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机化学合成总结范文

有机化学合成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机化学合成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机化学合成总结

第1篇:有机化学合成总结范文

1教学中渗透化学史,保持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好一门课程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有机合成的化学史很感兴趣,就有意识地尝试课程内容与化学史结合,并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能不断增强学生对有机合成的兴趣。例如讲绪论时介绍1828年人类第一个有机物的人工合成,化学家维勒用氰酸银与氯化铵反应得到了有机物尿素,这是人类正式进入到有机合成年代;我国1965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合成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有机合成的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一些特殊的试剂如格氏试剂,首先讲述格氏试剂的发明者维克多•格林尼亚年轻时爱情经历挫折所激发起的奋发学习劲头,成为著名化学家的轶事,接下来再讲述格氏试剂的制备、反应,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在讲有机反应时,介绍了国际上唯一以我国化学家名字命名的有机反应——黄鸣龙反应。黄鸣龙先生对反应过程一次忘塞瓶塞,产物收率提高的偶然事件认真探究,发现了新的羰基还原反应。我国科学家的这些成就唤起了学生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并养成了认真做好实验的习惯。美国有机化学家科里1967年提出的有机合成路线的常用逆合成分析法,使合成路线设计成为严格思维逻辑的科学,并编制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开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先河。他由于这方面的重大贡献获得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化学家们能够有效地操纵化学反应。在课程中贯穿有机合成发展的历史,让学生多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经历和伟大成就,激发自己的斗志,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2对照比较,建立概念的规律性联系

有机化学的知识点多,使内容显得繁杂,在学习时医学生常常感到混淆不清,理解不深入,导致死记硬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相似知识点的异同辨别,突出知识点的内涵和本质,使学生从根本把握。例如有机化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是在有机反应中,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相同的反应物其反应产物也不同,在讲课时注意对比这些反应,引导学生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再如,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对应于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学反应,上课时可就这方面进行对照比较。学生普遍认为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最困难的是要记忆大量的反应式。有机化学反应看似千变万化,实际是极具规律性的,从反应机理来看,基本是亲电、亲核、取代、加成等,而有机合成基本是这些反应的组合。如果学生熟悉了有机反应,就能有规律地学习合成的技巧。在学生具备有机化学基础后,教师把亲电、亲核、取代、加成等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规律性概念和思维方法给学生归纳出来。学生在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掌握基本方法后,就能化解反应式记忆的困难,只需适当的记忆就能掌握大量的反应式。

3引入学术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一个新反应和新试剂不断涌现的快速发展的领域,而新反应和新试剂的应用使有机分子的合成路线更趋向简单、快速、高效、绿色。给他们介绍生物化学合成、仿生合成、超分子合成、模板合成及绿色有机合成等新领域,使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化学的学科进展,体会到新知识对人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向医学生介绍学术前沿的新动向、新知识,让学生尽快的接触学科前沿,体会到有机合成的魅力,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另一个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形成创新意识。教师上课时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自己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自己做科研时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思路与方法等,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和体会带领学生跨入研究和创新的门槛,引导他们适应新的社会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4结语

第2篇:有机化学合成总结范文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必修主干课程之一。这门课既不同于有机合成,也不同于药物化学,是有机反应理论和药物合成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体。课程内容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对化学合成药物生产和研发中常用的反应作了重新分类、概括和总结。该课程从有机药物分子官能团与化学键的形成为主线出发,系统学习药物合成的基本反应及应用。由于该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保障授课的质量,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一、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反应”的教学方法

