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础文物;保护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黑龙江史志2015.4(总第341期)
一、文物保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文物保护的概念
基于百年以上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运用法律、法规、政策、行政管理手段,运动用人、财、物和科学手段对其维护原貌称为文物保护。
(二)文物保护的基本特征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文物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1)是由人类创造,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2)是成为历史的遗存,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按照国际上的一般惯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
二、 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也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须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二)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须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三)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式的技术帮助和合作,比如派出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专家来培训当地的保护和修复技术的专门人员。
(一)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健全。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但相应机构并不健全。
(二)文物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培训、学习和深造,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三)管理经费短缺。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失去管理的功能。
(四)工作环境不够完善。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上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五)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久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而引发一系列反映。
四、增强组织管理的有效手段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
(二)加强管理,强化文物站的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
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
(三)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
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
(四)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是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需要结合实际,二是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
(五)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发动社会帮助。
五、七台河市文物管理站的概况与发展
目前七台河市文物管理站编制8人,平均学历大专以上,平均年龄40岁以上,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管区使用面积900平方米,藏品1000余件,共分四大种类,如:铁器、铜器、瓷器、陶器等。七台河市行政管理四个区一个县总面积属多百丘陵与原面相接合,文物保护面广。本站工作范围主要负责本地区的文物保护与调查登记摸底。为了把文物管理工作管理更好,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成立四个辖区的文物保护所;增加文物保护经费(财政方面);发动群众赞助方式;适当增加文物的修复的工作人员;适当增加文物保护的硬件投入;适当投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提高现代文物站的科学管理水平。
六、结束语
目前,文物站馆藏文物保护工作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加强认识,努力改正,一定能够使我国的文物得到妥善的保护,从而使文物的经济性,文化性,艺术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参考文献:
[关键词]植物保护 化学农药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26-01
0.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进行植物保护的需要而大量使用的农药,使土壤、水源和农产品受到了较大的污染,使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步伐。
1.植物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病虫害的防治上,化学农药起着高效、特效和速效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从大量应用有机氯农药到现在的有机磷、除虫菊酯和各类杀菌剂等,对杀灭病虫,防止病虫害蔓延,提高农业的增产丰收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频繁发生的,破坏力较严重的病虫害,化学农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对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不良的后果已经显现出来,害虫的不断变异,使其对化学农药产生了很大的抗药性,所以只能在化学农药的使用上不断增加,以达到灭虫的效果。这样以来,用药量就在不断的恶性循环中越来越大,导致害虫的天敌受到杀害,从而使农业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土壤受破坏较为严重,农产品上农药残留过多,不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破坏,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1.1 化学农药使用过量
目前,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化学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上的效果,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病虫害得以有效的控制,但由于大量地使用农药,不仅导致土壤及农产品上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同时农业的生态平衡也受到了破坏,环境越来越恶劣。
1.2 单纯依靠化学农药
