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景点与旅游资源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资源非优区;可持续发展;廊坊市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多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重要产业。这其中包括部分旅游资源非优区,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可持续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1.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
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或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缺乏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地区。[1]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是旅游发展的唯一基石,尤其是现代旅游业,往往有可能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派生,依赖社会发展拉动旅游活动的开展,导致旅游地需求扩大,促使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的拓展。[2]上海、深圳等城市是很好的示范例证,而河北廊坊亦属旅游资源非优区,而经济及现代化水平不及上海、深圳,且此类地区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对廊坊市旅游发展的探讨,相信对我国其他旅游资源非优地区的旅游发展有现实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2.旅游资源非优区与可持续旅游
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业既能满足现代化人的发展需求,又不对后人的利益造成危害。旅游资源非优区在发展过程时,可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认识,挖掘现有的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旅游资源是一个区域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较缺乏的旅游区发展思路应该是利用当地经济优势、文化优势或区位优势“发明”旅游资源,开发会议旅游、风俗节庆游、工业旅游、主题公园旅游、乡村旅游等。[3]各种旅游发展模式都需要考虑地区特点,有计划性地开发,保证地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保证地区旅游发展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廊坊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3.1廊坊市旅游资源现状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界,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环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称。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人口4358839人,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城市,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表1表明廊坊市景观较少,其旅游景点中仅有香河第一城一个4A景区,整体档次较低,吸引力不强。
廊坊市是较典型的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资源品位低,缺乏有高强度吸引力的国家级旅游景点,不能给国内外游客以鲜明的旅游形象;景区配置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客源以一日游的当地游客为主,游客回头率低;旅游收入水平不高。但是跳出狭隘的旅游资源的概念,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廊坊市旅游发展仍有较大的空间。首先,区位条件上,廊坊位于北京与天津之间,市区距北京40公里,距天津60公里,与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相隔70公里,距天津新港100公里,是北京到天津的必经之地;经济条件上,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廊坊市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次,廊坊交通十分发达,境内有5条干线铁路,3条高速公路、5条国家级公路,40多条省及其以下地方公路,通车里程2820公里,公路密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4]
3.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根据对廊坊市现状的分析,廊坊市旅游功能总体定位为以现代城市多功能旅游为开发龙头,以 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迹、现代城市建筑为开发主体,将廊坊市逐步建成以观光、会展、风俗节庆游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4.结束语
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应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致力于交通设施改善、总体形象的建设与宣传,特别要作好合理的规划布局,科学地开发利用好旅游资源,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
[2]芮晔,张树夫。浅析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以江苏常州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
关键词:区域;旅游;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i0-0101-01
1 旅游整合的原则
1.1 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因为其地域稀缺性和独特性。这种稀缺性和独特性也正是旅游资源能够继续开发的优势所在。一个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客源流向、客源流量以及旅游开发的方向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地域组合、品位、分布状况、空间结构,所以旅游整合的基础必须是当地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资源域稀缺性和独特性的优势,尽可能地保持区域的自然风貌和特色传统,通过整合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
1.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涉及到三个方面:区域定位、产业协调和形象塑造。区域定位分为内部定位和外部定位。内部定位是指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以此为出发点,对区域内各地区的旅游产业的现状、发展潜力作出分析,找出内部发展的重点;外部定位是指把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整体,了解本区域在系统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以及竞争劣势,以此来为本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作出定位。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它与其他产业又存在竞争的关系,因此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不可以平面发展旅游业,要既看到旅游产业的效率与功能,又让其他产业也协调发展。共同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1.3 保护性原则
