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

第1篇: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骨手术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外科创伤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累及脊髓而造成高位截瘫,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常常会导致患者终身残疾甚至呼吸肌麻痹最终死亡。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一般首选颈椎前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2]。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应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骨术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3.6岁。其中因交通事故导致下颈椎骨折脱位23例、高处堕落6例、机械撞伤6例。骨折脱位节段C3,43例,C4,55例,C5,614例,C6,713例。颈椎前脱位24例,颈椎后脱位11例。屈曲压缩性骨折12例,椎板骨折压迫脊髓硬膜囊2例,爆裂性骨折4例,单侧小关节脱位5例,双侧小关节脱位19例。

1.2 护理

1.2.1 术前护理

①术前常规准备。若患者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应立即在床边准备呼吸机、气切包、微泵、心电监护仪等急救器械,同时做好大剂量甲强龙针冲击疗法的准备工作,积极预防褥疮、泌尿系统感染和肺炎等发生。如患者不需要做紧急处理,则做好术前血、尿、大便常规、胸片、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取得充足的信任;术前做好四肢肌力、感觉运动异常平面等记录,为术后疗效评估提供依据;留置导尿,备皮备血,精神紧张者给予镇静剂,术前禁食禁水,给予相应的术前药品;②心理护理。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我们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实施人文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促进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手术思想准备充分,增强信心,调整好心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同时采取现身说法,介绍同种疾病康复的典型例子,耐心讲解手术的目的和方法,手术效果确切性和可预期性,以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③预防褥疮的护理工作应贯穿于手术前后整个过程,术前及术后24 h均应定期翻身,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保持一直线,床单和皮肤应保持干燥,床上插浴1次/d,按摩骨突部位,持续按摩5~10 min;术后24 h内抬高易发生褥疮的骨突部位,也可用软垫垫起[3];④呼吸道准备。吸烟的患者入院后应立即劝其戒烟,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教会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的方法,增加肺活量,促进痰液排出;如呼吸道有炎症和痰多等状况,则及时用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⑤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术前进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有利于手术时气管和食管的视野暴露,减少损伤周围组织和术后组织水肿的几率。用大拇指将气管、食管持续向非手术侧推移,开始坚持10~20 min,以后逐渐增加至20~30 min,3次/d,持续训练5~7 d,也可示范患者及其家属做气管、食管推移训练,讲解训练目的及注意事项;⑥训练。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的习惯,以适应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的需要,避免术后发生尿潴留和便秘[4];且颈部制动,术前如不进行卧床进食训练,术后常使患者感到紧张与不适[5]。嘱咐患者仰卧位,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正确的喂食方法,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勿进食干燥及粗糙食物。

1.2.2 术后护理

①卧位护理。术后患者去枕平卧,尽量让患者保持舒适,变换时不要搬动患者头颈部,颈部予以颈托外固定制动,两侧置沙袋,防止术后出血及植骨滑出;②病情观察。术后患者持续心电监护,床边备呼吸机、气管切开包等急救物品。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定时测量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并密切观察有无异常;③呼吸道护理。积极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运动,并定期多次叩背使痰液松动,促进呼吸道湿化以利痰液排出。如患者咳痰能力差的,可给予吸痰;吸痰时要严格依据无菌操作规范,动作要灵敏,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和呼吸等体症变化;④伤口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切口出血情况,必要时应及时更换。密切观察伤口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生报告并立即处理。观察颈部有无肿胀、四肢感觉和运动情况,如发生异常应立即清除血肿,必要时行气管切开;⑤饮食护理。由于术中牵拉患者食管与气管,大多数患者术后可出现一过性咽痛和吞咽困难,影响了饮食及术后营养的补充[6]。术后6 h指导患者进食冷流质,以减轻咽喉部充血水肿的程度;如进食少者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能力,促进伤口愈合。尽量避免辛辣刺激、干燥坚硬的食物;⑥康复训练。我们在护理时要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尽早进行主动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7]。

2 结果

本组3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2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Ⅰ级以上;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改善,其中有3例上肢疼痛麻木缓解,5例肌力有所恢复。无一例患者出现褥疮、植骨块脱落、喉上神经损伤、肺部感染和严重泌尿系统等并发症。

3 结论

我们在术前加强了心理护理,使患者消除了紧张、恐惧心理,树立了顽强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和护理治疗;科学的气管推移,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患者的耐受性;呼吸功能训练,减少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几率;预防褥疮,加强训练,能有效预尿潴留和便秘的发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加强饮食指导、预防感染、康复训练和伤口护理,能有效预防切口出血、呼吸道感染、植骨块脱等并发症。通过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骨术的护理干预,是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方燕芬.颈椎骨折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围手术期护理.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0,5(1):20-21.

[2] 黄永珍.颈椎前路手术的护理干预.实用全科医学,2006,4(3):370.

[3] 葛梅,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骨手术的护理干预.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3(14):108-109.

[4] 郎云琴.颈椎前路术后康复期患者进食窒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987-988.

第2篇: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颈椎病 围手术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59-02

1 临床资料

共组病人共46例,其中男38例,女8例,其中颈椎骨折21例,颈椎间盘突出18例,颈椎肿瘤4例,颈椎结核3例。结果:全部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颈椎手术在脊柱手术中风险相对较大,病人常认为颈椎为手术,不敢轻易接受手术,但神经压迫症状又使其痛苦万分。因此,这类病人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紧张、矛盾的心理,为了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自病人刚入院时就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讲解有关解剖及手术常识,介绍手术的成功病例,促进病友之间的交流,让手术成功的病人现身说教,从而增加病人的安全及信任感,消除其顾虑,使病人明白良好的心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1.2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接受过气管、食管推移训练的患者,因颈部组织对手术的适应性强,有利于手术中采用拉钩将气管、食管从中线向左侧牵拉开,以暴露术野,防止因暴露困难而损伤气管和食管,避免用力牵拉而造成术后气管组织水肿,发生呼吸困难而窒息。术前指导患者用自己的左手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指端顺气管旁侧,将气管、食管向左侧推移,开始时持续5min/次,逐渐增加至30―40 min,且必须将气管牵过正中线,反复训练3―5d即能适应手术。双手无力者由医务人员或家属协助训练。

