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相关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2
伴随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应用的相关技术和工艺以及使用的原材料质量等都有了非常好的提升,而且更加先进,同时,施工过程也更加现代化和智能化,这无疑加强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另外,想要使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好,就需要针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良好的提升,进而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更加科学和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和方面非常广泛,而且使用的技术和工艺也非常复杂,另外,施工场地的气候条件,环境因素,相关法规和制度等等都会对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产生影响,这样一来,也使工程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幅度提高。对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企业就应该针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防范,并制定高效的解决措施,提高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够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加快社会的发展和建设。
一、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意义的分析
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这离不开基础工程的大力发展和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就是基础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工程之一,其能够有效加快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并将其中的能量通过相关设备设施转变为电能,供人们使用。在不可再生资源逐渐减少的今天,水利水电工程的发电能够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利用,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施工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设企业应针对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才能够保证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并保证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和使用性能。同时,先进的施工管理技术还能够对工程的造价成本以及运行成本进行控制,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企业应针对工程的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通过管理制度对全体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保证各项工作都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促使管理人员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防止施工人员产生懈怠的情况,促使工程施工非常顺利,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在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加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团结协作能力,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和工序都有理可依,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二、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因素解析
1.环境因素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现场的环境具有随意变化性,在实际施工时,只能够按照环境的实际情况需求进行,而且应做大因地制宜,采取良好的措施避免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建设企业还应针对施工现场的环境进行不断的改善,并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施工过程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环保性。
2.施工方法因素
在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方法对于工程的质量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对施工方法进行确定的时候,应充分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保证施工方案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提高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防止由于施工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出现任何问题。
3.施工设备方面的因素
在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施工建设中,需要进行多个单独的工程,所以,在进行是相关设备选择的时候,应保证其符合单独工程的技术要求,并尽量控制造价成本,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明确一点,并不是r格最高的机械设备就适用于工程的施工建设,应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再选择适用的机械设备。
4.材料管理方面的因素
建筑企业应针对施工所用的材料进行非常严格的管理,并做好提前预算,并根据预算的结果进行相关材料的采购,保证不会浪费大量的材料,对施工余下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处置,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
5.人员队伍方面的因素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的参与,所以,应不断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如果参与工程施工建设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话,就有可能会导致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出现问题,影响工程的施工建设以及后期的顺利使用。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施工材料方面的控制问题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来说,施工材料是最根本的质量保证,如果施工材料的质量不符合施工建设的要求的话,那么就会在水利水电工程后期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因为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是对水能进行利用,如果施工材料质量不过关,受不了水的强烈冲击,就会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这对于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巨大的威胁。在当今时代下,存在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使用的材料不符合质量要求,这种情况不但会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问题,也在某种意义上帮助了违法分子。此外,还有些水利水电施工建设材料的采购人员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使用质量较差的材料充当高质量材料,或者在施工中进行偷工减料,这种情况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在工程的后期使用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坍塌等事故。
2.施工技术及监管方面的问题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时候,应用的施工技术和监管工作也非常关键。在现阶段,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建设中的监管工作都有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其主要原因就是但钱的监管市场比较复杂,建筑企业一般都是进行自我监管,这对于监管工作的力度来说是非常不足的。另外,在从事监管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达不到工程的要求,高素质人才的数量非常好等等,进而导致工程施工建设的监管工作非常难做,常常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而且监管存在问题的话,在工程遇到非常棘手问题时,监管部门不能够及时给出合理的方案,影响工程的施工建设,增加建筑企业的造价成本。
3.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方面的问题
在现阶段,大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只重视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对于工程的建设质量却抛之脑后。有些水利水电工程一味的加快工程的建设速度,防止建设时间超过规定的日期,将很多需要后期进行的施工工序挪到前期进行,进而使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都有所下降,另外,水利水电工程中使用的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在表面上会对验收人员造成错误的感觉,影响工程的验收质量。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意识,只是单纯的将分内的工作完成,而且很多人员也不会按照规范操作进行施工,进而导致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工程建设中,如果存在过多的行政干预的话,也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1.建立一套健全的施工技术组织管理机制
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要建立起班组、车间、场站等三级技术管理工作网,明确各个组织部门的责任,采用细化责任、分级管理的方式。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收集相关的施工技术信息、分析和处理出现的故障、记录出现的事故等。定期开展技术技术交流座谈会,对前期的工作做完整的总结,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技术改革措施等。建筑单位还应该组织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分析和总结活动的成果,为技术攻关打下基础。要将施工管理的各项机制逐步完善,加强对现场施工设备的监控,包括其运行状态、故障分析、事故统计等多方面,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施工设备的稳定性和利用率,还能降低设备的损耗率,降低了施工成本。此外,还要安排专人来负责管理施工技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来收集、整理和记录相关的技术信息,进而能够保证资料数据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要做好记录,可为后续的技术攻关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颁布的法规条例及相关规定标准,再根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生产事故调查实施细则》、《生产管理办法》、《电厂及变电站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办法》、《反事故措施计划》、《工作票、操作票发制度和工作许可制度》,这样就能加强对施工现场作业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施工人员出现操作错误或者不规范的行为,就应立即指出纠正。在发电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利用设备操作和巡检、运行记录和仪表指示等来找出潜在的问题,并作详细地分析,通过多方讨论迅速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持发电设备的可靠性运行。
3.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管理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秉承安全生产,保证质量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施工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应用的设备进行选择和维护。逐渐改善机械涉笔的检修模式,从定期检修和维护发展成为定期创新和完善机械设备的功能性,在最大限度上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检修的需要的时间,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在针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的时候,应采用非常先进的技术进行,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其进行实时监测,保证其能够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被相关人员发现,及时维护和检修,加强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
4.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首先,要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控制,确保施工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其次,增强施工法律意识,健全法律法规,在施工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最后,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有机械、环境、材料和工艺等,因此在施工中要做好各施工要素间的协调和管理,加强施工技术的复核,对于影响工程整体的技术必须反复的进行核对,避免出现错误,控制工程主体结构的强度和尺寸,从而保证工程整体的质量。
五、总结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和介绍,我们能够了解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建设程度逐渐加深,基础工程的建设量也在不断增多,水利水电工程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其能够对我国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并对一些水害进行预防和控制,提高下游居民的生存质量。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管理能力才能够保障施工的质量。在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进行管理的时候,建设企业应制定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并不断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并进行分段管理,在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进行严格的管理,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应及时向上级进行报告,并要求工程停工,及时对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相关要求。另外,管理人员在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细节管理,对使用的技术和工艺以及相关的材料等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进而使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非常高,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达,刘佰站,王水淼.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7(31):247-248.
