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农村旅游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旅游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旅游市场分析

第1篇: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民旅游;现状;市场开发;浙江

一、浙江省农民旅游市场调查的研究意义

(一)转变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也是顺应农民群众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意愿。将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观念引入农村基层,农民在旅游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旅游地各种文化的影响,信息接受量大大增加,其价值观、消费观也将得到改善。农民作为一种媒介,将新思想从旅游地向农村传播,从而影响了农村的社会文化、社会观念,使其向多元化、新型化转变。

(二)扩大内需,提升地方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旅游、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统称为“三农”旅游。随着农民旅游的发展,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也将逐渐成熟,从而更好地实现城乡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调整结构,实现旅游产业内部优化升级

农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兴市场,它的开发与研究必将对旅游业内部的相关企业起到推动作用。农民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知识文化程度不高,消费理念较为传统,一般讲求经济实用。因而,国内农村旅游市场的扩大,将有利于中低档接待设施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我国旅游产业的调整、优化和发展。

二、浙江省农民旅游市场现状的调查结论

本次问卷调查范围包括浙江省杭州、宁波、绍兴等11个地县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共发放问卷3081份,回收2898份,有效问卷2893,问卷回收率为94.06%。男性占51.06%,女性占48.94%,男女比例适中。其中主要以中、青年为主(25-44岁),占调查总人数的40.20%,不仅是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也是农民出游行为的主要群体之一。

(一)浙江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旅游消费热情高涨

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对浙江省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58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5.4%和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4年列全国各省区第1位。

据本次浙江省农民旅游行为调查,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占49.8%,而超过2万收入的也不在少数,占26.9%。从农村居民旅游费用来源情况可知,浙江省农民不再以务农为主,大多数农民脱离了土地的束缚,成为了城市中的“打工一族”。收入的增长与稳定给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进一步铺开,我国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热情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二)浙江农民愿意花钱旅游,但节俭传统观念占主导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旅游方面的消费预算与消费额度也有相应提高。据本次调查统计,农民旅游每年消费总支出呈正态分布,26.7%的农民年均旅游消费为600-1000元,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14.9%,在1500元以上的占20.3%。另一方面,农村居民进行一次国内旅游的消费预算大多数在800元以上,占30.7%,愿意支付超过400元旅游费用的占到总人数的70.1%。笔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农民表示自己每年外出旅游次数不多,但凡决定要出门远行,必定筹划较长时间,也愿意为这趟值得期待的旅行花费一部分的积蓄。

然而,在消费内容上面,绝大多数农村居民保留了实惠和节俭的传统观念:对旅途中的“吃”、“住”并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只要价钱合理,“便宜能吃饱”、“有地方睡”就已经满足了他们的基本要求。对于旅游六要素中的“购”,在五花八门的“购物游”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必须时,农村居民基本没有此类概念,品牌概念模糊,而是更加强调购买商品的实用性。

(三)浙江农民出游愿望增强,但旅游需求层次低

1、出游考虑因素多,闲暇心态复杂。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出游愿望也有所增强。但浙江农民出游考虑因素较多,闲暇心态较为复杂。大多数人对旅游的需求还处在初级水平上,旅游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农村居民对“工作”与“休闲”的态度始终是工作重于闲暇、“挣钱第一,闲暇第二”。据调查,子女的教育费用、建房费、自身的养老费增加了他们的消费预期,即使手头有余钱,多数人保守观念根深蒂固,宁可选择存钱盖房、养老,使得他们外出旅游的想法很难变成现实。

2、出游持续时间短,选择距离近。(1)时间规律。浙江农民年均旅游次数不多,53.3%的农村居民每年旅游一次,甚至少于1次;35.2%选择每年旅行2-3次;六次以上的只占2.5%。此外,由于农民观念的局限性,旅游的持续时间不长,大多数农民的旅游时间在2-3天。例如,对于杭州周边部分农村居民来说,“杭州城市一日游”已经令他们相当满意。(2)空间规律。农民旅游出行距离短,离家近,超过71.8%的农村居民出游选择市内、省内离家较近的地区,有50.6%的人曾去过最远的地方只限于华东地区,去北京等地旅游仍是很多农民的“梦想”,只有少数农村居民曾去过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分别占4.4%和2.5%。大多数农村居民表示,虽然非常愿意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仍因各种担忧和惧怕而不敢远行。

3、旅游途中注重“游”,以舒适为宜。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观念不同。有58.6%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吃、住、行有一定标准,主要在乎“游”,更青睐于舒适型旅游产品。除此之外,大多数农村居民对旅游购物等高层次需求并不看重。据调查,浙江农民出游选购商品更注重实用性,而收入越高,越看重旅游商品的纪念性。

不同年龄层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各不相同。15-24岁更愿意接触新兴事物,如尝试去主题公园等以娱乐性为导向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大部分农村居民只是抱着出去看一看美丽风景的简单需求,通过城市观光、参观名胜古迹来达到开阔眼界、愉悦心情的目的。

三、农民旅游市场开发中的问题

(一)农民旅游信息闭塞

农民旅游这一市场因利润薄,运营难度大而并未得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重视。据调查,旅行社经营网点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的旅游信息相对闭塞,宣传力度不大,有72.6%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所在地并没有设立相应的旅行社网点或者从来不知道有旅行社网点。大多数村民获得旅游信息只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口口相传,或者鲜有在村里宣传栏中看到相关旅游信息。

(二)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因为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差异,农民旅游的兴趣与城市人群出游不尽相同。旅行社很少推出针对农民旅游市场特点,满足此类低端消费群体市场的旅游产品。面向城市游客,常常推出“生活品质游”,但摆到农民旅游市场,却无人问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缺乏政策引导与规范

一些旅游经营者为赚取非法利润,剥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旅游的权利,提供给农民货不真价不实的旅游产品。调查中部分农民表示,曾经有过不愉快的旅游经历,诸如对住宿、饮食评价差,导游服务质量差等原因,导致农民在旅游过程中得不到享受,反生厌恶。因而不敢参加旅游,甚至害怕旅游。总之,现阶段农民旅游市场并不十分规范,行业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四、浙江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深化改革,搞好搞活公有制经济,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和特点,也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需要和特点。浙江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将大量农民从田地里摆脱出来,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形式多样的新途径。可支配收入和空闲时间的成倍增加,作为旅游的关键因素,将带动浙江农民旅游的新一轮热潮。

(二)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积极转变农民旅游消费观念

改革开放的春风滋润着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将“引进来,走出去”的观念运用在农民旅游消费当中。浙江省大力发展“三农旅游”,更多的农民“走出去”开拓眼界、学习体验、提升素质,将更好的农村旅游经济“引进来”发财致富。加强农村旅游市场宣传,强化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意识,不仅是搞好农村旅游市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针对我省目前不少农村旅游信息和服务匮乏,农民“出游难”等问题,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宣传、引导活动,举办“旅游下乡”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农民旅游宣传品,建立农民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农村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三)坚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发适销对路的农民旅游产品

针对现有旅游产品与广大农民需求不相对应的矛盾,相关旅游企业应量体裁衣,开发深受农民喜爱、满足其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宜人风景游等。根据农民的心理需求和偏好,应更多地推出“短途游”,增强旅途娱乐性和教育性。在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上,做到区别对待,根据农民出游目的地和消费标准设计旅游线路给农村居民以最大的优惠,保证农民旅游市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四)坚持搞好“民生工程”,加强政府引导与法律规范

政府部门是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推动者和引导者,要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扶持等各种途径来推进广大农村居民参与旅游活动。因此,尽快出台专门的鼓励农民旅游政策。一方面,用政策引导鼓励各旅游景区、饭店和旅行社开拓农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应给予农村居民以最大的实惠。

此外,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品质更是成功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关键。农民旅游者旅游经验少,法律意识薄弱,因此要制定相关法规,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顾及农民旅游者消费水平低、消费观念陈旧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等现象,做到耐心细致、服务周到,不轻视、不歧视。站在农民旅游者的角度,关心其在旅途中的安全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五、展望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初现成果,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于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旅游行业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应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活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民旅游这一现实问题。

开发农民旅游市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发展机遇,更是一个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产品,相信农民旅游这一块大市场将开启浙江省旅游发展的又一高峰。

参考文献:

1、张朋,曹新向,梁留科.关于开发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

2、仇立慧,周忠学.农民旅游市场分析及开发[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5).

3、仪孝法.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探析[J].旅游调研,2007.

4、吴国琴.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7).

5、浅谈开发农民旅游市场[J].商业研究,2009(2).

