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教育部的心理健康总纲来看,心理健康的整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为了达到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开展教育课的设计原则,将心理健康课当成传统课程来授课,导致心理健康课成为了心理学知识的教育课,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的根本目的。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时间来设置的,学生没有自和控制权,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和推动的,学生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不是课程的主导者,任课教师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和教育部要求以及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相背离。
心理健康教育课初衷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心理上,而不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进行关注和关怀,这对于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来介绍设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在设置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初步的教学大纲,围绕一个主要的目标对学生展开教育,围绕整体的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活动,为了遵循一致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环节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以下的问题:第一,通过本教学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收获到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积极作用;第二,本环节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怎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细节应该如何把握;第三,当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步清晰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预估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否使学生获益,是否需要前期铺垫,教学活动是否需要进行改动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掌握,避免出现缺乏实践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象。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一致性,学生才能够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层层深入,突出教学的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二、普遍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全体和个别相结合,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要来源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集中体现高中生的需求,从日常细节出发,而不是找寻具有极端性的案例进行学习,这样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引起学生的排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高中生的心理为主,要在学生感觉身心愉快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享和体会,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收获的总结,从而促进心理成长。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引导高中生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心灵导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课程学习紧张并且面临着升学压力,所以一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使学生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或者和传统课程无异,从侧面给学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那么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具有自己课程的特色,需要着重和传统课程区别开来,有趣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有趣的课堂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暂时忘记学习上的重大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原则,围绕课程目标努力使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四、知识传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依据是心理学知识,但是并不仅仅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具有高深的理论,有些知识需要反复的推敲,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只需要在我们设计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深入体验,得出自己的收获即可。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而不是心理学概念的讲解,要淡化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高深的理论一带而过,着重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收获。将心理学教学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支撑,注重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简单概括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教学原则能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部大力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向着积极、乐观的状态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66-70.
随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上升,对于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心理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新形势下,采用幽默心理学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十分明显。本文对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幽默心理学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的高中生在高考的压力和繁重的课业的逼迫下,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高中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能让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能够接受学校的心理教育,很多学校开展了幽默心理学教育。
1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强,使得部分高中生心理压力过大,同时,学校和家长的过度否定又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当前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高中校园中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应用,能够让高中生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并逐渐走出心理阴影,让高中生能够乐观、积极地进行生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1.2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始逐渐增强。当前形势下,部分高中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显得有些特立独行。采用幽默心理学教育方法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力疏导,并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1.3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这就使他们盲目地去追求个性,喜欢冲动。因此,当代的大部分高中生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幽默心理学应用其中,能够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别人,进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2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幽默心理学的具体措施
2.1帮助高中生正确理解幽默的含义
对于“幽默”,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幽默要适度,恰到好处的幽默可能会打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僵局,使沟通变得更加容易,而过度的幽默和调侃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自尊心,使人际关系变得恶化。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幽默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幽默并理解幽默的含义。一方面,要区分“幽默”和“贫嘴”,一个幽默的人必然是有品位且宽容大度的人,而不是一个喜欢遇事钻牛角尖的人;另一方面,幽默是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的外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对“幽默”二字的理解,让同学们充分参与其中,并将最终答案告诉他们,加深学生对幽默含义的深刻理解。
2.2在教会学生幽默技巧的同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社会生活中的幽默总体来说有着不同的种类,运用幽默心理学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幽默技巧,正确掌握幽默的各种形式。首先,幽默可以是社会性的幽默,掌握社会幽默的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处理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设定特定的场景,鼓励学生用幽默的方式彼此进行交流。其次,自励性幽默就是鼓励学生处在尴尬的环境中,要利用一种自嘲的方式将窘迫的局面进行化解,这样通常能够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例如:某校一学生由于成绩下滑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教师鼓励该学生采用自嘲的方式鼓励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使学生逐渐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不仅整个人变得非常开朗,而且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再次,幽默种类中有一种不值得鼓励的幽默就是“敌对性幽默”,这种幽默方式是利用他人的弱点进行人身攻击,容易让别人产生消极情绪。例如:某校一班级学生之间经常开伤害对方的玩笑,班级学生将这种行为当作幽默的一种,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间的这种幽默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幽默是不可取的,促进了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回弹性的幽默是在面对别人的攻击时做出的回应,但是这种回应往往不是具有攻击性的,而是用睿智来进行回击,幽默感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防御,它能够让人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使紧张的心情最大程度的放松。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幽默心理学对学生进行幽默教育的渗透,可以建立相应的“幽默室”,让学生学会用幽默的心态去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压力,这样不仅能够使高中生变得越来越独立,还能有效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让当代的高中生能够掌握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
3结语
总而言之,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加以运用,能够让高中生在掌握幽默技巧的基础上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随着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从而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也带动了当代高中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宜艳.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学园,2013,(26).
