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1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21世纪是以“创新”为特征的世纪,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平台,更应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努力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为创新教育开辟新道路。据研究,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1)缺乏创新的观念和欲望;2)创新性思维能力匮乏;3)对科技创新不感兴趣;4)缺乏创新过程所必须的恒心和毅力;5)对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如何将其付诸实践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的涌入和网络文化的盛行,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以及浮躁的心理和随波逐流的跟风行为等等,这些都无疑都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形成了层层障碍。这一切无疑是对高校的严峻考验。从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问题,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大学生在在创新问题上犯下的疾病进行“治疗”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如何改善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现状,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活动不能只是走走形式”。现在高校有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创新人才,要求每个学院都要有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学生活动。但这些活动表面上是在做一些科研创新活动,实际上却是华而无实。多数活动只是走走形式,比如办一些平时做过的科技小制作比赛,做一些简单的理论性的培训等等。根本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接触“科研”。加之策划和组织活动的一般都是学生,该学生的负责态度直接影响了一系列活动质量的好与坏,并且学生本身的能力有限,还处在学习阶段的他们对科研的概念也是懵懂的,根本无法带领一整个学院的同学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较高的发展和提升。所以,科技创新能力的而培养不能只是完成任务一样应付了事,走走形式,要真正结合到生活实际,从本质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研,科研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通过一些动手实践的方法使同学们深入了解科研以及现在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意志,在适合自己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一本科生,本身对课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远远不够,在高校“科技创新”培育人才计划中很难进行相应的辅助和决断。所以,高校作为一个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想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有所建树,就必须结合老师的力量,进行“师生面对面”。高校的老师在科技创新的能力上必然有一定建树,至少比学生更上一层楼。在“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下,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个实验室的历史以及老师们艰苦奋斗的科研历程。并通过一些相应的实践来激起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兴趣和好感。不断培育出新的科技创新人才。

科研要具体到实践中,真正去体会和培养兴趣。很多学生对科研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认为科研就是每天呆在实验室拿瓶子洗瓶子,以至于学生对科研觉得不然就是遥遥无期不可达到,不然就是各种枯燥无聊,使学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具体到真正的实践之中,如参观啤酒厂,制药厂等等,充分激发他们,使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大工程,但它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成为人才强国战略有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自己,担负起建设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的必然要求。

第2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20年来,以5000元起家到如今总资产超15亿元,从只生产单一民用电线产品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能生产四大类光电产品的集团型企业,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分子基地的骨干企业,并在我国通信市场上具有相当声誉的佼佼者。

自主创新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法宝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在于把握市场的脉搏,依靠不断的科技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为此,中利组建了以集团高层领导为总负责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并制定了公司总体技术创新策略,整合优势资源,吸收、引用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提出了“引领光电科技,服务通信未来”的中利战略目标。把“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并对知识产权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积极采用引进、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的方法,积极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大力开发高科技产品,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对市场的竞争能力。为了使公司的科技创新深入开展,中利每年都要制定《年度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改造项目计划》,通过技术创新,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产品的质量和人员的技术素质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公司正是依靠科技创新,研制开发了“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软电缆”、“阻燃绝缘软铜带”、“铁路数字内屏蔽信号光电综合缆”、“铁路数字信号电缆”、“用户软光缆”、“环保型电缆材料”等新产品30多项,其中获国家专利27项,发明专利4项,专利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额的75%以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强化知识产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4年度我国通信事业迈开了飞速发展的步伐,根据需求,公司研制开发了填补国内空白的“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软电缆”,同时,获得了14项专利。产品上市后立刻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并迅速进入全国各地的通信行业市场,该电缆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但是,事隔不久,随之而来的是仿冒伪劣的产品纷纷冲击市场,造成了通信工程质量的严重不合格,并产生了由电缆而引起的火灾,构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正是中利历来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这种侵权行为的出现,以及劣质产品所造成的后果,反而使中利产品的声誉日益提高,市场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中利产品占国内通信市场60%以上,近年来,从国内市场逐步走向了德国、俄罗斯、日本、泰国、印度等国际市场。

