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

第1篇: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一、艺术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些年,文化艺术产业日趋繁荣,艺术管理人才却相对缺乏,造成了艺术市场与艺术管理人才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管理专业悄然兴起,为艺术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探索艺术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艺术管理专业是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新型专业。”[2]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生产、艺术活动、艺术信息、艺术经纪、公关广告、艺术品牌等艺术的管理者,是参与市场研发和艺术营销者,涉足到艺术活动的多个领域,多个层次。因此,艺术管理人才迫切需要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具有广泛应用性

艺术管理承担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机制是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建立的,人才培养的内涵是通过综合职能诠释出来。艺术管理专业的指导思想是“综合培养、潜质全面开发”,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懂艺术又通管理”。作为艺术管理人才,其核心的实践能力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策划、艺术经营、艺术决策、艺术鉴赏、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三)确保人才质量

实践能力作为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培养艺术管理综合性人才与多门学科紧密相联,与各行各业交叉融合,需要广泛地参与各类活动,“运用其拥有和能够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对艺术管理对象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3]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

二、艺术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一些艺术管理专业在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对形成当前困境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探寻出解决当前工作困境的对策。

(一)思想观念未转变

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艺术管理专业的教育人员普遍并未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一方面,虽然一些学校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职能,但是社会实践的力度还不深入,形式过于单调,还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不强,活动经费、教育资源、培训方式、实际效果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缺乏让学生进入市场和实地考察或调研的空间,学生的主动性不高,思维得不到拓展,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不大。这些观念,在不同层面上制约了人才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统筹规划未跟进

艺术管理专业涉及到演出制作、文化产业、艺术市场管理等多门学科,涉及到教育、企业、政府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统筹规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进来,以达到分工协作,资源互补,从而使人才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艺术和管理互联共通的规划并未解决,存在着职能分割、职权责任不明晰、管理分散等问题,这样导致两者的结对共建、分工合作并不完善,设施配套、课程设置体系等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教育实践活动针对性的实效不够,资源利用缺乏一定的统筹考虑。

(三)活动机制不健全

目前,艺术管理专业自愿协同和创新发展机制尚不成熟,相关运行机制不完善,制度体系发育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管理较为松散,已成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瓶颈。尽管一些院校提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实践活动来促进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目前还没有出台可操作的实质性实践活动机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利益难以得到有效协调和保障。

三、艺术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对的措施

艺术管理教学的重要功能是育人,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纵横比较,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在实践中走进社会、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技能。

(一)以课堂实践为先导,引领人才发展方向

艺术管理的课堂教学需要兼顾艺术和管理的实践训练,需要整合两者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在实际的案例设计中,以管理为视角着手活动设计,可以结合艺术市场进行整合与精选,通过市场调查、小组交流、情景模拟等具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只有灵活多样的形式交叉使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课堂实践,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进行实际训练,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知行合一,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中增长见识,磨练意志,提高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合作性和创新性, 并进而成为高素质的艺术管理人才。

(二)以社会实践为核心,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艺术管理人才不仅要求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精神内涵、人文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首先,艺术管理工作始终应放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来抓。比如,可以结合专业特长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参与社区艺术活动、支农支教等公益性活动,参与节目制作、广告设计、艺术活动策划等,通过与多领域、多部门的相互协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人才培养需要依托社会实践来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并以此来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结合当地区域环境的特点,搭建爱心平台,共同参与“艺术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站”等服务阵地建设,优化艺术管理工作,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利用这个平台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达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再次,艺术管理要从实际出发,可以积极组织开展专业的相互交流学习,同时把行之有效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加以推广,更好第探讨专业安排如何与强化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使学生丰富视野,积累经验,更加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以校企实践为载体,助推人才的发展

立足人才培养,就要实现艺术管理工作拓展到其他工作中,走校企合作、联合共建的道路,体现出专业特色。一些院校应当与企业单位组织开展共建活动,成为加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艺术管理人才而言,需要具备市场运作的能力,那么,就需要面向市场,走进企业,同广大的艺术工作者、艺术管理者打交道,了解市场行情,抢占市场先机,拓展市场渠道,推出更多能够赢得市场又能产生社会价值的艺术产品。

