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的任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轴无人机;实训室;教学模式;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230-02
1多轴无人机技术应用现状及人才培养需求
多轴无人机是众多无人驾驶飞机的其中一种,是利用无线电遥控(含远程驾驶) 、预设程序控制和(或) 基于机载传感器自主飞行的可重复使用不载人飞行器。[1]由于技术不断发展、操作人员相对安全,而使用和维护成本低廉,多轴无人机从军用领域“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民用商业领域,进而衍生出对制造、使用、维护等相关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这也为相关高职院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个实操技能和高新技术紧密联系的领域,我国高教的配套教育速度十分缓慢,这就直接导致了行业人才的缺损。随着我国开放低空空域的相关政策的公布,各界对多轴无人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全日制多轴无人机专业在高教界仍是空白,而很多选修课程的知识背景都是由其他科目转化来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极为缺乏。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的培训机构近几年才兴起,总体而言,各机构起点不均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缺口大,远远满足不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鉴于多轴无人机自身的系统复杂性和任务设备多样性,不应仅将多轴无人机看作一架人工操作的简单飞行器,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先进的跨学科复杂系统。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应在操作手培训等少数专业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多轴无人机系统性极强的特点,在机体、动力、能源、飞行设备与任务设备等的制造与维护方面,建设更加完整的高等院校多轴无人机专业体系[2]。
2高校多轴无人机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师资问题
我国高教界的多轴无人机教育刚刚起步,教师大多从计算机、电子、无线电、机械、通讯等科目兼职或转职,只接受过短时间的培训,理论方面的知识不够系统和全面,实操方面的经验也不足。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操,授课内容与当今社会的实际商业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2.2 教材问题
多轴无人机的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国内现时的官方教材编写才刚刚起步,民办培训机构教材的选用也存在着指定相应厂商的“趋利性”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多轴无人机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2.3 学校教育问题
目前,在国内市场急需的是全方位的多轴无人机服务专才,绝不仅仅是会某种机型的操作或者某一零部件流水线生产的一线技术工人。在当前大家都处于“抢先机、争蛋糕”的心态下,国内官方和民办的多轴无人机专业教育尚处于企业引领的“战国时代”,其在教学模式、理念、资源建设等的探索上下的功夫不够,仍是采用国外的培训模式,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和侧重点,培养出的多轴无人机人才与国内实际需求脱节,难以适应国内的行业需求。
3现代多轴无人机实训室建设的目标及实现多轴无人机技能培养目标的途径
3.1 现代多轴无人机实训室建设的总体目标
按照高等院校的教育特性,现代实训室的建设核心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运作和管理层人才[3]。多轴无人机实训室的学员将来的就业方向应该以多轴无人机企业、多轴无人机商务运作公司的复合型多轴无人机生产、操作和营运人才为主。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同时不断地参加顶岗式的社会实习,从而逐步达到当前业界的真正需要。
3.2 现代多轴无人机实训室的设计
1) 从整体多轴无人机系统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多轴无人机核心组成技术及多轴无人机商业运用理念;
2) 通过具体的作业流程演练提高学员多轴无人机操作能力和全方位多轴无人机飞控水平;
3) 配备先进、实用的多轴无人机技术及设备,锻炼学员的多轴无人机组装及研发的操作水平。
3.3 实现多轴无人机技能培养目标的途径
1)研发课程,制作教学资源。从现时多轴无人机的技术纵深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两个纬度来综合考虑,实训室建设的前期工作应该聚焦如下两方面:第一、确立多轴无人机的硬件技术门槛;第二、确立多轴无人机的软件技术门槛。在技术门槛得以确认之后,课程针对多轴无人机的专业知识、无人机组装、无人机调试、无人机飞行训练等主要内容进行建设,合理组织案例,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以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包的形式组合供学员学习。课程以真三维虚拟演播室和实景拍摄为主要手段,以提高青少年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对无人机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技能进行普及和提高。
成人高等院校的成人教育教务管理工作承担着保证成人教育的有序进行,满足成人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保证成人学生教育期间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责任。客观事实要求改进现在的成人教育教务管理工作,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1]。如何更好地调配教学管理资源,为成人学生和教师服务,调动资源满足成人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当前成人教务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难题。
成人教育教务管理的目的
成人教育教务管理本质是为成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的社会需要制订周密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成人的特点制订教学大纲,安排任课老师,学籍管理,安排教室,确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和比例,制订成绩考评制度,保证成人学生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培养,满足成人教育的学习要求。整个教务管理都以“成人”为中心展开,充分考虑到成人的群体性和学习需求性,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紧贴时代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强调“精”和“专”,保证成人接受教育后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成人教务管理要突出导向性,既满足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又照顾到未来可预计一段时间的潜在需要。将最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当前的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相对少的时间教授学成所需要的知识[2]。
成人教育教务管理的特点
1.教务管理的对象是成人
成人教育对象是已经具备社会意义上“人”的客体,从当前的教堂实践上看,成人学生大多是已经拥有工作岗位,需要再次知识技能提升的自然人。相对于普通高考的大学生,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更加渴望,对于知识点更为现实,希望通过再次学习提高原有的知识技能。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成人教育的对象年龄范围更广,来源复杂,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明显,不利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是不受年龄限制,任何成人的需求,属于自愿,在办公室就可以参加,和之前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的限制性教育相比,现代连续性计划教育提供了一个伟大的生活的可能性。成人教育的特点,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成人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
2.教务管理难度大
成人教育教学形式多样,如电教、全日制脱产、函授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对教学计划的制订、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带来了困难。加之现在成人教育学院是独立的教学单位,受限于客观条件和历史原因,成教的老师仍然要向所属学院借调。加上成人学生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教师的数量却相对有限,满足不了需要,精力过度消耗,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成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3]。
由于工作的压力,成人用于学习的业余时间相对紧张。因此,成人教育的授课时间也有多种形式。函授学习是最常用的教学形式,这种学习形式主要是短期内集中授课,优点在于实践性强,不必占用过多的教学资源,缺点是相对紧张,学校学习内容多,不易消化,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而且单次授课持续时间长,对学生和老师都是沉重的压力。
成人教育教务管理建设的路径
教务管理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客观的需求,在坚持基本教务原则的前提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有效展开,努力提高成人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1.树立“育人”理念