药物合成会涉及到很多种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千差万别。许多同学对于药物合成反应的学习不知道如何入手。有些同学单纯地记忆反应来进行学习,试想有机反应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记忆力再好的同学又能记住多少!即使记住了,还很容易互相混淆!因此,单纯地靠背大量的反应不是学习药物合成反应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理解反应机理,了解反应本质,找出反应规律,才能很好地掌握药物合成反应。在讲授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时,首先对它们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怎样应用空间结构和电子效应对有机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进而掌握其组成。例如在讲到特殊芳香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时我们首先来分析它的结构:当卤素的邻、对位有强吸电子基团(如:-NO2,-SO3R,-CN,-CF3等)时,这些基团通过吸电子的共轭效应会削弱其邻、对位碳原子上的电荷密度,进一步提高了碳原子的电正性,因而容易受到亲核试剂的进攻,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并以图示来进行说明。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培养不出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讲课。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主导式”教学法等。对每一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单靠任课教师的讲解学生未必理解得很透彻。这时可以考虑采用探究式教学进行授课,让他们主动思考来解决,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个小组上台讲解自己的研究方案。如: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如何合成对硝基苯乙酮?首先给出这样一个实例,然后让学生用已学反应来设计该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学生就要思考:该化合物中的硝基(-NO2)和乙酰基(-COCH3)两个基团具有什么电子效应?通过什么反应来引入这两个基团?这两个基团在引入时是不是有先后的次序问题?这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单单停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面,更加深了对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理的理解。通过这种有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的换位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注入新知识,理论联系好实际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在课堂讲授中,注意将国内外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尽可能地为学生介绍药物合成中的一些新反应、新技术及新试剂,如绿色溶剂离子液体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在构建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绿色催化氧化反应在氯霉素合成中的应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较多的补充和更新,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加明确了药物合成反应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另外,在授课过程中,还应向学生讲述它们在药物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例如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特别是丙二酸二乙酯在抗癫痫药物普瑞巴林、非甾体抗炎药物洛索洛芬等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尤为重要,它使教师在课堂中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书写化学结构式,使授课教师节省板书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内容,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解决了内容多课时不断减少的矛盾。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也不是最理想,学生不太容易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不容易领会有机反应的过程,特别是在进行反应机理的推导,多步骤合成反应这些信息量较大的内容时,就需要适当地结合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这样通过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建立药物合成反应理论框架,强化归纳总结能力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框架,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经分析综合后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学习主线,让学生看到整个药物合成反应发展进程中的变化和创新,激发学生探求这些知识的兴趣。为此,在授课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要求、考核方式及主要参考书。从电子理论的角度认识有机物结构,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酸碱理论在药物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及路易斯酸碱与亲核试剂、亲电试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对有机酸碱概念有一个整体、本质的认识。课堂教学多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马氏加成规则时,提出一个问题:马氏加成规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类化合物的合成或官能团的构建进行归纳总结,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把相对分散独立的内容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如讲授硝基还原为氨基的各种反应试剂时,对药物合成反应中构建伯氨基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归纳总结工作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如碳碳双键的形成、环氧结构的建立、醇羟基的氧化方法、丙二酸和乙酰乙酸乙酯等活性亚甲基化合物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等。

六、教师应该坚持好的学习习惯

不 同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是和老师的讲课激情离不开的,否则课堂教学就会陷入一潭死水,索然无味。笔者发现,学生的好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感悟于教师授课时的那份激情。老师应该做到可以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点,使学生获得教科书以外的知识,保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

参考文献:

[1]闻韧.药物合成反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

[2]李西安.浅析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56-59.

第3篇:有机化学合成总结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践活动;课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52-03

化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以实践为主线,着重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化学实践活动课例设计可借助于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理论,对化学课程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实施方法、活动评价进行研究,从而在实践活动的实施中,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2011年江苏省专业课能源化工类“两课”评比活动中,《乙酸异戊酯的制备》课例设计被评为“示范课”,以下就该课例的设计,谈谈我们的体会。

该课例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实验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有效、主动构建知识的目标。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该课例运用导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六步教学法实施项目,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解析、讨论和完善制备工艺方案、完成制备实验以及实验分析总结等学习任务,以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和技能,将“做”、“学”、“教”紧密结合。

一、分析实验内容,确定教学中的目标

在课例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前期学生已学习了合成制备酯的相关知识,掌握了酯化反应特点、影响因素、有利合成条件等基本理论知识,学会了实验仪器的组装使用,会进行基本实验操作。通过学习,学生初识产品制备的一般工作流程,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的训练,并进一步渗透安全质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体会了有机化学知识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从知识和技能方面锻炼学生有机物制备方案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围绕实验内容,建立概念框架,

确定知识支点

在课例设计中,通过对反应原理的学习和分析、有机物质物理常数解读和使用,制备方案的设计、审核、实施、总结、评价反馈等过程,帮助学生感知“制备物质的步骤和方法、制备实验的产率及计算、制备过程中制备反应装置的选择及精制方法的选择”等理论知识,同时提升学生“制备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并在实施中进一步强化基本操作,也为学习后续内容做准备。

课前,运用学案导学,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查阅教材、课外资料或网上搜索,熟悉目标产品(乙酸异戊酯)的性质;复习酯化反应的原理与特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影响因素、制备物质的步骤和方法、液体和固体物质的制备等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确定知识支点,同时锻炼学生语言智能。