为了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旅游产业通道的成功构建。必须要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贯彻保护性开发原则,要对具有特色性的旅游景区的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进行原生性保护,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上广泛运用景观生态学思想。
1.4 平等互利原则
平等是各个地区进行旅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互利是合作的动力和目标,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影响着参与各方合作的牢固程度,使得参与各方按照整合的目标和规划尽好义务并且承担责任,共同享受旅游整合带来的利益。平等是指参与整合的各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互相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即使是旅游资源多、知名度大、经济基础好、行政级别高的区域也不可以凌驾在旅游资源较少、知名度大较小、经济基础较差、行政级别较低的区域之上。互利是指通过合作,参与整合的各方都能得到比未合作之前更多的利益,这是各方进行合作的内在动因。
2 旅游信息整合
具体说来,在政府方面,应该以旅游信息合作机制主要组织者的身份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通过统一的信息标准,建立跨地区的旅游信息平台和大型的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在旅游公司方面,他们可以采取合资、建立战略联盟等合作方式开拓信息市场。
3 旅游资源整合
如果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区资源对远处居民的吸引力增强,那么就可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将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归人一个资源区。如果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能够相互补给和联系,那么就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整合后旅游资源在数量、种类上的优势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延长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时间,从而增强旅游整合系统内各个地区个体或要素的吸引力。
4 旅游市场和产品整合
4.1 旅游市场整合
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目标市场各异,旅游市场整合就是将目标市场基本相同的旅游资源绑定在一起、共同开发,让它们联结成为旅游线路,整体向目标市场推出,促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这些旅游景点之间流动,从而使参与整合的各个景点原有的市场范围得以扩大。旅游市场整合需要对旅游线路进行规划,并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对交通路线建设的限制以进行跨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建设,从而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城市和景区之中泊由流动,形成区域旅游大市场。
4.2 旅游产品整合
部分旅游产品由于区位条件较差或者资源优势不明显等原因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产品的整合就是将这部分旅游资源根据精品化(关键在于用一条旅游线路将区域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联结起来、集中展示。这种方式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主题化(关键在于选定某个主题,根据主题在区域内选取旅游景点,然后将它们整体推出,这种方式可以给旅游者带来一种完整的旅游体验)等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整合起来,塑造新的市场形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5 区域旅游形象整合
旅游形象是指旅游景点、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在旅游者心中的综合印象。旅游形象整合是指对旅游整合区域的自然情况、历史内涵和风俗等重新进行考查和分析,在远旅游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提升,重新塑造一个可以代表区域特色的新的形象。
5.1 整合的类型和方法
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不分伯仲、很难分清哪个更占优势,且无法进行旅游形象提升,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将整合区域中的几个旅游形象并列呈现给旅游者;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强弱悬殊,弱势一方很容易受到强势一方的“形象干扰”,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以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主,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辅,主辅形象互相补充、交相辉映;如果整合的地区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的优势都不很明显,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先提取各个地区的资源特色,然后进行艺术加工创新,最后提炼出一个概念化的形象。
关键词:庄河旅游业 产业集群 旅游景点
一、庄河市旅游业概况
近几年,庄河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经济有了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从事旅游经营的单位有200余家,从业人员7000余人。全年共接待游客121.5万人次,旅游收入1.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5%。
庄河有被誉为“辽南小桂林”的冰峪风景区,有始建于晋唐时期的城山古城,还有仙人洞、黑岛等多处佳景名胜,可以把庄河市的主要旅游资源概括为:四山、四岛、一沟、一湖和一个自然保护区。其中的四山主要包括:天门山、步云山、成山和柱云峰;而四岛指的是:黑岛、蛤蜊岛、石城岛和王家岛;一沟就是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冰峪沟;一湖是指龙泉湖;以赤松林、栎树林及自然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仙人洞国家自然保护区。
二、庄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经营状况参差不齐
冰峪沟一枝独秀。据统计,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冰峪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而与冰峪沟相隔仅21.8千米的天门山整个黄金周7天也不过400多游客。真的是天门山的自然风光不如冰峪沟吗?其实不然,不论从规模(冰峪沟总面积30平方公里,天门山面积加平方公里)还是从自然风光组合以及人文文化等因素方面天门山都不比冰峪沟逊色。
海王九岛正在前进。如今,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日趋增多,海王九岛的旅游品牌也越来越亮。2005年上岛游客达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
历史悠久的城山古城虽然兼备了人文和自然两方面的丰富旅游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前投入建设的大量旅游服务设施几近废弃,更不用说整个城山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旅游景点的经营也处于低迷的状态。
(二)乡镇行政边界障碍旅游景点之间相互联动发展
