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

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1篇: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改变观念,树立创新的体育观

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科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是适应知识化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形式,是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只有时刻贯穿创新教育才能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使我们的民族富有创新精神。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首先,体育教师要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其次,体育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授课技巧作为实践的基础,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以指导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再次,体育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因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改革,它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1、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专断的,教学氛围是沉闷的,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感受到激励和热爱,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2、树立成功教育意识。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去模仿动作;有的学生却默不作声。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他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想做好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观察,用心指导。例如:教师在教授实心球技术时,对扔的比较远的学生要多表扬,对扔的比较近的学生要多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与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传统的“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形式僵化,学生被动学习。我们只有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分组创编新的动作组合,再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表演与交流,学生自我分析,互相评价,教师鼓励与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4、改革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有很多种方法,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比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另外,体育游戏也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它是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特殊目的综合性活动。如“信任后倒”、“拦网捕鱼”等游戏,学生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有,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与困难: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种体育项目的战术、技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高―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勤思好问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应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因材实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切实的提高。对素质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增加难度,提高要求。对体质稍差,能力稍弱的学生降低难度与要求,使其完成练习,体会成功。只有这样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2篇: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技术还不算成熟,教学方法不够先进,自2000后,高职院校数量发展虽是如火如荼,但教学质量的发展却没有如数量那样迅猛,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安排的极少,目前,体育教学已然成为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最佳方法。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的必要性

(一)社会适应性是高职学生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必备的能力

在国家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纯的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全面性人才。同时,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也作出了指导,明确指出“社会适应”是高职教育中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多样性特点

高职院校生源涵盖面广,“三加二”模式下的初中生、经过高考考取的高中生与中专晋升的中专生,因此,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年龄、文化层次等多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无论是文化基础、心理素质、学习自觉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及普通高校学生,如果不进行全面的培养,在走出校园后会感觉自身与社会格格不入,难以适应。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作用探究

每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都需要学习而来,学习社会适应能力的方式有多种,但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的手段较少,目前,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体育教学中绝大部分体育活动都是团体活动,在体育竞赛中,需要学生紧密配合,互相合作才能赢得比赛。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团队协作精神在企业当中同样需要,企业工作人员只有充分发挥协作精神,才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二)增强学生人际交往

目前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极少,“人机交往”却占据了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体育活动中,是需要不断交流、沟通的,在体育运动中能很好地建立起人际交往,而其他教学活动如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是无法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

(三)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无论何种体育活动都需要学生付出努力才能得到效果,在体育教学中,通常是在室外进行,不论夏日高温还是冬日寒风。所以学生只要是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了体育活动,必然是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因此,体育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四)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力

体育运动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学生要进行体育活动,必须要遵守体育运动中的规则,违反了规则,就要受到规则中的处罚。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会对自己进行约束,长期如此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五)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

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工作或是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各种失败与挫折,同样,在体育竞赛中,有第一就有第二,学生在进行体育竞赛的时候,不免会遇到失败,在学生走出社会前,使其尝试到挫折的感觉,以免步入社会后不能接受工作或生活中的许多挫折。

综上所述,能得知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高职体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提高体育教学针对性

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层次的不同,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有所变更,要在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目的的情况下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引进既能引起学生锻炼兴趣,又能满足对学生适应性培养的活动如篮球、足球等。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对体育的项目对学生要有针对性,能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走上以后的职业岗位。

(二)结合社会情况,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体育运动中的角色任务系统地分配给学生,如裁判、教练、比赛选手等不同的角色,并让学生轮流地担任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能感受与适应不同角色的不同任务,既能为学生创建一个微型社会的缩影,亦能将体育活动与实际生活对接,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非常有效。

(三)体育教师积极发挥作用

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担量与生理负担量,因为学生需要付出努力与含水,承受一定心理负担,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挫败感,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疏导,会打击学生运动热情,埋下心理隐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需要认真观察学生,揣摩学生心理,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防止出现反效果。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极为重要的一环,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暂时还没有其他课程能将其替代。因此,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地发展与探索,提高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全面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斌,马驰.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成因分析及措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2]罗建军.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06)

