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第1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

关键词:家畜;转基因;安全性;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S814.8;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4-5562-05

应用转基因技术对家畜进行遗传改良,必将给畜牧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同其他转基因生物一样,其安全性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研究,力图通过各种技术措施消除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和制度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进行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2001)总则第一条指出:“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制定本条例”[1]。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转基因家畜的安全性应包括3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性,转基因家畜的主要产品是人类的食品;二是环境安全性,转基因家畜的环境释放会影响环境安全,也即生态安全的隐患;三是转基因家畜自身的安全性,家畜转基因之后,有可能会出现生存能力和适应性的变化。转基因家畜与转基因农作物相比发展滞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批量的商业化产品上市。然而转基因家畜的产生却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有些已进入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阶段。随着中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强力推进,其商业化生产已经为期不远。为促进转基因家畜试验研究和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所涉及到的以及目前所能认识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转基因家畜安全性的解决方案,仅供参考。

1 转基因家畜食品安全性的解决方案

可能影响转基因家畜食品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转入基因的构件(包括目的基因、载体、标记基因等)及其表达产物;②非预期效应;③受体家畜的安全性。

1.1 转入基因的构件及其表达产物

1.1.1 目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目的基因表达的蛋白是转基因家畜的目标产物,是可能影响食品安全性的直接因素。以高效、优质生产食品为目标的家畜转基因遗传改良,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①提高畜产品的产量;②改善畜产品的品质;③提高家畜的抗病力;④加强环境保护,如降低磷的排放量等。

1993年,国际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提出了食品安全性分析的原则——实质等同性(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2,3],目前各国都以这一原则为基础,对食品包括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管理和评价。实质等同性的概念为:如果某种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现有的某一食品或成分大体相同,那么在安全性方面,两者可等同处理,即新食品与传统食品同样安全。按照实质等同性原则,转基因家畜中转基因编码的蛋白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已经存在的某一食品成分,与现有的食品成分具有完全的等同性。例如:转基因猪高表达的ω-3不饱和脂肪酸酶,转基因奶牛表达的人乳清白蛋白、人乳铁蛋白等,这些都是已经存在于人类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具有安全性。

另一类是已经存在的食品中尚没有的成分,即所谓“新蛋白”。对人类健康有危害的蛋白有两类:一是毒素,即对人体有毒性的蛋白;二是可成为过敏原的蛋白。通过使用欧洲分子生物信息学网基因序列库EMBL、蛋白序列库SWISSPORT,根据对毒素蛋白质和DNA序列的查询,共发现各种毒蛋白1 458种[4]。这为我们在选择目的基因时,排除毒蛋白的表达提供了依据。对于可能形成过敏原的蛋白,1996年国际食品生物技术委员会和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所发展了一种称为“树型判定法”的程序来进行过敏原性分析[5],2001年再次对其作了修订。依照“树型判定法”,在设计转基因家畜目的基因时,应进行如下分析:①转基因的来源,如来自已知过敏原的材料,就避免用于转基因;②序列同源性,将转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已知过敏原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③编码新蛋白的免疫化学分析,与有关过敏患者血清IgE是否存在交叉反应;④耐酸性或耐消化性,多数过敏原能耐受胃酸和消化道蛋白酶的水解;⑤热稳定性或耐受加工处理,热不稳定的过敏原若在需经熟食处理、或经加工处理的食物中,则无需担心过敏性[6]。选择目的基因之后,还应对其表达产物进行毒理学评价。通过上述分析筛查和评价过程,可确保目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安全性。

1.1.2 载体 动物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有质粒载体和病毒载体,其中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构建转基因动物常用的是逆转录病毒载体,其中的慢病毒载体由于整合效率较高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一般情况下通过包装细胞分泌的病毒已经丧失了自我复制的能力,但当病毒转染目的细胞后经过基因组整合,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转录表达的同时可以促使其相邻的目的细胞的某些基因也表达,若这些基因与辅助病毒的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的时候,将大大提高产生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逆转录病毒(Replication competentret rovirus,RCR)的可能性[7]。用逆转录病毒为载体有可能在转基因动物体内合成新的感染性病毒[8]。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插入还可能会激活附近的内源性基因表达,从而触发被转染细胞的表型转变[9],这称之为“插入诱变”。插入诱变可能发生最严重的副作用是诱导癌基因的表达。尽管有些逆转录病毒载体(例如第二、第三代慢病毒载体)已经进行了改造,其安全性大大提高,但对病毒载体的使用仍需持谨慎态度。

1.1.3 标记基因 标记基因(Marker gene)是选择标记基因(Selectable marker gene)的简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其编码产物能够使转化的细胞具有对抗生素的抗性,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等选择试剂,非转化的细胞死亡或生长受到抑制,而转化的细胞能够继续存活,从而将转化的细胞从大量的细胞中筛选出来的一类基因。构建转基因动物常用的这类标记基因有kan(卡那霉素)、amp(氨苄青霉素)、neo(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基因)、tk(胸腺嘧啶激酶基因)等。另一类也称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是指其编码产物能够被快速地测定,常用来判断外源基因是否已经成功地导人受体细胞、组织或器官,并检测其表达活性的一类特殊用途的基因。目前转基因动物常用的报告基因是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由GFP衍生出来的还有BFP(蓝色荧光蛋白基因)、YFP(黄色荧光蛋白基因)等各种可视光的荧光蛋白基因。

转基因成功之后,这些标记基因留在转基因个体中,并随着转基因个体的扩群繁殖传递给后代。这些带有标记基因的动物及其产品是否具有不安全的因素,还需要大量的试验和时间来证明。但可能的食品安全隐患有如下几方面:①当人们食用了转基因动物的产品,标记基因编码蛋白有可能被转移到人体的细胞或肠道微生物中,从而可能会降低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②标记基因编码蛋白是否会成为新的致敏原,尚不得而知;③报告基因的存在会让消费者产生一种心理排斥反应。

标记基因的功能是把转化的和未转化的细胞、组织区分开。但是,一旦完成筛选得到所需要的转化细胞、或完成转基因动物的构建之后,标记基因就变成不需要的和多余的。为了消除标记基因的安全隐患,目前我们能够采取的解决方案:一是在筛选转化细胞或构建成功目的基因表达的动物之后,剔除标记基因;二是使用无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技术。

位点专一性重组系统能有效地对目标基因进行剔除,目前可用于动物基因剔除的有Cre/Loxp和FLP/frt系统,其中以Cre/Loxp应用较多。Cre/Loxp系统是利用Cre重组酶的重组特性,将选择标记基因置于两个Loxp位点之间,目的基因置于Loxp位点之外,通过Cre蛋白的识别重组,使两个Loxp位点之间的DNA区段与动物基因组之间发生置换,从而剔除选择标记基因,获得只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基因动物[10]。FLP/frt与Cre/Loxp重组原理基本相似,也是利用FLP基因编码的重组酶,可以识别frt位点并进行重组[11]。

