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是作用机理。道德教育通过道德认知提升实现道德内化。道德认知是以认识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为目标,基于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只有先完成认识过程,才能开启后续道德应用、评价、判断等能力培养进程。随着道德认知不断提升以及诸多能力培养潜移默化熏染,道德会逐渐由外及内渗入到心灵深处,形成不自觉规范习惯,并会基于道德理念去审视周遭。这有利于受教育者端正态度与行为,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打下基础。
第一,道德教育囊括广泛,所包含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道德教育包括民族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而这些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密切相关,尤其是民族文化教育与精神教育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刻。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当下,而是既要建立与过往历史的关联,也要放眼未来谋划美好愿景。道德教育扎根传统文化,沿承传统优秀道德内涵,同时又在时代更迭中不断进行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共生。这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继往开来”铺设道路,使其得到高度认同,切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做出贡献。其次是开展策略。
第二,巩固道德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道德教育注重潜移默化中影响内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受到道德熏陶。这种育人模式值得提倡。相较于知识类与技能类教育,无论道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将重点放在相关理论知识的传达与灌输方面,否则不仅会使教育过程变得机械枯燥、毫无新意,还会背离育人本质,难以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巩固道德教育,改良育人模式,既是一种尝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契机,可以为转变错误滞后理念打下基础,也能为两者更好耦合提供支撑。第二,加强宣传力度,使两者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明确思想育人方向。宣传工作对于思想育人至关重要,因为宣传既能扩大受众面积,也能在不强迫、不灌输等模式下让受众接受宣传内容,而后受众会深入思考两者关联。尤其对于教师来说,能够通过不断思考以及与实践工作联动中更深入认知两者关联,有利于明确思想育人方向。宣传工作还能进一步扩大范围,引发整个社会的思考与讨论。
第三,课程改革,实现两者在课程内容中的融合。课程是育人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仅从理论层面探讨两者关联远远不够,必须在实际育人中得到体现,否则再深入的理论探讨也会沦为空谈。例如,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使其与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进行交流碰撞,既能去糟存精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内容,也能使相关理论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与指引下更加贴合实际。实践可以成为两者耦合的重要渠道。
1“参与式”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1“参与式”教学对于思政课程本身的意义。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知识传授强调的是知识灌输,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重点的包办式教学[1]。而这在无形中弱化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课程内容缺乏理解认同,其真正教育需求无法得到回应,预期教学效果更是难以达到。而“参与式”教学则尊重并突出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提倡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情景重现、互动讨论、微课呈现等创新性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从灌输式教育中解脱出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意见提出、经验总结等各方面参与到思政教育过程中来,既激发了学生潜能,提高了其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也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创新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与教育主体的满意度、认同度。1.2“参与式”教学对于学生主体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2],是当下我们培养青年一代的重要渠道工具,但政治性质较强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在实施上过度追求学生的理解与服从,却会忽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学生思想及其个体多样性、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等。因此,提倡“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沟通、交流、讨论、协商甚至参与改革与决策,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发声、深入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其教育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认同度更高,更容易摆脱之前被动学习的功利心态,会更容易理解讲授内容,更有利于将知识内化升华,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于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大有裨益。1.3“参与式”教学对于课程教师的意义。“参与式”教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向教学情况得以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随之增加。但强调学生参与,突出其主体地位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就被削弱了,“参与式”教学的真正实施同样需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3]。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注重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革新,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新媒体,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接受质疑、广泛研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这些改变提升均有利于任课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知识内容的更新及更好教学效果与成果的获得,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提升。
2“参与式”教学具体实施途径与实现形式
2.1参与课程教学设计。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及讲授均由教师独立完成,整个流程独立且基本不需要学生参与,仅在课程的考核及评价阶段需要学生的参与反馈,实效性和满意度均不尽如人意。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的,从始至终强调学生参与。而课程教学设计环节,作为教学历程的初步构想,框架构建合理才会有更高的质量。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师共同商讨教学方式、上课形式,让教育主体来决定要学什么、要怎么学,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一大突破,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让他们能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考量课程教学意义,真正激发出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与自信。这样的课程教学设计才能汇集教师与学生合力,才是较为科学完整的,也方便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教学相关问题。2.2参与课程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起始阶段,也是顺利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有效的教学离不开课前充分的准备过程。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备课不单单再是教师独有的专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主要内容包括:课前深入研讨确认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明确教师及学生双方各自需要负责的工作及任务、明确课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具体形式与授课形式、制订细致计划、准备相应多媒体或文字材料等。这些步骤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其参与信心。在此阶段,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需贯穿于整个准备过程,便于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有助于解决传统思政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不符甚至相背离的矛盾,而对于学生而言,备课环节的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提前进入思考与学习状态,更能够尊重学生实际学习需求。2.3参与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实施阶段是整个思政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是否可以达到预期都有赖于该环节的实施运行。该环节中教与学双方要细致考量教学的实施与控制、具体授课形式(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讨论、时政教学、实践教育等)的灵活运用、学生互动环节的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实践环节的积极拓展、班级授课的规模与形式(小班授课、个别化教学等)内容。实施环节学生有效的参与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便于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参与实践,科学提升各方面动脑、动手能力。2.4参与课程教学评价。任何课程都离不开科学的总结与反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环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环节一般包括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与总结和教学过程的反思与反馈。对于思政教育传统教学,以往的教学评价或考核以考试为主,侧重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认知、问题反馈等则没有过多涉及,因此总体的课程教学评价并不十分准确且缺乏总结、反思与反馈。“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包括评价标准的制订、评价主体的明确、评价形式的优化、评价内容的多元、教学效果的反馈、过程问题的反思、意见建议的提出等,有助于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针对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优化改善,如调研、谈话、网络测评等多种新评价手段的应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评价的直观性及有效性,从而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具体教学的实施及师生互动。