识到任何问题只要一旦能应用数学加以讨论和解决,就会不同程度地起到实质性的变化。

第7篇: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培养人才的素质,教师责无旁贷。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探讨并总结出好的经验,不仅仅是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只有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上才能更加地深入,才能更加灵活的掌握知识要点。下边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上的点滴做法。

1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学生“乐知”,学习效果一明显。可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相连的内容、题材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展开思路,勇敢发言,积极争论。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3元=30角=3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格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知识探索能力和习惯。

2 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前奏,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联想和猜想。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由于年龄小,见到的事物不是很多,因而,对于所看到的事物,他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进行认知。但是,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们没有注重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致使在今后的人生中想象力越来越差,甚至于变成书呆子一个,一味地死读书,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因而,在小学阶段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的数学,其本质上带有一种抽象性。学生在数字以及很多概念的认识上还是相当的模糊。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讲到1这个数字时,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到筷子或者形状类似的事物,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便于知识的掌握。

3 教学中药创设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引导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转变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允许他们出差错,然后自行纠正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富有激励性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学生在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之后,让他们用学过的面积单位来丈量大的面积。当他们发现测量较慢的时候就提出有没有大的面积单位,进而顺利地让他们认识了平方米。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

4 重视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造火花

第8篇: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他们掌握知识技术,但是,更主要的是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只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才能够使学生成为新一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这也是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方面的感触,以供大家参考指教。

一、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科是知识的基础,更是人类社会的应用性最强的科学,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特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肩负着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任,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一种善于逻辑思维的习惯,把握住学生思维能力成长的黄金时期,不能错过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不能单一地、一味地让他们去计算,做题。特别在小学的中高年级阶段,更要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珍重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只有我们提高对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做好数学教学这项工作。

二、提高对分类和比较能力的练习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系统化。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指导,可以将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分类、比较、整合,并且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类别特点进行分类。通过这样进行处理,就会形成一定的结构。比如,在进行“百分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百分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进行归类比较,这样学生们就会明白百分数是属于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由此,我们就可以把百分数的教学内容知识融合到分数的教学行列中进行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明白清楚,他们很快就会掌握了这一理论知识。再如,素数与互素数、偶数与合数、整除与除尽、公因数与公倍数、侧面积与表面积、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概念,唯有通过比较方能更好地确定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目的。

三、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不能像传统那样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不但让学生能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以学习的方法去学习。正像人们所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就会迅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让孩子们能够正确地去使用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要掌握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往往容易接触那些形象思维,而对那些抽象思维则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就会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促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通过动可以促使思维能动思考。

2.通过说的表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凡事要表达的语言都是首先通过思维后才能形成话语,没有思考就不会有语言的表达。因此,通过说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所以,我们作为数学教学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说的训练,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能够勇于发言,善于表达,在他们大胆的说下就会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说进行鼓励,进行认真的设计和引导,让他们同样能够达到说得完整、流利。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9篇: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以疑引思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也就是学生学习有了疑问,才自然会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射,引发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始、课中要善于紧扣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设疑难,尤其是学生“满足”现状不以为疑的问题上,制造出矛盾陈设出悬念或利用投石激浪等方法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拨动他们思维的弦,使他们从内心产生解疑释疑的强烈愿望。我们也可在课尾,设置悬念,制造疑问,则让学生感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欲罢不能、余味无穷,因而激发他们继续思维的热情,越学越想学的动力。

二、以趣激思

兴趣指兴致,它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学生自己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求知的内在动力。实践研究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当因此要让学生乐于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进入认真独立思考的境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授课艺术,优化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个人的工作实践表明,当我们授课时情绪饱满,课堂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寓理于趣,以趣激思,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我们要不断变换授课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听课时都能感到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愉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积极思维。

三、以情促思

情感是师生双边活动与沟通交流的粘合剂,是教与学的砥柱,它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有效性。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教师只要以真情和真心给他们精神上的满足,就能给他们学习的力量,激励他们奋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共同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爱,“爱生如子”,师生之间顺其自然产生情感认同,他们就一定会把教师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的动力和需求,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所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爱护和帮助,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他们思维的火花,要靠教师的情感点燃,教师的每句话、每个要求,都要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沟通,把自己放在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给学生的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安全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要关爱“滞后生”、“留守生”,对他们尤为要以心暖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课中尽可能多提供让这些学生表现自我和不断获得成功的机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让全体学生的情绪始终处在兴奋、愉快状态,学生才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学得积极主动。当他们感受自己情感需要获得满足时,会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会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情感,充分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所学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

四、以难练思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必到班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感知的强烈

程度与学习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学习犹如摘“桃子”,如果是信手拈来和桃熟落地,学习者的印象就不会深刻,甚至感到“果实无味”;但如果是“拼命跳或站在梯子上也摘不到”也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信心,最理想的是“让他们经过自己努力摘得到”。新课标也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要提出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的问题或者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富有思考性和曲折性阻碍的问题,学生还要能够解决的,但不是让他们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就能解决的。只有如此,当疑问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才乐于思考,形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

如果学生的数学作业良好,字迹端正、清楚,正确率高,我就写上:“你今天的作业真让老师感到惊喜。”“老师批改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看到这样的批语,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更用心去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