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职业能力内涵
国内外学者从多维度对职业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如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专业技能;基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专业知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职业道德;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英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发展中对职业能力的诠释各有不同。国内学者在改革开放后着力职业能力理论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和立足国内实际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和丰富了职业能力内涵。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职业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是胜任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身体能力的整合,包含多个层次和构成要素、是动态发展的。职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能力,它的形成、发展、作用是通过个体在岗位上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能量和本领,包括满足岗位需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社会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能力、师生互动能力、组织与指导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2.1准确定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在于目标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人才培养类型和模式,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2]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清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施行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专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行、理论与实践共进,专注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促成学生全面丰富的知识基础,提高其思维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着重在实践过程中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强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是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课程设置围绕“三点一心”,即学生发展、学科体系、社会需要“三点”和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个核心”,设立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权重比控制在2.5:5:2.5,强调课程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普通教育课程能够解放学生精神与思想,摆脱“无知、偏见与狭隘”,避免狭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学科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涵盖体育专业理论技术和技能,兼顾术科与讲授的比例。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等,为胜任教师职业做准备。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的培养包括制定授课计划、撰写教案、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对学生的了解等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包含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能力、课程总结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方法使用能力的提升。教育实习实践是学生将专业理论技能与实习学校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教育见习贯穿于大学一、二、三年级,教育实习集中在大四学年,使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完整周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专注于教学的过程及对教学评价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师生沟通互动、求教同行、积累教学经验等。
2.3基于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和英美德澳整合能力观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2008)强调通才培养,重视体育教师和准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英美德澳注重对通用能力(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社会交往、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在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活动、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校内外实践活动等中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客观认知自我,科学制定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做好就业准备。学生首先通过与同学交往和老师交流中对性格、优劣势有客观了解;参加各类就业培训、讲座、个人辅导等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和积累经验;关注就业市场和职位信息,明确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3]依托学校培训平台,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体育院校承办的国职级健身教练、游泳救生与教练、保健按摩师、公共营养师、体育场地工、各运动项目教练员和裁判员等培训。全面提升训练理论、运动损伤与康复、运动营养、体育比赛组织与训练、体育资源统筹与运用能力。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学生会或班集体工作,提升交际能力、团结协作和学习能力。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能够增进与同学、同伴的沟通与协作,对于今后一线教学与管理、与同行与领导的相处发挥正迁移作用。积极参与大型体育活动,如省运会、单项锦标赛大师赛相关工作、人民体质监测活动等,塑造服务他人的能力;投身社区居民的健身指导活动,升华自身的交际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对于今后胜任体育教师岗位具有深远的意义。[4]
参考文献:
[1]庞世俊.职业教育视域中的职业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8.
[2]王家宏等.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
[3]王麒凯.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及其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4.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
1.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
1.1涵义解读。关于“产教融合”,顾名思义,是指生产与教学的融合,更全面的来看,就是指社会市场生产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其中的“产”,指的是产业,广义来看,泛指国民挤公交的各行业产业,比如,医疗、教育、文化、服务、旅游、金融、农林牧渔等;狭义则是指工业生产部门。其中的“教”,自然指的是教育,在本文指职业教育。“融合”,意在将两者融合一体,因为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社会职责,融合在一起可以将整体效果发挥到最大。比如,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可与周边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包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等层面,均可实现双主体办学模式。
1.2产教融合基本特点、要求。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它产教融合恰好具备这一本质特征,这也是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类型的最大区别。因此,产教融合的特点也是职业教育的特点,简单一定讲,就是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性恰好决定着职业院校必须坚持走与产业发展互动的道路。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育阶段,涵盖了三项基本要求:第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第二,各专业课程教材、课堂学习内容需要与职业标准相配套;第三,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
