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次贷危机的解决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论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
1.引言
次贷危机称为次级房贷危机或次级贷款危机,是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危机或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的简称。是指次级住房借款人大量违约而引起的信贷市场上的信用危机,进而引起众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而造成相关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的剧烈震荡,并逐步波及到全球的金融风暴。
这场危机以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房屋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逐步影响到以次级贷款为支持的各类证券化产品和相关的金融机构。造成了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在内的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演化为全球信贷紧缩,酿成了一场影响全球经济的金融危机。
在这次危机中,全球的各类金融机构遭到重创,许多百年金融大鳄纷纷倒闭破产、重组或国有化。相比而言,我国的金融机构由于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深,投资规模较小,并且国内监管部门对于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比较严格,因此,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影响相对较轻,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但是,此次金融危机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说金融监管问题、风险防范问题等,对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2.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
在次贷危机中,我国的中、建、工、交、招行和中信银行等银行机构因投资次级贷款支持证券及相关的产品而不可避免的陷入这次危机。据美资深金融机构最初的估计,按2006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估算,中行等6家银行的次级债亏损共约49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银行的损失为最大,达到38.5亿元;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4.20亿元、2.52亿元、1.03亿元、0.19亿元。另据报道,从2008年6月底到2008年8月28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持有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损失分别增加人民币88亿元、10. 8亿元、9. 4亿元,共计增加损失约100亿元。
虽然说各金融机构的损失绝对额比较大,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的信用衍生品交易的管制很严,各银行机构的投资规模相对不大,涉及到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加之国内市场稳定的高收益和国内银行对于投资国外债券的积极性相对不高,因此相对公司的整体运营而言,受到的损失和影响有限,完全在可以消化的范围之内,不会影响到各自的支付能力和市场形象。
3.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启示
3.1金融机构境外投资的启示
我国银行在这次危机中投资次级债券等相关产品所带来的损失,告诫金融机构在进行海外的投资业务时,必须要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庆幸我国相关金融机构的损失规模不算大,但这次经历对国内所有的金融机构而言都是一个警示。
金融机构在启动海外投资之前,除了要有完善的计划、严格的审核程序及科学的论证外,更重要的是贯彻切实有效的实时跟踪策略、落实风险控制机制并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实行动态管理。针对风险的出现和扩大,必须要做好充分的筹划,及时对各种潜在风险采取应对措施。除此之外还要在事中贯彻并不断调整,并注重最后的总结,而急于求成或过分关注市场时机的选择往往难以如愿。
3.2对我国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启示
在我国,银行普遍认为住房按揭贷款是低风险的优质资产,并作为主要业务大力发展。各家银行对于房贷申请人的资格审核虽说比较严格,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等。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之一就是次级按揭贷款人无法按期偿付本息,这就促使国内的金融机构要更为谨慎的看待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应该始终审慎制定各类交易对手的授信条件和额度,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做好相关的信贷、投资等业务的调研等,并严格执行这些标准。
在此次危机中,大部分破产的金融机构的共同特征是仅仅从事次级按揭贷款发放的单一业务。相对而言,其他一些从事次贷业务或投资于次债的大型综合性经营金融机构虽说在危机中也有相当的损失,但却因为自身其它业务的收益增长弥补了次贷的损失,从而避免了进一步陷入严重的危机。两种金融机构在危机面前的不同表现告诫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实施综合化经营,确保收益来源的多元化。信贷集中、业务单一的金融机构往往在危机爆发时显得不堪一击。而我国银行信贷资源的来源和投放大多都存在过度单一和集中的问题,一是无论资产负债还是收益几乎全都来源于中国大陆,二是业务上过度依赖于利差收入。这就大大降低了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3.3对金融创新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爆发说明美国的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泡沫,杠杆使用过度,但是我们并不能以此为借口推迟我国的金融创新。
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金融机构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但是,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金融机构创造流动性和商业机会,推动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
我国正处在金融创新的起步阶段,并且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经验可循,这就表明我们在进行金融创新的时候必须要仔细摸索。当前,我国一些银行正在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各商业银行正在推动战略转型逐步改变以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大力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全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然而在经历次贷风波的同时,中国金融机构不得不为自己敲响警钟,中国银行业在大力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保证创新的基础,保证标的资产的优质性,同时也要避免金融技术的过度复杂性和金融创新技术的滥用,把握好创新和风险控制的平衡。与此同时,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创新的监管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监管部门要针对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但欲速不达,创新一定要与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静观美国次贷教训,通过总结次贷经验和汲取教训中少走弯路,审慎对待金融创新,做好风险管理是当前中国金融机构发展的中应该吸取的经验。
4.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机构风险防范
4.1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之一是房地产信用市场泡沫的破灭。因此,建立并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信用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只有上海等少数城市设有个人征信系统,并且应用仅仅局限于新发放贷款的审核过程之中,大量有关贷款信用方面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尽快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和信用监管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等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我国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可以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方面的结构性技术,加强相关风险过滤机制的建设,对客户进行有效区分,使银行能够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
4.2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是抵御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而次贷危机更凸显了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一套内部控制,但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对内部控制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认为是内部成本控制、资金安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不完善,措施不足,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等。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必须要构造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构架,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内部信息控制系统,做到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输的自动化,以确保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信息需要。
在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同时,金融机构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早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金融机构就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利益驱动,没有采取措施,归根到底还是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够。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及时发现并规避风险。
4.3完善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发展资产证券化
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重过大,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市场形势出现逆转,银行将不可避免的面临大量的坏账,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尽快收回有可能出现风险的房地产贷款,尤其是资质、实力较弱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降低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例,以分散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应正确把握贷款投向,切实加大贷款封闭管理执行力度。以重点产品和优质客户为营销对象,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强化风险控制力,进一步改善贷款质量,确保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稳定健康发展。
在完善银行信贷资产结构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相关业务,以拓宽银行的融资渠道,增强资产的盈利能力和降低经营风险。我国传统的方法是采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法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资产证券化可以慢慢推广到各种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比如说消费信贷的证券化、应收账款的证券化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等等。但是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还有许多相关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
4.4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创新,完善金融监管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及证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典型的金融创新,其在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它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如果管理不善,这种风险也许就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在积极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利用 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评估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其交易制度与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适时合理、审慎的推出相关金融衍生产品,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进行相关产品的创新时,金融监管必不可失。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这对我国金融监管者来说,是个重要警示。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严格有效的监管体系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面对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我国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扩大监管范围,改革监管结构,将来时机成熟时必须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构,并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4.5加强自身风险评估队伍建设,提升评估能力
引发金融危机的次级债大都被著名的评级机构评为优质产品,并被声誉卓著的投资机构发行,但由于中介评估机构的评估是有偿服务,很难保证其客观公正地对评估的产品和机构进行真实评价并充分揭示风险,风险往往被潜藏或延缓。并且评估机构的管理方式和组成方式也很难防范道德风险。
评级机构可以发挥重要的风险基础评估作用,但银行要正确看待和运用评级结果,控制自身风险的发生。银行自身风险评估队伍和先进评估方式的建立是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及投资衍生品的风险了解、识别、控制的最佳途径。建立动态的金融产品风险评估模型,对金融创新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实时反映和控制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
5.结论
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金融业更是遭受重创。我国的金融机构虽说在这次危机中的损失有限,不会对我国的金融业造成严重影响,但是这是由于我国自身的金融体制问题和金融环境造成的。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开放,我们肯定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好好总结和反思次贷危机所给我们的启示和警戒,加强自身机构建设和相关业务的管理,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加强金融监管,使我国的金融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美国住房次贷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2008,(8):15-18.
