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奔腾年代影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基调色彩;电影;主题;情感
ド彩对一部电影的重要意义是举世公认的,昆汀在拍摄《杀死比尔》系列时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如果失去打斗场面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我猜《杀死比尔》更像一部B级电影”。乔尔也讲过“毫无疑问,色彩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色彩之于电影的巨大作用使得电影导演越发不满足于色彩在电影情节中的平淡运用,他们谋求一种“能够穿插于整部电影的,时刻左右电影走向的广泛性色彩的深入引用[1]”。在这种情况下,基调色彩开始在各类影片中出现并迅速推广。
ス赜诨调色彩,法国导演界巨擘吕克贝松有相当精确的定义,他说基调色彩即是“游离于整部影片,无时无刻不对电影情节的推进和观众的观看心理产生影响的,充斥于大量画面和情节的色彩”。吕克贝松的话不仅给了电影基调色彩以界定,实际上也说明了基调色彩在电影中的基本作用,那就是塑造情感基调,提升氛围感染力。
ツ敲,基调色彩是如何在电影中发挥其作用,又在哪些方面对电影主题的表达深化起到了其他元素难以比拟的作用的呢?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对于进一步引导我们对电影基调色彩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亦将结合成功以及失败运用电影基调色彩的案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ヒ弧⒂造氛围,渲染环境
ネ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其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而正是由于此,影片为了更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感染观众,一个与电影主题相协调的环境和氛围是十分重要的。《鬼水凶灵》《活死人黎明》等等恐怖影片,如果让故事发生在宽敞明亮且人头攒动的都市广场,我们几乎很难想象这些影片会变成什么样[2]。
ピ谟造氛围,渲染环境这方面,基调色彩有非常独到的作用。因为人对于特定的色彩有特定的感受和意识。比如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高贵的象征意义,而青山绿水也往往能使人心旷神怡。
フ乓漳钡摹队⑿邸肥且徊砍晒υ擞没调色彩营造电影环境的作品,《英雄》的基调颜色由红、绿、白三色组成,在一般的叙事和人物交流环节,电影的基调色彩是白色,白色能给人纯洁高尚的感觉,表现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净化。在习字和练剑等场景中,电影从服装、背景到人物使用的马匹、刀剑,都大量运用了白色,让观众深深地感觉到了中国传统武侠的那份豁达与开阔的胸襟。同时因是具有东方传统色彩的武侠片,导演刻意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灰白画面,传达给观众有如中国水墨画般的优美意境。而在激烈的打斗场景中,基调色彩又换成了鲜艳的红色,电影中人物鲜红的汉服和背景中鲜红的枫叶都渲染了一种动感和杀气,这使得武打场景得到了很好的渲染。《英雄》运用大量的动作场面的目的并不是夺人性命,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武侠的“中国文人式武侠”。由此,正如张艺谋所言,《英雄》的动作场面“要在激烈的打斗中让观众体会到美感和中华武术的艺术以及武士的儒雅”。为此,影片在大量的动作场面中使用了绿色这一基调色彩,无论是静如镜面的湖水,抑或是竹林里白衣人的飞跃打斗,背景所呈现出的竹林背景,大量的翠绿让人记忆深刻。影评家陈晓云说“在中国,竹林长久以来被士大夫赋予君子的象征,如宋画家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所以在此绿色的竹子具有君子与文人的道德象征意义[3]。”而在整部影片更是始终贯穿了充满个性化的基调色彩,并且这种基调色彩对故事场景的烘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基调色彩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能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比如张曼玉在其间塑造的飞雪形象,从红色的冷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到最后白色的伤心,也是通过色彩的变换,完成其心理个性的发展过程。
サ缬啊痘仆恋亍吩擞没调色彩方面也颇为出色,影片为了表现黄土高原的厚重,在大量拍摄黄土高坡镜头之余,使用了黄色这一基调色彩,奔腾的黄河、黄色的窑洞、黄色的皮肤,让人在电影中深刻感受到了那份压抑的环境对人的控制和包围,让人有冲破这无边无尽的黄土高原去寻找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张艺谋在《就拍这块土》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他拍摄《黄土地》的色彩和画面理念,那就是“设色取浓郁,不取清淡,构图取单纯,不取繁复”。为了达到完美的全方位的黄色基调色彩,电影颇费心思地挑选冬季拍摄,排除绿色,突出黄色,“使大块黄土地占据画面主面积[4]”。电影中有关黄土地、黄河的特写空镜头比比皆是,于是,无边无尽的黄土高原对人命运的束缚和带来的迷惘被“漫天的黄”刻画得入木三分。
