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秋天的古诗范文

关于秋天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秋天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秋天的古诗

第1篇:关于秋天的古诗范文

秋天的早晨走在田野的小路上,看着那一望无际的橙黄色的稻谷,农民伯伯在辛勤劳动着,正是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换来我们的美好生活。

《悯农》这首诗不正说明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吗?所以我们要节约粮食,不能白白浪费农民伯伯的汗水。

秋天的早晨我们走在田间小路上,看着那碧绿青翠的青草培育着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露珠,脚在青草与露珠间划动便也就沾上了那晶莹透亮的珍珠,并还带着一丝丝凉意,呼吸着那清新的空气,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心情开朗,充满着精神并散发着那青春蓬勃的朝气。

秋天的早晨,是充满朝气的,是快乐的,是美丽的,是喜悦的,是丰收的,清凉的。

相关链接:

古诗《悯农》一 唐 李绅

古诗《悯农》二 唐 李绅

《秋天的雨》关于描写秋天的学生作文

第2篇:关于秋天的古诗范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接受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凭借教材、教学参考书、粉笔和嘴传授给学生,学生难免会有厌倦情绪。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泊船瓜洲》的教学过程中,在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绿”字的精妙,我通过图片展示了江南春日美景,生动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引入诗句的语言环境中,品味到了诗的语言美,也很自然地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学生通过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感官进行思维搭建,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2在多媒体教学中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场景,用文字来诠释意境。这些方法在传统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贯通古今中外,跨越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与虚实相结合,联想与想象争生辉,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武陵春》配以忧伤的小提琴曲,《望江南》配以委婉的古筝曲,《天净沙•秋思》配以萨克斯演奏的曲子,《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以明快的钢琴曲。有些古诗已被今人所传唱,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演唱的二十首宋词。

3在多媒体教学中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课堂上无法看到的景象,通过电教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他们的视野引向古今中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秋天》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天,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观察记忆力不深刻,头脑中缺乏秋天景物的表象,只能说出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于是,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关于秋天的乐曲和图片,在清新舒缓的音乐声中,一幅幅金色秋天的图景展现在学生眼前,有:蓝蓝的天空,风吹的麦浪,铺满落叶的羊肠小路以及热闹的丰收景象,学生仿若置身于秋天大自然的怀抱里,看完了图片和影像,学生纷纷兴奋起来,他们开始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他们的描述不再是单一的画面,而是美丽的串联起来的景象,他们说道:“金色的秋天里,天空中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南方,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秋风瑟瑟,秋叶黄了,它们仿佛一群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麦田里,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麦秆,但是金灿灿的颜色像笑开了的老爷爷的脸,尽是丰收的喜悦”。学生陶醉在自己描绘的画卷里,多媒体展示把秋天的景象拉进学生的脑海里,引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的思路不再干涩,语言不再贫乏。

4在多媒体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3篇:关于秋天的古诗范文

渐渐远去的的这个夏天雨水比往年多,许多地方领教了大自然的威力,即便是水这样一种柔软的物质,在想象里面,与尖锐丝毫不相干似的,却拥有巨大的破坏力,那是大自然的不可蔑视。其余的炎热潮湿的日子,依然未能够逃脱宿命而又充满变数。直到后来,一寸一寸到来的秋天挽着秋色和辽阔高远一道而来,一丝的凉意就能击败一片暑热,天空一下子空旷了许多;叫人联想到草原,联想到草原上有几匹马低头吃草偶尔抬头观望,沉默,不语,这情景是何等心旷神怡啊。在夏天就要离开的时侯,若是再有雨,就有了季节的推手,让时令的更替嬗变变得有些匆忙。这时候,季节之间仿佛有了些许不舍。