由于各个旅游景点分布在不同的乡镇,而各个旅游景点的开发又是以本地政府行为为主,导致本来相隔很近的旅游区却联系很少。各乡镇政府在开发过程中也很少考虑周边的旅游资源,最终形成的是一个个被行政界线隔离开来孤立的旅游景点。这种现状阻隔旅游景点之间形成有利于发展的相互联系。
(三)旅游景点之间缺乏合作联系,甚至存在不良竞争
除了行政边界的阻碍外,还有另一个阻碍作用就是不同的经营者把同在一个乡镇行政范围内的不同景点再次割裂。同处于仙人洞镇行政范围内的冰峪沟和天门山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系,而是处于激烈的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状态。
2004年4月22日,华丰集团接管冰峪沟之后。采取严格管理。这样就出现了以下问题:(1)景区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冰峪沟附近的居民想通过为游客提供各种小商品来获得一定的收入。但是。严格的管理是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游客,更别提出售小商品了,因此当地居民对旅游景点经营单位十分不满。(2)景区与当地政府的矛盾。仙人洞镇有80多家依靠冰峪沟旅游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住宿经营户。由于冰峪沟严格的管理而使这些经营户失去了消费者。而这些经营者又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就导致了当地政府与冰峪沟景区经营者的矛盾。
为了给原来依靠冰峪沟的餐饮、住宿经营者寻找出路,仙人洞镇政府开发了天门山景区与冰峪沟竞争。由于基础设施、影响力以及开发时间等原因,天门山的游客远远少于冰峪沟。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天门山采取了降低价格的办法来与冰峪沟抗衡。一个乡镇范围内的两个本应可以联合发展的旅游景区上演了不正当竞争的闹剧。
(四)缺乏统一管理,旅游线路有名无实
庄河市现有的旅游线路主要有四条:1、文化修学游;2、城山――桂云峰――步云山――冰峪四日游:3、城山――冰峪――龙山湖――黑岛(或蛤蜊岛)三日游;4、冰峪――海鲜街――海王九岛三日游。从以上线路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庄河市的旅游业就是以冰峪沟为主。这些线路设计是旅行社的捆绑式销售。结果是旅游者游览了这些缺乏整体设计的旅游线路之后,对庄河的旅游资源评价明显低于实际。本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由于不合理的搭配。结果把没充分开发旅游资源的前途给毁了。
(五)舍近求远的宣传策略收效甚微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宣传?一个比较合理的过程是由近及远范围逐渐扩大。事实上。庄河忽视了在周边地区的旅游宣传,最终的结果是在旅游目的地周边形成一个缓冲区。其实,对于这个区域本应可以转换为激发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加速区,可是由于市场宣传策略的失误导致这一缺乏宣传的区域成为起反作用的缓冲区。
当游客进入某个旅游目的地的缓冲区范围可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这个靠近旅游地的区域没有进行宣传。而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穿越这个区域进入旅游目的地之前会通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再次进行选择:(一)由于没有进一步了解到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再加上通过与当地人员沟通发现靠近旅游目的地的人都不了解情况,也就是旅游地的影响力连周边地区都辐射不到,所以败兴而归;(二)恰好附近有另一旅游景点在这一区域作了宣传。游客也了解到了有关的信息,这时做出的决定是改换旅游目的地(那么我们的远距离宣传就替别人做了嫁衣);(三)虽然了解到的信息较少,但比较侥幸的是遇见了曾经游览过该旅游地的当地人,在他的推荐下游客继续进入旅游目的地。由此可见远距离宣传收到的效果还要受到周边地区影响。第二种情况就比较有利了。在周边地区开展大力宣传,首先周边地区居民大批游览旅游地。这样在周边地区就会充满了大量的关于旅游地的信息。那么,慕名而来的游客进入该旅游景点缓冲区之后,随着收集到越来越多的有关旅游景点的信息,再加上当地居民的介绍,一睹庐山真面目心情也会越来越迫切。那么这时候的缓冲区就变成了加速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加速器。
三、发展庄河市旅游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各个景点形成联系又竞争的网络关系
借用产业集群的网络化理论让庄河市的各个旅游景点之间通过各种网络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这也符合旅游总体规划的整体最优化原则:即一个区域内比较靠近的旅游景点的总体规划要统筹规划,统一协调,使个景点的产品特色、市场定位等方面不仅不冲突,而且达到优势和功能互补,使各旅游景点对市场共享而非蚕食。
在充分调动各旅游景点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各旅游景点间的协作,从而达到庄河市各个旅游景点发展的整体最优。
庄河市旅游景点之间实现网络化包括三方面的措施:(1)打破行政界线建立管理、经营、投资等方面的网络化关系;(2)加强基础设施建立畅通无阻的交通线路网络。从而引导彼此间的游客的流动,达到市场共享;(3)结合当地与旅游有关的特色物产,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个行业用网络化联系起来,从而发挥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带动其他与旅游有关行业以及整个地区发展。
(二)客源市场定位与宣传策略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追求优越的生态环境已越来越成为广大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据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追求优越的生态环境、回归自然是当今旅游市场的新趋势,是市场导向之所在。
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受到经济能力、距离远近、闲暇时间以及旅游偏好等因素的制约。庄河的旅游业市场在考虑上述因素之后究竟如何定位呢?限于庄河市旅游业的发展时间和影响力。庄河市旅游业的近期发展市场应该把目光放在周边地区特别是城市居民的双休日融入自然的休闲度假游上。再一个方面,周边地区能够利用双休日到庄河旅游城市又比较多。因此,定位庄河市的旅游发展市场为:回归自然的双休日休闲度假游。
庄河该如何进行旅游宣传呢?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庄河市的旅游宣传策略:守株待兔和连锁反应。所谓的守株待兔就是把宣传的主要活动放在大连进行,目的是通过来大连游客把信息传遍全国。2006年大连市共接待海外游客突破70万人(次),国内游客2150万人次。因此,只要在大连开展宣传,这些游客就可以把庄河旅游的相关信息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所谓的连锁反应,就是先让周边地区的人了解庄河旅游信息,再在宣传扩展的引导下通过他们把影响力往外扩展,如此循环逐步扩大旅游景点影响力。就是说,庄河市旅游宣传的近期目标是构筑一个成熟的周边加速器,同时这加速器也是它的游客源地之一。
(三)改善交通条件
旅游交通是实现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庄河市不像普兰店、瓦房店都分布在哈大铁路与哈大高速公路沿线,到庄河的游客需要在大连转换交通方式。虽然,现在有了黄海大道把庄河和大连相连,但是,这只能保证庄河市旅游业的主要市场局限在大连市周边地区。那么要想把旅游客源地(以双休日度假为主)范围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变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个方面,交通的连续性也影响着庄河市旅游业的发展。以海王九岛为例来说,由于没有抗风浪能力强的船只,如果双休日去岛上度假的游客因为天气原因造成海上航行中断,而不能按时返回客源地就会耽误游客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由此就会影响游客重游此地的积极性。
(四)与周边旅游业形成旅游业集群