第3篇: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

高职体育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意义

1.就业形势过于紧张所决定

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也在改革中不断成长。高职院校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但是,和普通院校比较,高职院校在各方面,如师资力量、科研能力都比较弱,而且在管理和理念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和社会是脱节的,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相关能力的锻炼。一个高校的综合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是紧紧相连的,如果一个学校的就业力和社会适应力越强,那么学校也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其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岗位一般属于蓝领阶层,工作环境比较辛苦,这就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更高要求。学生一定要在短期内去适应新工作环境,以最好状态投入工作。最近这些年的经济压力,造成企业间竞争加大,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所决定

一个国家的强大是无法离开本国的优秀人才,所以人才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教育根本的任务以及终极的目标就是为了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素质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与国的竞争表现在人才的竞争。由高职院校的自己特点分析,其就是需要培养和经济社会建设所急需的,有着丰富专业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更为突显出学生的实践与实用性特点,高职院校体育就要以此原则进行。

二、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力培养的方法

1.根据学生职业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要考虑学生专业,以科学角度设置内容,对学生进行各类素质综合培养,让学生毕业后可更好地与社会进行结合。而且高职院校的生源是复杂的,学生年龄、学习基础各有不同。所以,需要采用相应的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微调。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学生的职业特点结合,根据职业特点对于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身体发育成长和职业技术以及职业体能的发展保持同一步伐,改变原有单一体育课的类型,按照学生专业特点分成各自的体育教育体系,主动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构建相应的社会情景,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体育教学课堂在某一个程度上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缩影,有竞争、合作、挑战、机会,也有失败有成功的滋味,每一个人在这个小小的社会当中,都扮演着不同的各种角色,随时去和不熟悉不了解人组成一个团队,成为合作伙伴;随时可能把合作朋友变成竞争的对手。他们是参赛人员,也是合作和竞争的人员。在体育教学的竞赛当中,体育游戏中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随时适应自己角色,适应不同任务环境,让体育科学家和实际生活接轨,学生情感和外部世界对接,为提升学生合作、交际等能力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3.重视学生意志力的增大,提升社会的适应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参加锻炼时,都会承受一定生理负荷、心理压力,每一步都是对于人的心理与身体的考验,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所以,体育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吃苦的品质。同时,在教学比赛当中,失败是和成功一起的,成功的感受可以让学生精神振奋;而失败的压力会让学生的意志力受到打击,这时对学生进行挫折后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承受了心理压力。在教学当中,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观察学生心理活动。在传授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教学技巧;在学生感觉到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而在学生感觉到退缩的时候,一定要多帮助他们前进;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还要及时帮助他们,鼓励他们要有追求、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教会学生在不断磨练当中,面对现实,用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提升对社会的适应力。

三、结束语

伴随我们国家高职院校教育进一步发展、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得到社会、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学习期间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繁重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需要针对“社会适应力”作出有效正面指引。高职体育需不断和时代同步,不断进行培育与创新,让其和时代社会与社会的进步一起相适应,才可促使高职学生社会适应力提升。

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体、心理特点,准确掌握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职学生思想、心理特点,运用体育教学中包含的道理、精神等,引导并帮助高职学生构建起正确、良好的健康价值观,构建起做人基本原则,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适应力,是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服务社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宣凤霞.论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4,(3):81-83.

第4篇: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145-01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康体质以及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就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一 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的能力及智力与学生对此所具备的兴趣具有重要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以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样就能够保持清晰的感知以及缜密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倘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氛围较为枯燥,这样就会降低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保持课程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过分看重教师以及书本知识,尤其在体育教学的组织方面,将教师的“教”作为重点,未重视学生主动去“学”的重要性;过分地看重教学取得的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授,未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然而,现代体育教学认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认知结构。因此,就需要体育教师更新教育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有机地将体育教学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结合在一起,改变过去的竞技式的教学模式向着素质教学理念发展。

三 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以及锻炼方法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反之,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甚至还会带来的事故。(2)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时候,要注意避免方法上的随意性。也就是说,教师不能让学生放任自由,但应该保护有益的创造活动,尽可能地避免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创造活动。(3)教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及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心理以及生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由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从而就要求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内容,而且要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重难点、层次性均分明。(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把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要目标。