秋天,短暂。但,一切来得及想。

当院子里最先知秋的落叶在不知不觉中多了起来,它们三片五片在角落里聚拢,仿佛在耳语着什么;树的枝叶杈桠间渐渐也有了几分寂寞,透露出更多的天空。这时的天空比远去的夏季辽阔、深远、幽静。微风伴着些许凉意,经过植物与水面而来的空气下载了季节的信息。脚步很轻的,秋浓了。对于北方来说,这个季节是最美的,完全可以用绚烂来形容它。“香山红叶”是这一个季节的象征,叫人首先能想到它。它尽情地描绘着秋天的气象,释放秋天的情怀,吟唱着秋天的歌。那密集的褐红色的意味,冲淡了夏天逝去的季节更替的伤感,有了些暖意。气温一定是宜人的,衣服可以穿的不多不少,分量也合适;是啊。难当的酷热退却了,冬日的严寒也还未到来,空气中满是果实成熟的味道,甜的味道,此刻正是人与自然最容易相处的时候。

古诗中有太多关于秋天的诗句,许多浓郁着悲秋的意味,“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悲天悯人也好,天性敏感也好,也许正是这些伤感体现着文人骚客的气质吧。我喜欢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这样的诗句,相对朴素干净,简单到禅意。悲也好,喜也罢,所有的都会过去,你望着窗外,看见光线在它能抵达的事物上游曳,这时时光正在流逝,季节已在更迭,悄然无声的。

秋天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但却很短暂。如此它凭添了几分珍贵。正如那些美好的事物也难得久留一样,不经意间就远去了。有一段话说的非常美非常伤感: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如果它流动,它就流走;如果它存著,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长,它就慢慢凋零。

第4篇:关于秋天的古诗范文

【关键字】优化 作业设计 提质减负

关于作业,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感到头疼不已,那是由于作业的难度系数偏高,作业的数量大,应试训练浓墨重彩。尽管社会上也大声疾呼,但是似乎人人又都崇尚着“严师出高徒”、“熟练才能生巧”的信条。对于学生来说,“减轻课业负担”只是可望不可及的美丽幻想,这和当前的素质教育的根本思想是相违背的。近几年教育界的主流话题便是“提质减负”。减轻学生高压的课业负担是提质减负的关键。为此,我结合本人的教学理念浅谈一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切实让学生提质减负的一些做法。

一、设计提高学生兴趣的作业,让学生学习乐在其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度,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因此,我在作业形式设计上,把作业从单一的“写”的形式中走出来,力求听、说、读、写全面结合,并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等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如在学完了《自选商场》这一课后,我拿出自制的商标卡片,上面贴的都是孩子们喜欢的食品和玩具的名字,当他们在共同努力下兴致勃勃地念出或者认出它们的名字后,一张张小脸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趁机让他们放学回家后也自己做做,仔细观察任何一样东西的名字,认一认,不认识的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第二天,学生们果然拿着他们自制的商标来到学校,一到教室就高兴地拿出来,舍不得放下。趁机,我又让他们同学之间互相欣赏作品,并说一说你新认识了哪些字。顿时,教室里一片沸腾。在学完《画风》之后,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风,在作业评讲课上介绍自己为什么这样画;学完《小小的船》,学生们当起了小小歌唱家,开始唱起赞美月亮的歌;学了《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们排演课本剧。

二、设计层次化作业,让学生都能成功“消化”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主张。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教学。于是我按以下几方面对作业进行分层练习:

1.按作业量分层

教师应根据自己班里学生的智力情况,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就应该要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但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如背诵练习,一般学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诵有关篇目,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下来。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2.按完成作业时间分层

我们还可以对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对大部分学生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就弄懂题目要点,允许少部分学生课后再加加工,辅导一下;要求优等生完成的拓展题,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甚至放弃。这样就能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3.按作业难度分层

我们要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我根据学生的发展区不同主要设计基础题,综合题,拓展题三类,能力强的选择做难做的,能力弱可做简单的,促使他们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如我在教学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设计以下三种题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型。

基础题 背诵、默写古诗,解释古诗的意思。

综合题 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番情景?请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拓展题 选读一两首送别诗,并比较一下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异同。

三、设计生活练习,让学生与实践相结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该深入生活,让学生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体验、感悟,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如: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拓宽学习的渠道;让学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大街小巷纠正错别字;在学习了《秋天的图画》后,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秋天,画秋天,沿着秋天的足迹去看一看,还可以写和秋天有关的习作,拍摄一组反映秋景、秋趣的照片等。春节期间,让孩子去别人家门口摘抄春联,根据春联的意思配上图,制作一本《春联集》。

