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翻转课堂 高等教育 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以学生为本,实施个体化、开放化、多样化、信息化等教学方式,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日渐流行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Flipped Learning)教学紧随 “慕客”(Moocs)和“微课”等数字化教学形式的步伐,已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教育革命。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化人才的主要平台,注重提高综合教育质量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那么以何种教学方式对知识进行有效地传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最大受益,引发了许多教育人士的思考与实践。目前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中,“翻转课堂”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我国特定的教育形式下,翻转课堂实施步伐是缓是急,还值得深思。
1翻转课堂
1.1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在2007年由美国教育先锋Jonathan Bergmann 和Aaron Sams开创的。翻转课堂的主要特征是将学生集体授课模式转变为直接教学法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其最基本的理念是把传统课堂上对课程内容的直接讲授移到课外,充分利用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从而实现个体化教育理念。
翻转课堂并不等同于在线视频教育,而是提供了一种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存的新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实现的“自我教育”才是唯一有效的教育,而翻转教学模式正是为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自主地安排学习的时间、空间、路径以及步调,灵活地学习“永久存档”的知识,再在课堂上进行内容的深化,从而达到利用科技实现翻转课堂一对一学习的目的。最终实现从“教-学”模式向“学-教”模式的转变。
John Carroll提出,知识掌握的程度是由学生付出的学习时间与其本身所需要的时间共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美国著名的教育家Benjamin Bloom指出,若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达到教学目标,获得良好成绩。而翻转课堂教学则通过课外的在线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握学习进度;其次,翻转课堂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制定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视频观摩、游戏制作、习题自检、课堂讨论、课堂答疑等,从而避免了传统大班级授课的制约,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此外,翻转课堂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所需的反馈机会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从而通过个性化的教育达到学习目标。
1.2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活动以“教”为中心,进而忽略了学生以“学”为本的主体能动性,难以实现个体化教育。许多教师已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仅仅源于书本,“满堂灌式”地传授知识,单一化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的课堂活动,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并且磨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此外,学生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必须跟上班级群体学习进度,最终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掉队,使得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辐射面大大缩小。
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占据着我国教学的主流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了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丢失了创新性思维和个性化特点,最终导致学习能力大幅倒退,造成“学会”,而不是“会学”的局面。
1.3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教学,从形式和主体上颠覆了常态教学模式,使掌握学习得以真正的实现,甚至利用科技实现翻转课堂的一对一学习。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改为“学―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本”得到了充分体现;另一方面,翻转课堂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将知识“永久存档”,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更自由、更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去学习,同时师生以及同学之间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对知识进行讨论;再者,翻转课堂为每个学生提供反馈学习效果信息的机会,以揭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教师可通过个别化辅导,有针对性的协助学生矫正错误,不仅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翻转课堂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优质学习资源,实现了教育的均衡。翻转课堂的实效已显现,如美国拜伦高中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其州数学考试的通过率从2006年到2011年提高了43.9个百分点,学校的高考数学平均分提升3.3分。我国“本土化――山东昌乐一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
2我国高等教育
2.1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主要的生力军、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先进文化和技术的掌握者和传承者,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平台,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全力践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革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师资力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化人才的主要渠道,应特别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更应关注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把高效的教育产出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向综合化、国际化、大众化和终身化发展方向迈进。
2.2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是培养知识化、专业化人才的基地,当今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伴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知识视野的不断开阔,大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日益复杂。就目前来说,思想活跃,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90后”群体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构成的主体。
在大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及意识显著增强。除了专业课程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选修课程,并且可以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外时间,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特别是对于绝大部分“90后”学生,他们个性张扬、渴望表现自己,宽松的课堂环境符合他们自由的成长氛围,这样使得他们更能够积极的参与学习,展现自己。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符合这种自由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和体现。
大学课堂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以基本的课堂教学为支撑,大学生还有机会通过第二课堂、学术讲座、讨论小组、实验、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新型网络课程的出现,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在电子产品的使用率明显上升的前提下,相较于传统的知识传播途径,很多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阵地来获取信息,对传统富有挑战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这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此外,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大学的知识传授已从定论的结论向最新的学术发展动向和各派理论热点的争论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而“90后”群体突出的特征是崇尚创新,勇于探索,这与翻转课堂的目标导向是一致的。
Papadopoulos和Roman对《电子工程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调查发现翻转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数字工程导论课程实施翻转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提高了他们的设计技能。这充分表明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3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瓶颈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考虑以下问题:
