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慢性病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

第1篇: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 慢性病;社区;康复治疗;规范化管理

慢性病(chronic disease),又称慢性非传染疾病,是指长期的,从发病之日起超过3个月的,且几乎不能被治愈的一类疾病。这是对于一类疾病的总称,主要指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疾病等疾病。这类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一般无传染性。慢性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以及治疗的医疗费用昂贵等特点。因此,在社区广泛开展有效的康复治疗,并进行规范化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慢性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慢性病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达国家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单靠临床治疗已无法控制其迅速的增长趋势,而在社区开展的康复治疗却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有调查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与规范化管理可以使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减少,显著延长患者生命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分别对慢性病的发病特点以及该类疾病在社区中的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和阐述,报道如下。

1 慢性病的发病特点

慢性病的发病特点为病程缓慢且呈逐渐加重之势,引发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且常伴有不可逆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保健和治疗。目前对慢性病尚无确实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使患者痊愈,只有找出可能引起这类疾病的这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有效地控制这些因素,对易感人群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来减轻该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此外,慢性病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其发病方式和病理特征的复杂性,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病理问题。因此,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不能采取简单的对症下药的方法。

2 开展社区康复治疗的意义

对慢性病患者开展社区康复治疗,可使广大患者都得到康复治疗,节省患者的治疗成本。减轻治疗给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采取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措施,不仅利于疾病的控制,也可以促进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

3 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

3.1  加强社区康复治疗的宣传力度:加强社区康复治疗的宣传力度,使患者和家属能了解社区治疗的优势,而选择这种治疗方式。由于慢性病是一类长期、且一旦发生就几乎不可能治愈的疾病。因此对于该类疾病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这类疾病的社区康复治疗可通过对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而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力度和提高社区居民的保健意识是干预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针对与各种健康问题相关的目标人群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培训,来提高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和保健意识,让其能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改善身体状态,最终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3.2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是我们国家整个卫生保健体系的基础,为广大居民提供最便捷、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的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机构对社区内所有人群的健康进行维护。因此,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及时发现慢性疾病,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  慢性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

4.1  建立慢性疾病管理档案:建立慢性病患者完整的病情管理档案是能否有效控制病情的关键。在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病历的书写和病情和治疗情况的记录,建立完整的疾病管理档案,并对相关文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定期查阅,以利于对患者病情的全面掌握,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4.2  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监测:慢性病的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测,主要随访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效果,同时,预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4.3 加强与上级医院的病患管理联系:社区卫生组织应及时与上级医院进行患者情况的沟通,并与其加强病患管理联系,这也是慢性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一旦患者的病情恶化,需要转入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时,上级医院的医生能快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并迅速反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节省宝贵的治疗时间。

慢性病的主要治疗策略是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而社区卫生组织接触的是范围最广的社区居民,是可以对疾病进行控制的最直接机构。对慢性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可通过建立慢性疾病管理档案、对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监测以及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等手段,来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在社区中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力度,可以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医疗花费,达到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鲁,施榕. 社区预防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3.

[2] 吴毅,陆蓉蓉. 加强慢性病的社区康复治疗和规范化管理[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1(24):967-968.

[3] 陆蓉蓉,吴毅. 慢性病社区康复的适宜技术与规范化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1(24):1052-1055.

第2篇: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 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慢病管理;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a)-0141-03

慢病管理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在我国广泛开展,对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慢病管理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关键环节[1],为了提升慢病管理质量,强化慢病管理的科学性,探索慢病管理的内在规律性,以利今后慢病管理工作三维空间的拓宽与深化[2-3]。本文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以HJK-H05慢病管理系统为实施工具,选取糖尿病、高血压两类慢性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实施日常慢性疾病管理,并探求其管理效果及评价。以期为今后在慢病管理过程中更好的发挥慢性病管理系统的支撑作用,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中山市开发区城东和健康花城两个社区中的糖尿病与高血压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①被正规医疗机构诊断为2型糖尿病或原发性高血压;②年龄≤80岁;③依从性好:容易随访,可定时参加复诊并遵守膳食、运动处方;④病程≤10年。研究对象的剔除标准为: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及并发临床疾患,如急性严重代谢紊乱、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冠心病、脑卒中。②运动障碍,包括骨骼关节病变及肌肉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在两个社区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其中,高血压患者40例,糖尿病患者4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51~78岁,平均64岁;慢病管理及观察时间为2011年1~7月。

