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联想思维训练
联想是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能力,课本中的“联系拓展”和配套作业《天下通》中的“高分突破”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
例:计算(2+1)(22+1)(24+1)(28+1)…(2n+1)
分析:在学习平方差知识后出现这类题,把代数式乘以(2-1)就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解:(2+1)(22+1)(24+1)(28+1)…(2n+1)
=(2-1)(2+1)(22+1)(24+1)(28+1)…(2n+1)
=(22-1)(22+1)(24+1)(28+1)…(2n+1)
=(28-1)(28+1)…(2n+1)=24n-1
二、加强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就是对常规思维模式“反其道而行之”,突破习惯思维模式,打破定向思维束缚。
例:计算92012×( )2011
分析:这是初一(下)学习积的乘方的练习题,如果用(ab)n=anbn计算,显然无法解决,用anbn=(ab)n就比较简单。
解:92012×( )2011=9×92011×( )2011=9×(9× )2011=9×1=9
三、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知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进行训练。
例:在ABC中,AB=AC,D为BC一点,DEAB,DFAC,E、F分别为垂足,BG为AC上的高,请说明DE+DF=BG
分析:这类题通常采用截长或补短的办法。
如果能用其它办法来说明DE+DF=BG,对拓宽学生的
解题思路很有好处,如用以下几种方法:
1.面积法(八年级上可用)
解:连接AD,由SABC=SABD+SACD得
AC・BG= AB・DE+ AC・DF
因为AC=AB,所以BG=DE+DF
2.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九年级学习时可用)
解:在RtBDE中,DE=BDsin∠ABC
在RtDCF中,DF=DCsin∠C
在RtBCG中,BG=BCsin∠C
又因为∠ABC=∠C
DE+DF=BDsin∠ABC+DCsin∠C=(BD+DC)sin∠C=BCsin∠C
即DE+DF=BG
3.运用相似三角形(八年级下可用)
解:DEABDFACBGAC
∠BED=∠BGC=∠DFC
AB=AC∠ABC=∠C
DE + DF = BG.
四、加强集中思维训练
集中思维就是把多条件、多头绪的东西归纳整理,理清头绪,找出内在联系,抓住本质东西。
例:小杰到学校食堂买饭,看到A、B两个窗口前排队的人一样多(设为a人,a8),于是他随机站在A窗口队伍后面,过了2分钟,他发现A窗口每分钟有4人买饭离去,B窗口每分钟有6人买饭离去,A窗口每分钟增加4人,B窗口每分钟增加5人。
此时,若小杰迅速离开A窗口队伍转移到B窗口队伍后面重新排队,且到达B窗口所花时间比继续在A窗口排队所花时间少,求a的取值范围(不考虑其它因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琼斯曾说:“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不断的创新。”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者肩负的重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教师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他们多种多样的创造潜能,树立多元创造观,这是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前提。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素质教育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思想,努力为他们营造独立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才能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到自己有创新的可能,从而自觉地投入创造性的行列中。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一)抓讨论,抓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讨论,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见解,大胆进行争辩。因为在发言、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表现得相当活跃,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二)凭借插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插图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对思维的发展具有启迪性。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一边引导学生看插图,一边放梦幻的音乐:小女孩划着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遨游。画面形象逼真,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调动,被带到神奇无比的天宇中。这时,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自己如果到宇宙中旅行,将会看到什么?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激发创新的兴趣,说出自己可能看到“地球”、“太阳”、“宇宙飞船”、“玉兔”等,活跃思维。
(三)续编故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特别是童话,初看起来似乎已经结束,可仔细琢磨,发现可以续写新的结尾。续写新的结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好处的。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只注意外表,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文章结尾写小骆驼明白了自己的驼峰、脚掌、眼毛的用处,从内心深处产生自豪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沙漠旅行回来后,小骆驼又到河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小红马,你能接着把故事说完吗?经我这样提示,学生兴致很高,有的想象小骆驼向小红马介绍自己身上各部分的作用;有的想象小骆驼带小红马到沙漠中走了一趟,帮助小红马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小红马感到非常惭愧……这样续编故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不论是对是错,都体现出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四)竞赛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智力竞赛的形式,将学生设计或老师提出的问题,分别通过必答题、抢答题附加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题思维、口头表达、快速书写等能力。如讲授《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严重后果外,我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通过竞赛的形式,比一比谁掌握的环保知识多,并展开了“拯救地球”的讨论,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二、创设疑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古人云:“学贵有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极强,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质疑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创设疑境的辅助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对学生的质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地否定或讽刺挖苦,要知道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要下多大的决心,更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提问题,教师问学生答是一种极其低下的学习方法,不仅效率低,更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当学生能针对老师的问题提出新的疑问时,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经渐渐形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掌握一些思维方法才为上策。
