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制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法制教育典型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制教育典型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制教育典型案例

第1篇:法制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未来,但是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做好中职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老师,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以及潜心的研究,对目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法制教育;中职学校;对策

一、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职学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专业技能上的培养,甚至有些学校提出了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让路的口号,由于受到时间、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学校取消了一些德育课程,从而使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成为空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法制教育内容比较落后和单一。

目前,虽然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一些法律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了《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但是该课程涉及内容过于宽泛,缺乏系统性,再加上很多教师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很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而一些学校虽然也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但是该教材的内容也是非常的滞后和单一,适应中职生特点的案例比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而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在逐步的完善,作为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也应该及时的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

(三)法制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不高。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法制课程老师都是由政治课老师兼任,很少是法律科班出身,这些老师自身缺乏必要的法学修养和实践经验,自己自学书本理论知识再直接讲授给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甚至解决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再加上一些老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即以理论为主导,缺乏必要的实际案件分析,造成课堂的枯燥无味,作为学生就更不愿意去听课了。结果可想而知,法制课程和法制教育形同虚设,与我们的预期目的背道而驰。

二、加强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变化以及全面提高中职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那么如何加强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下几个对策:

(一)完善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的法制课程比较少,而现有的《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其内容过于宽泛单一,偏重于理论,不能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法制教育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首先是结合专业情况开设一些法律课程,比如财经类的专业,可以开设《经济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旅游专业可以开设《旅游法律法规》课程,幼师专业可以开设《教师法》课程,那么学生除了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之外,还可以了解一些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其次,把法制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比如老师在讲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向同学们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提高法制课程授课老师的素质。

针对目前科班出身的法制授课老师缺乏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一是,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适当引进一些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教室群体中;二是,可以从社会上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来学校任教;三是,在现有的教师群体中挑选一些人到高校或者机构进行专门学习和培训。通过这些方法,就可以弥补现有法制课程科班人员不足的问题,从而形成一支以法律课、德育课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授课老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那么法制教育和宣传的效果也会得到一定成都的提升。

(三)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

作为一名专职的德育课老师,我深知课堂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针对现有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以及法制课枯燥无味的特点,我积极探索法制课程的授课方法,针对内容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一些典型、真实、贴近生活的案例,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到《经济法律基础》中知识产权法内容时,就列举了当今“山寨”流行的现象,学生的听课热情一下子被调动,纷纷踊跃发言,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取得了较好的法制教育效果。同时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播放一些漫画、动漫或者小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法制教育和宣传的目的。

(三)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课堂之外,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一是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演讲赛、辩论赛,也可以利用墙报、宣传栏等形式开展法律宣传,塑造一种知法、守法的良好校园氛围。二是让学生参加一些主题鲜明、形象直观的司法实践活动,如旁听一些案件审判,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相关法律工作者开设法制讲座、剖析典型案例等,或者是请少年犯现身说法,进行面对面的法制教育。比如我们学校邀请齐李阎劳教所的教官、学员来我校开展法制报告会,有时邀请金水区法院在我校开现场审判大会,通过这些直观的活动,向同学们普及法律知识,起到了良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三是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教室中的电视或者电脑观看一些法制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河南台的《走进法庭》、《执法面对面》、《临刑会见》等节目。

总的来说,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想经过学校、老师、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能够为国家奉献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勤恳,高校法制教育现状浅析,法制与社会,2011年。

[2]林丽花,浅谈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2006年。

[3]彭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9。

第2篇:法制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法制教育 切入点 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25-03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意义就在于确信法律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地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而免受他人专横意志的摆布,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自主独立性和能动性”。[1]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总体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切入点和主线,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1.法制教育理论内容重于实践案例。一些教师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学教育或者法律常识教育,以法理教育或者法律条文为教学主要内容,而缺乏相关的司法案例,对当下社会出现的典型司法案例也缺乏深入的剖析。2.法制教育内容面广却难以贴近大学生生活。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包括了宪法、刑法和民法等各个法律部门,涉及30个法律文件,其涉及面不可谓不广,但就总体而言,这些课程内容却与大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益、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等方面缺乏关注。3.法制教育案例缺乏针对性。表现在大学生法制教育案例陈旧,脱离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脱离大学生日常生活,缺乏对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注,难以为大学生保护合法权益和行使权利提供切实的帮助。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

