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

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第1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养校园文化融合

职业素养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式概念,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职业素养是社会评价学生质量的主要指标。技能可以速成,职业素养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职业素养教育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应当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育人是其根本任务。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力量。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采用随机抽样法,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临江学院选取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其中大二学生232名,大一(三校生)151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七成的学生来自省内的农村,入学是的分数较低。在填报志愿时,超过70%的学生对所报学校及专业一点也不了解或只了解一点。虽然有半数的同学,认为自己最想从大学里学到综合素质能力,但是却只有极少数同学会主动积极地参加职业素养教育活动。但是高职生也有自己的优势,思想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47%的同学表示能很快或较快的适应一个新环境,4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很强或较强。

2实施校园文化育人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校训、大学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通常包括三种表现形态,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载体,是表层的外显的文化;制度文化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一种保障机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是深层的内隐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无时不刻地潜移默化影响着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个体,使个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具有教育、规范、导向、凝聚、激励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助推器。要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以下三个特性。

2.1高等性

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应该体现出高等学校的特性,以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为使命,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知识性、思想性、时代性特点,使其成为促进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动力。

2.2职业性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性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要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修炼,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塑造完整的职业人格。

2.3实践性

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为自身的兴趣爱好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开展的社团活动时,也要围绕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这一中心来开展,在社团活动中主动渗入与职业素养有关的教育活动,注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促进自身成长。

3职业素养培养和文化育人融合的途经

3.1环境文化建设

在教学区通过场地改造、专业文化墙、企业文化墙、5S管理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通过环境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公寓,通过专业楼层布置、寝室设计大赛、最美专业寝室等评比活动,将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3.2企业文化融入

高职校园文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更多的职业特色,即能更加彰显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职业性是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必由之路。通过邀请企业中的专家、在专业领域有较高发展的毕业优秀校友、优秀创业校友等开展企业文化大讲堂、企业文化参观、优秀人物寻访等形式,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

3.3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平台。应很好的借助这一平台,广泛开展各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如组织技能大比武,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实现“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毕业生,实现学生体面就业;重视专业社团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专业社团为技术支持,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为组织保障,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开展专业化、常态化、普及化的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技能大比武、专业社团文化建设、专业志愿服务队这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文化品牌,积极探索职业素养教育和文化育人融合途径和方式。将专业特色、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有效融合,既有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在组织、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等核心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红岩.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宗美娟,张成涛.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J].职教论坛,2013(6).

第2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人文素质;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42-02

一、问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德与哈默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该文精辟地论述了特定企业或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此概念提出后,西方一大批学者紧随其后,特别是美国麦卡锡公司的研究结论――核心竞争力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使核心竞争力研究成为显学,并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众多领域。

近年来,核心竞争力被引入高职教育的研究领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德国:首提“关键能力”;英国:构建了完善的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政府重视,成果显著。从20纪80年代起,英国在国家NVQ体系中实施六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的培训和认证;美国:政府重视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测评认证体系完善,推进有力。澳大利亚:1990年开始,澳洲进行即以“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Key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简称“KC教育”),新加坡:2003年,新加坡人力资源部(MOM)成立了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WDA),以引导并推动新加坡的劳动力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借鉴英、澳经验,推出资历架构,制定课程结构,强调职业核心能力,引导培训。台湾地区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具有鲜明的共识:职业的核心能力是就业需求的必备技能。

二、核心竞争力与人文素质两者关系

人文素质:它是相对于“科学主义”,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协同学(Synergetics)是由赫尔曼・哈肯(Harmann-Haken)创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结构机理和规律的学科。而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就是交叉协同的关系。

“人的一种可感觉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高,则核心竞争力就强,成正比例。核心能力在的人本主义的引导下,会朝着人的健康与幸福的方向发展。人文素质则是贯穿在核心能力中的主题与实质之中。以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具有鲜明的共识:职业的核心能力是就业需求的必备技能。通过重视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培训,使劳动者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人文素质)能力等,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望21世纪,提出了“四个学会”的教育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这四者形成教育目标的整体,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四个支柱,也成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描述“学会做事”这一支柱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不能再被看做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知识和信息对生产系统起着支配作用,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根据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在17个国家的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和培训在适应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需要上却总是令人失望。针对这个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十分关注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寻求改革举措,以期建立一支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的劳动队伍。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目标:“开发劳动者的核心能力”。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而,核心能力又推动了人文素质的提高。他们互为影响,共同推动向前发展。