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在字词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利用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对字的音、形、义异同的比较,注意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效果就会更好。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字的音、形、义异同的比较。如教学“伦、论、沦”这一组形似字时,我改变通常的辩形、注音、组词的做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黑板上写出偏旁“仑”,让学生自己添加部首组成一个字。学生觉得很新鲜,“伦”、“论”、“沦”、“抡”、“轮”等字都被搜索出来。组词时,要求学生向前后两个方向努力,愈多愈好。通过对这几个形似字的学习,学生熟悉、了解了更多的形似字,也学到了更多的词语。更为难得的是,学生亲自参与“寻找”和“发现”,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①发散性阅读,诱导发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过程无一定志向,思维范围不受传统印刷限制,它允许对思考的问题的标新立异,在方向上可以“海阔天空”、“异想天开”。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中心环节,使思维更加灵活、流畅,为思考的结果赋予独特、创新的色彩。每篇课文能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发散点很多,教师切忌巨细无遗,满篇撒点,要有针对性地选择。②培养扩散性阅读,启发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含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始终伴随想象,能不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赋予思维以独特的形式。
四、在写作中培养创新思维
写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语文教学中最讲学生主观性的,可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贫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教给学生一些作文出新的表现方法。①材料出新。清代学者袁枚论诗文的选材时,曾讲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熊掌、豹胎是名贵的菜肴,但如果陈腐变味,还不如吃鲜菜鲜笋。牡丹、芍药是富贵的花卉,但如果剪撷下来,还不如欣赏生气勃勃的野草山花。文章选材,应选取新鲜活泼,充满时代气息的题材。②主题出新。郑板桥主张写文章要“领异标新二月花”,好的作品应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来”,给读者新鲜的见解,使读者品出不寻常、不同流俗的韵味。学生写文章往往主题不新,人云亦云,势必使自己的文章对主题的表现一般化。要使主题出新,根本途径在于选择适当的角度,即使对同一事物,也要抓住其外观或内涵的某种特征,通过联想或想象,也可提炼出不同的主题,从新的角度里自然露出新意来。③手法出新。“文有法”,“无定法”。有了法,灵活运用方可进入无定法的境界,同一题目,同样的素材,表现手法新奇,常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进入一个新天地。④语言要新。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说:“第一个把美丽的女子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美丽的女子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美丽的女子比作鲜花的是蠢材。”其实,学生作文中富有新意的语言很多:“妈妈是酒,爸爸喝一口酒醉了。”“我们去郊游,春雨悄悄地跟了去,结果春雨又哭又闹得好开心,我们只好看她玩。”当然,创新作文,不仅要注意材料新、立意新、语言新、手法新,但却没必要要求学生各方面都做到,而且要结合作文实际,从整体训练出发,从命题到指导做到具体的、有计划的、有层次的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角度要多样化。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自己不能限制作文的中心思想,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作文:“四平八稳”的是好作文,和“我”心意的是好作文。这样的教学只能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尝试“走新路”。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系统的训练过程,但只要我们真正对此加以重视,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创新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表现为可以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转向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多方位地试探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具有发散性和灵活性。创新思维主要借助对事物的丰富的联想来实现,在发散性特点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借助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打开思路,展开联想,通过因果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自由联想等形式进行创新,所以创新思维具有联想性。创新思维还具有综合性,是指能把大量的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抽象总结,形成科学的结论和体系。
从中心主题出发,通过联想和发散,将头脑中的丰富的素材综合起来,并将你的这些想法画出来,就成了一幅思维导图,它符合人脑的自然工作方式,体现了创新思维的特点。在教学中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使人兴趣盎然的方法。
一、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
在学习一个主题内容之前,教师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已经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画法)就这个主题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可以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有深度。学习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看他自己的思维导图,看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还没有解决。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在什么时间解决,以什么方式,什么方法解决?让学生通过思考将想法补充在思维导图上。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主题时,学生们除了用“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谁”、“哪里”等疑问词提出问题以外,还能够联想到人和动物,联想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如怎样让动物和人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让细菌生产粮食吗?通过人工制造叶绿体来生产粮食可能吗?人吃进去的叶绿素是怎样被消化的?决定叶绿体的基因能不能嫁接?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任意联想,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
二、用思维导图记笔记
现在绝大部分初中学生记的课堂笔记,实质上是照抄教师的板书。学生们在做这样的笔记时常用的是词语、句子、序列、直线、数字、字母等,在这一过程中的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而学生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则不同,他们应用色彩、线条、符号、图像、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记笔记的过程中随时记录联想影像,并能随时考虑到“全局”,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这样有利于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对于细胞膜的保护作用,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安全帽,有的学生联想到砌的整齐的一段砖墙,并用简笔画将它们表示了出来;而对于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海关检察人员,并将“海关”这个关键词写了下来。这样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左右脑同时得到应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同时得到加强,非常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一种是在课堂的最后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集中完成,一种是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空白的思维导图(一个包括各级分支的思维导图的框架图),课上一边听讲一边填上内容。这样做出的笔记,每个学生都不同,不同的中央图,不同的布局,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生动的图像,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当然,教师还要在学生笔记内容的科学性上进行指导和矫正。