由于过分的化学农药的作用,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使大量的有益生物也被灭杀,使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受到破坏。与此同时,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不断地增大,导致农药的尝试得以不断的增加,早一些年里已经被控制住的一些害虫在近年内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
1.3 农药误用、错用现象还较普遍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部门普及力度还不够,同时农民整体素质普遍还较低,在对化学农药的使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错误的地方,往往区分不明白杀菌剂和杀虫剂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混用和误用的情况。这样盲目地对化学农药的使用,不仅影响了药效的正常发挥,同时也导致药害的发生。同时农民对害虫的认识度不够,抓不住治疗的最佳时机,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会导致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1.4 农药使用浓度逐年提高
由于长期对化学农药进行使用,促使害虫的抗药性得以逐渐地提高。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杀虫的效果,只能不断地提高农药的浓度,这样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则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导致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土壤中和农产品中。
1.5 喷药设备落后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由于其雾滴直径较大,所以导致化学农药的利用率较低,不仅达不到应用的效果,同时也使农药的浪费程度较高。
2.合理有效地进行植物保护,发展可持续农业
2.1 加快新型农药的研制及推广应用
2.1.1 研制开发新型高效、低用量、易分解、低残留农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学农药的技术手段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农药的使用量已开始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新研制出来的化学农药具有高效、低用量、易分解和低残留的优点。这样不仅在使用的量上有所降低,同时对土壤的环境的污染也有所降低。
2.1.2 合成新的农药增效剂
当前,害虫的抗药性因长期使用农药而增强,如何延缓或解决抗药性问题,是农药研究和害虫防治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增效剂对代谢解毒酶系的抑制来作为害虫抗性的手段之一,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发研制新型有效的农药增效剂,是提高农药防效,减少用药量,使现有农药品种发挥更高效能的有效途径。
2.2 加快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推广应用
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只用用于昆虫,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控制害虫发展。它无毒、无害、无污染,不杀伤天敌。在日益强调保护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今天,开发推广应用活性高、选择性强、具有较好环境相容性且成本低的新型无公害农药,理应成为必然趋势。
2.3 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
微生物农药专一性强,无公害,无污染,但由于微生物农药见效慢,杀虫谱窄,受环境条件影响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若微生物农药能配合其它防治措施,就可以有效防治虫害,且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4 发展生态农业,利用有效生物控制病虫害
我国所倡导并实施的生态农业,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和生态工程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持续发展必须使土地、水和动物、植物种质资源得到保护,有益生物得到保护,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其中的有益生物来抑制病虫害。其重点是做好瓢虫、寄生蜂、寄生蝇、捕食螨、食虫动物等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并配合化学农药、化肥的施用来获得高产、稳产。
2.5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抗病虫作物及其品种
基因工程的基因重组技术,使人们已经能做到按照设计的“图纸”对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DN段,在体外进行人工“剪切”、“组合”和“拼接”,重组形成新的DNA,然后注入或通过载体转入受体生物细胞内,从而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新品种或生物类型。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具有安全、高效、选择性强、连续性强且无污染的防治效果,可能成为高科技农业条件下植物保护的发展方向。
2.6 试制植物病害免疫剂
对于一些流行快、发病重、损失大的植物病害,可考虑研制免疫剂,通过喷施免疫剂或用免疫剂拌种来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也许属于植物保护的创新课题。
2.7 更新喷药设备
加大对喷药设备的研究力度,从而使其向超低容量方面发展,使其喷雾直径缩小,从而提高化学农药的效果和效益。
2.8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农业要想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对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文化素质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也能有所提高,因此需要在广大农村加大科技推广的力度,提高农民的接受能力。
关键词:环境保护;水环境污染;饮用水源地保护;突发应急事件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环境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是建设和谐水韵吴忠,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一批小造纸、小冶炼、小水泥等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被关停,城市污水处理厂、火电厂脱硫工程,造纸厂碱回收工程等一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成投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额完成年度削减计划。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黄河干流稳定保持在三类良好水质,较“十一五”期间提高了一个水质类别,清水沟、南干沟等排污沟污染有所减轻;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优良天数稳定在325天以上,城市区域噪声功能区全部达标,土壤环境总体稳定。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解决。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地表水环境污染