[2]张修兰,王志强.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0,12(17):165-166.
[3]朱隆丁,李龙飞.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与经营管理创新的探索[J].小水电,2009,09(01):221-222.
关键词:电力调度业务;知识管理;DKM系统;PK知识管理模型
作者简介:周睿(1984-),男,江西吉安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工程师;刘嘉宁(1974-),男,广东台山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广东?广州?510600)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129-02
电力调度系统是对电网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的责任机构。各专业的工作组织严密、技术复杂,各级调度管理职责明确,是供电企业生命线的守护者,担负着确保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重任。电力调度工作的复杂性需要调度员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然而作为知识型员工的调度员队伍,在调度专业的日常生产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和流程。这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问题,缺乏共享传承机制和规范的分类管理、信息传递的层级化、业务处理孤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力调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电力调度系统的长远发展和进一步壮大,将知识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业务与知识管理的脱节是阻碍业务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所以知识管理必须围绕业务展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根据这一思路,结合对电力调度业务的梳理,广东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广东中调”)建立了基于DKM系统的子体系——基于生产(Processing)与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PK融合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全面考虑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内容更新等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并针对电力调控的业务流程进行量身定制。不仅注重对知识本身的收集、存储和再利用,并且将这些知识活动与调度专业的生产结合起来,针对调度生产流程,对预案管理、反事故演习等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研究,构建相关功能模块,使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既让知识服务于生产,又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造。
一、PK体系的两大优势
综合来讲,PK体系具有两大优势。
1.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业务流程通常指为完成企业某一目标(或人物)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或作业的集合。核心业务流程是对整个企业性能起主导影响的业务流程,该类流程执行频率高,对营运绩效的影响大。企业推行知识管理首先应以核心业务流程为对象,因其是直接影响企业营运功能的作业要项。知识管理对“生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与业务流程的相互优化上。这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将知识流贯穿于工作流之中。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管理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知识管理的过程应该是对生产中所需的、创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使得生产业务流程化,并通过知识讨论与对比,对核心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实行精细控制,使其量化、信息化、具体和明确,最终通过知识共享和再利用,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率的过程;另一方面,业务流程的输入又使知识管理得到不断的自我更新。生产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过程,知识是否能够很好地支持生产,是否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都能够通过生产体现出来,整个过程为知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输入。
2.系统化知识管理,低成本、高效率
电力调度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知识也多半采用手工管理的方式,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方法,而且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利用率低下。而PK体系作为DKM系统中的子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知识积累伴随着整个业务流程,避免了信息的流失,全面考虑知识存储、数据更新、内容共享等知识管理各个环节的系统化管理,也使得知识管理更加规范,知识可利用率也大为提高。
二、PK体系的运作流程
下面将结合广东中调事故处理工作中的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PK体系的运作流程。
[关键词]知识管理 电子化学习 信息共享空间 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G250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一种集服务、设施、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于一体,能够促进用户学习、交流、教育、研究、协作的服务模式与工作空间。本文探讨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e-learn-ing)融合的可行性、障碍及其融合模型。
1 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审计、获取、创造、共享、应用、保护和评价等活动的系统管理以达到提高个人或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电子化学习是利用电子数字技术通过不同方式(如互联网、内部网、外联网、卫星广播、录音及录像带、交互式电视及光盘等)来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分别属于不同领域,但是两者紧密相关,因为电子化学习需要恰当的知识管理帮助学习者尽可能获取所需的内容与正确的信息。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具有相关性与互补性,而且IC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1.1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相关性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在目标与技术上存在共同点。一般说来,组织知识管理的总目标是建立“组织大脑”或组织记忆系统,知识管理把知识作为组织的重要资产,关注组织行为中知识的作用,旨在促进和管理知识创造、转化、应用等流程来创造价值,并鼓励个人通过创建知识资产或参与论坛使个人知识显性化。知识管理不仅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知识管理最终目标之一,而且可以把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过程(如知识创造、知识连接、知识更新、知识存取、知识应用)整合起来,构成一个无缝连接的知识学习循环(learning with knowledge cycle),并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支持有效组织学习所需的知识活动,包括学习者知识构建与合作学习。
电子化学习集中于个人新知识的获取和支持这一过程的技术方法。电子化学习可以利用各种电子数字技术,帮助个人大脑构建与获取有教育意义的知识。电子化学习在开始阶段,可被认为是维持学习者和教育者可利用的电子资源库的过程,这与知识获取与知识组织有共同点。学习结果与其说是知道某些事实,不如说是掌握某些实际技能和开发某领域能力,即进行了知识开发。因此,电子化学习可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波兰图书馆员协会利用电子化学习平台一-BIBWEB能够获取如下领域的新知识与新技能:①开发远程学习课程的方法;②电子化学习技术;③内容管理;④国际项目管理;⑤新技术项目协调;⑥图书馆员专业社群需求分析;⑦大学生课程与证书的有效性分析;⑧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1.2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互补性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两者具有互补性。从知识管理观点来看,学习者需要经历知识协作、交流、共享、获取、创造、分发、存储等个性化过程以便获取知识。知识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中学习:①知识协作与交流工具,如群件、工作流系统、电子邮件通讯、聊天室、工作区、论坛和电子公告板,可以帮助学习者寻找领域专家或相关知识,或通过知识协作与共享创建知识;②社会性软件,如社会网络分析、主题图、网络日志、简单内容聚合、播客(podcast)、照片分享、人际网络、虚拟现实、博弈和共同编辑,可以帮助学习者一对一或一对多分发、传播、交流和分享各种多媒体信息;③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包括搜索引擎和分类工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分类与索引、内容管理、知识制图,也可帮助学习者存储与吸收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个性化管理;④通过收集所有学习者的共享信息,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分布式、个性化知识资源库,从而加速学习者学习进程与提高学习效率。
从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社会化、外化、综合、内化)来看,电子化学习有助于改进知识管理五个阶段(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认知)效果,并增加反馈阶段:①在知识社会化阶段,能力与技能测试有助于鉴别组织内具有专门兴趣、技能和知识的人员;②在知识外化阶段,通过给人们传授知识的教学系统,知识可以被人们掌握,并改进知识获取过程;③在知识组合化阶段,有关产品和流程知识可以被组织起来,同时运用教育技术使学习知识更有效率;④在内化阶段,能力和技能测试能用来发现那些缺少完成工作所需知识的人员,为他们提供在线培训,并利用评估和学习方法确保他们学到所需的知识;⑤在认知阶段,当人们需要某种知识以完成某项任务时,电子化学习可以利用培训为他们提供支持;⑥在反馈阶段,评估可以提供有关人们如何学习以及他们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3 IC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IC可以突破图书馆物理场所的限制,以图书馆为中心整合学校相关机构(如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研究所等)和资源,在校园范围内为学习者和知识管理者提供一种协作与交流的虚拟社区。
1.3.1 IC可以为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例如:①提供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共用的网络与数字设备,包括无线存取、互联网连接端口;②提供知识交流工具,如在线讨论小组、合作论坛等,在知识提供者与需求方之间建立便捷的交流渠道;③提供知识表示语言,如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为学习内容标注详细的信息并同时完成知识描述;④提供对学习对象的内容管理来定制电子化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并同时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