第3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科技的进步或落后直接导致一个国家的兴衰,必须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是史学的根本任务,服务现实、启迪未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史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教学应把人类历史上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文化知识和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升,凝练为历史智慧传授给青年学生,从而提高青年一代的素质。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历史有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和近代的落后挨打,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强烈反差,这其中有科学技术的原因吗?我在分析前后的中国社会现状时,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1840年前半个世纪以来中外的科技成果,并制作成表格。要求表格包含科技成果的数量、科技成果从属的科学领域、一个科技成果由理论用于实践的时间等。然后比较、分析得出1840年前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得出科技发展影响国家兴衰的结论,从而培养和启迪学生尊重科学、明确科学的价值和养成重视科学、热爱科学的品德。

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是历史服务现实、启迪未来重要的体现。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现实、结合现实、追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学为所用,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科技前沿的技术、宣传科学知识。要多动脑、勤于思考,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意识地寻找更易行的方法。

科技创新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内容的丰富性、广延性、社会性、科学性正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技创新师资水平较低等客观现实。历史教师要想在科技创新中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破,让科技创新活动能真正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培育崇高的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时教师的引导便显得非常重要。

在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那些认为科技创新只是理科学生的事,而忽视文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是错误的,只要教师引导有方、措施得力,文科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参与度不亚于理科生,所以教师动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要面向全体、正确引导,如:让学生明确科技创新不等同于科技发明,参与活动本身就很有意义;让学生多留心身边事,关注细节,关注生态、关注环境保护;别人能搞出来的东西,我们是否曾注意过。虽然条件有限,但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如充分发挥教师在知识、操作规程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从题目选取、制订计划、具体实施、得出结论、上报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在创新思路、方法和可行性方面多做指导,消除学生畏难、好高骛远的心理,提高他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题目选取、制订计划可以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达到一个高度,对下一步的具体实施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若因缺乏足够的预见性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后,很有可能丧失信心,出现心理上的动摇。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采取行动之前做好教育工作,告诉他们科学探究是一个艰辛的克服困难和遭受失败的过程,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正确面对、持之以恒,就会成功。这样的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自然、科技的最直接、空间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是值得我们享用一生的财富。

第4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能力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0-02

在2013年的全国政协委员讨论会上指出:要想立足全局,更好的面向未来,那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不仅如此,该战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对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破解,这能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这样一个世纪中,我国想要全面的彻底的实现振兴,那么就必须通过知识、体制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创新来进行,而这些创新的前提则是创新性人才的聚拢。

一、青少年创造性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最高形式的体现就是创新教育,与此同时,创新教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想要更有效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就不能忽略青少年的创造性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所带来的学生潜能的开发。目前来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全球范围内都逐渐的受到重视。目前教学目标的核心主要就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而不仅仅只是知识[1]。就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来说,他们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创造性而教”。

二、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相关理论依据

美国时任心理学会会长的J、P、吉尔福特(J、P、Guilford)早在1950 的时候就开始对创造性研究进行倡导和宣传。他认为多远的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力。直到1962 年,A.纽厄尔等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总结:从思考者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价值都比较高;正是因为这种思维的新颖性,所以这种思维的动机性、坚持性以及强烈性是非常大的;创造性思维的任务主要是勾画出原来不够清楚明确的问题。哈佛大学创造力研究的引领者霍华德.加德纳在80 年代中期在《智能的架构――多元智能理论》将自我认识智能、身体――动觉智力能力、音乐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等7 种不同的天赋或智能列举了出来。

三、在科技类场馆运用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对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得依赖于学科教育,在学科教育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学生还要学会创造性的去学习。除此之外也不能忽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创造性思维。

1.搭建平台以便于激发学生创新潜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

科技馆不仅代表着校外教育这种形式,它还是青少年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阵地。科技馆当中的展品资源和学生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优势是科研机构比拟不了的。学校课程改革发展和科技馆发挥教育功能都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同时将这些资源整合成科普活动资源包。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实践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因为学生要动手动脑的去对活动方案进行学习和探究。

2.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青少年是科技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能传授给学生们,而不是需要空有其表的热闹与“繁荣”。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听,老师讲,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只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体的学习平台,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之下能够独立的进行思考、观察、研究与探索。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小蜜蜂这一种比较常见的昆虫作为载体去让学生们进行观察,让学生们查阅资料或者在观察过程中对小蜜蜂的生活习性、生理结构以及身体结构进行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去了解与蜜蜂生存息息相关的水分、食物以及空气等等重要因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知道环境与生物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也能够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生物的重要性。

