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1篇: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业务 财务风险 货权控制

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风险,风险是指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与期望结果产生差异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人们对某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的一种不确定性。企业风险控制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的经济风险,是企业运行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

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中,随着我国银根紧缩政策的执行,以及银行风险意识加强和任务指标考核等影响,往往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表示青睐,而对中小企业则较为冷淡,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此供应链物流业务模式应运而生。供应链物流业务是指核心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的资源,沟通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渠道,通过合理策划、设计和优化,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以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佳而开展的一种大宗商品交易和物流经营相结合的一种商品交易模式。这一模式中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享受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承担着最大的财务风险。供应链物流业务核心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企业间交易的复杂性和上下游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核心企业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核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为了确保这一模式的有效开展、安全运行,就必须找出其风险点,并针对提出其相应的对策。为此本文旨在分析这一业务模式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探索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

一、供应链物流业务的必要条件

供应链物流业务既是一个物资流转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价值流转和信息流转的过程。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的各环节,是企业间联系的纽带,也是核心企业货权控制的主要形式。它在传统的物流管理的基础上,不仅集成了市场和制造功能,而且包括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管理功能。因此要有效开展供应链业务必须满足具有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具备完善的可控物流监管配送网络体系;

第二供应链参与企业中必须包含生产性企业,即供应链物流服务的上下游客户至少有一家是生产性企业;

第三核心企业具有资金、信息、物流等资源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供应链物流业务中核心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环节有:资信调查、合同签订、付款、收货和在途、信用、收款、发货和开票结算等,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差错都可能造成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供应链物流业务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供应链物流业务过程的分析,探索了各环节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给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

(一)上下游资资信风险及控制对策

供应链物流业务的核心企业必须全面掌握参与企业的资信,并作出全面评估,确保所有参与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而目前由于整体经济环境不佳,信息来源的局限性,而核心企业急于扩大业务规模,或业务员为了自身的业务业绩,对客户资信状况无法做深入的了解,无法确认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客户的资信调查主要靠业务部门对客户的了解。

为防范资信风险建议引入了中信保等成熟的商业信用评估模型,利用其信息资源优势了解客户的主要资信信息,建议对重要客户通过中信保资信调查,对客户资信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以确定其信用额度,将风险控制前移至业务发生前。

(二)货权控制风险及控制对策

鉴于目前整体经济环境不佳,而业务员为了自身的业务业绩,若在业务合作中缺少对货权的实质控制,则会增加了供应链物流业务中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性;特别是对上家客户,在非现货交易的订单采购时,预付货款完全是基于对上家客户的信用预付,并无实际的货权控制;尤其是对于有些大宗商品采用从生产者到需求者直发的模式,控货权控制的风险更大。例如为钢厂采购焦炭的业务,合同签订后虽然核心企业尚未支付上家货款,但实际货已直发给下家,而下家也一直未支付货款,形成了实际的应付、应收账款。特别是由于这样的模式在没有开票结算以前不会通过财务账面反映,形成帐外的应付应收账款,容易掩盖风险的存在。

因此,开展供应链物流业务的前提是核心企业必须具有可控的物流网络体系,并制定严格的管理流程,对货权控制需要作出严格的规定。在合同中明确物流流程和控货原则,对货权控制作出严格的规定,将物流过程中货权的控制掌握在核心企业中;在具体管理中实行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分离的控制办法,通过业务、财务和管理部门的互相制衡,同时加强与客户对账,防范坏账损失风险。

(三)票据管理风险及控制对策

由于目前开展供应链物流业务的核心企业多数是与钢厂建立双向供应链的合作模式,即钢厂是核心企业一个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形成了较为特殊的票据关系,可能会出现多次票据背书问题,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

加强票据管理,制定防范票据业务风险的要求,建立完善票据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票据的取得、贴现、背书、保管等要求;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落实专人负责票据保管,定期核对盘点;规范票据贴现、背书审批流程,建立票据备查簿,严格执行票据法的规定。特别是加强商业汇票管理,防范连续背书过程中的连带责任。

(四)合同管理风险及控制对策

由于供应链物流业务是一种新型的大宗品交易模式,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业务运行方式随时可能变化,并且存在双向供应链的情况,合同具体执行过程中业务情况的变化以及客户的合作要求,导致合同执行中出现一对多、多对多、合同交叉、客户交叉等复杂情况,造成合同后续管理困难,隐含大量的风险。

建议业务部门在操作过程中,力求避免合同的交叉情况发生,若业务情况发生变化,尽量结束前一合同后,重新签下一合同,减少环节过多,客户关系过于复杂的情况。同时也要防止逾期合同和长期挂账尾款的发生,以避免坏账的产生。

(五)业务保证金的管理风险及控制对策

供应链物流业务的开展中核心企业通过控制货权和业务保证金等手段规避自身的风险。一般核心企业会通过财务测算规定一个合理的比例的保证金(如18%),而目前由于整体经济环境不佳,核心企业急于扩大业务规模,或业务员为了自身的业务业绩,在实际业务执行中出现了低于合理保证金的合同;同时目前大宗商品如钢材、焦炭的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出现价格大幅下行阶段时,存在跌价造成的客户弃单风险。

建议在合同签订阶段一定要合理确定价格,规定合理的保证金,以化解跌价风险,同时在合同执行阶段要密切跟踪价格的变化,及时补足跌价保证金,防止跌价造成的客户弃单风险。

三、结束语

供应链物流业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大宗商品交易模式,本文对其概念、运行必要条件、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对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作了一些必要的探讨,旨在分析该模式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以引起该模式的核心企业的重视,规避相应风险。

参考文献:

[1]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第2篇: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高校筹资办学资金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新格局。伴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和“银校合作”的方式在全国迅速地推广, 高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各高校学生人数与教工人数急剧增加、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涌入高校。大额度举债办学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扩张,也加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如何规避与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地发展,已成为各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这也是当前财务管理工作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涵义及其现状分析