1.3.2 IC可以为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的融合提供资源保障 IC集成了多种信息资源,既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也包括大量电子文献、网络文献、数字音频和视频资料。这些信息资源不一定非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也可以分布在Ic中的某个地方,如学校计算机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这样,大学图书馆就可利用过去无法利用的合作单位的数字资源,在Ic内更好地进行知识组织、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专题服务、教学辅导、在线学习、学术研讨等多种活动。这种信息资源整合及其相关活动既可以更高效利用学校整体信息资源,减少图书馆与学院(或系)之间可能存在的资源重复
建设,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辅助作用,促进更多的知识交流与学习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创新。学生也不必非去图书馆或计算机中心,而是可以在某个知识节点咨询问题,然后接收来自于图书馆员工和其他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教育与学习中心作为Ic合作伙伴也可以帮助教职员工开设新课程或改进教学方法。
2 信息共享空间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障碍
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尽管是可行的,但会遇到来自于观念、技术、功能、内容、交互性等方面的障碍。
2.1 观念障碍
尽管知识管理、电子化学习、IC三个概念并非今日才出现,但是许多人对三者的整合心存疑虑。比如,也许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是一个收藏并提供文献资料借阅的物理场所,不可能变成一个虚拟的IC、学习空间或知识空间;也许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可以组织与提供文献资料,但是不可以进行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更不用说实现两者的融合。这些认知缺失将会阻碍一些人利用Ic来进行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以及把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与学习活动连接起来。
2.2 技术障碍
由于Ic实质上是一种工作空间、学习空间与知识空间,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图书馆,涉及校园内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与支持,因此,要实现Ic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系统或集成平台,如专门的桌面应用系统、电子化学习平台以及知识管理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本身的内容结构,从而使系统的集成更加复杂,由此会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障碍。
2.3 功能障碍
知识管理多半把学习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一部分,关注一些专门的非正式学习(如实践社区中的学习)和致力于知识获取、存储、检索与应用等活动,却不能清楚地解释电子化学习与能力开发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对于那些没有经验的个人进行电子化学习只能提供少量指导,甚至不能提供任何指导。然而,许多电子化学习系统提供太多的课程指导以至于阻碍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在知识组织与利用上并不灵活。因此,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存在功能障碍,影响了两者的融合。
2.4 内容组织与注释障碍
理想情况下,综合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也就意味着把组织内所有可利用的知识(如文献、人员、经验、操作方式、流程描述等)作为学习资料加以使用。这会引发一些问题,因为与知识管理相比,电子化学习更加重视传递个性化内容和利用学习资料中现有的各种关系、关联和参照。这就要求对零散的学习资料进行结构化处理,使之组合成为更好利用的对象。除此之外,所有零散的和组合起来的学习资料都必须利用适当的元数据进行注释以提供所有与其他对象、技术条件和显示方式等相关的信息。然而,这种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自动进行,大多数必须由人工处理,且需大量时间,从而引发内容组织与注释障碍。
2.5 交互性与动态适应
电子化学习利用知识管理的一个障碍是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常常不是用于学习指导,且缺少交互性与动态适应性。为了在学习中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它们必须嵌入交互式学习活动之中,或者根据学习者个人需求与偏好定制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案。然而,传统电子化学习系统常常不能对学习资料进行动态选择与排序,也不能识别日常工作中的各种相互关系或个人从事的主题,从而产生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交互性与动态适应。
3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
要克服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障碍,大学图书馆除了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印发学习资料、设立专题咨询等方式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对知识管理、电子化学习、Ic三者的认识,从而克服观念障碍以外,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与设施建立基于Ic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系统。近几年来,面向的电子化学习系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例如,克里斯蒂和冈本(Cristea and Okamoto)研究了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面向的web远距离教学系统。吉扎蒂(Guizzardi)等人分析了支持课堂外学生和老师交互的、面向的对等帮助桌面系统。本文把多系统应用于Ic以构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模型。
3.1 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
多系统(multi-agent systems,MAS)是指由行为像的多个自治构件组成的系统。技术和多系统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来设计与实施开放分布式复杂系统,包括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在图1所示的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中,学生、老师和信息提供者是主要的用户,作为学生和老师个人助理的两个与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一起构成了框架的基本部分。另外3个构件(MAS、知识管理系统(KMS)、电子化学习系统)被用来提供网上学习与教学所需的服务。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构件为学生传递所需的资料、学习活动、支持与系统活动。系统活动不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但是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如用户文档更新、用户身份验证。学生与学习过程之间的有助于过滤无用的信息,并处理所有系统活动,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工作量。对于老师来说,的作用是不同的。当学生提出的问题送到多系统,而多系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时,它就会把此问题传递给老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与建议以及老师的教学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将得到获取与存储,并经过滤与加工,可以成为提高系统效力的知识。
3.2 面向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
基于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可以设计面向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见图2)。它分为4个层次:用户层、层、KMS与电子化学习系统层、基础设施层,各层之间可通过有线网或无线网实现内容交互。在用户层,学生、老师和其他信息提供者利用客户端机如个人电脑,经内联网或局域无线网访问该融合系统。在层,提供了知识管理和电子化学习的多种,主要包括学习如学生1、学生2、学生N;教学如老师1、老师2、老师N;设施,帮助,检索,身份管理等。在KMS与电子化学习系统层,主要包括:①进行知识管理的各种管理器,如门户管理器、工作流管理器、知识流程管理器、内容管理器、查验管理器、网络爬行管理器;②与知识管理相应的管理对象,如门户文档、知识库、多媒体、课程资料等;③进行电子化学习的多种管理器,如资料管理器、考试管理器、学习过程管理器、图书馆管理器;④与电子化学习相应的管理对象,如学生记录、考试或评估、数字图书馆等。在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大学图书馆以及经校园网连接在一起的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院系研究所与资料室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支持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基础设施与协作平台,并与用户、各种、KMS和电子化学习系统共存于同一个Ic中。在这个Ic中的用户,通过互联网与校园外的教育机构、信息提供者或其他相关人员可取得进一步联系与交流。
这个融合模型把学生、老师和其他信息提供者聚集在Ic中,不仅有助于用户进行知识管理,如从不同信息源(如大学图书馆、院系资料室等)获取相关知识、进行工作流控制、促进学生和老师的知识分享与知识创造,而且可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种协作交互学习环境以及广泛的用户服务,如在线学习、课程指导、论文写作、项目合作、个人助理、技术帮助、人际交流等,从而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课程建设 酒店管理 现状 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2-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围绕高职高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学》教学现状
《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有《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共同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基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目标,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职业能力的培育选择课程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改变原来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内容,真正地根据酒店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按照实际工作情境来设计课程,在原知识结构中进行提炼、取舍,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经过《酒店管理学》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此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酒店管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乏管理学基础知识。本课程参考学时60学时,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饭店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趋势;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饭店组织结构及各部门人员职责,掌握饭店各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管理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饭店有所认知,对饭店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服务部门有所了解,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基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这就给酒店管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既要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讲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部门的管理知识。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多而杂,没有重点,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所限只能泛泛地讲讲,不能深入。学生反映整个学期这门课讲的内容不少,但重点却不突出,多而杂的内容很难在脑中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框架。