教务管理人员应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成人教育的需求,根据每学年学生的学习背景、职业要求和未来发展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根据需要合并和建立学科,突出实用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入前沿学科的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教材和教学内容定时更新,保持教学的内容既有实用性,又有前瞻性,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办学的关键,是保证学院声誉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核心内容[4]。教务管理部门在教学计划制订时,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基础条件、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专业需求,完善成人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实际应用的能力,成人教育建设成为成人学生提升自己的最佳选择。
2.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成人教育的教学时间紧,内容紧密,同时还存在着任课老师紧张的客观现实,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制订预案,当出现课堂冲突时,及时地启用预案,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5]。以“人”为中心服务思想的另一具体体现是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成人教育学生教材质量和教学材料到位时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选择和预定的工作有一定的审查过程,注意选择教材目标和深度,符合成人教育的教学需要。
提高学习氛围的同时仍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成人教育的学生工作和学习存在明显的矛盾,但仍然要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这也是是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制于生员的社会流动和复杂背景,加之管理人员的缺乏,成人教育的档案管理工作较差,成人教育的档案收集归档和保存工作必须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人动时档案信息准确性和安全性。成人教育档案信息系统真实完整是成人教育质量水平的内在要求。加强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的意识,由专职院长领导,设立教育学院负责制,负责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
3.灵活的管理方式
成人学生来自不同的行业,年龄跨度大,学习背景和社会经历参差不齐,学习态度的目的性也不尽相同。客观事实要求成人教育的管理方式既要坚持制度,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首先,应作好成人学生的班级化的管理,成人学生居住分散,只有上课时才来校,管理困难。单纯依靠教师的力量,很难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合格的学生干部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平时汇总学生遇到的问题,定期地汇报给辅导员,更好地掌握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意工作态度。成人学生对于教务人员的语气和用词更为敏感,如果批评、指责、命令类过多,极易产生矛盾,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与成人学生交流时,多采用平和的语气,用词斟酌后再表达,放平双方的位置,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主动参与到教务工作当中。
学制可以实行学分制,保证基础课时的前提下,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选择需要的课程。最重要的是成人学生将工作需要的知识与所学的课程直接对应,还能最大限度灵活调配时间,保证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平衡。同时,学分制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动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均衡性和专业性,对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要设定最低的学分要求。基础课程、专业课、管理类、文科类和技术类都要有分数要求。
4.科学严格的考核管理机制
现阶段成人教育的老师由专职教师和外聘老师两部分组成。根据每名老师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课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将教师待遇与教学质量、教学时间挂钩,从而提高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对参与成人教学的任课教师采取严格的资格审查。教师的评审方法采用学生反馈、专家鉴定和学习成绩综合评定法。专家鉴定指的是邀请专家定期旁听教师的课程,打分、评审,督促任课老师高质量地教学。学生反馈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听取学生对于老师的看法,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成绩评定则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实践技能来评定任课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性思维;教育服务质量
一、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认为教育的产出是教育服务,所谓的教育服务是指“教育劳动者向社会家庭等提供教育机会”这一劳动过程,从教育服务质量观上说,学生就是高等教育的“顾客”。高等教育产出观念认为“人才”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忽略了在人才形成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如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差异性因素。与企业生产不同,高校高等教育输出的不可能是规格品质完全一致的学生个体。因此,高校更加应当重视教育服务质量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与高校教育服务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开拓性思维,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来说,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应当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敏锐的创新观察、超前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以及科学的创新实践。因此,其培养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具体而言:
1.扩展管理内容,关注创造性思维的加工机制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应当拥有独特性、灵活性、流畅性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思维转型时期,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对理性的知觉,更加容易促成创新型人格的养成。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思维操作的发散和转化,而转化和发散性加工的结合更能保证创造性才能的质量与数量平衡。简单地说,就是获取广泛的信息以促成观念的流畅,多角度考虑和认知问题,摆脱思维定式,形成具有独特性和灵活性的思维特质。基于此,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前提便是广泛搜集信息,而这一点则可以通过高等学校对教育服务的重新定义来更快实现。学校首先应当与外界社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其次,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方式,建立信息搜集多元化的系统;再次,营造良好的信息反馈氛围,使学生能够及时的储藏相关信息,并且传授正确合理评断信息可靠度的方法,突破书本和权威的思维定势。
2.优化层次结构,细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阶段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芬克(Finke)提出了创造力的生成探索模型,他认为创造性的活动就是对心理各种表征的提炼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首先形成内心初步判断,根据创造性要求不断探索修改,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以表现为:第一,信息输入启动思维的阶段;第二,掌握了一定知识,信息加工过程中加入创新内容的生长时期;第三,数量掌握知识技能,对各种外界来源进行重组的创造时期。针对以上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学校应当建构相应的服务层次结构。当然,阶段的划分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具体区别。
首先,学校应当转变教育服务观念,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挥信息储备能力,这种基础知识的吸收方式不应当局限于课堂教学,吸收内容也可以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稳定有效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启发、参考和借鉴意义的部分,从知识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方面加以重视,尤其应当从学校制度方面给予保障,正强化地激励学生增大自己的知识信息量。其次,在创新生长的时期以及第三阶段的重组创造期当中,高等学校的教育服务应当表现出独特的启发性和独立性。在这一阶段,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逐步显现,应当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给予更多满足兴趣和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适当进行一定的引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就对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服务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完善服务体制,多方面促成创造性智力的培养