四 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号召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建立起平等、友好、尊重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可以逐步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然而,若课堂氛围较为严肃,就会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从而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将微笑带入课堂,将快乐带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五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要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如主体参与式学习法、合作性学习法、发现式教学法等。具体来讲,主体参与式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性学习法就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组成小团体来进行共同学习,这样可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这种学习方法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属于一种集思广益的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在小组中的聪明才智;发现式教学法则要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和教学内容呈现出一致的思维价值。由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从而就要求教师倡导大家敢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的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勤问善思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发展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康茹萍.体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体育科研,2004(4)

第5篇: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落后

想要实现小学体育课程的创新,能够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首先需要教学方式及教学模式上有所革新。然而,在很多小学内这一点却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桎梏。很多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十分陈旧,教学模式上也非常落后。体育课程的教学仍然像是教师领着学生们展开的一场游戏,体育课程应当有的规划性、针对性及目的性都得不到体现。在这样的前提下不仅丝毫无法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锻炼,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完全得不到显现。

2.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低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引,然而,在很多小学内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不仅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甚至会极大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都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在展开具体教学项目时教学目标也不明确。例如,在进行跳绳训练时只是单纯的让项目训练展开,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训练方式的不得当,也没有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让学生能够不断努力挑战自己。教师教学方式的僵化与单一不仅会很大程度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会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3.缺少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想要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很多小学的体育课程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都很缺位,这不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会产生阻碍。很多小学都没有针对体育课程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给与学生教学评价时非常抽象与笼统,这样的评价不仅不够准确,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生无法清楚意识到自己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好坏,也无法让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实现创新与突破。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高效体育课程建设无疑是一种阻碍。

二、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1.转变体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水平

想要让体育课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转变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体育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味地为了锻炼学生的体能,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及创新能力也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与意识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相应革新。此外,提升教师的施教水平也是很重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有着很重要的指引。教师只有自己具备创新意识才会将这种理念传达给学生,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鼓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2.做好科学筹划以及认真备课工作

想要在课程教学中有所革新,做好科学的教学筹划与备课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展开前教师应当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置更有创意的教学展开过程,这不仅能够趣味化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是极大的推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很多训练项目都是较为灵活的,对于这类项目,在展开教学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们更多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以扔沙包的游戏过程为例,在组织跳皮筋的游戏中首先有必要根据现场人数来决定游戏的场地及模式,是用一条皮筋还是用多条,是一次一个人跳还是一次多个人跳等等,这些规则一旦制定学生们就必须严格按照规则来执行。然而,不同创意模式下制定的规则体系却能够让游戏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会有意识让学生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构思出不同的游戏模式,这不仅能够让游戏更富趣味性,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升。

3.创新体育合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体育课的主旨在于让学生们的身体得到有效锻炼,针对的是全班每一个同学这个大群体。课堂上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尽量设置能够让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活动难易适中,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只有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此外,课堂内容的设置上应当更鼓励同学间的合作,这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同学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够让让游戏模式及合作模式得到创新。可以设置相应的游戏或项目,项目是以团队的形式参与的,团队间展开竞争。竞争的过程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同时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及团队力量的强大,也能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可以取得胜利。

第6篇: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基本途径;方法

中学是培养和输送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中学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自身鲜明的特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独特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考、实践的机会。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教育的步伐,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创新能力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体育学科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

1.实践性。指“寓教于动”。体育课需要通过身体实践活动。

2.整体性。指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3.社会性。体育课程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性。

4.差异性。指个人身体条件、性别、地域、气候、场地设施条件、学校体育传统等。

5.复合性。指体育课程目标非单一性,体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为一体,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6.非阶梯性。指体育课程内容、手段的非阶梯式排列。

二、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体育学科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2.加强左侧肢体练习。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3.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

4.学生自选技评项目。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成绩考核办法,规定技评项目必须三项,而其中一项可让学生任选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

5.更新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建立在教师良好素质基础上的。因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过硬的运动技术,还要有广博的知识,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开拓性的思维观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法。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的动作和相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2.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7篇: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能力;思考创新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国内外教育学家都强调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我国的体育教育将会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

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首要前提,在教学的过程中,创立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营造创新环境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待学生,要提倡学生自我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得出科学性的答案,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一些错误的观念,要做到及时改正,要与学生相互帮助,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在良好的民主氛围中善于发现自己,并且能够积极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摸索改变自己不利于学习的一些缺点,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成为一个善于探索的人。