黄河吴忠段共69公里,直接向黄河干流排污的排污口(沟)共9个,其中东岸6个,分别是:峡光纸业、金昱元公司、南干沟、第一污水处理厂(城西排水沟)、清水沟、苦水河;西岸3个,分别是:青铜峡铝业公司、大坝电厂、罗家河。其中排污量较大的除峡光纸业为单个企业排污口外,还有清水沟、南干沟、罗家河三条纳污沟。这三条沟分别承担着各自流域排放工业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的功能。虽然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较10年前有所改善,但监测数据显示黄河干流吴忠段污染明显:入境金沙湾断面一年中有一半时间为二类优水质,而出境断面叶盛公路桥断面始终为三类良水质,且主要有机污染物监测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在黄河宁夏段五个监测断面中是最高的,这说明我市对黄河干流的污染贡献非常明显。而且叶盛公路桥断面氨氮已逼近三类标准限制,一旦超出,水质将下降为四类水,将突破自治区给我市下达的环境考核要求。并且按照自治区环境规划,目前黄河干流各市出境断面已由下游城市环境监测部门负责监测,未来几年内,各市出境断面水质如不能达到目标要求,将由上游城市向下游城市进行环境经济补偿,这将直接影响我市形象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我市清水沟、南干沟除个别月份外,总体达不到五类水质目标要求,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污染仍然严重,是我市创建环境模范城市最大难题。
1.2市区饮用水源地保护
吴忠市利通城区现有地下饮用水源地2处,即早元水源地和金积水源地,早元水源地始建于1984年并开采至今,共有18口水源井,设计供水量4万吨/天,开采年限为20年,是目前吴忠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供水水源,现实际开采4万吨/天,最大日取水量可达6万吨/天,水质除个别时段因地质原因有铁、锰离子超标外,其它指标符合饮用水标准。金积水源地位于金积镇大庙桥村、塔湾村、丁家湾村境内,布井区面积6.86平方千米,共有9组18口采水井,于2003年建成,设计供水量4万吨/天,开采年限20年。因地质原因,除个别时段,个别井位铁、锰离子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能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该水源地建成后一直未向市区正常供水。2000年,吴忠市自来水公司请宁夏伊斯兰地质勘察设计院对金积饮用水源地所在区域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地质勘探,经专家论证认为“金积饮用水源地是吴忠市唯一一块可供今后长期连续开采的水源地,黄河侧向补给为水源地提供了充足的水量来源,含水层单一,为潜水层,渗透性高,出水量丰富,但极易受污”。
根据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2005年,吴忠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市环保局编制的《吴忠市金积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规定了保护区范围和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并开展了一级保护区立标等工作。2007年,吴忠市环保局组织编制了《吴忠市早元水源地划分方案》,但由于早元水源地已是规划的城市新西区且已经建成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建筑,故市政府未予审批。目前早元水源地已成为城市建成区,离取水井最近的建筑物仅10余米,已无法具备做为水源地进行保护的条件。
1.3 突发环境事件
我市近年来发生了峡光纸业废水管道破裂污染秦渠事件、老马清真食品厂氨气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虽然处理及时,未造成大的事故,但也给我市环境事故风险问题多次敲响警钟。目前,我市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依然存在,例如宁夏庆化公司水污染处理设施一直未建成投用,自治区环保厅对其焦化、甲醇等项目进行了阶段性验收,同意其正常生产。该企业废水除回用一部分外,一部分废水暂存于暖泉湖上游沟道内,虽然目前企业未满负荷生产,污水量不大,若遇经济形势好转,企业必然会增加产量,同时废水量也会增加,一旦发生泄漏,必然会对暖泉湖水质造成污染事件。应督促庆华公司尽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消除风险隐患。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对地表水污染物治理抓龙头,抓重点,彻底解决地表水污染的问题
首先要严格环保执法,督促峡光纸业、昊盛纸业、金牛化肥、米来公司、城市污水处理厂等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杜绝偷排行为,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污染治理设施长期不能正常运行的污水排放企业责令停止生产。其次要加强工程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富荣化工公司、青铜峡天峰化工公司污水治理工程及盐池、同心、红寺堡三县区生活污水厂技术改造工程应尽快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行,削减氨氮排放量。另外,实施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减少入黄排污总量。
2.2 调查饮用水源地划分方案,积极寻找备用水源
按照国家《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必须加以整改才能符合评估要求。因此必须立即调整金积水源地划分方案并按现有规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基本设想是将金积地下饮用水水源地“西移北扩”,具体方案是将一级保护区东界从利德大道向西移500米,同时将一级保护区西界西扩至利通区与青铜峡行政区划分界,将一级保护区北界跨过秦渠扩至距滨河大道100米,使之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用水需求。二要对调整后保护区内村庄和居民生活用水全部用管网收集送第三城市污水厂处理,同时由农业部门指导保护区内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减少面源污染对地下水的污染。三要投入资金积极寻找备用水源,建设备用水源。在保证供水水量和水质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国家评估要求。由于我市利通城区面积狭小,地下水源地的保护必然会对我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带来限制,远期可考虑使用地表水源,从青铜峡大坝取水,经处理后可自流到城区,做为城市饮用水源。
2.3 加强企业管理,预防突发事件
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企业进行排查,严格督促企业完善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建设应急设施,确保发生事故时不对外环境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1]王毓华. 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的作用和地位初探[J]. 安徽建筑,2009.