3.1教学内容如何确立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的运用都有其局限性,就翻转课堂教学本身而言,并不是所有的高等教育翻转学习都有积极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需明确什么学科、什么类型的知识适合运用该形式呈现。一个统计学导论的翻转课程研究显示,学生的满意度比给定课前任务形式的满意度还低。在一个研究方法和统计课上,学生不满意在线接受教学,但是很满意在课堂上与同伴进行协作学习。
3.2学生本身的因素
翻转课堂教学的宗旨是实现群体教育模式下的个体化教育。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个性特点是多样化的,因此,对于课程翻转教学设计的要求不尽相同。再者,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完成课前任务,学生对整个教学计划的参与度如何也很难把控。这就对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要求更高,从而增加了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难度。此外,不同的学生对翻转课堂适应性过程需要的时间不尽相同,进一步增加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进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增加了难度。
3.3教师的专业技能
翻转课堂可以通过提供标准课前资料来解放教师,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减少。相反,教师需要在整体教学构思、教学活动形式设计及组织上花费更多心思。这不仅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还要全面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营造丰富的课堂氛围,拓展前沿的学术知识。这必然要求教师对课程的目标定位精准,能够恰当地利用布鲁姆分类法模型即BLOOM目标支架: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设计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目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掌握知识;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课前的学习情况,采用动机激励模型――ARCS模型(注意,关联,信心,满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解决学生理解层次不同的问题。目前来说,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对于翻转课堂的认识以及一些教育理论的实践并不深入,其本身尚处在学习探讨阶段,所以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还需不断的摸索。此外,良好的课前任务设计以及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如教学素材的准备及视频录制、后期剪切等技术,对于部分老师而言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4教学环境的影响
网络信息学习平台是翻转课堂启动的基础。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到学生参与学习,以及学生之间协作、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平台。所以,整个网络平台构建的完整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此外,对学校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多以期中、期末或单元测试成绩等总结性评价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定。而翻转课堂主要从学生学习自主性、团队协作情况、学习参与度、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调性以及创新性等多方位来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弹性的评价形式与传统评价机制间的冲突对翻转课堂模式的推广也是很大的挑战。此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至整个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整个教学团队的协作,时间精力投入如何合理分配,新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实现途径的探寻,以及管理团队对于新型教学模式实践的尝试、改进与完善的支持与引领等,都将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摸索。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容量的持续增加,知识网络的不断更新,专业化、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个性化教育的要求等,都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改革的摸索前行中,翻转课堂是否能以其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担当重任,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前行,还需做好本土化的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 王芳.翻转课堂,未来课堂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教,2013(3):20-21.
[4] 王忠华,谷跃丽.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118-120.
[5] 王小彦.基于翻转课堂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12-15.
[6] 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J].教育研究,2001(5):50-52.
[7] Fulton,K.Inside the flipped classroom.The Journal,2012.
[8] 董晶,郭桂真.用翻转课堂撬动教学改革 开启ICT深度融合新篇章[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3-6.
[9] 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56-58.
[10] Papadapoulos C,Roman A.S.Implementing an inverted classroom model in engineering statistics:Initial results.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Statistics,2010.
[11] Warter Perez,Dong Jianyu.Flipping the classroom: How to embed inquiry and design projects into a digital engineering lecture,2012.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钢琴教育 措施 优势
我们应当认识到,想要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必然要从事物的本身发现问题,如此才能透过本质,从事物表观深入其内涵。同样,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来说,想要了解优化钢琴教育的必要性就要从其本身展开研究。特别是钢琴教育原本是要培养有关钢琴类人才,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旨在培养钢琴教育类人才,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进行合理的研究分析格外必要。
一、初识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
一般的钢琴教育教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个别具有钢琴才能的学者,而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钢琴教育则是培育钢琴教育的接班者(即钢琴教育的教学者),笔者将就其各方面进行研究,使其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有初步了解。
(一)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目标和理念
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育是以市场和行业要求为导向,旨在打造面向基础钢琴教育教学一线人才。高等师范院校希望集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将普通学员培养成具有良好钢琴艺术修养和优秀钢琴艺术表达能力的钢琴教育的传播者。学生在学习过后应当具有扎实的钢琴教育能力、钢琴演奏能力等,从而能够进行独立音乐活动,将钢琴知识加以弘扬。
(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教学内容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具有钢琴教育职业技能的人才,因而其教育教学的内容相对于其他钢琴教育显得更加全面。除了正常的钢琴技能、钢琴理论的学习(如钢琴、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与曲式基础、钢琴艺术史、钢琴伴奏等),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这其中将涉及心理学、教育学、钢琴教学法等。
(三)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钢琴教育是音乐发展的不懈动力,那么高等师范院校进行的钢琴教育则是连接这份动力的纽带。它是塑造钢琴教育人才的工厂,将普通的钢琴爱好者转变为钢琴教育的传播者。它在满足社会对钢琴教育从业者的需求的同时,更使得钢琴教育理念普及到日常生活。高等师范院校进行的钢琴教育在促进钢琴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传播了钢琴文化、音乐文化。
二、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现状分析
时代的进步,带来的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变换。不同时期主流的影响因素可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一种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及具体事物就应在该事物具体的生存环境下进行综合考量。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如今的钢琴教育已然同过去的钢琴教育相区别。所以想要正确了解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必要性,就应从现实中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状态进行合理的研究,如此才能正确把控其发展规律,为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必要性探讨提供现实依据。
(一)不断扩大的生源与有限的教学资源相失衡
高校扩招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福音,然而教育改革者可能未曾考虑教学资源问题,盲目扩大招生,生源的质量不说,单单是教育资源已然令教学实践者头疼不已,扩招的生源使得教育资源变得紧张,许多钢琴教育教学的场地、器材远远无法满足日益过度饱和的学员。原本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就是一对一的小课形式,这就使得资源与生源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更正,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二)陈旧的教育教学与时展潮流相脱节
