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9年6月24日《中国质量新闻网》有报道称,“讲座课”大卖伪劣产品,河南新郑700余名老人遭遇“保健陷阱”。文中提到“随着城市生活的不断改变,人们追求健康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一些商家和营销人员借此打着“免费”幌子,诱骗中老人购买药品、保健品或者其他产品进行诈骗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了解,不少老年人都有类似上当受骗的经历。以“健康讲座”、“高额回报”、“名医义诊”、“上门促销”形式设下的陷阱骗局,让一些淳朴善良的老年人防不胜防。
“保健讲座”原是一种很好的普及医疗保健知识的形式,从建国以来至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医学界的一项社会活动,一直在正常运行,尤其是在某些流行病蔓延季节、多发病易发状态下,保健讲座的社会效果非常好。比如从煤气中毒到流脑防治,浅出深入,家喻户晓,体现了医务人员对大众健康的真切关怀。然而,讲座毕竟不是授课。要适时、适度,主题鲜明,意在普及。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这种形式如商品广告一样,被商家营销利用,使保健讲座变异,让听众步入迷宫,受圈套陷阱困惑。诚然,河南新郑市出现的一场骗局,已被依法处治。然而,回顾以往,纵览时下,此等事例,并不罕见。以保健讲座为名,行促销商品骗局,并未因此罢手,而且屡禁未绝。每年的“3.15”消费者维权活动,中国消协一再提醒消费者警惕医疗保健领域的骗局,不要走进陷阱怪圈。警示一些打着“国际爱心健康教育协会”或其他医疗机构旗号举办的免费保健讲座、免费健康检查多是陷阱,通过讲座和检查高价销售保健品才是真。多数投诉的都是保健品销售商主动与消费者联系,告知某地举办免费保健讲座和健康体检。在讲座现场,所谓“医师”会给消费者做免费检查,对诊断结果夸大其词,趁机高价推销保健品。为此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免费健康检查中给出的“诊断结果”。
中消协最近提示,以讲解保健知识、宣传药品效果为手段,以老年人为主要目标,骗术大致分三步:一是利用老年人认知能力较弱,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先针对老年人讲解保健知识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同时介绍他们推广的药品,采取试用形式,让听课老人体验药品效果。二是抽号中奖,制造惊喜,让老年人失去辨别真伪的能力,随后卖给老年人小包装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当有老年人购买后,临走时这些人便采用“抽号中奖”回馈形式,将药品费用返还给购买者,给购买者以惊喜。同时向听课群众透露信息,将于近期内低价销售该公司系列产品,许诺购买后数日内同样将现金返还购买者。三是利用老年人贪小便宜的心理实施诈骗。由于听课的老年人大都是社区里的邻居,相互之间比较熟悉,买药还能退现金的好消息随后便流传开来,甚至有些身体正常的老年人,抱着也想免费获得产品的心理前往听课购买推销产品。当众多老年人购买产品后,团伙便会迅速离开讲课地方,不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不久易地故伎重演,继续实施大宗诈骗。
据业内人士透露,许多生产厂商和代销机构,借保健讲座或免费查体等形式,极力推销保健商品,已是现今一种成熟的运作模式。认为是“可行”“有效”的,因此不少青年乃至医生,放弃已有稳定职业,被骗拉进促销运营行列,经过几天培训,即可上岗就位,走上保健讲坛,接待听众体检,赚取效益工资。据说,一天下来,能者可以拿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他们可以“拉关系,请吃饭,打亲情牌,施小恩惠,精心设计,步步为营,极尽骗取信任之能事。”但也有人觉得无聊,口齿笨拙,良心未泯,结果拿不到钱,随即辞职离去。
海外有传媒评说“保健讲座到处有,是非真假谁可知?”讲得很中肯。辨别健康讲座的真伪,是否存有陷阱,说来简单,却也难为了听众。有位讲养生保健的知名教授,在讲坛上活跃多年,现在又有人对这位教授提出质疑,从其个人的身份到其讲的内容,都存在真伪待查。对以往的听众说来,是受益了呢?还是受骗了呢?