在创造性智力开发中,高等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职责,但不应当忽视家庭环境对创新型人才智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学校与家庭需要建立良好的交互关系,关注学生智力发展以及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促进良好的家庭创新环境的形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思维保障和环境土壤。另外,高等教育服务体制还应当重视教师创新需求和创新观念的形成,为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及时采纳和分析高等教育学校教师主体的创新思维内容,对有益于高等教育创新能力提升的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2.
[2]Finke R A, Slayton K. Explorations of Creative Visual Synthesis in Mental Imagery[J]. Memory and Cognition,1988,(16):252-257.
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两个概念本质的涵义是相同的,是不可分割的。学习型社会必须以终身教育为前提,而终身教育必然导致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我们从这一认识出发,将两者的统一称之为大教育观。其基本的涵义如下:
1、在教育的时间上,可定义为终生学习,即人的一生的学习。由此,现代大教育观将一次性的学历教育扩展为终身教育。
2、在教育的对象上,可定义为全民学习,即所有社会成员的学习。由此,现代大教育观将从对部分社会成员的教育扩展到全民的教育。
3、在教育的机构上,现代的大教育理念将打破单一的以学校为教育机构,而是定义为让教育能在人类存在的部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整合。
4、在教育的方式上,现代大教育理念对大教育将采取以一切有效的途径、方法进行,包括教学与自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社会文化培训等等。
5、在教育的目的上,现代大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是,学习与教育不再仅仅是谋生或追求功利的工具与手段,而是成为完善人性,实现个性全面发展所追求的目的。
二、成人高等教育在推进现代大教育观中的学习型社会的作用
现代大教育理念所指的大教育是对现行学校教育和一次性的学历教育的扩展,而扩展与延伸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将会落在成人高等教育的肩上。因此,在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其特殊和明显的重要性,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一)就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对成人高等教育内涵的新认识
成人高等教育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提出,其内涵必将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成人高等教育的终身性: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继续教育必将纳入到成人高等教育的范畴,成人高等教育便具有了终身的性质。
2、成人高等教育的统一性:成人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应当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统一的观点来看待成人高等教育。
3、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性:随着社会职业变动频率加快与知识更新的需要,成人高等教育原有的“职后教育”的定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与职前教育交叉的趋势,因此,可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看成一个整体统一于成人高等教育。
4、成人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由于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因此,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都应纳入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
5、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性:随着学习社会的形成与发展,除现有普通高校、专门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外,社会的机构、团体以及社区,将会出现更多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因而形成多元办学的格局。
(二)成人高等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从成人高等教育内涵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就不能离开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作如下理解和认识:
其一,成人高等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高层次教育,如果说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前端的话,那么成人高等教育便处在终身教育的末端,没有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就不可能贯彻到底;其二,成人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途径。如果不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仅靠过去单轨制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其三,成人高等教育是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
三、普通高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意义与面临的任务
(一)普通高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意义
在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作为办学主体之一的普通高校,由于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社会责任,在多元办学主体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举办高质量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更是举办成人硕士、博士高层次学历学位教育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主要力量。在新的形势下,普通高校不仅不应削弱或取消成人高等教育,而是要将成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与层次,办得更好。
(二)普通高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任务
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之一的普通高校,必须要有承担办好成人高等教育的理念和义务。要承担好这项任务,从总体上讲,须转变观念,端正目的,扩大内涵,调整结构,积极发展。具体而言,应处理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1、普通高校与大教育体系的关系
普通高校作为专门的高等教育机构,要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需求,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扩大其教育功能的内涵,在现代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新的大教育体系为座标,将成人高等教育及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纳入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使普通高校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基地。
2、办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以及各种办学层次之间的关系
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要努力做到双赢,将社会责任和社会声誉摆在第一位,又兼顾到学校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考虑到成人高等教育各办学主体条件的不同,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所承担的任务也应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具有博士点或硕士点的院校,应提高办学层次,以本科层次为主,向在职研究生及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方向发展,减少举办专科层次的办学。
3、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在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普通高校具有教育资源的优势,且存在很大的潜力,但从根本上讲还是有一定限度的。要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处理好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关系,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状况,对两种办学类型的比例关系及发展规模有一个总量的控制,避免在总体规模上造成同教育资源的矛盾;其二,在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要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依托,因此,高校在师资凋配上应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同样,要配备专职人员对两边的教育教学实行有效的管理;其三,要调配好学校的教学设备,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