2.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的探索研究
2.1探寻思路。关于产教融合机制,它是由职业教育、产业两个行业不同的属性来决定的。首先我们要清楚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即以培养社会实践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换言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产教”实践探索中,提供的是公共物品,也不是以盈利作为目的。相比较之下,产业(企业)发展追求的恰是经济利润、市场效益。所以,产教融合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不同行业不同属性的融合点,简单一点讲,就是“产”与“教”的出发点、行为取向、价值追求均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产教融合势必存在一定的阻碍,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则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存在的共同的内驱动力。因此,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发展与实现路径探索,可以从其中的关键融合点来切入,即双方共有的内驱动力。
2.2现存问题。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突出存在的问题、矛盾,在这里结合着本地几所职业院校实际发展情况,简要发掘、分析,总结归纳如下:首先,产教融合缺失一种契合度。具体表现为,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层面,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密切度较差,契合程度不高。比如,在专业设置上,许多课程与区域内产业发展相当不协调,过于理论化、形式化,许多实践活动太过浅薄,难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其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状严重。以本地几所职业院校来说,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现状严重,缺少有效的沟通互助,在这种局面下,区域内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岗位紧缺、已经饱和的专业,学生数量泛滥。在一些空白领域,相关技术人才缺口非常大,而区域内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却有失水准。第三,校企合作层次较低。这种层次低的问题,呈现为区域化差异,包括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这种差异性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许多职业院校没有从本质上去认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内涵,包括必要性和重要程度。因此,常常在理念上、方法上、机制上凸显的过于随意,策略实施没有针对性,形式大于内容,表象掩盖实质,渐渐地脱离正确的轨道。
2.3机制创新。针对上述着重提到的几点问题,“对症下药”,遵循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本质,结合着市场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搭建政、行、校、企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平台。对于学校而言,转变观念。因为产教融合机制的载体(平台)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学校自己,其中校企合作是一条普遍可行的路径。因此,必须要求着学校(也包括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一个充足、客观的认识,因为这是双方共同促力下的必然性、必要结果。目前,国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还处在一个形式化阶段,虽然很多学校和企业都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实践环节,往往不够重视,至少在行为上看上去敷衍了事。以企业为例,很多企业缺乏一种“合作教育”的思想,因为企业的本质是追求盈利,它们比较乐意选择人才,而不是充当教学育人的角色,去主动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所以,转变观念很关键。从国家政府层面来看,可以通过政策、法律来加以改进、完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领域,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重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督促着学校和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并想方设法为双方提供便利,特别是企业。通过政府主导,学校在这个大平台下,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大规模的试点、试验。在法律法规建设上,及时弥补现存的空白项,具体可以建立专门的合作协调机构,制定下发完整有效的合作准则、指导手册。以此来强化产教融合的深度,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在操作上,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包括实训基地、生产实践案例融合下的课堂教学,真正将理论实际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罗汝珍.市场需求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校企融合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4,(30):26-30.
[2]郑卫东.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框架设计[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9-21.
政府和地方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校人数及招生规模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形成了以《职教法》为核心、地方配套法规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成为了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做出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等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共同编制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指出重点加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使其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起示范作用,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骨干力量。2008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教育教材、实习等方面提出了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成为了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2011年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显示,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促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1999年提出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1999年工作要点》,以此为契机,教育部每年都会提出当年的工作要点,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中更是指出要加大力度巩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此外,教育部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模式,重点推进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精神,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学改革方面,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完善专业管理,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开发教学指导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些政策相继提出,可以看出国家对中等职业人才教育的重视,在相关政策的促进及各个部门的重视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通过对2001~2012年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①招生人数及在校生数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扩招情况及发展趋势。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从2001年的397.63万人持续增加,2009年的招生人数达到868.5万人,增加了2倍多。2001年的在校生数为1164.23万人,到2010年达到最高,达到了2238.5万人,增加了将近一倍。在政府各部门相关政策的促进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促进。但是从2010年起招生规模出现下降趋势,2012年的招生规模降至与2006年规模接近,在校人数也有所下降。
