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概念范文

科技创新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概念

第1篇:科技创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创建;中学生物;有效课堂;探索【中图分类号】G633.91

引言:生物课的教学注重把生物学的知识紧密的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到生物知识理论,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让他们培养出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建立有效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生物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教授生物课程呆板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更没有将生物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生物成绩直线下降,为此,在新课改下,中学生物老师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创新生物教学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课程,积极与学生沟通,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做好教学备课的方案,创建和谐、有效的生物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生物,更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保障。为此,生物新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应该如下: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教学比较单一,课堂气氛单板,课堂内容只是单一式的课本教学,并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对生物学习的厌学心理,为此,教师要实施新课程目标,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构建一个与新课改相符的备课策略,及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几个生物老师的教学经验共同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把每节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理论、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多注意学生的课堂反映,适时采取应变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串联整个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生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依据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生物课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全局下,丰富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能力,摒弃传统的课本教程,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达成合作探究生物知识,共同发展对生物的学习。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生物教材,明确把握教训编写的目标,并跟进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适时的调整,把教材内容转变的更为人性化,通俗易通,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如在生物课讲授生物变异的时候,教师应该带动学生通过探讨,激活课堂气氛,从而到达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

(三)生物知识与教训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生物新课改重点在于不仅要把生物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操作能力,全面提供其综合素质,生物知识本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方式上突显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学习过程,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师讲授生物解剖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动生物实验室,采用活体解剖鱼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解剖学的过程,可以通过解剖鱼,把解剖学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具体实物获得对生物知识的准确把握。

(四)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本教学方式单一,对于生物知识的表达不能全面,仅靠教师的口语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生物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上课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乏味的现象,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把教学方式的传输更为丰富化,在生物新课标的指引下,把文字、图片、讨论、资料、实验等多媒体融合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上,如当教师在教授生物起源的时候,可以生物在不同时期的进化过程做出图片形式,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放映给学生看,利用图片形象生物知识,同时在图片的设计上还可以加小动画,以增强教学动感,活跃课堂气氛。

结语: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物知识的传授,把课堂教学充分的与多媒体及其更多的隐性资源相融化,才能调动中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参与到生物学习中。在新课改下,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建立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邹蓁;正确理解生物新课标创建生物新课堂;《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第10期

第2篇:科技创新概念范文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且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相关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集中体现了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和环境法学等学科分支知识的交叉和运用,在环境与生态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4年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建立我国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制度。随后,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编写、人事部审定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正式出版,大纲规定环境影?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设4个科目,注重考查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法律法规和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2010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场能力、设计能力、工程项目实施能力及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历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考试通过率极低,许多高校学生也因为环评工程师的高走低出而不得不放弃从事环评工作;同时,高校在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讲授、轻自主探究,导致部分毕业生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这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现学先用、用人单位意见多多的局面。尤其是近年来,环保部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出台了很多规范文件,加大环评改革力度,社会对于环境专业学生的要求随之水涨船高。

一、环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弊端

1.教材过时、滞后。教材作为承载知识的物质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多年一直使用的教材为2001年出版的《环境影响评价》。然而,环评是发展变化的,每年都会更新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十多年前编写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度不高,理论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需求,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空气污染问题却愈加严重,穹顶之下的雾霾问题对人类的生活已造成严重威胁,2012年颁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905-2012》进行AQI的监测,把PM2.5列为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之一,并于2016年全国普及,这是以前的教材从未涉及的内容。自2015年1月1日实施新环保法,2016年修正并实施的新环评法,以及2016年颁布的地下水导则(HJ 610-2016)和2017年1月1日起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1-2016)等内容在原有教材中根本不可能涉及。

2.满堂灌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以讲授法为主的教材讲解成为传输环评知识的基本方式,教师占主体地位。其教学模式主要是组织新课,讲解新课,布置作业,教学多媒体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观被忽略。这限制了个人的充分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地的余地,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得到预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创造才能,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有限,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传统的环评课程的课时分配是一学期总计68学时,总计11章,平均一章6学时。这对于老师来说,时间短,任务重,内容多且繁琐,加重了教师的讲解负担。对于学生来说能真正掌握的知识也会相对较少且不深入,只是了解个大概,学完下来学生能记住的知识不多,如囫囵吞枣般。教学场地仅限于教室,使学生没有环评基础数据的概念,没有形象的认识,只能死记公式,无法理解一些工程的设计原理,立体感不强,且撰写报告时出现敷衍了事,抄袭现象严重。

4.考查方式死板,学生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传统环评教学课程的考查方式是平时成绩10%,而期末考试高达90%,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考试设置多为客观题,主观题比例较低,就单拿成绩来说最终目的为了使学生能编写出合格规范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整体知识框架脆弱,对原理的理解似是而非,无法活学活用进行实际操作更谈不上创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环评课程偏理论性,学生自己编制报告的机会几乎没有,大学期间基本没有动手的机会,纯粹属于纸上谈兵。