三、高职院校如何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增强人的核心竞争力

1.强调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的开设的科学性。就是自由成长的需要,使教育教学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人类也同样如此,人无完人,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生存的空间。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突出学生的个性知识的挖掘和个体能力特色的培养,这就为培养专长打下基础,为特殊技能成为专家打下基础。注重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的开设,注重特色与创新性,规模化与竞争力,文化性与社会性,教育与经济的兼容性与双赢性。

2.探索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方面,提高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教育与就业质量,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质量观,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理应被视为整个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的岗位教育。

3.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学分互认,学分替换,发展学生能力。通过重视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训,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

4.加强对职业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探讨融合性;探索高职职业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吸引力:特色与创新性,规模化与竞争力,文化性与社会性,强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培养与训练。面对教育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独特性、价值性、系统性、稀缺性、发展性。20世纪末出现的一场波及全球的新技术革命,一方面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并构建着新的行业,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新的需求及其消费方式。在这两个互为因果条件的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市场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推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组,改变了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巨大的变革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首先,大批新职业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形式和速度显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这些新职业工作岗位的技术更新快、技术复合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善于学习,会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其次,现代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产品、服务和管理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的完成更多地依靠每一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此外,人们发现不再有终身职业,工作流动加快,人们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改变职业,不管你现在掌握了什么技术,都不能保证你能成功地应对明天的工作,社会最需要的是能不断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

5.探索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以人文素质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方法能力”(含“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三个模块)和“职业社会能力”(含“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三个模块)组合培训;可以全部模块系统培训,也可以按需选择模块培训。职业院校开展各项学生活动,与企业一道举办各种竞赛,提供学生拟就业和创业平台,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良青.核心竞争力视阈下的示范院校建设[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第3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文秘教师 实践能力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61-02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我校文秘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下,通过对课程的整合用两年的时间来完成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1600~1800学时的教学任务,剩下一年的教学时间是在企业进行的,在这一年中,并不是学校的专业教师放弃对学生的教学,而是要组建一支由文秘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学生实习指导小组,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顺利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对文秘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用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那么如何才能增强文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安排好文秘教师实践学习的时间

我认为,并不是学生才需要实践学习,教师同样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检验。

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就意味着在校的时间更短了,教师在做好大量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学习,时间就变得极为紧张,实践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对实践学习效果的取得尤为重要。

在任何场合下,我们反复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理论指导实践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将理论知识学得扎实、学得透彻,才能真正地将实践工作做到实处,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偏废任何一方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要使文秘教师的实践学习取得最佳效果,应将文秘教师的实践学习与学生的实践学习统一安排在每学期理论课程授完之后,此时,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是特别牢固,在许多知识点上甚至还会存在疑惑,在实践中,文秘教师对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切疑惑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知识体系、结构、难易点等在文秘教师头脑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能更好地对文秘课程进行整合,使其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样,理论指导了实践,实践又证实了理论的正确,两者达到了最佳的统一,文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得到了增强,职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文秘教师实践学习时间安排的另一种方式是所有的理论课程都系统地学完之后,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实习,即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文秘教师全程指导,其目的一是系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知识进行融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二是了解各行各业对秘书人才需求的趋势及要求,不断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文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养就同时得到了加强。

二 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提高对实践学习的认识

文秘教师是文秘教学的主体,其实践能力的强弱与职业素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们所培养的秘书人才质量的高低,所以,要将文秘教师的实践学习工作做好,首先要做好文秘教师的思想工作,让大家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要将近年来就业形式的严峻、社会需求人才模式的转变等一切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及时地与文秘教师进行沟通,使大家有一种危机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实践能力的增强,职业素养的提高是文秘专业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

作为文秘教师实践学习的组织者在实践工作开展之前就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召开一次文秘教师实践学习动员大会上,将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督促大家在实践期间的行为,以此来做为实践学习顺利开展的纪律保证。

三 文秘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社团活动,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学生社团组织的精彩节目经常在校园中上演。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正是积极参与实践、参与社会、体验社会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参与其中,用自己专业的视角、丰富的经验来指导学生社团的活动,参与的同时能听到来自学生中的不同声音,得到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于开拓我们的思维、更新教学思想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统一,所取得的实践效果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四 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

