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1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近几年伴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大城市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北京交通出行环境不断复杂化,交通安全隐患在增多。北京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交设施得到改善,但在舒适性、可及性方面存在很大偏差。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则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历史上的城市分割布局导致的交通拥堵及早期修筑道路遗留的问题,是北京交通拥堵无法逃避的根源。在当时国内经济相对不发达、人口和车辆都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问题并不突出。可是由于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叠加,近些年拥堵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北京早期交通线路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考虑到日后北京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因为多种原因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路线。如:西客站周边的道路,公共交通工具很多,拥堵是家常便饭。北京不少立交桥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建国后北京的立交桥在短时间内建成很多,在当时条件下被认为是一种技术进步。但是仓促的时间导致设计上的诸多纰漏,最后造成不少立交桥上不去、下不来、司机见了晕头转向等情况,使得拥堵更为频繁易发。

而当政府对城市交通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引发新的道路需求,而交通需求总是超过道路供给。也就是说,不管政府投入多大的人力财力,结果必然导致交通拥堵,“当斯定律”描述的情形对于分析今天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仍然有效[1]。城市建设应该规避交通设施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同时重新规划不合理线路设计。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步减小,北京市中心的常住人口在一定时期之后会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交通承载力,可逐步对不合理的路线等进行重新改建。

二、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从人口规模看北京交通现状

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市的交通出行量逐年增加。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1538万人增加到2018.6万人。人口的绝对数量从两个点导致了或者加重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一是公共交通工具和线路相对有限,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出行需求。二是私家车保有量极高。2011年,北京全市机动车拥有量为498.3万辆,其中私人拥有量为389.7万辆,分别为2005年的1.9倍和2.5倍。人多车多,加之交通线路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堵车几乎成为北京的“风景线”。

(二)从公共交通发展看北京交通现状

随着北京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交通压力日趋紧张。北京于2006年、200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和《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2015)》,通过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全面更新公交车辆、优化公交线网、实施低票价、设立专用道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公交城市”建设[2]。2011年北京市居民出行中公共交通的承担率突破40%,但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60%-80%的公交承担率相比仍显较低。2011年末,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为15条,运营线路长372公里,比2005年增加258公里;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1319公里,比2005年增加6623公里,以年均6.4%的速度增长;全市城市快速路达到263公里,干线公路里程达3462公里,分别比2005年末增长14.3%和15.6%,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占干线公路总里程的比例从63.5%提高到88.6%;全市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为740条,比2005年增加118条,运营线路长19338公里,运营车辆达2.2万辆,比2005年增加0.3万辆。整体来看,北京公共交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但并不能完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以北京地铁为例,存在有的站点之间间距过大而又缺少其他公共交通补给等问题。

(三)从道路面积看北京交通现状

2011年底,北京市公路道路总里程达到了28446公里,城市道路总面积达9164万平方米,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得到提升。道路供给总量逐年增加,供给结构也有小幅度调整。但从实际运行结果看,道路交通拥堵现象仍客观存在,城市道路设施仍显脆弱。除道路、车辆及行人之外,北京交通还应考虑行政管理和优化配套公共设施。建议设置更多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可遗憾的是,机动车经常占据自行车道,有的路段甚至没有自行车道,或者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没有任何隔离等,这都增加了绿色交通的危险系数。因此,与城市道路交通相配套的诸多公共设施和服务都需进一步完善。

(四)从机动车拥有量看北京交通状况

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2》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市的机动车拥有量增长明显,各类汽车的年增长率都很高。如2011年,北京市的机动车拥有量高达498.3万辆,为2010年的103.6%。

三、北京建设智慧交通的理论与实践

(一)智慧交通的形成机理

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是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功能之一。智能交通系统是指通过道路收费系统、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统、数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平台,帮助进行城市路网优化分析,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支持[3]。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例如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问题,多信号非接触传输问题、通讯规约问题等。

北京智能交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信息系统、一卡通系统、危险品运输监控系统、奥运交通指挥中心、出租汽车调度及浮动车信息采集系统等。以“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应用系统”为框架,涵盖171个子系统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包括指挥调度、交通控制、交通监测、交通信息服务等[4]。近年来建成的北京市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是全市交通综合运输协调、交通安全应急指挥、数据共享和信息中枢。建成了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一期工程,实现了全部既有轨道交通线路智能化运营调度。拓展道路交通违法监测系统应用范围,首次在公交车辆安装110套移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占用公交车道的违法行为[5]。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在TOCC、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交通”的理念。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云计算等技术,形成智慧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系统,是指将电子、信息、通讯、控制、车辆以及机械等技术应用于交通领域并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交通状况,使交通发挥最大效能的系统。从智能交通系统到构建智慧交通体系,需要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服务和管理系统、交通诱导系统、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公路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港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智慧交通应用系统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和组织水平[6](图1)。智慧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建立在数字化和控制管理的智能化基础上,“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处理能力”是智慧轨道交通的基本特征,它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全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为支撑,构建和展示“高效、便捷、安全、可视、可预测、环保和智慧”的、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综合性轨道交通系统[7]。同时发展智慧型的快速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8],符合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北京智慧交通的实践状况

智慧交通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些成功实践例子。如,新加坡采用的“智能交通预测系统”,由计算机化交通信号系统、电子扫描系统、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接合式电子眼以及道路计价系统组成,在预先设定的时间段内预测交通流量,帮助交通控制人员预判、管理交通流,防止交通堵塞。瑞典斯德哥尔摩启用新智能收费系统,使交通量减少22%,排放物减少12%-40%。