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科学。这主要表现在:1.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与授课时数缩减。自《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法律基础》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后,有关“法律基础”的课程内容仅占1/3,课时仅为12-18课时,与《法律基础》为独立课程之时相比相距甚远,并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仅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并未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教育。2.法制教育课程缺乏实践课程配套,更谈不上依托法制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法制教育,而主要依靠课堂理论教学。3.大学法制课程缺乏与高中法制教育课程的有序衔接,法制课程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他“两课”课程的衔接,削弱了高校法制课程的实际效果。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形式大多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缺乏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极少组织学生到学校所在地法院旁听,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司法体验,学生也因此而缺乏对司法程序的了解等等。二是缺乏模拟法庭的设置,难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法制认知。三是较少组织司法社团向学生和社会公众开展法律咨询与提供司法援助,学生的法制意识薄弱,缺乏运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四)大学生法制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大学生法制教育身处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组成的大环境之中,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发挥合力的过程。一是法制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由于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心智发育较高中阶段成熟,在减少家庭约束的同时也忽视了法制教育。二是法制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多集中于文娱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志愿者服务和社团活动等内容,而对法制教育缺乏关注,没有形成系统的高校校园法制教育体系,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参加校园法制教育活动的平台。同时,受重德轻法观念的影响,出现以道德教育和道德说教替代法制教育的倾向。三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步伐加快,由于缺乏对公权力进行约束,导致公权力凌驾于法律法规,削弱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崇仰失落,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功能定位

(一)增强法制意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法制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要渠道,因而,大力推进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法制教育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加深大学生对法理、法律法规条文和法律精神的理解,加深他们对各种司法现象的认识,能扩大他们的视野、知识面和完善知识结构,能不断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法治精神和遵纪守法的观念与习惯,主动地约束和管理自己,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依法行使权利,促使大学生自觉维权

维护个人权利是法律法规的重要旨归。大学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尚未形成深入而成熟的认识,个人心智尚有待发展,在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极易做出违法行为,或者受到非法侵害。高校法制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加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帮助他们认识他人的合法权利,并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帮助他们认识自身作为一名公民和学生所享有的权利的边界,认识遵守法律法规和推进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形成守法意识。同时,法制教育还注重增强大学生对自身合法权益内容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途径的认识,促进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自觉履行义务,培养大学生责任担当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享受权利就必然要承担一定的义务。法制教育既对学生进行权利教育,又让学生明确自身应承担的义务,可以说,法制教育的过程是大学生权利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也是他们逐渐认识自身义务并作出义务承担的过程。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是现代社会公民的重要底色。良好的社会秩序与校园秩序,需要依靠大学生主动履行相关义务,担当起自己身上的责任。

三、找准切入点和主线,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

(一)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为切入点,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

首先,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为切入点,转变大学生法制教育观念。在传统观念中,“最应该讲究的是和解精神与协调一致,而不是裁决或仲裁。提出的解决办法应该在大家都认为是公正的情况下,为双方自愿的接受,任何一方都不会因之而丢面子。说明教育第一,而不是依靠权威或压制”。[3]要认真转变这种典型的“重德轻法”的法制教育观念,同时,也要转变“重法轻德”的观念。“任何外在的硬性的社会规范只有直接诉求于人的心理情感,并获得人们的真正的道德支持,才会真正扎下根来,而单纯依靠外在的推动力或强制力则是远远不够的”。[4]而法律法规作为“硬性的社会规范”,只有获得学生“真正的道德支持”才能内化形成他们的法制意识。因而,要转变观念,以“重法重德”的观念为指导,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严格区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与边界,从关注、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视角出发,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诉求为切入点,在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帮助学生实现权利的过程中开展法制教育。

其次,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为切入点,丰富大学生法制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情境中对事物进行认知、理解和感悟。大学生法制教育要认真研究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具体而言,一要加强学校与公检法机关的沟通合作,与公检法机关建立法制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法院旁听、知识讲座甚至假期实习等方式,用真实的情境促进法制教育工作发展。二要在建立校内法制教育社团的基础上,加强社团与以律师事务所为主的社会法律咨询机构的联系,以定期司法专题讲座为依托,丰富法制教育形式。三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力量,加强法律常识、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的宣传,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

再次,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为切入点,改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环境。一要依托居委会、社区和街道,借助节假日扩大法制教育宣传,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让法制教育回归家庭教育,以改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家庭环境。二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社团为纽带,以大学生文娱活动为契机,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建立法制教育活动平台,提升法制教育和法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三要依托宪法和法律,加强查处违法行为力度,切实不断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净化社会环境,建立法律权威,为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

首先,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加快大学生法制教育队伍建设。高素质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通过访谈和调查等方式,深刻把握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权利诉求与义务担当,进而为大学生法制教育配置不同的教师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在大学生入学之初,针对大学生独立生活的需要和扩大交往的需要,形成以辅导员为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帮助大学生初步形成法制意识。在大学生实现新生到老生的过渡之后,要以学校法律顾问、公检法有关人员与职业律师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开展法制教育。在大学生临近毕业时,要以钻研劳动关系的法律人士和就业指导部门人员为主要力量,展开法制教育。

其次,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化。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以系统知识为基础,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和学科素质。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要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促进相关课程的科学化。在抓住大学新生时期的好奇感,增加法制教育的实践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加法制教育的愿望与动力,为大学生依法行使权利建立基础。在大学生逐渐熟悉校园生活后,要逐渐增加理论课程尤其是以案例为主的法制课程而减少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深化对法制的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促进大学生的义务担当和责任担当意识形成。在大学生临近毕业走向社会阶段,要以专题讲座作为课程的主要形式,以劳动纠纷和协调劳资关系等为主要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促进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形成。

再次,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系统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形成较强的学科能力。要以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权利与义务为主线,以系统的法制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在处于新生阶段,法制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实现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在开展以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为主题的法制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克服因陌生环境而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大学生活。在新生阶段结束之后,要把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思想观念深处形成法制意识。在大学生求职阶段,要把法制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了解作为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进而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认真履行义务,实现自我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8.