让教师走上实际的工作岗位,这与我们在课堂上、实验室中做模拟演练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实际的工作更真实、随意性更强,反映的问题更直接、更有价值,能够真正地锻炼思维、锻炼能力。因此,增强文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必须多渠道的建立与文秘专业相对应的实践基地。

作为文秘专业一定要走出“闭门造车”的教育模式,不能只管生产(培养)产品(人才),而不问社会是否需要我们的产品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形成文秘专业只顾生产不问市场需求的特点。结果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要么是无法就业,要么是改行就业或学非所用。

专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无论是文秘专业的教师还是出去实习的学生都能及时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根据文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学习反馈可以及时地调节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而文秘教师通过专业的实际锻炼以利用自己在学校教学的机会有侧重点地加大对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这种实践基地的建立应以互惠原则为主,对方为我们提供教师和学生实习的场所,我们则依靠理论知识雄厚的优势为其进行培训,来弥补他们在理论上的欠缺,同时,我们应积极地参与到对方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去,可以将一些好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提供给对方进行参考,使其发展达到一个新

的高度。在此原则下达成共识,建立长期稳定的互惠关系。

第4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 开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93-01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发现许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使人担忧的问题:重技能,轻人文教育,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轨道。为此,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可理解为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或人的内在品质和人生态度,主要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国家、社会,乃至和自然的关系。现实中,人们往往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1]

二、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

(一)重理论教育,轻人文素养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基本都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以理论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只为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去寻求出路,从而就更加忽略了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一些职业院校对文化素养教育缺乏认识,认为技能的掌握才是职业院校的根本,对文化素养教育不重视,从有关职业院校课程开设情况的统计资料中发现,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课时总数还占不到总课时的十分之一。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的缺乏,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些毕业的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后,不会为人处世,不会和同事相处,不会和领导相处,根本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自我意识超强,万事己为先,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不会换位思考,遇到挫折,往往知难而退,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没有变通能力,在工作中根本就没办法发挥自己的技能。

(二)循规蹈矩,盲目跟从高等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模式

多年来,职业院校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整理意识,盲目模仿跟从高等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模式,这使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从根本上有了冲突,特别是有些职业院校居然不是从学生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上开展人文素养教育,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缺乏了本应有的职业道德,对于一个富有工作能力,却没有职业道德的人来说,他的拥有就等于零。

三、人文素养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开展

(一)提升对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视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人文素养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所在,它是贯穿整个教育的精髓,万事根为本,主要抓住了精髓,在精髓之上丰翅展翼,那么整个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

(二)加强职业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的结合

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认为应当少开或不开专门的人文教育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1]万事以人为根本,想学会做事就必须先学会做人,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有德无才是好人,有才无德“不是人”,德才兼备定超群,只有将才和德有效结合,才能培养出一批全方面素质的学生。

(三)注重提高职业教育中教师的文化素养

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较低,应该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加强职业学生人文素养最关键的应该从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做起。现职业院校教师人文素质水平不容乐观,然而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也制约着老师自身的发展。[2]

对于刚刚进入职业教育的教师,应采取整体培训的方案,让每一位教师都深切感受到人文素养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强化师德教育,注重教师气质修养,加强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以老代新,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和教研,组织教师相互学习,开展原本特色课程,组织教师开展新形势的文化素养教育的教学。在教师之间展开评比活动,并让班级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职场演练活动,让学生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和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以兴趣带动课堂,使教育能量最大化。

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育水平的提高,而真正意义上将教师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然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长期而任重道远的任务。教师队伍的建设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健,只有人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发展。

总之,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只有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充分地结合,才能创造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第5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教改;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29-01

“人文”,《现代汉语》解释为:“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渗透到人的内心所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品质,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职校学生而言,就是指职校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自我消化,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外在气质。其核心就是提高自身修养,更好地做人。

我国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体制的转变中,社会结构逐步转型,社会利益结构开始充足,职业技术主义和重利主义不断侵蚀职业技术人才的纯洁性。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导致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边缘化。纵观国内职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人文教育功效。具体表现为强调就业率、考证率,偏重技能教育,弱化人文教育;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效,忽视全员教育;偏重政治原理教育,轻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些现象不仅造成职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更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如果职业院校在保障学生学好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视野,对职业教育适应时代的需求,以及提升职校生在未来岁月里的生活质量,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国外许多院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强调理论学习与人文交叉融合,注重引导学生探讨社会问题和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改善教师人文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注重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各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就已率先对课程进行改革,强调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学生培养教育全过程。