1.2 干预方法

整个研究管理过程以实施健康教育与管理干预为主,包括4个阶段:导入期、强化期、巩固期、维持期。其中导入期为2周,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参加管理前的培训;强化期为6周,是患者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巩固期为6周,对患者的行为方式进行巩固;维持期为14周,在这个阶段,社区医生的监管频率下降,主要是监督患者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通过4个阶段的管理,达到最终让患者学会一整套自我管理方法之目标。对研究管理对象,在导入期进行1次健康教育讲座,介绍慢病管理模式以及内容,管理内容包括: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健康与运动和健康与饮食。每次复诊时采取一对一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根据管理对象饮食和运动实际情况,就改善其不良生活方式和如何合理膳食、运动、用药等方面进行个体化指导,帮助管理对象正确认识疾病,形成科学的健康理念,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依从性。

1.2.1 量化运动 根据管理对象所患慢性病的严重程度,评估其参与管理前运动情况,并帮助管理对象选择合适的身体活动形式、频率和时间。通过配戴iMate人体运动能量消耗监测仪,监测每人每日的运动能量消耗,数据上传至慢性病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处方内容包括:患者每日运动的方式、平均持续时间、运动强度等。同时通过佩戴iMate运动能量监测仪,增加运动的趣味性,使患者自觉根据运动处方调整运动强度,达到有效运动量,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

1.2.2 量化饮食 如实记录管理对象复诊期间典型的一天膳食情况,用慢性病管理系统对膳食情况进行分析,如三大营养素比例、三餐热能比等,指出其饮食中不合理之处,并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开出个性化的膳食处方和督导语,指导管理对象合理膳食,纠正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根据膳食指南等原则,结合管理对象危险因素和疾病情况,提供膳食指导方案。管理对象按照每周总量控制的原则,自主调节食物摄入分配;通过食物模型及膳食处方提供食物能量消耗换算的方法,使管理对象能根据季节的变换和个人喜好自己调控能量的摄入与支出,让量化的膳食处方落到实处。低盐、低油饮食:向管理对象发放控盐勺、定量油壶,量化管理对象每日食盐、食用油的摄取量。规定管理对象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 g,食用油摄入量不超过25 g(约30 mL)。

1.2.3 戒烟限酒 对入选的80例管理对象进行调查,了解其吸烟和饮酒情况。对吸烟者和饮酒过量者进行戒烟、限酒的宣传教育。在慢性病管理系统中对吸烟和饮酒过量的人群进行定向健康教育指导,介绍吸烟和饮酒的危害及对身体各器官的损害情况,介绍戒烟限酒的实施方法。每次复诊时采取一对一的强化干预。

1.2.4 心理疏导 慢性患者容易出现主观感觉异常,注意力转向自身,心境不佳,情绪不稳,被动依赖,情感脆弱,多疑,神经过敏,紧张,焦虑,恐怖等。尤其是初次诊断为慢病的患者,往往更容易从心理上扩大慢性病对于生理和生活的影响,产生恐慌的情绪。针对以上心理问题,对80例管理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分为两种,一种为小组心理疏导,11人为一组,通过群体座谈的方式进行,整体试验期间每人参加一次小组心理疏导;另一种为一对一心理疏导,在每次复诊时进行。

1.2.5 病情监测 对研究管理对象所患疾病,定期进行病情相关指标检测。监测指标包括: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腰围、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等。第1个月每周复诊1次,以后每2周复诊1次,限期6个月。6个月后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是否继续参加管理。

1.3 血糖控制及血压达标标准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讨论稿)》中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毛细血管血糖空腹时在3.9~7.2 mmol/L,非空腹血糖≤10.0 mmol/L为血糖控制达标。血压达标的定义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血压达标的定义:时点达标,指高血压患者最近一次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1 mmHg=0.133 kPa)以下。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率是指收缩压< 140 mm Hg且舒张压< 90 mm Hg,即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达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生理指标管理前后对比

管理前和管理后管理对象的BMI、腰围、餐后2 h血糖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见表1。

2.2 慢性病患者管理前后达标率比较

本研究糖尿病患者在管理前达标率为42.5%,通过慢性病管理系统对其进行膳食和运动的合理指导后,达标率达到75.0%。见表2。

本研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在管理前为55.0%,通过慢性病管理系统对其进行合理指导与干预后,达标率达到了87.5%,增加了32.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中参与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多数患者认识到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并有意识地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4-6]。另外,在管理与干预的过程中发现,部分依从性较好、自律性较强的患者,在管理后期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减少了用药量,且血糖、血压各项指标一直趋于平稳[7-8]。