4、学校与各院系的关系
在新的形势下,普通高等学校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应作出必要的调整:
一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相应办学层次加以整合,建立学校一级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心,统筹规划全校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并对现有涉及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可以依托成人教育学院或跨部门的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的形式;二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校与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三是要保证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及管理经费,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得以保证。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
中国目前是一种学历社会,而远非是学习型社会。因此,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任务是:在继续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要主动地、大力地发展非学历教育,包括岗前岗后的各种培训。无论是那种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都要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根本目的出发,兼顾职业需要与自我完善的需要,坚持全面性、专业性、创造性的统一。防止给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6、宽进与严出的关系
宽进严出是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所确定的质量控制机制,宽进与严出是不可分割的。成人高等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共同的基本的质量要求。同时,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了自身结构,在普通高等教育的推广、扩展中成为一种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具有自身特点的全新的高等教育形态。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而存在,相支持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加强了同社会的紧密联系。并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增添活力,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宽进宽出的不正常现象。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师资队伍 建设
成人教育是国家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所不可或缺的。成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主体参与的教育体系是不健全的教育体系,更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成人教育正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而普通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基础。[1]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的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2]成人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高,构建一支科学、高质、高效的成人师资培养体系,培育一支高素质、有特色、稳定的成人教育教师队伍,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在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教育对象的成人性。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多数为在职成人,他们一般思想比较成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学习要求具有专一性、针对性强的特点。
二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成人的学习是针对现实生活来学习的,学员希望学习的内容能直接有效地提高工作能力或提高生活质量。
三是学习的差异性。由于成人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学员各方面经验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学员则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3]
四是教育层次的复杂和多样性。一般成人高校不仅开展学历教育,而且有各种非学历教育。从层次上分有大学后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证书、岗位培训和进修等,从形式上分有脱产、函授、业余、夜大和电大等,部分成人高校甚至以层次复杂、形式多样的各种非学历短期教育为主要职责。各种非学历教育形式和内容的不固定性,使得成人高校专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学的需要。[4]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更加复杂和具有使命感,在实际教学工作岗位上,教师能否适应成人学习的多样化要求,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因此,要使成人高等教育能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
二、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成人高等教育师资数量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普通高校学生人数猛增。同时,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从业人员自觉接受在职再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速度造成许多学校学员人数饱和。面对有限的教师资源,优先照顾普高学生是许多普通高校的共同选择,相应的成人教育的教师资源日显不足[5],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问题日益凸显。
2.对成人高等教育师资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普通高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重视不够,把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的“副业”来抓,形成了“重创收,轻管理;重规模,轻培养”的现象。认为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求实惠,过分强调办学的经济效益,而不太关心办学质量,没有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议事日程,认为普通高校的教师应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绰绰有余,不需再进行培训[6]。
3.成人高等教育师资入口把关差,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专业教师来源一般以普通高校毕业分配为主要渠道,这种来源渠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立即从事成人高校专业教师岗位教学,缺乏实际工作岗位经验,缺乏成人高校教师必备的成人教育学、成人心理学和成人教学方法等师范专业知识的系统训练,缺乏一定行业基础理论知识,不能在短期内进入角色,很好地进行教学工作[7]。而学校内学识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的工作重点是普高生的教育,往往只能安排很少的精力承担成人教育的课程。同时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也是其中的弊端之一。
4.成人高等教育师资缺乏培训体制。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成人高等教育尤为重要。因为成人教育不像普通高等学校教育那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少数教师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任务,甚至有个别教师认为“普通高校教师教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和太大的精力即可胜任”。可以说,在成人高等教育中,不少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普高教学移植型”,“普高化”现象比较普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专职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培训存在巨大漏洞。
5.成人高等教育师资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不少高等院校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任课教师往往只注重完成课时任务,不肯花费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成人学习的规律与特点,“应付式”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则关注不够。长此以往,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认识。
要树立“师兴则校兴,师衰则校衰”的观念,充分认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等问题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把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和本地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以考虑。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关键性的问题,使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师资入门把关。
