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

艺术教育主修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主修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主修课程

第1篇: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改

2007年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两个重要的指导文件,同时要求在2007级新生中开始执行。笔者工作的学校有幸成为全国45所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试点学校之一。2011年“试点”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已经走向社会,课改成功与否要看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目前,我国95%以上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自于师范院校,因此,高师对学生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应教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尽管课改时提出此次课改注重其“师范性”、“发展性”和“开放性”。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引导方向上多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即入学时,或在大二时就分主修,一人一个方向,学生们也习惯称自己是主修什么的,例如:主修声乐的、主修钢琴的等。尽管还有其他必修课或选修课,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主攻方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就不那么上心了,这种主修专业和课程的分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纵向发展,横向萎缩。毕业后形成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自以为个人在某专业上很优秀而不愿意从教,便改行到其他演职单位,二是到了学校后才发现所学课程太专一,无法胜任中学全方位的教学需要。比如:我就有一个教育专业主修钢琴的学生,毕业后刚上班不久,恰逢国庆节,单位领导看新来个大学生,就责令他去组织一个大合唱,结果他忙得焦头烂额不说,演出效果却很不好,弄得学生很气馁,领导还不满意。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问卷调查。题目为“你们认为音乐老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技能”?结果有84%的学生表示喜欢在课堂上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演唱,74%的学生希望欣赏到老师娴熟的钢琴演奏,82%的学生希望看到舞台上老师婀娜的舞姿。看来在学生的心目中,音乐教师应该是歌、舞、器全能的。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就是即将进入高考冲刺的高中生,他们对音乐也是情有独钟的,他们当中有的喜欢与老师谈艺术谈表演谈创作,有的醉心于流行歌曲与摇滚乐,有的尝试自己作词作曲搞创作,有的自己在学习声乐,舞蹈……学校艺术团体红红火火,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如雨后春笋,他们非常需要老师去指导,即使你可以唱几首高水平的美声歌曲或弹几首有难度的钢琴曲,他们似乎仍不领情,因为这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显然,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如果在某一方面发展,是不能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

那么,到底怎样进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呢?

1、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高师要坚持师的信念,范的培养目标,要逐步校正高师教育以往那种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育盲目的向音乐学院看齐的做法,要牢固树立“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多能、突出特长”的办学思想,要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站稳脚跟、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合格+特长”的适应型人才,要求毕业的学生力争达到在讲台上是称职的老师,在舞台上是合格的演员,在课余文艺活动中是活跃的多面手。

2、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如在声乐教学中,要“唱”、“教”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会唱歌,又要会教唱歌,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原有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还可选修青少年变声期的特点训练和保护,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等。

3、改进教学手法,挖掘学生潜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和灌输,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仅自己会弹会唱是不行的,关键要学会怎样教人会弹会唱,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分编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互相辅导、激励学生求知欲望和主体感与能动性。

提倡“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原则,即把学生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贯”使其产生“立体”思维和综合理解的效用。

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面向的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普及教育。因此“多能”教育应摆在首位,尽量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偏于“专、深、窄”的现象,特别在技能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贪大求深,让学生不合实际的练些大曲目,其结果只能是“一学期唱一首咏叹调,一年弹一首奏鸣曲”。

4、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2篇: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

一、贵州山区艺术教育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大山深处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传统文化沿袭,人们意识、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经济发展滞后,广大农村还过着农耕时代的生活,基础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艺术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

1.艺术师资严重匮乏。其一,在贵州广大的农村乡镇中小学由于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较差,许多有才华的艺术专业人才留不住。其二,在广大的乡镇中小学由于受到办学规模、教师编制以及地方经济各方面的影响,艺术师资配不齐,也养不起足够数量的艺术教师。因此,需要配备一专多能的艺术教育师资,吹拉弹唱、能写能画的多面手。

2.硬件设施条件差。在乡镇中小学由于经济因素,教学校舍只能满足正常教学开班的需求,那些艺术教学设施如琴房、画室、多媒体教室、教具、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配不完善。因此,需要培养具备掌握和灵活运用学校资源和本土文化资源的综合型人才。

3.需要富于“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教师只教要考的书,学生只学要考的书本知识的现象。因此,艺术学科成为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的课程,再加上社会评价及认识不够,艺术学科成了中小学师生及家长的“冷门”学科。这就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思想引导,用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思维去开拓生活中的艺术教育,挖掘本地人文资源和他们身边的艺术资源,从专业技能训练的艺术教育转化为生活艺术教育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因此,需要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师资。

二、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牵动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藤守尧教授在《走进课堂——艺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一书中提出:基础课程艺术教育目标是“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综合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杨立梅教授主编的《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中关于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整合发展为目标。“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提高艺术教育的价值,引导教师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神的提升和整体素质提高的体现。”

作为中小学艺术师资的培养基地——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它现行的课程体系偏向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干线,这样的课程体系难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内容相互适应。因此,必须要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意义的实际出发,通过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厚基础、宽知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是对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在贵州山区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紧密围绕国家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贵州本土文化资源构建一套“合身”的课程体系,造就具有贵州特色的艺术教育亮点高校。

三、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结构

从上述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和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结合贵州区域文化的实际情况来构建地域特色的课程结构(附表一)。