[2]曾云靓.试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幽默心理学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4,(7).
幽默一词起源于humor,最早由林清玄音译过来并以“幽默”两字释义,而幽默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完全被认可的定义。正如马丁所认为的那样,幽默是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因而给予一个具体而精准的概念是难上加难的。而有的相关专业人士认为,幽默可以通过输出和输入两个方面来界定。一种是对于幽默的输入,即“解码”过程,是指人们对于幽默的感知和理解;另一种是幽默的输出,即“编码”过程,即对于幽默的创造和向外传播的过程。
二、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幽默心理学促进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高中是学生发育的青春期,这时期的学生都比较独特和叛逆,因而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摩擦,如果不能够将这些小的摩擦化解,可能会因此造成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大困扰。而幽默心理学能够教会学生以一种幽默轻松的方式化解矛盾,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幽默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2.幽默心理学健全高中生人格品质的作用
高中时期作为一个人性格和品质逐步发育健全的时期,对于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生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高中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阴影。而幽默心理学作为一种具有幽默乐观及积极精神的心理学,会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这些心理问题,并且能够将这些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改正。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一个具有幽默感和幽默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积极、乐观、向上且具有幽默精神的人,因而通过幽默心理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幽默精神和幽默品质,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对于学生完善人格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幽默心理学增强高中生面对压力的能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就像一座大山一样,以沉重的压力矗立在每个学生的心头,如果不能够将这种压力及时排解,很有可能会造成高中生因为压力过大而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这些悲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的广泛关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缓解压力呢?我们可以让学生以一种自嘲的方式来面对自己在某次考试当中的失利,这种自嘲实际上是幽默的一种,通过对于自身水平或者现状的自嘲,实际上是学生自己所面对现实的一种接纳,而这种清楚的自身认识又避免了学生由于外界刺激带来的更大压力和负面影响,达到了有效减压的作用。
四、幽默心理学让高中生学会幽默的反讽
关键词: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加强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动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纲要》还提出,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高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因高考受挫而引发的高中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有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则不但会对学生的学业和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近年来,高中生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的问题行为甚至暴力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而且对家庭、社会构成了伤害。因此,探索、构建科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3]
二、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用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在学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德育的教育地位,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具有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共同目的。而且这样的定位,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借助于德育工作的成熟体制和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德育的手段,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但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理解,给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用思想政治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导致高中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恶性突发事件。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对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深,定位不准确。这是国家虽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工作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确,工作缺乏前瞻性。
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救火”,而不是“防火”,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个别问题学生,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很多短视行为,缺乏前瞻性。作为升学压力特别重的普通高中学校,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们都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重在预防,重在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但由于人员不足、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者往往只能把精力放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扮演“消防员”的角色,忙于“救火”。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呈现新的情况和态势,必须加强有针对性的研究。而我国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并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充分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在相当多的普通高中中,心理健康教育还难以做到惠及全体学生,也难以做到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发挥作用,有的甚至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都难以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帮助,更不用说防患于未然了。
(三)心理健康教育缺少监管,机制不健全。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不少文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有相关的要求,但由于督察、监管力度不够,有些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相当不力。相关文件虽然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讲得很多,但涉及经费、人员、机构等具体问题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也没有明确责任,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学校模糊执行,甚至不执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目前高中学校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围绕高考、升学这一目标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应付检查的门面。很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或者直接属于政教部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存在问题,因此工作很难有效开展。上级的文件往往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一起规划、共同落实,但实际情况是,规划中考虑到心理教育,但落实中往往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高中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工作。但就是这样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矫治,仍可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来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供重要保证。高中生学业受挫导致的情绪低落、抑郁、自卑问题比较常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从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从而对那些可能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立足教育,重在预防。高中学校要针对高中生学业压力大的特点,加强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视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学业、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学校要采取选修课、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普及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预防心理危机的意识,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学业挫折及各种各样的生活挑战。