(四)以校园实践为抓手,构建育人平台

优良的人文环境创设,是培育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新形势下艺术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专业训练为抓手, 构建育人平台,优化校园环境,深入贯彻“从职业需求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教学做训评一体化"的理念,把实践能力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首先,以教风、学风、校风建设为主线,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艺术文化、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艺术文化节是学校常见的实践活动,通过文艺汇演、比赛竞赛,创设了学生艺术实践、组织管理的舞台,也是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展示特长的机会。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艺术管理才能。

其次,以创新创意为发展动力,融创办文化艺术产业和管理为一体,促进文化艺术产业转化成社会效益。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人才培养由单一的艺术型或管理者转化为复合型的实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的资源优势,既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基地。

第2篇: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一体两翼"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6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6RC01

全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广外南商)为例,按照2016级广外南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财务管理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广外南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我校2016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等方面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能力、全面预算管理能力、资金融投资能力、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纳税管理与筹划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以上培养目标,包含以下几方面内涵:

从培养目标看,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

从培养要求看,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会计、财务管理、金融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融投资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融投资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职业岗位定位看,本专业的学生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二是掌握本专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财务、金融、税务筹划工作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三是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际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国际税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践。四是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学生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五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须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水平考试。六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七是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社会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广外南商财务管理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本专业秉承广外南商“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办学宗旨,着力构建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主体,外语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一体两翼"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一体”是指出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主体,“两翼”分别是指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一体两翼"体现在广外南商2016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及学分分配摘录如下表1:

(一)“一体”--专业主体构建

对通基础、精专业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环节设计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4理论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计45理论学分,共89理论学分,占总学分158的56.3%。

(二)“一翼”--外语水平构建

对外语水平培养的国际化教学环节设计要求是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能运用外语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进行较好的沟通与交流,学生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具体设计为大学外语教育课程和专业英语教育课程两大模块,大学外语教育课程共24学分,占总学分的15.2%,392学时,占15.7%;专业英语教育课程包括工商管理专业英语、财务管理专业英语和会计专业英语7学分(占4.4%)三门必修课程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双语选修课程。

(三)“一翼”--实践能力构建

对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实践教学环节科学设计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独立实践教学,其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31学分,独立实践教学包括军训与军事理论、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能力计1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共45学分,占28.5%。

将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分为基本技能实验环节、专业技能实验环节、综合实训环节和创业与创新实训环节。

本技能实验环节,主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来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

专业技能实验环节,主要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沟通和协调技能等方面来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专业基本技能。

综合实训环节,通过财务决策平台等财务情景模拟演练、ERP系统模拟实训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3篇: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医学影像;PBL教学法;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34-02

1 教学内容改革

科学设置考试课、考查课、选修课 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及今后实际工作、执业医师考试、考研等以关系密切的课程设为考试课,如哲学、政治经济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与以上各方面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十分密切的设为考察课,如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等。其他课程如计算机VB程序设计等设为选修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精力集中,有的放矢。

科学安排各课程授课时间 第1、2学年为基础课授课时间,建议将哲学、政治经济学、解剖学概论、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安排在这一时间进行授课,上午安排理论授课,下午安排实验、见习等实践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适当安排文体、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增加学生社会阅历、开阔视野。

第3、4学年为专业课授课时间,建议此时讲授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如果在大一讲授该课程,等到大三开设专业课时,学生印象模糊;如果安排在此时讲授,此后紧接着进行内科学、外科学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前后呼应,印象深刻。为了使大一新生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更好地开展基础课授课,可在大一上学期讲述解剖学概论,简要介绍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等到大三时再系统讲授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各门课程内容安排除遵照教学大纲外,授课及考试重点应与学生今后工作实际需要和面临的执业医师考试和硕士研究生考试结合起来,为今后工作和升学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理论课和实验课、临床实习应密切联系,穿行。目前的课程安排是集中上完理论课后,又集中进行实验课或临床实习课,造成学生对较早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遗忘,实践课学习效果不好。建议每1~2次理论课后紧接着安排实验课或临床实习课,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及时加深巩固和理解,上实践课时目标明确,学习效果良好。

