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学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80-0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病原生物学的授课,实现学校培养新型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原生物学课程分为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个部分。其中免疫学部分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微生物学部分内容繁杂、比较枯燥;寄生虫学部分知识容易混淆,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记,尽管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但容易使学生疲惫。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采用指导性和启发式教学,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1]。例如在讲授绪言课时,最先给学生解释的内容就是“微生物”,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向学生提问,如动、植物尸体为什么会腐烂?将食品储藏于冰箱在短时间内为什么不会变质?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分别由什么引起的?在讲免疫学部分时,提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如何发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预防等?再对上述提问予以简单、扼要的回答,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对理论的学习上。如在讲解破伤风梭菌时,充分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观看破伤风典型的临床体征,让学生对破伤风有个大体的认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情况可能得破伤风?如何防治?学生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认真听教师的讲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非常适合形态学教学,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PPT课件直观性好,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2]。如讲解病原微生物的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时,仅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大量直观的图片,使同学们对各类微生物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记忆。在讲解抗原提呈细胞时,可用几幅带有动画效果的画面,通过颜色和不同画面出现的时间差的变化,比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成生动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还能强化学生对所授内容的记忆,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教给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在讲解免疫学这部分内容时,概念多、抽象、理论深奥、不易理解,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对帮助学生学好免疫学这章非常重要[3]。首先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把问题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其次要求学生上课做好笔记。学生做好笔记,容易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还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另外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轻易忘记,就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及时的进行复习,前边所学的内容掌握了,为后边的内容理解就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重视实验课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上的内容。如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细菌的人工培养、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等,使上述各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
总之,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技能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黎志东,徐志凯,李元.启发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学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4(4):312-313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53-02
一、引言
作为国家“985”重点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注重实施通才教育,强调人本教育的综合素质提高而非职业教育。然而,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何培养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熟练职业能力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环保专业人才,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对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提升思维模式及相关文化内涵的构建。教学是联系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的纽带,无论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教学才能实现。我们通过“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一种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把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它必须假设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同样的基础,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并且能够达到同样层次的理解,而且不适合于讲授复杂的、具体的、抽象的知识。因此,必须采用适合于环境微生物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一)采用渗透式教学,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整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重视对学生特点的把握,做到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精选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恰当地控制教学容量、教学密度与教学节奏,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整体性。
例如,在讲述微生物呼吸与能量代谢部分时,除了介绍糖酵解、葡萄糖有氧氧化外,同时告诉学生葡萄糖既是微生物的速效碳源,在污水处理反应器中也常用它作为COD;糖酵解产物乙醇也是COD,但它们降解的难易程度却不同;乙醇作为电子供体,在无氧条件下,可通过硝酸盐还原菌将硝酸盐还原――反硝化作用,也可通过产甲烷菌将二氧化碳还原――产甲烷。通过渗透式教学将各知识点连接在一起,使理论紧密结合于实践,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下对信息产生兴趣,主动接纳有用信息。
(二)通过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巴罗斯(Howard Barows)于1969年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1]。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在组织实施问题式教学之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并以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调查研究[3]。例如,在讲述“微生物突变特点”章节时,布置学生查阅“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和“影印试验”的相关文献,课堂上就上述试验的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方法、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及结论等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课堂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总结出“微生物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在介绍一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强调正在学习的环境微生物学的最基本技术和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
(三)结合热点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讲授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沟通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与环境微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进行讨论,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与微生物有关的事例,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同时又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例如,在总结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特点时,介绍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等人关于“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研究,同时提出“原核细胞也有寿命吗?细菌分裂后的两个细胞寿命相同吗?如果分裂后的两个细胞有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哪一个死掉了?为什么死掉的是这个细胞,而不是另一个?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同?这种不同除了影响寿命外还有什么后果?如何证明死掉的会是这些细胞?”等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既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教会学生驾驭知识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多且比较抽象,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门难教且难学的课程。对于环境微生物学这门课程,以往学生集中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1)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涉及微生物、生物化学及有机化学相关知识的综合课程,没有生物化学基础,学生很难快速融入课程学习。(2)对于综合型课程,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理解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活动对于环境污染及生态的影响,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更多是从具体的知识点展开,学生很难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导致学生学习起来较吃力。(3)环境中的微生物过程往往是通过一些宏观指标反映出来的,如水体COD、氨氮等的变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等,对其中涉及的具体微生物作用机理很难直接观察到,也很难分析其中涉及的微生物生化过程。
