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第1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青少年 行为习惯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01-01

行为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孩子一旦降临,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必然受到外界环境,他人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的形成。

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孩子培养成具备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乐观积极、文明守纪、热心助人、善待弱者、不怕挫折、坚忍不拔、做事专心、诚实守信等良好修养与优秀品质,是要从细微之处着手教育的。现论述如下。

1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父母亲必须为孩子将来走向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家庭教育在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具有首当其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1 父母是最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人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其他方面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长从婴儿起就要为孩子创造整洁的生活环境,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科学的饮食搭配,要求孩子讲卫生,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避免过度保护,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自理自立的基础。

1.2 父母是最早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消费习惯的人

良好的消费习惯是孩子通过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理性控制而养成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六个成年人守着一个孩子,如果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消费欲望,不能对孩子的各种消费要求加以控制,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惯。因此,家长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理性的对待孩子提出的消费要求,避免使孩子养成相互攀比的不良习气。家长把自己工作劳累、赚钱辛苦的一面展示给孩子,让孩子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学会节约,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为以后独立面对生活奠定基础。

1.3 父母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有利的人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青少年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主要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科学地分配时间,做事有始有终,积极主动阅读和自学能力等方面。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青少年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青少年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影响到青少年潜能的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长时间培养逐渐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让家庭成为适合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场所。例如,不能要求孩子专心学习,自己却和朋友玩牌,如果这样,孩子是不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

1.4 父母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最多的人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家长做个有心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让鹅卵石臻于完美。”真正对孩子有价值的教育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有关专家指出:幼儿是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习得交往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感受、模仿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比如在农村里,有个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脏话,自己却常口吐脏字;要求孩子要孝敬老人,自己却经常顶撞老人,这种教育下你让能孩子学乖吗?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和利用自身对子女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信赖、可以模仿且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交往榜样,进而取得人生的成功。

2 家庭教育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原因如下:

2.1 家庭影响具有权威性和深刻性

家庭的存在,确立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和情感关系,父母的教育最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服从。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现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这决非耸人听闻,究其原因,家庭教育始终凝聚着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谁能否认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殷切期盼?谁又能无视来自父母爱的感召力量呢?难怪美国著名总统林肯会满含深情地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那天使般的母亲。”只有与之朝夕相处的父母,最能及时给予他们春风化雨的教导,给予他们真善美的标准,给予他们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呀!

2.2 家庭影响最具有主动性和连续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其中家庭被列为首位。这位教育家不正是看到家庭教育的先入为主吗?我们青少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家庭环境,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哪一刻不熏染着我们呢?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始终影响其一生,曾任北大校长的中科院院士陈佳洱多次坦言,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功于父亲陈伯吹在自己中学时代给予的影响。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振聋发聩地告诉世人:“家庭影响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会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永远无法替代的”。

2.3 家庭影响最具针对性和选择性

第2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习惯 途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既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课前预习非常茫然,不知道该怎么预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学生以针对性的预习指导。

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

学生预习的茫然首先表现在“不会看书”,他们在预习时更多的关注课本上结论性的东西或者是单纯的完成课本上的题目,而对于“课本上都有哪些内容?”“这节课要研究什么?”“怎样去研究?”……等却很少去思考。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的预习,首先要指导他们学会看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这样有指导性的预习学案:1.预习课本×××页的内容,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认真阅读课本27页,你看明白了什么?3.请你举出几个像例题这样生活中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规律中那个词最重要?你对这个规律还有什么疑问?有了这种指导性的预习学案,学生就会有顺序的去阅读课本,首先从整体上把握都有哪些内容,然后有重点的去思考“看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有了这种深度的思考后,学生才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学会看书是学生搞好预习的前提,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把握课本内容的前提下,学会思考、探究问题。

在设计“解决问题”的预习学案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思考在预习时怎样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1.认真阅读×××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2.在你发现的这些信息中,哪些是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3.这些信息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你能写出来吗?4.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5.看一看书上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了指导性的预习学案,学生的预习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通过有效的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第三阶段:丢掉“拐杖”,学会自己走路