2 教学方法改革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体又是多个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让学生清楚每一门课程在医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主动把已完成的课程和新学习的课程联系起来,把看似孤立、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正确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广泛采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师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PBL教学法的优势有很多:

首先,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信息;

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

第三,它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以PPT为主、板书为辅,图文并茂地为学生教授课堂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实验课授课过程中,在PACS实验室中开展教学,模拟放射线科真实工作环境,教师一边演示病例影像,一边给学生讲解解剖知识和影像所见,学生人手一台微机,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在规定内容讲述完毕后,教师可以任意调取图像,让学生书写诊断报告或回答提问,既巩固课堂知识,又检验教学效果,还能对学生进行考核。多媒体实验室的使用,使学生和教师都获益匪浅。

3 考核方法改革

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要求,结合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建立起与课程教学目标相配套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如出勤情况、课堂测验、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参加比赛等,各种考核折合成分数相累加,改变以往学生平时学习消极、期末突击,一张卷子、一个分数评价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公平、客观、全面[1]。

奖学金的评审改革 每学期奖学金数额虽然不多,但对于没有经济收入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因此,奖学金评审方式的公平、科学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生对辅导员及整个学校的评价,必须高度重视奖学金的评审工作,认真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学生的主业是学习,排名时应该学习成绩占90%以上,与学习无关的各种活动加分应该占10%以下;或是仅在学生学习成绩并列时,谁的课外活动得分多,谁排名优先。这样既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全面发展。

现在很多高校在评审奖学金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只占70%,课外活动分数占到30%。很多学生特别是班级、校级学生干部,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拼命参加各种课外互动上,获得大量课外活动加分。这样就使得很多学习程度中上等、课外活动相对少的学生拿不到奖学金,而一些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干部凭借大量课外活动加分得到三等甚至二等奖学金。这样的情形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心目中学业主体地位下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到课外活动中,造成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必将对学生和学校产生深远的恶劣影响。

4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升学指导

进入大四学习后,学生对就业和升学会有很多困惑和迷茫,建议辅导员老师加强对就业形势和考研信息的了解和关注,主动对学生加以指导,可以以电话、网络、微信等形式与学生保持沟通和联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准备升学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做校外辅导员。笔者在给吉林医药学院2011级影像本科班学生讲授医学影像诊断学这门课程时,课余和学生分享了许多工作和考研经验,并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在这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很多学生向笔者提问题,笔者都给予了热情、客观、实用的意见和建议,包含思想、情感、就业、考研等方方面面,使他们少走弯路、获益良多。

5 结语

随着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影像诊断知识不断更新,现代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内容的选取上、教学方法的改进上、评价体系的建立上、思想道德的教育上等诸多方面,都应满足临床和科研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既打牢基础,又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实用型、复合型医学影像学人才,为社会服务。

第4篇: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国家在教育规划中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不平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方案直接相关,所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非常重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和相关岗位分析来制定科学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校园的活动方案来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竞争就由生产变成了流通领域的竞争,所以很多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企业从事外包业务,或者很多新兴的生产企业重新审视自身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因为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地意识到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到企业的第二成本,仅仅次于采购成本,发展物流既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提高市场竞争率的唯一途径。据相关的统计,中国国内的物流成本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占到了20%,而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不到10%,日本更低至6.5%。国家在2009年也把物流产业作为振兴中国的十大产业之一,由此可见物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各大高等职业学院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有的院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细分。很多学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课程形成不了体系,实践课程的缺失,毕业生的培养规格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脱节,师资力量的薄弱等。为了更好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地区的经济服务,更好地体现物流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所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实现。

1 人才培养方案总设计的目的

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计。教学方案主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熟悉企业物流管理的各项基本业务流程,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自学能力和相关的管理的协调能力。(1)职业素质。建立基于任务目标设定、个人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冲突和情绪处理、作业流程控制等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训练。(2)职业能力。围绕典型岗位群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通过项目过程进行项目演练,培养生产物流、国际物流、采购管理、连锁经营以及相关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的能力,充实项目经验,积累岗位核心技能。(3)学习能力。通过项目训练、学习和讨论以及学习反馈环节掌握自学的有效方法和各种虚拟学习企业物流管理专业软件,提高物流管理中实际业务能力,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良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和处理的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的载体为:物流相关企业高度融合,以国际物流海运操作、物流配送操作、采购外勤与内勤、仓储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物流企业等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课内实践、分技能模块实训、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总体的设计原则见图1[1]。