1.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理念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个目标在课程设置上要拓宽专业口径,适应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不是培养艺术家或设计师。课程设置、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必须厚基础、宽口径,内容涵盖面要宽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学科本位,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生活艺术、人文艺术的整合。其二,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应从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关注个性发展来认识、梳理、构建美术课程的学科结构。其三,可根据贵州区域文化以及院校自身的独特教学资源和条件,以多种形式构建校本课程来填补和加强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的课程。

2.构建课程结构和内容

我国现行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结构主要是由三大方面构成的:即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社会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展的需求,也不能适应我国在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人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作重大性、探索性、实验性的调整。

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师范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崴教授在《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课程改革》文中提出“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所构成。”根据贵州教育实际情况和贵州师范高等专科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毕业去向。本文对课程结构、内容提出建设性思考:

(1)文化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英语、公体、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它是我国专科课程必修的人文学科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拓宽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

(2)学科专业课程由主修学科课程、兼修课程、校本课程三大部分构成。其一,主修学科课程包含美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将来要教学的内容。要求掌握美术学科的面要广、基础要厚、知识要宽。其二,兼修学科课程是主修美术学科的姊妹艺术课程,它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门类艺术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多门类艺术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为今后艺术课程教学资源整合提供知识基础。其三,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设置的特色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和调整,也是国家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它体现了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特色。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学习能拓展学生对多种文化的认识和掌握,有利于将来从事艺术教学工作提供广泛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技能课程两部分:其一,教育学科课程把美术学与教育学融合为美术教育学,这样才体现美术教育的针对性特点和美术教育学的特殊性,培养学生对美术教育的深入研究,认识美术教育学与其他教育学的共性与区别。在课程整合中把美术学与心理学融合为美术心理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心理学的正确解读,有利于未来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服务。其二,美术教育技能学科主要包括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设计,教师口语表达与普通话、书法与篆刻、美术字等,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教师的知识技能,是构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课程。

(4)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实践和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毕业创作等。它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和学科专业创作实践能力,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和创作实践中。教育实践是师范教育专业的核心内容,它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教学方法、规律。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搜集生活素材、整理生活素材、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毕业创作服务。毕业教学设计是学生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策略的独立思想。毕业创作是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反映生活,是艺术能力的综合测试。

四、课程设置解决方案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设置应走出专业美院的美术教育模式,结合多门类学科的融合,由技能性转向知识性和体验性的掌握,要求在人文关怀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课程目标。根据教育部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本科为2800—3200学时,可上下浮动10%)的学时分配数据为参考,结合专科课程及贵州教育实际情况,制订出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见附表二)。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上述拟定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是以普通文化课程、主修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为主干,兼修课程、校本课程为辅的相并存的多元学科体系。在教学方法与策略上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开创出新的教学理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供教学探讨:

1.基础技能与个性探索的结合

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应重视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基础专业学科中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要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角色既是主持者又是创导者,学生是在主持者和创导者的引导下开创自我表现,凸显自我个性,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自我艺术。

2.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

在基础艺术教育中新课程《标准》是加强生活美术教育,广泛引导在人文语境中去学习,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也应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在课程教学中如基础设计学科与应用的结合,传统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内容要紧密结合生活美术之间的联系,即传统图案与服饰、家居用品的结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标志设计、广告图形设计、版式设计的结合;立体构成与包装用品、建筑模型、工业产品的结合,使它们血与肉相连,不能将它们孤立地分开。

3,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资源的整合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整合”的概念用得较广泛,它不是数学逻辑学上“1+1=2”的概念,而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意义上的“1+1=2”的思想理念,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真正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相加,“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相加之和。正如高师美术学科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并不是将美术学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简单拼盘,而是将艺术学科的各门类艺术与教育学科及学生知识层面进行以人为本的科学整合。

4.本土资源挖掘与教学利用

贵州省是多民族的山区,它蕴藏着丰富而又灿烂的民间美术文化,在挖掘、发现、认识、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成为艺术课程异彩纷呈的景观。高师美术教师可以依据本区域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编写教材,形成独特的校本课程引进大学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民间艺术,传承民间文化。

5.姊妹艺术学科的渗透

多元文化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主修美术学科专业要加强与其他血脉相承、相通相联的姊妹艺术的联系,如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抓住他们的艺术通感,如节奏、韵律等,应广泛接触认识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提高鉴赏能力。只有通过广泛领域学习使学生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架起通往综合艺术课程教学的桥梁。

6.突破校园。围墙型。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不完全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获取。它可通过社区资源、环境资源、活动资源、地域文化资源获取,教师在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利用各类潜在的素材,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应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利用学校周边的课程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和创作热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地方特色,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

7.毕业创作与毕业教学设计的综合评定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艺术教师,他们需要具备综合的艺术能力、人文素养、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专科毕业学生要求做一系列的毕业创作和毕业教学设计汇报。毕业创作用四周时间完成它的作品,教学设计用两周内完成设计策划,最后一周举行毕业汇报,每生用15分钟向考试委员会进行多媒体展示并阐述。毕业创作是测评学科专业知识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教学设计是测评教育学科知识和教育技能知识的综合能力。要紧紧围绕这两项测评来评定学生的毕业成绩,这样有利于提高艺术教师综合素质和艺术能力。

六、小 结

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转变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整专业学科课程,以主修学科为主,兼修学科为辅,校本特色课程相补充的多元课程体系。同时,要加强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开创出新的教学思路,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精神的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师资队伍。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走进课堂——艺术新课程案例与评价》代序中已明确提出:“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必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基础教育所需要培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藤守尧教授主编:《走进课堂——艺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3页、第34页。