[2] 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0:9.

第3篇:法制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我们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是中考落榜生,然而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通过学习技能来提高生活质量,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自我保护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但也有部分“问题生”存在思想单纯,辨别是非能力低,经不起诱惑,容易被社会不良习气误导等问题,从而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最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有上升趋势,对社会、个人以及家庭都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二是犯罪年龄呈低龄化;三是犯罪方式团伙化;四是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夺、抢劫、敲诈勒索、绑架、、伤害、交通违法等几类。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强化,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所以,法制教育在校园的开展,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在校园内部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素质教育都将法制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青少年学生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犯罪行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扰乱社会治安的同时,也对家庭及犯罪者本人造成了伤害。所以,在中学时代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能够从源头上降低社会犯罪率。

2当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技能,轻德育。有的职业学校进行“订单式”教育,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培养学生,对中职生的期望值比较低,尤其是在法制教育不能够帮助学校增加生源的情况下,技能教育被作为绝对主体而存在。法制教育进课堂迄今没有得以很好解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任何形式的法制教育。(2)法制教育主体与法制教育要求相脱离。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科目教育问题,而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教师队伍,而且还要有专业机构来落实法制教育。现在,很多学校中德育课老师兼职传授法制教育内容,但是,这部分教师自身的法律素质并不够专业,其只能够通过自学来获得有限的法制常识,而很难解决甚至无法解决一些学生所提出的实际问题。(3)法制教育形式化。首先,中职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定位并不明确,没有将其作为基础性教育工作来管理,而法制教育又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很多学校顶多只是找个人做报告,或者办个短期宣传栏,搞几次活动,办几次讲座。其次,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多学校的法制教育的形式并不够生动和新颖,且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有的学校甚至未开设法律课,更谈不上引进专业的法律教育人才,也没有相应的法制教育机构或制度。(4)法制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有的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中职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状况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往往以法律条文为主导内容进行教学,没有将书本与实际有机联系,没有对学生进行法律观念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3.1科学统筹,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中职学校要改变“重技能轻德育”的做法,就要依靠国家进行全面的、科学的统筹,使法制教育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就我国目前法制教育的情况来看,应该借鉴美国国民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处理。“培养美国公民”,一直以来都是美国青少年德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美国针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活动的根本。在美国学校中,其德育部分往往以价值观和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在公民教育方面,法制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主体。美国所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一直是美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建立相关的针对法制教育的制度条例,并且在中职教育中融入这部分的内容。

3.2营造法制教育环境

在中职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学习和成长环境比较重要。第一,对于学校的管理机制和方案进行优化,实现科学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对于师资队伍的法律意识也要加强。第二,加强学校与社会治安管理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人脉关系和公检法机关的力量,努力营造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3.3改革法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中职学生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其主要内容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培养中学生的法律信仰,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充分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借助所学内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学生观看《法治在线》、《法庭内外》等节目,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出去,旁听一些典型案例的庭审;将法官请进学校,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以增强青少年学生依法保护自我的能力和知法守法的意识。

3.3.1建立健全学校法制教育各项制度,加强法制教育队伍建设

在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要通过制定详细的计划来实施。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持法制教育,改善法制教学条件,并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大力引进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教师,提升整体师资力量的法律知识水平,确保法制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二是对目前从事法制教育工作的教师要能够进行有效激励,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进修更加专业的法律知识,能够不断学习,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3.2完善法制教育的教材内容,使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

(1)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学内容,在实际宣传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在完成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对每个专业制定针对性的课程。如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等可以作为汽修类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则可作为幼教类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2)要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不断领会立法精神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能够主动遵纪守法,使其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3)以其它学科为主体,通过渗透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能够强化法制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3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学校法制教育实效

(1)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法律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入生动的案例,针对具体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件进行详细分析,以法制教育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原因和过程的分析,让其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明白了法律知识的实用性,进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2)增设社会活动实践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校园内部开展法律知识辩论赛、针对具体案件进行分析等方式来安排社会活动实践环节,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能力。同时,发挥校园各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办活动,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3)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进行法制教育学习。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网络、电视以及报刊已经成为了中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庭审现场》、《案例说法》,省级广播电台《法制生活频道》等栏目,搜集与法律条例相通的法律案例,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同时,还要强化网络法制教育工作,针对网络教育的特殊性,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定期进行相关的法律讲座。并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网络法制知识,并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总而言之,强化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是非常系统的工程,其需要获得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才能够顺利实施。作为开展法律教育的管理者,中职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环境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工作。