2 通过调研企业确定岗位群

本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物流行业企业,分为国内生产物流和国际物流两大类。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表1。

3 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学院的职业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得出典型的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应的专业课程来对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见表2)。

4 通过职业证书来推动双证教育

教育部2011年7月《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意见称,行业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双证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教育为支持、以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推行双证教育一方面是响应了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另一方面双证教育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实践经验表明,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调研,一般从事的职业需要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见表3[2]。

5 校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根据调查和分析,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除了考虑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地是考虑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品德和个人的语言沟通能力,这种专业以外的能力在工作以后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方面。这些教育活动是除了上课和学校常规的校园活动以外的包括各种思想品德、政治形势、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特长的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等。物流管理所在的院系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为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一般说来有(见表4)。

6 实践教学的设计

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教的重要标志。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服务于实践教学。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3]。

7 人才培养方案的保证因素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既定的环节进行,需要三个基本的保证因素。

7.1 强大的师资队伍。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力量是其有力的保证,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假期来培养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充实师资队伍。

7.2 紧密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场所。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多,企业可以在相关的院校设立订单班,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就业单位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加入相关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的课程。其他的合作还有学生参与企业的工作,通过定岗实习来缓解企业由于季节的用工不平衡、用工难的问题,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者请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或者任兼职讲师等,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相关政策与计划的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设立专业的实验室来实践,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的单证制作室,物流管理专业设施与设备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企业软件实训室,物流企业模拟仓储,分拣实训室等等。

7.3 其他的保证因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要随着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专业进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成立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并对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一般说来专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可以包括相关同级院校的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和自身的教师等等。

除此之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设立的初衷,如有的地区港口物流比较发达,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实践体系要偏向港口物流;有的地区要偏向快递物流,或者是超市物流等等。总之,培养合格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根基就是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安鑫.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51-52.

第5篇: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一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和使用作为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正在逐步推行且渐入佳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全方位的把握,对促进学校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表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笔者认同的是: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2)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内课外的统筹安排等;(3)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4)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5)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各项政策和规定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2.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与格式。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编写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可由学制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标准、教学安排、实施建议、其它说明等九部分组成,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①学制是指基本修读年限;招生对象指应届及往届普高(中职)毕业生等。②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定,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主要说明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③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应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就业岗位(群)是指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以及拓展或发展目标岗位。④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主要反映在各种类型课程的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课程设置是指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等。⑤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名称、类别、学时、学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考核与评价要求等。⑥毕业标准包括应修读总学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证书获取情况等要求。⑦教学安排主要包括各学期周数分配表、专业教学周历一览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⑧实施建议包括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的配备、教学制度保障等。⑨其它说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对专业调研情况、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等相关事项的说明。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关系

用人才培养方案取代教学计划,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两者都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的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是教学计划的继承和发展,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并使教学计划与其它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思路上。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它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教学计划是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的学科模式,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侧重教学的计划性规定,缺乏对职业性、学生素质及学生个性培养的设计。

(2)在编写体例上。人才培养方案无论从要素、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计划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指我们通常看到的实施部分。

(3)在教学目的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教学计划虽然为人才培养服务,但主要目的是教学。

(4)在教学内容上。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相比,一是增加了突出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二是根据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实际情况可进行课程置换或设置单独的课程模块,能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学计划则注重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计划与规定。

第6篇: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近年来,中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这对高校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现行的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现出不能满足酒店行业高速发展的要求.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达到自身的完善.

1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知网检索相关文章,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关键字检索,得出相关的论文,经过进一步筛选甄别,排除国外文献,以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为分类筛选依据,最终获得文献35篇.这35篇文章基本概括了目前学术界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状况.

