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

第1篇: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中职旅游;任务驱动教学法

当前形势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少旅游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思维僵化,教本宣科,最终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日益浓厚,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低下。笔者认为要有效提升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建构主义是一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习理论,自从九十年代以来,这一理论进入我国教育界,并获得我国众多教育家的肯定,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以及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课改形成了巨大影响。建构主义认为,获取知识如果一味依靠教师的传授,则不可能牢固的掌握,而应该让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正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根基的,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求:中职旅游教师一定要抛却陈腐的教学观念,摒弃“填鸭式”和“一言谈”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处于附属地位”的传统师生角色定位,借助世界大学城和多媒体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教学活动彻底以学生为中心,令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探究任务,沟通交流、合作讨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可见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方向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是完全吻合的。

二、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具体策略

(一) 构建和谐情境、展现目标任务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必须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同时也可充分运用世界大学城这一平台,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展现教学目标。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构建和谐情境主要是为了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让教师与学生能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沟通,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完成任务。但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境是一种以任务为目标的情境。对此中职旅游教师可综合运用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和多媒体课件结合具体的旅游专业课程通过某一趣味化的生活场景向学生展示任务式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探究任务的兴趣,让其对任务的研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其对任务的深刻理解。

(二) 探究任务、提出问题

中职旅游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出任务后,并不要急于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究,而是应与学生共同对任务进行研究,启发其对任务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入了解任务内涵的目的以及任务中需要探究的问题。而解决任务中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包办,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到深的原则。因为在本环节的研究中是无法探究完所有的问题的,教师也没有必要把任务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向学生提出。因为任务中的很多问题如果学生不亲自去钻研,是很难发现的,即使教师提前向学生提出,也不会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任务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不能过度拔高。其实任务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学生以前不曾遇到过的,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旅游教师借助世界大学城的空间与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任务和需要探究的问题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后,接下来就是学生根据任务独自探究问题的实践了。此时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铺垫已经对自己的探究方向非常明确,能够自行开始探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清闲的,而应对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须不断在学生之间来回走动,以便对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点拨。但请注意一定是点拨而不是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在点拨时教师一般都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指导学生仔细分析任务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对任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指导其分析任务中的现成例子,并充分联系任务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明确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避免陷入毫无意义的“钻牛角尖”和机械呆板的模仿。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进行创造式探究;第二、虽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但因为就学生的基础而言,独立学习还是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这一平台对教学任务进行探讨、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去共同面对问题中的难题,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第三、对于后进生的学习,教师千万不能歧视,而应热情的帮助他们,而这种帮助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完成任务的探究,可是教师须注意帮助和包办是不能划等号的;第四、对于优等生的学习,教师应在现有任务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要求,借助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单独给优等生布置教学任务,以此促进其旅游知识获得进一步的纵深发展;第五、对于学生自主的探究过程教师要掌控好尺度,不能放任自流,对任务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如果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可以世界大学城的空间作为平台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并及时予以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整体完成对任务的探究。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如能大力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生动形象的任务,以此激发学生对旅游专业课程的兴趣,定能有效提升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将传统的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适合于以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实验、实践类教学课程。

二、交通工程实训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在应用型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训课程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专业实训课程涉及多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于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需求,在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性和协作能力,而后者正是传统教学方式中所欠缺的。为此,在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及特点采用适合实践课程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应用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后期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交通工程实训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一)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实训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交通工程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来确定实训任务。以《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综合课程设计》实训课程为例,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方案的规划、设计、仿真和分析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该课程针对学生不同层面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了多个实训模块,应分别针对不同的实训模块制定不同的实训任务。以列车运行计划编制实训模块为例,在该实训模块的教学中,依据该模块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选择了某城市轨道交通運营规划案例作为实训案例,通过对案例加以分析,结合课程对列车运行计划编制实训模块的基本内容要求,确定了该实训模块的具体任务:1. 以某城市轨道交通案例为背景,完成轨道交通全日列车运营计划的制定。2. 完成轨道交通分时段列车运行计划的制定。3. 完成列车运行图的编制。