二、转变观念,树立创造智能观

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的只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在的教学模式应该朝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创造能力”这种模式进行转变,同时,体育教学也要按照这个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当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授观念的否定,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雄厚的知识基础,传授知识依旧是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只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对学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培养。

三、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去思考、观察与探索。在体育教学中,激励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死板、毫无生气,那么,学生只会感到沮丧,甚至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感到厌烦。反之,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

动脑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目前很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死板,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疑点不愿进行思考。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为学生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先不教授学生动作要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动作,从而跨越障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出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从而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学习方式。

五、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创造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根本,才能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所以,实践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首要条件。体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加强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办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通过思考想出获胜的方式。在课堂上,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和结束阶段让学生去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鼓励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学习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思考和工作,培养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六、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教师首先要端正自身的教育思想,确立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改变以前不重视体育教学的观念,要知道体育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去学习,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身示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8篇: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美术学 教学能力 现状 关键问题 对策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专门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十多年来,各地方新建院校对该专业的增设与扩招,高密度培养的美术师资涌入市场就业行列,教师行业就业压力剧增。同时,国家基础教育新美术课程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对美术教师完备的专业素养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师资培养滞后性情况日趋严重。由于各方面主客观原因,导致美术师资培养方向不明,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教学能力低,缺乏社会就业竞争力。

一、美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现状

1.学科知识面窄,知识运用单一

作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历史不长优势特色不鲜明,生源品质不高。面对需要广泛涉猎艺术各门类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限。长期地避重就轻和重技轻理,形成了对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把握不深、对教育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对其他学科知识疏于学习的现状。由于存着知识缺陷,教学中对知识的综合概括、拓展运用能力较低,知识讲授单薄,缺乏说服力。

2.教学技能水平低,方法技巧老套

四年美术教师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仍然较差,主要还是缺乏学习训练。学生对新美术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不够,对教育理论知识缺乏灵活运用,以至于教学实践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不可能创造性地解决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最终导致美术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方法技巧的运用趋于简单化和粗糙应对。学生上课陈词滥调、照本宣科,缺乏新意、激情和感染力。

3.教学研究意识差,解决问题不佳

按规定,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应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而在四年培养中,学生开始正视学校美术教育教学也是大学三年级下学期以来的事。对学校美术教学识见太少,分析思考相应问题不多,对教学实践问题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不可能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和实施解决。再者,平时对综合专业知识技能的钻研学习就不够,很难给教学注入新思路新方法,也缺少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4.创新教育意识弱,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美术学生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新美术课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课程教学是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模式,并且相当时间内是在复制别人的教学范式,难求个人创新意识。以至于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课堂教学组织意图不明,教学掌控处理不当,统筹管理课堂的信心不足。所以,课堂授课环节松散,目标不明确,师生互动内涵肤浅,课堂活力缺乏。

二、影响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问题。然而,四年的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尚未全面获得提高,其中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所在。

1.美术教师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简单划一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直在探讨究竟是以学术性的专业还是以师范性的教育为主要目标,亦或兼取二者。近些年来各地新建院校陆续开办美术教育专业,更使这种探索中的师资培养呈现多样化倾向。新办专业对美术师资培养的专业底蕴本来就不深,师资培养目标与措施的实施存在着试验性的一面。大部分院系遵循先用三年左右时间学习学科专业课程,再用一年时间学习教育类课程的培养模式,结果往往是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无法作较大突破,教学能力素养又不能良好形成。师资培养目标不明,课程重心移位,配套培养措施又间断性实施乃至不到位,所培养的师资难以胜任学校美术教育教学,也缺乏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

2.重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实践,轻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探究

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虽然已从过去那种精英教育的美术家模式演变为现在全能型美术教师模式,但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掌握为出发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从根本上确立了美术教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中心地位。前三年左右时间先进行学科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深受美术知识技能学习观念的影响,而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熏陶培养则势微。地方新建院校艺术专业生源品质较差,无耐选学该专业的学生本来就对专业学习前途茫然,对过于严谨和专业化的课程学习又缺乏良苦用心,使他们对于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不会有太高的建树,反而形成重技能实践轻理论知识学习的习惯。后一年左右时间学习学校教育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生只是马虎应对,不会主动去把握学习教育方法技巧规律,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美术教育认识不到位,教学实践能力差的现实。