这些问题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为此,需要转变传统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手段,从原理、定义等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在解析环境微生物过程中理解相关原理及定义。
在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知识通常被认为抽象复杂、枯燥乏味,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这些微生物给学生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难记,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在传统的教学中要借助挂图、模型,同时要求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它。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微生物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高清晰图片或视频,通过文本框、流程图等平面或立体的图形突出重点,这样就避免了在传统教学中所遇到的部分认知问题[4]。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融为一体,声色并茂地传播了比传统教学方式大的多的信息量,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帮助学生强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立于培养、物质与能量代谢、物质转化与微生物的关系、合成物的生物降解等直接与环境和工程处理相关的基础理论。
例如,微生物鞭毛运动的动画、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动画等网络资源,均可下载或在线观看;再如,基因工程技术中的任何一个实验都要几天才能完成,要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完成。多媒体可以使学生既观察到标准的实验操作和应产生的实验结果,又加深了理论的学习,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花费[5]。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可以增进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启发性和直观性,能够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但更新了传统的以听觉为主的接收信息的模式,也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既是知识传播的基本媒介,也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因此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四、结语
为了促进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结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特点,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环境微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也有所提高。环境微生物学也是深受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课程之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会不断学习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环境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Neufeld V R,Barrows H S. The“McMaster philosophy”: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J].Medical Education,1974,(49):1040-1050.
[2]Schmidt H G,Rotgans J I,Yew E H J.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What works and why[J]. Medical Education,2011,(45):792-806.
[3]Barrows H S. Inquiry:the pedagogical importance of a skill central to clinical practice[J]. Medical Education,1990,(24):3-5.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11-02
一、引言
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E.B.Wilson曾说:“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因为所有生物体都是,或曾经是一个细胞。”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细胞,而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因此,学生学好这门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现就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谈几点体会,和广大教师作一下探讨。
二、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主要集中在“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三个环节。
1.备学生。就是在课前了解学生已学过了哪些课程,掌握了哪些基础知识,估计其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据此确定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制定教学方案和选择教学方法。
2.备内容。就是在领会教学大纲和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及时查阅与本学科有关的文献资料及最新进展。具体有两种做法:其一是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目前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中,就其内容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课时少,内容多;二是教学内容与很多学科(如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注重生物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二是尽量避开本课程知识与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相重叠之处。其二是把当前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融入教学中,以完善教学内容。细胞生物学发展很快,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内容层出不穷,因此不能局限于教材的框框,要站在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这些前沿与动态在教学内容中反映出来。
3.备方法。就是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同时做好总学时和每节课学时的合理分配,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以免遗漏或顾此失彼。另外,备课时还要注意对一堂课进行设计,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如何突出重点、如何讲清难点等。
总之,备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课堂组织
1.应用引言。引言是序曲,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常用的引言导入方法主要有:设问释疑导入法、媒介导入法和反悖导入法等。
2.语言技巧。一方面语言要有科学性、简练性、准确性和生动性,一方面语调要有抑扬顿挫。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有时会通过联系生活常识进行讲解,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让他们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
4.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上穿插一些启发式提问,以避免从始至终都是教师“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思考,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5.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细胞生物学主要讲授细胞的结构、功能、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以前多采用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挂图等形式用于教学。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浪费时间且准确度不高;采用购买的挂图携带不方便,而且还缺乏动感。如何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呢?为此,我们制做了图文并茂且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但是多媒体课件教学速度快、信息量大,学生眼盯大屏幕,导致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减少,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应尽量放慢速度,还要结合传统教学,合理使用黑板与板书,使学生有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这样传统教学对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6.辩证统一观点贯穿整个教学课程。应用辩证统一的观点,从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找出细胞内在的联系。
四、课后完善
1.课后总结及反馈。教师可从学生的课后疑问和反馈信息中,考虑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是否讲解清楚,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加以改进,使教学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2.组织学生查阅相关文献。针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新进展,指导他们走进图书馆或上网自己去查找有关的资料。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某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而且锻炼了他们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对其毕业论文写作也有好处。
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确理解和认识“教”的内涵,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功夫。学生是教学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过程。
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要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就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钻研教学方法并加以推广;通过科学研究,不仅提高理论知识水平,还能使自己理论联系实际。
五、结语
通过几年的授课实践,我们体会到课上与课下、教师与学生很好的结合是学生学好这门课所必不可少的。本文只是我们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在此与广大同仁一起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海涛,张淑玲.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做法与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11):1341-1342.