第2篇: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  旅游市场  分析

  一 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

 1.高校学生出游动机 

 课题组对河南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人对旅游兴趣浓厚,12%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只有4%的人表示反对,可见,旅游已是高校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在河南高校学生的旅游意向上,有80%的人表示打算去旅游。低年级学生(82%)与高年级学生(84%)、男(85%)与女(85%)都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有92%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76%来自农村的学生打算去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差异而造成的。结果表明,高校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2.高校学生外出旅游的目的

 第一,休闲散心(占20%),主要是为了欣赏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自然风光等,获得美的享受;

 第二,纯粹的娱乐消遣(15%),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改变环境,达到调剂生活的目的,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上的松弛和愉快;

 第三,学习、感悟生活和增长见识(30%),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第四,探亲访友(35%),这是高校学生旅游心理最为特殊的地方,他们有各地的朋友和同学,在选择目的地时会考虑有没有自己的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同学的旅游信息来源就尤为重要,几乎可以左右自己的旅游安排。 

 3.高校学生对旅游服务的需求  

 调查访谈中发现,高校学生在选择旅游线路上一般会选择比较便宜的线路,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高。所以,在讲解和细致的服务上不要太啰嗦,稍微提醒就能够让他们满意,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收放自如,高校学生本来就爱动,太约束他们的旅游行为就会适得其反,适当提醒就行。调查中50%的人认为旅游服务中一定要坦诚相告,所以在对待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的旅游群体时一定要真心相待,不改变原有的旅游线路。如果正确对待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会无形中给旅游企业创造了免费的广告,高校学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同学,借助网络的宣传,口碑效应很好,如果高校学生去了哪个地方感觉不错,他们会告诉朋友的占75%,在网络上与别人分享的占20%,独自分享的仅仅只有1%左右。可想而知,高校学生的宣传力度是相当大的。同样,他们觉得哪个地方不好,肯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宣传,这样的一个超级流动“广告牌”,不是旅游企业的最好选择吗?何况,高校学生不会永远是高校学生,四年以后,甚至更久,他们也会转变成当地的巨大客户群体。从长远看,能否做好高校学生旅游服务,还关系到以后旅游的长远发展。  

 4.旅游消费心理  

 调查表明,在旅途中的花费这一项中,高校学生则不受年级、性别的影响,具有总体相似的消费结构。游玩一次的消费大部分计划在100~300元左右,在住宿上,47%的学生选择30~50(元/每人每天)。总体上说,高校学生对消费的总体要求都体现了节约原则(占77%),这表明现代的高校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高校学生在外出旅游进行购物时,其行为特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商品要有情感内涵。高校学生购物主要是为了纪念,带一些小礼物回去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所以购买的商品要有地方特色性。作为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停留在物体的层面上,而且要体现在文化和品位上。  

 第二,购物时注重“坦诚”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  

 第三,购物时有冲动性和理智性。由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成熟,购物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又具有理性,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

 第四,购物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样式上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不断趋于成熟,高校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注重价格,讲究经济,则相对更加重视旅游经历。 

高校学生目前大多仍为消费者,可用于个人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属于非强势消费群体,因而对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要求不高,讲究经济实惠,特别是吃、住方面只要得到基本满足即可。此外,高校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旅游中的各种经历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事,因而他们更加重视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5.旅游时间和范围

 在出游时间方面,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大约27%的高校学生选择在节假日出游,47%的高校学生选择在寒暑假出游,14%的高校学生选择在周末出游。闲暇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出游的范围。寒暑假的时间非常充足,因此选择在寒暑假出游的高校学生比例最大,他们一般会选择省内、省外等远距离旅游,尤其是省内其他城市旅游。周末时间比较仓促,外出旅游的时间较少,但反常的是在周末旅游的学生比省内其他城市旅游的同学相对较大,则可以从侧面说明本市的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节假日时间相对比较充足,选择出游的比重处于寒假和周末之间。

 6.旅游方式的选择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外出旅游多不愿受限于现行的旅行社线路和组团安排。因而一到假期,高校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寻“伴”旅游启事。有关调查也证实,高校学生出行外地喜欢结伴而行,在人数组合上以2~7人居多,达到74%,其性别构成上是两性搭配占绝大多数。

 7.影响高校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

 第一,出游顾虑较多。高校学生旅游愿望非常强烈,但因其长期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范围内,缺乏旅游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出游顾虑较多。《中国旅游报》对北京高校的专项抽样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出行最担心的问题依次是:安全问题(占40.1%);购车船票问题(占34.9%);食宿问题(占26.6%);健康问题(占9.5%)。尤其女生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对安全等问题的考虑则更多。这些顾虑也是许多高校学生有旅游动机却难以成行的原因之一。相反,旅游企业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些顾虑,高校学生出行将更依赖于旅游企业。

第二,高校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高校学生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高校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的影响。加之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高校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

 二 开发高校学生旅游市场的思路

 1.总的思路要灵活多变,不拘于一种线路模式

 首先,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在开发的时候,应开拓重点旅游市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其次,高校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在开发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时要机智灵活: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购、娱乐各个项目分别标明价格,供高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甚至零包价旅游。

 2.旅游方式多样化

 针对高校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徒步、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等。首先,组团要机动灵活。高校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尤其是女生。旅游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其次,要在特色上下工夫,要想吸引高校学生旅游,则旅游线路就要符合其心理特点,能够让其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再次,高校学生旅游市场集中,规模较大且对价格较为敏感。旅游企业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利用它的市场特点,降低成本,实行薄利,取得价格优势,才能激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高校学生出游顾虑较多,同时对事物的疑心较重。旅游企业要培育和建立稳定的高校学生消费群体,以诚信为本,淡旺季之分,明码标价。

 3.推出多种符合高校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

 基于高校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下旅游产品值得关注:

 第一,修学旅游。许多高校学生把闲暇时间作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时机。他们出游常常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旅游企业可设计一些学习目的较强、能增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阔眼界的修学旅游,如革命根据地的考察游、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风采游等。

 第二,体育旅游。高校学生多数酷爱体育运动,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活动,如滑雪、游泳、冲浪、沙滩排球等。如青海这样的高原地方,有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更是这些旅游公司的重点开发地带,如骑自行车环青海湖、登山探险等,这些体育活动都可成为青海体育旅游的卖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力宣传青海,扩大青海的影响力。  

 第三,探险旅游。高校学生追求个性化,喜爱标新立异,且好奇心重,喜欢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旅游企业在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可开展漂流、攀岩、探秘等探险旅游活动。  

 第四,生态旅游。新时代的高校学生环保意识较强,许多高校还成立了环保社团。针对高校学生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心态,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一定会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新兴的旅游市场,必将发展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高校学生旅游现状进行调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策略,旨在帮助旅游业充分认知这一新兴市场,并对其开发适合的旅游产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杨丹卉.浅议旅行社针对大学生旅游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j].老区建设,2010(20):95~96

 [2]徐静、张晓霞.大学生旅游市场分析及开发对策[j].新西部,2008

 [3]李丽梅、保继刚.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45~54

第3篇: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营销环境 目标市场 定位

一、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环境分析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在北纬32°18'-- 33°35 ',东经113°10'-- 115°12'之间,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汇过渡的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古为汝宁府属地,历代设皇家驿站,又盛产苎麻,故名曰“驿城”。全市现辖驿城区、高新区、西平、上蔡、汝南、确山、正阳等2区九县,总面积为15095.3平方公里,全市以平原为主。

(一)基础设施

驻马店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西气东输等大型基础设施在境内通过,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及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二)优势资源

1、农产品资源

驻马店市素有“天下粮仓”、“芝麻王国”之美誉,是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年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二;芝麻产量占世界的1/10,居全国第一位;油料产量居河南省第1位,肉类、禽类总产量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

2、旅游资源

驻马店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80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这里东有全国最大平原人工湖――宿鸭湖,南有山水一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薄山湖,西有幽奇叠翠、险峻兀立的铜山,北有《西游记》拍摄地之一――“天然石林”岈山;另外,驻马店还有亚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禅寺、天中山、悟颖塔、梁祝故里、西周蔡国故城、李斯墓、伏羲画卦亭、战国冶铁遗址、“子路问津处”、红色革命根据地――朱沟和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等具有较高的参观价值和考古价值的重要的旅游景观。

3、劳动力资源

驻马店市现有887.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1.36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人员务工类别繁多,能做到根据需要可招之即来,来之能用。

(三)经济环境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259.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7.0∶43.3∶29.7,全年财政总收入6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0.0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3%。

(四)文化环境

驻马店市地处天中之腹地,人杰地灵,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这里的重阳节民俗、打铁花、扁担戏、杠天神、梁祝传说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山县朱沟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这里还是韩非子、李斯、干宝、范缜、杨靖宇等名人的故里。驻马店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整合出以蔡国为代表的古国文化、以“棠溪剑”为代表的冶铸文化、以平舆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南海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梁祝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和以竹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六大文化资源体系。

二、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目标市场分析

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为:投资者、游客市场、住户和雇员市场、出口市场。

(一)驻马店市投资者市场分析

投资者即工商业,是城市营销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市场。为了吸引投资者,城市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才和各种优惠政策,还需要有适合投资者居住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尤其需要城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形象。驻马店市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发展潜力。因此需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导投资,形成优势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应引导外商投资以下产业:

1、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驻马店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以依托小麦、芝麻、香菇、花生等特色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现代农业基地。采取优惠政策,扶强扶壮王守义十三香、众品食业、大程面粉、王勿桥醋业、品正小磨香油、天歌鹅业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品牌经营,迅速扩张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尽快成为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把我市打造成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能源和采矿业

驻马店市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电、天然气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因此,驻马店市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吸引资金,加快发展,延伸骏马化工集团、蓝天集团开发、豫南水泥等资源性产业的竞争优势,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层次,培育产业优势。

3、特色工艺品产业

近年来,驻马店市涌现出了麦草画、棠溪宝剑、老君庙木雕、和孝剪纸、上蔡毛笔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的名、优、特、新产品。可以立足于这些特色工艺品产业的现有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民间艺术之乡”的优势,引进投资,引导麦草画等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注重工艺创新,提升艺术品位,促进特色工艺品产业上档升级。

4、旅游产业

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和新一轮投资的热点。目前,驻马店市的旅游产业链还比较短,产业化水平较低。下一阶段,驻马店可以围绕景区开发进行招商引资,以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二)驻马店市游客市场分析

游客市场分为非商业游客和商业游客两大团体。非商业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地景观的旅行者,商业游客是到某地出席商务会议,考察某一场所或进行商品交易的公务旅行者。对游客来说,城市提供的是一种旅游产品,其吸引力在于城市整体形象。它既包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也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设施。把城市作为旅游产品来经营可以带动外地人前来游览、休闲、购物,从而带动城市旅游业、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1998――2012年,驻马店已连续14年成功地承办了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先后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20个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荣誉称号,不少客商已在驻马店投资兴业,大展宏图,商业游客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同时,驻马店拥有为数众多的优质旅游资源,因此,驻马店市应把非商业游客和商业游客两大团体都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面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根据自己旅游产品的特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首先要深度开发市内游客市场。他们既是游客又是住户,既是客人也是主人,他们对本地游有了良好的感受,自然会产生主人翁的自豪感,会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到自己的家乡旅游。省内游客应该被看作目前驻马店旅游市场的主体,对于省内游客的合家短途出游、朋友聚会休闲、自驾游等应重点开发。吸引国内其他省份及国际游客应该作为驻马店市旅游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要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努力开拓这一市场。驻马店市拓展旅游市场要突出强调文化与旅游的联姻,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发掘文化,实现文化业与旅游业的并驾齐驱。

(三)驻马店市住户和雇员市场分析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所以住户和雇员市场应作为驻马店市城市营销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市场。对本地住户和雇员来说,城市提供的是一种居住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在于它是否适合居住。是否适合居住包括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工作机会、教育机构、生活成本等。一个城市只有提供高质量的居住产品才能留住本地住户和吸引到外部人才。总体来看,驻马店市人才队伍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急需引进高素质人才。驻马店市应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培养人才,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机制,发挥人才作用,变人口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驻马店市出口市场分析

对出口市场,城市提供的是出口产品和生产基地、企业和品牌形象、出口贸易的财政优惠等各项附属活动。而出口市场竞争力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降低贫穷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有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加财富,制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好处,因此各地都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能力。2010年,驻马店市出口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9个百分点,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实现正增长的省辖市之一,但出口总值在全省排名中还是处于较落后状态。下一步应逐步加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工业品、工艺品在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

三、驻马店市城市营销定位

定位是建立城市品牌的灵魂,准确的定位是城市营销的基础。通过以上对驻马店市情的分析,并借鉴郑州、洛阳、开封等周边城市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驻马店市城市形象进行定位:

(一)区域整体定位

驻马店市从性质上讲,应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生态宜居、宜商城市的特征。本人从城市营销角度提出驻马店市应尽力打造以“驿马”为标志的“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品牌。

(二)旅游定位

驻马店市旅游定位要体现“人文自然两脉交融”的景观风貌。构建历史文化脉、自然生态脉两条“人”字形景观主脉,重点开发“一带四区”, 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一带”指构建沿107国道、京珠高速和京广铁路沿线旅游带;“四区”指岈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铜山、薄山湖旅游观光休闲区,天中文化旅游区,红色旅游、军事体验旅游区。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李斯故里等景观、举办重阳文化节等措施,展现以蔡国为代表的古国文化;通过开发南海禅寺景观,展现驻马店悠久的宗教文化;通过开发梁祝故里,展示以梁祝为代表的民间文化;通过开发宿鸭湖、薄山湖水上旅游线路,展现驻马店“北方江南,中原水乡”的景观风貌;通过开发朱沟革命根据地和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展现驻马店的红色文化。

(三)投资环境定位

投资环境定位,主要考虑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定位,驻马店市可以以现有食品加工产业、能源和煤化工产业、医药产业、轻纺产业、建材产业等现有五大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综合开发为手段,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延伸产品链条,兴建大型物流配套加工基地。注重培植产品研发创新、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等较高层次的产业发展创新体系。逐步建设与特色产业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形成以特色产品为支撑,集培训、研发、制造、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区域性高新产业基地。

(四)宜居定位

完善中心城区内部绿化系统,改善城区外部生态环境,形成生态网络,将驻马店建设成为生态健全、环境优美、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

基于以上分析,驻马店市应依托丰富的资源,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的选择目标市场和定位,加快城市营销进程,实现本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南阳市城市营销SWOT分析.南阳理工学院学报[J].2010(5):106-109

[2] 邢红央. 南阳市城市营销战略研究[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15-16

[3]郭国庆、刘彦平.城市营销提升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2004(5):25

第4篇: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字:海南旅游三道镇康疗旅游惠民

一、海南旅游发展重要历程

1、1998年 ― 2000年 起步阶段,海南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动力。2000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达1007.57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48.6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958.89万人次。年未全省共有五星级4家;四星级9家;三星级31家。 2、 2001年 ― 2009年 速发阶段

近十年时间海南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游客人次突破两千万,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重视,避免新一轮投资热对土地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威胁。 旅游业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海南省旅游行业已拥有国内许多地方所不具备的资源、环境、政策和法律优势,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功能齐全、协调配套产业体系,与此同时,10年来海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3、2010年 ― 2020年 超发阶段

到2020年,海南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国务院《意见》指出: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海南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1、国内高端旅游市场呈现,旅游业向专业化高级阶段发展国内旅游开始从大众化旅游向个性化旅游转变,从靠客源数量增长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旅游市场开始从大众化旅游阶段向细分化旅游阶段转化,旅游市场发育逐步走向细分化,主要体现为旅游需求个性化和旅游产品定制化。2.旅游呈现新趋势

由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向更加专业“康疗养生休闲时代”发展;

游客构成由过去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客源市场由过去国内“一枝独秀”向国内国际“两轮驱动”转变;旅游的旅游目的由单纯的观光游玩到旅游度假、休养身心转变。3.产品组合上,即从单一型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向集康疗、度假、会议、商务、观光为一体复合型城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转变从世界旅游发展趋势看,单一型旅游项目已经不能适应世界旅游发展的最新趋势。海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走多元化道路,复合型路线才能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三、海南旅游市场面临矛盾与困境

1、传统度假旅游开发模式过于简单缺乏创新且与海南生态、地方文化尚缺乏高品质有机结合 (1)大拆大建开发模式造成对生态环境巨大压力,已经给海南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2)固定的、低级的产品开发模式不可避免的带来景区与景点的同质化竞争 (3)旅游形式单一,内容匮乏 (4)海南一大批生态一流、本土特色鲜明的小镇、村庄,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与旅游开发造成特色流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失去了小镇旅游的最大价值。2、旅游度假产业大发展与原住居民生活水平停滞形成巨大反差 (1)风景区的富人区和被风景区边缘化的穷人区差距明显 (2)海南旅游主要以“政府+公司+旅行社”的开发模式,农民真正的利益难以保证。例如,三亚“天涯海角”― 最早开发旅游景区,景区附近至今百姓生活水平不见提升,明显被景区开发边缘化的生活情景与景区旅游业繁荣形成极大反差。

四、三道镇旅游市场面临问题

三道镇隶属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置处于海南内陆地区,与三亚市地缘相接,三道镇是位于海南中部绿色生态旅游和蓝色滨海旅游之间的枢纽地带,是保亭以及海南热带雨林山地生态旅游的窗口。与三道镇的良好的区位相比,其旅游业的发展并不理想。其旅游业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困境:1、旅游业整体定位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知名度较低三道镇旅游发展缺乏统一研究和规划,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明确的方向。对自身旅游定位不明确,与周边城镇相比竞争力不强。2、旅游项目多而繁杂,没有完整明确的旅游项目发展链条三道镇目前有一些发展势头相对较好的旅游项目,但产品相对单一,各个项目之间各自为战整体性、互补性较差,没有形成组合优势。3、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旅游业发展不能与城镇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结合三道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为旅游业服务的相关基础设施落后还比较多,居民生活水平还比较差,旅游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的与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4、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不充分,自身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三道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目前进行的大多数开发项目对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较初级阶段,对现有资源尚未进行深度开发和最优化利用。