目前,国外仍然在提高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美国已达到20%,许多国家确立了人文学的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外,除了加重人文课的比重,国外还开设了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比较紧密的人文社科专题课程。这些都表明,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交融式培养人才已经成为国外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职业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之间的融合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近年来,我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王珍在《职业教育要关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文中便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要融入人文思想的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既有职业技能又有人文素养的社会有用之才。”众多学者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付之实践。但是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通病,比如人文素养教育质量监控不实或不到位,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课时量少、师资力量薄弱;培养形式比较单一等,直接影响了我国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职校学生实用主义、急功近利倾向严重,重专业技能掌握,轻综合素质拓展,不仅使得职校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发展的后劲、影响到职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最终导致职校人文素养教育滞后。

二、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1、采用全方位的育人方式。(1)在课堂教学中深入人文素养教育。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课堂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师,在“备教材、备课堂、备学生”的过程中,就应有意识地加入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环节。不能单纯地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授人以渔”之外,积极向学生传达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内心深处“人之为人”的道德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有效的课堂人文素养教育方式,有热点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争议焦点辩论法、即兴演讲法等等。(2)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应用于实践。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比如设计专题引导引导学生亲自去展开调研;比如组织学生走访乡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性,让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能力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多方面发展的目的。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课堂”。

2、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教职工队伍。教师的言谈举止,往往潜移默化地在发挥着对学生的影响。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将做人与讲学融合在一起、以教书育人为自身使命的教育工作者。其身正,不令则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往往视教师为楷模。当教师严以律己,精神面貌积极向上,言行将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这种言传身教,往往比空洞的大道理更具有说服力。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真正的人的过程。一个真正的人,不应该仅仅的是受过“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拥有技能的同时,拥有自身修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在教改形势下,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司 娟.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8)

[2] 刘亚珍.周凤山.注重人文素养 培养职业能力――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0(33)

[3] 乔中彦.浅析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2

第6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应用型本科 相融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国家的教育政策导向有了明显的转变,高等院校有了研究型和应用型的分化发展,大学教育从以前以学术教育为基础,以培养精英为目标的教育逐渐分化,国家对部分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构建成了各高校探讨的关键,本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应用型本科对人才的培养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观。近年来对应用型本科的内涵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应用”为主要特征,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虽然应用型本科对人才的培养以职业为导向,但人文素养的培育却是不能忽的,因为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全面协调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及人文教育

1.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内涵。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强化专业实践和职业性,使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在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新性和职业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以行业为本位,以技术体系为依据,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专业经验知识)并重渗透,形成复合性、动态性和先进性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应该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应用性和职业性的专门人才[1]。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是跨学科跨专业人才。

2.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

关于什么是人文精神,曾有过激烈的讨论,或认为是人的终极关怀,或认为是知识分子精神,或认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或认为是一种超越又现实的精神。无论如何,人文精神的实质与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2],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人文精神直接体现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育,以人生理想、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为核心,涉及道德、知识、法律、审美等各方面。人文素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包含人文素养。应用型本科与以往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区别是从只关注专业教育到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本科教育模式。人文教育本身即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概念。人文素养涉及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领域,应用型本科的人文教育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设置人文课程,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人文教育的特点主要有:强调以思考、理智、判断等能为为主要特征,不是某种领域的知识;要求学生以常识为本,以亲近智慧为目标的知识活动,不以积累和提高专门知识为目的;其知识在交流中产生,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解放人的心智和促成人心智的成长[3]。人文教育不是专门知识的灌输,看似无用的知识,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吸取人类智慧中提升自我素养,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忽略。