本研究发现,膳食管理在慢病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膳食管理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个性化十分突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二是膳食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患者自己,自我完成,自我调整饮食。重点就是要把健康饮食要求与个人饮食习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9]。在本次研究中,很多患者通过管理养成了科学的饮食习惯,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学会了自我调整膳食结构。本文采用地区分类的食物谱,按照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区域气候特征和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中国大陆的区域划分,设计了11大类地区性食物谱,推荐给慢病患者,但仍存在中国特有食物热量难以换算的情况。

戒烟限酒历来是慢病管理一大难题,尤其戒烟更为困难。目前采用的管理与干预策略主要是宣教、劝导,有时效果并不满意,短时间停止吸烟比较容易,长时间戒烟者不多[10]。今后在慢病管理实践中,还要探索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干预途径,以利患者从主动接受建议,主动戒烟、限酒。本文结果显示,参与管理患者的BMI、腰围、餐后2 h血糖等指标,与管理前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压达标率增加了32.5%。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管理前达标率为42.5%,管理后达到了75.0%。

综上所述,慢病管理的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慢病管理的效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慢病管理系统在研究中发现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黄正明.慢病的防控与合理救治[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9-10.

[2] 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年基层版,2010,18(1):29-30.

[3] 金敬红,吕探云,王君俏.血糖指数与血糖负荷在糖尿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上海护理,2008,8(3):72-76.

[4] Patricia MH,Steven RH,Bryan WW. Fructose Prefeeding Reduces the Glycemic Response to a High-Glycemic Index,Starchy Food in Humans[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2002, 132(9):2601-2604.

[5] 蓝玉娟.高血压患者社区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09,7(9):247-248.

[6] 何长蓉.慢病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77-178.

[7] 张云峰,徐连美.86例高血压患者社区干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2008,46(17):1-59.

[8] 董杰.社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8,27(21):159-160.

[9] 刘雪荣,于普林,叶文,等.河北省燕郊社区717名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44-47.

第3篇: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 标准化沟通; 社区; 慢性病管理; 应用

doi:10.14033/ki.cfmr.2016.30.0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163-02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慢性病防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于慢性病患者需要坚持服药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指导,医患之间交往频繁,本社康中心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优势,开展标准化沟通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社区居民慢性病知晓率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了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针对标准化沟通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怀德社康中心成立于2006年7月,本社区现有人口32 360人,选取2014年12月31日登记在深圳市宝安区卫生信息系统管理的慢性病患者1037例,其中高血压患者782例,糖尿病患者196例,脑卒中患者15例,精神病患者21例,肢体残疾患者23例;年龄60岁以上825例,60岁以下212例;大学本科45例,大专98例,中专208例,高中205例,初中305例,小学138例,文盲38例,在开展慢性病管理的第一季度,由于社区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出现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血压、血糖控制满意率等多项指标不达标的情况,据此,本中心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了标准化沟通的培训,将标准化沟通运用到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

1.2 标准化沟通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良好的沟通尤为重要,可以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使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这是推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动力。笔者所在中心自2015年3月开始对本中心医务人员进行了系统的标准化沟通五步工作法培训,具体如下。

1.2.1 问候 主动迎接患者,用真诚的微笑,使患者感受到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友好和尊重,这是相互理解,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前提;通过培训学习,使医务人员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首先微笑问候患者,尊重患者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对慢性病管理工作多一份自信,社区的慢性病患者也对管理者多一份信任。

1.2.2 介绍 给予尊称,对患者恰当的称呼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环节,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称呼,向患者介绍自己的姓名、职称、已经接受的专业培训等,这大大增强了慢性病患者和社区医务人员的感情,通过培训提升服务理念,着重介绍自我及其医疗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做好医患沟通的基础。

1.2.3 过程 医患沟通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及时让患者对所患病情和服用的药物有更多的了解,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做到规范治疗和干预,强调饮食、运动、心理健康对慢性病的影响,普及健康知识,指导患者改变膳食习惯,适宜运动,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者的言语、行为中的积极面或长处予以鼓励,从而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的潜力,通过自己努力和医生的帮助,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促进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的基础。

1.2.4 解释 医患沟通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知识了解程度低,而对于治疗的预期较高,要详细向患者讲授慢性病的病因、治疗及自我保健等系统知识,介绍所要接受的检查、治疗的目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会更加焦急和迫切的了解治疗的进度,要教会患者合理安全使用药物,让患者清楚地知道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及注意事项等,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劝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并重视健康教育信息沟通的双向性,多去沟通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自身行为的改变。