2.1.3 卧位进食训练 对择期手术的患者必须重视术前的卧位进食训练。因为术后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且颈部制动,术前如不进行卧位进食训练,术后常常使患者感到紧张与不适,不仅会使进食量受到影响,更会增加发生进食窒息的危险。本组病例25例是颈椎病患者,很不适应卧位进食,向患者反复强调术前进食训练时,不仅要嘱咐患者进食速度宜慢而均匀,以免引起呛咳,也要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喂食方法。

2.1.4 床上排便训练 术前3d开始训练在床上大小便,以避免术后因不适应床上排便而致尿潴留和便秘。

2.1.5 呼吸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床上有效呼吸及咳嗽运动,以增加肺通气量,利于痰液排出。

2.1.6 预防压疮 对于颈椎骨折患者,压疮护理应贯穿于手术前后,注意按时翻身,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呈一直线,避免拖、拉、推,应将患者抬起。保持床单、皮肤的清洁干燥,床上擦浴每日2次,定时按摩骨突部位。颈椎骨折患者术前不便翻身时,鼓励患者自主活动四肢、抬臀。对于4例高位截瘫患者给予四肢关节、肌肉的被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避免某一部位受压过久。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护 术后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予持续心电、血压、呼吸、SpO2监测,吸氧4L/min,特别要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及强弱,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2.2 护理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平卧于硬板床上即可使用颈椎枕,颈椎枕的高度以被头颈部压缩后比使用者的拳略低一点为宜,颈椎枕放置于患者颈后部尽量靠近患者的肩膀。颈部两侧使用砂袋制动:助患者侧卧位时,将2个颈椎枕重叠在一起,使颈椎枕的高度与肩同宽。经常观察患者在仰卧时和侧卧时颈椎枕的高度,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节颈椎枕的高度[1]。术后第2天开始肢体放松及伸屈活动锻炼。10d 后可戴颈围离床慢走。

2.2.3 伤口引流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情况,注意伤口周围有无肿胀,床旁常规备气管切开包。如敷料被血液渗透,应及时更换。一旦发现血肿压迫,立即通知医生处理。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及性质,保持引流通畅。若发现引流液较清澈或为淡红色液体,需高度怀疑脑脊液漏,要立即夹管去枕平卧,通知当班医生及时处理。

2.2.4呼吸道的护理 术后即给予持续吸氧4L/min,常规沐舒坦雾化吸入。根据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多少及血氧饱和度数值决定吸痰与否及吸痰次数和时间;病情稳定后可鼓励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方法的锻炼和有效咳嗽的练习 [2]。

2.2.5 进食指导 颈椎前路手术后1周为水肿期,4-5d为高峰期。因此,手术患者术后应根据不同阶段选择食物,术后1-2d 进食温凉的流质,以减少咽喉部充血和水肿;术后3-4d改为半流,逐渐过渡到普食。进食时,先在颈托保护下适当抬高床头15°-30°。进流质时借助吸管完成,进食半流、普食时由他人喂食,且避免进食干燥、粗糙的食物,应细嚼慢咽,以防呛咳和窒息。

2.2.6 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颈椎骨折颈髓损伤患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出现高热或持续高热,可导致全身衰竭;本组有11例患者出现高热,当体温超过39℃时首先采取物理降温,头部冰敷,四肢大动脉处50%酒精擦浴、冰敷,足部热敷,调节室温20℃―23℃,同时补充足够水、电解质、氨基酸,补偿高热消耗。2例患者以冰生理盐水灌肠,半小时后观察体温变化。

2.2.7 预防尿路感染 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2次,保持导尿管通畅,注意尿色及量的变化。能自行排尿者,术后48h(镇痛泵作用消失)后拔除导尿管[3]。对不能自行排尿者,从留置尿管就开始夹管训练膀胱功能,并于每次时鼓励病人使用腹压或做下腹部按摩,争取在术后3-5d采用腹部按摩挤压排尿方法代替留置导尿管[4]。

2.3康复训练

术后第1天可指导病人进行四肢肌肉的舒缩运动,第2天行双下肢屈曲、直腿抬高运动,对某些上肢运动受损的病人,卧床时可指导其使用握力圈锻炼上肢肌力,指导家属和病人进行握手、掰手腕等对抗性肌力训练,或对指、握拳、玩健身球等精细动作训练。截瘫病人应帮助其肢体各关节被动活动,置肢体于功能位、舒适位。如病情平稳,术后第3天可在颈围保护下采取半坐卧位,术后3个月内须佩带颈围,定期复查X线,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出院后应避免不良姿势,如颈椎过度扭转,长时间前屈、睡觉时枕头过高、近期长途旅行等,以免影响术后疗效,如有不适应及时复诊。

2.4 生活指导

①枕头8-15cm高为宜,枕芯内容物选择荞麦皮、蒲绒、绿豆壳等材料。选择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如床板上有弹性的席梦思床垫,它可以随脊柱的生理曲线变化起调节作用。②伏案工作应定时改变头部,进行头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回环及上肢伸展、扩胸等活动。③保持充足睡眠,心情舒畅,生活规律,避免剌激性食物,避免重体力劳动。

3 体会

目前,颈椎前路手术被广泛应用于颈椎疾患的治疗中,因此,做好该类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促进病人疾病的康复尤其重要。通过本组46例病人的观察与护理,我们认为,充分做好术前宣教及准备,精心实施整体护理,严密观察术后病情变化,特别是正确判断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高小雁,陈静,孙玉珍,颈椎术后病人使用颈椎枕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21):7.