服务国家,从属于经济的教育格局一直是大学教育的方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开始注重加强本科的职业教育,注意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难免持有“职业至上”的观念,试图为各技术领域培养专业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但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由于对人文教育较忽视造成的后果。人文素养课程在多数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中比重普遍还是相对较小,且人文素养课程门类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囊括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等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多数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很少挖掘出具有本学科本专业所应具备的人文精神特质,无法渗透于专业教育中。多数教师只关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专业所涉及的人文精神极少关注。总之,高校的人文教育存在问题,应用型本科中的人文教育得到重视程度更低,这无疑对真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阻碍作用,培养出的学生即便有很好的专业技术,也缺乏相应的职业发展。为职业做准备无可厚非,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技能上要出类拔萃,还有心智健全,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与人文教育关系密切。

二、人文素养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应用型本科转型之初,各高校为了强化专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求,十分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正确的途径,但人文素养教育也同样不能剥离。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打破了学科单一性,综合性和交叉性是目前各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复合型人才即是适应这样的社会背景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具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性的人才,其特点是知识面广博,知识交融性高,思维辐射宽,社会适应能力强[4]。复合型人才体现了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倡导宽口径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体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包涵哲学、文学、历史、政治、法律、经管、艺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一般而言,专业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知”,人文素养教育重培养人的“情”、“意”,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必须是“知”、“情”、“意”的统一。在教育培养目标上,人文素养教育试图在人格健全、人格独立方面有所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对社会有益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不仅仅满足于作为一个劳动者所具有的技能,还应该培养有明确目标、情操高尚、有一定审美趣味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各行业领域中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紧俏,各企业单位都强调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所以应用型本科中的人文素养教育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应给予高度重视。

2.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提升眼界,有助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

应用型本科强调的是专业技术,专业课程和科学实验课程可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事实判断,而人文素养却能解决价值判断的问题,即“应该如何”,仅有专业技术而缺乏人文素养,是无法看到前方的,人文素养教育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个人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在价值判断方面的成长有助于学生眼界的拓宽,对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涵盖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体系,而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这些基本的元素是不可缺少的。比如人文素养中的德育教育在培养人的基本道德感的同时,还涉及职业道德,某些企业认为学会做人态度和技能是人才的第一层次,实用技术为第二层次,知识才是第三层次,在实际工作中善于与人和谐相处,真诚地对待工作对象,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对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相当重要。而人文教育中的文、史、哲知识、经管、法律知识能从不同的层面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可持续。

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与终身学习密不可分,因为除了W校所学知识之外,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终身学习,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指人生各阶段中,为求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英国如何被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学习场所也不限于家庭、学校、文化中心或企业等[5]。人文精神是终身学习的内涵之一,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发现自我,培养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

3.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具有积极思维个性和心理品质的人在各种社会环境活动中取得社会进本成果的能力”[6]。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等。一线创新人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而人文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人文素养是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基础,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培养创新人格、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精神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实践证明,创造性人才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人文教育既可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思想基础,又可创造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人文教育通过校园文化营建、校园文化活动等培育创新环境。总之,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现。

三、人文素养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结合的建议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该将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形成完整体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可以相融的,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应该首先改变急功近利,职业之上,只看眼前的培养人才观念,改变忽视人文教育价值的观念。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提倡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优化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人文素养课程比例。

要真正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课程结构的优化十分重要。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程教学,以往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则适当地向实践性和职业化倾斜,人文素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门类偏少,且缺乏全局意识和系统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较僵化,很多人文素养类课程流于形式,脱离实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无法达到人文教育应有的教育效果。优化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试图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的融合,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调整人文素养类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并且在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参与式教学方式为主,显示人文素养课程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挖掘专业学科的人文内涵,科学设置课程。

专业技术有与某种人文精神是相通的,没有人文素养作为支撑的专业技术也将是行之不远的。每一个专业领域基本上都有一些与之相合的人文精神,以这种人文精神指导开展专业教育,有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如理工科类专业可以挖掘与专业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创造力思维培养、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的树立等。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应该深度挖掘专业学科的人文内涵,为之设置与专业契合的、更合理的人文素养课程,营建校园文化,培养人文精神。

3.营建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人文精神最好的体现,虽然不是课堂教育,却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影响,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校园文化人文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和谐的校园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人文教育形式,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将人文素养课程纳入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加大人文素质课程的比例,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挖掘专业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氛围是人文教育与专业校园融合的合理途径。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性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8.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3.

[3]徐贲.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

[4]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11.

[5]周春儿,洪茹燕.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香港的理念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6.