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对新申请进入的教师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结构、学历、学位等基本条件,还应注重对其政治态度、对成人教育的认识、性格、气质、爱好、谈吐、交际能力、认知能力、应变能力等全方面的观察与考核,真正选拔出优秀的教师。同时还应注意挖掘普通高校教学中的骨干和精英,聘任他们为成人高等教育兼职教师,提高成人教学质量。
3.加强培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素质。
成人高等教育是以教育和培养成人学员为目的的,而成人高校专业教师接受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是实现成人高校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要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老教师也要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把培训作为保证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优化知识结构、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普通高校要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师培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理论培训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以在职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以了解成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研讨班,以较好地掌握成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4.建立完善制度建设,保证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套科学完备的管理体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人教育也不例外。成人高校的管理者应当根据教师的不同需要妥善应用管理的激励职能,让激励机制成为绩效改善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科学评估体系,给教师上好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结束语
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对全民教育理念的高水平实现意义重大,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为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成人教育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新均.纪念《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颁布2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2007,省略.cn/newscenter/dongtai/2007072605.htm#1.
[2]殷晓峰.成人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9).
[3]刘立浩.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J].成人教育,2004,(7).
[4]赵森.成人高校专业教师素质和能力问题评析[J].成人教育,2007,(3).
1.求职时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会设置学历门槛,实行一刀切,这对于用人单位是大大节省了招聘的成本,也提高了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高学历的人才拥有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但是实际操作技能差。而具有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低学历人才连参加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正好弥补了学历与技能两者不能兼得的空白。
2.入职后
随着信息知识的快速更新,职业岗位要求以及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促使成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人对自身从事的工作比较了解,希望学到实用的技能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技能的提高来实现岗位跟薪资的提升。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培养成本高,培养不对口的问题。
二、改革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一)细化教学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存在照搬普通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现象,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人才,所以照搬教学目标是不合理的。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电子工程与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背景跟工作性质不同,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为细则,即在电子工程与信息处理这一层面又划分为处理大气信息、水文信息等等的人才,这对制定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细致,所以要根据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
(二)优化专业设置
不少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从盈利的角度出发,盲目设置热门专业,而不考虑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置,需要学校提供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器进行实验。而某些师范类学校在缺乏相应教学、科研设施的前提下竟然也开设此专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成人教育专业的设置必须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学生提供虚拟车间、虚拟工艺室、虚拟实验室等,进行多媒体电教、模拟实训。
(三)调整课程体系
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不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比如,普通高等教育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模块:人文素质模块、基础能力模块、岗位能力模块和素质拓展能力模块。而成人高等教育则把侧重点放在基础能力模块与岗位能力模块两大模块上。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为例,可根据其岗位职责,来分析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特点整合课程体系。
(四)创新教材开发
成人高等教育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较低,对教程的职业性、应用型要求高。从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不适用于成人教育,所以只是简单的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的改编,不能满足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而言,可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师团队共同参与制定教学大纲、课程项目设计和教材编写等,确保教材质量。
(五)筹建实训基地
普通高等教育在实训的时候主要以校内实验为主,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为辅。传统模式难免造成知识与应用的脱节,因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下工夫。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而言,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主动联系企业。比如联系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利用其良好的实训环境、技能鉴定与技术开发场所;
(2)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组建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实训室、电子产品工艺制定实训室等构成真实电子产品制作中心;
(3)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经费,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双方合作安排生产任务和教学任务;
(4)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选择有实力的企业成为校外实习基地,派遣老师跟踪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六)强化教学管理
提升教学质量要以强化教学管理为抓手。普通高等教育是全日制教学,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形式分为两种:业余和函授。所以,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不能沿用普通高校的传统模式。对于考勤,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考勤。对于考核,不局限于笔试,还可以论文、实验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教学监督,应该严抓教学质量,督导随机听课,抽查教案;对于教学方法,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展教学的基本步骤为:确定任务确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进行过程控制与结果监测评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七)健全考评体系