无标记基因的家畜转基因技术其实早已有之,先期建立的显微注射、介导等方法,都可以不使用标记基因,而是依靠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个体水平或胚胎水平上进行筛选。其中又以原核的显微注射法重复率高,效果可靠。只是这些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一般是随机整合的,后期筛选的工作量大。

1.2 非预期效应

非预期效应指的是在考虑了目的基因插入产生的预期效应的情况下,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亲本(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在表型、反应和组成上所显示出的统计学显著的差异[12]。转基因植物的非预期效应一般认为是由于外源基因的随机整合所导致。根据已有转基因家畜研究的情况分析,可能引发转基因家畜非预期效应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①外源基因的随机整合;②某些种类目的基因的非可控表达。

1.2.1 随机整合引发的非预期效应 随机整合是指外源基因不受人为控制,随机地插入任意染色体的任意位置。研究表明,转基因生物由于外源基因的随机插入,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非预期效应的产生:①外源基因插入内源基因的“阅读框”,破坏基因的核酸序列使其不能有效表达;②外源基因插入内源基因调控元件的“功能区”,使调控基因失去功能,导致受其调控的内源基因不能有效表达;③外源基因插入基因组的某个“敏感域内”,使原本“沉默”的内源基因被“激活”而高效表达;④外源基因的转录或表达产物成为诱导或抑制内源基因表达的活性因子,直接或间接地使这些内源基因的表达发生质或量的改变[13]。无论哪一种原因引起转基因生物细胞成分的改变,都将导致食品成分的改变,而食品成分的任何一种改变都会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因此随机整合引发的非预期效应是引起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决转基因家畜随机整合的方案,就是采用基因打靶技术,将事先设计好的DNA序列插入选定的目标基因座,或者用事先设计好的DNA序列去取代基因座中相应的DNA序列,即实现定位整合(或靶向修饰)。目前,已建立的家畜基因组靶向修饰技术有:体细胞核移植途径的靶向修饰技术、锌指核酸酶(ZFNs)介导的靶向修饰技术和PhiC31整合酶介导的靶向修饰技术。相对于体细胞介导的基因组靶向修饰,ZFNs技术和PhiC31整合酶技术具有如下优势:①效率高,相比传统的同源重组方法提高了3~4个数量级;②不需要药物筛选,不引入标记基因,省却了删除标记基因的繁琐程序;③可以在胚胎水平上进行基因导入,通过简单的显微注射技术即可获得靶向修饰的转基因动物。除此之外,ZFNs技术还有可能实现双等位基因的靶向修饰,能够一次性得到纯合子个体,这对于转基因家畜育种尤其有利。

1.2.2 目的基因非可控表达引发的非预期效应 目的基因的非可控表达,包括过量表达、非特定发育阶段的表达以及非组织特异性的表达。某些种类目的基因(如生长激素类基因)的过量表达有可能影响转基因家畜的健康和食品的安全性。如:20世纪80年代,将生长激素类基因导入家畜,有少数转基因家畜由于激素表达量过高而导致生长发育不正常[14],过量激素的蓄积还可能影响食品的安全。有些基因在胚胎阶段或幼畜阶段表达,有可能导致胚胎或幼畜发育的不正常。转基因随着胚胎的发育进入到各种组织细胞并在各种组织中表达,有些基因的表达产物会对其他组织基因的表达产生干扰,从而影响转基因家畜的健康和食品的安全性。因此,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量、调控其在发育的特定阶段和特定组织中进行表达就很有必要。转基因可诱导表达系统和组织特异表达系统为上述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

目前用于家畜可诱导表达比较成熟的是四环素(Tet)诱导表达系统,该系统相当于转基因表达的开关,在需要的时段在家畜的饲料中添加诱导剂使基因开启,不需要的时候去掉诱导剂、沉默子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使基因关闭。转基因动物中外源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依赖于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和上游调控区,可以通过不同启动子的选择,使目的基因实现特定时间和特定器官组织的表达。例如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需要三部分有效的构件:乳蛋白基因启动子及5′上游调控区、目的基因和包含poly(A)信号的基因3′端及下游区。乳蛋白基因的5′上游调控区包含有激素应答元件等时空特异表达调控位点,能准确地控制目的基因表达的特异组织(乳腺)和时间阶段。

1.3 受体家畜的安全性

受体家畜的安全性无疑对转基因家畜的安全性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考古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饲养家畜,家畜作为人类的食品至少已有6 000~7 000年的历史,其自身并无安全性的问题。但有些携带人畜共患传染病原的家畜,会将病原传染给人类,可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携带其他传染病原的家畜会危害转基因家畜的健康。因此,用于转基因受体的家畜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携带人畜共患传染病原或其他传染病原的家畜不能用作受体。为了防止病原的感染,作为转基因受体的家畜应在相对净化和隔离的环境下饲养,同时应做好严格的免疫接种、消毒、卫生等防疫工作。

2 转基因家畜环境安全性的解决方案

转基因生物的环境或生态安全风险,是通过基因漂移实现的。基因漂移有2种方式,即基因的垂直漂移(Vertical gene flow)和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15,16]。

基因水平转移通常指基因在亲缘关系很远的物种之间进行交换和移动,多发生于微生物的物种之间。可能引起转基因家畜基因水平转移的途径有以下几种:①肠道微生物。转基因家畜的外源DNA与肠道微生物进行基因交换重组,从而发生转移并形成新的致病微生物;②畜舍内的其他动物,如蚊、蝇、老鼠等。当蚊吸食转基因动物的血液之后,再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蝇、老鼠食用了转基因动物的排泄物之后,再四处飞行或流窜,从而发生转移;③排泄物。转基因家畜的粪便施放到田地作为肥料,其中可能含有未降解的细胞或细胞碎片。分析上述①的途径,整合在动物基因组的外源DNA,如果能发生与肠道微生物进行基因交换重组,其实与内源基因是等同的。但肠道微生物是伴随着动物的出现就一直存在的,并未见动物的DNA与肠道微生物DNA发生交换重组的现象,也不具备这种机制。已知微生物之间可通过转导、转化或接合进行基因转移,但尚无DNA在肠胃系统中转入微生物的报告[17]。至于上述②、③的途径,显而易见,圈养的动物与在大田里生长的植物相比,上述可能引起基因水平转移事件发生的概率要低得多。就转基因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而言,风险是危害性及其发生概率的函数,即:风险=危害性×发生概率。即使对于植物,目前也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基因的水平转移会导致转基因逃逸和带来明显的环境安全问题[15]。

