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

第1篇: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理性思考能力的体现,也就是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运用法律规定及精神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医学职业精神培育是医学专业技能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引入法治思维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以医学技能为重点,辅以医学伦理教育,但在法律层面的培育较少,更谈不上培育医学生的法治思维。为了使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在实施医疗行为时不仅能贯彻医学伦理道德理念,也能运用法治思维,本文就如何将法治思维引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进行探讨。

1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引入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1.1民主法治时代的必然需要

法治思维不可能在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人具有法律知识,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思考、解决自身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当代医学教育培育的人才势必要融入民主法治的发展进程中,他们不仅担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疗使命,同样也是实现民主法治的主力军。因此,在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必须引入法治思维培育。

1.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医疗卫生事业正走向制度化管理的轨道,而医疗卫生事业制度化中法制完善是必然之势。随着各种新的医疗技术不断应用到医疗领域,每有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都需要法律做出明文规定,用法制调整、规范它们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及时更新法律认知,明确自己在医疗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既可以及时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又可以维护自己和患者的权利,从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有序发展。

1.3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

和谐医患关系是医疗领域发展的目标取向。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医疗过程中医学技能尚有不足,另一方面是医疗工作者人文医疗的缺失,而人文医疗能力的培养过程不仅是沟通、伦理的培育,也应该包括法治思维的培育。医德与医学法律的功能互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医疗秩序的必要方式[1]。在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应加强医学生对依法行医的认知,让学生通过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医疗法律法规,既可以保护患者利益,又能维护医疗工作者的权益。在此基础上,学生应学会运用法律法规依法行医。如在诊治过程中明确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规范病例书写、保障患者隐私权等;在遇到医疗冲突时会合理运用法律法规维护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双方的权益,及时解决一些矛盾。医学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有效强化法治思维可以转变医疗观念,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预防或减少医患矛盾,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2将法治思维引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措施

2.1丰富医学法律理论知识

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教育以培育医学技能为主,辅以医学伦理知识,相关的医学法律知识普及较少。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诊疗、护理环节能很好地从医学角度处理、解决问题,但如果缺乏必要的医学法律知识,将可能会在医疗工作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如不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章程进行医疗操作,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引发医疗纠纷,既无法保证患者利益,更无法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医学院校应开展医学法律理论知识的教育,培育医学生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应具有的法治思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各种医疗法律法规,如《医院工作人员守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既能保证患者权利,又可以维护医疗工作者的合法利益。让医学生在校及实习期间学习相关医学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明确从医实践中的权、责、利,让医学生认识到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技能,还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理论素质,逐渐培养他们依法行医的思维。培育医学生具备法律知识可采取多种手段,如:传统课堂的理论教学;在临床实习中依据医疗实践进行专题学习,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感触到医学职业不仅是医学知识的承载,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治思维能力。

2.2培养医学法治思维习惯

法治思维建立在具有法制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法律的价值进行思考、评价、分析,法治思维培育过程的关键是培养医学生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治思维习惯,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点的基础上将所学的法律常识应用到医疗行为中,积久成习。法治思维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能关照各方利益,有效减少医患矛盾冲突。一是法律主体意识的培养。在法律基础知识讲授过程中灵活指导学生的思维行为,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出发,自觉与法律知识相结合,运用民主法治的原则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立场。二是法律平等价值的深化。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愿望,明确行医过程中患者与医者平等的理念,作为医者不仅要依法捍卫自身权利,更应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依法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

2.3提高医学法律实践能力

法治思维包括对已掌握的法律常识、法律意识的实践运用,因此,法治思维的形成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应该提升实践的能力,这需要在教育及实践中加强。

(1)创建法治环境:培育医务工作者的校园和实习场所应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医学院校的各项活动运转过程中渗透法治理念,使学生融入法治环境氛围,让医学生认识到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切实可行,实践能力必然得以提升。

(2)规范医疗法律行为:培养医学生不仅是让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医疗技能,也应让医学生依照各项医疗法规来规范医疗行为,强化他们行医规范的培养,并在实习期间让学生按程序、按法规开展实践操作。

(3)开展法治模拟实践:让已完成法律知识学习的医学生就近几年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件、医患矛盾事件开展模拟法庭,让即将步入医疗职业的学生提前体验医疗工作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并能合理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总之,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日臻完善的大环境中,医学院校不仅要培养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也应注重培养他们形成对自己、对患者、对社会负责的法治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培养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的过程中引入法治思维,为创建和谐的医患、社会关系奠定法治基础。