第7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

随着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单一守旧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对高职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需求。本文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一体两翼”创新模式为例,提出了全新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途径的研究,在提升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服务地方经济两个方面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人文素养;产学研;“一体两翼”;经济

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当下,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更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现阶段,国内地方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进步。然而,针对地方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出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则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应为之长期努力的方向。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隶属四川省德阳市。德阳是一个工业城市,地处中国西部地区,英语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然而,对于以工业为经济增长重心的城市而言,无论是生产技术上的革新还是管理业务上的拓展,英语都是必不可缺的重要语言工具。为了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紧跟形势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和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积极寻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体两翼”产学研模式,即通过建立并运作“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与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一产学研企业实体,不仅给本院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而且为地方人才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功能性平台,为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服务,以最终实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这里的“一体”指产学研实体企业,“两翼”中的一翼是指为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实训基地,另一翼则是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语言学习中心。在推行“一体两翼”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也解决了过去高职英语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诸多困惑。本文从英语专业学生参与产学研企业实体实践中出现的人文素养缺失问题入手,进一步强调人文素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通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不仅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还具有健全的思想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反过来,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

一、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以理工类学科作为支柱性学科,学院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投入就显得相对较少。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失衡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人文素养可以给科学提供灵感,引导科学方向。因此,离开了人文素养教育,科学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生命力。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这里提到的文化素质重点就是指人文素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围绕人性完美而展开的如何做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建设和谐美好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英语本身就属于人文学科,因此人文素养教育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在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想追求、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审美观点、思维方式等对于学生未来在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人性境界提升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人文素养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建设的完成度都是极为关键的。对于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教育和提升对于职业形态的成熟和职业认可度的保障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培养的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决不能成为仅仅将英语作为工具而在职业活动中只有技术知识和懂得技术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还应成为将英语作为语言应用的桥梁和文化的传播路径,以此来适应职业活动中相应的职业态度和精神以及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文化人、职业人。这样的目标和要求也是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的。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教育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极为必要。

二、“一体两翼”产学研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2013年开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发挥高职人文社科专业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依托国家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四川工程产学研园”,以学院外语系为主体,结合外语专业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教学实训设施,自主创办“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与服务中心”这一产学研企业实体。以此实体为平台和载体,以专业建设和服务区域文化为两翼,推进英语专业“一体两翼”新型产学研模式。在企业实体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实现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培养高素质英语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英语专业师生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应用水平。但与此同时,2012~2014级共三个年级超过200名学生参与这一企业实体的运行实践,通过实践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对集体利益比较冷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漠视集体得失。二是责任感缺失,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个别极端者甚至出现违背道德品行的行为。三是创新精神不足,缺乏理想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难题首先就是消极逃避,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欠缺审美能力,不能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生活,不能从审美的角度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的产学研模式作为提升高职

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鉴于高职学生在实践中出现人文素养缺失的种种问题,学界已有诸多关于对其改善的途径,包括关注人文基础学科的多元化教育、增强教育者人文精神的灌输意识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然而,在高职院校中,因为长期以来重技能知识、轻人文养成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重心的关注,使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突破口,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课堂和校园的狭窄空间里,应该立足校园,走出校园,为社会服务。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外实践课程较为丰富,但是像英语这样的人文基础学科的实践仍然形式少、途径少、局限性大。“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与服务中心”产学研企业实体立足于校园,学生可以在学校内部参加以此平台所开展的各类企业形式相仿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项目策划、招生宣传、教学管理、企业网站维护和课堂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在这样的实践性环节中学生增强了利用语言作为工具来与人沟通交流并且创造价值利润的目标,同时教师也可以全程跟踪指导,使人文素养的教育自然融入其中。

针对学生个人利益和得失心过重的问题,“中心”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并安排每个月的工作总结会,同时明确学生在不同工作实践岗位上的职业定位和岗位薪酬奖惩制度,使学生能够把自己融入“中心”这一企业实体中,以主人翁态度关注“中心”的运营和发展。为了提升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中心”制定了规范的“XXX中心学生助教教辅工作细则”和“XXX中心学生助教教辅年度考核记录”,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通过“中心”参培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和师生访谈记录真实反映了80%以上学生通过此项实践改善了以往存在的一些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效果良好。与此同时,通过“中心”这一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德阳市其他英语培训机构和相关产业机构的合作,在校企合作和校企文化交融的态势下实现人才培养的优选,最终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业务能力,提职业与文化素质教育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地方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但为学生开辟了从高校通往社会的途径外,也宣传了语言在企业文化理念中的重要性,加强了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渗透。而企业也可以利用和整合学校资源提升企业人才质量和影响力,强化员工整体素质,服务地方经济。2013、2014和2015年“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与服务中心”这一企业实体还创造了万元以上的实际经济效益。综上所述,通过“一体两翼”产学研模式,我们不仅改善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以往出现的人文素养缺失的一些问题,同时对服务地方经济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四、结语