三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摘要:对当前制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制度问题与资源有效供给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提出实现职业教育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要按照质量改进与提高原则、全面系统原则和绩效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促改,引导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效益与效率。
关键词:有效教学;评价;职业教育
伴随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如何对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地评价,引导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服务是职业教育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改革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课题组在对珠三角洲地区的职业院校和上海、天津等地区的部分职业院校,及其相关合作企业的实地调查后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离其有效实施还存在一定距离,将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认为当前制约教学改革深化的主要障碍来自两个方面,制度缺陷与资源有效供给的缺陷。
制度方面的缺陷主要是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的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保障制度与监控制度,使得教学改革缺乏有效监管,校企关系问题、教学质量问题等等层出不穷。突出的问题如培训合同缺失问题,在被调查的330名专业教师中,有43%的专业教师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时,没有同企业签订培训合约,或者只是草草地签署了一份协议,但对学生在企业期间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指导师傅、具体的工作任务等等均没有详细的说明,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在企业的培训成为简单的劳动,完全偏离了教学改革的初衷。再有就是信息反馈问题,有46%的指导教师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或者不及时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难以及时地传递给学校,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有效解决。
教学资源有效供给的缺陷主要是指教学技术资源、实训条件与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技术的有效性问题。教学技术的问题涉及教学设计、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评价,以及整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具体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培训目标定位脱节问题严重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学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两个主体,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要求职业院校能够根据合作企业的特点,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各个职业院校相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因企业不同而不同,但目前的状况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深度合作,学校缺乏对整个行业人才需求市场的准确把握,更缺乏对合作企业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各个学校同类型的专业教学目标雷同,目标制定缺乏针对性。二是教学设计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在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内部完成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是教学的两个部分,彼此之间应当是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整体,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一些专业教学已经建立了一体化设计约占26.03%,但大多数专业的教学设计采取的还是两者分割的形式,只是彼此有一定的衔接,这部分占到被调查教师的73.97%。三是教学标准的问题,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代表了当前本专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因此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应成为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依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9.58%的专业教学标准是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有22.73%的学校还是采取学校自定教学标准的形式,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缺乏行业企业有效参与的问题仍很严重。
实训资源的有效性问题。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受经费和外部环境影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问题比较严重,每所职业院校的专业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受经费和场地影响每个学校不可能为每一个专业都建立一个校内实训基地,因此校内专业实训教学普遍采取以大类专业为依据的基础性、通用性技能训练,或者仿真性的模拟训练,在这一训练模式下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项能力难以达到企业实践阶段的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这就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只能进行技术含量较低的跟岗实习,企业需要在学生进厂之后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重新进行基础工作能力的规范培训,这一点已成为多数企业对接受学生进入企业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师资的有效供给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断接受专业的、教学的多方面的持续性培训。调查发现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专业教师获得培训的机会非常少,一年之内能够获得培训的教师比例为36.78%,其余63.22%的专业教师则很少有机会获得培训,因此导致目前专业教师获取行业企业技术发展信息的途径受到极大的限制,调查显示有41.32%的教师是通过自学方式获得技术信息的,只有7.02%的教师是通过技术培训获取信息的,这就使得专业教师的专业视野受到极大的局限,难以把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动态,这对教学改革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需要从结构的、功能的、过程的和层次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教学改革进行系统地研究,强化对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内外部各个要素的有效控制,借助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功能,引导教学改革逐步深化,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效益与效率。
二、判断职业教育有效教学的依据
职业教育有效教学的内涵。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条件下,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有效教学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理论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将职业教育的有效教学定义为,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为依据,从职业工作的过程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将教学活动与职业行动相互结合起来,借助一段稳定的、长时间的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经历,使学生能够与工作世界进行广泛互动,在知识、技能与具体的工作要素之间建立紧密联系,来获取、建构其职业能力的过程。
职业教育的有效教学不是仅仅依靠某几个环节的完善就能够顺利实现,而是要通过一个综合的全面的质量控制与保障体系,使整个的教学系统都处于有效地运行之中。本研究认为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对职业教育有效教学的评价其实质就是对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一个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以教学过程的质量保证为主线,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如组织结构、管理程序、信息反馈和教育资源等等,重点在于有效的教学管理监控,有效的教学资源监控,有效的教学实施过程监控,有效的教学效果监控,这些要素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有效教学的保障平台,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成为能够进行持续改进的、有效运行的系统。
三、有效教学评价的原则