3.培养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教育由于其自主探索的性质因此需要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去发现、探索以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并且获得了怎样的体验。科技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精神以及思维技巧。科技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要求很高,这种方式不仅注重到提高学生实事求、勇于探索是的精神,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氛围。

4.评估创新教育成果简约而不简单

传统的考察模式没有注重能力提高方面,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考察模式从而不是一味的只在意分数的提高,这种新的、灵活的考察模式不仅仅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还注重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合作带来的效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科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手、眼、脑各个方面活动能力,还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自主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见解,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既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树立起来的自信心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青少年社会科技教育场所一般来说包括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其他校外科技类场馆,这些科技类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这三者在培养和发展青少年思维创造力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效的结合三者起来,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薇.浅析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2期.

第5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摘要】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知识经济并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教育事业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发挥的作用逐渐显著,尤其是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从物理教学的角度出发,浅谈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探讨高中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为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途径

经过多次教育改革后,在新课程教学目标改革的背景下,在满足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要求下,高中物理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物理教学的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探究新教学方法成为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所谓创新,就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状态,对现有的事物和现存状态的部分进行改造更新,不断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则指人们在遵循原有的理论和经验后,建议变通适应新事物、处理新事物的潜在能力素养。

当前阶段,中国学生在多年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使得学生只为追求分数而学习,极度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虽然在应试能力方面远比国外的学生要强,但在创新能力上却远不及别国学生,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对物理的一些基本理念和理论掌握得非常牢固,但在实践操作上,却又表现相当差,主要原因在于物理教学中,对实验操作训练的不重视,使得学生们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差,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大部分是通过卷面成绩来呈现的,使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上,对课本资料以及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深信不疑,从而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对知识的整个体系和原理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创新意识。

鉴于学生这种学习现状,未来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在应对社会生产实践时呈现出一种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的状态,所以有必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在教学课堂上营造物理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新课标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方向,要求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尽一切可能的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参与教学课程的身份地位转变成积极参与的主动者。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提问,并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何将枯燥抽象的物理问题在教师的重新构建下变得生动活泼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与知识相关的案例、多媒体教室的展示以及在物理实验室中通过演示具体的实例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刺激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通过联想的教学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探索意识,多动手动脑,勇于发言,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在开展物理教学课程的开始,多介绍一些物理学家因敢于质疑前人的经验而不断创新获得成就的故事,鼓励学生对用于质疑已有的认识,并探索物理界还未成定理的领域,即使学生的思想有偏差,也要鼓励支持学生多联想多动脑,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而不能即使否定,这样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拥有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三)借用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学科上的大部分定理都是在物理学家多次实验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其理论知识通常比较难懂,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强。而物理实验可以比较直观真实的反应物理学科中的一些定理,通过实验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物理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力的分解”这一课时的时候,可以引入下面的小实验:找两根长度大约为25 厘米的硬木条,在两根木条的中间用铰链连接,形成一个人字形状的支架,再找两块形状为L型的硬木,在弯曲的位置钉上一块铁皮,在下面装上大号的带钩螺丝钉。然后拿一根铁丝,将两端分别系在小木块的铁钩上,并让压在两木块之间的人字形的支架张角在160 度以上,用一只手指把人字形木条下的铰链用力往下拉,铁丝就被拉断了。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力的分解”切身的体会,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并积极开动脑筋。

(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会科技创新改变生活的乐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明白物理创新对生活的改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一些机场、工厂和电站等场所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从而对物理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了解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改变社会的责任感,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知识和科技竞争的时代,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承担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的意识和动力,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研究新的符合时展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淑英.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作用[J].科学导报,2014,(1):78-79

[2]屈小杰.浅谈等效思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6(17):9-10

第6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一、坚持分类指导,明确科技型企业培育目标

通过科技人才的引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型示范企业;通过对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苗子企业。力争经过三至五年的培育发展,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其中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超过15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

二、创新工作载体,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

以科技型示范企业抓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抓培育,科技型苗子企业抓孵化,科技型中介机构抓服务为载体,全面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富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型企业群。

在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中每年评选50家左右“*市科技型示范企业”,在年销售额500万-1亿元中小企业中每年评选100家左右“*市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入驻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企业中每年评选50家左右“*市优秀科技型苗子企业”,在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中每年评选15家左右“*市优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由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科技型企业创新水平