[2]钟华.六家上市银行 次级债投资估亏49亿元[N].证券市场周刊,2007-8-11(30).
[3]张载.中行、工行、建行 次贷浮亏俩月增两亿[N].证券市场周刊,2007-9-1(33).
[4]郑新广,刘义成.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新金融,2009,(2):25-29.
[5]郑伊,阳振辉.“城门失火砍及鱼池”――谈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机构警醒[J].现代经济,2008,(8):156.
[6]郑俊林.次贷危机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策[J].现代商业,2009,(8):29.
关键词:金融危机冲击;企业风险缓冲;政府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冲击时的风险内容
所谓的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给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些影响因素总结起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企业外部带来的风险,比如市场的货币汇率变动,国家的政策变化,自然的灾害冲击,国家社会的动荡不安等等;另一种就是由企业内部带来的风险,比如企业的目标变动,人动,新产品上线等等。企业是一种在各种环境因素下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主体,它被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包围,要想脱离这些风险的思想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要加强面对各种风险时的抗击打能力,并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后,可以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在未来的时间里市场经济的金融危机一定还会再次产生,因此,企业增强风险规避意识,政府采用有效积极的解决政策来面对金融危机是十分必要的。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主要包括资金现金流风险,资金的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进出口贸易风险,国际汇率风险。其中的资金现金流风险,是指金融危机产生后,作为市场资金调度主体的银行将会采用紧缩资金的政策,减少在市场上的资金流动。而作为市场资金调度的另一方主体-消费者,也将会减少在市场中的消费行为,这样将会增加企业的产品囤积量,囤积量增加的话,产品不能及时转换为资金,那么将会影响下一轮的资金投放,以此往复,市场的现金流很容易产生断裂。资金的通货膨胀风险,是指随着政府政策的资金大量投放,以及各地区的配套计划实施,使市场上的资金大幅度增加,这样就造成了企业所拥有的货币贬值,也就是说,企业投放出去的资金大幅度贬值,而且生产成本也同时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危机的冲击使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值增加,再加上国内需求的逐渐减弱,致使产生企业在进行贸易往来时资金不能够顺利收回等问题,最终影响企业的其他贸易往来,无法偿还贷款,乃至破产,使企业的信誉度受损。进出口风险以及汇率风险,都是伴随金融的危机产生,各国为规避风险采用汇率以及其他政策或手段,进而造成了我国企业的贸易和资金受损。
二、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与政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势必要重视对金融危机的规避,从而缓冲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而政府作为我国市场的宏观调控主体,也有义务选择合理可行的应对政策,来配合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一)加强与他国的经济贸易对话,稳定汇率
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对其他国家造成经济影响,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密切,国家的任何政策的实施或者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合作伙伴国家的经济形势。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强与他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经济大国的贸易对话,进行及时的政策沟通与交流,共同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替代具有极大风险性的汇率调整政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金融危机,并及时观测他国的金融走势,了解贸易往来国的经济结构,有效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加强贸易国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降低金融危机的产生,避免汇率调整对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二)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拓展业务渠道
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仅仅是注重对其的防范,调整外部环境策略是远远不够的,核心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提高企业的内部竞争力,加宽企业的业务往来渠道。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对各部门的任务以及职责进行整理和细化,做到权责相等,才职相称。注重对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员工的岗位技能性。要加强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团队的合作力度。加快企业产品的创新性,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从另一方面加强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并寻找国际上存有的新兴市场空白点,抢夺市场空白点,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环境调整,创造需求机遇。
(三)调整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企业支持
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产生的风险大部分来源于进出口贸易。随着经济贸易往来的全球化,国内企业的大部分市场都逐渐侧重于国外的进出口贸易,因此,在金融危机产生时,进出口贸易也是受到波及最大,影响最深的。针对这一点,政府可以进行相关的企业政策调整,加强对企业的跟踪与调查,加快将破产企业与潜力较大但实力较弱的企业重组步伐,对新型产业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信用担保,进行阶段性的企业峰会交流,加强利益一致性企业的信息交流与资源互换,在宏观调控上给予企业更大的支持与鼓励。
(四)建立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财务管理
企业要建立一个与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在产生风险时能够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解决,降低风险影响度。建立决策制定的相关团队,在人员的选择上具备有一定的市场风险规避经验,提高决策制定的正确性,减少个人主义,加强对企业财务的审计管理,充分预测企业目前以及未来情况的资金需求,从而合理调度资金,保持资金的动态平衡,加强企业的资源管理,对长期累积的库存进行及时清理,转化成资本进行再次分配。
三、结语
美国的次贷危机带给了各国政府以及企业更大的警示,就是要注重对金融危机的风险规避性。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缓冲金融风险,政府要采取合理的政策,给予企业宏观支持。相信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有效规避未来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从而促进国内企业更为有效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瑞江.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风险应对战备[J].现代会计,2011(1) .