基因的垂直漂移是指通过有性杂交的方式发生于亲缘关系很近或同一物种不同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换。转基因植物的基因垂直漂移,通常可以通过3种不同的媒介来实现,即花粉介导、种子传播介导和无性繁殖器官介导的基因漂移[15]。家畜(哺乳动物)与植物不同的是,其受精过程是在体内完成的,不存在如转基因植物由于花粉或种子介导的“基因漂移”问题;同时家畜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进行无性繁殖,也不存在无性繁殖器官介导的基因漂移。惟一可能造成基因垂直漂移的途径,就是转基因家畜的逃逸。转基因家畜从圈舍内逃出,与非转基因家畜,从而造成转基因的逃逸。而防范转基因家畜的逃逸,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加以控制:①转基因家畜的研发或生产必须在专用的圈舍内进行;②转基因家畜的畜舍与非转基因家畜的畜舍之间要有严格的隔离设施和隔离带;③按照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安全控制措施”的规定,制定严格的防止转基因家畜逃逸的管理制度和应急措施。

3 转基因家畜自身安全性的解决方案

转基因家畜自身的安全性,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附录II“转基因动物安全评价”[18],可理解为相对于受体家畜,其存活能力、繁殖、遗传及其他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从转基因动物生产过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都有一些影响转基因动物自身安全性的因素。本文的第一部分可能影响转基因家畜食品安全性的因素中,已经涉及到一些影响转基因家畜自身安全性的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载体和非预期效应。除此之外,转基因方法也对转基因家畜自身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现有的每一种转基因家畜制作方法都存在自身的一些缺陷。显微注射法、介导法、病毒感染法以及其他非同源重组的方法,外源基因一般是随机整合,整合位点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非预期效应,不仅影响食品安全性,也影响转基因家畜自身的安全性,而且首先表现的是对转基因家畜自身安全性的影响。病毒感染法还存在病毒载体带来的安全患。体细胞核移植介导的转基因方法,与基因打靶技术相结合,虽然能实现定位整合(靶向修饰),但其产生的部分克隆动物确实存在健康问题。体细胞核在卵胞质中重编程的不完整性(或其他原因),有可能会导致部分转基因动物其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上的些许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会对动物自身的健康造成影响和存活能力的下降,如死胎、胎儿肥大、早期流产、成年后表型和解剖学异常等现象[19]。

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对不管是用哪一种方法获得的转基因家畜,都应加强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及各种生物学性状的监测和评估。对于用作生物制药的转基因家畜,在动物血液中是否有药物的残留、药物的实际含量,对动物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菌区的微生物是否有一定影响,是否对该种药物产生特定的抗药性都应仔细监测。通过监测和评估,淘汰有异常表现的个体,保留具有正常生长发育态势、繁殖和遗传稳定的个体。已有的转基因动物的试验表明,出现上述存活能力下降的只是少数。其二是改进现有的转基因技术,使其更具安全性。例如:通过显微注射途径的ZFNs技术和PhiC31整合酶技术,既可以实现靶向修饰,又可以规避目前克隆技术的一些弊端。从能在细胞水平上对转基因的整合和表达进行筛选而言,体细胞介导的转基因方法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应着力研究体细胞重编程的机理,提高完整重编程的效率,从而提高克隆效率、减少转基因克隆家畜的异常。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Z]. 2001.

[2] OECD. Safety evaluation of foods derived by modem biotechnology: Concepts and principles[M]. Paris:OECD Publishing,1993.

[3] 杨昌举,黄 灿,高 原.实质等同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估的基本原则[J].食品科学,2001,22(9):95-98.

[4] 刘 谦,朱鑫泉.生物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 METCALFE D D,ASTWOOD J D, TOWNSEND R,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allergenic potential of foods derived from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 plants[J].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1996,36:165-186.

[6] FAO. Evaluation of allergenici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A]. 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pect consultation on allergenicity of foods derived from biotechnology[C].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1.

[7] BASTONE P, LOCHELT M. Kine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plication-competent revertants derived from self-inactivating foamy virus vectors[J]. Gene Ther,2004,11(5):465-473.

[8] CHAKRABORTY A K, ZINK M A, HODGSON C P. Transmission of endogenous VL30 retrotransposons by helper cells used in gene therapy[J]. Cancer Gene Therapy,1994,1(2):113-118.

[9] BAUM C J,DULLMANN Z,LI B,et al. Side effects of retroviral gene transfer into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J]. Blood,2003,101(6):2099-2114.

[10] 陈永福.转基因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1] 单晓昳,李 蓓,张举仁.利用FLP/frt重组系统产生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烟草植株[J].生物工程学报,2006,22(5):744-750.

[12] CELLINI F,CHESSON A, COLQUHOUN I, et al. Unintended effects and their detection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4,42(7):1089-1125.

[13] 杨冬燕,邓平建,周向阳,等.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及其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123-124,126.

[14] PURSEL VERNON G, PINKERT CARL A, MILLER KURT F,et al. Genetic engineering of livestock[J]. Science,1989, 244(4910):1281-1288.

[15] 卢宝荣.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环境生物安全评价及其关键问题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8,16(4):547-554.

[16] 卢宝荣,张文驹,李 博.转基因的逃逸及生态风险[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989-994.

[17] 贾士荣.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及食品安全性[J].生物工程进展,1997,17(6):37-42.

第2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生物技术为农业、渔业、林业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近几年来,转基因植物推出的品种之多、推广面积之大、发展速度之快,远超出人们的预测。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理智、客观、安全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应用研究。

植物转基因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它将为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和解决全球人炸所造成的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但也有人对这一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目前人类还不能对它的潜在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在大规模应用前有必要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意义

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并在其中进行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这一技术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从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转基因作物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的使用量,并节省大量劳动力,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的年度报告,20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猛增了1200万公顷,首次突破了1亿公顷大关。转基因植物产生至今仅20年时间,但其研究和应用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2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是通过优良基因重组获得新品种的,但常规育种的安全性并未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理由是常规育种是模拟自然现象进行的,基因重组和交流的范围很有限,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并且,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并未发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而转基因技术则不同,它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而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而消除这一疑虑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也就是说要经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严密科学的试验程序,积累足够的数据。人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转基因植物的田间释放或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是否安全。对试验证明安全的转基因植物可以正式用于农业生产,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则要加以限制,避免危及人类生存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巨大应用潜力。

3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按照要求必须进行了严格审查,证明它们对人类健康无副作用。检验不仅在生产国进行,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委员会负责监管。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安全性,另一个是食品安全性。