1、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激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用足用好企业技术开发费按实扣除和符合规定条件允许加计税前扣除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科技型企业每年的研究开发经费应当不低于年销售额的3%,其中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5%。

2、加强技术改造和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企业要瞄准国际和国内最新技术,持续进行技术改造,注重引进外部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特别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在生产流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环节积极推广流程自动化、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3、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不断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创建品牌产品,扩大品牌的市场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扩大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企业研发能力。科技型企业要普遍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鼓励自主创新,重视专利申请、保护,努力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4、加快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型企业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健全科技人才的支撑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完善职工岗位培训制度,鼓励企业选派职工进高校学习、进修和培训,普遍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引进,支持企业招聘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鼓励企业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方式聘用省外、国外高级科技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引导、鼓励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投身于科技创新,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成果评价、技术收益分配等方面把科研工作实绩放到突出位置。

四、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培育科技型企业的良好环境

1、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的领导。各级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要积极推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要把科技型企业培育作为科技进步“八个一批”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重点内容,明确责任,加强考核。要加强产业引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进一步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确保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给予专项资金配套支持。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鼓励科技进步、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和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3、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科技攻关项目主动设计和对关键共性技术重大科技攻关的支持力度,围绕纺织等支柱产业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注重项目实施与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探索对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实行目标激励、系统支持的扶持模式。着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大对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专项扶持资金中,加大对以集成制造系统、过程控制、流程再造及管理等为重点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支持。

4、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要把孵化器建设作为培育科技型苗子企业的主渠道和工作载体,尽快建成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入孵企业种子项目的扶持和对入驻企业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科技项目经费的配套,加快科技型苗子企业的孵化。

5、建立推进产学研工作机制。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整合网络资源,利用招标、对接、网上技术市场,促使产学研合作经常化、制度化。加大*市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专项用于大院名校成果转化、共建创新载体、以及产学研项目的支持和产学研活动的组织。

6、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加强科技评估咨询、情报信息、技术转移以及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服务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推动科技中介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和科技服务的支撑能力。

第7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工科院校;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高校学风存在着诸如学生学习目标性与计划性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纪律松懈等问题[1,2].工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科技创新文化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4].高校要整合各种资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为动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学生日常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延伸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全方位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体系,建设和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

1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通过宣传引导,榜样示范弘扬校园科技文化,让学术性、科技创新性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占领主导地位.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微博等途径大力宣传在科技竞赛及其他科技校园文化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同学的先进事迹;举办科技创新事迹宣讲会或经验交流会,表彰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在宣传引导阶段,一方面要重“开头”,注重对新生的教育和引导.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专业教育引导、创新专题讲座、参观创新实验室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宣传的全覆盖.要建立全覆盖的宣传体系,以此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关心的氛围.其次,举办讲座,组织参观,让学生接触前沿.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的科研人员来校举办讲座,做到科创讲座的制度化,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了解科技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自觉地将科创活动融入大学生活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大型专业展览会、企业的产品展示中心,以此开阔视野,体验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激情.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每年都会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构建了“从学生———教师———企业科研人员,从校内到校外”的讲座体系;学生参观大型专业展览会、企业的产品展示中心,如组织中心全体学生参观国际数控机床展、组织学生参观三菱电机、中达电通等公司的产品展示中心.

2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提供展示舞台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有效载体的潜移默化、覆盖渗透的作用,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舞台.首先,结合专业特点,打造科技品牌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节,打造体现生活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的普及型活动、融专业性和科技性为一体的科技型活动,通过系列品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南京工程学院科技节至今已举办15届,在科技节期间举办精品科技文化活动展播、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次,在一些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科技创新主题,倡导和引领大学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拓宽活动载体.例如在一些大型活动或者晚会中,开发一些融科技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或者节目,充分利用大型活动的影响力,让科技的魅力深入人心.