3.缺乏全程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教师职业素养培养滞后

四年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专业课程体系被公共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选修课占据着主导地位,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并且是大学三年级才逐步介入。有限的教育类课程只能从教育理论方法上给学生一些理性知识启发,而教师教育专业面向所需的职业能力与基本素质,仅靠高年级阶段一两次见习、实习是谈不上有效培养的,这就说明教师职业技能全程化培养的重要性。地方新建院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在没有优良办学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支撑的前提下,确立四年全程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使教师职业素养从进校浇定根水那天就开始,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前三年教师职业思想素质培养不见经转,后一年速成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被动局面。而当前则是按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开展进行完毕就了事,这种不考虑能力体系职业素养的长期培养机制,对本来就无耐从事该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成效不会太大。

4.专业教师缺乏新美术课程观,教学指导脱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美术教学法教师办学院系一般1~2人,而且大多是由一些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毕竟教师术业有专攻,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理论与技能实践,必然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把握不透,对新美术课程观念与标准缺乏真正的理解。所以,美术教学法教师在不解新课程目标、讲授方法技巧的情况下,教学大多会脱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而成为多理论空谈少教学方法技巧指导的教法课。以至于学生对教法课学习没兴趣,更不会深入思考一些前沿的教学能力技巧的知识,也没有自主提高教学技能训练的动力。而对于教育实践指导教师,虽然有一年一度的教育实习指导阅历,但新课程改革的价值标准体系的不明,指导方式方法与态度及责任心的差异,只会使这种问题更显严重。

三、加强学生美术教学能力培养的对策

1.确立四年培养长效机制,解决全程化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问题

学生美术教学能力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应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及当地教育实际,制定一个教师职业技能四年培养实施方案,把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全程化。对于这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方案,应有计划重点按学年学期分阶段进行。一年级以教学基本功训练为主,如三笔字、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等,穿插职业思想、教学观摩等辅助内容。训练内容属专业课程的纳入相应考核,属日常有组织强化训练的由专门指导教师考核。二年级以教学观摩和评教为主,可深入中小学校一线教学进行观摩,并有针对性地组织评教活动,每学期1~2次。中间穿插了解学习中小学教材、观看名优教学录像等形式。可在教学法教师、班主任的组织下进行考核。三年级以见习、试讲和熟悉中小学教材为主,可以每学期2次左右不同学校的见习,试讲则根据教学法专题而定。中间穿插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微格教学使用、美术教具制作、课件制作等内容。可在教学法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考核。四年级以实习为主,穿插见习、专业调查、职前教育、求职面试技巧等内容。可以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并按规定考核。通过这样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着力培养,美术学生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可望得到规范解决。

2.提高教学技能实践训练的质量,解决学生教学技能差的问题

学生教学技能差,主要是缺乏训练,尤其从见习、试讲到实习的实践训练。“师范生通过美术教育实习,可以达到以下目的:考察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提高对教育以及美术教学的认识;学习开展美术课堂教育与课外教学的方法,提高从事教育和美术教学的实际能力。”

一是见习工作日常抓。可以采取在大学一至三年级各学期都有侧重点不同的教育见习、观摩与评课研习。一年级见习、观摩,是为了职业熏陶。二年级见习、观摩与研习,是为了深入体验,提高认识。三年级进行见习、研习与教学试讲,是为了加强中小学教材观、课程观与教师观的形成。结合教学法课程,组织每个学生进行教学试讲,为四年级教育实习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教育实习工作重点抓。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对师资培养中的教学技能训练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全面训练机会。因此,应重点抓好实习前、中、后三个阶段的主体工作。实习前,主体是学生撰写教案和试讲,这是为实习奠定良好基础的准备阶段。应根据实习小组在责任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对学生从备课、设计美术教学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手段等进行悉心指导,并精心组织教学试讲。实习中的主体工作,是按实习任务全面开展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应该在两校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对每一位实习生从备课撰写教案、教学试讲、课堂授课和课后总结评价层层把关。教案不合格不准试讲,试讲通过才可以上讲台,讲课以后有评课。实习后的主体工作,是各方面的实结。应组织学生深入地分析总结成效和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美术教育专业素养,解决脱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问题