关键词:博物馆 文物保护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66-01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留下众多璀璨的历史文物,它们承载着各类信息,如生产、资源、民俗、文化、科技等方面,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基于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但是,通过对近些年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文物保护工作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文物保护效果不佳,很可能造成文物损坏,使之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降低。针对此种情况,应当探究有效的路径来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良好的保护文物,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一直传承下去。
一、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1.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首要任务
文物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有着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实物。自1992年以后,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博物馆的首要任务就是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就是见证历史,并且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将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传承下去。基于此,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需要制定与时俱进的、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按照文物保护的级别,良好的展开各项文物保护工作,避免我国珍贵文物受损[1]。
2.社会效益是文物利用的前提
透过文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国家各方面发展历程,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等方面。这充分说明了,文物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将其予以科学的运用,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利益。具体来说,将厚重的历史呈现在国民的面前,激起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够将具有浓厚底蕴的文化呈现在国民的面前,让国民深受熏陶和影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能够将科学呈现在国民面前,让国民透过人类智慧结晶,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进而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所以,良好地进行文物保护,对文物进行科学的利用,可以创造较高的利益。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的确,博物馆做好文物保o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通过对近些年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文物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文物收藏和陈列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的设置标准都是参考国外的一些研究数据,如湿度标准、温度标准,很少有博物馆能够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对文物收藏陈列环境标准予以研究,提出适合的、合理的保护标准,致使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并不是非常适合放置和存储文物,这会给文物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粉尘、毒气等充斥在空气之中,即便博物馆文物保存在封闭的环境中也容易受到侵害,致使文物发生物理变质的可能性较大[2]。
2.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素质不高
博物馆肩负着文物保护和修缮的任务,需要一批优秀的、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来负责。而通过对国内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一些博物馆内并没有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的构建,致使博物馆内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或专业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或专业素质较低、或修缮技术了解甚少等,致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不能专业的、合理的、规范的进行文物保护和修缮,这同样不利于长久的保存文物。
三、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路径思考
针对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不佳,存在一些问题的情况,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实际总结,提出的建议是: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要想真正改变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提高文物保护有效性,首先就要注意极大财政投资力度,只有保证资金充足,才能搭建良好的文物收藏陈列环境,从而保证良好的保护环境;只有保证资金充足,才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修缮技术研究,提高修缮技术水平,科学的进行文物修缮,良好的保存文物[3]。
2.构建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
上文已经提及文物保护队伍不佳,将直接影响文物保护效果。基于此,为了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需要积极构件优秀的、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也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展开相关培训活动,包括文物保护认识及重要性方面的培训;修缮技术的培训;素质教育等,逐步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整体水平,构件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的执行各项文物保护工作。
3.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
近些年,文物收藏热度较高的情况下,我国文物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国内外不法分子意图盗取文物,进行文物贩卖。为了良好的保护文物,避免文物受损或者被贩卖,博物馆还要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也就是完善文物安全规章制度,对文物的陈列、展柜安全性能标准、展厅管理等方面予以严格的规定;制定员工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员工的责任,以便员工能够从责任出发,良好的执行工作;加强科技防范,也就是积极的引用先进的安保技术,不断强化博物馆安保,防范盗取现象的发生。
结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文物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有着重要的实物,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良好的保护文物很是必要。但是,近些年国内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落实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文物保护效果不佳。对此,应当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构建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等路径来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向菲.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路径的若干问题思考[J].华章,2014(17):338,348.
关键词:文物管理;保护;问题;对策