除了庄河本市内的旅游景点形成相互联系的旅游集群还不够,如果把大连市的旅游集群和庄河的旅游景点组成网络联系关系,会加强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实质上,联动开发是区域合作的一种方式。这种开发形式并不是对传统区域旅游竞争的否定。而是其延续和提升,是理性竞争的体现。通过联动开发,将区域内各旅游地的内部竞争转化为与其它区域的外部竞争,从而使区域内各旅游地凭借整体的力量,求得在更大空间上的发展。
(五)利用游客对旅游景区的反馈信息促使旅游业不断创新
关键词:宿州市;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旅游业日益成为提升和展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下,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市场,立足于游客的需求。宿州市旅游资源丰富且涉及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良好,如果得到良好的开发,必能给宿州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对该市旅游资源的研究十分的必要。
1 宿州市旅游资源的现状
宿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南有陈胜、吴广盟誓诛暴所筑的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地,现已被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皇藏峪;东有垓下古战场、虞姬墓;西有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嬉台;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东林草堂,孔子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和后梁皇帝朱温等均是宿州人。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文和遗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佳句就是青年白居易在宿州古符离集吟成。以盛产玉石得名的灵璧县,是楚汉相争时垓下战场,留下了“霸王别姬”的百世美传。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的墨客骚人缅怀凭吊,吟咏酬唱。当代宿州英才辈出,声名卓著者有雕塑大师刘开渠、书画家王子云、萧龙士、卓然、李百忍、尉天池、梅纯一,哲学家孙叔平,社会学家邓伟志,表演艺术家李炳淑、杨在葆、刘世龙等。墉桥区被誉为“书法之乡”、“杂技之乡”,萧县是著名“国画之乡”,灵璧被誉为“奇石之乡”,砀山被誉为“梨花之乡”。
2 宿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宿州市投资少造成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
宿州市属于中小城市,经济欠发达。在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旅游地的发展,以致旅游区管理人员并无实力开发各项资源。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只能“因陋就简”,以至于设施不全。
2.2 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开拓缓慢
宿州市的旅游资源知名度还局限在本市范围内,外省的知名度偏低,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旅游景点的旅游率低,旅游产值提不上来。这主要是因为宿州市旅游业的市场化水平还比较低,旅游的投入机制、管理机制、促销机制都尚未健全。
2.3 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宿州市各旅游点的管理人员整体水平偏低,以大五柳为例,收门票的人员皆为附近的村民,村民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性,严重影响景区的管理水平。更有甚者,当地村民为了个人利益,收费自己私自带游客进旅游区,管理方面存在很大漏洞。
3 解决的方法
3.1 加快政府与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将所有权、开发经营权分离,坚持旅游资源国有,将开发经营权剥离出来,让企业参与开发经营,在坚持资源国家所有、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在一个旅游景区内,经政府统一规划(或政府审批规划)后,把开发经营权剥离出来,通过政府与投资者签订保护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协议,授权投资者依法有偿取得一定期限内(一般是30年至50年)的开发建设权、经营管理权及收益权,其核心是“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 [1]。通过这种模式,为宿州旅游业发展获得充足的资金和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打造旅游品牌创造了条件。
3.2 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宿州市政府要提高旅游区公路的等级,改善路况,促进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构造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短期来看,加快旅游通道的建设,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但是从长远来看,经济效益还是明显的,要发展旅游业,便利发达的交通体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2]。加快旅游通道的建设为外地游客走进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3.3 创建宿州特色的旅游品牌
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比较多,重复性高,要注重宣传,创建富于宿州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旅游品牌,吸引个性化的旅游者。
3.4 加强旅游景点的宣传
利用电视广告、网络、杂志等多种传媒手段对宿州市的各旅游景点进行宣传[3],扩大其影响力,增加游客知名度。
3.5 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宿州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专业知识的旅游人才,由于宿州经济不发达,工资水平在全国来看处于较低的水平,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来宿州工作,一方面,政府、企业要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待遇来吸引专业人才到宿州来工作[4],另一方面,要培养本地的旅游专业的人才,目前,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已经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按照“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宿州各旅游景点可以和宿州学院合作,共建就业实习基地,留住人才。
4 结论
宿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但是存在投资少、基础设施落后、知名度不高、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宿州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强旅游景点的宣传、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等方法可以加快宿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进程,给宿州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建春.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春燕.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以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5):67-68.
[3] 文雅香.韶山旅游资源整合与优化开发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54-55.