四、设计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在探索中快乐成长

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我们应该设计一些以学生观察、调查形式的作业,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在探索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快乐。

1.设计观察性作业

观察是打开思维窗口的一种办法。学生要想不再受传统作业的束缚,就应靠自己去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通过观察完成作业。如学《小蝌蚪找妈妈》后,让学生养几只小蝌蚪,观察小蝌蚪生长发育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更准确的地了解小动物的生长情况。

2.设计调查性作业

设计调查性作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哪些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该如何对待这些环境污染,写成建议书送给有关单位。这样显而易见地调动了学生的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更有效地完成作业奠定基础。

总之,教师对作业的优化设计是对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的一种巩固手段。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树立一种新型的语文作业观,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设计出真正适合每位学生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高效地完成语文作业,真正达到提质减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捷.《作业的革命》,《江西教育》,2008、

第5篇:关于秋天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自主探究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古诗词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用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鉴赏古诗,爱上古诗。

补白背景,获取认知

在学习鉴赏古诗词中,如果能对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古诗。因此,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写作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心态,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就可以轻松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具体把握古诗的基本内容,从而让学生轻松学习诗词。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教师就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自主搜集关于作者张继的相关资料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在课下利用书籍或者网络了解到这样的内容:那是一个秋天,张继赶考结束之后,却榜上无名,于是就乘船回家准备,第二年再次参加考试以便东山再起。这一晚上,张继乘坐的船在苏州城的西面枫桥码头停留。由于满腹心事和乡愁,因此一夜未眠,当天刚亮的时候,他看见了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色,月亮即将落下,寒霜满地,江边的枫树以及江上的渔火,还有远处依稀可见的寒山寺将作者的羁旅乡愁激发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提笔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诗。

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将补充背景资料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知识,获得自己的认识,然后将自己的收获拿到课堂上展示和同学们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而且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想象,体会情感

在古诗教学中,一般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诗词的含义都会有初步的感知,但是要进一步体会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入古诗挖掘,潜心品味,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以及诗中创设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山行》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小路行走的过程中欣赏到的深秋枫林美景,抒发了对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可以说“诗中有画”,极具画面感。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中的画面画出来,从而体会文本的韵味。教师引导学生对话文本,思考如下的问题:诗中的“人家”的具置在什么地方?怎样正确理解“白云生处”的含义?“石径斜”又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抽象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最终以绚烂的图画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诗的含义,还深刻感受了诗中蕴含的美感。

古诗具有含蓄、凝炼的特点,通过为古诗配画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让学生轻松体会文本的意境。同时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活,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诗中的情感。作画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涵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咀嚼词语,深化解读

字词组成了诗词,理解了字词就理解了诗词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古诗中词语的含义,通过深入咀嚼、仔细品味诗词中的词语来深入解读诗词,升华学生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诗句中“疑”这个字,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这首诗的诗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中用的精妙之语,其中就提到了“疑”这个词。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怎样理解诗句中‘疑’这个字?”学生们有的说“意思就是怀疑银河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有的说“银河好像从天上落下来”,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么,将句子中的‘疑’换成‘像’可以吗?”经过大家的讨论探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疑”更能表现出瀑布的壮观,让人误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让我们感受到庐山瀑布的磅礴,而“像”就没有这样的气势,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用词的精妙。

第6篇:关于秋天的古诗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通常会采用生动的画面或景物描写的方式对其中心思想进行表达。然而情境教学法主要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从而形成视觉化的转变,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尽快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就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还不完善,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使用情境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讲解知识时,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些包含生动形象以及情绪色彩的现实场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教材知识,并能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1]。情境教学法应用在教学领域,其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生动形象的言语描述、角色扮演、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扩展,并达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 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

