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的需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崇明生态岛生态建设管理评价需求
崇明越江隧桥工程竣工在即,为此,上海市组织力量开展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其中,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评价是针对生态岛建设的宏观管理工作的再管理活动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采用“能力-机制-参与”框架分析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评价需求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评价具有宏观管理属性
1、战略主体性
崇明生态岛建设是上海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型城市及生态城市的伟大实践。作为生态建设的宏观管理的再管理活动之一,管理评价在崇明生态岛建设及评价中具有战略主体性,在生态建设的主客体关系中地位突出。与社会、经济、环境的生态化相比,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活动是主体性活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城市政府、企业、家庭与居民、社团及社区等城市组织,它们从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活动;社会、经济、环境的生态建设活动,都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对象和具体内容。同时,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活动是一种宏观性、全局性的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宏观战略管理行动,不同于具体的生态项目的管理活动。因此,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活动既有主体性,又有战略性,合称为战略主体性。在上海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管理活动及其评价同样具有战略主体性。
2、战略主导性
管理评价在崇明生态岛建设及评价中具有战略主导性,在生态建设主体间的关系中价值突出。生态城市建设及管理活动的主导力量是城市政府。相对于企业及社区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主体,城市政府通常是主导性力量。我国是世界上大规模由政府牵头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国家;所以,城市政府在生态建设的战略行动中扮演了主角,具有战略主导性。因此,在崇明生态岛建设评价中,基于政府主导的生态城市建设活动的管理评价具备了战略主导性,这也是一种宏观管理属性。
3、战略总控性
管理评价在崇明生态岛建设及评价中具有战略总控性,在生态建设的系统性结构关系中功能巨大。生态城市管理不仅需要防止由于经济增长导向而导致的生态危机,也要防止由于生态主义导向而导致的社会经济衰退或持续贫困倾向,为此需要实施针对单一建设导向的综合导向管理。同时,生态城市管理需要在生态化的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等单一的局部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综合的协调管理,实施针对单一战略管理的综合战略管理。在崇明生态岛建设评价中,综合导向管理和综合战略管理不同于生态建设中的单一战略,具有突出的综合战略功能,构成了生态城市管理评价的直接诱因和独特性,可以归纳为“战略总控性”。
二、管理评价需求取决于生态岛建设的宏观管理特征
1、能力建设喜忧参半,需要进行评价
(1)国有产业资本为载体的规划与建设模式独辟蹊径。1998年12月,上海市市政府将崇明县东旺沙、团结沙84平方公里的土地(后来扩展至174平方公里)授权给上海实业集团统一规划与经营。上海实业集团入驻崇明,这是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中一项重要的体制创新。这种由市政府授权管理、县政府协调支持、国有企业集团统一规划、建设与运营的生态化建设模式可以称为“政企双方三位合作”模式或“国有产业资本模式”,具有独辟蹊径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生态岛建设的法治化工作初露锋芒。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施行。该法除规定对建设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外,还要求对各种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力求从决策的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随后,上海制订了《上海市实施办法》。这一切意味着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法治起点高于以往国内其它地区的生态建设。《崇明县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5-2007年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都达到了100%。
(3)收不抵支的财政条件下,生态岛建设的财政支持任重道远。《崇明县统计年鉴》显示,2001年全部财政收入开始小于财政支出,收不抵支的财政格局延续至今。为此,上海市政府自2004年起在崇明实施了“税收委托征管、地方税收全留、公共项目差补、生态专项扶持”的财政税收体制。但是,由于收支缺口持续拉大,由于政府间转移支付在制度设计方面的不规范性和制度运行方面的法治化水平较低,由于政府间转移支付存在着时滞性和不稳定性,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财政支持仍然任重道远。
2、机制建设面临挑战,需要进行评价
(1)环境治理保护的投入力度冲高回落。公开数据显示,2006年崇明的环保投入占全县增加值比重上冲到8%,2007年则回落为6.4%;崇明县政府计划2007年以后的五年中维持在5%。这一数据超过上海市的平均水平。但是,崇明占上海1/5的土地面积,拥有上海大部分湿地资源,现有环保投入绝对规模仍然非常有限,环保投入的需求空间和供需缺口都是巨大的。
(2)土地管理中的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十分艰巨。在崇明,湿地及滩涂的保护修复问题,是生态岛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从战略总控的高度加以评价与管理。研究表明,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是过度的。东滩湿地退化表明,上海正潜伏着较严重的生态危机,保护和恢复湿地的工作十分艰巨。
(3)环境与生态的监测监控机制有待探索。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网格化处理是一种重要的保障机制,这在上海市区已经有大量成功的实践。但崇明主要是广阔的农田,难以直接照搬这种网格化处置机制。为此,崇明相关部门考虑在网格化机制难以覆盖的区域范围内推进生态环境监控网络建设,用以弥补网格化处置机制。所以,在崇明,环境与生态的监测监控机制仍然有待探索,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评价。
3、公众参与状况褒贬不一,需要进行评价