三、用思维导图进行思维训练游戏
教师可按照一定的周期(如每周一次),组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游戏。如在学完初中历史“海陆大通”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航海家的名字作为主题,进行发散思维,不限学科,不限时空,任意联想,画一张思维导图,最后组织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学生选择了哥伦布作为中心词,由此联想到的一级主题分别是西班牙、印第安人、意大利、美洲,由印第安人想到二级主题是印第安纳,由此引发的三级主题是“步行者”和“F1”。若用“”表示联想关系,“、”表示并列的两个分支,则该同学的部分思维导图可表示为:F1莱克宁法拉利、芬兰,法拉利法拉第、跑车,法拉第电磁感应电、磁,芬兰沙皇、湖,湖贝加尔湖、青藏高原、盐;盐溶解。仅从这个学生部分思维导图中的具体内容来看,不仅打破了学科的束缚,也打破了书本的束缚。学生在地理、历史、物理等多学科间产生了联想,将多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联系一起。这些联想中有相似联想、有因果联想、但更多的是自由联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着频繁的跳跃。这种游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发散性很有好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刚开始可能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将联想限定在学科内部的较多,训练几次后,慢慢的就会在思维的广阔性上有很大的进步。
四、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综合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表现为“思维统摄能力”,把获取的大量概念、信息、事实、资料综合在一起,进行科学的概括整理,形成能够准确反映客观真理的概念和系统。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这种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学完初一生物“生物的营养”一章之后,我要求学生以光合作用为主题,将第一册的知识进行统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们除了总结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外,还将前后各章的知识很好地融合了进去。如在“叶”这个一级主题中,引发出“器官”、“叶绿体”、“水”等二级主题,并在“器官”这个二级主题中将器官的概念,器官的种类及作用融合进来,在“叶绿体”这个二级主题中将细胞质的流动性、叶绿素的形成条件进行了整合,又由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水”这个二级主题,联想到根的结构和功能、水分的吸收原理、无机盐及其作用等。此外,还有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光合作用的意义――“提供能量”等二级主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三级主题。这些主题分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树形结构,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从而正确理解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及意义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 激发兴趣 课堂
新课程的推广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改革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把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列为重要目标。”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师要转变观念,精心备课,要利用各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育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就不能谈教学,也就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创新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新思维及其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发散、直觉、想象等思维方式、方法,对新事物和新目标进行思维,从而获得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等而采用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拓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常规的思考。创新思维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经过培养就可以具备的。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创新思维一般具有独创性、多向性、灵活性、批判性等特征或几方面兼而有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所提高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参与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游戏数学课。这类教学模式趣味浓,探索性强,对学生有一种极强的吸引力,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完等边三角形这个概念后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准备六根火柴棒,把它摆成四个等腰三角形,要正好用完这六根火柴棒,不能多也不能少。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快能够完成,使学生具有了成就感,然后再用这六根火柴棒摆成四个等边三角形,也要正好用完。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寻求更巧妙的方法。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津津乐道,乐在其中。游戏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获得了知识,也激发了兴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体现。传统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律性的问题和现成的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辛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得到提高。探索式教学则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即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要进行创新教育,课堂上只有营造轻松积极的、无压力的环境,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各种形式营造主动、活泼、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幅情景:一个工人拿着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正准备安装在一个柜台上,只听“砰”的一声响,玻璃碎了,趁机我问道:“同学们,我们能帮助工人师傅再配一块一样大小的玻璃吗?”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提出很多想法和建议,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了锻炼。