3夯实基础应用能力,为科创打下良好的基础

扎实的基础应用能力是创新的关键.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鼓励学生夯实专业技能,高校也应该为学生进行技能的学习和鉴定提供平台保障,开发多项培训项目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现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国家机械工业特殊工种职业技能”等平台,机械工业南京数控培训中心是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直属考核鉴定点.中心与企业合作,拥有多家企业职业鉴定资格,如三菱电机CNC和FA培训与鉴定、西门子自动化培训与鉴定等.中心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来培养高技术应用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在低年级考取相应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高年级考取相应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及行业认可度较高的企业资质证书,增强学生的基础应用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搭建创新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4.1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验室,搭建学生科技实践平台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基地,力争打造代表行业先进水平,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一流实验设备条件和联合育人的工程环境.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先后与通用电气、西门子、三菱电机等8个世界前500强,11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36个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建了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与日本三菱电机公司共建了自动化实验中心、激光加工实验室、可视化三菱e-f@ctory自动生产线实验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全集成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共建了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与德国海德汉公司共建了数控测量实验室,与台湾中达电通共建了台达自动化实验中心,与香港飞兆国际公司共建了电子与自动化实习基地、与日本那智不二越公司共建了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等.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实验管理体系,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每一个实验基地变成科技创新的阵地.学生利用实验室模拟企业进行项目训练,全面提升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2以各类科技竞赛为动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课内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等.专业竞赛和技能大赛作为第二课堂中检验所学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吸引着广大学子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鼓励学生个人、集体参赛,进行横向交流,做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使学生个体和群体能力得到提升.高校应构建与专业方向相符的校内竞赛平台,积极承办更高级别的比赛,为学生提供科技文化交流的机会.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奋勇探索,拼搏创新,既磨炼了意志,也切实提高了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构建了与专业方向相符的竞赛平台,面向机械和机电方向举办工程训练能力大赛、数控技能大赛,面向自动化专业方向举办电子设计竞赛和PLC竞赛.另一方面,工业中心还积极承办“三菱电机自动化杯”自动化大赛、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为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科技文化交流提供机会.中心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充分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一大批同学在国际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自动化挑战赛中,工业中心6名同学组成的两支参赛队伍取得了优异成绩,分别荣获特等奖和二等奖.

5科技创新实践,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高校应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科技文化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见习等活动.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展览的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同学们接触到了其他学校学生的科技作品,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6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为了更好地保障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建立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的学生科创组织,将各类科技文化类活动的开展和科技竞赛的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社团建设中,根据性质不同配备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按兴趣划分小组,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科研团队组织上,可以模拟企业运作模式,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组建多个既互相依存又充满竞争的项目研发小组,实施、完成项目的设计研发任务,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团队可以实施“扁平管理”模式,从上至下,分为“决策层”与“实施层”.“决策层”主要由指导教师及所聘的行业专家组成;“实施层”主要由各项目组单位组成,实施“项目负责人”制.要健全和完善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制度,包括教师考评制度和学生激励制度.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考评机制,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将指导的成绩和工作量的考核挂钩.设立专门的学生科创奖励和科创先进评选,其他有关学生的评奖评优以及党员发展等都要将科创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7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7.1科技创新的教育应该分层分级开展,不能统一模式

每个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不同,所以科创教育应该分层展开,制定具有年级特点的科技创新教育方案.例如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了解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对能力的要求,树立学习的目标.二年级开展专业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科创沙龙等,培养学生兴趣,激励认真学习.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参加科技竞赛、课题研究,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四年级开展一些科研实践,检验科技创新成果,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四个年级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7.2注重结合,完善活动载体,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部分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过于注重一些技能和知识竞赛,这样无形中限制了参与的范围和同学的热情;在活动开展时,应该把专业性竞赛和普及型的科技文化活动相结合,把科技性和娱乐性相结合,开发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竞赛类活动或者科技娱乐性活动,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7.3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拓宽科技创新教育的途径

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接洽,一方面共建一些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已经建好的共建实验室,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利用效率,使其真正变成学生科技创新的阵地.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者实践,学习先进技术,体验企业文化.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众多师生汇聚一堂,可以博采众长,形成新观点、新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学风.

作者:耿言海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德静,禾平,王素华,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1).