三、以“激疑”为起点,引导学生进入

教学情境[1]

在课例设计中,首先以化工企业为例进行职业概貌介绍,让学生了解产品研发工作流程,说明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式教学”模式。同时进入课例设计中的“导入”环节,进行教学情境设置:以有机化学实验室作为企业小试车间,教师作为产品研发室主任,学生作为产品研发部的化学合成试验员,按照组织教学形式进行分组。介绍、情境设置和角色分配,使学生了解化工企业的生产模式,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紧接着出示“乙酸异戊酯制备任务单”,下达“设计乙酸异戊酯的制备方案并实施”的任务。通过问题“如何设计乙酸异戊酯的制备方案”探讨,引出化工产品小试研发的一般程序及首要任务。在任务的下达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进入“任务式”教学模式。

四、以“设疑”为重点,指导学生进行

独立探索[2]

在课例设计的“资讯”环节中,根据产品研发的首要环节(对目标产品进行调研),组织试验员结合学案在工作组内交流学习乙酸异戊酯的性质及用途,然后运用课件进行补充介绍。在熟悉了产品的性质和用途后,紧接着介绍理论知识——产品合理制备路线的确定应具备的四个条件,再出示四个问题:(1)酯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乙酸异戊酯的酯化反应的反应条件?(3)乙酸异戊酯的酯化反应时可能发生的副反应有哪些?(4)催化剂的使用及作用如何?引导试验员对产品合成方法进行探究并落实。问题探究,让学生熟悉研发制备方法的确定过程及原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例设计的“计划”环节中,从四个方面设计问题: (1)从可逆反应平衡移动原理确定原料辅料的基本用量;(2)结合原料用量及反应特点,选择本工艺所用实验仪器及反应装置; (3)根据副反应的产生原因,制订抑制副反应发生的方法;(4)分析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确定反应趋于结束的判断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整个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在概念框架中逐步构建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认识,并将它合理化、理论化。

五、以“化疑”为终点,组织学生小组

协商、讨论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发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

在课例设计的“决策”环节中,安排各工作组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派代表进行角色扮演、以试验员身份汇报讨论结果——目标产品的制备方法,听取汇报并记录。通过角色扮演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汇报中小组间进行交流、补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针对试验员的汇报情况,再结合理论引导试验员进一步分析,提高完善方案。其间,还利用课件展示常见制备装置及应用,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最后确定制备工艺的操作程序。问题探究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反应的一些常见工艺条件。

在课例设计的“实施”环节中,布置各工作组结合制备方案,讨论提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操作难点。通过“化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良好习惯。整个过程中教师加强巡视、答疑。

再结合试验员提出的共性问题,运用多媒体播放制备实验操作过程,并提出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视频播放过程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每个学生直观感知,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能力。[3]

随后布置试验员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制备实验过程,并及时进行实验记录。试验员在实验过程中巩固实验操作技能,“做中学”、“学中做”。而试验员的实验操作过程对照《项目实施检查控制表》评分。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掌握带水分离器的回流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实验记录能力,锻炼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4]

六、在实施效果评价中巩固提升

在课例设计的“总结评价”环节中,工作组先结合实验操作讨论体会及实验得失,进行个人自评及小组内互评。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试验员身份汇报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听取汇报并记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交流汇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针对试验员的汇报情况,再结合理论引导试验员进一步分析制备方案中的不足,提出明确的优化措施——对回水分流装置的改进,并进一步介绍目标产品制备新工艺。通过探究和介绍,强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并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制备新工艺。

学生在自我、小组及教师等三方面的评价中,体会到知识内化到自我智能构建、智慧升华的喜悦,感受到存在的不足,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5]

课例中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时通过创设化工企业小试车间的工作情境,以产品研发部的有机合成试验员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目标产品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工作任务引领,引导学生完成有机化合物的制备这一专业技能学习,使用了“任务式教学”模式和“做中学、学中做” 模式。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职业学校十分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也极力倡导学生的学习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开展以生活为题材的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化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给出新的思路,设计出科学的化学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配合相关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取,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设计化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动手动脑,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开拓创新性思维,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志伟,王霞.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创新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培训方案评析[J].教育技术,2010(2).

[2]张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辽宁教育,2012(3).

[3]彭,冯伯虎.多元智能理论对现代化学教育的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4]张学军.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化学教学[J].经营管理者,2009(5).