ビ胛薇呶蘧〉幕仆恋匦纬啥员鹊,是个人的渺小,为此,电影在表现人物命运时又使用了灰白这一基调色彩,大量运用空镜头,仰视漫漫的天空,俯瞰无边无际的黄土高原。天,没有一点蓝色的灰蒙蒙;黄土地之间的沟壑,没有一点绿色,也是灰蒙蒙。这种对于黄土地的氛围渲染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命运,完美地体现人物的渺小和暗淡。但是当这两种色彩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发生碰撞时,又一瞬间展现了人物与命运的抗争。
ザ、表现情感,引导心理
ト宋锴楦械谋硐趾凸壑谛睦淼牟蹲匠了借助演员对人物内涵的深刻把握之外,基调色彩的成功运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这方面有几部电影不可不提,因为它们都是非常大胆地在整部影片中仅使用一种或少量几种基调色彩来完美而细腻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捕捉观众的心理。
ハ壤纯纯础蹲锒穸际小泛汀缎恋吕彰单》。这两部电影在运用基调色彩方面的手法非常相似,都是以简单的黑白作为整部影片的基调色彩,在部分细节处穿插了鲜艳的红色。《辛德勒名单》是在彩色影片盛行的年代采用黑白拍摄的大胆尝试之作,一开始并不被专业影评人看好,他们认为“很难想象现在还有人愿意浪费他们的时间去观看一部色彩退化到几十年前水平的影片①”。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黑色的基调色彩让观众在整部影片的观赏过程中心理状态极为压抑,而且黑色完美地展现了法西斯的黑暗、罪恶和冷酷无情,而当集中营中受害者出现时,黑色的渲染对刻画他们的无助和绝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ァ蹲锒穸际小犯谋嘧酝名漫画,电影旨在反思当代都市社会人们精神的空虚与无助,信仰的缺失。与《辛德勒名单》略有不同的是,影片在黑白两种基调色彩的处理上,加大了二者的对比度,使得环境更加黑暗,人物的面部更加苍白。一张张白得没有血色的脸也让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精神空虚下人类的无助和麻木。而电影中的血液,影片又使用了鲜艳的红色,鲜艳的红色在黑白背景的衬托下是如此的醒目,以至于凡是看过《罪恶都市》的观众对影片中出现血液的场景都过目不忘。只是几滴血,但它给观众的视觉冲击远比《群尸玩过界》中动用几卡车血浆来得深入和含蓄。在黑白基调色彩衬托下的鲜红将剥夺生命的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
ト、彰显主题,象征暗示
サ缬暗闹魈馊绻没有很好的引导,有时观众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而基调色彩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提升。由于色彩使人产生的感觉是相似的,而基调色彩大量、广泛、持续地使用某种色彩,将使得这些心理感受放大,最终影响到观众的心理,有意识地将他们向电影主题的方向引导。
ァ兑黄漆黑》在这方面做过大胆的尝试,电影的主题很简单,就是让人产生迷惘和恐惧不安,为此,影片从头到尾紧扣片名,只使用了一种基调色彩――黑色。黑色包裹了整部影片,其他颜色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计。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几乎只能透过微弱的灯光来观看影片中的一切事物,随处可见的怪物时刻发出恐怖的嘶吼,还有充斥的各种不知名的声音,由于黑色的压抑和不可见,观众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出现何种危险。影片到最后也没有出现任何一头怪物的形象,但是就是这贯穿影片的黑和当中微弱的灯光,使观众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整部影片更被美国影评会评为2004年“最另类最成功的恐怖片”。
ピ谡夥矫,《千里走单骑》也表现不俗,为了表现那种清新、纯净又浓厚的父子情,影片广泛地使用了白化的蓝作为基调色彩,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蓝色的无限空间感和白色的纯净清爽感,对电影父子情主题的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ピ谙笳饕庖宸矫,轰动国际影坛的《红、白、蓝》三部曲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蓝色象征着自由,白色象征着平等,红色象征着博爱。三部影片分别以这三种颜色作为基本色调,围绕着自由、平等、博爱这三种理念展开,依次阐述了三个主题。