《崇明生态县建设规划》显示2006年“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6%,超过国家生态县建设的标准。但是,围绕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种种争论仍然不绝于耳。崇明生态岛建设是否能够得到各界公众的积极参与,仍然是一个严峻挑战。为此,需要相应进行管理评价,从公众参与角度积极实施面向生态建设的宏观管理。
三、“能力-机制-参与”评价构成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评价需求的基本结构
“能力评价-机制评价-参与评价”这三位一体的评价需求构成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评价需求的基本结构与框架(参见表1)。
1、推进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能力建设
“能力评价”是针对生态建设活动的管理能力进行的管理评价。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制性思想性的发展基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管理表现
2、推进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式管理机制建设
“机制评价”是针对生态建设活动的管理机制进行的管理评价。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管理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的运行机理和实现方式。在崇明生态岛政府的公共管理体系中,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内在机制属于政府内涵式管理的范畴,是狭义的“管理机制”,外在机制属于政府外延式管理的范畴,主要是指“公众参与”。“机制评价”可以推进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式管理机制建设。
3、推进生态岛建设的外延式管理机制建设
“参与评价”是针对生态建设活动中的公众参与进行的管理评价。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公众参与”同样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的运行机理和实现方式。
四、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评价需求的主要内容
1、“能力评价”需求
加强生态岛的规划与决策、创新与示范、法治与评价、科技与政策、教育文化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评价与建设,建立以“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支撑体系(主要是“基于科学和财力的规划与决策体系”)、执行体系(主要是“先行的创新与示范体系”)和保障体系(主要是“可行长效的法治保障及环保评价与准入体系”),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的制度基础,并构成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能力评价需求的主要内容。
2、“机制评价”需求
根据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需求,其“管理机制”主要是“基于规划决策能力的生态岛建设政绩考核与引领机制”、“基于创新示范能力的环境治理和生态维护的平行投入机制”,以及“基于法治保障的环境及生态事件网络化测控处置机制”。它们分别构成以“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支撑机制、执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的内涵式的机制保证,并构成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管理机制评价需求的主要内容。
3、“参与评价”需求
根据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能力”的评价与建设的需要,其“公众参与”主要是“基于网络化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基于国际化的企业行为规范机制”,以及“基于知识化的环保型社会团体的公众影响机制和科学普及机制”。它们分别构成以“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支撑机制、执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的外延式的机制保证,并构成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公众参与评价需求的主要内容。
五、结论
在崇明生态岛建设评价中,管理评价具有战略主体性、战略主导性和战略总控性,取决于生态岛建设在能力建设、机制建设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宏观管理特征;因此,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评价需求具有宏观属性,不容回避。“能力评价-机制评价-参与评价”这三位一体的评价需求构成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管理评价需求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注:本文是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崇明专项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DZ1205604。)
【参考文献】
1、满足个体的需求。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是生命教育的出发点。生命是学校教育存在的前提,没有生命学校教育就不复存在,生命教育必须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出发,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由来、生命的规律,掌握生命成长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培养独立生存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相处、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爱护周围环境,遵循生命规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意义,珍惜生命。2、顺应时代的呼唤。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大势所在,时代呼唤人与精神要和谐,在各种诱惑和挫折之下保持心灵的质朴和精神的纯净,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内心世界的和谐;时代呼唤人与社会要和谐,在生活交往中,要保持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能和平共处,保持公平正义,保持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时代呼唤人与自然要和谐,要尊重一切有生命的物体,尊重自然界的法则,尊重一切生物存在和成长的规律。3、直面教育的回归。生命教育是生命的需求,也是教育的需求,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生命的发展,教育源于生命,应唤醒人的生命、点化人的生命、润泽人的生命、直面人的生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生命的潜能;教育归于生命,应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应尊重生命的创造性,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维护生命、提高生命。教育离不开生命的教育,生命离不开教育的生命,教育应回归生命,和生命紧紧捆绑在一起,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服务。