[5]吴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On the Lesson Design of Chemistry Practice Activities: Case Study

REN Qian&PAN Xiao-yan

(Jiangsu Taix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aixing 225400, Jiangsu Province)

第4篇:有机化学合成总结范文

关键词:西药 人体健康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56-02

1 西药的定义与分类

西药主要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的,特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有俩种方法合成与加工,一种是人工化学合成的,另一种是纯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其中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西药就是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比起中药,西药有化学名、结构式、计量上要比中药准确,通常以克或毫克计。西药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果从剂型上分可以分为片剂、针剂、水剂、糊剂、膏剂、贴剂、栓剂、喷剂等;从药物的用途上可以分为治疗用药、预防用药、诊断用药;特殊用药,包括品、、放射药品等;从药品的药理作用上可分为抗生素、维生素、安眠镇静类、解热镇痛、抗寄生虫药、利尿药及脱水类、皮肤科用药、酶类药、抗组胺药等,以及各个系统用药,如作用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抗肿瘤用药,由于分类太多,就不在此有太多的赘述。

2 西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使用西药,有时候会忽略它对我们身体的影响,然而它的影响确实是不可小觑的,就我们国家每年死于西药不良反应的就达十几万人口,它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高达45亿元人民币。西药里面含有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远远比假冒伪劣药物带来的危害要大的多。西药不仅可以导致各种药源性疾病,而且会促进人体老化,它对人体的治疗不仅有局限性,最最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毒副作用,这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依然要使用西药,而且使用的人数特别多只是有的危害实在是很严重,目前把西药的危害分为以下几类:

2.1 对机体的直接伤害。由于西药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快速治愈性,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使用不当,就会对一些器官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造成直接伤害,一些放射性治疗和化学药物的疗法危害更加巨大。

2.2 破坏和抑制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内分泌永久性失衡。因为现在临床上普遍使用大量的激素类药物,这些激素类药物会严重影响各个器官分泌激素的量,从而导致内分泌失调,当然也会导致相应的脏腑功能受到抑制,造成患者内分泌失调,造成患者必须终身性的依赖药物。

2.3 破坏和抑制人体自身修复疾病的康复功能。人体本身是具有自我康复功能的,一些组织在损坏后是可以自我修复的,但是由于药物的作用就会使原本的自我修复作用受到强烈的影响,从而导致不能行使其正常的功能,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疾病。由于我们对自己的疾病不能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就会发生滥用药物的现象,滥用药物会对身体造成无法预知的危害,它对人体的迫害是不可估量的,有时是急性的,有时是慢性的,甚至于会遗传给我们的后代。

2.4 滥用药物对身体的影响。由于现在的人们总是有病乱投医的习惯,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有滥用药物的现象,于是也培养出了危害更加大的新病毒,越来越多的病株已经没有药物能控制住它们,它们对大多数的药物已经产生了抗体,以至于我们必须研究新的药物来抵抗这些病毒,可是情况却没有这么乐观,我们发明新药物远远没有病毒变异快。

2.5 西药可以导致身体表现出异样。欧美欧美国家出现大量失明的白内障病人,尤其以肥胖妇女居多。经查实,系服用减肥药二硝基酚所致。美国推出降血脂新药三苯乙醇,虽然疗效较好,但大量病人服用后,不但发生脱发等毒副反应,而且还有许多人患上了白内障。西欧一些国家发现,用新药“反应停”治疗孕妇的呕吐反应,竟然出现1200多个类似海豹一样的胎儿,他们缺臂少腿。在日本则因长期使用抗症药氮碘喹,酿成了万余人致盲及下肢瘫痪。

2.6 西药的破坏性。西药可以破坏人体细胞,不同的西药对细胞的破坏程度也不同,副作用也不一样,大部分西药对胃和脏器有一定的损坏作用。所以西药应该尽量少吃,因为是药都三分毒,并且西药都是经过肝肾代谢的,吃多了会增加肝肾的负担,有些药惊颤吃还会对肝肾产生毒副作用,对健康极为不利,并且药吃多了身体会逐渐产生抗药性,以后吃药便药效不大了。

2.7 西药中所含激素对身体影响。激素的副作用有很多,会使身体发胖,会引起骨质疏松,严重的还会引发股骨头坏死,使身体的抵抗力下降,血糖升高、皮质类固醇征、消化道溃疡、电解质紊乱等等。当然了,如果小孩用还会影响小孩子的发育。不规律的应用激素类药物,随意的加减、停药、不规律撤减等,极易增加复发的风险,甚至难以再治好,反复一次加重一次,增加一次治疗康复的难度。