(三)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多元化的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专业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术。高中生在学生的学业负担之下,精神压力比较大,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高中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列入学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另外,建立健全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对于预防高中生心理问题,帮助其成功度过心理危机,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学校建立的能给予学生物质和精神帮助的支持系统,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学校和社会支持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是指学生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是指学生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援。对于高中生而言,交往最多的就是家长、老师和同学;尤其对于大部分住校的高中生而言,同学和老师的支持是其面临危机事件时最易于求助和获得帮助的资源。因此,学校要尊重学生的同伴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尽可能多地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帮助,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 高中心理健康 要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74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不少高中生过于沉迷网络而出现轻微或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中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格践行心理健康教育六要素的要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网络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网络开放程度的深入发展,高中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高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接触网络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深刻影响。正如一个硬币有两个面,网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网络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互联网扩充了高中生的信息@取面,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需求。其次,互联网丰富了高中生了解社会的方式,他们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同朋友交流,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情感。再次,互联网能够帮助高中生释放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舒缓不良情绪,有助于良好心态的养成。最后,网络生活和文化改变了高中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更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另外,网络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互联网中充斥的各种信息未经筛选,高中生的辨析能力不强,如果长期接触不良信息,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其次,互联网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长期沉浸在互联网营造的与现实社会脱节的世界中会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形成乐观、开朗、上进的性格。最后,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高中生可以在掩饰身份的情况下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道德约束,长期地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会对高中生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六点要素
为了消除互联网开放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高中需要改变过去一味重视升学率,忽视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变化的教育机制,开设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网络环境下,高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学习、情感意志、人际关系、个性、青春期、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六大要素。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高中生的天职,在互联网消极学习、学习无用论等观念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消极态度,教师不应当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缺失,采用打骂的解决办法,而应当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角度入手,分析学生在学习心理方面遇到的困难,做好疏导工作,转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辨识网络世界中错误的学习观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业。
2.情感意志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处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由于网络开放程度的逐渐发展,互联网中的充斥的各种信息对高中生的人格、情感、意志产生了深刻影响,不少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会变得冲动、不受控制,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感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放弃。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需要同家庭一起,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关心他们的情感意志变化情况,多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一个理智的人,同时在面对困难时不会轻言放弃,逐渐养成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情感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高中生普遍想要了解的问题。他们在处理网络世界中的人际关系时表现得游刃有余,却不知道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与他人交往。为了改变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学校首先需要让学生区分网络虚拟社会同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正式现实、接受现实;其次需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坚持真诚、克制的原则,尊重他人,从而逐步在现实生活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
4.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课改要求学校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网络世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得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是过分且不良的个性发展可能会对学生自身以及周围同学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学校还需要在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个性发展不应该以牺牲周围其他人的利益为前提,学会正确处理好个性发展与正确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使个性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塑造并成为自己独特的亮点。
5.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处在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两性意识萌发,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一些特殊的生理变化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网络环境深刻影响的背景下,学生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消极、错误的两性知识,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不利于青春期成长。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过专门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青春期性知识、性道德、性法律,进行性心理教育,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看到两性问题,学会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做到自尊和互敬。
6.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有时是十分隐蔽的,一旦教师意识到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这些问题已经对他们产生了严重影响。此时,教师需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治疗和矫正,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对他们正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指导、治疗和矫正包括两个阶段。其一,要尽早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表现,避免问题加重,及时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症结。其二,当心理问题已经严重成为抑郁等心理疾病时,学校、家长要积极采取心理治疗和护理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抑制甚至消除心理疾病,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中阶段;心理教育;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关系着学生的未来,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和其他问题。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很多学生因为心理素质不强等原因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心理是学生发展其他方面的基础,只有学生在心理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学生才能在其他方面也得到提高。
一、加大宣传力度,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