二、基于“卓越工程师”理念下的现场教学模式

1.现场教学模式概念以及具体操作流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需要教授学生环境工程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学生通过此门课程应基本掌握环评理论知识、环评设计技术及绘图技能。现场环境教学模式是指,通过与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环保相关的工企业部门合作,为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到工程现场参观,采用真实的题材,让学生参与进来;引入工企业或环保部门工程师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环评。时事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是:经过前期的指导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环评新闻的搜索及处理素材的技能,以环评时间(News Time)演示文稿或其他多媒体方式进行报告,教师结合教材进行点评和分析。现场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联系好相关部门为学生提供见习场地,让学生接触实际场地,让学生对地形、水文和气象等基础数据有直观的概念,设计真实的课题让学生因地制宜设计环评报告书(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可设置适当的奖励环节。

2.?F场教学模式的优势。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现场环境下的数据与教材讲解紧密结合,用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及现场教学的方式,使环评偏理科化的数据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单纯听课和做笔记造成的单一枯燥和烦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不再为了学而困,从而达到“卓越计划”提出的重素养,重实践的人才要求。②更换最新教材,配合网络资源。原来环评教材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和实例较少,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把课程也一分为四,分别对应的教材为《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对应注册环评师考试用书,再在课堂上配合运用网络环境下的丰富信息资源,及时更新,增添知识的具象性和实用性,教师把知识整合起来不仅可以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也使学生的兴趣大大的提高。③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教学效率。时事环评和现场教学的实施以小组为单位,需要发挥每一位同学的才能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每一位小组成员应相互交流协作,将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不仅能得到锻炼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归属感和成就感。团队协作有助于依靠团队的力量突破环保教学难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开发性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创新才能的发展。

第3篇:科技创新概念范文

1.1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

海洋科学是指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及其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及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有关的知识体,主要由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以及海洋生物学四大分支学科构成。海洋技术是研究海洋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技能和设备的总称。依照功能属性,海洋技术大致可分为海洋环境观测/监测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但随着长期的社会发展,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一体化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加强,海洋科学成为海洋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海洋技术进步。随着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强化,人们较广泛地使用“海洋科技”概念对这个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表述。

1.2海洋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概念的提出与运用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创新的深化与发展。技术创新是熊彼特于20世纪上半叶提出的经济发展概念。在熊彼特看来,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转化为可获利的商品及其产业[1]。在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中,仅仅提到“技术创新”而非“科技创新”。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科学”与“技术”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所以就产生了“科技创新”这一新概念[2]。多年来,经过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发展,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理论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是指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生产应用、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有关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因而它不属于单纯的科技范畴,亦不属于单纯的经济范畴,它体现的是科技经济的一体化[3]。国家创新理论的提出,是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在创新过程中,都无可避免地受到创新活动赖以进行的国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于是,此后的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考察各国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逐步演变成为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而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4]。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海洋科技创新既是与海洋相关的技术创新,又是以海洋为“区域”的区域科技创新。因此,可将海洋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为:是指与海洋新产品、海洋新体制、海洋新文化和海洋新技术的产生、研发、应用相关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以及在海洋开发与管理事务过程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体制的实践活动。

1.3海洋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

海洋科技创新由三大要素构成,分别为创新主体、创新中介和创新客体。其中创新主体为海洋相关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技术专家以及科技研发人员和科技的共同体;创新中介为科学观察实验和技术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科学仪器、设备和场所等,即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等具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能力的载体;创新客体为一切知识、探索、改造、利用、控制、变革的自然对象及其科技创新的知识成果或理论系统和物化形态的成果。三大要素又分别对应动力机制、能力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包括对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等,是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能力机制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物质技术装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资金和原材料的供给能力等,是海洋科技创新的依托和支撑点。运行机制则包括海洋科技创新的程序和模式等,主要是指新的科学理论、新的发明创造、新的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从出现到应用并取得效果和效益的过程,是海洋科技创新的流程和实现点。因此,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的三大机制方面。即: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激励机制驱动创新主体进行自主创新、模仿科技创新、引进科技创新和合作创新;是否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运作机制;是否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在充分利用信息与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并产生、应用和扩散新知识、技术和生产方式等要素。

2海洋科技创新的特点

海洋科技创新是某个领域里的科技创新,以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它具有科技创新的风险性、突破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领域性和兼容性等海洋特征。(1)风险性。海洋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很高,一般物品的生产都具有投入与产出对等的特性,但海洋科技创新生产投入巨大,而获得利益一方面是以随机概率的形式获得;另一方面受到的影响因素众多,从而阻碍了企业进行海洋科技创新活动。(2)突破性。海洋科技创新的价值和动力就在于它的突破性。海洋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即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相同质量的产品,或以相同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前沿性。海洋科技创新活动中,前沿科技是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成为一些国家和跨国公司的主攻方向。(4)领域性。海洋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海洋产业的发展,同时又成为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较陆地肤浅,加上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海洋开发的难度比陆地开发大很多。因此,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较陆地产业更加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同时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和深入。(5)兼容性。海洋科技创新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海洋科技创新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随时准确掌握领域外,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科技创新动态,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与水平。因此,它必须是开放的,能广泛利用其他领域内的科技与人才。在改革创新与管理创新上,通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来支撑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区域内的协调,最终通过管理和服务,把海洋科技全面融入经济和产业。