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作用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目的性,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其教育内容侧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比较宏观、抽象,着重强调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期望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则重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其内容更为微观、具体,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的完善和补充。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大学生既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也须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维持健康稳定心理状态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拥有健康的心态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面对入学适应、恋爱交友、毕业就业等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进取心态。这样,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能积极主动地将教育内容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制定和规划人生发展前景,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潜能,形成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还能促使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环境时,客观理性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受教育性质及内容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是一种单向型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积极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动态,双方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朋友式关系,因而,教育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学领域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积极关注、共情、尊重、中立、倾听及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如课前,教师对每个学生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价值中立原则,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倾诉,从而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思想层次和心理发展水平,建立学生的详尽档案并将其归类;课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与学生进行目光、面部表情、触摸、姿势等身体语言的沟通,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引起学生关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和政治教育,切中学生思想与心理问题的要害,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后,教师在舒适、轻松的环境中开展个体或团体访谈,了解教育效果和学生的进一步需要。在此环节中,应当特别注意无教育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解决问题,并进行跟踪随访,以巩固教育效果。[1]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容易认同和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入学生脑,还能深入学生心灵。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自觉实现人生价值。二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三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更加客观地看待教育中的问题,正视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区别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及其他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四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后,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主人翁的意识,又有利于师生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五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知识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领域,区分心理问题的程度,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帮助其得到有效救治。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有较为广泛有效的教育载体和途径,可从四个方面借力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一是将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室借鉴为思想咨询室,构建专业全面的思想咨询机制。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思想咨询室,选派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轮值,引导学生遇到思想问题时主动前往,帮助学生缓解思想压力、解除思想困惑、解决思想问题。二是借鉴心理咨询中摄入性会谈和建立咨询关系的技能,开展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热情接待学生,与学生真诚交流,积极关注学生情感,并与之共情,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建立师生间平等融洽的情感交流关系,在情感交流中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拓展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型户外拓展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学生组建人际交流、团队协作、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团队,指导学生开展团队活动,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社会三级防范机制,构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家、校、社会及用人单位四级教育体系。[2]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力量单薄,而且效果难以显现;因而,必须建立全方位的四级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大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作用
(一)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从教育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个体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及人格等,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成长,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从社会和国家层面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强调群体意识,要求学生服从集体主义原则,属于群体性教育。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相对而言更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更高层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大局意识,有宽广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正确的立场,从而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境界、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保障。
(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经历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过程,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顺利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强化心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指导,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3]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确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必须符合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及学生规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及认知水平而展开;心理拓展活动必须符合高职学生整体的心理特点;校园心理知识宣传必须符合高职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运用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客观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区别相似心理现象背后不同的产生因素;坚持矛盾的观点,从学生复杂的行为表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寻找学生心理冲突的关键点;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寻找学生心理现象产生的综合因素,结合多方面力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长远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最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正是个体个性心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指导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对个体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起决定性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指导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激励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接纳他人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可见,解决学生根本的思想观念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升华。另一方面,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分析社会发展趋势,及时把握社会发展动向,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方向和奋斗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人生发展规划,最终实现其自由全面的发展。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动机和需要,激励学生积极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对高职教育的作用