3.1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评价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田间去是否会将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⑴对野生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种植推广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多。因其具有野生植物缺少的多种抗性,将会迅速成为新的优势种群,从而影响生态平衡。虽然利用"终止因子技术",以及"化学催化"技术可以限制转基因植物的扩散,但因此项技术对农业的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影响而受到多方面的关注。

⑵对自然生物类群的影响:出现高抗药性有害生物。"病毒重组"或"异源包装"是否会产生新的农作物病原物,自然界存在着植物病毒的重组现象,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转外壳蛋白(CP)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当有其它病毒侵染时,入侵病毒的核酸有可能被转基因植物表达的外壳蛋白质包装,从而改变病毒的寄主范围,使病毒病防治更加困难。担心作物中转入抗虫或抗病基因后,会加大对某一种害虫或病原体的选择压,使害虫或病原体加速突变产生抗性,给防治增加麻烦。

3.2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若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不存在实质等同性,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⑴有毒物质:必须确保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毒。如转Bt杀虫基因玉米除含有Bt杀虫蛋白外,与传统玉米在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要评价它作为饲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则应集中研究Bt蛋白对人畜的安全性。

⑵过敏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转入过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另外还要考虑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等。

4总结

植物基因工程食品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可通过转基因能源植物为缓解世界能源危机作出巨大贡献,尽管与之相伴的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与公众态度、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及伦理、宗教等复杂因素交织为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转基因植物辉煌的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理智、客观、安全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应用研究。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检测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进出口的安全性,让植物转基因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解决健康、环境、资源等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君石主译,转基因食品:基础知认及安全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2]闫新甫,转基因植物(生命科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6.3

[3]吴爱忠,基因转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第3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

转基因植物和传统植物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有一定的区别。由于这些植物在种植过程中加入了新型的基因,有可能会有一些风险,对植物种植的安全性和食品的安全性会产生影响。因此对转基因植物的种植和质检需要更加严格的步骤和技术规范。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分析

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将转基因植物放在满足要求的空间环境中,才能让转基因植物更好的生长。

转基因植物的生存竞争性分析。转基因植物和非转基因植物的植株没有较大的差别。包括转基因水稻,杨树、芦笋和甜瓜等植物的生长势和非转基因没有太大的差别。通常相对于非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的植物长,势较差。两种植物的种子活力和越冬能力有一定的区别,包括棉花,烟草、马铃薯和油菜在内的转基因植物的种子活力不高,导致无法提高植物的越冬能力。转基因植物的生存竞争性主要表现在抗草剂、抗病虫和抗逆等方面。如果转基因植物脱离了特定的生存环境,就会丧失生竞争能力。

转基因植物的生殖隔离距离分析。技术人员在田间试验过程中,为避免基因出现漂流的情况,需要采取生殖隔离措施。植物的生殖特性,环境条件和传粉方式不同,导致的隔离距离也有所不同。因为转基因植物携带有除草剂抗性标记和抗生素抗性标记。所以专业人士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对花粉传播距离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根据研究会得出很多科学经验和有效数据。技术人员可以将缓冲作物带设置在转基因作物周围。这样可以减少花粉的传播距离。

转基因植物和近缘野生种的可性分析。根据地理环境和物种的需求,可以确定近缘野生种和转基因植株的可性,但是二者的情况较复杂。同时,转基因生物对非靶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转基因植物和非转基因植物的对照比较,水稻,矮牵牛和马铃薯等转基因植物不会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产生影响。根据国外相关专家的研究,转基因油菜中的基因可以向黑曲霉转移,但是却没有研究出明确的转移机制。转基因植物会影响到昆虫,我国相关专业人士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此外,转基因植物和非转基因植物残渣对后季植物的影响基本一致。

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分析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市场现状,在食品安全性检验方面需要遵循“实质等同性”原则,需要保证经过生物技术改造的食品质量达标。技术专家要在这方面加强重视和研究。包括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因子和性状都要符合要求,要检查食品中是否有过敏蛋白和毒性物质。转基因植物食品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很可能会出现过敏的现象。对此需要技术人员加强重视,避免过敏现象。技术人员根据对植物过敏蛋白的研究,对黑麦草花粉做了鉴定,其中包含着一些过敏元素。我们可以具体分析转基因植物出现过敏现象的条件。首先,过敏蛋白子在所转基因编码已知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过敏现象。其次,过敏蛋白包含着基因源中。根据科技大学对于食品的研究成果,巴西清蛋白大豆对人体具有过敏性。因此这一产品没有被批准进入市场。

转入蛋白和已知过敏蛋白具有同源的氨基酸序列。从相关专家的数据库中就可以查找并确定同源性。这需要氨基酸保持在连续8个左右。在转入的蛋白中,有一些过敏蛋白属于小分子量蛋白,在脊椎动物和真菌中的存在率是非常高的。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氨基酸序列都是相对比较保守的,包括蔬菜,花粉和水果中的小分子量蛋白属于过敏原,主要是肌动蛋白抑制蛋白在起作用。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性符合质量要求,需要对植物基因的安全性进行测评,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将不符合要求的食品排除在外,选择质量达标的食品进入市场流通。

第4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在位于北京市城区、近郊和远郊的12个超市,对1 000名消费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调查发现,“完全不了解”和“不太了解”转基因生物及产品的消费者高达64.9%;“一般了解”的有32.8%;“非常了解”的只有极少数,占2.3%。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来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生产和加工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食品质量以及在一个特定地区生长的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人们增进健康和营养,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生命的繁衍规律来说,转基因技术是一种近乎神话的颠覆,它彻底打破过去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充分显示出人的再造能力,人类在挑战自然造物主的角色。然而,和任何高科技不一样的是,转基因技术的颠覆,不再仅限于对自然界现象解惑式的探索,而是试图将组成生命的链条重组,因而其安全性引起了全球社会的普遍关注。

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食用安全性,转基因技术可以准确地将DNA分子切断和拼接,进行基因重组,但是由于新插入的基因是随机的,插入基因后产生的产物或许是迄今为止人类没有充分认识到的新的产物,如致癌物、激素、过敏源等。另外,由于新的基因的转入或基因重组,对固有生物的性质或许也会有影响。二是环境安全性,人们关注环境安全性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作物到田间后,是否将转基因移到野生植物中,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第5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

随着转基因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转基因安全体系,评估和降低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风险。我国亦是如此。那么,我国关于转基因安全的管理政策是否健全?关于转基因技术安全的种种争论是否合理?我国转基因安全体系能否将各种潜在风险大大降低?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

问:转基因技术在世界许多国家蓬勃发展,各具特色的转基因安全体系随之应运而生。建立转基因安全体系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必要性?