一、文物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文物管理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物事业得到了较好发展,文物管理工作中相关法规也逐渐完善,使我国的文物保护进入了法制化的进程。《文物保护法》的实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现阶段的文物管理情况而言,我国法律规定的不得移动的文物有万处,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多处,省级和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相对较多。随着文物数量的逐渐增加,文物的种类也随之丰富,使得博物馆的规模扩大,分布范围扩大,管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文物保护的科研成果也在文物发展的过程中增加,部分成果还获得了国家的各种科研奖项人们对文物管理的重视使得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得到迅速开发。
文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文物管理中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很多文物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一些小地区的文物管理经费一般在几万元以内,较少的经费使得最低成本的文物保护工作难以达到,对于文物本体的保护更是困难。此外,经费的短缺也使得文物管理中心难以开展各种活动,没有经费去征品,也难以进行文物的更新展览所以使得文物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其次是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部分地方没有根本的生活服务设施,一些具有基本管理设施的地方也存着设备陈旧的问题,好多建筑时间较久没有进行合理的修复,导致其应有的价值受到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较多的文物受到破坏。一些地方进行旧城改造或是房地产的开发,一些施工单位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将历史文物较为密集的地方进行开发,从而造成文物的损坏和风景的破坏。第三个问题是文物的安全问题,很多博物馆缺乏文物安全保护设备,大多数依靠的是管理人员的严盯死守,管理过程中的疏漏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文物的流失。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墓通常情况下会成为犯罪分子的偷盗目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我国的文物管理过程中管理秩序较为混乱,存在文物走私的情况。大量的珍贵文物被走私,造成文物的流失。
二、加强我国文物管理的对策建议
1.推进文物事业的改革,加大文物保护支持力度
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文物事业的投入,确保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财政支出首先应当用于保护文物公共产品。通过中央、地区和地方当局足够的预算拨款,确保得到保护历史地区及其环境计划中所规定的用于公共投资的必要资金。其次,文物部门要通过改革,增强自身的生机与活力。文物管理部门要在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扩大博物馆的活动内容,发展文物产业,如面向旅游市场的文物复、仿制品销售等,增加收入。
2.健全文物保护专门管理机构,加强文物抢修和保护
随着文化遗物、文化遗址等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到各地的文物保护区进行旅游,且一些旧城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造,这就造成了一些矛盾的产生,这也就使得文物管理的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各地区的工作重点,这就要求各地区的文物主管部门要建立专门保护机构,有效的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对于一些申报国拨经费补助维修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才可以享受专款专用的优势。通过文物保护专门机构,加强文物的抢修和保护工作。首先,要依照文物法律、法规,将重要的文物单位收归文物部门管理;其次,加大重点文物维修力度,逐步做到省级以上文物单位无险情,增加新的对外开放文物点;再次,加强革命文物和近现代重要文物保护与征集工作;最后,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和民俗文物的保护。
3.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城市每天都在进行着旧城改造及招商项目的建设,这就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一些城市领导在观念上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那么势必就导致在城市建设中文物受到破坏的情况发生。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相脱节的情况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制定了相应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案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文物保护划定区域从而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使城市充分保留下了历史文化遗产这对城市的品位及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引进高科技的管理技术
建立文物管理的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对文物进行科学的管理,使文物逐渐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博物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交流的场所,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传统的文物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所以在文物管理或者进行文物陈列时应该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对陈列文物的内容进行革新,确保文物陈列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步伐。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新科技在各个领域广泛的应用,在文物管理过程中也应该重视高科技的应用,利用数字化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技术对文物进行管理,也可以让专业人员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触屏系统,建立文物管理数据库,将较多的文物信息存入到数据库中,既方便人们对文物的了解,也能够使文物管理体现系统性。也可以建立文物管理的网站,将文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让人们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文物管理信息,使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逐渐得到传播。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挖掘文物管理的有用资源,其次应该联合文物管理各个部门共同提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网站的顺利完成。还要注意在设置网站时预留网站更新的入口,确保文物信息能够随时进行更新。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
一、文物管理工作的现状及特点
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是宗教古建筑,它是社区、乡村,尤其是农村群众最集中的活动场所,做好这些宗教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把它们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安定民心、安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可使进各个国家地区间交流,有利于保持世界各平共同发展。将它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是我们现在的职责。文物管理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管理,促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的轨道。
二、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培训、学习和深造,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2.工作环境不够完善
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
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
4.经费短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失去管理。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的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由于经费的短缺,交通工具难以保障,文物保护单位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
5.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被侵占和破坏;司法部门难以有效配合打击文物犯罪的行为和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
6.开发与保护失调