[2]潘纯媚. 最新护理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78.

第3篇: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颈椎后纵韧带组织的异位骨形成导致椎管狭窄,从而压迫脊髓、神经根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症[1]。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走路不稳,因此容易产生外伤导致严重的颈髓损伤,严重者四肢瘫痪,甚至出现生命中枢功能紊乱而导致心跳呼吸衰竭而死亡[2]。目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无特效的药物治疗,手术仍然是解决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的主要方式,但手术风险较大,尤其对于骨化严重、范围广泛的患者,前路直接切除骨化物风险更大,不但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护理工作也面临着考验[3]。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了3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髓损伤给予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对其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分享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3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髓损伤的患者,其中男27例,女10例;年龄39-73岁,平均54.5岁。既往有明显临床症状者17例,轻微症状者19例,无临床症状者1例。病程5小时-9天,平均4天。急诊入院者12例,外院转入我院者25例。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 37例患者中,四肢完全瘫痪者2例,不全瘫者35例。37例患者中3例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维持呼吸。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颈椎CT平扫+三维重建及MRI平扫,证实存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椎管狭窄,病变累及2个节段者25,3个节段者8例,4个节段者3例,5个节段者1例。

1.3 治疗方法: 颈髓损伤8小时内给予甲强龙冲击治疗[4],术前给予抗感染、化痰、营养神经及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切除致压的骨化物。切除2个节段者31例,3个节段者6例。术后辅助高压氧治疗。

1.4 结果: 35例不全瘫患者中,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其中1例术后出现了呼吸功能障碍,给予器官切开呼吸机维持呼吸,2周后脱机;另外2例全瘫患者术中给予器官切开,术后呼吸机维持呼吸,2-3周后脱机,术后功能无明显改善。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观察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尤其注意血氧饱和度及呼吸变化;对年老体弱、血压低、心率慢的患者,持续心电监护,每天观察患者四肢感觉、运动平面的变化及大小便情况。

2.1.2 心理护理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且外伤导致患者四肢不全瘫,活动受限,更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此时心理护理显得更为重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让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必要性,介绍科室的医疗护理情况和技术水平,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介绍治疗成功病例,从而消除患者恐惧的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心理辅导还有关键的一方就是病人的家属,取得他们的协助和配合,能直接有效地帮助病人减轻焦虑[5]。

2.1.3 预防并发症 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极有可能出现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睡气垫床、定时翻身,骨突处透明贴保护,翻身时注意颈部制动呈中立位,颈托保护,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避免因或翻身不当而加重脊髓再损伤;教会患者有效的深呼吸及咳嗽运动,拍背促进肺深部痰液的排除;鼓励患者主动及被动运动,预防血栓形成。主要方法有踝关节的跖屈背伸、环转、内外翻,脚趾屈曲伸直及床上足部负重练习; 会阴护理,膀胱冲洗及定期更换尿管可有效减轻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2.1.4 术前准备 备皮,备血,术前12h禁食,术前8h禁水。床旁准备器官切开包。术前一般不宜进行器官推移训练,避免因手法不当加重脊髓损伤。由于病人卧床,而且饮食差,脊髓损伤导致肠蠕动变慢,几乎所有病人都存在大便困难甚至腹胀的情况,告知患者少量多餐,避免呛咳,多食蔬菜、水果、萝卜汤等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饮水,指导患者家属顺时针按摩腹部,必要时口服麻仁软胶囊、四磨汤等。

3 术后护理

3.1 及监测:采取薄枕平卧位,避免颈后悬空,维持自然仰伸。术后平卧6h后可轴线翻身。告知患者小幅度、小范围的颈部及四肢活动是允许的,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减轻心理负担。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尤其注意患者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2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注意观察有无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给予雾化吸入3-4次/日,床旁继续备气管切开包。严密观察切口张力及术后引流,预防术后血肿。

3.3 颈部固定制动:病人过床时要戴好颈托,保持颈部中立位,由医生保护头颈部,使头颈部与躯干同一水平,避免颈部扭曲或过伸。术后卧床时可解除颈围,于颈旁放置沙袋.这样既能固定颈椎,又利于观察伤口是否存在渗血,并避免颈围压迫伤口敷料而影响呼吸。

3.4 脊髓功能观察:严密观察患者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及大小便情况的变化,与术前比较,情况好转,告知患者,树立其战胜病魔的信心,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早期对症治疗。

3.5 康复训练:适当功能锻炼是促进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之一。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和住院期间与患者受伤至实施康复计划时间有关,康复计划越早实施,病人住院时间越短,经费开支越少,功能恢复越多,并发症越少。术后第2天即指导患者主动进行上肢、下肢肌肉收缩及关节伸届活动,每日2~3次,每次10~15 min,瘫痪重者病人可采取关节被动活动, 防关节僵直。

3.6 高压氧治疗: 手术后一旦病情平稳,鼓励患者出院尽早行高压氧治疗2-3个聊城,可以明显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本组所有患者均给予高压样治疗,疗效满意。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慢,预后相对差,医疗费用较高,患者及家属都承受很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但是我们认为,加强围手术期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康复训练及高压氧治疗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颈髓损伤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Kim T, Bae K, Uhm W et al .Prevalence of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 Joint Bone Spine. 2007; 75:47-474.

[2]Izumi Koyanagi, Yoshinobu Iwasaki,Kazutoshi Hida et al. Acute cervical cord injury associated with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Neurosurgery, 2003; 53: 887-892.

[3]陈德玉,陈宇,卢旭华 等. 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中华医学杂志. 2009;83(31): 2163-2167.

[4]刘金凤, 张颜云, 路翠春 等. 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脊髓损伤的护理.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2(7): 590-590.