由于学生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所以学生有时候并不会注意到心理问题,要想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就要让学生意识到心理问题的存在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样才有利于接下来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校刊、班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进行宣传,通过对比可以提高宣传效率,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更深刻的意识和见解。比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官网上设置一个“心理天地”,让学生通过这一栏目了解什么是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怎样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当然在这个板块中还要增加一些小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心理问题离我们很近,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指导学生的作用。在学校网站上进行宣传,学生在进入校园网站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地看到;在班会上宣传心理教育,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丰富班会的内容,让班会内容不仅仅只是知识学习,还有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宣传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在给学生提个醒,在宣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识,为接下来的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二、开展活动,通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宣传只是让学生通过老师了解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所以说只有宣传是不能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的,在高中阶段,学校要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高中阶段的学生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所以要想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就要主动地开展活动,激励学生参与,为学生的心理教育创造机会。在学校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办一些竞赛性质的和心理有关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心理问题。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剧大赛,让学生以班级或是自由队为单位进行比赛,学生要选择一个心理现象,然后自己谋划出一个简单的心理剧,通过表演的形式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剧体现心理健康问题,并在剧中体现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教育能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并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对心理教育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作用,使学生有更深的理解。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高中阶段的孩子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高中生已经被家长和老师看成半个大人,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很多时候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为了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在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学生有了心理方面或是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尊心也是很强的,所以很多学生即使有心理方面的困惑也不敢向老师求助,因为他们担心同学知道后会觉得自己有问题,怕同学嘲笑或是被同学孤立。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打消心理上的忧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在青春期有一些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只要勇敢地面对就可以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心理咨询,让学生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学校也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学生咨询的隐私。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心身边的同学,努力创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作为心理辅导老师,要把心理咨询室布置得温馨一点,温馨的环境更容易让学生放松下来,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说出自己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把心理咨询室装扮成以橙色为主题颜色的温馨小屋,暖色会让房间变得温暖。同时,采用平易近人的沟通态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在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阶段,学生不仅在身体上成长,心理上也在变化,所以,在进行学校教育的时候,心理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高中阶段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只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并且勇敢地面对、解决,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发展,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更好地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单纯地学习地理知识。无法通过此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地理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师就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想^念对其教学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之后。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反之,教师则会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要从自身人手,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就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比如说,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是讲解地理知识。对地球上的水资源组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思想的引入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后渗透节约用水的观念。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心理教育知识
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以教材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师脱离教材,引用课外资料来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必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懂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附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心理教育知识。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地理知识人手,为学生讲解在旅游开发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环境,当教师讲解完地理知识,教师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讲解一下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等。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旅游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以后旅游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不在景观建筑上乱写乱画,进行文明旅游。
三、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过程中会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习得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是比较常见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性的认识来影响学生感性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心理也能够健康发展。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课题为基础,教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环境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感受来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以及如何和谐相处。同时通过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城市垃圾清理情况进行调查。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之后,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乱扔垃圾,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清理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知晓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难处,想要做好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关于心理健康,新课程标准对其有着相对明确的表述。从其内涵来看,可以从两方面予以判定: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学生在自我感觉极为融洽,心理不存在长期性的恐惧、忧虑及仇视等情绪时,我们可以认为该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二是指对心理健康的诊视、保持性规则及策略。
二、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中,学业负担上显得较为突出。学生既要适应学校的课程安排,还要满足家长对于学生的课外要求,更要迎接大大小小的考试与处理好人际关系。2014年5月,苏瑞思高中教育网络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高中生达到3.4万人。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障碍的高中生比例,竟然高达31.4%。且这一问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在高中,由于心理障碍所导致的学业荒废,甚至退学问题也日益严重。有相关调查显示:认为自身人际关系存在很大缺陷的高中生占34.1%;认为自己目前正在遭遇着心理障碍,且影响到学业的学生高达39.2%。而在高压的学习安排下,存在性困惑的学生比例竟然也达到15.7%。这些都在反映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更体现着高中生极为紧迫的需求。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缺失调查