普通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是根据学习成绩跟平时表现,评价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而成人高等教育只要求课程成绩合格,所以对学生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在实施“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可将理论课程成绩与毕业证书挂钩,成绩优异者可以提前毕业,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延迟毕业,实行弹性学制。并且与用人单位合作,将见习、实习时的表现与学分挂钩,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双重监督。
(八)加强师资建设
目前影响“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是“双师型”教师匮乏。“双师型”教师需要既能完成理论教学、又能完成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选派部分专任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到条件好的实训基地进修;
(2)招募“双师型”教师,补充自己的师资力量;
(3)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符合要求的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总而言之,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造就一批“双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作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通过“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建设”来培养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由学院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一般应有10人左右,兼职教师折算人数不低于团队总人数的1/3,通过此种教师培养形式,快速的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结语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育质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31-01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科学研究而言,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对来说不全面、不深刻,并且没有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机制。尤其是针对于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推动新世纪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转变和教育质量提升,应该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的前20年,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处于稳定增长态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高校缺乏更多大师级人才,部分高校应用学科体系仍与行业产业需求存在差距,学生适应社会、就业创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等紧缺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均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二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条件不足不稳。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近8年来徘徊在7500元上下,最高省份甚至是最低省份平均水平的6-8倍。三是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预期起薪水平并不很高,虽然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拉动起薪点回升,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地差异很大,出现一定程度结构性就业问题,每年高校毕业生已超过当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一半,势必对人才培养和使用提出新的要求。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谋划,主要出发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求。2012年我国人均GDP约为6100美元,已由低收入国家升至中下等收入国家行列,今后,社会消费结构将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教育需求体现出多样化趋势,人民群众接受较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规模增长和质量提高的双重压力。
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09-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从2979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9.9%提高到20%。应该说,这些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达到一个高位平台后稳步增长的趋势。
由上面的数据分析可知:1.从规模增长看,我国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09年的7年间,宽口径规模年均增长率为9.28%。按上述预期,到2020年前每年只须增长1.6%,每年平均增长50万人左右即可达到3550万人的目标,这意味着今后每年招生增幅特别是普通高校以外的学生增幅将呈递减态势。2.再从毛入学率看,这一指标的分子是宽口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而分母是18-22岁人口,据预测,这组人口将从2009年的1.23亿人减至2020年的8900万人,即使高教规模小幅扩展也能使毛入学率达到40%,估计我国这一指标的全球排位可能上升20位以上,为下一阶段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打下基础。3.至于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如能跃升到20%以上,意味着我国高端人力资源开发将达到全球范围内前1/3的水平,从而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实现上述目标,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特别是在我国公办高校占大多数的基本格局中,必须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为主、学习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必须在转变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迈开新的步伐。
三、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定位
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表明,202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已不是发展重点,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应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全方位反映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机遇 挑战 对策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国际交流,这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使我国高等教育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科学地确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根据我国实情,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在教育界,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表达虽不一致,但本质看法基本一致,主要指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科研成果、教育资源的国际化等。我个人认为,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1]
2.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使得传统的教育面临严重的冲击,不得不进行改革,以适应全新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毫无疑问的事实。而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进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已成为教育界的新焦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背景,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
二、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1.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1.1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
中国开放教育市场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资源的流入有利于我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教育资源在国内以及国家之间的流动更加广泛、频繁,更加自由、灵活,目前的主要趋势是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将源源不断流入我国。
1.2有利于转变观念