2.1 对情境教学法的认识不够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许多新的教学方法逐渐浮出水面,所以教师是否全面了解情境教学法,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具有直接影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情境教学法只是将有关课本知识的图片向学生进行展示,这种情况只能将情境教学法流于形式,无法让小学生体会到情境教学的快乐,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2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许多教师一直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师虽然创设了情境,但是学生参与的环节不多,主要还是由教师进行展示和讲解,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3 没有适当应用情境教学法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情境教学法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如果应用的不正确,就会降低其教学效果,影响教师教学质量。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并没有正确应用情境教学法,一方面是许多教师过于重视情境创设;另一方面是许多教师并没有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审美特点,从而导致情境教学法应用不当。

3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

3.1 阅读古诗时需要重视意境

每首古诗都包含了一定的意境,其意境主要是诗人内在情感与外界景物相互结合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含义的生活画面或是人物形象。所以,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古诗含义,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需要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抓住意境。通常情况下,古诗意境都是通过一些词汇进行表达,因此在阅读古诗时,需要从重要的词汇入手。例如,在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时,需要注意“萧萧、挑、促织、篱落”等词汇,此首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外思念家乡之前,并借助夜间小景,回忆儿时乐趣,体现出诗人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感。从表面的意境来看,诗人主要是对秋天景色描写,实际是在抒感。学生只有抓住意境,才能了解古诗的含义,并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3.2 领会古诗时体会其节奏音律

由于古诗具有音乐美的特点,所以在阅读古诗时朗朗上口,扣人心弦。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古诗的节奏音律,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此诗所押“an”韵,音调交替抑扬,平仄错落,给学生一种音乐之感,通过反复的阅读后,能够体会到诗人夸张又自然的表现手法,从而使整个形象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身处庐山,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3.3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形象美是古诗的另一大特点,为了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象美,需要将古诗文字内容转变成视觉化内容,从而有效展开学生的想象力[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诗涉及到的场景图片或是音乐等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例如:在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关于西湖美景的视频,有晴天也有阴雨天的,通过不同方式展现出西湖美景,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更快的理解古诗内容。

第7篇:关于秋天的古诗范文

1. 遗漏信息,答非所问。我们读题时匆匆忙忙,漏掉了原文和题目中许多重要的答题信息,以致于答非所问。如以下两例:

例1 读周邦彦的《关河令》,回答: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该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错答 以阴冷寂静的深夜为线索,讲的都是词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所见所闻。/以秋天和人作为线索,上阕写秋天的环境,借秋声、秋雁表现秋天寂寥、冷清的特点;下阕借秋天的冷清发出感慨,写出人的孤寂之感。

分析 两个答案都没有读清题干,忽略了“上下两阕的首句”的答题提示,答非所问。

示例 此词以时间的转换为线索来写。上阕首句中“向暝”指傍晚,下阕首句中“更深”指夜深,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音书难候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例2 下面是黄庭坚的词《望江东》,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它的上片或下片。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错答 诗人实写站在船头遥望家乡,烟雾阻隔,只能与佳人在梦中相会的状况,虚化地抒发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和急于归家之情。/诗人在灯前写就家书,却无人传递,只好交付给天上的鸿雁,让它捎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两个错答都没有把答题概念搞懂。“实”是实景,即眼前所见之景;“虚”是虚景,即非眼见的、脑中所想像之景。上片的实景是江头烟树,虚景是梦中相会;下片的实景是灯前写信,虚景是鸿雁传书。

示例 上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大江横亘,烟树朦胧,遥望家乡而不见,此为实写;梦中与家人相会,此为虚写。梦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归乡的迫切之情。

点拨 读题有“三读”:读诗歌,划出诗中的典型意象、时间时令、抒情词句;读注释,明了创作背景、作者信息和重点字词含义;读题干,用笔将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如答题区间(如例1)、答题概念(如例2)、附加要求等一一划出,提示答题的重点。

2. 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答题时只是抓住诗中的只言片语无限发挥,有时还强解诗意。

例3 结合苏轼《减字木兰花》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错答 又是新的一年,诗人在这生机勃勃的初春季节,盼望自己的仕途也能如春天一般复苏,表达了渴望被君王赦免、重新重用的思想感情。