有关部门建议,由社区居委会、正规药店、科技协会等单位组织开展各类健康知识宣传讲座活动,引导中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提高保健知识,满足中老年人重视身体保健的心理需求。同时严厉查处针对中老年人推销无批号药品、保健品的医疗诈骗行为,制止夸大药品疗效,连蒙带骗推销价格较高药品、保健品及按摩器材的现象。还要提倡中老年人多渠道了解学习健康知识,避免因不懂医学知识和爱贪小便宜而受骗上当。当身体不适时,应到正规药店或医院选择购买非处方药品,切忌盲目滥用。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08(2010)16-0058-02
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接受群体。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多,为了解徐州农村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笔者于2007年7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徐州市农村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徐州市4个乡镇的16个自然村的60岁以上老人446例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老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教育等;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行为方式;健康状况及医疗保健情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等内容。
1.3调查方法调查员由徐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高年级同学志愿者和毕业实习同学组成,调查前接受统一培训,熟悉调查内容和统一指导语。由调查员通过入户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共发放调查问卷465份,收回465份,经检查剔除19份项目缺失超过50%的问卷,有效问卷446份,有效率为95.91%。
1.4统计学方法将收集的原始资料,经检查、核对后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采用EPIData3.1双人份独立录入,逻辑检查、校对无误后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
2 结果
2.1基本情况在被有效调查的446例老人中,其中男性207人,女性239人:年龄60~91岁,60~69岁占34.78%,70~79岁占48.51%,80岁以上占16.71%;文盲半文盲占61.32%,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7.63%,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1.05%:农民占85.73%,工人占7.12%,教师占2.16%,其他占4.99%:配偶健在者占67.35%,丧偶者占32.21%。被调查的老人日常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子女者占73.49%,享受劳保者3.67%,靠自己的占18.32%,靠政府补贴的占2.56%,其他来源占1.94%;71.26%的老人靠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19.73%靠子女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9.01%靠配偶照顾他们的生活。
2.2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在有效问卷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老人有32.96%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差者占调查人群的19.06%,另外47.9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
2.3慢性病患病情况
2.3.1农村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老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2.35%。在患病数量方面:31.26%的高龄老人有1种慢性病,18.69%的有2种,3种病以上的患病率为5.28%。在所患慢性病中高血压占34.21%,退型性骨关节病占15.37%,白内障为13.11%。消化疾病为12.30%,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为9.51%,脑卒中后遗症的患病率为6.61%,糖尿病的患病率为5.13%,冠心病的患病率为3.52%,肿瘤的患病率为1.93%。
2.4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2.4.1老年人两周患病就诊率老年人两周内就诊率9.83%。调查近两周内有病是否就诊时。只有41.65%的老人选择就诊。不就诊的原因:第一位是经济困难占68.29%:认为麻烦、等时间长者为6.37%:其他原因占25.34%(主要包括交通不便、服务态度不好、无人陪同等)。
2.4.2就医行为被调查的446位老人患病时找村卫生室医生看病的人为43.95%: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的17.71%;到镇卫生院看病的14.13%:到县级医院看病的为7.85%;自己买药吃的为5.16%:不理会的为11.20%。
2.4.3医疗保险情况被调查的老人购买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占69.96%,没有任何保险的占19.96%,拥有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占8.30%,其他医疗保险的占1.78%。
2.5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意愿
2.5.1卫生保健需求意愿老年人自我保健与生活行为调查分析显示。81.63%的老年人能积极治疗慢性病,为身体健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生活规律、戒烟限酒,但定期进行保健体检的老人只有13.65%。对卫生保健知识的需求方面,被调查的446位农村老人中有82.23%的老人表示愿意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对卫生保健知识需求最高的是老年常见病的防治与保健常识(81.23%);最乐意接受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电视,占76.35%;其次是通过广播电台(18.31%)和报纸杂志(5.34%)。
2.5.2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需求意愿对卫生服务项目需求意愿最高的是常见病急症处理,占应答者的81.17%;其次是慢性病的治疗占75.69%;有家庭病床需求的占58.37%。其他项目,像协助转院、康复训练、健康咨询等也都是农村老人必不可少的卫生服务项目,各占76.29%、46.31%、44.98%。
2.5.3农村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卫生保健需求与性别的关系:不同性别的农村老人在卫生保健的需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94.20%,女性91.63%。婚姻状况与选择健康教育的关系:配偶健在的老人为87.00%,丧偶老人为78.0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与健康教育的关系:文盲半文盲的高龄老人选择健康教育为79.61%,小学及以上文化的高龄老人选择健康教育为90.67%,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为95.1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据了解,我国老年人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较快,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远远超过社会现代化进程。2010年的健康普查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的占77%,其中有59%的人患有多种疾病,最严重者同时身患8种病。这说明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堪忧,因此发展老年人运动保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 我国老年人运动保健的现状
1.老年人保健意识薄弱,慢性病患病比例较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很多慢性病缠上了老年人,但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仍然十分薄弱。事实上,预防大于治疗,只有提高保健意识,在平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防患于未然。但我国老年人中有健身习惯的所占比例较小,乡镇中大部分老年人的娱乐方式都以麻将、纸牌为主,而城市中的老年人大多承担起看管孙辈的重任,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运动保健。
2.我国运动保健的基础设施发展较为落后
由于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我国用于老年人运动保健方面的投资还十分有限,很多老社区没有健身器材,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也不到位。虽然近年来很多一、二线城市开设了健身房、保健俱乐部等供人们锻炼身体,但很少有老年人去里面健身消费。