二、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现象和意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正确区别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的差异,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关爱他人、懂得宽容、能够融入集体,从而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可以有效消除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有效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生命教育视域下提炼小学语文教材的生命内容1、从生命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材。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文教材不仅仅是字、词、句的简单累积,字里行间还透露出生命的气息,对于同样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看,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生命教育资源,有很大一部分语文课文是作者对生活的积累和对生命的感悟,挖掘课文中内含的生命元素,使语文教材成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首动听的交响乐,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感知生命的活力。2、从小学语文教材的角度看生命。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有关生命的文章,比较重视生存能力、生死教育、生命价值的教育,在进行生存能力的教育时比较重视进行爱岗敬业的教育,在进行关于生死的教育时比较强调英雄主义教育,在进行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育时比较注重集体主义精神;比较重视良好生命状态的构建,对自己能够自信和谦虚,对家人能够孝顺和亲情,对同伴能够互助和宽容,对社会能够诚信和责任,对自然能够爱护和尊重,从不同的维度去促进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三)生命教育视域下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的生命意识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榜样,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增强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营养,小学语文教师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必须强化自身的生命意识,要有大爱之心,感受儿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要与学生展开互动合作,有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要有一颗公平的心,正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四)生命教育视域下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1、健全学生人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要引导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完善,要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善待他人、自尊自信、孝敬父母、感恩社会等良好行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2、激发生命意识。小学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生命教育理念,要具备一颗对学生真爱的心,要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要感化学生的每一次错误,要引导学生的每一次迷失,学生要善于启蒙学生的潜能,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截止到目前,今年我国因气候异常多变、灾害频发已造成14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据统计,我国近年来每年由城市灾害和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 ,伤残超过300万人 ,造成的经济损失计6500亿元,相当于GDP总量的6%。如果与唐山大地震造成的24万人死亡相比,近似于每年发生一次唐山大地震。
如此惊人的数据反映出,我们不仅遭遇的天灾较多,而因为防范不力酿成的人祸更重。天灾变成人祸的成因,细究起来,一是预警不够,二是传达低效,三是应急不力。说到底,是我们从骨子里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感。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在非洲志愿行医时,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受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最后形成了经典名著《敬畏生命》,而且成了他终生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按照马斯洛对人的需求层次的分析,安全是在人满足了生理需要之后的第二层次的需求,可见安全对人的生存之重要。实际上不仅如此,安全更是生命保证的最后底线,可以说是其他所有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对生命缺乏尊重、敬畏和保证,何谈安全?毫无疑问,平安恰恰是源自于对生命的敬畏。因此,可以说,平安意识实际上就是生命意识。
敬畏生命,不仅仅是要爱惜自己的生命,更要爱惜他人的生命;不仅仅要保护动植物,大力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更要首先尊重人类的生命自身。古人云“大德曰生”,佛家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无不对生命的珍重放在了崇高的位置。
对大多人来说,爱惜自己的生命近乎本能,但对他者生命的尊重,在道德上似乎不约而同地都会表示接受,而在现实中则常常被漠视。实际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不确定性很强的生存环境中,每个人实际上都处于一个不可预知的非确定安全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大家的生命安全系数在大方向上看是一致的,因此,尊重他者的生命也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
异类之间是无法交流感情的,人类也无法明白狗对鞋子、树对石灰的真实感受。这浓浓大爱,能否被领情?