2总体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酒店业的急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双低”的矛盾一直存在.其原因既有社会层面和行业层面的也有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不完善不成熟的因素.总体来说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有三种观点:市场需求导向、国际化导向和适度超前.第一,市场需求导向论.对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的定位.赵鹏年提出“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不是传统学科专业教育的繁衍,而是产业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田里、吕天云等认为酒店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以产业为基础,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不同层次的学校应找准适应自身状况与特点的培养方向和办定位.章晓盛(2005)何建民(2008)黄建伟(2009)认为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不断适应产业的新需求.第二,国际化导向论.一些学者提出:面对国际品牌酒店的进入,我们最缺乏的是国际酒店管理人才.这不仅仅指会外语,而是指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熟知饭店产业的国际背景和运作模式,了解国际最新知识和经验,具有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国际性应用型人才(谷慧敏、俞聪,2005;张青,2007).第三,适度超前论.21世纪世界旅游业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均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趋势,客观要求我国旅游教育定位要具有较强的市场预见性,适度超前的人才培养定位有利于实现旅游教育目标,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刘晶).酒店教育不仅不能落后于酒店业发展的趋势,相反,还要走在酒店发展趋势的前面(莫新禄、陈强).但目前只注重“适应”其需求,对酒店教育如何“引领”和“创造”其需求考虑欠佳(孙峰).

3专科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状况

专科类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多数比较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多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忠诚度,专业操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如吴素君认为高职高专类酒店管理专业还是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王晶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质量功能展开(QFD)理论,选定沈阳市某旅游院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测评对象,为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质量提供了参考模型.杨瑞霞、李进则认为课程设置要“根据酒店职业技能要求和社会行业技术发展的状况,及时把握前沿信息,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科目课程,开发重点课程.”范智军、孟铁鑫认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标,构建“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并以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与知名五星级酒店联合开发、设计和整合课程内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江浩指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指导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在酒店实习中积聚社会经验,并加以磨练运用.谌莲莲提出了1+0.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在学校和酒店之间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的交叉进行,将强化专业教学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郑治伟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游富相认为国外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瑞士的洛桑模式和澳大利亚的“专业包”培训模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

4本科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状况

吴军卫对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我国高等院校想要更好地进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就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和改进办学方式等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阿荣娜通过对欧洲英、法、瑞士三国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欧洲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模式有以下特点:酒店管理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本科课程选择多样,课程实用性高,具有时代性、应用性与职业性等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种渠道授课;重视实践教学,力度大、时间长,与课程内容与职业规划紧密联系;注重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设立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研究项目.杨慧敏在其硕士论文中选取国内外各两个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学院作为样本,在十个维度上对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李力、沈雅雯认为高等教育需要制定基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同时满足高校学位教育目标及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关于酒店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全面视角出发,整体构建或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周生辉等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构建模块化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上应删减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强的课程,增加应用性课程和交叉课程的比例;构建阶梯式实习实训,通过开展学科竞赛的方式打造职业意识和公共能力培养平台.张飞从国际化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指出无论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队伍建设还是校企合作都要走国际化道路,做到与国际接轨.徐菱苓,孙艳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从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几个方面,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蒋婷等从学生、学校和酒店三个层面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基于职业发展的优化方案.陈凌志认为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建议课程体系模块化,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吴晓颖总结出了目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图,以此为基础找到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另一类是立足于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如曾琪洁(2106),胡晓玲、刘苏衡(2015),史万震、胡孝平(2012)均从产学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优化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包括整合学术教学与职业教育、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部分学者则基于市场导向和企业需求的视角对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如皮平凡等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出发点,通过培养目标创新、价值导向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三个方面的创新,建立了基于酒店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本科教育创新模式.陈文娟、刘国胜以酒店企业需求为中心点提出了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王苗苗总结出了影响酒店业人才评价最为重要的四个指标是综合素质、操作技能、关键能力和基础知识,从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角度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5研究的述评

从以上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专科的教学模式构建与本科教学模式构建,都是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这几个方面入手的,在此方面表现出学者们对于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构成出现高度认同.而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目前的本科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偏离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一问题,同时对于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学者们从不同方向个角度给出了意见和建议.但就不同的区域及培养层次,尤其是本专科差别、国内外差别仍表现出其自身特色,同时对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教师的培养等细节问题论述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鹏.高职专科教学质量检查的自评估[J].旅游学刊,1999(1).