第3篇: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近几年,由于生源质量下降,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没有突出“师范性”,所以,造成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以后,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高师音乐教育应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师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应该采取一些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改进措施。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到中小学以后,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他们很难适应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这与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面狭窄、全面素质和全面能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下两点:

一、生源质量下降

近年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有的在增办新专业,有的开始申报硕(博)士点,还有一些中等师范也升格为高校,成立了音乐系科,不少师范大学的音乐系还升格为音乐学院。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系列扩招,考生的录取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以往高师音乐专业的考生,大多是本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才报考高师音乐专业的,专业素质相对好些。如今,由于扩大了招生规模,考生的进校几率大大增加,一部分文化课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专业突击,就能考上高师音乐专业;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接受能力和悟性都比较差,很难完成学业,导致了教学质量滑坡。扩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年进入高等学府学习音乐的迫切要求,也使办学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它的负面效应势必会影响到生源的质量和未来音乐师资的水平。

二、教学目的存在盲目性

长期以来,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一直受着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按专业院校的模式来塑造自己的学生,课程分类太细、太专业化,并且学科间缺乏相互渗透;在教师和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主修”,轻“副修”的不良倾向;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师范性”;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严重脱节,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不能很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的原因。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从生源质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的,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师资人才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为此,应该采取一些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生源质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未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确定招生规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而后者对一个人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水平能确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学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因此,提高生源质量,必须要提高艺术类文化课分数线。

(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应突出“师范性”

声乐课和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两门必修课,是基础,没有主次之分和“主修”与“副修”之别。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只注重声乐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不肯在钢琴上下功夫;嗓音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只肯在钢琴上下功夫,很少开口练唱。这样就形成了嗓音条件好的以学声乐为主,嗓音条件差的以学钢琴为主,使声乐和钢琴这两门必修课,变成“主修”与“副修”课,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能唱不能弹或能弹不能唱。

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弹琴和唱歌是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只会弹琴不会唱歌或只会唱歌不会弹琴是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因此,在声乐和钢琴这两门必修课之间杜绝存在“主修”和“副修”现象,对学生来讲,“主修”是钢琴和声乐,“副修”则是在学好这两门课程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其他乐器的演奏技能与技巧。在教学中,要把个别辅导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以及声乐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基础课同专业技巧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要重视合唱指挥课、器乐课、乐队编配知识课以及形体舞蹈课。这些课程虽然高师音乐专业大多都开设,但往往不被重视。事实上,合唱队的组织、舞蹈队和军乐队的训练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是很重要的。在课时上,按大纲规定只开设一年,每周两课时,这些远远不够,应多增加课时,延长开课时间。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参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当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在总结我国新时期音乐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等一系列新的教学规范和要求,是一个具有纲领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指导文件。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要局限于音乐及音乐教学本体,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增开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知识含量,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未来的音乐教育者能更好地胜任音乐教学工作,真正起到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小红《高师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第4篇: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

近3年我院中高职各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表明:中职工艺美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人数有下降趋势,高职动漫设计专业招生呈略微下滑趋势;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升学率呈下滑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选择升入高职就读,这也影响到高职的生源;高职就业情况虽表现出较好的态势,但其专业对口率刚达一半,而动漫专业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未达一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改行从事非所学专业的工作。以上情况除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还与各市、县(区)残联开展的各种技能培训有关,部分学员培训后直接就业。另外,还有部分学员因家庭情况限制,无法继续就学。此外,也与学院现行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关。总之,我院课程体系结构中存在如下一些亟须优化的问题,即:专业的选择与确定过早,学生盲目性较大,学习目标不明确;中、高职课程出现重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内容与学生需要、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等。

二、课程体系设置优化对策

针对我院课程体系建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

1.第二学年开始时,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愿自主地进行专业选择尝试取消报考时填报志愿的传统入学方式,避免按报考志愿中的专业方向直接分班。入学第一年以始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和专业通识课为主,即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基础、美术基础、音乐欣赏等专业通识课,并对全体学生进行各专业介绍的始业教育,从而使全体学生对各专业都有全面的和深入的了解。这一举措能避免学生只掌握计算机操作却不懂美术、或只会绘画却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情况出现,从而拓宽学生专业选择的余地,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这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最根本的措施。第二学年开始时,学生自主自愿地进行专业选择,同时专业教师帮扶、引导学生朝着适合他们发展的专业方向进行综合分析、评分、编班(进行专业分班考试)。这时学生对各专业已有一定了解,且能权衡考虑自己的兴趣与志向,能克服以往入学初定专业带来的盲目性,对保证教学质量及稳定生源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经专业分班考试,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考试分数及一年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宜的专业学习方向,更能保证其专业选择的合理性、科学性与稳定性。