曾读过一则寓言故事。国王得到一只非常漂亮的金丝鸟,为了表示对鸟的恩宠,特修金碧辉煌鸟宫殿,特配山珍海味鸟大餐,下令乐队为鸟奏乐,吩咐优伶为鸟舞衫......可怜的鸟,晕晕乎乎,战战兢兢,不敢吃不敢喝不敢睡,不久,一命归天。呜呼!可怜的国王!爱,岂可滥施?
爱也有“法”。
爱是一种本性,更是一种文明。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喜好。人,不必、也不应该,拿自己的喜好去献媚另类。保护物类天性,才是真爱。
狗,原本走兽,天性;树,根是基础,最需水土;鸟的自由世界是蓝天,什么金银宫殿,牺牲礼乐,与它何干!
文明是需要理性的。保护是一种爱,有时损毁也是一种爱。树干朽了,我们把它锯掉,以发新枝。房子老了,我们把它拆掉,另盖新房。苍鹰用自己的喙击打岩石以求新生,用新的喙拔去自己的指甲以求再长,再用新的指甲把自己老化的羽毛一根根拔掉――5个月之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苍鹰重新飞上了蓝天。苍鹰自戕却是自爱,这种爱的方式令人敬畏。
回归生命的田野,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这既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全体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生命的田野,即生命的现实处境与生长的实然状态。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脚下的土地,生命的绽放离不开养育的田野,云中漫步的生命不是发展的常态,只有脚踏实地,在生命的现实处境与实然状态中探寻生命成长的路径,才能成就有持续发展力的鲜活生命。帕斯卡尔说:“一个人的德行所能做到的事不应该以他的努力来衡量,而应该以他的日常生活来衡量。”费希特认为学者的真正使命,是“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去,高度注视学生生命的实际发展进程,智慧地促进学生生命的实际发展,这就是在生命的田野里“立德树人”的本质。
在生命的田野里“立德树人”,就是要把注视的目光从教材、教参、题海的云端中收回来,重新聚焦在儿童生命发展的需求上,关注儿童的现实处境,体察儿童的真实内心,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儿童的生命发展,帮助儿童在自己的田野里播撒希望,在自己的道路上寻找生命突围的路径。然而,当下不少教师满眼是分,有分无生,有知无人,生命的田野在日复一日中被漠视,儿童生命的现实处境被虚化。教育远离了儿童的生命田野,其结果必然导致儿童的自我迷失,迷失了自我的生命既难以“立德”,更难以“树人”!
在生命的田野里“立德树人”,就是要切实回到每一个儿童的具体的生命轨迹中去。儿童不是抽象的,生命不是虚化的。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所有老师:“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必须从静态的知识与课程走向活生生的儿童,从抽象的儿童生命走向有生命力的儿童个体。没有儿童个体的生命田野,就难有整个民族充满希望的天空,我们只有“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能在儿童自我生命的轨迹上“立德树人”。
写高中生活的周记500字 范文1
人愈是长大便俞容易为一些事情而烦扰而担忧。记得小时候是为着能够有好吃的,能够和小伙伴们快乐地玩游戏而活着。那么现在了?
时光流逝,然而我依旧清晰地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在生与死之间有一段距离就叫做人生,而如何走过这段距离被叫做生活。所以在渐渐成长的时间里,我想的最多的就是自己为何生下来,然后,又怎么样活下去。我一直以为,生命跟生活有着莫大的关联,生活的单一,让我有种莫名的迷惘。每天,我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重复做相同的事情。起床,吃饭,上课,作业,睡觉。一旦想到以往的日子都是跟第一天一样,就寒意心生,甚至,还怀疑自己是否还活着,我常常扪心自问,既然你的生命没有意义,你为什么还要活着?
我尝试过利用科技来解决这个抽象的问题,但事实说明,科学无法解释精神上的疑题。网络上的有志人士各自探讨着生命的意义。有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苦短,能造福人类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你的生命对于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意义。有人则反驳,生命的意义在于思想∶有人活着就像死了一样,而有人死了却依然还活着,生命是有限的,思想是无限,把有限的生命寄托在无限的思想上,人得生与死才有意义可谈。人们各自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还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生命的意义。
对于现在,要我表达生命的意义的话,我会说,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要说有意义,那也是事物自身赋予生命一种意义。
譬如说,对于地球,生命的意义在于带给地球活力。对于国家,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身的贡献……
因此,对于不同的事物生命的意义就不同,将思维扩散,就得出了对于不同的人生命的意义就不同。
那么,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满足需求和实现目标了。需求和目标得以实现,生命不再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每一条生命都在地球上跳跃着,继续踏上追求生命意义的旅程!