1.2.5 致谢 最后要向患者做出感谢,大多数医生已习惯于患者的感谢,要对每一个走入诊室的患者表达,感谢他们的配合和理解,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积累和良好的职业精神。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标准化沟通后,慢性病知识掌握率及血压、血糖控制率均高于标准化沟通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标准化沟通是对社区医务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要求

S着我国医疗体制不断改革与深化,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居民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形式,更多的是通过深入居民家庭建立互信,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标准化沟通方式,能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根据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慢性病患者更加希望得到人性化的、朋友般的医疗服务;作为居民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的主体应不断地调整工作模式和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慢性病管理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有效、方便和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通过本中心医务人员用标准化沟通方式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慢性病患者对慢性病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慢性病的建档率达到95%、规范管理率达到85%,大多数患者能坚持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有效地控制了血压、血糖的变化,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提高了生存质量。

3.2 标准化沟通能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社区卫生工作包括六位一w的服务,从总体上来说,不良生活行为应该是中国人健康最大的危害[2],健康教育是促进人们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的有效方法。对于医疗、康复服务过程来说,健康教育也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3]。为此,采用标准化沟通,可以使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做相关内容的调查时,有很多居民采取回避的态度,只有相互信任才能配合做好慢性病建档和随访工作;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对治疗发挥积极的作用,还能够调动患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康复;医患沟通时医务人员一定要时刻规范自己的态度,按照不同患者的特点进行恰当沟通。对于文化素养较高的患者,可以用得体而大方的态度和语言来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文化素养较低的患者,可以用通俗而易懂的态度和语言来与患者进行沟通[4]。标准化沟通促使医务人员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实现预约门诊,社区首诊,有效转诊,有效的“防治一体”管理模式,使慢性病干预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3.3 标准化沟通可以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社区卫生工作有很多内容(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采集、家庭访视地址等)涉及到居民和慢性病患者的个人隐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人们的文化素养与法律意识的逐渐提高以及社区医务人员只关注患者的治疗,忽视患者的权益,而引发医疗纠纷[5]。医疗纠纷通常是沟通不畅导致的,标准化沟通是最大限度减少医患矛盾的方法,通过标准化沟通在社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定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组织健康体检和健康宣教活动,使其感到温馨、亲切,消除陌生感,这些工作的开展增进了医务人员与社区居民和慢性病患者的感情,避免了由于沟通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医疗纠纷的发生。

3.4 标准化沟通可以促进社区卫生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慢性病主要是家庭治疗,患者对疾病认识不够,管理效果甚微。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在社区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具有明显优势,用标准化沟通与社区居民建立的良好关系,采用细心、耐心而尊重平等的态度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使慢性病患者能够感知到社区医务人员对其的关心和尊重,增加医患间的信任,这是社区医务人员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重要技能,能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普及卫生科普知识,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升治疗效果,促进社区卫生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5 体会

通过应用标准化沟通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后发现,良好的沟通技能是提高慢性病患者管理率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程,慢性病已经成为极其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群,生活重心由事业向家庭转移,心理方面存在巨大转变,因此急需得到心理护理的基层社区医疗服务[6]。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同样也对社区医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对医务人员标准化沟通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杭生,管水好,潘玮,等.永安市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7):97-98.

[2]杨秉辉.临床医生要以健康教育为己任[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6):483-484.

[3]毛群安.健康教育应与医疗卫生服务有机结合[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3):195-196.

[4]安琦,李桂琴.内科护理护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97-99.

[5]高云燕,赵福梅.运用沟通技巧做好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120-121.

第4篇: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自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均得到有效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改善,摆脱了传统社会生活条件的束缚。在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人们患慢性疾病的几率呈逐步升高的趋势,常见的慢性疾病有很多种,例如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就目前患者患病几率来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在整个慢性疾病体系中发病率最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这就需要各大医疗机构完善对慢性疾病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然而,通过对社区慢性疾病的管理及治疗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慢性疾病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如何管理现阶段社区慢性疾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医院近期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1.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1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医护人员存在数量严重匮乏的现象,不但缺少专业的治疗人员就连基本的医护人员都相对短缺。并且社区医疗服务站不像各大医疗机构那样,社区的居民一般在分布上较为松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时需要医护人员进户诊治,同时在站点需要预留主要的值班人员,能够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人员数量显然有些不足。尤其是在一些距离城市较为偏远的地区这类现象更加突出,在站点仅配有1名或者2名的慢性疾病的专业医疗人员,从而更加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不能按照常规管理方式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相关的管理教育、以及身心开导等工作。