2.合理优化中、高职课程设置结构以专业类别为主线将原工艺美术、装饰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和动漫设计与制作等4个专业整合为美术大艺术类,并在中、高职阶段侧重不同的培养方向,具体调整如下:中职阶段的工艺美术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工艺品设计能力,开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速写、设计构成、装饰画、书法、摄影、表现技法、泥塑、传统手工艺制作、电脑辅助设计、木雕工艺、金属工艺、纤维工艺、工艺品设计工艺、丝绸手绘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艺绘画设计与制作、装饰设计与制作、装饰雕塑设计与制作等工作,适合从事艺术品陈列设计、民间传统工艺的市场开发及相关单位的生产管理工作。中职阶段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能力,开设美术基础、设计构成、摄影、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广告设计、文字排版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创意与制作等课程。此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传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之能具备光盘制作、网页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合成、视频编辑、数码影像设计等能力。高职阶段的艺术设计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家用纺织品设计能力,开设基础图案、中外纹样、丝网印花技术、扎蜡染技术、图案设计与应用、印花面料图案设计、床品面料图案设计、绣花制版设计、家纺产品款式设计与工艺、家纺产品配套设计、家纺产品陈列设计等课程。该专业注重培养具有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能从事床上用品整体设计、家居配饰设计、家纺用品陈列设计、印花面料图案设计、服装服饰图案设计、家纺品牌设计与企划的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阶段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动画概论、数字图形设计、艺用解剖与透视、场景与角色造型设计、动画分镜、动画运动规律等课程。该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动画制作、原画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场景绘制、分镜头绘制、三维建模、数字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宣传广告制作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如此调整专业设置后,专业方向更明确、更具体;专业体系更清晰,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学习;也避免了课程的重复性设置,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

3.加大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加强课外辅导与课外小组活动,增加实训课程。首先,加大选修课的设置。选修课的设置可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这样不仅不会影响主修课程的设置,也能满足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需求。其次,加强课外辅导与课外小组活动,以弥补主修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第三,增加实训课程。为学生创设更多实践、实训的机会;进一步发挥校外实训基地作用,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继续开发校内外新增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参与企业实训,更好地满足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需要。第五学期以校外综合实训为主,第六学期以校内项目整合实践及毕业设计为主,这种先校外、后校内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市场,同时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再通过第六学期的校内整合实践,弥补不足,夯实实践能力。此外,还要继续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强订单培养机制建设,按企业订单标准培养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三、结束语

第5篇: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

30年前,冷老先生提出了“情・知教学”理论,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如今看来,冷冉老先生的理念依然是先进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在践行这一先进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将“情・知教学”延伸为“情・知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及管理的每一个层面,时时处处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所有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我们做到的是以下几个“融入”:

一、融入课堂教学――情・知育智

冷冉先生认为教学应当是认知与情性的辩证统一过程,我们把它理解为“情・知交融”。而其最终的落脚点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一)情知交融,启“有意义学习”之开端。以旧知为铺垫,找准新知的衔接点;以情感为依托,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在这里我们运用情知教学的理论开展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的尝试――“自主预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基础知识预习法”、“主线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五环法”。课前的准备不再是由老师统一的布置,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程度,自主选择预习的内容,教师的责任就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有意识的思考和探究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这种对学习活动或对象的认识倾向,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心理因素,学生具备了有意义学习的心态,才能开展真正的有意义学习。

(二)情知交融,创“有意义学习”之展开。情知交融是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贯穿有意义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既是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实践。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发现并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让所有的学生的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变情知教学为情知导学,这样教学活动才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

二、融入校本课程――情知启慧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都紧紧围绕“情・知教育”理念,以情促健康思想的形成,以知启智慧新芽的萌生,在社会先进的道德水准上和自我超越的水平上达到真情做人,智慧处事。

(一)情知理念,催生校本课程多元化。基于“情・知教育”理念的指导,我们推出系列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必修课:从一年级开始,逐个年级阶梯式地开设“自主修身”课程。自编自创教材,吸收国学精华,结合学生实际,紧密贴合学生发展需求,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选修课:为最大限度地给每个学生以表现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情感体悟能力,将综合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我们开设了合唱、舞蹈、健美操、跳绳、厨艺、软陶、书法、绘画等特长学习班。

(二)情知奠基,引领校本课程章序化。“情・知教育”指导下的校本课程虽然开设的科目很多,但是我们重点还是放在“自主修身”的必修课上。以往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只是本学科的老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进行扩编或摘选,而我们的自主修身却是自创一套全新的教材,将对学生进行的礼仪、诚信、感恩、友爱、自尊、爱国等编成系列教育读本,同时配有教师用书――《给教师的话》。课文设置上有知识的解读,有行为的指导,有辨析释疑,有古文今语,图文并茂,内容完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难度和深度各不相同,并且呈阶梯式进行。可谓精雕细琢,精心打造。

三、融入班级管理――情知暖心

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情・知教育”,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集体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优化发展。做到以生为本,情知交融,和谐共生。

(一)亲近学生,关爱学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班主任对学生的爱首先要体现在班主任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给予宽容,给予积极耐心的引导,在尊重的前提下,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到对他们的批评教育之中。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班主任布置下的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经过实践,我们的生源没有变,我们老师的观念变了,和学生相处的方式变了,因此我们的学生也变得懂事了、守纪了,这就是教师们情的投入,爱的力量。

第6篇: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了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等等。所以音乐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而音乐院校派出的大多数选手在音乐素质考核中之所以不尽人意,与他们不太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有直接联系。音乐院校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怎样才能抓好音乐素质教育呢?

