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数学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而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思维.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因而数学思维有其自己的特征.
第一,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有机结合。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数学思维活动是生动活泼的策略创造.其中包括直觉、归纳、猜测、类比联想、合情推理、观念更新、顿悟技巧等方面,微观上,要求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要求严格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要言必有据,步步为营,进行严格的逻辑演绎。事实上.任何一种新的数学理论.任河一项新的数学发明.只靠严谨的逻辑演绎是推不出来的.必须加上生动的思维创造.诸如特殊化一般化.归纳、类比、顿悟等等。一旦有了新的想法.采取了新的策略.掌握了新的技巧.通过反复深入地提出猜想.加以修正.不断完善.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数学理论。也可以说.数学思维过程总是似真推理与逻辑推理相互交织的过程。似真推理起着为逻辑思维探路.定向的作用.可以用来帮助在数学领域中发现新命题.提出可能的结论.找到解题的途径与方法等。其中.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更是两种重要的策略推理形式;而逻辑推理则是似真推理的延续和补充.由似真推理所获得的结论.往往需要借助逻辑推理作进一步的论证、证实。因此.数学思维只有将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有机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去考虑问题,从多种途径去求得解答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特点是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命题推广、升维策略、降维策略等都于这方面的反映。聚合思维是以“集中”为特点的一种思维.其特点是具有指向性、比较性、程性等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这两种思维也是常常被交替使用的。在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为了探查解题思路.人们总是要将思维触角伸向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各种可能的解模式.并不断地进行尝试.设法找到具体的思路.在探测思路的过程中.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集中注意力初中数学论文,集中攻击目标,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或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特别要重视发散发性思维的训练。
2、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数学思维品质的优劣,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弄清数学思维品质的内容是必要的,但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很多,我们认为数学思维品质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指思维转向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思维灵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进行丰富的联想,对问题进行等价转换,抓住问题的本质,快速及时地调整思维过程。
第二,思维的批判性。它是指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是盲目服从,对于思想上已经完全接受了的东西,也要谋求改善,包括修正、改进自己原有的工作,事实上,数学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争论。直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思维的严谨性。它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准确、有根有据。在思维过程中,善于运用直观的启迪,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注重运用类比、猜想、但不轻信类比,猜想的结果;审题时不但要注意明显的条件.而且要挖掘其中隐含的不易被察觉的条件:运用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在概念数学中初中数学论文,要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仔细区分相近或易混的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在解决问题时,要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重不漏,这些都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
以上,我们列举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数学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的素材.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蕴含在数学材料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极好素材.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下功夫.方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此外,还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幼儿学习品质的提高方式和增强幼儿学习品质的方法,这些都使幼儿能够在家庭教养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实现幼儿学习品质的有效提升。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幼儿的学习品质。目前,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将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分析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5-6岁幼儿的心理特点
5-6岁幼儿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性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对外部环境的基本理解,但尚不能独自完成一些社会活动。因此,学习品质的塑造在这一时期最为关键[1]。此外,幼儿在这一年龄段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加深幼儿的心智培育质量,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幼儿得到自信心的提高,使幼儿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品质的教育活动当中。5-6岁的儿童不具备同成年人一样的理性思维[2]。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比较容易凭借直观的感受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并且建立起更高水平的学习品质,为后续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二)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已经初步形成并且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学习品质更多的受到学习态度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因此,幼儿的学习品质受学习方法的影响较多[3]。在基本素质的影响下幼儿的常规活动更容易进行塑造,并且能够在长时间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更高水平的学习方法。