(二)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理念,开展实训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协作精神,积极主动地开展知识的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以上教学理念,在实训初期,教师向学生布置实训的具体案例及任务要求。在明确实训的具体任务之后,学生们以分组协作的形式开始对实训任务进行分析、讨论,以确定完成实训任务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制订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讨论、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查找和整理,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实训过程中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和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依据实训任务的要求,自主查阅了所学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规划方面的专业书籍,对相关的专业理论、原理和方法进行学习、总结和分析,并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训方案的设计中。各小组同学分工协作,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依据实训案例中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量数据、线路基础数据、列车编组数据等,完成了全日列车运营计划、各时段列车运营计划以及列车运行图的设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并对每个组的实训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记录各组同学完成任务的自主性、协作情况以及实训任务的最终完成情况,以此作为实训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三)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进行实训成绩的综合评定

在实训成果的成绩评定方面,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中侧重于实训成果的评定方式,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绩评定不仅要包含对学生实训成果、实训方案的合理性、准确性的评价,还要包含对学生在实训任务完成过程中学习自主性及协作能力的评价,以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目的,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因此,在实训成绩评定中,将在实训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将各小组同学在实训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自主性及协作能力的评价计入平时成绩,将学生的实训成果和实训报告成绩计入期末成绩。

(四)实训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在交通工程实训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学生们发挥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围绕实训案例及任务,以分组协作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实训任务的讨论、分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整理和综合运用,顺利完成了实训内容。在实训中,教师发挥了指导和监督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则通过基于案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掌握了通过自主和协作式学习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了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系统化的设计和分析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动物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170-03

Abstract:Animal science is a traditional and major subject in local university,and practice of animal produc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talent cultivation for livestock production.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ed the problem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urrent animal production with development of animal science,provided with reform measures and suggested how to impro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urrent animal production with a view of improvement in practical quality and talent cultivation. Hopefully,this paper ma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nimal scienc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relevant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Animal science;Livestock production practice;System construction

践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就业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动物科学专业生产实践具有应用性广、操作性强的特点,良好的实践过程能够提高学生掌握动物生产技术与管理等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使其在生产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多年以来,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一直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如何构建科学合理、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2]。当前,许多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先后改革和构建了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此,安徽科技学院对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动物科学专业已成为国家级卓越农林计划建设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农艺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本文结合动物科学实践教学发展经验,对改革和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总结,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当前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 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二是由于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难度大而有畏难情绪。实践教学不但需要教材,而且需要实物;不但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而且还要协调校外有关单位。教学组织工作较复杂,从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准备到实践教学考核,特别是校外教学生产实习,除去学生方面难于管理的因素外,其衣食住行安全保障及实纲的检查指导都要详细安排,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所以有个别教师怕麻烦就轻避重,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

1.2 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目前,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方面。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也只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4篇: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动物科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2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养殖业及科研院所对高素质畜牧科技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直接给我国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涉农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动物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带有重实践、重应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实验实践教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教育之一,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其合理与否更是直接影响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加强涉农高校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对提高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经调研发现,国内在动科专业的动物科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大多仍基于“十一五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国家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十二五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等系列文件出台,当前动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难以达到“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分类培养”目标。而且,当前的实验课程多以教研室为基本单元开设,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极大程度地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遗漏和重复。同时,实验教学内容单薄、技术陈旧也是当前动科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普遍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其结果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创新性不足,主动性不够。通过对本校的实验课程的调研,我们发现,动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没能达到预期设计的大幅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目的,大多学生仅限于“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为什么做,做某一实验的目的何在,学生不清楚;由此,从当前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工作现状来看,当前实验课程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更谈不上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如何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认可度,使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同时在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的目的,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美国及欧洲一些设置农科专业的学生实验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以世界动物科学排名第一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实验课程设置为蓝本,发现这些实验课程均存在一些综合性实验。其具体过程皆是从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的培养入手,学生在学习一些基础实验课程后,通过一些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设计,达到培养自身创新与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另外,国内一些工科类综合性大学的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也给我们一些提示,许多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均投资建立虚拟实验室,学生在正式实验操作前,通过一些虚拟实验,了解即将开展的一些实验的具体内容,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把握整个实验内容,以及对整个实验的完成质量,尤其是对一些综合性实验的完成具有积极意义。综上,借鉴国外动物科学专业及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设置方案,我们设计将现有的实验课程重组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如图1),其中创新性实验采用选修形式,学生在实验操作前通过虚拟实验了解实验的大体过程,进而完成基础性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巩固所学知识,而创新性实验主要是面向具有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而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该实验,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学生完成必修实验,同时又能起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有助于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的目的。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