1.2 健康教育缺乏宣传力度

通常情况下,主要负责对社区中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多为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专科医疗人员,然而在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较为专业的专科医疗人员少之又少,因此在教育传授过程中受到人数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进行大范围的健康宣传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于慢性疾病知识普及的真实有效性及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度。从而导致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对慢性疾病所造成的危害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及充分的了解,对其预防治疗措施也相对较少,知晓率普遍较低。

1.3 慢性疾病管理缺乏规范性

相对于大型医疗机构来说,一般中小型的医疗机构在慢性疾病方面都有专业的管理体系,而相对于有基层医院转型后产生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慢性疾病的管理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潜在的不规范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就是第一,没有相关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的内容,在检查项目上不够全面。第二,尚未对慢性患者的病情进行阶段性的诊治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不能分阶段治疗,那么便难以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阶段性以及针对性的治疗。第三,由于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后,对患者后续的病情不能进行随访观察,导致在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时,不能及时赶到。

2.社区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的管理对策分析

2.1 注重对患者档案的管理

由于社区居民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社区卫生服务部门要尽可能的对慢性疾病患者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要全面的进行掌握控制,针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切实而有效的慢性疾病防治计划。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完善社区慢性疾病防治的相应组织网络,落实责任到人制度,重视督导以及考核工作,加强质量控制,做好效果监控;完善患者的电子档案,为实现动态管理提供便利。

2.2 加强健康教育

要想进一步提高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管理水平,首先要大力宣传与慢性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促使广大疾病患者对慢性疾病的认知度以及了解度,在宣传教育过程中⒙性疾病的危害性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广大患者能够明确慢性疾病对其自身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增强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意识。其次,尽管慢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但是这种慢性疾病并不是高危害疾病,通过采用科学的治疗手段便可以彻底治愈。减轻广大患者对慢性疾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克服自身的恐惧,以良好的心态进行自我抵抗,不仅有病情有所缓解,还能够有效的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3 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制定一套能够有效且能够长期执行的培训计划,聘请大型医疗机构或者各大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对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内的医疗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将现阶段最全面、最新颖的慢性疾病临床分析研究传授于社区医疗人员。其次,还可以组织社区内的医疗人员到大型医疗机构进行深造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及讲座,增强其自身的专业能力。

2.4 逐步完善防治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对慢性疾病患者的评估工作,有针对性、阶段性的对患者病情中所含有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将治疗后的随访工作落实到实处,在对患者进行随访时要对其病情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要及时地调整临床治疗方案,及时地更新患者的信息资料。

3.结语

总而言之,慢性疾病是我国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各个社区内,这种疾病的发病几率及健康教育的管理成为广大患者近期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医疗人员匮乏、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社区慢性疾病的防止及管理水平,促使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管理工作的健全完善。

参考文献:

第5篇: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健康管理;慢性病;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1-02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在社区实施健康自我管理是就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服务,它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水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对辖区居民开展“糖尿病、高血压俱乐部”,组织成立“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从源头上阻断慢性病的自然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水部街道社区居民中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60-85岁,平均为68.3岁。所有人员自愿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一般健康情况尚可,意识清楚,生活能够自理,能正常配合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日常工作,其中糖尿病28例,高血压52例,合并有冠心病24例,其他疾病26例,但是尚不构成生命威胁。

1.2健康管理:根据每位参加者具体情况,制定各自的单独的健康管理方案,如健康教育管理内容及时间方案,自身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自身的运动健康内容。根据个人相关信息及体检结果,通过评估分析,制定出每个人不同的运动、膳食处方,采用运动和饮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管理。例如,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和量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指导;监测患者每天的运动量,定时提醒患者运动量是否达标,真实记录运动的时间、强度、分析判断运动是否有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膳食食谱;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个体督导及心理疏导等,同时,我们开设“健康自助检测小屋”、“中医馆”、“慢病管理门诊”,进行强化,指导管理。参加者均经过首诊,定期复诊,监测相关指标,评估及指导。3个月后及每6个月进行小结,在定期召开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会上,根据不同情况再陆续调整各自的健康指导方案,详细记录健康自我管理前后各项相关指标。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通过健康自我管理,所有参加者3个月后健康情况开始逐渐好转,6个月后血糖、血压、体重指数、腰围等指标明显改善,较管理前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健康自我管理前后参加者各项指标比较(x±s,n=80)

备注:与健康自我管理前比较,ap

3.讨论

健康自我管理是对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干预是核心,健康管理循环每循环一周,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使管理对象走上健康之路。其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