写高中生活的周记500字 范文2
窗外,雨在淅沥沥地下,豆大的雨敲打着地面,泛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那声音,犹如一首扣人心弦的钢琴曲,钻进了我的耳朵,在心底那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我在哪里?讲台上老师在眉飞色舞地演绎着孔子的学说,那雪白的粉笔如跳舞般在书写着历史,而我呢?思绪飞出了九重天外……那云,是太平洋上万吨轮船的风帆吗?而或是小孩手中那甜蜜蜜的棉花糖?还是画家画板上永恒的一笔?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心中的我已按捺不住,她要我把她放出来,她要漫步云端……
《漫步云端》顿时一首动人的歌曲萦饶在我的耳边。多恬雅的曲子啊!听着《漫步云端》漫步云端,那该回是多么,美的一件事啊!轻快的脚步在那充满幻想的云朵上,划破了春天的衣裳。如蜻蜓点水,在心如止水的湖面上漫舞,又化身为灵巧的手指,在琴键上来回穿梭,萦饶心弦的琴声袅袅回旋,在晴朗的天空中荡漾。她,离天空是那么的近,仿佛可以嗅到天空湛蓝的可爱。那棉花糖般的云上,印着一个个小脚丫。那应该是自由的符号吧!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命教育生命意识启蒙审美华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生命意识的启蒙应该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幼儿阶段的教育有必要全程跟进,并以积极的姿态来对待与实施,从而促使幼儿生命意识的完善与提升。但作为幼儿阶段的生命教育还在起步阶段,大部分是属于自我保护的教育,而没有触及幼儿心灵世界。为此,在幼儿阶段必须跟进生命意识的启蒙,要成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基础之一。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审美化理念的引领下,寻找幼儿所心仪的、乐于参与并积极投入的内容、手段、方法、策略等来启蒙幼儿的生命意识。
1幼儿生命意识启蒙审美化的理论阐释
幼儿生命意识启蒙不必以严肃的课程形式出现,而需要寻求与幼儿意趣相匹配的活动形式,用一种审美化的组织形式来呈现,将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情趣,完善其生命意识启蒙自主探索的自觉性。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心理成长过程决定了幼儿对生命的理解是独特的、形象的、具体的,幼儿对生命意识的感知就是其对自我及其周边的自然、社会、他人的感受与体验,因此,我们对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理解就是,以幼儿生活为核心,以幼儿对自然、对生活、对他人、对自我的独特感受为指向,通过幼儿最为乐意接受的形式来呈现,而提升幼儿不断探索生命内蕴的积极性。
审美的概念相当复杂,既有美学标准又有哲学蕴涵,但是,如果我们把幼儿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如此深入复杂,将得不偿失,弄巧成拙。因此,在这里,我们也不必对这个概念再做哲学的、美学的阐述,我们需要的是化繁就简,因地制宜,以更加贴近幼儿的身心特点。由此,对审美化实践的基本理解将突破哲学美学标准,而以实践为基础,以幼儿身心特点为指向,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首先从内容选择上来说,需要以幼儿生活为原点,寻找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相关素材,这是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起点;其次是在表现形式上,是以趣味性和艺术性为基础的,不管是幼儿教育的哪一个领域,都要以幼儿健康快乐的学习为导向,与内容构成互为一体的关系。所以,幼儿生命意识启蒙中的审美化实践,就是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内容并以肌肤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方式呈现,引导幼儿健康快乐地学习,以体验生命的快乐。
2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内容与策略的构建
2.1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内容构建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以幼儿生活为出发点,以生命意识启蒙的内容为核心,构建起以幼儿与生活(含家庭)、幼儿与自然、幼儿与社会为关系链的主题活动(见图1)。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幼儿学习的五大领域,我们积极寻找适合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相关内容,并以自然生成的方式呈现。在幼儿生活世界里有许多新鲜的东西在引发他们思考,而很多又是与生命相关的。如一般到了新年前后,喝喜酒的小朋友比较多,他们经常会拿着喜糖到幼儿园里来分,而且还会和小朋友说着喝喜酒的高兴劲儿。言表常流露出喜爱之情。有几个女孩子还经常拿了丝巾就往自己头上一盖,把自己变成新娘子,然后进行新娘游戏。“新娘子”这一个角色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大家也比较感兴趣。结婚典礼是很具中国特色的活动,让幼儿了解、感受、体验这个特色活动,就可以形成“哩哩啦”这个主题。
在自然活动中,幼儿对活的东西,不管是动物或植物,都充满了好奇,包括它们是什么,它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的生命循环等。所以,自然科学活动,尤其是对有生命的生物的探讨,是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最好课题。在孩子的生活中,这些生物随时可见,孩子可以透过观察、记录,以及问题的探索与答案的找寻过程,了解生命的过程及喜悦。例如,在种植活动中,柔弱的豆苗需要栽种者细心的照顾与呵护,在耐心的观察中,幼儿也能体会,生命的无限希望与活力。此外,幼儿自己的身体也是他们很好奇的,所以,透过对身体的探索,他们可以了解身体的各部分功能,包括骨头,牙齿,肌肉,甚至器官等,也从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人类生命的神奇。