ァ独丁方蓝作为基调色彩是取了“蓝”的广博、浩瀚之意,蓝色的海洋孕育了无数的生命,蓝色的海洋更代表着自由与生机。《蓝》的色彩渲染都是为了完美地诠释自由。在整部影片中,蓝色的象征意义很大程度上由法国国旗上的大自由,细化到了每个人心中的“小自由”。影片女主角因丈夫和女儿的离去无法摆脱心理阴影,虽然她努力淡忘,但是每一个细节都还是会激起她感情的波澜。直到她见到了丈夫的情人并和她和解之后,才逐渐望见了自由。在这里,导演安排了很巧妙的画面,女主角回到家时,看到一串挂着蓝色水晶的风铃,阳光透过水晶把一块小小的蓝色光斑投在女主角脸上,蓝色在这里发挥了充分的象征意义,深刻地揭示了女主角寻求自由的渴望和意愿。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细节,很简单,却很有深意。《蓝》运用蓝作为基调色彩,表现和象征自由,安静唯美地突出了一种暗潮的力量,通过色彩来让观众体会、品味这些细节。
ザ在这方面,《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是沉重而压抑的,旨在体现权利、欲望对人性的摧残。然而整部电影却缺乏一个基调色彩来控制和引导这种主题,大片的金光灿烂和金碧辉煌将电影的主题和观众隔阂起来。《纽约影评》说“从未见过他(张艺谋)色彩如此混乱的作品”。《芝加哥时报》专栏影评人员也说“这部电影是可以成功的,用压抑的颜色作为基调色彩我相信更能由金碧辉煌反衬出皇室内的龌龊、黑暗与压抑。而压抑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越是金光四射,越是阴暗压抑,华丽色彩和黑暗基调颜色的配合越能够很好地描述那个王朝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ニ摹⒔ 语
セ调色彩的美学意义和象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电影情节的推动和主题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需要色彩的配合和引导。而基调色彩,能够整合影片的所有色彩,给整部电影的基本情调和环境塑造打下基础。对影片中基调色彩的研究和把握,应当引起电影工作者的重视,使得我们对色彩的运用更加合理而深入。
注释:
ア 出自《纽约影评》。
[参考文献]
[1] 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 段晓明.从影视色彩的运用,看影视创作的审美取向[J].美与时代,2005(06).
[3] 宋杰.谈谈电影中的基调色彩[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审美视阈;西部电影;传统文化;生命意识;悲剧性
在中国电影史上,以反映西部生命情怀为题材的西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中国电影的新秀。这些电影讲述的故事不只属于贫穷,也不只属于荒凉,它也叙写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蕴藏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明的《黄土地》,到为了生命而抗争的《老井》,再到怎样抗拒命运的《人生》等影片,它们既展示了西部人的情怀,也饱含着深刻的思考。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数千年古老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沧桑与历史中生命个体的沉湎。
一、西部电影及其悲剧性
1984年3月,影评家钟惦棐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提出了“立足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的理论倡导,一时间在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而成为西部电影真正诞生的理论源头。由此,中国的西部电影从萌芽中开始走向成熟,一些电影创作者和评论家开始对西部电影做内在的挖掘。在理论的指导和实践中,西部电影艺术趋向一种明朗化和自觉化。
《人生》《默默的小理河》等影片的出世,不仅给观众展示了西部乡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矛盾,也从新的角度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一次冲击。1985年,根据贾平凹的小说《鸡窝洼人家》改编的《野山》,田壮壮拍摄了《盗马贼》。1986年,拍摄了《盲流》《两对半》《黄河在这里转了个弯》等影片,不论从影片的创作水平来看,还是主题意蕴来看,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显示出了新一代导演的叙事风格和电影表现手法。
综观这些影片,它们在题材、内容和风格技巧上都有深刻的主题和宽广的包容性,真实地反映了西部人民的生活。每部影片都有不同的创作背景和影像意义,大都以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冲突,表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里透出了几许悲凉、几许悲壮。
西部电影融合了西部人的主体意识和西部的自然景物,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既来自于西部独特而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性格、民族习俗风情,同样还有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这里交揉着复杂的人类自我与社会本我的相互关联。正是这些元素的存在,才创造了中国电影艺术的美,也是成就西部电影的重要因素。