一、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益补充,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创业教育[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高校发展的必然,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论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从多角度论证两者间的关系以及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两种体制的融合途径,以期进一步完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3]。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
1.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就业创业素养。思政教育为创新创业的指导方向,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进而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4]。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真实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融合体制相辅相成,为社会培养新型综合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保障。
2.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两者有着内在的契合和融合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以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社会组织、教师及学生等多元素参与为条件,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组织模型,建立与完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者间融合的必要性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合,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有助于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顺应时展变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3)有益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目前的教育更多倾向于偏智育轻德育,导致大学生创新转化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使得他们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差。高校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大学生事业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为主渠道,看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使学生不仅成为就业的求职者,更能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动融合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课程相结合、提高教师创新水平以及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等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融合。
1.转变教育理念。为培养能够适应思想理论不断进步、发展的新时代综合素质人才,高校需要有效地改善教育观念,采取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策略,通过寻找同步教育的有效方式,建立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体制,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
2.增强教师创新能力。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在教育行业有经验和能力的学者、企业家来校,通过开展讲座或采取担任导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想上的引领。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增强现有教职工的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保证授课质量。
3.建立实践基地。为将两者有机融合,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高校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前有机会到企业实习。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增强自身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接触、了解社会,为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实践经验。
4.课程结合。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首先是理论课程互通部分的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的课程理论添加到思政教育中,可以增??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将思政教育的课程理论添加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5.改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诸如网络、社团、新媒体等方式,宣传当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事迹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支持政策。通过营造出优异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高校应构建高效的学生创业交流平台,通过启发学生们的创业意识,营造出更好的创业氛围。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问题 对策研究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多元化社会致使研究生思想复杂多变,当代研究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要求我们正确分析当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力求探索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以期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良性发展。要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了解当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当前,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遵循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不断进行调整和加强,始终坚持党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保证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得到加强和改进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第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健全。面对研究生群体的多元化态势,一些高等院校仍然没有建立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专门的研究生工作队伍,造成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第二,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明确。导师往往较为注重对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很少有意在思想教育上下功夫;在学校的管理方面,也常常忽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不正确的思想不仅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高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的进展。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与途径
(一)建立健全相关机构,优化教育资源
1、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研究生定期学习、讨论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重大时事,探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2、充分发挥党支部、团委和研究生会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强制实施教育影响,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重缺陷,容易挫伤和压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充分发挥党支部、团委和研究生会的号召、宣传、教育作用,多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可以增加研究生之间的认识和交往,而且有助于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导师、教研室和学校全面参与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1、导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研究生在校期间,导师是他们最为敬重的人,导师不仅在专业学习上给予指导,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导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导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导师的学识、人品和言行对研究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也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
2、教研室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研究生的老师,一般基础理论功底深厚,有系统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不少学生往往以他们作为榜样,因此,这些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学校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学校有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研究生心理问题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研究生教育体系
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研究生必修课程。为研究生配备专职心理课程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传授合理宣泄,释放压力的途径和方法。
2、建立研究生心理咨询机构