第8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

一.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优化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

1.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办学之初,就通过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全球化教育的知识分类框架,结合社会和企业对IT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五大知识模块,即“IT技术、语言与沟通、组织与管理、价值观与态度、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进行了系统化细分和映射,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依据指标体系,面向职业领域开展了人文素质课程设计。

2.全程立体式课程体系构建在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构建中,以“了解职场、规划职场、赢在职场”三阶段,实施了一体化课程设计。以“沟通与演讲”、“IT职业生涯规划”、“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课程为核心,以“两课”、文化素质选修课为基础和铺垫,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培育素质,构建了IT职业素养全程立体式课程体系。在“了解职场”阶段,设置了“沟通与演讲”必修课、“格致杯”演讲大赛实践平台,开展概念实习,增加对职场需求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规划职场”阶段,结合专业,提供“专业导论”配套课程、“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和“IT职业生涯规划”核心课,以及面向语言类专业的“商务礼仪”课程;在“赢在职场”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提供“赢在职场”求职模拟和企业扫描等系列课程和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花艺与茶道、大学生音乐赏析等十几门文化素质选修课。

3“.三中心”教学模式实施为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实施了“三中心”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人文渗透为中心”。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三位一体”设计,“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实践训练与职业素质、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为一体”,注重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态度与习惯、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终身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等职业素养。教学组织方面,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项目和案例为引导,以团队合作小组教学为组织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打造“精讲多练,注重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践活动方面,将实践环节教学与知识的传授,等同重视,进一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人文渗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如以《沟通与演讲》课堂为实践基地,以“格致杯”演讲大赛为实践平台,连续举办了十余届“格致杯”演讲大赛,得到广大同学、学院教师的好评,成为品牌实践活动,锻造了一批批校园沟通演讲精英。据统计,大赛获奖的同学,就业率高达100%。此外,“校园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模拟求职面试”等实践活动,都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

二.加强队伍建设,打造职业素养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1.发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积极作用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院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指导、规划和组织工作。中心以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为依托,整合全校优势资源,共同探索和实践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建设优势互补团队本着“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分工协作、发挥优势”的指导思想,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教学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团队关系。学院专任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建设和授课;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践案例、参与实践活动指导。通过优势互补,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行业动态、岗位需求、职业素养要求等,贯穿于教学过程;在实践互动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使大学生做到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3.积极发挥专业教师、党团组织作用,实施全员全程育人在专业教学中,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管理中,使专业教师参与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相互融合。同时,积极发挥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好第二课堂教育和实践。形成了全员育人和整体联动的有效机制。经过多年建设与实践,学院打造了一支优秀的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取得了突出成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2009年,该团队获评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三.拓展教育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环境

1.发挥区域优势,打造校企合作的互动环境学院积极发挥位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的区位优势,与周边国内外IT企业,构建了校企互动机制,为学院IT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与环境。学院不仅获得了人力支持、人才需求规格信息,而且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师培训基地、实验和实践环境,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平台。

2.营造积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院构建了以工学为主,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相辅助的学科专业结构,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培育和谐发展的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院还积极发挥IT院校优势,打造了数字化校园。为大学生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优质网络资源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交流,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通过校园网站建设、应用系统开发等实际项目开发和管理,获取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此外,学院还通过开展人文讲座、励志讲座、文化周等系列校园活动,助力大学生职涯规划,开阔大学生视野,陶冶大学生情操,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开展形式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学院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参与社会服务,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等,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依托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使大学生在真实环境和真实项目运营中,实现了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锻炼和提升。

四.成效及建议

第9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 “8S”管理模式;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素养;培育

护理是充满关怀的职业,应重视临床护生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护理人文关怀素养是护士秉承人性、德性,融体力、智力、知识、观念、情感、态度、意志为一体的内在素养外化为自觉的创造性的服务于患者的实际本领与才能。