3.4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经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于学习的人才能够永远拥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才能够不断进取。学习兴趣首先来自对知识的爱好与向往,是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动力来源。在开展法制教育过程中,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师生之间只有构建亦师亦友的关系,互相关爱和尊重,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能够满足学生通过探究而获得正确结果的成就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拥有求知欲。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环境的设置也非常重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5“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加强教育的系统性、时刻性、全面性

第4篇:法制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摘要: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的非法学专业进行法律的教育,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更加重视理论教育,对于法律的学习,大学生并不是单一的认识和接受法律,更多的是探究和论证法律的相关规定,在大学师生法制教育中,学生学习态度并不是很好,在教学中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改革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制改革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后备干部和各级管理人才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学法、知法,使他们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法制教育内容设置的调整

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权威,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很多高校,都是通过开设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应付法制教育。这使得学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听到各种法律问题,但难以从法律角度去思考和评价,这显然没有真正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应对法制教育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授课课时少局限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中进行所有法律知识讲授,除了进行宪法、民法、刑法等几部大法一般性普及外,可根据学生专业或兴趣进行选择。如可在第一次授课之前做个问卷调查,调查一下学生对哪个方面的法律问题感兴趣,根据调查结果侧重选择某一部分法律进行讲授。也可根据学生专业进行选择,如对于企管贸易的同学可侧重介绍经济法知识,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可侧重介绍一下电子商务方面的有关法律。总之,是要让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内在性需要。

二、法制教育方法的改进

法制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很难起到作用,最理想的做法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法律规范。我们可以适当借鉴英美法系等国家的“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进行教学,但又要防止学生只是简单地听听案情,这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若干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法律规范分析得出最佳答案,这样的话学生才能更牢固的掌握已有的法律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形式,选取典型的案件由学生进行模拟,其他同学参与案件的分析讨论,此种方法形象直观,还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近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也能打破任课教师一说到底满堂灌局面,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另外,学生法律意识的自觉养成,不是通过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能完成的,还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这一特定空间的作用,如可以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经常举办一些法律知识竞赛、演讲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导学生收看权威性的法制电视节目,阅读法律报刊杂志; 利用每年的法律宣传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进行普法宣传; 或通过开设法律方面的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同学进一步的了解法律,从而提高法律素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带学生旁听一些刑事、民事、经济方面的审判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从而自觉地遵守有关法律规定,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待人的态度和处理有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1、提高法制教育的地位。受到我国传统法制教育的影响,我国一直存在重视道德教育轻视法制教育的J识,在社会中还存在很多就很多人轻视法制教育。从理论上来说,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在法制教育中只有结合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教育效果。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法治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从属品,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高校的法制教育改革中需要把法制教育独立起来,并确定相应的配套教育机制,避免法制教育边缘化。目前法制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法律制度教育,导致法制教育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法制教育虽然也存在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是需要看到两者之间并不能等同,因此高校需要借鉴国外法制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大法制观念教育,使法制教育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

2、改进法制教育方法。高校需要积极创新法制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理论,逐渐将法律素养刻到学生内心中。在高校课堂教育中可以尝试案例模拟的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讨论等参与方式,与专业的教师进行沟通,为学生营造热烈的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社会现实进行点评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法律教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开展与师生之间的案例,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案例的选择中需要有意识的选择与学生相关的案例,如刘海洋杀熊事件等,引起学生之间的共鸣,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法律范畴的积极性。另外高校也可以利用学生会等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提高法制教育师资建设还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相对比较薄弱,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由法律专业的教师来担负教育工作,若是办学条件不足还需要充分提高师资力量,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高校法制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坚定自身的法律信仰,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榜样。

4、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高校在改革法制教育工作中还需要开展丰富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西方发达国家在法治教育中一般采取实践性法制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能够为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提供可以借鉴的地方。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可以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来进行参观从,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相对比较匮乏实践环节,学生单单从理论上难以获得深刻影响,缺乏法律实践,因此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工作中需要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更加生动的开展法制教育,逐渐加强学生的自律性。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育案件等电视录像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法制教育中,提高法制教育质量。

总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需要大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法制工作者高度重视,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使大学生能科学认识、深刻理解、全面掌握法律法规和法制建设,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郭璐.在职业大专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2]朱月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J].科技创业月刊,2015,(3).