对于慢性病的防治,普通存在重医疗机构的药物治疗,忽视社区预防的现象。例如对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虽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措施,有些患者用药量已很大,但血糖仍难以控制或血糖波动较大,这除了与糖尿病基本病因持续存在和未按时服药等因素有关,还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不够,未能很好地控制饮食,不知道如何运动有重要关系【1】。健康教育管理是慢性病治疗的最基本环节,只有让患者真正掌握了慢性病的相关健康知识,才能更自觉地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达到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2】。

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自我管理督导,我们发现健康自我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健康自我管理,居民建立了规律有效的对个体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适宜的有氧运动,强调运动必须达到适宜的强度(心跳+年龄=170),才能减轻体重,降低血脂,降低血糖。另外,经过健康自我管理交流实践,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他们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了药物的依赖,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自我管理”不仅适用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还适用于亚健康人群的管理,可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教会人们健康自我管理的方法,对于慢性病的早期预防至关重要。【3】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减少慢支病人的急性发作期,延长病人的临床缓解期。方法:社区护士通过家访护理及指导,教会病人自护方法及自我保健措施。结果:20名病人从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一年间,有8人从每年需输液治疗3~4次,减少为每年1~2次,12人一年间没用输液治疗。结论:慢支病人的社区护理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人 慢性支气管炎 社区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因呼吸道防御功能退化和免疫功能减退而易患病。长期反复发作可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病人,男11例,女9例,最大80岁,最小60岁,平均67岁。文化水平:初中5人,小学7人,文盲8人。病程均10年以上,每年均要输液3~4次。

2方法

社区护士每周对病人进行家访一次,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健康评估,制定具体措施并督促执行,留下书面资料,下次家访时对上次的进行评估,依次类推,循序渐进,把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及简单的护理技术操作教给病人。社区护士与病人保持电话联系。

3护理措施

3.1 掌握正确的排痰方法

3.1.1 教会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有助于远端分泌物的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病人掌握有效咳嗽的正确方法:病人立位,双脚着地,身体稍前倾,双手环抱一个枕头,有助于膈肌上升;进行数次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深吸气末屏气,然后缩唇,缓慢地通过口腔尽可能呼气(降低肋弓,腹部往下沉);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张口咳出痰液,咳嗽时收缩腹肌,或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或病人取俯卧屈膝位,可借助膈肌、腹肌收缩,增加腹压,有效咳出痰液。经常变换有利于痰液咳出。

3.1.2 湿化吸入法 选一保温杯,盛半杯开水,将口鼻入杯中,用力吸蒸气,待水稍冷再换开水,便可达到稀释痰液的目的,将痰顺利排出,一般若10~20分钟为宜,防止烫伤,半小时内不得外出

3.1.3 翻身叩背法 设法让稍能走动的病人在室内外散步,确实不能起床者也 应在家属帮助下常翻身、叩背因为这些活动能够产生改变和肺部震动 ,利于痰液排出。叩背方法:将五指并拢,掌心屈曲,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顺气管走向,由下至上,由两侧向中间轻叩患者背部。

3.2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生活在空气清新,适宜温湿度,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注意防寒避暑。室内用食醋2~10me/m2,加水1~2倍稀释后加热蒸 发,每次一小时,每天或隔天一次,有一定的防治感冒作用。还可注射流感疫苗,可增强个体抵抗力。消除及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避免接触过敏源或去空气污染、人多的公共场所。

3.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3.1 戒烟 停止吸烟可改变自然病程,显著减慢病情的恶化速度。戒烟是必要的,然而也是困难的,需要病人的决心和配合。具体措施:说明戒烟能减轻慢性咳嗽,让病人乐意戒烟并能参与共同制订戒烟计划。指导病人避免接触吸烟人群和环境,和戒烟成功者交流经验,清除工作场所、家中的储备烟;告知病人戒烟过程中可能出现坐立不安、烦躁、头痛、腹泻及体重增加等现象,告知病人戒烟第一周最困难,通常尼古丁完全撤离需要2~4周。提供以水果蔬菜为主的低热量饮食,戒烟第一周多饮汤水以排除体内积蓄的尼古丁。合理安排生活娱乐,以分散注意力。

3.3.2 加强营养合理膳食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少食多餐,多饮水,以保持呼吸道湿润,使痰液利于咳出。

3.3.3 适当着衣,注意保暖 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冬天外出要戴口罩和围巾。常言道:"寒从足起",慢支病人应特别注意双脚的保暖。

3.3.4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锻炼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宜,可进行床上活动、散步、慢跑等。