时隔不久,国务院出台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财税政策“国九条”。同时,温州市政府设立5亿专项资金;温州市组织25个联络协调小组派驻全市25家商业银行,“督查”银行对生产正常的企业不抽资、不压贷、不延贷;为救市,温州各大银行向各自上级总行申请追加信贷规模,力挺当地企业……
面对时局的扭转,作为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中的标志性人物,孙福财回来了,胡福林也露面了,众多“跑路”企业家纷纷返回温州等待救赎。
但是,温州信贷危机就此解决了吗?危机下面又掩盖着什么?
信贷危机表象下的地产泡沫
“温州问题表面上看是信贷危机问题,实际上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告诉记者,如果救温州就得救房地产市场,只要救房地产,就会造成更加疯狂的炒房。如果不救温州,这个泡沫将会波及更多的城市,信贷危机就会向其他城市蔓延,整不好将会造成全国性的爆炸。
温州问题,救与不救都是错!
温州人向来有“冒险”、“抱团”的传统,曾几何时,温州购房团成了地产商的救世主,温州购房团走到哪儿,哪儿的房价就会出现瞬间高涨。据记者了解,2001年前后,“温州购房团”一夜间名声鹊起,胃口之大,以至于将整个楼盘,乃至整个社区买下。此后,2004年和2009年,温州相继爆发两轮房产投资热潮。房产投资热点从上海、北京转移到海南、东南亚和中东。一个温州老板在越南芒街建成中国轻工城,温州同乡买走所有商铺;柬埔寨,十个温州人中至少有六个从事地产投资;2004年,叫价960万的迪拜“耶稣岛”别墅,温州人是最大的主顾。2009年,温州人又成为“海南岛开发热”的主力军。
温州人在地产中尝到了甜头,“制造业基地”这一美称离温州似乎越来越远。
此后经年,温州制造业日渐萎缩。2009年,金融危机之下,温州打火机企业锐减至100多家,上百家鞋企破产,“鞋王”霸力集团颓然倒闭,幸存鞋厂停工歇业,鞋企遍布的龙湾区俨然空城,实业已不足以承载新富阶层日益膨胀的财富渴求,而信奉“钱生钱”的温州人并不喜欢炒股,买国债,只觉得“房子实在”,现金纷纷流入房市。
央行温州中心支行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而来自温州官方的文件也首次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六分之一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五分之一。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这些钱当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其中大部分用于房地产市场。
“温州的高利贷市场这么厉害,涉及范围这么广,显然后面是有产业和利润支撑的,谁能支撑这么高的高利贷?只有房地产。”对于这一点,袁钢明毋庸置疑,“任何制造业企业,再有暴利也不可能用得起高利贷,能用得起高利贷的,只有搞投机的人,只有搞房地产的人才能那么快回笼资金。全国到处都是温州炒房团,甚至各地政府都向温州炒房团招商,从而助推当地房价的上涨,开发商把他们都当成救命恩人。”
换位思考,放高利贷的人也要考虑对方拿这个钱干什么,如果贷款方是用高利贷去搞小商品生产,鬼才会相信。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这一场表面上的高利贷危机其实就是房地产高息借贷暴露出的冰山一角,继而会全面爆炸。”袁钢明补充说,“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货币政策紧缩造成的温州信贷危机。”
记者回忆,近一年来,尤其是近几个月,各大媒体纷纷爆出温州炒房团相继退出上海、北京、重庆等地房地产市场的消息,而且不是一般的退出,大都是用“溃败”或者“惨败”来形容。温州炒房团大手笔甩盘,紧跟着就爆发了温州老板“跑路”事件。在涉及老板“跑路”的企业中,均涉及房地产领域。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近日的数据获悉,新建商品住宅方面,70个大中城市中有46个城市价格环比下降或持平,与去年9月相比,涨幅回落的城市达59个,其中,温州房价环比下降1.3%,成为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降幅最大的一个。而与去年同期相比,温州也成为唯一房价下降的城市。
从“热炒”到“退出”,由“溃败”至“溃逃”,这似乎原本就是一个苗头。
救温州先严控地产市场
温州问题如果不是信贷危机而是房地产泡沫问题,那影响的将不是温州一个地区,危机将会波及全国。
据记者了解,就在温州信贷危机不久,就有消息爆出:因涉民间借贷,鄂尔多斯一房地产老板自杀,其商业伙伴遭追捕,此前三起亿元非法集资案正在侦办。一时间,鄂尔多斯也处于疯狂民间借贷的整顿气氛中,至此,鄂尔多斯政府相关部门已将抗风险能力一般的融资大户列入重点监控,以防事态进一步恶化。
“鄂尔多斯是典型的用高利贷进行房地产投资,结果因房子卖不出去而无法回笼资金的案例。”温州大学民营企业家成长研究中心一研究员告诉记者,高利贷开发地产的周期一般为两到三年,如果约定的时间到了还没有还钱,就会出现兑现危机,鄂尔多斯目前仅是到了房子卖不出去的时候,下一步将是资金无法回笼的高峰期。
据记者了解,除了温州和鄂尔多斯之外,民间借贷在中国众多城市均有涉及。
“我想说的不是救温州的高利贷,而是要更加注意调控房地产。”袁钢明明确表示,现在这些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都是虚假的,都是不到位的,包括限购措施,应该采取比限购措施更有效的措施,比如房产税。
在袁钢明看来,无论是推出房产税还是提高贷款利息,均是一项不错的调控措施。“这些措施一旦推出,房地产的上涨势头马上就会得到遏制,房地产泡沫就会爆破得更早,这就意味着提前主动调控,提前刺破比暴涨到一定程度之后崩溃的结果要好得多。”
“对于温州这件事情的处理,应该是对房地产泡沫处理的开始,不能让温州老板再去走炒房这条路了。我认为这次刺破房地产泡沫的好处就是让老百姓不敢再去搞高利贷了,老板们也不敢再去用这些钱搞房地产了,这就使房地产高涨的势头得到遏制。”袁钢明认为,温州此次高利贷破产是一件好事。
但是,也有开发商恰恰持相反的态度,“如果温州危机的根源是房地产,那么,恰恰说明是限购造成了当前的房地产危机,资金不能回笼,最终造成温州企业资金链断裂。按照这样的逻辑,要救温州,唯一的办法就是放松银根,放弃房地产限购,让房地产市场勇往直前地上涨。这样,温州炒房团才能解套,资金才会回笼,温州老板就自然不会‘跑路’了。”
持此等观点的不乏任志强这样的大开发商,在他们看来,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让房地产重新起来,才能避免出现温州老板“跑路”潮,这才是硬道理。
关键词:次贷危机,中国经济,美国经济
1.次贷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1.1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美国,贷款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成为大部分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房子到汽车,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可谓无处不在。然而,在美国同样存在着失业的现象,对于这些收入较低甚至基本无收入来源的人群而言,他们要买房不得不依靠贷款,由于他们的信用等级没有达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所谓的次贷,即次级抵押贷款,指的就是向这些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美联储在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25次降息,长时期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贷需求和房价上涨。对于银行而言,在高房价和低利率的政策环境下,使银行低估了次贷违约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他们认为,即使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由于房价攀升他们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随着市场对于经济环境的盲目自信,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迅速发展。
然而,为了避免经济快速增长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随着货币政策的变动,使得房贷借款人的还贷压力增大,无法归还贷款本息的人数日益增加。
利率的提高还不足以演变成一场空前的次贷危机,引发这场危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由于美国房产市场的突然降温。随着房价的突然走低,银行把那些无法偿还贷款者所抵押的房屋出售后,却发现所得到的资金已经无法弥补贷款与利息,甚至弥补不了贷款本身。就这样银行产生了贷款亏损。而随着因利率上升导致无法偿还贷款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得银行只能大量的收回房屋,却又无法以高价卖出,进而出现大面积的亏损,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1.2次贷危机的发展趋势
(1)美国经济下滑的趋势难以扭转
美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按年率计算骤降3.8%,创1982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单季降幅。这一数据后,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美国经济衰退正在加深,美国家庭正面临“持续性灾难”。 据美国劳工部的最新数据,截至2009年1月17日,美国连续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达到478万人,创196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虽然美参众两院通过了总额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可是美国经济的前景仍旧不容乐观。一份调查显示,二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一月份的61.2降至56.2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二月初消费者信心下降的原因是消费者普遍认为2009年美国经济会持续衰退。