2.8 西药的副作用。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副作用,比如阿托品有平滑肌解痉和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将其用于胃肠绞痛的同时,可以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的副作用。这里只是简单论述一下,西药的副作用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西药的副作用可大可小,不可预测,有待临床验证。

3 总结

在21世纪,我们应该越来越注重我们的健康,当然,我们会生一些我们无法预料的病,我们在选择西药时应该慎重选择,不能随意的乱吃一些药物,因为不恰当的服用一些药物不仅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而且会对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总的来说,西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但是一般是利大于弊。但前提是我们要善于利用,不能滥用药物,不然就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孟昭全,聂振明.《常用药物与食物相克》.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月

[2] 卢春颜.《浅谈西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中图分类号]R9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98-02

第5篇:有机化学合成总结范文

我校无机化学属于公共基础课,师资力量不足只能采用大班制(一般都在150人左右)教学方式,从而限制了无机化学教学考核方式多样性的实施。无机化学课程现行的考核方式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核总成绩通常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取期中考试(闭卷笔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闭卷笔试)占70%的计算方式。可以看出,考核评价形式比较粗放单一,绝大部分以闭卷考试为主,很少进行开卷考评;考核内容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能力的考查,并且评价内容较窄,仅仅限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如果学生期末考试发挥失常就直接影响学生这门功课的成绩,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热情打击很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把考核主体和客置颠倒,置学生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把考核主体和客体关联性割裂,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改革方式

2.1阶段性习题解答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结合药学专业的特色编写一本内部使用的课外习题集,希望通过一定的无机化学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理论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课上所学的内容。习题集的内容包括每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及相关章节相联系的综合性试题(题目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编写涉及到《化学动力学》章节的习题时,尽量与《药物动力学》专业课程结合,选择药物在人体内反应的动力学作为案例。再如,在编写《配合物》章节习题时,尽量把一些药物配合物(顺铂、卡铂等)作为例题。总之,习题集选择习题遵循“摒弃题海,挑选精良,结合学科”的原则。同时教师会对习题集的题目进行专门的“在线详解、课堂精解”,以便根据学生在中学对化学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考试前安排专门的答疑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给一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部分。这种方法存在2个方面的优点:①学生要想解答习题就必须先把所学过的知识点都复习一遍,也就是说做习题的过程是认真分析推理和全面复习巩固的过程;②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解答能力,习题集为考试前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考试改革。

2.2自学笔记对教学中不是很难的部分(例如:物质的聚集状态、元素部分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撰写自学笔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同学互相探讨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要知识点及难点拿出来学习和探究,最后,教师对自学部分进行总结和考核。教师再根据自学笔记内容的深度、形式,同时结合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及准确度给予相应的成绩,最后选取最优的与最有特色的自学笔记贴在班级的宣传板上或班级BBS上面进行鼓励与督促。以上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看书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好的整理、分析、储存、推理、类比及总结能力,并能初步的概括性的找出知识的规律性,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课前对自学笔记的形式不作统一规定,学生的自学笔记的形式可自由发挥,多种多样。根据以往的结果可以看出,自学笔记形式有的像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的像教师的教学总结报告,有的像手抄报,有的可能全部都是一问一答形式,还有的像随笔、读后感,甚至有的像小论文等等。总之,自学笔记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笔记的认真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估。自学笔记的教学考评形式促成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2.3课外作业结合书本上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将其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了解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以一个个小命题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操作形式是将成绩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搭配,每10人分成一组,在给定的时间内要求独立完成自己小组的命题。最终每人选择一个命题提交一份综述论文,教师按照论文评定分数,两个命题的平均分就是这一组10个学生的成绩(每组学生的成绩相同)。举个例子,在讲解到“配合物”这一章的理论时,结合药学专业给学生留下“抗癌药物阿霉素的前世与今生”为命题。针对这个题目,学生不仅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也可根据资料总结出很多重要和合理的相关内容。再如日常生活中“饮用钡餐为什么不会中毒”、“油条也不是一无是处——治疗胃病”、“含氟牙膏可以防蛀的原理”、“人体是一个很大的缓冲体系”等。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是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受化学就在身边的一次学习之旅,势必会增强学习药学的兴趣。同时,这种给分形式锻炼同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增强不同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2.4综述性小论文及开放性实验通过老师们多年的无机化学教学活动,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因此,在新生入学上无机化学理论课的初期,教师结合学生以后所学的专业给学生一些反映无机化学与药学前沿相关联的命题(如“生物荧光探针量子点与无机化学合成”、“无机纳米材料载药系统”、“无机元素与生命”、“磁性靶向药物载体Fe3O4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或是开设几个教学以外的开放性实验(如葡萄糖酸锌制备、用于载药的多孔纳米硅制备、荧光CdTe量子点制备等)。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命题或者一个开放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实验。这种形式可以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的论文及实验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之后进行统计查看学生查取资料的情况。通过资料的查取和小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善于总结工作及动手的能力,最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综述论文书写或者开放实验情况给学生打分。

