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道路建设范文

城乡道路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道路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道路建设

第1篇:城乡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 道路 环境

道路作为人与货物流动的载体,也是建筑的一门分支。它和建筑的美一样,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不同的空间组合、线形、色彩、细部处理及环境配合,使之形成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完美统一、和谐的建筑形象。好的道路环境能给使用者以清晰、愉快的感觉,从而增添旅途的乐趣,消除疲劳,减少交通事故。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手段的落后,我国道路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道路环境与环境协调性设计认识不足,道路美学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

一、我国道路建设环境协调性的内容及研究意义

道路建设环境的协调性大体可分为道路的外部协调性研究和道路本身内部协调性的研究。道路外部协调性包括了两部分内容:其一是道路环境与外部环境协调性景色特点的协调统一,其二是道路线形与地形的良好配合。道路的内部协调性主要研究道路本身平、纵面线形的立体配合及其视觉心理效果,为安全行驶创造条件。

根据道路环境学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道路建设环境协调性研究大体包含了以下一些内容:道路沿线环境资源;视觉资源评估方法研究;动态视觉心理特性研究;道路线形协调性研究;道路设计中美学观点的应用;道路绿化与美化;道路透视图和仿真技术研究;沿山旅游道路建设与环境协调性研究与实施。

道路环境协调性是指由地貌和各种干扰因素(特别是人为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体系。在认识上通过视觉、感觉(知觉)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心理和生理上有所反映,其综合效应是“舒适性”。通常,人们对环境协调性的感受主要是通过视觉进行的,对它的评价也是基于这种感受的好坏。景色是赏心悦目,还是单调枯燥,这些与视觉因素紧密相关。对于道路美化来说,视觉因素对它的重要性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阐述:(1)道路使用者(驾驶员和旅客)对沿线风景的视觉感受;(2)道路对沿线视觉资源所造成的影响。道路设计人员、建造人员和养护人员如何共同协作,建设一条让驾驶员和旅客认为是完美的道路,同时,还需设法克服道路工程本身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护现有的视觉资源。

二、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对土壤的影响。道路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对土壤结构和质地的改变道路建设对土壤的要求与种植植物要求相反,后者要求土壤疏松,有团粒结构,有机质含量高,同时保水性好,有利于根系发育,但是这样的土壤结构会对路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路基上采用的土壤主要为生土,它结构紧密,几乎不含有机质,植物所需的营养成分更是缺乏。另一方面,路域土壤主要用于路基施工,路基挖、填和压实等过程会进一步影响和改变土壤结构,还有许多施工遗留的废弃物如水泥和石灰等也会对土壤质地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在道路运营过程中,由于汽车尾气、泄露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会受到铅、多环芳香烃物质、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污染,据相关研究表明,道路对路边土壤轻度以上污染的范围可达50 m。

2.对水的影响。在道路建设期,排水和挖掘会使周围区域水位降低,而填方会使水位升高。地下水的改变会产生一系列潜在的影响,如植被的退化、供农业及饮用的水资源减少以及鱼类和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的改变。此外,工程区水质也可能受到影响。由于施工管理的问题,将道路施工的弃土、弃渣等固体废弃物直接排入水体、桥梁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落入水中、在运输施工材料的过程中,施工材料的遗洒和泄漏、施工机械的油类进入水中、施工人员的生活废弃物直接排至水中以上都会影响地表水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地下水质量。在道路的运行期,由于磨损、车辆漏油、运输中飞扬的微粒物质和车辆排放废气中的颗粒物质都会积聚在路面,当这些物质与降水混合形成径流时,会对沿线的水源形成污染,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道路边沟都是和沿线的农业排灌系统相联系,因而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污染。

3.对大气的影响。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中的石灰、水泥、粉煤灰等含有大量粉尘,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其二,施工中所使用的便道,特别是在干燥大风季节,经施工车辆多次碾压后,路面泥土变成粉末状,遇大风天气即会造成扬尘。此外,沥青在熬拌过程中会产生苯并、酚类、吡啶类和蒽萘类等对大气环境有害的沥青烟,造成空气污染。

三、道路工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道路工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条件对工程的原生制约,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扰动,以及环境的响应和对工程建设的次生制约。鉴于山区环境的脆弱性和道路的易损性,在短时间尺度内进行的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必将构成对陆地表层系统的强烈扰动,其结果也必将反馈于工程建设本身,引起事与愿违的结果,酿成工程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线路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互馈的和相互影响的,不可能只存在单边关系。研究两者相互作用关系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形成“工程―灾害―工程“的恶性循环,从而形成道路工程对环境的干扰在其承受范围内的良好局面。