3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

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有单向线性模式、环形回路模式和网络系统模式3种。单向线性模式是一种简单、理想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也是技术扩散的标准模式,即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入新产品、新技术等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拓并应用新的原材料来源,实现生产的新的管理和组织等,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事实表明,创新并不一定是由发明开始到扩散的线性模式,而是出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创新源,所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创新,创新是创新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因此,环形回路模式和网络系统模式成为目前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发展模式。环形回路模式引入了市场的机制,即主体的创新行为不仅仅是主观能动带来的,更多的是由市场的推动。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创新不再是一个单线性技术扩散模式,而是从理论研究到技术研发,直至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受到市场(产品或技术的应用效果)的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而不断调整,最终创新不再是某个产品或技术的突破,而是贯穿整个过程。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模式由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构成科技创新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以引入、扩散知识和技术为目的,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具体来说,就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创新推动网络,主要由相关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培训、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这个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科技创新网络系统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的关注,不再局限在提升科研水平、改善企业技术、改革管理制度等某一方面,而是集中在如何提升整个网络系统的能动性和协调性,进而推动科技创新。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也必须以网络系统模式为主,将海洋相关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培训、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海洋科技创新网络系统,以政府推动或市场调节的手段,维持和维护整个系统的能动性和协调性,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进而带动地区海洋产业的发展。

4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从海洋科技创新的概念,以及海洋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和发展模式可以概括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涉海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或自然人等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包括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研发经验、研发经历、科研设备、经济实力、创新精神等7个主要因素。其中专业知识水平是科技创新最基本的条件;知识结构是本单位科技人员具备相互配合所需要的各有所长的专业知识;研发经验是科技人员及本单位从事海洋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研发经历是科技人员及本单位从事海洋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时间和空间;科研设备是本单位开展科研试验需要的硬件设施;经济实力是本单位开展科研试验和相关活动需要的经费来源;创新精神是科技人员本身和集体具备的创造力、创作灵感、奉献精神等思想境界。

第4篇:科技创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46-01

存在于知识中的力量是无形的,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它也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创新是我们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保护原有文化的保障。当今社会,各种竞争日益剧烈,如何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傲视群雄。那就必须对于旧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一条新的道路,一条只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条别人无法照搬也无从取代的道路,这就是科技创新之路。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创作水平,如果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不理想,那么他的科技创新水平也会不高,所以,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好的氛围。

一、科技创新小常识

科技创新作为创新的一种存在方式,其概念与创新也是相同的。创新是指:在现有知识和物质的基础上,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能取得一定效果的行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1]自主性的知识创新领域与科技创新领域相结合,能够拓展人类的知识面,提高认知能力,产品也将不断地更新换代。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产物,也是创新发展的主流,它本身是电子信息或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发现和新的假设合成体。

二、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并不是难么容易就能进行的,我们容易受到原有文化的影响,想象力也容易受到限制,所以要想顺利的进行科技创新,首先思维要迈出原有框架的限定,也就是把思维进行创新。思维上的严谨性和展望性在科技创新中是必要的存在。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找准研究的方向,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设法寻求解决之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取得科学研究的优异成果。[2]

三、科技创新与学科知识

(一)物理方面

物理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物理中的大多数知识与生活实际有关,与科技创新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学习了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概念之后,以此为基础,与其他同学探讨了关于能量转换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与发展,借鉴前人的研究,通过对太阳能设计、核发电、风力发电等研究的学习与发现,做了很多小的试验,《湿控节水灌溉装置》是其中的代表,利用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及研究,撰写论文《LED发光二极管电流及使用寿命研究》。[3]

物理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也是最多样化的。在学习关于传感器的知识研究的课题后,并充分了解了一些传感器的功能,利用课外时间找到了一些由此原理而诞生的电子产品,如光传感器制成的灯,烟雾报警器,铁的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用电灯、重力传感器制作的电子秤等。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个关于传感器在科技创新中应用的研究,并在集体的智慧下做了一些小的试验,如“灯光控制触摸传感器LED灯”是代表性作品之一。

在物理学科中,我们可以找到平时可能知道但却不了解的一些作用力。物理课本上有一节讲“安培力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安培力也是作用力的一种,它是磁场作用于通电导线的一种力。安培力的应用也很广泛,直流电动机、磁电式电表等都是利用的安培力的原理。利用这些原理,我们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探讨,《线圈炮、电磁炮》是其中的代表。