北京智慧交通管理系统由交通流自动采集、分析、处理及信息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指挥调度综合集成系统、交通管理数字化执法信息管理系统、交通事故分析处理与交通安全控制系统、对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管理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及辅助决策系统、交通管理宽带网络及通信系统八个子系统组成[9]。北京市已经开始试点“智能停车位引导”建设,在道路两侧建设引导停车的路牌。另外,为实现“公交优先”原则,北京出台了增加公交车辆和线路、设立公交专用线、完善公交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专门政策措施。其中公交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公交车辆运行中无序、失控与低效的状态,解决与首都公交可担负城市旅客出行的主导地位不相适应的矛盾。把通信控制、卫星定位、计算机网络与运营组织科学地结合,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综合集成,实现集运营指挥调度、综合业务通信、乘客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化公交管理系统[10]。据调查,北京市顺义区的公交智能指挥调度中心项目总投资386万元,由指挥平台、车载定位系统、车辆和场站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组成,目前已在顺义区内的48条线路469辆公交车、4处公交枢纽、16个公交车站安装了指挥监控终端。调度中心通过公交车上安装卫星定位系统(GPS)、在重点站台安装监控系统等措施,实现对运营车辆的实时监控以及车内图像采集。公交智能指挥调度中心能够根据监控各种数据采集结果,判断车辆运行情况,及时发出指令,调度全区公交运行。通过卫星定位和视频监控,指挥中心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速度、所在位置、是否晚点等信息。此外,系统设置了报警功能,对车辆甩站、超速、严重堵车、首末班车不准时等进行提示。指挥中心人员根据各种情况,通过系统向安装在公交车上的GPS显示器发送短信进行提示,也可通过指挥中心的话筒向司机发出语音提示。每辆车的司机座位旁都安装有一个紧急按钮,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司机可通过按钮向指挥中心报警。智能指挥调度中心运行以来,顺义区境内公交正点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公交服务投诉类纠纷显著减少,市民乘公交出行的意愿明显增强,境内公交刷卡率由86.36%提升到89.47%。

参考文献

[1][3]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界,2011,(3):12-21.

[2]庞世辉.北京绿色出行与发展城市新型交通系统的构想[A].北京市交通委,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编《探寻北京交通—世界城市交通科学发展之路[C].2012,1.

[4]缪明月、高爱霞、戴帅.建设世界城市目标下智能交通管理理念诠释及发展展望[A].段霞主编.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

[5]刘小明、王兆荣、陈燕凌,等.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推进交通事业科学发展[A].张耘主编.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1-2012)[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佚名.“十大应用体系”:让城市充满“智慧”[J].宁波经济,2010:30-31.

[7]曾华燊、朱怀芳.论智慧轨道交通及其系统架构[J].计算机应用,2012,32,(5):1191-1195.

[8]陈静、张景秋.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北京公共交通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5):70-72.

第2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是“产业兴”而配建住宅,还是参照图纸建立一个孤岛新城?这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耐心与智慧。如何让“新兴城镇化”变为真正的“新型城镇化”,从而成为支撑地区经济的强大引擎?

李毅中认为,要大力提升城市产业支撑能力。工业化导致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推动了现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时代特征。

曾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任部长、有着传统工业与信息化和城镇化融合切身管理经历的李毅别提醒,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融合发展,要注重避免城市发展因缺乏产业支撑而“空心化”,也要避免产业发展因缺乏城市依托而“孤岛化”,关键还是要有产业支撑。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就“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智慧城市”构建等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

有产业才是“实心城镇化”

《财经国家周刊》:你曾经提到,充满活力的城市,必须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在当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产业体系的建设往往并不同步,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李毅中:城镇化经验表明,产业集聚带动了人口集聚,产业繁荣促进了城镇繁荣。当然,产业支撑不一定全部是工业,也可以是商贸、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但没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支撑,城市发展就没有根基。

有关专家曾做过调研和测算,以一个工农业经济有较好基础的地级中心城市为例,假定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50%提高到2020年的60%,按照人均收入倍增目标,相应GDP总量要翻番。虽然随着工业化进程,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要下降,但10年工业增加值需新增1倍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需超过20%。

也就是说,没有相应的制造业以及面向工业生产的服务业发展,城市不可能具有“造血功能”,城市发展目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即便是以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也必须有相应的工业提供丰富的商品、积累雄厚的资金、制造充足的就业,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发展三产和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财经国家周刊》:在地方上的强烈发展动力下,全国范围内往往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你认为各地应如何形成一个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

李毅中:一是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积极引入新产业、新业态。由于各种因素相促,一段时期内不少地方大上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不少城市大上汽车、石化等制造业,全国100多个城市都曾把风电设备制造和光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

各地应从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市场条件的实际出发,评价选定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深度加工,实施差别化发展。注重改善基础设施和经营环境,有序开展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逐步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

二是培育提高本地产业综合竞争力。以主导产业为依托,牵引和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打造和完善产业链;通过第二产业延伸配套发展生产业、带动生活服务业,反哺发展现代农业,尤其要重视培育城市科技中心和教育中心,促进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防止主导产业衰退或资源枯竭等造成城市的萧条、衰败,美国著名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就是深刻的教训。

《财经国家周刊》:新城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那么如何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实现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李毅中:产业园区的兴起和发展实现了产业集聚、升级换代,乡镇企业升级为地域经济,城镇建设改变了面貌。但同时存在着数量过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的状况,以及服务配套不足、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要注重产业园区自身的转型升级。据统计,目前列入国家公告目录的各类型开发区有1568家,其他各类功能区、集聚区、工业园区近万家。

要整合产业资源,淘汰落后、扩展优势环节、改善配套,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提升技术水平。要统筹考虑产业园区和城市区域的布局、占地、人口、交通、服务、绿化等因素,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当前尤其要重视补缺,治理“三废”,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建设生态园区。此外,要探索改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厘清政府与园区、园区与企业的职责。

“智慧城市”的内在智慧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全国出现了“智慧城市热”,但是在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你认为在推进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

李毅中:智慧城市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宽带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构建城市功能系统中综合集成和协同应用,实现城市运营管理的有序高效,让居民的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有机融合,以虚拟空间突破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成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220多个城市(含县级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城市已启动实施,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计划投资规模约1.1万亿元。

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热的背后,一些城市对智慧城市的定位和功能不够清晰,大都停留在几项通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一些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真实需求缺乏判断,目标宏大,但特色不够,缺失足够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还有一些城市在推进过程中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缺失,各自为战自成系统,整体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另外,对引入跨国公司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带来的“路径依赖”以及信息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也须引起关注。

《财经国家周刊》: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应该如何构建?