高校财务风险指高校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深入研究高校财务风险的生成和传导机理,深刻地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对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提高高校财务活动的运作效益十分必要。风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风险具有客观性,无论是否承认它;(2)风险具有普遍性,时时、事事、处处存在;( 3) 风险与不确定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可知性;( 4) 风险不等于损失,风险既可能带来不利结果与损失,也可能带来额外收益,但人们更关心前者,即风险厌恶普遍存在。

2005 年12 月21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名为《2006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为了扩建或吸引人才,部分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并热衷于圈地和参与大学城建设,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 亿甚至20 亿元,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2000 亿元左右。各高校除去一年内的工资奖金和教学、科研、行政开支,所余款项只够偿还贷款的年利息,学校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何谈还清贷款。所以贷款高校有可能成为继银行、证券业之后的又一个高危行业。

二、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使高校潜藏财务风险

高校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大量调查研究表明, 由于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处在国家预算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导致了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大规模扩招增加了高校财务风险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大规模扩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999~ 2004年期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220%,而此前1993~ 1998年的6年间,只增长了34.4%。2006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30万人, 其中本科招生计划260万人,研究生招生计划40万人。与2005年的招生规模相比,本科生增加了30万人,研究生增加了3万人。在高校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高校原有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扩招的需求。扩招导致高校每年大量的资金投入,急需后续资金的补充,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与此同时国家允许高校向银行贷款发展教育,银行对高校的贷款政策门槛也较低、操作较简便,因此,高校普遍利用银行贷款来补充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这成为高校迅速扩张、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方式。随着贷款在整个高校投资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高校每年支付的利息费用逐年增多,还本付息负担沉重,达到了高校承载负荷的极限,高校的财务风险也逐渐升级。

(三)资金结构不合理引发高校财务风险

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资金总额中不同来源资金各自占有的比重,而狭义的资金结构则指债务资金占资金总额的比率。高校通过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可以筹集到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两种性质的资金。不同方式的资金来源应合理搭配,以保证高校资金的正常周转。然而多数高校资金结构失衡,债务资金特别是银行贷款占资金总额的比重过大,这在加大高校债务利息负担、减少高校经济利益的同时,降低了高校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削弱了高校短期偿债保障,使高校资金链越绷越紧,加上高校缺乏对贷款规模与还款计划的可行性研究,贷款结构失衡带来还款期的过度集中,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程度。

(四)缺乏财务预警系统使高校难以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分析就是通过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利用财务数据和采用数据化管理方式, 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对高校经营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风险, 发出预警信号, 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但大多高校由于技术、人员素质和管理方面的原因,都未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甚至未认识到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这道“防火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已经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学校, 由于现行财务预警系统的局限性, 其工作仍停留在表层上,定性分析不足。这给高校财务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防范与化解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强化管理层风险意识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全面、有效地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特别应提高学校领导层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要把风险防范理念贯穿到整个决策工作全过程中,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与预测,及时发现风险发生的征兆,采取分散和规避财务风险的举措,有效地防范高校财务风险。财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者,也应不断学习和掌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强化风险意识,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加强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国家财政资金难以满足扩招对资金的需求时,银行贷款成为高校在扩大规模时获取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高校在筹集资金、举债经营时,首先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遵循规模适当、筹资及时、结构合理、方式经济的原则, 科学分析高校资金需求总量,认真论证投资建设项目,在项目可行性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筹资总规模及资金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其次,根据高校实际情况,从自身发展潜力、借款的承受力、偿债能力进行评估,制定贷款财务计划。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确定适当的负债比率,负债额度以不超过高校的事业收入为宜。第三,根据负债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通过对负债规模、用途及偿还额度与偿还时间的合理规划,从源头上预防财务风险。

(三)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分散高校财务管理风险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债务资金占总资金比重过高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已成为引发高校财务风险最直接、最巨大的动因。如何优化高校资本结构,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继筹资任务之后面临的又一复杂难题。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是建立在负债数额适度,负债比率适中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可能带来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高校负债比率及负债金额要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债务结构趋于合理,并且要与高校自身的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偿债保障基础相适应,安排好不同期限的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比例,以便合理分摊各期间的债务负担,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以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四)构建财务预警系统规避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即要对一些关键性的财务指标设置预警界限,一旦指标达到或超过警戒线,财务人员就需要及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化解风险。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财务预警综合指数来反映:1.偿债能力综合指数,包括现金负债比,负债自有资金率,已获利息倍数,基建项目投资负债率,本期安全系数等。2.运营绩效综合指数,包括学校年度支出比,招生计划资金比率,经费自筹率,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3.发展潜力综合指数,包括经费自筹率,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在此基础上,还需确定一个警戒线。如现实支付能力的警戒线定为3个月比较合适。自有资金占年末存款的比重低于50%,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结构。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超出100%则应考虑偿还能力。校办产业和基建投资的负债率若大于100%,就意味着资不抵债,就可能影响学校的财务状况。

第3篇: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物资采购;风险;风险防范

物资采购风险易对企业的资金链造成影响,对于经营实业的企业来讲,资金链断裂等资金问题是企业的“头号威胁”。除此之外,物资采购风险还会对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库存管理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经营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物资采购,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采购风险。

一、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存在的风险

企业物资采购虽然具有强烈的可控性,但是受到了人员、制度、政策、经济市场等变量因素的影响,给物资采购过程加注了更多的潜藏风险,如果不能加以控制,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机。

(一)自然风险

企业物资采购需要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将物资运送至指定地点,在运输的过程中,自然灾害是对物资最大的威胁,同时也包含了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的发生。在现实社会当中,每年都会发生高速公路货车侧翻、追尾等车祸事故,给当事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自然环境中的暴雪、海啸、地震、洪水等也会引起采购风险。另外,工程建设、道路修缮等工程原因也会引发采购风险,致使物资无法在预订时间内达到指定地点。自然因素往往是不可控制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只能依靠变化路线、运输方式等手段进行预防。

(二)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来自于企业自身以及政府。企业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很可能作出项目调整、资金调整等变动,这势必会对物资采购造成影响,而国家所制定的某些政策,如相关产品生产指标、生产原料控制等,同样会对物资采购造成影响。