第4篇: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前路;手术前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49-01

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外科共收治颈椎病患者25例,通过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使每位患者康复出院,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25例颈椎病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0岁,按临床表现分型:混合型12例,单纯脊髓型5例,单纯神经根型8例,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

2 术前护理

2.1制定护理计划。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即有计划、有步骤地搜集资料,因人而异制定护理计划,对病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2.2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布局及环境,解释手术必要性和过程。

2.3术前适应性训练

2.3.1由于手术部位离咽喉部较近,术毕会因疼痛而不敢讲话,所以术前要教会病人用手势来表达一些常用语,以便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态。

2.3.2帮助病人旋转合适的颈部支具,枕不易过高,使躯体与颈部在一条直线上。

2.3.3气管牵拉训练:术前3天嘱患者用一侧手四指将气管、食管向非手术切口侧牵拉,牵拉要使气管过正中线,每日数次,每次持续牵拉10―20分钟[1],以适应手术对气管的牵拉,但应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造成疼痛及喉头水肿。

2.3.4床上大小便训练,皮苗苗手术后造成尿潴留及便秘。

2.3.5呼吸功能训练,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运动,利于痰液及分泌物的排出。

3 术后护理

3.1颈部严格护理,病人手术后送回病房,由专人保护头颈部,协助病人托起头颈部、躯体、下肢,使身体各部在一条直线上,并保持颈椎的稳定性,平卧于硬板床上,使患者卧位舒适,卧床期间可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侧卧时头部垫高,使头与脊柱在同一水平,平卧时要防止颈部受压,是椎管再次变小。变换时协助病人翻身,注意耳廓、枕部、下颌骨等处的皮肤保护。

3.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后使病人卧位舒适,同时备好输液架、氧气、吸痰器、抢救药品等。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30分钟至1小时一次,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每日4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协助处理,同时观察四肢恢复的感觉。

3.3遵医嘱给予止血类药物、输液输血以及补充血容量,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注意输液速度不要过快,每分钟不超过40滴,并嘱患者自己不可擅自调节滴速。

3.4严密观察病人呼吸变化情况:术后常规低流量吸氧3L/min,遵医嘱静滴地塞米松10mg每日2次,防止喉头水肿及控制血肿对脊髓的压迫,患者有憋气及伤口压迫感时,应观察颈部有无肿胀或软组织张力增大,应判断是否为血肿压迫气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防窒息。3.5切口疼痛及切口敷料渗血的护理

3.5.1术后1~2天内必要时给予止痛药,如杜冷丁每6小时一次,两天后停用或减少使用次数,以免成瘾,24小时可适当选用镇静药,使患者安静入睡。近年来静脉止痛泵使用广泛,以减少患者的疼痛。

3.5.2注意切口处有无敷料渗血,为防止切口处积血积液,术后宜放入引流管,一般放置24~48小时,待引流液每24小时少于30~50ml后方可拔除。引流期间,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脱出,妥善固定,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如发现有出血倾向,及时通知医生,配合采取有效的处理,出血多时可适当采用止血药静滴,达到止血的目的。

3.6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病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再加上刀口疼痛,就不易更换,致使局部组织受压过久,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不良,使皮肤抵抗力降低,容易造成骶尾部、髋部等处发生褥疮。要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经常改变,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每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定期用50%酒精或红花酒按摩全背部及局部受压处,另外还需改善营养状况,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满足营养需要。

3.7饮食护理。术后禁食6小时,清醒后可先给予流质食物,如菜汤、鸡汤、牛奶等,第二天给予半流质饮食,如肉汤、面条,1周后给予普通饮食,鼓励患者饮食,给予高蛋白、高钙、高流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且富有营养,以增强病人抵抗力。

3.8预防便秘为预防便秘,生活要有规律,养成按时排便习惯,病情允许时,食物中应有足量的纤维素,并嘱病人多饮水,适当活动,以促进肠蠕动。也可按结肠解剖位置作腹部环形按摩,以利于排便,超过三天未排便者,要施行针刺、药物及简易通便法或灌肠帮助排便,必要时用指抠出粪便,以解除病人的痛苦。

4 功能康复

4.1术后早期应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因为脊髓功能需要恢复,并且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应积极恢复肌肉的力量。观察四肢感觉,肌力恢复的情况,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因此,术后1―5天主要应锻炼手的捏与握的功能:拇指对指练习;握拳;分指练习外展内收,捏橡皮球或拧毛巾,以上方法每天3―4次,每次20―30拍。下肢可进行直腿抬高及膝关节,踝关节屈伸活动,每天4―6次,每次30―50拍[2]

4.2下床活动:术后3天可起床活动,活动时需戴上围领,应用围领的目的是限制颈椎的活动,防止颈脊椎或神经根的进一步损伤,尤其适用于颈椎不稳定患者,鼓励患者生活自理、如洗脸、穿衣、用勺进餐等,并练习手指精细活动。

4.3心理康复:恢复期功能锻炼是一个循环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告诉病人避免急躁情绪,消除患者悲观心理,恢复过程是长期和慢性的,并且在恢复过程中可能还有反复,应做好心里准备,不必过分担忧。过分急躁不利于治疗,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甚至还会诱发其他疾病,只有耐心持之以恒,坚持锻炼,才能减轻症状,逐渐康复。

5 出院指导

5.1告诉病人不要使颈部固定在任何一种姿势,时间过长,避免猛力转头动作。

5.2睡眠时注意调整枕高,平卧时不可使颈部过屈,侧卧时不可过低,枕高宜与侧肩宽相平[3].