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带来了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冲击着我国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促使人们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冲破传统发展道路上的禁锢。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环境,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开放,让我们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
1.3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质量和水平面临新的危机。因此,高校要把高等教育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市场,适时改革、创新落后体制,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策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新高度。
2.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
2.1维护国家教育任务艰巨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各国的教育市场逐渐开放,加快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形各色的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自由传播,学生的思想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将面临新难题,学生素质培养将面临新形势,这些都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困扰。
2.2我国的教育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生源的跨国流动、教育资源共享将使我国教育市场面临被直接瓜分的危险。首先是来自生源市场的挑战:抢占生源市场,吸引留学生,获取教育资源。其次是来自办学市场的挑战:进入办学市场,扩大境内办学。最后是来自人才市场的挑战:争取人才市场,吸引高端人才。
2.3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引进,我国高等教育有了一定的自,投资主体也逐步多元化,但高校大多仍属“国有”,“政府供给”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来源。这远不符合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甚至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阻碍。
三、如何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实践证明,开放教育市场是国家间的互动、互利、互惠行为,但开放教育市场,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我国教育走向市场的时间短,经验少,全方位实施开放办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实践。
1.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高等教育国际化,就像经济全球化一样,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因此,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以主动的姿态去迎接它、适应它、利用它,并转化为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资源。
2.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外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应制定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以此来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3.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位于世界科技的中心,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以及较高的教育质量,它们往往会在市场开放中占据统治地位。事实证明,目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主要流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如果我们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及时进行教育变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卢铁城.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关键词:高等教育组织;矩阵;协调;变革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14年教育科研基金项目一般项目(2014Y653)
G640
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著名学者伯顿・R・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是一部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经典名著。作者从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组织的、文化的观点等八个视角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系统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其中,克拉克从组织的观点阐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变革方式和协调机制。
一、用“组织的观点”分析高等教育系统的缘由
组织分析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社会学学科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和医院等各种机构进行研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及企业管理和政府机构的分析家们都纷纷撰文阐述组织的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开始用组织的观点分析高等教育系统。组织的观点作为一种一般的方法颇受人们青睐,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其次,以组织的观点探讨高等教育系统,和其他章节的历史的观点、政治的观点、经济的观点、科学的观点等相辅相成。此外,从组织角度进行研究,通过确定组织的重要内部特征,把组织的主要特征纳入统一的结构中去,对用其他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有用的帮助。以组织的观点从内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分析,运用得当时可以成为公正客观地评价该系统的一种方式。
二、高等教育系y的构成要素
在“组织的观点”一章中伯顿・R・克拉克探讨了高等教育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主要是工作的结构、学术组织的信念和文化、组织权力。
1.高等教育系统内围绕学科的组织的第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工作的结构。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有结构严密的劳动分工,协调一致的专门化,以及学者的具体定位,因此,结构成为他们比较物质利益的首要决定因素。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至少可以从四个不同的横断面和纵断面来对其人员进行划分。这四个断面是:在各高校之间,横的划分称部门(sectors),纵的划分称等级(hierarchies);在高校内部,横的划分称组合部门(sections),纵的划分称层次(tiers)。部门是指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院,包括开办继续教育和中学后教育的院校。在每所院校中,也有同样的横向和纵向的区分:横向的组织,即系、讲座和研究所;纵向的是层次,例如研究生是较高的层次,本科生则是低一级的层次。在所有这类区分中,工作结构到处都是一个基本因素。学者们就是在这些工作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2.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二个要素是学术组织的信念和文化。
高等教育以追求高深学问为使命,高等教育组织便是围绕一门门专业知识(即学科)建立起来的学术组织。在学术探索的过程中,学者们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术思想风格,有专门的符号及其意义,形成学术领域的 “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专门的学术交流和探索的氛围及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些学者在自己的学术探索中对高等教育组织的信念和文化甚至显现出狂热,因为学者们在很大程度上会把自己的学科和分支学科看得比其他学科高深。此外,学术领域也会产生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又常常相互冲突,例如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学人员之间与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文化冲突。目前较为突出的现象是学科文化和亚文化的出现。
3.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三个要素是组织权力。
组织是集中和分散合法权力的一种方式。在高等教育组织集中和分散合法权力的过程中,通过集团内部和外部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形成“集团合作主义”(corporatist)和“半集团合作主义”影响模式。高等教育组织的权力构成如图1所示。
通过集中探讨这三个基本要素,实质上已经把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看做是决定学者甚至学生的行为的一种主要因素。参与者在系统中从事各自承担的任务或角色,各有其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各有其工作动机、行为制裁。
三、总体矩阵