(三)市场风险

采购过程中,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动、产品市场价值发生改变、同类新产品的推出等将会导致采购风险,对企业产品制造与销售造成打击,从而影响该产品生产原料的采购。

(四)质量风险

物资采购质量风险很多时候是由资金风险和供应方诚信问题引起的。企业在采购前,对供应方未进行全面的考察,最后被供应方欺瞒,交付给企业劣质的物资。而资金风险则是由企业内部引起的,或是因为资金链问题,或是因为采购人贪污问题而引发的。

(五)招标采购风险分析

1、制度风险。企业采用招标方式进行物资采购一般都会制定一套招标管理制度,这其中便隐藏了物资采购风险,招标管理制度不严谨、存在漏洞、不符合法律,或者招标管理制度无法全面执行都会对物资采购造成影响。

2、计划风险。计划风险主要表现为:物资采购项目上报过迟;资金抽掉困难、抽调不及时或资金缩水;招标公布与文件发售时间安排不合理;招标文献存在法律漏洞,招标流程不符合法律要求。

3、标物风险。招标周期过长,周期内标物价值与标价发生重大变化,出现贬值,将引起采购风险;短时间内标物供求关系、标物属性等发生变化也将引起采购风险。标物风险主要表现为:

(1)集团对于标物存在多种标码和描述,导致实际标物与标书内表述不符,标价前后出现严重差异。这样的风险在很多的企业当中都存在。给其物资采购风险防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资金编码套用、物料描述错误等引起的报价错误,影响潜在投标人竞标与报价。

(3)招标方案设计不完善、不严谨,为招标工作的进行带来了阻碍。在实际的招标工作中,招标方案的质量决定着招标工作的成败。

二、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企业管理控制物资采购风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完善企物资采购链条

企业物资采购需要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物资采购链条,并与链条上下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来讲,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采购流程标准,保障采购物资品质与数量,稳定物资采购的供求关系;其次,还要加强对物资供应商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双方之间的关系,建立信任;其三,则需要企业合理设计采购方式: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很多的企业都选择使用招标方式进行,这样的方式虽然有利于挑选更加优质的供应商,但是在供应关系管理与长期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因此,企业在选择采购方式的时候,需要谨慎考虑,不可盲目跟风;第四,则需要对运输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巧妙避免自然风险,并降低运输成本。

(二)建立完善的采购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

建立完善的采购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最为重要的步骤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参考西方企业采购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提升风险评估机制的有效性,准确对采购风险进行预警,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各类型采购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一套物资采购监督系统,全程把关企业物资采购,对风险进行捕捉、识别和破解,加强采购流程的监督与控制力量,尤其要加强对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监督和抵御,实施监控物资市场的供求关系与物资价值变动。

(三)加强对采购部门的管理

采购部门是企业物资采购的执行部门,对于他们的管理将能够有效的削弱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风险。加强对采购部门的管理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联合财务部,加强采购部门的资金管理:采购部门执行物资采购计划,常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就是资金,内部时现资金外流、资金不足等情况;第二,加强部门运作的制度管理:企业需制定规范财务部门运作的相关制度,提升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对采购部门的监督,强化内部监督与控制力量。

结束语

物资采购维持了企业的运作,对于它的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需要企业管理者具备识别风险的敏锐“嗅觉”,沉着应对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作者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潘辉.企业物资招标采购风险分析与防范[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5(02):315-316.

[2] 余祖光.企业物资采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J].科技视界,2012(26):166-168.

第4篇: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1.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中小企业要承担相应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客观性。即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就是说,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无法回避它,也无法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它,进而降低风险。二是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中小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三是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四是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财务风险与收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财务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相对越高,反之收益就相对越低。

2.从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特性来分析其财务风险。从资产负债特性来分析,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资产财务风险。具体又分为流动资产财务风险和长期资产财务风险。流动资产财务风险主要分析其在流转中的安全风险、价值实现风险;长期资产财务风险主要分析其安全风险、净现值风险。二是负债财务风险。具体又分为流动负债财务风险和长期负债财务风险。流动负债财务风险主要是对流动负债的规模、结账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长期负债财务风险主要是对长期负债的本息金额、还款分期周期、各期还款金额等因素进行分析。

3.从中小企业盈亏状况来分析其财务风险。对中小企业盈亏分析,可分为四个环节:一是主营业务利润风险分析。他是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后的余额,对其各个要素的分析,就是对主营业务利润的分析,这是对企业的核心业务利润进行的分析。二是营业利润风险分析。它是在主营业务利润的基础上加其他业务利润减去管理费用减去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余额,要对各被减因素对营业利润的影响情况、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三是利润总额风险分析。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减投资收益及营业外收支所得金额,就是利润总额,对其相关要素进行的分析,就是利润总额风险分析。四是净利润风险分析。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所得税费用,对所得税费用及各纳税调整因素进行相应分析,就是净利润分析。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所以,中小企业在确定其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以内即可的。因此,中小企业应本着遵行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以内,确定为自己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1.建立适宜的财务组织机构,防范财务风险。财务会计机构是中小企业一个必要的职能部门,财务会计机构是否健全,各职能岗位之间的运作是否协调,会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所以中小企业应当尽可能地单独设置财务会计部门,按照财会工作中,各岗位相互配合配,又遵行不相容职务的的规定,配备适应的岗位人员,处理所发生的财务会计事项。

2.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防范财务风险。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企业的创立和成长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系统、使用的财务制度,有利于规范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使中小企业各岗位的有关人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并形成有效的牵制和制约关系。在制定财务制度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性;二是可操作性;三是强制性。针对中小中小企业的特点,财务制度的建设要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第一,流动资产管理制度,包括:现金收支管理办法、对支票的领用管理办法、应收账款管理办法、存货管理等。第二,长期资产物质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在建工程管理、无形资产管理等。第三,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包括:费用报销办法、成本计算与分析制度、管理费用制度等。第四,采购、销售业务和财务收支预算管理制度。第五,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和工资福利制度。第六,财务机构和人员配备制度。