5.3乘坐高速行驶汽车时不面对正前方或后方,与行驶方向垂直而坐。

5.4日常生活中注意主动加大头颈部活动范围,锻炼颈肌,加强颈部肌肉的功能锻炼。方法是先慢慢向一侧转头至最大屈伸旋转度处,停留数秒钟后缓慢转至中立位,再转向对侧,每日重复数十次。

5.5继续四肢功能锻炼,3个月后复查。

6 讨论:

通过对25例患者的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加深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及康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配合一切护理,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第5篇: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医疗外科手术的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以及脊柱结核损伤机制得到进一步阐明,目前内固定术已成为脊柱结核治疗的趋势【1】。各种内固定器材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手术中,明显提高了疗效【2】。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病灶清除的基础上行各种方式的内固定术,颈椎结核的治愈率提高到95%以上,脊柱不稳定问题也得到解决【3】。本次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在传统的清除病灶和减压术后,采用前路脊柱钢板内固定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同时对患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护理及康复训练。这样不仅增加了患者脊柱的稳定性,而且缩短了患者术后的卧床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在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及内固定术的患者30例, 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9. 3±6. 7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0±0.21)年。所有患者行病清或减压加钢板固定术,等到患者的病灶清除并成功减压后,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本组病人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从患者住院到患者出院的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具体对策包含:①术前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②术后康复指导及功能锻炼。③出院指导及定期复诊。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2 结果

本次30例研究对象中,在医生和护理人员全程的密切配合下,没有一例患者因在手术过程中管理不当而导致截瘫或植入骨块脱出的情况发生,同时也杜绝了受压部位损伤,神经损伤,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定期随访1~2年,功能恢复均良好,无一例并发症,取得了满意效果。

3 护理对策

3.1 心里护理对策 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时间较长,病人及家属心理压力大【4】。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患者可能对治疗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因此,心理护理很有必要【5】。护理人员态度和蔼可亲,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减少患者不安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手术前1 d,手术室护士到病房了解患者病情、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告知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的特殊需求,做好解释工作,耐心倾听患者倾诉,解除患者的顾虑,减轻其思想负担【6】。使患者提前对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有思想准备,通过自我克制,及术前镇静,阵痛药物的合理应用,使患者情绪平静,排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心理压力。

3.2 术前护理措施 由于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部分患者心理认定手术是治愈疾病的唯一方法,对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从而产生失落感【7】。针对患者对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的这种认知情况,护理人员有必要告知其真实情况,同时还应讲解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及卧床休息的重要性。手术前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及准备工作,如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禁食6 h等【8】。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密切观察意识、面色、体温、皮肤温湿度等情况,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

行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敦促患者术前训练轴线翻身、床上排便、卧位进食、有效咳嗽等,以便术后迅速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减少并发症发生。严格控制手术环境的温湿度、清洁度、细菌含量【9】。护士还应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发生肌肉萎缩、足下垂等并发症。行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前护理人员还应遵医嘱给予患者15~30 min静脉注射安定10 mg、东莨菪碱0.3 mg、度冷丁50~100 mg。

3.3 术中护理 行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大多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患者的保护性反射大部分消失或减弱,丧失自我调节能力,当麻醉生效后,护理人员在固定患者手术时应注意侧卧位时应腋下垫枕,以保证输液通畅,必要时开放下肢静脉通路【10】。在改变时应由专科医生指导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轴线,动作协调一致,做到轻慢稳,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用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人的意识、腹痛情况等变化。同时在翻身时要注意输液通路及尿管是否脱出,以免造成损伤。术中调节室温23~25℃,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对患者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术中要经常检查患者肘部的受压情况,以免损伤尺神经。同时,手术过程中库血输入前应该将血液放置在手术室中,让血液自然复温。冲洗患者体腔的液体要求加温至人体正常温度值,避免由冲洗患者体腔的液体温度过低而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行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及时改变患者手术时的,以解除患者的压力,并按摩受压部位,缓解其部位疲劳。在患者推离手术室之前,巡回护士要认真检查受压部位,并作好记录,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3.3 术后护理对策 手术结束后,患者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应该正确、轻柔地搬运患者至病床,向病房护士交接术中情况,特殊情况应着重交接。术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测体温、脉搏、观察并详细记录各项变化,特别注意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和尿量的变化,防止休克、脏器功能衰竭等发生。全身麻醉患者专人护理,术后初期每天需要补液5L~10 L【11】。由于阿片类药物可引起呕吐,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通常,防止呕吐物误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控制血糖,监测中心静脉压。护理人员应及时、准确用药,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时汇报医生。

因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切口大,术后卧床等原因,手术后的患者不敢深呼吸和咳嗽,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用术前训练的方法进行有效咳嗽,同时采取翻身、扣背等辅助措施促进排痰。同时做好饮食护理,患者长期卧床,食欲不振,肠蠕动减慢,且因创伤后大量蛋白质丢失,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宜进食蔬菜、蛋类、水果、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食物。本组患者经指导后积极配合饮食调护,无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出现。

参考文献

[1]李畅飞.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吉林医学.2012/08

[2]廖俊君; 陈建常.脊柱结核内固定术治疗进展.医学综述.2011/13

[3]陈巧利; 黄蓉.脊柱结核内固定术护理及康复训练.吉林医学.2011/17

[4]郭梅秀; 高建国; 李领娣; 刘建强; 刘淑娈.颈椎结核内固定术疗效分析.河北医药.2007/08

[5]邓喻晓; 黄巧玲.老年性脊柱结核的围术期护理.实用临床医学.2011/11

[6]毛玉兰; 郭岚峰.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围术期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1/20

[7]蒋雅娟; 齐朝华; 呼延宝娟.脊柱结核病人的围术期护理.全科护理.2011/29

[8]黄东影; 戚丽丽; 孙荣伟; 孙伟丽.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围术期护理.护理研究.2011/13

[9]李徽; 扎西卓玛.一期前路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围手术期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1/05

[10]黄世敏; 林明侠.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0/19

第6篇: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术后; 运动康复;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3-140-02

The Influence of Functional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on the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Myelopathy