五、三道镇旅游市场开发大原则根据世界旅游市场及海南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站在全省乃

至全国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三道镇的未来。 针对三道镇本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市场困境的大原则和对策:1、明确镇区旅游发展总体定位,改变原有“全而不精、广而不专”的状况。紧跟世界旅游发展趋势,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发展专业化的康疗养生旅游项目,与现有旅游项目形成彼此互补、相互联系的旅游产品体系,联手开拓市场潜力。2、发展康疗旅游相关产业,形成旅游产业链条,走集团化经营路线。在发展康疗核心旅游项目的同时加强开发与之有关的衍生旅游项目及上下游项目,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3、在惠民的基础上考虑旅游开发。应把全体海南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将旅游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结合。旅游景区开发应解决原址居民 ― 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农民生计,共同致富。4、深入挖掘本土资源文化特色。在积极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开发其附加价值和上下游产业。注重当地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将旅游项目于本地资源相结合,将文化特色与资源特色并重发展。

六、三道镇开发康疗旅游市场的探索

1、宏观层面(1)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及海南相关政策的扶植国家对于海南建设国家旅游岛提出了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而医疗旅游项目的开发正符合了这一要求。海南省今年将在已经通过的《海南省区域卫生规划(2011年~2015年)》的基础上,启动并积极推进医疗旅游发展规划,鼓励各级各种形式的资本及机构进入海南医疗旅游服务领域,争取用10年左右,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级健康旅游和医疗旅游目的地。(2)世界康疗旅游市场的良好前景据估计全球医疗旅游业的规模约为500亿美元,预计其将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该行业的规模将翻一番,达到1000亿美元。另外,随着地震、海啸等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长期的心理救援,康疗旅游为其提供了自然而又舒适的救治机会。

(3)海南乃至中国现阶段康疗旅游市场发展较为落后,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人对于健康养生日益关注。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高收入人群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亚健康人群及老龄人口对于健康养生的需求日益加剧,而中国目前康疗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康疗旅游客户群中,2020年达2.5亿人的老年人和人数过千万的中高收入亚健康人群为其带来发展空间。

2、中观层面(1) 中观区域背景下三亚的强劲拉动作用a. 两地因地域相连,从而形成三亚市旅游的客源市场外溢和对三道镇的市场扩散作用;b. 两地旅游资源反差巨大,将形成彼此互补、相互联系的旅游产品体系,具有联手开拓市场的潜力,互补作用明显;c. 三亚旅游发展区域趋于饱和,拓展空间不足,向内陆发展将形成对三道镇的直接辐射和拉动作用。(2) 与区域内其它地区旅游项目的协调互补康疗旅游作为海南中部地区的新兴发展项目,可以补充区域滨海地区发展蓝色旅游与内陆地区发展观光度假旅游的单一性,同时三道镇可结合自身独特的热带雨林环境开发多层次的康疗养生旅游项目,形成旅游产品有机组合、功能关联互动、产业拓展衍生的良性发展格局,打造更加完善、系统的旅游服务体系。

微观层面

(1)三道镇的资源条件

三道镇地处海南内陆地区与滨海地区的交界,内部自然环境良好,内部深林覆盖率高,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水资源丰富,镇域内基本保持原生态环境,无工业污染。当地黎苗族文化特色鲜明。物产丰富,盛产南药及多种热带水果等绿色食品,是人类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而且海南属于中国居民平均寿命最长的地区之一,而三道镇凭借区位、交通、气候及资源条件更是养老养生的绝佳地点,开发康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开发康疗旅游项目的实效性三道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尚没有明确发展康疗产业的口号与行动,三道镇可以利用这一先机集中发展康疗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在与周边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七、三道镇开发惠民旅游的探索

1、海南“国际旅游岛”

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成为时下海南旅游界最热议话题,而“国际”不仅仅

是对旅游硬件设施标准的要求,更是对旅游发展规划和模式要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品质和更优的创新,带领本土居民实现富裕。2、海南“地方特色”海南有一大批生态一流、本土特色鲜明的热带小镇、村庄,大力借助已成规模的旅游业,发展产品多元化的旅游风情小镇,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海南“惠民”

将景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引入并积极推广“大区小镇”的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景区、度假区与所在乡镇地区一起整体规划、共同发展,使景区生态环境面貌、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园区村民生活水平与文明程度,随着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发展而同步得到提升,同赢共生,实现包容性增长。将三道镇打造成全国康疗旅游新典范、海南惠民发展的最强音、三亚内陆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与三亚地域相接的三道镇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依据国内外康疗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充分结合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旅游资源,适时植入新的旅游吸引点,三道镇充分利用优质的生态资源条件探索发展多层次的康疗旅游产品体系,与周边区域错位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三道镇极有可能成为三亚的养生康疗天堂,三道镇必将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光明大道。

参考文件:

1.《2010年1-5月海南旅游市场分析》,2010-07-05, 中国投资咨询网;

2. 《海南省旅游市场客源分析及营销对策》,2011-05-30,豆丁网;

3.《三亚以旅游为核心调整城市规划》,李青,2007-01-01,第002版,中国旅游报。

第5篇: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迅速崛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家门,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旅游产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佛教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教义,千姿百态,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建筑、雕塑、石刻、壁画,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仪式而名扬天下,从而促进了旅游业不断兴盛和发展。使我国旅游业与宗教更加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旅游和宗教显现出相互促进的态势。

在新的环境下,作为特殊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的佛教旅游,已不仅仅是佛教信徒以朝圣为目的进行佛教文化传播的方式,而更多的是人们在旅游中将其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加以追求、欣赏和体验。这些佛教建筑、设施以及活动的价值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和神往。

一、黄梅五祖寺旅游资源概况

(一)区位条件

五祖寺禅文化旅游区位于黄梅县的中北部,大别山主脉东端南沿。南距黄梅县城区10.1km,东北通往停前镇区7.5km,五祖镇镇区可以作为该区旅游发展的一个集散地,黄梅县城是该区旅游发展的主要依托地。

(二)资源分布

五祖寺位于大别山南麓,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钵之地,是禅宗最重要的祖庭。五祖寺自唐代永徽年间创立以来,不断得到历朝历代帝王的封赐,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凭借其独特的禅宗文化内涵和秀美的山岳风光,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求禅、修炼、游览、朝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五祖寺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除了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外,研究区域内山林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也较丰富。黄梅不仅是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圣地,也是红十五军的诞生地,还是闻名全国的“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挑花之乡”、“戏剧之乡”,其中黄梅戏和黄梅挑花入选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非遗”名录,是全国唯一有两项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县市。

(三)资源综合评价

1、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

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初步统计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类型有8个主类,即全国规定的8个主类,规划区全有。全国划分的31个亚类,旅游区有21个,占67.74%。

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分布广泛。区域内22个行政村多有分布,并相对集中在一天门村、白羊村、中山村、江河村,呈倒三角形分布格局。

2、庙宇建筑与人文内涵相得益彰

东山法门五祖寺对海内外游客都具有巨大吸引力,“寺庙建筑”和“禅宗文化”是鄂东地区具有特色和影响的两大优势资源。本区这两项资源都很突出,在宋代就获得“天下祖庭”与“天下禅林”的帝王赐字。优势的资源又有渊源的历史,为旅游区树立了具有全国影响度的“祖庭”与“禅林”品牌和形象。

3、山林-沁氧-水体有局部集成优势

江河村、庐府村一带群山延绵起伏,山峰秀美巍峨,各种峰石争奇斗胜,千姿百态、形象生动,观之韵味无穷。有岩壁半裸掩隐于苍绿,有奇石垒叠莽啸于长空。区内林木密集,其中以竹林尤为秀美,静谧富有禅意,加之垄坪水库水面开阔,映衬山林,自成一番意境。

4、连线成网,区域地位优势突出

旅游区地处鄂东黄梅县,而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处。周围与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安徽黄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等景区相邻,便于形成区域旅游新格局,向省内外市场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

二、黄梅五祖寺客源市场分析

(一)旅游客源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五祖寺的游客主要以景点所在地及省内市场为主,省内游客在五祖寺国内旅游市场上约占65%,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及黄冈市等地;外省游客所占的比重接近于35%。从外省游客分布来看,主要以来自湖北省周边省市,如安徽、江西等地的游客为主,其次是江浙地区各省市。

(二)年龄层次:从统计数据中看出,来五祖寺旅游的游客20岁至40岁之间的青中年游客,占到此次受访对象的40%;20岁以下的占10.19%;40-60岁之间的游客占到15.13%。