(2)欧洲和日本受次贷危机影响经济下滑
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欧洲各国和日本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出现经济下滑,欧盟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字显示,经季节调整后欧元区15国工业生产去年12月份环比下降2.6%,同比下降12%,是1990年开始有此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英国国家统计局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前一个季度下降1.5%,这是英国经济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表明英国经济自1991年以来首次陷于衰退。同时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日本持续了71个月的经济扩张期已经结束。面对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日本银行预测,2008年日本的 GDP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2%下降至0%。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将加大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
(3)全球性通货膨胀更加明显
2008年上半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通胀率持续走高,美国6、7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5%和5.6%,创1992年以来的最高升幅;欧元区6、7月份通胀率则均比去年同期上升4%,连续10个月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目标上限,且创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2008年6、7月份CPI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0%和2.3%,升幅也创下10年来的最高水平,可以说,世界性的“滞涨”趋势已经显现。
1.3次贷危机的深入思考
(1)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在金融领域薄弱环节的最先体现
次贷危机因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而产生,大量低收入者无力偿还债务,因而低价出售房产,导致地产价格进一步下跌,如此恶性循环,加剧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因此次级贷款是房产贷款中最薄弱的环节,同时也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最先受到影响的环节。而随着泡沫的加速破裂,优质贷款也开始受到影响,也出现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可以说,这次危机已经不仅仅是次贷危机,而开始逐渐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
(2)次贷危机反映了美国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一直以来,美国和国际金融体系都存在着监管缺失,风险管理薄弱等问题。在金融创新方面出现的监管和风险控制问题则更加明显。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正是依靠金融创新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使其立于金融领域的最高点。在对金融创新不断鼓励和支持的背后,相应的监管和风险控制手段却远远没有跟上。而这次次贷危机,正是由于金融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失衡日益加剧导致最后的集中爆发。
(3)央行的直接干预对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有限
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机构普遍损失惨重,资金严重不足。随着美国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的通过,掀起了新一轮央行直接干预的。然而,这种注资仅仅是对于那些资金链濒临断裂面临破产的公司的紧急贷款,其影响也仅仅是防止连锁反应和市场恐慌,而最后的损失仍旧需要金融机构自己承担和消化。换言之,央行的直接干预能够为那些面临危机的金融机构争取解决问题的时间,并不能直接解决次贷危机所暴露的金融系统的问题。
2.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1扩大内需,挖掘国内消费潜力
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疲软,消费需求降低,使得大量依靠外需发展的出口型贸易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因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对经济结构做出调整,发现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将经济重点放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上。可以通过提高征收工薪所得税标准,取消证券市场分发红利征收的资本利得税,对于其他向城乡居民征收的各种税费也要全面清理,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要向城乡居民倾斜,增加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义务教育、养老金、保障性住房、农村公路和城乡消费性基础设施的支出,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
2.2稳定房地产市场
首先,必须关注中国式次贷的隐忧。房地产贷款是我国银行的重要资产之一,其贷款质量将对银行业的盈利和风险状况产生深刻影响。尽管我国当前并没有典型的住房次级贷款市场,但中国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并不低:我国房地产贷款增长快、规模大;房地产信贷中也存在着一些“假按揭贷款”、“自我证明贷款”和“零首付贷款”;住房贷款证券化已开闸试航,一些创新类信贷产品如“加按揭”、“转按揭”、“循环贷”、“气球贷”和房屋“净值”贷款等不断面市。此外,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发展时期,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银行贷款,而个人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的人,占全部购房人的比例高达90%,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绝大部分风险系在金融机构身上。
2.3加强金融监管
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和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忽视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全球信用危机。通过次贷危机,也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敲响了警钟。首先,中国商业银行在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时应该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吸取美国次贷的教训,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并且应该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机制,对贷款人的信用评级应做到规范性和精确性,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2.4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美元贬值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弱,大大影响了出口贸易企业的发展。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此外,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有效化解中外贸易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同时还可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重点鼓励和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加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参考文献
[1] 沃尔夫著, 李耀, 卢青译. 下一轮全球金融(英).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9.