研究性的学习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我们的思想力和创造力。使思想付诸于行动,虽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对我们日后深入的了解科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拥有过人的科学素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生物、化学方面

水是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存在,地球上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占了很少一部分比例,而就在这很少的比例中,由于人们的破坏环境和不爱惜水资源导致很大一部分地下水遭到污染。生物的知识不仅能为化学产品的生产提供帮助,生物的科技创新知识也能为污水的处理提供方法。

污泥中含有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微分子物质,所以对于微分子物质的处理还是要用到微生物。微生物对于城市污泥的处理也是科技创新的一种形式。这种方法是增加污泥中微生物的含量,利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原理,降解高分子物质使其转化为低分子物质氧化物。微生物主要通过其分解的酶来降解污泥中的污染物,我们都知道,酶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催化的反应速率。因此,发现微生物也对污泥处理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微生物处理污泥的方法也是一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污水处理技术。

生物修复是依靠附着于固体表面的过滤介质,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净化有机物好氧处理,微生物可以附着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对水质的适应性变化,而且效率高(因为附着在以上类型的微生物多),污泥产品的降解率较低。[4]大自然中赋予了我们很多奇妙的宝藏,其中就包括同位素的存在,如我们熟悉的碳、汞、铅等,这些同位素对污泥中的污染物可以起到推测的作用。

结论:自身的创新能力需要自己去挖掘、开拓的同时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高中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想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以往不合适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方法。同时,老师也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授课习惯,在课堂中多开发学生的创新力,解放学生的思想包袱,提高高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势,为高中生创建适合独立创新的学习环境。作为家长,也要时时刻刻树立榜样,在无意识状态下激发高中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不能故步自封而要勇于创新,学好知识,丰富自己,顺着前辈前行的脚步继续发现未知世界的奥秘,为祖国发展、人类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雨涛.数学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

[2] 孙鸿飞.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小发明[J].教育创新,2013.

第5篇:科技创新概念范文

人文科学对创新发明的描述更具有科普性质,更能接社会发展的地气,宣传科技创新文化。

在我校第二届科技文化节的比赛项目更新时,我想到了科技文化节的责任功能之一――科普,于是从学科创新的角度,想将艺术学科、语文学科、自然学科结合,进行科普剧本的表演。

由于这是前所未有的比赛设计项目,最初我还有些担心,学生能写出像样的科普剧本吗?宣传发动后,踊跃参赛的学生还真不少,短短几天,就有近30个剧本报名参赛。经过语文老师和音乐老师们精心筛选,最终保留了十几个突出科普特点的节目。

在学生表演的科普剧中,其中一个剧本展示的是“装修后的新家立刻居住是否科学的问题”,整个剧情设计很精彩。

一对儿女购买了一套新房,作为感恩父母多年养育的礼物。新房刚装修完,儿女就督促父亲搬入居住。可是,住进新房不久,父亲就感觉身体乏力。

这时,表演甲醛的演员穿着道具服装张牙舞爪地出场了。“我是甲醛,装修材料里少不了我。新房我先住,谁要是早住,我会专门找他算账,让他浑身不舒服,得病甚至死亡。最近德州一家三口住进新房后死亡就是我的杰作。我最喜欢门窗紧闭,这样我在新房霸占的时间就越长……”

在欣赏表演时,学生们也明白了新房装修后房子往往会含有大量甲醛,因此不适宜立即居住。

后来,来访的儿女看到生病的父亲,立即把父亲送到医院,医生指出了病因并给出常开门窗通风的建议。儿女回到新家开窗通风,表演甲醛的同学则在一旁浑身发抖,感慨自己的失算和生命殆尽。

还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表演的是一个发明作品。在微波荡漾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轮船,情境很是惬意,但转瞬间,狂风大作,海浪汹涌。于是,该小组的同学不慌不忙,把该轮船进行了改进,使其立刻进入潜水状态。任凭上面的海风巨浪肆意横行,改进后的轮船在海平面下却安然无恙,大风过后,轮船又立刻从潜水状态进入正常漂浮状态。

这样的表演让人们认识了该小组的发明作品――一艘具有半潜船功能的客船。有了它,对付航海中的恶劣天气变得很简单。整个剧目表演过程中虽然没有任何声音解说,但剧情非常棒,让人捧腹大笑。

看完科普剧的表演后,我不禁感慨,一些肥皂剧耽误了学生多少宝贵的时间,如果多一些科普剧,少一些欧美日韩剧,将会有多少学生从虚度光阴中被解救出来。

第6篇:科技创新概念范文

在市场经济中,中介贸易是成本最少、风险最小、获利最丰的产业,商品经济越活跃,中介贸易越兴旺,中介组织越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科技界先后掀起了三次热浪,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是技术市场热。此热始于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走向。其中的理论突破在于:技术成果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在市场上交换;二是信息热。以1993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在这股热潮中,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得到了极为迅速的推广和运用。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化的步伐加快,有效的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热是技术市场热的继续;三是知识经济热。它是技术市场热的继续和深化。社会中介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等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对社会中介的发展战略和战术问题研究的不多。