道路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系统在相互作用中的物质、能量交换,主要体现在加载、卸载、渗流、热流等四大作用。它们相互关联,作用结果相互影响,构成了复杂的动态系统。如渗流场的人为改变,将产生向岩土介质中的渗入渗出,均可改变渗压的分布,影响到应力场的重新分布,同时,由于渗流的水岩体又可改变物性,从而引起渗压的调整及渗流场、应力场的调整。

参考文献:

[1]赵士洞,汪业瑁.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问题[J].生态学,1997,(16)

[2]末学文,冯晓.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J].交通环保,2003,(4)

[3]赵永新.实施战略环境评价刻不容缓[J].环境,2002,(1)

[4]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第2篇:城乡道路建设范文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双方就甲方取得的__________村村里道路建设项目,经协商确定本内部承包经营合同,共同遵照执行:

一、承包项目、承包期限、承包金

1.甲方将依法取得的__________村村里道路建设项目,承包给乙方负责承建经营。

2.承包期限自支付承包金之日起至该村道路交付使用之日止。

3.承包金为__________万元人民币。

4.支付方式:在本合同签字生效,并在乙方取得甲方与业主签订的就该项目的承包合同后,一次性向甲方支付。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甲方:1.甲方应向乙方提供其与业主签订的就该项目的承包合同。

2.甲方应确保该项目系合法取得,并保证乙方的承包权具有排他性。

乙方:1.乙方享有承包期限内的一切经营管理权,产生的债权债务自行负责。

2.乙方在承包经营期间,承担经营活动所产生的一切运营费用。

三、违约责任

本合同双方在谅解、诚信的基础上制订,应充分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若一方违约,应向另一方支付_________万元人民币违约金。

四、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签订本合同附件备忘录,该附件备忘录与本合同是有同等效力。乙方须有四人同时签字有效。

五、本合同一式五份,甲方执一份,乙方每人执一份,自双方签章生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

第3篇:城乡道路建设范文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in China in the past the implementation, in engineering design stage in the professional to divided seriously, lack of overall consideration, technical design and economic design, lack of excellence out design to do work. The design phase of the project performance and cost enormous influence, val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n design process, can realize the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get the most value coefficient, let construction projects have the best national economic benefit.

中图分类号: U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湖南省泸溪县白武路项目位于湖南省泸溪县境内,拟按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全长约6km。项目建成后将提高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缓解城区交通压力,促进县城“双子城”的建设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建项目依山傍水,现状道路走廊宽约12m,线路走廊带左侧为低山山前斜坡,右侧为沅水河,河流流向由南向北,山前斜坡大部分为第四系残坡积物覆盖。左侧山体地形标高一般为140~200 m左右,右侧河道标高约90m左右。

本拟定道路为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道,工程量巨大且建设资金有限。作为城市道路,具有的重要功能就是服务道路两厢用地,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经过前期工作分析,初步选定采用分离式路基形式建设本项目,左幅高、右幅低、人行道灵活调整标高的建设方案。

在此基础上,如何对分离式路基进行选线、确定平面、纵断标高和相互关系、对路基工程量进行实时评价并优化、如何解决分离式路基道路左右两幅道路连接不畅、排水不便等问题,如何平衡各方面的矛盾,以有限的资金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建设价值,是设计工作的最核心内容。

由于道路拟建标准高、要求高,而自然条件比较困难且建设资金有限,故对于建设方案的精细化设计比选显得非常重要。在此背景下,引入价值工程理论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价值工程理论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简称VE),也称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简写VA),是指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

价值工程是一门显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价值的资源节约型管理技术。价值工程从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以独有的多学科团队工作方式,注重功能分析和评价,通过持续创新活动优化方案,降低项目、产品或服务的全寿命期费用,提升各利益相关方的价值。价值工程主要思想是通过对选定研究对象的功能及费用分析,提高对象的价值。价值工程的理论基础为价值理论公式V=F/C (F function:功能重要性系数 C cost:成本系数 V value:功能价值系数)。

功能和成本界定

经分析,本道路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交通功能:即满足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双子城”主联系纽带的客货运车辆通行需要;

服务功能:即满足沿线厂区、生活区的交通安全快捷出行需要;

景观功能:做为沿江风光带,满足行车者、步行者对于沿河景观的需要。

主要成本界定:

工程的主要成本为工程建设费用(含征地拆迁等费用)、全寿命周期内养护管理费用等。

按照价值工程的思想,设计中为本项目建立先进的数学模型,进行持续的优化改进设计,以获得最佳的价值系数。

价值优化流程

设计基础与准备工作

为对设计工作进行持续性优化,尽量平衡对城市建设的正面影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设计中采用了先进的三维同步式路线设计方法。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和工具:1、先进的设计软件:包括在三维同步设计方面较为突出的纬地道路设计软件、纬地三维漫游软件、EICAD道路设计软件等;2、扎实的测量和勘察工作:在初拟路线方案的基础上,应对两侧复杂的地形情况详细测量,对山体、河床地质进行准确的勘探;3、对现状土地利用情况、规划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与当地主管部门充分沟通,明确沿线地块的用地属性。4、其他有关设计基础资料,如地材运距、单价等。

交通组织与线形设计

在以上基础资料的支持下,可进行路线的总体设计。遵循以下步骤:1、按照测量的横断面地形、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数字化模型,保证对路线线形进行调整时,能实时获得道路的横断面数据;2、对沿线用地属性进行分析,对重点单位、区域进行控制性标注,保证在重要节点能实现道路左右两幅平齐,满足出行需求,并提供交通掉头、绕行等功能;3、在此基础上,对路线进行三维设计调整,抬高内侧路基的同时将道路平面移动,并实时进行土石方平衡调配,使得道路填挖工程量基本平衡,减少工程费用。

工程性复核优化与景观复核优化

在如上拟定的路线设计基础上,采用电子化设计方法,实施完成路线的横断面设计和边坡布置。

对边坡布置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性质的复核,确保边坡稳定、经济。对可能出现的半边桥、棚洞等结构工程,进行工程实施性的复核,确保稳定、可行。如出现不利情况,考虑继续对路线进行优化调整,重复以上过程。

将以上道路设计成果数据与三维漫游软件系统数据库连接,进行模拟行车漫游;在此过程中充分复核沿线各视角景观、视距(受分离式路基遮挡影响)、重要节点的交通功能等,保证获得满意的效果。如存在不利因素,考虑对路线方案进一步优化,重复以上过程。

工程造价复核与优化

工程造价做为重要的控制因素,设计中给予了充分重视。在工作开始前,即建立工程造价的估算电子化模版,与以上设计形成的工程量数据联动,在调整设计后,反映出实时的建设造价,并以此为根据之一进行总体优化。

持续优化方法

为保证在有限的时间期限内进行有效的持续优化工作,必须采用先进的优化方法。本项目设计中通过建立数字化地面模型和经济模型,在逐段、逐桩进行线形优化调整后,实时获得路基土石方、防护工程数量等数据,与造价模型数据连接后,获得新方案的工程费用,实现快速方案的分析。景观效果方面难以定量确定,采用了三维动态漫游设计模拟行车效果和外部效果,进行景观、视距等的定性分析。信息化、智能化设计工具是本项目中价值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分专业详细设计

以上工作完成后,进行各分专业详细设计工作。

图1设计流程框图

从以上设计流程框图可以看出,价值工程在本设计任务中的体现是持续优化和持续复核,而这一工作的重要保证则是科学先进的工程设计数据库、造价估算数据库,以及设计人员对于价值工程理念的切身体会和有效执行等。

实施效果

根据上图所列的循环检验,形成一个价值不断优化、造价不断节约的过程。以本工程为例,在初定路线的基础上,前后进行了近20次的逐段优化改善,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工程功能、造价、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平衡结果。设计成果汇报后,有关专家、业主单位等均认为设计方案详细、合理,对于路线方案达到了比较明确的共识。目前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项目进展顺利正常。

结束语

第4篇:城乡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专业;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57-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市场迫切需求的对象。在这新形势下,2008年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了修改,新的教学目标提出: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目标与人才培养战略决定了英语课程的设置应该向职业性倾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突出“专业+外语+技能”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作为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英语课程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研究的一个紧迫课题。笔者以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该院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困境,提出一些改革发展路径的思考和建议。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一)学生英语学习的期待视野差别