一、旅游活动的特点加剧了交易信息的非对称性
旅游活动具有无形性、异地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突出,带来了如下问题:
1、引起旅游企业的败德行为。对旅游者来讲,旅游产品专业性较强,是一种经验型产品,他们在使用、消费旅游产品以前,很难获得有关旅游产品质量的直接信息,明确旅游企业的具体生产行为,旅游企业和工作人员相对于旅游者就具有信息优势。同时,因旅游者购买的大多只是旅游景点、设施等物的使用权,兼之体验产品的质量很难标准化,因此旅游者对产品质量提出争议时,在不能证明对方明显违约的情况下难以得到补偿,由此而刺激了旅游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旅游企业可以凭借信息优势损害旅游者的利益,如改变行程、降低交通或住宿档次、诱导或者强制购物等。在现实中,旅游经营者传递虚假信息、“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等败德行为大量出现,极大地损害了旅游消费者的利益,败坏了行业的声誉,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增加了旅游者的交易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来源于3个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如前所述,旅游活动专业性强,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阻碍了市场的形成,抑制了旅游者通过市场满足其需要的努力,传统旅行社存在的价值,即在于降低交易费用、获得规模效应,进而减少旅游活动的成本。但如若旅行社的机会主义行为猖獗,旅游者与之订立契约的风险将会急剧增加。当交易费用足够高时,人们甚至会抛弃市场转而寻求一体化——也即自给自足。自助旅游的迅速升温,除了得益于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进步,以及自助旅游自由随性的优点以外,规避当前旅游市场的高额交易费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给旅行社的传统业务带来了挑战。
3.产生逆向选择。旅游产品的上述特点,除造成旅游者搜集信息困难外,还使得旅游企业向消费者传递真实信息也很困难,尤其是在我国当前旅游市场败德行为普遍存在,且契约法的完备性和执行性都欠完善的局面下。人们都奉行“便宜无好货”的信条,但如果说服人们相信自己的产品是“好货”的成本过高时,追求短期利益或者实力不足的企业就只会向市场提供次品,最终使旅游市场陷入低端竞争的泥潭。
二、旅游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旅游供给具有滞后性和刚性,旅游需求具有易波动性。一方面,旅游活动季节性明显,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在淡季和旺季差异极大,并且旅游需求较易受到不确定事件的影响,因此旅游需求波动较大;另一方面,旅游供给具有滞后性和刚性的特点。所谓的滞后性,是指旅游产品的规划和开发、旅游设施的建造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从而导致旅游供给滞后于旅游需求的变化。而旅游供给的刚性是指旅游资产的专用性较强,投入的沉没效应明显,比如旅游景区和度假饭店,它们的用途比较单一,投产以后较难改变产品品种和压缩生产能力。因此旅游企业难以根据波动的需求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类型,结果造成在旅游旺季时人满为患、无法接待,而淡季时大量设施闲置,员工无所事事的局面。
2.旅游产品具有产地消费性。有形产品可以根据需求的分布特点,通过产品的流动使供求趋于均衡。旅游产业是需求流动型的群族经济,是由旅游者向产品做空间移动。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工业品的运输成本已经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但人员的运输费用则因舒适性、安全性的高标准和人生时间的机会成本而无法显著降低,因此由产品到人的经济距离远小于人到产品的经济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市场的流通性低于其他产业。流通性越低,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也越弱。同时,在一次旅游活动的刚性(基本)支出中,交通费用所占比重较大,景点门票等游览费用在旅游者事前预算中重要性相对较低,因而旅游景点之间的价格竞争收效不大,质量也就成为了决定目的地旅游产品需求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旅游产品属于经验型产品,旅游者往往依靠该景点的知名度来判断其质量水平,其结果就是知名景点的需求水平高,一般景点的需求水平低。旅游产品的上述特点,造成了旅游供求在地域上的非均衡状态,也给知名景点带来了垄断地位。
三、知名景点在产业中具有垄断地位
撇开交通等旅游关联产业不谈,在狭义的旅游产业中,知名旅游景点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这是由于:
1.知名旅游景点具有稀缺性。控制稀缺的资源是垄断的原因之一。知名景点在特定范围内具有稀缺性,一些名胜古迹如故宫等更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在典型的旅游动机下,知名景点给旅游者的效用水平要远高于普通景点,普通景点的替代效应不大。在一定地域内,某个著名的景点往往遮蔽了其他的景点,使经营这些景点的企业具备了垄断的条件。
2.景点的经营具有规模效应。解决应对稀缺资源的控制而形成的垄断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授予更多企业经营该资源的权利。旅游景点的开发经营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由两家以上的企业经营同一景点无疑会造成重复投资及如何分享权利等问题。因此,由一家企业经营更有效率,也即景区经营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在现实中,边界清晰的旅游资源多为独家许可经营,而一些因特殊原因被分割经营的景区(如骊山和华清池)也一直受到消费者的诟病。实际上,骊山与华清池之间并不是经营同一资源相互竞争的关系,二者仍是对各自所属的旅游资源的独家许可,是对产品线的不同环节实施垄断。一些边界不清晰的旅游资源,如长江三峡,其绵延192公里,分属重庆湖北两省市,多年来两地竞争的结果是无序和低效率。
3.景点的生产规模受到容量的限制。当需求规模扩大时,可能会使多家企业达到有效规模,或者会使垄断企业出现规模不经济,此时就应允许多家企业经营这种业务。特定旅游景点在空间、生态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容量限制都迫使其需求量不能任意扩大。如果景点内游客数量超过一定水平而使环境效应和体验效果下降(即生产的边际成本激增)时,引入竞争反而会恶化这一局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景点对特定空间的占用排除了多家企业同时经营的可能,除非能对该景点进行完全复制,当然,这种复制既面临技术和投资的挑战,也因资源所依存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性而欠缺吸引力。
4.景点经营权的周期难以缩短。对特定空间的依赖可以通过分时经营的方式引入竞争,亦即多家企业在不同的时间段经营同一业务,消费者可以选择理想企业的经营时段来接受服务。当竞争带来的高效足以抵消分时经营造成的成本增加时,分时经营(在景区经营,则是缩短经营权的许可周期)是可行的。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决定了外来游客的选择权很小,他们往往是随到随游。同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维护投入具有持续性,且沉没效应明显,短暂的经营权周期即使企业因盈利水平下降而不愿意进行过多的基础设施投入。也使投入残值的计算和转让困难重重。因此,旅游景点难以实行频繁的特许权竞拍,现实中对企业的特许权周期也一般较长。
基于上述分析,旅游景点的垄断经营具有合理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仍会是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的主要模式。但是,知名景点的垄断地位也确实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近几年来,全国各大景点综合价格(包括门票、索道及其他景点内收费项目)不断上涨,其涨幅远远高于同期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虽然景点经营者以限制人流、提高资源维护费作为涨价的理由,但其实质上是企业追求超额利润的表现。
四、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外部性