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直秉承着培育合格的钢琴教育人才的传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未免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会以师为大,盲目跟从,一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偏差,将会影响一大批学生。在这样背景下的钢琴教育总是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它总是“我行我素”的进行教育实践。固守的教学方法,固执的教学理念,这些都与现代社会要求的统一、和谐、协同、融合的社会目标相悖。如果继续坚守这种不切实际的观念,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分离
钢琴教育不单单是理论上的东西,它更需要实践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钢琴教育是空洞而让人厌恶的,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钢琴教育则是无力而晦涩难懂的。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育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缺少联系,教育者往往只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忽视了理论研究的学习,学生即便收获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总是有限的,很难有质的飞跃,因为一旦缺少理论支撑,任何优秀的实践都很难让人信服。
三、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必要性
如果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直保持原有的发展状态,不做一丝改变,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钢琴教育体系濒于崩溃,教育教学内容过时,越来越多的人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丧失信心,转而放弃对钢琴教育的学习,钢琴教育的发展滞留不前。由此我们应当拥有这种危机使命感,应当高度关注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发展。可以说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首先,钢琴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渴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钢琴教育,在家长眼中学习钢琴是儿童教育的最佳方式,这就逐渐确立了钢琴教育的群众基础,为开展钢琴教育打下坚实的根基。正是由于这股钢琴热潮,现有的钢琴教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就推动着钢琴教育向前迈进。在钢琴教育发展的同时,钢琴教育的弊端也逐渐显露,缓慢发展的钢琴教育已然与学习钢琴的浪潮形成鲜明对比,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也逐步意识到优化改革的必要性。
其次,即便社会逐渐对钢琴教育产生好感,但是具备高素质钢琴艺术实践者依然少之又少。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就承担了培养高、精、尖钢琴人才的任务,依附于传统钢琴教育模式,即使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也很难有作为。由此,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进行优化势在必行。通过优化,将明显改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现状,钢琴教育的教学更加新颖,教育手段更多样,教育环境更适应,这将极大提升优秀人才钢琴教育才能的发掘、培养。
再次,时间会潜移默化的使得事物发生改变,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样,它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展、逐渐趋于完善,这是事物发展必然经历的一段过程,相反的日益完善的事物也会影响时代的进程。就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来说,与其说是时代迫使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发生转变,倒不如说是优化改革后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将会造就一个崭新的未来。当改革完善后的钢琴教育呈现的时候,我们将会注意到它必然会成为众多钢琴教育的楷模,引发学习热潮,引领时代潮流,这是一种必然的姿态。
最后,我们应当相信,只要有所追求,就应有所悸动。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不能仅依靠外部改变而做出相应联动,这更应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渴求,用以满足人们对其大概理解。在人们的诉求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渴望自身发生改变,以期更好地适应人的目标准则以及心理预期。因而,依托其自身的期望,把握原有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发展,其进行优化改革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四、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优化措施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来说,进行优化改革的措施就应该从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摸索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其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改革方案。这个过程想必是艰难的,因为其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而探索的结果未必精确,这需要时间的检验。下面笔者就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优化提出几点措施:
(一)改变单调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我们的教育模式自很早以前就显得过于单调乏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很难开展,更不必说教学相长了。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度压抑,钢琴教育成果日益下滑,因此有必要改变这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才艺比拼、进步成果展示、课堂与社会演出结合等,这些举措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更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如此,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想必会收获良多,他们对钢琴教育的理解也必定更加形象而具体。
(二)设定合理的教育教学内容,以培养为核心
可以明确的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就是以培养为核心,这个培养指的是培养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钢琴教育才能的精英。既然明确了培养精英的目标,那么钢琴教育就应当设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这其中包括尖端人才培养计划和普通人才培养计划。决策者在总结钢琴教育经验的时候,保留合理的教学、去除不合理的内容、增加有利的资源,以期以一种最合理的教育教学内容,完成对学生钢琴教育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文化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的钢琴教育更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不只是时展的潮流,更是顺应钢琴教育发展的潮流。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数字信号模拟技术、互联网等,可以在完美、完整呈现钢琴表演的同时将钢琴教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再现的方式,使得原本难以呈现的钢琴内容变得生动而具体,而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也必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的同时,钢琴教育的教学质量势必得到改善。
(四)有针对性教学,合理划分学习组
可以说不同的人可能在不同方面所具有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而针对不同学员,钢琴教学内容应当有所偏差。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这避免了因为个性差异带来的钢琴教育学习方向的不合理现象,使得学生能够更尽其能、术业有攻,极大地解决了因为学习方向不合理而引发的人才浪费。通过有针对教学,培养出具有专项才能的钢琴教育理论研究、钢琴教育实践杰出人才。
五、明确合理的钢琴教育改革的优势
合理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改革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改革的成功与否我们很难想象,这需要经过改革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检验。而单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现状来看,其能够进行合理改革有着相当的优势。
从改革的时间点来看,现在正处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改革初期,对其能够轻而易举地进行合理化改造。虽然改革时间可能有点漫长,但相对于我们理想中的钢琴教育,这点等待是值得的。从改革的领域来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属于尖端革新,这样的改革容易进行,改革是从上而下自发进行,效果必然是十分明显的。从改革内容来看,现代社会对钢琴教育十分重视,钢琴教育的发展是众望所归,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又是钢琴改革的重点,它改革成败与否直接与钢琴教育相关联。对其进行革新是人心所向,这就肯定了人和的优势。所以,势在必行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改革集成了天时、地利以及人和。
结语