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生源素质悬殊很大,包括第三批本科录取线以下的学生以及三校生(来自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并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特别是三校生)相对学习能力弱,英语基础差别大。其学生中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会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中办学条件好、办学理念先进的示范性院校学习。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因为其相对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及其所处的有利地理条件,每年都能吸引到很多好生源,包括很多高考分数在本三线以上的学生。另外,城乡差别、地区差异,也造成学生英语基础不等,对英语学习的期待视野迥异。很多好学生期望很高,不仅要求通过等级考试(包括应用能力A、B级考级,四、六级考试),还希望提高自身的英语实践和应用能力,以便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一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升本甚至读研。但是少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其中包括大部分的三校生),毕业时连基本的A、B级应用能力的要求都达不到,从心理上畏惧英语,躲避甚至放弃英语学习。学生的期待视野差距大,统一的英语教学目标实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再加上合班上课,听课人数众多的英语课堂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需求,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英语课程设置职业特色不足,专业英语ESP与基础英语EGP的衔接融合矛盾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加强基础英语教学,以语言教学讲解、技能训练为主,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称为基础阶段通用英语教学(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另一种是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减少基础英语教学,加强专英语业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称为专业阶段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很多学校重视EGP而轻视ESP课程,这一点从课程设置上就能体现出来。好多学校既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也没有设置ESP教研机构;有些学校即使开发了ESP课程,大多也采用以语言为导向的模式,严重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形成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课程特色。很多高职院校对ESP教学不够重视,ESP教师与EGP教师之间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一些学校将ESP定位为选修课或考查课,存在课时少、学分低、师资不足等尴尬问题。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课程设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院把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为“基础+专业”的模式,但尚没有开设专门的专业英语课程ESP。英语课时目前减少为两学年四学期,每学期授课12周,每周授课4课时。前三学期注重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五种技能,强调听说为主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了努力满足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英语学科带头人只能在英语教材上下工夫。目前采用的英语教材分为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两个模块。基础英语重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在职业场景中的英语交际能力。行业英语根据各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依据企业的工作流程、典型工作环境或场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以帮助学生具备在本行业领域内运用英语进行基本交流的能力。行业英语根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群又细分为经贸英语、机电英语、IT英语和土建英语。全校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教学都由学校大外教研室英语教师负责讲授,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英语教师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碰到专业问题有时老师自身也搞不清,只能限于一般字面的翻译,而解释不了其中的原理。基础英语教师普遍缺少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指点,这对专业英语的教学与发展是个严重的制约。可以想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不了专业的英语水平,也不会真正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自然也很难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第5篇:城乡道路建设范文

甲方:____________有限公司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双方就甲方取得的__________村村里道路建设项目,经协商确定本内部承包经营合同,共同遵照执行:

一、承包项目、承包期限、承包金

1.甲方将依法取得的__________村村里道路建设项目,承包给乙方负责承建经营。

2.承包期限自支付承包金之日起至该村道路交付使用之日止。

3.承包金为__________万元人民币。

4.支付方式:在本合同签字生效,并在乙方取得甲方与业主签订的就该项目的承包合同后,一次性向甲方支付。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甲方:1.甲方应向乙方提供其与业主签订的就该项目的承包合同。

2.甲方应确保该项目系合法取得,并保证乙方的承包权具有排他性。

乙方:1.乙方享有承包期限内的一切经营管理权,产生的债权债务自行负责。

2.乙方在承包经营期间,承担经营活动所产生的一切运营费用。投资合同:内部承包经营合同(道路建设项目)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三、违约责任

本合同双方在谅解、诚信的基础上制订,应充分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若一方违约,应向另一方支付_________万元人民币违约金。

四、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签订本合同附件备忘录,该附件备忘录与本合同是有同等效力。乙方须有四人同时签字有效。

五、本合同一式五份,甲方执一份,乙方每人执一份,自双方签章生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

第6篇:城乡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城市道路设计; 软件 ;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应用软件完成城市道路设计是市政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城市道路设计软件课程作为集道路设计理论与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应用型课程,通常是市政工程专业必修的主干专业课,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而现有的教学单一,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笔者探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将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入到城市道路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的需求差异,实行结合专业背景项目化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项目教学法基本内容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里的项目不只是日常生活的行动、活动或劳动,而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工作过程中就是工作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被称之为“项目”。项目教学法在城市道路设计软件课程中应用是市政工程相关专业的职业人才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其中包括道路地形处理,平面设计、纵断设计、横断设计、道路交叉口设计多个模块,如果按照一般教学方法,基本上让学生对着书本看操作步骤,教师带领学生从头练到尾。这样起不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来,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锻炼各种能力,教师成为引导者、指导者。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具体应用如下:

课程整体由综合项目驱动,相对于综合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配合若干单项项目

针对城市道路软件设计课程特点,可以将整个课程用一个项目来承载,全部课程内容的学习通过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来实现。这要求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全面收集资料并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进程和教学环节。相对于综合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设计成单项项目,或更进一步分解成为单一要素,学生边做边学,而不是先学再做,按照企业中的“设计室”工作管理,考核和验收过程,对学生的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训练。

