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科技创新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看法

第1篇: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科技传播;创新;科技编辑;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5-0010-02

AbstractThe advancement and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driving the propagation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gazine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the editor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magazin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ditors and bring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the face of outstanding differences and challenges. It advocates enhancing the propag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by making full us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Key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agation;innovation;scientific editor;challenge;countermeasures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真理,科学也没有终极的真理。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巨大社会功能的实现均离不开科技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作为科技事业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和突出,但同时也对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科技期刊发展,不仅是促进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加强学术建设、推进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在瞬息万变、高度信息化的当代,科技信息的传播更加直观、便捷,科技期刊要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好地服务科技、服务社会,起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媒介和导向作用,在科技信息传播创新中起到主导作用,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期刊编辑人员。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期刊聘请其研究领域声誉较高的专家学者担任编辑,这种编研合一的人员结构有助于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的及时报道,促进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也利于办出高质量、高品质的精品期刊。但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现状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中青年人居多,有直接分配来的大学生,也有转行搞编辑工作的。大多数科技期刊编辑未接受过系统的编辑学理论教育,所学专业也非编辑专业,所学知识与岗位不相符。同时,多数编辑部人员配置不足,很多编辑人员身兼数职,杂务缠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无法静下来从思考和实践中获得启迪,这都制约了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再提高。

2 剖析问题,寻找差距

现阶段,科技期刊编辑水平尚未达到新时期科技信息传播创新要求的原因很多。有别于其他期刊,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很强,其专业应该是科学技术专业(即理工科)和编辑技术专业(即文科)的交叉学科,也制约了科技期刊的编辑不能是编辑科班出身,而是某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半路出家”的编辑。这就存在许多问题,如:1)理工科专业人员普遍欠缺较好的文字功底;2)所学的理工专业是否与所从事期刊专业对口;3)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是否掌握网络、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整天埋头苦干于稿件中,显然已不适应今天的需要,科技期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味埋于案头的编辑终将被社会淘汰。科技期刊编辑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科技期刊编辑要把握现代科技知识的脉搏,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有关学科的发展状态,使自己所从事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达到较高的水准。解决上述问题最便捷的办法就是结合编辑实践工作对科技期刊编辑进行继续教育,让编辑从忙乱中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学习的时间。科技编辑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很多,既可以通过正规的专门课程学习,也可接受短期的业务培训,还可与专家学者、同行进行经验交流等。但目前的继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1) 缺乏有效的、健全的科技编辑培训制度,无法进行督促和检查;2) 缺乏多层次、多方面的继续教育大纲,无法使各层次编辑人员有针对性学习;3)培训内容较单一,多侧重编辑文字加工和编排格式的学习,对编辑理论和深入研究讲得少,计算机应用培训中对高层次的编排技巧和图形处理讲得少;4)参加本期刊专业技术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机会少,对最新科技发展不熟悉,同时参加编辑专业学术交流也少等等。

3 面对挑战,群策群力

科技期刊编辑学领域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探讨加速新时期科技期刊高素质编辑成长的有效途径,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功底,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来提高自己。这就有赖于建设科技编辑专业多元化、多模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不断地培训和充电,在学习过程中回答编辑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才能适应新形式下实际工作的需要。

针对科技编辑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的特点,科技期刊的管理部门应重视科技编辑的业务培训,加强规范、强化编辑教育与培训制度,制定相应的继续教育计划,鼓励、引导编辑人员自觉参加岗位培训,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科技期刊编辑部从发展角度出发,制定长期编辑人才成长规划,重视自身队伍建设,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经费,合理安排编辑部工作,鼓励中青年编辑在完成编辑工作任务的同时,有时间去进修学习,去接受继续教育,去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编辑业务交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更新个人知识,开阔视野,促进成才。

编辑技术不断发展,编辑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成为高素质的编辑人才。科技编辑只有重视自身的学习,在干中学,学中干,知识面和能力才能越宽广,办起期刊就越得心应手。科技编辑要积极配合并认真接受必需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岗位技能培训,以科技专业知识为基础,加上编辑学和出版学的理论和业务知识,这才是如虎添翼。科技编辑要加快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知识的储备,应重视:

第2篇: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随着国家高铁建设的迅猛发展,铁路工程的施工难度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大,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环保及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司的战略,切实地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笔者就如何加强施工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与广大同行其同探讨。

1有针对性地强化科技创新理念

所谓科技创新意识,就是要在面对同一项铁路工程时,应首先考虑在完成该工程时如何领导和组织进行技术攻关,提高常规作业的技术含量,改进现有的服务产品;第二是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任务进行技术储备。具体思路可以借鉴国家高铁建设领域的相关方法,以大量的高铁建设市场为载体,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外的高铁技术。对于公司而言,可以在项目开发之初首先考虑如何实施“市场换技术”战略,在进行协作队伍或架子队伍的选择时,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考查指标之一,选择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队伍,并把其作为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必要协作伙伴。还有就是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做好创新示范点,做好技术鉴定,做好创新宣传,主要目的是考虑如何实施“技术抢市场”战略。

2打造学习型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如何组建学习型的科技人才团队?按照常规,企业的人才建设不外乎为“内培外引”两种方式,一方面就是从企业现有人才中挖掘,一方面是从社会上引进。显然,这里的组建的人才最终是企业内部人才,是一种相对狭隘的人才观,我们把这种内部人才可以称为“技术专家”。相对企业内部的狭隘人才而言,那就是外部科技人才,那就是社会上储存着海量的科技创新仁人智士,一种是具有相关专业高等学历,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着丰富的技术和实践经验的设计院、高等学府、研究院等科技研发人才,我们可以把这种人才叫“创新导师”;一种是虽只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但却拥有丰富的实践技术或专业特长的劳务公司或生产加工企业,我们可以把这种人才叫“创新工兵”。