李毅中:一般地讲,智慧城市建设包含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社会社区秩序管理等内容;广义地讲,还应包括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应针对我国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如水、电、气、供热、通信、地下管网、三废处理等基础设施落后,住房、社保、教育、医疗、交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滞后,城市资源环境过载、约束日益趋紧等突出问题,统筹考虑制定总体框架。

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只是以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家居等智慧组件的单项建设为主,不能互联互通,尚未统一为一个整体。

要打破部门、行业分割,防止各自为政或政出多门,建设智慧城市统一的支撑平台,与行业应用组件系统对接,以网络化管理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要以实施“宽带中国”、“信息惠民”等工程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加强和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城市运营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财经国家周刊》:通信等基础设施应该如何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李毅中:当前我国城乡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通信网络的覆盖强度、运营能力差距较大。网络的宽度、基站的密度和网络覆盖的广度都不适应。以带宽为例,目前一般城市家庭只有2M,位居世界70位以后,规划“十二五”农村达到4M、城市达到20M、一线城市达到100M,方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因此,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

但目前由于通信基础设施未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或重视不够,在执行“宽带中国”、“光纤入户”等工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一般地讲,通信基础设施工程包括通信管道、移动基站、杆路、小区通信等设施,存在选址难、进入难、施工难、维护难等问题。

我的建议一是要纳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规划。要和城市水、电、气、热、交通等一样列为优先行动工程,立法立规给予支持保护,在建设审批、土地征用、基站选址、管路施工等多个方面给予保障。

二是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地铁、机场、车站、港口、商场、文体等公用设施和居民小区建设或改造时,统筹安排有线、无线通信设施和网络布局,同步实施,防止相互脱节、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民众而言,生活中的民生需求才是最关心的内容,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从民众的基本需求出发来构建?

李毅中: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广泛充分的信息获取、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安全快捷的信息传递,及时均等地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智慧医疗将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智慧教育将使居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智能交通系统汇总实时交通信息,人们借助智能手机预知出行情况,智慧家居使居民远程控制住所的家电等。

智慧城市让老百姓和政府同时了解到必要的信息,并及时调整自身行为和预期,从而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定要把满足民生需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3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平稳增长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一、混凝土制品原材料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混凝土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到上世纪末,其最高强度已经能够达到200MPa,使用寿命可达到300年。进入本世纪以来,混凝土逐渐向着按使用者的需求设计配合比的方向发展,这些创新性的配合比大大减少了混凝土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混凝土进入了“高性能”时代。

在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中,矿物掺和料和化学添加剂的作用不可替代。起初,用一些矿物掺和料如矿渣、粉煤灰、硅灰等工业同体废料取代水泥是为节约成本而添加到混凝土中来的,这是最初的可持续发展思路。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矿物掺和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混凝土性能所起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在高性能及超高性能混凝土中,矿物掺和料如硅灰已逐步成为固定组分。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混凝土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也成为热点,在第13届水泥化学会议上,新的纳米级混凝土掺和料及作为水泥生料混合材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如地热发电厂的超细硅质废料、球化玻璃微珠等。从材料角度看,要在新建结构物中减少混凝土用量、在混凝土中减少水泥用量,就要大力发展高性能与超高性能混凝土。

在现浇混凝土建筑中,较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高性能混凝土使结构能够用最少的混凝土材料达到所要求的承载、耐久等性能,并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这既是建筑业最大的节能减排,也是对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最大节约。住建部在《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高性能混凝土的用量要达到10%以上,这项政策将创造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超高性能混凝土源自上世纪90年代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由于活性粉末混凝土申报了专利,因此现在对此类混凝土均以超高性能混凝土这一术语替代。在已经应用的一些土木工程结构中,如步行桥、屋盖等巧1,超高性能混凝土能大大减小断面尺寸、减轻自重,从而明显减少混凝土用量,并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延长结构物的使用寿命。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为混凝土制品的高性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各种混凝土建筑相比,水利水电、市政、桥梁等基础设施工程届得更加重要,其对混凝土制品的性能特别是耐久性的要求更高。随着超高、超深、超大规模工程的不断涌现,如前所述的大尺寸、异形产品的需求量必将增加,高性能的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将成为这些产品开发的先决条件。另外,根据工程环境的特殊要求,使用其他特种水泥配制出满足工程耐久生要求的特种混凝土材料也可能成为混凝土制品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1、主要产品生产同比有升有降

2013年1~9月,规模以上混凝土电杆累计产量682.34万根,同比减产2.5%,比上半年减幅缩小0.8个百分点;混凝土桩累计产量21385.7万米,同比增长11.0%,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商品混凝土累计产量8003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1.3%,增速比上半年略降0.4个百分点。全国主要产品生产情况见表1。

混凝土预制桩生产保持增长2012年,混凝土预制桩生产经历了近20年首次减产,上半年同比减产达13.2%,8月份当月生产实现反弹,2012年全年累计减产2.7%2013年1~9月以来,受益于房地产行业投资保持20%左右的较快增长,市场需求恢复较快增长,拉动混凝土预制桩生产年初恢复增长。1~9月,规模以上混凝土预制桩累计产量为21385.7万米,同比增长11.0%,与上半年增速持平。2012年减产较为严重的华北、华东地区,在上半年经历了市场需求恢复较快增长后,下半年市场需求有所减缓;天津地区混凝土预制桩市场竞争激烈,局部产能过剩。截至2013年9月份,全国范围内有吉林、广西、海南和新疆处于减产中。而河北、山西、辽宁、江西、湖南、广东、四川和陕西则保持较快的增长,分别为25.4%、54.5%、38.6%、69.6%、42.8%、28.7%、29.7%和82.5%。

2013年1~9月,混凝土预制桩同比增长11.0%,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18.6%,全国生产平稳较快,与2013年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密切相关。