〔2〕田里,吕天云.比较视野中的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定位[J].旅游科学,2008(3).

第7篇: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困难及对策

一、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院校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

一是招生机制带来负面影响。招生难是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集中反映。由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招生资源未列入统招范畴,各职业技工院校的招生工作各自为战,招生秩序混乱,使得招生成本增加,也加深了广大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解;而已成定势的一点是,职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高考失利的毕业生,或是已有工作经历的历届学生,使得社会大众固然地轻视职业教育,继而使职业院校处于恶性循环的境地,生存发展环境愈趋恶劣。二是职业教育有被边缘化现象。如:虽然政府将技校毕业生纳入公务员考试对象范围之内,但社会各界还是普遍认为普通教育优于职业教育,看低职教系统的学历和资质。三是就业门槛低。由于欠发达区域产业经济不够活跃,粗放型经济企业较多。而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不高、就业门槛低,与其他来源的劳动力相比,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有技”与“无技”一个样,故职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的环境不佳,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有前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

(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1、职教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要脱节。其一,大部分教师常年待在校园内,缺少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授课知识陈旧,更新缓慢,所培养的技能知识与企业所需的知识脱节,不能无缝对接;其二,在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的落实中,以三年制的专业教学计划为例,大多数学校都采取前两年由校内教师教授理论知识,第三年则组织学生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割裂,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其三,各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的制约,实训设施设备始终滞后于当下的企业技术,普遍存在实训、实验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等问题,致使学校的教学教研质量难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受到了严重制约。同时,各专业学科都有严格的教学大纲,若不灵活变通、更新,则其培养方向将与时刻变化的人才岗位需求脱节。我们现行的职业教育教材虽然在尝试进行“一体化”改革,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还开发了“一体化”教材,但大多数学校仍然是建立在学科教育体系上,结果培养出来的职教人才或是有理论、无技能,或是理论技能都不强,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差距,需要企业再培训、再“回炉”,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2、师资力量不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虽然不少职业或技工院校意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人事制度、管理考核等方面缺少强有力的保障,职业院校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一直达不到职业教育应有的要求。尽管有规定要求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在企业的实习期,但平台建立难度较大,政策执行也不严格。造成了现有教师对企业用工需求不熟悉,教学与生产一线需求脱节。3、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国外,资格的认定主要由行业协会等少数几个组织负责,而我国的职业资格认定分散在11个部门,考试时间、证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等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不唯学历,凭能力!”除技能证书的认定外,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认定,尤其是实践技能的认定、评价,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本应该是“谁用人谁考核”,企业最有发言权,但事实上,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业水平都是由学校自行认定的,企业或行业很少参与,很难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权威性,这也是社会对职业院校培养质量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当前,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特别是我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以及“工匠精神”的提出,使得职业教育逐步获得大众的认可。但是社会传统观念依然“积重难返”,普通教育和学历教育仍然是家长、学生的首选,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也仍是重视学历教育,忽视或否认职业教育。真正以学习职业技能或发展个人特长为目的而报读职业院校的人少之又少。二是政府、企业与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尚不明确。当前,职业院校大多侧重于学校的教育,忽视了企业的介入。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才培养、储备意识不强,有些有规定但缺乏强制性的约束,比如《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应按2.5%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实际执行却流于形式。