大学教师具有多种成员资格,学者们常常既归属于一门学科,也归属于这一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他们常常同时属于一门学科和一个多学科单位。学者们属于一门学科,又属于更广泛的学术专业。他们既归属于一所特定的大学或学院,同时也归属于全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归根结底,学者既是一所大学或学院的成员,又是特定学科的专家,这两条成员资格线的交叉就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总体矩阵,如图2所示。
高等教育的矩阵是有一定差别的,主要是由于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相对重要性在各国高教系统系统内部和相互矛盾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差别的其中一个根源是重研究轻教学。伯顿・克拉克通过跨国比较来说明此问题。德国高等教育系统自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的又一主要职能,便形成了以研究占主导地位,达到了忽视教学甚至排斥排斥学院标准的程度。而英国大学又极其重视教学,此外由于科研经费少,对学者的学术造诣酬劳不多,更重视从院校内外控制院校的人们。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研究性大学非差重视专业和专业中公认的成就,大学作为学科中心,并且教授起主导作用,而社区学院则比较注重教学,排斥研究。导致高等教育的矩阵差别的另一根源是重视普通教育或自由教育而轻视专业教育。
四、高等教育矩阵组织的协调模式及其变革
1.高等教育矩阵组织的协调模式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在地方和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把学科和高等教育机构以及有关人员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协调的方式主要有政治的、官僚的、专业的和市场的这四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协调模式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情况。高等教育中的国家权力分成政治的形式和官僚的形式,这两种协调模式的力度都在加强。各种官僚化的规定多得数不胜数,行政管理人员趋向更加专门化,分配和监督工作也更加专门化。立法委员会、执行机构的高级官员、法院和各党派的正规政治渠道,越来越多地卷入了高等教育领域。此外,专业寡头组织在国家高教系统一体化进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学者们对自身的利益进行讨价还价和游说活动,从而加强了学术组织及其代表性。此外,学校外部的利益集团对高等学校也给予更多关注,并且逐渐介入政府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从而形成“集团合作主义”模式。
在上述四种模式中,专业模式是影响最深刻的模式。在国家的协调和地方的控制中,教授们所研究的学科专门知识到处推动地方群体实行自治。学者们在学科和事业单位的双重影响不断扩大。市场调节模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模式。在国家影响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消费市场到处都在起作用,都存在着某种消费者的选择权。在院校市场中,声望基本上成为了交换的主要商品,相对的声望不仅影响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判断,同时还对院校的行动起主导作用。得到高度评价的院校立于整个结构之顶,它们常常引起强大的学术潮流,致使其他院校纷纷效仿它们,走它们的办学之路。在竞争性较强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各院校还努力在消费市场中开辟一块受保护的自留地,以确保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吸引广大的生源。
2.高等教育组织的变革
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和一体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产生这种复杂性的根本原因是高等学校承担的任务和有关群体的日益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的核心是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矩阵。对于高等教育组织的变革,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变革是运动中的矩阵,其运动是源于围绕学科和院校形成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总体矩阵和各种协调方式。克拉克指出,变革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基层变革,是一种在以基层为主的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矩阵中,通过学术事业自我推动的方式进行的变革,其是一种关键的变革方式。第二,通过劝说进行的革新,由上层机构发起,通过与下层利益集团的支持来推行,因此,上层任务必须与地位同等的人协商,以贯彻他们的意旨甚至命令。第三,渐进的变革,由于高教系统的任务和权力相当分散,因此全面的变革很难进行。更为有效的变革是从无计划的行动中产生的点点滴滴的变革,渐进的适应是变革的普遍形式。第四,边界渗透的变革,总体矩阵确保边界角色分散在各大学或学院的不同基层单位,这些边界角色可能与一个更大系统内外的同类角色建立联系,变革是静悄悄地渗透院校的边界,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发生。第五,无形的变革,知识作为一种材料和产品具有不可见性,这是认识学术系统内发生的变化的最大困难,因此,发展思想(如研究中)、传播思想(如教学中)、吸收思想(如学习中),都很难直接在它们发生时看见并做出评价。
五、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组织观点的启示
1.高等教育系统研究应当以学科和事业单位(大学和学院)为重点
当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系统时,它是由围绕一门门的知识的“学科”所组成的学术组织构成,而事业单位则是高等教育工作结构的载体。高等教育组织是围绕学科和事业单位组成的巨型矩阵组织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必须抓住院校与学科这两条主线,特别是要注意学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长期以来要解决的主要是体制问题,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研究不够重视对学科和院校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上,即是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没有重视微观层面的研究。
2.平衡好教学和学科的关系
由于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相对重要性在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有一定差别,所以高等教育的矩阵也各有不同。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需要的是:学科全力以赴从事学术研究,大学和学院集中力量从事教学和传播知识。如果教学不再成为必要的话,高等教育领域可能就会停办院校,把每个学科集中在少数学科点上,就像法国研究院的结构,研究工作与大学分开,放在若干研究所里进行。如果研究成为不再必需的话,那么高等教育中的学科门数就会减少,一般性的主修科目就会增加。高等教育的使命是探索高深学问,主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正如伯顿・克拉克在文中描述的一样,“由于大学教师培养了社会中几乎全部的专业干部以及在其他地方从事科研和开发工作的人才,因此把高教系统看成是关键性专业,即训练所有其他专业的这样一个专业的老家”。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主要有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三种类型,各有侧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教学和学科的关系。
3.高等教育组织的变革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渐进式的变革
用组织的观点来说,高等学校是一种“底部沉重”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在基层的学科和专业集中了绝大部分的学术事务和学术权力,学院和大学只不过是将众多学科专业进行松散联合的组织。如果改革是合乎规律的行为,那么改革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放在基层的学术组织,如学系或学院。先从高等教育系统来看,尽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中央高度集权的惯性依然强大,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次,高等教育系统变革的形式应是渐进的、稳妥的,而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激进变革。我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的国家,在制高等教育政策时采用积极的赶超战略无疑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但是改革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必须是高校内各学科和专业可以承受的区间之内。这对我国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动有重要启示。虽然政府的大力资助、政策的适当倾斜对建设一流大学非常必要,但是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形成不是依靠这些外部的经济刺激和人为的干预一蹴而就的,在很多时候是在学科知识的点滴积累、学科建设的日益完善,是在不动声色的过程中完成的。
4.高等教育组织和社会是密切联系的
从组织的观点探讨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四种协调模式可知,在专业模式的基础上,市场模式、政治模式和官僚模式也在发挥着作用。此外,各种外部的利益集团逐渐渗透到高等教育系统之中,与高等教育内部系统形成“集团合作主义”或“半集团合作主义”模式。高等教育组织已不再是完全独立的“象牙塔”,而是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受到社会力量的广泛关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105―129页.
[2] 郑勇.组织变革视角中的高等教育改革――读《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P15―17.
作者简介
刘明维(1984―),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管理。