1.旅游产业有较强关联性。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需有多个企业、多个地区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才能满足一个旅游者的全部需要。这就意味着经营的成果无法由荡:企业独享,企业在市场开发等环节的投入具有正外部性,极易造成“搭便车”行为。
2.旅游活动给目的地带来了文化干涉。“旅游流”不仅是金钱、人员的流动,还是文化的流动。跨越空间而来的旅游者带来了异国异地的文化,引起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这种交流,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文化冲突和文化干涉的现象,给旅游目的地文化造成消极影响。比如旅游地居民因生产方式改变而出现过度“商业化”倾向、外来游客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给目的地社会的震荡等。
3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中存在负外部性。旅游地人类活动的增加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坏,这在任何国家都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这些损害来自于如下方面:景区游览接待设施的建造、游客的生活污染物、满足游客需要的生产活动、一些游客的不文明举止等。控制产量、注意建设规划和加以治理可以将这些危害限制在不影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上。但是,控制产量意味着收入的减少,严格的规划与治理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对于追求经济利润的市场主体而言是非理性的,因此在旅游资源利用中采取企业经营模式的我国,旅游业的负外部性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将公共旅游资源一定时期内开发、利用、收益的权利授予旅游企业,由其来从事具体的经营和日常管理,旅游企业没有完全的产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是暂时的,因而其经营侧重于短期目标。而代表国家对这些公共财产负责的政府,又因信息不对称、缺乏激励等原因,不能对旅游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财产,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的问题,结果导致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进行破坏性的、掠夺性的开发和使用,造成公共财产的过度损耗。
五、公共旅游资源使用中存在的利益争夺
我国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公共性,截至2005年1月,我国2万个旅游景区中,90%以上属于公共景区,由国家或者集体所有,而一些无形的人文旅游资源(如民族文化)甚至无法明确产权的边界和产权人。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涉及到多方的利益。旅游企业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授权,将不属于个别人所有的公共资源独占,作为自己营利的凭借,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
1.企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前述旅游企业经营的负外部性分析中,已经论及企业营利目标与资源维护目标之间的矛盾,企业缺乏自发提供资源维护这一公共产品的动机。同时,企业的盈利目标还和社会公众期待的旅游权相矛盾。占有经营公共资源的产业很多,如煤矿开采、渔业捕捞等,这些行业的产品属于私人物品,并且生产过程的技术性较强,只有通过专门的生产活动才能使消费这些产品成为可能,因而消费者可以接受企业的加价。景点的收费由门票和个别服务费两部分构成。个别服务(如接待、娱乐设施和索道等)的专业性较强,且具有排他性,对这块收费争议不大。门票收费主要是针对旅游者的进入、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在一定容量范围内具有非排他性,作为游览活动基础的景区维护和公共道路又具有公共品的特点。因此,社会公众期望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公共景区,对公共景区的高额门票存在较大抵触。并且不少景区甚至还将部分个别服务的投资成本也纳入到景区的门票中,形成重复收费。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完全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完全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必须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开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经营,我们的一些饭店宾馆,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珠海这几年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饭店宾馆也不例外。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管理体制比工业体制还保守。因此,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闭操作。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闭改革,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权的拍卖,一方面要公开论价,另一方面要对其提出的开发方案进行专家论证,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公开竞争择优确定开发单位。同时,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刘伟、朱玉槐·旅游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3]陶汉军·旅游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5月第二版。
[4]仇保兴·简论旅游资源开发[J]·风景名胜,2000年第三期。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完全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完全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必须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开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经营,我们的一些饭店宾馆,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珠海这几年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饭店宾馆也不例外。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管理体制比工业体制还保守。因此,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闭操作。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闭改革,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权的拍卖,一方面要公开论价,另一方面要对其提出的开发方案进行专家论证,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公开竞争择优确定开发单位。同时,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伟、朱玉槐·旅游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3]陶汉军·旅游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5月第二版。
[4]仇保兴·简论旅游资源开发[J]·风景名胜,2000年第三期。
随着旅游全球化趋势的明朗化,在跨文化交际成为现今时代主要特征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向海外游客宣传中国的旅游资源和品牌,已经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障碍的存在,使旅游活动中主客之间的沟通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文化现象。旅游行业有着越来越大的市场,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外国游客的到来刺激了旅游景点有效推广的需求。如何向外国游客传递我国的文化信息,如何克服文化差异而达到有效翻译,成为旅游资料翻译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大量的汉语版、英语版或英汉对照版的旅游资料,如宣传册子、旅游交通图、旅游杂志等等出版了。