表12013.1~9月全国规模以上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表22013年1 -9月全国各地规模以上混凝土预制桩生产情况

分地区看,西北地区同比减产达37.0%;华东地区同比增长为10.7%,仍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华北地区市场需求保持较快增长达到39.3%;中南和西南地区也保持较快增长。1~9月规模以上混凝土预制桩生产情况见表2。

2、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2013年9月16日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文件,是国家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内需,民生优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意见》确定,要从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网建设和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生态园林建设这四大领域入手,积极推进新项目开工,以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意见》明确当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重点任务是:

一是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到2015年,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

二是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三是加强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

四是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地铁等的公共交通骨干作用,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增强城市路网的衔接连通和可达性、便捷度。尽快完成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危桥加固改造。加强行人过街、自行车停车等设施建设。

五是加强城市电网建设。到2015年,全国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网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环网网架。推进城市电网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利用率、安全可靠水平和电能质量。

六是加强生态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到2015年,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也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制造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

结语:

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经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大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混凝土及其制品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目前,评估行业制造水平,已具备足够的能力制造用于地下市政综合管廊、蓄水池等城市管网用预制装配化混凝土涵管和大口径排污管道。协会要积极制定行动方案,抓住机遇,动员全行业力量,集专家智慧,在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产品设计、标准、装备、制造等全方位制定重点研制、推广和发展产品和装备目录,推广使用预制新产品,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力争用10年时间使我国成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第4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城市服务商是我国推进城市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城市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发展方向同城市服务商的角色定位有很强的契合度,因此城市服务商也成为了很多大型基建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内企业同国外优秀跨国公司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通过优化设计和咨询产业价值链,延伸前端市场营销;通过投资施工联动,提升投融资能力;通过积累资源整合与运作经验,强化综合服务能力。

关键词

基建企业;城市服务;转型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重点经济区域建设的陆续展开,基于打造大型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体量不断扩大,构建智慧城市等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需求日益迫切,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将迎来调整与发展机遇。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的逐步深入,客观上也推动了传统基建企业的转型发展,城市服务商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1城市服务商的概念

1.1城市服务商的内涵

城市服务商是指围绕城市建设和运营总体发展目标,通过发挥企业产业集成和资源整合优势,突破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内涵,提供城市综合服务的企业。城市综合服务是指以联动服务、集成服务和增值服务为支撑的价值服务,旨在为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运行周期的保持和延长提供支持,为城市基础设施建成的过程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1.2城市服务商应具备的特点和能力[1-2]

(1)城市服务商对城市发展具有前瞻力。城市服务商更关注国家的城市发展趋势、布局,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了解国家城市化发展政策,在开发战略上由短期效益转变为长期效益,从而在国家、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布局中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2)城市服务商是城市综合功能的提供者。城市服务商将项目开发与产业结构、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紧密结合,实现由单一项目的市场定位到城市区域功能选择定位的转变,是社会分散资源的整合者。因此,城市服务商应具有更强的统筹意识、更远的战略眼光,承担更重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利益目标与社会公益目标相结合。(3)城市服务商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和双赢关系。城市服务商将项目开发从短期行为演变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对城市长期负责的行为。政府职能侧重于战略层面,是对城市发展定位、整体规划、发展思路的确立,而对于城市建设和运营目标的实现,则需要城市服务商通过更多操作层面的运营来完成,确保城市服务商经营发展和资产增值目标同政府公共职能目标的有效衔接。

2传统基建企业转型发展的条件和差距分析

2.1传统基建企业转型发展成为城市服务商应具备的条件[3]

(1)城市服务商必须具备很强的统筹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企业要站在城市经营的高度,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通过整合服务实现企业转型和升级。(2)城市服务商作为城市产业的植入者,将参与到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业务模式中去。企业应具备成熟的投融资运作水平和创新手段,建立成熟的投融资运作和管控模式。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拓宽市场投融资渠道;通过建立监管防范体系,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3)城市服务商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把握和引导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通过巩固科技成果和专利水平,提高专业领域研发实力;通过推进建筑节能减排,走绿色低碳建设发展之路,取得先进的新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4)城市服务商需要研究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进而配合市政府进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这些策划和规划不仅改变城市的形态,而且直接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进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企业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才有可能转型发展成为城市服务商,承担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使命。

2.2城市服务商是传统基建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选择

一方面,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分工的细化,建设方业主已越来越专注于各自的专业领域,越来越多地要求承包商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涵盖从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到运行的全过程,对建筑产品只提出功能性需求,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协调需要通过产业自身来完成,对企业服务能力的综合性、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业务模式、项目主体、政府角色都发生了变化,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竞争核心和需具备的综合实力也发生了转变。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企业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市政领域,受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加之企业优势业务领域狭窄,在市场总体发展环境存在诸多变数的情况下,发展成为城市服务商,是大型基建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2.3我国基建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距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一些优秀的基建企业逐步成长,具备了转型发展成为城市服务商的基本条件,但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在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产业链拓展和专业化水平上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国际上有很多知名企业的成功发展经验,值得转型发展中的国内企业借鉴。布依格是全球知名的建筑施工企业集团,除传统建筑业务外,旗下的布依格电信是法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旗下的法国电视一台拥有国内31.5%的收视率。由于布依格进入了不少高附加值的综合运营服务行业,有力促进了企业经营绩效的整体提升。又如法国万喜公司是充分利用并购重组快速做大做强的典型,万喜公司长期盈利性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并购重组后业务的迅速成长。通过收购ASF,成为了法国最大的公路特许经营商。借助施工业务积累的优势,万喜公司深度介入运营业务,运营业务的净利占比超过60%,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业绩支撑。通过对比国外先进企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国内企业要转型发展成为城市服务商,还必须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延伸、资本运作的水平。