在社会活动中对幼儿来说,也是增加经验、体会人类生活的学习过程。如当今的幼儿自我中心比较突出,我们就尽可能让他们学会去体验别人的“快乐与不快乐”,是很有价值的教育目标,于是就可以形成体现关爱情感渗透的主题活动《快乐不快乐》。
在不断实践摸索中,基于幼儿的身心特点而生成的主题不断丰富,比如形成了幼儿与家庭的《哩哩啦》系列,幼儿与社会的《快乐不快乐》系列,幼儿与动物的《奇妙的蛋》系列,幼儿与植物的《奇妙的种子》系列,幼儿与自然的《亲亲小雨点》系列、幼儿与自我的《我自己》系列等。
2.2主题活动审美化的实施
在主题活动的生成与运用过程中,为了突出“生命是快乐的,要加以珍爱,并能不断创造生命的快乐”这一价值内涵,又能够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与活动的意趣,需要对主题活动的方式、方法加以审美改造。其改造的形式将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叙述、戏剧扮演、艺术欣赏、美劳创作、游戏性活动等都是为幼儿所喜爱的形式。
戏剧化的角色扮演是幼儿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如前面所提到的《哩哩啦》娶新娘等活动就是一种角色扮演,它往往通过一定的情景给予幼儿以充分地体验,促使幼儿始终处于情感地体验之中,而不至于变得枯燥乏味。
艺术欣赏和美劳创作也是常用的审美化活动,在幼儿生命意识启蒙过程中,我们将一些属于健康领域和科学领域的活动进行审美化改造,用幼儿最喜欢的形式来呈现,以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
不管是何种表现手段,我们都注意到了幼儿身心感受与体验,都积极创造出幼儿最心仪的形式来呈现,让幼儿在快乐的感受、体验、实践、表现中感悟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幼儿生命意识启蒙不是单纯地给予知识,而是能够在审美化实践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最直接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并能够真切地体验到生命的各种情绪情感情意等。
2.3生命意识启蒙的纵向深入
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关键是: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其层级性提升的内容是:生命是快乐的要珍惜快乐学会创造快乐。由此,在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审美化主题活动中,都要符合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纵向深入的需求(如图2所示)。
在这个生成图示中,我们试图以自然生成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审美化实践为手段,形成审美化主题系列,构建起纵向深入的适合幼儿心灵需要的生命意识启蒙分层内容,从而不断推进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深度。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各类与生活、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相关的主题,并且在每一个主题的系列活动过程形成更多的内容,构成一个不断纵向深入发展的系列,现举例如下:
层次
形式
基础层次
提高层次
实践层次
升华层次
审美化活动形式
奇妙的蛋
母鸡孵蛋
半个蛋壳
蛋宝宝站起来
……
孤独狼和鸟蛋
鸡宝宝
鸡宝宝穿彩衣
……
群鸡
母鸡下蛋
鸟窝
小鸡出壳
……
小鸡的家
受伤的小黑鸡
小兔找蛋
小鸡喜欢吃什么
……
故事叙述、戏剧扮演、艺术欣赏、美劳创作、游戏性活动等
竹笋的
经历
剥笋
笋的想象画
笋的比较
……
笋壳制作
竹篾片拼贴
……
毛竹园春游
散文诗欣赏《笋芽儿》
……
竹林底下的秘密
竹器合奏乐
……
故事叙述、戏剧扮演、艺术欣赏、美劳创作、游戏性活动等
奇妙的
种子
种子发芽
有趣的根
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
我的小苗我来画
树真好
……
参观种植园
种子怎样旅行
……
植物,你真勇敢
根的造型
……
故事叙述、戏剧扮演、艺术欣赏、美劳创作、游戏性活动等
……
……
……
……
……
……
当然,主题是可以不断生成的,层次是可以不断调整的,其关键要素就是每个主题下的系列活动必需是富有情趣的、适合幼儿心理需求的,操作性相当强,对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直观可感的引领作用。
通过适合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主题的不断生成丰富,并以审美化实践来加以展示与演绎,以切合幼儿的心理需求,形成一系列纵向深入的主题活动,综合了幼儿课程的各个领域内容,改变了原有课程的单纯性,改进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教育方式,让幼儿能够不断的在感受、体验、实践、表现中健康快乐的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层次地启蒙了幼儿的生命意识。
3幼儿生命意识启蒙审美化主题活动的形成
3.1适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生命意识启蒙审美化主题活动的形成
基于幼儿生命意识启蒙审美化实践主题活动的生成性构建,为幼儿与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同时也为我园园本生命意识启蒙审美化实践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雏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活动系列(见图3)。