[2]李平,郑峰,李晨,等.以科技创新促学风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第8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科技查新 高校科研管理 科技创新

[分类号]G25I

1 引言

高校科技查新工作已经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教育部充分认识到了科技查新工作对于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高校科技查新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对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指导,以及对高校科技查新人员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创新环境的变化以及查新资源、工具和手段的演进,高校的查新工作也面临着挑战。本文将在充分论证科技查新工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高校科技查新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2 科技查新工作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关系

2.1 查新工作贯穿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查新工作能够根据创新活动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它贯穿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是实施科研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高校科技管理组织高效运行和管理创新选择的新视角,能全方位地有力推动高校科研管理战略、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和能力建设创新。

2.1.1 为开题立项提供依据 在科研立项中,科技查新工作能为判断将要进行的科研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提供客观依据。科技管理部门可根据查新报告了解所申请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相同或相关研究、是否具有先进陛,以避免重复或低水平的立题或立项,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减少因重复研究开发而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缩短科研周期。

2.1.2 为项目研究、中期检查提供方向 在科研过程中,科技查新工作可以提供可靠而丰富的科学研究开发信息,帮助科技人员跟踪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节省了科研人员大量的文献阅读时间,为科研人员及时调整研究方法、把握研究方向起参考作用。同时,还能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新颖性判断,为项目中期考核、后续资源分配等提供依据。

2.1.3 为科研成果鉴定、报奖等提供依据 传统的成果鉴定是由专家来完成的,专家对科研成果的评审主要是依据专家本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所了解的专业信息。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交叉渗透以及专家评估可能带来的片面性结论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决定了专家评价存在着天生的缺陷。科技查新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成果的新颖性作出结论。查新结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但不是全面的成果评审结论,只是把“情报评价”引入成果管理程序,为专家评议提供全面、准确的“鉴证性客观依据”。因此,在科研成果鉴定中,以查新报告作为文献依据,结合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让科技查新与专家评议相辅相成,保证了鉴定、评估报奖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2.2 查新工作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2.2.1 高校具有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多种优势 高校进行科技查新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拥有丰富的各类纸质及网络文献资源;②拥有现代化的检索工具和手段;③拥有高素质的查新人员和工作人员,一般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丰富的文献检索实践经验;④高校人才资源丰富,专业覆盖面广,各学科的专家、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等组成的咨询专家组成为科技查新工作的强有力后盾;⑤高校自身科研队伍比较集中,在国家科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凭借这些优势,高校科技查新队伍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2.2.2 查新工作在高校基金申报和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去,由于广大师生的查新意识薄弱,查新工作站分布不均,使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重复课题,有的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复,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随着教育部查新工作站的增多,通过查新机构的大力宣传以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范,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重视科技查新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教师、研究生清醒地认识到:通过查新了解申报项目的先进性、新颖性、科学性等,能够判断课题是否具有创造性,能够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很快地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立足点。有些博士生通过查新发现自己原先研究方案是别人已经在做,或已经完成的内容,在查新机构的指导下及时修改了研究方案,获得了申报的成功,既提升了项目研究的含金量,又避免了重复劳动,达到少走弯路、少花钱,减少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目的,使国家的资金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同时,通过查新为专家评审提供适当的客观文献依据,能大大减轻项目受理部门的工作量。在科技成果快速增长的今天,科技查新是开展科研工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2.3 从查新项目数看科技查新对高校科技创新的贡献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2005―2008年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查新工作站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逐年增长,其中平均51%来源于高校内部。目前,我国从事科研活动的高等院校共753所,科研人员达60多万人,每年承担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各类科研项目近3万项。高校查新工作作为我国信息咨询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建设、国家的科研工作发展与建设,以及充分发挥信息咨询的价值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科技查新不仅能为高校创新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科研成果的鉴定和验收等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能有效减轻高校科研项目受理的工作量,减少项目审核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科技查新服务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基础支撑和服务平台,是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2.2.4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领导对查新工作站建设都高度重视教育部对科技查新站的认定和规范化管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各学校在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同时,积极建设科技查新站,制定目标,狠抓落实。

查新工作站申报成功后,每年都需要年检,并进行评比。这也促使高校领导对科技查新越来越重视,形成申请查新站的内在动力和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有力支持,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2008年,57所查新站(不包括第四批)所依托的学校图书馆的平均经费超过了1 500万元,用于资源更新的经费超过了1 100万元,同时,还配置了相应的设备,扩大了查新队伍,加强了人员培训。各查新站都制定了较完整的科技查新规章制度以及业务流程;建立了查新管理系统,对查新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了对查新项目进行信息反馈调查和课题跟踪。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查新工作的发

展,也为查新站争取了长期的服务对象,促进了查新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 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

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是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萌生、发展起来的,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开始,我国开展了专利查新工作,1987年我国医药卫生界开始开展查新工作。随着专利工作的发展,专利查新检索已成为国家发明奖评审的必要条件。