3基建企业发展成为城市服务商的路径分析

3.1延伸前端市场营销,优化设计和咨询产业价值链

设计和咨询板块是基建企业发展成为城市服务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通过设立“设计引领”的战略目标,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一是设计的前期投入和参与,赢得业主认同与市场先机;二是设计前端获取的宝贵信息资源;三是技术引领。通过优化设计,降低工程造价,降低项目风险,增加项目附加值,实现设计院产业链、技术领域和市场布局的重要突破,并为企业投资业务提供有效建议,从而集合企业设计、投资、施工力量,发挥企业综合资源优势,实现设计和咨询业务的主动服务和增值服务。

3.2依托投资施工联动,提升投融资能力

随着宏观调控不断深化,PPP模式的广泛普及,行业内传统的“游戏规则”或将被打破。提高基础设施投资能力将成为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和市场地域领域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实现投资施工联动、深入整合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综合运营能力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4]。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投融资能力:一是股权融资,即通过上市公司平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二是项目融资,利用资本市场、银行间市场和保险市场进行项目债务融资;三是通过金融创新、设计合理的交易模式,把完工基础设施项目予以转让变现,实现由资产到资金的有效转化。

3.3强化综合服务能力,积累资源整合与运作经验

基建企业应积极参与和承建重大标志性项目,从而不断积累资源整合与运作经验。以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企业通过承建嘉浏高速公路、杭州钱江隧道等多项BOT项目,积累了成熟的“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运作模式;通过投资带动、设计引领,取得南京轨交和昆明南连接线高速公路等超大规模BT建设工程,不断积累总承包、总集成一体化运作经验;在目前国家大力推动PPP模式的趋势下,企业立足城市服务商定位,提出了打造成为城市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战略愿景,中标了杭绍台高速公路(台州段)和杭州南站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PPP项目,在不断的战略转型过程中凝练综合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从投资、设计前端领域,到工程施工、运营、养护等主要业务;从高架、轨交、隧道、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民防工程、燃气管线、污水处理、保障房社区建设、援疆“交钥匙”项目建设等多方位民生领域;从确立和保持行业领先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到研究、开发新型高性能改性沥青路面材料,再到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PC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企业通过“投资带动、设计引领”,拓展业务范围,向产业上下游发展,初步实现了优势产业链高度集成,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的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

4结语

随着PPP模式在全国迅速推广,大规模社会资本的引入及政府在项目建设中参与具体事务角色的日益淡化,未来在资本运营、投融资能力、技术应用、项目建设与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拥有突出综合实力的基建企业将逐渐转型发展为具备高度集成能力的城市服务商。当然,城市综合服务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复杂体系,如何建立起适合优秀企业转型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何协调好企业发展目标同社会服务功能的关系,如何提高我国城市运营的整体水平,依然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致力于城市运营发展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去深入思考。

作者:岑佳翔 单位:上海城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力焓,石娟,赵江明.基于城市运营商的城市运营模式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10(5):87-91.

[2]顾建键.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1(2):88-99.

第5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前景

物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整个世界纳入其中。没有人会清楚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物具有物联网的特质。不过,从研究机构的各类报告,我们能预估物联网产业的庞大市场前景。

Gartner预测,2015年全球使用中的物联网设备或达到64亿,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实现物联网的事物数量将增长逾3倍,达到近210亿。另据CB Insights统计,过去六年中,迅速发展的物联网领域吸引了近75亿美元投资,发生近900起交易。2010至2014年期间,物联网初创公司吸引的投资金额翻番,交易数量由91起增至221起。研究机构 IDC则预计,物联网设备及相应服务的市场容量将从 2014 年的 6560 亿上升至 2020 年的 1.7 万亿美元,增长速度将随着接入设备的增加、带宽的增长及配套服务的成熟而加速。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基于未来10年中物联网采用率的范围、经济和人口趋势,以及技术的可能发展进程,预计在2025年物联网的经济影响价值可能在3.9万亿美元至11.1万亿美元之间。不过,实际影响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降低技术的成本,以及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接受程度。通过使用物联网,工厂产生的潜在经济影响最高可达3.7万亿/年。潜在影响第二大的将会是城市,在该环境下,物联网应用在2025年产生的潜在影响价值可能高达1.7万亿美元/年。

值得关注的是,物联网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Forrester的调查显示,事实上,在物联网应用方面,中国和印度的公司甚至比欧美同行还要领先。根据Forrester的数据,全球19%的公司已经在使用物联网产品和服务,31%则希望这样做。而中印两国已经有75%的公司已经开发或计划部署物联网应用,另有20%对此非常感兴趣。调查还表明,已经部署和计划部署物联网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是公共事业和电信公司、化学和石油天然气公司、以及交通公司。而对物联网技术的关注一般是在安全和监控、供应链管理、库存和仓库管理、客户订单监控等几个方面。

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

行业应用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领域。物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如传感、定位、标识、跟踪、导航等,可以实现动态、实时、无缝、全天候的监控,为行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改进行业运行模式,从技术的角度引发行业管理领域的革命,促使行业领域向着公平、开放、廉洁、高效、节约的方向发展。目前,物联网产业已渗透到城市治理、家居、交通、医疗、汽车、农业等众多领域。

1.智慧城市

物联网一个巨大的应用前景来自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简单来讲,智慧城市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等我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1)城市基础设施

物联网主要应用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中。如云计算平台与银行管理结合可以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以及数据可靠性。利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城市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流量、水压和水质,对漏水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以韩国为例,其供水系统管道漏水率平均为14.1%。漏水率每降低1%,D个城市一年可以节约40万美元。仅靠此一项,韩国一个城市一年平均可以节约564万美元。城市智能电网能够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全球智能电网应用开始进入发展高峰期。2013年与智能电网配套使用的智能电表安装数量已超过7.6亿只,预计到2020年智能电网预计将覆盖全世界80%的人口。此外,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发掘。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2)城市治理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高效的政府管理,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等,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使政府服务不断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精准的公共管理,为社会机构和民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第6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一)加快无线覆盖工程进展,完成7.1期23个宏站,29个室分站点建设,13个室分竞对居民区站点、21个省市疑难重点站建设;加大扩容力度,新增扩容系统121套,完成春节保障的224个FDD900站点升级;做好5G商用试点,完成7个试点站的开通和12个站点改造;配合龙湾城中村建设,完成搬迁开通14个站点。