二、相关建议

(一)努力营造对职业教育重视的社会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改革落实,统筹好初中生升入高中和职校的招生计划任务,切实改变先考虑升高中接受普通教育,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再接受职业教育的传统做法,切实提高中职院校在初中生升学时的招生比例,推行“平行录取”。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院校学分互认、学历互通机制,打通中职到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的升学“快车道”。(二)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以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为例,把职业院校作为“一轨”,把企业作为另“一轨”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中来,既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又能缓解政府投入不足、职业院校实训设施不足的矛盾。为此,建议政府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积极统筹与协调,进一步分清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学校三者在各自职业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是建议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和扶持性政策。如对参与职业院校教育工作或提供教学设施设备的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表彰与奖励;支持企业组织职工到职业院校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的教育培训费予以支付;支付给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等,以提高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二是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就业的角度,牵头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搭建企业和学校沟通的桥梁纽带,并监督执行。三是建议各职业院校应主动采取行动,积极对接市场,大力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一体化”教学深入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三)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职业院校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应有的培训条件,并不代表职业院校不需要实训设施、场地;相反,职业院校更需要加强硬件,改善办学条件。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需要最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如果由企业现教现做,那么企业承担的成本和风险将加大,也将挫伤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要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由教室到岗位的平稳过渡,学生必须在职业院校内部先行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岗位操作规范和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进企业、上岗位,这就需要学校配置相应的实训设备,而且设备必须与企业的相一致,甚至更先进,还需不断更新。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职教所需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严格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四)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一体化”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要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掌握岗位要求、熟悉一线技术。但这方面,恰恰是我们职业培训的“软肋”。为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积极措施,从上级要求和具体制度入手,逐步改善和优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是建议要建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准入门槛,明确担任职业院校老师的硬性要求。要建立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硬性规定,比如,切实落实“教师每3年至少有3~6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开展跟班培训和社会实践”的规定;要明确有关部门和企业对教师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建议要建立一套较完善的组织、考核、监督机制,真正将职业院校教师的管理与培训纳入其中,并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按不同的专业确定一批重点企业作为接受教师实习与培训的基地,分期分批地组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将轮训形成制度化,将赴企业培训情况列入教师培训考核当中,将其作为教师聘任、晋级的必要条件;为教师参加专业进修提供良好环境,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提高“双师素质”和“一体化”教师的比例。三是建议要积极拓宽职业院校专兼职聘任教师的渠道和平台,方便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担任专兼职教师,比如教育部门现在每年的七月都会要求各职业院校,特别是各中职学校,上报所需专业的“特聘教师”,从企业和社会上聘请该专业紧缺的企业人才来弥补学校的师资不足,所需工资和经费由政府相关部门按一定的比例补足,就是将解决职业院校师资问题的进人渠道进一步拓宽。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仕民.德国职业教育思考与启示———赴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培训的报告[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7.5.

[2]李家兵.赴德国学习职业教育后的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6.6.27.

[3]修振竹,唐吉秀,魏引庆.关于加快威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调查[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8.25.

[4]张向阳,王石磊.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政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8.15.

[5]贺伟柏.东莞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0.1.

第8篇: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与构造产生很大的改变,然而体育教育中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设置与按竞技名目实施分类教学的传统形式却从未发生变化。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严峻就业压力下的现状和目前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为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最终为社会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通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四川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当前社会需求为研究对象,指出在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社会的需要现状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 川师大 体育教育 培养目标 指导思想

一、选题背景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在成立于1993年的四川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前身为四川师范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室,2002年更名为体育学院。

本研究在总结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把教学计划作为切入点,深入全面地分析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现状,探究其中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通过连结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特点,重点对川师大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革新与发展提供参考以及对课程的设计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四川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指导思想。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体育教育”“培养目标”“本科”“指导思想”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ALIS高校学位论文库、图书馆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期刊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新闻报刊、访问相关网站以及查阅相关书籍等途径收集资料。

2.逻辑分析法:本课题在研究中运用了演绎法、归纳法等,对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和探讨。

3.比较分析法:本课题通过对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有关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及社会需求状况的比较研究,对比国内各高校及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找出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分析

(一)川师大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分析

川师大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为造就具有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指导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体育专业人才。2003年《课程方案》中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同的是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突出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展现了社会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

(二)川师大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安排之间存在的问题

1.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和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拓展选修课。

2.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之间存在的问题。体育教育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从事学校体育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体育专业人才。虽然主干课程中设置了必修课也设置了选修课,但是开设较多的选修课并不代表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更好的适应面。

专业课比例大,基础课比例小,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与全面素质的提高。在选修课中,专业理论性课程、深化知识课程及传统课程学时所占比例较大,而术科课程、拓宽性课程及应用性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必修课比例大,选修课比例小,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