总之,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优化改革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的碰撞,这其中可能会有融合,也可能爆发冲突,这都是优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常心的姿态加以对待。而笔者在研究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优化措施及必要性的探讨过程中,可能评判的尺度没有完全把握,对其理解可能会有偏差。但是无论怎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其优化改革还是有一定领悟的,这也许能够为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 职业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浅谈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加强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模式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低素质生源职业院校开展学习力行《弟子规》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美术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浅谈职业院校酒店专业教师提升调酒技能的必要性 试论职业院校学生健康就业心理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护士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文科数学教育必要性的探讨 职业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解析和相关途径 浅谈职业院校开展技能竞赛的必要性 试述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原因及必要性 论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导向下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郭, 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7] 吴晶、于春生 网络教育试点高校68所[N].新华每日电讯.
关键词:师生关系;成人教育;学风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47-01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它精辟地指出了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构建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新兴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必要性一:师生关系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着成人教育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直接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所以必须引起教育各方的足够重视。
必要性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按照人应有的本质去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层次和质量。这是科学发展观人本精神的所在。成人高等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因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个性化人才。为了切实推动成人教育教育的学风,不能忽视高校教师和学生课上与课下交往。只有改善当前高职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现状,构建以人为本的对话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才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才能真正做到教育“以学生为重”。
必要性三:当今世界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随之而来的巨大挑战是成人高等教育即将面临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既是时代诉求,也是深化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师生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活动的成败,也就是影响了人才培养,进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二、构建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新兴师生关系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应当尊重知识、热爱学习。作为成人教育的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钻研本专业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此外,学生还应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指尊重教师的人格,重视老师的教导,尊重老师的劳动。 古语有云: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老师的“尊敬”与“爱戴”。当代成人教育的大学生应该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尊重老师的人格、学识和劳动,准确把握“独立思考”的度,并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大学生还应做到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与老师沟通,形成良好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换位思考
学生要换位思考。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优点,支持理解教师工作,拉近师生间彼此距离。
师生之间应该要处于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在这种交往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地位的人,相互尊重彼此独特的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西方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对于个体来说毫无权威可言,不能把知识当作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对于教师来说,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就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强师德修养,塑造人格魅力。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平等、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的接触学生,提高师生交流和沟通的频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教师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科目的学习热情,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做到尊敬教师,不能总是“躲”着教师,也不能轻易对教师产生抵触或失望的情绪,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参考文献:
[1] 唐清云.对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3(7):49-50 .
[2] 郑少君.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与构建对策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67-69 .
[3] 赵立君.论新时期的高校师生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6 年(3):154-155 .
[4] 田园.高校不和谐师生关系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6):58-59.
收稿日期: 2015-1-18
>> PPP模式在高等教育投融资项目中的应用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逆性现象及质量管理分析 PPP模式在浙江省高等教育融资应用的探究 PPP模式在中国的应用及思考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西洋管乐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历程及改革状况刍议 高等教育在印度软件业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高校党委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校友会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启示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入世”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黑龙江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研究 PPP的概念、模式及在中国的发展 交叉学科教学在医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必要性分析 浅析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发展中冷热现象探析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 试析民办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国际化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LARCQUE 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basic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EB/OL].[2016-9-11]..
[7]岳军,王杰茹.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管理中引入PPP模式的探讨[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27(5):17-24.
[8]郭德侠,杨绮雯.2001-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及其变动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2(1):68-75.
[9]聂颖.高等教育PPP办学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3):47-48.
[10]孙洁.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采用PPP管理模式[J].财政研究,2007(3):53-55.
[11]周兰萍.PPP项目运作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44.
[12]李B祺,董惠江.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捐赠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商法年刊,2009(1):333-338.