至此,我们把公司的科技创新人才定位为三类:一是“创新导师”,二是内部的“技术专家”,三是“创新工兵”,那么如何将这三类人才进行优化组合,并组建成一个可以进行多学科的交流与协作,打破院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组织界限,形成一个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学习型的科技人才团队呢?这就要求公司要有目标、有意识地牵手一些科研院校等社会智库资源,组建和发展几个具备专业特色的协作队伍和研发基地,本着互利互惠的合作精神,形成公司出市场、院校出技术、协作出产品的研发格局,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3.1 建立公司专家人才库和专家组制度

在公司内部选择和聘用具备条件的员工组建专家人才库,记录专家相关信息,对专家库成员参与或主持科研活动的数量、进度和成果等级进行量化并实施动态考核,组织他们不定期参与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向其提供获取国内外科技前沿的有关资料和信息的机会,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专家的专业特长,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提高科技管理决策水平和实施绩效,保障科技创新管理目标的实现。专家组参与科技管理的做法,在江浙一带得到了率先推广,而且还成功运用到其他领域,如火及一时的“温州炒房团”就是这种管理方法的缩影。

3.2 建立技术顾问制度

在公司建立技术顾问制度,聘用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威专家(即可以是国内专家,也可以是国际专家)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以公司各在建或拟参建工程为载体,通过不定期的现场指导或开展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就如何开展科技创新进行咨询和指导,并通过他们随时掌握科技前沿的发展动向,动态调整科技研发的方向,帮助公司进行科技创新。在技术顾问这方面,国外如日本、韩国等的服务主体是政府,由政府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培育技术人才及提供技术信息等,这大大地促进了日、韩的科技研发水平和效率,目前在国内,技术顾问这个做法的主体还得靠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取舍,技术顾问实际上就是前面所说的“创新导师”,只不过这个导师是一个长年聘任的导师。实际上技术顾问找好了,他不仅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好帮手,更应是宣传企业、拓展企业市场的好帮手。

3.3 适时实施组织创新

公司可以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国家对技术中心、科技型企业认定等方面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分析其对公司生产经营要素中人才、市场、资金(包括科研资金和财税优惠)、科技立项、资质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适时申报技术中心或科技型企业认定,实现组织形成的整体创新,促进创新主体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匹配,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4努力拓展公司的科技创新模式

4.1 实施集成创新模式

通常而言,企业会在某个领域具有科技专长,然而这种单一的专长由于技术壁垒低,很容易让竞争对手或客户进行模仿,不利于创新保护,所以公司在发展科技创新战略时,应建立以多学科交叉和集成的科技创新,实现跨产业、跨学科、跨企业和跨机构的创新能力,形成跨产业、跨学科、跨企业和跨机构的技术联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创新技术对市场的把控能力。

4.2 实施多元化科技创新模式

创新对象多元化:创新对象可以是施工的技术、工艺、装备、材料等四新技术,也可以是管理创新。

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主体可以包括公司、科研院校、协作企业(包括国内和国外机构),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自身优势,实现多元化的创新投资主体,共谋和谐创新。

创新空间多元化:一是要 “超前一步”,做到人无我有,通过关键技术储备和管理上的创新,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二是要“提升一步”,做到人有我精,形成竞争的“差异化”;三是要“退后一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关键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5结束语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比对手有优势。作为铁路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竞争优势就更明显,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所以作为铁路施工企业只有将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变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形成有创新战略、有筹资能力、有自主开发能力、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实现从创新设想产生,直到创新决策、创新投入、技术开发、市场创新、提供服务、再次创新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体化运作,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实现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3篇: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的耦合:金融参与科技的创新活动,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同时科技创新所引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更快地财富化给金融带来更丰厚的回报。科技金融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导致两者的耦合受限的“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应当在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承担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

科技金融;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政策含义

一、科技金融:科技与金融的耦合

中文“科技金融”一词最早出现于1993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通过后成立了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关于其定义与内涵,存在多种不一致的看法:第一种看法侧重于金融方面,是指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而提供的金融活动(主要是融资),比如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2009)定义“科技金融”为“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向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种侧重于科技活动。例如房汉廷(2010)就认为科技金融的主要活动是科技活动,科技金融只是科技工作的深化。第三种认为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这是多数人的观点。

也有学者将科技金融的本质定义为多个子项:(1)是一种创新活动。即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的融资行为总和;(2)是一种技术一经济范式,即技术革命是新经济模式的引擎,金融是新经济模式的燃料,二者合起来就是新经济模式的动力所在;(3)是一种科学技术资本化过程,即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孵化为一种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4)是一种金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即同质化的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异质化的配置,获取高附加回报的过程。

本文认为,将“科技金融”定义为“科技”与“金融”的耦合(不仅仅是结合)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耦合意味着两者必须具有共同的基础,同时具有相互补充的特质:技术创新导致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引致了追逐高额回报的风险资本投资于新技术,从而出现技术创新与金融的耦合,最终导致两者的几何级数的增长,即是说,要让金融参与科技的创新活动,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同时也让科技创新所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更快地财富化给金融带来更丰厚的回报。但是在科技与金融的耦合中,却存在一种破坏的因素――信息不对称问题,即科技活动者与金融获得者之间(由于信息的获取渠道等原因导致)获得信息量的差异。

二、科技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金融的价值在于资产的跨时空配置。跨时空本身就意味着信息的不对称,因此,金融的产生具有应对资产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优势,比如,作为主要间接融资渠道的银行就比存款者具有甄别优质借贷者的专业优势。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经济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信息不对称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三位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Akerlof,1970)、斯宾塞(M.Spence,1973)和斯蒂格利茨(J.Stiglitz,1976),他们都在2001年因为对信息问题的分析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简言之,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劣质的物品会将优质物品驱逐出市场,从而导致市场的物品质量越来越差,市场萎缩直至消失(即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2)为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物品的供给者可以采取向需求者发射“信号”以证明自已的物品是优质的(比如学生取得名牌大学的文凭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强);(3)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为应对这两种问题,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保险合同”来使交易对手志愿说出其真实想法(或真实状况),即所谓的激励相容机制(又称说实话机制)。