2.5组织“知识讲座”除正常教学考核外,平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一些前瞻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且专业相关的文献,然后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阅读并查阅与所给内容相关文献,做出PPT,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甚至全校学生进行“知识讲座”。讲座结束后听讲座的学生和老师可以根据讲座的内容进行自由提问。这种形式可以使参加讲座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PPT形式、口头报告效果、文献分析以及报告思路给出该团队一个相应的成绩。此种方式认可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求知热情。

2.6考前补考考前补考是为了缓冲学生期末考前压力,也就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给平时成绩不好或者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提供一个所谓的“补考”的机会。补考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补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递交一份书面申请报告;然后,教研室统一安排时间,几名教师参加的以题签和提问相结合方式面试;最后,取最高成绩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一个部分。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再给学生一个争取更好的考核成绩的机会,也可以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和增强实战经验。

2.7考核结果最终在给学生该科目考核成绩时也是一动态过程,通常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调节以上6个方面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使学生基本达到满意的成绩。

3改革的预期结果

3.1打破传统的追求“学会”,向追求“会学”的学习方式转换改革考核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考核的多样性及考题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主动的摄取,达到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与对知识的加强、扩充和更新并举。同时,这种可喜的变化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创新提出了更高和更广的要求,也是一种“教与学互长”动态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就对化学在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个初步了解,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能动性。

3.2学生更能充分展示个性特征、增强合作意识、拓宽眼界与调动学习热心与激情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上课忙和学生上课玩、考试糊乱忙”的格局。把枯燥的理论与生活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知识构架提高相结合,达到教与学并举。

第6篇:有机化学合成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化学制药;药物合成反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80-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0年建立到现在。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高职学生的数量都在迅猛增加,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越来越多的第一线高技术人才,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制药专业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合成方法研制和生产原料药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研开发,以及在应用研究等方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药物合成反应技术》课程是制药与化工学院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对学生的有机基础知识要求较高的同时,理论知识枯燥难懂,实践操作要求高。

一、高职学生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在校学生特点的急速变化,从人生观、价值观到消费观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跨进了高职院校的大门,为我国储备了越来越多的“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透过光鲜的现象看本质,作为后期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作为一线工作和教学的专业教师,在同行中,总能听到“懒惰”、“不想学习”、“无药可救”、“这课没法上了”、“一届不如一届”、“功利主义”、“自我为中心”、“心比天高”、“自己半斤八两都不清楚”等负面贬义词形容我们的学生;而学生则大多数以“追求自由”、“创新”、“喜欢变化的东西”、“改变传统”等形容自己,“你配我尊敬吗”、“你的课很无聊”等形容他的老师,与教师的看法明显不同。所以,在国内外高校的课堂里就出现了“旷课、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讲话、看小说,甚至做手工”等非课堂行为,应运而生的就是“上课点名(高级的是刷卡)、实践教学监控录像、形成性考核”等应对措施,这些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没有调动学生内动力―想学,而是被动地完成任务,防止被抓补考,避免被录像扣分。我们清醒地看到,高职的尴尬处境,在我国传统文化和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在社会中占主流地位,高职被视为“次等教育”,高考分数一把大刀砍断了高职学生的“学术”道路,“落榜”成了高职生。在这种国家政策不一视同仁,舆论看扁,就业待遇报酬不理想的种种弊端影响下,他们被冠以“差、恶习、烂泥扶不上墙、无可救药”等贬义字眼,我们作为高职教育的教师切身在体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更应该清醒认识高职学生的特点,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特点,敢于直面他们的缺点,挖掘他们的优点是目前的关键所在。