质量改进与提高原则,全面系统原则和绩效原则是进行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评价需要遵循的三个重要原则。
质量改进与提高原则是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教学评价应从影响教学的主因素入手,寻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点,运用制度、程序和规范等方法来对这些关键点进行控制,使教学评价成为职业教育自我持续改进与提高的航向标。教学评价应强调教学的效益与发展,尤其注重对专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实训资源的更新水平,教师的发展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信息反馈与问题解决的水平等触及教学改革核心问题的评价,如关注实训项目的更新周期指标情况的评价以对实训教学资源的改进与更新水平进行控制,对校企合作信息沟通渠道和监管机制进行评价是为了能够最有效的、最快捷的解决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全面系统原则。按照企业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从分割的质量控制模式向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模式转变是有效教学评价所应遵循的重要理论依据,将整个的教学过程作为评价对象,重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而非单纯的质量结果,评价体系的设计采用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理念,按照“教学规划教学实施教学保障教学检查教学结果”,这样一个逻辑框架来对整个教学系统运行的有效性进行价值判断。按照职业教育质量生成的规律,研究认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质量生成的基础,相应的投入是质量形成的条件,实施的过程是质量形成的核心,结果的评价是不断改进与提高质量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绩效原则。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本研究认为以绩效型评估方式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地引导学校更加注重办学的实际效果和社会贡献,使学校的教学改革关注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的需求,并且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就业需求,而且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的评价可以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评价等多个角度入手,重点包括学校的吸引力,学生发展能力和社会的满意度等方面。学校吸引力的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就会受到社会的欢迎,自然也就能够吸引优秀的、高质量的学生,判断学校吸引力的最直观指标就是生源的规模与质量。学生发展能力是学生在工作之后适应社会、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从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环境变迁的适应性两个方面判断,可以用3~5年时间就业的稳定率,以及由于环境变迁转业的成功率等评价指标来进行判断。社会满意度是指学生毕业后受到社会的认可程度,评价的结果可以从学生的就业质量水平分析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两个方面获得。
四、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五个部分,11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组成,力求涵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在每一个指标下都设立了若干个观测点,以期能够有效地进行实际操作(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杨延.有效教学评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埃伦·韦伯.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孔凡成.简述国外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及特点[J].世界教育信息,2007(6).
[4]徐晓林.职业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的理念与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学校除培养学生外,还要承担科研的重任,职业学校也不例外。从现状看,职业学校即便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经费资助,科研也会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此时,企业的投入就成为职业学校科研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科研活动,对企业和学校是一种双赢的措施。这种投资形式最终取得的研发成果,对企业来说将是笔巨大的财富。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对于职业学校的科研投入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研发进行投入,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企业按给予职业学校的财政援助比例来分享最后的成果。这种按贡献获取研究成果的方式,可以刺激企业为自身的发展而更多的投资。
二、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机遇
1.企业的机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得到的回报将会越来越大,企业会得到更多的机遇。(1)为企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在国际社会激烈竞争的现实环境下,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必须关心教育、参与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它所需要的人才[4]。企业给职业教育投资,职业学校会为企业培养人才。如德国的“教育职业”就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定职业学校,这些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以职业为基础,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所需进行设定[5]。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所缺乏的,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2)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在职业学校设置奖学金能够为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既能提高企业的声誉又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科研,共享其成果,会使企业的生产技术得到提高,也会使其竞争力增强。总之,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对企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6]。
2.职业学校的机遇
随着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的扩大,职业学校也会得到快速的发展。(1)完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职业学校有了企业的资金投入就会有充足的经费来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招收更多的学生、进行更多的科研活动。企业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并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全方位解决了职业教育面临的很多问题。(2)扩大师资力量。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使职业学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高质量的师资,职业学校的教师也有机会到企业参与实践,职业学校教师的理论知识资源和企业的物质资源结合在一起,拓展了教师活动空间,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而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师资水准[7]。
三、企业投资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不协调
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当企业不能提供职业教育经费时,职业学校可能就会因为资金不足而不能培养现代化的职业人才。反之,如果职业学校不能培养出足够的职业人才,也会导致企业人才的短缺,特别是专门技术人才的短缺。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不能做到互相协调。有一些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认为职业教育投资并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一定会回报企业,因而放弃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2.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体制不完善