[2]朱宏.细胞生物学教学与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84-85.
[3]杨萍,阮怀珍,邓其跃.提高神经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548-550.
[4]樊廷俊,初建松.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教书育人的初步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2003,(3):25,48.
[5]战邦荣.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生物学教学,2000,25(4):11.
【关键词】 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高等院校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留学深造,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为广大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留学生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对医学教育的对外交流产生着直接影响。本文根据我院首届留学生的教学情况,从分析留学生以及学科特点入手,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探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
1 南亚留学生的特点分析
我院首届留学生分别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他们在本国以英语为教育语言和官方语言,英语的阅读及写作水平较高,口语熟练,但发音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与标准的英语差别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留学生医学专业词汇的掌握量也相当有限,对许多医学专业名词需进行解释才能使他们明白其确切含义。另外,由于国内外教育水平的差异,某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这些都是影响授课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留学生又有许多不同于中国学生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提问,所提问题往往会超出章节之外,甚至学科之外,喜欢互动式教学,重视课堂表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较高,这些特点都为授课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
2 医学微生物学学科特点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实践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就其特点而言,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繁杂,逻辑性差,涉及面广,相对枯燥,且许多知识点易混淆,难记忆,教学难度大。各论中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在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免疫特性以及防治原则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特点。同时,该学科又涉及学生尚未接触过的临床问题。另外,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也不断加快,这些都给留学生学好医学微生物学带来困难。
3 教学中正确合理地使用英语语言
留学生教学需要授课教师采用全英语的授课形式,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尽管绝大多数都能熟练掌握英语,但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何运用英语正确表达专业术语,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另外,医学微生物学各论关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致病涉及到皮肤软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大量有关组织脏器的名称和相关症状与病征的专业名词,对这些医学专业名词的正确阐述与理解是保证授课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授课能力,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能够用流利而准确的英语表达知识信息,并自如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其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成为非常关键的环节[2],因为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语言是授课过程中传递知识信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所以,正确与合理地使用英语语言是决定留学生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3.1 合理运用与组织教学语言
英文原版教科书和参考书的内容作为科技文体其语言是典型的书面语形式,语句工整、严密、规范,较多地使用被动语态和带有多个从句及短语的长句和复杂句,较多地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逻辑连接词等,经常使用虚拟语气和“it”引导的句式等,这些特点均有利于准确地阐述事实、描述现象、表达原理、概括结论等。授课教师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地运用与组织教学语言。一般来说,讲述课文的重点、难点、精彩之处,阐述原理、法则,都需要使用书面语言,因为书面语言简洁、科学、严谨,从而使学生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而在进行分析、诠释、注脚、补充、过渡等处,则宜多用口头语言,以达到清晰、晓畅、通俗易懂的效果[3]。所以,英文多媒体课件中的语句应该使用书面语形式来对概念与定义、原理与机制进行阐述,但教师在对某个知识点展开论述时则不能全盘照搬书面语语句,因为某些书面语语句听起来呆板、生硬、冗长,并不适合作为听觉信息用语言来传输。因此,授课教师应在了解书面语言及口头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完成由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换,以口头语言为主,书面语言为辅,化繁为简,避长就短,多用简单句,少用从句,多使用主动、陈述句形式,少用被动形式、“it”引导的结构等,多使用一般化的普通词汇,少用正式但冷僻的词汇。
3.2 对专业词汇进行准确的英文释义
医学微生物学在总论和各论中都涉及到大量的医学专业词汇,尤其在各论部分有许多描述临床症状的名词及疾病的名称。这些名词有一些是由来自希腊语或拉丁语的词素组合而成的医学英语派生词,例如在葡萄球菌一节中有osteomyelitis(骨髓炎)、endocarditis (心内膜炎)等;有一些则直接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例如在痢疾志贺菌一节中有tenesmus(里急后重),在破伤风梭菌一节中有risus sardonicus(痉笑)[4]。由于留学生尚未学习相关的临床课程,也没有接触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因而对这些专业词汇感到非常陌生,这样就妨碍了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对于医学英语派生词,应给学生分析其构词成分即词根与词缀的意义,并对词汇进行准确地英文发音与释义,而对于直接来自拉丁语或希腊语的专业词汇应以关键词的形式在相关章节学习之前介绍给学生,给出其详细的英文解释,使学生提前熟悉这些词汇,这样留学生在相关知识学习时就不会因不理解某个词汇而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非常熟悉医学英语中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素及其英文意义,拥有扎实的医学英语术语学的知识。
4 选取适合留学生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来华学习医学的留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与我国的医学生不同,学成归国后主要的就业渠道是做医生从事临床工作,因此,他们不仅想要获得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学位,更重要的是想要通过本国的医生资格执照考试而成为一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这就决定了留学生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要达到留学生教育的教学目标,首先要选取适合留学生学习的原版教材。在比较了几本教材后我们选择了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由KENNETH J.RYAN等编写的原版《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该教材内容翔实,从病原生物学总论,到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完整地反映了病原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适合留学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现状与趋势特别感兴趣,喜欢与教师探讨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信息,所以在教学过程别从网上搜索最新的流行、诊治信息介绍给学生,以弥补教材中相关知识的不足,例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的流行历史和致病形势,在学习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时特别向学生介绍了肉毒毒素在美容业及某些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其知识视野。