定期为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聘请心理学专家为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解惑答疑,给以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研究生正确引导,并帮助其寻求专业医生的医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完善心理健康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现代技术媒体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供健康的信息内容,充实研究生群体的精神生活,并通过心理健康专栏,为研究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服务。引导研究生加入到心理健康文化建设中去,使其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培《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世纪桥2009(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需要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Students' Need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ul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Xiaoshu[1], ZHANG Pan[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2]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For ordina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 student work and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ll activities and ultimate end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search is the current education field a crucial important proposition, directly influence the school daily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roughout his lif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the students need to study how to improve 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a new angle of view, provides new thoughts and ideas for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Need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ults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从这个角度而言,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称之为“人学”。而至今,国内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和肤浅。从实践操作层面,当前大多数普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以是书本内容为核心的教条主义的灌输,不尊重甚至完全忽视学生的需要,这种教育现状难免会使得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对人的需要的研究,可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增添新的更科学的视角,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应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促使我们进一步把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的关注点从外部因素转向内部因素,从而切实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 思想政治教育对需要理论的借鉴
需要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学术词汇,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其应用的淋漓尽致,这个概念的用途之广,超出我们的想象。
而在对需要理论的研究中,人们最为所熟知的还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在其专著《动机与人格》中,主要从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以及人类科学的方法论这四部分来论述其主要观点。其中最为有影响力的当属其需要的五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所谓基本需要就是最根本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总是沿着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虽然西方理论界对其需要理论进行很多的论证,认为审美的、认知的需要被排除在外,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仍是被大众最为熟知和赞同的。在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马斯洛提出所谓的“优势需要”,这种需要被解释为:人同时存在多种基本需要,各种基本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和影响力是不同的,而在所有的基本需要中,对人的行为具有最大支配力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人的行为大多数行为都是围绕这种“优势需要”的满足。①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启示我们,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需要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其中优势需要是最为迫切、最优先的需要。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其代表作《逃避自由》和《健全的社会》中对人的需要也有详细的论述。他提出自我保存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身份感的需要、方向感和献身的需要。②弗洛姆的需要理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对人的精神的理解,必须植根于对人的需要的分析之上,而这些需要则根源于他的生存条件”。③研究人的需要必须从人的生存条件开始,这个思路对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启示意义。
2 学生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相关性
2.1 人的需要的分类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相关性
认为,人的需要即为人的本性,要想进行深入的、人性化的思想教育就必须重视人的本性,研究人的需要,并能够时时刻刻从人的需要出发。对人的需要的研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深刻理解人的需要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解析需要的分类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关系。由此进一步推论出,对学生需要的研究,能够更加使得我们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人的需要,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概念。基于此,从横向与纵向的角度更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人的需要的分类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关性的研究。从横向上看,人的需要根据性质可划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据内容可以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根据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纵向进行分类,可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提高的过程。其中人的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简言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及其程度。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是要研究现实的人,或者更进一步说就是研究现实的人的现实需要,需求契合即谋求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成基础。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重视学生的需要,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观察,理解和分析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的需要,从而能够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2.2 对学生需要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点
首先,人的一切活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一切现象都建立在人的本性这个根基上,并表现着人的本性。如果不论人的本性进行研究,无疑是丢掉了研究的根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研究如何对现实的人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学科,自然和人性密切相关。对于其人性的尊重与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缺少整个基础,任何教育都犹如无根的浮萍,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心灵的触动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我国学者候玉基认为,我们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作者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对人的行为深入剖析上,结果造成对学生基本的需要心理即对行为发生的整个过程的不够重视与忽略,使得我国目前大多数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流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其产生认同感和追求感的合理需要,忽视了使人的需要更好的发挥的原动力作用。
其次,人的需要是人的现实活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作用是具有双重性的。其中,合理的需要可以驱动人去进行积极的活动,而不合理的需要则容易驱动人去做坏事。人的需要也是人内在利益系统和价值系统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价值观教育就要重视人的需要。研究学生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必然要求,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高度重视合理需要,能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3 学生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契合的实现途径
3.1 以灌输理论为依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尽管国内外学者曾对灌输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进行持久的辩论,最终人们不得不承认,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理论不会通过自发的形式进入学生的头脑中,综观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灌输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灌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为的“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理论上认为,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提高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一般都要经过两个阶段,即强制阶段和自觉阶段。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直到能够自觉得将其变成自身的行动为止,灌输都是学习和认识科学思想理论的基础和个体社会化的必然选择。
3.2 以人本理念为核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要实现个体需要社会化,这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人本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现实为基础,重视人的实际需要,关心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避免空洞的说教,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同时,应注重人的需要差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根据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思想实际的差异等情况实施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注重个体需要差异,坚持个性化的教育原则。