当前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面临的挑战并不完全来自于企业或者职业学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体制问题。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要建立企业参与的经费来源模式,但在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方面,仍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定,这使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问题上徘徊不定[8]。造成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流于形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
四、改善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措施
1.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使企业和职业学校都意识到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德国企业之所以积极投入职业教育是因为职业教育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员工,比直接招聘的雇员更优秀,且成本更低。此外,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为了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德国政府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培训补助、税收优惠政策和人力物力等支持[9]。为了保证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将来为投资企业所用,企业还会与职业学校签订协议,使企业有了投资安全的保障。所以德国的企业会非常关注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投入。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形看,首先应该让企业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让企业深入职业学校,了解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类型。认识到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会使企业找到他们需要的雇员;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向德国学习,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为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便利,尽管当前我国可能无法提供德国那样多的优惠政策,可以根据国情,为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使企业看到投资职业教育带来的利益。职业学校也应该从双方签订的协议出发,为企业培养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各个方面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联系,为两者之间的合作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2.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关键词】护生;职业素养;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85-02实施整体护理制度是我国护理工作适应医学新模式的重大变革。护理教学中,提高广大护生的职业素养使之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是保证整体护理工作顺利实施和巩固发展的重要因素[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得教师在进行临床护理教学的同时能够同步进行护生职业素养教育,从课程设计、理论及实训教学实施、课程考核等多维度渗透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1 资料与方法
从我校护理系多个班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两个班级100人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共包括16个问题。即您知道什么是职业素养,您认为是否应该在学校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您对护理专业是否感兴趣,你最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如果在自学时碰到难题你会怎么办,过去学习过程中老师主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你喜欢哪种教学方法,您认为自身具有哪方面职业素养,您认为从事护理工作需要哪方面职业素养,您认为要从事护理工作哪方面职业素养需要提高,您觉得您哪些职业技能还需要加强学习或锻炼,您更愿意为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做什么准备,您认为职业素养对您以后工作是否重要,您认为提高职业素养对您的帮助是什么,您认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您希望学校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2 结果与分析
从问卷中的数据分析发现:56%的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不足;68%的学生对护理工作职业素养要求不很了解;关于大学生成功就业,42%的学生认为依靠人际关系和家庭背景,24%的学生认为依靠专业知识,15的%的学生认为依靠职业素养。上述数据表明,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不强,职业素养教育亟待加强。
2.1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2.2教师应将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地结合,改变教育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职业素养培养的单一性,改变以往只注重显性知识技能、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急功近利的教育习惯。
2.3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职业素养提升的主体,提升综合素质,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要确定每一环节的职业培养目标,使教育内容既有有专业指导意义又富有情趣,既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又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同时,还利用各项教育内容的特点作为榜样和范例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控制,从而达到自我发展。本课题组将全面搜集信息和资料,认真分析总结,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充分论证本项研究的实效性,以期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2.4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在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始终表现出无法学以致用、工作能力不强、职业意识淡漠和职业态度不够端正的特点。因此,用人单位应加强与高校联合,并能给在校学生以正确的指引,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实现双赢。
3 建议与思考
3.1以提升护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护理教学改革
3.1.1主体参与型教学: 让学生走上讲台,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和评价。目的在于:①帮助学生转换思维,促使学生以兴趣为动力,主动学习,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③通过小组内讨论,选派小组代表主讲,提高学生沟通、表达能力;④提高学生利用书籍、课本以及互联网等资源查找相关信息的能力。
3.1.2角色扮演教学: 改变以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为老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增强学生自主性。角色扮演时,如:有的学生扮演儿科护士,可以增加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识,有的学生扮演患儿家长,能够加深对患者的理解,有助于换位思考,增加体谅,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
3.1.3学科知识竞赛: 一改以往由任课教师出题的传统,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出题,然后课堂进行护理知识竞赛,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1.4成果固化提升: 所有小组自主学习的成果以PPT或学科海报形式上交存档。课题组成员将学生上交的材料汇总,仔细研究,总结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加以推广运用。综合评定学生在护理专业课学习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再次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及座谈访问等方式详细了解学生在以提升护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护理教学活动中的感受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对此次自主学习活动的反馈。结果表明,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搜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得到提升,并增加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和对患者的理解。