分析 这首词没有任何字句提及贬谪、君王,注释也没有任何信息与苏轼的被贬和渴望复用相关。很明显,考生是将诗歌中的初春和苏轼的人生经历生硬拼接在一起。

示例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点拨 题中关于诗歌创作的特殊背景的信息,如战争、政权更迭、仕途遭遇等,一般都以注释的方式注明。如果注释中并无特别说明,诗歌中也无典型意象、明确语句的,答题时一定不要将无关信息带入鉴赏,以免过度发挥。

3. 分析空洞,要点不全。答题时不遵守应有的答题规范,造成要点的缺漏,影响得分。如以下两例:

例4 读例1中周邦彦的词,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错答 ①心情是孤独、寂寞的,诗人害怕寂寞,愁绪萦怀,所以借酒消愁。/②作者表达了孤独、茫然的心情。“云深无雁影”显出其孤独,“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表现出凄凉、茫然之情。

分析 错答①明确诗人的感情特征,但没有明确诗人的感情类型――因何而孤独、寂寞?同时,该答案没有引用原文进行分析,显得空洞。要抓住“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一句,分析出诗人因怀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态。错答②是典型的贴标签。分析“云深无雁影”,重点是分析“雁”这个意象的内涵,答题时要结合注释中关于“雁”的意象内涵的信息。分析“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要结合古人借酒消愁的传统,以及全诗的主旨分析。

示例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孤苦、寂寞之情。上阕写景,“一庭凄冷”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气氛,“云深无雁影”说明词人苦苦等候书信,却迟迟不见,表现了既无奈又焦急的感情。下阕抒情,以“照壁孤灯相映”烘托词人孤独伶仃的形象,“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说的是词人怀人愁重,借酒消愁却愁上加愁的困境。

例5 读例题2中黄庭坚的词,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错答 “隔”字表面上讲烟树阻隔了视线,深层意义上讲自己与家乡相隔。/“隔”字一指烟雾笼罩的树林阻隔了诗人望乡的视线,二指江水阻断了诗人回家的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从错答来看,两位考生都读懂了“隔”字的双重意蕴,但对答题规范不熟悉,使得分要点存在缺漏。本题属于“炼字”考点,答案要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该字的表层义、深层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8篇:关于秋天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认知规律;多元感受;辐射拓展;紧扣核心;课程本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3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就应该在教学中凸显出语文的本质特点,既要关注文本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在课堂中建构和谐生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紧扣认知规律,借助导入调整认知情感

课堂导入是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是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渡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导入可以在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就能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迅速地拉回课堂中,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师来说,一段美妙开端的形成除了梳理教材、建构教材以外,还应重视一个“情”字。教师应使自身为情所感、为情所动,真正融入课文角色,才能以自己饱满的“情”之弦去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被教师的“情”所感染和吸引,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一文时,教师先抛出问题:“谁了解鸦片?”随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人们吸食鸦片的图片,激情讲解鸦片的危害:“一旦沾上鸦片,士兵将失去战斗力,民众会丧失劳动力……英国商人在中国大批销售鸦片,获取暴利,中国人民深受其害。当时的清政府也不敢管他们。此时,林则徐不顾清政府的反对,不惧外国势力的威胁,毅然站了出来,销毁了二百多万斤的鸦片……”短短几分钟的激情导入,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共鸣,在悄无声息中将学生的情感带入了文本的情境之中。

二、尊重多元感受,借助品x释放内在情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的基本要求要重视情感体验。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包含了浓厚的感彩,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资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悟字里行间蕴藏的丰富情感,让他们从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第5~7自然段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并提问:“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学生经过交流,知道三段分别写了“舒服极了”“灌满了活力”“无限的生机”。既有实景的描写,也有感受的倾吐。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瀑布的宏伟气势,在联想中感知游人此时此刻的心情,自身的性情也得到了陶冶和释放。接着教师追问:“此刻,如果你是游客,你最想说些什么?”学生们满怀深情,有的说:“大自然真是太了不起了,创造了这样壮观的瀑布。”有的说:“黄果树瀑布果然名不虚传,站在瀑布脚下,仿佛全身上下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学生激情满怀地赞美黄果树瀑布,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也被文中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