(三)旅游动机:旅游者到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旅游呈现出多元化的旅游动机,43%的游客以观光为主要旅游动机,有57%的游客到五祖寺旅游是出于对禅宗文化的爱好或信仰。

(四)旅游出行方式:以散客的方式出游约占30.72%,其次是由单位组织和旅行社组织出游;在交通方式选择上,约30.12%的游客是选择乘坐市内公交车旅游,其次是24.04%的游客是乘坐长途汽车,再就是极少一部分以自驾车的方式出游。

(五)旅游消费水平:就五祖寺旅游的游客来讲,45.16%的游客每人每天平均总支出在100-300元之间,其中还有34.55%的游客支出在100元以下。

(六)旅游消费结构:门票是主要的消费项目占38.25%,其次是交通费用占32.37%,然后是餐饮费用占16.18%,住宿、娱乐和购物所占的比例较小。

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的周边市场主要为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以及湖南等省份。其中,武汉、鄂州、黄石、黄冈、九江、南昌、瑞昌、安庆、池州等城市与黄梅县的交通相对较为便利,都在200km以内,基本都有高速公路或国道与黄梅相连,其中武汉、南昌这两个省会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居民出游能力较强,是景区周边市场开拓的重点。

综合而言,黄梅作为鄂东的一个旅游形象窗口,是黄梅县一个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宗教旅游所承载的巨大客流以及其周末休闲度假的庞大需求都决定了以上城市是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需要重点开发和促销的重要周边市场。

三、黄梅五祖寺禅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有待整合:黄梅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禅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其他的山林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不足,深度挖掘不够,不能与禅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起来,资源开发模式较单一,不能互补,形成联动发展。

(二)对禅文化旅游认识不足,缺乏创新:黄梅五祖寺禅文化旅游起步较晚,处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对禅文化旅游发展认识不足,不能充分开发深入挖掘禅文化底蕴,旅游产品开发较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创新力不够。

(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禅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比较薄弱,服务质量不高,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设置不够完善,旅游浏览线路的设置、旅游服务条件等存在问题。从县城到景区的交通路线不健全,道路指示系统不完善。

四、黄梅五祖寺禅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黄梅五祖寺禅文化旅游目前也还仅仅处于旅游发展起步阶段,目前能为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也只有宗教观光与朝拜,以及生态保健等,如果不立足于产品的创新与市场的推介,要想在区域佛教旅游市场上脱颖而出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五祖寺必须充分利用其后发优势,在克服其他宗教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加强管理投资力度,坚持“产品”与“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努力将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鄂东以至于全国知名的佛教禅宗旅游胜地。

(一)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拘泥于单纯以五祖寺为旅游资源的思维模式,在空间上将镇域北部中山村(以中山寺为基础旅游资源)、江河村(以农家乐,梅元寺为基础旅游资源)等统一纳入旅游范畴。旅游地域的扩张可以将更多的旅游资源囊括其间,为产品设置与组合提供新的素材与机遇,从横向上延长游客的区域停留时间。

(二)客源市场开拓思路: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以海外市场为补充;立足鄂东,面向鄂赣皖,辐射全国,联动中国港澳台地区,日、韩、东南亚;依托黄冈市和周边县市的“双休日”市场,积极抓住周边城市知名景区的机会客流市场;宗教观光、朝拜旅游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禅悟修学旅游面向专业人群市场(居士信徒)、度假和会议旅游面向高端消费市场;重点突破中、远程客源市场和高端消费市场。

(三)旅游主打产品定位:旅游产品的创新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产品的丰富可以让更多游客找到合适的参与点,一方面产品的丰富表现在体验类型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表现在体验时段的昼夜化,尽量从纵向上延长游客在区域的停留时间,以提升游客的旅游消费期望值,实现用产品创效益的目的。重点开发宗教观光朝拜旅游、禅宗修悟旅游、隐居度假旅游三大系列产品。针对黄梅五祖禅文化旅游区目前的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周边环境、交通条件、接待设施等状况,结合本区旅游现状,对东山五祖禅文化旅游区的产品作如下近、中、远期开发策略。

1、近期:主要开发五祖寺宗教观光朝拜和禅宗修学旅游。

五祖寺庙宇建筑群重点做宗教观光朝拜旅游,恢复五祖寺现有的建筑体,保护和修缮寺庙的地面文物,优化改造现有的基础设施,适当建设体量合适的服务设施,优化组合线路,供旅游者选择。

五祖镇区重点落实在宗教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上,在整顿和完善镇区风貌的同时,完善和补充五祖寺自身旅游产品的不足,即:深挖禅宗文化底蕴及内涵,派生出依托于五祖寺及禅宗文化的具有强烈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旅游产品。

随着交通和旅游区整体风貌问题的逐步解决,加大策划力度,拓展禅宗文化的外延,建设禅宗修悟基地及禅友俱乐部,将禅宗文化的世俗化、大众化进一步扩张。把旅游区建成旅游住宿、餐饮接待服务中心和娱乐、休闲中心。

2、中远期:待五祖寺禅宗旅游市场稳定后,本区旅游开发由南片逐步向五祖镇北片推进,拓展隐居度假产品与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综合性的隐居休闲度假、高档会议接待中心。

(四)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实现产业系统创新:旅游业内部的的优化:优化配置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把六要素中的每个要素都融入旅游产品与活动之中。应当将一些平常旅游中涉及的旅游基础设施如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等都加以特色化,使它不仅仅是一种特色接待设施,而且成为特色旅游活动;将旅游活动和旅游设施整合融化在一起,基础设施本身也承担了部门旅游活动的功能,在整体上实现旅游产业系统创新。

五祖镇产业的优化:利用发展旅游的契机,从根本上盘活整个五祖镇的产业经济。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改善五祖镇的整个镇域风貌,促进该镇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由于五祖镇农业与林业资源较丰富,开发旅游可以为五祖镇的农产品与林产品找到销售渠道,从而活跃农村经济;通过发展旅游业,让村民主动参与到旅游服务与接待中来,从而使村民拥有了新的就业机会;通过发展旅游改善五祖镇人员劳动力结构,旅游业的兴旺可促使外出打工的镇民回到家乡参与旅游业。

第6篇: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一、乡村旅游(Agritourism)概念述评――对乡村旅游定义的再认识

乡村旅游是既悠久又新鲜的事物,当前,国内外对于乡村旅游的标准定义尚未完全达成共识。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CNKI显示,国内第一次论及乡村旅游这一事物的是1990年凌申的《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文;第一次提出乡村旅游这一概念的是1992年杨旭的《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一文。之后,马波(1994)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杜江(1999)指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刘德谦(2006)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乡村旅游的渊源后,分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王志东(2013)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农林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民俗民艺传承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消费人群,以领略乡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现代旅游方式。

综上,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重点集中于概念等基础理论、开发与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几个方面。

时至今日,笔者结合以上“大家”的研究和当前的形势,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以乡村(城郊)地区良好的原真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适当开发和包装,以体验田园闲谈生活、农业生产劳作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为产品供应形式,主要面向城镇旅游消费者的一种旅游活动。一句话,乡村旅游提供给消费者的是基于乡村地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载体构建起来的原真性乡土氛围。其“硬核”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消费活动,目前较为成熟的形式有: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民俗村、古村落游等。

二、乡村旅游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战略性意义,在我国目前还是农业大国,逐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在于: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多元的生产方式,有效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繁荣稳定;满足游客需求,实现旅游供给侧结构调整,有助于在我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制的大国实现和谐发展,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有效的桥梁作用;不断引发人们关于生态平衡、生命哲学的思考与实践,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寿光县域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一)寿光名片

寿光是全国百强县(市),闻名全国的蔬菜生产、流通基地,同时也是农圣故里,文宗之乡,海盐之都。经过创建,寿光市还拥有国家园林城市、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山东省人居环境奖等一系列的荣誉。这些都为成功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寿光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开展情况

寿光市依托大棚蔬菜种植模式和现代高科技农业形成了品牌化的蔬菜旅游之路;依托现代化城镇建设打造出了新农村旅游之路;规划建设了寿北双王城生态旅游区,高端打造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基本以农户个体为主,已运作较为常态的旅游形式有三元朱新农村(4A级旅游景区)、以佛教为代表的乡村宗教民俗游、弥河文化乡村旅游、果园采摘游、羊口镇滨海渔家乡村游、特色蔬菜强镇旅游、土法酿酒文化旅游、林海农业体验和观光游、现代科技农业体验游等。统计发现,寿光市乡村旅游远未形成气候,也没有达到规模效应,季节性特征鲜明,游客主要以少量当地城市居民为主。

四、寿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识别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德尔菲技术进行问题攻关。第一步,梳理有关的文献与前人研究成果,获得研究参照;第二步,设计县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并有针对性地发放和回收,主要分为三类人群:利用大型节事活动(蔬菜科技博览会)对外来游客发放问卷;对当地居民(旅游消费者)发放问卷;对乡村旅游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者发放。调查问卷的设计使用李克特五级量化表进行,分值从“1”到“5”表示对于问题的认可程度依次递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20份,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为85%,有效问卷率为76%。最后一步是将回收的这些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M行资料汇总整理后提供给研究人员和专家,使用德尔菲技术进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识别和决策。经过进一步研究,列出了制约寿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10个因素。