[2] 兰利著, 刘晶晶译. 花旗帝国(美).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5.
[3] 潘功胜著. 国际大型银行成长之路.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4] 林毅夫. 金融危机的五点启示. 财务与会计, 2009, 4(1):65-86.
本刊在网站上发现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以“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身份发表的演讲《对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几点看法》(即本文),认为值得一读,据了解,此文原系作者9月22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一个发言。此时雷曼兄弟刚刚破产,美国开始酝酿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有人问方案能否通过?唐双宁当时表示:“无非三种可能:通过;折腾一段后有条件通过;不通过。而第一种可能和第三种可能属于废话。答案只能是第二种。”数日后,事实证明了唐双宁的预言。后编者问其“何以如此断言?”唐答:“根据对美国面临的基本矛盾的分析。”编者问:“何谓基本矛盾?”唐答:“在解决金融危机问题上,一共有七大矛盾在相互作用。一是两党矛盾;二是参众两院矛盾;三是政府同国会矛盾;四是阶级矛盾(即富人阶层同中产阶级、低收入群体);五是理论界与金融实业界矛盾(金融实业界要解决现实问题,理论界要维护自由市场理论,因此才有166名经济学家);六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矛盾;七是美国与世界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双方既处在一条船上又各揣心腹事。当翻船只是一种预警信号的时候,船上的人顾的是抢足自己的‘淡水’;当翻船眼看成为现实的时候,大家才会为拯救翻船而努力。”编者认为此言深刻,故将《对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几点看法》一文转载以飨读者。
编者认为此文的看点有三:一是对危机性质与走势的研判;二是对危机原因的分析。眼下众多专家的分析只停留在金融与经济层面,唐文的分析则上升到政府和历史层面,值得一读;三是对中国影响与对策建议,值得深思。
次贷危机的五道冲击波
今年5月,我同几位华尔街大亨(如高盛董事长、前纽约联储主席、前巴塞尔协会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等)有过一段对话。我问次贷危机见底了没有?他们说见底了。我说没有见底,特别是从“地震波及”的角度即资产证券化等衍生工具的角度来看,远未见底。它以衍生工具的形式把危机转嫁到别的行业、别的国家去了。这话说完后两个月,“两房”出来了。“两房”是次贷危机的第四冲击波(去年七八月份美联储被迫进入降息周期是第一冲击波,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大机构出现巨额亏损是第二波,今年3月份贝尔斯登是第三波),现在雷曼兄弟、美林、AIG等则是第五波。
目前的几个基本判断
性质判断
“两房”前可称“美国次贷危机”,到“雷曼兄弟”等性质上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必然是全球性经济危机。亦即这场危机的轨迹是: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性经济危机。
走势判断
危机仍未见底,并标志着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上行周期的结束,预计美国及世界经济将出现3~5年的下行期,然后再出现拐点,实现一轮“否定之否定”式的新升级(马克思的一些具体预测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今天不一定完全准确,但马克思关于经济规律的判断即高胀―危机―萧条―复苏,没有过时)。而且我们目前看到的危机还只是在货币领域,下一步将向实体经济转移。由于美国拥有全球铸币权,危机还有可能延伸为美元的地位危机,并重塑全球的货币格局。
原因判断
美金融层面 从体制、法律、政策、执行等不同层面可以总结很多,但主要是非理性创新冲动的同时缺乏理性监管。在创新与监管过程中,不是防范风险而是转移风险(好比研制出时速1000公里的汽车并大肆推销,但忽视了刹车系统的改进)。目前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好比月饼包装,越来越好看,但不实在。
美经济层面 长期以来美国以过度消费支撑和刺激经济。在创造繁荣的同时,积聚了财政赤字、贸易逆差、资产价格飙升、过度借贷、投机资金泛滥等大量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泡沫,最终促使风险爆发和泡沫破灭。
美政府层面 见事迟,力度小,左顾右盼,当断不断,最后信心动摇,酿成大乱(金融危机根本上讲是信心危机)。到目前。美国出来救助AIG,救市进入第五轮(此前去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露出端倪。美政府初始观望、安抚,最后被迫于8月放弃实施两年之久的货币紧缩政策,进入降息周期,这是第一轮;今年2月由于次贷危机酿成的经济衰退已成定局,布什签署1680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这是第二轮;3月份,由于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合西方9国向市场注资2000亿美元,这是第三轮;7月,美宣布接管“两房”,这是第四轮)。
美国政府初始因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缺乏相应的思想、物质准备(次贷究竟有多少,一变再变,至今没有一个准数);因思路、体制障碍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在“危机”与纳税人的钱“救助”之间,主要矛盾是“危机”,不解决危机会损失更多纳税人的钱。好比手指划个口子,该上药不上药,最后被迫断指;断指未解决问题,被迫断臂;断臂再不解决问题,只好死亡)。布什任期只剩几个月,没有根本解决危机的内在动力。“躲过一天是一天”。对布什最新救市措施,两党候选人虽表示支持,但对投资人损失问题上态度迥异。因此可以断定,救市虽可以阶段性缓和危机,但下行趋势不可避免,问题并未结束。
历史层面 美建国200年来太顺。13州扩大到50个州;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优越;体制的相对合理性;两次世界大战受益;二战后主导第三次产业革命(以资讯业为主);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力大增成为单边霸主等。因此忘乎所以,战后发动数次局部战争(朝、越、二次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等)。但是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客观规律决定就要进行调整(30年代危机、朝越战、60年代80年代危机乃至9・11、拉美后院起火等,都是一种反作用力的调整,这次金融危机更是如此)。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早晚要来的”。
结论
此次危机远未结束,还要观察,还可能更严重。但不是制度的崩溃,而是一次新的调整。
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1、这次有可能是历次金融危机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已全球化,金融已无国界;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融为一体;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世界金融体系的“四肢”,这次发生在心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把问题想多一点比少一点好,想早一些比晚一些好,主动想比被动想好。前期由于我国经济形势好,金融的国际参与度还不够高,所以从目前时点看影响还不算大,但不可大意。
2、将在10个方面产生或可能产生不利影响:①股市冲击;②海外投资受损;③出口下降;④美元疲软造成外汇储备损失;⑤银行新不良资产;⑥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减少;⑦失业;⑧物价(逼迫放开货币政策;两难);⑨国际流动性紧张造成外汇储备下降;⑩市场信心。
3、从另一角度分析也有好处:①促美国收敛,我话语权加大;②世界能源、原材料降价(石油等);③如看得准可出手收购,借机进入华尔街;④促使我扩大内需,调整结构;⑤使我们更冷静,走市场经济的路但不迷信市场(要反对两个极端:否定市场经济和迷信市场经济)。
4、对策建议
(1)基本原则:冷静观察、多手预案、及时调整、化害为利。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掠夺易;次级贷款;消费者利益
1 掠夺性金融交易的概述
迄今为止,尚未对掠夺性金融交易给出确切的概念。在金融的现实交易过程中,金融机构存有许多掠夺性的做法,侵害到很多领域,其中对消费信贷方面的影响最大。在发生的次贷危机范围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即为次级贷款。对于消费信贷领域里发展的掠夺性做法,Brennan,(即布伦南)与Stur—devant(即斯特迪文特)曾经详细的实行了介绍,如较高的年利率、反复收取诸多交易费、贷款着花费的成本太高、在改善住房贷款里的欺诈做法等等[1]。