古人云:“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预习学案是学生预习的“拐杖”,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在预习学案的指导下学会了“看书”,学会了“思考”,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丢掉“拐杖”,学会自己走路。因此不应该再设计填鸭式的预习详案,而是设计“半扶半放”的简案,比如“用心看书×××页,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总之,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会掌握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在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景时,上课时能有重点的听讲。再加上老师有针对性的重点的讲解,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科学的预习方法,便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指导学生学会听讲

良好的听讲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关注。这里的听讲,应该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要会听,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还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二是敢讲。当问题出现时,孩子首先是要深思熟虑,然后就要敢于发言。只有当孩子学会了听讲、学会了上课,他们才会学得轻松,才会事半而功倍。

三、指导学生学会写家庭作业

完成作业,是孩子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首先是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不良习惯

时常有家长反映,有些孩子在坐下开始做作业时,常表现出不能立刻进入全神贯注学习状态的特征:或东找西找学习用品;或东翻翻语文,西翻翻数学;或一会儿喝点水,一会儿吃点东西……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迅速开始做作业呢?

A.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学习的地方,一坐下来,就可以做作业了。B.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作业,时间一到,马上就坐到桌前去。渐渐地,大脑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到时间,和学习有关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做作业的效率也就高了。C.专门用来学习的地方,学习用品要备齐。学习用品要井然有序地摆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就可以节省许多找东西的时间和精力。

(二)帮助孩子养成集中精力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因而其注意的稳定性和集中性较差。若环境中存在各种干扰性因素,小孩子就易分心,而不肯做作业或不能及时做。

第3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一、行为习惯的含义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同时指出,习惯形成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也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幼儿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而不只是单纯地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能力。这说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所知。

首先,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如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是品格培养的重要途径。

其次,幼儿阶段是好习惯养成与坏习惯改掉的关键时期。习惯具有持久性,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好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坏习惯若养成,很难改掉。幸运的是,幼儿时期若形成了坏习惯,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改掉的可能性比较大,所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多。有研究表明,若孩子超过12岁,所养成的坏习惯改掉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幼儿时期是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的关键时期。

再次,习惯养成教育利于幼儿适宜社会生存和发展。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纵观国际国内各个历史时期,凡是有重大社会贡献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园的良好生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三、 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

关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同时期的相关的工作者都进行过较多的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教育方法也随之进步,下面笔者将结合工作经验,探讨目前应用较多的培养幼儿园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良好习惯的规格建立或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幼师或者幼儿

以往,教师对班级幼儿统一的要求较多,个体服从于集体。现在则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建立规则,这样,幼儿遵守规则有了更多的主动性。

比如,上厕所后,教师要求幼儿洗手,然后教师检查督促。但是有些幼儿会忽视或应付。如班里的刘磊小朋友每次洗手要么就碰一下水,要么就直接不洗手。在经过老师多次提醒之后仍然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那么被动的服从不能帮助幼儿解决讲卫生的好习惯。于是,教师换了一种方式,老师故意把手弄得脏兮兮的,然后去洗手池洗手,让幼儿观察老师洗手的前后变化。如果不洗手,脏兮兮的黑乎乎的细菌,跑哪里去了,是不是都吃到嘴巴里去了?这个问题要特意问不认真洗手的小朋友,让幼儿意识到没有认真洗手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然后教师再强化认真洗手的习惯。

这个小小的教育过程,使幼儿们养成了认真洗手的好习惯。可见,幼儿对于日常习惯养成有自己的想法,个别幼儿不了解好习惯养成的原因,或是不清楚好习惯养成的好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置于规则之中,成为评价的主体,幼儿更容易产生同感,形成好习惯。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由体现主观性转变为人文化

一些好习惯的养成,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举个例子,对于乱扔垃圾的问题,不管教师怎么强调,可仍有些幼儿还是我行我素,不是把垃圾扔在座位下,就是把垃圾扔到桶外。考虑到孩子愿意听故事,于是教师将不乱丢垃圾的习惯编进故事《垃圾回家》里。在教师极丰富的表情配合夸张动作的表演讲述下,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听完后全都低下头看自己的位置,随后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变得干干净净。将行为习惯融于生活,用幼儿易于接受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故事,在愉快的心境下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