现在我们转向分析科技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科技和金融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产业,其语言的建构存在重大差别,科技的表达有科技的专业术语,金融也具有专业术语,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其次,科技创新与金融活动的特点极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科技创新过程的风险是服从降序排序的,而金融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也是服从降序排序的。这就意味着越靠前期的科技创新活动越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金融资本相应的风险厌恶程度也越高,而越靠后端的科技创新活动,市场成功几率越高,金融资本的厌恶程度也越低。同时,科技创新的收益是服从先升后降的规律,而金融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收益则服从降序排列,即越靠创新活动后端,金融资本的回报率越低。风险与收益匹配模式的差异容易导致两者的耦合程度会受到限制,严重的话,可能会使得科技金融萎缩甚至消失。因此,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力量可能无法解决科技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即存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现象,这为政府的政策安排提供了可能。

但是在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中,金融与科技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具体形态会有所不同:(1)在基础性科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公共适用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以及应用过程中,投入者与受益者不存在严格对应的关系,而且可预见利润较少,科技金融难于解决其融资问题;(2)在应用性科技研究、开发研究及其成果处于萌芽和初具规模时,很多成果具有商业化前景或价值,投资者与受益者具有比较强的对应关系,但由于研究与成果形成及商业化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使得处于科技市场之外的金融资本对于新科技的前景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能够提供的融资数量有限;(3)科技成果即将产业化阶段,技术较为前沿,市场前景明确向好,科技与金融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减低,此时科技与金融的耦合迅速(科技金融发展较快);(4)当科技研究进入成熟期后,产品已经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却运用较广,此时金融资本对这种类型的科技已经相当熟悉,完全有能力通过一般的金融产品满足科技的融资需求。

三、政策含义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为防止科技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致的科技金融的萎缩甚至消亡的“市场失灵”,政府进行发射信号和设计“保险合同”是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在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科技研究活动中,政府应当起到不同的作用。

(一)在一些基础性科技活动中,科技与金融的信息极端不对称,所以这部分科技创新问题的融资通常由政府全部或主要提供,即提供一种“保险合同”(保障)。

(二)在应用性科技研究中,政府通常可以利用科技金融机制(保障机制),尝试把部分财政无偿资助资金以金融的方式投入到科技创新载体或平台,提高或加快成果产出及商业化进程。如欧洲的“空中客车”项目、我国的“大飞机项目”等,基本上使用这种模式。

(三)科技成果即将产业化阶段,是科技金融最具用武之地的环节。政府投入通常从主导转为引导,手段也从无偿资助为主转变为权益性资助为主,即使是无偿资助也主要是补助或奖励的方式(信号方式)。这个环节的科技金融活动主体主要是各类科技金融主体.如创业投资、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科技银行、知识产权质押等,政府通过它们为科技创新载体提供权益性资金引导这些科技金融主体共同释放融资规模,达到满足创新载体融资的目的。

(四)科技创新活动进入稳定和成熟期后,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已经较为紧密,因此政府的支持已无必要,政府可以从科技金融中退出。

参考文献:

[1]G.Akerlof,1970.The Market for Lem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4,No.3

[2]M.Spence,1973.Job Market Signal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7,No.3

[3]M.Rothschild and J.Stiglitz.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s: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90,No.4

[4]陈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6]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译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作者简介:

第4篇: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科技活动; 培养; 体验;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24-002

近年来以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竞赛,推动了高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在高职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发明、创造、创新等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些活动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遵循创新教育的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目的。本文就在辅导高职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

一、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重在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它的任务就是探索未知、未来,而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

创新作为一种思维,怎样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辅导过程中,应把研究引入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尽早地进入研究、发现和创造领域,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可以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训练,使得高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受,而是教师指导下以发现为基础的学习过程。

要让学生在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中,不仅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更能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正是在这种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中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

在辅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时,不仅对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予以鼓励,而且要让每个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从中得到一种满足和能力的证实,进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并能够主动去思考、探索新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层次,从学会变为会学。

二、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离不开学生们不断地涌现新的想法,新的观点,新的思潮,而这些就是创新的基石。

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否定旧理论和提出新观点的过程,而学生的年轻就注定他会有一个开放、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大脑,为他们取得成功提供条件。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我在辅导教学的实践中采取如下几方面来培养和实施。

⑴寻找创新思维的起点。就是寻找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突破口的诸多信息,这些信息会引起学生思考,会推动思考不断深入。辅导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与寻找思维起始点,学生的学习便易获得成功。因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寻找思维起始点的快慢差异上。

⑵适度建立思维接力点。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会筛选、整理、剖析,抓不住有用的信息,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又由于学习研究过程中不会适时设立思维接力点,会造成一知半解,随意凑合,应付了事的情况,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针对学生的上述思维特点,在辅导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在思维之间适度建立接力点,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抓住关键,把握重点。要循序渐进,不断加大思维难度,当问题抽象,学生具体经验少时;当问题涉及面广,学生知识能力存在缺陷时;当问题内部结构复杂,学生综合能力差时,需要增设思维接力点。

⑶增强思维的点面扩展以及之间的联系。对已建立的各思维接力点之间需要连接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联系方法是点与点、面与面之间以及点面扩展的网络化。围绕在同类中寻找不同点,从失败中寻找希望点,将每一个思维接力点都纳入有效的思维控制范围内,形成有序的思维网络,使各接力点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

⑷变换思维的审视角度。在原有的思维方法不能求得问题的解决时,应及时变换思维审视角度。变常规思维为突变思维,直线思维为平面思维,收敛思维为发散思维,一般思维为极端思维,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总之,正面突破不了就来侧面或者后面进行突破。

⑸设计一些开放性课题。新颖的问题往往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找寻诸多的适当答案,使得学生找出以前没想到也不敢想的各种奇妙的好方法,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实践与探究。