由此可见,金融掠夺性具有以下特点:(1)通常情况下,借助金融机构的垄断权利完成掠夺;(2)逼迫金融消费者失去诸多合法权益;(3)具有隐蔽性,更为严重的采取欺诈手段;(4)严重侵犯金融消费者权利。借助诸多特点能够得出结论:掠夺性即为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的行为目的,也就是为了获得自身利益,忽视甚至侵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2 具有代表性的掠夺性金融方式——次级贷款
2.1 次级贷款的概述
次级贷款的掠夺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不同于掠夺性金融交易,甚至有时次级贷款使得收入较低的金融消费者获得更广泛的的融资来源,使其获得更多的利益。通常情况下,因为次级贷款者具有较低的资信水平与收入,所以,为了为借款者面临的巨大风险进行补偿,金融机构必须保证次贷利息率的提高。同时,金融机构应该将较高的成本提供给那些难于进行信贷管理以及信贷审核的金融消费者,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收取次级贷款的高利率。
2.2 次级贷款的主要掠夺
在次贷当中,出现最多的掠夺即为吸引金融消费者实施重复多次贷款[2]。对于无法按时归还借款的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向其推荐再次融资的策略,将新贷款的本金设定为新产生的融资款与相关费用,以及提前归回上一笔贷款的罚金总和,在新贷款偿还期间仅仅上交一小部分的利息即可,然而到期后却必须偿还大数目的本息。表面上在短时间内降低了金融消费者的压力,现实中却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这样只会加剧了消费者的困境。次级贷款常用的掠夺不但包括高利息行为,而且包括收取较高的服务费、交易费以及重复多次收费等等。
2.3 次级贷款掠夺性的不良影响
次贷掠夺极大的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理权益。金融消费者不但要被迫接受诸多不合理规定,被迫交出过高利息,而且当金融消费者无法偿还贷款时,金融机构还会没收消费者的抵押物,造成消费者无家可归。根据次贷危机可知,金融机构借助证券形式下的次贷,已经解决了处理金融消费者抵押物成本的问题,就算消费者能够客观合理的对待贷款,仍可有发生掠夺的可能。
3 金融机构实行掠夺易的依据
3.1 金融信息的不对称性
由于金融消费者无法准确的判断本身的现状,即金融消费者无法合理判断自身对消费信贷产品的适合程度,因此其往往受到掠夺易的侵害。而金融机构在放贷给金融消费者之前,都会对消费者的经济状况进行科学估测,然而却未必告知消费者估测结果。所以,金融机构不但熟知产品信息,而且充分掌握消费者本身的现状。金融机构说服很多并不合乎贷款标准的金融消费者购买了信贷产品,而对于经济收入不够稳定的消费者,金融机构会因其不会为自己带来远期收益而拒绝与其进行掠夺易。
3.2 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
金融机构获得垄断地位的渠道如下:(1)金融机构能够充分掌握潜在竞争对手的资料,这样就会使其垄断地位更加牢固。当进行交易以后,金融机构独自掌握金融消费者的资料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隐私权,然而阻止了其他同行对有关资料的获得,使得其他竞争对手无法与自己竞争,进而使得已交易金融机构的加强了自身的垄断地位。(2)目前的金融交易模式。例如金融消费者进行住房抵押贷款以后,若要贷款就必须找购房开发商合作的特定银行,无法自主选取银行实施贷款,因为进行贷款后,假如要换另外银行贷款,就会付出很高成本,而且要办理繁琐的手续;(3)整体而言,与金融消费者比较,金融机构具有垄断地位,消费者只能有限制的实行选择,同时还会具有较低的实力与较少的信息量。
4 对掠夺易的解决措施
为了约束金融机构的掠夺易行为,监管机构不仅可以要求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的经济情况给予充分关注,而且监管机构可以采用最高限价的方法[3]。借助限价的措施,能够影响银行的贷款决策更加贴近于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促使金融消费者直接获取经济利益,挽救那些潜在的掠夺性信贷对象,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然而你,监管机构在采取限价方式进行监管的时候,应该选用科学合理的现价,杜绝出现太低现价造成信贷资源顺利流通,对消费者利益产生侵害的现象。竞争能够使得银行进行掠夺易的动力大大降低,减少发生掠夺易行为的概率,进而使得金融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受到保护,保证社会的福利水平从整体上有所提高。
5 结语
在发生次贷危机以后,金融市场掠夺易的危害显而易见,其不但对金融消费者的合法利益造成很大侵害,同时不利于金融市场长期的发展进步。所以,国家要充分重视金融市场掠夺易行为,制定有效遏制掠夺易行为的措施,增强市场竞争度,使得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得以减弱,从而有效阻止金融掠夺的出现,使得金融消费者合法利益获得保护,保证社会的福利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靖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及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J];福建金融;2011年03期:90- 91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应对措施
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步加深,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突如其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如何应对这种国际经济冲击。并且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世界各国,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危机的冲击。我们从这次危机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意识到这次危机的规模和程度。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直面这次危机,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安然渡过这次危机。
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塑造,而对在市场经济中份额较小的中小企业则关注太少。但是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和活跃市场竞争方面的作用越发明显。金融危机之后,在寻求经济复苏的道路上,更多的目光开始投向中小企业。
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的活跃程度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美国,注册一个企业手续简单、快速,可以非常容易地拥有个人的公司。而我国注册公司的手续相对麻烦,对资金和场地的要求限制了广大创业者的热情。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常态,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首先,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逐渐改变的政策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丰富了市场经济竞争主体,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结构的完善。同时,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这种促进作用愈发明显。根据最新的资料,中小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维持在高位增长,每年30%左右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总的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中小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解决我国过剩劳动力问题。众所周知,我国人口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需要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集中妥善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基础。据资料分析,中小企业吸收接纳劳动力的能力要明显大于大企业。同样的资金投入,有些地区的差距可以达到4倍甚至更多。因此,注重中小企业发展,调整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合理,对促进我国劳动就业影响重大。另外,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中小企业对我国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吸收,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人口红利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作用。