二、课程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仍是当今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而今天的课堂教学实践正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地学,从师生的沟通,到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再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都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成长的需要,这也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动力之一。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与此同时,很多设计优良、理念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和高尖端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时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原因是忽略了高职学生的特点,旨在以学生为中心,但学生不配合,无法适应学生的特点。所以,课堂教学的国内外相关人士越来越重视学生学情的分析,这是课堂教学的必须环节。近年来涌现了很多为高职研究的教学方式方法[1-6],例如以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学生主导式”教学法;还有引导文法、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分数激励法、对比法、演讲法,等等,目标都是为了课堂的有效和高效,而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则是为学生服务,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能将课程目标达成的都是可行的。

三、课程理念及效果

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为了适应学生的特点,我们提出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退而求其次,考不上本科而来到高职”的学生,根据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研究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更新课程标准和内容,提高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善师生关系,使课堂更加欢快和和谐,具体做法如下。

1.总结和提升高职学生的优点。采用问卷、档案法和班主任谈话等方法对本学校本专业的2012级全体学生进行了研究,初步得到的结论是作为高考最后一批进入高校的高职学生,他们在过往有太多的学习不如意,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弱等,这是师生共同承认的地方,传统的教学和评价体制下他们必然会被归结为“差”;而对于他们的优点,特别是有利于课堂顺利进行的是我们的学生不局限于死读书,他们潇洒、豁达、为人乐观,勇于面对挫折,懂得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路,更喜欢在实践中学习,他们不想受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追求自己理想的学习方式。问题是高职院校本该属于高职生,高职生在属于自己的高职院校发挥自己的特长、优点、优势,但事实是高职脱不开传统的泥潭,恶性循环。本研究小组认为我们高职学生不差,我们高职教师不差,我们高职价值也不可小觑,关键是摒弃传统的观念,适合高职学生的高职院校的真正建立是关键。

2.以从“更喜欢在实践中学习”优点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提升总体。《药物合成反应技术》课堂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和改革,其中一个目前在实施且效果十分明显的具体做法是提出“培养药物研发助手以点带面提高《药物合成反应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理念,在《药物合成反应技术》开课之前,根据基础课,特别是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中的表现,每个班级选择1~5个对专业有一定兴趣的,自愿加入教师的科研研发团队,参与课题和学生实验的指导工作,提前接触课程,经过半年的锻炼和实践,在正式上课时,充当课程实践的示范和指导者,直接指导身边的学生,并能及时反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教师做及时的修改、更正和指导,共同完成课程。目前进行这样的工作刚满2届,效果非常明显。首先,在学生自身的锻炼上,无论是思想还是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完善,学生进入研发单位直接胜任工作,还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机会;学生还参与各种竞赛中,特别是高职的发明杯、挑战杯等项目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次,在带领这些学生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不足,由此推断其他学生的不足,更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及时与学生接轨。

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切入点,根据教师特点和能力专长出发,找到适合的切入点,都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个课堂的顺利完成,是保证专业顺利完成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赵林秀,结合制药工程特色进行药物合成反应教学,现代医药卫生[J].2011,27(8):1166-1167.

[2]吴亚,问题讨论教学法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51-52.

第7篇:有机化学合成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为引导 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 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30-02

行为引导型教学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该模式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坚持将学生行为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师良好的行为引导,融合各类型的教学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共同的提高。教师在该模式中的职能更多是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组织、引导、协调、推进、监督、终止”等职能的注重,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问题的发起者和学习成效的评估人,弱化标准答案对学生思想的桎梏。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转变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单向传输,并转换为“双向互动、多元互动”,调动了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行为引导教学应用于高职教育的必要性

化学课作为一项基础性学科存在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就当下情况而言,仍旧存在不少灌输式的教学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没有得到肯定。然而,对于社会需求和职校的教育根本目的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最适合的方式。因为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由学生主观努力所决定,职业院校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传输式的教学并没有让这个目标得到很好的实现。实践教学流于表面,仅仅是对简单的教材课程进行练习,在既定的实验步骤之下,教师并不能让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就其最终结果而言,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一是没有实现职教的根本目标,学生的学习脱离了实践需求;二是学生在今后职业工作中的能力培养没有得到体现;三是这类思维的桎梏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因此,利用行为引导型教育来进行化学合成反应的课程设计,不仅可以让高等职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得到实现,也改变传统理化教育中脱离实践的不足之处,更体现了当下对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2 行为引导型教学的实施要点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并将这一教育思想贯穿了整个职教的教学过程,以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将这一目标孕育在“任务传达――方案规划――任务实施――成绩评估”四个环节之中,逐步深入,层层深化。