(三)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构建家园共育的内容和方式

第4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方式 探索

在现代社会,对于幼儿的整体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对于幼儿来说,其自身的行为习惯培养非常重要,不仅对幼儿时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幼儿成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要从小开始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让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学校、教师以及家长要相互协作,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加强幼儿良好环境的建设力度

幼儿由于其自身的年龄比较低,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的发育都不是很成熟,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主要是依靠教师、家长以及周围的环境,让幼儿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受周围环境影响非常深刻,幼儿园要注意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外界的事物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幼儿园在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轴,要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幼儿营造一个文明、良好、礼貌的环境氛围,让幼儿能够耳濡目染,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能够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幼儿园可以将一些孔融让梨、囊萤映雪等故事制作成卡片或者是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幼儿园教室内,让幼儿能够随时看见,从各种各样非常细小的事物当中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1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

在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从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的细小事物开始培养。生活本身就是一堂非常大的教育课程,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小开始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幼儿自身的意识不够强烈,所以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习惯能够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园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件对幼儿进行习惯教育,这样能够达到非常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吃饭时,很多幼儿都存在挑食或者是剩饭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明确的指出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习惯,让幼儿能够意识到这些是不良行为,从而改掉这些坏习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加强对这些细小问题的重视力度,只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够促使幼儿的健康成长。比如为了改正幼儿剩饭的行为,教师可以通^“光盘”比赛的活动来让幼儿改正自己的剩饭行为,让幼儿将自己的吃饭结果进行展示[1]。对于不挑食或者是没有剩饭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表扬,比如给其贴一个笑脸等等,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幼儿将自己的坏习惯逐渐改掉,而且能够培养起自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游戏活动中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

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单纯的依靠教师来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幼儿不仅很难听得进去,而且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结合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幼儿普遍年龄都比较小,心智发育并不是很成熟,所以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特别是游戏。因此,幼儿园要在游戏活动当中逐渐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一些游戏活动来开展对其自身的行为习惯教育,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幼儿园要从幼儿自身的兴趣点出发,结合幼儿园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一些幼儿参与程度比较高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能够完全的融入到集体活动当中[2]。比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当中,扮演“小鸡”的幼儿可以在游戏当中增强其自身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协调能力和配合能力,让幼儿在游戏当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游戏活动的实施,能够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也是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实施路径。

3、凸现家长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

3.1家长的榜样作用

幼儿园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纠正的过程中,家长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毕竟是有限的,而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占据的重要性,将其自身的榜样作用发挥出来。幼儿由于其自身的心理以及生理都发育不是很成熟,所以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或者是事物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家长要做好幼儿的榜样,幼儿的所有行为习惯养成都与家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沟通,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能够促使家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打下重要的基础。

3.2家长的监督作用

幼儿园主要为了保证幼儿在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的最终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这就需要家长将其自身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幼儿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并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幼儿园课堂当中,否则行为习惯的教育效果就不会很理想。幼儿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当中,有家长和其他幼儿对其形成良好的监督,其自身的行为习惯就会切实有效的约束,但是一旦回到家之后,很多幼儿就会放松自己的要求,这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非常不利[3]。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幼儿园要与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家长能够成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监督者,让幼儿在家里的时候,也能够被监督,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对幼儿在家庭当中的表现要及时与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两者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对幼儿的情况及时了解,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使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非常希望得到肯定,这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口头上的表扬,也可以给幼儿一些笑脸或者是星星的奖励,这样能够起到一定的鼓励性作用,让幼儿能够意识到这样做的准确性。幼儿园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良好的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幼儿的情况及时掌握和了解。幼儿园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活动让幼儿能够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将家长的职能作用发挥出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石向东,许凯.从社会性发展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教育导刊.2010(06)

第5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一、环境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基础