三、发展老年人运动保健事业的具体措施
1.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合理选择运动保健项目
老年人一定要在谨遵医嘱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有选择地进行运动保健。最好先从柔缓轻度的运动开始,逐渐适应后再考虑加大y度,不要进行剧烈运动。近年来被医疗工作者提倡的是有氧运动,比较适合老年人的有氧运动有步行、慢跑、瑜伽、爬山、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还能丰富他们的娱乐方式,减少脂肪堆积,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此外,肌肉运动与耐力运动也是很好的保健方式,如举哑铃、打沙包、玩拉力器等,这些运动适合身体素质较好的老年人,不仅能够增强其肌肉的耐力,锻炼腹肌、背肌、腰肌,还能有效减少脂肪,预防骨质疏松。但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强度不要过大,应量力而行。
2. 加快老年人运动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
老年人运动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并完善医疗保健中心和疾病预防中心,并引进专业人才指导业务,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研讨会,并监督地方医疗机构的建设。其次,医院、学校、基金会等非政府机构要积极开展运动保健教育活动,既可以通过宣讲会、研讨会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使老年人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最后,相关部门应加强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检查和医务监督,包括询问个人病史、家族病史、运动习惯等,对有疾病隐患的老年人进行心率、心电图、胸片、尿液、血液、肝功能等基础项目的检查,并根据其体质的不同,提出相关建议。此外,运动保健不仅需要卫生和政府部门的督促,还应有多部门的合作,使全社会都关注老年人保健事业。
3.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除了专业的卫校和医学院,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应开设有关运动保健的课程或选修课,使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都能提高保健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对于专业的医疗卫生院校来说,健康教育体系应具有多样化、规模大、实践性强等特点,将理论指导与医疗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老年人更有效地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老年人以及社会各界应对运动保健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同时,老年人的运动保健要在充分了解个人体质和身体机能的前提下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为安享晚年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根据老年人的卫生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同时对老年人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防治疾病、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社区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分发健康宣传资料,举办健康教育课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及个体化健康指导,向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促进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的用药习惯,掌握合理、规范用药方法,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及家人照顾能力,从而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让他们的家属及子女了解保健对象的疾病与预防保健措施,普及一些急救知识,教会他们一些护理技巧,督促他们执行预防保健措施。重点开展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健康教育干预工作,让医疗行为得到保健对象及家人的理解和配合,及时掌握保健对象的身心变化情况,做好疾病预防、促进自身健康,最终达到预防疾病和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的目的。如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有助于社区糖尿病患者在遵医用药、饮食控制、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血糖监测方面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达到预期治疗效果[6]。
2家庭保健服务
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而卫生资源有限,社区保健服务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家庭保健服务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途径。通过对老年人进行相应的居家护理以及健康指导,使老年人的能动性得到提高,从而有效的做到家庭保健、自我保健、社区保健三者相结合,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7]。家庭康复保健可以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获得保健服务,如慢性病的康复、预防保健、家庭合理用药、临终关怀等,而又不占用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积极开展家庭康复与保健,是社区保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和睦的家庭气氛与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家庭成员要帮助老年人合理地安排生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兴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与人沟通交流,创造和睦的家庭和人际关系。对一些慢性疾病,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如慢性骨关节疾病,家庭康复主要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锻炼,改善运动功能。对患者家属及朋友进行必要的康复宣教,提高其对疾病及其康复治疗的认识,改善依从性,从而保证家庭和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
3心理健康保健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的社会角色也产生改变,而自理能力逐渐下降,一些慢性病的困扰及医疗费用负担过重,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失落、忧虑、急躁、悲伤等不良情绪。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为老年人提供舆论关注、家庭关心、社区关照等完善的服务。目前,很多老年人普遍存在精神空虚、生活单调、孤独寂寞等问题,因此家庭成员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做好心理康复,对他们感兴趣的一些活动要理解、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心理护理不是要展开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是帮助老年患者在其自身情况下获得最合适的身心状态。对于家庭矛盾突出和空巢、丧偶的老年人,医务人员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改变不良情绪,调整好心理状态。同时给他们创造互相交流的平台,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4个人健康指导