2.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酒店管理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的性质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当前酒店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及酒店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酒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明确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知识、具有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然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很强,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上有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酒店管理学”课程设计却缺失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还是偏重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3.缺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酒店管理学》在过去的考核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常常出现学生“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现象。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实习结束后,对《酒店管理学》的主要内容记忆模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完能记住,记住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任务作为考核项目,既考核理论知识,也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综合性的考核可以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加强记忆,加强理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设酒店管理学之前没有学过相应的管理学基础,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理念,直接开设酒店管理学就需要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才便于学生理解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但酒店管理学只有60课时,很难系统地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只能粗略简要地讲解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常识。
2.学习目标不明确。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了解,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在原先的课程改革中,对本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将本课程分为饭店认知模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酒店市场营销模块、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模块以及酒店物资与设备管理模块。五个模块虽然包含了酒店的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和学生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学习重点不突出,影响到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纯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会学习,不想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中,无法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酒店管理学理论教学不能向实践教学转化,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学生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一遇到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判断的灵活性问题就束手无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酒店行业的全面繁荣,酒店行业完成了从数量扩张竞争到质量竞争的转变。伴随着酒店行业的大发展,社会上对酒店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日趋增长,对高素质的酒店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作为高职院校来讲,替酒店行业培养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对满足社会需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兼顾发达地区,服务高星酒店、连锁餐厅、休闲娱乐等酒店行业的专业化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酒店服务与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地方文化,懂得消费心理、熟练沟通技巧,具备宴席顾问、客房管家、一线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能胜任高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的“顾问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一些边缘、交叉性学科的掌握也有一定要求,像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等,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酒店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人才。
一、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平时课堂上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多,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较少,知识点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
按照酒店职业岗位工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形成了有利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且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有《旅游学概论》、《现代企业管理》、《旅游经济学》、《服务心理学》、《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康体服务与管理》等,选修课程包括:《收银管理与成本核算》、《办公自动化》、《食品营养与卫生》、《中外饮食文化》、《形体训练》等。这些专业理论课程较多,加上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专任教师带的每门课规定的课时量也有限,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传统的讲授很难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所以,导致了一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因而对专业知识理解不够深刻。
(二)相比教师课堂板书的单调,学生更青睐于使用幻灯片教学
平时教师在课堂讲授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课堂板书往往使学生听的枯燥乏味,不仅书写经常花费较长的时间,还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尤其像讲授《酒店财务管理》这门里面穿插有很多数据报表的课程时,板书费时费力,而且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普遍更加喜欢使用幻灯片这样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其中配以大量丰富的文字、图片、表格、动画、音乐、视频等素材,伴随放映过程中生动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很强的吸引力。
(三)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不足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教学水平、教育功利性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状况并不乐观。有时,我们经常在课堂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在讲台上卖力的讲授理论知识,而底下部分学生有的听课的听课,睡觉的睡觉,更有甚者成群聚在一起说话。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教师对课堂纪律管理不善,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当,尤其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缺乏互动的课堂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毫无兴趣,精神状态不够集中,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郝丹璞:试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四)部分老师只注重课本教学,忽略了学生专业相关素质的培养,不符合酒店管理专业制定的全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全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酒店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酒店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部分教师一味讲授书本知识,仅仅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来达到判定学生学习优劣的目的,没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全面应用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立即投入社会工作,并且酒店企业也不太愿意接收这些没有专业相关素质的毕业生。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一)使用案例教学法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不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操作能力。在管理类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已经是社会公认的有效性很强的素质教育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拟定实践的,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指导老师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实践状况和学生的实践报告,对整个教学实践过程进行评估总结,后来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运用。使用案例教学法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产生的作用有:对学习吸引力的作用,对学习收获的作用,对学习内容理解力的作用,对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对启发学习思维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深刻\[1\]。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提前准备与课程知识相关联的案例,案例内容的选取最好使用酒店行业最新的热点材料,比如近期炒得沸沸扬扬的“毛巾门事件”。案例的问题设置与课堂知识点结合,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锻炼他们的实际反应能力。通过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的案例教学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突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下案例1所示。