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完成“城市道路设计”这项工作任务,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资料,精心设计项目的任务书发给学生,任务书中清楚说明工作任务的内容、要求、完成的时间和工作任务评价方法等。学生拿到任务书分成了若干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设计组,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需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平衡每组实力,让每组尽量具有相同的工作能力,通过共同完成任务,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项目的情境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动力

“项目”是一个具体的实际工作。教学中,教学环境已经由原来的多媒体课堂转变成教学情境,也是学生的“工作情境”。城市道路软件课程的“教学情境”为设计室。所以上课时,教师必须首先向学生交代这项工作的来龙去脉。所谓项目的“情境”,就是城市道路设计的的由来、它的工作环境与约束条件。从课程的整体设计看,其中的每个项目都应当有一个总的情境,由此引出该项目。每个子项目和任务,又有自己的具体情境。

2.1 情境的引入

情境是学生“行动”的引导,情境是教师上课实施“引导”的重要手段。所以要为项目设计一个“引入情境”。包括设计任务的由来、教师在工作中的角色、学生团队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提出具体情况,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老师直接“给出答案”,教师要借助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相互讨论等方式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道路平面设计中可以在具体项目的设计任务书引导下,通过对各个“设计组”下发不同类型的平面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熟悉设计任务书的过程中完成城市道路平面相关知识的学习。

2.2 教学中的情境

教师对工作中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有充分的考虑,除了要在情境中让学生完成正常的操作,还要根据行业、岗位的需求设计“出错情境”、“意外情境”、“紧急情境”、“违规情境”等。经历未来工作岗位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例如道路设计软件中有平面规范检查的功能,查询结果对设计发出提醒,怎么办?是不是要全部重新设计线型?教师要设计出软件出现“警告”与“提示”两种情况的设计数据,学生学习出现这两种情况时的处理方法。对将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处理能力,学生学习的信心会大增。

2.3 情境设计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设计教学项目时容易把项目设计成为“正确操作,反复训练”。没有背景资料,缺少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决策空间。事实上,情境是项目的驱动力,教师必须认真设计项目的情境,情境必须覆盖、引领、驱动项目的全过程。所以在项目设计中可以引入设计工作室的工作流程,分析每个流程中教师与学生担当的角色,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的需求,教师要为课程教学项目准备好丰富的背景资料,当教师提出一个情境时,学生能从背景资料中查到这项工作的具体数据和限制条件,从而引出相应的任务和工作,教师不断提出一个个新情境,不断引出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动脑动手。

3 项目教学法改革的思考

在课程中实现项目教学法,关键问题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改变。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做好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熟悉,知道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中的问题, 教师在“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操作”基础上,完成课程改革全部资料,形成全新的课程。通过积极的、主动的、可以观察得到的互动中让学生获得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工作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4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师进行灌输式的操作演示,而后学生去“复制”教师操作的教学方式比较,无疑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任务、工作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知识,练出能力,获得实际成果,产生由衷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 职业院校整体教改.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第7篇:城乡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泖岛防汛安全、数模分析、深泓控制建筑物

1 工程概况

泖岛位于太阳岛下游约1.9km处,泖岛现状堤防建于1996~1997年间,沿岛屿四周布置,总长度约为2.7km,该堤防的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泖岛现状浆砌块石挡墙经过多年的运行,墙体破损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段防汛墙已完全倒塌。泖岛北侧河道现为主要通航河道,其中部分航道被刷深形成深泓,并有向泖岛逼近的趋势,危及墙体稳定,严重影响了泖岛的防汛安全。南侧防汛墙墙前滩面较高,在墙前芦苇的保护下,防汛墙墙身良好,没有出现位移现象。本工程主要设计内容为:增设深泓控制建筑物、新建防汛墙、加固现有防汛墙等,本文仅针对深泓控制建筑物的设计进行阐述。

2 增设深泓控制建筑物的必要性

泖岛北侧河道为主航道,由于来往船只频繁,在往复水流和船行波的来回冲刷下,航道中部已形成了深泓,最深处高程达到了-9.00m,且有向泖岛进一步逼近的趋势。根据测量资料,防汛墙墙前泥面现已出现刷深现象,防汛墙基底土受往复水流淘刷形成渗流通道,导致深泓段防汛墙沉降。若任深泓发展势必会影响河床稳定及河道堤防的安全。故本次应急除险工程,除通过新建防汛墙,并对出险段防汛墙进行加固消除防汛安全隐患外,还应增设深泓控制建筑物,控制深泓的发展,保护泖岛堤防。

3 深泓控制建筑物设计

3.1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深泓控制建筑物设计主要有以下原则:

(1)综合考虑现状河道地形、水流特征,满足水利规划要求;