再次,中小企业活跃市场竞争,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社会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涉及我们的衣食住行。从产品消费结构分类来看,大企业生产多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例如车辆、家电等,而中小企业更多的侧重于快速消费品,例如衣帽、生活用品等。但是这两者之间在某些领域存在交叉,例如食品领域。中小企业的存在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竞争,保证市场活力,避免少数大公司对市场的垄断。另外,中小企业的存在对大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有利于消费者享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二、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次金融危机,已经对全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各国经济衰退明显。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爆发,加大了危机的不利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复苏遥遥无期。2012年,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在低位徘徊,美国全年GDP增长率达到2.3%,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为0.9%,法国为0.2%,日本政府虽然受巨额债务的影响,但是通过政府的不断努力,经济增长率从-0.6%变为了2.0%。市场的低迷,直接影响到了消费需求。
首先,致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我国的中小企业多半资产规模都不大,在抵押贷款中不具优势。并且由于企业发展速度低,企业销售额的增加有限。正是由于这些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严格。企业在需要资金流转时,往往需要长达几个月的审批期。而由于资金流转的压力,中小企业可能等不到银行的贷款。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的销售报表更加难看,银行担心贷给中小企业的款项成为呆账烂账,更加对企业“惧贷惜贷”。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但是良好的初衷未能落到实际。传统渠道融资仍然对中小企业大门紧闭。
其次,致使中小企业投资能力下降。国内中小企业在这次金融灾难中步履维艰,资金链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资金回笼慢、资金链紧张、融资不畅等。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实际运转,还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信贷规模中所占比重很小,不同于大型企业,他们既得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优待,又得不到政策的适当倾斜。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中小企业是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到压力最大的群体。
再次,致使中小企业国内销售业绩惨淡。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受影响最弱,但是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同样显著。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下降。经济危机之后,企业倒闭,失业增加。即使是依然在职的人员,其收入也有所下降。根据凯恩斯的乘数效应,居民必然会削减消费支出,从而造成消费陷入低迷。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预期,恶化了其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居民不但会压缩对收入增长有较大弹性的奢侈品消费,同时也会减少以良好收入预期为基础的信用消费。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居民消费意愿的抑制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居民消费的下降,直接致使中小企业国内销售业绩的惨淡。
三、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面对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最大的缺陷是技术创新不足。在和大型国企的比较后,这种不足更加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面对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中小企业更强的活力,顶住经济危机的冲击。
首先,企业要深挖市场盲点,做大做强企业。所谓市场盲点即市场的空白点,在这里指中小企业应善于寻找市场中出现供小于求的商品。在金融危机的袭扰下,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在不断下滑,大部分商品都供大于求。很多企业都在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企业产品细分化、企业战略体系化和企业发展清晰化。
其次,企业要开展多层次营销,做强企业销售。在企业中,生产和销售是关系企业存亡的关键。高效的生产是打造企业利润的基础。而销售是企业实现资金回笼,继续扩大生产的根本。面对金融危机下不利的市场环境,企业应该在销售上多下功夫。中小企业首先要理顺企业的营销网络和渠道,提高产品渠道流通效率。其次要强化销售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再次要注重发展电子商务在销售中占的币种。只有把集中的资源去突破市场的薄弱环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市场经济越来越活跃。作为非公有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多。国家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显著变化。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对于金融领域,各个银行根据自身特点也制定出了服务中小企业的措施。例如民生银行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同时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咨询服务。这对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作用明显。在金融危机面前,各种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都只有一个目的,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困境。但是政府需要继续做好的是把这种优惠落到实处,让中小企业从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
面对国际经济危机,我们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基础,认真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理性的态度接受危机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同时又能自信地把握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入手,切实把危机对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对于现有的中小企业来讲,要能充分把握和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自我调整。重新架构企业的组织、管理和生产结构,做好企业整顿,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也要利用市场需求小的特点,做好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要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
参考文献
[1]廖晖.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
[2]马静婷.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8).