林敏: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可能存在风险。在生物育种领域,转基因技术如此,人们熟悉的杂交育种技术也是如此。这种潜在的风险可能涉及生态环境安全、人畜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预见和控制这种风险,世界各国建立了各自的转基因安全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各类生物育种技术都存在潜在风险,但迄今只针对转基因技术建立了系统的安全体系,这足以大大克服和避免这种潜在风险。

健全、严格的转基因安全体系也是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如今世界许多从事转基因生物研发及进出口的国家建立了各自的相关安全体系,制定了或紧或松的管理策略,并以此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以维护其产业、贸易利益。因此建立健全的转基因安全体系,是在相关国际合作和竞争中保障自身利益的重要条件。

应当指出,在世界各国的严格管理下,全球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已超过14年,迄今并无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安全问题。

问:我国转基因安全体系建设始于何时?包括哪些内容?目前体系建设进展如何?

林敏: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研究和应用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国家之一。对于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动的安全管理,我国早在10年前就与发达国家接轨了,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早在1993年,国家科委就制定了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导性文件。1996年,农业部正式实施《农业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开始对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进行安全性评价和管理。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从研究试验延伸到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各环节。2002年1月5日,农业部了与《条例》相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自2002年3月20日正式实施。2002年4月,卫生部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自2002年月1日正式实施。2004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了与进出口安全管理相衔接的《转基因产品进出境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规章的制定和实施,有效规范了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安全管理、标识管理、加工审批、产品进出境检验检疫工作。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遵循“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工作成效显着,实施了技术检测国家标准100余项,制定了转基因植物、动物用微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和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安全检查指南等,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保障了生物安全,促进了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问:目前有多少转基因品种在我国获得转基因安全证书?考核其安全性及颁发证书的程序如何?

林敏: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植物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即:1997年发放耐贮藏番茄、抗虫棉花安全证书;1999年发放改变花色矮牵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线辣椒)安全证书;2006年发放的转基因抗病番木瓜安全证书;2009年发放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安全证书。

根据《条例》及配套规章规定,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分级、分阶段安全评价和管理。安全评价分为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五个阶段。安全评价工作由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安全委员会按照《条例》、配套规章、评价指南的要求,遵循科学、个案、熟悉的原则,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等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工作。目前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指标全面规范,评价过程科学严谨,评价结论真实准确,决策过程慎之又慎。

问:按照惯例,对于安全性未达到相关规定的转基因品种会如何处理?

林敏:按照国际惯例,在安全评价中被确定为未达到相关规定的转基因品种会立即停止其安全评价过程,甚至停止研发。比如1994年美国先锋公司尝试将巴西坚果中某种蛋白的基因转入大豆,以提高大豆的营养品质。在随后的过敏性分析中,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可能同样会对这种转基因大豆过敏。先锋种子公司因此立即终止了这项研究计划。这个案例充分说明现行的转基因安全评价体系能有效预防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确保安全。

1997年以来,农业部共受理了192家研发单位的生物安全申请1525项。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共批准了中间试验456项,环境释放211项,生产性试验181项。虽然对转基因抗虫棉花、抗虫水稻、植酸酶玉米、抗病毒木瓜等发放了安全证书,但真正进入商品化生产的作物只有转基因棉花和木瓜。最初安全申请与最终获得安全证书之间的悬殊数量,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转基因安全评价程序的严格。

问:自转基因技术诞生以来,关于其负面影响的争议从未停歇,并有诸多负面案例见诸媒体报端。您如何看待目前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

林敏:“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是媒体上常见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世界各国权威机构均认为,目前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安全。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全球转基因作物规模化应用已逾14年,种植面积、作物种类、加工食物种类和食用人群逐年扩大,但由于实施了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价,全世界每年上亿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每年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尚未发现确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转基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激烈的安全争论,发生了“英国普斯塔事件”、“美洲班蝶死亡”、“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欧洲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等一连串所谓的“转基因事件”。但这些事件由于缺乏科学依据,最终被各国政府和权威研究机构一一否定。当前,转基因安全性争论涉及科学、技术、贸易、宗教等复杂因素,但其实质是贸易之争,是国家利益之争。

问:在围绕转基因作物的争论中,公众最关注的是如何保障自身的知情权,即及时知晓食品等产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作物。对此我国相关法规中有何规定?

第6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

据英国《卫报》报道,美国非盈利性测试机构“消费者报告”测试,称美国大多数标有 “天然”标识的食品中含有大量转基因成分。该机构食品安全与可持续性部门执行总监乌瓦时·兰格(Urvashi Rangan)表示,消费者正受到“天然”标识的误导。

玉米和大豆是美国境内种植范围最广的转基因食品。“消费者报告”对80余种含玉米或大豆成分的加工食品进行了调查,以判断所标注转基因成分是否属实,所有产品均于2014年4-7月间采购。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被认为不含转基因成分的产品中均含有不超过0.9%的转基因玉米或大豆成分。

该机构表示,虽然标识“非转基因”或“有机”的食品确实不含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但几乎所有标有“天然”标识或未使用标识的食品中都含有一定的转基因成分,其中包括谷物早餐、薯片和婴儿配方奶粉。

近日,美国杂货制造商协会不断敦促联邦政府对食品包装袋上的“天然”标识进行界定,并呼吁允许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在表示中使用“天然”字样。

当前市场上的生物技术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大豆、菜籽油和甜菜,这些作物通过转基因技术避免害虫侵袭,并可直接喷洒除草剂。开发商声称这些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并且有不少科学研究支持这一观点。

但有评论家指出,有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并对环境造成了破坏。2013年10月,某国际科学家联盟表示科学界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缺乏共识。

美国佛蒙特州已通过一项法案,强制要求对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进行标识,另有包括科罗拉多州、俄勒冈州在内的20多个州正在计划强制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注,并将其列为2014年11月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的议题之一。

国际上的转基因技术发展态势

现在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势头强劲,发达国家都在抢占这个技术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也在积极跟进。美国政府态度积极、方向明确,已经占据了全球转基因产业发展先机,在全球种业具有明显优势。美国是最早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转基因抗虫玉米和抗除草剂大豆的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玉米、大豆面积的90%。美国市场上7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