(二)提升有线全业务品质,完成电视机顶盒无线整改3173个,有线接入率93.84%,提升6.62%;家庭宽带投诉满意度持续改善,达到98.41%。家庭宽带万用户投诉比290,重复投诉率8.24%。新建全业务资源点3295个,完成583个集客专线接入施工;ICT维护保障有力,高清监控在线率从97%提升至99.35%,简易监控在线率从90%提升95.8%。

(三)稳固基础通信网络,借力政府将节点机房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政策审批18个节点机房,购置3个节点机房。完成传输管道34孔公里,传输光缆269皮长公里,线路迁改172个,传输设备升级替换56个站点;电路同路由从4.57%降到2.11%,成环率从94.41%上升到95.35%,超大环从15个降低到6个,OLT同路由整改从14台降低到7台。完成70个站点市电整改转改直,安装720个智能电表云拍。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落实无线各项工期建设,7.2期计划建设33个宏站,71个室内和11个微站。协调铁塔和调动第三方力量,攻克遗留17个省疑难和13个市重点站,解决能力转换项目疑难站点的开通,做好5G商用试点的新增站点改造及开通。

第7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立体构建城市“骨骼”

在此次财富全球论坛向全球“营销”成都的宣传片中,短短数分钟的视频,用了大量笔墨描述这座城市的一个视角维度——交通体系。

“成都拥有中西部地区最发达的航空交通和铁路物流,是中国第五大铁路枢纽,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交通优势资源的汇聚,让‘3小时辐射5亿人’的财富机遇成为可能”。

3小时辐射5亿人,成为短片众多跳跃数据中最醒目的字眼。

对于近年来交通的变化,成都市交委主任胡庆汉最有感触,30年前,他还在西南交通大学读书。对于寒假回家,他记忆犹新:“从峨眉到浙江宁波,坐火车要3天3夜。人特别多,行李架上、座位底下,我哪里都呆过。每次回到家,都要倒头睡上整整一天。”如今,这一切已成为历史。

广陕高速、成渝客专、成兰铁路……胡庆汉打开四川地图,密密麻麻地给记者画出了一条条建成或在建的铁路、公路。“去年12月,成都开通至波兰罗兹的国际铁路集装箱直达班列,‘成都造’到欧洲不再绕道上海,运输时间从原来的40天缩短为14天;航空发展更为迅速,2012年,成都双流机场吞吐量首次突破3000万人次,在中西部第一个进入‘3000万级机场俱乐部’。截至去年底,成都拥有27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今年内预计突破30条……”

随着一条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线路投入使用,成都已悄然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一个涵盖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新亚欧大陆桥”骨架初现。正如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的评论:“成都将成为亚欧大陆重新崛起的战略支点城市。”

在这个交通几乎成为现代城市共性难题时代,提速,成为成都立体架构交通体系的关键。

去年,成都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正式投用,成都地铁进入“年年有新线开通”的时期。按照计划,今年地铁2号线西延线将开通。此外,2014年,地铁2号线东延线、1号线南延线开通。2015年,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和3号线一期工程也将开通。在财富全球论坛在蓉揭幕之前,中心城区的新二环、交大路、老成灌路、羊西线二环至三环路等多条道路,都将新建、改造或打通完成,届时,城区道路和路网将得以更加优化提升。

财富全球论坛召开在即,以二环路“双快”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相继竣工,成都公共交通发展的“硬件基础”将得到极大的增强,公共交通将实现一次“飞跃”。

从众多西部城市中脱颖而出

武侯区簇桥凉港工业区,卡美多鞋业的生产线上,制鞋工人们正低头处理鞋面。这些米色高跟鞋的皮料来自中国香港,饰扣来自意大利,出口方向则是美国。通过质检员的检查,它们被放进鞋盒,等待放进开往深圳蛇口港的货车。

卡美多鞋业董事长助理刘鹰说:“为国外企业代工制鞋的利润率约为5%左右。过去,物流成本占一双鞋价格的10%,是利润的2倍。以我们厂为例,每年生产近300万双鞋,如果物流成本降低1元,每年就有近300万元直接转化为利润。”

这是刘鹰2008年的梦想,如今已变成了现实。

近年来,成都市致力于打造西部物流中心。按照成都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成都市形成了以“一网二平台(物流快速网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平台)、四园区四中心(四个物流园区、四个物流中心)、五十个物流服务站”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框架体系。

同时,成都还朝着“光网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方向,实施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抓好区域网络和基础通信设施的改造升级,加快建设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2012年12月8日,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在成都开通4G(TD-LTE)网络,标志着四川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率先进入4G时代。

成都市物流办主任陈仲维说,打通大通道、发展大物流、拓展大市场、培育大企业,成都加快推进西部物流中心建设,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为参与国际分工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力支撑。

全球三分之二的IPAD平板电脑由成都生产,23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蓉城,一条条国际顶级品牌汽车生产线相继投产……短短几年光阴,成都已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

第8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传统能源汽车行驶在地下管道式的网格道路上,路面上只有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整个城市被免费的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公共服务信息经过分析后,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推送给市民;制造企业的设备与IT网络连接起来,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设备进行预测性的维护保养;商业、体育、医疗,不同行业可以为他们的最终用户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这不是电影《第五元素》中2259年的纽约,这是若干年后的番禺。

4月27日,思科首席执行官罗卓克(Chuck Robbins)来到番禺,这是他第20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是来参加“思科(广州)智慧城项目”的动工活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加这次动工活动的还有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长马兴瑞、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广州市市长温国辉、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从政府到地产、科技界,为何一个项目的动工活动可以云集如此众多的大咖?这个智慧城市又与其它智慧城市有何不同?