重点加强动物科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优化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对当前实验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全面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具体包括搭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性实验,侧重于学生对实验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的认识;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验,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第三层次为创新性实验。学生通过上述两阶段的培训,根据自己的喜爱和专业背景,在导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提出研究方案。通过上述措施,形成三层次(基础型培养、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创新性)实验)的新实验课程体系,该实验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动物科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二、强化网络课程建设、实现虚拟实验与操作课程同步化

首先需全面了解实验内容,进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模块操作,以模块为单元,制作其中的实验动画、音像、文字、图片。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网络设计,制作出虚拟实验室网站。具体而言,可通过FLASH等软件进行虚拟实验动画制作,而后采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处理图像,使用Dreamweaver软件在本地服务器上创建站点,然后将相应网页上传至校园网Web服务器上,供院师生使用。学生在进行实验课前,首先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理论与实习摸拟操作。

三、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通过虚拟实验观摩、实验过程设计和实验报告,完善实验考核方式。其主要内容和方式有:虚拟实验观摩记录、主要实验报告、对实验设计汇报的“学生讲堂”评价等等。

总之,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的学习与实践,比基础理论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必然经过实验的过程。同时,实验教学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实验课程,学生可以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该过程可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而学生带着学习中的问题,通过实验过程,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效果。

第5篇: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环境教育资源库 使用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前言

环境教育资源指对实现环境教育目的有利的一切因素[1]。在海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SJG0626)的支持下,2006―2007年我们对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收集该地区开展环境教育可用的资源,现在把这些资源加以整理,形成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资源库,供大家参考。

1.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资源库的建立

1.1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资源库的建立思路

显性教育资源指用人眼能够看得到的有利于特定教育目的实现的因素,隐形教育资源指除显性教育资源外的有利于特定教育目的实现的因素。根据环境教育资源的特点,可以分为显性环境教育资源和隐性环境教育资源。2005-2006年我们对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发现显性环境教育资源主要有:植物类资源包括维管植物96科246属317种,其中红树植物26种,半红树植物7种。北港片区为红海榄群落、河港片区为红海榄+角果木群落、三江湾片区为海桑+秋茄群落、演丰片区为木榄群落和海莲群落、塔市片区为红海榄群落和白骨壤群落、曲口片区海莲群落。动物类资源包括底栖动物68种(其中软体动物39种,甲壳动物19种),鱼类55种,两栖动物3种,爬行动物2种,鸟类111种,兽类3种。隐性环境教育资源主要有:保护区管理局专家的工作经历、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相关专业教师的工作经历、属地政府管理人员工作经历、周边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经验。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南》和《海南省生态省建设刚要》的相关内容,我们把上述环境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形成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资源库[2]。

1.2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资源库

1.2.1介绍保护区概貌的环境教育资源

1.2.2动物、植物类环境教育资源

2.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资源库使用建议

2.1作为中小学相关课程的备课资料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资源极为丰富,在中小学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均可以使用这些教育资源。中学生物课程中“认识身边的生物”、“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主题学习可以使用;小学科学课程中“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资源能够支撑这个学习过程,实现特定学习目标[3][4][5]。

2.2作为大学相关专业与相关课程的户外教育基地

大学的生命科学类专业、生命科学类课程、环境科学专业、化学专业、制药专业、历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济专业等等都可以使用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资源。比如,生命科学类专业、生命科学类课程的认识动物、认识植物、设立保护区、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繁殖方式、植物生活史、生态环境等主题学习可以使用;环境科学类专业的河口生态环境、环境与生态等主题学习可以使用;化学专业、制药专业的不同生态环境的水质分析、植物药效有效成份分析等主题学习时使用;历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济专业的社区经济发展、社区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等主题学习可以使用。

2.3作为社会公众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已经选择的发展模式,其注重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种理念要进入公众的头脑,教育的作用必不可少。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代表,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这些都是极好的教育资源,是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力支撑,因此把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社会公众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其环境教育资源的作用[6][7][8]。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9-169.