注释
①②[美]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③ [美]弗洛姆著.健全的社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学生在个性以及思想水平上的差异和所处的层次的不同,脱离了实际,无法做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无法切合不同的学生所掌握的不同的知识以及所觉醒的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意识。对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途径,大部分高校选择了校园网站这一现代化的方式,但是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没能发挥其本来的作用,症结在于脱离了实际,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教条式、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也无法在现实中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们依然会存在思想上的困惑以及对社会现象产生的道德疑问,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们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而无用而拒绝排斥对其的学习。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导致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远离他们的现实生活而失去了实际意义,从而影响了他们形成完整的世界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化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方法,其形成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践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教师对学生一味灌输道德知识的满堂灌模式依然普遍存在,而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没有重视。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们都是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而社会道德活动的开展更是十分必要,用丰富多元的道德活动来巩固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势在必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领着学生“走马观花”式简单的形式主义现象,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中没有任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讨论及方案设计。形式化、表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并没能成功的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成长、学习、社交以及就业等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的需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作用无法发挥。
(四)思想政治教育测评随机,缺乏科学性
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知识技能教育的根本。也正是这一特点要求务必有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与之相适应。但一些教育行政机构评价一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优劣,往往是随机的,考评内容陈旧固定、形式僵化。高校常采取突击准备或强化训练。这种评价尚未制度化,缺乏科学性,随意性很强。形式化的评价机制必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工作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泥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更是无从谈起。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索
(一)加强生命道德教育
生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必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要把学生看成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和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教育所要完成的就是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人存在的第一要义是生命的存在,个体的活力与生命力独立于客观世界才能存在积极的和有意义的作为人生活主体的生命活动。一切活动都以生命的存在作为基础。教育是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社会性活动,而我们在此论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最有活力的社会活动之一,它旨在推动人社会生命的向前发展。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和人的生命紧紧贴合。
(二)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阵地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信息领域已在网络时代构筑了人类新的生存空间,网络平台的良好利用,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背景下便能实现对学生的“占领”,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标。据此,我们要在现实需要中加强建设网络队伍,培养懂思想政治教育、懂网络的一支队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加强学生的网络法规重要性认识,促进其法制、责任、政治、自律及安全等意识的增强,让网络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阵地。在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学习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网络作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弘扬主旋律、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目的。
(三)建立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协调机制
首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制度化的保障。这些保障包括相应的地位、任务的规定,主要方针、原则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确定,并且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一通遵守。根据当下时展的趋势,必须将这一问题纳入法制建设。
其次,使思想政治教育经费保证专用化。教育部在其2013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对教育经费做好筹措、使用和管理工作,巩固成果,稳定来源,促进增长。对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工作切实到位,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的管理更加严格。
参考文献:
[1]曹保印.全球化生存[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2-29.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强调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且我国在高等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加,科学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应对现阶段的就业大形势。将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断的向学生渗透一定的职业性思维,以就业为前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充分锻炼与培养端正的职业态度与思维方式,制定更为全面的教育体系,实现就业与思政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
1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现状分析
1.1专业课成绩差
就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大学阶段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度在逐渐减弱,专业学习不刻苦、不认真,专业课只是不过关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即可享受生活,高枕无忧,思想与行为相对松散,其专业课水平大大下降,是制约其就业的核心因素。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惰性心理,缺乏足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在职业领域的发展,在同批大学生中不会构成竞争力,是当前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1.2实践能力较差
若想在庞大的人才市场中占据竞争力,实现就业,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相对较差,与职场的要求不相符,职场的实践性很强,不需纸上谈兵,强调勇于实践。学生在应对相关问题时,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不强,且大学阶段的专业考核都是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其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缺乏足够的实践性,其在就业中就不具优势,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占据先机。
1.3心理素质较差
在大学校园中,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差,表现为不愿与他人接触、冷漠、嫉妒、沟通障碍、抗压能力若等多项问题,综合评定得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不适应现代竞争激励的职场,若长时间处于心理素质低下的状态,极易导致心理扭曲,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奇怪行为,致使悲剧的发生。
2大学生就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主攻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通过规范化的思想教育与心理疏通,让大学生重拾自信,了解自身对社会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以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为前提,把握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职业的角度来灌输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如职业操守、道德修养、工作态度和压力承受能力等,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精神内涵,再加之其优质的专业知识,能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可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拔得头筹,以获得更多优秀企业的关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1优化就业指导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立足于大学生就业角度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有的思政教育内容是无法满足的,应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指导性与领导性特点,为大学生就业做出优质的服务。大学中都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是很有效的,可轻而易举地将思政课堂搬到就业指导课中,对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进行解读,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与教育。在课堂之中融入思政内容,及时将职场中所需的诸多能力与素质进行普及,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质与就业间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教育学生应多多实践、锻炼,要懂得吃苦、磨练、诚信,营造融洽的关系,规范自身的行为与思想,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提升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2.2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注重职场心理的教育