第2篇: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护理学;培养;对策

1 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能力,将人文知识中内含的价值―――人文精神向个体身心中内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精神。具体的说,就是要培养他们了解人文知识,通过人文知识的内化,促进他们人格、气质、修养等品质的形成。

2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2.1 护理专业学生普遍人文素质较低,人文意识淡薄

护理专业学生生源大多来自理科考生,受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重理轻文”,由此造成他们人文社科知识“先天”有所缺失。进入大学以后,医学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少。在课堂教学中,虽开设了一些社科人文课程,但大多数为选修课,学生对其重要性认知不够,所以收获不大。更重要的是,护理教育并没有将“人文素质”培养凸显出来,学生很难从观念上明白提高人文素质的意义,他们重专业轻人文。在对我校2011级200多名护理新生的调查中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人文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能明确的说出作为一名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就表明“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其实并没有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我们虽然一直在强调人文素质,但目前还是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由此造成了护理专业学生普遍人文素质较低的现实,很多学生甚至连请假条、申请书都不知道如何书写,往往不是语句不通就是格式不规范,在工作总结中还出现“陶冶耳朵”这样的语句。在临床实习中,学生注重的是护理技能的掌握,意识不到人文素质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有的学生在实习中无法处理好护患关系,与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发生纠纷,给自身和学校带来不利影响。在将来的职业期望上,很多学生片面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操作技能就能胜任护士这一工作,而意识不到“人文素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2.2 现代医学模式将医学人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拉底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可见,语言的重要性甚或超越了医学科技手段本身。在医患关系中,医学人文也是一件利器。目前,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疾病的产生或者治愈不只是躯体发生变化,对躯体产生影响的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也必须引起重视,医学人文不得不引起关注。现代整体护理观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这就表明,在护理工作中必须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并且,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当今社会,整形、美容、减肥等一些新的医学门类迅速的产生,这便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护患关系。护生如果仅仅只是偏向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必然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由此可知,护理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医学发展的要求,就不仅要培养护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培养护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将人文修养列入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去。

2.3 人文素质是优秀护理人才的必备条件

没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就不能算作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同样,一名优秀的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是必备条件。从综合素质方面讲,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素养,可以使学生在学业深造上打好基础,在就业求职中游刃有余。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学生在专业深造上才有基础,比如专业研究时的论文撰写,文字就功底非常重要。众所周知,护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求职中,考核的不仅仅是护理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仪表仪态等都是重要的因素。近年在毕业生就业中我们发现,专业成绩优秀的护生并一定能在求职应聘中占得优势。有些学生,专业成绩非常优秀,但在应聘中却屡屡受挫,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人文素质。这些求职失败的护生,要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么语言表达能力差,要么狂妄自大或过于自卑,要么仪表仪态逊色……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护生中,那些专业能力强,人际关系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好,心理素质过硬,有责任感、道德感的护生,明显受用人单位好评,他们发展的更快。

3 对策思考

3.1 树立护理教育新观念,将人文教育纳入护理教育目标体系中,强化人文意识

加强人文知识素质的培养首先就要从观念上转变。要树立护理教育的新观念,切实将人文教育纳入到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去,增强人文教育意识。要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到与科学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意识到人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上,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不管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教学者、学生管理者,要共同努力,改变学生“重专业轻人文”的狭隘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如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学生社团活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等等,以护理专业的先驱者“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精神教育学生,把勇敢、仁爱、无私、奉献作为护理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3.2 重视人文学科教学,完善人文学科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文学科为主要内容,涵盖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所以,人文课学科教学是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护理教育中,护理伦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英语、政治等学科多已成为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内容。但这些还不能满足护理教育对人文素质的要求,有些人文学科,如大学语文、护理美学、护士礼仪、医疗法律学、医疗语言学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此,可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人文教育资源,加大人文知识比重,适当增加一些与护理专业关系紧密的内容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强化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护理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需要指出的是,重视人文学科教学,也应不断思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文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引发护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从这些学科教育中获益。如果只是单纯的改善学科设置而不提高学科教学质量,重视人文学科教学只能是流于空谈。

3.3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良好的氛围可以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力,要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在全校、全院、全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由于人文素质教育涵盖领域多,内容丰富,而医学院校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不可能把所有内容都放在课堂教学上。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如知识讲座、主题演讲、社团活动、读书班、学术沙龙、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同时,要加强人文科学类图书建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读,在人类文化海洋中受到熏陶,不断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内化。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如义诊、健康知识宣讲等,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深入工厂、农村、市场,访贫问苦,了解社会生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高校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创造源和传播源。在护理学教育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必将大大提高护理教育的质量,为保障和促进全人类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梅华.浅谈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9).