案例1
“毛巾门事件”
2012年3月24日,有记者卧底到某连锁酒店青岛中山路劈柴院店,发现该酒店中山路劈柴院店人员招聘不严格,清洁卫生不到位,最耸人听闻的就是店里用擦过马桶的毛巾擦杯子,始称“毛巾门”。与此同时,同样在青岛,格林豪泰的门店也被曝光使用擦过马桶的毛巾擦杯子。
案例问题:请问我们从“毛巾门事件”中看见了该酒店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案例分析:我们从“毛巾门事件”可以看到某些经济型酒店内部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用人制度不合理,卫生状况不达标,盲目求“快”的发展模式也存在较多弊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和门店数量,从而忽视酒店自身品牌形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不仅需要在规模上有所建树,而且在品质上也应当有所保障,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预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 Assited Instrument,简称CAI)。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课堂上除文字、公式和语言以外,还配有丰富的图片、动画等多种信息,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今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都很完善,教室都安装有电脑控制台、投影仪、幕布这些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技术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信息丰富等特点极大地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2\]。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边讲边练、图象演示的多媒体教学法,通过五星级酒店的宣传资料、酒店成功经营管理的相关纪录片以及酒店业务营销广告等资料来展示所要讲授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板书无法达到较好展示的目的,只能通过多媒体课件才能够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多媒体教学法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法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简明易懂;相比课堂板书省时省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多媒体教学法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三)使用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环节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大家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效率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别组成不同的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决策性的方案和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如下列材料:一位客人在某酒店订了50桌婚宴,时间安排在2011年12月1日11:00至14:00左右,地点在该酒店的多功能厅。但该酒店突然接到市政府的一个紧急政治任务:全省将有一个近500人的重要会议安排在该酒店功能厅举行,时间是2011年12月1日8:00至10:30。本来会议时间与婚宴时间并不互相冲突,但就在会议举行前一天,会务组突然告诉饭店,会议时间可能会延长2小时,至12:30结束。试分析:此时,如果你是一位总台代办各项委托事项的服务员,应该怎么做来缓解这个时间上的冲突?每一个小组学生经过讨论形成了各自结果,每组派一名代表对小组结果进行阐述,然后各小组组长和教师共同打分,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予以加分奖励,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吸引学生注意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分组讨论法的运用,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可以在这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得到快速提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意识,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较显著的作用。
(四)使用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并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根据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课堂中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3\]。运用所学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专业相关素质和实际决策的技能。教师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酒店服务人员的仪表仪态、修辞用语、感彩等方面。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懂得了作为一名优秀的酒店服务员如何与客人打交道,怎么样令客人满意,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从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都得到了增长,对知识难点概念的理解也得到了消化,激发了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我国酒店管理行业当前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辅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将讲授内容最大限度地渗透在实践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的尺度,掌握好学生“学”的尺度,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实现酒店管理专业全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钟杏云.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吸引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01):122123.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餐饮管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13-02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1]
餐饮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中的一门重管理的操作能力的专业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掌握酒店餐饮管理技术,重在对管理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理论讲解只能让学生对餐饮管理工作有一个抽象的认识,不能深入了解餐饮管理的具体内容,更不能掌握餐饮管理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经常被一些技术性的专业课如:调酒课程、餐厅服务课程等,所采用的一种实验教学法。教师通过将授课内容根据不同的技能要求,分解为不同任务,然后将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合作沟通,完成任务。餐饮管理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将餐饮管理的宽泛内容进行清晰的分类,分解成不同的任务,然后学生主动探求完成任务的各种途径,通过对比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以完成任务。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餐饮管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目的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目标应是“培养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掌握专业的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在餐饮管理实验教学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餐饮管理的实操技能、并将餐饮管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为未来的餐饮管理的职业经理打下一个夯实的基础”。
但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的餐饮管理课程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开设餐饮管理实验课,即便开实验课,也得不到重视;学生更重视一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学习,而不重视甚至不知道管理技术在酒店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这就造成了毕业生眼高手低的局面,面对餐饮管理工作无所适从。在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完成各个任务。在任务驱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学习的引领者。”[2]这样才能培养出酒店管理中的餐饮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酒水课程中的必要性
餐饮管理是一门概括性较高的课程,餐饮管理工作的内容很多,课程的设计自然离不开实际的工作,因此餐饮管理的课程包括了诸如:服务培训、质量控制、运营成本管理、原料采购、食品原料识别、菜肴烹饪、酒水的调制与管理、饮食营养卫生、菜单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内容。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难以用理论逐一阐述清楚,因此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各个内容进行实验,以此实现对餐饮管理中各个理论内容的补充。具体如下。
1.酒店餐饮管理工作的要求
餐饮管理是一项涵盖内容较广、工作内容繁杂的工作,对管理工作要求更多的是落实在操作层面上,所以学生必须摆脱管理就是理论的认识误区,清晰地认识到餐饮管理就是要对餐饮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操作进行检查、控制、改进、评价、分析、总结这些细致具体的工作。而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法就是一个合适的解决手段,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习可以熟练掌握餐饮管理的各种具体方法,提高管理的操作能力,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实处。
2.专业课程的需要