第5篇:法制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法制教育 重要性 举措

技工院校一直以来在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期的技工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但是,目前技工院校的法制教育还停留于传统模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技工院校应该改变目前法制教育的模式,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将法制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典型案例,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2015年10月,某技师学院两名女生发生矛盾,另一女生劝架时被抓伤,其男友得知此事后,便与抓伤人的那名女生的男友发生口角,后来进一步发展到打群架,年仅17岁的高嘉(化名)在群殴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2015年3月,某护理学校的学生小荷到医院检查时,发现肠子上有硬伤,在父母的再三询问下,小荷终于说出自己在学校长期被同学欺负、殴打的事。笔者查阅了媒体的相关报道,发现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反映出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容易沾染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坏习气。同时,也提醒教师要认识到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法制教育的工作方法,使法制教育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技工院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不足

1.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综合职业能力教育内容之外

目前,部分技工院校仍然过多地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展缓慢,特别是未能将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出现短板,进而影响了技工院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

2.法制教育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技工院校对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资金投入上更显不足,这就使得技工院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局限性更加突出,教学方法更加单一。

3.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技工院校大多数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简单,甚至欠缺法律意识,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上不能适应时展对学生法制素养的要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进而影响了法制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创新技工院校法制教育工作的相关举措

1.技工院校应该努力营造法治的氛围

要创新法制教育工作,技工院校首先要创建一种良好的氛围,在学校管理中应注重依法治校、讲求民主、健全规章制度,让全校师生置身其中,日积月累,形成共同学法、共同守纪的习惯,最终实现法律教育工作的目标,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2.加强家校联合,共同促进教育效果

现在的技工院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有求必应,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满足。这就造成了孩子自私、任性,心中无他人,更别说孝敬父母了。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家校联合教育体系,班主任、任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教给学生生存的本领,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知道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3.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引导学生

学生的自觉意识、自我控制力是现代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体现。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经过多年的教育都养成了自身的一种处事方式和习惯。教师要掌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技工院校学生的教育更应该侧重于此。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抓住新生入学的良好时机,从日常的小事抓起,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4.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

法制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内,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更新快、传播广的特点,打造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内容。此外,还要呼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长的配合,例如,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邀请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宣讲,组织法律知识演讲、竞赛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中,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法制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更好地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第6篇:法制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法制教育;法治素养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获得良好的法制教育是成为法治社会中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在遵循“依法治国”理念的现代社会,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要目标,目的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而普通高校则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教育目标的差异,决定了两类高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学界对法制教育的研究一般只笼统地针对高校,而未对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加以区分。综合上述因素,专门针对加强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研究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未获得普遍重视,逐渐丧失了应有的重要地位,从原本独立的一门课程变为被纳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范畴,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框架内,法制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首先,法制教育的内容被高度缩减,使学生难以获得对社会主义法制的全面认识。“法律基础”课是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法制教育本身应当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核心内容,而现在的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律基础”部分将上述核心内容高度浓缩后,变为仅仅只有三章,共八十多页,内容上只介绍相关概念,强调“法律精神”、“法治理念”等,缺乏法律基础知识,难以使学生系统掌握成为合格法治社会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相关法律知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尽管对学习法律的重要性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对“法律基础”的学习却缺乏热情。

其次,法制教育缺乏相关专业课程的配套支持。一般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共计五十四个课时,作为法制教育核心的“法律基础”部分内容仅占全书内容的八分之三,这也就意味着“法律基础”部分只有区区二十个课时。而学生在专业课程之外最多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部门法课程,其它部门法则只能依靠对法律有兴趣的学生自学。可见,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课时极为不足,而相关法律专业课程开设又少,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制素养是不可忽视的软肋。

最后,优秀师资队伍的缺乏也是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相当多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师都未经过法律知识的专业训练,往往由思想政治教师主讲。这导致鲜活的法律运用变成了枯燥的概念、原则的讲述。而且,在有限的课时内,“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手段仅以课堂教学为主,难以吸引学生的足够关注。究其原因,在于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不仅法制教育的课时极为有限,教育经费也严重不足。

可见,法制教育系统性的缺乏和教育实践中的忽视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据调查:“目前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媒体、法律课和学校普法教育,但调查发现通过学校普法教育和法律课获得法律知识的只占20%和30%”【1】。可见学校的法制教育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还有待加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中不仅普遍存在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校期间以及进入社会后难以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法治观念的淡薄,少数学生还存在违法犯罪行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10所高校成为首批中心成员。之所以要建立这个“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是因为该院通过调查分析发现,2001年该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并且还得出结论,大学生犯罪大多是因为不懂法【2】。

对此,笔者在所任教的高职院校进行了法制教育状况问卷调查,针对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发出20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66份。通过调查发现,仅有不到5%的学生认为平时所学法律知识能够满足需要,近96.4%的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有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平时所学法律课程除了“法律基础”及选修课中的劳动合同法、合同法外,主要集中在专业法律课程,如财经法规、经济法、税法、会计法规、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导游政策与法规等。至于调查问卷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法律常识,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还处于蒙昧状态,如对“甲杀人后自杀,亲属是否负责”,43.4%的学生回答“应负责任”,12.7%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这表示56.1%的学生不了解刑事归责原则。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状况,令人堪忧。

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定位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素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对此,笔者以为解决之道在于应当准确地定位法制教育的目标,改革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这是强化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

鉴于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是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可见,确立法治观念,使人人能够知法、守法、用法是国家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而求,高职院校学生也不能例外。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应当定位为知法、守法、用法的教育。