[2]符史杭.海南省中学生物课程常用环境教育网络资源库介绍[J].读与写杂志,2007,11:132-133.

[3]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1-121.

[4]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3.

[5]郁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4.

[6]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9-104.

第6篇: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动物科学 课程体系 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在总体上要以。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重实践”为改革思路.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和生产实践实习方案,实施课程整合,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在动物类专业通过课程整合,淡化每门学科之间的界线,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与社会系统的联系;改变按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经验,社会需要和动手能力为核心进行整合课程与调整实践方案。经过改革后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加强基础课的同时、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建立功能性课程,进行复合武能力培养。如对动物机体功能知识的课程《家畜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明确其侧重点,优化课程间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以及实验内容-在动物科学专业的生产系列课程,加强《禽生产学》、Ⅸ猪生产学》.《草食家畜生产学》教学。在毕业实习阶段实行不同专业模块。按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来划分专业模块,即所说的专业模块教育。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突出:①动物遗传育种原理;②动物繁殖与动物胚胎工程。③取得较大进展的畜禽育种;④重要动物营养理论;⑤家禽生产、养猪生产,养牛生产和饲料生产等的科研教学。

二、动物科学类专业教学实践模式

(一)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变以往单一专业模式的培养,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大学生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生活、学习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能提出独立见解以及有责任感的精神。

(二)教学时间实行“3+1”模式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实行3+1模式,即3年课堂教育,即在大学阶段前3年在学校加强课程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1年教学毕业实践,即在大学阶段最后1年按4~6人一组,将大学生分配到每个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生产实践一线实习,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体系上注重通才教育

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教育。因此,落实和采取公共课全校打通,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门类打通,为培养通才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在通才教育体系中加强专业教育

如果高等教育仅仅只是采用通才教育。那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在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同时,根据动物科学类专业自身的特点.施行“3+l”模式和“专业模块教育”等教学实践模式,加强和拓宽专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实施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中,有相当多的课程是形态澡,如《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普通兽医学》,有的课程包含形态学教学内容,如《家禽学》、《猪生产学》、《草食动物生产学》.《饲草生产学》等课程。形态课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字描述抽象、理解困难、实践与理论脱节等问题。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将大量文字资料,声音,图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使之系统化,简单化,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具体。多媒体CAI中声音、图像、文字的有机结合,可创造出一个具有很强表现力的学习环境,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一)创建校内“三结合”基地,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在研究中教学,在实践中学习,以研究为先导,以实践为基础,把教学,研究、实践有机地融合成一个“三结合”基地体系,探索出了校内基地建设的。三阶段发展道路”,建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科技型的教学基地。该基地包含种鸡场、奶牛场,奶制品厂.兽药厂,预混料厂,这些“三结合”基地具有齐全的教学科研设施、生产实习场所和结构合理的教研队伍,保证了“三结合”基地的稳固发展。

(二)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

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短期实践教学与中长期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保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交叉循环,保证实践教学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

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技术,畜牧业生产管理,畜产品加工与科技开发、科学研究与科技论文写作。为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层次、接轨性,采取和地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结合,学校教师指导理论性内容.课题选定及实验方案、论文写作等,请地方技术人员讲授诊疗和养殖经验及实用技术、当地畜禽疫病发生规律、畜牧业生产管理,兽药饲料经营等。在接轨性实践教学活动中,地方技术人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学校走上社会的启蒙老师。这种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拓,张樱,陈秀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2004,3:43—45.