综合以上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进而分析在一个距离一线城市较远的县级市发展乡村旅游,在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的情况下,寿光市乡村旅游的开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发展思路不清,定位不准

乡村旅游各方利益主体并没有达成高度一致的意见,更没有将这一良好的经济载体与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藕合起来,导致资源整合优势得不到发挥,产品缺乏特色,难以形成品牌。

(二)产品庸俗化,缺少品牌价值体系的支撑,缺乏竞争力

寿光市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普遍缺乏高端上档次的品牌产品,产品市场定位不够鲜明,没有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开发出创新性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此外,因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产品不够系统,始终在庸俗化的中低端层次徘徊。寿光有农圣(贾思勰)、文圣(仓颉)、盐圣(夙沙氏)著名的“三圣”文化,但没有深度利用和开发,发展后劲不足。

(三)市场开发滞后,宣传营销工作成为发展障碍

调查显示,寿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开展力度不够,营销宣传财政投入不足,没有制定和维护中长期的规划,保护并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基本局限于满足现有区域内的发展,导致寿光市乡村旅游产品无法走出去,发展得更远。大部分的客源来自于县域内,中远程的消费市场份额很少,更谈不上拓展,具体情况可见图1。

(四)乡村旅游经营与服务欠规范,管理水平较低

寿光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行业规范,特别是对于一些未形成规模的产品形式来说,普遍没有标准化的工作要求。主要表现为:经营机制缺乏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对客服务质量低,语言交流、服务标准、硬件设施功能不够完善;旅游纠纷的处理机制不完善,与周边区域以及乡村旅游的发达的北京、台湾等地区相差甚远,基本处于一种自发式经营的状态,离合作社式的、行业协会式的集约化发展道路还很远。

(以上数据根据寿光市旅游门户网站数据整理)

(五)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不足

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靠经营者自己的经济投入,观望着虽有发展意向,但因财政资金的匮乏止步不前;政府层面的投入不够重视,没有多措并举筹措资金,为乡村旅游的开展创造条件,特别是缺少宏观的规划和指导,很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无法按时上马,损害了寿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利益。

五、寿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创新对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目前,大陆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发展内涵不够、发展档次偏低、特色竞争力差等问题,县域乡村旅游的地开展一定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积极主动地寻求特色,结合当地的原生态乡村文化,适当开发与包装,具体所来就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市场竞争优势,规避短板,用乡村旅游的发展来传承并发展当地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优势资源蔬菜,从新农村建设、渔家资源开发、蔬菜高科技等模块进行一次华丽转身,继而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在这条路上实现长远发展。通过发展度假休闲农场、农庄、庄园、民宿等多种形式打造真正的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经过调研,寿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围绕弥河、湿地、滨海、蔬菜、民俗五种资源制定现代田园度假休闲+齐鲁淳厚民俗旅游项目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二)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种高端的旅游和度假消费模式。要学习欧洲、台湾等地区的先进经验,从政府层面重视起来,积极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能量,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目标,以发展“三圣”文化为平台,进行广泛论证,探索出助推寿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可以蔬菜科技博览会和三元朱新农村建设项目为龙头,打造系统化的品牌产品服务,发展寿光境内的传统草编、泥塑花盆、制盐、苹果树种植等一大批适合乡村旅游开展的项目,建设韭菜之乡、胡萝卜之乡、丝瓜之乡、苹果之乡、甜瓜之乡、渔盐之乡、湿地之乡等一批特色强镇,注册产品商标,以点带面,逐步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实现全域旅游视野下的品牌发展模式。

(三)紧密依托蔬菜文化和蔬菜资源开拓中远程市场,做好市场营销

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机制。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打造品牌节庆活动。寿光市的蔬菜资源已经闻名全国。但“蔬菜”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还处于磨合阶段,应采取采摘体验向现代农场模式的转变。同时做好市场营销工作,每年拿出不低于乡村旅游总收入20%的费用用于宣传和市场开发,将寿光市包装成为区域内乃至全国的休闲度假农场庄园。进行市场分析,做好市场营销规划,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中远程市场,利用已经成功举办多届的菜博会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寿光市的城市名片拓展国内市场,并进一步拓展周边区域市场的高端消费人群。

(四)规范管理,打造宜居宜游的软环境

健全管理组织和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管理、农村改厨改厕工程、景观打造、产品生a、旅游上层设施配套、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路线设计、导游服务优质化等必要的乡村旅游条件方面,解决可进入性差、卫生不达标、设备功能不健全、接待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寿光现代休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修旧如旧、复原维护等多种方式实现寿光乡村地区独有的旅游事物,并结合乡村旅游这一现代化的传承方式实现两者的有机耦合,这样不仅能够搞好乡村旅游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还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五)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运作,壮大发展的资金后盾

第7篇: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一、可拓学的含义

可拓学是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以解决矛盾问题的学科,它是贯穿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断学科。可拓学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做是可拓展的,这种性质称为事物的可拓性。经过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十多年的不懈探索,可拓学终于逐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同。美国、日本、西班牙、委内瑞拉、台湾和香港的许多学者不断前来学习可拓学,并把这门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介绍到全世界[1]。

可拓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形成了两大理论,其中最为核心的理论为可拓变换理论。可拓变换是把一个对象变为另一个对象或分解为若干个对象,包括基本变换、论域变换、关联准则变换、元素变换等。该理论的指导意义在于给出了解决矛盾问题的工具――可拓变换,通过施行某些可拓变换,使不相容问题转化为相容问题[2]。就旅游中的矛盾问题而言,通过目标的变换、条件的变换以及目标与条件的同时变换能够使属于本集合的对象突破集合界限变成另一集合的对象,也可以使不属于本集合的事物变成该集合的事物,从而生成不同的旅游创意方案[3]。

二、旅游营销模式的分类

(一)体验式营销

当今,信息技术促使全球经济蓬勃发展,体验式经济也伴随着富裕社会而产生。生活质量高的人群就是体验经济的消费者。体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从追求实体产品和服务转向了更高层次的利益消费。消费者的体验包括其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企业未来的营销趋势将是体验式营销。

(二)定制式营销

企业为用户进行单独的、量体裁衣的服务,企业将更多地关注个体顾客的需求。企业对客户进行细分,针对性地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及服务。企业应适应顾客的消费习惯和行为,采取个性化的包装和个性化的售后服务等。

(三)品牌营销

企业品牌竞争凭借的是品牌形象和价值,其目的是树立企业的品牌,从而赢得客户。企业进行品牌营销采取以下步骤:首先,企业对所处行业进行市场分析和定位,为企业自身的品牌树立特色形象;其次,企业品牌需要产品和服务良好的品质支持,品牌形象的核心是质量;最后,品牌营销要整合、传播以及应用[4]。企业品牌营销要对客户进行持续宣传,突出品牌的理念。

(四)文化营销

企业的文化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营销集合企业的理念、价值观、员工的行为规范,文化营销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员工和客户的社会性。文化营销实质是企业以文化为主体进行的营销方式。企业的文化营销坚持的原则应是:构建企业产品、品牌个性化的文化内涵。企业在实施文化营销过程中应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坚持企业个性化诉求。企业文化营销应传播生动性的、公益性的文化内容,并对企业文化持续创新。

三、旅游营销模式的可拓性分析

(一)体验式可拓营销

体验营销的含义是一种通过为旅游者提供身体和心理的体验来创造服务价值的营销方式。体验营销主要包括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娱乐体验营销;第二种方式是角色体验营销;第三种方式是文化体验营销。针对体验式可拓营销,可以利用可拓学中的菱形思维,根据可拓性进行发散,充分考虑产品与技术、社会、经济、环保及时间等的变化关系,然后利用优度评价法进行收敛,以此加深旅游产品组合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比如,旅游公司可以在乡村旅游景点设置“农家乐旅游”、“采摘节旅游”等。例如,在建设农村特有的脚踏水车、驴拉磨、织布机等,让游客参与编织、刺绣、陶制品制作等丰富有趣的传统农作,在游乐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悠久的乡间历史和文化[5]。又如,山东梁山创新旅游产品,借助“2014第十四届山东旅游业务洽谈会暨青岛旅游业商谈会”的召开,通过“山寨好汉节”、“好汉品酒会”、“好汉会”、“梁山好汉过大年”、“梁山好汉闹元宵”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推动品牌吸引力。