LI Hongyu LI Yushan ZHANG Jian WEI Dongx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Jinzhou Central Hospital,Jinzhou 12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unctional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on the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myelopathy. Methods309 cases of postoperative cervical spondylosis myelopath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routine process group randomly.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 were evaluated with recovery rate of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 score)during 1-year follow-up. ResultsThe follow-ups showed that both two group of patients had got recovered to some extent by recovery rate of JOA scor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routine process group(P

[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 myelopathy; Postoperation;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herapeutic effect

颈椎病属于中老年人常见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myelopathy)地位重要,因此当前大多数学者已经达成共识,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明确诊断就应考虑及早手术治疗[1],手术后患者功能康复又与众多因素有关。本文对2001年1月~2009年1月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手术后的309例患者(均随访1年)进行疗效分析,探讨运动康复疗法在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神经系统康复方面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9例,男185例,女124例。年龄范围30~72岁,平均56岁。所有患者均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并于全麻下进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平卧,2d后可下地活动,常规使用抗生素3~5d,予地塞米松和速尿3~5d。术后颈托外固定3个月,复查X线片,位置良好,植骨融合。术后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处理组149例及运动康复组160例。

1.2 方法

运动康复组在术后3个月,除自然完成简单的生活能力外,按规定时间每天常规进行下述锻炼:规律性散步30min,不少于1km;双手轮替伸展运动30min;太极拳或行进间云手运动30min;被动活动、按摩理疗30min,配合以弥可保及B族维生素口服。常规处理组:仅完成简单的生活能力,并常规口服弥可保及B族维生素,未进行系统运动。

1.3 神经功能评定

根据神经功能评分方法进行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2]。通过观察术前、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计算恢复率,并对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恢复率=(术后JOA分-术前JOA分)/(15-术前JOA分)×100%。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重建,随访12个月,重建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椎间植骨融合,无并发症出现,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常规处理组:术前JOA评分为(9.27±1.02),JOA术后评分平均为(13.01±0.75),其改善率为(70.35±2.76)%;运动康复组:术前JOA评分为(9.22±1.35),JOA术后评分平均(13.98±0.62)。计算本组的改善率为(82.26±3.24)%。进行改善率的比较分析,行统计学u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一类颈椎退变性疾病,多以运动障碍受累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以至行走活动困难,胸腰部有束带感,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早期手术对其恢复有很大帮助,但手术后仍会有一些症状残留,如何能够更大程度地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运动功能,很多学者认为康复锻炼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手段。

运动康复锻炼对于仍保留运动功能单元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运动疗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力量,有效地调节关节、韧带功能,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及组织的代谢,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反应性。根据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种类、运动时间及频率,依照制定的运动处方规律、有条不紊地锻炼可以大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功能锻炼应遵循早期进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原则[3]。被动活动及按摩理疗要求手法轻柔、适量进行,有助于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使僵硬的肌肉及韧带组织柔软化,对运动康复起到辅助促进作用。

本组患者疗效分析证明在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方面运动康复组与常规处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改善率优于常规处理组。根据并对照统计学分析的结果,笔者分析其作用原因及机制如下:运动锻炼可有效地促进颈、肩、背部肌肉及韧带组织的强度和耐受性,改善肌组织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提高基础运动单元的质量,加强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的稳定性;调节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性传导,增强储备能力及反应性;长期的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全身的协调性,有助于神经传导通路的有效刺激,同时使损伤的脊髓组织得到更多的血运营养,恢复和改善脊髓血供有可能抑制脊髓病变的持续发展;Malange GA等[4]研究表明,脊髓内可能存在着调节四肢运动的神经网络,正常情况下,高位中枢调控该网络的正常运转,当失去这一调控之后,这些网络可能丧失功能,但若予以加强功能锻炼,这些网络又可以恢复部分功能,从而表现出肢体功能的恢复。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分析发现,疗效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5]。早期诊断、术前脊髓功能状态是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其次,手术是否充分地去除压迫并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脊髓与椎管的容量和形态相适应程度[6]以及术中操作等均影响脊髓功能的恢复;运动康复疗法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功能锻炼易使颈部僵硬、肌肉等软组织萎缩,并对颈椎生理弧度的维持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心理,积极进行早期渐进地运动康复训练,进行离床活动、四肢肌力和平衡功能训练有助于减轻或避免术后制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贾连顺. 颈椎病研究的现状进展和展望[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 8(8):733-734.

[2] Okada K,Shirasaki N,Hayashi H,et 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by enlargement of the spinal canal anterorly,followed by arthrodesis[J]. J Bone and Joint Surg,1991,73(3):352-364.

[3] 赵定麟. 颈椎伤病的功能锻炼・脊柱外科学[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876-877.

[4] Malange GA,Brucker BS,Schmidt DL,et al. The gi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redieulopthy[M]. Medical Science Sports Exercise,1997:236.

[5] 荆鑫,陆文杰,贾连顺,等.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脊髓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J]. 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6(12):1772-1775.

第7篇: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颈椎; 骨折; 脱位; 护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30-01

颈椎骨折脱位是脊柱骨折中最严重的损伤。大部发生于第2-6颈椎节,可累及脊髓而造成高位截瘫,治疗一般选择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1],手术难度大,围手术期的护理要求高,如何配合医生治愈创作、恢复功能,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骨科护士关注的问题。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组92例均为颈椎新鲜骨折脱位,男53例,女39例;年龄15-72岁,平均36.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74例,高处坠落伤11例,重物砸伤7例,损伤类型:C2骨折7例、C4骨折65例、C5、6骨折脱位27例、C6椎体骨折脱位20例、C7骨折3例。按Frankel分级[2],A级18例、B级39例、C级36例、D级7例、E级2例,脊髓完全损伤17例,脊髓不完全损伤75例。

1.2 手术方法 全麻气管插管,根据入路而定,维持颅骨牵引,先均行C臂透视或拍X-ray片。后路手术选择以伤椎为中心的正中切口,行减压内固定(Axis)术,前路行椎间盘摘除或骨折体次全切除Casper或Zephir钢板内固定术。