3.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中小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监督意识、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中小企业领导层做起,领导到头学习,不断提高全体职工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中小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搞好财务管理,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4.财务结构风险防范。中小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和资产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持最佳资本负债结构。中小企业受其规模的限制,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不强,因此,保持最佳的资本负债比例非常重要。二是保持各期间最佳负债结构。负债结构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比例。由于预期现金流量通常与到期的债务金额不一致,因而,要求中小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存在波动的情况下,确定到期负债应保持相应的安全边际。中小企业应对长期负债及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分析,确定既能使风险最低又能使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比例。三是保持最佳的各种资产结构。很多中小企业常常出现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情况,要解决此问题,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的管理是重要的解决方法。加强存货管理,应以科学的方法尽可能使存货的库存量与同期的实际需用量保持最佳的比例,避免资金呆滞;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售前、售中及售后的调研评估,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应收账款账龄。对死账、呆账,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及时妥善的会计处理。

5.影响目标利润各要素的风险防范。影响中小企业目标利润的要素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所得税费用等。对这些要素的管理,要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规定,最大限度的做到做前有科学的计划,做中有严格的及时监督,做后有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要严格履行相关手续并及时记录,要按照真实性原则、相关要素比配原则、相关法规允许原则等来及时处理,才能将相关风险,如投资风险、纳税风险等降到最低。

三、降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财务风险意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通常表现为中小企业资产流动性下降、经营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沉重及盈利能力下降等,这些问题都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直接相关。中小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应居安思危,强化风险意识。具体来说,应加强动态分析,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使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

2.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一是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监督控制。企业在对某个方案进行决策时,既要考虑可能获得的利益,又要考虑可能承担的风险,运用概率分析法、风险决策法、弹性预算法等方法,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存在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留有余地的管理办法,保证发生意外时企业能及时有效应对。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如产品制造业可按规定标准计提坏账准备金、商业流通企业计提商品削价准备金、计提三包服务准备金等,用以弥补风险损失。二是对财务运行过程进行事中监督控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计算、监控企业财务风险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出现的偏差,有效控制不良事态的发展,将风险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如研究赊销账款情况时,应研究确定回收办法,加速资金回笼。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效率进行考核。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三是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后监督控制。对于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要建立风险档案,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失,应及时消化处理,若长期挂账,势必给企业今后的发展留下隐患。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3.建立科学的财务预测和风险监控机制。准确的财务预测,能使中小企业预先知道自己的财务需求,提前安排融资计划,估计可能筹措的资金量,在了解筹资满足投资程度的基础上,安排中小企业生产的经营和投资,从而使投资与筹资相联系,避免由于两者脱节造成的资金周转困难。预测主要是对未来各种可能影响财务目标实现各种相关因素的思考、研究和认识,通过预测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的反映能力,从而减少了不利事件出现带来的损失。同时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使中小企业具备风险自动预警功能,对事态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研究相应的对策和控制手段,把不确定性事件带给中小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4.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国际化,中小企业财务将面临着各式各样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能够应用理论方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而且还能够对具体环境、方法的切合性及某些条件进行合理假设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识别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规避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参 考 文 献

[1]中级会计师考试教材2010年版

第5篇: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市场历来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低风险低收益的谨慎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往往使企业在决策面前进退两难,因此,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衡量风险的程度,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效益,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出决定之前要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一系列防范和补偿措施,使企业在风险出现时不致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企业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上市公司还有股市风险。财务风险是以上风险住要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指财务方面的风险,包括由财务活动引发的企业风险和由各方面活动引发的财务所面临的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本文分析的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按照成因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资产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如不良资产(三年以上应收帐款、长期亏损的对外投资、长期闲置的存货和固定资产等)比例失调;资产结构风险,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失调、速动资产比率失调等。

2.资本风险,包括资本结构风险,如股本构成比例不当、所有者权益组成畸形、负债与权益比例失调等;分配风险,如是否分配的选择、派现与送股的选择、是否资本公积转赠股本的选择;筹资风险,如是否发行股票或债券及不同发行方式的选择、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选择、股东的选择及信誉等级的评定。

3.支付风险,现金短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4.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如投资方向、投资品种、投资方式的选择,对投资项目的控制能力及效果。

5.机会风险,即机会收益或机会成本,指选择这一个放弃另一个从而失去一个机会。

6.纳税风险,如纳税品种的选择、纳税时机的选择、税收政策水平等,也称纳税筹划。

7.资产、债务重组风险,如重组类型、重组内容、重组方式、重组伙伴的选择。

8.财务政策、会计政策与财务预测、决策风险。指选择不同的财务会计政策的风险和进行近、中、远期财务情况预测(引导经营行为)偏差及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

9.内部控制风险,指内部控制不到位,制衡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的风险。

10金融风险,主要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利率、汇率、股票和债券价格波动风险。

11.对外担保风险。

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一般不是同时发生,而是各在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或相对重要的影响。如公司初建期的筹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成熟期的纳税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衰退期的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控制风险、资产重组风险。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密切相关,财务活动本身就是经营与管理的结合。经营、管理决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伴随经营、管理风险,同时又对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起抑制或加速作用。

电力企业(省级电力公司)由于是国有独资垄断经营,长期作为政府机关发挥职能作用,造成财务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的研究和管理,认真分析、及时防范、化解。目前阶段主要是加强筹资风险、资产结构风险、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担保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天津市电力公司今年提出了高度重视回避财务风险,加快建立预算、投资、担保、贷款和合同管理的内控机制,强化合同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担保。

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清算的现象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企业内外资料,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以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危险预先告知决策者、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以便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对策,制定正确的战略性的财务计划,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对生产经营进行控制,进行风险防范(预警),化解风险;同时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可用来帮助决定是否投资或发放贷款,使企业进一步获得融资空间。

二、风险预测

财务风险预测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防范(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分析报告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评价、当前财务风险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应对方案,附必要的发展计划、规划、财务、会计、审计资料。企业可根据财务风险情况制定报告间隔,如正常情况下可以年度报告,特殊时期可以月度报告或随时报告。

预测财务风险首先要设定财务安全系数(或财务风险系数),由于风险的未来不确定性,因此要测定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安全系数。