(二)定制式可拓营销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旅游景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产业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更加开放、多元、活跃[6]。定制式旅游营销模式是在规模旅游的基础上,将旅游市场细分,把每一位顾客视为一个潜在的旅游细分市场,并根据每一位顾客的特定要求,单独设计的旅游营销方式。即使是定制式可拓营销,也不能只停留于某一片面,不仅要设法保留住已有市场,还应该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变换相关条件,如激发游客购买动机、增加游客购买方式、分散游客购买时间等方式,达到拓展潜在市场的目的。又如,云南游客想去泰国旅游,所有在云南的想去且有能力去泰国的人都属于可拓前的市场。再如,云南旅游,针对欧美市场主打“神秘香格里拉之旅”,针对国内和周边国家市场主打“休闲版纳和昆曼黄金旅游线”,针对国内、港澳台市场主打“康体度假彩云南”,针对法国、北欧、美国市场主打“滇缅公路和二战文化”,面向东南亚市场主打“大河之源”,面向中东和西亚市场主打“东方穆斯林”[7]。

(三)品牌可拓营销

品牌旅游营销模式就是打造旅游地特色品牌,比如生态旅游。其品牌就是旅游公司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理念,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目的,实现旅游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模式。生态品牌的旅游能够使旅游者回归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潮流。我国企业的竞争经历了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的阶段,逐渐进入到了品牌竞争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提升的是一种全方位的能力,其中尤其以可拓能力最为关键。在一个企业内部,存在有各种力:企业财力、企业权力、企业智力、企业情感力、企业名力。如浙江横店影视城,从1996年起,在无任何先天优势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影视旅游主题公园,被称为“中国好莱坞”。这些优势得益于横店集团实施了可拓营销策略,把内部各种企业力优化组合,实现了横店影视城从单一经营“影视基地”旅游向打造影视主题旅游公园的战略转变。

第8篇: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桃坪镇谢溪沟;山地体验旅游;规划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03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逐渐增多,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在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旅游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只有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才能不断地满足游客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适应旅游需求发展趋势,开发富有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已成为区域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方式。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挥之不去的山野情怀,山一直都承载着中国人的气节与精神寄托。在古人看来山川林涧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其能形象地表达与人类品格相似的特征。然而,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离山却越来越远了。人们从乡村大量地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山地型景观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对游人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地形多变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将引导游人在不同的景观空间中穿梭游览,能够放缓城市居民疾驰的脚步,进一步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片刻宁静。

1桃坪镇谢溪沟旅游发展现状

1.1桃坪镇旅游资源

桃坪镇位于理县东部40公里处东南邻汶川县,西北接通化乡,桃坪镇最具知名度的就是桃坪羌寨,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建筑群,享有“天然空调”美名。其完善的地下水W、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迷的东方古堡”。其次是位于佳山村东部的石棺葬墓群,佳山石棺葬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桃坪羌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

当地其他的自然、文化景观众多,如历史上唯一的羌族宰相谢方叔来自于理县桃坪镇谢溪沟,谢溪沟还有独具特色的山间天然回音壁、山顶的云撑天景观等。

1.2桃坪镇谢溪沟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1.2.1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人文资源内涵丰富。本地具有浓郁的羌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历史上唯一的羌族宰相谢方叔来自于理县桃坪镇谢溪沟。

地文景观秀丽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样。山峰奇峻,岩险谷幽,古树名木众多,观赏和历史价值很高。另有一大片原始森林,其中在谢溪沟山间拥有大量的青杠林,无论作为观赏,还是户外拓展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历史文化遗迹,古建筑众多。佳山石棺葬墓群,当地人叫“窟人坟”,是南北约2000米,东南约1000米的农田断面和荒坡地。据考证,该石棺葬墓群始建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总数在1000座以上,其中出现过大量战国时期至西汉的文化遗物,佳山石棺葬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桃坪羌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此外在谢溪沟山间还保留一座年代久远的古羌寨。

气象景观独特。在谢溪沟山顶的最高处可以看到仙境般的云海,当地称为“云撑天”,云海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将山顶装扮得如同仙境一般。云海中的景物往往若隐若现,虚虚实实,给人一种朦胧美,幽邃、神秘、玄妙的感觉,置身其中,令人神思飞越,如梦如幻。

地方特色商品丰富多样。谢溪沟旅游区及周边地区的土特产品有:冰糖心苹果、青红脆李、核桃、花椒、甜樱桃等;地方特色小吃以百合酥、猪油麻花等最为出名;手工艺品有羌秀、针锈等。

1.2.2地理位置优越,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空间

谢溪沟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理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距省会成都158公里,在2小时旅游圈内。

理县地质结构属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境内山峦起伏,平均海拔2700米,气候属山地型立体气候,春夏季降水量多,冬季无霜期短,年降雨量在650~1000毫米之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6.9℃~11℃。

理县旅游资源优势较大。既有风景秀丽的自然生态景观,例如米亚罗红叶风景区、毕棚沟自然风光、孟屯河谷原始生态;又有体现古羌文化和嘉绒藏族文化的人文景观,例如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有集休闲、度假、疗养、保健于一体的古尔沟温泉,旅游业发展空间较大。

1.2.3目前景区核心区建设为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从1996 年至今,桃坪羌寨经历了近20余年的旅游发展,从昔日鲜为人知的小村寨发展为如今羌族村寨旅游必到之地。

2012 年,理县政府制定并出台了《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暨重要节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了“两寨、一廊、三大节点”(两寨:桃坪羌寨、甘堡藏寨;一廊:杂谷脑藏羌文化走廊;三大节点:薛城古镇、木卡羌寨、甘溪古释)的布局特征,并构建了完善的项目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了桃坪镇的发展。

1.2.4地方政府和群众积极支持,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越环境

从2012年开始,桃坪羌寨收取门票,当年门票收入110万元。2013年景区全年门票收入229 万元。2014年门票收入400万,2015年超过了500万元,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地方政府、群众通过旅游得到实惠,增加了收入,发展旅游的热情高涨。

2桃坪镇谢溪沟旅游规划实践

2.1发展目标与定位

2.1.1发展目标

围绕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桃坪镇新农村的建设,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气候,依托临近景点,完善旅游接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民俗旅游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景观,并建设山地体验型旅游设施,把桃坪镇的旅游特色化、风格化。

2.1.2项目发展总体目标

以阿坝州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指导,提升理县旅游品质,完善桃坪镇的旅游产品结构,打造复合型、体验型山乡旅游新地标。留住桃坪镇的游客,变桃坪镇一日游为过夜游。

2.1.3社会目标

增加桃坪镇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道路和基础设施条件、卫生条件、医疗保健水平等,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广泛建立起社区自豪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发展,提高居民满意度。

2.1.4环境目标

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科学保护;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维持现有植被覆盖率和绿地率。

2.1.5经营目标

建立环保化经营准入机制、个性节约化管理机制,使桃坪镇谢溪沟景区走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良性运作循环。全面推行节约环保,构建绿色的经营管理系统。

2.1.6管理目标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建设与社区村落改造相结合;提供多样的旅游活动模式和深层次的游客体验;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2.2总体定位

利用桃坪镇谢溪沟优良的自然旅游资源,结合谢溪沟现有农家休闲产业,以山地体验为核心,以羌族民俗文化景观内涵为支撑,把谢溪沟打造成以山地体验为主、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生态农业、餐饮服务、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2.3形象定位

山地体验旅游新地标为对外营销和宣传名称:云山仙苑。

其含义为:谢溪沟海拔较高可作云山,具有云撑天、回音壁、青杠林等纯自然的景观风貌,游人在此如同进入仙境。 回音壁景观适合游人表达情感,登高远望,各种美景尽收眼底。苑,古意即为敞开的植物园、动物的自然栖息地。

2.4区域市场与目标顾客群及市场分析

本项目区域内外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在理县内相对较好,规模适中,位于桃坪羌寨附近,因此具有更高的旅游度假优势。主要以中端收入人群、户外旅游爱好者为目标群体,以成都游客为主,包含部分周边城市游客和少数外省游客。

游客大多在20~40岁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户外体验有一定兴趣,注重舒适性和性价比,对居住环境要求不是很高的中青年人。

3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

3.1开发策略

主题文化特色化:根据谢溪沟当地现有的旅游情况,特别提出桃坪镇旅游目的地,加强突出 “古羌、田园、山地”文化特色,打出“山地体验”品牌,结合贯穿时尚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

精品高端化:高起点、高标准、精品化、高端化,以高标准打造开发项目产品,注重主题自然景观、主题农家乐、主题生态农场的打造特色,整体上现代与农村设施不突兀,观赏与体验不脱节,形成省内较高水平的山地体验旅游基地。

服务细致化:服务标准化、特殊化、人性化、细致化。除了基础设施优良以外,还特别聘请了当地原住民;景区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素质的导游;管理人员、警卫人员等。

主题活动多样化:注重主题活动的多样化、特色化,结合节庆假日,打造不同主题活动。在旅游项目的打造上,避免雷同性,结合谢溪沟本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条件,形成独特的当地旅游节庆。多种节庆和本地的特色旅游活动相结合,形成一种体系。可与一些旅游企业相结合, “借船出海”。

3.2发展战略

按照“独特旅游、科学规划”原则,结合桃坪镇谢溪沟实际,因地制宜,加大旅游开发工作力度,建设山地体验旅游项目工程,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以谢溪沟山地体验旅游为核心,多种现代旅游设施、产品为载体,节庆活动为促进的点、线、面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和提升谢溪沟现有资源,推动周边区域发展,做到使游客开心、舒心、放心,最终使桃坪镇旅游区成为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带动理县周边旅游地发展。

第一阶段(1~3年):在谢溪沟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功能布局,使园区形成山地体验旅游目的地,并且具备基本的接待能力。

第二阶段(3~7年):逐步完善园区内项目,大力打造谢溪沟山地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山地互动体验式园区的影响力。

第三阶段(7~10年):项目运营模式成熟,提升旅游资源体系,完善旅游资源、产品、建筑,带动乡镇及周边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勇.四川省阿坝州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研究[J].商业营销,2009,(03).