一、社会中介机构的信用是在承担风险的实践中取得的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中介机构大多是从政府机构、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中分枝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中介机构与其母体在知识结构、企业文化、素质能力方面雷同。这种线性的同构性使之往往只能是其母体机能的延伸,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诚然,经过市场磨练,已培育出少量有着综合知识机构和现代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的社会中介机构,它能够与科学家、企业家、投资者互补。这种互补已经使这些社会中介机构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对于今天呼之欲出的知识经济的需要来说,仅是互补还远远不够。它对社会中介机构的要求是能够起协同作用,即能与科技界、企业界、金融界产生非线性的反馈作用,从而使科技成果的转化发生质的飞跃。这无疑对社会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用一种实践的观念来突破传统的中介服务模式,即中介方和委托方处于一种“互补性”的结构状态,中介方提供信息收钱,委托方出钱买信息,这种方式在西方也许很有成效,但我国的企业正处于转轨期,企业自身市场营销、战略组织能力一般比较薄弱,即使是很好的“点子”、“很到位”的信息,有时也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发挥作用,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对企业来说,与其说要找人出点子,不如说要找人来操作,帮助他们实现“发明价值”转为“市场价值”的惊险跳跃。从理论上讲就是要形成一种“99+1=100”的协同结构,使之由于中介机构的参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据此,当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中介新概念是“中介方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经验,根据委托方的要求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并与技术提供方扭合在一起,参与过程性操作,在取得增益后共同分享。”这是一种强调实践的中介概念。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构成系统的要素与结构不同时,也可获得相同的功能,当中介公司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联由“协同式”取代“互补式”,在结构上虽有所变化,却能够达到与国际标准的中介异曲同工之效能。

二、社会中介机构发挥重要作用的灵魂是信用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学层次问题和走向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而科技创新是以知识产权为前提,产权交易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以高科技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国家安全需求为最终目的。在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产业化的高科技产品过程中,社会中介机构扮演了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的服务纽带。社会中介机构对促进多学科的交融、渗透,形成更高更多的知识产权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中介机构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是中介信用。良好的中介服务信用是改善科技创新环境的关键。在西方国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中介服务信用成进程会变得缓慢而无序。为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纽带。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社会中介机构的贡献,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会变得缓慢而无序。

第7篇:科技创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 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072-05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环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为我国企业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风险与挑战也接踵而至。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依靠资源优势竞争的传统模式划上了句号,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规模和效益上的较量,更是科技创新能力的角逐。在同质化的社会生产中,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脱颖而出。科技创新能力要提升,衡量指标要先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度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源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研究,是技术创新深化与发展的必然。科技创新内涵的外延较广,其概念在目前尚未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界定,常常被误认为与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同。常东坡等(2005)认为,要从本质上界定科技创新的概念,首先要认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他指出,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总称,两者相辅相成,科学创新为技术创新奠定理论依据,技术创新则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基于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宋刚(2009)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这个“三螺旋结构”协同演进的产物,其内涵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子体系共同构成。

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综合,是一个通过学习新知识、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从而实现对资源进行新的优化整合的过程。企业的科技创新具体内涵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一个以基础性科学研究的知识创新为先导、应用性技术变革的技术创新为核心和组织制度变革的管理创新为支撑的体系结构。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涉及多要素和多层级,对其内涵的理解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考量。

一是科技创新要素维。企业科技创新需要多种创新要素的综合参与,包括主体行为要素和客体整合要素。在企业层面,科技创新主体行为要素包括管理层、研发部门、协作部门等。其中,研发部门是核心主体,管理层是发起源,协作部门是支撑保障。科技创新客体整合要素是所有参与科技创新配置的资源总和,它包括科学理论知识、创新工具和创新生产要素。其中,科学理论知识是基础,创新工具是载体,创新生产要素是客观要求。科技创新主体只有通过积极的创新行为,对创新客体进行有效整合,才能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与完成。R.Burgelman等(2004)指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由资源配置能力、行业适应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四大要素构成;吴贵生(2000)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分为投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六个要素,并以此构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科技创新过程维。科技创新是一个涉及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还涵盖了管理、商业等因素。随着对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的过程主要遵循两种模式。一种是“长链创新”模式,这一创新模式始于基础研究阶段,而后向应用研究发展,最后终于市场实现;另一种模式是“短链创新”,该模式在借鉴已有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越过基础研究阶段,而直接始于开发阶段研究,进行深度开发。Chiesa等(1995)基于企业的创新过程,指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意识生成、产品开发、技术支持、创新管理等,并以此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审计体系;吕一博等(2011)以创新发起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和创新推广能力构建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两维度的综合考量,本文认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具体内涵包括潜在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如图1所示。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由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丰富,为了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在构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系统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导向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评价目标为基础,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潜在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四大类一级指标,并依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特殊性,于一级指标下设置二级分指标。