3.2护理教学改革以适应整体护理发展需要: 实施整体护理制度是我国护理工作适应医学新模式的重大变革。护理教学中,提高广大护生的职业素养使之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是保证整体护理工作顺利实施和巩固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努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适合整体护理模式需要的、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的新途径、新方法。
3.3护理教学应贯穿护生职业教育始终: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得教师在进行临床护理教学的同时能够同步进行护生职业素养教育,从课程设计、理论及实训教学实施、课程考核等多方位渗透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4 小结
职业素养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场价值观等方面[2]。职业素养是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3] 。建立并应用科学的、适用的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是护理教育者的紧迫任务,是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袁玮、姚蕴伍,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初探[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10;
[2]胡伟,教育教学论坛,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与实践,2011年28期;
[3]梁建军, 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首都教育学报,2011年第2期。
关键词:越南;职业教育;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31-02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往来将更加密切;“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让教育国际交流也随之全面进入大发展时期,我们要立足东南亚,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特别在加强国际教育方面,努力把我区作为合作、教育的高地。作为东盟国家之一的越南,该国家在东盟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中教育发展比较快。越南在“七大”中提出的革新路线,提出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了越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越南的教育也随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大的进步,教育的方针、内容等相关的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全国的识字率已达到了94%。越南的经济已经达到了计划中的走向市场的程度,政府开始注重国民的教育及职业教育。但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越南职业教育现状
1.越南职业教育师资现状。目前越南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普通师范、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正式任教之前进修大学和高等教育课程的高职、中职学校留校的学生,从各种行业的技术人员转行的教师以及通过社会各个渠道聘请的专职、兼职教师。但现有的职业教育师资在整体数量与结构质量方面都与越南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师资总量不足与结构性不合理并存。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学历层次、专业实践得到了提升和改善。但有少部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教学技能也有待提高。而针对职业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比较少,所以职业教育的教师职后培训是提高他们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一项终身的任务。
2.越南职业教育系统。越南的职业教育包括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这两个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而中等技术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等则属于职业培训。
公共知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及实际操作四个方面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的主要内容。专科学校主要培养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一般培养年限为2~3年;为了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有比较合理的职业定位,学生主要通过文化、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成为熟练的工人。简单的职业培训时间是一年,复杂的职业培训时间是两年,学生毕业后可取得技术资格证书或业务资格证书;职业培训主要以小学或者初中毕业的学生为主要的生源,有很多地方是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使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员可以学习新的技艺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越南职业教育的不足
1.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越南国内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和家长都不重视职业教育,认为学生考取大学获得更高的文凭是最好的发展。而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备用的发展方向,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很多人无奈的选择,导致了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层次都认为职业教育是较低的教育。而有些领导觉得发展职业教育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的周期很长、成果不显著,对职业教育失去了信心,进行导致职业教育没有引起越南政府的重视,越南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态度、观念及其重视程度需要改进。
2.越南职业教育与社会运行关系的建立尚不紧密。越南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产业、行业及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还是比较缺乏的。现阶段,越南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有出入,可见,职业教育与社会运行的关系还没有具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越南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地域分布不合理、教育模式亟待完善。越南从开始发展职业教育起,归属的管理部门一直在调整、合并和调换,而从不同的行政单位的角度出发,观察到的现状都是不同的,进行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都会不一致,有可能会出现制定的政策相互矛盾的情况,让受不同行政单位管理的职业教育学校不知遵从哪个单位出台的政策,会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这种管理分散、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样出现在职业教育学校的分布上。在越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学校主要分布在红河平原等经济发达的地方,西北、西原、西南等地因经济发展跟不上,职业教育相对来说比较少,造成了农村技术性人员比较少,进而制约了农村向城市输送成熟劳动力,影响了越南国内经济的发展。
4.越南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仍需创新完善。职业教育的最终检验依据是应聘的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这个依据直接反映学校的教育情况与社会接轨的程度,而职业培训及教育就是针对具体的职业教育岗位培养的专业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能胜任。当前在越南职业教育的评价系统里,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评定最常见的反馈还是一般的常规教学问题,实际教学中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很少有学校根据专业岗位的具体情况细化评价标准。针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课程,很多老师都是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剖析,对于要求较高的实际技能操作教育忽视了,没有让学生在理论应用实际中学会转化和应用。在学生的考核方面也没有统一的系统标准,现在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还有所欠缺,评价的指标与学生考核及特定职业培训要求不一致,不能适应越南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