1.创设幼儿积极学习的物质环境

环境要成为教育材料进入幼儿认知世界并与之相作用,才能成为教育因素,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活动的场所,为幼儿创设学习区域,如为幼儿提供练习系鞋带、穿衣服用的物品;在各区域的背景中融入养成教育的内容,师幼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并以图文形式呈现在区域中,提醒幼儿在活动中养成好的习惯等。利用这些生动、富有童趣的形象、活泼、优美的环境气氛,让孩子们能在点滴生活中受到影响,发生改变,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

2.营造愉快和谐的精神环境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 ”。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当然孩子们也会因为受到表扬而感到十分喜悦,而好的习惯也将因此继续保持下去,所以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我都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对我们班几个一批评就发呆的孩子,我也改变战术,每天给他们提一点小要求,并告诉他们你能行,慢慢地,大家也能看到他们的进步。教师的鼓励能带给孩子亲切感,为幼儿营造一种充满关爱的精神氛围。一个宽容和谐的心理环境,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了解孩子是养成教育的前提

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作为教育者,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建立在了解孩子基础上的教育才是尊重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当然也是要先了解孩子。因此,为了更好地掌握班级孩子的状况及特征,开学第一周,我会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家长把孩子近阶段的行为习惯和特殊的状况记录下来,然后结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因人而异地制定出合适的习惯养成的方法。在工作中,我就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大方向的制定适合班级的习惯培养的集体活动;二是通过区域活动、角色游戏或一日生活中的恰当时机,对个别孩子进行教育。同时跟搭班的老师和保育员进行商讨,避免出现分歧,使幼儿的养成教育与一日活动有机整合。

三、一日活动是养成教育的关键

1.注重来园、离园礼仪,引导幼儿习惯养成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让幼儿和老师一起在大门口值班,鼓励幼儿主动与入园的孩子和家长打招呼,用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问候,迎接小朋友的到来,创设了让孩子愿意说、想说、主动说的氛围。离园期间的问候声、道别声也传播着礼仪的气息。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影响着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初步形成了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2.遵守常规,鼓励幼儿习惯养成

盥洗、如厕、喝水、进餐、午睡是幼儿每天都要参与的生活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需要孩子们遵守常规来养成好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常规教育的动画片,给孩子们最直观的情境展示,利用空余时间让孩子们观看常规动画,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喜好,又可以让幼儿了解到常规;还可以通过故事来教育幼儿不浪费粮食,不插队,这样的教育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重复提醒常规要求,反复的强调可以帮助幼儿形成稳定的习惯,还要常示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起到监督作用。

3.利用过渡环节,帮助幼儿习惯养成

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时,幼儿最容易吵闹、没耐心。我会开展一些小游戏来消磨幼儿的等待时间,这不仅让环节自然地过渡,也丰富了孩子的生活,增加了乐趣,同时这两个游戏也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养成“坚持”和“说悄悄话”的好习惯。

4.利用课程、游戏活动,巩固幼儿习惯养成

集体教学活动是一日学习的重点。我们可以将习惯养成渗透到集体活动中去,如欣赏活动《拾穗》,让孩子了解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培养幼儿节约粮食的习惯;社会活动《我不怕黑》,鼓励幼儿养成独自入睡的好习惯,克服怕黑心理;音乐活动《安全第一》帮助幼儿了解怎样安全过马路,养成好的交通习惯等。再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幼儿习惯的养成,如“餐厅”游戏,培养了幼儿热情对待客人,主动为别人服务的习惯;“超市”游戏,锻炼了幼儿整理物品的能力,培养幼儿不乱丢、乱放的习惯;“娃娃家”游戏,让幼儿懂得照顾别人,养成一些自理的习惯等。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

利用多样的教育形式,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如开展“穿衣”、“叠被子”、“整理玩具”等比赛活动,促进自理能力的培养,强化幼儿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开展“校园小卫士”,鼓励幼儿充当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这些活动都让幼儿在感受多元文化、享受快乐的同时,养成好习惯。