二、情结,解构的真实
电影艺术作为文化的审美形态,是文化的精粹表征。在西部电影里,首先感觉到的是西部自然环境给人的视觉冲击,再就是隐藏于主题中对传统文化、生命意识的赞美与批判。这样的架构组成了电影的悲剧性情结,也使它的艺术成分更加真实,悲剧气氛更加浓重而又符合情理。在这样的环境下,矛盾体的相互碰撞结出了果实。下面结合作品与主题倾向作深入的解构。
(一)人与自然
茫茫无际的大戈壁,万马奔腾的大草原,还有广袤的沙漠等,这些自然景物不仅表现出独有的雄浑、悲壮和崇高,也包孕了丰富的人的灵魂意象。这既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精神的冶炼。人与自然是无法分割的,西部电影正是捕捉住了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致,创造了电影世界里视觉上的美感。
电影艺术家们正是借助了这种非常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物像,节省了更多需要用影像画面要表现的东西,这种情景与人物性格的巧妙对称,显出了不一般的电影表现,也创造了视觉上的冲击和感染力。再加上局部景色的单调描写,电影整体的悲剧性成分更加真实自然。
影片《黄土地》中有个这样一个场景:深厚的黄土地占据了极大部分画面,上面只有一线天空,在高高的地平线上,三个种地人在默默地耕耘着。人在这个视觉大环境里,显得十分的渺小,而且被天和地挤压着,显得很压抑,也十分沉重。这是一个用客观的自然物景表现主观意识的一幕。客观上,它是一个简单的种田场面,而实际上则表现了我们民族与黄土地之间的历史性思考。一方面,人们生活在这块丰厚的土地上,感到了踏实,也有很强的依赖感,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同样,它也代表着一种硬朗、朴实、勤劳、勇敢的文化精神,正是由于这种民族气概的精神延伸着我们民族的文明。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在传统道德和文化羁绊的阴影下无法挣脱。
这些景物都以一种西部独有的风姿特色和造型形象展现,它那不加雕琢的原生态的朴实、凝重、淳厚,它不仅创造了影片的视觉美,也承载了艺术家对影片中人物和情节的纵深发展。无怪乎导演陈凯歌说:“我认为西部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就是要溯本求源寻找自己民族的根。在经济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找出一个民族观念形态上的历史继承。”①这是一个记号的印证。
(二)传统文化的折射
1传统与反传统
传统就是指被保存在某一人、某一群体中,并为后代所运用的文化形式。传统不是通过生物学上的遗传来延续,而是通过社会历史所沟通的文化渠道来延续。
电影是表征文化的艺术手段,自然也离不开文化的土壤。作为80年代崛起的西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引起市场极大反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由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对于电影的作用,自然就形成了电影的一个哲学问题。对于怎样去解构文化的传统,还是传统文化,这的确也是个十分沉重的问题。我觉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应该追本溯源,在今天看来,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西部电影正是借助于时代的意识要求,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之根的深刻反思。这里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褒扬,也穿插了浓重的批判意识。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无疑是表现这种传统的高手。古老的信天游、麻木的脸庞、窑洞、木头鱼、唢呐、花轿,这些都是有形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影片《盗马贼》中关于藏族文化的展示也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子,都是和导演有意识的创作联系在一起的,它既是传统文化的延伸物,也在一定层次上推动了影片的矛盾冲突。我们歌咏这种文化的灿烂,也不能忘却它摧残人性的文化郁结。
2代表影片中的悲剧性
西部电影中表现的传统文化都和我们的民族文化分不开,无论是表现还是批判,都有深刻的时代性。创作者试图以全新的艺术思维和全新的电影语言表达着自己对传统的反叛,它以宽阔的历史眼光和深刻的哲学意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评价。
《红高粱》:在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序列中,《红高粱》里的“颠轿”和“酿酒”、《菊豆》里的“印染”和“挡棺”、《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捶脚”和“点灯”以及《英雄》里的“剑道”和“书法”等都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这些电影在表现反传统中都显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感。