三、越南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1.努力改善越南国内环境,提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东盟职业教育论坛开启后,东盟各国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视开始提高,包括越南,而在一定程度上职业教育和培训对越南的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渐被社会认可。但是,在越南还有很多地区没有树立正确的认识,政府应该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越南国内的相关职业教育部门需要提高对职业教育及培训等工作的服务意识,端正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观念,促使越南社会环境得到改善,让社会各界人士对职业教育及培训有正确的认识,让职业教育及培训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改变社会和各界人士对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传统观念。
2.职业教育需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可以向德国等职业教育办得较好的国家学习,可以将一些办学水平较高、学习环境好、办学条件不错、师资力量水平较高的学校作为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试点。越南也应该在政策上允许招收一些较好的生源进行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从源头上使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质量得到保证。在政策上得到了国家的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后,由教师带队到企业实习,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解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一直以来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局面。
3.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转变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越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管理机制还处于初始的计划性、官僚化和“大锅饭”的阶段,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机制。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一直都是多个部门的管理,政府没有确定统一的管理部门,导致各个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的管理机构都不同,这将会制约越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为了打破这种多头化管理的局面,越南政府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的管理问题,成立一个专业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模式,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又协调合作。越南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进,根据国家当前的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办学,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教育的专业、职业教育的课程要求、职业教育的岗位目标等。
4.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从现在的越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情况来看,政府仍然是职业教育学校的主要管理部门,该部门应履行其应有的责任和职责,建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评价系统,以社会需求和政府的指导为评价制度。在评价的内容上要更加细化,从实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各个方面出发,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对具体的岗位要求是否达到了该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具体的岗位工作中是否能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而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在学生的评价系统中,也可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训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教师评价体系设置中,可以根据职业技术的具体岗位要求进行细化,对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教育提出定量要求,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可以培养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激发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当前,越南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面临着重要发展的时期,其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着自己的优势,当然也有着自己的不足。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认真分析越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杰佛瑞.柯瑞.越南[M].彭玲娴,译.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机制
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是我们培养人才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模式。要想使职业教育院校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校企合作是一种必要的措施。
一、校企合作的含义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和企业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旨在培养人才、开发研究科学技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后要到企业进行工作和学习,因而,职业教育院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就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质量、效益。所以,企业如果想要得到各方面优秀的人才,就需要亲自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教育中来,通过与职业教育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培养自己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教育学习后要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时就需要发挥校企合作的力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校企合作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一)校企合作的认识程度不高
一些学校和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不从长远方面考虑学生的利益。学校把校企合作当做学生毕业后解决就业问题的良好的渠道,并且毕业后有了好去处,学校还可以继续扩大招生,它不注重提高人才质量,没有对学生、企业负好责。对于企业来说,部分企业把这一合作方式当做解决短期用工难的问题。
(二)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企业合作积极性不强,在校企合作中,大部分是大型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在用工的花销上没有得到补偿,企业与学校合作后,企业的声誉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而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很多企业担心培养人才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企业在以后的合作中,积极性不高。
(三)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和基础能力不高
许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时,首先要看学校的自身管理建设、师资力量、人才素质等基础设施的情况,只有这些条件得到满足,企业才会放心与学校进行合作。如果一方的实力较弱,合作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合作也就很难继续进行下去。实际合作中,有许多情况存在,比如,好的学校就会有许多企业前来做,同样好的企业,愿意与其合作的学校也越来越多,然而,对于各方面实力较弱的学校来说,愿意与之合作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学校的自身实力对于企业与之进行合作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学校实力的提高是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校企合作的机制措施落实不到位
校企合作的政策要得到有效的落实,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制度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一种机制,但是,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各方面的措施都不完善,学校与企业在签订合作协议时没有规范的文件,而且合作过程中也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对合作成效的评估结果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的措施等等。
三、良好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