3.辅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应注重学生的创新体验。体验,也叫体会。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联合国倡导的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能够记住,做过的方能明白。所以体验到的东西才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体验也被视为以人为本的创新模式的核心。

创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主体性和互动性。仅仅通过阅读教材陈述性知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而创新的体验就是让学生自己来感知世界,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必要和可能。

在学生参加的创新竞赛活动中,几乎每件作品都是合作的产物,很多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已经超越了单纯参加比赛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得到创造的体验。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付困难和危机中增强了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质所在。

4.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应重视与实验教学结合

实验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教师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时,应尤其注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在实验中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并且提出一些激发思考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论点相矛盾的观点的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要让每个做实验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他们各自对某种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小组交流,辩论,分工与合作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实验者要学会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期间,定期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制作方便工具、日常生活器件等。真正做到“in life,by life,on life”。

5.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误区和影响因素

目前有相当部分学校在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时,存在认识误区,会影响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和深入。

对研究课题求专求深,盲目追求教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学生的创新本质不是靠知识传递的,而是本来存在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要把他们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其实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用恰当的方法把它引导出来。但是,目前许多人在思想认识上都对创新存在神秘感,认为创新是少数人的专利,因而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对少数学生进行的,成为了学校应赛活动和功利。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连续性活动。创新潜力的挖掘和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持续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是很难造就一个人创新素质的。所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需要长期坚持,确保其连续性。

离开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已有的知识去充斥学生的头脑,忽视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承受者。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使人的创新能力长大后逐渐消失。这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弊端。

对于培养创新素质而言,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和辅导教师只看重结果,看重比赛得奖,而轻视学生的探索过程,完全忽略了科技创新活动的育人功能。

总之,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东西。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更多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通过辅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倡导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创新之风,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学生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不仅在掌握与人沟通技巧、培养合作精神等方面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探索和创造的精神。也使得创新思维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迎春.创新教育与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析[M]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1).

第5篇: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基于企业科技创新理论相关成果,在充分分析我国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实践,侧重探讨了提升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管理机制优化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本文研究电力设计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科技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输变电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

输变电设计企业主要开展电源项目和各类电网工程的勘测设计业务,企业优势有:具有一支学历高、专业知识精、综合素质好的人才队伍;具有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客户群体;行业进入壁垒大,企业技术优势得天独厚等。劣势有: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重生产轻市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勘测设计产品单一,企业经营风险教大;缺乏综合性高端人才等。

近年来,各设计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及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形成管理、研发、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应看到,各设计企业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高端业务领域与中电工程所属企业存在差距,缺少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强的专有技术;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等级低,涉及战略性、前沿性与关键性的高端课题少;三是缺少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专家型、大师级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四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科技成果份量不重,获得的科技奖项级别不高。此外,知识产权分散,集中度不够,在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专利和专利群很少。

2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或地方对勘测设计咨询企业的鼓励政策力度不够;市场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等。内部因素主要有:科技创新在企业经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较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等。企业创新成果应用中缺少适用性、应用率、经济性、应用效果等指标,创新效益的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些都是企业在创新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决策与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六方面构成。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以激发组织创新潜力、改善组织创新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它是一种涉及企业创新要素、过程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等特点。

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发展现状,在充分结合诸多研究基础上,考虑到定性和定量、微观和宏观等各方面因素,将电力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同时采用半定量的矩阵分析法,初步分析了电力设计行业的创新能力强弱程度,

3.建立健全具有企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创新管理组织机构。强化技术委员会的领导职能和战略职能、适时建立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强化科技创新的专职管理。建立技术中心以后,目前常规的科技项目管理、专利申报、科技报奖等均可纳入其中,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专职部门负责实施,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成效。

实施创新课题项目化管理。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从立项、计划、审批、执行、控制、检查、验收、考核等流程,同样涉及到目标、质量、进度、成本、风险及合同管理等内容,因此,可将项目管理模式真正融入科技项目管理中,把项目决策权和人、财、物权委派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管理,将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项目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有利于组织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提高创新效率。

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投入机制上,应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增加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及相应的技术培训投入。运行机制上,要把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人员投入、培训经费和创新成效等作为评价主要内容,系统设计评价程序和方法,科学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使创新指标成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的内涵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优化创新要素,加强技术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水平。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可采取研发团队和设计团队相互重叠的人力资源,同步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工程设计,保证了科技创新与设计业务的相互衔接,促进实用化成果有较高的转化率和应用水平。

在管理体制优化方面,应考虑输变电设计企业个体各自状况,在整个行业内所处位置和不同发展阶段,考虑战略实施的要求,对各电力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4 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举的科技创新模式

输变电设计企业应抛弃固有的封闭模式和僵化习惯,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重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虚拟化和实体化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实现“资本、知本、智本”的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机制的纽带可以为企业培养大批人才,为创新型领衔人才的成长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企业人才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熟悉企业的创新需求、生产运作和盈利模式,有助于研发机构更好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真正形成和掌握核心技术。输变电设计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的核心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无论采取合作创新为主还是自主创新为主,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目标定位、课题选择、项目策划、技术方案、试验研究、成果编制、评审鉴定、技术推广等创新环节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和自,确保创新成果的新型实用。

5 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军人才

实施科技创新策略时,输变电设计企业应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衔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一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组织技术水平,还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升企业地位立竿见影。各电力设计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优化人力资源,积极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稳固构筑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企业应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

6打造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从信息化应用基础来说,某输变电设计企业已经建立起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构筑了稳固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并搭建一个统一集成的信息化综合系统,基本实现了科技项目的一体化管理。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使得科技管理由纸质文本管理转化为电子文档管理,所有科技项目的信息均能在数据库中检索并生成电子表单。职能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部门、人员的沟通更为有效,准确性更强,过程控制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科技管理系统中的信息的动态更新,即可实现科技项目从立项-计划-策划-实施-招投标-合同-付款-评审-验收-归档的全过程管理,使各级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最准的信息。