餐饮管理作为为酒店餐饮部门而专门设计的一门专业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符合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要求的,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应用驱动式教学法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餐饮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寻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在讨论中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得到各种解决办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酒店管理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紧密合作的最佳体现,一个人是无法完成餐饮管理工作中繁杂的各个环节的。团队合作是酒店管理工作者的基本的职业素养,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可以提升合作能力。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餐饮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中,老师设计“任务”,所有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亲自进入事先设计好的任务情景中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认识餐饮管理流程中的各项理论和掌握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具体实施如下。
1.应当明确学生学习餐饮管理的目标,即熟练掌握餐饮管理的各项技术,具备餐饮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餐饮管理课程应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餐饮业的专家学者、高级经理对酒店餐饮部门的各个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来设计课程内容。并结合星级酒店操作技能的要求,创设管理工作中的相关情景,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
3.将餐饮管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任务:(1)餐厅服务管理;(2)酒水管理;(3)餐厅环境卫生;(4)饮食营养与卫生;(5)餐饮原料识别与保管;(6)餐厅成本控制;(7)厨房生产管理;(8)菜肴烹饪制作;(9)菜单设计;(10)宴会管理;(11)餐厅营销管理;(12)餐厅组织管理;(13)餐饮财务报表分析;(14)餐厅音乐欣赏;(15)商业伦理道德。
4.根据任务确定课程的各个教学分目标。餐饮管理课程通过任务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餐饮管理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完成酒店餐饮部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具有诚信、礼貌、周到、耐心、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并实现如下的基本目标: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服务标准及控制服务质量;
能熟练掌握酒吧的清洁、出库、存货、销售及成本控制;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卫生标准、清洁程序及控制方法;
能熟练掌握餐厅饮食营养及饮食卫生管理方法;
能熟练掌握餐饮原料识别及使用知识;
能熟练掌握餐厅各项成本的控制方法等;
能熟练掌握厨房生产管理各个流程环节、出品质量控制、原料成本控制;
能熟练认识菜肴的各种烹饪方法和技术、掌握基本的烹饪技术;
能掌握设计菜单的方法,并能根据不同客人的需求设计菜单;
能掌握设计宴会场地、菜单、服务、酒水等各项内容;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营销管理方法,制定销售目标,使用各种营销工具;
能熟练掌握组织管理中的组织设计、成员沟通、合作技巧等;
能看懂并分析餐饮财务报表,并根据报表分析出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能根据餐厅不同时段、不同接待对象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能掌握商业伦理道德的标准,并严格遵守商业伦理道德,同时监督下属的商业伦理道德。
5.课时的设计一定要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所需的时间相符,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学生先听取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和操作,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需时间较长,所以课时的设计应当多于讲授法。一般一次课以3个课时为好。
6.教案设计。
7.实验教学资源要求:
所需实验室:烹饪实验室、餐厅服务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
所需设备设施工具:餐厅餐具、厨房厨具、计算机等。
所需材料:酒水、烹饪原料等。
所需音像资料:餐厅服务录像、厨房生产操作录像。
8.其他说明。其他说明用以补充说明本课程的其他事项。
(1)应根据教学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应根据学期课程安排进行制订。
(2)餐饮管理的任务驱动实验教学应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的上课方式,教师应当先对理论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本次任务所需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示范部分实操任务。然后将学生分组,每一组都要按要求完成相同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找出解决方案。其间教师应当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启发式帮助。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请每一组学生对其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发言,其他组同学可以向总结组提出问题,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对本次任务学习做出总结,总结应结合任务学习的目标、方法、问题进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学生彻底掌握本次任务学习。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概论》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课程,一般开设在新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这门课程是以饭店为物质载体,以宾客的消费过程、饭店的运动过程、饭店产品的形态变化及价值实现过程为贯穿全书的三大线索,以三大线索及对其管理对象为研究对象,形成具有饭店特色的管理体系[1]。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是对酒店管理相关知识的总体介绍,引导同学们了解酒店行业,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产生兴趣,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二、《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难点
笔者一直以来都担任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也充分认识到该门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它的教授成功与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兴趣,甚至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但是此门课程较之前厅、客房、餐饮等专业课程来讲,其实践性较弱,主要是一些基础理论的讲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比较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演绎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精髓[2]。
三、《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整体内容梳理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宽,需要教师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笔者结合所用教材对此门课程所包含内容进行概括。
笔者学校一直用的教材是陈明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的《酒店管理概论》一书。本教材从内容上来讲共有10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酒店基础理论,包含酒店业概述、酒店管理理论和酒店组织与制度管理三个方面;第二部分介绍酒店职能管理,包括酒店主要职能部门管理、酒店质量管理和酒店信息管理等;最后一部分为业务管理,具体介绍酒店主要接待部门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后勤保障管理和危机管理等。而这些内容都是梗概性的介绍,因为在后续学习中很多内容会有专门的课程进行详细具体的讲解。比如酒店主要接待部门、酒店营销管理、酒店物资和设备管理等在后期的学习中都会独立形成一门专业课程。从内容编排上来看,此教材重难点突出,“实用、面宽、重基”,不但从形式上去表现饭店管理全貌,而且从本质上去揭示饭店管理的规律,不仅强调一定的学科理论性与科学性,而且注重酒店实践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多元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前后,哈佛大学管理学院的一些教师开始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3]。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已广泛用于法学、医学、管理和教育等专业的课堂教学中[3]。
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预期教学目标,以现实场景或事件(案例)为内容,把学生引入到案例场景中,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利用教学互动开展的教学活动。
单纯理论性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效果不大好,因此必须要与案例相结合才会更加生动,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到酒店质量管理章节时,就可充分与各种案例相结合起来,确保每一个大的知识点都有相对应的案例,并且每一个案例都尽量选取校企合作酒店的案例。比如笔者就讲过一位在西双版纳避寒皇冠假日度假酒店大堂吧实习的女同学的案例,她由于记住了客人爱喝白开水这一喜好,在客人第二次来大堂吧之际直接为客人端上了一杯白开水,深深打动了客人,直接给了这位女同学1000元的小费。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就能更清楚地明白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并且这些酒店都是学生未来要去实习的地方,他们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也增加了对未来酒店实习的认知。
而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取合作酒店的案例,就需要教师平时多与酒店方加强沟通,并且可以借助已酒店实习学生的力量,平时与他们保持联系,让学生将实习过程中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同事身上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与老师分享。
(二)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入或设计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把握,并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师生信息交流,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4]。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让教师在学生角色扮演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笔者在讲授本课程中有一个惯常环节就是每次课前请3―5位同学来进行酒店情景模拟,同学们分角色来扮演酒店里面经常发生的场景,并且情景模拟的内容要求与上节课授课内容相关。比如曾经有一组学生分角色扮演自己在某一家西餐厅用餐过程中由于服务员的不专业所遭遇到的啼笑皆非的故事,由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因此学生们的表演惟妙惟肖,在一片活跃的气氛中让大家都认识到专业性、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能够有意识把自己身边的案例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利用情景模拟法的课堂一般相对而言也更加生动,让学生体会到大学课堂与高中课堂的不一样,也让刚进大学的他们体会到大学学习的乐趣。
(三)合作―探究教学法