3.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开放式教学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师要精选习题,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达到训练、发展创新思维的目的。如,一题多变类型的习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训练。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朝着各个方向发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质疑式教学。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作为数学教师应多渠道、深层次地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活动,要挖掘、研究、使用教材,去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优秀的创新品质,让课堂教学绽放出破旧立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
[2] 曹一鸣.数学教学模式导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 张奠宙.展望数学的明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营造氛围 创新兴趣 开感 新思维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趋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教育和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各种教学理念的研究,加上自己的实践,觉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 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在的才能变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小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热情。其次,轻松的课堂气氛和教师学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比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现由教向学过度,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再有就是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同时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所以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2.1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故事等等来激发学生创新兴趣。这些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在学生的眼里变的是那么亲切和随和,通过学习他们的故事,觉得自己也可以通过努力和创新走向成功,讲故事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的作用。
2.2 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掉信心,教师创造合适机会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他们去独立解决,并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表扬,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保护、维持和发挥,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
2.3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一个孩子的成长总是在解决许许多多的未知问题中来完成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所以他们总是在问或总是爱问“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个个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并解决问题。
2.4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优美的图形或图案,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它能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情景中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优美的图案和图片,要恰倒好处的利用,让它们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兴趣的目的。
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忽视任何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任何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很快的培养,教师才能轻松教学,学生才能轻松学习。
3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教学教材巧妙安排,对问题巧妙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进入到创新的思维状态中。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探求、创造性想象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实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在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比如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5 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关键词:直接创设 间接创设 立体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66-02
作者简介:汤化雷(1977―),江苏灌南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灌南县汤沟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口语交际“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所谓交际情境,指的是交际的地点、时间、场合、交际者、交际者的身份及其之间的关系因素构成的交际环境。它是交际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交际环境,交际活动就无从产生。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多样的交际情境。
一、直接创设,激发口语交际情趣
即联系生活实际,再现生活情境。可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或某一现象,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社会生活,引发交际的需要和动机,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真物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
(一)介绍类
自我介绍、介绍朋友宾客、介绍我的家、介绍我的家乡、介绍我的一张照片、介绍我国一个民族、介绍我国一座城市、介绍一处名胜古迹、介绍世界名城、介绍一种动物,等等。万事开头难,怎样向别人去介绍自己呢?在与别人交往中,你如果想迅速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友谊,幽默是你必备的素质之一。先列举一个参考案例,一个秃顶教师初次进班,面对底下哄堂大笑的全体学生,爽朗地笑道:“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什么叫聪明绝顶,我这就是哦。”几句话马上把全体学生逗乐了。最后,他还加了一句:“头发掉了也有很大的好处呢,至少我上课时教室里的光线能亮堂不少啊!”此话一出,同学们又是一阵大笑,在笑声中,师生间迅速缩短了距离,增近了感情。大家受此案例启发,一定会有不少幽默的话语迸发,从而出现介绍类口语交际的“井喷”现象。
(二)表演类
演童话剧、演小剧本、当众演讲、主持节目,等等。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表演,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表演,而是设计富有创新意味的片段,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空白,让学生在空白中去创作。表演既要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又要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填补空白。如《保护野生动物》,“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要给同学们一个惊喜!”等学生睁开眼睛,班里一个个子最高的学生已经扮成“猎人”模样,手里还拿着一把猎枪(玩具枪),正在寻找猎物。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笑得前俯后仰,他们在猎人的引领下好像正在原始森林中行走,正要捕杀许多野生动物。有一个孩子急了,马上站起来说:“不要捕杀野生动物,我们要保护动物。”另一个孩子直接就跑上来,抓住猎枪说:“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嘛。”这时,全班学生都急了,大家七口八舌地对猎人“开起火来”,讲道理、摆事实,劝说猎人放下猎枪。在说理充分、分析透彻、妙趣横生的表演中,这个表演话题在学生的交际火花中闪出了创新思维的火焰。