结语

总之,工程的参与者必须要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扎实工作、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输变电工程创优目标,同时保证整个电力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莉,庞红卫. 设计阶段的工程控制[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6(05)

第6篇: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企业就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在日益激烈的技术及产业竞争中立足。所以,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我们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追求学生的规模和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加看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及创新培养。众所周知,自2002年大学扩招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渐渐显现,学生较以前的冲劲不足,毅力减弱,且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下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针对当前学生状况,不应自怨自艾,随波逐流,而应该适时创新,大胆改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以更加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判定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学生有创新的思维或者意识(2)对于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3)对新的事物有自己自己的看法(4)提出创新的思维只要具备了以上的一项或者几项,就说明了学生已经有了创新的思维,此时需要教师加以鼓励及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职业教育是“教学结合”的教育,除了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外,更要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3.1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方法是现如今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对工作或者作业进行项目式分解而进行的实践联系理论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基于教学和企业培训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针对的课题或者工作分解为多个项目,对其进行逐步分析,完善,确定其项目开展形式,项目组成人员,完成方法以及总结的一种教学形式。“项目式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盛行于德国,到20世纪中后期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我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对项目的选择,布置,让学生从“用中学”,学以致用,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完善项目的缺陷,以完成整个教学工作。在项目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确立项目任务(通常由老师提供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组织同学分组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需要完成的大致思路)。②制定项目完成计划(由教师给定思路,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完成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各人员自建的分工等)。③项目实施(根据已分析好的工作步骤和思路,按程序工作,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同时能处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并给定解决方法)④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评价,再由老师对项目结果进行总评)。

3.2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第7篇: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科技;兴市;多元;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近年来,南安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省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以建立健全激励创新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抓手,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下面,我就“多元创新 科技兴市”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我们要注重推动石材陶瓷业转型升级。重点研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节约资源的新型石材产品,促进石材废弃物资源化。推动水暖厨卫业集成优化。开发自洁、抗菌新材料及数控智能化、个性化、多功能化新产品,推广绿色厨卫集成优化技术。提升鞋服轻纺业核心竞争力。开发新型制鞋、纺织材料及环保型胶粘剂,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设计加工水平。建设并运作好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进一步加强科技园软硬件设施建设,并以此为依托,组建“一院一站一中心”,充分发挥好科技园职能。组建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引进北京理工大学联办南安工业机器人及应用研究所,引进国防科技大学联办远红特种消防设备研究所,引进更多高端研发机构入驻;组建创新驿站,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组建技术转移中心,开展“企业找项目、高校找载体”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并尽快形成产业化。建设并运作好一批企业创新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二、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具有南安特色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扩大政策知情面和惠及面;组织政策培训辅导班,如可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申报辅导班、“企业研发活动管理”专题研讨班、科技与金融讲座等,为我市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管理水平,拓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新渠道方面给予政策解读和辅导;进一步引导企业规范技术创新工作,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对已经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通过重点培育,在研发机构建设、项目实施带动、产学研结合、知识产权工作、信息化运用、创新工作示范等六方面,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做大做强光电信息产业。推进泉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安分园——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提档升级装备制造业。推进滨江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努力打造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发展创意产业。推进福建省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南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实施科技项目带动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泉州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提升我市知识产权工作水平。二是实施产业专利引领计划。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形成一批自主专利技术,确保专利申请、授权的数量和质量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三是是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优选一批专利技术,组织申报各级专利实施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好本级专利实施计划项目。四是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体系。鼓励引导企业申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推动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五是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加大与上级知识产权部门联合执法的力度,强化专利违法案件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严厉打击专利侵权行为,维护良好的自主创新法律环境。围绕光电信息、装备制造、水暖厨卫、鞋服轻纺、石材陶瓷、创意产业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规模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对接转化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重点支持由企业为主承担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坚持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立项机制,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求调查,找准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技术创新路径,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顶层设计,组织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组织符合条件的优秀项目申报各级各类相关科技奖项。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扶持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以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进步为重点,开展培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技术,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农、渔业技术交流,大力引进推广台湾精致农业、休闲农业和精细农业技术项目。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重点抓好“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在全市416个行政村(居)深入推广应用“世纪之村”便民通信缴费系统、泉州网上供销社服务系统、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世纪之村农村电子商务系统(二期)。做好世纪之村为民办实事项目跟踪管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落实好《南安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实施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

总之,我们只有通过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实施科技项目带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实现多元创新,才能达到科技兴市。

参考文献:

[1]《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闽委[2006]21号.

[2]《关于进一步做好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工作意见》.南委〔2008〕61号.

[3]《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泉委〔2011〕1号.

第8篇: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在奇曲的道路上,怀抱着一些微小的希望,在攀援障碍的坎坷中前进,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希冀才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创新发展心得感悟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科技创新发展心得感悟一

每当我遥望繁星点点的夜空,那茫茫夜空总使我产生一种神秘感,它那深邃、遥远和无穷无尽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思……

在我国古代科技还不发达的时候,就有天上人间的传说,幻想着天上有皇宫、有玉帝、有王母娘娘、有天兵天将……《西游记》中描述的孙悟空一个跟头腾空而起十万八千里,翻山越岭不在话下,这就是人们在幻想着人能够上天,而且能在极短的时间里飞出很远的距离,在当时科技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只能凭空梦想,随着科技的发展,梦想变成了现时——有了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上天的目的实现了,这就是科技带来的今天。科技在进步、人类文明在发展,这就是科技创造的未来。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在奇曲的道路上,怀抱着一些微小的希望,在攀援障碍的坎坷中前进,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希冀才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十九世纪未,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在研究放射性元素时就是历尽艰辛把那象谜一般的物质——镭,从沥青铀矿里提练出来,他们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在这慢长的两年中,溶解矿石,蒸干溶液,使晶体从溶液里沉淀,再把液体用虹吸管吸出来滤出沉渣,加以溶解,再使晶体沉淀,同时还要一连几个钟头地拿着金属棒来搅拌那宝贵的液体。他们日复一日的顽强地劳动着,就象从稻草堆里寻找绣花针一样,从那整吨的铀矿中提出的镭,一共只有0.3克。放射性元素是一种能自发地放出能量的物质,它能作为一种能量来使用,对它的研究能更好地帮助人类征服大自然。