(2)引导主流居中、减小水流紊动,加固堤岸,遏制深泓发展;

(3)对于深泓逼岸控制工程,通过二维水动学数值模拟计算,提出合理布置形式、结构尺寸,以达到控制深泓发展和减小岸边流速,防止进一步冲刷。丁坝采用抛石贴坡形式以顺应岸线变化,伸入河中做圆头平台以抵抗水流对坝头冲刷,同时兼顾航运对河底高程要求;

(4)设计方案应经济合理,便于施工。

3.2 泖岛北侧深泓水动力数模计算

建立泖岛附近的水动力数学模型,采用最新实测水下地形建立几何形状文件,模型计算参数参考附近青松片河道,模型边界条件采用太湖流域50年一遇洪水潮位过程线。

首先对泖岛现状采用SMS(Surface Water Modeling System)水动力学软件进行水动力数学模型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得出50年一遇潮位过程中,涨急流速大于落急流速;图3-1为涨急流速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支流速大于南支,其流速较大的区域位于深泓段附近。如不加以控制,深泓可能进一步发展,威胁岸滩安全。二维有限元水流模型(SMS)是以密西西比河为基础进行研发的,密西西比河河口水深条件与长江口情况类似,因此,采用该模型建立长江口的数学模型较为真实可靠[1]。

本次设计拟定了三个控制深泓发展的方案,具体如下:

方案一:在北支深泓段泖岛侧设置4条丁坝,丁坝长约30m,伸至-4m等深线附近,间距60m,第一条丁坝位于北支-9m深泓上游侧,第四条丁坝位于北支-9m深泓下游侧;

方案二:由于涨急流速大于落急流速,故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在北支-9m深泓下游增加2条丁坝;

方案三:仅在北支深泓上、下游两端各单独建设一条潜坝。

在北支上选取观测点,其中1~5点位于北支深泓,6~10点位于泖岛北侧岸滩,11~27点位于北支北侧。

从表3.2-1中可以看出:

(1)方案一丁坝附近深泓处观测点流速均略有增加,其余深泓处观测点流速略有下降;丁坝附近深泓南侧观测点流速有明显下降,其余深泓南侧观测点流速略有下降;丁坝附近深泓北侧观测点流速略有增加,其余深泓北侧观测点流速略有下降;

(2)方案二与方案一观测点流速变化基本相同,仅流速的变化幅度上有细微差别;

(3)方案三观测点流速呈普遍下降趋势,但深泓较深段南侧观测点的流速下降幅度小于方案一;

(4)涨急流速约为落急流速的2倍,涨急流速起主导作用。

综上分析,方案三北支内观测点流速均减小,虽然可以遏制深泓进一步刷深,但没有起到稳定深泓的目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深泓处流速变化不大,深泓南侧点流速有明显下降,深泓北侧点略有增加,均起到了阻止深泓向泖岛侧发展的目的,但方案二增加了2条丁坝后相对于方案一流速变化不大;因此,推荐方案一,即在深泓的南侧(即泖岛的北沿)设置4条丁坝。

方案一涨、落急流速分布图见图3-2和图3-3。从图中可以看出,涨、落急流速在越过丁坝时,流速加大,但其影响范围较小,仅位于丁坝两侧。

综上所述,方案一的丁坝群起到了控制深泓向泖岛侧发展的作用。

3.3 深泓控制建筑物结构形式

根据上述数模计算,在工程区域范围内沿程布置丁坝,坝体纵坡坡比为1:10,坝头顶高程为-1.00m,边坡为1:2,抛石坡脚延伸至深泓范围内;考虑到航道安全,构筑物-1.60m高程以上抛填袋装碎石,-1.60m高程以下抛填块石,块石重量不小于50kg。断面布置示意图见图3-4。

4 结束语

第8篇:城乡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 竣工验收 环保验收调查 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2;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61-01

1 前言

近年来,青岛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较多,因此,竣工后需要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以下简称验收调查)的此类项目比较集中。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验收调查工作的经验,针对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需关注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与建议,以期对今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与竣工环保验收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主要从工程变更情况调查、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环境影响调查等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2 工程变更情况调查

2.1 主要问题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开展的工作,因此,工程项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环评阶段相比有所变更,竣工环保验收调查中需对这些变更情况进行调查。因为一些项目建设时间较长,到了验收阶段,时过境迁,建设单位人员更换对变更原因及其环境影响说不清楚,项目也没有开展施工期的环境监理等工作,导致验收调查单位对工程变更情况很难掌握。遇到的变更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线路发生偏移;