1.潜在创新能力指标

潜在创新能力是一项基于企业当前所拥有的资源状况,反映企业未来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指标,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基础。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因素:

(1)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企业在报告期内(一年)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反映了企业的经济表现。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企业当前的经济实力,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活动是有风险的,企业的经济基础越深厚,其进行科技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获得成功的几率也就越高。

(2)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当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净利润增长率代表企业当期净利润比上期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未来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续航能力。净利润增长率越高,代表企业经营状况越好,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就越趋于稳定。

(3)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

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基础。科学家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企业所掌握的科技创新理论的扎实与否,工程师人数规模的大小则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该指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未来可能的科技创新成果。

2.创新投入能力指标

创新投入能力考核的是企业创新资源要素的直接投入水平。科技创新投入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也是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创新投入能力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技术前提和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1)科技活动投入

科技活动投入=研究与开发活动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活动投入+科技服务活动服务

科技活动投入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撑力量,是推动科技创新运行的客观源泉,贯穿了科技创新从研发到应用的整个过程。

(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销售收入×100%

研发经费投入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一个相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意愿强度和投入水平,反映出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企业在该比例达到3%时只能维持生存,达到6%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3)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而发生的费用支出。技术改造指企业在原有技术(工艺、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深度开发,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

(4)研发人员投入强度

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总数/企业职工总数×100%

研发人员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最直接的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运行的主观源泉,是创新投入能力的人力基础。

3.创新管理能力指标

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和机制上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的能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和保障力量。创新资源要素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配置管理,创新管理运行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能否得以维持。该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1)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

企业的科技创新过程要经历决策实施实现三个阶段。决策一般是由企业家作出,企业家越是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其对科技创新的倾向程度就越强,决策投入的创新资源的规模和水平就越高。

(2)创新战略规划的完善程度

创新战略规划是指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战略管理。企业是否针对科技创新活动制定了战略规划,以及该战略规划期的长短体现了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一份完善的创新战略规划,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

(3)创新项目管理的完善程度

项目管理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相关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等管理方法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为了满足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期望。一项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企业多个部门的参与,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其进行协调和管理,往往会形成多头领导,以致创新效率低下。

(4)创新机制的健全程度

创新机制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保障。创新机制可分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分别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起着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

4.创新产出能力指标

创新产出能力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高低最为直接、重要的指标,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效果的集中体现。该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因素:

(1)论文著述发表数

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科技创新理论成果,是衡量企业知识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员工著述的多少是企业对原创性科学研究重视程度的直接体现。

(2)专利拥有数

专利拥有数指企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总数,是企业的研发成果。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是衡量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的重要指标。

(3)专利技术转让收入

专利技术转让收入指企业将自有的专利、专有技术通过合同的形式授权其他企业使用所获得的收入。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研究与开发的直接获利能力。

(4)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全部产品销售收入

该指标衡量的是产品创新对整个销售收入的贡献程度,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效果。

(三)指标体系的确立

遵循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依据上述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可以系统地确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

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现象和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且存在定性指标不易量化和定量指标边界不清的问题,使得评价过程中出现模糊现象和模糊概念。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其思路是利用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将模糊信息定量化,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一)确定评价对象集

U=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建立因素集U

即把能反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情况的主要指标构成一个集合,这里使用上面提出的四个指标:U={U1,U2,U3,U4}。其中U1=潜在创新能力,U2=创新投入能力,U3=创新管理能力,U4=创新产出能力。

(三)确定模糊评判等级评语集V

V={强,较强,一般,较弱,弱},即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所构成的集合。目的是在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评语级中选出一个最佳评价结果。

(四)权重赋值

一般来说,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对每个指标Ui应赋予一定的权重。因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一个多属性评价决策问题,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意见法,运用AHP专业软件Expert Choice 11.0进行自动运算,最终确定指标权重。主因素层指标权重:?琢={0.096,0.277,0.160,0.467};子因素层指标权重:?茁1={0.540, 0.163, 0.297}、 ?茁2 ={0.236,0.461,0.168,0.135}、?茁3 ={ 0.174, 0.137, 0.266,

0.423}、 ?茁4 ={0.093, 0.254,

0.177,0.476}。

(五)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从子因素集中单独取出一个指标通过专家评判法进行评价,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集Ri的隶属程度(例如,对于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子因素层指标U11,有30%的专家认为强,20%的专家认为较强,25%的专家认为一般,20%的专家认为较弱,5%的专家认为弱,则对U11的评价可得到一个评价集r11= {0.30,0.20,0.25,0.20,0.05})。由此可得子因素层指标模糊关系矩阵Ri。

Ri=ri11 ri12 ri13 ri14 ri15ri21 ri22 ri23 ri24 ri25ri31 ri32 ri33 ri34 ri35ri41 ri42 ri43 ri44 ri45