欧洲转基因的研发水平曾一度领先于美国,但之后态度趋于谨慎,目前已大大落后于美国。如今,欧盟部分成员国也在积极推动政策调整,2013年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捷克和斯洛伐克等5个欧盟国家抗虫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4.8万公顷,其中西班牙种植面积最大,占其种植面积的94%。2014年2月11日,欧盟部长会议还通过了对杜邦先锋良种公司培育的一种新型转基因抗虫玉米TC1507的种植许可。这表明,欧盟的转基因政策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目前,国际上关于转基因标识管理主要分为4类:一是自愿标识,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二是定量全面强制标识,即对所有产品只要其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阈值就必须标识,如欧盟规定转基因成分超过0.9%、巴西规定转基因成分超过1%必须标识;三是定量部分强制性标识,即对特定类别产品只要其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阈值就必须标识,如日本规定对豆腐、玉米小食品、纳豆等24种由大豆或玉米制成的食品需进行转基因标识,设定阈值为5%;四是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即凡是列入目录的产品,只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是转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必须标识。目前,我国是唯一采用此种标识方法的国家,也是对转基因产品标识最多的国家,凡是列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中标识目录的转基因生物及其直接加工品,都应该按规定进行标识,以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由于实行定量标识的国家都设定了阈值,而通常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很难达到这个值,这些食品虽然是转基因食品但不标识。因此,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上很难发现有标识的转基因产品。

我国的转基因技术

我国从2000年开始大量进口大豆,至2013年进口大豆达6338万吨,大部分为转基因大豆,全部用作加工原料,没有用于商业化种植。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是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地,这些国家绝大部分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2013年,美国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93%、巴西为92%、阿根廷为100%。

进口转基因大豆是我国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成功举措。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品质好、出油率高,据专家测算,转基因大豆加工成豆油的总成本比非转基因国产大豆每吨要低300元。我们国家每年的大豆播种面积在1.2亿亩左右,而我们的品种和技术水平比国外一些国家还有差距,多、乱、杂和混收、混种问题比较突出,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涨,关键是国内产量难以满足需求。近几年,我国每年都进口5千多万吨以上的大豆,这些大豆按现有的品种和技术水平来测算,需要4亿多亩耕地,这个面积接近目前玉米或者水稻的播种面积。就是说,我们自己生产这5千万或6千万吨大豆,就要牺牲掉同等面积的高产作物。

2002年,农业部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制定了首批标识目录,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5类17种转基因产品进行强制定性标识,其它转基因农产品可自愿标识。自首批标识目录至今,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有棉花和番木瓜,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5种作物。如转基因木瓜未列入我国首批标识目录,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农民小规模分散种植的木瓜仍占较高比例,农民直接到农贸市场销售,这样很难做到对所有木瓜进行标识,标识的成本很高。当前,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所有的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

依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我国制订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评价规范和技术指南》。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包括供体与受体生物的食用安全情况、基因操作、引入或修饰性状和特性的叙述、实际插入或删除序列的资料、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及其安全性、载体中插入区域各片段的资料、转基因方法、插入序列表达的资料等;第二部分是营养学评价:包括主要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分析;第三部分是毒理学评价: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等;第四部分是过敏性评价,主要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过敏原评价决策树依次评价,禁止转入已知过敏原。另外,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中外来化合物蓄积情况、非预期作用等方面还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定论的,即凡是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于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认为应对转基因技术实行风险管理,并制定了转基因生物评价的风险分析原则和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指南,成为全球公认的食品安全标准和世贸组织裁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依据。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过严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性等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迄今为止,转基因食品商业化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经过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

第7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基因工程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36-02

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问世将生物技术带进基因工程时代,农业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转基因植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种植,随之而来的转基因食品也迅猛发展。由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种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1 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与分析检测技术

我国在2015年对《食品安全法》的修订中有明确的指示,企业对转基因食品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标识。目前国际中对于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主要分为强制性标识与自愿性标识2种。在我国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标识有着较为严格的法律制度,对于企业生产与经营的产品中转基因食品含量超过阈值必须进行标识。而在一些欧美国家对转基因食品标识没有严格的要求,只对于存有过敏因素的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记。而在我国产品进口时需要进行严格的分析检测,对于合格的转基因食品批准进口并进行转基因标识,其也是产品流通的关键。由此可见标识的重要性[1]。

而对转基因产品的标识需要通过分析检测来实现,故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是转基因食品的重要标签。实际检测能力决定标识制度的建立,定性和定量分析检测技术所达到的检测限为标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然而在实际检验检疫工作中标识制度是通过检测技术来实现的。因此,标识制度与分析检测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

2 转基因食品问题现状

2.1 转基因食品概述

在基因工程中,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性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体中,使生物体显现出特殊的遗传特征与生物性状,得到新的基因重组的生物体就是转基因的内容。而所谓转基因食品则是应用这些特殊的生物体进行加工而成的食品。

转基因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利用外源性基因加快生物体的生长进程,在基因工程中,转基因食品主要是为了缩短作物生长周期、增加作物产量、增加抗病虫害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益。在目前的转基因研究中,并没有发现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毒素。但是由于转基因食品属于人工制造的外来生物体而非自然选择生成的物种,在基因漂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基因序列的改变无法完全地进行掌握,外源性基因在与DNA进行重组时存在着不可控制的性状,因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无法进行确切的定论[3]。

2.2 D基因食品存在的问题

转基因食品自出现开始便成了一种非常具有争议的食品,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流入市场与媒体的发酵使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质疑。而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问题上,目前还没有严谨的科学结论与研究报告对其安全性给出确切的证据结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转基因食品是由基因植入及基因重组形成的新的生物体,其原本具有的结构与成分是否发生了变化;第二,转基因食品不是自然界生成的产物,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长期食用是否会有毒素的积累,对人体的发育生长有什么影响;第三,转基因作物不是在自然选择下出现的产物,其是否会对生物链有影响,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第四,转基因作物是基因流动下的产物,这种情况下是否会出现基因污染的情况,波及到其他自然界的作物,使其基因发生改变[4]。

由于上述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而才迫切需要完整、准确、严谨的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对其安全性进行保证,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方面的科学规范。

2.3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内容和分类

目前,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主要依靠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来进行测定。而在转基因食品的分析检测过程中,主要是对DNA、蛋白质及核酸这3类物质进行测定,可以根据这3类物质分成3个种类的检测方法,在实际情况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检测方法的联用。由于蛋白质水平检测方法仅适用于未进行加工的食品检测和新鲜食品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现阶段外源基因测定方法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5]。

3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3.1 蛋白质印迹检测技术

蛋白质印迹检测主要是利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对转基因食品外源蛋白质进行分离,并与显色酶反应进行结合,从而使外源蛋白质可以有效地进行分离检测。这种检测方法主要是对转基因食品中不可溶蛋白质进行分析,检测在转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并与蛋白质预定限值进行比对。

3.2 复合扩增PCR检测技术

目前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多重PCR检测技术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检测手段。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一般只能对1个DN段进行放大扩增检测。为了能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获得更全面的基因序列信息,在进行基因检测时利用PCR反应原理进行多重检测,由此形成了复合扩增PCR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这种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检测效率,并且可以对基因序列多个靶位点同时进行检测,实现转基因食品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6]。