科技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在车子出现以前,人们远距离运送物资或长途跋涉,都是靠人的两条腿和肩拉背扛的,慢慢的出现了牛车和马车,这样就减少了许多人力物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汽车、火车。蒸汽机的发明使火车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火车出现以后,人们大量繁重的物资交流已是轻而易举的了。

随着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正幻想着把电脑芯片植入人的大脑中。美国布朗大学最近进行了一项实验:首先训练3只猴子,使它们学会利用游戏手柄控制电脑光标的技术;然后把微小的电极接入猴子的大脑皮层。确定了猴子操纵电脑光标的“想法”与其产生的脑电波之间的对应关系。当他们拿走游戏手柄后,猴子产生的脑电波被转化成相应的操作命令,电脑光标随即作出响应——大脑控制电脑的实验取得了初步成功!最新取得的研究成果更超过了以往任何实验:只需要6根电极,就可以把猴子的想法变成真实的行动。实验结果证明,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解决大脑的活动电波,这对于帮助肢体神经受损的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丁肇中先生说:“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我们学习知识要有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实现梦想,不断的用科技展望未来。

到目前为止,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远距离通讯、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以及生物工程的发展,都使人类对科技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征服、改造大自然,科技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科技创新发展心得感悟二

创新,是人类的本能。创新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创新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历史从古埃及的纸草文字中走过,从中华的四大发明中走过。从牛顿的三大定律中走过,从克隆绵羊“多利”中走过。一串串创新的成果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试想远古的蛮荒原野中,我们的老祖先没有敢第一次捡起石块和树枝,今天的苍穹下还会有满目的繁荣文明吗?

为什么要创新?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创新求变,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于是我们不能抱死昨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和明天。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抱残守缺就意味着失败。只有不断采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地有新发明、新创造,不断地产生新成果,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然而创新也是不易的。每一个新事物要得到人们的理解、肯定与支持,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90年代初期,内地开始出现了咨询顾问业,个人办的“点子公司”、“调查公司”应运而生,但许多人笑他们是不务正业,靠动歪脑筋要嘴皮子骗钱的小混混,时至今日,咨询顾问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再没有人把他们看做“三流九教”了。但是,最初的创业者往往很容易被流言蜚语吓倒。倘若他们没有敢于坚持的勇气,能有今天的业绩吗?当然不。

因此我们要说,在创新过程中,“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最重要的。固然,我们也需要卓越的想像力,兢兢业业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冷静的头脑,但王二麻子敢举第一面大旗,我们首先要为他喝彩,于是面对从未有人穿越,而今终于被抛在身后的大西洋,哥伦布能感慨地说:我敢做了,去做了,终于做到了。

鲁迅先生说:我们要感谢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的,如果你是歌手,去唱新歌吧!如果你是运动员,去做新的腾越吧!我们大家将为你喝彩!

科技创新发展心得感悟三

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科技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高效的实用工具,比如手机。现在人们手上几乎都有一部手机,有了它,你可以随时随地购物、订票、理财。肚子饿了,你可以先在手机上下单,再到饭店现场提取,或直接外卖送到家。有了手机,你可以轻松出门,约车、导航、订酒店都很简单,你还可以把手机当成手电筒、钟表、日历、字典、天气预报,等等。手机的功能真是太强大了!因为移动支付不带钱,只需要带个手机就好,而大家又个个手机不离手,小偷都快失业了。当然,这都归功于科技的发达。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学习也得到了帮助。现在的学习软件可多了,有得到、语文(英语)100分、云课堂、多看阅读……通过这些软件,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学到各种有益的知识,让学习有更快速的提升。

除了学习,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科技的助力。比如,云服务,可以帮人们整理、查看、保管文件资料、数据、照片、云笔记……

人们的社交也方便多了,以前你只能打电话、发信息,如果出国了还要花好多的钱,可现在,只要有网络,都可以通过QQ微信等工具免费聊天。

现在的科技让生活变得这么美好,那未来呢?

我想未来的城市一定非常环保。汽车都用了新材料,不是汽油汽车,而是用石墨烯、可燃冰、太阳能,这样就不会有尾气排放污染空气了。垃圾分类也更好处理了,人们通过垃圾处理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扔进去的垃圾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可以环保再利用的垃圾,通过地下通道送到工厂进行环保优化;一类是没用的垃圾,扔进处理机就会被粉碎掉,变成水排到下水道里。

未来的城市会变得更加安全,处处都有高清摄像头、GPS定位、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坏人做了坏事,很快就会被瞄准抓住了。

未来的基因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加健康长寿,未来的人工智能也会越来越厉害!无人驾驶在街上畅通无阻,很多很厉害的机器人,比如阿尔法狗和阿尔法元、大脑上的小度……都在为我们服务。

生活在科技这么发达的年代,未来还会更加美好!我们真幸福!

科技创新发展心得感悟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已然吹响神州,科技创新,技术创造的时态已然蓬勃兴起,发展新动能,培育新产业的目标已然深入人心,改革旧机制,创造新业态的趋势已然引领潮流。近年来,我国在科技事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航天技术到卫星导航,从量子科学到核电技术,从网络技术到基础设施,从航母下海到深海探测,从克隆技术到转基因食品,各类技术创新的捷报频频传来,各科技创新的成果源源涌来。而这些辉煌的成就,伟大的变革,无不让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无不让世界倍感惊奇和惊艳!