(2)线路节点发生变化;

(3)工程量发生变化;

(3)敏感目标发生变化。

2.2 建议

(1)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期间,遇到工程发生重大变更,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根据要求进行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或分析、说明;

(2)验收调查单位应加强与环评单位的交流、沟通,使验收调查工作能快速的有清晰的思路、能更准确的抓住工作重点;

(3)针对重大变更或其他难以确定的工程变更情况,验收调查单位需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相关单位进行一一核实;

(4)验收调查工作尽早介入,以便较多的了解工程实际情况。

3 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调查

3.1 主要问题

竣工环保验收调查要求对环评批复及环评报告书中的环保措施一一对照说明落实情况。可调查中发现,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随着环境恢复措施的落实,一般都已经消失。由于现阶段验收的项目在环评阶段均未要求实施环境监理,但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多未开展环境监理,对环境的影响及对附近居民的影响程度只能通过施工期监测计划及走访当地群众来了解。在具体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1)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制定的施工期监测计划执行率不高

环境影响评价阶段通常会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期监测计划,但从目前验收的情况来看,执行率并不高,从而导致验收调查单位及环境管理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工程施工阶段的实际环境影响、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实施效果,大大降低了施工期环境保护部门监管的效果。

(2)走访调查效果难以保证

由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施工期一般较长,城市道路通车至少两年后才开始进行竣工验收工作,时间跨度较长,调查对象基本对施工期的印象已经模糊,再加上调查对象素质不一,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对环境的影响不易发现。

3.2 建议

(1)建设单位应自觉执行环境保护要求,及时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和监测工作;

(2)环境监理单位应严格、规范地进行监理,及时做好记录并存档;

(3)环保主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应督促建设单位严格履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评及批复要求。

4 环境影响调查

4.1 生态环境调查

(1)对环评阶段提出的生态措施进行定量化核实问题

生态措施无法定量化是普遍的问题,尤其体现在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例如,环评文件中对施工迹地的生态保护措施基本都是要进行生态恢复,而没有定量的细化的要求。这就导致验收调查时无法判别是否真正符合环评要求。在作者的验收调查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以下三种情况:

①植草皮面积小或太小太分散;

②植树太稀疏;

③绿化植物管护不善,成活率低。

建议:在环评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如植物盖度、乔灌草结合、乔木比例等。

(2)对生态影响的调查仅停留在微观阶段

目前,线型工程的生态影响的关注仅停留在保护区、保护物种、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等层面,还没有从更大的地区和整个生态系统角度研究,更没有相关法规和保护性政策的制约。

建议:国家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展开宏观层次的生态影响调查研究,并采取可行的对策,为生态影响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3)水土流失调查缺少水保验收支撑

有些地区水土保持方案不是项目前期手续的制约因素,环评阶段没有水土保持方案的支撑,水土保持章节论述不够专业、具体。到了验收调查阶段,项目根本没做过水土保持方案,或者做过水土保持方案,但未进行水保验收,作为环保验收调查人员,根本不具备水保专业知识,无法对水土流失、水保措施建设情况进行专业的判断,从而使得水土流失调查无据可依,只能泛泛而谈。

建议:当地发改部门应重视水土保持方案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需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严加要求,也将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立项条件之一;当地环保部门重视水土保持验收工作,项目未开展水土保持验收工作,不受理环保验收调查文件。

4.2 噪声环境影响调查

(1)噪声执行标准平等性问题

在城市道路项目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发现,经常出现在城市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执行4a类标准,相邻的区域执行1类标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执行标准时经常会出现矛盾,即距离城市道路近、受到噪声影响大的敏感目标不超标,无需采取措施;而距离城市道路远、受到噪声影响小的敏感目标超标,从而必须采取措施。

建议:在实际调查工作中,应对这种情况充分重视,根据不同建设项目的特点,并充分考虑相邻性及平等性原则来确定合理的噪声防护距离和可行的降噪措施。

(2)噪声监测避让问题

噪声验收监测时,噪声应包括工程引起的贡献量与环境背景值两部分。这里的背景值往往不容易判断,会受到其它噪声源的干扰,不能正确判断城市道路噪声的实际贡献值。

建议:撇清真正的背景值与周边噪声污染源,需要避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界的虫鸣狗叫要避开;学校、幼儿园等敏感点的上课声要避开;敏感点周边其它噪声污染源要避开。