第7篇: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设

动物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其产业发展,社会对动物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正逐步成为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以各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成效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其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要适应社会经济规律的需要,还要满足教学、科研和示范推广的需要,因此,对实践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进行研究尤其重要。

1 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体验、自己动手、自主完成的教学过程。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分为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它包括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科学研究、毕业设计(论文) 等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2]。高校中专业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理论教学是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中心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只有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与特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学环境和有效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系统、有效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2 进行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2. 1 动物科学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 动物科学学科综合性强,与生命科学关系较大,很多实验都需要活体动物或动物组织标本;研究对象与范围包括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命周期的基本原理、动物生长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影响等诸多因素[3]. 所以,学生实验、实践的内容非常丰富,选题面广,可操作性强.由于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各高等农业院校在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需求和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动物科学本科专业高素质、创新型、综合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缺,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重要基地, 在人才能力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2 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适应 传统的实践教学大都依附理论教学,根据理论课开设相应的实验课. 在教学中,老师的指导、示范多,而忽视了学生做验证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计划的拟定、实施方案的制订、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而综合性、研究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均偏少。

2. 3 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不协调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设实验, 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虽有分别开设,但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协调没有紧密联系。具有“过强”的独立性,从而导致专业内部实验课条块分割、功能单一、知识点片面而狭小。如细胞形态实验,组织胚胎学和繁殖学都上,实验内容重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3.1修订和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增加课程实习

根据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我们重新制定动物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方案,修订和完善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在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重点增加课程实习内容,如《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家禽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和《养猪学》等课程实习,每大类课程实习时间是2周。通过实验实习, 学生综合性训练和实践, 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效果良好,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培养。

3.2 加强实验室建设,全面整和实验课程, 争取学校和国家投入

2003年长江大学成立以来,学校加大对实验室建设投入,动物科学学院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在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保证正常的运转, 重点扶持部分实验室, 促进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指导原则下, 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了整合, 理顺各实验室关系, 重组实验室和实验课程,每年学校下拨的实验设备经费由教学实验中心统一规划、安排。在科学、合理、高效使用学校下拨的实验设备经费基础上, 同时通过申请重点专业实验建设项目, 如我们申请了国家实验室建设项目, 取得了国家财政部支持, 学院进行了相应配套, 建设了动物基础实验室 、生物技术实验室、 使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实验室硬件设施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3 .3加强和完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是我院“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桥梁和载体,重视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是我院的光荣传统。动物科学专业现有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3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开发、科研产品的转化、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与攻关、校友等途径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外基地让学生走出去, 了解社会与市场, 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校内实习基地4个(养猪场,养鸭场、饲料加工场和动物医院)学院精心组织校内基地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立足在校内解决。近几年每学年平均有760多名学生进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由于实践基地的准备充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很好很关键作用。因此,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是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为教学、科研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对心理、品德、意志等非智力素质进行锻炼,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

3.4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首先是加强实验工作人员思想道德教育,道德品质是实验工作人员的根本素质。实验工作人员与教师一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明确全心全意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要结合岗位特点,开展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建设一支勤政、廉洁、敬业、高效的队伍,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注重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4], 健全和完善了实验室规章制度, 重点完成实验规划、仪器使用规则、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易燃有毒物品领用管理办法等项制度。

通过进行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拓宽我们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机会,使我们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全面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创新、实践能力[5]。从而达到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 ]金光明,王珏,宁康健,等.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研究[ J ].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9 (4) : 67 - 72.

[ 2 ] 李文华.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探讨 [ J ]. 职业教育研究, 2010, (8) :112 - 113

[ 3] 洪奇华. 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措施[ J] .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 (2): 74- 75.