另外,在实验教学中也尽量多开展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实验课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5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课堂气氛热烈,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就应采用适合他们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他们更适合教师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例如在研究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时提出如下问题:表皮破损和钉子扎破污染了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哪个更易患破伤风?人和动物肠道中都有破伤风梭菌,为什么没有被致病?从而引出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及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理化特性等知识点。另外,由于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性状多样,尽管每一种病原体都按“三性一法一原则”(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来研究,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很多知识容易混淆,但包括总论和各论中的许多知识又条理清晰,对比鲜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归纳、综合、比较的方法,利用原版书籍中大量的图片和表格,对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致病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对比、破伤风梭菌与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比较等。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强化记忆,又可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介绍给留学生,以达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医学留学生教育集医学、教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为一体[5],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医学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新的教改课题,这对授课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和自身综合能力培养提出了挑战。因此就要求每一位授课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总结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医学微生物学作为留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其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对留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霞,钟启平. 青年教师在医学微生物学留学生教学中的优势[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4,6(2):115116.
[2]李昱,赵涌. 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开展留学生全英语教学的准备[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6 (3):269270.
[3]范全林.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及教师语言[J]. 江西财经学院学报, 1985,10:102103.
[关键词] 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11-01
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基础课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将来的临床工作及与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有直接的影响[1]。因此,为了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科研能力,我们将微生物学实验分为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两大部分。课程实验侧重于学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微生物学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综合实验侧重于训练学生对学习过的微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1注重提高课程实验质量
课程实验包含基础实验和重点实验两部分,基础实验的重点是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以及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训练学生微生物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重点实验的重点是强化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1.1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由于基础实验中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验证性的多、综合训练的少,学生往往不够重视,实验中不求甚解,应付了事。实验课上教师需强调重点和注意事项,侧重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或不规范的操作,鼓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老师在适当时间予以提示;对实验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学会分析,并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根据实验的进行程度,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逐步树立他们的创新意识;严格要求,使操作技能规范化,老师作示范,强调其要点,学生自己练。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培训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使他们通过实验现象的思考,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1.2重视重点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在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安排了一些操作较复杂、系统性强的重点实验,以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习知识到初步科研能力的转化。重点实验与科研课题紧密结合,由教师设计、组织和管理。例如,我们设计的“适于甘薯淀粉高产L-乳酸的菌种选育”的实验,内容涉及特定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从特定环境中分离和纯化微生物,微生物的染色、形态观察及菌落观察、大小计数,诱变育种提高目标产物,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的液体摇瓶培养 ,微生物的数量测定与生长曲线的测定,微生物的菌种保藏等内容。这样一个完整的重点实验,包含微生物实验的大部分内容。在重点实验中,我们还安排学生参加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试剂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涤,使学生对顺利完成实验并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有较全面的认识。通过重点实验,学生不仅对基础实验中学到的操作技能进行了反复训练,还学习了一些新的实验方法、实验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科研能力。
2开展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综合实验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 对实验的仪器用具、方法、步骤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并付诸实施的实验[3]。作为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新型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 包括实验程序、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与步骤。各小组讨论每个方案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最终确定实验设计方案。方案确定后,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指导老师发放标本,学生实施操作,对各种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填写临床检验报告单。
将实验综合化,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由以往的“让我做实验”变成了“我要做实验”,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选择综合与设计性实验题目后,必须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方案,学生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时,还需要综合运用微生物检验基本的实验技能与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写出实验报告。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实验大部分过程由学生自己准备,自己完成,操作机会大大增加。通过系列训练, 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 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继红, 杨敬芳.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及考核方法学探讨[J]. 检验医学教育,2006,13(4) :32-33.