旅游资料的英译活动是一个集合了译者遵从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结构,以及译文读者反馈信息的多维转换过程。在旅游资料英译实践中,译者可以灵活的采用多重翻译技巧来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缺失,以便使译文让更多的读者所接受。旅游资料的英译具有发展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诞生不同的时代性的译文。因此要把译文交给读者去检验,注重读者的反馈。故而译者在中文旅游资料的英译过程中要清醒的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始终有意识地坚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促成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实现。中国旅游景点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外国游客旅游的追求决定了涉外旅游资料不仅应该介绍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景点魅力、服务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应该介绍积淀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我国的景点往往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的风景。这就对旅游资料的翻译提山了更高的要求。旅游资料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根据纽马克的划分,应该属于以呼唤功能为主的资料。旅游资料的主导功能是诱导性的,因为旅游资料的目的在于吸引游客,激发他们参观景点的兴趣,并增加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但是,这个目的的取得必须以提供有效的信息为前提。读者在做出决定去游览某地之前和在参观景点的当时都希望得到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所以信息性也是旅游资料的一个重要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信息性是前提,诱导性是最终目的。翻译旅游资料时,当原文提及一些人名、地名、朝代、诗词典故等,如译者不作任何改变,直译,由于文化差异外国读者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也就很难完整地接收译文要传递的信息,从而失去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这样就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为了让译文读者能很好的理解旅游资料传达的信息,实现旅游资料的最终目的,译者必须要以偏向译文,侧重译文读者的方向为准则,调整翻译方法,以期达到有效翻译。旅游资料的翻译不是字对字的转换,而更应该充分揭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现有的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上良莠不齐,给中国的旅游行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给外国旅游者留下了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不完整的印象。
旅游资料的翻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正确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处理译文,因为读者才是译文质量好坏的验证者,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性,不能一味地去依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那样翻译出来的东西将无法为读者所理解。必要时译者可以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放弃部分原文而保持译文的完整性以及可接受性。在有些时候,原文和译文在语言表达、文体风格、读者认知等方面有着神奇的相似,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很轻松地在目的语中找到和源语含义相等或相近的说法,然后仿照着原文格式,将译文创造出来。不增加内容,也不删减内容,原文和译文的表达是对应一致的,这种翻译方法笔者称其为对等式翻译。一般来说,在对等式翻译中,景点名称无外乎就是用拼音翻译或者用英语翻译。它们或单独出现,或两种方法混合出现。
笔者以为,无论采取什么译法,都应该以宣传中国文化、吸引游客兴趣为取向作为导向原则。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英旅游宣传资料差别很大。首先,在表达风格上,汉语文本注重文化的感染力,以此达到宣传旅游景点效果的目的。而英文则多用生活中常用词汇介绍景点信息。汉语强调心境情绪的表达,赋予具体的景物以抽象的情感,主观色彩浓厚;而英语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罗列出具体的景物,表明其优点和特点。其次,在篇章结构上,汉语旅游篇章往往着重突出旅游资源的社会特征,如社会影响,历史内涵,发展业绩,风光景色和人文特色。而英语旅游篇章重在传递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等方面的纯信息,对风光景色的描述性语言并不像汉语那么多。
再次,在思维模式上,汉语句子结构显得松散,主谓之间关系松散,词语和句子的排列顺序依据语义逻辑,倾向于先旁征博引,再切入主题,用词虚实结合,选词华丽。而英文句式紧凑,倾向于先有主题句说明文章的中心,再从各种角度论证说明问题。
关键词:特色旅游 整合开发 烟台旅游
一、前言
特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是以本地的特色环境、特色资源和特色文化等为依托的一种旅游产品。特色旅游在国外已经非常盛行,发展也趋于成熟。如美国的公墓游、欧洲的农场游、泰国的军事游、澳大利亚的探险游以及新加坡的海底游等,这些都是以当地独有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开发和树立的特色旅游品牌,它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眼球,形成了当地特色鲜明的旅游体系。
二、烟台市特色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一)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烟台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各种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旅游业带动了烟台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经济实力位居山东第二位,仅次于青岛。烟台市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如海岛旅游中的长岛、养马岛、芝罘岛等;水果旅游资源中的观光果园、农博园等;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登州古船博物馆、水师府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烟台市特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旅游可进入性强
烟台可以说是一个交通发达的城市,港口、铁路、航空、公路交通方式齐全。随着烟台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完善。烟台港、青荣城际铁路、烟台航空港及发达的公路网,加强了烟台旅游的可进入性,为国内外的游客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打响了烟台市特色旅游的品牌,使烟台旅游走向国内外市场,加快了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客源市场丰富