财务安全系数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木桶理论和重要性原则确定的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二是根据权重确定组合因素(比率)安全系数。

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的设定,是在某一风险因素(比率)比较突出、对公司影响较大,而其他风险因素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将这一因素的风险值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系数。这就要求预先设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在这个基础上,设定风险级次,由此测定安全系数。

假设:某省级电力公司生产经营连续数月平稳进行,预先设定支付风险的安全系数如下:货币资金余额为5亿元,安全系数为1;4亿元时安全系数为0.8;3亿元时06;2亿元时为0.4;1亿元时为0.3*亿元以下时为0.1。如果货币资金到2亿元以下,可以说,公司财务处于高风险状态,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化解。

其他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借款比率、资产变现率、债务保障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资产收益率、应收帐款与经营活动现金比等比率的安全系数也是如此。

单一因素(比率)的风险分析,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无法全面揭示企业财务状况,所以其有效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也需要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或有事项、盈利能力、筹资能力、投资控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综合分析,要求分析人员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组合因素(比率)系数,是根据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设置的数学模型,即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需要预先设定一些重要因素及其标准值,并确定权重分布。假设:

z=0.sa+0.sb—1.co+4.cd+l.oe+5.of+5.og+5.oh-2.oi

a流动比率(标准值2)、b速动比率(标准值1)、C债务资本比率(标准值1.0)、d最近三年平均债务保障率(现金债务比(标准值0.25)、e利息保障倍数(标准值2)、正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比(标准值0.2)《资产收益率(标准值0.l)、h投资收益率(标准值0.2)一担保与权益比率(标准值0.5)。

财务安全系数Z一般应大于5(标准值)、低于5时,财务风险较大;达到3以下为高风险。

另外,从内部控制预测的财务安全系数模型可设置为Z=RkN

R金额,按影响资金额度预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资金量大到小;N内部控制评价,按评价结果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内部控制有效程度大到小;财务安全系数Z标准值为9、低于9为高风险。

组合因素分析的优点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程度,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可能挂一漏万,尤其有些风险因素不便于以比率的形式反映,也就不可能建立在模型中,因此可能掩盖最严重的因素;二是通过历史数据评价过去,不能推测将来;三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性质的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初建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修订因素组成及其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借助概率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行业分类、经营状况、分配政策、经营环境,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另外,各项指标应建立在合并报表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母子公司风险叠加的影响,如资产负债率因素,母公司60%,子公司60%,孙公司60%,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要超过60%,超过多少要看被投资企业的资本和负债规模。

三、化解风险

化解风险的途径:

第6篇: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财务风险在国内国外的概念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按照各自的理解描述和定义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毫无疑问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它是在充分利用前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处理源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的过程,它涉及评估一个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制定与内部优先事项和政策相一致的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的来源有很多,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的可分配收入产生影响,并导致与诸如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制造商的交易恶化的利率风险,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海外投资的预期现金流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的汇率风险以及借款人的融资风险,等等。所以,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对每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价之后运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企业的实际收益,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管理下持续高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大型工程方面主要侧重于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财务风险研究方法的探讨。关于财务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有:Mustafa、Member、Zee等(1991)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分析和评估项目风险的招投标阶段风险。在此基础上,Zhang.G、Zou.P(2007)建立了一个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分析合资企业的环境风险以及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决策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方法。Tarek Zayed,Mohamed Amer,Jiayin Pan(2008)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了中国公路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模型、策略、评价指标和审计方面对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探究。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清华大学郭仲伟(1987)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风险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借助各种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以最小投资谋取最大保障的管理活动。

张智勇(1996)最早提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财务风险包括延迟付款、汇率浮动、换汇控制、通货膨胀等,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当时经济情况的解决方法。

余娟、祝继高、刘晓宁(2005)在发表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中提到财务风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它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将财务风险划分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营运风险和交易风险,并就这四类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

石香焕、唐文彬(2007)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引进定性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工作原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描述,减少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误导;文章引入了定性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弥补了纯定量评估模型的缺陷,拓宽了风险评估的范围;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在对企业财务风险按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隶属度进行层层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

钱丹第(2009)在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研究方面提出国际工程面临的5项主要的财务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风险、合同履约及合同变更风险、税收法律风险以及换汇控制。

沈亭、王淑慧(2010)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改进了指标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以便更适合其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崔静(2011)在《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一文中说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目的及意义,提出在财务系统运行过程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状况,制订公司风险经营方案。

李永杰(2012)在施工企业海外承揽工程方面进行了财务风险与防范的研究,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着比国内更加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财务风险的考验。要实现海外施工项目良好的盈利水平,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风险,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施工企业自身应对海外风险的能力。

王茹(2012)将中国企业“走出去”即承揽海外工程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同业竞争风险等,内部风险包括战略风险、整合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经营风险等。

尹嵩(2013)提出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中,国际工程项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国际工程项目特别是国际工程承包方面,面临国外的工程承包企业激烈的竞争更是需要不断的发展。

陈永龙(2013)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对策研究,提出企业应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处理、持续监督与评审相关的财务风险,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取得最佳的风险防范效果。

张超(2013)专门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财务风险中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作为财务风险之一的汇率风险是任何国际承包工程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汇率风险是双向的,既有风险损失,又有风险收益,但就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而言,面临的风险损失要大于风险收益。

刘金兰、刘立旺、齐彤(2013)在系统分析价格、汇率、利率、信用、关联交易、税收、会计信息、流动性、资金安全、高风险业务风险等10项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应用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外油气项目的财务风险做了评价,得出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是目前海外油气项目面临的前3位财务风险,当前的财务风险处于中等略偏高水平的评价,并给出了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的剩余风险值。最后提出了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综上所述,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行业分析了财务风险的相关问题,也使大家越来越了解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2007年以前缺乏对国际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的研究,2007年国家提出“走出去”的政策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涉及这个领域,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识别越来越全面,控制好工程项目财务风险不仅仅会使企业得到好的发展与提升,对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至关重要。进入21世纪之后,国外学者首先在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上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近年来国内对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运用的也越来越多,行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了很多我国对外投资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分析。但是,通过对文献的搜索与研究,并没有发现有关我国通信建设国际工程项目方面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对其他行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方面,较少使用相关的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晓奎,余敏等.工程财务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工程工业出版社,200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A.Mustafa,Member,Zeee,et al.Project risk analytic assessment using the hierarchy process[J].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1.