五、家园合作是养成教育的根本

幼儿良好的习惯培养,只靠在幼儿园是远远不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所以必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并不断强化。我们利用家长半日活动、《家园信息栏》、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使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主动参与者。家长在家中也要配合,做到一致,共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6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习惯养成;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19-2

一、研究的背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而当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再加上家长的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及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参差不齐,导致了幼儿在某些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依赖于家长的配合,依赖于家庭、幼儿园的相互合作,只有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共商对策、密切配合,产生1+1大于2的教育合力,才符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要求。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

1.关注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影响,探讨家园一致的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2.探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五、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阶段

我们教师主要学习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同时阅读了《早期教育》(教师版、家教版),还借助互联网寻阅了一些相关论述;同时向家长推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读本、《早期教育》家教版、《幼儿教育》等。学校鼓励教师与家长进行读书摘抄,学习积累先进的科学育儿经验。

2.实际调查阶段

我们分年龄阶段分别设计了小班、中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并发放给家长,要求家长如实填写,便于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我们共发放40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353份,回收率为88%。其中小班发放100份收回75份(75%),中班发放140份收回126份(90%),大班发放160份收回152份(95%)。问卷选择题部分,100%家长都能如实、认真填写;策略简述与教育困惑(常用教育方法)部分仅有不到70%的家长进行了回答。不管怎样,我们的前期工作得到大部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3.实践反思阶段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还是很关心孩子的习惯教育的,只是由于认识偏差或是攀比心理作祟,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够合理、科学,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对症下药,首先帮助家长提升认识,树立科学育儿观;其次,通过个案观察与分析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行为进步,加强家园沟通,并将共性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利用幼儿的一日活动、教育活动、读书活动等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指导、教育,认真开展个案分析记录与家长访谈活动,增强习惯教育的一致性与一贯性。我们开设了两次“良好习惯”主题集体教育展示活动及相关研讨沙龙活动;分年级组举办家庭习惯教育讲座,并邀请家长进行教育经验交流;联合社区成功举办了一场大型家庭教育专家公益讲座……这些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分析总结阶段

面对众多的原始材料,我们进行了整理,从共性问题中发现个性问题,遴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或是彰显不同方法与途径的资料,使得课题研究既面向全体又有所侧重,点面结合,为经验推广、课题延伸研究做好铺垫。

六、研究结论

1.教学活动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我们主要借助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了生活卫生习惯的指导教育,借助社会教育活动进行了行为习惯教育。通过集体课堂教学,利用故事、儿歌、日常生活事件等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并教育幼儿如何养成好习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幼儿的习惯养成起了很大的促动作用。如小班的幼儿在《猪小弟》活动后,不仅爱洗澡了,洗头、剪指甲时也知道配合家长了;中大班的幼儿也知道了保护牙齿的方法,基本养成了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

2.日常生活是督促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主阵地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多方位地为幼儿提供各种培养习惯的机会,通过正面引导、及时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区角活动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通过指导、示范、树立小榜样等方法手段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分享、有序整理等习惯,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3.家园一致教育是帮助幼儿矫正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农村很多幼儿平时都跟祖辈生活,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主要是在休息日与节假日。很多家长觉得,平时陪孩子的时间少,对孩子有太多亏欠,于是就对孩子疏于教育,即使教育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或少有实际教育效果。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亲子活动指导与习惯教育指导。

首先,利用校讯通平台和家长园地做好教育宣传,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行为指导,提高家庭习惯教育有效性。

其次,利用家长活动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幼儿在家或在园的习惯形成根源,对症下药,矫正不良行为,巩固积极行为。同时,也让家长互相交流取经,在鲜活的生活事件中学习借鉴积极有效的育儿经。

最后,利用晨间接待与离园活动与家长进行个别交谈,了解幼儿在家的习惯养成现况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在孩子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动向与措施,互相配合,增强积极效应的辐射影响。

七、结论与思考

(一)我们的收获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更多家长意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一致性、一贯性教育有了深刻的体悟,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多利用鼓励性、激励性的积极提示语促进幼儿的行为发展。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教师对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在进行个案记录分析的过程中,逐步由无具体目标、观察分散、记录不系统等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阶段性的观察记录,记录方法、记录形式上也在不断改进完善中,对幼儿集体或个别习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了更多拓展与创新。幼儿的行为习惯也有很大改善,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稳定发展之中。