此外,关于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展开,并且受到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界的关注。在教育研究领域,更多的学者将学习品质因素的研究分析作为一项基础性内容[4]。因此,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具备一定的独立性特点。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对相关理论进行完善,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教育领域其它教学模式的完善。另外,5-6岁的幼儿在教育领域需要对进入小学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幼儿对学习有效性的关注也是保证幼儿学习质量的核心。良好的学习品质,即是影响幼儿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学习品质需要得到有效性的充分保证。
二、家庭教育与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主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5-6岁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
5-6岁的幼儿最主要的思维养成来自于家庭教育,因此,在进行5-6岁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因素是决定幼儿学习品质的核心因素。虽然目前很多幼儿教育机构占据了幼儿的大部分生活时间。但是,这些幼儿教学机构依然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加以灌输,使得幼儿必须在固有的模式下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带动下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有效的基础知识学习增强知识储备。基于此,这就使得家庭教育成为了对幼儿学习品质影响最为强烈的因素。此外,家庭教养的主要方式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各类家庭教育的方式都很有可能在幼儿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直接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法科学性,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品质质量。家庭教育活动还会树立起幼儿心中的主观学习意识,使幼儿可以从个性塑造和兴趣培养等方面适应学习品质养成的要求,保证后续的学业活动拥有良好的行为模式基础。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5-6岁幼儿接收到的最主要的教育,将启发诱导式教育应用于家庭教育领域,可以使幼儿很好的提升学习品质的质量,并且保证幼儿得到更高水平的学习质量[5]。除此之外,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还存在一定的溺爱因素,使得很多幼儿的教育活动比较容易在溺爱的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家庭教养方式具备高水平的文化因素,将会使5-6岁的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并且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家庭教育工作当中,使幼儿可以更好的实现学习品质的塑造[6]。沟通教育的模式也是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家庭经常以严厉的指令要求幼儿进行行为约束而没有对儿童进行思想观念的管理,则很有可能危害到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幼儿只能在较为被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品质的有效塑造,并且不能保证幼儿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养成环境。
三、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具体体现
(一)5-6岁幼儿主动性差异
从当前的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环境来看,能够以启发诱导方式进行幼儿教学的家庭可以有效的保证幼儿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但是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形成因素并不能通过当前的社会性评价体系进行观察[7],幼儿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并不能直接决定家庭教育使用何种教育模式。
从目前的家庭教育整体情况来看,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进行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此外,有一些家庭依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幼儿实施惩罚式教育,使得幼儿虽然能够按照父母的具体要求进行行为的约束,却不能够按照具体的环境特点进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造成很多幼儿难以在学习品质方面获得主动性的有效行为。虽然5-6岁的幼儿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按照强有力的理性思维进行主动性的分析,但是,5-6岁的幼儿很有可能在简单思维引导之下产生行为的设计[8]。
因此,如果不能将惩罚式教育进行必要的改良,将会直接危害到幼儿学习品质主动性的建设质量。还有一些家庭目前依旧采用溺爱式教育的方式应对一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行为,使得幼儿不能对学习品质当中的主动性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解。虽然幼儿能够保证在家庭成员的指导之下进行一些学习行为的开展,但这种行为属于一种溺爱环境下的利益交换行为,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二)5-6岁幼儿学业成绩差异
幼儿的学习成绩目前一直是很多家庭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是,从幼儿多年的学业活动来看,5-6岁幼儿阶段的学业行为并不能对幼儿的学业成绩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其养成方式需要成为教学设计工作的重点[9]。此外,幼儿的学习成绩比较容易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下产生深刻的变化,造成幼儿的抵抗挫折等方面展示出更加激烈的心理抵触情绪。因此,幼儿在家庭较为放任的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并不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也会直接造成幼儿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业成绩。
(三)5-6岁幼儿抗挫折能力差异
目前,在家庭的经济能力的影响下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快速改善,因此,在幼儿的家庭环境方面,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溺爱式教育和惩罚式教育两种极端的教育形态,使得幼儿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状态。如果惩罚式教育过于严厉,则会使幼儿在形成抗挫折能力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疲劳,最终导致幼儿形成较强的被动性,不利于后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而过于溺爱幼儿也很有可能导致幼儿在抗挫折能力的建设方面缺乏外部环境的支持,造成幼儿难以在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带动下对学习品质有所提高。另外,家庭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渗透过程,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很大程度上同家庭的日常生活相关,因此,家庭教育是幼儿抗挫折能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四、5-6岁幼儿学习品质较为理想的原因