团队合作意识,是每一个酒店人都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因此我们的教学中也要对学生渗透合作精神。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5]。酒店管理本身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在给学生介绍书中理论的同时,还必须对他们的知识进行扩展,比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国内外主要酒店集团,集团旗下酒店品牌以及其所包含的品牌文化,目前酒店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酒店业的就业情况、就业前景、就业缺口、所需人才应具备素质等。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消除其对酒店从业的误区。
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介绍一些实用的网站,经常阅读的书籍、杂志等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一种随时关注酒店发展动态的良好习惯。
(四)实践教学法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即使是《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也要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实践对于所学专业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了酒店业的概述章节后,可由教师带领前去校企合作的酒店参观,参观酒店全貌,感受酒店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不同;学习了酒店主要接待部门管理章节,还可带领学生前往前厅、客房、餐饮等一线工作场所参观,让学生体会真实工作场景,亲自感受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可让校企合作酒店的员工、管理者走进课堂,从一名从业人员的角度谈对酒店的认识以及在酒店工作的感受。
(五)建立基于OBE理念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百分制,一般平时分占30%,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两者分数综合就是该门课程的最后分数。但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这种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实习就会发现,真正在酒店工作中脱颖而出的往往都不是平时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的那一部分同学,说明我们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完全地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国家现在正在推进一批新升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酒店管理就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因此需要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美发展起来的以教学结果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的评价方法恰好地适应了目前转型发展的需要。该理念要求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目标、对象和要求,通过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最后制定教学评价体系,并以此来核准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保证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6]。
关键词:《餐厅楼面管理》;课程设计;课证融合;赛教融合;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59-03
自我院2001年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以来,酒店管理类课程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改革整合过程,尤其以《餐厅楼面管理》课程改变最大。
该课程是从传统的《饭店经营管理》和《餐厅服务与管理》中演变、剥离出来,成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对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核心课程。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其课程设计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名称设计
餐饮管理是酒店管理的重头戏,翻开酒店类课程目录,琳琅满目的教材名目繁多,其内容全面,包括后厨的采购、库管、加工等,我们根据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其工作岗位主要为酒店及餐饮企业餐厅服务员、领班、主管、餐厅经理等,工作内容的重点在于餐厅楼面服务、接待、管理,而大多数酒店的餐厅后厨则采用了外包的方式,针对现实状况,将餐饮管理课程名称拟定为《餐厅楼面管理》。
二、课程模块设计
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旅游行业一线管理服务人员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
1.设计思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酒店管理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1)开展市场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为酒店及餐饮企业基层服务员、领班、主管和一线经理,明确专业定位。(2)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岗位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组织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行业管理一线专家,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方法,确定了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3)根据教师能力、学校条件、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完成专业学习领域的构建,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根据行动领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应的知识点、能力点;二是按行动导向的原则,进行内容的整合与序化,实现职业行动领域与专业学科内容的融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构建专业学习领域。
2.设计学习情景,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的开发。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餐厅楼面管理》的课程定位,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在课程内容排列上,以工作过程为参照,整合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工作任务;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在课程职业技能培养上,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标准)的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同时为顺应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将技能比赛训练的项目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为了突出高职学生“先求其会,后求其懂”的特点,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餐厅楼面管理》课程内容设计为四个模块:餐厅摆台、餐厅管理、餐厅设计、创业策划(如下页图1所示),对应培养学生会操作、懂管理、能设计、学创业的几大能力。
三、课程教学设计
《餐厅楼面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常规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而是采用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一)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打破常规,在确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酒店就业岗位需求在餐厅摆台、餐厅管理、餐厅设计、创业策划四个模块的框架下,每一教学情景均由教师设计相应的工作任务(如图2所示),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中的操作技能,熟悉餐厅楼面服务的日常管理工作,会设计宴会菜单、餐台、主题餐厅,制作农家乐、小型餐厅(馆)策划方案,具备从事餐饮企业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拓展能力。既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又能经得起职业技能大赛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毕业后开启就业和创业的两扇大门。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中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为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一方法是笔者前一阶段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本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应用。以餐厅设计模块为例,具体过程分四步实施:
1.确定项目:在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都有中餐或西餐宴会台面设计的项目,我们就以比赛项目作为任务进行教学,确定项目任务,首先由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并准备大量的资料、素材,写出指导方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围绕本项目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制订计划:将学生分组,经过精心准备和讨论后,按照计划书的格式要求,制定“项目计划书”,学生在计划书中阐述自己的设计主题、设计理念、材料选择、色彩运用、菜单制作、摆台标准、礼仪要求、资金预算、人员分工等,进行方案论证,明确预期目标和执行时间,策划实施项目的步骤。这一环节是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现实工作中每一比赛项目都有相应的资金预算,必须要权衡预算与作品效果的关系。教师应注意在这方面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在淘宝上去选择材料和进行价格比较,亦可协商将设计作品在当地酒店企业应用以获得资金支持。
3.实施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实施进程安排,提供相应的资讯材料,对必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制定跟踪管理的方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鼓励他们相互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比较于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得多。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指导做好项目活动的日常记录(包括项目内容、完成效果、遇到问题、解决办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新体会等),使之成为检查评估的重要资料。
4.检查评估:学生以PPT汇报的形式展示项目成果,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形象塑造、礼仪礼节等综合能力表现的检验。通过小组讨论和比较,推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提高,作为参赛作品。
餐厅设计模块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实训室中完成,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法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参与创造实践的过程,我们希望每一个项目的结果都是完美的,但我们更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学科知识的应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策划的创意性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准备是前提条件:制作教学课件和音像资料,突出学习包(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建设,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资讯材料,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性的知识信息平台;建立校内实训室模拟场景,将多媒体设备安放在实训室中,为教学提供良好的一体化空间环境;校企结合,与当地星级酒店密切配合,建立校外教学酒店真实工作环境。