从零开始

不论是电影《星际穿越》中的立体宇宙空间站,还是《第五元素》未来城市里在空中交错的交通网络、乘飞行器出门的市民,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往往是人们对于当下问题的思考。

当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个人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污染和交通拥堵不断挑战城市承受能力时,智慧城市承载了人们那些曾经大胆想象的实现。

英国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 智慧城市最显著的两项益处就在于其稳定性和高效性。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使生活更便捷、环境更友好、资源更节约。

智慧城市是一个宏大宽泛的系统,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建设智慧城市,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选择方向,例如欧盟智慧城市建设重视公众信息素质的养成,美国则重视数据开放战略,至于巴塞罗那则是“物联化”。

未来,番禺将会崛起一座占地面积为3.59平方公里的思科智慧城。“广州市番禺区的智慧城项目是全球首例,从零开始打造的全新的智慧城市。”罗卓克说。

此前,在思科的帮助下,德国汉堡已成功打造了一个可按陆运和海运统筹交通管理的全数字化网络和 IT 战略。通过整合泊车、交通、灯光和环境四个网络,汉堡可以在不干扰汉堡居民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协助港口业务的顺利运行。现在,该市的碳排放量正以 12000 吨/年的速度递减,交通事故也减少了 30%。在被誉为“欧洲智慧城市标杆”的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建设中,该市市议会与思科合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管理和日常业务,双方在巴塞罗那建立了思科IoE创新中心,这个高科技的实验室将围绕巴塞罗那,通过先进的网络协作技术拓展到其他领域的创新。

“这两个智慧城市项目是在现有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上、利用我们的技术注入更多的智能。”罗卓克说,“这两个城市和广州的智慧城市不一样。”

“我们的梦想是以全球合作伙伴的经验加上思科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经验,把番禺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案例。所以,我们也带来了来自新加坡、欧洲、美国的合作伙伴,把他们全球某个领域智慧城市的经验带来番禺。”思科全球高级副总裁、思科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仕炜表示。

平地起高楼,从城市规划开始打造一个新的城市,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尽可能多的资源放到新城中去,在最大限度上接近那个理想中的智慧城市。

“这是思科面向未来走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今天打造智慧城市,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把思科多年以来的经验致力于满足国家主体、行业主体、企业主体的需求,应用在改变未来学习、娱乐、工作和生活的方式。”陈仕炜强调。

撬点的力量

简单来看,智慧城市就是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进行实时的连接,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动态的管理。所以,智慧城市不但需要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这些基本的要素,还会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通过智慧城市项目,思科要为广州打造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罗卓克表示。

思科将推出精英人才项目,计划未来3年培养10万名大学生,同时,还可以创造7~8万个就业岗位。

去年4月,广州市政府与思科公司正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思科及其10个战略合作伙伴还与番禺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这标志着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成功落户番禺区。从已签约合作伙伴的合作项目来看,涉及了云计算技术,围绕智慧健康、智慧物流、数据中心等。

“思科作为一家网络设备公司,是位于所谓的‘撬点’的位置,我们可以撬动整个互联网的发展。”不可否认,比如IoT、云计算和移动互联,很多数字推动技术都是以网络为中心。

罗卓克补充道,“通过对流量实时的搜集和分析,我们可以为前台的应用推送更加有价值的洞察。让这些应用可以获得更智慧的数据,从而跑得更好,这是对前台应用运营的优化。思科不光只做网络设备,我们也开发应用。我们还有各种物联网的应用、安全的应用、策略管理的应用。”

对于思科来说,广州智慧城市的项目,同样也是这家公司寄予创造未来中国业务增长撬点的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区业务在思科全球业务的占比一直都是个位数的百分比。“中国市场增长这么快,我对这个百分比有更高的期望。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每年都要来中国这么多次。虽然业务占比不高,但这不改变思科对于中国的信念,对这样一个战略市场的重视。”罗卓克说。

聚焦制造业

全球制造产业链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升级、日本制造业白皮书,发达国家重拾制造业动能。中国制造面临劳动力价格增长,土地升值等国内要素供给环境的变化。可以说,现在是中的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刻,而广东又是中国贸易进出口和制造业最密集的省份。

所谓数字化转型,正是在经济、能源等外部环境压力下,恰逢技术发展到了可以解决相应问题的时候,催生出的行业需求。

记者在动工活动当天的Demo展区看到除了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智慧城市数字化运营平台、智能交通和思科Jasper物联网平台、智慧工作,以及智慧家庭展区外,另一大看点,就是思科着重打造的“思科广州万物互联智造云”,从制造云全景,到设计、供应链、智能制造,到绿色节能与客户技术服务,涉及了制造业的生产销售环节。

第9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一、引言

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城市化过多关注经济功能、忽视城市的生态功能,造成下垫面硬化,湿地、湖泊被部分填埋,绿地减少。此外,现有的管网设计多偏重末端集中控制,造成城市地表径流增大,既浪费了雨水资源又使城市埋下了内涝多发的隐患。实践表明,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很难全面解决城市旱涝、水体污染、绿地减少等问题,城市建设与管理亟需树立系统整合的理念,以此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开始在我国推广。那么,如何建设海绵城市、避免一哄而上导致决策失误,首先要认知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主旨。

二、海绵城市内涵及核心主旨

海绵城市的内涵可概括为通过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海绵体”,修复已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通过采取“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排水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保障城市水安全,解决水污染及生态退化等问题。海绵城市的本质在于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构建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最终目的是使城市具备能够“弹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诸多水问题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失调,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出发,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因此,从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建设的核心主旨出发不难发现,海绵城市项目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推进相比普通项目的推进,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和隐性。

三、海绵城市PPP项目特点

第一,多层次特征。从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到城镇海绵系统,再到综合水安全系统与水生态基础设施,每一项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都要为实现微观实效-中观实效-宏观实效服务。第二,集成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是海绵城市系统的各微观组成要素,面对的是动态的生态系统,与轨道交通、管线建设等不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固定性特征,其内部运行机制更为复杂,集成性和隐性程度也更高。第三,动态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运行上的灵活性,为不断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项目间的协调配合留有一定的动态发展余量。第四,公用性特征。海绵城市承载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等职能使海绵城市PPP项目大多带有公用事业性质。第五,成本相对性特征。短期上,由于很多城市在生态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投入比较高;长期上,从理论上讲,综合经济收益高于运营成本,如果能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将这一理念融入建设过程中,其成本可大大降低,甚至比传统的以灰色基础为主体的城市建设设施更加节省成本,相对旧城区的改造成本也会更低。第六,不确定性特征。海绵城市项目生命周期较长,参与各方多且相互关系复杂,在立项、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因素出现。由于当事各方很难约定各种情形下的责权利,因此会呈现出资产专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导致不完全契约状态下风险和效率的不确定性且呈现动态化发展。