[2]潘利华,郑志,罗水忠,等. 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生物学杂志,2005,22(5):51-53.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人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2)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加强实验教学。做到以上几点,将极大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该领域的优秀人才。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优化
由于中考的指挥棒作用,从社会到家庭,乃至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给生物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探索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生物教学
教师的价值绝不是体现在你所教的学生得的分数有多高,录取上级学校的人数有多少,而在于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教师的行为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负责任。虽然生物学科没有升学的外在动力,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2需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其中也包含对学生的热爱。关爱学生,使学生敞开心灵,有了爱心,就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才能在师生的互相解读中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爱老师,才能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奠定感情基础。
3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少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来自于力求全面发展,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他的知识占有量多少,而更重要是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乐学、会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并努力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5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
6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6.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
6.2情境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时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产实际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3教师要运用“语言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复习“心脏的结构”时,要求学生把前一节课画的心脏结构简图拿出来,结果好几位学生紧张地在抽屉里乱翻,我很生气,因这是特意布置要夹在书里放好的,这节课还要用这张图学习“血液循环”,本想批评一顿,转而一想,批评只能使学生更紧张,更想不起放在哪,于事无补,不如幽他一默。“可能有几位同学忘了把自己的心放在哪儿?别急,慢慢找!不然,这节课就上不了了。以后可别这么粗心大意,连“心”也忘了带了!”在同学一片善意的笑声中,我又说“把‘心’带来的同学先复习一下心脏的结构。”让学生把心收了回来。用比喻加强记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因素,把教材中所涉及的生物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描绘,恰如其分的比喻,恰到好处的姿态和富有感染力的神情讲授出来,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窥其貌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关切。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他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 生物比较法教学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4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不仅可以解释些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或盲目记忆,而是要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如,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补充了世界及我国的人口状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内容。特别增加了人们认识较晚的噪声和电磁波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对污染的认识更为全面。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尚未引起人们足够认识的错误作法,如讲述森林的作用后,引导学生认识烧树叶的危害,以唤起学生的生态责任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5 辅助工具教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涉及教师、教材、学生的等诸多因素。教师如能准确掌握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设计教学程序,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就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生物课堂教学就是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动手动脑的各种实践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和培养各种智能主要通过师生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
一、新课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因此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强调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1)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对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磨练学生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意志,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应策划出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和心理品质等素质目标,教学结构的策划是根据生物教材内容,教师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逻辑程序,策划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各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个教学实践活动,并用方框图的形式编织出完整的教学网络,从而构成每节课堂教学都有要遵循的教学结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动手动脑的各种实践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和培养各种智能主要通过师生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这种模式是以素质教育为目的,通过生物实践活动教学达到教师的输出与学生的吸纳的优化组合,是培养学生生物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科学前沿的问题,学生不应该仅仅了解科学的过去,更重要的是接触现代科学的许多生长点,以此唤起一代新人的努力。
(2)组建知识网络,完善理论体系。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同时还应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宜于探究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善于鼓励学生表达和争论各种不同的观点,并重视学生积极听取和表达不同的观点的习惯,为探究成果的达成和共享提供良好的机会和课堂心理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解、演示、分析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自我激发学习动机,主动地学习。凡是能让学生自已思考的,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凡能让学生口头表达的,要鼓励学生说;凡是能让学生演示的实验,要让学生动手做;凡是学生能总结出答案的,要引导学生自已做出结论。
四、结合实例,使问题简单化、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
五、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