第8篇: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专业思想学习态度教师队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经明确指出 “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农村要发展,农业要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因此,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科教育是高等农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今后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基本平稳,在10个招生人数最多的涉农专业中,动物医学专业一直稳居第三位。但在招生人数基本平稳的现象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和管理遇到了诸如专业思想淡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动手实践能力弱,专业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一、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专业思想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超低价格,导致了农产品的生产者的贫困,以及涉农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之忧。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严重影响了涉农人员从业的职业积极性。传统观念中,人们多把动物医学理解为是为畜牧学服务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也面临着所处的工作环境差、收入低以及社会地位低的情况。这导致相当比例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存在偏见。在很多开设动物医学专业的高校中,多数学生选择理、工等专业。在从事动物医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中,有些学生是报考非动物医学专业失利后转学动物医学。以上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缺乏热情,进一步加剧了专业思想淡薄的现状。

2.学习不刻苦

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平时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预习和复习。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所学知识的内容不丰富,从而不能将有关内容融会贯通,直接导致基础知识的把握不牢、理解不透,所学的内容不能与实践紧密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以考研究生或考公务员为目标,只学习与考研究生相关的课程或只学习与公务员录取有关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表现为缺课、落课,机械执行实践内容。实验报告中,讨论内容不深刻,讨论内容较少。

3.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不够完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存在学历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授课教师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甚至教师也缺乏实践经验。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教师在题目选择、论文撰写方面的指导能力逐渐显露出差别。这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

二、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进行专业导论选修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在大学期间的理论、实践课堂上对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教育。在执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深刻挖掘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对专业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相互分工与协作,根据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期性与多方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使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在养防第一线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正确树立择业观。

2.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实践内容应紧密联兽医、动物检疫检验工作的实际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拓宽知识领域,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乐于接受。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严格考试纪律,适当增加试题难度,保障学习热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主动学习,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应转变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并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培养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学术梯队,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局面。从教师年龄、学历、学缘结构等显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从而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

综上所述,要根据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实际特点,从专业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牢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才能提升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孟蕾,熊楚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解困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

[3]周靓,董兵,高安崇.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J].2012.

[4]李赫,,李棕松,戚英喜,张西臣.对涉农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2011.

第9篇:动物科学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海洋管理专业 海洋生物学 课程教学

1.引言

目前我国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及涉海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管理的专门人才较为匮乏,特别是具备一定海洋专门知识的海洋管理人才更少[1],为了适应海洋管理部门和涉海企事业单位加强海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海洋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海洋管理专业开设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海洋科学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海洋管理、海洋法等理论知识,能从事海洋管理及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该专业实际上是“海洋+管理”,因此,海洋科学基本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对该专业来说都非常重要。由于管理学和海洋学这两类知识属于不同范畴,在专业开设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两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该专业在加强管理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如何提高学生的海洋学知识水平,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也已经成为海洋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领域[2]。海洋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海洋生物学知识,是其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保证,因此,应当重视在海洋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开展海洋生物学等海洋科学知识的教育[3],[4]。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海洋管理专业在海洋生物学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为其它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参考,我们对学过该课程的海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问卷设计与实施

本次问卷主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对课程实用性的认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教材及参考书使用情况等方面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问题,形成了本次调查的问卷。接受问卷的对象主要是开设过“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海洋管理专业学生,包括海管071班、海管061班和海管051班的部分学生,以上3个班共计81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学生态度方面

在对学生关于海洋生物学课程兴趣调查中,仅有23.5%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海洋生物一类的课程;有33.3%的学生对该课程感到好奇;有43.2%的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大或没有兴趣。

对于该课程在学生今后工作中预期实用价值的调查中,有24.7%的学生认为能用到该课程所学的知识,18.5%学生认为不能,而一半以上的学生(56.8%)对于该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究竟有什么作用认识不清。同时,我们还发现,虽然我们开设的是海洋管理专业,但是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45.6%)希望将来能从事海洋管理工作,有30.9%的学生选择不希望从事涉海工作,而另外23.5%的学生则对职业预期不明确。

以上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学生对于目前所学的海洋生物学知识在今后工作实际中究竟有什么用处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多向学生介绍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多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在海洋生物学教学中,也应当注意多联系海洋管理工作的实际。

3.2授课内容方面

我们将海洋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划分为六个方面(见表1),试图了解学生关注的重点内容和学习难点。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A 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B 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 海洋生物的习性、生理和代谢;D 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E 海洋生物的进化、分类和分布;F 海洋生物应用与开发技术