二、间接创设,渲染口语交际氛围
主要形式有图画创设情境、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师生表演创设情境、活动生成创设情境、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等。
(一)独白类
说小笑话、说故事、说相声、说说广告、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说说自己的愿望、说读后感、说观后感、说经验教训、说目击情况,等等。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境,必不乐学。”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互相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如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春天里,可以带他们走出教室。阳光下,花丛中,孩子们尽情地想象着、欢笑着,美好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花儿笑了,在等小蜜蜂来亲嘴呢!”“风儿像把大梳子,正在给柳树姐姐梳长发。”孩子们对于这些亲眼所见、亲手所画的景物,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从而使口语交际真实而有趣。
(二)交往类
道歉、做客、祝贺、待客、转述、劝阻、商量、请教、赞美、批评、安慰、解释、采访、辩论、当导游等。这样的话题可以通过一些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老师拿出手机说“我星期天去商场购物,不见不散,再见”。然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思考:“老师和谁打电话,说了什么事情?什么时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会遇到什么意外?怎么去处理?”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积极性高涨,大家做出许多猜测,有的说是朋友,有的说是家人,有的说是同事等。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同学们,明天学校举行小学生篮球赛,领导让我去商场买奖品,你们来观看比赛吗?”笔者紧接着出示这次口语交际话题《购物》,学生结合比赛需要的奖品,结合自身购物经验,构思出许多新颖、生动、独特的口语交际内容,创新心理溢于言表,创新思维跃然纸上,创造想象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
三、立体创设,搭建口语交际平台
口语交际就是一种对话,一种交往的对话。这个情境怎么去创设,实际上它就是师生交往互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认知共建的活动“舞台”;是师生共同拥有、共同体验、共同经历、共同感悟的心理活动“家园”。
(一)抒情类
……啊……、……哇……、……呀……等语气词可令激情投入,渲染气氛。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我们必须重视优美、形象、智慧、情感、情趣的情境创设,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与经验积累,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全身心地投入,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为此,教师要充当嘉宾、主持、对手,加快角色互换,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平台。
(二)讨论类
……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怎么办、小小建议、小小讨论、小小辩论,等等。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才会产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场景的创设要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交流中积极性空前高涨,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愿望,他们感到交际的对象就在眼前,从而产生交际的动机。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用新奇的图画、美好的音乐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尽情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
只有让小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保持新奇、兴奋,才能使每一次口语交际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珍贵体验,真正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同时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一、注重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创造之源。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由于遇到了问题,要解决而发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好途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实行民主、平等数学,让学生们敢想,敢问,敢说,在积极思考中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如:光明电器商城有海尔电视机240台,第一天售出总数的25%,第二天售出总数的55%,还剩多少台?教师提示学生,解题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你们认真审题,灵活思考,一定能得到不同的解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被老师的问题所激发,都积极思考,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过了一会儿,第一位同学说:“可以这样解,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各卖出多少台,再求剩下多少台。列式:240-240×25%-240×55%。”接着第二名同学说:“也可以这样解,先求两天共卖出多少台,再求剩下多少台。列式:240-(240×25%+240×55%)。”又过了两分钟,第三名同学说:“还可以这样解,先求两天共卖多少台,就是求240的(25%+55%),再求剩下多少台。列:240-240×(25%+55%)”。教师小结,三位同学的解题思维各不相同,都很正确。老师鼓励三位同学思维活跃,同学们还有其他解法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老师提出问题,给学生播下了创新思维的种子,有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与学生平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例题教学中给学生归纳了各种类型,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不许越雷池一步;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性练习题,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另外,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敏捷性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数学教学中采取措施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也是很有好处的。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例1:(3.1+4.3)+(6.9+5.7),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比较简便等;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三、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收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转变,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在内容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概念、公式,注重算理和技能训练,表现在问题情境、计算方式、估算等方面的重视。