应该说,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热潮,对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却造成了新的问题。在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往往是文物保护为开发和经济建设让道,文物法规难以有效实施,保护措施难以有效落实,管理工作造成失控。
三、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四、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加强使命感,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更大的热情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6.认真落实文物工作“四纳入”的要求
(1)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制订社会发展计划时,把文物保护列为当地政府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管是编制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订年度工作计划,都体现了对文物管理、保护、维修等工作内容,并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执行,认真实施。
(2)把文物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都把文物保护列为重要项目。如规划部门制订了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在制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划部门应划定重点保护范围。
(3)把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为文物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将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定额下拨文物部门的财政经费,并在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单位以集资的方式修理受损文物。
(4)把文物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本着“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原则,不要把文物工作简单看成是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的事情,而是将文物工作作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事业。从县领导起,到各职能部门,各社区、乡镇的领导都要为本辖区内的文物保护负起责任,纳入他们的工作范畴,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在每年度的年终考核中,都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考核的项目之一,各级领导的述职报告中都必须有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从而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了文物事业的良性发展。
7.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关键词]庞贝古城;龙门石窟;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93-03
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和我国的龙门石窟一样,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两者同为大型露天文物遗址,在文物病害和保护方法上有诸多相通之处。笔者有幸于2010年11月参加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的赴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期间有机会听取了庞贝古城文物保护专家的讲座,并赴庞贝古城进行了实地考察,从而对庞贝古城有了初步了解。2010年11月6日,庞贝古城内的重要建筑角斗士训练营石头屋在暴雨中倒塌。11月30日,庞贝古城遗址内的“道德者之家”花园外墙也因暴雨垮塌。12月1日,又有两处建筑墙壁发生坍塌。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庞贝古城接连发生三起坍塌事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作为龙门石窟的工作人员,自然就引发了从庞贝古城保护到龙门石窟保护的思考。
一、庞贝古城的保护
(一)庞贝古城坍塌事故原因分析
2011年11月9日,也就是庞贝古城发生第一次坍塌事故后的第三天,庞贝古城保护修复实验室主任为培训班做了有关庞贝古城的专题讲座,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事故发生地负责保护人员对第一起事故原因的分析。
庞贝古城坍塌事故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技术上的原因。11月6日发生倒塌事故的角斗士训练营石头屋是20世纪50年代在一位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主持下重建的,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手段,在重建中大量运用了钢筋混凝土。随着时间的推移,钢混结构中的钢筋由于遭受腐蚀体积增大、承载力降低,加上大雨的冲淋,致使建筑荷载骤增,超过建筑最大承载能力,从而导致垮塌事故发生。二是人为因素。倒塌事件本可以避免,但各种原因交织,最终还是不幸发生。疏忽大意、对文物的监控力度不够、缺少定期维护、资金短缺是造成事件发生的人为原因。
(二)庞贝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
庞贝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一是环境潮湿带来的诸多文物病害,如墙体表层脱落、墙体被腐蚀、植物滋生等。二是保护性破坏,如20世纪30~60年代大量使用水泥对墙体进行加固。为保护壁画在其周围使用铁构件支撑固定玻璃罩,采用石蜡作为壁画的保护材料。90年代为解决地下水侵袭墙体采用铅层阻隔地下水,加固墙体残留未能及时去除而对文物造成新的破坏。三是人为因素破坏,主要体现为在文物上乱涂乱画,这些破坏无法修复。
庞贝古城接连的倒塌事件为意大利的文物保护事业敲响了警钟。通过这一次事件,或许会对其文物保护技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龙门石窟的保护
作为同庞贝古城类似的大型遗址类露天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也需要正视保护工作,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防患于未然,在保护工作中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龙门石窟的保护是从石窟开凿之日就相伴而生的,如开窟时修建窟檐、排水沟,在造像上涂防风化材料等,其中很多保护设施在目前仍能起到很好作用。当然也有部分保护措施对文物造成了破坏,如在奉先寺、潜溪寺、宾阳洞等洞窟前为修建保护性房屋而破坏壁面雕刻,并导致通风不畅、洞窟内湿度增加,加速了雕刻风化等问题。龙门石窟大规模科学规范的保护工作应该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为解决石窟存在的围岩崩塌、洞窟漏水等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为龙门石窟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2002年开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使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人员开阔了眼界,在工程进行中学习到很多保护知识,并对龙门石窟的保护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从2006年开始,龙门石窟还进行了洞窟的日常维护工作,此工作消除了石窟存在的隐患,减缓了病害的进一步发育,增强了立壁表面岩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有效保护了维护区域的石窟和雕刻。
(一)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尽管龙门石窟在前期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不足以解决石窟存在的多种问题。从目前龙门石窟的病害现状来看,有以下几点需要重点关注:
1.石窟围岩稳定性问题
石窟围岩稳定性的问题一直是龙门石窟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1971~1985年,龙门石窟就曾针对性地将崩塌的洞窟、雕刻品及危岩采用化学灌浆和钢筋铆杆加固等工程技术,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抢险加固工程,使洞窟、雕刻崩塌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此后又于1987~1992年历时五年的综合治理工程中,对岩体及洞窟进行了加固。通过这些维修工程的实施,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的岩体和主要洞窟得到加固,基本解决了岩体稳定性问题,洞窟渗漏状况得到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围岩再次出现崩塌掉块现象。综合分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时的加固工程未涉及区域出现的围岩不稳定现象。最近几年,在历次的危石排查中,经常发现即将脱落的危石。应当说,这种现象是目前影响围岩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固过的区域再次出现不稳定现象。主要表现为加固区域部分岩体出现新的裂缝,此外,当时加固时所用的水泥砂浆覆盖层部分有脱落危险,用手就可以轻松取下。这种不稳定现象产生主要的原因为加固材料的逐渐老化,周边爆破、火车过境等震动源的震动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造成的根劈作用等。