3.2幼儿生命意识在审美化实践中不断提升
审美化实践适应了幼儿生命意识启蒙的需要。幼儿对生命的感受与领悟更加真切。幼儿通过审美化的实践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有了更多更真切地接触和感受,对生命的意识也就更加深入,如对动植物的生命现象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表现出幼儿特有的情感活动。
3.3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教师对幼儿生命意识启蒙教育的观念有了质的改变,对幼儿生命意识启蒙教育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对审美化实践活动策略有了新的思考。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质的提升,能够很好地把握幼儿生命意识启蒙审美化实践主题活动的生成问题。
3.4努力拓展后续研究促使隐性课程不断显性化
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这是一个无法挽回的丧失!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的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有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地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决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迷,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很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人生之根源。更悲剧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有最早最充分的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幼儿生命教育,就是让他们学会珍爱、尊重、保护自己的生命,引导其热爱大自然和其他生命体。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对幼儿进行热爱生命教育,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积极生存的意识、能欣赏自己、吸纳他人,深化热爱生命教育(观看动物世界、养小动物、种植、初步了解人的生老病死等)。关注环保,使幼儿知道什么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初步掌握积极生存的生活技能,唤起对生命的热爱、理解生活的幸福、享受生活的快乐。因此,幼儿生命教育不只是对幼儿身体的保护,教给他们保健知识,避免他们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生命的幸福,欣赏、悦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拥有积极生存的态度,为他们成为热爱生活的幸福之人奠定基础。它不但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性,而且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同时为孩子们今后的快乐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1.在“幼儿积极生存安全自护教育研究”课题中,主要从幼儿安全教育入手,促进幼儿自护能力的提高,取得了好的效果
课题研究结题后,通过不断的反思,深深地感受到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博大精深,因此,我们提出在幼儿阶段对幼儿进行生命意识的启蒙教育,教导孩子如何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关爱生命,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幼儿的生命教育不只是对自己生命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得到生命的尊严与幸福,欣赏、悦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对万事万物皆有情的情感,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突显,尊重人的主体性、生命性也逐渐成为时代的特征与要求。对生命的尊重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必要的危机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是生命教育的核心。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幼儿期是人的生命历程的准备时期,幼儿身心处于明显的未成熟阶段,身体各部分的器官比较娇嫩,神经系统比较脆弱,运动水平比较低,动作协调性差,而且幼儿的大脑对身体动作的变化不能灵活地做出相应的反应。此外幼儿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感兴趣,他们活泼好动,乐于尝试,但由于幼儿动作不稳,又缺少生活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孩子是需要呵护的群体,同时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伴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凸显,针对独生子女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惧怕困难、缺乏挑战自我的积极性,以及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技能,缺乏对幼儿生命状态的积极关注及其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等问题,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甚少,对周围缺少关心,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严重,缺少同情心,比较任性。