由表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以及海洋生物的应用与开发技术比较关注。这与学生对将来工作中能用到哪些方面的海洋生物学知识的认识相一致:在该项目调查中,有67.9%的学生认为将来工作中最可能用到海洋生物应用与开发技术方面的知识;其次是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方面的知识(49.4%),并且认为其它方面的内容可能较少用到。此外,部分学生表示还比较关注海洋生物的发展史、远古及未来海洋生物研究、海洋生物与海洋地理之间的关系、海洋生物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难点,学生的看法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例如,有35.8%的学生认为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比较难以掌握;相反,有33.3%的学生认为该项内容比较容易掌握。其它各项内容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生物学基础不同,造成学生在对课程难点的感受不一致。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到生物学门类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采用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

此外,我们还根据海洋生物的物种分类,将海洋生物划分为海洋鸟类和哺乳动物类、海洋鱼类、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植物及海洋微生物等生物类别,分别调查这些生物类别的教学情况。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海洋鱼类方面的内容最为关注,对于其它生物类别的关注则差异不大;同时,学生认为海洋鱼类方面的知识较容易掌握,而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洋微生物则较难掌握。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关注海洋鱼类,因而学习兴趣较高,有利于这方面知识的掌握。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洋微生物由于种类繁多、各门类差异很大,因而成为了学习的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当重点突出,尤其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海洋无脊椎动物各个门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提高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外,60.5%的学生认为将来工作中最可能接触到的海洋生物门类是海洋鱼类,其次是海洋植物(占35.8%),绝大多数人(占87.7%)认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将来的工作中难以接触到。实际上,海洋无脊椎动物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可作为渔业捕捞对象、水产养殖饵料,或在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恰恰忽略了这一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课上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不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加注意联系海洋管理工作的实际。

3.3教学方式方法方面

通过调查和走访,大多数学生(83.0%)认为采用多媒体的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认为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其它教学形式中,54.3%的学生选择实验或调查实习,有49.4%的学生选择观看实物展示。因此,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海洋生物图片和视频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多组织学生开展实习、观看实物或标本,使学生获得对海洋生物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此外,大多数学生(77.7%)认为今后还应当专门安排海洋生物学实验课程,一些学生认为应当结合海洋管理专业多作实地考察,拓宽授课内容。

上述调查表明,学生普遍欢迎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同时应当重视实践过程在海洋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4教材和参考资料使用方面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教材的依赖并不是很强。56.8%的学生认为,教材的有无,对于学习该课程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只有22.2%的学生认为有较大影响。绝大多数学生(87.6%)课后复习主要依靠教师的授课课件和上课笔记,只有11.1%的学生课后复习主要依靠教材。

调查还发现,22.1%的学生经常查阅我院图书馆的相关参考书,47.0%的学生有时查阅这些参考书,25.9%的学生偶尔查阅过这方面的参考书,还有5.0%的学生则从未在我院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参考书。这表明,图书馆中海洋生物学方面的参考资料已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

上述调查结果提示,今后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课外的知识,同时,在学生成绩考核中也应当注意增加对授课课件内容以外知识的考查。鉴于图书馆中的参考资料对于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作用,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参考资料的建设力度。

4.结语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同时,该学科的知识对于海洋管理的许多方面都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增强海洋管理专业“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尤其要结合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使得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于学生较感兴趣的方面,比如海洋生物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以及海洋生物应用和开发技术,在内容上应当有所拓展。在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有必要开展就业指导,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用处,增加学习动力。

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方面,应该做到重点、难点突出。适当照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采用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活体或固定标本展示、幻灯片和多媒体放映等直观手段,创设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形象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吸取知识。海洋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海洋生物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海洋生物学”教材的使用价值,可以组织本院专业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编写适合的讲义。除此之外,仅仅依靠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挖掘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使学生能巩固课堂知识,并拓展课外知识。

以上调查分析结果对于改进我院海洋管理专业海洋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其它院校海洋管理和其它海洋相关专业开展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苗振清,刘煜.对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高教论坛,2009,2:21-24.

[2]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1999,7(4):347-350.

[3]李百齐.加强海洋管理,保护海洋环境[J].理论界,2007,12:229-230.

[4]勾维民.海洋经济崛起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5,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