2.石窟水问题
水是影响龙门石窟最大的一个问题。影响洞窟的水有四个来源,包括因降雨造成的洞窟渗漏水、洞窟冷凝水、地下水以及大气水。水对龙门石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加速雕刻品风化、洞窟渗漏使雕刻品表面形成凝浆覆盖层、造成生物病害的滋生和蔓延等。
3.石窟雕刻品风化问题
雕刻品风化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石质文物保护界的一大难题。龙门石窟在防风化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如采用有机硅树脂进行防风化实验,同中科院理化所合作研发防风化材料、建立露天防风化试验场等措施进行防风化治理的研究,这些措施的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无法广泛使用,因而不能有效解决文物风化问题。龙门石窟的风化病害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其所处环境为露天,极易遭受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现象的影响。近年来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文物的风化速度显著加快。2003年4月,龙门石窟景区实现了封闭管理,原从景区过境的洛伊公路改道,对景区文物造成污染的汽车尾气、粉尘、震动以及噪音污染等得到有效缓解,景区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尽管如此,大环境对龙门石窟文物风化的负面作用仍不可低估。
4.人为破坏问题
人为破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护性破坏,二是游客在文物上及周边区域随意刻画。在龙门石窟之前的保护工程中,同庞贝古城一样,也存在一定的保护性破坏情况。在上世纪70~90年代进行的两次龙门石窟保护工程中,曾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加固、修建窟檐、岩体支护等保护工作,但由于水泥最终会分解生成对文物有害的盐分,在水的作用下不断结晶和析出,反而造成文物风化加剧。经笔者调查,在这些有普通硅酸盐水泥存在的区域附近,文物风化程度明显严重于无水泥区域。这种现象在庞贝古城出现了,在龙门石窟也未能幸免。龙门石窟也出现过为防止碑刻进一步风化而在其表面采用石蜡封护,从而导致碑刻表面大面积脱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此外,由于龙门石窟是对外开放的景区,每年接待百万以上游客。景区内出现游客在文物上刻画、抚摸等不文明行为,对文物造成危害,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无法修复,损失不可估量。
以上是目前龙门石窟文物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文物安全,其中有些问题目前尚无法得到全面解决。
(二)龙门石窟文物保护方法探讨
1.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和日常保养维护并行的保护措施
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和日常保养维护并行的保护措施,能有效解决石窟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如围岩的稳定性问题、洞窟渗、漏水问题等。综合治理工程成功的例子非常多,龙门石窟上世纪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就是其中一例,在工程实施之后的20年左右起到了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围岩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改善,渗、漏水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实施工程是一个很好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仅靠实施工程来解决文物保护问题并不现实,且存在一定弊端。其原因有三:一是实施保护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经费问题是实施保护工程的关键;二是龙门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工程需要得到主管部门批准,工程从准备到施工完成周期较长;三是实施保护工程势必对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尽管破坏相较保护效果微乎其微。日常的保养维护是保护工程之外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工作的体现,能有效减缓文物遭受破坏的速度或使文物免遭破坏。在龙门石窟,每年都要定期进行岩体稳定性检查,这项工作也是日常保养维护工作的一部分,可以及时发现石窟岩体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并及时加以处理,从而有效减少发生围岩崩塌的可能性。
同围岩稳定性解决方法相同,可采用实施治理工程和日常保养维护并行的方法解决水问题。在龙门石窟历史上,对于水的治理有过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石窟开始营造之初,就修建有排水沟,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雨水对雕刻的直接冲刷,有效保护了石刻的安全。通过清除洞顶的柏树、荆棘等植物,也能起到一定的治水作用;在雕刻表面喷洒有机硅防水剂,可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防水效果;拆除原洞窟外的封闭式窟檐,能有效缓解大气水在洞窟内的凝结。当然,采取的综合治理工程更是较为彻底地解决了部分洞窟的渗、漏水问题。在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中,也曾采取封、堵、排的方法进行防渗处理,如对裂隙封缝进行封堵,对洞窟表面渗、漏水线路进行适当修改,以避免渗、漏水对文物的直接影响,封闭渗、漏水裂隙并预埋导水管,使渗、漏水从预埋导水管流出,从而避免对文物的伤害等。
2.采取物理方法延缓文物风化
前文已经提到,治理石质文物风化是一大难题,现阶段文物保护工作者所做的工作都还处于研究阶段,大面积实施保护目前尚未取得满意效果。近年来,龙门石窟在风化治理问题上做了很多探讨,但都没有实际应用。笔者认为,对于治理风化问题要慎之又慎,不要轻易在文物上实施防风化治理措施,即使要做,也要在做过充分的、足够长时间的室内室外实验基础上,明确对文物无副作用,且能保证如有不良作用可以及时去除附加的防风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在20世纪60年代,云冈石窟就曾出现过在石雕表面进行防风化化学喷涂实验失败的例子,之后花了很大力气才把防风化材料去除。在目前研究防风化治理阶段,最现实可靠的方法有二:一是继续加大防风化治理的研究,尽可能早地研发出适合文物的无害防风化材料和工艺;二是尽可能采取物理方法来延缓文物风化速度,如龙门石窟已经实现改善文物所处小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洞窟内采取除湿措施等。
3.加强宣传,采取措施,严防人为破坏
对于保护性破坏问题,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对于龙门石窟上世纪进行综合治理工程中所产生的保护性破坏,迫切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如在西山南部诸多洞窟采用的水泥砂浆条石支护岩体问题,已经明显出现周边文物严重风化问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许多雕刻品可能将很快消失殆尽。应当在科学进行力学实验的前提下,将原支护体拆除,采用新型材料重新进行抢救性保护,以避免水泥砂浆继续危害雕刻品。对于游客的随意刻画问题,应当在游客进入窟区游览前,做好爱护文物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在游客能够随意刻画的区域增设防护网。尽管可能会影响游客领略龙门石窟佛教文化和破坏龙门石窟的环境协调性,但这也是为保护文物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
三、结语
庞贝古城是1750年开始发掘和保护的,其保护工作一直伴随着发掘而进行,保护历史悠久。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虽说从开窟时就已经开始,但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保护也仅能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悠久的保护历史和实践使意大利在文物保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尽管庞贝古城接连发生了坍塌事故,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保护理念和技术落后。事实上,在文物保护方面,意大利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非常多。庞贝古城的坍塌事故为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警示我们注重日常管理、保养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文物存在的问题,把可能出现的文物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景龙.龙门石窟保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黄克忠.沿途文物建筑的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刘景龙.水对龙门石窟的危害和防治[J].中原文物,1982,(3).