一、音乐院校要重视视唱练耳教学。

大家都知道,每一年高考中,音乐学院招生只重视主修课程,视唱练耳所占比例不大,所以从一开始,学生就不太重视视唱练耳的学习。而视唱练耳包括了视唱、听写、乐理、听觉分析四项,是基本乐科,也是一门音乐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视唱练耳,能掌握音乐语言诸要素,提高对音乐的表现与理解能力。

二、音乐院校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

音乐基础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基础和声等课程,是各音乐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大部分进音乐院校的考生,在音乐高考之前,他们的音乐基础理论偏弱,在大学期间,学生普遍重视主专业学习,而忽视了这些非常重要的理论课,导致影响了和声学、复调、乐器法和曲式学等重要课程的学习。事实上如果基本理论掌握得好,不但可以掌握许多极重要的音乐要素系统的知识,了解语言的规律,为创作乐曲或演奏乐曲作准备,也可以掌握民间音乐和古典现实主义音乐中所形成的规律。对想象,音乐基础理论也是最能体现音乐素质的骨干课程之一,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院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知识面最广,文化含量最高的一种形式,它是使学生热爱音乐,步入音乐殿堂的桥梁,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有效地吸收音乐文化营养,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普及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审美教育,而音乐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审美感,使其具有“音乐的耳朵”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有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音乐结构等音乐的基本的基本表现要素,尽可能全面地感知音乐的能力。要想更好地感知和欣赏音乐,就需要不断地注意培养自己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对音乐形式的鉴赏能力。

因此,音乐院校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能了解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外歌剧的一般常识,了解常见的音乐体裁,了解各种乐器的音乐,了解中外杰出的音乐家。

四、音乐院校要重视歌曲创作教学。

第7篇: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校;声乐;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正确合理的教学计划,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声乐课程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其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即实践性、应用性极强。当前,声乐课程主要在师范院校和音乐院校开设,从教学目的来看,师范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教好声乐,这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一定每人都是歌唱家,但是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音乐院校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则大为不同,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唱歌,学会使用各种乐器等,而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并不是特别需要掌握的。由此看来,两种不同类别的学校,教学的目的有所差别。但是我们看到,当前存在一种现状,即师范院校声乐教育基本与音乐学院声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一致,从课程的安排到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基本相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范院校是否有效,值得商榷。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来说,关键在于抓住教学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使得其不仅学会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等,还必须学会传授上述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声乐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为保证每位教师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指导工作,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在课程中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教学方面,我们发现,声乐教学与其他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即很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对声乐的基本理论、基础演唱技术有清晰的掌握,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教师的教授,很难掌握声乐的理论、演唱的技术。尤其对于师范院校中的学生来说,与音乐院校学生相比,由于接触声乐知识较晚,对于怎么样发声、怎么样唱歌有所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生活中发声的惯性。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从最为基础的发声练习开始,建立歌唱的声音概念和发声运动习惯。要想达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一方面掌握丰富的声乐基本理论和全方位丰富的声乐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敏捷的辨别声音的耳朵和思维能力,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正确发声及时进行纠正。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和钻研,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以及时间。教师既要学习新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要深入钻研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同时,为了提高自身在声乐课程领域的业务水平。第二,强化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将学生尽快成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基础、努力程度以及声乐天赋的不同,每个学生掌握的声乐基本理论、声乐发音正确程度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如何让条件较差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对症下药。在每次教学活动以后,教师应该养成反思的习惯。要结合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做出评价。并对照自身的教学与活动指导过程中予以分析,及时发展问题并予以总结,探索有效教学的方式,将声乐理论、正确发声方式等简明扼要教授给学生,同时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教学手段灵活有效,能够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撰写反思日记,将自己活动中的感受、想法真实的记录下来,为自己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二、科学管理,提高学生声乐素质

对于声乐课程来说,不仅是一门声乐学习的课程,更是一门教育学课程,不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课程。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来说,演唱得好是专业特长,能够教好学生则是他们的责任,这对于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能够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结构要更宽更合理。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管理,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当前声乐课程,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始,主修课在三、四年级开始。必修课的开课形式为集体课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主修课开课形式为个别课,主要要求能演唱有—定难度的作品,对于声乐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为未来到课堂上教授课程打下基础。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如下可以优化之处,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一,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在现行的体制中,学生在对应的年级学习一样的内容,无论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最后能够顺利升到上一个年级。这样学生一方面容易产生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滥竽充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学习激励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主修课,逐步学习比较有难度的作品,提前接触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则要求其继续在必修课程中进行学习,达到必修课程要求之后才可以继续学习主修课课程,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而不是单纯以年级进行区分。第二,考核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区分性。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其考核的主要方式在于基本的声乐基础知识、基本的歌唱技巧掌握情况;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应该考核声乐教学基础知识,并采用实际教学的考核能力。第三,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实用性。除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之外,可以适当教授中等师范院校和中学音乐课的内容,让学生尝试对其进行模拟教学,并指导学生之间互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探究,确立科学教学方法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似乎是最主要的,其实不尽然。通过刻苦的训练、科学的教学,坏嗓子是可以变成好嗓子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原理中的教学方式,适用于理论课教学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声音训练课的原理、原则、要求等的讲解。讲授艺术的要素是:既要讲授内容充实,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还要例证生动恰当,趣味性强。同时,论证合理,易于接受,在得出结论之前,最好启发诱导学生试作结论,以收心领神会、一拍即合之效。第二,训练教学。训练教学是指教师在声乐训练课中的教学方式。训练艺术的要素是:一要选择练习曲目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一听就爱,就想学;二要教师范唱生动感人,并可慢速,使学生得其要领;三要练习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捡了芝麻丢西瓜;四要“微笑教学”“平等练声”,上演成功的“师生二重唱”;五要纠正学生发声弊病时可采取教师学唱夸张法,把学生的毛病置于“放大镜”下乃至“显微镜”下,使其发觉、认同,以利纠正。第三,语言教学。无论是讲授还是训练,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艺术是体现教学艺术的有力工具。语言艺术的要素是:一要准确精炼。不要说模棱两可的话,也不要说废话;二要规范标准。要说普通话,不要说“这个”“那个”“那么”“然后”等赶时髦的话;三要生动幽默。要用巧妙的、出入意料、引入发笑的双关语、歇后语和比喻、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话等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如用“打哈欠”状态比喻发声时喉咙张开的姿态,用“叹气”的感觉体会低声区的气息流动,用“笑”的肌肉运动提醒颧骨和面部肌肉的积极运动等等;四要富有节奏感。声乐教师要懂节奏,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与节奏美,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都要十分讲究,要避免平铺直叙的“一字调”和“催眠腔”。第四,组织教学。笔者在课程中尝试让学生上台扮演教师角色,使得其既学会唱歌,又学会怎么讲教授唱歌。组织教学包括课堂组织与课外辅导组织,都要讲究技巧,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便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课程教学的节奏。