不过不可避免的是,最近几年,对于技术创新究竟是福还是祸,人们一直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当然,不同的人对这个敏感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技术创新在新世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始终认为,技术创新对我们来说是一大福音。

首先,技术创新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无论是在交通方面还是在通讯方面。例如,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现代通讯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现代通讯技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智能手机作为现代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人们也渐渐习惯于以这种便捷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搜索。

其次,技术创新在农业方面,尤其是在转基因食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不得不说转基因食品就像是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因为这是人类历最伟大的生物技术创新。例如,对于植物和动物来说,转基因食品摆脱了四季限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作物产量,打破了地域限制,解决了物种障碍,因此,我认为,转基因方面的技术创新是新世纪的重大突破。

最后一点,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和强大支撑;技术创新已然成为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活力。例如,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而且渐渐的扩大了经营规模,慢慢的囊括了不同行业,直到今天,我们每天都在和阿里会面,与支付宝见面,与淘宝邂逅,与马云爸爸打交道。

第9篇: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技术进步;人文;宜技人文

一。技术与技术进步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是盲目地顺从自然规律而生存,人类虽然也顺从自然规律,但更多的是领悟或认识这些规律而支配自然.人类领悟或认识自然规律,并把它们在实践中加以利用,就是技术——“技术一般指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①即技术具有“人为”和“为人”两重属性.技术既是人为了特定目的而改造世界的手段,又是增加人类活动效率的全部资源之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进步,技术进步不过是技术的一种表征.

科技活动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创造性活动,而创造是人之为人最宝贵的品质,是对生物本性的一种超越.斯诺曾说:“就在科学活动本身的核心之中有一种内在的道德要素.寻求真理的愿望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冲动,至少是包含着道德冲动.”②技术始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性的,因此,人文因素在技术创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的三个基本要求:社会需求。社会可用资源和社会公众认同,都包含一定的人文因素.因此,营造理想的人文环境,创造宜技人文,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宜技人文

人文(Humanities)字面上首先是一种知识分支,是关于人自身以及人类文化,用分析和批判的方法获得对人类价值的评价和人类精神唯一性的特殊知识分支.人文精神是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人类有其特有的人性。灵性,更有人性与灵融升华而成的人的精神境界.人性的发掘,主要靠人文启示;灵性的开发,既要靠人文启示,也要靠科学指引.

科学技术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然而科技本身并不能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能为人服务。造福于人,引导这一方向的是人文.人文是精神世界的,主要满足人类精神世界的需要与终极关怀,是求善,是“为人之本”.然而,人文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的正确性,保证这一基础正确性的是科技.人文为科技导向;科技为人文奠基,两者本应相互感应.人文精神中所倡导的人的价值观。尊严。对命运的关切,以及人的信仰等都是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怀海特说过,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是可能的,因为科学精神弘扬的自由精神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

人文能否适宜并促进科技进步是现实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人文是科技创新中的一种潜在可能性,即人文潜力.人文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因素,无法具体操控,默顿曾说过:“一个社会的普遍的或扩散的价值复合体可以包含对文化变革的含蓄的或坦白承认的各种态度,这些态度包括从极端对立的一级到绝对偏爱的另一级.”③人文的主题即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塑造自己的能力,是潜伏的,需要唤醒。需要让它们表现出来加以发展,所以称之为一种潜力——亟待开发的潜力.因此本文将能够适宜。促进技术发展的人文称之为“宜技人文”或“宜技人文潜力”.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文潜力,宜技人文潜力对科技创新有重要的影响,分别通过人们的认知。情感。动机。态度。价值观以及信仰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而人文精神则是这些方面的集中体现.

三。宜技人文潜力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提到人文精神,人们往往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相联系,虽然我们现在的人文涵义已经远远超越了17。18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但谈到人文就不得不提到这两者,谈到技术创新也不能不提及18世纪的英国的工业革命.就让我们先从这两个事件入手来考察宜技人文潜力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文艺复兴是一个历史过程,从10世纪开始的一系列运动,使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宗教禁锢,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不断增长,各种思潮在欧洲广泛传播.人文主义赞美人性和人权,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提倡个性自由和世俗生活,使人们的创新思想空前活跃.在人的信仰中,“经过路德•加尔文改革后的新教派认为,上帝就在自然之中,通过发现自然秘密就是发现上帝。就能与上帝沟通,提倡人们勤俭节约,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有利于科学的发展.”④也同样有利于后来技术的进步.

文艺复兴绝不仅局限于狭隘的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追求的是“竭力要恢复要求理想自由的古典思想的真精神.”⑤以这种精神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为科学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在开阔了人们的心胸——只有心胸开阔了,才可能摆脱原有成见的束缚,克服外界的阻碍,科技创新才有可能.达•芬奇说过,谁要靠引证权威来辩论,他就是没有运用理智.文艺复兴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求是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这种科学方法为后来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和技术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宜技人文潜力.