笔者认为该定位可分为三个层面:即传授法律知识,形成法律能力和培育法治观念。作为社会公民应当懂得权利之所在,义务之所系,而这可以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来解决,可见法律知识是基础。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能力的形成将无从谈起。法律能力是指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法律能力的形成将有助于其维护合法权益和承担法定义务。而法治观念的确立是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律能力并且具备法治观念的大学生才是符合时展要求的大学生。在实现我国法制教育目标定位方面,我们不仅应当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还应当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只有他们认识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才会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并在各个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

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完善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素养,从法律知识、法律能力和法治观念等层面推进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培养合格的知法、守法、用法的高职院校学生,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鉴于目前法制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从而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法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学科,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将所学得的法律原理能够结合教学案例来进行思考、分析与判断,引导学生思考法律规定的合理性,从而提高其法治观念。应当注意的是,如美国著名大法官霍姆斯所说的:“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案例应当与学生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这样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逐步普及。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将教学中涉及的文体、图形、图像、声音等媒体资料加以组织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增进教学的效果,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法律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其成功经验也可以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客体改革所借鉴。

2.课程结构与内容的重点化

现在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是作为公共基础课,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基础”部分出现,不仅课时有限,内容简单,而且由于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使学生将其与政治课程相等同而丧失了学习的热情。笔者以为应当基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和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重要性等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而合理安排相关的法律课程,将法制教育的课程单独开设,优化其结构并突出其内容。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说:“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那么,学习法律知识就如同在学习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法制教育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法制教育为例,法制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遵纪守法意识,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之外,潜移默化地接受在今后的从业生涯中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法规。除了传统的法律基础课程应当予以重点化外,还应当结合专业课程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从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多渠道接受法制教育,如旅游专业可开设旅游法,会计专业可开设会计法等。上述法律课程的开设,应当在结合专业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必修或选修的方式进行。只有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才能够使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人们认为大学是进行理论传授的场所,至于如何运用理论则是学生工作后的事情。受此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缺乏与社会的沟通与互动,过于侧重法律知识的讲授,强调学生对法律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未足够关注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法律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导致“向学生掩盖了实际发挥作用的具体法律规范和法律冲突”【3】,而在课程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反差过大的情形下,法律制度本身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其法律能力的培养也难以符合时代的要求。尽管通过课程的科学设置能够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能力,但是法治观念的形成仅仅依赖于课程的设置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因此,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当注重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则应当注重通过实践性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法律能力,展示并使学生理解法律规定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降低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接轨的成本,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了提高法律素养,还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旁听法院的审判;参加法制的宣传活动;以学生社团组织为纽带,定期邀请专家举行法律讲座等。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举办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教育形式,开展生动的法制宣传,使学生能够切身的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

4.法制教育师资的优化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难以培养出掌握法律知识具备法治观念的高素质大学生。但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师资并不尽如人意,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尤其是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难以满足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法制教育师资的专业素养,应当加强对现有教师的专业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同时,各高职院校应当明确法制教育教师的专业资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法律专业毕业生从事法制教育教学,从而使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在师资队伍方面获得过硬的保证。

注释:

【1】王宝生,杨琳:《高职院校学生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第7篇:法制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整合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法学、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原理、宪法以及有关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多种手段进行的有机结合。这种整合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道德的法制化和法制的道德化。但是在实现两种教育的整合中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改革的目的是改变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分割的局面,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但在整合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整合的内容不到位

首先,在章节设置上,第四章、第五章介绍道德与道德规范内容;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介绍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①,并没有将道德与法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这样的章节设置,在讲授过程中,内容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其次,在内容安排上,并不是首先介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然后再扩展到公共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所以学生从理论上都不清楚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就更谈不上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了。

(二)师资素质不适应《基础》课的变化

大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目前主要依赖于教师。教师素质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授课的效果。首先,从师资的组成看,现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或者是注重思想教育的“两课”教师,或者是原来从事法律基础课的教师。教师自身都没有进行知识的整合,在教学中,也就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了。其次,教师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很多教师看到的变化是:《基础》课将两本书变成了一本书,两门课变成了一门课,课时少了,内容有了一些删减。既然如此,一切可以照旧。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又怎能做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第三,高校对此种变化没有给予重视,没有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没有为实现“整合”搭建平台。于是导致现在高校的《基础》课,德育教师还是单纯地进行道德教育,法律基础课的教师也是简单地传授法制知识,“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

(三)整合的方式不理想

要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必然需要有好的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欠缺理想的整合方式。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依赖于课堂,依赖于教师。整合的方式靠教师的自觉,整合知识的传授靠课堂。所以,在教师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前提下,又单纯依靠“坐而论道”为主的传统理论灌输方式,很难让学生接触到整合后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更不要说将两者结合后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了。方式的单一,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整合的效果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二、《基础》课在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儒家“德主刑辅”思想的影响