要积极吸取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规章制度,明确区分学校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完善政府及各部门的政策措施的引导,结合实际,强化和规范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其保驾护航。
(二)完善职业教育的各项经费,为校企双方提供有利的保障
要加强对相应资金的投入力度,使校企的双方的利益得到保障,这样企业才会放心接受学校的人才。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实习基地,保证机械专业学生实习岗位的落实等,这样双方都会加大力度进行好校企合作。
(三)创新职业院校制度设计,为双方参与学校治理提供平台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院校发展的趋势,也是发展要遵循的基本模式,学校要把企业的等各方融入到学校治理中,为政府、企业等参与院校治理提供平台。完善各项制度,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为各方面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四)建立校企战略合作联盟,推进校企共同办学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要让行业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使企业积极与对口的学校建立合作联盟,共同建设学校、管理学校、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成果,创办充满活力,又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院校。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为校企合作的各方面提供保障,与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创立实习基地,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台,使企业进校园,职业院校的人才更加了解企业。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发展的模式,它把教育与经济接轨,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我国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
关键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制度监管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我国社会所独有的概念和体系,能够从办学模式中找到恰当的发展策略,有助于实现现代教学质量的提升,完善职业教育职能,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素质,还促进了社会工业发展,带动了国家整体经济腾飞。结合我国社会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从实际涉及的办学情况中找到相关的提升方法,实现对分析框架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此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概念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概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办学模式的内涵评价,另一方面是办学模式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办学模式的概念比较宽泛,它不是针对一所学校而言,而是面向整个教育体系。针对我国形势、地域以及教育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需要全面适应整体的发展进行进一步规划。为了实现对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性,也就形成了与众多相似概念的比较和研究,通过细致地区分实现办学模式的深入探讨和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1.职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
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侧重的内容是我国形势、地域以及教育机构的具体情况,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因素,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能够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与素质教育中的本科学生专业知识不存在差异。
2.职业教学与未来工作的联系问题
职业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的职能联系,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有效地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市场经济的提升。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获得资格认证的同时,也需要得到相应的就业机会。能否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成为与工业和企业合作的优化模式,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面向发展局势的重要服务问题。
3.各种职业教学之间的关联问题
各种职业教育办学之间存在的关联问题,也是办学模式分析框架的主要考虑因素。树立正确的技师职业评价体系,充分解决职业院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规范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模式内容,也是各种类型职业院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否能够成功地构建办学模式分析框架,如何搭建合作关系,也是关联问题的内容之一。
4.职业教育内部设置的体系因素关系问题
职业教育内部设置的体系因素和发展关系,也是影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框架建立的关键问题和工作重点。职业教育院校的内部管理问题应当充分重视起来,涉及相对应的管理部门是否能够实现管理体系的完善,也是考虑的问题节点之一。如何选择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需要考量办学的宗旨和目的,综合性的院校或者是专业的职能教育是办学模式考虑的重点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逻辑探讨
1.学历教学模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导
目前,职业教育形式作为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当下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学历职业教育,另一种是职业培训,这两种是职业教学主要的基本形式。学历教学模式之所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导办学模式,是因为其存在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符合我国职业教学的发展道路,更适合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此外,当下我国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注重学历的分量,因此建立完整的、全面的学历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养成,能为企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输送更加切合的专业型人才。
2.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缺乏制度监管
近几年,我国为了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向全面化、长期化、整体化方向迈进,实现综合性的产业教育合作制度框架。致使不良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缺乏有力可靠的监管制度,无法利用制度的权威性来保障教育的可行性,缺少制度的监督性和管理性。因此,面对这一现状我国的职业教学模式要认清理论制度与办学措施相结合的重要性,清晰地认识到职业学校发展的具体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等。
3.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需要相关政策支持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需要得到政府和教育管理机构的配合,推出相应的政策扶持院校的发展。结合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容,实施相关的扶持工作具有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实际的操作过程存在比较繁琐复杂的问题。通过历史经验积累沉淀,实现对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引导,满足社会工业发展需要。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分析框架研究,能够充分实现社会发展角色转换,有效地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形成全面、完善的社会进步理论,并以实践能力推动国家发展,促进我国社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完善教学框架的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1]李富,卢宝华,刘仁坤.我国远程教育地方学习中心建设模式研究.基于绥棱电大学习中心“多元为体”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4):24-32.
[2]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3(0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