①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数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②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这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数感可以理解为人们主动地、自学地或自动性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③提倡解题策略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得出结果,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自由思考问题的机会,有更多的探索余地,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认为现代教师在教学时要开展创新,教师创新行为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扭转,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实行创新必须遵行六项原则:普遍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数学教师的创新行为就要求在教学时突出这个“趣”字,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有趣的教学内容,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在上“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的居住面积,课上引导学生汇报调查结果,从而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又如一位教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在导入时创设了“小猴分桃”,“小猴分西瓜”的情境,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出来。生动直观的演示,鲜艳动人的画面,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与书本上枯燥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在以住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意味唯教材,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如,在对“两位数除法笔算”的新授课时可以对教材作如下处理:“整十数笔算,接近整十数,中间数试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各一课时其中穿插适当的练习课加以巩固,这样为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充裕的时间。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深挖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3.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创新行为在教学中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提出创新思维的要求。课堂上,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例如:有一教师在六年级复习平面知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练习:给学生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过程中,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最大,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林崇德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数学概念中的变换叙述方式、多项比较、利用表象联想,计算学习中的一题多填,简化环节、简便运算,计算过程形象化,发展估算能力,初级几何中注重观察,动手操作、运用联想,多求变化、知识活用,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运用比较,补充练习,拼拆练习,括缩练习,一题多变练习,一题多解、自编应用题等各种形式,都是创新思维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找到了这些形式,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激发学生质疑,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展开多向思维,鼓励创新,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举一反三、以一贯十、逆向解题”等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发散与收敛、变式与求异等思维习惯。
4.善于科学的评价学生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语言负载的信息,更表现在让学生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更具鉴赏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可让学生以评点的形式记录阅读收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朗读,读中体悟
朗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中的字词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认真有效的朗读,让他们通过朗读领略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对于一些特殊的课文,可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丰富内涵,理解人物形象内心情感世界的复杂多彩。
三、质疑反思,感悟理解
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进行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在反思中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思考,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真正学会质疑问难,语文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才能大大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中,可抓住“认知矛盾冲突”处,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进行探究反思,促进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完成了对文本中相关语言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真正提高了语文能力。
四、飞扬个性,运化文字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同一个文本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训练方式,以适应学生五彩缤纷的个性化内心世界。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是推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比较常见的有换位思维、逆向思维、假想思维、多向思维、比较思维等。
五、想象联想,启发运用
教学中,有时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可以把文中语境那些抽象的语言符号,通过想象与联想置换为生动的画面图解,把原文的抽象意境置换为具体、鲜活的形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品味。学生通过想象描绘生活情境,进行语言文字的组合,使表达逐步具体生动。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语言能力。帮助学生感受文章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让学生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
六、加强整合,内化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揪住课文的关键情节,在学生不易察觉却能整合升华文本内容处,在学生觉得不起眼“微不足道”的细微处,在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的生成处,积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七、求异创新,优化积累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树立可贵的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教学策略,全面优化学生积累运用的途径。千方百计将语言文字训练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巧妙结合起来,在设计语言文字训练材料时,不断以崭新的方式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向纵深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读写结合,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