原国家科委于1990年10月8日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90]国科字800号),标志着我国查新工作正式开始,也极大地推动了查新工作在全国范围的迅速发展。科技查新机构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扩大。随后,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化工部等各系统均有了各自的查新机构。

20世纪90年代初,在原国家科委不断发展查新机构的情况下,原国家教委于1992和1995年分二批在直属高校设立了15所“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由于学校隶属关系的调整,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查新工作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发挥高校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优势,教育部在2003年开始进行查新工作站的重新认定工作,于2003年、2004年、2007年和2008年以各高校申报、教育部审批的方式,先后批准设立了四批共计67所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其中,综合类14所、理工类42所、农学类8所、医学类3所。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的地域和学科分布面向全国高校,具有地域性,并具有突出的学科和行业特色。目前,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归口管理,负责查新站的资格审查、协调、年度检查和业务指导工作。

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在国家三大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获奖比例逐年上升。据统计,从1985年科技查新工作伊始至2008年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409项,占授奖总数的54.4%;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849项,占授奖总数的41.2%;高校获得科技进步奖2 553项,占授奖总奖的32.4%。全国高校科技获奖近十年占到全国获奖60%左右,从1956年统计至今,累积占全国获奖30%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在高校,而高校的查新工作为高校科技创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高校查新站不仅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多,而且出具的查新报告也具有较高的质量,保证了查新结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使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了科技查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搭建了高校信息产业与政府企业的桥梁,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 高校科技查新工作面临的问题

4.1 查新工作管理不够严格

科技查新就是要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奖励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然而,一些查新站由于在管理上的松懈,导致了查新操作不规范,最后导致高校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弄虚作假以及重复申报等不正之风。目前,高校科技查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科研成果和水平的查新结论和报告;有些查新单位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由客户提供查新报告,查新单位只需要盖个章就生成查新报告。一些查新站的查新、审核工作完全形式化的现象,致使查新工作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4.2 查新报告质量有待改进

查新有较严格的年限、范围和程序规定,有查全、查准的严格要求,要求给出明确的结论。如果查新部门提供的查新报告不可靠、质量有问题,将导致科技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产品开发等活动失误,不能保证立项项目科技内容的高起点和原创性,造成研究内容的重复,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但是,部分查新站的查新报告在报告格式、文字表达、文献对比分析的角度和深度、查新结论描述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查新报告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查新员的经验、水平和态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审核员和查新管理人员是否做了严格要求。只有加强对查新员和审核员的培训,加强查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才能有效保证查新报告质量的提升。

4.3 专家咨询制度实施不够到位

查新人员如果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仅凭检索到的信息资源为依据,而不结合专业实际、不了解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是很难对项目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作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的。而评审专家具有专业优势,是一般科技情报人员无法代替的,两者结合才能保证科研部门在选题立项时针对国内外研究热点、行销快捷及尖端难点项目。从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实施来看,部分查新站没有有效地聘请学科咨询专家,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学科专家在查新中的专业咨询作用,这将严重影响查新项目的质量。

4.4 查新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现代化、专业化的科技查新需要有广泛的文献资源和强大的查新队伍作后盾,其中,必须有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熟练操作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的专业科技查新人员。由于科技查新知识普及不广泛或不深入,还有些高校查新单位或校领导对专业信息检索系统不了解,误认为有了计算机,上Internet就可以满足查新的需要,为降低查新费用,拒绝开通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拒绝培训专业的科技查新人员。结果造成查新人员知识落后,不能掌握查新所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影响查新报告的质量。

5 促进高校科技查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细化各查新站的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查新工作,规范查新机构的行为,保证查新工作的质量,使科技查新工作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条件,各高校查新工作站应注重制度建设,遵守《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科技查新规范》以及2004年4月13日颁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的意见》(教技发厅[2004]1号),制定一系列查新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包括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查新人员、咨询专家、硬件要求、文献资源、查新审核、查新报告格式的规范、项目的跟踪与反馈等要求,通过“工作细则”严格规定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同时,应建立科技查新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和“多劳多得”,满足查新人员的平衡心理和工作需求,激发查新人员的潜能和创造力。