[4]Zhang,G,Zou,P.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risk assessment approach for joint venture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J].Jounal of Constraction Management,2007.

[5]Tarek Zayed,Mohamed Amer,Jiayin Pan.Assessing risk and uncertainty inherent in chinese highway projects using AH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8.

[6]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1987.

[7]张智勇.国际工程承包财务风险探讨[J].交通财富,1996.3.

[8]余娟,祝继高,刘晓宁.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经济经纬,2005.4.

[9]石香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估[J].财会月刊,2007.2.

[10]钱丹第.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J].会计师,2009.7.

[11]沈亭,王淑慧.层次分析法在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第7篇: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类

(一)支付风险

在事业单位相关预算的制度改革进程中,实行部门预算,通过对预算经费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期望借助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改革来解决预算经费间相互挤占的固有矛盾,而实际情况中,仍无法避免预算经费的互相挤占,从而带来了较大的支付风险。

(二)筹资风险

中国的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资金的主要来源来自财政拨款,其中也有一部分需要靠自身能力解决,因此需要一定的自身筹资。同时,也有一些事业单位将资金用于进行长期投资,从而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风险,因此也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

(三)投资风险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投资现象比较普遍,一般可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在对投资所可能造成的风险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就盲目投资,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容易导致巨大亏损,从而带来财务风险。在对内投资上,主要精力放在对事业单位内部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有时候会超出自身资金的承受能力,带来资金周转困难的困境,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核算风险

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实施,各项财务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但是,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当前先进的管理体系脱节。尤其是在接受新知识、提高核算水平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私营企业,对于财务的知识、政策法规、核算水平等方面的更新明显滞后,造成在财务核算时效率偏低,使得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

(五)管理风险

当前,大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致使财务管理中存在很多漏洞。主要原因是:管理手段未能及时更新;财务监督不到位,削弱了财务监管的控制力;制度落实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约束力不够。这些不足,会导致会计信息精确度不够,无法为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债务风险

由于事业单位大多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它的举债能力十分有限。而且由于事业单位的这种特征,导致外部环境给予其贷款的帮助更加有限。因而一旦遇到债务问题,事业单位的解决能力便捉襟见肘。

(七)道德风险

事业单位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经济机构,每一名财务人员的财务职业道德在每一个事业单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我国当前大多事业单位都未能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道德建设机制;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对自己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也不是很明确。因此,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一)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到位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事业单位市场化的进程也在加剧,因而财务管理风险也在所难免。由于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和公共服务的特性,财务管理人员往往认为只要按照严格的既定的规章制度来使用财政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即使出现财务风险,仍有国家财政作为强大后盾。因此造成财务管理态度散漫,而且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缺乏大局意识,只是认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局限在资金风险,并没有认识到经营风险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相关性,没有在事业单位的经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已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部门的责任权利不十分明确

由于事业单位不为自身盈利的特性,造成财务管理人员态度不够积极,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难以考核评价。因此,从财务层面讲,部门的责权利不明确,会产生许多风险,如预算执行无法合理规范,预算资金支出结构异化,行政事业单位公信力下降,资金使用无绩效等。

(三)事业单位财务决策不科学

因为缺乏科学的财务风险分析,导致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凭主观经验决策,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这种情况导致了事业单位在资金的使用上不能够实行大额资金的集体研究,只是由事业单位管理者一个人决定,这种现象造成了事业单位资金极大的浪费,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极大的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偿还债务的能力,给事业单位带来极大的风险,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事业单位财务环境复杂多变

环境复杂多变同样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原因。比如通货膨胀,使得资金供给持续的短缺,实物性资金相对的升值,资金的成本逐渐的升高;比如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通过外贸、金融等对我国实体的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不够严谨

我国的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多样化发展,造成财务管理内部管理变得相对复杂,但缺乏相应的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作为指导,造成内部财务关系不够明确,使财务人员无法明确其监督管理职能,因而工作变得力不从心,无法依法履行财务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应对对策分析

(一)首先要提高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素质越高,就越能清晰理性的分析市场,高瞻远瞩,那么财务管理风险就会相对减小,这就更要求经营者的高级职业素养判断,对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影响财务的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准确的估计定位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培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及时的发现潜在的风险。同时也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的培训制度。令财务人员深刻了解财务管理风险对事业单位的重要影响。同时要建立严格的选拔制度,将风险防范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此外,在采取规避风险的对策时,也必须要以事业单位科学的管理作为基础,对于管理者的要求越高,就越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

(二)明确财务管理人员责任,落实到位

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将责任落实到位,给予每个员工清晰的责权界限,和明确的工作任务,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员工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而且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激发其工作的责任心。

(三)建立财务风险发掘和预警机制,为事业单位决策提供依据

要建立财务风险发掘和预警机制,就要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各个流程中分析风险的潜在可能。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1、风险信息收集。即收集与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目标相背离的重大信息。2、风险识别。即指通过收集的信息,识别组织面临的和潜在的财务风险及风险因素。3、风险分析。对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估计和计算,对财务风险的后果及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进行预计,揭示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为多少,将在多大范围内发生,将造成多大的损失和影响等问题。4、风险计量。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风险划分等级,以及划分事业单位应相应采取何种程度的应对态度。5、风险决策。根据风险计量的结果,将风险收益与控制所需要的成本进行综合的比较,以确定事业单位对风险的应对态度。并通过风险管理技术的优化组合,确定应对风险的管理方案,来减少或者消除风险。

(四)建立风险外部环境监测机制

对于事业单位的外部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应建立完善的风险外部环境监测机制,监控外部环境的变化,为财务风险发觉和预警提供政策和机制导向。

(五)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

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有助于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从管理的角度监督整个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进展,及时发现薄弱的环节,确保任何子部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合理处理财务管理,从源头上尽量减小财务管理的风险。

四、结语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践当中,要结合以上对策,挖掘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风险,并根据风险涉及各种内外因素以及主客观因素的特征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类,对不同类别的财务管理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尤其要通过财务风险管理形成适合事业单位的特有的管理模式,为以后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一套快速便捷的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韩志勤.关于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J].中国外资,2011;15

第8篇: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 医院;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Talking about how to guard against the hospital of financial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CEN Zhiyou LIU Minling

People's Hospital of Huaiji County, Zhaoqing City,Zhaoqing 526400 Guangdong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hospital business environment was ever-changing,the prevention of hospitals financial risk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e managers of hospital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risk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et up and perfect the financial risks control mechanism, as long as the forecast fully prepared to work to take proper precautionary measures, we can defuse the risks, avoid risks, reduce risk so as to achieve the total elimination of the risks and reduce losses The purpose of ensuring that the hospital is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healthy sustainable rapid development.