儒家认为,道德的作用是“禁于将然之前”,法制的作用是“禁于已然之后”,因此道德比法制更为重要。此种思想从《基础》课教材内容的编排中可以看出。在章节设置的顺序上,前半部分讲道德,后半部分讲法制,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观点。同时,大多数《基础》课的教师是原来讲思想道德课的教师,容易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习惯用大部分学时进行道德教育,对法制教育部分一带而过。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般也是道德说教多,相应的行为规范少。

(二)绝对化思维方式的影响

绝对化思维方式的基本公式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①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对待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问题上,自然而然地就会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唯法治论倾向,即认为法制教育才是根本,忽略道德教育对法律的指引;一是唯道德论倾向,即推崇道德至上,认为只有德治才是社会的根本。这两种倾向在《基础》课上的表现是:要么只重视对“法律基础”部分的讲授和特别宣传,要么过分看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而轻视“法律基础”部分。在此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永远无法实现道德的法制化和法制的道德化,也做不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滞后的影响《基础》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大学生,或者说合格的大学生。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有德行,因此要进行道德教育;合格的大学生还要遵守法律,所以要进行法制教育。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偏重于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放在同等的位置,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素质当然是不全面的。同时,社会在进步,大学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其内容设置上要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导致了内容与现实需要脱节,各学科之间相互分割,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内容。再有,《基础》课在大学生需要素质教育时,过多地进行的却是基本常识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三、完善《基础》课整合的措施

(一)增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意识

《基础》课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整合的目的,增强合力意识,不要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作为一项任务,要把整合的意识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同时把这种自觉的意识转化为行为。如在讲授法律知识时,要善于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德根源,坚持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德育性质。绝不能机械地就法律而教授法律,将大学生法制教育搞成法学教育;更不能带着法律工具主义思想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因为这样不但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会误导学生去做那些看似不违法,其实是为法律精神和道德规范所不容的事。在讲授道德知识时,要讲清道德是靠人们自觉遵守的,但是任何一个社会,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都要将社会所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列入法律范畴,以保证社会成员的认可与遵守。

(二)完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内容

调整教材的结构,完善《基础》课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部分进行编排: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这样编排,让学生在整体上就可以看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两部分,而且同等重要。但这两部分又不是割裂的,需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就会转化为一种习惯,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会用一种整合的态度去对待,真正实现德中有法、法中有德。

(三)完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方式

1.用典型案例带动整合。在讲授《基础》课时,要学会使用融道德与法律于一体的案例分析,带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如讲“职业道德”时,可以用学生勤工俭学时的亲身经历作为例子,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就业中,避免机械地割裂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正确运用道德与法律知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可以围绕大学生恋爱、结婚现象,分析其中涵盖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充分理解法律要有道德的依托才能成为人们愿意遵守的法律,道德要有法律的约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这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制不是两个毫无关系的存在,而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2.采用“边缘渗透方式”实现两种教育的整合。“边缘渗透方式”①,即“德中有法、法中有德”。道德与法律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道德要通过法制教育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法律意识要通过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所以,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要多开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活动,如情景模拟、课堂辩论形式,让学生体会情与法的交融,领悟“德中有法,法中有德”的道理,成长为不仅懂法、守法,更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四)提高《基础》课师资整合的素质

学生知识的获取目前主要依靠的是教师讲授。《基础》课是在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开设的课程,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基础》课开设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具有适应整合的素质。1.《基础》课教师应建立统整的思维模式②。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引导行为。所以,教师要正确理解《基础》课是由两门课变成的一门课,不是简单地相加,也不是简单地进行内容调整,而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教学目标的提升。此外,也要抛弃单纯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改变以往割裂的思维模式,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充分融合,建立整合教育观。只有统整的思维模式,才能尽快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教师要将这种思维模式带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处理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2.《基础》课教师应具备知识整合的能力。既然目前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所以,教师应首先提高自己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如同挖井,要想挖得深,井口就要宽。宽指的就是知识的广度。所以,为了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更好地整合,教师就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这两部分知识的学习,提高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于法制教育的能力,真正做到课程知识体系的整合,也给予学生以崭新的知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整合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3.《基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授方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但我们一直坚持的是先学后用,这样的结果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等需要用时没知识可用。我们为什么不尝试边学边用呢?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多采用问答式、情景模拟、案例讨论、课堂辩论等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而且要多以学生身边发生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为切入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并很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再让学生感到课堂只是老师的世界,由此取得较好的效果。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英语资源库建设中,我们还结合教材建设积极引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结合学习平台的优势与特点,研究探索一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即学生课下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成语言信息及课文背景文化知识的输入,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自己所学内容的语言输出。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与调整学生的语言输出方式,并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语言输出练习。同时,还制定出了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估方法,以督促学生在平台上完成课程的自主学习。