由于老年人进入高龄和高发病期,基础疾病患病率高,器官功能减退,随诊工作量大,对医疗保健的依赖性增强;由于年龄和生理的改变及家庭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对心理安抚的需求性增加;渴望长寿而又长期患病,对现实问题的考虑过多。社区医护人员应针对老年人所患疾病、锻炼方法、饮食指导、生活方式等进行个性化指导,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讲授所用药品目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增加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让他们拥有自我保健知识和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如糖尿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学会自我监控血糖,将血糖控制在达标范围内。提高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主动性,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3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会保健需求,为使人类健康与社区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健康保健已面临着新的挑战,仅靠现有的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治疗就医的需求。开展社区护理已成为中国卫生保健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国情并结合国外社区护理的经验,中国社区护理已初具雏形,很多城市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因此,一个好的社区护士,应当不断了解,掌握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居民健康观念的更新,以及相关人文知识和慢性病病人管理知识,提高社区综合管理能力,在社区中起到教育者、管理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1 社区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随着健康内涵认识的深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不再是以是否生病为标准,而是使人们的心理、生理、生活方式都健康。因此应转变观念,社区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才能使社区护理达到最佳效果。(2)我国及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会保健需求,急需来自社区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服务。社区老年人护理管理,要针对老年病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护理服务方式,开展护理管理。护士要勤于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重视病人的心理支持、基础护理及康复指导,护理中还应注意给药安全,更应重视病人的安全管理。(3)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高龄人口的增长带来了慢性疾病的增多,而提供给慢性病患者的服务是健康教育及长期的护理服务,很多需要康复和长期护理服务的慢性病患者将从医院回到社区,护理服务亦会因需要由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大家好!
2014年是“十二五”规划发展的关键之年,为做好“十二五”工作,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全面推进工作建设,我们镇政府在上级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按照年初制定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从实际出发,并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把每一项工作做精做细,尽心尽责,全力以赴”为责任;以“群众的利益高于自己的一切利益”为座右铭,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心全意为做好老龄工作服务的宗旨,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用“迎难而上、尽职尽责、不失斗志、不辱使命”的精神,坚持不懈地为老龄工作办好事、办实事,从而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医,安享晚年。
做好老龄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一项积德行善的阳光事业,我们情注老龄事业,汗洒老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的工作方针、政策,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用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从而在形成深厚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职责,夯实基础。
我们始终把老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强化职能,保障兴办实事,切实改善了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从而努力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既定目标,进一步开拓了老龄工作新局面。从而也不断提高了自身的工作业务水平。
二、全心全意,务实实事。
我们一直把关爱老年人、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并逐步落实了“老有所医”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精神,协调做好了老年人的定期体检工作。
三、深化创新,提高质量。
【关键词】 社区;空巢老人;卫生服务;需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我国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成家立业后离开老人另组家庭,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空巢老人亦包括独居老人[1]。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增加,预计到2030年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高达90%[2]。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末,浦东新区老年人总数为37万,其中纯老人家庭即“空巢老人”家庭就有5万余户,共8万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更好开展老年社区卫生服务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于2011年5月对浦东新区浦兴社区空巢老人的健康现状和卫生需求进行调查,旨在改善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浦东新区浦兴社区辖区内40个居委会2010年8月登记的空巢老人,且60-70岁空巢老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参考国内有关文献[3]和本社区家庭医师根据当地老人生活习惯自行设计的空巢老人调查问卷,采用入户访谈形式。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家庭支持度、社区卫生需求、心理精神方面需求、现有卫生资源利用等。本文主要调查分析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本次调查由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后作为调查员,大部分空巢老人能够自行填写调查问卷,对于文化程度偏低的空巢老人,由调查员以无偏向,无暗示语言讲读问卷内容,待其理解后自行回答,由调查员填写,所有问卷填写完整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3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 本次实际调查130位空巢老人,有效应答率100%。男8人(6.15%)女122人(79.23%)。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人(3.85%),初中51人(39.23%),高中49人(37.69%),大专及以上21人(16.15%)。退休前职业:企业职工106人(81.54%),教职工17人(37.08%),机关7人(5.38%)。居住方式:1人单独居住104人(80%),夫妻两同住26人(20%)。94.6%独居老人有子女。
2.2 一般生活状况及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空巢老人以退休金为主要收入来源占94.62%,经济状况够用有余占50.77%,具有生活自理能力93.85%,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比较健康占48.46%,患一种慢性疾病占49.23%(见表1)。由此可见,空巢老人高中专以上学历占53.84%,经济状况较好占55.77%,说明空巢老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济基础。
2.3 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空巢老人就医模式中有病就吃药的老人占70%,只有39%老人只要表示有病就去医院;陪伴人群中自己看病占43.08%,其次为保姆、老伴、子女及亲戚;在希望得到照顾服务中93%老人希望能有社区护士居家生活照顾,21.54%老人需要亲人经常探望得到情感支持;卫生健康需求中66.92%老人希望得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16.15%老人希望得到养生保健知识讲解,8.46%老人希望定期做全面检查或康复指导。对社区卫生服务非常满意占8.46%,比较满意占47.69%,一般满意占36.92%,不太满意占6.92;对目前生活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占10.77%,比较满意占33.08%,一般满意占28.46%,不太满意占27.69%(见表2)。空巢老人总体对家庭病床和康复指导需求较多,心理问题出现较多,所有老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与理解,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兴趣活动。3 讨 论