1.3 治疗结果 92例全部康复出院,无1例手术和护理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抚慰 颈椎伤病部位特殊,手术的风险高,加之病程长,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心理负担重。护士应多数信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和抚慰,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根据患者年龄、职业、生活与社会经历、文化层次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进行开导和解释工作,用美好的语言、扎实的医疗护理知识、愉快的心情、和蔼的态度对患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慰、支持、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要求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多关心与鼓励患者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2.2 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先平卧6h,尽量不要搬动患者,需搬动需要时也要维持头部脊柱中立位,6h后可翻身变换,但应先将颈部用颈围固定,撤去两侧沙袋,将枕垫好,患者双手交叉抱于胸前,双下肢弯曲,护理人员一手托患者头颈部,一手托腰,协助其轴线翻身,保持头、颈、肩躯干纵轴一致。安置有内固定钢板的患者,次日可将其床头摇高,第1次15°,以后每2h增加10°,直至能坐起。大部分患者均可在术后1-2d坐起或离床活动。

2.3 体征监测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24-48h,每30min测1次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音调有无异常、有无憋气、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可嘱患者握拳、抬腿,观察脊髓神经功能和意识状态。同时要严密观察颈部伤口敷料渗血及颈部有无肿胀。准确记录伤口引流液的色、质、量。对于渗血不多的伤口,可于术后24h拔除引流管,最长不超过72h。

2.4 功能锻炼

2.4.1 呼吸功能练习 1)深呼吸练习:嘱患者平卧,双肩放松,护士双手距离患者胸壁1cm,吸气时要求患者最大努力挺胸,触及护士双手掌心,呼气时口唇缩拢成鱼口状,护士用双手挤压前胸和腹部,抬高膈肌帮助呼出残气,气体由鼻吸入,然后屏住2s左右,呼气时用口慢慢呼出,开始8-10次/min,逐渐增加至10-15次/min;2)咳嗽练习:先深吸气,然后连续小声咳嗽,将痰液咳至支气管口,然后用力咳嗽,将痰排出;3)吹气球练习:鼓励患者1次性将气球吹得尽可能大,放松5-10s,然后重复以上动作。每次10-15min,3次/d。

2.4.2 气管推移练习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气管推移练习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示范:用右手的第2-4指指腹置颈中线或稍右,轻轻将皮肤向右后推开,然后抵住气管,食管向左侧牵拉[3],一般手术前3-5d开始,初期每次持续5-10min,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30-40min,3-4次/d。

2.4.3 进食练习 术中牵拉食管与气管,大多数患者术后可出现一过性咽痛和吞咽困难,影响了饮食及术后营养的补充,因此,应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正确的喂食方法,术后6h先进食冷流质,如米汤等,以减轻咽喉部的充血水肿,进食量少者以静脉补液补充营养,疼痛减轻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患者进食取仰卧位,速度在缓慢,尽可能地细嚼慢咽,以免引起呛咳,要避免进食干燥、坚硬、辛辣、刺激食物,周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钙、高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食物,减少牛奶、豆浆的摄入,以免引起腹胀。

2.4.4 康复训练 术后当日做手指、腕关节、足趾及踝关节活动:指导患者行双手握拳,伸屈腕肘关节,下肢做股四头肌收缩及关节伸屈活动,每日3-4次,每次15-30min,逐日增加;第1d可做肢体抬高、关节屈伸,随着病情好转,行双上肢扩胸、双下肢抬腿等活动,活动以患者不疲劳为宜;截瘫患者可被动活动四肢并进行向心性按摩。

2.5 并发症预防护理[4]

2.5.1 防止压疮发生 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局部长期受压,易引起神经营养紊乱及微循环障碍而发生压疮,因此要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皱褶及渣屑,尽量避免物理刺激,减少摩擦,有条件者可使用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按摩受压部位在15min左右,加强按摩骨隆突部如骶座部、肩胛部、外踝、足后跟,以间歇性解除压迫。

2.5.2 防止泌尿系感染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在1500ml以上,以增加排泄量,从而起到泌尿系“自洁”作用,要确保留量导尿管通畅,白天每2-3h开放1次,夜间4-5h开放一次,训练自律性膀胱建立,另外,应每天进行一次膀胱冲洗,尿道口2次/d碘伏棉球擦试,气囊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

2.5.3 防止坠积性肺炎 长期卧床患者活动量减少,故指导患者经常练习深呼吸、咳嗽,定时轻叩后背,以促进肺膨胀,对痰液黏稠的患者,应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湿润,以促进排痰,从而改善呼吸功能。

2.5.4 预防便秘 嘱患者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蜂蜜水或进食一根香蕉,同时加强粗纤维食物和新鲜水果的摄入。并嘱家属每天沿顺时针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3 小结 护理工作在颈椎椎骨折脱位患者的康复中在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心理抚慰、护理、体征监测、功能锻炼和并发症预防,这五个方面构成骨折脱位患者护理的核心内容,要统一、科学和规范作好相应护理才能保证手术效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艳华.颈椎骨折前路手术固定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32):5910.

[2] 周伟,刘志刚.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Halo-Vest架固定的护理[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3):206-207.