由此,深刻认识到进行幼儿生命启程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更是幼儿自我生存的需求。幼儿园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还渗透着“健康是权利也是责任”的健康观,同时蕴含着“保护自己的身体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的道德理念。我们开展《幼儿热爱生命教育》课题研究真实地体现了新《纲要》的人文精神教育根本目标。重视对幼儿生命的人文关怀,对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给予积极支持性的引导教育,让孩子拥有人类最丰富的同情心、爱心,从而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
2.在教育中,将生命教育融于教育活动,将教育活动融于生活
根据生命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和拓展原有的幼儿园教育资源,把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幼儿园教育相互渗透、转化,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园内园外的一切教育、生活活动中,让花朵般稚嫩的孩子在生命的启蒙阶段就接受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孩子从小学会欣赏生活的美,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去发现美、感受美,通过感知生命的重要,进而热爱生活并产生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欲望。加强幼儿关爱动植物以及人类的生命教育,在主题活动中体验生命的生死规律,激发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唤起幼儿对地球上所有生灵的呵护与关爱及尊重生命的积极情感,把一切生命视为美好的对象,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通过感知生命的重要性,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开展各种形式体能锻炼,增强幼儿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提高积极生存能力。营造关注生命的幼儿园氛围。比如在幼儿园楼道贴安全上下标识植物旁贴提醒标识,开展预防火灾、地震等紧急演练活动,让幼儿感受生命的宝贵。播放有关珍爱生命科学碟片,让幼儿感悟生命的可贵。积极创造机会开展开放式游戏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各项规则。让不同班的孩子在活动中自由结伴,自主选择,体验并认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
为提高生存质量,组织幼儿参加每天10分钟体能锻炼、赤足锻炼、冷水浴锻炼等。在各年龄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动物乐园”、“我从哪里来”、“人”(体验孕育小宝宝、喂养小宝宝)、“我们爱运动”、“标记作用大”、“我的动物朋友”、“花的安全”“花语”等系列活动。通过幼儿“认养”小树、花草等感受生命生长的奥妙,通过收养小动物感受人与小动物互动的美妙与和谐,在互帮互助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3.与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开展家园联系活动,请家长给小朋友讲人体器官作用。家长参与的远足活动:环保服装秀、环保小卫士、我为环保做件事(进行登山活动时也不忘对小朋友进行环保教育);幼儿体验野外生存、开展家园共联的野炊活动中,让幼儿在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自己动手做美食,在大自然中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感受着亲情。交通红、绿、蓝(走出去请交警叔叔讲交通规则,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司机模仿体验活动);通过超市购物活动让幼儿体验购物快乐的同时不忘对小朋友进行食品安全(保质期的认识);到天禧花卉园赏花、识花并用画笔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大自然);通过远足摘草莓活动让幼儿体验丰收的快乐;通过一系列活动鼓励幼儿热情积极地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拓展幼儿表达表现的天地;通过烹饪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学习制作美食等。利用节日庆祝活动到月城广场以《幼儿热爱生命教育》为主题开展“放飞六一的精彩”文艺表演以及早教宣传活动;节日“美食城”活动,让幼儿体验模仿成人劳动,感受付出劳动得到回报的快乐。在开展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活动中,利用“植树节”大中实验班的小朋友在家长、教师的带领下到北山种上了一棵棵生命之树,让孩子们体会将与小树共成长的快乐,寄托对生命的热爱同时激发幼儿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与此同时幼儿懂得珍爱生命,体验生活的美好,才会激发幼儿有保护好自己生命的愿望,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不是教师、家长强加给他们积极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