在进行5-6岁幼儿的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理论界经常从幼儿的非智力性因素入手展开对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由于幼儿的先天智力因素并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而幼儿后天的智力发育情况也不属于教育品质的设定范畴,因此,关于幼儿的学习品质的研究,更多的从家庭环境的理念和模式出发,对诸多非智力性因素进行分析。在进行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过程中,儿童的真实想法是儿童进行学习活动的核心。因此,儿童的实际心理状态是决定儿童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儿童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还会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儿童比较容易在应对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较为强烈的警惕性心态,并且很有可能在后续的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产生抵触性思维。因此,家庭教育环境的模式科学性和理念正确性是保证儿童形成理想的学习品质的关键。
五、5-6岁幼儿男女学习品质差异分析
男女幼儿的成长特点不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习品质的差异。因此,在家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男女幼儿实施差别对待,保证男女幼儿可以通过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升学习品质质量,使家庭教育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充分的提高。另外,男性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往往展现出较强的探索精神,能够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各项教育方式的适应,而女性幼儿则很有可能在学前教育阶段表现出较为保守的处理模式。不同性别的幼儿必须在家庭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学习品质培养,使家庭教育工作的环境能够有效的适应幼儿的学习要求。
六、提高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建议
激发幼儿的兴趣是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质量的重点。因此,要从5-6岁幼儿感兴趣的因素入手,使每一次家庭教育活动都能在幼儿的积极配合下进行高水平的提高。要对5-6岁儿童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因素加以利用,例如,可以对儿童喜爱的动漫人物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儿童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联系,使儿童在兴趣的驱使之下展开学习品质提高的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对幼儿生活环境的关注,尤其要保证教育人员能够与儿童的家长进行频繁的沟通,以便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传达,使幼儿的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理想的生活环境,并且保证幼儿在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影响儿童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对幼儿学习品质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幼儿的学习品质不仅包括了基础性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能力特点的现实。使教学工作者都能具备幼儿的学习行为是影响幼儿学习成绩的关键性因素的理念,保证幼儿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估体系的支持。
七、结论
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影响幼儿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家庭教育对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并从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形成特点入手进行家庭教育具体影响的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质量,并保证幼儿能够建立起更加理想的学习基础。
作者:吕卓健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54—01
一、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这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离散性的影响,从而对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二、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表现为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培养思维的精密性
这是思维的特殊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前提,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性上得到训练与加强。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1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
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2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3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4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呢?现笔者就试卷的讲评课课型浅谈一些做法,供借鉴.
1 引导学生考后认真反思、主动纠错,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是指思考问题符合逻辑、严密、准确,运算无误、书写规范.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考试结束后,笔者通常会引导学生对试卷进行一定的自我分析.
案例1 2013年福建省质检考后讲评试卷对学生整体要求:
(1)完成《2013年省质检自我诊断表》;
(2)对试卷按知识点进行归类;
(3)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订正错题;
(4)认真剖析错因,检查思维过程是否有以下不严谨的现象:①概念不清,②公式定理滥用,③忽视隐含,④考虑不周等.
(5)总结交流,找出克服方法.
学生错误的答题中必隐含着积极因素,所以要善待错误,对错误深入分析,找出错因,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不仅能使“错”者茅塞顿开,还可引起“对”者的再次思考,对知识进一步深化,最终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品质都得到培养和优化.
2 游走于主客场之间,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和奇异性
思维的整体性是借助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师主导下,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在异同分析中掌握好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思维加工,以知识作为载体形成能力.如在评讲第8题中,笔者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用联系和发散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思维的完整性和奇异性.
所以6 2y =,即|| 6 2CE =,以下易解(略).这种方案显然要比上面两种方案的计算过程更简捷.