四、师生互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知识被动的进行接收,教学的效果令人堪忧。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意义强调把知识从教师声音中传送到学生的声音中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起者、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而学生则是参与者、活动者、学习者与收获者。声乐教学的目标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得以实现。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自学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声乐课程中的目标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尽管不能熟练掌握声乐基础知识等,但是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如果让几个学生一起进行声乐学习,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呈现几何数级别的增长。声乐学习以及声乐教学恰好就是一种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践性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应该信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前提。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让学生既充当学习者,又充当教学者,使得他们既学会学习声乐,又学会如何教授声乐。第三,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声乐教学的课时紧,教学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观察、思考、研究,总结出相对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同于完全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来说,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要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原则和教学观。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不容易,其要求学生在基本知识、声乐教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但是如前所述,当前学生基本声乐素质还达不到以上要求。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加强相关的指导引导,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实现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陈晓鹏.浅谈高校声乐课的有效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8).

第8篇: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

在我国,传统艺术教育始终宽泛地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且多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然而,真正将艺术教育明晰定位在“艺术”,且将其以综合的方式呈现的是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中开展艺术课程,这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分科而教的界限,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门类以及与其他非艺术领域之间的融合,强调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知识技能为辅线,密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之目的。为了避免与以往的艺术教育在概念上发生混淆,中小学界常称之为“艺术课”、“综合艺术课”或“艺术综合课”。

无疑,这样一门艺术课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业已习惯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广大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现在从事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原来从事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师,目前情况下,跨学科教学存在现实的困难。5个年头过去了,师资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甚至困扰和阻碍着改革的进程。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推进课程与教材新体系的构建,着力使艺术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更大地体现出来,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在改革之初,学院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成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系,主要承担我省贯彻实施国家新课程——小学艺术课程的师资培养、培训和研究任务,也是学院创建特色学科、精品课程的重点科系,同时也成为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艺术课程师资培养和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自2002年起在全国率先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专职综合艺术师资以来,小学艺术教育系紧紧围绕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依托课改实验区基地鲜活的案例和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带科研,深入研究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的新模式和较完整的架构,为我省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艺术课程的核心是综合,综合性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现代社会出现的课程综合化倾向是课程发展历史进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1]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一个零点计划,其逻辑前提是科研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所以要以零为起点,重新审视艺术教育。我国在进入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其高瞻远瞩的意图不言而喻。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是将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单向性、继承性、统一性和专门性转向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个性化和综合性。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传统狭窄的学科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综合的架构参与社会发展。”[2]“使之从培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逐步过渡到培养有较为宽广知识背景的和多方面能力的教师,再到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教师或能够进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以便为通才教育准备师资。”[2]

可以说,综合是科学发展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综合艺术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语言,用于人际交往、美化生活、美化自然、“经世济用”、“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乐意在艺术世界中徜徉,陶冶性情、美化自我、“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在本次课改所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还确定了艺术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指出,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水平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夏中义先生曾提出“精神成人”的理念。应该说,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还包括了人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所以,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核心。如今,艺术教师应该既是创造型教师、引导型教师、交流型教师,也是方法型教师,更是因材施教型教师;既是传递人类文明的纽带,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艺术之花的园丁。因此,在现代艺术教师的素质内涵上,要求具备可靠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思想,广博的文化涵养,健康的身心素质,高尚的审美素质,坚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要求素质发展全面的教师。

二、探索与实践

我国小学艺术师资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艺术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率先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学院,其中,艺术教育系以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为培养模式。为使未来的小学艺术教师在五年的有限时间里完成多项的学习内容,努力达到全才型的教师的目标,我们在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师资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将之定位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适应艺术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艺术教育整合与发展能力和开拓精神,“多能一专”,适应小学艺术课教学的合格师资。我们认为,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多能就是“必须具备所学专业各个方面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应该在自己的本专业方面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3],所以,一专多能就是素质“素质更高更全面”,我们期望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紧扣《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上,根据国家基础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在大艺术观的背景下,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艺术教育能力,进行教学分析、评价、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能力,组织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等,还应使学生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学会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此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上,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思想性与师范性相一致,“共性”与“个性”相渗透。

(三)基础全面专业凸显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上,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以人文素养与多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贯穿融合,促进学生在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和愉悦性学习中,将艺术学科内部质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同时将艺术与其它非艺术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此外还设立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综合类活动课程体系,通过各种艺术实践、讲座、观摩、体验、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能力训练,确保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公共必修课: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地理、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体育等。