3.3 外源DNA检测技术

转基因食品主要是将外源DNA导入生物体中,而对外源DNA的检测主要是对植入的DN段进行转基因食品基因序列特征的检测,以转基因食品DNA序列作为检测目的,转基因食品核酸水平检测作为最主要的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其主要检测启动子、基因和终止子,便于检测转基因食品。

3.4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基因芯片是对转基因生物体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通过将转基因食品的DNA有规律排布在硅片或是玻片上形成微距阵。通过对基因芯片上的基因序列进行计算机软件的计算处理,从而获得转基因食品的基因特征与生物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准确有效地对转基因生物体的基因表达特征进行检测[7-9]。

3.5 LAMP检测技术

LAMP(h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众多核苷酸扩增技术中的一种,这种技术在使用时没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要求,只需要在恒温状态下就可以进行检测试验,操作技术较为简单。LAMP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显色反应对转基因生物体进行观察,并且利用浊度仪对其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进行检测判断,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检测技术。

3.6 联用检测技术

联用检测技术主要是集合多种检测技术的优点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有效的分析检测,这样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在基因检测中,现有的联用检测技术有PCR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结合使用等方法[10-11]。

4 结语

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主要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进行评价。目前,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有多种,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基因片段不同,因而采用的检测技术也需要依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确保检测技术的有效性。在未来市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作为其中重要的检测手段也必定会有新的发展。

5 参考文献

[1] 程柳洋.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界,2016(4):72-73.

[2] 王晨光,许文涛,黄昆仑,等.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4,35(21):297-305.

[3] 曹福成.试论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与企业,2013(9):338-338.

[4] 陈军红,牛智光.简述转基因食品的分析检测技术[J].科研,2016,3(11):174.

[5] 王广印,范文秀,陈碧华,等.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Ⅰ.主要检测技术及其特点[J].食品科学,2008(10):698-705.

[6] 蔡翠霞.转基因食品DNA提取及寡核苷酸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7] 李月娟,吴霞明,王君,等.食品分析及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酿造,2012(12):13-17.

[8] 宋姗,龚加顺.转基因食品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5):133-137.

[9] 顾爱国,王伟,张晓强,等.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6(3):180-183.

第8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

人工制造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也就是转基因生物,其诞生与重组DNA技术同样,因为重组DNA需要导入细菌以便大量生产。1978年,基因泰克公司用此技术,通过转基因的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生物技术的兴起,在农业和医药方面起到了其他技术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医药方面,为治疗人类疾病、减轻人类痛苦,起了很大作用。基因工程生产胰岛素、基因工程生产肝炎疫苗都是直接改善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健康的药物。单克隆抗体治疗疾病,包括一些肿瘤,发挥了传统化学药物不能达到的疗效。

基因技术使得人类可以将特定基因转入农作物,用来改进农作物的抵抗力(比如抗病虫害),以便提高产量。目前,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基因技术和抗体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导致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起飞。1970到1980年代,很多美国大学教授除了发明和应用DNA相关技术外,纷纷在校外开公司。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诺贝尔奖得主夏普和哈佛大学诺奖得主吉尔伯特于1978年成立Biogen公司(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巨擘)。生物技术利润远高于人们熟知的信息产业,繁荣了经济。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所有公司用的大肠杆菌,都是经过筛选,不能对人致病。农作物中能抵抗农作物病虫害的基因,其产物对人体完全没有作用。如常用的抗生素可以杀死细菌,但对人的细胞毫无作用一样,这些转基因产物的靶点只存在于农作物的致病害虫。在农作物中转入特定基因,也会改善其营养价值(如维生素)。

此外,转基因不仅不污染环境,而且还可以有利于环保。2010年美国科学院的报告称,农作物对病虫害抵抗力提高,可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有利环保。

绝大多数人都吃过转基因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海内外的、也包括所谓反对转基因的人,恐怕也都已经吃过转基因食品。如果不是直接,也是间接吃过,而其中直接吃过的人为多数。所以,除非有特殊方法,否则多半也吃过转基因食物。

原因很简单,比如:美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推出转基因大豆,除了用于各种加工外,也直接制作常见的豆制品。因为美国不标记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食品,而转基因大豆占美国大豆的绝大部分,所以,十几年来,只要吃过美国大豆产品的人,基本不可避免地直接食用了转基因食品。

而中国大量进口美国、阿根廷、巴西的大豆,虽然我国对转基因有标识,但因转基因的作物产量高、产品价格低,恐怕多数人直接吃过转基因大豆产品。又因为大豆有很多其他的加工产品,所以更多的人都间接食用过转基因。

以上不过是以大豆为例,还有玉米。盛产玉米的美国也是以转基因作物为主,而玉米不仅直接食用,也是美国喂养家禽、猪、牛的重要食物、甚至主要食物,所以在美国,即使不吃玉米,只要吃过鸡肉、猪肉、牛肉,就间接吃过转基因食品。

国际科学和医学团体的态度

国际科学界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判断是明确,并非不确定的,而且经常苦口婆心进行解释。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医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在内的国际科学和医学组织,都支持转基因食物。

美国科学促进会理事会明确表示反对标示转基因食品,因为“科学非常清楚: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改善的农作物是安全的”,欧洲共同体投资三亿欧元研究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性,其五百多个独立研究组、历经25年、做了130个课题,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本身不比常规植物种植方法更危险,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医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以及每一个检查过证据的可尊重组织,都得出同样结论:食用转基因农作物的食物成分,不比普通方法改善的农作物来源的组分更危险。“为在美国获得批准,每一新的转基因农作物必需经过严格的分析和测试。如果含有蛋白质,必需被显示无毒性、无过敏性。与公众错觉不同,转基因农作物是我们食物中检验最多的农作物。有时有人声称转基因食品导致动物从消化到生育、肿瘤、死亡等异常。但这其中,没有一项经得起严格的科学检视。新近对十几个长期的、设计很好的动物喂食实验表明,土豆、大豆、水稻、玉米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种类营养相当。”

反转基因技术的结果

西方有些人反转基因是出于宗教原因:不能改变上帝的杰作。中国有些人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号召不吃美国的转基因食品。而实际上,这些反对丝毫不影响美国产品出口到中国,中国因为自身需求进口美国大豆,而美国大豆规定不能标明转基因,转基因大豆和不转基因大豆没有分开进口。反转基因只能影响中国的转基因技术,这些技术有些是引进、改进的,有些是国内发明的。世界历史上,先进产品的发展不是谁能挡住的。反转基因的结果是减慢中国新技术,而不能影响世界。所以,看似好像保护中国人民,其实,如果按其做法,最后只能是损害中国自身发展,使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国外产品,所以其结果将和他们的初衷正好相反。