张艺谋的文化意识没有媚俗,却包含着深刻的民族性。张艺谋眼里的中国文化,与其说是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的抽象载体,不如说是众多民俗和仪式的具体感知。尤其当这种具体感知跟导演的影像激情和商业策略相结合,便使张艺谋电影里的中国文化呈现为既令外国人神往又令中国人迷惑的奇异景观。
在电影的叙述中,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样,《老井》在表现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带着更多的现代批判意识,正是这些造就了影片的悲剧性情调,更成就了电影艺术的深沉内涵。
(三)人性与生命意识
在西方社会,表现人性,追求一种自由、平等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运动时的主题。表现一种鲜活的人性,也凝聚了西部电影的情结。同样,电影文化的主题是与人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人”蕴涵了生命意识的层面。由于西部背景文化的深厚,那么关注人应该是当时文学的表现形式。于是“寻根文学”“反思文学”开始关注人的命运,这无疑给刚刚从一段历史中走出并在寻觅方向的中国电影开启了一扇门。在与生命意识的直接对话中,人与命运的抗争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是构成西部电影整体悲剧的内在情结。
影片《红高粱》描写了一群“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人,恢复了人的本来面目,赞颂了生命意识,不压抑人的本性。张艺谋感到中国人活得太累了,中国人种的退化,他说:“你把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往脚下踩也罢,捧上天也罢,在批判继承中重新确立自我也罢,你的生命状态首先得热起来,活起来,旺盛起来,要敢爱敢恨。不能一肚子文化,自己却活得越来越疲软。”“《红高粱》实际上是我们创造的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②在这部影片中,患麻风病的李大头、土匪秃三炮和日本鬼子都成为一种象征,是压抑生命、压抑人性的力量,与他们的斗争实际是人性与兽性的搏斗,影片最后,这些普通老百姓与日本鬼子的拼搏,不是一般的复仇,而是“体现了生命本身的不屈的精神”③。
可见,对人生自我生命意识的讴歌与赞美是出自于创作者本身的,也折射出艺术家们对当时所处的环境的深刻反思。
悲剧渲染的是一种情调,而这种情调则是高亢的,如英雄的死。人与命运的抗争是造就悲剧的一个永恒的基调。生活是复杂的,它包容着我们的生与死,理想与现实。然而,正是这种不断的人的本体与命运的抗争,造就了英雄和电影艺术的悲剧性效果。尼采在论悲剧时有这样一段话:“人生是一个美丽的梦,是一种审美的陶醉。可是,科学却要戳穿这个梦,道德要禁止这种陶醉。所以审美的人生态度是与科学的人生态度、伦理的人生态度相对立的,人生审美的必要性,正出自人生的这种悲剧性。凡是深刻了解人生悲剧性的人,若要不是走向出世的超脱或玩世不恭的轻浮,就是向艺术求归宿。”
在影片《人生》中,探索人的生命存在与内在精神达到了一个的境界。高加林充满青春的骚动与心灵的震颤,体现出现代人对世界发出的生命喧嚣。人的生命存在与自身精神渗透着哲学的、文化的意义。高加林渴望生存,不顾父辈的阅世劝诫,离开祖辈赖以生息的黄土高原,在小县城里与命运抗争着,但却受到旧的人情、习惯、习俗的挑战。在高加林不甘心命运安排的情况下,他依然不向命运低头。这里面蕴涵着生命意识和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生活的希望,他对外界的抗争,也是自我内心争斗的结果。在《人生》里,吴天明导演用硬健的雄风从另一面体现了西部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逐。
三、结 语
西部电影的开始得益于美国西部片的启迪,题材大都跟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一系列的西部影片里,深深挖掘出民族文化主题的是从第五代导演开始的,它也开始了表现文化与反映现实的深入结合。电影艺术作为文化的审美形态,是文化的精粹表征。
无论是吴天明的《人生》《老井》、陈凯歌的《黄河谣》,还是张艺谋的《红高粱》等,这些影片都记录下了中国西部的生活状态。还有就是在《英雄》《关中刀客》《天地英雄》中,表现的英雄的壮美气概也折射出人的本体的美与电影艺术美的交相辉映。这里融合了各种各样的元素,有自然环境的影像造型产生的视觉冲击,还有点滴的传统文化象征,也有主人公的言语和命运的结局,等等,它是一种复杂的交集。就像导演张艺谋在谈到西部电影时,用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中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说出了他的认识。总而言之,内在生活与现实世界的巧妙结合,在影像化的手法下成就了艺术的经典。
注释:
① 奚姗姗:《纵观新时期的电影创作》,《当代电影》,1986年第6期。
② 陈凯歌:《怀着深挚的赤子之爱》,《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8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