4.3 社会环境调查

社会环境调点在于调查拆迁安置问题。拆迁安置工作通常涉及建设单位、当地政府和搬迁户,是较为复杂的问题。

经调查研究,群众反映的拆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拆迁款不到位或对补偿不满意;②只拆迁一定范围内的房屋,保留同一家庭的其他房屋给家庭生活带来不便;③回迁房屋因多种原因,迟迟不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在竣工环保验收调查中,仅能如实反映事实,无有效的解决方法,有待于国家修订工程赔偿方法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

第9篇:城乡道路建设范文

 

城乡道路交通运输客运是联接城乡经济、服务居民出行、推进城乡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实现城乡道路客运资源共享、政策协同、衔接顺畅、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是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标志。

 

一、多措并举 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1、政策指导,规划引领。为规范推进我省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青海省交通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关工作的意见(试行)》,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原则、运行要求、燃油补贴、服务能力、安全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各地制订了辖区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明确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为我省城乡客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先行试点,稳步推进。我省按照“城区周边乡镇、村社比较集中的地区,试行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模式,条件具备的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促进和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和有效融合”的思路,先在具备条件的西宁和人口较为稠密的东部海东市先行开通高速直达客运、城市公交线路延伸和客运班线公交化的改造。通过试点经验总结,逐步向其他市、州推进。

 

3、结构调整,资源整合。为充分发挥企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优势,提高经营者抗风险能力,我省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新路子:一是收购法。即由具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对现有经营者出资收购,实行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二是整合法。即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对原经营企业进行整合,成立线路公司,实行股份制。三是新建公司法。即成立专营农村客运班线和城乡公交的公司,实行区域经营。

 

4、转变模式,灵活经营。根据各地人口分布、群众出行习惯等,打破传统的“定点、定线、定班”单一班线模式,实施区域经营、循环经营、专线经营、捆绑经营等多种形式的农(牧)区客运经营模式,对于客流量小、客流不均衡的客运线路,采取周班、月班、赶集班、逢时班等发班模式灵活经营,充分满足当地群众出行需要。

 

5、落实政策,让利于民。一是落实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政策。二是协调落实公共汽电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三是实行对农村客运车辆、城际公交车辆、城乡公交车辆免收公路通行费政策。四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补贴。

 

二、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先天不足”。我省农村公路通达深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公路等级较低、客运站点建设滞后、乡镇客运站功能单一、农村客运车辆车型等级较低等问题。

 

2、城乡客运市场规模化程度低。经营农村客运的企业存在客运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综合效益较差等问题,农村客运市场“小、弱、散、差”现象明显。

 

3、城乡客运发展不平衡。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域广大、村镇分散、人口较少等因素的影响,我省在省会西宁周边和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城乡客运发展较快,而在青南等藏区,客运线路覆盖率低,班车通达深度不够,运输断头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4、财政补贴有限,企业经营困难。我省除客流相对较大的东部地区外,受客源因素,大部分地区经营农村客运或公交客运的企业处于微利和亏损经营状态。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只有部分地方财政给予企业政策性经营亏损补贴,造成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制约着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三、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1、健全法规,使城乡客运管理有法可依。为使城乡客运发展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交通运输部应尽快出台《城市公交客运管理规定》、《城乡公交客运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度,明确管理主体、职责、许可、监管等,作为城乡客运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

 

2、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是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在发展城乡客运中应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由政府牵头,交通运输、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财政、公安、安监、国土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管理服务,为城乡客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城乡客运是公益性事业,是利民惠民工程,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依靠政府的公益性行为来推动。应建立扶持城乡客运发展的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逐步形成以制度性公共财政补贴为主,以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其他优惠政策为辅,以专项补贴政策为补充的财政保障制度,按照“照顾偏远、兼顾公平、差异化补贴”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以此促进城乡客运经营的积极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大农村牧区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场站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部、省级要加大对农村客运站点的资金补助,加快建设速度,适度提高建设标准、满足规模需要。

 

5、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城乡客运资源,适时调整城乡客运结构和促进转型升级。一是对较成熟的班线,可实行对同一条班线多家经营主体,采取收购、置换、重组、入股等方式,促进集约化、规模化运输;二是鼓励同一线路起讫点客运企业组建线路公司,实现线路统一经营;三是鼓励同方向客运班线,通过整合调整由同一经营主体经营,实行“一区一线一司”的运营模式。四是加快城乡客运车辆车型的升级换代。

 

6、提高城乡客运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城乡客运经营的管理,提高城乡旅客运输服务质量,在城乡客运经营管理上,实行城乡客运经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完善服务质量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客运企业的社会评价体系。

 

7、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监管。要严格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违法违章行为,督促客运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同时,要广泛宣传,加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确保客运市场安全。

 

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科学分析,认真研究,探索和创新适合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