根据模糊关系矩阵Ri和子因素层指标权重向量?茁i,可以得到一个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表示为Wi=?茁i・Ri={wi1,wi2,wi3,wi4,wi5}(i=1,2,3,4),其中Wi为模糊评价向量,・为模糊算子。

(六)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构造主因素层指标评价矩阵R。

R=W1W2W3W4=W11 W12 W13 W14 W15W21 W22 W23 W24 W25W31 W32 W33 W34 W35W41 W42 W43 W44 W45

根据模糊关系矩阵R和主因素层指标权重向量?琢,可以得到一个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表示为W=?琢・R={w1,w2,w3,w4,w5},其中W为最终评价隶属向量。为了便于分析,可对模糊评价向量Wi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W'={w1',w2',w3',w4',w5'}。一般来说,可以根据最大隶属原则,选取数值最大的wi'对应的模糊评判等级评语集V中的等级即为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等级。

考虑到最大隶属度原则可能使信息丢失较多,可将评价集数量化表示,对其进行赋值V=(强,较强,一般,较弱,弱)=(90,80,70,60,40),进而计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总体加权评分为Z=90×w1'+80×w2'+70×w3' + 60×w4' + 40× w5'。最终,如果评价结果w' = { 0.108, 0.344,

0.241,0.227,0.080 },则Z = 90×0.108+80×0.344+70×0.241+60×0.227+40×0.080=70.93,其总体加权评分大体上接近70分,因此,从加权平均角度来看,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水平为“一般”。

四、实例应用

本文以大连市金州新区30家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为例,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验证,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五、结论

根据该评价结果,从总体上看,大连市金州新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处于“较强”水平,这与该区区域创新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从评价总分上看,最高分为85.65分,最低为42.70分。由此可见,各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很不平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总之,该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基本上全面反映了大连市金州新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状况,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常东坡,赵国杰,王树恩.当代科技创新的特点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4):67-69.

[2] 宋刚.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J].科学管理研究,2009(6):1-6.

[3] 黄保强.创新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吕一博,苏敬勤.“创新过程”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8):58-64.

[5] 孙国蕊,方德英.领先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价值工程,2008(9):44-48.

第8篇:科技创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幸福导向;型企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86-01

一、“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提出

“幸福导向型产业”作为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国内首次提出的新概念。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引导转型升级的方向”。“幸福导向型产业”这个概念随之首次亮相。“幸福导向型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广东的发展实际。近年来,广东在经历了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之后,全省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国前列,推出的诸多“倒逼”政策,促使越来越多资本、土地、劳动力向更多附加值、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端方向聚集。今年的广东省党代会报告淡化GDP数字,消除GDP崇拜,而创造性提出要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现的是在指导观念上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表明广东今后不仅是发展产业,还要在发展中带来物质享受,让老百姓普遍体会到幸福。正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所言,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的构建,将让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见物又见人”。

二、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内涵分析

界定幸福导向型产业内涵是研究幸福导向型产业以及制定幸福导向型产业政策的起点,既要体现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导向,也要体现幸福导向型产业的特征,更要体现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外延。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使它不仅具有经济学的意义,同时还兼具社会学的意义。传统的产业转型升级“只见物不见人”,而幸福导向型产业则要求产业转型升级“既见物又见人”。它从人们现实需求出发,从最低层次的衣食住行需求到精神生活追求,淡化了GDP崇拜,更加注重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对纠正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错误片面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幸福导向型产业:

第一,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共享式发展。虽然短期内幸福导向型产业所贡献的GDP和财政收入增长,无法与传统的一些大型产业项目相提并论,但该产业的发展自始至终就非常注重将产业发展成果惠及绝大部分民众,所追求的不再是物质的“数量”而是生活的“质量”,而绝不是将产业发展高端化、富贵化,让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

第二,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跨越式发展。“不怕起步晚,就怕起点低”。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必须摒弃以往片面追求“规模型”或“数量型”的发展思路,科学进行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广泛应用网络技术、低碳技术等高新技术,以高品质的幸福需求引领和带动“幸福导向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生态文明式发展。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变迁史表明,建立在旧工业文明和物质经济之上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会使人类陷入人与自然冲突的严重生态危机。可预计,下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领头产业,必定是能破解这种生态危机、以追求人类幸福最大化为根本动力的一组新兴产业群。幸福导向型产业必然是一种走生态文明之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兴产业。

三、广东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对策建议

幸福导向型产业,既是广东瞄准全球产业革命新趋势、继续争当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战略举措,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必由之路。围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广东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五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产业发展观念

幸福导向型产业是一个全新概念,是幸福社会必不可少的、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产业,需要树立正确的产业发展观念。面对全球新的文明转型和产业变革调整,广东必须围绕人由“生存”到“发展”的多元幸福诉求,认真考虑人的生存快乐和内在需求,在设计新产品和开发新服务时注入更多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率先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等与重大民生需求密切相关的“幸福导向型”新兴业态。