2.专业必修课:乐理基础、钢琴、声乐、舞蹈、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戏剧表演、美术基础理论、素描、图案、色彩、国画、手工、书法篆刻、中外美术简史、工艺设计、电脑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小学艺术教学法等。

3.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主辅修的方向进行选修)民乐、管乐、电子琴、电脑音乐制作、儿童歌曲创编、环境设计、服装设计、摄影技术与赏析、壁画设计、工艺雕塑、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

4.综合类活动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采风与实践、各类知识讲座等。

(四)“2·2·1”的课程方案

根据我院招收五年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并实施了艺术教育“2·2·1”(既普修、主辅修与整合)专业培养课程方案。

“2”(指1—2年级)为普修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综合活动课。为三、四年级主辅修期进入音乐或美术学科高一层次的学习打下宽实的基础。

“2”(3—4年级)为主、辅修期。面向全体学生继续开设公共文化课,根据学生特长,分别开设主修音乐辅修美术和主修美术辅修音乐两大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或美术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在主修音乐或美术的同时,辅修其中一门专业(美术或音乐),并溶入艺术其它门类综合活动课、艺术创作、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实习。

“1”(5年级)为整合期。第五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必修课程之外更多是选修课程与活动整合,其中包含8周的实习,外出艺术采风和毕业创作与毕业汇报。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辨以及参加12周的毕业实践活动。

(五)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

在培养规格上,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艺术专业基本能力与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具体来说,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1.音乐基本能力:含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与音乐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音乐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音乐技能方面,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功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功分别为“弹”、“唱”、“跳”,一项专长即会演奏一件民乐器或管乐器。

2.美术基本能力:含美术理论与美术专业技能两方面,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与美术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技能方面要求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造型能力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造型能力分别为色彩、装饰、国画,一项专长为工艺制作。

3.舞蹈基本能力:含舞蹈理论知识与舞蹈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具有鉴赏评析中外舞蹈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中国民间、民族等舞蹈片断及小品,能够表演和创编少儿舞蹈。

4.戏剧基本能力:了解戏剧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史,具有鉴赏评析中外戏剧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戏剧片断及小品,能够创排简单的儿童剧与戏剧小品。

5.教育基本能力:

(1)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美术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具备良好的艺术通识通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能运用美学艺术理论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掌握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即“三笔”“两Hua(话、画)”一报,三笔就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两Hua即简笔画与普通话,“一报”即板报设计。

(4)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要求每位毕业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制作的课件,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艺术教学。

(5)具备组织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能够利用乐器进课堂组织教学,能够组织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能够参与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

(6)具有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和对专业教育理论及发展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因为就目前而言,艺术教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面临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教育研究者研究好了由教师来实行,更主要的是靠教师结合实际自己的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成效与反思

第9篇: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

为此,我国学者从不同学科与专业角度出发对清华大学和世界一流工科大学某些学科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比较,如林林、肖奕比较了清华大学与MIT物理学科课程;[1]夏薇、李冲则比较了清华大学与MIT的生物类课程;[2]朱汉城、穆礼弟比较了清华大学与MIT的普通艺术类课程;[3]冯建华比较了清华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数据库”系列课程。[4]这些比较研究的共同点在于聚焦于清华与美国世界级一流大学之间的部分课程,而很少瞩目于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在工科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印度。

近年来,印度在信息技术、海洋、生物、军事、航空航天、原子能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印度理工学院密不可分。印度理工学院也因此在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领地里脱颖而出。印度理工学院的成功办学经验引起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视角探析其迅速崛起的原因。如叶赋桂、罗燕从国际合作,黄俊伟、俞贵邦从行政管理体制,夏仕武、张松青从其课程设置的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其一流大学之路。[5-7]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解剖了清华大学和印度理工学院岳锓中#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IIT.Delhi)电机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比较和归纳了其课程设置的特点,为我国工科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借鉴。

一、IIT.Delhi和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类本科课程设置情况

1.IIT.Delhi本科生课程

IIT.Delhi的COURSES OF STUDY,2011-12规定,本科生课程由本科生核心课程(Undergraduate Core,UC)和本科生选修课程(Undergraduate Elective,UE)两大类课程组成,[8]本科生只有完成106个核心课程学分和74个选修课程学分才能获得学位。其中,本科生核心课程由数学、物理及化学自然科学在内的基础科学课程(Basic Science,BS)、工程基础构成的工程艺术及科学课程(Engineering Art and Science,EAS)、所学学科相关的系核心课程(Departmental Core,DC)及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课程(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U)四类组成。本科生选修课程由主干学科相关的系选修课程(Departmental Elective,DE)、人文社科管理类选修课程(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and Management,HM)和拓展类课程(Open Category,OC)组成。

考虑到学科与专业的差异,IIT.Delhi对不同学科与专业在修读上述课程模块时有不同的学分要求。一般说来,在核心课程方面,IIT.Delhi要求学生修读的系核心课程学分不少于54,基础科学核心课程不少于20学分,工艺及科学核心课程不少于20学分,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课程2学分;在选修课程方面,系选修课程不得低于26学分,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一般为14学分,拓展类课程不得低于25学分。2011-2012学年,IIT.Delhi对往年的COURSES OF STUDY进行了微调,电机工程系本科生课程发生了轻微变化,其核心课程及选修课程学分分配情况及其在总学分中的比例见表1。