烟台市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就造就了烟台市丰富的客源市场。烟台是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内外客源丰富,潍坊、威海、青岛与烟台交界是烟台市重要的省内客源市场;辽宁、河北、天津是烟台重要的省际客源市场;日本、韩国是烟台重要的国际客源市场;据统计烟台市201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290万人次,拥有丰富的客源市场是接待大量游客的前提。
(四)特色旅游产品个性鲜明
烟台是一座海滨城市,是有名的果蔬之乡、葡萄酒名城,海产品异常丰富。绵延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烟台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特色,自然领域、人文领域、现代园林和场馆等各具特色。海岛长岛、张裕酒文化博物馆、“观光果园”、蓬莱水城为烟台市特色旅游带来个性鲜明的产品。
(五)拥有良好的设施设备条件
烟台市就充分具有良好的设施设备条件。如南山旅游景区的设施设备配套情况是比较完善的,南山旅游集团旗下有云顶山庄、国际会议中心、南山宾馆、文化中心以及各大球会俱乐部为南山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酒店中拥有良好的康乐和休闲娱乐设施以及吃饭和住宿条件,这些设施设备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三、烟台市特色旅游开发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特色旅游产品零散孤立
烟台市旅游资源丰富遍及各个县、市、区,芝罘、福山、牟平、蓬莱、龙口、长岛、招远、栖霞、莱州、莱阳、海阳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比较分散影响了特色旅游的整合和开发,也就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零散孤立的特色旅游景点致使游客只能观看游览这一景点,而且门票价格很高,这样游客就会犹豫去不去这个景点游览也就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像蓬莱的海洋极地世界门票就很高而且只能看个海底世界,这样就显得很单调和乏味;还有蓬莱阁和水师府等这些景点都自成单位自己发展自己的,不能够统一的开发和管理。
(二)旅游线路设计单一
现在烟台市的特色旅游基本上没有旅游线路的设计,大部分的情况就是游客参加一个旅游团然后这个旅游团去一个固定的景区去游览参观,途中虽然会路过一些旅游景点,但是只会大体的看一下,甚至不去观看,只有到了目的地才会去游览参观。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导致了一些只为盈利性的旅游,这些旅游只是简单地把游客带到一个地方去参观游览,不会站在游客的立场去想一想,这样的旅游太单一和乏味。为了更好的发展特色旅游,我们应该在游览的过程中把路过的和附近的特色旅游景点串联在一条线上,对游览路线进行明确的设计,这样就能够充分的游览和参观,所以需要把特色旅游进行整合和开发。
(三)人员培训力度欠缺、意识不强
现在旅游业的生命力在于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而这些归根到底又取决于旅游业的专业人才。烟台市的旅游景点和酒店,不管是高级管理人才还是一般的导游员、服务员,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就会严重影响烟台市旅游业未来的发展。
此外,烟台市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均,有些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目前,在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烟台市的旅游从业人员结构参差不齐,有些人员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培训。旅游业从业人员中的高层管理、中层管理人员还有导游和服务人员不同的素质,严重制约着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
(四)开发力度不够大
特色旅游产品是在充分挖掘和开发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依托固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旅游产品创意开发。但是对于烟台市特色旅游的发展而言,还是没有引起各界的重视。有关烟台市特色旅游整合开发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缺乏震撼性、影响力的特色旅游产品;缺乏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等问题制约了烟台特色旅游的发展。
四、烟台市特色旅游整合开发对策及建议
(一)整合旅游产品
整合现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新型产品,加快特色旅游项目的建设进行体制统一,制定特色旅游线路的同时加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将各类具备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相联合,如烟台葡萄酒旅游、佛教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把景点、景区整合与城市捆绑在一起,遵循“区域联合,市场共享”的原则,把烟台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城市。
(二)加大特色旅游的销售力度,发展整体营销理念
烟台市的特色旅游产品要想更好地被广大游客接受并参与,就需要有良好的推销和宣传手段,根据特色旅游产品的特点通过各种销售手段迅速占领广大的客源市场。
为了加强烟台市特色旅游产品的社会影响力,旅游部门可以在相关的旅游报纸、杂志进行刊登,也可以在相关的广播、电视和知名的网站上进行刊登重要的旅游销售信息。同时可以让旅游销售人员进行通过走访散客、中间商的形式加强旅游宣传效果,去客源市场进行旅游产品和形象的宣传,还可以通过新闻会的形式加强宣传力度。
(三)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保护,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要进行旅游资源的保护就必须制定良好的具体措施。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做到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现在旅游和未来旅游的持续高速发展说到底还取决于专业的人才。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高素质专业的旅游人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特色旅游的整合和开发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人才是关键,所以旅游业的各个部门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样旅游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通过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从而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的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烟台特色旅游要取得更好地发展成果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才开发理念,建立和完善特色旅游人才市场体系,推进旅游人才开发的市场化。
五、结论
烟台是一个非常适合开展特色旅游的城市,然而,要想更好地整合开发烟台市的特色旅游,就必须整合现有的特色旅游资源,再开发新型的特色旅游产品。然后通过各种市场销售手段把特色旅游产品推销出去,在开发前后要培养专业的人才做好旅游景区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最后,培养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是旅游业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祁丽,谢春山.特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2]李涛.特色旅游产品培育与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市场,2008(10)
[3]张同宽.开发海洋体育特色旅游支持系统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4)
[4]任春.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