[4]杨刚亮.龙门石窟的日常维护[J].中国文物报,2004-9-3.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又无博物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近几年,先后抢救性调查发掘了万家山墓葬群、黄土岭墓葬、何婆岭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区、大溪蒋村宋代古墓、黄狗山宋代瓷窑残址、花岙岛古代遗存等,尽职尽力做好了塔山路东首延伸段的塔山遗址的保护工作,使一批面临厄运的地下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庙、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庙、东门岛灯塔、东门岛天后宫、王家谟烈士墓、陈汉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戏亭等十余处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仅落实专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还加强“双铁”安全保护措施,实现“110”报警联网,单位职工双休日、节假日轮流值班。文物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监管好库藏文物的安全,XX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博系统安全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如丹东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护体石墙大部分被拆,寨城内建有非法庙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东边新建的公墓区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丹城塔山遗址保护区外沿修筑道路时不经勘察调查就动工,破坏了地下遗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捣毁或私藏现象时有发生;爵溪街心戏亭周边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密布,不仅破坏环境和景观,还存在严重隐患;王家谟烈士墓旁屡建养鸡场,鸡粪遍地,臭气熏天,严重破坏环境;陈汉章先生墓区“缀学亭”围栏及墓道石凳被毁,纪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区乱建违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如爵溪街心戏亭后厢房年久失修而破旧;陈汉章先生故居“缀学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许多古建筑电线老化隐患严重;王家谟烈士墓区通道严重毁损;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单位励氏宗祠、东陈鉴公祠等的维修,因缺专项资金无法启动。
(二)原因分析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一直以来,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如古建筑保护中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城市建设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来对待文物保护,或者要算眼前的经济帐,保护文物要花多少钱,而拆后搞开发能赚多少钱。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从我县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爵溪城墙非法建筑时有发生,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又无博物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近几年,先后抢救性调查发掘了万家山墓葬群、黄土岭墓葬、何婆岭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区、大溪蒋村宋代古墓、黄狗山宋代瓷窑残址、花岙岛古代遗存等,尽职尽力做好了塔山路东首延伸段的塔山遗址的保护工作,使一批面临厄运的地下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庙、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庙、东门岛灯塔、东门岛天后宫、王家谟烈士墓、陈汉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戏亭等十余处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仅落实专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还加强双铁安全保护措施,实现110报警联网,单位职工双休日、节假日轮流值班。文物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监管好库藏文物的安全,XX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博系统安全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如丹东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护体石墙大部分被拆,寨城内建有非法庙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东边新建的公墓区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丹城塔山遗址保护区外沿修筑道路时不经勘察调查就动工,破坏了地下遗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捣毁或私藏现象时有发生;爵溪街心戏亭周边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密布,不仅破坏环境和景观,还存在严重隐患;王家谟烈士墓旁屡建养鸡场,鸡粪遍地,臭气熏天,严重破坏环境;陈汉章先生墓区缀学亭围栏及墓道石凳被毁,纪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区乱建违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如爵溪街心戏亭后厢房年久失修而破旧;陈汉章先生故居缀学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许多古建筑电线老化隐患严重;王家谟烈士墓区通道严重毁损;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单位励氏宗祠、东陈鉴公祠等的维修,因缺专项资金无法启动。
(二)原因分析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一直以来,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如古建筑保护中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城市建设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来对待文物保护,或者要算眼前的经济帐,保护文物要花多少钱,而拆后搞开发能赚多少钱。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从我县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爵溪城墙非法建筑时有发生,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