[3]徐莉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应对融资困境的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法规 道德风险 制度安排
一、历次金融危机下金融法律的回应
金融危机是历史的常客。虽然每次危机个性迥异.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相似点。其中较为常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存在行为金融学中称之为“羊群行为”的情形.或者叫从众行为(followingthe trend) 即虽然个体是理性的,但往往导致群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非理性。据说这种类似羊群的行为源自信息瀑流(information cascade)。我们可以从住宅市场的变迁,1987年的股灾以及外汇市场波动中发现它的身影。
危机常常起源于相对较好的经济形势,是时,人们有大把可支配的收入想寻找投资机会.常常跟风于大众问流行的投资项目。 这种模式意味着.在一定情形下.投资者仅关注羊群性证券,而忽略了其他外生性资产。以次贷危机为例.我们可以在次贷衍生品的投资狂潮中看到羊群因素。通常.随着羊群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当衍生品复杂到无人能理解该证券的本质时,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企图借机谋利。当危机来临之后,政府就介入以缓解危机的波及面。
这是历史的惊人重现。1 7世纪荷兰发生过郁金香市场危机.当时在市场泡沫破裂之前,郁金香的价格直逼一幢房屋的价位。政府不得不允诺以 1 O%的价位购买郁金香的期货合约。一个月之后便是赫赫有名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事件.当时南海公司不受限制地向贪婪的关系户们发行具有欺诈性的股票认购书。人们狂躁地涌八市场急遽抬升了股价.当众人意识到公司管理层在兜售日益膨胀的股票时.随之便是恐慌性地集体抛售.这导致市场的惨跌。英国政府不得不出手拯救经济.并最终施行了规范股份认购的《泡沫法》。该法规定.未经法律授权或英王特许.发行股票办公司是非法的。
回顾整个2O世纪,最令人刻骨铭心的金融危机就是起源于1 929年股市危机的经济大萧条.这次危机促成了前所未有的政府管制和1930年代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当然这些举措并不能有效地运用于 1970年代至 1980年代的储蓄和贷款危机。管制的 新形式便1980年的《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制法》(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该法赋予银行有更多的自由权来选择投资和储蓄。之后,便是1 982年1 2月的 《甘恩一圣哲曼储蓄机构法》GarnSt GermainDepository Institutions Act),该法旨在赋予金融机构投资多样化的权限。
在起因于储蓄和贷款危机的United States v Winstar等相关诉讼中,我们可从中获取政府管制措施之外部效应的客观教训 .这在Anchor Savings Bank.FSB V.United States案中也有迹可循。法院在2008年所作出的判决类似于早年要求美国政府对违约行为担责的裁决。[7]Anchor储蓄银行起诉美国政府,声称1989年的 (《金融机构改革一恢复 一执行法》(Financial Inst i tut ions Reform Recovery and Enforcement Ac.以下简称FIRREA)的若干条款——其立法意图旨在补救储蓄和贷款危机的管制问题——危及到现存合约的遵守与否。特别是在1 980年代 .在美国监管机构的要求下,Anchor要求众多失意的储户与其协议允许它适用 “监管美意 (supervisory goodwiI 以满足其资本充足性的条件。FIRREA否决了这种会计报表 Anchor为满足这种资本充足率的新要求.被迫损失以将其所持资产多样化。因此,Anchor和其他银行斥责FIRREA损害了早期的合约义务。法院支持了该诉求。
总之 历史揭示了金融危机的怪圈.即危机过后是管制,管制过后是新的金融危机.然后是新管制,生生不息。然而.就当前而言,相关的事实是危机周期更短了。我们要反思 :我们可从中学到些什么.进而可阻止或者起码能减轻下一波危机的 冲击7我们是否会继续犯同一个错误7
二、次贷危机对法律局限性的拷问
自由市场的历史.一直就是上上下下起伏不定的过程.与此类似的是欧洲市场发行的欧元债券,其在贸易中自由度较高,日渐活跃的金融创新活动并未受政府管制的阻挠,随之市场繁荣。难题在于能否找到这样的一条路径:既能让金融创新不受费力、费钱、费时的复杂管制举措的消极影响.又能保障公众及其投资者免受市场弊病之扰以及暴富梦醒之后羊群行为的冲击。
在过去数年间,我们亲眼目睹了次贷抵押支持证券给金融机构和全球投资者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我们清楚损失的巨大波及面,想找出罪魁祸首究竟发生了什么,谁又该对此负责呢?在寻找的过程中,脑海中闪现出许多词汇来形容引起此次危机的嫌疑证券——例如掉期.衍生品.担保债务凭证 证券组合和抵押支持证券—— 以及其他 ”非常嫌疑犯”——例如投资银行家.抵押经纪人.对冲基金管理人 ,评级机构和金融工程师.是他们推动了有毒抵押产品。总之,缘由众多.也该有很多人和事被责难。考虑到将来还会出台监管措施来回应这场危机,那就有必要审视这些原因。
市场泡沫开始随着大批金融机构批发的业主抵押贷款出现问题而破裂。这些贷款又被打包成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组合.接着又被重新打包卖给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1O]简言之,监管措施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监管其中的哪些主体7哪种监管措施适当可行7同时.监管体系从一开始就必须对所涉及的金融证券及其衍生品的本质有着准确的定位.还须注意到这些证券日新月异的情形。正如一家法院所指出的.次级抵押就是因责任标准而不是贷款规模不合规的抵押…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这些风险是有利可图的…因为它们是1 990年代市场中急遽扩张的高收益高利润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