(二)制定一揽子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建议根据“幸福广东”建设需求,选准最迫切、最需要培育的重点产业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攻克,带动产业体系整体突围,并培育和扶持一批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重点企业和示范基地。同时,围绕健康服务、低碳环保、时尚创意、体闲旅游、数字娱乐等幸福导向型产业重点领域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重点对惠及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点产业集聚园区予以一定的税费返还和贴息资助,形成政策叠加倍增效应,推动“幸福导向型”产业成为广东经济的新增长极。目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已经做出了具体工作部署和安排,包括出台“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等八项行动计划,并将专门制定出台“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五年规划。

(三)着力推进产业协同创新

以制定实施幸福导向型产业技术路线图为着力点,集中力量开展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发攻关,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螺旋融合,协同推进幸福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同时,建议广东从“民生幸福”角度出发,大力开展幸福导向型产业领域的“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实现市场需求拉动与科技创新驱动协同用力。此外,广东也要围绕“幸福导向型”产业重点领域,规划和建设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平台,重点规划建设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四)不断加大科技金融支持

建议广东依托已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省市联合风险准备金,引导银行加大对幸福导向型产业信贷支持。争取设立广东“幸福导向型”产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产业基金等新金融业态,构建起行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和特别融资机制。支持金融机构推出专门针对“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探索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等幸福导向型产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并推广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订单融资等创新型融资工具。

(五)规划建设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

建议广东以高新区、民营科技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及专业镇等为载体,促进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智能产业、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各个集聚区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集信息、研发、金融、培训、检测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入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广东可重点推进高端创新资源向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国际生物岛、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顺德中国南方智谷、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等创新型产业集聚区集聚。推动广州、深圳、佛山三大汽车整车产业基地,广州设计港、国家网络动漫产业基地,广东数字家庭国家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科技创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 线性代数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实践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2015)。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课题之一(李进才,1999)。理工科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他们的数学素质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理工类各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在数学课程教学与实践中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一直都是各高校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理工类院校的三大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基础,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都有很大帮助。而《线性代数》这门课更是有其独特性,这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知识结构比较系统,知识点多且琐碎,学生在学习中感到非常迷惘,有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和提高。

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这几点。

一、对概念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线性代数》这门课概念特别多且复杂这一个特点,学习中要首先弄清楚一个个概念,掌握抽象概念的方法就是多想想具体的例子,那么这就是老师要自己多了解这一概念的具体例子,启发学生对照过去学过的东西,看看有了《线性代数》这门课作为工具,有了这些新概念和方法,到底有什么优越性。这样可以把学过的东西有机联系起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当然,仅仅弄清楚概念还是不够的,还要勤于动手,否则只会眼高手低,而且对概念的理解会很肤浅,那么在课堂上及课堂下学习这门课的阶段,适当地多做相关习题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弄清楚一个概念和方法的标准是掌握运用它们的水平如何,而这些需要通过做习题,也就是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多动手才能真正学会,因此勤于思考与动手做题必不可少。当然,同样水平的题目,比如只是简单地代入公式,反复做许多,也是没有必要的,只有做一些经过思考以后得到答案的较难的习题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二、利用现代计算机工具,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比较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但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能力和知识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乏知识的能力是一种低层次的能力,而缺乏能力的知识则是一种僵死的知识。在《线性代数》这门课中引入MATLAB软件,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把它转化成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的能力。作为《线性代数》这门课的教学改革的尝试,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线性代数》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作为技术,它有许多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支撑,有章可循,但作为艺术,只有靠学生的聪明才智或者说把《线性代数》这门课掌握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在这方面仅仅靠听老师讲是远远不能奏效的。运用专业软件动手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体会这门课的思想,这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是掌握《线性代数》方法、提高数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三、让课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线性代数》这门课中,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是强者的翅膀。比如:一个正多边形变成自身的变换对应一个三阶方阵。如果把一个正多边形连续两次进行这样的变换,其结果仍然是这样的变换,且连续实行两次变换的结果对应的矩阵,恰恰你就是这两次变换的矩阵之积,当然先实行的变换,其对应的矩阵在矩阵的乘积中是左因子。

这个例子在研究分子结构中是十分有用的,人们常常通过物质的对称性研究分子结构,其方法依赖于变换和矩阵间的对应关系。在教学中如果针对轻工类学生特别指出这点,那么教学效果会很显著。

在对经管类学生进行教学时,当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线性代数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后,可以启发学生在国民经济管理及各项生产活动中线性代数都是非常有用的数学工具。比如:投入产出法,就是利用线性代数和计算机研究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企业内部各工序之间或各产品之间投入量和产出量平衡关系的一门科学。

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矩阵在密码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经常用来加密和解密密码。例如可以把汉字和数字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现代的密码学就是借助于计算机和线性代数的知识,使用更复杂的系统才能完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1)。高等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灵魂。在高等理工类院校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以上只是笔者的体会,总的来说,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找出适合学生的培养方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数学系.高等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