舆论已经导致各级负责官员退缩,不批准中国国内任何研制的转基因产品,但不影响已在大量进口的美国转基因产品。这样下去,受害的一定是中国。

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

一般人对转基因安全的关心是应该的,不能简单分为反对和支持转基因,而是应兼顾粮食需求和食物安全两方面的讨论。从原则上,笔者支持转基因作物。笔者支持的是:中国积极开展转基因研究,打好基础、开发优质产品。从仿制开始,逐渐推出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严格检验和监控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建立转基因商业化的有序途径,批准经过检验的转基因农作物,应用无安全问题的转基因农作物。笔者虽然在原则上支持转基因,但认为具体对每个转基因要求比一般的更严格,在生态安全上要高要求,在食品安全上也要高要求。如果中文世界没有充斥对转基因的非理性干扰,可能很多讨论就会集中于如何建立对转基因的较高安全标准。

第9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

摘要: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农产品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相应地占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的份额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积极关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的现状,对当今亚须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办法和对策,这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权益的根本所在。

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600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有关。因此,转基因食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焦点。这种现状对作为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大国的我国在该领域保持并扩大份额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积极关注和预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中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日显紧迫。

一、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DNA双螺旋结构片段。无数特定的基因相互连结,构成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转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的过程。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自从1983年首例转基因烟草问世以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争论甚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支持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可增强粮食产量,减少食品生产的投人,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间题;(2)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特性,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种,使食物更加可口;(4)转基因技术可准确地生产人类想要的动植物品种,克服传统嫁接及杂交技术的不确定性,使癌症等顽症的治疗可望取得突破。反对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学上的混乱;(2)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问题,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难以确定;(3)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过敏反应;(4)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作用、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等问题还未得到证实或解决;(5)一些实验已经表明了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影响。上述两派观点争论至今,双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尚有待时间来证明。

二、当前国际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1997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约为1100万公顷,1998年上升到近3000万公顷,1999年底达4000万公顷,2000年约为4500万公顷,增长十分迅速。进人21世纪以来,其发展势头更是迅猛。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最先进的国家。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SS%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据估计,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到7S0亿美元。专家预计,在本世纪初,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

1997年初,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使美国出口商每年蒙受约2亿美元的损失。美国要求其出口商向欧盟提供他们出口的玉米并非转基因产品的证明,但欧盟只认自己的检验标准。1999年7月,欧盟环境部长们决定无限期延长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禁令。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受欧洲国家和本国市场抵制的影响,2000年全美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锐减了24%,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48%转基因大豆则由1999年的57%降至2000年的52%。

近年来,我国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也有较大进展。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已经开展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品种的转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转基因药物、转基因作物、农作物基因图谱与新品种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目前我国只有抗虫面、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和延熟番茄等少数品种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1999年中国种植了3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较1998年增长了2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品种是棉花。该报告表示,目前中国转基因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居全球第四位。另外,我国在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报道,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日前利用改进的PLR结合核酸杂交技术,从一批进口大豆中成功检测出了转基因成分。此外,广东、江苏等省的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也具备了对转基因产品的检测能力。

三、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

在世贸组织的现有多边贸易协议中,与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有关的协议有二,即《卫生与植物检哭刻昔施协议》(SPS)和《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前者规定:各成员国为保护境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或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检疫措施,并允许各成员国在认定某种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时,自行制定本国的规则并建立相应的贸易壁垒。后者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必须有合理的目的,而且实施的成本必须与目标相称。具体到转基因食品,由于各种观点的科学依据不足,人们的认识不同,现有多边贸易协议的规定过于模糊,解释空间过大,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约束力。

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规定不甚严密,以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世界各主要农产品贸易国都对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采取了不同立场,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争端不可避免。以下为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1)美国:在生产、流通中不给予任何限制;不人为划分消费食品是否属于转基因种类;基因改造作物毋须用标签注明;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对转基因食品施加贸易壁垒。(2)欧盟: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持谨慎态度;要求在其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提醒消费者可能存在风险;强调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权采取预防性措施,主张制订有关生物标签的多边规则。(3)英国:支持发展生物科技,但在没有证据显示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情况下,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大型连锁超市和餐厅不得出售经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食物,多数地方禁止学校和老人院的餐厅使用转基因食品;自1999年9月起,饮食行业必须在菜单上标明食品里转基因成分,否则罚款5000英镑。(4)俄罗斯:不明令禁止转基因食品上市销售,但对2000年7月1日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有在包装上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要求;从2000年7月1日起,没有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转基因食品将禁止上市。(5)日本:持较为中立的立场,一方面对转基因食品有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对其安全性又有所顾虑;规定采用基因技术获得的农作物及食品不能作为绿色食品;2000年4月公布30种转基因食品目录,对目录中列明的品种需要加注标签。

据上可知,对转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观点和立场,将直接决定一国或地区对此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转基因技术开发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前列的国家,极力主张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管理。美国作为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积极倡导者,认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与非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没有实质的区别,转基因食品是一种科技创新,是用现代科技去加快自然选择的过程,只要转基因食品通过新成分、过敏原、营养成分和毒性等常规检验,就可以上市。

二是欧盟内部大多数国家奉行较为严厉的管理制度。基本的认识是,在转基因食品(作物)拥有众多优越性,如遗传性稳定,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快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病害、抗盐碱、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作物产量等等的前提下,其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至少存在着潜在的、不清晰的危害性,而对此则需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来加以进一步的证明,除非有技术的证据支持,并足以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则将不改先前的严厉的管理措施。

三是相对于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应用性开发较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措施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国家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权衡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利弊,往往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基本的观点是,转基因食品(作物)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较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深人研究,趋利避害,就一定能在避免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发展,同时又满足本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对粮食产量的进一步要求。

四、我国的相关对策分析

各国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争。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规模的不同,更加剧了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市场决定观念,欧盟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究其实质,则是对美国在这一领域垄断优势的抵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鉴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长期影响,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各成员国只能自行制定相应的贸易标准和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应尽早制定有关转基因食品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相应的对策安排:

1.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上有三种模式或路径:一是将转基因食品视同其他普通农产品,对其进口不加管制;二是采取“二嗯英”模式,禁止转基因食品的进口;三是在严格检疫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转基因食品进口,并在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包装上作出提醒性标记,让消费者判断是否购买。不难发现,第一种选择可能对我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某些农产品市场最终被几个拥有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垄断,以致对经济安全造成影响;第二种选择可能会给我国对外谈判、履行承诺带来很大压力,并可能引发贸易战;第三种选择符合国际惯例,可能是对我国较为有利、可进可退的政策选择。此外,对进口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转基因检疫,张贴提醒性标记,会加大进口商的成本(约增加10%左右),消费者也可能会持慎重态度,从而削弱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以维护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