2.1任务传达

学生的学习应当严格依照学生为中心来执行,尤其是在行为引导的教学当中,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尽量独立完成,不论是计划的制定实施,还是成果的展示和反思等。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需要学生完成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推进,而对于这个过程的把握便是教师通过任务传达来实现的。任务书的传达通过对于具体任务的明晰,来帮助学生完成阶段性的推进和发展,需要具具备现实性强和目标明确的特点,不仅需要保持任务的连贯性,还需要将渐进性和发展性在任务中得以体现。以物质漂白作用的实验为例,实验任务书:常见的漂白性的物质有:次氯酸;二氧化硫;活性炭;氢氧化铝;双氧水等等。学生需要针对不同的特点来验证物质漂白性:(1)利用活性炭和氢氧化铝胶体进行漂白的验证(2)验证次氯酸让含有氢氧化钠的酚酞褪色的根本原因;(3)二氧化硫可以让橙色溴水、紫色KMnO4酸性溶液、红色酚酞褪色,但其中有什么区别等。这三个任务书大致涵盖了三个难度,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

2.2方案规划

方案的规划便是学生完成任务所走出的第一步,这个阶段总体来说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步骤,而且随着练习次数增多而变得越发熟练,而且这部分技巧会变得不断的熟练。然而,这一步计划制定若是扩大到一个小组,则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变得困难,因为在制定计划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特性来规划相应的完成期限,导致难度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工作时应需要防止因为个人能力过于突出而造成一言堂的出现,要充分鼓舞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树立“只有不同的观点,没有错误的见解”。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合作的小组工作气氛。当以“证次氯酸让含有氢氧化钠的酚酞褪色的根本原因”为例进行规划时,其实际过程为:首先,选取适量的次氯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量的酚酞试剂。接下来,将酚酞试剂滴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变红为止。然后将次氯酸逐渐滴入含有酚酞的红色氢氧化钠溶液当中,直到颜色褪去,验证次氯酸的漂白性。若是在随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也不能使得溶液变红,则说明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是因为它们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一旦氧化后就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了,因此它们的漂白作用是永久性的。反之,则说明是酸碱中和发生而导致的褪色。

2.3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这一阶段的开始,首先需要学生自主去进行相应资料的查询,图书馆和互联网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资料才可以在随后的实施中进行顺利的化学理论严重,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自身的方案进行完善。在该环节中,主要的操作以学生自行规划为主,教师除了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还需要保障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方向性正确,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去进行知识的感受和体会。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独立学习过程得到补充,这一阶段的交流、讨论、反思、批判以及总结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将自身知识和理论上的失误得到更深层次的体会,在应用之中实现真正的掌握领悟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有益于学生共同进步。若是以“证次氯酸让含有氢氧化钠的酚酞褪色的根本原因”为例的任务实施过程,则需要学生自行利用相关机构的途径来查找资料,尤其是对酚酞试剂的特性进行收集,教科书只是辅助,更多需要学生开拓思维和知识体系,发

(下转第60页)

(上接第30页)

展自身的综合能力,完成实验目标。常见的方法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电脑上查询,或者参见实验室的教程指南等。

2.4成绩评估

该过程是指,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向全班的其他展示自身的学习成果,在接受教师评估的同时,也接受各方面的意见,并随后通过改善来加强自身的进步幅度。首先,学生需要以全班同学和老师为受众来展示自身的成果。这一过程是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是对自身成果的展示。教师在这一阶段则是需要做好一个倾听者,认真记录。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合适的引导,维护教学的正常气氛,防止偶发事件的发生,掌握课堂节奏,保障每个学生的发挥时间,以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任务。然后,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对成绩进行充分肯定,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然后进行精讲。最后是师生共同评估的阶段。以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讲课形成比照,对上台的同学进行最后的评估,并且结合其他要素对小组进行最后的评比。延续之前对于物质漂白性验证的实验举例,其成绩评估的过程大致实施为:在半个小时之后,由各选题的负责人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再由每个选题选出一个小组作为代表来向大家展示实验的成果,并由教师进行最后的综合评估。

3 结语

职业教育永远都是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向,其实质便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合作得到加深。而这种实质和传统的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也是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一种互补。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行为引导型教育也正是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之一,更利于对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开发,培养学生自信、自知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因为教育是个体行为,更加依靠教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学生为基础制定因材施教的方法,以教育模式去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郝利娜.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5,11:95.

[2]徐昌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医学院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05:986-988.

[3]金霞.浅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