三、积极拓展辐射,借助积累凸显语言韵味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位教师关心的话题,也是终极的目标。如教学古诗《望洞庭》后,教师让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古诗,并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在学生充分准备后,教师组织学生举行“诗歌背诵比拼”,颁发背诵秋天的古诗最多奖及背诵古诗情感最投入奖。教师旨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关注度,强化知识的积累,为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平台。

四、紧扣文本核心,借助板书深化文本主题

板书是教学中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工具,即便在现代教学媒体盛行的今天,板书依然是教学课堂的点睛之笔,拥有着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但往往有一些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过于随意,甚至有的教师整节课都不在黑板上写一个字,以为重点内容书上都有,只要让学生认真画了,理解透彻了,效果同样很好。殊不知,好的板书设计可以串起整堂课,让学生清晰看到文章的脉络;而富有新意的板书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生命桥》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将老羚羊和年轻羚羊跳崖的路径用弧线画出来:老羚羊的弧线跃起的幅度较平缓,而年轻羚羊跃起的幅度明显高于老羚羊,就在其要坠下时,脚落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身子又逐渐升高,并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边。随后教师在弧线的下面写上“生命桥”。学生透过老羚羊逐渐下坠的弧线,更深入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仿佛看到一只只视死如归的老羚羊,无数的弧线凝聚了羚羊的团结之心。教师通过富有创意的板书设计,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将学生带进了羚羊的情感世界,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凸显出语文的本质特点,让学生能够在认知的过程中充满盎然的情趣,借助真实适切、可感的认知效果,调整学生内在的认知状态,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识,为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关于秋天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传播特点 文化特征 艺术要点 历史际遇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它深刻地再现了汉末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文人的理想和追求,以及这些不能实现时的失落和绝望。在语言表达方面,《古诗十九首》没有采用古雅深奥的表达方式,而是大量运用质朴清新、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所以不论当时还是现在,读起来都很生动。加上它所传达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这些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古诗十九首》是一个诗学传播的成功典范。

一、《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文化特征

(一)跨时空

沈德潜《说诗语》说:“《古诗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一部作品能够成功传播,它的内容应该是跨越时空的界限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有,而《古诗十九首》所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死别离、爱情的离愁和哀怨、友情的浅淡伤感、权力地位的变幻莫测,以及面对这些时人们因无力感而产生的及时行乐、逃避社会现实等心态,这些都是不同时代上演的共同戏码。正是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亲历的情感和情绪,成为了《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基础之一。从陶渊明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秦观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等,这些都是《古诗十九首》传播内容的延续。

(二)跨群体

陈祚明《采菽堂诗话》说:“《十九首》所以成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呼?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极致。”富贵者、贫贱者、得志者、不得志者……谁都逃脱不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唏嘘感叹,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至今还能够感动读者的原因。

(三)跨文化

《古诗十九首》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时期文人的理想和追求、理想和追求幻灭时的痛苦和觉醒。社会的巨大变故导致的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身处其间的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感受,不同时代、各色人等却有着惊人的感同身受!不论是东汉末年的游子和荡子,还是时至今日的农民工、“海归”族,不论中国的东汉,还是伊拉克、阿富汗,《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是跨文化的传播信息。

二、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艺术要点

(一)意象-集约

意象可以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物象,但是这些物象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情绪,也可以指借助这些自然的物象表达出来的人的主观情感。人的情感随着环境的转换也复杂多变,观照不同景物的时候也会很自然的使这些这些客观的景物带上人的情绪情感,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是指这种境况。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中的“秋草”让人想到秋天衰败的景象,联想到生命的易逝。其它如朝露、北风、南枝、松柏、涧石、白杨、松柏这些大自然的意象与广阔的大自然相比,显得渺小、孤单和凄清,就像人在宇宙中一样,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是在这首诗里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中的“双飞燕”则是感情甚笃的夫妻的意象。在《客从远方来》中有“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的诗句,“鸳鸯”“合欢”都是夫妻的意象。

总之,《古诗十九首》以最经济的写法写出了人生的情绪和感叹。意象是这些情绪和感叹得以传达的最主要手段。这些意象不仅让《古诗十九首》表现出简约、形象的特点,同时对后代文人尤其是唐诗宋词情感的表达有着非常好的学习作用。