关键词:控制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定位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 张玉华(195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科科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的研究。
孟庆梅(198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学论的研究。
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由于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密集化、经济活动联系的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人本化,使得整个管理运动和控制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显得突出和重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统筹指挥者,应明确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和特性,了解控制论原理应用的重大意义,并在控制论的指导下,做好素质定位,提高管理效益。
一、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及特性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
控制论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具体就是指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控制论就是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并在管理价值评价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过程进行再认识和对组织过程进行再实践,以纠正偏差,使管理系统保持稳定状态,确保预定目标实现的科学。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特性
(1)系统性。管理活动本身首先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控制的系统性是指管理过程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控制总是针对该系统的决策目标而言的,围绕目标,实施、完善、修改计划,纠正偏差。
(2)动态性。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活动的过程,有动就必须有控,这就决定了控制工作的动态性。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虽然事先设计好了改革方案,但是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就要随时把握时局,就需要管理者随时进行处理和解决,并且在适应变化上应具有灵活性。
(3)层次性。管理系统的目标体系具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因而目标实现的控制者也不相同,实现整体目标由高层管理者来控制,实现局部目标由部门负责人来控制。如果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高层管理者把握中低层管理工作,或者中低层管理者不接受高一层次的控制工作,必然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的混乱。所以,教育的每个管理者都要有各自控制的范围,这样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需明确在管理中运用控制论的必要性
控制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其运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控制是完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的重要保证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是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年龄等差异悬殊的成人学员,即使管理的计划制定的再全面、再具体,也难免对一些预料不到的无法把握的变化估计不足,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偏差。这就决定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计划是控制的依据,控制是计划得以完成、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这种保证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控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其次,通过控制工作,保证计划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如果计划正确,控制就要使组织过程符合计划;如果计划不完善或有错误,控制就要认识错误及原因,修改计划,使之更科学合理。
2.控制是调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与管理计划不符的偏差,有时应服从计划,纠正工作偏差;有时则应服从实际情况,纠正计划偏差。因此,控制必须围绕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不断地调节管理活动,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稳定的有序的状态,有效的实现预定目标。控制者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指令执行困难,要多加指导和帮助;产生矛盾,要多做协调和化解;执行不力,要批评教育和惩罚。这些帮助、指导、协调、教育、惩罚都是控制过程中的调节活动,也是控制的最主要职能所在。
3.控制是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工具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要素的组合关系多样,随机因素多样。处在这样一个系统中,要想实现目标,执行为此而制定的计划,求得成人高等教育在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不进行控制是不可想象的。控制的目的是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一种优化状态,即表现在一项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相同条件下,做到人力最少、物力和财力最省、时间最短、质量最高、效益最好。需要指出的是,像教育系统这种随机性、偶然性、模糊性较强的“人―人”系统,这种优化状态是指达到满意的优化程度。
三、控制论指导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控制论给许多科学、技术与生产带来了新的范畴与方法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图景的改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学观念的深化。
既然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在管理者与学校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反馈和控制关系,那么,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应有以下的控制素质: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管理控制观
所谓正确的管理控制观,就是指管理者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管理对象特别是自己的控制管理能力和被管理者的主题性认识。管理观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管理者的控制观是管理者对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的发展控制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会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对教育发展过程的评价判断,影响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行为,影响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方式,影响到教育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管理者具备适宜的控制观,这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高效益的关键。
目前,管理系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管理者,带着比较封闭落后的控制观,这也成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高效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认为管理控制完完全全就是自己的事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管与被管,是上对下的关系,没有什么平等可言;认为自己有权力任意控制管理对象,摆布被管理者,被管理者谈不上享有主体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猛烈冲击。管理观念作为意识形态,也必然会有所反映。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正确的管理观,尤其是控制观,这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责任。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
要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指挥者,管理者必须具备完善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完善的控制知识结构包括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管理者进行管理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必须明确现代化管理的特征,在管理实践中勇于改革,充分利用和开发管理资源。一方面依靠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于管理的信息。成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迅速变迁的市场竞争,并不断培养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者除了应该具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最新的重要的科技信息,社会科学信息。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要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更新之快要求管理者不能再以老一套的控制管理方式去完成时代赋予的重托,而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扩大知识领域,赶上时代步伐,走向管理前沿。
3.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有完善的控制能力结构
管理的控制职能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服务的,有效的控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反映出工作、活动的性质和需要,不能为控制而控制。要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控制,发挥控制的功能,作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控制能力:
(1)关键控制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组织、部门、层次、环节和对象,无论有多少个目标,但总有一个或几个目标是最关键的,达到了这些关键目标,其它的目标可能随之达到。因此,必须进行关键点控制。选择关键点来进行控制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控制原则,可以表述为:有效地控制要求注意甄别、选择那些对按照各种计划来评价、衡量绩效时有关键意义的因素。因此,关键点的确立应能使得控制对象的主要工作内容得到反映和说明。同时,选择关键控制点时应当注意平衡,如:数量(速度)与质量、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对于管理者来讲,关键点的选择是一种管理艺术,没有通用的准则可供遵循。
(2)及时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系统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偏差,并能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甚至在未出现偏差之前就已经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偏差,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但及时并不等于快速,管理者应根据适时提供所需的信息,针对控制中存在的时滞现象,采用预防性控制、事先控制、前馈控制等手段与方法,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
(3)客观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和适用的控制标准。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须是可以测量和可以考核的。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衡量时,管理者最容易受到两种社会心理效应的影响,一是晕轮效应;二是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把一个人思想行为中的某一点来扩大成为其整个思想行为的全部,是一种以点代面的效应,是对他人认知上的一种偏差倾向,易引起判断上的主观性,从而造成评价上的偏差。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把第一印象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影响到今后对其的评价。管理者不仅在衡量、评定一个人的工作绩效时,应当做到客观、公正;在对工作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带有偏见、成见。
(4)经济控制能力
控制活动本身需要经济上的投入。有效控制需要讲求经济效益,即考虑控制所需费用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控制中的人、财、物等的耗费,应当与控制的必要性程度及其效果相适应。为此,一是要实行有选择的控制、重点控制;二是要制定恰当地控制标准;三是要努力降低控制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耗费,改进控制手段和方法,提高控制系统的效率与效益。
(5)人本控制能力
以人文本的管理思想突出了对人性的尊重,提高了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能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产生高昂的精神、奋发的热情,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加强和改善管理,贯彻人本原则必须重视从严管理与柔性管理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处理好领导和群众、培养和使用、管理和教育、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并采用目标激励、支持激励、强化激励和关怀激励等方法,激发起被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6)全局控制能力
任何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活动,又有其自身个别的或局部的目标。成功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控制时,不应只看到本部门的、本层次、本环节的控制目标,只从部门利益出发,从而忽视了整个组织的利益与控制目标,而应当具有全局观点,从整个组织或活动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在所采用的控制目标和方法上,引导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员工考虑有关方面的要求,使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目标与协同运作单位的目标相协调。因此,各管理者在确定组织体内的各种控制目标和方法时,不能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李金松.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特征,也是中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一个共同目标之一。双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力和保障,自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在本科教育的公共课和专业课中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关于双语教学的争论从未停止,本文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论述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同时对双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误区进行反思,探讨改革的途径。
一、双语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双语教学研究概况
国外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国际教育局就成立了世界双语教学研究中心,并创办了国际学术期刊《双语教学评论》。之后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在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方面,语言学家Firth, Tucker, Jespersen等纷纷撰文反对人们成为双语者,他们认为单语者在社会上更具优势,双语会使人们学习其它知识的能力下降,甚至导致思维分裂。另一派观点则认为,学习双语对思维和智力有益,双语者的表现比较自由、灵活、想象力也丰富。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Genesee,他全面介绍了美国、加拿大的双语教学,并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和政治角度,对其展开了全方位分析。第三,在双语教学类型划分方面,Baker将双语教育归纳为10种类型,包括淹没式、种族隔离式、过渡式、滴注式、分离主义式、沉浸式、保留式、双向式、主流式双语教学。Mackey则总结了90种双语教学的不同形式。双语教育分类的局限性是教学实践中并非所有案例都和某个类型匹配。
2、国内双语教学研究概况
中国的双语教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中兴办的新式学校和教会学校,而关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直到20世纪末才逐渐被重视,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机构与组织数量有限,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学者们有共识也有分歧。在双语教学概念、性质等问题上,学界基本达成一致,认为双语教学是指使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但外语作为添加语种并不能取代汉语的地位。关于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直存在争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一些学者主张开展双语教学,认为双语教学势在必行。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在本科教育的公共课和专业课中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王斌华等学者指出,实行双语教学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满足地区未来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学者纷纷撰文,对实施双语教学表示质疑,甚至提出反对意见。马庆株、包天仁指出,英语在中国学校教育的地位严重地影响了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顾海兵指出,现在的双语教学是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教育法》相违背的。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揭示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本研究将双语教学置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中进行讨论,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 Education)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文化现象,随着全球化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延伸,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特征,也是中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一个共同目标之一。汪永栓在《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中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为“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从宏观层面定义了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外学者对其有着丰富的论述,可归纳为:教育理念国际化;人员流动国际化;教育资源国际化;课程国际化。
1、教育理念国际化
教育理念国际化就是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考察和把握。孔宪铎指出,任何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着眼世界,才能学无止境,学无国境,才能与世界知名的大学相竞争,而达到在世界平台上与他们平起、平坐、平行、平立,只有着眼世界,才不会变成井底之蛙,才不会拘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深谙本国文化,保持本国文化身份,同时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交往中充分沟通,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
2、人员流动国际化
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以及教育决策者和行政管理者,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国际化流动。学生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实现多校园学习,教师的聘任打破地域种族和国界的限制,吸引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同样,教育管理者的聘任也可在全球更广泛的视野中进行。