【Key words】 Hospital;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所谓医院财务风险(Hospital Financial Risk),是指医院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还能力的可能性和医院收益的可变性。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负债融资导致医院收益下降的风险;二是指负债融资可能导致医院财务状况恶化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对于医院负债经营而言,财务风险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借入资金均严格规定了医院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还本付息金额,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预期收益,导致医院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就会使其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因此,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就是从医院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其资金获利能力、资产偿还能力、资产增值能力和营运能力,进而剖析医院发展史潜在影响因素的风险管理过程[1]。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目前财政资金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医院管理者采取负债融资经营策略以获得所需资金已成为当前我国医院中较为普遍的现象。1999年,我国财政部和卫生部在联合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中第一次明确“医院负债”的概念,将医院负债作为一项基本会计要素列入核算体系中,并且规定:“医院负债是指医院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应当认识到,医院在负债率营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如何安排资金,化解财务风险,成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

1 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医院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必须了解风险的起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医院产生的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医院外部的原因,也有医院自身的原因。

1.1 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避免财务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财务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1.2 医院的管理水平落后 当前,医院的外部宏观环境日趋复杂,而医院财务管理的手段相对落后,适应环境变化能力不足。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突发事件等。例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可以使公众加大对医疗保健的投入;社会经济环境趋好,公众的诚信度增加,逃避医院的医疗费用的情况就会减少。这些都是有利于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的外部环境,反之,则会加剧财务风险。许多医院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反应滞后,采取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另外,医院会受到更新换代产品的挑战,一些药品、材料是进口的,国内倾向贬值亦提高其采购价格,增加了医院潜在的财务风险。

1.3 医院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风险意识 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更是医院不可多得的财富。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医院的理财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为教育的程度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1.4 医院的资金管理不当 目前医院的药品支出在全年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药品管理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虽然目前医院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但是只片面地通过降低药品的进价来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而忽视了药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形成了药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医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在资金回收方面,一些医院由于投资过多而导致过度负债经营,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持续减弱,财务信誉下降,一些坏账烂账收不回来,使医院自有资金甚至濒临30%警戒线。而医疗欠费问题向来是不少医院都头痛的问题,有的病人经济困难导致欠费发生,有的病人则用假名恶意欠费,医疗纠纷本身更是不少欠费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医药费的拖欠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也使医院财务报表与其实际的财务成果相距较大,而蕴涵巨大的财务风险。在资金的收入方面,也存在着部分医生截留病人医疗费用、巧立名目收受病人的款项,有的不开票据或收费不入账,不仅在资金上对医院造成损失,长期的话也造成了患者对医院的意见增多。从而导致医院门诊量减少,医疗质量降低,收支结余长期出现赤字,资本不能保值增埴,造成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形成财务风险[2]。

1.5 医院资产分配及意外情况导致财务风险 医院资金分配主要是员工的薪酬、奖励和提取医院的发展基金,利润分配除了使职工获得工资及劳务费外,还要提取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住房基金、留本基金等,过于偏重于员工的酬薪和投资者的回报,就会丧失医院发展的后劲,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受医疗检诊和可能引致的并发症、仪器和机械故障、医护服务、人为错误等多方面的影响,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很多风险是难以预料或难以防范的尤其是医疗事故,可能导致巨大的财务风险,一旦发生严重的医疗事故,很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赔偿,严重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3]。

2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

2.1 医院领导和行政管理人员要懂财务知识,看懂财务报表。因为医院的资金都是通过各个部门办理具体的业务去实现的,只有各部门做好自己的资金预算,医院整体的资金预算才会更科学、更规范。资金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医院整体目标和战略的有力保障。

2.2 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财务管理战略是将一个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规划、实现目标的政策和措施与医院资金运行结合在一起的纲领性文件,这是防范风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2.3 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组织管理制度、会计基础工作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工程项目制度、对外投资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

2.4 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抓好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写作、计算机操作及运用能力,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征兆,为领导及时提供决策信息,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2.5 确定预警指标与最佳值,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控预警指标是测算医院财务风险的主要财务依据。对于每一个具体的预警指标,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临界值,以判断医院的财务状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

3 医院财务风险的对策

3.1 管理者的重视 院管理者要对风险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这是医院成功实施风险管理和防范的必要前提。医院管理人员要学习并熟练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要勇于承担风险,又要善于防范风险,始终把风险思维贯穿于医院成本、资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医院才有可能在各种经营活动中,动员全部力量,在充满风险的条件下,保证医院的收益。

3.2 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国际化,医院财务将面临着各种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能够应用理论方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且还要能够对具体环境、方法的切合性及某些条件进行合理假设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识别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规避医院财务风险的需要。