四、课程教学效果
由于课程设计突出了课证融合、赛教融合、就业与创业融合的三大特点,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积极主动,且团队之间有竞争意识,都力争将任务完成得更好,由此促进了知识点掌握和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均取得了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培养,拓宽了学生就业的渠道,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在近年的国家级、省级、地区级院校及行业的各种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多次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中餐宴会台面设计和西餐宴会台面设计作品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元素,设计感较强,选手操作规范,成为比赛中的亮点,受到企业的关注。毕业学生就业率为100%,有部分毕业生很快成为所在企业的管理者,有较好的发展空间。由于教学中设计了创业策划模块,拓展了创业潜能,有少数具备条件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开设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餐饮企业或是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农家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芬.职业技能大赛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1).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86-02
《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年制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岗位能力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是现代酒店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酒店业中,前厅被称为“前台中的前台”或“酒店营运中的神经中枢”。因而,前厅服务与管理知识与技能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课程设计的理念
1.1 校企结合共同开发设计课程
高职特有的培养目标对其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既是实现高职课程开发超越的重要途径,又是指导高职课程开发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校企合作”视野下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才会走出单凭学校进行高职课程开发的狭小圈子,实现高职课程开发的真正超越。
1.2 课程设计要符合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主线,做好课程0.的设计,抓好实训、实习环节,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的控制。
1.3 课程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行业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应该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
2 课程设计的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本课程采取“阶段组合”、“任务驱动”与“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了“STT”(Stage onbination&Task oriented&Trinity)课程体系,尊重教学规律,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规律;符合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行业的实际需要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要求。
第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岗前学习阶段”、“对客服务阶段”、“基层管理阶段”三大模块组成。“岗前学习阶段”模块中,以前厅部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应知知识为主,包括:前厅部地位、任务、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前厅环境、前厅人员素质要求、设备用品、优质服务、投诉处理等内容。“对客服务阶段”模块以岗位任务驱动为主线,针对应提供的对客服务和应完成的工作任务,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了客房预订、入住接待、住店服务、离店服务等应用技能学习。“基层管理阶段”模块以前厅部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管理知识技能为主,包括:前厅部的沟通协调、服务质量管理、前厅安全管理等内容。
第二,对于每一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又按照各岗位的具体工作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分解。对于各项工作任务,提出了相应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情感要求。课程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针对各工作任务既进行了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注重了对相应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第三,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基本构成,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实践知识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岗位实际需求及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 课程设计的具体做法
3.1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课程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定位以及本课程的性质为依据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训教学,学生能全面认识酒店前厅部的业务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和酒店前厅部运行与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娴熟的前厅服务技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为职业领域的拓展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前厅工作的认知、熟悉和实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先进的价值观。
3.2 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高职教育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2.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教学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特征;
(2)教学内容针对实际职业岗位要求;
(3)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
(4)根据国家职业鉴定对前厅服务员职业的标准要求,突出针对性,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3.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依据“STT”的课程体系,本课程以“三个衔接”来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个衔接:教材内容与岗位分析相衔接。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我们以前厅服务与管理各岗位的需求、以具体工作岗位要求为基础,整合教学内容。
第二个衔接:教材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需要开设多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是完全独立,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相互补充。
第三个衔接:教材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相吻合,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其中,尤其是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
3.3 课程教学模式的创建
教高16号文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课程采用了将“工学结合”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模式。
3.3.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本课程对于每一阶段中的教学内容,按照各岗位的具体工作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分解。对于各项工作任务,提出了相应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情感要求。课程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针对各工作任务既进行了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注重了对相应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学习了理论和实践知识,训练了实践操作技能。
3.3.2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本课程拥有两个课堂即学校课堂与饭店实境课堂;两个基地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真实的职业氛围,将对客服务阶段的部分技能培训项目搬到酒店进行实境教学。将课堂搬到酒店是教学的需要,实现了从“仿真”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了学生、企业和教师的高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把酒店鲜活的知识和行业标准带入课堂,已经成为本课程教学的良好机制。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学习、强化练习,再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这样的一个循环往复的实践过程,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3.3.3 教法和学法的有效运用
目前,在高职教学环节要求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实效、教学方法要求多样化,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同时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
3.3.4 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关注了过程评价,强调了职业技能学习的核心地位。评价由三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30%,实作考核占30%,理论考试占40%。评价的主体力求多元化,主要由学生本人、同学、教师、行业人士组成。
当然,对于一门课程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通过课程设计来推动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来推动专业建设。只有这样,高职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时代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