一是要重视美术教学法教师和教学实践教师的遴选。要求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和把握美术教学实践内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指导经历。这些教师可以是本专业的,也可以聘请中小学校美术教师和地方教科所教研教师。也只有从根本上确保美术教育与教学实践训练指导教师的最优化,才能改变学生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实践训练方法技巧教给学生。

二是要重视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通过学习培训、参观交流、观摩研讨等多种方法,提高指导教师美术教育的专业素养。同时,应规范指导教师的职责,对四年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实施方案中的各项工作开展,都应有专人负责指导管理,确保实践训练工作质量。对工作成效应奖优罚劣,鼓励创新和实绩,表彰优秀。

4.整合校内外有利条件和资源优势,解决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利人和问题

一是办学院系要积极创造基础条件,为学生开展教学技能实践训练提供方便。培养具有从事基础教育美术教学的能力,除了学科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是针对性极强的教学实践训练。办学院系应根据教学实践训练基础设施设备的需求,专设一些演练场所,比如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录播教室、中小学教学资料室、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制作室,使教师指导示范和学生强化训练有“现身说法”的专门场所,并为资源共享、资料下载、技术应用提供方便。

二是与中小学校建立交流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对教育及美术教学的认识。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在大学课堂内闭门造车,一蹴而就。必须要“走出去”深入到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去观摩、感受、体验、实践,在真实课堂中历练自己和反思不足。同时,对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与实践经验,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专题讲座和对流。办学院系也应为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深入中小学学习交流打通环节,使教师学生深入学校及课堂有“通行证”。

我国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已有一些历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服务于各级文化教育战线的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艺术教育内涵不断深化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加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使专业师资培养跟上当前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步伐,是各办学院系要努力为之奋斗的。相信新时期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美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也会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第9篇: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1.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语言形式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的教材具有跳跃性,一旦学生的思维模式跟不上教材内容,则会影响教学质量,学生会对数学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数学成绩。小学生的思维通常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教材中的思维是以固定的文字方式表达的,具有简洁性,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授课过程中,需要基于教材的文字思维之上,尽量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新知识的描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最好的方法是概念教学。比如,小学课程中“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教材中是这样描述的:“两点能且只能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果单纯从教材角度为学生描述,学生恐怕难以理解,思维混乱,学会的学生大多数是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教师不能仅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公理,而应该采取形象的、真实的举例说明或者动手操作的演示方法,将这两个公理的意思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建模的过程,易懂并易记。

2.教材的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小学数学教材知识内容的结构和特点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跳跃性和知识排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小学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率差。因此,教师需要对应教材结构和特点进行知识的填补和规范,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水平,将教材内容扩充,与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相符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简洁性和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完整性相遇,不仅教学质量差,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学科结构和学生本身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的不同差异,为小学生带来了数学思维模式培养的又一障碍。

3.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复杂性增加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难度

小学阶段,小学生需要学习12册数学教材,这期间教材内容容易出现复杂、重复、晦涩的现象。并且教材并不是根据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顺序进行设计的,而是内在的隐性有机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忽视了小学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系统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散,无法进行良好的构建。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不断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与新知识同化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便会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便是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内在、外在的显性或隐性知识构建成一张环环相扣的知识网。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1.将“教材内容”转为“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常常存在的跳跃性并不易被学生发现。因此,教师的位置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学习的新内容较多,学生易产生反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将教材知识进行分类。小学数学教材中会有诸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水平还处在较低阶段,单纯依靠自身的理解不能完全将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发掘和填补。所以,教师应该在讲授完“显性知识”后,将相关的“隐性知识”引出,让学生完全理解“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能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教材内容。

2.构建符合学生思维模式的教学结构

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容易将浅显易懂的课程安排在第一课,随之几节课的内容都与第一课无关,然后又跳到第一课的相关内容。知识点的设计既有连续性又有跳跃性,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这种联系性强的课程中,学生很容易学习,思维模式也会得到提高,但当教材内容突然出现转换时,学生需要对知识重新认识,前后知识点相隔时间长,学生容易忘却之前的知识内容,这时,教师应当架起一座知识桥梁,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将两课之间的内容相连,不需要给学生太多的帮助,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独立的思维模式,如果教师干预太多,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懒惰性。

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保证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国外教育学者提出,学习新的知识,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为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必然存在。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有很多,最为明显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特性的差异。教师在此时的作用是将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沟通,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保持清晰,以免影响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

3.将教材内容简化,改变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