3.3 建立内部管理体系 界定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确定会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财会核算的组织形式等,建立内部牵制制度。根据岗位分工,界定各岗位的职责,利用内部分工而产生相互关系,相互制约,将其内容和方法以书面和流程形式做具体规定并执行,使其制度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内部控制,内部 控制机制作为现代化管理的精髓,是医院减少差错、预防舞弊现象的有效手段。财务处内部设专人负责票据的收发、销号工作,坚持签发支票与印签分开管理,严格审核结算职能,体现相互的控制监督。严格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定期盘点库存现金,确保库存现金与账面相符,严禁白条抵库,定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发现未达账项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3.4 加强实物资产的管理 实物资产风险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完善内部管理进行控制。对固定资产、材料认真执行定期、不定期清查盘点;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保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5 完善财务决策的科学水平 财务决策不仅关系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甚至关系到医院的生死存亡。在融资决策过程中,医院应通过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合理的资金结构,并充分考虑偿还能力,制定出借款、还款计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费用安排。进行负债项目投资时,医院管理者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风险因素,综合考虑资金的时间成本、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市场前景的预测、投资的回收期等因素,注重经济效益分析,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从中选择出最优秀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总之,面对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医院要不断发展壮大,医院就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善于捕捉机会,提高对财务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开展有效的风险控制、预防、评价、分析处理等工作,作出及时诊断,降低财务风险的损失,使医院的资本能保值、增值,为医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医院可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雒敏,试论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18~19

[2] 赵原,浅议医院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8:30

第9篇: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 企业效益 必要性 原则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重要的管理工具,它按照企业战略目标,以量化的、综合的、涵盖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全面预算为基础,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控制为特征,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强化预算有利于企业实现财务与经营的协调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样要以效益为中心,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十分重要。实施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全面预算管理还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管理效率。

预算管理可以使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在财务预算乃至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可以加强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了解和掌握,减少投资和决策失误。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控制预算的执行情况,修正不良因素,化解各种风险,从而确保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预算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强化预算管理,防止企业追求规模和夸大盈利,盲目对外扩张,将资金配置到收益高、风险小的地方,加强重大事项的预算控制,高效配置企业财务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强化企业的预算管理,从市场的角度,从提升企业运行质量的角度,将资源优化到合理、关键的领域;通过市场“无形的手”和国家预算调控“有形的手”,实现资源在公共产品领域、具有战略意义领域和竞争性市场中合理分配,从而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高效配置。

二、企业强化预算管理的主要原则

(一)健全预算管理组织

强化预算管理,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预算组织是预算机制运行的基础环境,它以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为基础。预算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完善的预算组织的基础上。预算组织应由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和预算执行组织两个层面组成。

预算管理组织的设立与全面预算管理密切相关。一般应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专为全面预算管理而设置的机构;预算编制机构;预算监控与协调机构;预算反馈组织等。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是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集合体。预算组织建立好之后,还要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及相应分工、预算审核情况等。

(二)强化预算编制基础

企业预算编制一般应以年度为基础进行编制,这种编制方法即历年制易于理解及用于业绩评价。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是以年度为周期,企业活动或成果在年度与年度之间并不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企业根据长远的发展状况和战略目标,编制长期的战略预算尤为必要。企业通过编制长期预算,对长期的经济环境及其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和企业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预测,将长远计划分解为具体指标,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指导,从而防止企业短视行为对长远目标的影响。另外,强化企业预算编制基础,还需要对会计政策的选取、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等因素予以考虑,力求编制做到精细化。

(三)理顺预算管理流程

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还应该有一个清晰的预算管理流程。央企预算管理首先需要明确从各部门编制预算、沟通调整、预算审批、执行并作预算分析、预算调整再审批执行的整个过程。

预算流程理顺后,还需要对预算过程中,从起草编制初步预算到审批后执行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跟踪。预算岗还要经常做预算差异分析报告,对流程控制点存在问题进行改进,不断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避免影响企业效益事件发生

企业为了科学规避风险,必须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控制,完整地收集、传递、分析、评价财务信息,使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第一、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建立风险分析的组织机制。风险分析机构的组织成员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及外聘的管理专家组成。财务风险分析工作要做到经常化、持续化,并具体到人。第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效果,建立财务风险分析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对企业不同时期、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和外部同行业企业作比较分析,自动地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管理提供“标杆”,一旦实际值超过预警值,计算机会计系统便会自动向主管人员发出警报,使企业经营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防范不必要的财务风险。第三、建立财务风险责任机制,明确企业经营者应全盘负责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并将风险责任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找到责任人。要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真正促使各责任人保持高度警觉,在未来经营期内不再重犯。第四、建立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在加强财务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财务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后,企业应制订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发生在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投资等日常各项经营活动中。因此,财务风险处理机制的建立不仅要考虑财务活动和大量的财务数据,而且应充分考虑到各部门的常规性财务风险因素,以便对各项经济和管理活动中可能经常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连续的管理和控制。

(五)强化资金管理,严格防控各种风险

强化资金管理,严格防控各种风险:一是坚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确保资金供应。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争取金融机构的理解支持,并积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私募债等融资工具,加大直接融资力度,降低融资成本。要做好资金平衡,加强还贷管理,确保到期债务的归还和置换,按时还本付息。强化对高风险企业的监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全局性债务风险。

二是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和现金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资金调度中心建设,推进资金的集团化、集约化、精细化、数据化管理,夯实资金调度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和现金调度工作,继续保持账户监控率、预算执行准确率、统一结算、资金集中度等指标在五大发电集团的领先地位。三是加快推进全面风险管理,确保重大风险可控。要建立健全符合国资委、财政部有关规定,切合集团公司实际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和控制体系。要加强内控评价工作,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实现风险管理与经营管理流程的有机融合。要特别加强对重大境内外投资、并购以及融资风险管理的审查工作,及时提出防控意见和应对策略,防范重大风险。

(六)加强财务监管和内部核算,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为了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益,以规范经营和科学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我们主要是加强了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监管及会计核算。一是加强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要求财务、出纳人员,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出纳库进行检查,确保出纳库存真实,资金安全不外流,对回收货款及时归行,减少银行贷款利息,提高资金利用率;二是加强费用指标管理,严格控制费用开支。主要是对企业业务招待费、小车费、差旅费、物品购置费等敏感费用实行指标管理,与经营量挂钩,按月进行考核。对经营活动中不该支的费用做到坚决不支,杜绝企业领导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三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原企业遗留的外欠货款成立专门清收机构,组织专人,进行清收,减少企业损失。

总之,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财务活动,保证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只有在理论上明确这了种统筹兼顾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才能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把握努力的方向,使其更好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