老年人群是社会的脆弱群体,空巢老人更是其中的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以其就近便利的优势,逐渐受到空巢老人的青睐[4]。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在空巢老人各方面服务需求中,对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与照顾需求急剧增加,尤其在家庭病床医生护士上门服务、定期体检、健康教育方面需求最高,说明空巢老人与普通人群对卫生服务需求明显不同。慢性疾病以较高比例困扰着空巢老人,空巢老人自评心理状态差,自觉健康水平下降引起他们的担忧,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度不高,对家庭与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这些情况与空巢老人年龄逐渐增长,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子女不在身边或独身居住,缺乏安全感有很大关系。
3.1 提升并延伸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及内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空巢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就医模式不合理,健康知识和自我管理理念缺乏,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延伸和扩展服务内容,比如社区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定期做全面健康检查,讲解健康保健知识,指导患者康复等,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及时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转变健康观念,有利于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3.2 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 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心理问题出现较多,缺乏社会关爱和照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应增加心理治疗与干预的服务内容,取得子女、亲戚以及居委会的支持与配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多开展一些有益健康的多种形式活动,使老人们从中得到心理慰藉,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独居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本调查结果中显示社区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可及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空巢老人医疗保健工作和慢病管理计划,通过不断调整和创新服务内容及形式,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给予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照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社区其他部门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使老年人在社区能享受到方便、快捷、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建设安定、和谐的中国式社区。
参考文献
[1] 赵芳,许云.成是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5(3):61-67.
[2]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64-465.
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是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单位、个人为目标,以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是改变传统的坐诊模式,采取主动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医改新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内涵的提高。服务对象将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障人士及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为主,逐步延伸至辖区人群的全覆盖,最终实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师将为签约家庭提供包括热线应答、健康教育、门诊预约、区内定点医院双向转诊、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干预、中医适宜技术及养生保健等服务,最终实现“全科医生在身边,健康服务在全天”的目标。
1社区概况
北蔡镇地处浦东新区西南部,东邻张江高科技园区,南连南汇康桥工业开发区,西接南码头街道,北依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23.71平方公里。下辖56个居委,11个村民委员会。
北蔡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着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及老人保健、残疾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慢性病的防治等工作,并对本社区居民健康进行信息化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
1.1人口概况户籍人口总户数47659户,共120612人,户均人口2.53人,男女性别比为1.01:1。14岁以下儿童数11115人,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为9.22%。
户籍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口18154人,老年人口比例为15.05%。老少比例为1.63:1。
2存在问题及探讨
2.1本社区人口老龄化,重点人群干预力度尚待加强本社区65岁以上户籍人口老人18154人(60岁以上常住人口4.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5.05%,本社区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对北蔡社区常住户口的已婚妇女进行妇科疾病检查,共检查7233人次,受检者年龄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45.5岁。查出异常人数5716例,疾病构成前4位分别是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慢性宫颈炎和阴道炎。2011年检查北蔡地区2-6岁在园儿童4090名。体检内容为:测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内科(心肺听诊等),外科(平足、外生殖器等),五官科等项目;化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营养不良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肥胖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龋齿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服务对象将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障人士及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为主,对老年人进行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妇女普查,在原有儿童体检的基础上扩大0-6岁儿童保健的覆盖面;坚持精神病人、残疾人管理。因此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2.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本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根据死因顺位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等循环系统疾病(40.46%)死亡率已排名第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增高,其中高血压病成为最主要的慢性病。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影响人们健康,同时又是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进行科学管理,提高规范化管理率,为他们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