IIT.Delhi电机工程系本科生选修课也由系选修课、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选修课和拓展类选修课组成。其中,系选修课27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选修课14学分,拓展类选修课33学分。

2.清华大学本科生课程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要求学生修读完175个学分才能获得学位。其本科课程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专业相关课程、实践环节和综合文化训练五个模块组成。其中,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外语、文化素质课;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课、物理课及生物/化学课;专业相关课程包括工程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各模块学分分布及其在总学分中的比例见表2。

二、IIT.Delhi与清华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特点比较

课程设置是大学办学思想、理念及价值追求具体化表现。透视IIT.Delhi和清华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不难发现,作为中印两国顶尖级工科大学,两所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具有很多共性。

1.精英教育理念统领课程设置

二战之后,受到国际因素及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印度的高等教育规模也迅速走向了扩充之路。扩充带来的冲击对印度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行动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自成立以来,始终固守精英教育的理念,通过严酷的考试筛选、“斯巴达式”的教育训练,强调“通过卓越的科学与技术教育和研究,为印度及世界做贡献;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为产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保持学校的全印度人骄傲之源(的地位)”。这种精英教育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其倡导的办学使命及追求的价值精神的宏观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其课程设置的“广、难、精”的微观细节上。

清华大学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吹启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模式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号角。清华大学招生的幅度有所增加,但如从我国考生规模到清华大学录取名额考量,其筛选的严酷程度无亚于印度理工学院。一百多年来,清华大学始终秉承“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精英办学理念,为中国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工程精英。这种理念也渗透在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及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广博、高难、精深”之间。

2.在追求技术理性的过程中反思和批判性地接受技术理性

如果说IIT.Delhi和清华大学对精英教育的卓越追求是通过校训、办学使命、校风和语言化的价值表述来彰显的话,那么两所大学对技术理性的追求则潜藏在其内隐的价值诉求里。技术理性是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在宣称知识就是力量、倡导用科学技术消除贫困而达到富裕,以及用理性讨伐宗教,追求人作为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思维和实践原则。[9]就其典型特征而言,技术理性是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以来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10]在技术理性哲学的指导下,人类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创造了前人难以趋及和想象的财富、繁荣和奇迹,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辉煌的时代,但也给人类带来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物种灭绝、道德水平沦丧、技术依赖过强导致人类主体性丧失和人类异化等严峻问题。技术理性遭到了马克斯・韦伯、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费恩伯格等大师的批判。

作为应用性、功利性很强的以解决人类现实问题为要旨的工科大学,IIT.Delhi 和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隐藏着“技术至上”的缄默价值,如其自然科学类核心课程、工程艺术和科学课程及专业课,无不潜藏着对技术理性的崇拜。但是,另一方面,IIT.Delhi 和清华大学通过开设一定比例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调和及弥补技术理性带来的危机,使学生反思和批判性地接受技术理性。

3.重视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

IIT.Delhi和清华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共同特点之三在于两所大学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宽厚的专业基础。如IIT.Delhi电机工程系要求学生必须修读41个学分由基础科学核心课程和工程艺术及科学核心课程组成的基础课程,其占总学分的23%;如果以同样的方式核算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系的基础课程,则其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基础课和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学分为72,占总学分的41%。这些课程层次性质要求这些课程大部分必须在专业课程之前开设,从而为实施“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培养计划,为学生学习、掌握全面精深的专业知识打下了宽厚而又坚实的基础。

4.注重实验实践教学,强调能力的培养

IIT.Delhi和清华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共同特点之四是两所大学都非常注重通过实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实验教学方面,IIT.Delhi不仅要求学生完成验证性实验,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设计独立性、自主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此外,IIT.Delhi还要求学生完成专业设计、小型项目、辅修专业项目和主修专业项目。如IIT.Delhi电机工程系课程体系中,仅106个学分的核心课程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实践学分32个,占总学分的18%。再加上系选修课、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选修课、拓展类选修课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验实践时数,足可反映出IIT.Delhi重视实验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计算机实践、电子专题实践、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综合论文训练等,积极利用学科及专业背景优势与电气行业的顶尖企业如上海电气、西安电气、内蒙能源基地、施耐德等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实践实习教学基地。如以IIT.Delhi的方式核算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的实验实践学分,则其实验实践学分为31以上,占总学分的18%。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实践训练,以达到巩固和强化学生理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目的。

参考文献:

[1]林林,肖奕.麻省理工学院与清华大学物理学科课程设置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9):53-58.

[2]夏薇,李冲.麻省理工学院与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J].中国轻工教育,2005,(4):69-71.

[3]朱汉城,穆礼弟.普通大学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学科分布――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普通艺术类课程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70-72.

[4]冯建华.斯坦福大学与清华大学“数据库”系列课程之比较[J].计算机教育,2004,(4):46-47.

[5]叶赋桂,罗燕.国际合作:印度理工学院的一流大学之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5,(5):23-27.

[6]黄俊伟,俞贵邦.厚积薄发――印度理工学院的成功之谜[J].大学教育科学,2004,(3):82-85.

[7]夏仕武,张松青.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课程设置特征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0,(5):37-49.

[8]COURSES OF STUDY,2011-2012[EB/OL].(2012-01-10)[2012-5-7].Produce by Publication Cell,IIT Delhi.iitd.ac.in/sites/default/files/semsch/Courses_of_Study_2011-1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