第8篇: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脊柱结核;内固定;围手术期;护理

   脊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高,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50%左右。近年来,脊柱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脊柱结核可引起骨质破坏,脊柱畸形,甚至截瘫。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8月采用病灶清除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10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1],本文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8月采用病灶清除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100例,采用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根据x线片、ct、b型超声提示选择破坏重、脓肿大的一侧进入。颈椎采用平卧位横切口,经颈动脉鞘内侧间隙入路达椎体前方; 胸椎采用肋横突切除入路或经胸入路;均从严重侧入口[2]。腰椎结核双侧椎旁腰大肌脓肿均明显行双侧倒八字切口,完成暴露后,先完全吸进脓液,清除干酪样组织、肉芽、死骨、变性坏死的组织、破坏的椎体及椎间盘,完成椎管减亚。在牵引或撑开下将植骨块嵌打入骨槽内,选用前路钛板、钛棒固定[3]。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本病主要特点是病程较长;患者出现体弱、消瘦、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wWW.133229.CoM在治疗的同时,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建立互信的友好关系,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2)绝对卧床:必须严格卧硬板床休息,保证其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降低代谢,以恢复体力。 (3)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粗纤维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4)给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结核药物,以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常用,合理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的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若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以便采取措施或更换药物。(5)大、小便的护理: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用便盆或小便器进行排便。(6)功能锻炼:指导其做肢体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做扩胸、深呼吸、竖脊肌、四肢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互信的关系,配合治疗,以利疾病的恢复。

2.2  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去枕平卧4~6 h,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伤口渗血及引流管引流情况。伤口敷料渗血较多或污染时,应及时换药,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注意引流管的性质、量及颜色。(2) 术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即可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至少应有2~3人搬动,动作要协调一致,保持颈、胸、腰椎处于同一水平线,防止脊柱扭曲。建立翻身卡,并记录翻身时间、姿势及皮肤状况,预防褥疮。(3) 术后24 h内要观察上、下肢有无感觉异常、有无运动障碍及排尿异常。若有神经压迫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处理。(4)  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豆类、鱼、蛋类、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的吸收,手术后的患者,应多食含有胶原及富含钙质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5) 告知患者及家属抗结核药物必须坚持连续、联合、全程的原则。定期复查肝肾功、血常规、血沉。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调整治疗方案。(6)指导其做肢体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做扩胸、深呼吸、竖脊肌、四肢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防止肌肉萎缩,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7)内固定术3周后在支具保护下,下地负重站立,行走训练;活动适度,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8)出院后遵医嘱使用抗结核药1~2年,继续进行功能锻炼,要适度,劳逸结合,循序渐进。定期复诊,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3  结果

    全部患者通过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均好转出院。

4  讨论

    脊柱结核患者经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能早期下床活动,通过开展整体护理,解决患者卧床、心理、康复训练等相关问题,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结核病的治愈率;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住院费用,从而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 罗盛华.植骨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脊柱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177178.

第9篇:颈椎前路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骨科护理;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38-01

1 骨科护理的发展现状

1.1 常见病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骨科患者的主要对象为建筑工程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受伤病人。这些患者中粉碎性骨折和多处骨折比较常见,比较严重的患者还伴随有脑肾心肺等脏器的问题。这些现状都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水平,首先必须具备熟练的基本护理操作能力, 果断的处事能力,敏捷的思维;其次,必须掌握相关科室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处理骨科的各种并发症,其中主要应该掌握泌尿科、脑外科、胸外科等高度相关科室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2 老年患者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已经成我我国人口结构不可逆转的趋势。伴随而来的就是老年病的增加,如包括腰椎退行性疾病、颈锥病、关节炎等老年多发疾病。保守牵行治疗是早起老年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被淘汰,目前以关节置换、手术内固定等手段为主。现代骨科护理工作的新难点主要是:高龄老人(80岁以上老人)在术后的并发症相对要更多,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老年患者的护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定期向病人和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并做健康宣教,这些工作有助于提高家属的看护能力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1.3 骨科病患的诊疗手段的发展与进步:骨科医生在进行诊疗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 新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 单纯的诊疗手法已经被淘汰,当前骨科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及时手术取得固定疗养。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到外固定再发展到髓内钉阶段;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发展到多侧肢体, 关节置换从股骨头到全髋和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和颈椎,手术方式从后路到前路,骨科病患的诊疗手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诊疗手段的变化对工作人员的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病人的护理要求逐渐提高:病人对术后的护理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越来越高。截瘫病人大部分要求及时进行手术,以达到恢复肌力的目的,甚至自立活动;骨折病人希望早日摆脱束缚尽早离床自由行动;关节重建病人要求术后肢体活动功能基本恢复,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骨肿瘤病人要求保肢性治疗等。每一个患者都希望自己得到最好医生的治疗,使用最佳的手术方案,获得最满意最优质的护理工作。针对患者的需求, 医院首先必须不断地提高医疗水平,然后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并处理好医患关系,定时定期对病人进行问询,了解病人的需要,提供最好的医护服务,使家属放心,让病人满意, 有效降低医疗纠纷。

1.5 病人多选择家庭康复:骨科疾病具有活动不便的特殊性,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活动受限,恢复时间长,且并发症高发,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家庭康复。我国的家庭社区的护理能力和医疗护理制度发展比较缓慢,远远比不上医院护理。但是随着家庭康复患者的增多,必须克服这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对病人家属进行科学指导,教授一些日常的康复措施,增加电话回访的次数,使病人在家也能随时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好指导。

2 骨科护理发展前景

2.1 护理工作日益重要:在发达国家,护士基本承担了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的一切护理措施,包括社会及生活护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21世纪护理改革的方向为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技术的革新,新设备的使用,这些都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护理工作人员的准入标准,素质要求以及继续教育问题都将受到重视。

2.2 针对个体差异性,循证护理将进一步实现:骨科治疗具有病种复杂多变,治疗方法多样,患者活动能力差,治疗周期长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骨科整体护理必须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病人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都必须具有针对性。

2.3 远程医疗的应用: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远程医疗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和广泛的发展。在骨科的康复训练中,将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结合起来,进行远程虚拟康复已经不再那么神秘。远程医疗的应用将更加方便地为家庭病人作康复训练指导。

3 结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骨科护理专业的专科性和综合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因此,骨科护士要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燕. 浅谈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J]. 甘肃中医, 2010,(04)

[2] 代玉枝. 浅析康复护理的重要性[J]. 青海医药杂志, 2011, (07)

[3] 康复护理学[J]. 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