1.转变教育思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劝“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一是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二是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三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2.优化教学方法,多运用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1 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2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3 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①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挚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②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文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③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④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3.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我校是一所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生源较好。然而总有较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在思维要求上有较大差距,成绩显下降趋势。究其原因: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l.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转贴于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撰写小论文”——根据学习体会、解题经验、考试心得等等,撰写学科研究性小论文。选择比较好的指导修改并编辑出版,激励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以上只是我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现代认知论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基础上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当思维向深处广处发展时便会时时受阻,处处遇卡。而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又为学生将来更多知识的形成与获得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经过训练形成的,包括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如何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练习,注重练习的目的性、理解性、针对性,循着“懂、用、熟、巧”的过程螺旋式渐进。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培养表现在对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批判性、独立性、连动性等方面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训练、式题训练、概念教学、应用题教学等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途径。因此,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2.注重学生思维的发散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课堂上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作“还有另外的解法吗?”“试试看,再从××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启发,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让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3.“右脑功能”的训练不容忽视
脑科学家认为,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合作关系是创造力的真正基础。所谓分工,是指每个半球都倾向于首先分析相应一侧传入的信息,比如左脑负责语言、逻辑思维等,右脑则与知觉和空间有关,习惯于做一些难以转化成词语的工作;所谓合作,是指在处理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它们就向对侧半球交换信息。其实,小学数学教学中较复杂的计算,如,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较复杂的整数、小数、分数的复合应用题,几何形体中较复杂的组合图形的体积计算等,都可为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思维、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适当借助表象进行记忆,操作活动中多用左手……这样对协调左右脑功能,从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寻求非智力因素
1.要热爱创造型的学生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往往喜欢一些规规矩矩、听话乖巧的高分学生,而把一些顽皮、淘气、课上喜欢“打岔”甚至有越轨行为的学生视为“心患”。数学课上,当学生提出与常规思路不同的新奇想法时,教师应仔细聆听,及时肯定或引导并加以鼓励,当学生问得深了,教师一时答不上来,可用一些委婉的语气,如“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后再一起研究好吗”来作答,千万不能训斥学生,堵住学生的嘴,用一盆冷水浇灭学生的智慧火花,残害学生的创造力。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建立对创造型学生的正确看法,培养创造力,才不是一句空话。
2.加强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个真正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积极特征,教师应该利用数学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训练良好的习惯。教学中教师还应设置一定的困难,教育学生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在学生目的明确和教师的有效监督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正如美国温伯格教授所说的:“科学家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关系中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
3.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为此,实施素质教育,即是全面提搞未来劳动者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各种片面性给少年带来的危害,促使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这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现在的小学生是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要想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关键在于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我在思想和文化教育中曾经大胆尝试,初步认识到“应试教育车入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首先必须是教师在观念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教学效益观。其次才谈得上结合学科特点实施素质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中将结合小学数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与“双基”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三个结合,即:“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的发展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
数学教学是通过数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把今天的学习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步联系起来,利用数学学科应有的特点,提示数学知识与客观现实世界的关系,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围绕数学概念间的联系教学,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特点,使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学科逻辑性强,有抽象程度高的特点,给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恰当地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对于教学概念、法则、几何知识理解得深、记得牢,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梯形之后,可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制作各种图形,玩“七巧板”,通过摆摆拼拼活动,根据小学生爱动口、动手的特点,让他们在摆、拼活动中获得知识、寓教于乐。展开想象的翅膀,既能让学生长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为将来钻研科学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数学素质教育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掘其潜能,提高其综合品质,全面培养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数学素质,为今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头脑。
数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是否定现行的数学教学,九个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充分了肯定小学教学教育素质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因此,对目前小学数学教育已取得的成绩应有正确的估计。“应试教育”不是目前数学教学的整体概括,不能简单地把目前数学教学的活动都看成应试教育,否定应试教育只是否定目前数学教学中偏离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体现在应试的倾向上,面向少数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要求,层层淘汰,偏离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和提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及相互之间内在联系;以死记硬背、生搬模仿、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素质教育观加以克服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