我们选择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调查内容,对石家庄市辖区内5所高中进行问卷调查或走访调查,从而了解了当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缺失的情况,为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教师及学生各200份,收回教师有效答卷198份,有效率为99%;收回学生有效答卷为192份,有效率为96%。
(一)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00%的认同;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容的认识上,显得参差不齐,不过完全不了解的教师占12.1%。同时,选择身体健康重要的体育教师要比选择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教师多出6.5个百分点。这样相对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必然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且课堂效率受到限制。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存在不足,且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也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规范受到影响。所示,其中将近一半的体育教师对课程设计并没有放在与主科相同的重视地位。同时,心理健康教学仅仅局限于理论讲授,实操性讲解严重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值大大降低。
(二)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于心理教育的了解程度较高,9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需求也较为强烈。明确表示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比率达到80.7%。整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间的受欢迎程度较高。可以看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过专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而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学生也没有享受到心理健康课程的针对性教育服务。相对来说,高中体育教育课程更为偏向于体育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对于心理教育的重视度及执行度严重短缺。这种现状值得重视,更急需改善。
四、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优化思路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同为重要部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的及时探知与纠正,对其学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去。
(一)树立体育教育理念,优化心理素质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质教育是重点。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是否提高,运动技巧是否掌握。这种高关注度的投入,淡化了差异化、个性化的高中生心理问题。在体育教育越加关注“学生主体”的现在,教师应该及时更新体育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教师在执行体育教育时,要将心理教育与生理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以学生积极心态培养作为常态化教学目标,要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做到敢打敢拼、乐观向上。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在高中,除了体育特长生的重点照顾外,教师更要关注全体学生。教师要以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局,积极利用体育心理课程的特点,帮助其达到心理素质提升。
(二)积极开展趣味活动,缓释思想负担
在高中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即为三年后的高考而努力拼搏。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教师应该以体育课堂为着力点,尝试性地开展富有趣味的体育活动,以转移或缓释学生学习压力。竞技活动方面,如举办拔河比赛,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开展篮球技巧比拼,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体育乐趣。趣味游戏方面,如开展袋鼠跳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师通过多方位、立体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从体育课堂体会到不同层次、不同触感的趣味与魅力。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一些不善于交际的学生也因此得到相互理解与支持,为其阳光积极心态的培养创设条件。
(三)构建分类教学模式,促进心理素质提升
在体育课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不同素质的学生,其心理层次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其个体差异的及时掌控,所设计的教育方案策略要有针对性,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身体上达到健康,在心理上做到积极向上。1.摸清学生情况。教师可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分别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差异性分类。根据素质优劣依次分为A、B、C三个类别。2.实施分类教学。对于C类学生,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时,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积极培养其学习信心;可实施“一对一”帮扶体制,积极开展针对性辅导,以疏通心理障碍,夯实体育基础。对于B类学生,要将心理教育放在与体质教育并行的位置,要时刻提醒其保持进取心态,要积极赶超自我,争取晋升A行列之中。A类学生,一般在各方面素质都体现地较为优秀,不过也极易因自身成绩的优越感,造成其傲慢与其他异化心理,进而与同学间关系趋于紧张。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暂时的优势,要将A类学生的运动技术优势及心理优势等利用起来,使其成为B、C类学生的好帮手。如此分类式指导,协调式发展,学生将处于相对良好的成长环境中。
五、结语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原因 制定措施 完善反馈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据报道:专家称中国有4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约20%的青少年儿童有抑郁倾向。因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疏导。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更应如此。
一、分析原因
1.高中生的心理现状分析。经调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较富裕还是略贫穷的家庭,高中生较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攀比、虚荣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与交友等。可见,我们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不能只是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让政治教学课堂成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是每位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公民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综合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政治课本中,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特别是在必修课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章节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材分别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政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调节,心理障碍的排除,从而保障心理健康,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二、制定措施
1.努力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直接或间接地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如在《哲学常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课堂上,我介绍相关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介绍常见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生理、心理疾病。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体会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2.注重言传身教,凭借个人魅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和打动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保持学生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首先,感染法。良好形象感染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够感染学生,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生机勃勃的课堂,拉近师生距离,以化解学生心中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情绪,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合作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不同形式,给同学们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以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回答问题中,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正确评估自己和他人,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情感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的达成度。
再次,自信法。目前不少高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心强、自信心差、个性张扬、无所禁忌等各种心理问题。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课堂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意见与要求,先不管对与错,都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价值,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个性,从而消除自卑心理,提升自信心。
三、完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