当文艺复兴的影响传播到英国,与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相结合,为大规模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工业革命一触即发.值得注意的是,人文复兴所带来的后果是整个社会大面积的人文主义觉醒,而绝不是几个学者或者少数贵族的专利.17世纪的科学传播使得科学获得了大众性.“新型的实验哲学开始受到重视,探索自然奥秘成为时尚.如果说这种新获得的大众性本身并没有产生出显著的科学成就,它至少促进了理智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以前使人们感到十分神秘的领域.”⑥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崇尚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甚至把发明家作为人们所敬仰的理想人物.“科学变得时髦起来,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许.查理二世本人对化学和航海颇感兴趣,从而树立榜样.鲁珀特王子称赞自然哲学事业并躬亲这类活动......人们开始认为,一个‘有文化的绅士忽视科学的’魅力是近乎反常的事情了.虽然这些显贵名流的兴趣对科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微乎其微,但是这作为社会对科学探索的尊重并提高其价值的一种象征性表示,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⑦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成立了皇家学会,对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种种贡献专设了奖金,整个社会重视科学技术的工作,大学也逐渐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开发中来,各项研究工作十分活跃,研究成果连接不断地问世,英国成为了欧洲科学技术活动的中心,自然而然地成了近代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民间的科技活动也日益活跃,“在英国,市民们对政治变革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们直接占有了技术.新教徒改革者们远离伦敦政治权力中心,建立了一种以新的动力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工业.早在1712年,一个英国铁匠完善了第一台实用的蒸汽发动机并为之申请了专利,他就是托马斯•纽卡门.在整个18世纪,像纽卡门这样的平民百姓就是通过技术抓住了权力,并且通过驾驭技术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⑧正是这种人文主义所倡导的对人的尊重和自由的精神,使得人们普遍的参与到了技术创新活动中并占有技术.整个社会对科技发明的热衷最终导致了各种技术发明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浮现,纺织。采矿。交通运输业都出现了一大批技术工人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又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符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有些新兴资本家不仅吸收别人的发明,自己也从事科技发明创造。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以使技术更加进步,这样,英国的技术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完美结合了起来.与此同时的思想启蒙运动,使新思想更趋成熟,对旧意识的清除更彻底,延续了文艺复兴的主要精神,与英国的工业革命相互促进,使科学,技术,人文相互交融,使英国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虽然工业革命有许多其它的历史因素,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和信仰的人文因素是极为重要的.无论在公众信仰。价值观和对人性追求等几个因素,都与科技创新精神相符合,宜技人文的潜力一旦得到发挥,人们的精神力量得到解放。聪明才智得以实现,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时代必然成为可能,社会进步势不可挡.人文精神在宏观上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对科技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微观上对于科技从业人员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人文精神可以使科技工作者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产生灵感.科技创新特别是重大的科技创新不是常规的逻辑理性推理就能实现的,往往需要某种灵感或顿悟,这种灵感很可能源于人文领域.虽然不难发现科学家和发明家“通常总是选择那些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兴趣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⑨大多数成果和研究方向都与当时的时代性联系紧密,但人文精神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并没有被时代所湮没,科学家大多是在其时代背景中自主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甚至有些人提出了超越时空的理论和延续至今的技术发明.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们的工作方向.爱因斯坦也曾强调,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科技发展史证明,尽管科技工作者们的自觉程度不同,但他们总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来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19世纪德国出现了科学家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积极成分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康德的“二律背反”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对科学家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思维奠基作用.上述工业革命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四。我国宜技人文现状和对策

宜技人文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然而在我国,这种潜力还亟待发掘.增强人文素养,培养人们不断探求的科学精神,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学风。治学氛围和评价体系,在当前是极为重要的.

我国科研体系中政府导向性强,重视对科学活动的政治评价和科学家的社会形象,关注科学家的学风,往往忽视了科学家的兴趣。专长对于科研和原创性的特殊重要性,忽视了科学思想的自由交流,低估了宽松和激励的治学氛围对于科技创新想法迸发的特殊作用,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科学家们在学术上能自由思考,知识底蕴要广博而丰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发新颖的创新思想的人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宽松。活跃和激奋的软环境,即发挥宜技人文的潜力.

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非专业人员在不辞辛劳地进行着科技创新和发明研究.社会上对这一部分人的看法不一.但无论其出发点和目的如何,都应该对其进行鼓励和肯定甚至进行一定的奖励和支持.人们之所以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的智力活动,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对于人自身的尊重和对世界好奇心的探索.虽然有些人的研究不能立即转化为经济动力,但是整个科学史可以证明,真正有益于人类的伟大发现,大多数起初并不是由实用愿望所推动的,而是源自人们的好奇.由此,充分发掘我国宜技人文的潜力,从政府政策。教育和科普入手.

形成崇尚科学的人文环境是科技创新的沃土.日本自20世纪后期至今已有12人获诺贝尔奖,不能不说与日本良好宜技人文有关.日本社会到处弥漫着崇尚科学的气氛,人们普遍尊重科学家的工作,外界也不以其暂时没有成果而施加某种压力,使科学家们以一种理想主义心态,在稳定的岗位上进行持续性的研究.我们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立足中国实际,完善科技法规,以政府行为和立法手段引领出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使宜技人文潜力得到发挥,促进技术进步.

人们的价值观相对盲从,缺少自由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的接受式教育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普遍偏差,缺少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这恰恰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无论各种层次的人在讨论问题上应该是平等的,给“小人物”充分的机会.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指出,科学普及所蕴藏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将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科学普及可以带动全民族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关注科学。崇尚理性。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念,要把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和科学普及密切结合起来,努力破除公众对科技的迷信,揭去科技的神秘面纱,使科技走向大众。走向社会,确保科技始终为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服务.⑩同时,科普应该是双向过程:科学家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公众也要参与到科技创造和发明中来.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宜技人文潜力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凡.技术社会化引论——一种对技术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J].科学文化评论.2005.2.

[4]DinaGusejnova,ConceptsofcultureandtechnologyinGermany,1916-1933:ErnstCassirerandOswaldSpengler,JournalofEuropeanStudies.ChalfontSt.Giles:Mar2006.Vol.36,Iss.1.

[5]JohnM.Artz,Thinkingabouttechnology:Foundationsofthephilosophyoftechnology,Ethic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2001;2,4;ABI/INFORMglobal,p249-250.

[6]Leder,Drew,theruleofthedeviceborgmann′sphilosophyoftechnology,PhilosophyToday;Spring1988;32,1;AcademicResearchLibrary,p17-29.

[7]MichaelKelly,Makingacaseforhusserlinthephilosophyoftechnology,PhilosophyToday;Fall2005;49,3;AcademicResearchLibrary,p225-235.

①《哲学大辞典》第77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22年版.

②[英]C.P.斯诺:《两种文化》第212页,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③[美]P•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第341页,范贷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121页,于晓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⑤[英]丹皮尔:《科学史》第156页,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⑥同③第61页

⑦同③第37页

⑧[美]约翰•H•立恩哈德:《智慧的动力》第112页,刘晶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