(二)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遇到了瓶颈与困惑,致使研究有些不够系统、深刻。如进行问卷调查,怎样让问卷回收率更高,让答卷更有价值与意义,不仅需要我们的宣传到位,还需要进行适宜性指导,让家长明白问卷调查就是应该真实填写,将孩子(或家长)的行为、方法、疑虑等反馈给老师,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家在园的行为比对,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又如,进行了研讨活动后,我们应该面向全镇老师进行推广,利用领域教育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更多的家长与孩子受惠。再如,进行个案研究时可以分班级就某一行为习惯对班级所有幼儿进行跟踪性、递进式教育指导,或者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主要习惯养成进行比对式参照研究,使得我们的研究结论更有可比性与推广性。当然还有许多值得推敲商榷的地方,就不一一赘述了。

第7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习惯养成;方法内容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44-01

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型,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因为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础。人的一生中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幼儿时期形成的。如果说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是高顶点的话,培养良好的养成教育则是藉以攀登的阶梯。

一、习惯的基本含义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习惯有哪几层含义,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事物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第二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还有人认为习惯是从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

二、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21世纪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在幼儿园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在过去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知识轻习惯的现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幼儿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需要。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品格的最佳途径。再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纵观国际、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凡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它足以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品德高尚,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二)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习惯等。

(三)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钱等。

(四)劳动习惯。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级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四、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一)巧设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全面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二)积极鼓励,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号如小红旗、小红星、红苹果等加以强化;时间的强化与机会的强化相结合,允许行为习惯好的幼儿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提供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等形式。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8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婴幼儿 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指的是孩子的习惯及性格是在7岁之前养成的。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孩子是否在未来社会能够立足,能否生活得踏实、快乐、幸福,真正比拼的不是才艺,而是“习惯”。学龄前特别是3岁之前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婴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人格教育依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入小学,需教师用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所以,良好生活习惯不仅是儿童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维护孩子健康的身心

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茁壮成长的基础,这点在幼儿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可以调节孩子身心支付能量的平衡,使孩子既不因太疲劳而损伤稚嫩的身心,也不因无所作为而让幼稚的身心得不到锻炼。

2.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

好习惯是最节约时间和最节省精力的,好习惯能使孩子把精力集中到主要的事情上,不至于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因此,家长不宜片面地认为开发潜能就是培养记忆力、学习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应将孩子的启蒙教育定位在各种好习惯的建构上。

3.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塑造孩子优良的品质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条件

良好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要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要有持续性和一致性。

1.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反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造就优秀人物过程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教育。

2.心理环境的营造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影响非常大,当孩子身处彬彬有礼的环境时,他的言行就会被影响和感染变得礼貌起来;当孩子身处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时,他的性格会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当孩子身处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时,他的行为就会变得自主起来。

3.日常生活的渗透

一般习惯的养成都要经历四个阶段: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它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或老师就要做有心人,时刻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要及时发现、及时鼓励、时常提醒。

三、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来说是受益终生的。所以,必须从小加强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饱、吃好不仅能满足孩子体力支出和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进餐时的良好气氛还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这需做到:

(1)培养孩子对吃饭有积极性,有极大的兴趣,始终保持心情愉快。

(2)进餐时要有固定的座位,进餐时注意力集中,细嚼慢咽,不可以边吃边玩。

(3)进食要定时定量,饮食全面,做到爱吃各种食物。

(4)经常喝白开水,不随便喝生水,不随便吃不洁食物。

3.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习惯和为他人服务的习惯

(1)自己吃饭。自从孩子能够自己拿小勺吃饭,家长就应始终坚持让他们自己动手吃饭,并让孩子对自己吃饭产生间接兴趣。

(2)自己睡觉。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应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入睡,养成独立睡觉的习惯。