3、教育资源国际化
这里的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财富资源。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就是使这些资源跨国界流动。资金资源通过市场配置流向高效的教育机构和高产的教育产业,以此推动全球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投资,对于全球范围的资源短缺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4、课程和培养目标国际化
1992年美国学者Burton R・Clark主编的《高等教育国际百科全书》中将课程国际化定义为是由外语训练、国际区域研究学科的开发设置过程和“学科普遍化”的过程。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的组织架构,课程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是学校教育的和核心。从广义的课程概念分析,课程体系国际化还包括课程目标的国际性和课程体系的国际通用性。在高等学校课程目标中体现国际精神,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全球意识的人才。课程设置国际化必须注重外语课程的开设,加强区域研究性课程和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
通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分析,我们发现现代大学正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途径,在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互相同化中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语言作为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媒介,只有跨越语言障碍,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不可否认,当今世界的学术中心在欧美。正如David Crystal在《英语即全球通用语言》中阐述“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人们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我们必须加强英语学习,推动双语教学的开展才能够较快地学习和掌握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开展学术交流,以此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因此,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双语教学提供了现实条件。
三、高校双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误区
1、对双语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明确
我国开展双语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人才。也就是说双语教学具有双重目标,即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同时掌握本学科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因此,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也不是用英语讲授陈旧的过时的知识。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避免教学过程的混乱无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在双语教学目标上存在误区,就导致目前有些高校将双语教学当做高年级阶段英语学习的途径,双语教学课堂变成了语言课堂;另一方面,有些高校仅仅用英语作为授课的语言媒介,教师仅仅将过时的教科书简单的翻译成英语进行讲授,学生无法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这两种情况都是与双语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2、课程设置不规范不科学
目前高等院校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最好是公共课和专业课,不宜是基础课和理论课。而事实上,很多院校是根据师资状况来选择一些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如,某位老师的英语能力强,就将其所带课程设置为双语教学课程。结果导致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衔接性和连贯性上出现脱节。忽视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如将专业基础课设置为双语教学,导致学生既没有学好英语,也没有打好专业基础。这种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规范不科学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混乱和教学方向的迷失,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双语教学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学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对学生的英语要求也相当高。根据分析,学生要有5000以上的词汇量,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大学四级水平才能接受大学的双语课程。而从近几年高校英语四级的通过率来看,大概有一半学生还不能接受大学双语课程。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开设双语教学的专业课,学生认为比较吃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授课积极性的降低。这显然有悖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4、缺乏适用的双语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而双语教学教材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材改革是双语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据统计,目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比例达到80%。不可否认,由于英文原版教材的作者大都既是从事研究的学者又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以,教材内容生动活泼,且紧跟时展,有助于学生更新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但是,国外高校很少有统一的教材,一本教材很大程度上只是反应作者本人的观点,容易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不能适应我国教育模式的需求。同时,原版教材的对象是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而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中国学生面对通篇的英文,繁多的专业术语往往望而却步。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双语教学改革的路径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立足本国文化,面向世界教育市场,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教育理念。《纲要》同时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因此,提高“国际化”水平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双语教学的建设重点集中在师资、教材和教学手段上。
1、师资
双语教学师资的严重缺乏是影响双语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双语教学起步晚,尚无专门培养双语师资的机构。目前高等院校的情况是,外语教师无专业基础,专业课教师无语言优势。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国家统筹规划,在师范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双语师资,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直接选派优秀学生出国深造,作为双语师资的后备力量;(2)鼓励年轻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继续在专业领域进行深造,让外语成为工具而非专业;(3)对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可在学校内部或国外进行语言强化,使其与具备教授专业知识相匹配的外语能力;(4)聘请外籍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与国内教师合作探索适合我国本土情况的双语教学策略。
2、教材
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系到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与我国高校实际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对优秀的原版教材进行改编,从原版教材中精选适合教学要求的内容,同时可适当加入中文导读和注释。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双语教材――金融系列”就是很好的范例。此系列对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改编,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了中文批注,每章开头有中文导读,书后附有词汇表。这样既规范了了双语教学的内容也保证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3、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双语课程应当摒弃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构建以课堂讲授、多媒体应用、网上互动为一体的立体教学平台。课堂上,教师以生动简洁具有逻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利用更多媒体双语课件,图文并茂、形象具体地展现专业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同时,构建双语教学网络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纯粹的英文环境,弥补现实中无语言环境的缺陷,网络平台还可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维立体的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双语教学辅助机制,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开展。
五、结语
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培养熟练使用英语的国际人才,促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大学生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双语教学”的改革和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攻克。只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3.
[4] 彭泽润.“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访谈录[J].北华大学学报,2005.02.
[5] 刘华荣.双语教学要慎重[N].中国教育报,2002.