[2]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 [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04):48- 51.

[3]吴人韦.论旅游规划的性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04):50-54.

第9篇:农村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旅游是人类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从目前世界范围看,在发达国家,旅游已不再是时尚的象征,它正在演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并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消费者优先选择的第三大消费项目。而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娱、购系统的旅游业,也以其投入少、效益高、增长快、活力强等优势,被誉为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

    旅游消费市场迅猛发展的主要依赖因素:一是居民收入达到相应水平。据国际经济统计资料表明:当一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将产生国际旅游的动机;超过3000美元,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二是居民业余时间相应增多。随着人们劳动时间的逐步缩短,各种假期的日益增多,为提升生活层次与生活质量,人们将会用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享受生活。三是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强。美国《幸福》杂志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消费者集中追求的5个目标是时间、质量、健康、环境与家庭,能同时满足这5个目标的最佳消费领域就是旅游活动。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成长阶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带薪假期的增多,使得我国国际和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潜力无限。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300美元,发展到2000年的850美元。就目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支付能力而言,70%的工薪阶层已处于适宜国内旅游区间。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员达7.84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3.74亿人次,农民4.09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522.36亿元人民币;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49.3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708.3元,农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212.7元。

    另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展望报告分析,在未来的20年,全世界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将分别以每年平均4.3%和6.7%的速度增长。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旅游业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但客观地讲,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相比较差距还较大,尤其是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相比明显落后,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二、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分析

    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我国,旅游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倾向,且旅游消费水平的高低同居民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倾向成正比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消费模式的情况下,居民收入水平高,则居民消费倾向高。当前我国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可归结为:

    1.收入水平相对下降

    对我国城乡居民来说,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收入的增加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据统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的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59.6元,自1997年以来年递增率超过6%;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降到37.9%。这为居民旅游消费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随着住房、医疗、交通、教育与养老等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的各项预期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这就使得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支出而言,有下降趋势。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其旅游消费需求的最根本的因素。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对下降,必然导致旅游消费市场与居民购买力相脱节,总消费需求不足。

    2.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02年底,我国人均GDP首次接近1000美元;上海人均GDP已近5000美元。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地域间收入差距、城镇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社会财富又较多地集中于少数高收入阶层,而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虽然较高,但其潜在的消费需求因收入增幅下降而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导致了我国当前居民的总体边际消费倾向降低,并成为旅游消费需求的强大抑制力。同时,社会收入差距扩大,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进而形成了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结构的断档。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统计:中国家庭财产在15-30万之间的中产阶层,即中等收入以上者所占比重已达15%以上。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占居民家庭户数7%的豪富家庭,拥有中国现有全部金融资本的32.2%,这一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而占85%的消费主体,又因收入水平相对下降,旅游有效需求不足。

    3.收入稳定性较差

    居民收入稳定性较差,给居民的旅游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预期,并出现了居民压缩现期消费趋向。根据统计,仅我国居民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00亿元发展到2002年11月底,已增加到8.35万亿元。且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高于众多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持续下滑,给居民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加之社会转型期下岗、失业、伤残、疾病等严重影响生计或生活质量因素的不可预见性,致使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急剧下降,从而尽量压缩即期消费,形成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有钱不敢花”的高储蓄、低消费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分析,我国反映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98年已超过0.5。

    4.旅游消费信贷不畅

    消费信贷是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发达国家颇为流行。然而,当前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特别是旅游消费信贷业务还相当滞后。这种滞后与我国现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下降、收入稳定性较差及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发展消费信贷有三个基本前提:一是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储蓄能力;二是收入水平比较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较高;三是消费观念较为超前。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虽然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总体而言,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大规模开展住房、汽车与旅游等信贷消费等还有一定距离。同时,居民收入的稳定性还较差,造成了广大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稳定,因而对开展旅游消费信贷也就心存疑虑。即使有足够的能力,由于受传统消费意识的影响,也往往不敢盲目贷款旅游消费。所以说,收入水平下降与收入增长不稳定,深深妨碍着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当前启动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

    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收入的稳定性是旅游消费需求的最终决定力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是当前启动旅游消费和扩大内需的关键。笔者认为当前启动旅游消费需求应采取如下对策:

    1.适度增加居民稳定的可支配收入

    旅游消费需求是旅游市场活跃与产品旺销的原动力。在我国,由于占80%以上的消费主体属低收入阶层,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同时,富裕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又较低,最终势必造成社会旅游商品相对过剩,市场供需结构错位。正因为如此,实实在在地增加居民稳定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有效购买力,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才是最直接、有效地扩大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根本出路。

    根据《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2年)》调查显示:2001年国内旅游的出游比例,家庭月收入1000~1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一,占34.4%;家庭月收入2000~2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二,占24.0%;500~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三,占13.5%;家庭月收入3000~3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四,占12.2%;家庭月收入4000~4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五,占5.9%。

    由此可见,在职职工是旅游消费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旅游消费直接取决于他们的工资增幅与收入同支出的比率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变化。当前,我国在职职工的各项支出所占比例较高,致使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及预期未来收入有下降趋势。鉴于此,国家应适当而稳定地提高在职职工的工资,使其工资收入在扣除各项支出之后能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不仅减轻了居民的消费心理压力,而且也可激活社会旅游消费总需求量,从根本上解除居民旅游消费的后顾之忧。

    2.发挥旅游业独特的就业优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就业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作为关联带动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旅游业,具有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领域宽、就业成本低等特点,尤其是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等行业都可直接与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一独特就业优势是发展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就可间接为社会提供近5个就业机会。另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未来10年,我国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目标是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年均增加400万个左右。到200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可达850万人。“十五”期间新增直接就业机会250多万个,新增间接就业机会1250万个,旅游直接与间接就业人数可达5000万人。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1250万人,旅游业与间接就业人数将达7500万人。

    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扩大劳动就业机会与扩大社会内需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下岗职工与失业人群的大量存在,势必给从业人群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强化人们的储蓄心理。同时,下岗与失业者多属收入的“弱势群体”,这一阶层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收入的降低,势必导致社会旅游消费总需求的不足。为此,充分发挥旅游业独特的就业优势,不仅可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水平,而且也可激活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

    3.积极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拉大,导致了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收入差异过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只是简单地增加居民收入,不但不能刺激旅游消费,而且还有可能造成旅游总需求的持续下滑。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呈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一则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东部及沿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要高于老、少、边、穷地区10倍以上;二则税收杠杆调控不利,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设置和征收不科学,偷税、漏税现象较为严重,我国每年税收流失至少达1000亿元以上。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也使我国出现了不公平的“暴富”群体。作为中产阶层以上的社会“暴富”群体,虽然其收入高,但边际消费倾向却较低,从而影响了我国的旅游总体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

    要真正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我国有关部门要积极利用有效途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特别是要完善科学的税收体系与强化税收的力度。同时,要积极鼓励高收入人群消费,特别是鼓励旅游消费。通过旅游消费将高收入人群的部分收入转移到相对贫困人员的收入中,从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看,在扩大高收入人群消费的同时,也增加了贫困人员旅游消费的可能性。

    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属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使中西部地区将自然旅游资源与相关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我国东西部区域间的社会收入差异。

    4.大力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国民经济29个部门与108个行业,可谓是多行业、多部门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系统产业,且已成为我国当前提升居民生活层次,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前沿产业。为扩大我国旅游需求规模,就必须大力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旅游消费市场。现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的观光旅游产品,虽然所需投资少,并深受游客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需求的变化,尤其是重游客人数量的增加,旅游经营者必须一方面要开辟新的旅游景点或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对原有观光型产品充实新的内容,提升其文化含量,如可开发丝绸之路游、风俗风情游、江南水乡游等历史文化型、专题型观光旅游产品。只有大力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才能拉动我国总体旅游消费需求;同时,游客需求的多样化,也会促使我国旅游业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从而使我国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与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