(3)自己穿脱衣服,穿脱袜子,穿、脱鞋子。

(4)收拾自己的玩具、图书。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那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玩具,而让孩子整理这块小天地正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绝好机会,家长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在孩子玩玩具、看图书前要和孩子“约法三章”,即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图书自己整理等,并等孩子同意后才让其玩。在孩子玩好后及时提醒他自己收拾,久而久之,孩子就了解了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5)在家里要鼓励孩子为爸爸妈妈拿鞋子、为爷爷奶奶拿眼镜、为客人拿拖鞋,等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服务意识,更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4.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很多身边的工作,如放筷子、洗手绢、擦桌子、擦椅子、扫地等,为孩子创造实际操作的环境,让其逐渐掌握劳动要领,并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为家庭尽一份自己的义务。

四、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积木玩了随地扔,进餐饭菜满地撒,脱下衣服到处丢等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然变成家长的服务中心,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容易出现大人包办一切的现象;而科学研究证明,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如果成人不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不为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就会错过这个宝贵时机,到时再想弥补,就既困难又费力了。另一方面,成人自身的生活习惯也时刻影响着孩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人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少的。

1.言行举止榜样化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最容易接受形象教育的,而成人的榜样作用又最具说服力。如教室里各类教具、桌椅摆放得错落有致,户外活动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平时注意不乱扔果皮纸屑等,都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生活要求明确化

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贵在使孩子明确具体的要求。即为培养孩子进餐前洗手的习惯,就应事先向他们提出要求:如饭前要洗手、洗手时把衣袖卷起、手心手背都洗干净,然后把水倒掉,再把手擦干,等等。这样,每天不断地巩固练习,久而久之,就会行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3.习惯引导经常化。学前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自控能力比较差,对家长或老师提出的要求很容易淡忘,但他们又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只要家长或老师引导得法,是不难形成良好习惯的。

参考文献:

第9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行为习惯 坚韧性 价值自觉能力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08

Training Habits and Resilience in College Education

SHENG Jie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000)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addition to foster an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enior professionals, student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habits and character. Behavior is affect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e elements, the accumulation behavior becomes a habit, the habit of impe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character, good habits and tenacity of character is the cornerstone of success. Students' behavior and character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of plasticity and therefore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1) allow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rce of habit and tough character comprehend; (2) to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habits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correct bad habits; (3) the use of the resilience of the success rate of habituation consolidate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behavior; resilience; value conscious ability; cultivation education

近年来,高等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确保科研基础和推进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高等教育在执行过程中,更侧重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近些年才逐渐成为社会成员和专家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儿童学吉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①高等教育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一个衔接平台,不仅为其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坚韧性②人格对于提高大学生耐力、承受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教育体制的特点决定了多数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前,其学习目的、行为习惯及个人品格都高度服务于高考。当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后,将出现散漫松懈和茫然无措的状态。因此,大学教育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领悟习惯和坚韧性品格的重要性,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使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笔者对同年级三个班共146名学生,从大一开始,历经三个学期,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习惯和坚韧性的培养,使学生的意识形态相较于进校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笔者利用专业课授课的契机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1 使学生领悟习惯的力量和坚韧品格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价值自觉能力已经初具完善,其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指导学生从周围环境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做出思维响应。因此,首先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这种教育理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为了使学生领悟习惯的力量和坚韧品格的重要性,我通常投其所好选择合适的话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潜移默化地植入教育目的。在每次的专业授课结束后,预留五到十五分钟,与学生互动交流。交流题材多以当前热门话题、自己及周围人的经历,或一段视频节目等为主。轻松活泼的聊天形式,避免了学生对说教形式的抵触。大部分交流的中心内容均以习惯和坚韧品格的重要性为主。一种思想的成功植入需要长期反复的灌输。在坚持了一个学期聊天交流后,学生从内心深处开始主动接受“良好的习惯和坚韧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说法。

思想上的认同才能有效的影响抗御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利于提升内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第二和第三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保持聊天互动,以达到将此思想根植于心的目的。