[6] 丁蔓,闫开印.深化双语教学改革,促进国际人才培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关键词]地方高校 国际化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247-01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为基础,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为提高本国的综合实力和推进现代化进程而培养具有国际理念和通晓东西方文化知识的一流人才。
一、地方高校发展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地方高校发展国际化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综合作用,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无论高校数量还是教育质量,各个地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各所地方高校之间的差距也异常明显。但总体而言,与国内重点、名牌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大都存在办学规模和层次不高、办学定位不尚明确、办学理念不够清晰、教学资源相对紧张、优秀师资流失严重、生源质量无法保证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除了强化办学特色、提升竞争力外,通过国际化的种种办学实践,也是拓展自身生存空间的一种尝试。
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化、教育项目的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势在必行。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孤立地将自身封闭在地域范围内是不明智的,无疑自取灭亡。地方高校发展国际化不仅是培育竞争力、谋求发展空间的战略之举,也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谋求发展之道的生存之需。
(二)地方高校发展国际化的可能性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世界范围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间建立了多边、双边的官方、民间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格局。目前,我国已与1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超过1000个,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交流为地方高校走上国际舞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存在,这对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只有深深扎根于区域的土壤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才能不断丰富其教育内涵,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普遍认识到这点,积极鼓励与支持高等院校发展国际化,以便能够真正满足多元化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发展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地方高校发展国际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笔者认为学术交流、办学特色、办学方式、课程设置为其根本。
(一)学术交流的国际化
学术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基本的形态。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高校与高校之间基于国家与国家科技或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的学术上的往来和交流。
它以不损害双方利益和权利为前提,以互惠共赢为目的,共同达到学术上的交流和繁荣。虽然,从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还不能够平等地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术对话。但是,作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基本形态,地方高校也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手段,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积极创设国际学术平台,建立有效的学术交流机制。地方高校创造条件承办、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建立国际间高校学术交流和互访机制,如诚聘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短期讲学或来校任教等。
(二)办学特色国际化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独特办学风格、独到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办学特色关涉到一所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设置、人才培养规划等具体方面,是打造学校品牌、提高学校声誉、提升办学层次,帮助学校在激烈的竞争和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每所高校弥足珍贵的财富。办学特色的国际化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吸收他国高等教育的长处,摒弃传统高等教育中阻碍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手段和方式的过程。所以,在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为己任的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国际化发展中,不仅要善于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还要发掘区域特色文化,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改良来扩大本校和区域特色的国际影响力,形成自身的品牌,培育自身的竞争力,从而真正参与到国际化的竞争中。
三、结束语
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兴起,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等各种现象逐渐明显,并且发展趋势愈加强劲,“地球村”慢慢形成。在这种国际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各种资源在全世界范围里的流动更加自由、更加广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地方高校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这一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适当的措施切实推进地方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必要性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抓起、从新教师抓起,因此,岗前培训制度顺应而生。1997年,原国家教委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作为新教师走上岗位的前期培训和青年教师整个职业培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能否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了解高等教育原理,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1.1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家。新教师作为高教战线的新鲜血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受过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却普遍缺乏学与教的理论、技能和技巧,无疑会降低教育的效能。岗前培训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有效的学与教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与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里手。
1.2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的世纪,社会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占据了优势,谁就居于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前两种素质大部分新教师都已基本具备,后两种素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要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掌握了学与教的规律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1.3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来支撑;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教育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影响远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大得多而且深远得多。教育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观念、教育意识的超前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避免危机产生,关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捷径。
1.4新教师从“理工科”变为“师范类”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理工科、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而这些人在进高校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而只有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使这些新教师从“理工科”转化为“师范类”,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才能使自己尽快做到“会教”,进而实现从“生手”到“新秀”再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二、岗前培训的功能
2.1把关功能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前所接受的专门针对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问题的教育,20天左右的培训过程,也可以把它作为是对新教师的考察、了解、认识的过程。因为在引进过程中由于很多学校只是通过查阅档案、短暂的交谈、试讲才决定是否录用的,存在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等弊端,如果能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功能,在录用教师时只是签订意向性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必须通过岗前培训且合格后才能签订正式协议,否则解除意向合同,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进人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岗前培训须由人事师资部门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来深入了解、认识新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试、教学实践来淘汰某些不合格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把好入口关。
2.2熏陶功能
即通过带新教师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请校领导介绍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教学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晓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办学理念,知校爱校。通过请德高望众、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老教授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教师感悟老一代的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伟大,从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伟业。
2.3培训功能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懂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了解其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
2.4交流功能
新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互不相知,他们带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术风格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用岗前培训机会相互接触、彼此交换,各种观点、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往往能产生交流融合之功效,既有利于日后的合作,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三、搞好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功能,岗位培训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3.1淡化岗前培训的高度计划性,增强指导性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强求统一。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带有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新教师的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3.2修订岗前培训教学计划,增强针对性
教师岗前培训是国家规定的一项师资培训制度,其培训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是1997年确定的,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岗前培训内容除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4门课程外,还应增加文化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知识讲座,使新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3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新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必须使新教师在岗前培训中亲身体会教学各环节。应针对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根据各能力要素的要求,既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授课、观摩和训练,又让新教师走上讲台,身体力行,还要让新教师参观实验基地、工厂和优秀企业或公司,以提高他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4改变培训效果检验方式,增强科学性
现在检验岗前培训效果的唯一手段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几张试卷难以检验出培训的效果,也不利于新教师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检验方式,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检验方式,将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谈心得体会及教学实践等几种方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检验新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维和.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