四、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

由于我国在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海绵城市项目自身的特点,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将面临项目选择、规划、设计、融资、运营、监管等方面的潜在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将会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浮出水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和实际成效。为了有效应对、妥善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应充分分析并探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项目选择

海绵城市PPP项目前期评价机制的不完善。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物有所值”审查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世界上很多国家运用资金价值(Value for Money,VFM)评价方法,对PPP项目进行评价,而我国PPP项目前期评价中VFM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PPP项目本身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外部性考虑不足,缺乏大量影子r格与行业数据等基础数据。由于缺乏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积累支撑,定量VFM不仅成本高而且缺乏准确性。

(二)规划层面

第一,规划过程中控制参数的选择问题。虽然美国低影响开发、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管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等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经验,但是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从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到具体实践,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本土化案例可供研究。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调控参数标准的选择成为瓶颈,亟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进行全面论证。

第二,两类系统的有机衔接问题。从系统衔接角度讲,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建成了大量灰色基础设施,如何在实际管理和操作层面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与现有灰色基础设施的衔接,如何将绿色建筑(海绵建筑)有机纳入海绵城市的发展战略中亟需进行深入论证。

(三)设计层面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在我国的具体实施需要大量详细的海量数据支持。但是,我国很多部门和企业尚不具备低影响开发的设计能力。

(四)融资层面

社会资本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普遍持谨慎态度。2014年7月,财政部第43号文件,提供了新一届政府对城市融资和地方债务治理的框架,其中明确提出将逐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创新型项目投融资模式,但是社会资本对此却普遍持谨慎态度,其中的原因之一即海绵城市PPP项目的融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融资主体的地位和权责不清晰,无法律层面界定。特别是随着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逐步剥离,需要与PPP模式下的特殊项目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实现市场机制下的分工合作,要求必须针对海绵城市各类项目的特点以及不同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主体下的运行模式,否则将很难形成持续的市场化推进力。

五、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操作层面缺乏可行性论证和实证研究

(一)建设运营模式

1.政府购买服务型,项目公司进行设计、建设、资金筹措和运营。这一类型的项目有可能出现项目资产所有权所属对运营服务价格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加大财政支出以及公私部门之间风险分配的纠纷,有悖于海绵城市PPP模式实现政府建设与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关于所有权的配置问题,即使是PPP模式做得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对所有权配置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还很欠缺。

2.消费者付费型。政府部门仅参与项目计划和许可,项目公司独立进行设计,资金筹措和运营通过收费收回投资和实现利润。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城市涉及的生态水基础设施服务如何与消费者的间接付费合理联系是难点之一。宏观上讲,这是一个在分税制基础上跨区域的水生态系统治理问题,决定了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式、数量和质量。而方式、数量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进度和成效。

(二)监管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水生态质量信息问题需要智慧城市系统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监测与信息传导,以提高政府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从我国目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看,很多城市还不具备提供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的能力,由此必将为海绵城市项目的整体启动和运行带来影响。此外,从项目后评价层面的角度讲,PPP项目绩效指标多以问卷调查、模型计算归纳得出,很难动态纠正项目过程中的错漏,并且PPP的绩效指标体系也不尽完善。

六、对策

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潜在问题是多方参与的一个系统方案,涉及法律体系、公共政策、技术体系、管理机制、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最终这些层面的问题都将归结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此明确分类管理是重要前提。

第一,推进PPP项目VFM评价体系建设,建立适用于我国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计算条件和指标参数,为VFM执行制定统一的量化范围和标准,科学计算以往管理体制下政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支出总量和采取PPP模式政府的支出总量。第二,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具体项目立项的可行性,以分区目标、用地分类目标、用地控制指标为基础,综合考虑现有的灰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与拟建的绿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海绵城市所涵盖的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的问题。因此要设立协调机构,协调住建、水利、财政、环保、交通、农林、气象、规划等部门,建立区域协调管理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第三,加快开展LID技术应用研究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本土化的设计能力。第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类管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城市组建了投资建设公司,对基础设施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上市,但是这些举措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有效管理的问题,对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项目的作用很有限。海绵城市建设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其所涉及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有些又属于盈利性质,因此必须区分海绵城市的项目组成并实行分类管理。比如,以非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政府投资建设管理与以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必须分离管理,即以城司为代表的地方融资平台和SPV共生的局面,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主体权责,保障海绵城市PPP模式的政府一方、项目一方和社会资本一方等各主体的利益。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和经营权有偿转让机制,促使政府投资从经营性水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稳妥、有序地部分退出。此外还应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要与发展银行、保险、信托、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证研究工作。第五,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征收雨水排放费的法律法规。我国对于海绵城市项目的服务定价研究需要与监管环节相联系,结合实际数据研究并制定雨水排放标准,并对现有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政府对海绵城市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合理。第六,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的进度,特别是要加快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的信息应达到实时网上公开化,让公众能够分享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设计、融资、建设及运营信息,这对于推进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混合制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七,加强对海绵城市PPP项目的后评价实证研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海绵城市PPP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理论与实践经验。

综上,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规划部门、项目公司、业界和社会资本必须针对本地实际,在建设模式、技术体系、城市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这是推M海绵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2]叶晓东.海绵城市实施途径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6(2):51-57.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6-36.

[4]胡振.公私合作项目范式选择研究――以日本案例为研究对象[J].公共管理学报,2010(3):13-121.

[5]何常清.以控制指标的分区分类落实引导海绵城市建设[J].江苏城市规划,2016(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