2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主观能动地纠正不良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是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纠正不良习惯,都要在具体实践中经过反复地锤炼才能养成。这种长期的训练和培养过程,是通过被教育者切身的体验和反复的实践去完成的,又被称为养成教育。③因此,我借助所授专业课程作为训练习惯的平台,具体实施如下:

2.1 重复刺激、反复练习

在专业课讲授时,每节课开始均进行知识点回忆和新内容框架梳理;课程结束时必布置作业,规定无论作业多少,下一次上课必须交;每节课反馈上一次作业收交及完成情况,并以压力较小的方式(如唱歌、跳舞等)惩罚未交作业的学生,既不会引来学生反感,也达到惩戒的作用。这种反复式的教学方法一直贯穿于三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根植于心,更多的是一种单纯重复的训练。

第二学期,这种教学方法就体现出良好的效果。首先,每节课开始学生会下意识地合起书本,等待与老师回忆所学知识内容和阐述本节课学习框架;其次,无需任何提示,学生在上课结束后会自觉将作业交齐,未能及时交的同学会主动说明原因,并会在下次上课前补交。第三学期,学生基本没有再出现交作业拖沓现象。这就证明经过多次重复刺激,已经逐渐形成了稳固的条件反射。

2.2 以身作则

教师处事风格严重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过程是互动的过程,学生并非被动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言传身教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不自觉地仿效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的言行对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按照规定严格执行,例如布置、批改和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并进行奖惩。教师能够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会更利于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

2.3 制定考评标准

制定评价标准确保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每学期开始,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使教学规范化和具体化。对平时成绩、期中评定和期末考试的要求明确说明;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将实验操作评价细分量化。严格执行考评标准,可以提高养成教育的真实性和存在感,确保养成教育过程有始有终。

2.4 监督反馈、正确引导

由于教育具有反复性和长效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朝夕间形成。新习惯的养成仅重复执行相同的行为动作是不够的,教师需要耐心观察并及时反馈学生执行结果,做出评价和及时引导学生自我反省。通过反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其上进心及时改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反馈方式要注意奖惩相宜,尽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提升学生被肯定的成就感和认同感。监督反馈和“对症下药”,这样可以避免半途而废,促进事态往良性方向发展。

3 利用坚韧性品质巩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功率

美国心理学家Kobasa 提出了坚韧性④人格的概念,是指一个人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精神,克服一切去执行决定。它包括:投入(即承诺)、挑战和控制,其中承诺指个人面对压力不逃避困难及责任,挑战指个人面对压力勇于挑战自我,控制指个人面对压力能控制情绪。

从教多年,我发现大学生的健康坚韧水平并不高,普遍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做事往往知难而退、虎头蛇尾。在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讲究持之以恒,就反映出坚韧性是或不可缺的重要品质。因此,在三个学期的习惯养成训练中,将坚韧性的历练贯穿始终,主要借助实验教学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3.1 建立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第一次实验,规定实验室纪律,确保实验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进行。养成实验过程面整齐,实验结束后清洁整理的习惯。

3.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训练学生预习实验。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凡事有准备才可能成功。学生常常敷衍了事,认为读一遍实验指导书,即为预习实验。而这种不走心的阅读,聊胜于无。真正的实验预习是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解决“为什么做这个实验”、“怎么做这个实验”、“可能有什么现象和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麻烦”、“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及“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验课程才是有价值的。

3.3 耐心指导

学习过程本就是从无知到有知逐渐发展的一个缓慢过程,而且兼有反复性和迟滞性。尤其是实验习惯较差的学生,要更有耐心给予引导。实验操作习惯可以在短时间内经过反复训练和强调能得以建立和提高。而实验预习能力的训练难度却相当大。此时,对教师和学生的坚韧性都是巨大的考验。老师一定要做到不嫌麻烦,心平气和地反复教导。初始困难巨大,一旦习惯养成则会水到渠成,受益良多。

综上所述,面对已具备诸多习惯和品性的大学生,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主观能动地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及塑造坚韧品质的重要责任,以便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注释

① 《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编写组.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09-01(第1版).

② 王锋,李永鑫.坚韧性人格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4.27(3):71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