(三)川师大体育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问题分析

1.当今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要分析。随着社会意识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中小学以及社会服务类行业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领域。

2.川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的问题。理论课方面,教学理论的课程较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技术课方面,较多的是在学识运动技术方面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发挥作用,这就要求课程设置的内容应贴近社会需求。

选修课安排较少,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学生的就业面狭窄。而在人才市场上对于体育教育人才需求量少,所以更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

四、建议

(一)关于优化课程体系方面,在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应在保留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增加交叉学科,互相结合,增加对新领域的涉及、拓宽学生知识面。

(二)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浓缩必修课课时,相对增加选修课的课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拓宽学生视野,达到学生个性化、科学性和创新性培养。

(三)在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大力度,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进行指导,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的建设,深入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史国生,王正伦,张蕴琨,等.对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评析――关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之一[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8.16(4).

第9篇: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一、活动主题: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二、活动时间:11月6日(星期二)晚18:30-20:00

三、活动地点:东北财经大学梅园A座

四、活动形式:座谈会

五、活动对象:东北财经大学在校生

六、主办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校团委

承办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校经济学会

七、邀请嘉宾: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品媛教授

招商银行大连支行人力资源部于文娣经理

八、活动流程:

1、主持人简单介绍“经济文化沙龙”系列活动并且宣布活动开始-3分钟

2、介绍嘉宾,邀请嘉宾入席(播放视频或PPT)-2分钟

3、主持人与嘉宾们就话题进行讨论-45分钟(细节见附件1)

4、互动环节:同学可以自由提问-40分钟(细节见附件2)

5、总结本场活动-3分钟

6、宣布活动结束,介绍“经济论坛活动月”系列活动第三场-2分钟

附件1:

(标记部分)教授—嘉宾:

1、据我们了解,您们都是东财的学生,您能和我们谈谈这一路走来您所经历的事吗?您现在成就与您的理想相差多少?

2、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对于人才的标准都有所不同,请问您又是如何对人才定义是的呢?

3、经历了这么多事,您最终成为了一位让我们都很羡慕的成功女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想了解一下。以前在进论坛时会发现这样的帖子,最适合女性的职业是什么,最适合男性的职业是什么。那么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在您看来,对于不同的部门,性别是否也会成为一个选择人才的标准?

4、对于学历,能力,经历(也就是经验),抑或其他方面,请问您最看重哪一点?那么创新力是不是您筛选人才的一个要素呢?

于经理,您曾说过招商银行在招聘人才时,更看重人才的亲和力,更在乎能力与职位的匹配性,能否具体谈谈原因?

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有些比较开朗,但可能有点浮躁,有些比较踏实,但也有点沉闷寡言,在构建一个团队时,您是倾向与将不同性格的人组建在一起,还是让同种性格的人共同谋事呢?

5、您认为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学校,企业,社会还是个人?您认为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6、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选择需要很强的职业能力,那贵公司对这个人的人文特征,对于他自身的道德修养又有什么要求呢?

7、现在很流行一个词——企业文化,李品媛教授,您能跟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词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吗?

8、在人才的培养上,招商银行是怎样让企业的文化发生作用的?你们是怎样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凝聚和激励人才的?

9、你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发掘员工的潜能的?公司对于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提高他的业务素质,还有什么其他目标吗?

17、您是怎样做到让人才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很好的共存的?

18、在培训乃至工作中,贵公司又是怎样留住人才,并让他们不断进步努力前进的呢?

19、教授,我们知道您专攻的是企业管理,那么当人才对于企业的责任和张显自身价值产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解决?如果站在企业的角度,您会做出什么对策呢?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你又有什么建议?(关于现在毕业生的跳槽问题)

20、学校和社会总是存在着差距。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遍偏低,到底是哪个环节除了问题?该怎么解决?

21、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您能帮我们做一下SWOT分析吗?我们对于未来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有哪些呢?

22、现在许多大学生在面临人生规划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一筹莫展,我们都知道,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可是该如何去做,您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吗?

附件2:互动环节具体流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