4 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慢支病人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常产生悲观、焦虑、恐惧、依赖性、孤独感和无价值感等。指导病人家属给病人以心理支持,提高病人积极治疗的信心。在照顾病人的同时,鼓励病人参与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和其它体力活动,尽量做到生活自理

5 合理用药 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镇咳药,尽可能按医嘱用药。如发现病人有明显气促,咳嗽加重或出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发热等,应及时与社区护士联系或送社区服务中心诊治。

参考文献

第7篇: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一、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内人员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青年、中年人,对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导致社区大部分人员对慢性病将会给人们未来健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使得日常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社区人员自我保健意识不高,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难以实行。其次社区用于慢性病防治资金不足。目前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所需经费完全靠国家、政府,等上级部门拨款维持,而每年国家对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拨款不足,这部分资金被用于针对几种主要慢性病与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管理与干预,资金渠道的缺失,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举步维艰。同时社区对慢性病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完善,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但对系统使用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也严重制约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2、人员配置不足严重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从事慢病管理的专业人员少,且兼职过多而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现状多为,“一人多职,一人多能”,多数工作人员兼顾老年人管理、负责居民建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病管理、死因监测工作等。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作人员最低每人负责0.2万人口监测管理工作,而有些地区每名工作人员最高负责3.8万人口的监测管理工 作。同时由于人员队伍不稳定,导致培训难度加到,经验丰富人员不足,总体专业技能素质不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一问题则严重影响着对患者指导工作的准确性及实际工作中的实效性。

3、各级医疗机构在慢性病人管理上的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未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导致上下级医疗机构衔接、责任不明确,影响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对策

1、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栏,介绍慢性病的危害性,介绍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定期进行信息更新。对社区内固定居住人员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发放关于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手册,重点介绍慢性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立社区内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开设咨询点,为患者解答慢性病如何防控,如何防治,定期举行慢性病相关知识讲座,提倡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2、建立完善的上下级医院转诊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上下级定点医院转诊制度,建立专职机构,负责连接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同时规范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明确转诊条件,建立系统的转诊程序,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操作办法,做到可操性强,双向转诊。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小病社区防控,大病医院治疗,康复社区调养。

3、做好技能培训。首先应当做好公卫人员慢病管理流程及工作思路建立的培训。加强公卫人员及临床人员慢性病诊断、治疗、随访等基础工作的技能培训,加强健康体检相关基础技能的培训。应有上级条件较好且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基础技能与随访管理技能的培训。

第8篇: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管理;模式;现状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56―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 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 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 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一些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包括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 糖尿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疾病等[1],已成为 21 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82.5%的死亡和70%的残疾是由慢性病造成的[2],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方法,广泛开展健康促进和群体预防,从而有效遏制慢性病的患病和死亡是新的医改形势下缓解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当务之急[3]。本文就我国慢性病社区管理现状综述如下:

1 我国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策略

慢性病社区管理必须要在发展高新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和应用适宜技术,以我国主要慢性病及其共同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重点,促进行为改善,以人群为健康需求为导向,能够为基层普遍应用和推广的有效技术,这些技术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当地社会经济相适应[4]。2011 年,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健康的危害出现“井喷”式变化,要求在卫生宏观思路和工作策略上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做出长期性、战略性安排。国家也已经将防治慢病写进了“十二五”规划[5]。目前我国对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主要是三级预防,做好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整合,从而真正实现一、二、三级预防的结合。

2 慢性病社区管理成功模式

2.1 慢性病的自我管理[6] 中国本土化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以“专业人员集中授课、病人管理技能训练+病友交流防病经验、相互教育”为模式的自我管理教育。1998年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上海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了“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成功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傅东坡[7]等1999年在上海5个社区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6个月后,在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健康状况等方面有明显改善。2009年,在全国6个试点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半年后,高血压患者知识知晓、健康行为形成和自我效能等方面同样有显著改善。杜孝奔等[8]对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方案探究结果,通过科学、正规、合理的社区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对患者在自身检测、护理防治、生活习惯改变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尽快摆脱不良的生活方式,更好地配合药物治疗,提高身体功能,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血糖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2.2 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2.2.1专科团队管理模式 设置慢性病管理科室,组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专科团队,团队由2 名全科医师、1 名全科护士组成,公卫医师参与。团队对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包括慢性病患者的确诊、建立慢性病管理专案、随访、转诊、追踪等; 其他全科医师只负责筛查,不负责管理、随访等工作,其他全科护士也不参与慢性病管理工作。