四、结语

第8篇:法制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笔者充分利用学校新近安装完毕投入使用的“班班通”教学设备,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作用,改进教材资源的呈现形式,制作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引进了网络和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对思想品德教学加强学生法制教育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就是在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改变由教师口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或描述相关法律法规的导入方法,由计算机展示网络上、生活中的资源,营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意愿,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珍惜学习机会》时,展示了一段新闻视频――《大乌江镇动员辍学学生上学》,画面展示了由于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某中学一姓朱学生辍学到临近乡镇宾馆打工,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领导、学校班主任教师多次到家和到打工地,对家长和学生作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说服工作,朱姓同学最终返校读书。画面时间三分钟,把农村学生辍学现象摆在了面前,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朱某辍学打工,对自己和家庭会有哪些影响或损失?(2)在教育和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朱某的行为合法吗?(3)吸取朱某的教训,杜绝和减少辍学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4)在校读书期间,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学好更多的知识?学生带着以上四个问题,快速的浏览了教材内容,既对朱某的行为有了法律方面的思考,又找到了疑难的内容,明确了学习难点。

二、引入案例,就近体验

案例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与学生生活有诸多相似之处,其具体情节、处理结果及其给人们的启示,对学生的震撼和教育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教材死板的图文、学生单纯的看书感悟效果好得多。思想品德教学加强法制教育,一定要注意引入典型鲜活的案例,一定要重视案例资源的开发和加工,一定要学会运用案例启发学生。

在教学“维护姓名权”时,笔者先引入案例:2003年底,张秀(19岁,未达法定结婚年龄)为能赶上其男友单位的福利分房,以购买进口药品需用厦门市居民身份证为由,通过他人借来张玉丽的身份证并拿走张玉丽单位的集体户口簿,以张玉丽的名字与其男友到民政部门办理了结婚登记,2004年3月,张玉丽在办理结婚登记时被告知她已经结婚,男友因此与她反目,亲戚朋友对她多有议论,张玉丽深受打击,后经查证方知事情原委,张玉丽遂将张秀诉至法院,要求赔偿自己因查证事实而花费的5000元并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4000元。并且提出问题学生思考:(1)张秀侵犯张玉丽姓名权,给张玉丽造成哪些危害?(2)张秀是如何侵害张玉丽的姓名权的?(3)张玉丽是怎样维护自己姓名权的?学生阅读案例,完成了问题任务。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搞清楚教材主要内容:(1)什么叫姓名权?(2)侵害姓名权的行为一般有哪些?(3)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的姓名权?(4)如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被侵害和未被侵害两种情况)?通过案例,学生知道姓名权是公民的重要权利,不能侵害他人的姓名权,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姓名权。

运用案例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要做的事情,不是唠唠叨叨的讲,不是无病的告诫,而是在兴趣上激发学生,在疑问处启发学生,在关键处点化学生,在结论处提升学生。

三、展示条文,及时强化

思想品德教材关于法制方面的内容,绝大多数以解释性(如什么叫姓名权、侵害姓名权行为的表现等)、描述性的语言(如图片)讲述或介绍,很少列举具体的法律条文。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也需要引用一些法律条文。由教师口述,学生只是通过耳朵听,其所得所感十分有限。改用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具体的法律条文,其效果就要好得多。

例如,教学《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后,笔者直接将《民法通则》相关内容呈现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阅读和感悟。

《民法通则》99条: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

《民法通则》100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9篇:法制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针对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不够强和对法制教育课不够重视的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筹备,多做宣传,切实将法制教育开展起来。第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法制教育宣传栏、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阵地,大力宣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法制教育的目的、意义人人皆知。第二是营造法制教育氛围,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月活动,拉横幅、贴标语,并适当借助多媒体,使法制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学生每天置身于校园之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努力营造法制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法兴趣。只有学生重视法制教育课,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二、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注意防止法制教育内容单一化和方法简单化。老师如果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就会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在丰富法制教育内容、改进法制教育方法这两方面下功夫。

1.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识水平,精心组织法制教育的课堂内容,用好法制教育教材。从学校整体看,法制教育的内容可以细化到不同的年级和时间段,要做到年年有主题、期期有重点、月月有目标。如七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规范行为、安全教育为主,学习《宪法》《国旗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八年级学生以青春期教育、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为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民法》《食品卫生法》等。九年级的学生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学习《刑法》《国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兵役法》《消防法》等。讲课时,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典型案例或事例,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事例学法、说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在用头脑记忆法律,更是在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用心去思考法律,逐步学会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讲述一些社会常识,教学生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我们也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内容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多进行学科渗透。如在语文课、政治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森林资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2.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

坚持面授为主、自学辅导为辅,采用集中学习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课堂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思想政治课、心理活动课、班会课、校本课程等渠道,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在学习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看到学生个性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以研讨式、探究式、辩论式等活动为途径,进行鲜活的法制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认可法制教育,并主动参与法制教育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就是加强学校与司法机关的联系,邀请相关的专业司法人员上台讲课,做法制报告。所谓“走出去”就是将学生带出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少年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假期普法班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可使法制教育内容丰富生动、形式新颖,利于增强学生学法的兴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电视片和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法用法有奖征文活动、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三、立足学校,优化法制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