而人文关怀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护生人文关怀素养,是当今高等护理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由于品质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相比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教学,其培养更为困难。因此,探讨如何另辟蹊径的提高在校护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就显得很有必要。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从2011年开始将“8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管理,从环境陶冶、知识传授和自身实践,对在校护生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进行干预,并对引入前后学生的护理意识情况进行了对比,效果明显。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从本院护理系2011级五年制大专护理专业(生源为初中毕业生)20个班级中,随机抽取5个班246人(其中男生13人)为实验组,推行“8S”管理;随机抽取5个班级238人(其中男生11人)为常规组,进行常规管理。两组学生无明显差异。2016年5月,学院举行“5.12”国际护士节大赛,对两组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2、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包括:人道利他价值观、协助满足基本要求、帮助解决困难、沟通能力、服务态度五个方面,每项均为100分。前三项采用笔试,后两项采用情景考查的方法。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道利他价值观”、“协助满足基本要求”、“帮助解决困难”三项考核指标,在实施前后变化不太明显。这与前三项与之前的社会大环境有关,我国改革开放已历时三十几年,改革开放在给人们带来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精神观念,比如“利己主义”等糟粕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和价值观,在短时间内修正,并非易事。而“沟通能力”、“服务态度”两项改变较大。这与学校开设的《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课程有一定关系,这些课程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

涉及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考核指标的五个方面(“人道利他价值观”、“协助满足基本要求”、“帮助解决困难”、“沟通能力”、“服务态度”),其每项得分,在推行“8S”管理前后均有明显提高(P

三、讨论

1、运用“前4S”管理,营造人文素养外环境

学院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站、黑板报,手抄报等作为宣传阵地,例如在学生教室前黑板上方醒目处悬挂了各班班训,在教学楼大厅内粘贴了南丁格尔头像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前几年学院斥资40万元,建成校史馆一座。这座校史馆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查阅档案12000余件,主要人物248人,各种数据2000余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学校发展的机构及沿革、专业及设置、教学及科研、校园和文化等十几个门类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充分展现了学校120余年发展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学校力争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角,都成为教育学生的材料,时刻熏陶着每位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形成观念,最后内化为行为。

2、运用“后4S”管理,利用好教室、校园、社会三个课堂

一是以第一课堂――教室课堂为主线。教室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营养的主阵地。在知识的传授中注重人文关怀素养的渗透。人文知识的教学要渗透到其他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把人文素质内容延伸到其他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达到润物无声地提高护生人文修养的目的。在教学方式上,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灌输,将现代化教学媒体组织教学方法融入到启发式教学环节当中,使教学过程从以前的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在教学的把握上,要重点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理念的灌输,提高学生感知关怀并传递关怀的能力。

二是以第二课堂――校园课堂为补充。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之外,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作为补充,通过组织学生学习《道德经》、《弟子规》等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组织法律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通过开展演讲歌咏、书画摄影、篮球足球等文体活动,一方面营造积极向上、底蕴丰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拓展学生校园课堂的业余爱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三是以第三课堂――社会课堂为外延。现实的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的说教对人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可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医院,进社区、福利院,护理实践基地等社会场所,开展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现场体验,能够使学生在得以身体力行的二次认知,人文精神的耳闻目睹使得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刻,这对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牢固终身学习和服务为先的思想大有益处。这种社会实践不可小视,可以使护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有利于其人文关怀素养的增长。

四、结论

护生的人文关怀素养是一种软实力,是隐形的,是护生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气息,良好的人文关怀素养,能超越药物的治疗,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人文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绝非是人文知识的传教。也就是要让学生学到“渔”,而绝非仅仅停留在得到“鱼”的简单层面上。人文关怀素养教育主要靠内化,通过对护生人文关怀素养的教育,使护生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人文关怀的精髓,并将其内化为护生的优良品德等隐形素养,内化为为患者消除痛苦的职业精神,从而达到对护士职业思想升华的目的,这将有利于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医疗单位对护理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弋冰,许乐.刍议当代护理人才人文关怀能力的建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

[2] 诸葛慧香,胡建伟.加强护生人文关怀教育树立护理新理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

[3] 巩莹,张瑞丽,李慧娟.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