就目前大学生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是其最大的弱点。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大学校园类事件来看,此类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不够坚实,会让大学生的心理相对脆弱。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相对突出。针对此项问题,就业指导课中应设置一定的心理学教学,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借助QQ、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教学,定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对学生的扭曲性地位予以引导与教育,对学生进行鼓励,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学知识相结合,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2.3强化学生诚信教育,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
在职场环境中,对大学生诚信度的要求很高,其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其决定着大学生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规范,具备高度的诚信意识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因素。辅导员应将诚信教育列为思想教育的首要内容,在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应积极渗透足够的诚信知识,健全各项诚信制度,构建学生诚信档案,将诚信教育视为诚信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应拓宽思想教育的范围,从全校范围开展文化传播教育工作,营造更为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借助广播、宣传栏、手机与网络等多种频道对诚信教育进行宣传,辅导员应将其融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之中,杜绝发生弄虚作假、欺骗等行为,一旦发现应予以严惩,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行为。
3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应从职业教育层面着手,积极锻炼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提升其职业操守,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以更好地应对来自行业中的竞争与挑战,是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强化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更为端正的职业观,强化职业教育的实训化,缓解大学生的恐惧心理,能正确对待就业问题,注重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日后步入职场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荣霞.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5):128-13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观念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到了更高层次的教育,但在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下,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具有极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观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也已由皇帝女儿不愁嫁进入总量上供大于求的阶段,必然过渡到大众层面就业。在就业市场化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状况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培养人才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高校可从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两方面破解该难题。
现在毕业生中同时存在着两种矛盾的现象,一是“无业可就”,二是“有业不就”。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念日趋功利,强化个人利益,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背道而驰。就业观和择业观是高校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具体的择业过程的细化体现。“有业不就”现象的出现说明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出现了问题,其实质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功能欠缺。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应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使毕业生建立应对新的就业形势的思想基础,并以此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表现成为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一块重要敲门砖。这种需求导向说明高校必须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自觉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良好就业观
1、净化社会大环境与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大学的小环境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整个社会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可以说,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状况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平等竞争、贫富差别等社会不公现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社会失信现象,、贪污腐化等社会消极现象,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而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所以,要加紧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作为这个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影响非常大,除了正式的思想政治课之外,校园文化如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电影、录像和网络等等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很受学生青睐)因此,进一步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环境显得非常必要)为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作为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设立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保证就业指导经费的充足到位,人员配备要合理,人员的专业类别、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配置要科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总体部署并负责监督考核)
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立由“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职院系书记和就业主管人员组成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辅以专业教师、外来专家、学者,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师应该是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许多思想问题主要是通过“两课”教育给予指导,将“两课”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既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又能使就业教育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取得良好的效果)辅导员、班主任、院系专职书记负责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指导学生作好就业准备,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就业指导辅导员,专门从事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主管部门负责政策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推荐就业,开展招聘活动,为学生择业提供服务)同时加强就业观念、择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引导,使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聘请心理专家,教授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自我认识,科学定位,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从更高层次上解决学生的职业心理问题)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就业观和择业观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它的形成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要将就业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从入学教育开始进行直到毕业教育,把相关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大学培养的全过程中去。重视社会体验,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参观实习机会,增强学生对就业的直观感性认识。
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要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相融合,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促进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从而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周卫华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 2010(09):23
[2] 王改芹 大学生的就业观与思想政治教育[J]职大学报 2010(0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