(二)情结-共有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传唱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所要传达的情绪情感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我们可以看懂美国的商业大片,也能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能读懂《诗经》,也为海子感叹唏嘘……《古诗十九首》所反映的情感很丰富,但其中的离别思念之情、感物伤怀、追求功名而不得的失落和幻灭之感等等,这些情绪、情结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

(三)体式-兼通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五言诗成为了古今通用的文学样式。集约形象的意象、清新自然的笔法、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历代文人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地方。这里仅以叠字的运用为例。

叠字,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它兼有双声和叠韵的修辞作用,所以,诗词曲赋、小说、散文、对联别喜欢大量运用这种语言形式。“青青河畔草”十句中连用了六个叠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使“河畔草”、“园中柳”、“楼上女”有了颜色、姿态的形象美感,而且极富音乐美感,使作品读起来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叠词的运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关关”、“坎坎”、“嘤嘤”等叠音拟声词,不论是传世的文学作品,还是普通人交流的方言土语,都有大量叠字的身影。比如东北话中就有着丰富的叠音词,“噌噌的:形容速度快。六十多岁的人了,走起路来还噌噌的”等等。

三、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历史际遇

(一)中古开幕

诗经、楚辞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原点的两种不同形态,对作为中国诗歌经典的《古诗十九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自此以后,无原始典籍的意义,后来典籍永远无垂范作用。

中古时代,既不是原始典籍垂范,又不是唐宋后成为经典,可从古诗十九首找到内在机制、发展之路。《古诗十九首》具有开山的原创性,最具有中古时段的一种研究的典范作用。

诗经:孔子解释诗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政治、伦理的高度对《诗经》进行了阐释,把《诗经》变成了教化的工具。

楚辞:与《诗经》不同,它突破了政治伦理的意识形态,表现除了极强的个体化。

汉乐府:采风自老百姓,既配乐,下情上达,经过了文人、艺人加工提炼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过程。《诗经》被孔子政治化,楚辞是由贵族屈原把地域文化变为个体化创作进而辐射全国的文化样态。乐府是集中诗经精神在新的背景下的阐发,诗经中风、小雅的在中古时代两汉背景下又一次重复性的再创造,乐府与诗经风、小雅有相似性,仍无法掩盖乐府模仿诗经。

前古时期的诗歌不论诗经还是楚辞,都是不自觉的创作,但到了《古诗十九首》已经看到了创作意识的觉醒,在作品中看到了字词句的有意识的选择和锤炼。从此,诗歌不单表意言情,而且富有了文学美的表达形式。

(二)诗史传导

历代文史学家,都给予《古诗十九首》很高的评价,称它为“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或更推之为“风余诗母”,视作《诗经》以后影响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重要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初的四言诗继承了《诗经》的形式,但内容决定形式。东汉末年的动荡不安让文人的思想更加活跃也更加混乱,旧有的形式没办法表现这些丰富的内容,文人就寻求新的民歌形式来代替它。所以东汉初年便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至于艺术技巧,汉末文人的五言诗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无论语言风格、比兴手法等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并日益成熟。同时,它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的并出现繁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并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心理津渡

《古诗十九首》基本上是游子思妇之辞,即使是这样的诗句,在《古诗十九首》里表现的也是角度多样、字表平淡、感情炽热而真挚的。夫妻爱人之间的思念之情不在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汉末的文人有了从女性角度与女性沟通的意识。《涉江采芙蓉》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远离家乡的男子的角度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生命很快就会走向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生年不满百》首在奉劝我们不要太执着,一切都是不可期的未知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情绪的丰富性、表述这些情绪的多角度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在《古诗十九首》里非常地常见。心理开放、审美开放的特点也是它流传不衰的原因。

四、结论

《古诗十九首》能够成功传播,与它传播内容的跨时代、跨群体、跨文化有关。内容的可传播性同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艺术形式,集约的意象、共有的情结和兼通的体式这些成为《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点。时势造英雄,一部作品的成功传播业离不开时势因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