5.2 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核和抽查

查新报告的质量是科技查新机构的生命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查新站的审批、年检和各类培训中,教育部都始终把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为了进一步规范查新机构出具的报告质量,加强对科技查新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教育部对部级科技查新机构的工作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实行年检制度,并正在制定相关的查新报告撰写规范和考核指标体系。今后,将对已获得查新资质的查新机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核和抽查,确保查新机构合格、合法。

5.3 严格控制查新工作过程

查新站要依照《科技查新规范》实施科技查新,严格把好联机检索系统关、查新人员素质关、查新工作规范关、查新报告质量关;要重视查新委托时的审核与交流,控制好查新工作的第一关;进一步规范查新报告内容,提高查新报告质量;加强对国外资源,特别是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的使用,对较重要的科研项目尽可能做国内外查新。对在查新工作中有违纪、弄虚作假、不实事求是、不上国内外联机检索系统就撰写出查新报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重质量的查新机构要追究责任,主管部门应给予处罚,严重的需取消其查新资格。教育部正在组织制定查新报告的撰写规范以及查新报告的评价考核标准,规定了各学科的必查数据库,保证各学科查新的查全率,并尽可能减少数据库选择这一工作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教育部还在筹备建设教育部科技查新网站,以加强对科技查新站的管理以促进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5.4 加强查新人员培训和交流学习

查新有季节性,在项目申报阶段,查新任务过于集中,使查新站在繁忙时期不堪重负。因此,应加强对查新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查新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客观、公正的态度,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时调整补充查新员、审核员队伍,加大查新队伍的人员储备,形成一批具有丰富学科背景的查新业务骨干和尖子,从而保证查新质量和提高查新工作效率。查新咨询机构需要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业人士参与,查新员、评审专家和科研人员应融为一体。要加强查新业务相关工作的研究,加强各查新站之间的交流和业务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第9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广大城市发展提供信息资料的重要任务,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客观上也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而言,人力资源是指掌握城市建筑规划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服务城市发展能力的综合素质或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背景知识的工作人员,通常称作研究员。他们是城市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具备较强的能动性、稀缺性、个体独立性和可控制性,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管理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使各建筑规划研究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城市自身创新发展的目标。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适应城市时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中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对信息的需求日益提高,为满足服务对象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将城市的信息保障功能发挥到位,客观上要求各研究员必须以用为中心,全面掌握城市发展中所有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主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这样才能使城市应有的价值得到发挥,才能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这一角度不难看出,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十分必要。2、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确保人才稳定的有效手段。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已从传统的管理手段过渡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管理手段,所有的工作人员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主体,是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创新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广大城市员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这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留住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手段,从而确保人员的稳定性。3、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定位在提供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加工上,作为专业人才,只有得到充分的激励,并使成就需求、求知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使他们立足于城市的职能发挥和未来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多种渠道提升自己,这样才能使城市的未来功能得要有效发挥,并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为适应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发展的现实需要,管理层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所以在内部引入了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很多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缺乏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由于目前很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引进和配置规划,导致人员引进存在着随意性,人员配置的不科学性。此外,目前,很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集中在文科,学历集中在专科或本科,性别集中在女性,这就暴露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和性别结构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类研究单位职能的发挥和未来的持续发展。2、缺乏科学合理的岗位配置机制。目前,很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缺乏对岗位设置的研究,未充分考虑具体岗位的业务需求与能力需求是否匹配,更未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长远需求。3、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应推行绩效工资,通过有效的考核,来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调节作用,但是,由于长时间保持着“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使得绩效工资的推行一度停留在表面。具体体现在缺乏科学的考核办法,无法对每位研究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奖励性绩效工资自然也未能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所以,很多研究人员抱着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想法,缺乏工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工作大打折扣。

三、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1、科学规划人才引进和岗位配置。要着眼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未来发展,科学地对人才需求和岗位配置情况进行规划,要注重人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合理,注重知识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引进。并根据岗位特点和人才综合素质情况合理进行岗位配置,确保人才素质满足岗位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长远需要。2、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应该是重绩效、轻资历,促使员工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潜能运用到为组织增效的实际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在进行评估考核体系设计时,把考勤情况,岗位工作情况、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德能勤绩廉的现实表现全部纳入考核评估项目之中,在此基础上,设定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性绩效工作分配,这样才能通过杠杆调节作用调动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是确保城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作者:古玉洁 单位: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唐代盛,李敏,边慧敏.中国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制度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15(01).

[2]张琼英.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