[2] 李斌.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6).

第3篇: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

关键词: “90后”护理专业本科生 综合能力 培养途径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80后”辅导员占了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80后”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对象已过渡为“90后”大学生。两代人既具有相似的特点,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重大转变。

一、护理专业“90后”本科生的特点

武汉大学公布了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平均智商较高,个性独立,自信张扬,心态开放,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发现他们自身存在许多问题,如:价值观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耐挫力差等。

现代社会护理服务需求呈多元化、高品质化趋势发展,护理学本身又是一门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学科,它不仅要求本科护理学生具备精湛的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本科护理教育只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求。因此,“90后”护理专业学生在步入岗位前需要拥有较好的临床操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创新协作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综合能力。

与其他专业同龄人相比,“90后”护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主动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表现力强,自信张扬,有思想、有主见,人生观和价值观已从简单的社会理想逐步转向了个人价值与理想的思考,但是理想信念相对薄弱,创新意识较差,心理脆弱,耐挫力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二、护理专业“90后”大学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护理专业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理论与实践脱节,护患沟通能力差,但有奉献意识。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亲人的呵护下,他们往往更加重视自我世界,经常忽视人际交往中的言谈举止和对话方式,故在未来职业中与病患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护理专业本科生相对专科生而言,知识学习较为系统,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实践机会少,但护理专业本科生有一定的无私奉献意识,而且学校的教育环境及教师的教育方向也将有助于学生自觉培养自身奉献意识。

2.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学习方法被动,科研创新能力差。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发现,他们接受新事物并不加以区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90后”热衷于乖戾的装扮和哗众取宠的文字,迷恋网络游戏。因此,医科院校辅导员需要引导“90后”大学生多动脑,进行正面的学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对其无法辨别的事情给予指导。护理专业本科生的知识体系灵活度较差,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为被动地接收,自主科研创新能力较差。

3.表现力强,但心理脆弱,耐挫力差。

“90后”大学生自信张扬,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未来的成功抱有乐观态度。大部分“90后”被调查者认同“挫折使人奋进”,但“90后”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也使得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顺利和平坦。关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医护工作需要从业者坚韧的品质和强大的心理精神支持,医科院校辅导员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抗打压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

4.思想活跃,但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强。

调查显示,在独立的思考与选择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这反映了这一代青年思想上的独立。但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遇事并不喜欢与人合作,他们喜欢表现自己,而且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淡漠。所以,为了适应护理专业本科生未来的职业环境,具备基本的从业素质,医科院校辅导员在培养“90后”大学生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其与他人的协作意识。在未来的职业中,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要与医生和其他护士协作,还要与病患及家属进行协调沟通,如此上传下达的工作在护理事业中起着关键作用。

三、促进护理专业“90后”本科生能力培养的几条途径

1.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90后”大学生思想前卫,传统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随着护理专业本科教育对象的年轻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实体现出“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人文关怀,就要做到工作方式方法多样性,注重对学生多层次能力而不是单一能力的培养,在工作方式上不断创新。

首先,摒弃单一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及所需能力的多样化,决定了在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要时刻将护理专业的学习理念和人文素养融入工作方法中。教育者要把教育对象放到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和谐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同时教育者还应学会说理的艺术,用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说理,这也将潜移默化地感染护理专业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但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护患沟通技巧,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身人文关怀能力。

其次,辅导员应从其他渠道广泛吸收和借鉴有益方法和宝贵经验,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关怀激励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并结合学生自身已具有的奉献意识进行强化,引导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增强自身的护患沟通能力。

2.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为长辈娇宠的对象。遇事容易心理脆弱,耐挫力相对较差,很难自我调节,又不愿与学生交流,因此建立完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十分必要,这要求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与之谈心,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发现病因及时对症下药。除此之外,医科院校辅导员应循序渐进地让护理专业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具备护患沟通能力和心理疏导能力。学生不仅需要自我调节能力,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还需有效解决病患及家属的心理问题。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对从业人的能力要求更高,这点对“90后”学生既是挑战,又是自身磨砺不断成长的契机。

3.创新开展护理专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医科院校辅导员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增强人文精神教育,将护理专业所需素养和南丁格尔奉献精神渗透到日常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90后”大学生是在各种场合都愿意展现自己的一代,所以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护理专业修养。医科院校辅导员可将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延伸到实验室、医院、养老院等与学生自身专业息息相关的场所,提前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认识,意识到自身暂时欠缺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找准方向查漏补缺。

医科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出优秀祖国未来医护人员的使命,如何培养“90后”学生使其拥有从业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