2.2.2 全科医生团队式的社区管理模式 在全科诊疗活动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慢性病患者筛查、管理、随访及转诊服务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实施首诊全科医师全程负责的社区管理模式[9]。

多项研究[10-12]表明,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方面效果显著,提升了居民在高血压认知、自我控制及治疗的意识 从而达到减少心脑血管性疾病发病的目的。全科医师团队规范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指标控制良好,提高了临床疗效。

2.3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20 世纪70 年代末由英国学者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一种同伴互助式健康教育方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是改变人们行为的有效方式。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13]。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是交流,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而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利用人们趋众的心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教育,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如治疗信心不足、家属不当干预、治疗不依从等。如:社区最多的慢性病为高血压,锁定几个经常监测血压 说话有威信 比较注重生活保健 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对其进行重点的饮食 运动以及睡眠等方面的指导,在其取得一定成效后,让其与其他患者进行宣传,通过这种实例宣传能够使其余患者更加信服,从而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14]。韦微光[15]等的研究表明,在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中同时实施同伴教育,可让患者更了解这个疾病,利于心理调适,改善应对方式,帮助其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技巧,以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减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是一种较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

3 慢性病社区管理相关研究

第9篇: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 慢性病 医疗保险 门诊慢性病 门诊统筹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群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人口健康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导致人群生活质量下降,卫生保健费用也随之逐年上升。医疗保险作为保障人们基本医疗水平的国家基本制度,如何在保障慢性病患者基本医疗水平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本文在文献研究,慢性病的发展现状及医疗保险在门诊慢性病中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医疗保险与慢性病疾病管理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慢性病发展现状

本文所指的“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它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它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1],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近40年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比例不断增加, 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接近。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持续上升, 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二位,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2]。慢性病的发病给向我国卫生资源提出了挑战。这些主要来自两方面力量的影响:

其一,建国50年间,预防工作不断加强,使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大下降,而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癌肿等为主体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却不断上升,其上升速度超过美国[3]。

其二,人口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期望寿命的上升使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而慢性病是中老年人口高发的疾病。这预示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比率越来越高,慢性病所消耗的卫生费用迅速增长。有专家语言,未来30年,慢性病将使我国的卫生资源不堪重负[4]。

二、医疗保险中门诊慢性病现状

特殊慢性病的门诊治疗(又称门诊慢性病)作为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方便门诊慢性病人就医诊疗,保障其医疗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省市在探索保障参保的慢性病患者的探索中,都在实践,利用统筹基金构建门诊慢性病,保障基本的慢性病诊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随着慢性病患者的不断增多,慢性病的诊疗费用也不断攀升,给统筹基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型的路径对慢性病疾病进行管理,有效的将医疗保险与慢性病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的资源,保障好参保慢性病患者的基本医疗水平。

三、政策建议

(一)与医疗保险机构合作,出台专门的医疗保险疾病管理计划和医疗费用支付方案

慢性疾病管理主要特点就是将相关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目的。疾病管理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有赖于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在当前行政部门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情况下,可以预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不断的发展和自我完善中逐步具备慢性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能力。而根据劳动部《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劳社部发[2006]23号)的文件精神,要进一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在医疗保险机构的主导下,出台专门的慢性病疾病管理计划和医疗费用支付方案。在推广疾病管理计划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参保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在疾病管理计划中给与优惠条件,来引导参保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积极性,鼓励医疗服务提供者来适应和配合疾病管理计划的开展[5]。

(二)建立门诊统筹,将慢性病门诊纳入其中进行统一管理

慢性病门诊费用支出在医疗保险所有参保人员门诊费用支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效仿新农村合作医疗中门诊统筹的保障机制,在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建立门诊统筹保障职工和居民的基本门诊水平。它的保障范围主要包括健康保健、门诊慢性病以及普通门诊。其中,健康保健主要是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参保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能够提高参保人员的健康防护意识,同时也是慢性病预防、发现和控制的有效途径。而门诊慢性病主要是将慢性病诊疗费用纳入支付范围;针对人口老龄化,将家庭病床引入门诊统筹。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个人负担比以及诊疗的具体情况,确定保障范围。门诊统筹的构建能够为门诊慢性病提供更好的保障。

综上,寻找到医疗险与慢性病疾病管理结合的有效路径,能够更好的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使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资源来自baike.省略/view/266364.htm.

[2] 严俊.中国慢性病流行现状与经济负担[J ]. 中国慢性病预 防与控制. 1998 年第6 卷第2 期.

[3] 阎正民,毛正中,蒋家林.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费用分析及政 策取向[J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 年第4卷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